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精选7篇)
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但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矛盾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区位优势欠佳,交通、水利、金融投资等“瓶颈”制约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贫富差距等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处于一个“负重加压、奋力追赶”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县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一条主线、实现两大突破、打造四大品牌、推进三项建设,使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靓丽、农村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出关键步伐”。把握一条主线注重科学发展
把握一条主线,即要始终把握“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这条主线。从××正处于“负重加压、奋力追赶”重要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实现“前十年打牢基础”的战略任务,为“后十年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争取主动、积蓄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们大力夯实发展基础的五年。近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无论是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硬性基础,还是融资环境、干部人才、办事效率等软性基础,以及产业基础、生态基础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客观上看,这些成绩与××加快发展追赶先进地区的步伐相比,与既快又好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提出,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着眼长远,着眼全局,着眼可持续发展,从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政务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大力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五年是我们加快提升发展速度的五年。经济发展快慢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的发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快、不够充分,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五年,既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决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期。因此,我们提出,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通过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未来五年是我们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年。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各项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压力还相当大,打造和谐××的任务还相当重。因此,我们将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两大突破提升整体实力
实现两大突破,即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的整体提升。××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尽管近年来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二三一”产业格局已经基本确立,但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仍然是××面临加快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最大障碍,也是税基不稳、财源不旺的根本原因。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五金生产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享有“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的美誉,年交易额在40亿元左右;二是锶盐储量丰富,已占到世界锶盐产量和锶盐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
左右;三是工业园区潜力巨大,龙水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享有各项优惠政策;四是工业强县意识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又是旅游资源富县,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遗产所在地,××不仅拥有××石刻这个世界级品牌,而且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一批优势资源,每年都有各级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各界知名人士、游客参
观考察,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仅2005年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旅游经济是朝阳经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旅游做大做好。为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全县整体经济实力。这不仅是××近一两年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会,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实现工业经济的重大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做大规模,提升效益。突出特色,就是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锶盐化工、五金、汽摩配件和机电、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新兴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努力把××建成世界最大的锶盐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五金生产销售出口基地、重庆新兴的机电零部件工业基地和重型汽车集团的重要配套产品基地。打造亮点,就是要按照“一点两轴三区”(以龙水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大邮路、大铜路为两轴,全县划分为核心工业经济区、重点工业经济区和工业发展辐射区)的工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工业园区经济主战场的地位不动摇,按照“打基础、树形象、拼招商、增效益”的园区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新板块、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做大规模,就是既要“造星星”,大力引进适合××特点的各种企业,更要“造月亮”,针对××单个企业实力弱、产业分散、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通过市场方式,加快资源整合,走联合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效益,就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技术基础体系,逐步形成以龙水五金、红蝶锶业等名牌产品为核心、关联产品为支撑的产业群体。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7以上,工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达到45.3%以上。
——实现旅游发展的重大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背靠大集团、规划大气魄、开发大市场、投入大手笔,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科学规划,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就是要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旅游运行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强化景区管理,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活力。整合资源,就是要对县内旅游资源和周边著名景点进行整体打造,大力挖掘底蕴深厚的石雕、五金、美食、农家、民俗、宗教等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整体推进,就是要在旅游宣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内涵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2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新格局。
打造四大品牌彰显城市魅力
打造四大品牌,就是要打造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品牌。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象征。近年来,××依托县域各种资源,努力培育和发展地方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四大特色品牌。“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塑造,彰显城市魅力。
一是做精石刻品牌。××石刻作为重庆市“三大旅游精品”和重庆唯一的世界遗产,早已成为支撑××乃至全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做精这一世界级的石刻品牌,是×ד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充分利用世界遗产这块牌子的吸引力,突出“精美石刻”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发挥石刻景区的旅游龙头作用,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石刻保护和研究,申报建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和世界遗产动态监测示范点,加快编制《××石刻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建立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库,引导办好宗教节会活动,筹备开好××石刻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是做强五金品牌。五金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已有1000余年历史,2000余个花色品种,基础雄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与“××石刻”并称××两大“名片”,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把加快五金产业发展摆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行业协会管理,业主制经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特色战略和人才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市场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五金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中国西部五金之都”品牌做响,把××建成全国三大五金产销基地之一,实现整个五金行业的上档升级。
三是做大锶盐品牌。××的天青石矿在全国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以天青石矿为原料的锶盐化工已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创世界一流锶盐企业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锶盐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针对锶盐是不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坚持“保护性开采、综合性利用”的原则,按照“稳固中间,狠抓两头”的要求,加大锶矿资源勘探力度,发挥锶盐资源优势,在“深、精”上狠下功夫,在引进或自主开发锶盐产品深加工企业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电子级(高纯度)氯化锶、硝酸锶、金属锶以及高档磁性材料,延长锶盐化工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锶盐之都”品牌。
四是做优生态品牌。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创建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多块全国或市级生态、卫生牌子,标志着我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启动并争取早日率先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以此为契机,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路子,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新模式,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将生态打造为××的又一张名片。
推进三项建设构建和谐××
推进三项建设,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县建设和政务环境建设。推进三项建设,贵在创新,重在实干。要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通过扎实推进三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和谐××。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重点是以实施“133工程”为抓手,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133工程”即按照“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好、农民收入高、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班子强”的要求,选择1个乡进行整乡推进,选择3个村作为市级示范村,选择30个村作为重点推进村。“133工程”突出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公共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具体在“三建”、“四改”、“五提高”上下工夫,示范村三年达到市统一标准,推进村三年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三建”就是建优势特色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服务设施;“四改”就是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五提高”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未纳入“133工程”的村从看得见、摸得着、短期能见效、农民得实惠的实事抓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率先启动生态县建设。重点在构建“三大体系”上狠下工夫。一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持用生态的理念抓经济、促技改、搞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融合生态与石刻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做到人居建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人居环境;三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培育“自然、仁爱、和谐”的文化理念,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大力倡导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抓好生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主动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生态文化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重复利用、生产过程相结合,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提高社会发展质量。
山西省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能耗水平较高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十一五”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节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倒逼引导机制,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十一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监管等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2.66%,全面超额完成22%的节能目标任务,实现节能量4 000余万吨标准煤。节能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末的0.98下降到0.57。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由2005年的2.890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2.235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66%。
1.2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56%。钢铁行业1 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十五”末的9%上升到2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上升到77%,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36.9%上升到90.6%,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70%。
1.3 淘汰落后产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腾出空间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 397万吨、焦炭产能4 761万吨、水泥产能2 586万吨、电石产能142.82万吨,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
1.4 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焦化、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7%、13%、39%、38%、18%、27%。与“十五”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8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44克,下降了12.5%;吨钢综合能耗由878千克标准煤降到61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40.1%;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31%;镁冶炼综合能耗下降了46%。
