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过年的作文(精选14篇)
这不,离除夕还有好几天,勤劳的妈妈便忙开了:先是出门“征集”包饺子的必备原料,再是切馅、和面。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感觉着一切是多么的祥和。妈妈熟练的包着饺子,我在一旁按捺不住,也洗洗手,摩拳擦掌,有样学样的包起来,一勺饺馅放在皮中间,把饺皮对折。咦!同样大的饺皮,同样多的馅儿,在妈妈手里成了可爱的小胖子,在我手里却是个干瘪的小瘦子,我暗自纳闷:怎么回事,妈妈也就放一勺馅儿啊?仔细观察,哦,原来妈妈包饺子时,总是把饺子边折几下,这应该就是原因了吧?果然,我再试一次,虽然还没有妈妈包的好,但也有些相似了,信心大增,于是我包了一个又一个,越包越好看,耶!我会包饺子了。
晚上,在路边散步,大客车一辆辆飞驰而过,我虽然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为了过个年,都从四面八方来凑春运的热闹。但还是祝愿他们一路平安,快快到家,吃到家人包的美味饺子。
“啪啪啪……”鞭炮声将除夕夜拉开序幕,大家围成一桌,年夜大餐就这样开始了。饭桌上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我望着爷爷奶奶脸上慈祥的笑容,突然发现,爷爷奶奶原来那满口整齐的牙齿,居然都少了几颗,我的心一震:他们老了。是啊,爸爸妈妈忙着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们,我也忙着上学,几个月都没有回来看望他们了。“喔”好香的味道,一股浓浓的饺香味儿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我赶紧站起来,盛上满满两碗饺子,恭恭敬敬的送到爷爷奶奶面前,大家都夸我长大了,有孝心。可是我却想:这两碗饺子根本表达不了我此时的心情。
阿根廷人过新年时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在江河里洗“新年浴”。他们先把一篮子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全家人跳进令人陶醉的“花海”中,用花瓣揉搓全身。据说这样可能洗掉污垢和霉气,换一身吉祥宝贵。新年之夜,全家团聚,十二点钟教堂钟声一响起,大家便争着吃葡萄,谁如果按着钟声吃下十二颗,谁在新年中便会月月如意。
巴拉圭人则把每年的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他们规定,在这五天内,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百姓谁也不能点燃烟火,只能吃冷食。一直到元旦零时钟声响过后,才能点火做饭,恭贺新年。真是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也许是想体验“先苦后甜”的感觉吧。
葡萄牙人以斗牛来迎接新年。每年元旦前后十天,是斗牛的高潮。成千上万的人扶老携幼涌向斗牛场,以观看斗牛士的风姿为快乐。只是可怜了斗牛士大哥和那些牛们,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还要拼个你死我活。唉,为了群众的欢乐,上吧。
加纳人过新年用我们眼下的话讲就是“创建和谐社会。”在新年那天,各家各户都用棕榈叶做成各式各样的“小房子”,并用灯泡装饰起来。“小房子”摆在自家的饭桌上,桌上有诱人的烧鸡。新年钟声响起之前,全家人都围坐在桌旁对着这个“小房子”祈祷。据说他们这样的传统是希望过去争吵过的人都在这里和解并互相谅解。
来自东欧的保加利亚过年的方式特别奇怪。他们在吃年夜饭的时候,主人要把第一只羊羔、第一头牛或者第一匹马驹子,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人,因为他们认为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幸福。所以不论是认识的不认识,只要你是这天第一个打喷嚏的就会收到当地人送来的礼物。
语文真好玩
大学考试对“对子”
在1932年的时候,据说当年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碰上了一道怪题:对“对子”。当时一个著名的学者陈寅恪出了一个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出下联。这道题难倒了绝大多数考生,他们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唐三藏”,还有的居然对“牛魔王”。最后只有三个人对出了正确答案,他们对的是“胡适之”,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是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张政烺。可是,后来张政烺又说,他答的其实不对,标准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因为“胡适之”的“胡”字,跟“孙行者”的“孙”字平仄不协(都是平声)。
像这样一种上下联之间并无联系,但是拆开来每个字又都相关联的对联叫做无情对。例如“孙行者”和“胡适之”,拆开来看,“孙”对“胡”,合称“猢狲”;“行”对“适”,动词相对;“之”对“者”,虚词相对。类似的还有“萝卜腿”对“葡萄牙”,“五月黄梅天”对“三星白兰地”,“五品天青褂”对“六味地黄丸”,“文竹”对“武松”,“动武”对“挪威”,“青稞”对“丹麦”等。
还有一个小故事,在20世纪初,一个叫寿镜吾的私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了“独角兽”一联,叫学生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千奇百怪,老先生摇头不满。后来一个年纪最小的学生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鲁迅。
英语真好玩
一个有关英语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天德意日三国将军正在讨论第二天的战略。德国将军说:“我国负责坦克、军车和枪弹。” 意大利将军说:“我国负责出兵,只要武器够多,要多少兵都没问题。” 两国将军问日本将军说:“贵国可以出什么东西?” 日本将军抓抓头,似乎想不到该出什么,于是德国将军说:“那你们出物资(supplies)好了。” 日本将军听了很高兴的说:“Oh, That's easy. No problem.”
