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精选8篇)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1

一、现状与态势

近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贯彻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为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机关党的工作在与时俱进中提高,在开拓创新中发展,不断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为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以提高机关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学习型”机关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不断上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努力增强对创建“学习型”机关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理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开展多层面、多元化学教活动,加快“学习型”机关创建步伐。①拓宽思路,广泛涉猎,不断丰富学习内容。破除“就理论抓理论、就学习抓学习”的传统模式,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从实际出发,以打造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积极拓展学习领域,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努力涉取外语、计算机、法律、市场经济、WTO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努力培养新时期复合型国家公务员。②延伸触角,灵活多样,大胆探索学习形式。在坚持过去有效的学习方法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市直机关已形成一确定、两落实、三确保、四灵活的良好局面(既确定学习内容;落实个人学习、集体学习规划;确保每周学习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学习时间;通过举办座谈会、演讲会、报告会和开展调研活动,使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市直机关一些单位和部门还积极尝试读书月、网上论坛、周末课堂、社会实践等新的学教形式,从而,使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多样化、社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在机关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上一堂党课,搞一次调研,写一篇文章。采取“两调阅”、“一检查”(调阅学习笔记、调阅体会文章、检查中心组学习)的办法,督促学习计划的落实,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③围绕中心,专题讨论,促进思想观念更新。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职能,服务大局,在市直机关集中开展了“学浙闽、促发展”的大讨论,尤其是结合“两风”建设,深入学习南方用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关于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有关精神,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振兴我市工业经济”的讨论,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计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经济主管、经济杠杆部门和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局、科协相关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努力为工业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卸掉债务包袱、加快开发一批新项目,发展替代产业和实施产业战略升级搞好服务。

2、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核心,努力创建“堡垒型”支部。围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的目标,我们从选配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和谋划业务与党建“双赢”工作思路入手,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强化基层组织班子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制订下发了《市直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党建的若干意见》,目前,市直机关直属64个党委、总支、支部已换届改选60个,占94%;有40个单位一把手亲自担任党的书记,占63%,其他部门也均由主管常务领导担任党的书记。在基层组织中推行支部建在科室,科长任党支部书记,实现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一岗双责”。二是深入党员思想教育。在机关广大党员中开展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尤其是在全市抗击非典工作中,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不怕危险,积极投身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市委办、政府办、市人大、市政协、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的党员干部带头上路排查监控外来人员;市工商局、物价局、技术监督局、药监局的广大党员干部不辞辛苦,深入到市场调查了解,整顿经济秩序;市统计局入党积极分子吴伟在抗击非典中,踊跃报名,积极参战,不怕困难,冲在前面,终于在“火线”入党。三是狠抓活动的开展。按照全市开展的“三学三比”和“党员旗帜工程”的总体部署,结合市直机关实际,继续开展了“争三好、创三优”、建“三型”活动。市直机关各部门也都从实际出发选择了适合各自特点有效载体。市工商局开展了重塑“工商人形象”活动;审计局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开展“审、帮、促”活动;市人防办从强化机关党建工作入手,开展了优秀党支部、优秀支部书记、优秀党员的“三优”活动;市计委从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做起,开展了“树形象宣传月”活动,推动了机关党的工作全面开展,机关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以营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为原则,努力创建“服务型”队伍。围绕创建“服务型”队伍这一目标,在市直机关继续大力开展“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服务经济”等项活动。市直党政群机关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制度”,机关出现了优质服务、高效快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形象优良、环境优美的可喜局面。在年初开展的支牧储蓄工作中,市直机关93个单位和部门15000名党员干部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克服困难,带头参加,揽储总金额达3500万元。还将认真做好弱势群体和城市特困职工扶贫解困工作作为为机关转变作风的重要标志,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去年以来,近5000名机关党员干部先后深入佳纺、北佳等到1850多名下岗职工家中走访慰问,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使2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临时就业,为下岗特困职工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多万元,为900多名下岗特困职工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两风”建设中,市直机关制定下发了机关党员干部“七不准”,28个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杠杆部门和行政执法执纪部门分别向社会进行了服务承诺,市委办、政府办通过查摆,做出了减文压会和严格掌握对市级领导新闻采访的规定,组织部、纪检委制定了在选人用人、搞好监督上的规定和办法。同时,结合创建“服务型队伍”的总体目标,建立起加强“两风”建设的制度措施等长效机制。进而塑造了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机关新形象。

二、问题与原因

当前市直机关党的建设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形势发展,情况的变化,机关党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模糊性。在机关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认为党的工作是软任务、软指标,而行政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易出成绩,易出效果,行政工作上去了,党的工作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有“一好百好”的思想倾向,还有些人对党的工作嘴上一套、行动一套,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职能混淆性。市直机关党的工作职责是:组织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委会议精神及各项决策、决议,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大力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内监督,坚持从严治党,努力完成市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在现实中,却难以突出这一重要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以次充主,以主为辅,视党委为部门行为,只要行政不管的事,一律推卸到党委(除领导临时交办工作外)。如:计划生育、安全防火、卫生检查、义务劳动、植树造林、抗旱防汛、义务献血、一日捐以及清理城市私占滥建等,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部门。三是监督软弱性。在一些单位或部门,党内监督职责不明确,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员领导干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监督内容、方法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薄弱。从调查了解到,目前,市直机关多数单位专职书记、副书记不能出席或列席党政会议,奖惩、提拔、任免干部不征求党组织意见,甚至搞“回避制度”。四是内容形式滞后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机关党的工作带来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针、原则、制度和内容形式上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领导改革的党,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改革,而从我市机关党建现状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对这些新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一些单位还沿袭计划经济时期党建工作旧模式,找不准机关党建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切入点、结合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缺乏活力。五是活动艰难性。据我们掌握,当前开展机关党的活动在一些单位难度较大。一是时间难以保证。许多单位党的活动虽已安排,但常常被行政工作、行政会议所挤占、所代替;二是人员难以保证。一些单位在开展党的活动时,参加人数只占本机关干部总数的一半左右;三是经费难以保证。党的活动特别是一些硬件建设往往需要一定资金投入。党的有关文件曾做出了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规定说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落实到位,机关党组织没有名正言顺的活动经费支出,有些必要的活动开展不了。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做好机关党的工作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机关党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树立机关党建工作新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个突破”。一是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旧框子。当前,机关党的工作还面临许多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就党建抓党建的束缚还没有冲破,存在着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不协调、“两层皮”的问题。为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的环境中去研究,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去定位,从当前和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以党建保障和促进行政业务工作的落实,以行政业务工作检验机关党建工作成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动机关党建工作上水平。二是突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旧圈子。由于传统习惯,机关党建始终没有走出“老面孔、老学历、老资历”的圈子,从事机关党的工作由于出口不畅,一些党务干部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不但交流难、“终身制”,而且自我封闭、循环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要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党务干部与行政业务干部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打破党务干部“终身制”,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精通党务的复合型党建工作队伍。同时,要疏通党务干部队伍出口,及时把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党务干部输送到经济建设主战场,让他们更好地施展才华。三是突破党建工作“三靠”的旧套路。过去“靠经验、靠传统、靠教育”的办法,对加强机关党的工作曾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目前看,这些传统作法和工作路数有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在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上,必须走靠制度建党的路子,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贯穿其中。要强化机关党建工作的规则意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正在着手制定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努力形成机关党建工作新的制度体系。

