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活动计划(精选11篇)
2014年春期
一、指导思想
以南召县发展为活动素材,继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工作,围绕学校教科研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扎实活动。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科研机制,深化学校地方课程的内在品质;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为南召经济发展服务,为深化课改服务,为基层学生服务,为师生共同发展服务;全面落实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促进学校和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好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科研为基础,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化,学校地方课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与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地方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主要工作
(一)坚持学校地方课程的开发、实践与研究工作,推进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服务好学校的“全面”教育教学理念。
1、继续加强对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施、开发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在对话和研讨的过程中推动课程发展。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以及做好与上级领导、专家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研讨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与沟通,帮助学校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3、充分发挥学校地方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4、建立学校地方课程教科研研究小组(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发挥教研小组的集体作用,正常开展系列实践与研究活动,丰富教科研形式,为推动学校地方课程的有效、正常的开展服务。
5、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一方面以地方与学校课程中的系列活动统筹规划学校总体计划,使学校课程开展找到实实在在的项目,另一方面以课程的理念规范整个实践与研究
(二)坚持理论学习和研究,增强教师课程理解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案例研究为抓手,结合实践,与教师一起就学校地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对校本课程开发、地方与学校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
2、以“小课题”研究形式推进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展,围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缩小研究切口,加大研究深度,以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为课题,重视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价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按计划推进学校地方课程的开展、实施、开发工作,关注学校地方课程实际实施情况,引导和组织学校、教师就学校地方课程开发、开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题性研讨和学习。
4、适时举办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沙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校地方课程有效开发与利用,地方与学校指导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5、引导教师重视积累和反思,并组织教师进行地方与学校案例撰写与分析,增强对地方与学校课程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具科学性。
6、加强学习,完善地方与学校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获得最新信息,并注重对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努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三、活动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季节和基地适时带领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劳动、写心得体会。
第二板块了解南召(历史、人民、经济发展情况、新农村建设种植和养殖)请专家亲临指导。
第三板块以南召经济发展为素材的手工、剪纸、礼仪、蔬菜葡萄种植技术引入课堂,开展兴趣活动。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年间。“课”指课业, 就是现在所说的教育内容之意;“程”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课程”就是课业的进程。此后课程理论家和教育哲学家不断地探讨课程的本质, 然而, 对于课程虽然仍没有精确的定义, 但谁也不否认课程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 综观各国课程管理制度可以发现,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成鼎立之势。
我国人口众多, 地域辽阔, 为了解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 (意见征求稿) 中明确规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九年中应占总课时的16%~20%, 其中地方课程为8%~9%, 学校课程为3%~5%。”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也为地方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二、地方课程开发现状和本土文化开发的意义
地方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性、本土化, 它直接反映了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特色, 有效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就我国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现状来讲, 存在较多问题:传统课程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也没有科学地加以利用;各级单位和学校教师没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用于开发课程资源的资金等。而对于地方课程开发的研究则流于理论, 缺乏一线教师的实践、参与,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落到实处。目前, 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 (D.Lawton) 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的界定是:“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我们现行的课程改革必须考虑自身所处的文化处境, 理解并尊重本土知识的教育价值, 在与世界课程对话的同时, 不能放弃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因此, 课程变革需要一种“课程文化的视野”。
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由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构成的:一个是代表国家民族的制度性主流文化, 另一种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性特质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无论是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地方传说等地方性知识的显性文化, 还是社会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地方传统与精神的隐性文化, 都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地方文化不仅以可见可触摸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 影响并塑造个体, 而且还以无形的、潜在的方式影响着个体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塑造着个体的人格与心灵。事实上, 基于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是回归学生生活, 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是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内在要求;基于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 不断丰富个体的生活及经验, 使个体获得地方文化认同。“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这就需要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灵活多样性和实用性。
