中国成语英语(精选8篇)
国泰民安:The country flourishes and people live in peace 招财进宝:Money and treasures will be plentiful 一帆风顺:Wishing you every success 步步高升:Promoting to a higher position 出入平安:Safe trip wherever you go
郎才女貌 talented guy and beautiful lady
天缘巧合 a destiny given by heaven and a wonderful match 天作之和 a match by heaven
心心相印 a complete meeting of minds 永结同心 to be of one mind forever
相亲相爱 to be kind and love to each other
百年好合 a harmonious union lasting a hundred years 永浴爱河 bathe in a river of love forever 佳偶天成 an ideal couple
百年琴瑟 married couple for a hundred years
百年偕老(of a married couple)to stick to each other for a hundred years
花好月圆 the flowers are in full bloom, and the moon is full-ideal time for wedding 福禄鸳鸯 a happy wealthy couple
天缘巧合 a destiny given by heaven and a wonderful match 美满良缘 a happy and wonderful marriage
夫唱妇随 the man sings, the wife follows-domestic harmony 珠联璧合 an excellent match
凤凰于飞 a couple of phoenixes on the wing-happy marriage 美满家庭 a happy family
琴瑟和鸣 marital harmony;happy married life
相敬如宾(of a married couple)to respect each other as if the other were a guest 同德同心 to be of one mind
宜室宜家 to make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home breath 鸾凤和鸣 harmony in marriage
白头偕老(of a married couple)to stick to each other till the hair turns gray 情投意合 to be congenial;to agree in taste and temperament 花开并蒂 a good marriage
关键词:习语,中国成语,英语习语,文化差异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习语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整体意思不同于它们在词典里单独的意思。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和生活所得。英语习语包括,谚语,俗语,俚语,惯用搭配。之后英语习语可以由两个词,很多词,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组成。据估计在英语语言中有至少25000个习惯用语。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精髓,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这就给习语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考虑到翻译习语的困难,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翻阅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二、文化与成语之间的关系
文化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习语与文化密切相关。习语是一面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独特的镜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些的英语文化的话,有些成语翻译起来会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措。例如,我们怎么能翻译“it’s case of Januarya n d M a y”。如果它被翻译为“这是一个一月和五月的情况”。人们会问,这两个月有什么讲究。这个翻译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传达实际的意义。这意味着老夫少妻。这句话源于“商人的故事”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起源。一月是一个人,他六十多岁。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五月。因此,习语来自于文化和日常生活.不可能有脱离文化的习语。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在熟悉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翻译。
三、中国成语和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
1.宗教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religion).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中国习语明显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直译为“embrace the feet of Buddha”其实,成语的意思是,“when someone gets stuck into a difficultsituation caused by lack of preparation, 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momen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译为“drop one’s cleaverand become a Buddha,”实际上,它意味着,“achieve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
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所以一些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有关。例如,“as oldas Adam”字面翻译为“和亚当一样老”,它在汉语中没有任何意义。在基督教中,亚当是由神创造的第一人,所以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很久以前或者特别老的意思。
2.生活环境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在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习语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ick upthe sesame seeds but overlook the watermelons。瓜熟蒂落,A melon falls off the stem when it is ripe.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是适用于渔业和航海。自古以来,渔业在英国是非常兴旺的。于是关于渔业和航海业的习语在英语习语中占很大一部分。例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是指when onehas become successful。当某人发财时,“Like a fish out ofwater”意味着由于处于一个不寻常的环境而感到尴尬,不舒服,“Miss the boat”。意味着错过了机会。
3.习俗的差异(Differences in customs).生活在不同社会人有不同的习俗。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待动物方面。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的象征,代表中国的图腾。中国人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中国关于龙的成语往往是褒义词。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这些用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然而,在西方,龙总是与邪恶和恐怖相关。例如,“chase the dragon”是指一个习惯性的毒品使用者。猫头鹰的形象,也使两国人之间产生不同的感受。中国相信,在猫头鹰是死亡和灾难的预兆。有一种说法,夜猫子进宅。猫头鹰访问一个家,预示着这个家庭中的不幸。相比之下,猫头鹰在英国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an owl”是指很聪明。
4.历史上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很多成语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习语存在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很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例如,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所有这些成语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翻译“meet one’s waterloo”,如果它被翻译为见到某人的滑铁卢,它是完全错误的,它的意思是“遇到的最终障碍并被它击败,惨遭失败”。这个成语来自英国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法国著名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被打败了。
