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推荐8篇)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市纪委、监察局

近年来,随着宜宾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露,村社干部“三资”管理违纪违法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近三年受理的信访举报中,涉及“三资”管理类的占到了40.06%,并已出现村社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上百万的典型案件。群众因“三资”管理问题集访、缠访甚至诱发群体性涉稳事件,损害了党委、政府形象,破坏了基层和谐稳定。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探寻矛盾和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宜宾市纪委、监察局成立课题调研组,历时2个多月,深入区县、镇乡、村社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开展政策法规咨询并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组认为,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制度执行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2003年推行、至今仍为绝大多数乡镇沿袭的“双代管”模式,一种是南溪县大观镇2008年开始探索、今年在南溪全县推开的“托管咨询”模式。2003年,宜宾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意见》(宜委办〔2003〕4号)规定:在不改变农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得益权和审批权的前提下,将村社财务档案和村社集体资金交由乡镇农经站代管(即“双代管”),同时配套三项制度:一是“两审议制度”:财务预决算,经营项目的承包方法和指标,投资、大额集体财产的变卖和处理,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及基建项目资金安排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才能施行。二是实施村社集体财务“四项监督”:即村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乡镇农经站监督、县(区)农经部门监督、农民群众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5-7人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理财会议,审议集体财务事项,听取村民对村社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乡镇农经站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社集体经济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检查,督促村社干部和财务人员按财务制度办事。县(区)农经部门除日常检查外,每年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部份村社集体经营和财务开展审计,对离任村社干部进行财务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集体经济经营和财务收支状况要定期向农民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的现金管理:村社的现金收付(村社企业除外)统一由村兼职出纳管理。兼职出纳在收款后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部交乡镇农经站代管,村社集体日常所需现金由乡镇农经站根据村社规模和资金的多少,核实相应的备付金,由村社出纳在乡镇农经站预支。统一的帐据:各县(区)农业(牧)局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帐据、表册,实行严格管理。村会计集中统一办公:乡镇农经站每月集中村会计、出纳到乡镇集体办公一次。村会计要在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下,按会计制度做好记帐、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公布榜的相关工作。统一的开支审批:采取两级审核审批的办法,每项开支由民主理财小组、村社负责人审批后,报乡镇农经站统一审核后勤部报帐。统一的财务公开:村社财务要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制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如实向群众公开。公开的内容要全面具体,公开的时间、方式都要统一规范。统一的财务档案管理:村社财务档案由乡镇农经站设专门场所保存,未经乡镇农经站负责人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折封和抽走村社财务帐本和单据。财务会计档案的销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

制度出台后,全市174个乡镇按要求实施了村社财务档案和村社集体资金交由乡镇农经站“双代管”,管理资金6872万元;153个乡镇按月或按季集中做帐,117个乡镇配备了专门的财务档案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经部门的精心指导,“双代管”在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增强,干群关系也得到改善。但由于监管对象主要针对农村集体资金,群众参与度低,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发挥有限;特别是2007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农经站撤销、人员分流等原因,除“双代管”勉强维持外,“两审议”、“四监督”、“六统一”等制度逐渐流于形式。

2008年,宜宾市南溪县大观镇依托农村集体“三资”托管咨询中心,在“三资”管理方面作出了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一是组建“中心”,搭建平台。乡镇成立“三资”托管咨询中心,从财政所选派一名机关干部负责日常管理,从乡镇机构改革后赋闲在家等待分流安置的原农经站农经专业人员中聘请3-5名具有农经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三资”托管咨询中心工作。将各村的会计补助集中作为中心运行经费,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助。二是签订合同,托管“三资”。乡镇“三资”托管咨询中心与村(社区)签订“三资”托管咨询协议后实施托管行为。托管咨询中心以村(社区)为单位在信用社分别开设帐户,按照相关财经管理条例对村(社区)集体资金进行统一核算托管;对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然后在托管咨询中心建立资产资源台帐进行托管。各村(社区)“三资”档案资料由托管咨询中心统一建档管理,一村一柜,专人负责。三是公开透明,审计监督。建立“两员两会”(派驻村纪检员、村纪检委员,村情发布会、村务评议监督会)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的监督。“两员”、村务监督小组通过参与决策、询问、质询等方式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监督,托管咨询中心按季度将各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信息进行公开,村民可凭身份证查询本村(社区)“三资”财务票据和台账管理情况,各村(社区)按季度将集体“三资”运行管理情况在村情发布会上进行发布,接受群众质询。同时,县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各乡镇“三资”托管咨询中心的托管行为进行审计监督。