(二)在活动载体上创新,强化机关党建工作新手段。善择载体,大胆创新,是保证机关党的工作不断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更新有效载体,运用适应各自不同特点的党建方式,机关党的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去年以来,我们在市直机关开展了以“好班子、好队伍、好公仆,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争三好,创三优”活动,并把这个载体做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机关党建全过程。今年初,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堡垒型”支部、“服务型”队伍的这个载体。下一步如何创建“三型”,我认为,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上,要做到“三抓”:一是抓规划。建设“学习型”机关,首先要有方向、要有目标、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因此,要制订一个三至五年的学习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学习任务、规定内容、采取形式、达到效果。二是抓重点。作为机关党组织,大部分单位都能重视和加强机关政治理论学习,并不断地改进学习形式,突出时代特点和现实工作需要,精心筛选学习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和一致性。与此同时,要做到区分层次,突出重点,首先是党组中心组的学习,其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再次是35周岁以下青年干部的学习,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动机关学习深度和广度发展。三是抓活动。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活动很多,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大的活动,比如在学习上可自学、支部集体学习、机关集体辅导学;在学习宣传上,可调阅读书笔记、交流体会文章、举办墙报、板报专栏,生活园地、网上论坛和工作手册等;在学习制度上,可坚持每周学习日、三会一课、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也可以推行一日一读、一周一学、一月一题、一季一论、一年一考制度。在创建“堡垒型”支部上,要做到“三好”:一是要配备一个好班子。选配一个好的党组织班子,首先要选配好党支部书记,从现在机关实际看,要坚持把支部建在科上,科长任党支部书记的 “一岗双责”的基层组织工作格局;二是要建设一支好队伍。要强化教育,提高觉悟,努力在市直机关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能打硬仗的机关干部队伍;三是要谋划一个好思路。要从各支部实际出发,结合部门或岗位特点,制定既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又有利于促进业务工作开展的思路,不失时机地关注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焦点,找准位置,选好角度,保证支部活动的开展。在创建“服务型”队伍上,要做到“三坚持”:一是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的工作作风,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实情况,反馈可靠信息,做出科学决策;二是坚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注重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公仆情怀,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我们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基层、为群众服好务;三是坚持好学上进、掌握本领、提高效率、履行职责的敬业精神,要服从服务于“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这个大局,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而忘我工作。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2

1 建立特藏室的意义

近年来, 已有辽宁、上海、青岛等部分省市级档案馆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建立了档案特藏室, 效果很好。随着档案门类的增加、数量的增长和内容的丰富, 在综合档案馆 (特别是地市级以上档案馆) 建特藏室已日显必要。

1.1 建立特藏室是加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的需要。

多年来, 按照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划分保管期限的标准, 即便是极具价值的重要档案, 也大多整合在同一保管期限的档案之中, 藏于同一保管条件的库室之内, 没有体现重要档案重点保护的“优惠政策”。此外, 重要档案因利用频率高, 物理因素的损坏速度快于其他档案, 若要对重要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 则需拆装卷或分装盒, 工序繁杂, 效率不高, 且易出现复原错位甚至丢失等问题。而建立档案特藏室, 既体现了对重要档案的重点保护, 又能提高保护和抢救重要档案的效率, 还能大大减少在保护重要档案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机率, 有利于对重要档案的保护。

1.2 建立特藏室是加强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

对于某一具体档案馆来说, 究竟有哪些珍贵、重要的档案, 可能并不能都说清楚。实际情况是一些珍贵的重要档案分散在各个全宗中, 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因此, 建立档案特藏室, 一方面可以摸清家底, 同时使分散的珍贵档案相对集中起来, 有利用需要时可以查特藏目录, 调阅时可以直奔特藏室, 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3 建立特藏室是实行档案分级管理的有益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即在馆藏全部档案无法都处于理想保护状态的前提下, 对不同等级的档案实施不同的保管条件。实施档案分级管理, 能够改善那些重要的、珍贵的档案的保管条件, 缓解馆藏档案数量迅速增加与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点与建立特藏室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

2 当前档案特藏室建设现状

2.1 对于特藏档案的确定, 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些试办特藏室的档案馆都结合本馆的实际, 对选择那些档案入特藏室制定了相应的入选标准和细则。例如, 青岛市档案馆, 由于馆藏档案的历史较短, 高龄档案数量不多, 且馆库有较大的空间余地, 因此选择将1949年前形成的3个全宗5000来卷档案和所有纸质载体档案包括40000多张照片和音像档案全部入特藏室保存的办法。而天津市档案馆在挑选特藏时暂定了这样几条原则:一是属于名人的, 如孙中山档案;二是重要历史和重要活动的, 如“五四”、“五卅”运动档案, 租借洋行档案;三是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 如知名企业、老字号、城市建设档案;四是载体特殊的, 如邮票、地图、账册等。

2.2 各档案馆建特藏室的热情很高, 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在已建的特藏室的档案馆中, 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特藏室有400平米, 条件应该算最好的;青岛市档案馆的特藏室有200平米, 库房面积够用十年二十年的;天津市档案馆有60多平米的特藏室;安徽省档案馆的特藏室虽说只有30多平米, 但设有过渡间, 人员出入制定特别规定, 备有防护衣帽和手、脚套, 选用的装具是便于搬运的多节柜。

2.3 特藏档案利用水平有限。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特藏就是档案馆的仙和龙, 但社会不知道。所以说特藏室建设, 不能只关注“建”, 关键还在“用”。在建设的同时, 还要积极开发特藏, 利用好特藏, 让山中仙、水中龙活起来, 这样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领导的重视, 财政的支持。目前, 各档案馆的特藏档案利用方式单一, 仅局限于提供利用和举办展览两种方式, 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是很显著。