四、结论
很多人看过张腾岳主持的科教节目,有几个标签都可以贴给他:会讲科学故事的人,把青春献给科教节目的主持人,学播音主持的理科生。
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谱系里,张腾岳很难定位。他既不是新闻主播,也不是综艺大咖,他主持的节目隐藏着娱乐性,又不乏趣味,足可以引起关注。
在《中国成语大会》中成长
张腾岳把自己从科学节目的严肃风格中解放出来,发展了综艺节目主持的潜质。就像一名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一套新动作,能量倍增的状态。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这一年格外显眼,因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均进入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两档节目的总导演关正文称张腾岳为“早该被关注的当今最有才华的主持人之一” 。主持《中国成语大会》的经历,对于张腾岳来说,有如天启。“当时确定我主持这档节目的时候,关正文导演给了我一本上百页的主持人方式、心态和临场把握手册。”张腾岳对这个节目的主持要求感到惊奇。他与关正文导演见面,并在节目中互动。在录制的全过程中,他把自己从科学节目的严肃风格中解放出来,发挥了自己综艺节目主持的潜质。他的锋利语言和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屡屡激发出选手的神来之笔。如,用俚语解释现代汉语、用典故原文阐释白话、用街头语言表达情绪。他与选手中的每一个人交流——包括用外号称呼他们,并互加微博。他甚至转换了角色,和选手一样,惴惴不安,低着头,用余光看着答题者,在舞台上踱来踱去,像是一个准备逃课的孩子。
张腾岳对场上选手对待搭档变幻无常的态度有着敏锐的感觉。“从进入决赛开始,这一场他们是搭档,下一场可能就是对手。怎么处理自己与队友的关系变得很微妙。每场都有人在哭。”
采访张腾岳的时候,距离他录制节目的时间,大概过去了三个月,他可以毫不犹疑地说出录制时,每个选手的小插曲,甚至坦言,现在还没缓过神儿来。就像一名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一套新动作,能量倍增的状态。
兰州起步
对于学理科的张腾岳来说,被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录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张腾岳的父母供职于铁路系统,从北京支边来到甘肃兰州,母亲希望张腾岳考回北京的强烈愿望,影响着他的人生方向。高考的时候,他准备填报的志愿是北方交通大学,最终录取他的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初中阶段,张腾岳用学生式朗诵,在教师节献词、班队会主持、团委会召集等活动中训练了自己的语言能力。高中阶段,经历了择校考试,张腾岳与重点高中的学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实行文理兼收,有三男三女理科生被录取,他是其中之一。对于张家来说,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于张腾岳来说,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毕竟这是个与艺术不怎么沾边的家庭。
“到了播音系,上的都是文科生的课程,一个学理科的学生,一开始都不会做笔记。”据张腾岳回忆,他们宿舍里住着一帮子当年的文艺青年,写文章都非常厉害,说话更是引经据典,他这个学播音的科班生,插不上嘴,说不上话。宿舍里同学聊到半宿,他是那个听着睡着的人。
这段经历让张腾岳很有挫败感,也激发了他的斗志,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坚守。
蛰伏时期
《中国成语大会》让张腾岳捡起了自己,没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沉寂下去。
从1998年大学毕业,加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到2004年,整整五年间,张腾岳没有明确的主持风格,那是一个“吸取思想养分,积累沉淀的五年”。之后,他在《走进科学》栏目中经常以休闲装示人、以说故事的方式讲科学知识,这种形式逐渐成为他的风格。
2012年底,《中国好声音》启动了中国电视业制播分离的新模式,决心“开门办台”的中央电视台,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加盟。张腾岳从前在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不少师友,或出国,或下海,或归隐,星流云散,一批专业精英,人生走向就此改变。
从青涩到成熟,由青年到中年,主持人的新闻理想,文化人的媒体担当,职业生涯的螺旋上升,当下方兴未艾的主持人跨界转型,市场化的制播分离运作,在张腾岳的头脑中彼此交错冲突。而它的交汇点,就是对未来发展的担忧。这时的张腾岳愈来愈有一种想突破自己瓶頸的愿望。他说,“《中国成语大会》让他捡起了自己,没有沉寂下去”。
在多个层面与时代共舞
张腾岳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市场化的风口浪尖,也没有将自己在体制内刻意地边缘化。他宁愿消耗巨大能量,尽力与我们所居的这个时代在多个层面共舞。
对于张腾岳的风格,频道总监金越和节目总导演关正文,有相同的观点:有文化人的气质、不乏幽默、与节目风格搭调、有档期。
在节目录制前,张腾岳看完了整本成语词典。但这远远不够。
“录这档节目首先是个体力活,比做直播难很多。”张腾岳思考片刻后说:“任何一个直播都有时间限定,分给主持人的活儿就是其中一段,我只要完成分配的任务就足够了。比如直播‘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栏目组的预案甚至精细到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直播现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天宫运行的位置,所处姿态,之后的环节安排,我们心理完全清楚,唯一可能的变化就是它失灵了。这个我们同样也有预案。这种直播过程,我们没有更多的负担,考验的是主持人统筹时间的能力。而在《中国成语大会》中,要求主持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中国成语大会》录制时间不管有多长,主持人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头脑是清晰的,反应是敏捷的。当一个选手对一个词语做出一种解释后,是否符合赛制要求,是否成为一个高水准的表达,主持人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如果选手的解释有偏差,主持人还要及时调度嘉宾给予补充解释,比如成语的来源,具体的含义,解释它的其他办法。在这档节目中,脑力激荡的成分甚至大于体力消耗。”
舞台上,张腾岳和选手距离咫尺之间,他们能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紧张情绪,选手负责比赛,主持人则更像是导演,现场调度“演员们”的情绪、控制节目的节奏、恰如其分地制造节目高潮。
2014年的节目市场上,文化节目持续发酵,几乎每一家电视台至少有一档这样的节目。为什么《中国成语大会》脱颖而出?一位行业记者分析:《中国成语大会》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这将它置于粗糙节目的范围之外。它没有简单的复制某个节目模式,而是注重节目形式与内容的均衡发展。她说:“《中国成语大会》没有沿用‘青歌赛’的形式,也没有复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模式,因此,它有熟悉的陌生感。我并不是批评其他节目,相反,我认为节目创作者很高明,他使《中国成语大会》在节目博弈的夹缝中得以生存。”
承认市场竞争,然后谨慎地寻求自我生存的空间,这种策略决定了《中国成语大会》的生存能力,也让张腾岳感受到好节目带给主持人的成长。
在科教频道工作十年有余,张腾岳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市场化的风口浪尖,也没有将自己在体制内刻意地边缘化。市场化或边缘化是一种惬意的状态,但他宁愿消耗巨大能量,尽力与我们所居的这个时代在多个层面共舞。正如他在开始学习播音的那些年,从不完美中养成追求完美的习惯。
(武欣)
成语介绍
意气风发: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
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意在言外: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意马心猿: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意气相得:形容志趣极其相合。
意气相投: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意气扬扬: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相关阅读
有意字的成语
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得意忘形: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瑰意琦行: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曲意逢迎: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先意承志: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先意希旨: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以意为之: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寓意深长: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恣意妄为: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意不从:执:坚持;意:意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的意见。