与“双代管”模式相比,“托管咨询”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一步拓展和明确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容,体现了“三资”管理进一步深入、深化。二是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了收入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资金管理岗位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了资产清查制度、台帐制度、评估制度、经营制度以及承包、租赁、出让制度;在资源管理方面,则建立了资源登记簿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三是增加了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明确规定村(社区)干部或托管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违反财经纪律法规的,由乡镇党委、政府会同纪检监察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依纪依法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四是更加注重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托管中心由政府提供场所、设施、设备,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或招聘,资产、资源转让、出售、租赁、处置、报损等,要在中心备案甚至经中心审批,建立“两员两会”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监督。

由于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人力、物力及技术支持,“托管咨询”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村民对集体“三资”管理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规范村(社区)干部行为,保证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09年,托管咨询中心审核取消村(社区)拍卖自办企业、新盖办公楼、开发鱼塘、负债修路等近50项不合理申请,涉及资金3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将2000余亩山林承包出去,盘活了村级集体资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应该说,宜宾市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深化,已经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当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的矛盾焦点问题,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双代管”尤其是“托管咨询”制度,也引起了一些矛盾和争议,如认为“三资”产权性质不明,难以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监管机构性质错位,无法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集中反映在认为在操作层面甚至指导思想上,行政权侵犯了自治权,以及制度本身的执行力问题。对此,我们的看法是,不能割裂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评判新生事物,应看到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顺应了时代要求,回应了社会关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于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而且应该能在发展中予以完善和解决。

二、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的成因与剖析

从制度设计看,“双代管”和“托管咨询”都强调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规范管理、立体监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三资”概念不清、界定模糊,对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研发现,不仅农民群众,甚至村社、镇乡包括县(区)干部,普遍对“三资”内涵及“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分门别类、建章立制进行系统管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分”轻“统”,集体经济贫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在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统”的成分越来越少,乡办、村办企业或倒闭或改制,集体土地、山林或下户或抛荒,很多村社集体经济成为“空壳”。二是市场经济发育迟缓。往往把农村集体经济形态狭隘地理解为资金,对资金、资产、资源及其界定缺乏概念,对如何运用资源、资产去衍生经济利益缺失认识。三是乡镇巨大的改革、发展、稳定压力使镇村干部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目标考核的硬指标上,直接导致了对“三资”管理的忽视。

(二)管理不到位。“三资”管理水平低,运行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与民主法制进程和村民自治要求还有差距。如政府行文要求实施“双代管”、“托管”;由政府审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规定“农村集体资产转让、变卖、出售、租赁、入股投资等处置,„„需报镇财政所审批”等等。二是缺乏完整配套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双代管”对象主要限于集体资金,“托管咨询”目前还只针对村级集体“三资”,代管、托管之外的领域和环节,存在严重的管理机制、制度欠缺。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规范的会计帐簿甚至根本没有账薄;帐簿设置不规范,“包包账”、“节节帐”较多,核算方式混乱;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收支现象现象严重;会计资料保管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等,是当前宜宾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中的普遍现象。四是管理技术水平低。大多手工做帐,几乎没有现代管理和科技手段运用。五是“三资”管理效益发挥不充分。不论是“双代管”还是“托管咨询”,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管财”而不是“理财”;政府投入众多财力建立的管理机构,从作用发挥上更多局限于一个做账机构。