2“十一五”节能工作基本经验
2.1 领导重视与组织完善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核心。
山西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建立了20多个部门合力推进节能的工作机制。省节能主管部门成立节约能源处、省节能监察总队、省节能中心,各市也逐步增强节能管理、执法与服务力量。全省上下形成了不断壮大的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
2.2 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是做好节能工作的指挥棒。
省里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至各市、县及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节能考核体系,将节能工作目标纳入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及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作为约束性指标和重要考核依据。通过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考核到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控制新增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或设备坚决采取停电、停水、停气、停运、停贷及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断然措施强制淘汰。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的能耗增长。
2.4 加大资金投入与实施节能工程是支撑节能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2 000余项全省重大节能重点工程,其中,2009年、2010年重点推进1 043项节能项目。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国最大。“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重点工程实现了2 800余万吨标准煤的稳定节能量,有力支撑了全省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扶持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方式。
2.5 抓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是做好节能工作的关键。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这六大行业是山西省主要的耗能行业,年耗能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998户企业(省千家)为山西省重点耗能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节能工作现场经验交流、行业节能技术推介等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节能培训,落实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等措施制度。
2.6 建立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与加大节能执法检查力度是推进节能工作的强力措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完成了金属镁、铁合金、电石的地方能耗限额标准,以标准化管理推进节能,目前正在抓紧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工作。各级节能监察队伍通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察活动,有效遏制了各种能源生产、使用的违法行为。
2.7 建筑、交通等行业是节能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建设了约50万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 086万支,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完成了对23家省直单位的办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8 科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是打赢节能决胜仗的关键行动。
2010年,面对节能严峻形势,山西省制定了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明确了“科学、合理、有力、有序”的调控原则,建立了各市节能重要工作“周、旬、月”报告制度。针对山西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正确处理节能工作与经济发展、节能工作与合理发用电的关系,使节能预警调控实施与有序供电、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并行不悖。
2.9 加强宣传与全民动员是节能意识提高的基础。
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广泛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节能宣传周期间,免费发放节能宣传海报等节能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发放LED节能灯10万余只,发送2 760万条节能公益短信。
回顾“十一五”节能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结构畸重,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二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运用行政手段多,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节能管理力量不足,能源统计、计量和节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薄弱,难以满足当前节能工作的要求。
3“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3.1“十二五”节能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节能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目标责任上,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控制和新增能耗控制相结合转变;在实现途径上,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转变。
3.2“十二五”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
3.2.1 创新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一是建立倒逼机制。合理控制新增能耗,建立节能目标进度预警机制。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利用目标控制与差别电价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健全约束机制。继续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推动建立主要耗能行业、相关部门节能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由地区、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的节能目标考核评价综合体系。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修订施行《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同时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和日常监察,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建立省级节能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省主要行业制定地方性能耗限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节能工作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调度跟踪,建立节能预警调控的常态化机制。
3.2.2 重点突破,促进跨越发展
一是推动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生产、节能市场服务的山西特色节能优势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争取结构节能取得突破。以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三是为转型项目腾出更多能耗空间。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认真制定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为“十二五”期间转型项目留出更多能耗与环境空间。
3.2.3 实施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继续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在煤炭、冶金、焦化、建材、化工、电力等六大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工程。将重点节能技术与重点用能企业“对号入座”,强制性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
二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术、节能工作实效突出的示范园区和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研究实施重点耗能行业“领跑者”能效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三是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在全省发展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培育扶持5~1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节能综合服务体系。
3.2.4 整体推进,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形势分析与部门合作。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对节能的影响,做好节能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节能合力作用。
二是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力量和监察及服务机构队伍,进一步完善市级节能管理监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县级节能机构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节能监察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领域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宣传、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民联动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摘要:“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分析我区的教育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实现预期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全面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建设第二所示范性高中,与杨柳青一中、张家窝中学一起形成区域内南北协调,辐射全区的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突出对外开放,突出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功能。南河镇、中北镇、杨柳青镇、王稳庄镇依农村城市化进程,搞好镇区内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与镇区建设相配套的合理的教育布局。启动西青区一级一类幼儿园及示范幼儿园建设规划,加强街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促进民办、个体幼儿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完成国家级重点中专一??西青中专的校园建设工程,实现实质性合并。按新标准对新建学校进行设施设备安装及绿化美化,达到设备先进,校园花园化。
(二)推进学校的全面建设
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现代学校制度,突出学校发展规划,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及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科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创建合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健全“三结合”教育网,完善“五星级管理达标”,突出评价制度的改革,努力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科学与人文素养、身心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力争6所小学成为“素质教育示范校”、4所中学成为“义务教育示范校”
(三)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强化教育“软件”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师发展为本”,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秀、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实现创建“一流教育”的目标。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到,幼儿园专任教师8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小学教师85%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80%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100%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并有10%左右达到研究生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力争到20,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达到30名,区级骨干教师达到100名。实施教师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有效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和资格定期考核制,形成完善的教师队伍培养、聘用进出体系和体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同制度,学校中层干部推行竞争上岗,建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轮换和交流制度。
(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判断中小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观念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紧紧把握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科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法制、诚信、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推进德育学科化建设、主体化实践和网络化运用的创新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整体育人体系,探索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评价方法。
(五)全面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
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突出教与学的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认知,创新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实践体验、动手制作,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支持开放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开辟多样化的学习场所、学习基地,丰富校内外教育资源。改革评价方式,按学科、分阶段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完善西青区课程改革方案,使课程改革的延伸与中小学衔接。建立课程改革基地,建立课改评估、检查和反馈制度。突出常规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创造性地将《杨柳青年画》等校本课程、《西青地方文化》等地方校本课程开设好。落实区本、校本教研培训,抓好教育科研,强化课程改革管理,实现课改目标。
(六)大力普及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要全面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丰富多种办园形式,加强园长队伍及教师队伍的培训,加强教研、科研,努力提高保教质量。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努力将两所国办幼儿园办成我区的示范幼儿园。
(七)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努力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要,完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水平,培养残疾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西青区未来发展战略,以工业化为龙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郊区城市化,建立现代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及现代城镇,力争把西青建成繁荣发达、优美、文明、富有的开放式、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型城郊的目标规划,其进程必然会出现非农业就业增加,农业人员减少,大中型企业招商进入,周边地区富人进入、打工者进入的局面,西青教育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教育方式。建立与西青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区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开展适合社区内各类人员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fwsir.com要主动调整结构,健全组织,创新机制,争取各界参与支持,设立不同层次门类,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实施农业现代化培训工程,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搞好学历培训、红色证书培训等,提高西青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依据西青区未来行业的发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破传统的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终结性教育的局面,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的形式,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国民教育学校学习资源和设施,在课外时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市民学校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终身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新格局。筹建成教中心。办好老年大学。