姿意妄为:任意胡作非为,常指极端地固执己见和偏爱自己的习惯,常含有一种几乎难以抑制的反复无常的意味。
恣意妄行:恣意:任意,随意;妄行: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情意绵绵: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曲意承迎: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曲意奉迎: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曲意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如意算盘:比喻考虑问题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只从好的方面着想打算。
神意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同“神色自若”。
肆意横行: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亦作“肆虐横行”。
肆意妄为:妄:胡乱,非分的,出了常规的。妄为:胡作非为。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亦作“肆意妄行”。
先意承旨: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先意承颜: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同“瑰意琦行”
闳意眇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有思字的成语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
集思广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朝思暮想: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
行思坐想: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行思坐忆: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霞思天想:指苦思冥想。
霞思云想: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集思广议: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老虎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神思恍惚:神思: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深思苦索: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熟思审处:反复思考,审慎筹划。
退思补过: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磨刀霍霍】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推心置腹】谓以至诚待人。语本《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唯唯诺诺】语本《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诺诺”谓卑恭顺从。
【自圆其说】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和破绽之处。
【双管齐下】两手各握一支毛笔,同时作画。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语本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於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幹,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盛情难却】深厚的情谊难以推辞。
【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晋书·杜锡传》:“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语本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习以为常】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的,就成了常规或习惯,觉得很平常了。
【略胜一筹】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
【雄才大略】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惟命是从】只要吩咐便听从。谓绝对服从。【虚张声势】假装出盛大的气势。【咬文嚼字】亦作“咬文啮字”。亦作“咬文齧字”。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危言耸听】谓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唐·李端《赠谢戴》:“交结渐时辈,龙钟似老翁。”
【文不加点】谓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扶摇直上】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用以形容急剧上升或喻仕途得志。【文过饰非】掩饰过错。
【六韬三略】兵书名。即托名姜太公撰的《六韬》与旧题秦黄石公撰的《三略》。后借指兵书,兵法。
【东鳞西爪】谓画龙时,这边画片龙鳞,那边画只龙爪,只见一点,不见全身。比喻零碎,不全面。
【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前吃后空。
【罄竹难书】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旧唐书·李密传》载:密作书移郡县,数隋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如法炮制】炮制:用烘、炒等针药材制成中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阵破了。”
【响遏行云】形容声音高昂激越。【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集中。【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和光同尘】《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吴澄注:“和,犹平也,掩抑之意;同,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镜受尘者不光,凡光者终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尘,不欲其光也,则亦终无暗之时矣。”后以“和光同尘”指随俗而处,不露锋芒。【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语出《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莞尔而笑】微微地笑起来。【亦步亦趋】《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常以“亦步亦趋”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沽名钓誉】有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大处落墨】绘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的地方下工夫。比喻做事要在大处着眼。【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改悔。语本《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一衣带水】《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推崇备至】指极为推重或敬佩。【老成持重】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清·魏善伯《留侯论》:“而老成持重,坐靡岁月,终于无成者,不可胜数。”
【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而定。后以“从长计议”指不急于作出决定,或慢慢地设法解决。
【功德圆满】①原为佛教语。指法令、善事等完满结束。②泛指祭祀、打醮等事圆满完成。③指某件事情已经结束或完成。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秘而不宣】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幡然悔悟】很快而彻底地悔悟。【肝脑涂地】亦作“肝胆涂地”。①形容战乱中死亡惨烈。②形容尽忠竭力,不惜一死。【雷霆万钧】《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后用“雷霆万钧”比喻威猛之势,势不可挡。【南柯一梦】泛指梦。亦比喻一场空。【狼烟四起】指四处报警,社会动荡不安。
【琼浆玉液】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
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后因以“仰人鼻息”谓依靠别人而求得生存。②引申为迎合别人的意旨。
【大而无当】①谓言辞夸大,不着边际。②指大而不切实用。
【不平则鸣】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清水芙蓉】露出水面的荷花。多形容女子长得美丽动人。
【倒行逆施】做事违反常规或违背情理。语本《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司马贞索隐:“譬如人行,前途尚远,而日势已莫,其在颠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责吾顺理乎!”