三、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价值取向
地方文化课程是一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研究地方课程的开发, 首先必须明确地方课程的价值取向, 这是把握地方课程本质的着眼点, 也是正确认识地方课程存在价值的关键, 更是研究地方课程开发问题的出发点。小学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如下:
1.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基础教育具有发展国家主流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功能, 尤其是为地方优秀文化的发展。小学英语地方课程自然也要承担发展和提升地方文化素质的职能, 为地方文化向先进文化攀升铺设阶梯, 为小学生的地方文化与主导文化相融合及英语语言学习提供载体。
2.启发学生自由天性
基础教育面向的对象是有着自由天性, 应该在精神领域自由成长的孩子, 小学英语地方课程同样需要纳入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和经验知识。只有这样, 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与教师真正地平等对话, 才能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与需求, 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传承地方文化传统
基础教育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功能, 小学英语地方课程也要吸收本地的优良传统, 使小学生成为继承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及对外传播地方文化知识的积极力量。
四、小学英语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涵义及内容
美国教育学教授Jerrold Kemp指出, 课程设计就是计划、发展、评价、管理课程的过程, 是一套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系统方法。
地方课程的设置应完整地包含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办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一) 小学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开发与学习,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 不断丰富个体的生活经验, 在英语学习与应用中使个体从小获得地方文化认同。
2.通过课程开发, 力图在理论上明确小学地方文化英语课程开发上的生活化、本土化问题, 让课程资源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和文化传承的纽带, 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梳理出乐清本土文化中可供开发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 为乐清的地方文化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构建一种较为合理的本土文化小学英语课程模式, 同时也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 课程设计标准
课程设计应当有基本的标准。根据Furey (Read, 1984:xi) 提出四个标准:
1.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 (adequacy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2.是否适合学生目标? (suit-ability for learner goals)
3.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4.是否具有效果的可评性, 能够检测计划中的学习活动的效果?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syllabus)
(三) 小学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涵义及内容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 (一般是本地区范围内) 自然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它既可作素材性课程资源, 也可作条件性课程资源, 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自然和历史人文两个维度进行, 自然领域是指当地的地质地貌、山川河流、气候、自然资源等, 历史人文领域包括当地的社会历史变迁、社会文化 (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民间文艺、名人遗迹等) 、社会经济 (经济、教育、旅游等) 等内容。其中, 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中的有: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景观、以当地建筑为主的文化资源、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及民间艺术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存方式、价值观、民风民俗。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这种认识, 同时也为了培养乐清市小学英语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从2006年5月份开始, 由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乐清市20多位小学英语教师设计编写乐清市小学英语地方文化课程《游遍乐清》Go Around Yueqing试用教学材料。《游遍乐清》Go Around Yueqing一书是针对乐清浓厚的乡土风情所编写的一种乡土教材, 作为对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一种补充的地方课程教材, 旨在帮助小学高段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自己与乡土之间的密切关联, 把英语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活动来正视乡土文化的价值, 传承家乡文化, 欣赏乡土风情, 激发爱乡情怀;同时, 可将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国友人,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家乡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学会自信而健康地生活。
本教材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乐清》 (Knowing About Yueqing) ;第二部分《走进乐清》 (Going Around Yueqing) 。本教材编撰时采取的形式是:由乐清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承担编写任务, 研修班由五个片区研修小组组成, 先由各片区研修小组按主题分块编写, 再由教研员最后统稿。
《游遍乐清》Go Around Yueqing地方课程教材内容以乐清的人文、风景、饮食为主线, 融本土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实用性、教育性于一体, 力求呈现方式合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 课文内容的表述增强探究性和趣味性, 在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同时, 语言尽可能通俗、生动、健康、优美;版式设计新颖、美观, 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
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闽侯县以及闽侯县洋里乡的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遵循原则,找准开发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活动领域、开发线索、学段目标及活动方式,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搭建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立体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针对所在学校、学生、地方的差异,根据所确定的活动主题、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特点的不同来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时,不仅要考虑校内课程资源,还要考虑丰富的校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资源,做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经济性原则。由于学校的财力、教师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等都是有限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挖掘地方资源,奠定开发基础