(九)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认真抓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适应公司发展的职工队伍。首先要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发展目标和公司职代会提出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党政开展好“发展、和谐、创新”为主题的新一轮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积极性统一到实现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上来。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来武装广大职工,凝聚职工队伍。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鼓舞广大干部职工,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为公司全面完成“十一五”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要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继续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号召职工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工作学习观和“终身学习”理念。使职工由过去上班干活,变为“生产、工作、学习和研究”相统一。强调工作和学习不可分离,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学习,学后要有新行动、新变化。要为职工创造一个互动学习、联动学习、成果共享的学习模式。在班组之间、职工之间,破除技术保密、技术封锁,要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学习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标准,为公司新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第三,要不断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完成施工生产任务的保证,要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以“******”系列活动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强职工体魄,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增强职工的自信心。要让素质工程不仅为职工强“筋骨”,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四,要继续深入实施“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活动。各级女工组织要充分发挥女职工组织优势,坚持以“女职工周末学校”为载体,广泛开展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争当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夫妻和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女职工立足岗位学习、添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女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同时,还要继续在女职工中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做到在单位是一名好职工,在家庭是一名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公司女工委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召开文明家庭创建经验交流会。各单位要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做好职工素质提升规划,制订素质提升标准和措施,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为提升素质创造条件。
二、全力打造“依法维权”工程,使工会组织成为职工群众的“热心人”。要全力打造“依法维权”工程,着重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从源头上做好维权工作。一是完善与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提高职代会质量,落实职代会职权上下功夫,要在基层继续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大会制度,调动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凡署职代会职权范围的问题,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或决定。二是职代会闭会期间,要组织职工代表就职代会决议落实、提案处理情况及集体合同各项条款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巡视检查和单项巡视调研。三是完善与落实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后,公司将出台《厂务公开实施办法》,特别要突出抓好工程项目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各基层单位、项目部要结合本单位、本项目实际情况,加强项目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和典型。适时我们将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督促和检查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和知情权。各基层工会要把本单位厂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结果形成材料,对公司工会每季度上报一次。
三、全力打造“创新立功”工程,使工会组织成为企业的“有心人”。“十一五”期间,实现“创新立功”工程的目标是:合理化建议240件,完成技术改进成果50项,修旧利废1300台件,群众性挖潜850项,累计实现增收节支580万元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公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以“创新立功”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采取有利措施,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积极采纳,并组织好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各级工会
组织要引导组织职工干当前、想长远、树形象、创品牌、拓市场,在公司开展的争创“精品工程”、“最佳项目”、争当“名牌施工队”、争当“岗位明星”活动中,以挖掘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内容,开展系列劳动竞赛,在各台班组和各岗位之间要深入开展“比质量、比安全、比管理、比贡献”和“赛劳动态度、赛服务质量、赛基础管理、赛经济效益”的“四比四赛”活动,来激发职工生产工作热情。各级女职工组织在认真组织实施“巾帼创优创效”主题活动中,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搭建平台、开展竞赛。各级女职工组织一定要在同级工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出“金点子”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降成本、降费用的增收增效和节能降耗劳动竞赛,人均节支挖潜增效在1000元以上。同时,还要继续在女职工队伍中开展争当“女职工创优创效标兵”和“女职工创优创效示范岗”活动,争取20%女职工能够参加一线的施工。
四、全力打造“爱心帮困”工程,使工会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抓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将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帮扶对象进行重新排查,制定出合理的帮扶标准,努力做到帮扶措施具体、帮扶效果明显,使帮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全公司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使帮扶工作更加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使困难职工遇到难事有地方找、有地方说、有人帮。要结合公司队伍长年野外施工的实际,对野外施工的干部职工在精神和物质上送温暖,为他们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继续开展“爱心互助进百家”活动,重新建立联系网络机制,建立起动态管理、层层负责的工作体制,要随时了解掌握情况,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工会汇报。各级工会组织要对职工家属每月进行一次走访。为局外职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女职工组织要进一步做好单亲困难女职工的帮扶工作。要通过“姐妹献爱心”、“互帮互助”“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帮助上项目的职工家庭和单亲困难女职工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增强女职工抵御特殊疾病和大病的经济承受力,成立女职工安康互助储金会。在局工会为参加互助储金会的会员的第一年一次性投入20元的基础上,公司工会将为参加互助储金会的会员每人每年投入5元,为参加互助保险储金会的会员献上一份爱心。
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下简称《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和《关于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乌政发〔2007〕44号,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要求,我市将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为确保中期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以及市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十一五”时期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给予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科学系统地分析评价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推动规划实施的合理化对策及建议,确保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评估范围和重点
(一)对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主要是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46个主要规划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完成五年目标的趋势判断等。一是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的37个预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等。
二是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的9个约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60万人、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基本农田保护率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0.35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5万人。三是根据《乌鲁木齐市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实施方案》,修订或提出“十一五”后期我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对主要任务、重大项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一是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新农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启动“平安首府”建设、重大改革任务等重点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列入《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中的重大项目是否如期开工、进展程度、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三是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分析评价。
(三)对规划主要目标进行预测。主要是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实现情况做出基本判断。
(四)提出进一步推动《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三、组织方式和任务分工
市发改委负责牵头组织“十一五”中期评估工作,各有关单位对部门编制的“十一五”专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没有编制专项规划的单位按照《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涉及本部门工作职责领域进行专题评估,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中期评估报告报市发改委。各区(县)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
中期评估工作分工如下:
(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期评估。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期评估报告,由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二)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1、乌鲁木齐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经委负责组织实施。
2、乌鲁木齐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由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实施。
3、乌鲁木齐市建设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建委负责组织实施。
4、乌鲁木齐—昌吉旅游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5、乌鲁木齐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和乌鲁木齐市“十一五”设施农业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农牧局负责组织实施。
6、乌鲁木齐市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7、乌鲁木齐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实施。
8、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9、乌鲁木齐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
10、乌鲁木齐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
11、乌鲁木齐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由市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12、乌鲁木齐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计生委负责组织实施。
13、乌鲁木齐市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
14、乌鲁木齐市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
15、乌鲁木齐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
16、乌鲁木齐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安监局负责组织实施。
17、乌鲁木齐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地震局负责组织实施。
18、乌鲁木齐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由市气象局负责组织实施。
(三)有关专题评估分工。
1、“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中期评估,由市商务局(粮食局)负责组织实施。
2、“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期评估,由市农牧局负责组织实施。
3、“十一五”重大改革任务中期评估,由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国资委、建委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确保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确保圆满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人负责,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方案,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及经费保障。市发改委要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妥善处理好评估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各专题牵头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与各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中期评估任务的顺利进行。
(二)科学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准确。在“十一五”中期评估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紧扣《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对“十一五”规划中期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并作出客观真实地反映。中期评估的时点和采用的数据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
(三)认真撰写评估报告,确保报告质量。各专项评估报告,是“十一五”规划中期进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以及“十一五”中期评估结果,认真撰写评估报告,确保报告质量。
评估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主要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包括重大项目和专项规划实施等内容);
二是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三是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四是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
五是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回望刚刚过去的“十一五”,雄踞东北南部沿海的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不同以往!