造成管理不到位的原因,除前面分析到的认识差距外,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和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管理水平不适应是两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发〔2006〕30号文件规定,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村经营管理站具体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三大行政管理职能,宜宾市1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3245个村(含社区)、25300个组(含居民小组),仅在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了参公管理的农经站,乡镇农经站在2007年全部撤销。在人员配置上,市级农经站仅4个编制,区县一般只有2名人员,难以承担对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监管、服务职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除推广“三资”“托管咨询”的南溪县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外,农村“三资”财务主要依靠村社会计(多由文书兼任)进行管理。这批人在村民中产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训练,虽然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也开展过一些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从村社干部层面看,大批有文化、有眼光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族势力、“地缘政治”盛行;以及村民民主选举权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村社干部总体年龄老化,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差,观念较为落后,尤其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及民主法制加速推进过程中实施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三资”管理绩效难以体现。

(三)监督不到位。一是纵向监督软弱。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核查和指导,审计工作也多流于形式,结果往往是“发现问题一箩筐,提出建议一大堆,处理意见无一字,再查问题依旧在”的恶性循环。二是横向监督虚化。虽然大部分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并赋予其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权、检查权、质询权和否决权,但“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规定,以及实际操作中多由村社干部推荐、指定理财小组人员等操作模式,使民主监督形同虚设。三是群众监督缺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及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村各家各户的庭院经济还比较突出,绝大多数群众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只要事不关已,对集体事务基本上是漠不关心。四是被监督者“逃避”监督。相当部分村社干部还不适应农村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家长制”、“一言堂”作风严重。加上群众居住分散、对集体事务关注度低,以及上级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方面缺乏硬性约束,村社干部自律和他律意识淡薄,有意无意地逃避监督。

认识、管理、监督的不到位,造成制度执行大打折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为宜宾市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宜宾市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意义。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保障。近年来,随着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土地、森林、荒地、滩涂等农村集体资源已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拥有的各种资产也在市场经济中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加之政府转移支付的大幅度增加及各种补助、补偿资金的划转,社会捐赠款项和“一事一议”资金的汇聚,农村集体可支配的资金总量呈几何级增加,拥有上百万、千万集体“三资”的村社已不在少数。集体“三资”总量的巨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及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使群众民主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集体经济利益,要求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管理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宜宾市“三资”管理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若等闲视之,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农村集体“三资”难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甚至流失,是个别村社干部大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统筹城乡提供物质基础、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以及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意义。