2.4 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建立特藏室的工作不是说干就可以干的, 它对人员要求比较高, 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对档案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而目前现有的档案工作者中符合条件的不多。

3 几点思考

3.1 立足实际, 兼顾发展。

特藏室的建设, 从有关部门宏观管理的角度讲, 只是认为这种方式很好, 应该提倡;但从具体工作来讲, 这是档案保护单位的事情, 要结合馆藏情况适时安排。一个馆是否建特藏室, 或将特藏室建多大、建成什么档次, 都要从实际出发:一要立足于档案的事迹;二要立足于经济状况的实际;三要立足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藏档案的门类和数量都是不断增加的, 因此, 对特藏室设备的购置、柜具的制作、库房的安排等等, 都要适当前瞻, 以适应特藏室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3.2 特藏室档案的入选标准应该是因地制

宜, 但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依据档案价值的大小。具体来说, 就是要考察档案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典型性和载体特殊性, 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选取最具典型价值的珍品。当然, 依据这“四性”原则, 具体操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还应根据档案馆所处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和馆藏的实际, 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档案选材作出较为具体的标准, 才有利于特藏选择中的具体操作。

3.3 有效管理特藏, 增强建立特藏室的效果。

特藏管理是管理人员针对特藏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主要有:一是设置和保持适宜的环境。特藏室应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 做到防盗、防火、防高温高湿、防有害气体、防虫鼠等, 确保安全, 并最大限度地延长特藏寿命。二是配以相应的管理措施。借鉴金库管理方法, 由两人持两把不同的钥匙同时开门进入, 严格进出库房管理;非经审批同意, 任何人员或物品都不能进出特藏室, 严格收进移出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特藏室及特藏进行检查,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或采取补救措施;严格规定和执行消毒、修裱等操作程序。三是给予及时的保护抢救。特藏档案文献, 是档案馆保护抢救的重点。

3.4 充分发挥特藏价值, 提高特藏利用水平。

举办馆藏珍品展, 向社会展示档案馆的珍藏;主动了解学术动向, 积极配合甚至连和相关机构就某些或某件藏品召开讨论会或论坛, 积极宣传藏品的价值;结合社会重大活动尤其是带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或庆典, 适时公布相关档案文献, 都是好办法。目的只有一个, 用好特藏做文章, 诱发社会轰动, 向领导争取重视, 向财政争取资金, 全面提高档案馆的声誉和地位。

3.5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专家型档案专业骨干。

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a.鼓励在职学习, 为馆员营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空间, 并配之较为宽松的政策。这较之单纯的“引进人员”更符合实际, 也更能激发人员的积极性;b.加强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年轻人员的培训, 主要是强化档案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 以此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c.实地见学交流。通过参加有关档案业务、珍品档案鉴定等相关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 扩大视野, 开拓渠道。

参考文献

[1]宋源美.浅谈档案馆的特藏室建设[J].档案时空2004 (12) .

[2]马学强.对档案特藏室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档案, 2005 (6) .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地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机构、人员、地位等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基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结合新时期基层工作特点,提出了完善机构、配齐人员、创新机制等相关对策,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 纪检监察组织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监督力量仍显薄弱,与新形势下自身反腐倡廉工作的客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现状,归纳出存在问题主要有:

1.纪检监察机构和专职人员设置还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力度和规范性。如某副省级市共有十一个基层检察院(不含一个派出检察院),其中设置了纪检组长的有七个院,设置了监察室的有六个院,没有设置单独机构只是配备了专职纪检监察人员的有五个院,纪检组长和监察室都设置了的只有五个院。从中可以发现机构设置齐全的院不足一半,有三分之一的基层检察院没有专门的纪检监察工作领导者,有近一半的院没有设置单独的纪检监察机构。这客观上造成了这些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情况,甚至会使部分干警产生该项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没有独立纪检监察机构的基层院里负责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一般都归属政治处,这样他们经常不得不兼顾多项其他工作,或者由其他人员兼顾纪检监察工作,客观上弱化了内部监督的地位和力度,不利于及时有效的开展工作。

2.纪检监察工作负责人地位不高,造成制约因素多,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这十一个基层检察院在这方面表现为几种情况:有的纪检组长在党组中排位靠后,甚至在政治处主任之后;监察室主任都没有按规定任命为检委会委员,有的只是列席检委会,并且在中层干部中排名靠后,职级待遇解决不好;没有独立纪检监察机构的院里负责该项工作的专门人员只是一般干警,地位偏低。这样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难免人微言轻,不能引起干警甚至部分院领导的重视,并且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工作积极性,从而制约和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3.纪检监察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在该市十一个基层院中,不包括作为领导班子成员的纪检组长七人在内,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只有十九人,除了人员相对多些的三个院有十一人外,其余八个院都处于光杆司令状态,只能勉强应付上级院和本院领导安排部署的工作,使很多科室的执法工作处于缺乏日常监督的状况。十九人中,四十岁以下的只有五人,其他人员或年龄偏大(五十岁以上)或没有做过业务工作或知识层次偏低,这些因素都使纪检监察人员在整体上远不能适应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纪检监察工作职责不够清晰,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导致监督效果仍不够理想。由于上述原因和其它一些因素制约,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仍没有解决好定位问题,导致岗位职责不清,时常和政治处等其他综合部门的工作产生交叉或重复,该做好的工作没有做好,该监督的事项无法监督,工作被动滞后、事倍功半。同时因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工作机制不完善、不科学,不少日常工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长期性和规范性,导致监督力度和监督效果都不够理想,离人民群众满意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

二、加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对策

基层检察院应以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健全机构、配齐人员、增强素质、完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風优良、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队伍,从而更加促进基层检察工作的科学和健康发展。

一要落实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机构,力争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力。检察机关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的重心应是基层检察院,因为基层检察院与社会和人民群众接触最频繁、最广泛。促进广大基层检察干警执法活动更加规范、更加公正、更加文明,检察机关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建立和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显得十分急迫和必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4年3月19日下发的《关于健全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设置等问题的通知》第一条中即明确要求“直辖市、副省级市、省会市的基层检察院和编制在60人以上的基层检察院,应商当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设立纪检监察机构”,这为基层检察院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提供了有力依据。符合条件的基层检察院应抓住当前机遇,争取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坚决予以落实。纪检组长和监察室主任作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负责人,其政治地位和职级待遇应进一步提高,在同级干部中排名应尽量靠前,这样可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力度和影响,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监察部门的正职领导人员应当参加检察委员会,不是检察委员会委员的,可以列席检察委员会会议。”显然在这一规定中前者是主要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检察院应任命监察室主任为当然的检委会委员,而不是仅仅列席,以有利于加强对检委会活动的监督。