4300万辽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励精图治,乘着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东风,谱写了一曲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美丽乐章。
一、综合经济实力逆势飞扬
“十一五”期间,紧随中国高速运行的快车,辽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跨越。
这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由2005年的804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万亿元,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6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0亿元,与2007年相比,实现了三年翻一番,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这不仅反映了发展的速度,更反映了发展的质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是“十五”的4.1倍,名列全国前茅。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即不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和全省振兴以来的平均水平。
五年来,有这样几个关键点,注定要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22亿元,突破万亿,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082亿元,突破千亿,同比增长32.3%。从此,辽宁经济总量进入了全国“万亿俱乐部”。
正当全省人民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欣喜不已时,2008年末,一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辽宁未能独善其身。这一年的第四季度,一些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滑,全省用电量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到2009年一季度,全省10%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末有的困难和压力,一场大考,正待解答。
面对危机,面对挑战,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面部署、果断出击,打出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组合拳。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经济发展较快实现了企稳回升。在应对这场危机中,辽宁不仅没有衰退,反而脱颖而出。2009年全省经济仍然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时隔10年以后再一次提档升位,经济总量由全国第八位升至第七位。
这就是辽宁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辽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交出的合格答卷。
二、三大区域竞相发展
辽宁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那样精彩纷呈,辉煌夺目———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辽西北战略深入实施。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在谋划辽宁区域协调发展中,对省情的深刻认识,对多年发展经验的升华,是科学发展思路的日臻完善。
辽宁人转身向海求发展已经不是梦。从2005年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到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人一路走得坚实,一路走得铿锵。2009年7月1日,对于辽宁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由国家批复的第一个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经过五年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条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2920公里长的延绵海岸线,已经变成了黄金海岸线。2006年初,写入辽宁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五点一线”,而今已扩至42个点;五年间,全省港口建设年均投资超百亿元,新增港口生产性泊位137个,达到35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1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2亿吨,达到4.8亿吨;临港产业加速聚集,42个重点园区快速发展;大连长兴岛和锦州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营口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北方第一大岛的大连长兴岛,5年前还是寂静荒芜的海岛,现如今,已经形成热气腾腾、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已经形成大型临港产业集聚区,韩国STX、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一大批国际重量级企业纷纷落户。
与“十五”末期相比,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总值增加了3723.6亿元,2009年达到7613.7亿元,整整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在探索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已经率先突破,在交通、户籍管理、产业集群、电信、商贸物流一体化上取得重点突破。在一年一度的沈阳经济区书记市长联席会上,八城市达成共识:不搞“八仙过海”,淡化城市本位,消除城市壁垒,打整体牌,形成组团优势。打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清晰的看到:
2008年7月,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个人异地购房金贷款“同城化”,在此基础上,融商业、工业和住宅地产在内的八城市房地产交易一体化网络逐步形成。
2009年7月,沈抚城际铁路通车,沈抚率先进入半小时经济圈;沈阳至抚顺、沈阳至铁岭、鞍山至辽阳等城际公交线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沈抚、沈本、沈营等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全面步入“1小时经济圈”。
2010年元旦,沈阳经济区内八城市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实施“一元化”的户籍管理。
2010年4月6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建设也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2010年,沈阳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规划和新城新市镇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全面完成;37个新城、新市镇全部开工建设;56个主导产业园、五条产业带、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顺利推进;沈抚铁共享024区号并网调整工作已经启动;八城市在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社会保障等一体化进程取得新进展。
五年的发展,沈阳经济区承南接北,承东启西,挺起了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脊梁。与“十五”末期相比,沈阳经济区生产总值增加了4787.3亿元,达到969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了429.5亿元,达到719.1亿元,双双实现倍增。
没有辽西北的发展,就没有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突破辽西北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两年多时间,通过抓环境、抓基础设施、抓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突破辽西北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不断深化,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在阜新,总投资254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销售额几百亿元的液压件产业集群已进驻企业300户;加工能力达3000万张毛皮的皮革加工基地,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元;液压件、林产品加工、氟化工产业集群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在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经引进项目133个,投产企业达到50多家,形成产能1000多亿元,实现产值超100亿元;昌图换热器基地已经入驻项目161个,产值达35亿元。在朝阳,新能源电器产业多项产品世界领先;实施的百万亩保护地工程,已经完成73万亩,这项工程完成后,朝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
突破辽西北战略,让阜新、铁岭、朝阳3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十五”末期相比,辽西北三市生产总值增加了792亿元,达到14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了69亿元,达到1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了1087亿元,达到1353亿元。
三、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求发展”。“十一五”期间的五年,这样的发展理念,已逐渐变成全省加快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共识和行动。
这五年,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传统优势产业在升级,过去的“短板”在拉长,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5年大调整,辽宁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装备制造业始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支持其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全省装备制造业不负众望,“十一五”前4年,增加值年均增长24.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4.6%提高到2009年的31.5%。200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石化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省委、省政府又启动实施了工业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项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工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许多重大装备技术优势更加突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以上,实现利润超过千亿元,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33个。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发生较大转变,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和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4.6%、25.2%、17.1%和8.1%,转变为2009年的31.5%、16.6%、19.3%和18.9%。