第二天终于到来,德军开了坦克、军车等来到集合地点,稍后意军也赶到。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日本的物资供应。两国将军生气地说:“日本人怎么毁约了!”话刚说完,突然四周的草丛里冒出一群全副武装的日本军,口中还大叫 着:“Surprise!”(惊喜吗!)(日语中无“r”音,一律发“l”音)
武侠真好玩
会武术的武侠小说家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他们创作的武侠小说简直让人百看不厌,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等,那叫一个火啊。可是金庸、古龙虽然是写武侠小说的,他们自己其实根本不懂武功,小说里那些眼花缭乱的招数,都是他们闭上眼睛想出来的。可就有这么一位武侠小说家,他可是真家伙会武功。
看过《火烧红莲寺》吗,这是根据《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电影,小说的作者叫做平江不肖生。
平江不肖生的本名叫向恺然,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武侠小说家。早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还经常和日本柔术家、剑术家切磋武功,据说还打败了不少日本的武术高手,也算为我们中国争光了。向恺然的本行是武侠小说家,但是因为他自己会武术,所以他写的武侠小说太注重武术的现实招数,想象力不够丰富,大家都不喜欢,觉得没什么意思,整天就是“哼哼哈哈”、“嘿嘿呀呀”,打来打去打什么也不知道。除了开创了武侠小说先河的《江湖奇侠传》,向恺然还创作了很多武侠小说,可是除了《江湖奇侠传》外,几乎没有一部是可以让人记住的。
后来,他的小说没人要了,就去武馆教武术。再后来,他跑去南岳衡山出家做了和尚。
地理真好玩
脚踩四个半球的国家
在太平洋中部东西长320公里、南北长1600公里的海域内,有一个人口仅为61400的小国基里巴斯,组成这个国家的是几百个大多数人群无法定居的低平环状珊瑚岛。陆地面积只有780平方公里左右(不及北京市区的30%),全国人口2/3集中在首都塔拉瓦(位于赤道北的东半球上)。
基里巴斯虽然小到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但由于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从该国相交穿越,这就使它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横跨东西、紧连南北,同时脚踩四个半球的国家,由此也引发了许多别有趣味的现象。如当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在首都,阳光来自南方,而在另一大岛国巴纳巴岛居民眼中,太阳却从北边当空高照。更有趣的是由于该国直到1979年才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所以,1884年划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没有曲折地从它中间穿越而过,而该线两侧正好时差一天,所以基里巴斯也是世界上唯一必须用两本不同日历的国家。
再举个例子吧,假设2007年元旦从首都向东开往菲尼克斯群岛的航船上,正好有个要分娩的产妇经日期变更线前后生下一双胞胎——在过线前(船在东半球)生下老大,而老二是在船越过线后呱呱坠地的话,那么接生的医生可就左右为难了,因为明明先生出的老大日期是2007年1月1日,而比他迟出生的老二却生于2006年12月31日。
关于过年的作文:过年啦!
我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我一大早醒来就高兴得喊起来:“过年啦!”我的心情很激动。
我先刷牙,洗脸,接着就去吃饭。早餐是蛋炒饭。然后,妈妈陪我去买了花炮。中午,我们的饭可丰盛了:美味的鸡肉,红烧鱼,回锅肉,还有红红的香肠,可口的酥肉,解渴的饮料„„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始吃了。妈妈先给奶奶到饮料,再给我到,爸爸喝啤酒。我们举杯同庆。我先祝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接着祝妈妈:越来越漂亮,发大财,财源滚滚来!然后我祝爸爸步步高升,工作顺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奶奶和爸爸妈妈也祝我在新年里学习进步,身体健康!我们互相祝福以后,就快快乐乐吃饭了。
到了晚上,我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下楼去玩,没多一会,我就回家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就到了十点。我在阳台上看见有各种各样的烟花。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各种各样的烟花腾空而起,好象在空中比美呢。有的像徐徐下降的降落伞,有的像从天而降的瀑布,有的像发芽的柳枝,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花雨伞,有的像一只豪华的大飞机朝天上飞去,还有的像调皮的小兔子,非常漂亮!
去年过年我们一家开车去的姥姥家。车里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还有个等不及去姥姥家的我。我的姥姥家在敖其,是一个偏远的村庄,从我家开车到姥姥家要30公里呢!
一进姥姥家的大门,姥姥就出来迎接我们,我跟姥姥一起进了屋。一看,桌子上有许多好吃的:鸡肉、鸭肉、白菜土豆、大豆腐……发出了一阵香气,我的口水都出来了,刚想吃一块肉,这时妈妈突然拦住我,告诉我:“你大姨还没来呢,先不能吃。”
姥姥赶忙说:“没事,快吃吧,大家都饿了。”
到了半夜12:00姥姥说:“咱们一起包饺子吧!”我听了之后特别开心,我今天一定要吃到幸运饺子。饺子上来后,爸爸爷爷和姥爷纷纷倒上了点儿酒。姥爷拿起酒杯说:“今天过年,大家一定要好好吃,好好玩!”姥爷说完后,大家吃了起来,我选了个大个的饺子,没有硬币,我气得快要跳起来了!
吃完饺子大家都出去放鞭炮,把炮放在地上,拿打火机一点,我吓得赶紧捂着耳朵就跑了!之后家人们有的玩麻将,有的看电视,我们一直玩到凌晨两点!
过年真有趣,我特别喜欢姥姥家,明年我还要去姥姥家过年!
作者:史一晗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爆竹的声声响起,2012年就来到了。这时,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听:
二踢脚和烟花比赛的声音。一到过年,二踢脚就“砰——啪——”“砰——啪——”地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后来,我从网上知道了,点二踢脚原来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每到岁末就到人间兴风作浪,还向人们索要贡品,有时还吃小孩呢!人们恨透了这个怪物。后来有一个有智慧的人,在年到来时,就把刚砍下的竹子点燃。竹子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年不知是什么武器,就吓得不敢再来了。后来,火药发明后,人们就用火药制成鞭炮,来吓唬年。不久,这个习俗就被流传开了。如今,与二踢脚和鞭炮相媲美的是烟花。烟花不仅有响声,还可以释放出漂亮的焰火,把夜空打扮得更加美丽多姿。二踢脚和烟花共同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的,充满了喜庆的味道。
拜年声和笑声不绝于耳。大年三十一到,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饺子、串门、走亲戚。人们互相问好、拜年,每个人都把喜庆挂在脸上。“过年好!”“春节快乐!”到处都能听到。
春晚的声音和春天到来的声音。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吃着饺子庆团圆,看着春晚守岁。随着电视里传来的笑声、歌声、音乐声,一个幸福、祥和、喜庆的晚上就开始了,而最让大家激动的还是零点到来的时候。这时候,主持人就会开始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霎时,全国上下沸腾起来了。更令人激动的是,窗外的鞭炮声响彻云霄,这声音把春天都给震来了。
车辆川流不息的声音和喇叭声。过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就开始走亲戚。这时候,就可以见到许多不同省区牌照的汽车川流不息地行驶在路上。偶尔也会有老朋友见面了互相摁摁喇叭,算是打了招呼,就又走了。
过年的声音真好听!我喜欢过年!
吴印涛老师点评:
过年的时候,就算我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妈妈也不会跟我计较,最多只会说什么不许瞎说,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过年的时候,也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家里会有好多的亲戚过来拜年,那也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我可以收到好多的压岁钱,还可以和我的哥哥弟弟们一起玩。
过年的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放花炮了,晚上的花炮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过年真的很好玩,我最喜欢过年了。
一年级过年作文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查看更多请点击【一年级作文】栏目。
相关推荐:
一年级有关春节作文:奶奶家过春节
这消息一传到我耳中,便让我迫不及待了。所以我一早起来就开始等了,直中午11点的时候终于可以坐在椅子上开始吃了。
起初桌上只有牛肉、馒头、面包等一些速做速吃的一些食物。只到11点10多分的时候,真正的“主角”们登场了。营养丰满的豆芽菜炒胡萝卜,那一白一红,如同一个小白脸穿上了新年的衣服。
营养丰富的上来了,那多姿多样的三鲜怎么可以不出来呢?