【精卫填海】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
【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
【别有洞天】①谓尘世之外,另有仙境。洞天,道教用以称仙人所居之处。②另开一种境界。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汉书·晁错传》:“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含饴弄孙】含着饴糖逗小孙子。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百无禁忌】无所忌讳。清·范寅《越谚·名物·风俗》“百无禁忌,诸邪回避。”鲁迅《小说旧闻钞·封神传衍义》:“则知太公封神,古有此说。今人于门户每书姜太公在此,~,亦非无所本矣。”
【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起来了。” 【抱残守缺】亦作“抱残守阙”。”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 【黯然销魂】心神沮丧,失魂落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沧海横流】海水到处泛滥。比喻时世**不安。
【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宋·文天祥《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宝马香车】名贵的良马,华丽的车子。借指富贵之家出行的排场。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冷落了歌儿舞女,空闲了~。” 【十步芳草】比喻到处都有杰出的人才。【拔本塞源】亦作“拔本塞原”。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之计。”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交浅言深】交情浅而言事深切。谓言谈有失分寸。【与虎谋皮】本作“与狐谋皮”。喻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达到目的。
【予取予求】①从我处取求。②引申为任意索取。③犹言随心所欲。
【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言论、学说牢固可靠,不可推翻、驳倒。【待字闺中】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
【缠绵悱恻】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晋朝·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 【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古道热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语出《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弊绝风清】弊害之事绝迹,不正之风廓清。语本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尺短寸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陈陈相因】①谓陈谷逐年增积。②比喻因袭陈旧,缺乏创新。【并行不悖】《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后以“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或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锄强扶弱】铲除强暴,扶助弱小。
【挥洒自如】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唐·李颀《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多比喻物擅其长,各具其美。
【浑然一体】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语本《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壁垒分明】比喻对立的双方接线划得很清楚。
【不即不离】①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②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登坛拜将】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史记·淮阴侯列传》:“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没坛场,具礼乃耳。’王许之。” 【横生枝节】本指树木从旁生了枝节。比喻意外生出一些事端而阻碍了主要问题的解决。
【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回肠百转】形容内心焦虑不安,痛苦万分,仿佛肠子被多次牵转一样。【祸国殃民】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祸殃。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脑满肠肥】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北齐书·琅邪王俨传》:“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名士风流】①指名士的风度、气韵。②魏晋文士尚玄学鄙礼法,故后世多以“名士风流”指文人放达潇洒的风貌。
【明珠暗投】语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后多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
【冥顽不灵】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无知。唐·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肉眼凡夫】犹凡人。谓目光短浅的凡俗之人。
【回天之力】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棋逢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
【师出无名】谓出兵而无正当理由。语本《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喷薄欲出】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痰迷心窍】①中医病症名。指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多见于中风、癫、狂、痫等疾病。②比喻头脑发昏;糊涂。
【照本宣科】比喻不能灵活运用,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如日方升】《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后以“如日方升”比喻事物有广阔发展前途。
【三位一体】①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②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铁树开花】亦作“铁树开华”。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铁树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热带,不常开花。
【茹毛饮血】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捉襟见肘】《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谓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侠肝义胆】指讲义气、有勇气、肯舍己救人的气概和行为。【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投桃报李】《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管窥之见】比喻短浅的见识。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兒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皓首穷经】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二法门】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独曰:‘无言说’。”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功成不居】《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原意为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亦作“功成弗居”。【耳顺之年】意思是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也指六十岁。【暗香疏影】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遂以“暗香疏影”为梅花的代称。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骨鲠在喉】鲠: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郑人买履】指只知生搬条文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教条做法。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殷鉴不远】谓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应该引以为戒。
【急流勇退】宋陈抟约钱若水相晤。钱至,见陈与一老僧拥炉而坐。僧视若水良久,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是急流中勇退人也。”意思说钱若水做不了神仙,但也不是久恋官场的人。后钱官至枢密副使,年四十即退休。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后因以“急流勇退”比喻在官场得意时及时引退,以明哲保身。
【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黯然神伤】心神悲沮貌。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讳莫如深】本谓事情重大,提起来会令人痛心,故而隐瞒不言。深,深重。《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疏:“深,谓君弑、贼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则为之隐讳。”后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泰山鸿毛】比喻轻重差别悬殊。
【危如累卵】如垒起的蛋那样危险。喻极其危险。
【自怨自艾】谓悔恨自己的过错而欲改正之。今多指自悔自恨。【玉成其事】成全那件好事,多指成全男女姻缘。【尧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瑕瑜互见】比喻优点和特点同时存在。
【盈盈秋水】形容眼睛清澈明亮。多形容女子。【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白圭)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目前的困难,不顾后患。语本《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巾帼须眉】犹言女中丈夫。巾帼,指女子;须眉,指男子。称女子而有丈夫气概者。
【目光如豆】眼光像豆子那样小。比喻眼光窄小,见识短浅。【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结为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君主世代通婚,故后代两家结亲称作结为秦晋。【惊诧莫名】惊讶诧异,无法形容。形容十分惊讶怪异。【岁寒松柏】岁寒时的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雕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唐·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明·无名氏《鸣凤记·夫妇死节》:“念吾兄节义全,众流中独挺然,岁寒松柏当朝选,忠臣要剖葵心献。”
【吴牛喘月】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②形容酷热难当。【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坦腹东床】指做女婿。也指女婿。【臧否人物】指对人进行评议。