这五年,农业结构布局趋于优化。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14.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60.3%,平均年递增12.9%,农业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趋向更加明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高效农业迅速发展,已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894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32个。
这五年,全省粮食产量均保持在1700万吨以上,以精品农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到2010年,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超过900万亩。
这五年,被称之为“短板”的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辽宁实现了扩容进位,由5个增加到7个,东港和开原跻身全国百强县,瓦房店、海城进入百强县前20名。
这五年,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驶入快车道,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29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500亿元,年均增长12.8%,超出“十五”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8%提高到2009年的44.7%。2009年底,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960.4万人,就业人员比重与“十五”末期相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全省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开始崛起。2010年有21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四、改革开放活力迸发
五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骨干企业实现联合重组,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加集中,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90%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由1397个减少到883个,总资产却由7274亿元增加到13453亿元,年均增长16.6%;主营业务收入由5968亿元增加到9638亿元,年均增长12.7%。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1万元大关,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60%。
这五年,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经完成,农民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第二块责任田”,还在自己的这块“责任田”上播种下了幸福和希望。2009年,林改后的辽东地区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超过50%。国家林业局领导考察辽宁林改后评价:“辽宁是全国林权制度改革一面最鲜亮的旗帜。”
五年来,辽宁对外开放成果颇丰,不仅收获了两个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平台,即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还通过这两大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辽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来到辽宁的判断变成了现实。国外资本看好辽宁,东南沿海资本纷纷看好辽宁,南资北上、外资北上的势头迅猛,老工业基地变身内外资流入的“洼地”。
五年来,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累计达到625亿美元,是“十五”的1.9倍,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三位,2010年引进内资达4000亿元。辽宁还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始了海外并购,已经引进海外研发团队328个,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65户。
五、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未来发展蓄积强大的后劲,提高了竞争力,更拉动了今天经济的发展。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从高速公路到高速铁路,从核电站到风电场,从东水西调到生态建设,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高峰。沈阳地铁一号线竣工运营,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盘锦港正式开港通航,时速350公里的哈大客运专线沈阳至大连段铺轨任务全面完成,大连港新30万吨级原油泊位、丹东港大东港区粮食泊位完工投产……
到2010年底,全省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超过4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全省44个县除长海这个海岛县以外全部贯通高速公路,沈阳经济区形成“1小时经济圈”,全省村村实现通油路。沿海及内河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达到365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到4.8亿吨。
能源建设加快推进。红沿河核电站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
水利工程建设方兴未艾。青山水库破土动工,锦凌水库、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猴山水库和凌源应急供水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正式通水,全省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至此,辽宁居民用水普及率已经由2005年的93.8%,提高到2009年的97.2%。
这五年,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干劲整治环境。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城乡造林绿化工程、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海经济带绿化、辽西北荒山绿化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在辽西北边界建起了1至5公里宽、1000公里长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朝阳500万亩荒山绿化工程已经完成造林425万亩,有效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状况。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6.59%,比“十五”初期增长4.96个百分点。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实现运行,300兆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脱硫改造,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辽宁还在全国首创,组建了辽河、凌河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管理局,实施全流域的整治和管理。到2010年末,辽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全部达到了五类水质,流域生态正逐步得到恢复,在全国重点整治的“三河三湖“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六、改善民生不乏大手笔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根本要求。
面对老工业基地历史积累下来的大量民生问题,全省各级政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自从“十一五”之初,“民生工程”一词被首次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5年来,省政府每年都对民生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在民生方面的支出以30%以上的速度高幅增长。2007年民生支出450亿元,增幅高达49.5%;而2009年,省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超过了750亿元。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面对保增长的巨大压力,省委、省政府仍然作出郑重承诺:“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
回望这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增幅。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11%,从2005年的9108元增长到2010年的1.76万元,由全国第十五位上升到第十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8%,从2005年的3690元增长到2010年的6670多元。2009年,全省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6.7%,比2005年下降4.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09年全国农民恩格尔系数43%的水平。
回望这五年,辽宁实名制就业人数连年超过110万人,5年累计实现就业585万人,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近3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2400万平方米新楼房拔地而起,加上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受益人口达到290万人,超过城镇总人口数的11%。
回望这五年,辽宁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新农合参保农民已经达到1958万人,占常住农业人口的99%,人均筹资达到150元以上,其中政府补助120元,提前完成三年目标。有12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3.1万老人领到了养老金。重点扶持2739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切实解决了23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全省150万国有和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到282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提高到1744元。
回望这五年,辽宁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三级跳”,比国家规定时限提前一年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县镇学生学杂费、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各级财政投资10亿元,免除了260万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投资46亿元,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806所;投资30多亿元,改造了960余所城区薄弱学校;投资3.26亿元,为1万多所农村学校安上了远程教育终端,实现了远程教育100%覆盖。同时,还为6.6万名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费提供学习用品。