没错下一道菜就是三鲜,为什么说三鲜多姿多样,因为它里面有花菜、黑木耳、肉丸、蛋饺、鸡肉、大虾。
接下来又上了一道荤配素的一道菜那就是尖椒炒牛肉,这菜还没上来我就闻到那浓浓的黑椒牛肉的味道和一股辣味的感觉。一放桌上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向尖椒炒牛肉夹去并送进嘴里。那味道真入口即化,身临其境般美好。
经过几道菜之后便来海鲜中的美味达人仙贝,它可是我的最爱。仙贝可不是只有一个贝肉就好了,它可是有工具的。工具一:粉丝,因为贝肉很小所以一个贝肉吃起总觉得少了什么,所以粉丝补空的地方。工具二:蒜,在每一个海鲜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腥味,所以为了不让腥味成为困难。才用了蒜。工具三:酱料,它没有就味道没那么美味了,所以它是美味的主要部分。更不用说多么美味了吧。
我被这菜撑得饱饱的, 真不愧是最丰盛的过年饭。
我觉得不管好不好吃,爱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黄铖铠
是酸酸甜甜还是火辣火辣?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回到家中,吃口爸爸妈妈的家常菜,年的味道就有了。
很多明星也会下厨,给父母、给家人、给自己做一道菜,这是他们的拿手家常菜。
别小看这一道菜,它也许承载看情感、思念、健康……
鞠萍
红烧带鱼父亲最爱吃
在北京电视台《我爱中国味》中,鞠萍给大家带来了自己的家常菜,父亲最爱吃的红烧带鱼,鞠萍刀工细腻,烹饪火候掌握得很好,她做的红烧带鱼味道鲜美,在与专业厨师的PK中竟然也不落下风。鞠萍的这道菜的做法是:首先将带鱼洗净,刮去鱼鳞,去掉内脏,放入油锅炸制。颜色金黄后,加入葱姜蒜,老抽、料酒、糖等调味品。
而在鞠萍童年记忆中,最好吃的美食是折箩。“折箩”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地区的一个特有名词。《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
在鞠萍的回忆里,折箩可不是一般的剩菜,而是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爱。那时候,鞠萍的父亲在京西宾馆工作。有时候客人没有吃完的剩菜会统一折进大盆里,每个员工可以分到一碗。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这一碗折箩可是难得的美味。于是父亲一只手握车把,一只手托着盛有折箩的碗,就成为童年鞠萍最盼望看到的画面。折箩带回来,父母是不舍得吃一口的,而童年鞠萍一直以为父母是不爱吃。就在去年,多年卧病在床的父亲病危,当时鞠萍正在外地录像,直到三天后才匆匆赶回北京,但是已经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了,这给她留下无尽的遗憾。谈到这段往事,鞠萍姐姐在节目现场禁不住潸然泪下。她倡议观众多抽出时间回家看看,为父母做一顿饭,这也是一种陪伴的方式。
□记者 马丽
那威
西红柿炒鸡蛋 美国人都叫好
□记者 夏茂平
那威好吃、会吃,他推出过当时国内第一档以餐饮名店、特色美食点评、推介餐饮企业为主的节目《那小嘴》,说起他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他朗朗上口,“友谊宾馆的圆面包:俄式的,又大又甜,精华就是上面的一圈奶油;中山公园的大菜包子:霉干菜、雪里蕻馅的;萃华髅的山东菜:赛螃蟹、甜馒头。上老莫,那不是吃大餐,是豪餐,所有热菜一样来一份儿。”
那威也爱做,但是他做的绝对是家常菜,吃遍国内外美食的他觉得最简单的菜最难做,他说:“我的家常菜,我会做一种酱,我父亲教我的,用淀粉、肉末、盐、酱油,熬干了之后,随时拌面,非常好吃。我还有一个拿手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我的特点是鸡蛋炒得特别嫩、黄,和西红柿搭配后非常好,真正的汤汤水水,很下饭。这个菜很普通,但是对于我是很有意思。我去美国时,有很多的餐厅,都让我去做这道菜,说,今天一个著名主持人来做这道菜。客人吃后,都赞不绝口。”
谈到小时候的春节佳肴,他说:“永远有几个菜,就是非常好的,米粉肉、黄花鱼、红烧肉、鸡、带鱼,我永远都忘不了。”
侯军
干炸丸子烧茄子和侯宝林有关系
侯军出身相声世家,爷爷侯宝林是一代相声大师,父亲侯耀华、叔叔侯耀文也是观众十分喜爱的笑星。然而他却没有子承祖业,而是学起了厨师,后来担任美食节目的主持人也是有声有色。在北京电视台《我爱中国味》时节目现场,侯军道出了个中隐情。
其实学厨师,是爷爷侯宝林给他的建议。最初侯军跪在爷爷面前,说要学相声,爷爷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孩子你这辈子说相声,能超过我吗?侯军茫然了。爷爷其实是心痛孙子,如果学相声,必然会承受祖辈带来的压力,被世人拿来比较,所以建议他学一门手艺来安身立命。最终侯军选择了当厨子,没想到美食打开了他的人生维度,让他在厨艺之路上如鱼得水。后来。做到专业厨师的侯军又担任了美食节目的主持人,他在《我爱中国味》节目现场着实秀了一把刀工,切黄瓜和西红柿,让现场的人十分惊叹。
当天他带来的家常菜是千炸丸子烧茄子,侯军介绍,当年侯宝林在家中给喜欢中文喜欢相声的外国人上课,非常生动有趣,侯军常一边做饭,一边偷听,一天,听着听着,他忘了,正烧着茄子,把干炸丸子倒茄子里面去了,没想到还挺好吃。
□记者 马丽
王为念
王氏炸丸子父子合作
王为念是观众非常喜欢的亲民主持人,在北京电视台《我爱中国味》的录制现场,他不惜把远在山西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为他的厨艺PK助阵。
王为念说,录制的前一天晚上,他和父亲睡在同一张床上,迷迷糊糊当中,发现父亲一直坐在床边看着他,还时不时为他塞塞被角。他突然意识到,有多少年没有和父亲这样亲近过。时光仿佛一下回到了小时候,上一次和父亲同床应该是在几十年前,自己还是少不更事的小孩子,而如今自己已年过半百,父母更是接近耄耋之年,头发不再乌黑,身躯也不再挺拔……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但是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在节目现场,王为念和父亲合作,做了一道“山西大烩菜”,这道菜中有他们父子俩的一个独门绝技——王氏炸丸子。这个丸子的配料、做法都非常有讲究,成为这道大烩菜中的亮点。正是凭着这道色香味俱佳的山西大烩菜,王为念和父亲击败了那威的葱烧鸡翅,在当天的厨艺比拼中获胜。
□记者 马丽
龚洁
罗宋汤 父亲教我的
□记 者夏茂平
龚洁的外婆是上海人,外公是浙江人,所以家中的菜是南方口味儿。龚洁喜欢酸酸甜甜的感觉。莉吉最爱吃父亲做的红烧排骨、红烧鸡翅,鸡翅先煎一下,皮煎得焦黄,然后再烧制,加点可乐,烧出来的鸡翅外焦里嫩,带甜味儿,很好吃。而父亲做的鸡蛋炒西红柿很有特点。里面除了西红柿外,还要再放番茄沙司,加糖,这样汤汁儿多,西红柿味儿更足。小孩子都爱吃汤菜。父亲的这道菜伴随了龚洁的成长。
小学六年级过年作文:盼过年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这是我们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都是红通通的一片,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
兴地看春节联欢晚会;可以彻底和书本说“再见”,无忧无虑地放烟花鞭炮呢!