【书剑飘零】原指读书做官或仗剑从军,背井离乡。后多指因求取功名而四处奔波,久游未归。
【泓峥萧瑟】①形容诗文意境深远。②引申指幽雅恬静。
【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拿糖作醋】装腔作势,摆架子。【率土归心】指普天之下,人心所向。
【纳谏如流】指虚心听取规劝,就像流水自高出向下那样顺利和自然。【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汉·扬雄《法言·孝至》:“年弥高而德弥劭。”
【稼穑艰难】指农事劳苦。《书·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名缰利锁】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宋·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菽水承欢】吃豆子,喝白水,也要尽孝道是父母开心。指子女奉养父母,尽孝道。
【龙驹凤雏】喻英俊秀颖的少年。语出《晋书·陆云传》:“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期期艾艾】语本《史记·张丞相列传》:“昌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后因以“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结巴。
【掠人之美】掠:夺取。夺取别人的成绩、荣誉归自己所有。《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于战场。【视为畏途】语本《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后因以“视为畏途”谓把某一处所或事情看得危险、艰难。
【散兵游勇】①指没有统属的或溃散的士兵。②指没有组织而独自行动的人。【妙手丹青】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 【涉笔成趣】谓动笔就能构成意趣。
【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
【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语出《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通“披”。
【旁征博引】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目迷五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谓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后以“目迷五色”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攀龙附凤】①喻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或扬威。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语本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②谓盘附着龙和凤。
【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日暮穷途】天色已晚,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已经到了走投无路或灭亡的境地。【赏心乐事】欢暢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踽踽独行】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诗·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歧路亡羊】《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用“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走入迷途。【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歌唱底气足,声音洪亮。
【狼奔豕突】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视如敝屣】当做破旧鞋子看待。形容极为轻视。
【食言而肥】谓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於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收回成命】取消已经发出的命令或决定。
【书不尽意】信中写的话,表达不完自己的心意。一般用作书信结束时的套话。【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夸父逐日】古代神话。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见《列子·汤问》、《山海经·海外北经》。
【狐疑不决】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诚惶诚恐】①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②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白璧无瑕】比喻人、物完美无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成一家言】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新唐书·韩愈传》:“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高山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用以谓崇敬仰慕。唐·王勃《倬彼我系》:“夫岂不怀,~,愿言敏德,啜菽饮水。”。【瞠乎其后】瞠:瞪着眼看;其:代词,他。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红袖添香】旧指佳人伴读。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后汉书·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语出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二:“寒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 【北面称臣】古时南尊北卑,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又可参见“白首北面”。【彪炳日月】如日月照耀。形容功业、成就光照千秋,永不泯灭。【存而不论】丰: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积弊如山】长久积累下来的弊端、弊病就像山一样多。【和衷共济】《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表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风雨如晦】①《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②比喻社会黑暗混乱。【鳏寡孤独】语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泛指没有劳动力而独居无依靠的人。
【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逢人说项】唐李绰《尚书故实》:“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揔好,及观标格过於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因以“逢人说项”谓到处称扬人善。
【流年不利】流年: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一年中所行之“运”;利:吉利。指人长年里处于不吉利的状态。谓时运不佳。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至如此。”
【泥塑木雕】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歃血为盟】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随高就低】犹言可高可低,随便怎样。
【席不暇暖】谓席子未及坐暖即离去。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畏影避迹】《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迹”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扰。【小时了了】谓年幼时聪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后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人不能因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成就。【盛筵难再】谓良会不易重逢。【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曾几何时】谓时间过去没多久。语本唐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不刊之论】亦作“不刊之说”。不可改易之论,确论。【水火不辞】谓不避艰险。
【满坑满谷】语出《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本谓道之流行无不用遍。后以“满坑满谷”形容数量极多而充满、拥挤的状态。【夏雨雨人】喻及时给人以教益或帮助。
【河清海晏】黄河水清,沧海波平。旧时用来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并日而食】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博士买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以“博士买驴”表示文词繁冗,不得要领的意思。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
【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肘腋之患】近在身边的祸患。
【安土重迁】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寻踪觅迹】寻找踪迹。【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藏头露尾】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元·张可久《点绛唇·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言之过甚】话说得太过头了。
【修身洁行】加强自身修养,保持高尚操行。
【危如朝露】危险得就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就要消失。形容面临灭亡,情况危急。
李膺到京都上任没有几天,就有人向他告发了张朔的严重罪行。李膺立即派公人去野王逮捕他归案。张朔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李膺为官严厉,连夜逃到京都他哥哥的家里藏匿起来。公人虽然没有逮住张朔,但探听到他已逃至张让家里,便向李膺作了票报。李膺不畏强暴,亲自率领一批人,前往张让家里搜捕张朔。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李膺命令再彻底搜查一次。最后,终于击破有夹道的墙壁,把张朔从里面抓了出来。平时神气活现的张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膺把自己的弟弟逮走,李膺怕张让会搞什么花样,把张朔关进监狱后,抓紧时间审讯。
张朔在人证物证面前无法抵赖,只得一一招供。”李膺见罪证确凿,论律该死,立即将他斩首。 张让得知张朔被处决,马上到一向宠幸自己的桓帝那里去诉冤。
桓帝非常生气,下沼命李膺上殿亲自讯问这件事。 李膺跪拜后,桓帝立即责问他道:“你身为朝廷官员,为何不先请求就诛杀张朔?”李膺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从前,晋文公就在天子身边逮住卫成公,并将他押送到周的京城去,《春秋》肯定了他这种做法。《礼记》上 说,贵族犯了罪,按礼的规定虽说可以恕罪,但主管的官员也可以不这样做,孔丘在鲁国当掌握刑狱的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犯乱政之罪的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有十天,只担心办事不力而获罪,却没有想到犯的竟是办事大急太快的罪。好,臣已经知道自己的罪责。但即使把臣杀了,臣也不会旋转脚跟后退。不过请求陛下再留我五天,让我杀尽大奸大恶,然后罢了官下油锅,这才是我所希望的!”