地方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库,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直接感受和活动体验结合起来。下面,以闽侯县地方资源为例,谈谈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是中国橄榄、根艺之乡。
1.闽侯名人。
《走进闽侯名人》,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制作PPT,从闽侯名人的生平简介、人物评价、主要事迹、轶事趣闻、相关纪念、书法成就、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闽侯名人众多,通过开展走进闽侯名人活动,让学生认识闽侯名人,学习闽侯名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2.闽侯美食。
《走进闽侯美食》,分为实践准备、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延伸四个阶段。通过搜集有关闽侯美食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到现场访谈闽侯美食从业人员,了解闽侯美食的种类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就近观察闽侯美食的制作过程并品尝美食,用制作活动手抄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热爱家乡的情感。
3.闽侯风景名胜。
《走进闽侯风景名胜》,带着有关风景名胜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温泉资源)、发展历程、人文历史(文化记录、传统习俗)、景区交通、景区景观(景区概述、水项古道)、景区特产(果品、手工艺)、旅游攻略(旅游特色、旅游住宿、住宿提示)、交通信息等问题,走出校园,走进景区,走进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立志长大后为家乡作贡献的远大抱负。
4.闽侯特色水果。
《走进闽侯特色水果》,闽侯盛产橄榄、柑橘、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誉为“八闽珍果”。其中,橄榄分布区域广,种植面积大,产量多,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称号。引导学生从主要品种、产地分布、营养成分、历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相关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特色水果。
5.闽侯工艺品。
《走进上街根雕》,让学生从根雕艺术(流派、特点、价值)、创作的基本手法、制作过程(采集根材、去皮清污、构思造型、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工具及辅助材料、防裂处理、根材防菌防虫等方面认识闽侯上街根雕。
《走进鸿尾竹编》,从竹编的历史源流、特点、流程、地域、分类(细丝工艺品、粗丝竹编工艺品)、历史、名人、作品、传承意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展望等方面认识闽侯竹编。
6.闽侯特色农产品。
《走进闽侯茉莉花》,引导学生从茉莉花的形态特征(叶、花)、适应气候、地理分布、分类学、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盆栽养护(施肥方法、土质、上盆、水分、喜肥、修剪、换盆、换土)、花期管理(修剪、施肥)、花期养护(综合管理、装土定植、植后管理、成株管理)、病虫害防治、主要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物种分类(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植物文化(花语、传说、歌曲、文学诗词)等方面了解茉莉花。
7.闽侯民俗文化。
《走进闽侯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半丈”(神诞节)、坐花轿、拜堂、闹洞房、抓晬(zuì,周年,特指婴儿周岁)、缚手关、祝寿、花朝节等闽侯古代传统习俗。带领学生走进位于闽侯县城、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隔河相望的闽都民俗园(生产民俗园、生活民俗园、文化教育园),了解、体验闽侯民俗文化。
8.闽侯古桥梁。
《走进闽侯古桥梁》,引导学生从古桥梁的简介、人文历史(相关史料、建筑历史、关联名人)、旅游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古桥梁的知识,学习先辈聪明巧妙的建桥技艺,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體现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地域性,根据当地的乡土和人文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支持,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洋里小学学区地处闽侯县西北部山区洋里乡,可以根据本地地理气候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走进闽侯洋里”校本课程;内容可包括:
《寻找洋里历史名人》,如,张利民(1598-1663年),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进士,桐城知县。从他的生平简介、主要事迹、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
《走进洋里风景名胜》,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如,位于梧溪村的梧溪山寨、位于仙洋村的南闽越王庙、位于洋里最高峰的天然原始湖——天湖顶、龙潭等风景名胜。
《走进洋里“三苦”特产》,从“三苦”(苦笋、苦菜、苦橘)特产的介绍、功效、吃法、产地、诗句等方面,了解“三苦”特产。
通过挖掘地方资源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主动参与,不仅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模式精神指导下,结合我校课改的实际,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认真贯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优势与传统,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组织,强化过程与结果评价,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过程性与科学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成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针对当今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挑战,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努力提高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力争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实施地方性课程的意义
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地方性课程,将对学生的未来,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品味提升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彰显学生个性
未来世界的竞争,其实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学生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个性特长的发展也是学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性课程针对性较强,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爱好,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质而设立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并以差异为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生命质量提升作用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地方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只有教师才最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兴趣、需求,没有教师的参与,地方性课程无法研发和实施。然而研究、开发、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教师拥有了时空和机会,但是,如果没有继续教育学习的支持,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没有方式、方法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跨越,课程研发实施的过程将无法进行,从这一层面上,课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取关键作用。
(三)提升办学品味
一所学校的品味的高低取决三个方面的提升:
1、教师的品味,即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的转轨步伐与速率。因为只有科研型、研究型、反思型教研才能实施有特色、有风格的个性化教育,才能研发出与时俱进地方性校本课程;