二要大力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检察队伍自身建设乃至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大小。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打铁先要自身硬",如果本身素质不强,是难以胜任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需要的。《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第八条也明确要求“监察人员必须熟悉检察业务和监察业务,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秉公执纪,保守秘密。”因此,基层检察院要注重调配优秀人才到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大力增强纪检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纪检监察队伍。笔者认为,目前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人员主要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政治坚定。要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业务精通。要始终加强学习,熟悉各项检察业务的内容、程序和纪检监察业务,在执法理念和监督理念上要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三是作风正派。要做恪守“忠诚、公正、清廉、文明”这一检察职业道德的模范,严以律已,以身作则,主动接受他人和社会的监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思考 篇4

桃溪镇袁晓梅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土地流转明确了根本依据,维护了新时期农民的权益。针对农村当前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市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我镇部分群众,基本摸清了全镇的土地流转现状,并就如何完善、规范和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早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就出现了零星农户之间为便于耕作而进行的小面积的互换、转包。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圩畈区农民负担相对过重,粮食价值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大面积农田抛荒,为改变这种状况,镇村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将抛荒田转包给种田能手,特别是近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呈现出面积大、-1-

规模化的趋势。仅就桃溪镇王泊村而言,王泊村现有耕地面积3926亩。截止2009年10月流转土地1350亩,占总面积的34.4%,其中从事种植业的面积为119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养殖业160亩,占总面积的12%。农民自行转包的45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33.3%。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流转类型单一,比例不均。一是大部分属于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合同对责任田的有偿流转。二是流转后仍从事水稻种植,而从事养殖业或其它产业较少。

2、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土地流转虽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推进,但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土地流转的程序和管理都不规范。有些土地流转的合约仍停留在口头上,书面合约较少,且流转期过短,内容简单,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同时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乡镇农综中心无法管理。如果引发土地纠纷,造成调解无依据、仲裁无凭证的被动局面,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不利于土地工作健康发展。

3、土地流转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口头合约多,流转期短,造成流转频繁,引起不稳定。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固定,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术、身体等原因,尤其是今年受金融危机冲击,造成部分人员返乡,索要土地重新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土地流转的不稳定。

4、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有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家庭还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入学、养老等问题,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老人,由于身体、技能等方面的制约,造成他们对土地的不舍情结,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是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三、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矛盾,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做到: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流转依法有序进行。一要进一步充实农村承包土地合同专管员队伍,按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土地流转的民主程序和行政报批程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依法保护农民利益。

二要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处工作。镇、村要成立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的调处组织,切实承担起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的责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农户对流转的担心。

三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供求信息等相关服务,推进农村承包

土地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

(2)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向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流转。

政府要建立土地流转扶持机制,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以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用于鼓励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重点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要通过资金扶持机制,推动财政支农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主导产业整合,集中打造优势产业。

二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土地流转给予政策扶持。

三要加大农业项目实施力度,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从扶持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政府要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解决后顾

之忧。

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5

---以禄劝县为样本

提纲 摘要 关键词

一、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侵财性案件现象日益突出

(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

(四)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

(五)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二、农村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普法宣传。

(二)以维护农村稳定为落脚点,群防群治努力,打击黑恶势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积极快速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四)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以禄劝县为样本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农村中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小变大”“大变闹”“民变刑”的状况,在这样状况下,农村治安治理也因此变得愈加复杂,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犯罪,铲除了一批乡霸、村霸,并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但是,从当前刑事犯罪情况看,涉农犯罪、农村人员犯罪仍呈高发态势。笔者通过对禄劝县近年来农村基层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进行调研、分析,查找了存在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索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安;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北部,距昆明城区72公里,面积424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是昆明市国土面积最大的所属县。人口约44.6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0.37%,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021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56%;苗族1331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46%;傈僳族1454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33%;其它少数民族人口1077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65%。据2015年统计禄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640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9965万元,比上年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865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783万元,比上年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4:32.8:35.8。

禄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贫困县,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分散,少数民族较多,社会综合发展落后于现代化小城镇,比较昆明周边较发达的区县,也存在一定差距,反映到社会治安状况上,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作者在所在地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及对周边乡镇的实地走访,禄劝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治安问题,也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多数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

(一)侵财性案件现象日益突出 盗窃、抢劫等侵财性犯罪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最主要因素。虽然连年来我县政法部门多次联合进行专项治理和集中打击,并加强了防范措施,但由于盗窃犯罪是一项全国性的治安顽症,致使盗窃案件边打边冒,仍然是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盗窃犯罪不仅直接对当事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加重了农民负担。

目前农村留守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而这部分人自我防卫能力较差,极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盗窃案件在所发的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占第一位,一是入室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由于农民意识,在外打工挣得的现金不存入银行,都是放在家中保管,所以成了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白天农民家中无人之机,驾驶摩托车大肆进行“白日闯”作案,有的还转化成抢劫案件,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盗窃通信、电力设施案件居高不下。随着铜材等金属原材料的涨价,一些犯罪分子利欲熏心,窜至农村地区大肆进行破坏通信、电力设施犯罪。

(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前我国农村由于留守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封建思想较为严重,遇到什么事情就烧香、祷告,以求心理上的安慰,更有的请巫汉神婆给家人治病,最终导致轻病拖重,甚至不治而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与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在一些农村中,一些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闲之机无事可做,思想空虚容易接受信教人员的鼓动宣传,极容易入教。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邪教的本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各类邪教的危害性,被各类邪教披着“让做个好人”的外衣所蒙骗。还有极少数非法活动者伺机聚敛钱财,发展组织,活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而迷信活动又容易造成村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进而产生纠纷,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

大量资料表明,当前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影响日益扩大,有的甚至影响了局部稳定,动辄聚集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群众,上访闹事,给地方党委或政府施加压力,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这一切与宗族势力参与地方事有很大关系。由于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冲击甚至打破,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农村改革建设中逐渐显现,涉及征地、拆迁问题,群众往往因补偿费不到位而与地方干部发生冲突,群众堵路,阻工等事件不断上升。加上一些村霸、乡霸、市霸、地痞流氓等恶势力,欺压群众,危害一方。有的流氓恶势力甚至演化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也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

另外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包括责任田纠纷、水利纠纷、邻里口角纠纷等。因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