(二)明晰产权,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鉴于2007年后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已家底不清的现状,当前,要积极引导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开展“三资”清理。要按相关要求和财务规定分类登记造册,建档管理,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物质及技术支持。清理工作中,要特别注重“三资”产权界定。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市场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但调研发现,在宜宾市乃至全国其他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进行探索的市州,都忽略了“三资”产权界定,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的问题。以各级政府拨款由村社集体投劳(包括占用土地)修建的水利设施、村社道路、卫生站所等为例,大都没有明确建成后的资产所有权属,全民所有(拨款)、村社集体(占地)和村民个人(投劳)三种成分没有明确区分,使得相关主体在行使责、权、利时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虽然目前并无政府部门对国家在农村投入的资金所形成的财产主张权利,村集体习惯上也当然地把其视为是集体资产,但一旦国家要征地建设或其他原因涉及资产补偿和处置,矛盾和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甚至引发群体性涉稳事件。宜宾县大塔乡一村民投工投劳,国家投资形成的小水电因改制而发生纠纷,造成持续十多年村民与县、乡政府尖锐对立,基层组织瘫痪,就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因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必须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对“三资”产权作出界定,存在共有关系的要明确各自权利的归属。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方的职、责、利,正确维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章立制,构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运行严密制度体系。在资金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要明确纳入财务核算的类别和范围,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日常开支按规定程序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应当履行民主程序。财务流程完成后,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三是要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预算方案要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调整预算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年终应当及时进行决算,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向全体成员公布。四是要建立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五是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逐笔逐项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资产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做到账实、账款相符。二是要建立资产台账制度。要按资产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三是要健全资产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四是要建立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五是要建立资产经营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收取的承包费和租赁金要纳入账内核算。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其股份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在资源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要按规定进行登记。二是要建立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要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三是要建立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四是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四)强化监督,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公开透明。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收益分配方案,集体“三资”经营方式的确定及变更,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重大投资项目或举债,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其他有关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都要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履行民主程序。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定期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三资”运营情况,听取对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或者民主理财小组应当对集体“三资”管理的事项进行监督,对集体“三资”使用、维护和收益分配不当的提出整改意见。二是要加强审计监督。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资金的使用和收益分配要进行定期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要进行专项审计,对村社干部要进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查出侵占集体“三资”问题的,要责成责任人如数退还集体经济组织;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强化引导,促进农村集体“三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是政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农村集体“三资”中“出资人”的身份,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中全民出资成分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应。针对当前宜宾市农民群众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意识还不够强;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部分从不规范制度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村组干部对规范管理持抗拒态度的现状,党委、政府加强“三资”管理的引导、监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势介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认为,在尊重村民自治前提下,政府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抓紧出台有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法规,指导村委会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集体“三资”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要为村民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造和提供条件。要大力宣传和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督促村委会全面落实村务、社务公开;帮助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关制度;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计人员等的培训力度,指导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更好地发挥职能。三是要加强村社干部教育管理。认真落实村民民主选举权利,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制定村社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现村社干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完善村社干部管理制度,对村、社财务运行及干部行为规范开展经常性检查,强化纪律约束和制度执行;全面落实并不断提高村社干部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强化激励制约机制。四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要健全机构,配齐配强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为这支队伍更好地发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创造条件。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2

1 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走访调查和研究, 对照相关政策制度和要求, 现针对性提出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资金管理是“三资”管理中的一项薄弱环节

具体表现为在结算中存在大额现金结算支付、未经民主讨论进行大额开支、村干部在结算中一人说了算、村干部直接经手资金、一些报账注账手续不完整等。

1.2 资产资源管理在“三资”管理中漏洞百出

具体表现为农村集体资产账实不符, 部分资产损坏毁损严重, 部分资产闲置;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统计申报方式未纳入账簿核算等问题。

1.3 评估作价成为“三资”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在农村清产核资中, 因村级资源无法用价值金额衡量, 村民也没有参照依据进行议定。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的资产、资源, 评估作价受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限制, 更没有参考依据。

1.4 办理银行开户存在难度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要求“一村一账户”, 可以保证村级资金安全和完整, 但办理银行开户存在一定难度。因为村级财务名称是“村级经济合作社”, 而村级行政机构是“村民委员会”, 银行在审定资料时, 对行政名称与财务名称不一致提出异议。

1.5 基层机构问题制约农村“三资”管理发展

一是队伍短缺。因机构改革使乡镇农经站人员大幅减少, 而业务内容由原来的财务代理拓展为“三资”管理, 工作量明显增多, 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二是经费不足。村级会计人员没有村两委主干的经济待遇, 工作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的村级没有会计或出现断档现象;三是制度执行不力。乡镇农经站执行“三资”管理制度不力, 存在审核把关不严、委托代理行为不规范现象。

1.6 监管标准是“三资”管理中的缺项

一是上级组织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没有制定细则, 没有规定管理服务内容, 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二是缺少监管平台, 国家、省、地、市、乡、村没有管理软件, 更没有实行联网统一, 不便于查询、汇总、统计分析。

2 如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2.1 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能够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首先应该明确职责, 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 确保有章可循, 以制度规范乡村两级人员管理行为。制度内容应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公开、农村财务预决算、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农村债权债务管理、农村财务档案管理、民主理财、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村级报账会计报账工作流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各业经济合同管理、涉农专项资金核算管理等, 充分做到以制度管人, 以制度管事, 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2 提升信息水平