2、学生的规格,即培养人的规格,只有个性张扬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生,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的学生,才是高规格的学生和人才;
3、课程意识,即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与活动以及生活中不断地创生课程的动态意识。而这三个方面的提升是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的目标。
三、工作目标
结合农村特点,开发农村可用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的潜在资源,分析教师特长、能力和学生特点,开发新的课程和整合、改编现有国家与地方课程同步进行。我们将探索实施地方性课程方略,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四、实施地方性课程的策略
(一)教师特点与学生需求的整合地方性课程的开发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长,也需符合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和需求。因而在开发中,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的个性特点,认真剖析学生的年龄,个性的特点。将相互两者有机的整合,才能最大地发挥课程的互动效应。
(二)办学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整合校地方性课程的开发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得以体现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砺练的载体,同时也是有效将两者有机整合得以展现的平台。也只有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三)学科间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现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真正由分科化走向综合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课程中分科化的教学将知识单列起来,人为地割断了系统间的联系,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拓展,综合化课程开发已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地方性课程应积极地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
五、准备工作
1、成立并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曹国林
副组长:田粉兰 陈金明 贾叙平黄国芳
组员:各实施教师
2、课程门类及具体目标
(一)让学生在德育细节中成长
课程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场合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在各种场合经常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
2、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健康教育
课程目标:
1、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以系列活动形式展现,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非、善恶、美丑,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日常行为规范意识。
2、指导学生培养健康行为和养成健康习惯。
3、突出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通过活动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守规范。
5、、在活动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
(三)写字
课程目标:
写字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接触写字艺术,在学习书写知识和书写技巧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写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将写字活动作为我校的必修校本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极早为学生打好写字基本功,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作好准备。写字教学也是金坛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课程目标:
1、了解家乡金坛刻纸的传统文化,体验刻纸的深刻内涵。
2、体验刻纸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使之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动力。
2、以色彩和造型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欣赏能
力,陶冶学生的美感。通过色彩的选择和造型构思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力。
3、促进学生智力、创造才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形成个性。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1、师资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2、实施方式
定授课时间,学校领导参与听、评课指导及时调控实施情况。
3、具体实施
(1)制定计划
与其他学科一样,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写好教育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认真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为使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更具实效,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否能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才能的发展”这三点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在评价形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自主参与与互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尊重、赞赏、等待、帮助”等先进的教学行为来规范落实教师校本课程的执行意识;以检查学生的作业常规,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有一个经历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在经历与参与中体验学习的愉快,感受成功的幸福。
六、保障措施
1、实施经费保障:
经费由校行政核拨。
2.社会力量支持:
聘请课程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小组;争取社区、有关团体以及学生家长对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3、资源建设:
在原来与社区支持系统建立互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课程互动,充分开发建设与课程相关的物质、文化、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等。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为核心,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认真学习有关的课程纲要,并根据实际教学调整完善课程纲要。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人际交往和分工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遇事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及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得到培养。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地方学校课程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地方学校课程中来。
2.通过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4.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5.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6.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
三、工作措施:
1.地方学校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组织学习内容,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2.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3.以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探究为主,使学生体验生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发现、感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体会到了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快情绪,也体验到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喜悦,真正达到了体验生活的目的。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加强课题的研究