(四)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

1.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有上升趋势

以前,不少农户种上几株、几十株罂粟只是为了开花好看或给家禽治病。经过前几年的专项整治,非法种植的农户相对少了,但近年来又有所抬头。

2.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向农村蔓延

发生在乡镇农村的涉黄涉赌案件主要是卖淫嫖娼和聚众赌博等。近年来,一些年龄较大的卖淫妇女专门到农村从事卖淫活动,而农村的一些孤寡老人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在自己嫖宿的同时又干起了从事介绍、容留卖淫的勾当。另外,一些长期从事赌博活动的人员,因为在城市不容易隐藏,为了逃避打击,专门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聚众赌博,有时聚集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赌博,造成当地群众上百人围观,严重败坏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坏。

(五)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农村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严格管教,部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思想空虚、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是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创业上,而是沉迷网络,崇尚暴力,迷恋色情,少数人逃学、辍学,沉溺网吧,混迹社会,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新的违法犯罪群体。

二、农村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对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是对犯罪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盗窃犯罪分子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由于对犯罪的认识不够,只看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实施盗窃行为。二是村民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庄“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而且,农户中安装防盗门窗的寥寥无几,仅凭一把挂锁很难挡住犯罪分子的黑手。犯罪分子瞄准这个群体,乘虚而入。

2、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不高。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风俗问题是产生民事纠纷的主要因素。例如,两家大门的大小不一致,房屋烟囱的高矮问题以及分到新的宅基地就把旧的宅基地不拆或卖掉的问题等等是产生民事纠纷的主要原因;在村委换届选举或村里有重大措施(譬如调地)之前,一些对选举不满的人,烧了被选举人家的大门,毁坏其庄稼。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普法教育不力,法律意识淡薄是发生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受地方法制建设投入财力少、法制宣传形式单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制宣传不够,农民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法和自觉维护法律,相当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导致他们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特别是纠纷时,往往不愿意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稍不如意,便操戈动刀,大打出手,极易导致恶性案件发生。

3、黑恶势力团体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闲散农民极易结伙,长时间不良交往,就形成有一定势力的村霸、乡霸、地痞流氓等团体,欺压群众,危害一方。甚至有的流氓恶势力演化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敢怒而不敢言。该乡发生治安案件中,危害人身安全的案件,大多是村霸地痞所为,4、对农村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一方面公安机关主要把精力、警力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警力投放,导致出现部分治安控制薄弱环节。当然,作为农村派出所来讲,经费紧、警力不足,农村派出所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根本无经济能力承办治安管理和查处各类案件的双重繁重任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治安案件不构成犯罪,对村霸、地痞的打击力度也就相对较小,导致故意伤害类治安案件频发。

三、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普法宣传。

为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减少村民犯罪,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普法宣传应探索和丰富不同形式与内容,把法制宣传延伸到乡镇村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在农村积极开展送法下乡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定期宣传和不定期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板报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本上预防违法和犯罪活动的发生。二是要注意法制宣传的针对性,根据事件发生的季节性、区域性和被袭击的对象的特定性,实行针对性的宣传,使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夏收季节应注意群众防火宣传,节日期间应加强对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赌博等违法活动的控制。三是要注意法制宣传措施的强制性,对一些经常发生事件的村队要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工作要求限期整顿,增强其防范工作的主动性。四是注重对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培养。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积极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要重视学校法制课的设置,充分发挥兼职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上法制课、设立法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搞好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普法工作,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违法敏感性,这也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维护农村稳定为落脚点,群防群治努力,打击黑恶势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继续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强化防范措施。借鉴城区治安防范的好做法,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特别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治安防范的做法,尽快向农村延伸。在村口和主要街道安装电视监控设备,采取全方位、全时制的监控,提高农村治安防范的水平和时效。

农村恶势力是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的主要根源。他们有的逞强好胜、伤害无辜,有的侵占资源、敲诈勒索,有的聚众斗殴、暴力抗法,有的撬门别锁,偷偷摸摸,严重危害了农村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一方百姓。大量司法实践证明,农村恶势力的产生和发展与少数基层组织的松散和基层工作的不得力有关。因此,铲除农村恶势力必须从基层抓起,实行标本兼治。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对危害一方的恶势力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绝不迁就姑息,以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对基础政权的建设。基层政权组织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管理责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治安管理工作的新规范、新制度。三是要努力加强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基层派出所要广泛收集信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大力加强基层思想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特点,研究、探索新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积极快速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一是要着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调整和充实基层组织,加强村(居)委会建设,配强配齐基层领导班子,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战斗力、凝聚力,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要重点抓好以治保会、调解会为主体的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尽力解决经济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发挥联防联控作用,借鉴其他地区综合治理中的先进经验,可以考虑以 5-10 户家庭为单位,成立联防联控小组,各管理小组推选出一名党员干部或者在村民中威望较高的人作为小组组长,负责掌握农村治安动态,化解矛盾,向公安部门提供犯罪线索,维护农村治安稳定。积极排查各种矛盾,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经常深入各村屯进行全面走访,认真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敌情、社情、舆情,严密把握辖区治安状况脉搏,积极化解管区内各种矛盾,防止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关注辖区内社会动态,善于发现苗头性和潜在性的社会矛盾,随时准确收集情报信息,及时上报党委政府,以便正确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将矛盾控制在当地,并得到依法有效处置。第三是要积极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大调解”格局。调解是钝化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重要举措,基层政府要紧紧抓住区政府成立人民调解委会员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机制,配齐配强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及时将一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农村矛盾纠纷坚持早发现,早解决是将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联系公安、法院等政法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早”:一是早一点排查,把排查做在前头,通过排查,掌握情况,预防问题,以便于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早定措施,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下,及早制定具体的控制目标,防范措施和工作责任;三是早排查,通过早发现,及早调解,严加防范,消除隐患,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对排查的重大问题,实行领导包案、专人包办是预防和妥善解决群众上访、闹事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只要各级领导实实在在替群众办事,就能达到解决一个问题,稳定一方民心的效果。

(四)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农村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保持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同样需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治安。当前,禄劝县正处于脱贫攻坚和农村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将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诱发深层次的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进步。实践证明,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而综合治理则是维护稳定的有效措施。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基层干部、人民调解员,为了老百姓的安宁,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要做到在第一时间第一个出现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地方,站好岗,勇往直前,临危不惧,明确自己的责任,超脱职务的困惑,才能理顺关系,赢得全局。