桓帝听了,回过头来对张让说:“你弟弟是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罪过呢?”就这样,李膺没有受到皇帝的惩罚。
英语成语精炼、短小、幽默、风趣、富于哲理性。英语成语之所以难懂, 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浓郁的、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时候,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英语成语, 就必须弄懂英语成语的来源及其背景。
1 来源于名人和文学名著
在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方文学名著中, 一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经典词语、短语或句子逐渐被定型, 演化成具有特定内涵, 从而可以独立运用的成语。例如: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道德与论文集》)
Live not to eat, but eat to live.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但吃饭是为了活着。 (富兰克林的《穷查理历书》)
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 (富兰克林的《致青年商人》)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言以简为贵。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to the manner born与生俱来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man Friday忠诚仆人、得力助手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一知半解是危险的 (蒲柏)
2 来源于《圣经》
上帝造人的传说是西方人固有的观念, 英语民族人民心目中的上帝是万能的、神圣的。圣经故事中关于上帝、耶稣、魔鬼、亚当、夏娃以及一些带有教诲意义的故事中的某个片段, 因人们的喜好甚至某些历史、政治原因而作为成语的形式流传下来。例如: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大无比 (参孙是《圣经》中最负盛名的大力士, 他因耶和华赐福而力大无比。参孙曾赤手空拳撕裂一头狮子, 如同撕碎一只小羊羔, 还曾用随手捡来的驴腮骨 (jawbone of an ass) , 一气杀死1000个非利士人 (Philistines) , 后来被非利士人抓获, 剜掉双眼, 参孙一气之下把房柱推倒, 砸死了3000个非利士人, 自己也同归于尽。)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孩子不打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
fly in the ointment油膏里的苍蝇 (比喻美中不足)
salt of the earth世上的盐 (比喻社会中坚或为人师表的人)
3 来源于神话传说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中的许多神话传说演变成了现代英语成语。例如:
Midas touch点金术, 赚大钱的本领 (典出古希腊传说。小亚细亚中西部有一古国叫弗里吉亚 (Phrygia) , 国王迈达斯 (Midas) 释放了被捕的西勒诺斯 (Silenus) , 并把这个精灵交还给狄俄尼索斯 (Dionysus) 。酒神狄俄尼索斯感恩于迈达斯对他的养育者和教师西勒诺斯的帮助, 许诺有求必应, 作为对迈达斯的酬谢。迈达斯贪恋财富, 一心想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祈求神赐予他点物成金的法术。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点金术之后, 凡他所触摸的东西都变成了金子, 就连食物和饮料, 乃至他最心爱的小女儿也都变成了金子。最后, 他只好祈求神解除他的点金术。酒神便让他到帕克托洛斯 (Pactolus) 河里去洗澡, 以此收回他的魔力, 一切才恢复了原样。根据这一故事, 人们便用Midas touch喻指“事事处处能赚钱的本领”。该短语常与动词have连用。)
swan song (诗人, 音乐家等的) 最后作品, 告别演出, 绝唱 (传说, 天鹅 (swan) 平素从不啼鸣, 可是当它预感到死之将至时, 就会引颈长鸣, 高歌一曲, 歌声哀婉动听, 感人肺腑, 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 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在古希腊神话中天鹅是阿波罗 (Apollo) 的神鸟。阿波罗既是太阳神、光明之神, 也是音乐之神、诗歌之神, 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阿波罗化为天鹅, 所有诗人死了之后灵魂也附于天鹅之体。据此, 天鹅被用以喻指“ (才华横溢的) 诗人”或“ (杰出的) 歌手”等, 于是, 西方各国就用swan song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作曲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 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give (throw) a sop to Cerberus行贿, 贿赂 (刻耳柏洛斯 (Cerberus) 是看守冥国出口的一条长着三个头的恶狗, 它准许任何鬼魂进入冥国, 但一旦进去了就休想出来。曾经有一个叫俄耳甫斯 (Orpheus) 的人, 他的歌声能使树木弯枝, 顽石移步, 野兽俯首, 他用歌声使刻耳柏洛斯入睡, 才得以走出冥国。为了讨好刻耳柏洛斯, 古希腊人常把一块甜饼 (sop) 放进死人的棺材里, 死者的灵魂就会把它送给刻耳柏洛斯以获取好处。)
the pillars of Hercules天涯海角 (为捉走住在极西处的革律翁放牧在厄律提亚岛的牛群, Hercules穿越了整个欧洲和利比亚, 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建立两座石柱以作纪念。据此, the pillars of Hercules转译为到达极限、天涯海角。)