十月份:指导学生开展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学习以及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
十一月份: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评;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
2.透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透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西永济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舜帝、杨贵妃、扁鹊、司空图、阎敬铭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能够视具体状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重点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忙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取适合学生适宜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到达教学目的。
2、对文中的诗联欣赏进行、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五、教学资料安排
周次教学资料
第一周:华夏名楼鹳雀楼
第二周:感情圣地普救寺
第三周:中华瑰宝黄河铁牛
第四周: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峰
第五周:千年古刹万固寺
第六周:山清水秀王官谷
第七周:蒲州古城遗址
第八周:杨贵妃故居
第九周:扁鹊庙
第十周:王官别墅
第十一周:风光秀美伍姓湖
第十二周:诗情画意舜帝山
第十三周:古建明珠元戏楼
第十三周:漫话栖岩寺
第十四周:大锅寺的传说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接轨,中小学教育
一、地方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要求
(一)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
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必须具体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能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基础的音乐教育,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提高教学,组织开展好系统的音乐活动。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广泛涉猎各音乐艺术门类,在专业知识上具有一专多能的品质。具体来说,能系统进行中外音乐历史及相关音乐作用的教学,能进行乐理、和声、曲式、键盘、民族、西洋乐器的教学,能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艺术精华对学生开展各种辅导活动,同时具有多元的文化艺术视野,以便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二)具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份子,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身体上的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能熟知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能充分运用和实践现代音乐教学理念,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应用教育理论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中小学教师必需经过教育学和心理上的培训,要熟练掌握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法,要懂得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反思的基本常识。只有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可以发挥出广博的专业知识的作用,才能在中小学教学岗位上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三)具备相当的教学经验
中小学校音乐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会有大量的教育实践机会,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快速成长,但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培训,使新教师具备进行教学的基本素质后,才可以走上讲坛。因此,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但需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相当课时的校内试讲经历,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习和见习活动,具备了登上讲坛的基本素质后,新教师才能相对从容的应对教学实践需要。
二、中小学教学需求对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一)注重音乐教学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
高师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应当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提升高师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培养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和掌握教学方法上的能力,以及能唱、能奏、能演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培养高师院校师范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能力,因此,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备更应当重视综合性课程的设置。
(二)切实加强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中审美课程的设置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高师院校的音乐课程教育也应当向培养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方向倾斜,能激发出师范生的音乐激情,能促进师范生不断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培养师范生的音乐能力,能有效评价他人的表演,能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知识和具体方法。使师范类学生能充分的在专业课中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有效满足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需要。
(三)有效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与音乐教学法的课程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针对中小学的专业音乐教师,这需要高师院校的师范生能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原理为中小学生讲授必要的音乐知识。因此,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重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等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让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将这些理论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在当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高师院校理应在校园内针对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研究,从而使高师院校师范类的学生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
三、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的有效途径
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不能等同一般的专业技能课程,高师院校在音乐教育课程的设备上应当充分体现出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等基本作用,应当符合地方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高师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当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中小学教育需要。