对全市农村财务管理实际运行状况组建专网, 以网站为依托, 搭载系统平台, 尤其是要突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监控系统和农村集体“三资”公开平台。既能有效实时监督基层财务进度, 又方便县 (市) 统一查询、汇总、公开。县 (市) 、乡 (镇) 、村级三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形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业务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格局, 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2.3 全面清产核资

结合县 (市) 实际, 采取试点先行、基层调研、走村入户、张榜公示的方式, 对农村集体三资底数进行了详细扎实调查, 全面开展清产核资, 科学规范管理农村集体三资工作, 重点核销债权、核销债务、资产盘亏盘盈、完善经济合同等, 实行资产台账、资源登记簿县 (市) 乡村三级备案制度, 摸清集体家底, 明确产权关系, 为下一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工作和数据基础。

2.4 审计农村财务

只有开展农村财务审计, 才能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有效预防和打击农村集体经济犯罪, 解决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更是维护农村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审计农村财务时, 坚持3年一轮全面审计, 重点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的专项审计。可以采取“集中力量、整体推进, 分组实施、审训结合、保证质量”的审计方式, 形成“统一领导, 部门实施, 乡镇落实, 村级配合”的农村审计格局。

2.5 公开农村财务

对农村财务实行每月一公开, 公开内容齐全、公开程序民主、公开底表备案, 重点强调公开的内容、数据必须有可靠的依据 (从账簿、报表中提取) , 强调公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是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要求, 积极探索创新公开形式, 实行“网络公开、阵地公开”的双公开。在财务公开期间, 充分利用村内广播、有线电视逐条逐项公开, 并发放农户意见征求卡, 安排专人专门负责接待、解答公开过程中村民提出的疑问。

2.6 加强队伍管理

针对农村财会队伍不够稳定、工资待遇补贴不能兑现、持证上岗继续教育参差不齐的情况, 定期组织乡、村两级财务负责人、财会人员、民主理财人员开展“三资”业务、政策法规培训, 特别是电算化操作业务培训, 必要时聘请软件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电脑操作人员现场培训、现场解答、现场演示、现场操作, 使操作人员都能熟练上机操作。

3 有关思考及建议

3.1 建章立制, 执行三资备案制度

对农村“三资”管理实行委托代理, 各级乡镇政府制定下发切合本地实际的“三资”管理制度, 重点突出资产管理和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县 (市) 、乡、村三级台账、登记簿备案制度, 以村建档, 科学利用, 合理汇总分析。

3.2 巩固成果, 规范委托代理行为

对已经开展清产核资的, 要巩固成果。对已经开展“三资”委托代理的, 要规范代理行为, 明确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岗位制度, 定期与村级核对“三资”数据, 实行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 维护农村集体“三资”数据的安全、真实、可靠。

3.3 丰富内容, 充实多种公开形式

在农村财务公开方面, 内容上要充实集体资产、资源情况, 实行动态公开。同时, 借助“农廉网”、“农经网”等信息平台长期进行网络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3.4 培训交流, 提升三资管理水平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5-1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职能不明

管理方式方面。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加上农村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乡镇及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职能受限,农村“三资”的支配和管理基本上由村干部说了算,存在村官腐败问题;管理职能方面。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农村“三资”管理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各级农经管理部门,但在很多地方各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履职过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缺位和越位等问题;审计检查方面。各地普遍未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有关部门常规审计范围,缺乏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很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期未进行审计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揭示和纠正。

1.2家底不清

资金管理方面。对村级集体的一些自有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管理非常松散,坐支或账外结算的问题突出,资金核算不完整;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台账,特别是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公益用房、倒闭后集体企业资产、社会捐赠资产等,未纳入账务核算和台账登记管理;对国家政策性补助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未进行权属划分,造成权属虚置;资源管理方面。对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未进行完整详细的登记管理,经过多轮对外承包后,有的改变了性质,有的资源价值缩水,有的长期被私人占用,损害了集体利益。