“开-饭-了!”年夜饭在妈妈的召唤声中拉开了序幕。我们一家围坐在餐桌上用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过年的感悟作文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过年的感悟作文 篇1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贴对联、走亲访友、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的干干净净,每个人都穿新衣服,一家人过节的时候团聚在一起,还要做许多好吃的。
春节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意味着严冬即将过去,意味着充满生机的春天即将即将到来。春节还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每到过年我跟爸爸妈妈都要跟爷爷奶奶一起过,在除夕的那一天,爷爷总是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挂在墙上,摆上供桌,供桌上有两个很大的蜡烛,蜡烛中间供着许多食物。我在旁边看,想不出爷爷为什么把这么多的好吃的放在这里。除夕的早上,天还没亮,我们就起来吃饭,我以前都是困得顾不上吃饭就匆忙下桌的,可是今年我却等到别人吃完我才下桌,爷爷还给了我跟小妹压岁钱,吃完饭,大人们都收拾碗筷,我实在困,只好又去睡觉了。
到了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我努力坚持到深夜,吃完饺子才去睡觉。转眼春节很快就过去了,代表着我又长大了一岁,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要比去年更听话,不让妈妈操心,多帮妈妈做事情。
过年的感悟作文 篇2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才是一年节日中的重中之重,至少也在精神上忙碌起来。而这年三十的年夜饭,自然是少不了丰盛。
“你们看这桌上的菜,多丰盛啊,这要是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啊。”爸爸点着一支烟,吸了一口,继续说,“在我小时候,过年能有肉吃,就是极大的满足啊。”爸爸的话引起了我的沉思,在一派欢愉的气氛中,我不由得感到一丝感伤。
小时候吃年夜饭,无论是否对胃口,也会对满桌菜肴感到满心欢喜;过年穿的新衣服,不管款式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曾经的春节,给我带来无数欢快美好的记忆而现在的我们,味蕾早就对美味麻木了,添件新衣也是稀疏平常的事。春节不再会给我带来辞旧迎新的幸福感,不再让我憧憬自己又长大了一岁、见识多了一层的自豪感。更多的是年龄增长的压力跟责任。泛泛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一家人一起吃一顿饭,聊得最多的也是学习工作,春节就过去了,这个被赋予了太多文化内涵的日子,只单单变成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了聚会的一天,曾经的热闹,一点点的淡化。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节日;不变的是文化,变的是心态。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反而让人们忽略了朴素的快乐。而那种淳朴的快乐,才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过年的感悟作文 篇3新的一年来到了,新的春天来了,新的春节来了。
除夕晚上我在电视机旁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到新的一年的到来;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我们又大了一岁,变的更加懂事了;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我们又走过了童年的一大部分;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各地离家的人们又回到自己的家团团圆圆;随着新的一年到来那些回不来的华侨华人又在海外想念家乡了……
新的一年来了,万物复苏各种动物都从树洞,地下,墙缝里……在乡间小道上长出了嫩嫩的小草,这是见证春天的最好证件,在新的一年中我们都会快乐的成长。我很高兴,很多人给我压岁钱,还有很多地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
新年来了,家家忙着过大年,家家吃团圆饭,家家接客,家家放烟花炮种,家家庆新年。过年以后我天天有肉吃,老妈过年后天天炒肉我吃,今天吃羊肉,明天吃牛肉,后天吃鱼肉就这样吃下去。我感受到了父母对我的一份人间真爱,我感到无比的快乐,我就用表现来回报父母,让父母开心。
记得上次我去婆婆家玩,在婆婆家玩的第二天,我刚一起来婆婆就给我了100元的压岁钱。这时老妈看见了就说:“不能要,这是老人的钱。”我就和婆婆相互推辞了起来,一会你推我,一会我推你的,推了半天最后老妈终于同意了,我很高兴又有了100元,从那以后我就源源不断的收到压岁钱,现暂时已有400元了,过年就是快乐。
过年快乐的事太多了,写也写不完。过年一直很快乐。
祝我明年学习更上一层楼!
过年的感悟作文 篇4怀着一颗如雪般纯净的心,欣赏春节时烟花那转瞬即逝的美丽,而烟火在如漆的夜幕上绽放瞬间是令人无限的遐想于沉思——题记
儿时是伴随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八个字,初识了春节,爱上了春节。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思维,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春节诗篇中,了解了春节,感悟了春节。
记忆中的春节,充斥着“噼哩啪啦”的花炮声,走亲访友的祝福声,顿时,红在这华夏大地上怒放,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春节,这个令14亿炎黄子孙难忘的节日,在我的生命中挥洒下了浓重的一笔,“回家,团圆”已深深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也许只有在现在,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我才能感到久违已久的幸福。我们摒弃了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生活,不必为了学业,为了生计,为了其他,只是简简单单的欢聚在一起,放声大笑。我们的眼里,有了彼此的身影,快乐而放肆!