(一)夯实专业课程基础
高师院校师范类音乐系学生比较专业音乐学校的学生,在音乐素养和先天条件上有较大差距。有的师范类学生还是零起点,高师院校还肩负着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师范生爱上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这要求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首先注重夯实基础,应当在高师院校音乐课程中系统的开设基础课程,切实放慢音乐基础理论科学的教学进度,全面的实行音乐基础理论进行分科教学,多开设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选修课程。其次,降低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难度,将高师音乐课程的度难度设置在符合中小学教育需要又相对较高的位置即可,从而使高师课程的注意力集中在音准、节奏和乐感等方面。第三,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广度,使高师学生广泛涉猎音乐剧、少儿歌曲、中外民歌等教学内容。
(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因此,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培养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广泛开设音乐鉴赏课,对中国现当代音乐、民族古典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现代、古典等不同流派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教学需要的钢琴、手风琴等的课程,同时还可以为师范生增加开设影视、戏剧、京评居等表演性课程,以及教育学、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
(三)增设活动创意课程
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承担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学校音乐节、艺术节等大量校园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甚至有的学样音乐老师还需要担任校合唱团的指导教师,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高师院校应当针对中小学的这些实际需要,为高师院校的音乐师范生开设一些包括会展策划在内的专业活动课程,从而使音乐教师掌握策划艺术活动的一般原理,树立起活动策划与成本的思维,从而使高师音乐师范生具备策划开展活动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理论研究
21世纪需要的教师是学者型的教师,教师不仅需要能完成好日常的教学任务,而且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还必须能有效的创新教学试方法,从而切实的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师院校应当为音乐系的师范生开设相应的教学理论研究活动,使师范生在学校老教师的带动下,有效参与教学研究,具备自我研究和发展教育理论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中小学教学要求,使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和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结语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应当以中小学地方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更应当充分夯实师范生的音乐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秦广明.音乐教学应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效环节--高师音乐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2010,12.
关键词: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决定着地方课程目标的实现,加强课程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高认识水平。
一、地方课程开发的立足点
1、立足于生命教育
数学课程开发是在数学课程标准规范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数学资源,延伸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数学课程的适应性,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单一的国家课程,一个课程标准、一套教材从形式到内容规定着课程的全部,教师是课程的转播器,抹杀了学生个性生命的发展,国家课程具有单一性、统一性和均衡性,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喚醒生命,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地方课程具有个性特色,满足各地区发展对教育多元化需求,在开发地方课程中,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人格、意志、情感等个性渗透在地方课程中,便于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作用,在注重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适应社会的需求。地方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道德、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人才。
2、立足于个性教育
学生发展不仅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也是地方课程开发的最终落脚点,开发地方课程要树立现代设计理念,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坚持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要求,树立适合地方特色的课程开发基本理念,实现地方课程的特有功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地方课程的开发应该确立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设计理念,开发地方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发展条件,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学生的发展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会求知的方法,变学会为会学,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以育人为本。
3、立足于生活教育
回归生活世界是地方课程的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人、自然、社会是地方课程的来源,地方课程要突破学科束缚,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身,地方课程注重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地方课程的开发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是人性与理性的结合,是科学、艺术、道德的统一,坚持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国家课程相比地方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适应地方和学生的需要,更贴近本地学生文化现实,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价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构贴近现实生活的地方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
二、地方课程开发的措施
1、因地制宜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为了使课程更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课程内容选择给学生以较大的空间,开发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利用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经验,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把乡土知识纳入学科课程范畴。课程资源具有综合性和广阔性,课程资源包括校内外的硬件和软件,例如,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地方课程与课程资源密切联系,课程资源是地方课程的基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是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条件,合理筛选课程资源,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眼点于地方的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相适应,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活动,施展个人才。例如,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生产生活教育、家乡教育等,将它们开发成地方课程。