参考文献

当前机关效能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6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有效途径,是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效能提升,优化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活动,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前机关效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当前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机关效能建设实践过程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机关效能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效能建设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将机关效能建设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短期性的工作作风整治运动,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开展的背景和意义缺乏深入理解,甚至有怀疑、抵制情绪,表现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消极,抱无所谓态度,具体工作中工作作风依然拖拉,与效能建设要求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速升级格格不入。二是部分工作人员能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开展“治懒、治庸、治散”活动,落实“三项制度”,但是对效能建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机关效能建设是上级领导和单位一把手的事,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不认真研究落实办法,工作平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上进心和开拓创新精神,表现为工作因循守旧,难有新局面、新气象。

(二)为民服务意识不够强。一方面,由于传统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相对固定,机关工作人员中只要本人无重大工作失误,即可终身任职,由此滋养了工作中的惰性。另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存在“吃皇粮”的优越感,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够。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耐性不足、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个别工作人员喜欢找“权力”的感觉,有意刁难群众,不讲原则讲关系,对熟悉的热情相待,对一般群众则爱理不理,晾在一旁,甚至于以职务之便,乱设门槛,吃、拿、卡、要,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三)效能建设措施乏力。当前,还有个别单位对效能建设认识缺乏深度,落实缺乏制度,执行缺乏力度,对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宣传教育、检查督促、考评等方面,没有制定有力措施,只满足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效能建设仍流于形式,应付走过场,或仅凭印象或经验,“照葫芦画瓢”,缺乏有效的手段,削弱了效能建设的制约力度。

(四)绩效评估手段单一。传统模式下对机关工作绩效的评估是自上而下,而这种上级对下级的检查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病,表现在少数上级机关重年终考评,轻随机抽查,重明查,轻暗访,检查中重数据及文本资料,轻实际成效及公众满意度。部分下级机关单位在对付检查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抓面子功夫,赶炮火功夫,虚报浮夸,检查时一番新气象,检查后恢复原样。

二、当前加强效能建设的主要对策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少数机关部门和单位没有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疏于内部监督管理。如何加强效能建设,打造党政机关“办事公正高效、运转规范有序”的良好形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大力宣传机关效能建设的必要性。广大机关干部首先要认识到国际国内政府改革形势,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机关效能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必需大力抓好的国家大事。二是大力宣传机关效能建设的系统性。让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我国的行政效能建设既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也涉及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切实转变职能的问题,既有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上的问题,既涉及到地方层面的,也涉及到中央层面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提高认识,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对与机关效能建设不相适应的行为实施监督。

(二)落实“三项制度”,建立服务型政府。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在理念上,以客户为中心,把社会公众或者前来办事的人员视为政府的“客户”,认为公共组织应以“客户满意”为宗旨,也有人称之为“企业化政府”。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对于我国的机关效能建设会有很大帮助。在认识上,机关人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认真落实“三项制度”:一是首问责任制。规定最先接待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即首问责任人,要礼貌待人、态度诚恳、积极热情,要一次性书面告知服务对象其申办事项所需的全部资料,努力解决服务对象来回跑“冤枉路”的问题。二是限时办结制。限定各事项的办理时限,解决机关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是责任追究制。对因“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损害了机关形象或造成了服务对象的损失的,严格追究责任,促使每个机关部门和单位及机关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对效能建设无所谓的消极心态。

(三)强化效能建设,凸显“一把手”的作用。要把机关效能建设真正抓到实处,单位的“一把手”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位领导干部要树立“想抓、敢抓、会抓”的思想,始终绷紧效能建设这根弦:一是树立高效行政的信心。在本单位、本部门掀起一场效能革命风暴,树起一面效能建设旗帜,塑造一个效能建设窗口形象。二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就是一个导向,一面旗帜。领导要身先士率,率先垂范,作本单位、本部门效能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三是抓好具体操作。本单位、本部门的效能建设实施意见、办法、制度等制定出来后,一把手要认真抓好落实,亲自过问,亲自把关,作效能建设的推动者和监督者。四是善于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效能建设机制,把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作本单位、本部门效能建设的总结者和推广者。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7

关键词:农业水利,水利建设,水利工程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一直都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出现, 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 满足了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田水利的建设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古时候, 人们出于灌溉等需要, 就开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进入到21世纪后, 自然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科学的基础上,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但是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很多工程的建设, 还采用传统的材料和施工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 就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护。

一、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一)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的农业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汉朝时期, 农业的灌溉体系就已经比较完善, 人们在河流和湖泊的基础上, 建设一些水利设施, 在控制水患的同时, 还能够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 由于当时人们居住比较分散, 还没有形成现代城市, 农业的播种和收割等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阶段, 因此农业生产的效率很低。这就使得农田水利的规模比较小, 只有在一片地区的几家一起修建, 这样的水利设施比较简单, 出现问题后修护比较容易。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尤其是近代时期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水泥等材料, 可以使得水利设施更加坚固, 同时灌溉的整个流程更加科学。我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比较晚,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还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 使得水利设施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灌溉的效率, 一些专家和学者根据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 完善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式, 采用现代化的材料和工艺, 不但提高了水利设施自身的质量, 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二)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数量很多, 尤其是在南方水域较多的地区, 几乎每个村落都会修建多个水利设施, 以此来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 但是受到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很多水利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 人们出于成本的考虑, 采用简单的砂石作为材料, 进行坝体的修建等, 在需要灌溉时, 挖开相应部分的坝体即可, 这样的灌溉方式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部门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小型农田水利采用现代的手段进行建设, 并对一些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进行改建, 但是由于这种水利设施的数量过多, 而且大多在农村中, 很难进行全面的统计和修缮, 在这种背景下, 只能依靠农民自身的意识, 自发地采用先进的理念, 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 很难接受这些新的理论知识, 尤其是采用水泥等材料, 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 农民更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 而且很多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田水利设施, 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观念,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的发展。

二、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进入到21世纪后, 在追求效率和科学的基础上, 这种传统的灌溉方式显然不够科学, 无法使灌溉的效率最大化,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必须采用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材料, 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等因素, 针对性地设计一个建设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无法实行现代化的建设方式。一是农民自身的因素, 要想用水泥等代替传统的砂石材料, 那么建设的成本必然会增加, 农民显然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 而且在他们看来, 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 完全可以满足灌溉的需要;二是我国的地区面积较大, 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实际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 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设计建设方案, 雇佣设计人员也需要一定的费用, 这些费用还是要农民来承担。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成本较高。

三、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对策

(一) 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农民作为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者, 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来完成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 而我国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增加成本, 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的素质较差, 无法意识到现代化水利设施的好处, 因此可以考虑加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电视和集体学习等方式, 让农民了解到现代化小型农田水利的好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加入一些国外的案例, 让农民深刻了解到使用前后灌溉效率的差距, 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差距等。对于农民来说, 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 应该将现代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作物产量的提升效果作为重点, 甚至可以计算一下, 水利设施建设需要增加的成本, 以及每年农作物增加的产量, 多少年之后就可以挣回投入的成本, 而且这个农田水利设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也不需要频繁的修护, 这样才能够让农民尽快地接受新的理念, 从而改变传统的观念, 积极地投入到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中来。