近三年,还免费为5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免费为406名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进行了手术治疗。全面实施农村常年病人托管工程,新建托管中心23个,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托管看护。
这些数字也许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十一五”五年来民生的进步,记录着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民生情怀。
走过“十一五”,辽宁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关于“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思路的报告
县委、县政府:
现将我局“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城建事业发展速度最快、县城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我局坚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城市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太原、长治及周边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总体目标,以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保障民生为根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为了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和前瞻效应,“十一五”期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完成了2006-2020年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和3个中心集镇总体规划、2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7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评审、报批工作,对城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二是狠抓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制定实施,近五年来,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太行街、体北街、外环路、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道路建设修建设规划;制定并实施了红旗桥游园、马牧河滨河公园、县
城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太行公园、大型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设修建性规划;制定并实施了东声小区、惠民小区、和平小区、和信电厂、太行龙湖生态园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周边等区域修建性规划,通过各类修建性规划的制定和严格实施,确保了县城建设高标准进行。三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审批机制,成立了局规划业务审查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审查制度,对县城所有新开工程均实行严格的规划设计审批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规划审批的合法性、科学性,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与统一性。
二、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一是市政道路网络快速延伸。“十一五”期间,我们先后实施了太行西街改造、宝塔街改造、凤凰路改线、学府街道路排水、东盛巷延伸等一大批市政道路工程,县城初步形成了“田”字型中心区和“三纵三横”交通网络框架,县城市政道路总长度由“十五”期末8公里,增长至17公里,道路面积由“十五”期末22.5公顷,增长至32公顷,街道亮化率由“十五”期末的87%增长至95%以上。同时,相继对县城计委巷、建安巷、丰华巷等19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亮化改造,共硬化巷道5436米,3.2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7000余平方米,新装照明路灯230盏,使县城基本实现了巷巷硬化、路路照明。
二是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相继实施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至2010年底,新建集中供热热源厂2座,换热站14座,配套管网15.5公里,县城集
中供热覆盖面积达107万平方米,普及率达80%;新建集中供气站1座,配套管网50公里,年供气能力达474.5万立方米;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8000立方米,回用水5000立方米;县城供水主管网达32公里,排水管网总长达18000米。
三是县城品位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景点绿化上档次、公共绿地上规模,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和景点建设,先后实施了太行公园、胜利广场、滨河游园等广场、游园工程和大树进城、拆墙透绿、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景观游园和绿地31.8万余平方米,使县城建成区绿化总面积达到172万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52.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7平方米。与此同时,圆满完成了“创园”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确保了“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初见成效
五年来,我县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作为首要的民生工作来抓。先后建成了和平、金地、物资等保障性住房小区,共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554套,6.4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我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经营模式开发建设了东声、惠民、太行等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新建住房2000余套,30余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县城住房总建筑面积达149.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2.5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19%,县城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高。在加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我局扎实开展住房解困工作,充分利用上
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逐年扩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范围,从2007年起,累计向1000余户(次)城镇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补贴,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2009年,我们积极向上级申报,将我县列为全省首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的28个试点县之一,并于2009年底按期完成了首批86户改造任务和第二批400户任务中197户改造工作。2010年,我局根据改造进度和普查结果,计划在完善第二批剩余203户农村危改任务基础上,再改造600户。截至目前,第二批203户改造任务已经完成,第三批600户改造任务已完成537户,占总任务90%,剩余63户正在推进,年内可全面完成。
四、城建管理工作收效明显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建筑施工动态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城建行业管理水平,以“建筑工程质量年”、“安全生产年”“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契机,着力规范建筑施工各方主体行为,着力加强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和建筑节能指标落实,确保了新开工程质量安全达标、程序规范。同时,我们按照“创卫”要求,相继建成了红旗路农贸市场、红星小吃市场、东声日杂市场、红河台农贸市场和一批景观型、水冲式公共厕所,并通过大力开展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依法取缔县城“马路市场”,推行垃圾流动收集、定点倾倒、全天候保洁等制度,使县城市容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为我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一○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全面启动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认真开展筛选确定编制单位、现状资料收集整理、总规阶段专题研究、总规方案编制修改等各阶段工作,完成了县域城镇发展战略、县城人口用地规模、空间拓展模式、交通发展战略、县城形象及整体风貌特色、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住房与住房规划、县城水环境塑造等八个专题研究,目前,总规修编成果已基本形成,即将进入专家评审、人大审议和报批阶段。总规方案定稿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心区城市设计和道路、绿化、给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可全面展开,为 “十二五”期间我县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实施“大县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二、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1、八路军文化园一期工程。该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为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而确定的城建重点工程之一。主要包括路子村、八路军文艺社、旅游服务中心、八路军胜利纪念坛、人工湖(河)水系、道路铺装及绿化等建设内容,概算总投资6803万元。今年7月,工程各标段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10月份,经审计、财政、旅游等部门现场见证,向二期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了移交。
2、涅河大桥工程。涅河大桥位于武乡县城东盛巷与南沁线交叉口南侧,横跨涅河,是连接县城北部城区与南部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长120米,宽24米,结构为钢管混凝土三跨连续下承式拱桥,总投资1700余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完工,于2010年11月通过了竣工验收。
3、集中供热三期续建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热源二厂2号锅炉及配套设备安装、5000余米管网、3座换热站等建设内容,于今年8月5日正式开工,目前该锅炉已正常投入运营。