1.3管理不规范

民主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村都绕过理财小组直接办理“三资”事务,村民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村官一言堂”问题严重;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一些村往往对一些重大和群众敏感的问题进行回避,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交易管理不规范。一些村对集体房屋、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资产、资源的开发、承包、流转以及处置时,存在程序不合法、过程不公开、收入不入或少入账等问题,尤其是合同签订和文书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突出;传统方式不科学。由于农村集体“三资”构成情况复杂、分布范围广泛、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传统手段管理难度非常大。

2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建议

2.1理顺职能,明确责任

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差异性大,对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村自管”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集体自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三资”管理的合法性;对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乡代管”模式,由乡(镇)设置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履行对村级“三资”的代管职能;明确和细化各部门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的职责。村民委员会是农村“三资”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农村“三资”管理的组织者,农经部门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主要对农村“三资”履行会计指导服务和财政监督职能。各部门应设置农村“三资”专门或兼职管理机构及人员,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统筹协调推进。

2.2界定范围,摸清家底

资金管理方面。将上级所有转移支付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经营各项收入以及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全部纳入账务核算,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资金管理、账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完整;资产管理方面。将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卡片账,详细记录各类资产的保管、使用、处置、收益等情况,做到产权明晰、责任具体、账实一致;资源管理方面。将村集体所有分为收益性和非收益性资源,建立资源管理台账,详细记录资源名称、资源面积、经营方式、经营单位(人)、经营收益、合同编号、合同到期日等情况,确保资源发包、流转、收益等规范、公正、透明;债务管理方面。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债权债务人、金额、性质、收回、偿还情况等,避免因债权债务引发矛盾,维护债权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2.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设立村务公开栏,按照形式专栏化、内容通俗化的标准,对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项目建设、一事一议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设立群众监督意见箱,及时收集、掌握群众意见,根据意见或建议及时整改。建立农经、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纠正、查处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资产资源公开交易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等,应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法定程序进行,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公开协商、公开竞价、招标投标。并将合同作为重要文书档案归档管理,村民代表和上级有关部门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所取得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建立农村三资现代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选拔机关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充实到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村集体财务会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人员及各级农村“三资”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村“三资”管理队伍。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全面深化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管好用好集体资金,保护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集体资源的合法、有序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农业部、财政部《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农民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形式依法组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是指以“委托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农村资产和资源管理是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集体所有资产和资源的管理。

第三条 市农村经济管理局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市纪委监察局负责对“三资”管理的监督检查;各镇政府(街办)主管本辖区内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日常管理由委托代理中心(经管站)(以下简称委托代理中心)负责。第四条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行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依法筹集资金,合理使用资金,保护集体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搞好各项承包合同的签订、结算、兑现工作;充分挖掘村级集体资源的潜力,完善和严密各项集体资源的发包和招投标程序,促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利用。

第二章 集体资金管理

第六条 各镇(街)成立农村集体资金“委托代理”中心,由分管的副镇长(副主任)领导和协调本辖区内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工作。

第七条 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具体负责农村集体资金“委托代理”工作,由委托代理中心负责人、审计员、记账员和出纳员等组成。审计员和记账员应分设,每个记账员代记账的村数一般在10个左右。实行农村集体资金信息化管理的,要严格按照“三员”分设的原则,配备好管理员、审核员、操作员。第八条 每村设会计一名、保管员一名。村主要负责人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村财会人员。村保管员可由村两委成员兼任,但不准由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兼任,会计员、保管员之间不准互相兼职。

第九条 村会计年龄一般要求男55岁以下,女5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村会计的工资由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可适当提高其工资标准。