年的气息越来越浓。除夕之夜,沉默已久的黯淡天际也热闹起来,只听“咻”的一声,一抹夺目便绽开了等待已久的艳丽花朵,那雨点般的花瓣飞快地向四处散开,很快便逝于眼前。但这抹美丽,像炫目多彩的开场,拉开了那紧闭已久的天际。随着“嘭嘭”好像整个世界沸腾了,烟花爆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冲向那早已无法平静的天幕,诉说着沉淀了一年的喜悦。此刻,烟花炫丽的照射、烟雾笼罩的弥漫、满街灯火的辉映,天跟地,迷惘与明亮,奇异而矛盾。月亮不知是害羞还是怎的,躲在了云层后。看着天空中绽放的烟花,耳边充斥着孩童们烂漫的欢笑,一切是多么令人神往。那毫无杂念、烦恼的笑声又是多么令人陶醉—这—夜,竟然是如此美妙。
时间嘀嘀哒哒似流水般走着,静静坐在门前的我看着一阵阵此起彼伏的“花儿”,与爷爷奶奶一起守岁,在门口放上瓜果,各种家禽,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说是来年有个好兆头,谁知道呢,这是老人的美好愿望,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对过往的怀念跟总结,是对新年的期盼跟祝福。我也在此刻默默祈祷未来,一切安好……
其实,真的挺感恩的,感恩在这十五个寒暑无私陪伴我的亲人,以身作则的师长,包容我所有的朋友,还有曾经帮助过我的陌生人。祝他们快乐,幸福,无忧。
随着春节联欢会的倒数,我们守着电脑、手机发送着,等待着新年祝福。长大了一岁。懂事了一分——这一夜,注定着不平凡。
一进入腊月,年味就一天天地浓了。灰蒙的天空,太阳若有若无,我看见那么多的人行色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那脸上落满尘埃,那心中藏满了喜悦。
从这时候开始,我就掰着指头,一天天地数,数那渐渐逼近的脚步,听那一天天热闹起来的喧嚣。先是有一户两户的人家将自家养了一年的猪杀了,留足了全家过年的猪肉以后,剩下的都被乡亲们买了去,准备过年的时候美美地吃上一顿。那时候,乡亲们一年到头吃的是瓜果、蔬菜,很少有吃上肉的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地买上两三斤肉,让全家人在年三十的中午饱餐一顿。无论手头多么拮据,也很少有在春节的时候不买上一点肉回家过年的。记忆中,我最盼的就是过年了。而一年又是那样地漫长,就像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无法看到那尽头。我兄妹四人,年迈的父母在队里挣的那点公分,年年透支,所以,我们家的生活一直是紧巴巴的。即便这样,过年的时候,父亲也会变魔术一样,为我们兄妹四人每人做上一件新衣裳,不管布料怎样,只要是新衣服,我们都会高兴整整一年的时间。我是老大,父亲有时会为我搞一些特殊,除了每人都有的上衣以外,有时我还会得到一件新的裤子或者鞋子,而弟弟和妹妹也并没有为此而眼红。穿着新衣服,走在过年的氛围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我觉得真正的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吃完精心准备的年三十的午饭以后,天很快就黑了。这时候,父亲坐在锅前烧锅,母亲就站在锅台边,用锅铲一下一下地炒着锅里的花生。炒花生,火候很重要,火大了,花生很容易炒糊,火小了,花生又炒不熟。所以,过年炒花生的时候,都是由父亲烧锅,母亲用锅铲不停地翻炒花生。我看见父亲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朝锅灶里续着草,那年就慢慢地近了。在风箱呱哒呱哒的节奏里,我的童年一片迷茫。花生炒好以后,就放在簸箕里,然后放上小果子,好大年初一的早上给拜年的人吃。一会儿,父亲开始给我们发压岁钱,先是几毛,后来发到了几块,母亲照例也会得到一份。这时,父亲就会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们懵懵懂懂,不住地打着哈欠。上床睡觉之前,母亲一遍遍地嘱咐我们,三十年晚和大年初一的早上,千万不要乱说话,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我们就一遍遍地点头,说记住了。我们睡下不久,父亲就把小果子和年糕每人包上一份,放在我们的床头,说明早一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要吃这些小果子和年糕,这样吉利。然后,父亲就到门外放上几支高升,我看见父亲嘴里叼着的烟在黑夜里一闪一闪。父亲回到屋里的时候,就从准备明天早上放的鞭炮上取下一小节放在桌子上,好让我第二天早上放。大年初一,天还蒙蒙亮,我就被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惊醒。我赶紧爬起来,吃了一点糕和小果子,然后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嘴里叼着一枝烟,把父亲留给我的一节鞭炮一个一个地放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不停地响着,我看见鞭炮的纸屑在灰蒙蒙的天空纷纷扬扬,持续了很长时间才落到地上。那浓浓的火药味虽然有些刺鼻,却又是那样地芬芳,在空气里飘了很久才四散而去。
放完鞭炮,我就给本族的长辈以及和我们家来往密切的邻居拜年。每到一家,我都会说,三爹或者四爷,我给你磕头来了。磕头,也就是拜年。然后跪倒磕头,而他们总会赶紧让我起来,一边说着新年发财,一边从兜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我那时候也就八九岁的模样,觉得磕头很好玩,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况且,一年到头,那些大人们也希望有人给他们磕头拜年,图个吉利。而驱使我去给他们磕头拜年的最大动力,也就是他们给我的压岁钱。记得那年,我兜里装着满满的压岁钱回到家里,把那一毛一毛的纸币叠起来,然后再一张张地数,手指蘸着唾沫,那种感觉无法言喻。那个早上,我得到的压岁钱将近四块,对我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我可以用它来买作业本和小人书,还可以为妹妹买她爱吃的米花糖。