4、体南物流中心工程。该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为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产业,推进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而确定的城建重点工程之一,总占地面积24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433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200万元。目前建筑群主体工程、外墙封面和保温材料安装已全部完成,玻璃幕墙已完成90%以上,现正在完善水暖电设施,预计今年12月份可全部完工。
5、经四路道路排水工程。该工程规划位于县城西南部,北起太行西街南至南沁线县城段,之间与学府街相交,全长790米,红线控制宽25米,概算总投资2400万元。目前,项目审批手续和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于今年10月底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现已完成排水160余米。
6、学府街延伸工程。学府街延伸工程东起点为学府街现状终点,向西延伸至规划的经二路,全长480米,红线控制宽30米,概算总投资1270万元。目前,该工程可研、施工图设计、立项审批均已完成,环评和规划已通过初审,施工图审查、工程预算和土地测量、附着物清查工作也已完成,土地勘界报告已上报省国土厅,待省国土厅批复后可及时开工建设。
7、丰州路改造工程。该工程北起点为太焦铁路桥北75米处,南至太行街交叉口,全长1073.434米,红线控制宽28米,其中机动车道16米,概算总投资2260万元。目前,该工程施工图设计、可研报告已通过评审,立项审批手续已
办理;环评和规划已通过初审,待太长过境公路改线完成后可及时开工建设。
8、八路军文化休闲一条街工程。该工程规划概念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县招商局已通过公开招商确定了建设主体,目前正在对项目建设地段实施拆迁。
9、新建水源地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地选定、水源井布点、水源地保护规划及供水配套设施建设等内容,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通过三次物探对比,完成了水源地选定工作,经专家论证,确定“丰州镇赵庄村路北400m处至书社村路南400m处河谷内,南北长1200m地带”为新建水源地最佳范围,目前省、市环保部门正在对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正行审批。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2010年,我县共开工新建住房93912平方米、971套,概算总投资1.385亿元。其中,建设保障性住房86883平方米、935套,包括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0852平方米、556套,廉租住房6700平方米、110套,限价普通商品住房29331平方米、269套;普通商品房7029平方米,36套。涉及6个住宅小区建设。
一是普惠小区,该小区位于太行西街北侧化工厂、针织厂地段,规划建设住宅楼11幢,住房608套、总建筑面积55478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42280平方米、456套;廉租房5700平方米、92套;普通商品房7498平方米、60套。工程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开工住宅楼9幢,总建筑面积45205平方米,512套(其中经济适用房35756平方米、384套;廉租房5700平方米、92套;普通商品房3749平方米、36套),已开工的9幢楼均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明年7月底工程可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剩余2幢因租赁汽运公司房屋的洗浴中心拆迁困难,暂未开工。
二是裕丰苑小区。该小区位于太行西街南侧原林业局、畜牧局、蚕桑中心、农业局地段,规划建设住宅楼8幢,总建筑面积36728平方米、343套,其中限价商品房34478平方米、298套;廉租房2250平方米、45套。目前,已开工建设住宅楼3幢,总建筑面积16003平方米、158套,有2幢已完成主体工程,1幢5层已封顶。剩余5幢因涉及农业局住户拆迁进度缓慢、需新增建设用地等问题,暂未开工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三是县社限价商品房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县城丰州路东侧原县社家属院地段,规划占地面积5280平方米,建设住宅楼2幢,住宅总建筑面积7614平方米、63套。工程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2幢楼均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明年7月底工程可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是交电公司限价商品房项目。该工程位于县城迎宾街北侧,规划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设住宅楼1幢,建筑面积5714平方米、48套。工程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预计明年5月底可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五是东沟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该工程位于县城东沟巷糖酒公司家属院地段,规划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设住宅楼2幢,总建筑面积4496平方米、52套。目前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7月底可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六是阳光小区东延伸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该工程位于太行街与泰安巷交叉口西北侧,规划占地面积10212平方米,建设住宅楼4幢,住宅总建筑面积14880平方米、163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20套,廉租房18套,商品房25套)。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转型跨越发展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县城和4个中心集镇规模较小,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综合承载力较差,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低于长治市同期水平19.07个百分点,与低于全省同期水平24.02个百分点。同时,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全县范围内人口及乡镇企业等布局较为分散,工业化率领先城市化率38.03个百分点,差距较大。
2、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直接制约城镇化发展。以2010年为例,全年建设供地指标仅200余亩,一大批建设项目因用地手续不能及时办理处于暂停状态,加之今年以来建设项目审批周期延长,直接影响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
3、县域城乡规划覆盖面较低,规划建设管理力量薄弱。全县5镇9乡1个农业开发区中,仅丰州、洪水、蟠龙、故城编制了总体规划,374个行政村中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不足100个村。同时,我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编制没有
落实,无任何收费项目和经费保障,不能适应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需要,直接影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城镇人口容纳量不足,住房供给与需求仍不平衡。从目前住房保障情况和商品房销售情况看,我县城镇住房需求仍然大于供给。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必然有大量人口进入城镇,通过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单位采用综合增长率法、指数曲线回归法、一元线性回归法等方法预测,到2020年我县总人口为24万,城镇人口为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2030年我县总人口为26.5万,城镇人口为14.5万,城镇化水平为55%,县域总人口年均增长1.05%,2205人。按照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县城镇化水平需要在现有21.97%基础上提前翻番至43%,年平均增长4.3%,以县域范围每年增长2205人计算,2015年我县总人口将达到22.1万人,城镇化率43%意谓着我县城镇人口将在现有4.6万基础上增加至9.5万,每年平均增加1万人左右。因此,如何让人口“住得下”是我们住建部门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一、基本思路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基本思路为:坚持建新区与改旧城并举、拓空间与建生态并重,进一步拓展县城框架,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带动中心镇崛起,形成布局和结构相对合理,职能分区更加明确,区域特
色更加突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的城镇体系,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3%;县城道路总长达到35公里;城镇住房面积新增190万平方米,在城镇人口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3%;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集中供气普及率达到95%;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40吨;县城绿化总面积达到213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3%。
三、工作打算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以县域中部基础设施走廊为依托,建设城镇化核心地带,采取带状空间发展布局,形成县域“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即中部核心区,东部城镇发展区和西部城镇发展区)。一是着力抓好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尽快完成总规评审、报批工作,并以总规为依据配套完善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明确强制性内容,为县城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一城两心、一带三区”的县城总体布局抓好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加工区、娱乐区等各功能片区的详规编制工作,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要优中选优,突出特色,严格把关,切实提高县城的对内宜居性和对外吸引力。三是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搞好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各类管网的综合布局,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四是建议编制《县域空间统筹规划纲要》,把全县161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将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合理衔接,配套完善各乡镇总规、控规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全县城乡规划全覆盖。五是着力抓好规划执行,加大规划监察力度,严格规划管理。建议在机构设臵、人员编制方面给予支持,构建“县有局,镇有所,村有员”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行政监管体系,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抓好项目带动,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按照调整修编后的县城总体规划,以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为目标,以搭建县城新区骨架为重点,在配套完善旧城基础设施的同时,整体提升县城服务功能,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十二五”期间,初步计划在县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个,其中市政交通设施方面项目8个,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方面项目4个,环卫方面项目2个,供气、供热方面项目5个,园林绿化方面项目11个。