under the rose在玫瑰花底下 (比喻私下、暗中、秘密。罗马神话中小爱神丘比特为了维护其母维纳斯的声誉, 给沉默之神送了一束玫瑰花, 请他守口如瓶, 不要把维纳斯的风流韵事传播出去。古罗马人从此把玫瑰花当作严守秘密的象征。)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源于北欧神话。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士化为猫形, 狗和狼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 因此, 猫是暴雨的象征, 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
4 来源于寓言及民间故事
寓言虽然故事短小, 但能给人哲理与教训, 因而广为人们所喜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等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一千零一夜》等民间故事也深深影响着西方民族, 许多英语成语就来源于这些寓言及民间故事。例如: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涸泽而渔 (比喻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该典故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一个乡下人因发财心切, 杀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以一次获得想象中的金块, 结果一无所获。)
bell the cat给猫戴上铃铛, 替人冒风险 (出自《伊索寓言》中的《老鼠会议》 (The Mice in Council) 。这篇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 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方法, 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这样, 猫一走动铃就响, 我们就可以闻铃声而逃避了”, 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但是, 谁去给猫挂铃铛呢?因此, 人们用bell the cat来比喻替别人冒风险。)
Alading's lamp阿拉丁神灯 (比喻能带来幸福和财富的宝物, 源自《一千零一夜》)
5 来源于历史
来源于历史的成语, 一般都隐含着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 这类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典故。例如:
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 (比喻时刻存在的危险。古希腊狄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赴宴。达摩克利斯羡慕国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狄奥尼修斯就让达摩克利斯坐在他的位置上, 享受鲜花、美酒、佳肴, 达摩克利斯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突然他发现头顶上的天花板上倒挂着一把锋利的宝剑, 吓得脸色煞白, 逃出王宫。)
6 来源于名人轶事和风尚习俗
名人轶事也往往成为英语成语的来源之一。例如:
Mickey mouse米老鼠 (比喻无关紧要的人或过于简单的事物)
Carey street破产 (英国伦敦的一条街名, 因破产法庭坐落在这条街上而喻为破产的含义。)
风尚习俗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容有时也被借用为成语。例如:
feather in one's cap荣耀 (印第安人把羽毛作为勇敢的象征, 每杀死一个敌人, 就把一根羽毛作为荣誉的标志, 加插在头饰或帽子上, 以向人炫耀, 后引申为炫耀荣誉。)
7 来源于动植物的生动形象及其特征
许多动植物在传统上往往引起某种联想或被当作某种特定品质的象征, 因此, 动植物的生动形象及特征也成为英语成语的源泉之一。例如:
as wise as owls聪明 (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聪明智慧的象征。)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逃避现实 (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子里。)
play the fox耍滑头
drink like a fish牛饮, 狂饮
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猫哭耗子假慈悲
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伸出橄榄枝, 建议讲和 (橄榄象征和平)
8 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之中
英国是个岛国, 航海和农业是英国人生活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英语成语就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例如:
all at sea茫然, 不知所措
on the rocks触礁, 濒临毁灭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见风使舵 (比喻随机应变)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 左右为难
以上是对英语成语的主要来源进行探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我们必须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 透析英语语言的渊源, 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掌握和使用。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 也要注重文化渗透。学生了解了英语成语的典故及来源, 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M.H.鲍特文尼克, M.A.科甘.神话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8.