这时候,父亲正在用芝麻秸引火,一会儿就把火烧得旺旺的,父亲说,这叫“元宝火”,我就把冻得通红的手放在火上烤,渐渐地我的有些麻木的手脚开始暖和起来。然后,母亲就会叫弟弟和妹妹都起来,全家坐在一起吃“元宝”,所谓元宝也就是饺子。母亲说,把饺子叫做元宝是为了吉利。父亲一边吃着“元宝”,还会喝上两盅“元宝酒”呢。有时,我会从饺子里吃出一枚一分或者二分的硬币,母亲便会笑着说,小二子要发财了。哥哥十三岁夭折,我这小二子的乳名一直被母亲叫了许多年。
当我们一家一边吃着“元宝”的时候,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于是,我便又会在漫长的等待里迎来又一个新年。如今,在渐渐淡远的年味里,我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雪花飘落,纷纷扬扬,就像岁月深处那无法说出的怀念。我看见父亲和母亲相互搀扶着,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停地寻找着什么,那满头的白发,就像这雪花一样,洁白,柔软。而那一阵阵吹来的北风,送来了那呱哒呱哒的风箱的声音,还有父亲那因为烟抽得太多剧烈的咳嗽声。此时,年的滋味便又会慢慢地攫住我的心。
本刊需要:
封二,学生照片一张,诗歌一首;
封三,老师照片一张,诗歌一首。
要求彩色生活照片,像素好,人物大;诗歌不超过10行,内容健康向上。邮编省市学校班级姓名齐全,发本刊邮箱或qq邮箱即可。
今天,是除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上煎熬,我和爸爸、妈妈终于回到了家乡。家门上贴着火红的春联。一进门,人真不少!就连平时极少见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远亲近戚都回来了。大家问长问短,聊起了家常。过年的味道,就在这寒暄的话语中,让人在寒冷的冬天先从心暖和起来。
暮色四合,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星星好像是被这美味的饭香吸引来的。我们开始吃年夜饭,饭菜香和亲切的话语不同,它不是温暖,而是充实。大家吃着可口的饭菜,说着新年祝福,十分舒适、安逸。大家一年没见面,憋了一年的思念像泉水似的涌了出来。饭菜里,包含着做菜人对亲人的关心、对父母的孝心、对儿女的期望与期盼。难道这不是过年的味道。
午夜到了,该放礼花鞭炮了。礼花一个个地升上天空,一朵朵的花儿在夜空竞相开放。一个小点在天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线,一个点、一条线的消失催开了一朵花。鞭炮也来凑热闹,噼噼叭叭,里面夹杂着孩子的笑声、大人们互道新年的祝福声。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高兴的时候了。几只“火蝴蝶”在空中飞啊飞,几只小烟花在空中忍禁不禁,几只“锦毛鼠”在地上窜来窜去。这都是我的杰作。欢笑声和火花发出的滋滋声构成了我们的青春舞曲。满院浓浓的火药味包含着青春的激情。这难道不是过年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特爱过年,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日子,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啊!因为过年了就可以穿到新衣服,可以吃饺子,吃鱼,吃肉了,是平时不多见的好东西,可以尽情地在村子里和自己玩伴嬉戏。
特别怀念没电视的年三十,我们家有四个孩子,三个男孩就我一个女孩,所以格外受宠,但并不没有感到有什么额外的恩惠,因为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我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十早上吃小鸡炖粉条,晚上那顿饭要提前,一定要吃鱼,说是预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是饺子晚上猪肉炖粉。每顿饭就一种菜,一家六口人,哥哥们都是大小伙子是最能吃的时候,所以一炖就是半大锅,饭前都围着锅转,特别是二哥是我们家有名“馋鬼”,外号“吃不够”他会寸步不离的,盯着锅里的肉直咽口水,用“垂涎欲滴、垂涎三尺”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的。然后用盆端上来的,没等妈妈一声令下,(每每这时候父母格外宽容),大家会抡起筷子,那频率之快,你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力去想就行了。就是为了能多吃点嘛,尽管妈妈说管够,还有呢!此时“无言胜有声”啊!鼓着腮帮子,个个狼吞虎咽啊!我听过妈妈讲过两个哥哥平时吃饭,为了抢菜里所谓肉渣,打过筷子仗,最后二哥获胜,不过吃了又吐出来原来是蟑螂啊!哈哈哈……
除夕晚上哥哥们可以明目张胆地去村里玩小牌(只有今天允许平时父亲不让的,尽管他们也偷着玩),回来赢了就数钱,这时我也能趁机捞一把,得到一角或两角呢!我提着自制灯笼在外面和小伙伴疯玩着,因那时还没有电视。我的感觉虽然简单却是蕴含无限的快乐!无意识、无思想就是高兴。过年对于小孩就是这样的无忧无虑,而大人却是最忙碌,最犯愁的,他们就是为了满足儿女们那简单的心愿,能吃点儿好的,穿点儿好的,已经绞尽脑汁了!据父母说我们小时候他们最愁的是包饺子,要包出两顿来的,孩子们饭量又大,当然也是一年才吃上这一顿啊!所以在三十的晚上,我们都没心没肺去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他们早早的就开始艰巨而漫长的包饺子工作,一般都是到了“接神”煮饺子时,他们刚好包完,我们也陆续回来,哥哥放着为数不多的鞭炮,然后又是一顿“风卷残云”。听父亲说有一次晚上煮得饺子不多,吃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他也没多想,就给包了。结果大哥为此冒出一句“虎话”来:今晚的饺子吃正好啊,“溜蛋光”。(预示来年什么也没有啊)这让爸后悔不已啊!不停打自己的嘴巴,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吃掉最后一饺子呢!因为过年嘛,老一辈人都图个吉利,(现在也一样的)不能随便说话的,妈妈因此也嘱咐过我们。可是这事儿也不怪大哥,童言无忌啊!都怪爸爸不应该吃掉最后一个饺,呵呵!
吃完饺子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在分头去亲属家拜年的,我为了能多挣几块糖块,都接近疯狂了,凡是能沾上边的,都给磕头拜年,(要是现在打死我也不会去的)有一年我挣了十四五块呢!那时的糖真甜啊!