2、灵活多样探寻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课程资源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分为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是校外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下方面的路径:开展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发展方向,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把握机遇;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各种地方课程素材;利用地方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的建设;研究青少年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确定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利用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如工厂、农村、企事业单位、部队、服务行业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财富;建立网络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3、整合教材动态开发
教师要大胆进行教材整合,动态的开发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可以从数学的发展史中,选取节点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选题,数学的发展史记录了辉煌的数学成就,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承载着数学家所经历的困惑和探索,初中数学中可以作为课程选题的史料很多,例如,无理数的发现、坐标系的建立、函数概念的发展演变、勾股定理、微积分、哥德巴赫猜想等,数学家的奋斗过程,百折不饶的进取精神,鼓舞着青少年,选取适合学生的史实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选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题,例如,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商品打折促销,各种彩票中奖概率、通讯网络收费等,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史讲座、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数学文化背景等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地方课程的开发旨在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补充拓宽教材内容,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教师教育研究2005
[2]黄耀国,中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华中师范大学2005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读书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三、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从整体看,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的兴趣广泛。但只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他们活泼好动,又常常约束不了自己,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兴趣多,好奇心强的心理,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探索活动主题,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通过实验操作、角色扮演、现场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圆满完成任务。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
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 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本册的重点。
五、教学措施:
1、一年级新生新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以趣味性和接 受性为主。
2、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通过学习,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地方优秀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 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二、 活动背景
根据调查,不少小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巢州(现名为巢湖)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环境、丰富的内涵、自身的特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三、 活动内容
1. 关于巢州的历史传说。2. 历史文物遗迹。3. 民俗文化。4. 名胜风景。5. 历史名人。
四、 活动年级
五、六年级的学生
五、 活动时间
6周
六、 活动程序
(一) 准备过程
1. 围绕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选出组长,确定每组的活动内容。
2. 教师向学生提出方法和建议:
(1) 去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查阅资料。
(2) 实地参观,走访民间艺人和地方志老工作者,搜集资料。
(3) 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4) 发现、感悟、创作赞美巢州的文章。
(二) 活动过程
1. 开展“巢州文化”系列专题讲座,如“中国传统节日——巢州之民俗特色”“巢州古今诗词赏析”“巢州三将军——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名人事迹介绍等。
2.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观本地历史博物馆,游览巢州名胜景点,如“凌家滩遗址”“古庙姥山岛”“银屏奇花仙镜”“三将军故居”等。
3. 五个小组根据各自的活动任务,自设问卷、自制调查表、自建资料库、自己邀请相关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等。
4. 每周星期三下午的活动课,各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组长牵头汇报交流调查整理情况,并打印出来公开展示。
(三) 活动成果展示
1. 举办有关巢州古今诗词诵读会。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巢州古今诗词以诵读、吟唱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唐·罗隐的《登巢州圣姥庙》、唐·李白的《天门山》、宋·王安石的《汤坑泉》、欧阳修的《仙人洞看花》等。
2. 自办讲座
(1) 介绍巢州“三将军”之一的张治中慷慨解囊,在家乡创建黄麓师范学校,兴办教育,造福人民的事迹。
(2) 巢湖的形成。学生从搜集到的“陷巢州”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讲起。并引唐·罗隐有诗云:“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再介绍据史志记载“陷巢州”确有这回事,但非上天所陷,乃由地层断陷而成。
3. 自编自演小话剧
(1) 成汤放桀于南朝(历史记载)。
(2) 巢父牵牛(传说)。
4. 举办“古巢十景”图片展
学生将搜集到的古代巢州十大风景图片在橱窗展示,每幅图配有文字说明。(1) 巢州新月;(2) 板桥落日;(3) 屋内行舟;(4) 洗耳方池;(5) 金庭曲水;(6) 王乔仙洞;(7) 半汤温泉;(8) 岱鲉青云;(9) 芙蓉叠翠;(10) 浮上钓台。
5. “家乡美”征文评选。
七、 活动评价
1.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出乎预料,在短短的6周内,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取得的成果令人满意,效果明显。
2. 在活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待改进。
【小学地方课程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10-19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新05-26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07-05
小学五年级 地方课程之传统文化 教案07-21
五年级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学计划09-26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案06-01
地方课程培训07-10
我爱去的地方小学作文10-09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07-04
小学作文我去过的地方烈士公园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