第十条 村会计实行聘任制,可在本村任职,也可在异村任职,聘期四年。聘任程序是:由村两委推荐,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考察,镇政府(街办)聘任,报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备案。

第十一条 实行村会计持证上岗制度。村会计上岗前必须接受市经管局组织的业务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取得《农村会计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 村会计有权参与本单位各项集体资金计划的编制和参加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会议;有权对本单位有关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财产保管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和进行检查监督;有权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本村集体资金收支情况,反映集体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对违反集体资金制度的收支,负有制止和纠正义务;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镇(街)业务主管部门报告,要求处理。

第十三条 村会计要保持相对稳定,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调换。确需调换的,须由村委写出申请,镇(街)委托代理中心提出意见,经镇政府(街办)批准,同时报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备案。财会人员离职时,必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编制交接清单,由镇(街)委托代理中心派人监交,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要签字盖章,镇(街)委托代理中心验印存档。在未办理交接手续以前,财会人员不得离职。

第十四条 帐簿设置

(一)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设“七帐”。包括总帐、存款日记帐、固定资产明细帐、经济往来明细帐、产品物资明细帐、经营收支明细帐、积累分配明细帐。

(二)村设“三帐三簿”。即:现金日记帐、经济往来明细帐、固定资产明细帐,产品物资登记簿、低值易耗品登记簿、“两工”登记簿。

(三)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和村会计要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处理会计业务、编制会计报表。

(四)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和村财会人员必须使用市经管局统一印制的帐簿、凭证、表册,严禁私制滥用。第十五条 建立票据领用制度。各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要建立票据领用登记簿,对重要票据要登记编码,责任到人。审计员、记帐员要定期检查票据领取、使用和报废情况,确保不出问题。

第十六条 业务程序

(一)发生现金收付业务时,村会计根据经办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签字的原始凭证填写“现金收入单”或“现金支出单”,村保管员凭村会计出具的“现金收入单”或“现金支出单”收付现金。

(二)报帐前,村会计根据原始凭证和现金收入(支出)单编制“集体资金收支明细表”,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进行审议。

(三)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当月收支情况审议后,在“集体资金收支明细表”上签字盖章,出具“集体资金收支民主评议意见书”。

(四)村会计将收支凭证分类汇总,填制“报帐单”,连同“集体资金收支明细表”、“集体资金收支民主评议意见书”及有关的帐簿、凭证、表册到镇(街)委托代理中心报帐。

(五)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审计员对各村上报的收支凭证进行审计,记帐员凭审计后的凭证记帐。

第十七条 实行集体资金预决算制度

(一)每年12月份,各村根据当年的收支情况和下年 的增减因素,编制下收支预算,经村民主理财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委托代理中心和财政所审核,报镇政府(街办)批准后执行。

(二)依据集体资金预算方案,制定月份集体资金收支计划,报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财政所审查备案,监督执行。

(三)因特殊情况确需追加预算的,要提前3天写出申请,填制“预算外开支审批表”和“预算外开支取款单”,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四)追加的预算外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准随意改变资金用途。

(五)每年年终由村级组织根据收支情况编报决算,在村内张榜公布,并报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和财政所备案。

第十八条 村级收入的来源、组织与监控

(一)村级收入的来源。村集体收入包括公共积累、发包收入、经营收入、租赁收入、投资收入、国家征用土地补偿收入、处置集体资产和资源收入、国家及上级拨入的补助收入、村集体向村民筹集的“一事一议”资金、其他收入等。

(二)村级收入的组织。村级各类、各种、各项收入,由村委会负责筹集和收取。村级所有收入应无条件纳入委托代理中心管理。

“一事一议”筹资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经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审核,镇政府(街办)批准,报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备案,村委会负责收取。

向农民收取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必须出具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一事一议”筹资收据和填写农民负担卡;其他收入使用上级规定的票据。