如今这种过年感觉,早已灰飞烟灭了。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最盼是回农村老家过年,因在外漂泊奋斗久了,总感到很累。回到家中,自由自在,一切都是那么真诚、随便、自然。
日记首记有李慈铭记买梅花点缀年景的情景,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记:
花市贳红梅两盆,付银一两二钱,以小横几度之,置书案前,稍助春色。
此可谓年事之序曲。不过也还可以更往前推,即从腊八开始,老北京管它叫作“送信的腊八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樊增祥的夫人亲手制做了腊八粥,派人送给李慈铭一器,接着李也派人送了“腊八粥一小瓯”作为回敬。互馈亲友的腊八粥量都不大,仅供一啜而已,而且送到时间不得过午。从这以后,年事就接踵而来了。及至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结束。光绪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李慈铭仍被朋友请去吃春酒,这是“过年”的余波。可见昔年所说的“过年”,从腊八到二月二将近两月之久。
李慈铭虽是浙江人,但他多年住在北京,所以《日记》所记大体是北京过年的风俗习惯。腊八粥除自己吃和馈送亲友外,还要用来供佛和祭祀祖先。每年十二月初八,李慈铭总是“做腊八粥供先人及先贤祠、灵祀分祠、观音堂”(按:先贤祠、灵祀分祠、铜观音堂都是李慈铭经管的祠堂和佛堂)。
过了腊八,便大事“忙年”了。首先是各大小衙门封印,就是把印信、关防加封条锁起,停止办公,不再用印。时间是十二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回天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封印之后,梨园戏馆封台,停演十多天,到了元旦再开锣演戏。各私塾也解馆放学,谓之“放年学”。过年以后,到正月十九,各衙门再行开印,子弟也在这时上学。光绪十八年正月十九,李慈铭在《日记》上写道:“午,入署,开印毕,答客数家而归。”李氏给他儿子僧喜请专馆先生,也是在正月十九以后,选择吉日上学。
腊月二十三祭灶。北京传说,祭灶是送灶神上天,报告一家善恶,然后在除夕夜内迎回,原意是在除夕前七日为“小令节”,又称“交年”,因此举行祭礼。其实祭灶也是“令节祀”的一种。根据《日记》,李慈铭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夜,祀灶,以竹马车爆鞭送之。”光绪十六年的祭灶,正是李慈铭大病初愈,他在《日记》上写道:
夜,祀灶,平生此日不能躬与者唯今年耳。
他本人由于病的原因不能祭拜,深感不安,可知此乃不可或少之礼仪,所以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日记》上就有了“拜灶王”的记载。
扫房,是忙年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旧时谓之“掸尘”,包括打扫房屋,粉刷墙或糊墙纸,糊窗户,贴窗花,若为深宅大院,则甚为繁剧。李慈铭晚年多病,顾不上操持家务,虽有两妾一子一女(其妻已经去世),看来对于洒扫庭除也是不闻不问的。光绪十六年祭灶前夕,大病之后的李慈铭在《日记》中写着:
久不至轩翠舫(按:此系李氏的书房)矣,午后偶过之,乱书堆床,凝尘满席,躬督童仆料检一周,颇觉劳。
其家事无人管理由此可见。
十二月二十七日,是李慈铭的生日,这就给他每年的年事活动更增添了几分热闹。光绪十五年李氏过生日是比较隆重的,生日的前三天,他的前辈至交黄漱兰在畿辅先哲祠设午宴为他预祝寿辰,宾主十四人坐了两桌,一直延续到晚上才散。生日的前夕,家人为他“暖寿”,他的厨师司马士容特地为他治了一桌上等燕菜席,全家吃得微醺而散。司马士容是当时北京有名的厨师,李慈铭说过:“同治以来,都中治庖最精者称王厨、刘厨及司厨三人,皆能治南菜,有承平士大夫旧法。司厨独善事余,余家祭先请客皆属之。余待之有恩,司厨亦感激尽力。余家典礼皆熟稔,不待指使。童仆在外滋事者,必以告。”从前北京能做第一流菜肴的不是饭庄饭馆,而是“口上”的厨师。他们承应婚、丧、嫁、娶、寿与祭祀、换帖结金兰之好以及年菜等小型酒席,司马士容更是其中佼佼者。李慈铭虽然经济上时常拮据,而尚用名厨治肴,如此讲排场,摆阔气,焉得不困。
过生日这一天,李慈铭点蜡烛,拜先人,放鞭爆,并请来伎乐吹奏,以会亲友。来贺者三十三人,有送梅花和迎春花的,有送貂领、四喜袋、荷包的,有送酒席的,有送烛、桃、面、酒的,等等。晚宴客散后,他再约少数至交小酌,并招伶人霞芬、梅云、素云侑觞。清代法律规定,在北京城中,任何官吏不准公开招妓女侑酒,如不遵法令,被巡城御史查到,后果严重。但准许招“雏伶”陪酒,也可把“雏伶”招到家中与之色情鬼混。霞芬就素为李慈铭所狎呢,时常招来侑酒。在他生日的前几天,他的朋友还在霞芬的“下处”为他祝寿,也招来梅云、素云陪侍。这一恶俗,李慈铭不但不以为耻,反而风流自赏,可见当时社会之腐败。
李慈铭在北京官监察御史的同时,还任天津问津书院(即北学海堂)的山长,兼领分设的三取书院。《日记》载光绪十六年的束修:
春季修脯等银二百四十一两;
闰月修脯二十二金;
夏季修脯并春夏岁修凉棚等银三百四十三两;
五月节敬十六两;
秋季束修等银二百四十八两;
八月节敬十六两;
冬季修金等二百七十一两;
年敬十六两。合计一年一千一百余两。这也可以考见当时书院山长束修收入的情况。李氏官监察御史每年的俸禄远不如束修的五分之一。另外还有一些赠金,也不过二百余两。他一年的总收入约有一千五百两。
尽管李慈铭一年的总收入有如此之数,可是应酬多,开销大,每到过年过节(五月节、八月节)还要借钱填补亏空。光绪十六年除夕,归还了木厂、绸布铺、米铺、石炭铺、厨师肴馔、书铺、干果铺、纸店、成衣铺、糕点辅的欠款以及车夫秣、家人压岁、仆媪叩岁等银共六百二十八两有奇,并支付了买貂褂银一百五十两之后,他慨叹说:“所入甚微,能久支乎?”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又向张朗斋尚书借银三百两,向王夫借银五十两,才勉强度过了年关。
送礼,在李氏《日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他开支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为例,在这一个月里李慈铭应酬红白喜事就有二十七起,几乎每天都要送礼。他的送礼,大约可分以下七类。