(二) 政府部门加大扶持的力度。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影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就是建设的成本较高, 很多农民都无法接受,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予以改变。如果当地的经济水平较差, 政府部门可以发放一定的拨款, 也可以向农民无息贷款, 然后每年还一部分, 这样农民就可以更加放心地进行现代化农田水利的建设。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 对于农民来说, 采用水泥和现代化的工艺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 花费的成本比较高, 大多农民都无法接受, 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持, 对于一些特殊的农民进行贷款等帮助, 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些水域比较发达的地区, 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但是由于政策自身不是很完善, 而且扶持的力度较低,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这种现象, 可以先在某些地区进行试点, 在实行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在没有大的问题后, 再大范围地实行, 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田水利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进入到21世纪后,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农田水利建设显然没有进入现代化, 很多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还采用传统的材料和施工工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灌溉的效率, 要想进行现代化农田水利的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意识, 结合政府部门的补贴, 尽快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徐邦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朱德勋.宝应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9

当前机关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8

目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外部范畴的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制,内部范畴的惩防并举侦防一体的预防职务犯罪协作机制。这两项机制均为同一层级的横向模式。作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预防部门,在巩固加强、充分发挥横向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也要探索建立纵向预防一体化机制,推动形成“两横一纵”格局,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作合力。

一、检察一体化与预防一体化

(一)检察一体化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是检察工作实行一体化的法律基础。检察一体化包括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我们通常所说的检察一体化是对内一体。目前,检察一体化机制建设在业务工作的应用,起步最早、成效最突出的是侦查一体化。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若干规定》的出台,为侦查一体化开辟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之后,省级院在反贪局内部成立大要案中心、侦查指挥中心等机构,专司组织协调指挥全省重大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工作。十多年来,侦查一体化在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检察业务一体化机制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2011年,高检院制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力图借助于侦查工作,推动各地探索侦查与预防工作紧密衔接、增强预防合力。此外,一些地方在刑事申诉一体化机制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预防一体化

预防一体化既立足于检察一体化,又部分地超越了检察一体化之所指。以其涵盖范围分类,预防一体化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以社会化预防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其根基在于: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统筹推进。宏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超出了检察一体化的范畴,其范围之广远非检察机关一家所能担当。二是中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同一检察机关内部,按照全院一盘棋思路构建而成的院党组统一领导、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预防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其包括惩防一体化、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核心内容。三是微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检察机关,强化上下级、同级院预防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增强预防条线合力。本文所说的预防一体化机制,为中观与微观层次之综合,即在上级机关预防部门的指挥协调下,整合本地区各级院的预防力量,通过加强对上信息报送、对下业务指导和同级交流协作,上下联动,同级协作,合理分工,统一步调,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效果的工作机制。

二、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整合资源、解决预防人员不足的迫切需要。预防工作涉及事多面广。近年来,预防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事多人少、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逐渐突出。以我省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省检察机关下辖16个地级院、113个县级院,共有从事预防工作的人员247人,其中,专职预防人员186人,分布在其他内设机构中的兼职预防人员61人。专职人员中,省院6人、市级院42人(院均2.4人)、县区院138人(院均1.1 人)。从事预防工作三年以下(含三年)135人、四年以上112人。由此可见,我省预防机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省、市院预防工作人员相对偏少,基层院预防机构不健全,“一人科”情况普遍;预防人员的流动性大,多数预防人员从事预防工作时间过短,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争取支持增加人员、强化业务培训之外,更现实的是整合现有,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预防一体化,将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分析等部分日常工作纳入相关业务部门之职责,以缓解工作量增加与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搭建平台、深化专题系统预防的迫切需要。专题预防和系统预防,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前者重点针对涉及公共投资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以及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后者针对职务犯罪多发易发或者垄断性行业、系统,以及涉及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行业、系统。通常情况下,专题预防所在领域涉及面广,涉及单位多,比如工程建设、涉农领域,不局限于一市一县;系统预防所涉及行业系统,更是上下垂直、自成一体,比如工商、国税系统,其预防工作非某一检察院能够单独承担。目前来看,我省大部分检察机关开展专题预防、系统预防,还多局限于单个检察院,缺少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造成专题领域留有空白、系统预防参差不齐。通过建立一体化预防机制,能够搭建自上而下的协作或共建平台,共同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专题预防、系统预防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三)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提高效率、增强预防集约效应的迫切需要。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年轻的业务工作,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职能定位、基本规范和工作流程。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预防工作,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上,突出表现为:工作缺乏计划性,想到哪里干到哪里;缺乏规范性,不遵守业务流程,不履行相关手续;缺乏协调性,区别对待预防措施,拈轻怕重;缺乏持续性,浅尝辄止,安于现状,具备基础却不持续跟进,具有经验却不深入挖掘。建立预防一体化机制,通过上下级、同级之间及本院协调统筹,能够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协调安排重点工作,持续增强预防效果,深入挖掘成功经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预防工作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预防品牌。

nlc202309021713

三、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基本框架

多年来,我省检察预防工作已在实践着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具体内容。现结合机制的理想化构想与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基本框架。

(一)组织模式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调动、组织协调,考虑到实施一体化的效率及可操作性,本文将预防一体化机制的组织实施范围设定在省级及所辖市、县区检察院。

1.上下级统筹一体化。是指充分发挥省级院的引领作用、市级院的主体作用和基层院的基础作用,重点工作集中行动,基础工作各自完成。比如,2010年,安徽省院预防处组织部分市院、基层院预防部门,认真探索研究检察机关预防业务需求。经过集中时间深入调研、研讨与思考,省院预防处从全省预防工作的视角、合肥市庐阳区院预防科从基层院的视角,分别完成了预防业务需求分析建议报告。之后,省院预防处又会同上述市院、基层院,围绕高检院预防厅《预防业务需求分析方案稿》,集中研讨,提出修改建议22条。这两次省、市、县三级院预防部门联合攻关,不仅较好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这种上下级院预防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联合攻关模式,也被事实证明,有利于增强预防工作实效,提高预防工作水平。该模式,既可以由上级院预防部门主动启动,根据下级院的不同情况加以选择;也可以由下级院预防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请上级院启动。