为尽快构建“大县城”发展框架,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发展,建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实施以下项目:
1、新区滨河路工程。该工程起点为省道太长过境公路,终点为太长高速路高架桥下,全长2000米,红线宽28米,机动车道为14米,道路左、右两侧各设计4米宽绿化带和3米宽人行道,概算总投资2300万元。目前,由太行大酒店工程代征建设用地的800米道路和排水工程已经完成,剩余1200米因征地问题未能实施,实施该工程需投资1200余万元,征地36000平方米(60余亩)。工程建成后将完善太行大酒店通行功能,带动县城南部新区开发建设。
2、丰州路改造工程。该工程北起太焦铁路桥北75米处,南至太行街交叉口,全长1073.434米,红线控制宽28米,其中机动车道16米,概算总投资2260万元。同时,建议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启动丰州路北延伸工程,将丰州路延伸至火车站连接线,由此带动火车站组团开发建设,形成集城市配送、生产制造专业配送、商贸、流通加工及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3、八路军文化休闲一条街工程。该工程规划用地面积2.99公顷,集爱国主义教育、观光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在功能上与对岸八路军文化园互补。作为县城“L”型滨水景观轴的一部分,同步实施八路军文化休闲一条街与丰州路改造工程,可有效改善县城北入口道路通行状况,提升县城整体形象。促进红色旅游开发和县城第三产业发展。
4、学府街延伸工程。该工程东起点为学府街现状终点,向西延伸至规划的经二路,全长480米,红线控制宽30米,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实施该工程可进一步完善河西区道路交通体系,辐射带动县城西区开发建设。
5、经二路工程。该工程南接学府街延伸,北与太行西街相交,全长437米。红线控制宽度为18米,机动车道宽度为10米,两侧各4米宽人行便道。概算总投资1100万元(不含拆迁费用)。经二路与学府街连通后,可在县城河西区形成近2万平方米左右的重点建设地段,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
6、泰安巷改造工程。该工程南起太行东街,北至迎宾东街全长165米,现有宽度不足10米,通行状况较差,且路面破损较为严重。改造后泰安巷红线宽度22米,须拆迁
财税家属院住宅两套、粮食局家属院房屋3套、原烟草公办楼一间及部分临时建筑,同时需考虑电力电缆、通讯光缆等公共服务设施入地,估算总投资820余万元。
7、太行西街拓宽改造工程。该工程拓宽改造长度600米,铺装人行道5400平方米,新建停车场7500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3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00万元。同时,建议启动太行西街东起和信电厂连接线,西至南沁线1500米延伸改造项目。该路段现状宽度仅8米,无人行道、地下排水、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作为县城“西大门”,该路段道路通行和整体环境状况亟待改善。实施该工程须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向靠近和信电厂一侧拓宽至24米,配套建设人行便道、地下排水、道路照明设施和部分绿化带,同时需考虑电力电缆、通讯光缆等公共服务设施入地,估算总投资4800余万元。
在启动实施上述工程的同时,建议启动以下项目的规划设计、手续审批、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1、新区大道(暂定名旌旗东路和南亭川路)。新区大道西起太长高速路高架桥,终点至故县村,沿涅河南岸由西向东延伸,从太长高速至规划“灵湫桥”2公里为旌旗东路(暂定名),从规划“灵湫桥”至规划“凤荷桥”3公里为南亭川路(暂定名),全长5000米,规划红线宽30米,机动车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绿化带4米,需征地220余亩,概算总投资约1亿元。按照“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翻番的目标定位和实施“大县城”建设的实际需要,须尽快将路网向 “新城片区”延伸,带动新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可容纳3.6万人,集旅游服务、文化、办公、商务商贸等职能于一体,服务未来县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服务基地建设。
2、汽车站周边综合改造项目。南沁线与原凤凰路交叉地段是县城南部出入口,附近坐落有客运汽车站和二十轨制高中,人流、车流相对集中,但该路段现状道路仅9米宽,人行道与车行道不分离,交通安全系数低,加之由于该地段餐饮、购物等配套功能不完善,致使汽车站周边市容秩序较为混乱,严重影响县城对外形象。因此,建议将该地段道路在现有基础上拓宽,增设人行道和绿化带,实现人车分流。同时,在变电站与汽车站之间建设小吃市场一座,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在汽车站对面和检察院南侧建设绿化景观工程,改善县城南部出入口整体形象。
3、人民广场改造项目。县城人民广场主体建筑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局设计、功能区分和配套设施均相对落后,在整体上与宝塔广场形成较为强烈的反差,急需完善升级。通过实施综合改造,可使宝塔休闲广场与人民广场在风格上有序衔接,功能上互融互补,从而提升县城行政中心的整体形象。
(三)加大住房供给,提高县城人口容纳量。按照“十二五”期末,县域城镇人口从现有4.6万人增加到9至11万人,县城人口从现有3.7万人增加到7至9万人,人均住房31平方米计算,全县城镇需在五年内建设各类住房190万平方米以上,县城需在五年内建设各类住房150万平方米以上,平均每年需至少建设住房30万平方米;各中心镇每年需至少建设住房10万平方米。为如期完成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县商品住房市场
稳步有序发展。建议2011年启动泰安巷北段棚户区改造和太行西街乡镇煤运汽车队地段、运输公司地段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并根据总规选择部分适宜开发的净地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以市场为主导,加紧推动滨河花苑、南泊湾商住等普通商品房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在原洁世公司院内、县城南部新区、惠民小区东侧、太行大酒店两侧等地段实施商品房开发。以此为基础,根据市场情况逐年增加住房建设供地量,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城镇常住人口户均一套住房,基本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在城镇人口大幅增长前提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或超过31平方米”总体目标,努力做到住房供给与需求基本持平,促进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创新观念,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对无限度、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仅靠财政资金安排难以全方位开展。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之事业,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发展。力争从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一是用好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筹措城建资金的各项政策,探索融资新模式,实现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公开化,为城镇化发展寻找新的推动力。二是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本。通过产权臵换、有期有偿经营等形式,盘活公用设施的经营权和产权,实现资源利用商品化。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公司,投资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住宅建设项目。四是推行“公益事业大家办”。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
取分包、联建、共建等办法,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化。
2、强化建设风格和特色观念,着力提高建设品位。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由传统城市观念向现代城市观念转变,注重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注重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发展方式上,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不求最多,但求最精,突出特色,突出精品,力争项目上档次,质量上等级;三是在规划设计上,要从简单实用向注重文化内涵转变。引进先进规划设计理念,提倡创新思维,注重单体造型,在风格上体现多样性,在内涵上赋予其积极向上的底蕴;四是在组织管理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突出一个“严”字,把好规划关、设计关、材料关、操作关、验收关,竭力推出精品,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
3、强化群众利益至上观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办好。按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方便群众”的原则,在城市产业布局、功能分区、设施建设、环境美化等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要围绕为人民营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一目标,集中力量,狠抓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行路难、停车难、用水难、如厕难”等焦点问题,切实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指数。
4、强化管理效益观念,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营造浓厚的城管氛围。要健全城管网络,适时推进社区管理,发挥专业队伍管理和群众参与的双层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
共管的良好局面。要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变突击治理为日常巡察,变短期行为为长效管理,使城管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巩固城镇化建设成果。
【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推荐阅读: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计划01-07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09-28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11-18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11-25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11-20
莆田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07-17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6-20
“十一五”工作总结01-12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