一是纯属友谊情感的馈赠。比如有一次他送樊增祥银鱼、紫蟹一盘,这些小心意,小馈赠,有“送”,有“收”,完全是感情上的送礼。
二是初见面的馈赠,也就是俗语说的“见面礼”。例如李慈铭记“介唐夫人、资泉夫人及书玉第四女来拜生日,各贻以小儿糕饼一盒,以一两二钱银小元宝馈四小姐。”这属于感情上的馈赠。又如有个黄松泉编修,与李慈铭本不认识,因迁居到他家对门,偕其从子来拜,李氏送了糕桃两盒,这属于应酬性质的敬贺之礼,重在一个“礼”字。
三是红白喜事的送礼,娶亲、聘女、过生日,这都是喜事,而且是“红喜事”。死人是丧事,白寿也当喜事办,叫“白喜事”。此外尚有盖屋上梁,乔迁新居以及作佛事、打平安醮、孩子到庙里做寄名和尚,等等,都当喜事送礼。当然,各种“红白喜事”送礼,除关系特殊者外,一般也都是“礼”的成份多,“情”的成份少了。董酝卿尚书的儿媳赵氏守节,死后受到旌表,给李慈铭送来讣闻,他在《日记》中说:“余与尚书素无往来,然闻赵是未婚守节者,与人为善,不可以不礼也,送奠仪十千”。他真是遵守封建之“礼”的典型。
四是一般生日送礼,包括小孩满月送礼。李慈铭在《日记》中记詹黼庭的孙子满月,他送糕桃帽璎鞋袜等,他的妾张姬并去祝贺,他说:“都中此等酬应,无谓甚矣。”连他这样注重礼节的人也感到厌倦无聊了。
五是节礼,三大节:过年、端五、中秋,小节:元宵、清明、中元、冬至、腊八,都要送礼。封建时代这种节礼最是复杂,亲友之间要送,上下级之间要送,同事之间要送。李慈铭《日记》中记这种互送节礼经常不断,举不胜举。
六是送土特产,旧时谓之“馈送土仪”。北京到会稽,会稽到北京,过去旅行不易,长途跋涉,总要带些土产送礼。例如,新春之际,李慈铭的妹妹从家乡托人给他带来枇把露一瓶、鱼干两瓿、彘脯两肩,侄女给他带来酱油一瓮,都是家乡的土特产。
七是钻营的送礼,这不是“情”,也不是“礼”,完全是为了“势”和“财”。即以送礼为手段,去结交、奉承权势,拉拢关系,达到钻营的目的,得到更大的好处。李慈铭的夫人马氏故去后,停灵于崇效寺已有几年,每月要交停灵的房租六两银子。在李氏补了山西道监察御史的实缺之后,崇效寺僧人在年底就送来了唐花海棠、红梅、碧桃、缃梅,显然是在向他拉拢关系,企图得到这位御史老爷的庇护。
综上所分,约略为七种,虽未必能概括《日记》中所有的送礼,但大体上也差不多了。
馈送礼物的品种也都不一样。根据《日记》所载,作寿、过生日,送寿屏、寿桃、寿面、蜡烛、越酒,等等。其它节礼,亲友馈赠,乡里土仪,钻营孝敬等,各种礼品,名目繁多,难以说清。旧时把所有礼品,概括分之为二大类:即“干礼”、“水礼”。“千礼”包括一切贵重的礼品,甚至金、银财物,如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湖北就派人给李慈铭送来馈岁银一百两。又如,王夫以写本《金刚经》、吴山尊八言楹帖、罗汉篆香两盒、蜡凤宫烛一对给他祝寿。这样的厚礼,虽不是金银之类,自然也是“干礼”了。“水礼”则是不甚值钱的食物及其他,如寿桃、寿面、香烛、供果,五月节粽子,八月节月饼等类。不过像燕窝之类虽是“水礼”,但应属于贵重礼品。
李慈铭生活的时代,一般红、白喜事,各种大礼,送礼要有“礼单”,收礼要记“礼账”。是账开“账单”,是礼物开“礼单”,都有特定的写法。送来的礼品先呈礼单,照单收礼。送厚礼讲究四色、八色,不能单数。收礼的人可以照单全收,也可全不收,从《日记》上看出,很多情况是收几样,退几样。根据礼单所列,在收的物品下注明“敬领”,在不收的物品下注明“敬谢”。把礼单交送礼的仆役带回给他的主人。诸多礼品,要一一登账。一记清礼品财物的数字,赏钱多少,收到日期,以免丢失、遗忘,或发生其它弊端。二备还礼时查考,人家送来多少,将来对方有事,应送多少去。这叫“礼账”,是老式会计账簿中“分类账”的一种。
祭祀祖先,是李慈铭生活中的一项大事。每逢曾祖父的生日他要上供,遇到祖母的忌日也要设撰祭奠,甚至外祖母的冥寿也要摆供焚楮,过年、过节、清明、中元、冬至、腊八都要祀先,一年到头这类祭祀不知有多少。他清明祀先时曾赋诗有“清明作客总凄然,典得朝衫也荐先”之句,为了祭祀真可谓不遗余力了。姑且将光绪十五年除夜他祭祀先人的供品开列于下,以见一斑:
夜,张灯祀曾祖考妣、祖考妣、本生祖考妣、先考妣,肉肴六豆、菜肴六豆、轩脍杂味一品锅一、火锅一、时果四盘、素炸杂味八盘、卤子汤一巡、年糕一盘、年粽一盘、酒三巡、饭再巡。又以素馔祀亡室、祀屋之故主。
李慈铭是属于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肉肴、菜肴之外,中设火锅,按牌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祀先虽是迷信,但从当时人们的祖先崇拜的意识和社会风气来讲,似尚可理解,而祭祀原先住房的主人,则纯属荒诞无稽,令人可笑。
拜年,也是过年当中重要活动之一。元旦黎明,祀神祭祖,家人拜年之后,就出门到各戚友家拜年。从初一到灯节(正月十五)以后都是拜年期间,所谓“二月二,青草没驴蹄,拜年也不迟。”李慈铭过年当中每天记下来拜年的人数,最多者有时达四十余人,而他本人出门答客也有二三十家,有时一个下午竟答客三十余家,傍晚又出门答客十余家。他拜年何以如此之多,如此之快?原来除少数至亲好友要进门当面拜年外,一般都是“望门投帖”(名帖)之后,即掉头而去。“名帖”也就是现在的名片,把名字刻在大木头戳子上,用黑色印在红纸或梅红色纸上。如果在丧服守孝期间,俗名“守制”,就用蓝底白字。当时对帖子很重视,比现在名片重要。如本人因故不能出门拜年,则派家里晚辈去送名帖,就等于自己亲自来拜年了,而且更为隆重。李慈铭记翁同、潘祖荫这样大人物给他拜年,其实都是“望门投帖”,并非当面致贺。那时把名帖看得比现在的名片重要得多。有一次李慈铭因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拜年,就命他的儿子僧喜拿着他的名帖代他答客六十余家。
【介绍过年的作文】推荐阅读:
初二学生过年作文:过年回家的路上12-07
初二学生过年作文:我喜欢的过年11-05
过年回家的作文06-10
过年的味道初二作文05-26
过年味道的心情作文12-11
关于过年的感悟作文12-29
过年与春节的习俗作文09-07
过年的年味儿作文11-15
写过年的春节节日作文12-19
过年回家的路上作文800字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