2.同级院协作一体化。这是加强横向协作的重要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导模式,即省级院、市级院统一领导,相关市院、基层院联合开展预防工作;二是自主模式,即各市院、基层院之间自主联合开展预防工作。主导模式中,上级院因其工作信息、全局把握等优势,便于发现本辖区检察院的成功经验,便于组织开展联合预防。自主模式中,市级院、基层院结合典型案件发案原因、发案环节、作案手段的相似性,立足于本地,主动与兄弟院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预防工作。实践中,由于同级院之间交流较少,上级院又偏重于纵向联系,该模式应用较少。

3.本级院惩防一体化。这是强化惩治和预防工作有效衔接、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实效的必由之路。滁州市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办案资源,积极拓展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仅2012年上半年,全市接受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后到检察院自首的7人、到检察院举报的2人。较为典型的是,来安县院干警结合办理的某村委班子在征地补偿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为该镇基层组织人员集中开展警示教育。与会人员深受震动,会后有4人到检察院自首。该模式为预防一体化的常态模式,相关部门均已按照《安徽省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预防工作规则》规定,承担相应的预防职责,故日常工作不需要预防或其他部门另行启动,重大活动由预防部门提请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启动。

(二)适用范围

1.日常业务。预防日常业务是指包括预防调查、案例分析等六项业务在内的常规工作,不包括年度报告、专题预防、理论研究。预防条线一体化与惩防一体化对日常业务的分工要求不同。前者要求,所有日常业务均由本院或本部门完成,无特殊情况,不得转交或合作完成。后者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必须结合执法办案职责,开展“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建议”等常规工作;预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开展预防工作,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管理预防信息库,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等。

2.重点工作。虽然预防条线一体化要求基础工作各自完成,但是如遇重点业务工作如年度报告,或者工作对象超出本地范围的,则可启动本模式。2012年,省院预防处组织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环节职务犯罪预防调查。鉴于涉农资金涉及面广、其管理与使用环节职务犯罪案件多发生于基层,省院预防处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件的基础上,结合各市发案情况,选择相关市院、基层院配合。工作中,省院预防处联合有关市院、基层院预防部门,分组赴7个地市共11个县区院,通过调阅案卷,与办案人员、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座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发案情况、相关领域资金运行情况等,共同开展预防调查。近年来,省院年度报告之起草,均由省院预防处牵头,会同反贪局、反渎局等相关部门完成。启动重点工作模式时,应当注意其使用的频率与周期,原则上每年每院不超过两次。

3.专题预防。考虑到工作涉及面、影响力等因素,专题预防以启动预防一体化机制为宜。2013年,省院准备在全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涉农资金领域职务犯罪专题预防工作。该项工作,外部将依托于省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发动全省各级涉农部门、基层组织和相关单位自主开展;内部将依托惩防一体化机制,发动各级院按照全院一盘棋思路共同开展;作为牵头部门,预防部门则应启动条线一体化模式联合开展。该项工作中,上下级院联合开展,便于集中力量,如在涉农部门、基层组织及相关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联合开展警示教育和法制宣传;如针对查办涉农案件所发现的问题,联合分析研究,强化治本对策等。

4.理论研究。由于检察预防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各地开展工作情况、人员队伍情况参差不齐,该项工作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础阶段。越是这种现状,越是有必要加强上下级院、同级院预防部门的联合,充分发掘、综合运用各自占有的预防资源与预防信息,以形成既具有丰富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成果。2012年,省院预防处协助马鞍山市院预防处,共同完成了马鞍山市预防职务犯罪论坛的筹备与举办工作。这是我省第一个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的专题论坛。省院预防处与合肥市庐阳区院预防科联合,共同完成了关于检察机关在社会化预防中定位与作用发挥的课题研究。

(三)必备基础

1.成立一体化组织机构。既包括常设性机构,又包括临时性机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开展预防工作的计划、方案并监督实施。各级院均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或惩防一体化、侦防一体化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院预防工作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应设在预防部门;省院、市院预防部门应结合实际成立条线一体化领导小组,牵头协调辖区预防条线重大工作开展。临时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阶段性系统预防、项目预防的工作方案。为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011年,省院预防处推动《关于在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办法》经省江北管委会、江南管委会和省人民检察院三方会签下发实行;推动成立产业集中区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共同预防的领导机构。根据产业集中区属地管理需要,指导委员会由省检察院、芜湖市、池州市、芜湖市鸠江区、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领导组成,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检察院预防部门人员组成。

nlc202309021713

2.建立一体化配套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院范围的惩防一体化配套制度,具体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明确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的工作方式、组织协调方式等;分工配合制度,明确预防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预防工作职责,开展预防工作的具体方式等;信息传递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开展预防工作的时间要求、信息传递要求等;同步介入制度,明确预防部门介入典型案件侦查活动的启动条件、同步工作内容及纪律要求等;线索处置制度,明确预防部门开展预防工作时注意发现和受理案件线索的相关要求;跟踪推进制度,明确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对重大预防活动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等;统一考评制度,明确将预防工作纳入相关业务部门的考评内容,由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统一进行考评。另一方面是上下级院的条线一体化配套制度,具体包括:上下领导制度,明确上级院预防部门对下级院预防工作进行领导的范围、方式等;挂牌督办制度,明确每年专题预防项目选题、挂牌督办项目选择、督办方式、成果转化等;任务分解制度,明确涉及面广的重点工作,上下各级院的任务分工、落实方式、规定期限、具体责任人等;日常检查制度,明确上级院对下级院日常工作的检查方式、台账资料等。

3.打造一体化预防队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院一体化预防队伍。2011年,省院预防处推动省检察院制定实施《关于在省院机关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两项制度三支队伍的意见》,在省院机关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员、宣讲员、理论研究员等三支队伍,成员由各业务部门各推荐1人组成。此举被高检院预防厅《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情况》全文转发推广,得到省检察院检察长的重要批示。二是条线一体化预防队伍。2012年初,省院预防处推动全省检察机关预防条线成立信息员、宣讲员、理论研究员三支队伍,组织整合骨干力量,总人数近百人。这三支队伍,立足于全省预防条线的现有人员,结合其自身特点,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任务。三是区域一体化预防队伍。我省部分市院充分整合全市检察机关人才资源,成立了预防宣讲团。比如,亳州、六安等市院整合市县两级院资源,从市院、基层院业务部门择优选拔办案经验丰富、法学功底深厚、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为了提高宣讲团整体水平,六安市宣讲团还举办了宣讲技能展示活动。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栏目编辑:刘雁君 nina_lyj@sina.com

上一篇:测控专业英文求职信下一篇:经典春季运动会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