【关键词】英语成语 意义来源
一、引言
成语的定义有很多,广义的成语即为习语,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中所特有的习惯性用法或特殊表达法,它可以是一个地区、社会或阶级团体所特有的语言,甚至是一个作家或名人所特有的语言;狭义的成语是指英语中长期使用、表意完整且结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 Hartman认为成语是具有“特殊的、通常并不等于各个词涵义总和的词组,通常不能逐字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本文所讨论的成语包括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话(colloquialism)、俚语(slang)和其他一些结构固定的短语或者短句。丰富多彩的成语往往又受到心理、语言、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实际含义与字面意义之间通常呈现不一致性,造成人们的误解。但是,传统的语言研究认为成语习语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意义上具有统一性。成语的意义是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的必然结果。很多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地理风俗等相关的深刻内涵。
二、成语意义来源的因素
文学海洋,卷帙浩繁,成语意义来源的因素无法尽数罗列,下列分类法只是较为常见的几种。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带来成语背后的文化特质不同。它是不同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又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地处不列颠群岛的英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航海业和兴旺的渔业。人们在生活中相应表达了许多与航海、捕鱼有关的成语。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两难),原指17世纪人们好在船侧系上一块木板,有时水手不得不借助它到舱外维修。这块木板就叫“devil”,立于其上时,水手面临落水被淹的危险,即处于两难境地。batten down the hatches(未雨绸缪),原指用压条封牢舱口以应对远洋航行中不测的天气,现用指防备困难的局面。“all at sea”(不知所措),这一成语用于描述人们在海上失去控制、困顿窘迫的情形,后用指一切不知所措的场合。
宗教神话:宗教神话是成语产出的重要途径。其集中体现要数典故(allusion)了,它是英语中文化积累的产物,是一种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修辞格。它是一个人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成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很多,如the heel of Achilles或the 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一唯一的弱点或要害)源自于希腊罗马神话。传说阿喀琉斯浑身钢筋铁骨,只有脚踵在出生时因为被他母亲的手握住所以没有沾到冥河圣水,才成为其最终被人射中并负伤致死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战争中,他骁勇无敌,所向披靡,杀死了特洛伊主将,著名英雄赫克托耳(Hector),而特洛伊的任何武器都无法伤害他的身躯。后来,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把他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他被帕里斯引诱到城门口,脚踵被暗箭射中,他因而负伤而死。
政治军事:政治生活中所产出的某些成语习语只从文字层面往往是很难理解的。望文生义的理解和翻译势必成为笑柄。但是理解了词语背后的故事,其意义就不会再艰涩了。试举几例,如“Watergate(水门)”一词以其“丑闻”之意早已为人们熟知,其背后的故事是1972年6月l7日,美国共和党为了争取尼克松连任总统,在竞选中派人潜入首都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事处偷拍文件和利用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被当场发现。案发后,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英语中水门意指秘密非法的勾当,是所有门族词汇的鼻祖。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据载“walls have ears”首见于希腊。传说古希腊国王Dionysius实施独裁时,可以通过其手中拥有的一耳状岩洞的至宝连通整个皇宫。凭此监听皇宫里所有的秘密。另一说是法国卢浮宫建造时,王后Catherine在有些房间安装了可以互传声音的管道以获得许多国家机密和一些人的密谋计划,该成语由此而来。无论是耳状岩洞还是墙壁里的传声管道,都是秘密泄露出去的中介。大约在17世纪20年代,该词正式进入英语词汇,用以比喻秘密也会泄露,或是告诫人们说话留心,免得被偷听。
文学作品:catch一22(第22条军规一无法摆拖的困境或进退维谷的局面)是人们常见的一个成语,它源自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于l961年出版了此同名小说。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申请回国,但申请书必须由本人书写.而且申请书中必须有逻辑地证明申请人神志是不正常的,不能服役.这条军规表明上有理有据,实际上是一个陷入自我矛盾的骗局,是一条根本无法实现的军规。salad days (少不更事的时期,创作家等的最佳时期)、beggar all description(莫可名状、难以说清)该词语出莎士比亚剧本Anthony and Cleopatra(埃及艳后)。a fools paradise(南柯一梦)、hit the mark(一语中的)均出自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itching palm(贪得无厌)、its all Greek to me(完全不懂)均出自莎士比亚的Julius Caesar。to die in harness(马革裹尸)出自莎翁的Macbeth。green eyed monster (极为妒忌)出自莎翁的Othello。读过莎翁著作的人对理解以上成语可能困难会小一些。
日常生活: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在成语中也得以记录并传承下来。形形色色的人群与形形色色的工作种类孕育了形形色色的与生活有关的成语,有来自木匠、铁匠、裁缝等行业的成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的成语,更有代表海洋民族特色的成语。如Such carpenters, such chips.(什么木匠出什么活儿),原指不同的木匠手艺也不一样,现喻指不同的人做事的水准不一样。As you sow, you shall mow.(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句简单的劝说,告诉人们只有先播种了才会有收成,其喻义也很明显。
三、结论
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鲜明有力的表达手段,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成语的学习离不开对其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意义的了解和探求。但是对成语的理解常常使学习者感到困惑。其意义很少能照字面理解,一旦遇到成语,读者往往无从索解。望文生义的误解或使用不当极有可能产生笑话。成语在搭配上的诸多限制,更使得英语学习者对成语是既爱又恨。因此,了解成语来源,溯源成语内涵,加强背景了解,不仅对成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恰当使用成语和深入进行文化探究也极具意义。
正如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在其名著《论语言的起源》中说过:“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探索成语意义来源也是一定意义上对文化背景,话语环境,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探讨。
参考文献:
[1]Hartman,R.R.K.Lexicography:Principles and Practice[M].London:Academic Press.1983.
[2]费南多.习语与习语特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成语英语】推荐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成语09-13
中国象棋成语填空12-11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01-02
中国成语故事望洋兴叹双语版11-05
与动物相关的英语成语01-31
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05-24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01-26
成语造句--成语造句03-20
书面成语分类成语04-03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查询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