(三)村级收入的监控。年初,各村要把当年应实现的收入项目、金额、兑现时间、兑现方式等分项造表,明细到单位、农户或承包人,建立起收入档案,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议通过后,报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备案。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审计员、记帐员要对各村的收入情况严格把关,做好实现收入和收入档案的比较核对工作,督促各项到期应收款项的回收和各项收入的兑现,以防截留、挪用。对年初无法确定的非固定性收入发生后,及时报委托代理中心充实收入档案。

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由镇(街)财政所按行政村设置户头,专户存储核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村级组织根据预算确定的开支项目、数额和规定的用途,按月提出拨款申请,分别报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和财政所,经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审核后,由镇(街)财政所将资金拨付到委托代理中心村级资金代替专户。特殊情况,经镇政府(街办)批准,及时拨付资金,确保村级工作正常运行。

第十九条 村级支出的范围与审批

(一)村级支出的范围。包括村级固定编制干部的工资报酬;村级享受误工补贴人员的报酬;享受退休待遇的村干部固定补助;村级办公经费;村级公益事业支出;村级其他支出。

(二)村级支出的审批。村级日常零星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备用金限额标准由镇(街办)制订。

1、凡属生产性开支,一次性开支500元以下的由村主要负责人批准;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由村两委讨论通过;5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审查后,报镇政府(街办)批准。村集体经济发达、收支数额较大的村,开支审批数额由镇政府(街办)自行确定。

2、村级招待费。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取消村级招待费。

3、交通、通讯费,仅靠上级财政补助维持正常开支的村,村干部不得用公款购买交通、通讯工具。村主要负责人住宅电话可给予适当的话费补贴,规定限额,随工资发 放,具体标准由镇(街)确定。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因工作需要用公款购买通讯、交通工具的村,要由村两委研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镇政府(街办)批准,并制定话费、燃修费开支限额,定期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4、农村干部的报酬及管理,由镇政府(街办)根据各村的规模大小、集体经济状况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要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享受固定补贴的职数:1000人以下的村一般不超过3人,1000-2000人的村一般不超过4人,2000人以上的村一般不超过5人。其他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不得超过村总人口的千分之二。

5、农村干部养老保险、集体资产保险及其他需要村集体支出的保险费用,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实行申请批复制。保险费由镇(街)委托代理中心统一把关办理,严禁多头入保。

第二十条 所有开支必须有合法、真实、完整的原始凭证,由经办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共同签字。自制原始凭证必须由两个以上经办人签字。

第二十一条 各村的现金、存款除留一定数额的备用金外,一律按规定及时交镇(街)委托代理中心代管。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在当地银行或信用社开设帐户,专户储存、专帐管理。第二十二条 各镇政府(街办)要严格遵循“委托代理”的基本原则,做到“三个不准”、“四个不变”,即:对集体代管资金不准平调、不准挪用、不准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代缴代扣各种费用;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使用方向和会计核算内容不变,确保集体资金安全。

第二十三条 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镇(街)委托代理中心出纳员和村保管员负责现金管理,其他人员一律不准管现金。

第二十四条 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记帐员、出纳员和村会计、保管员要定期核对现金、存款,做到日清月结,帐款、帐帐相符。

第二十五条 建立集体资金定期审计制度。市农村经济管理局重点对镇(街)委托代理中心代管资金进行审计,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负责各村库存现金的就地审计。

第二十六条 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设1-3名专职审计员,负责对各村的集体资金按月进行审计。各村上报的一切收支事项,必须先经审计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审查合格后,加盖审计专用章,然后由记帐员记帐。未经审计盖章的凭证,记帐员一律不准记帐。

第二十七条 凡审计查出的问题,由镇(街)委托代理中心下达审计决定,下月复审。对重大经济问题,要及 时报镇政府(街办)及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镇(街)委托代理中心每月10日前,将审计报告、报表上报镇政府(街办)和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第二十九条 除日常集体资金审计外,镇(街)委托代理中心要深入搞好农村干部离任审计、集体资产就地审计和政府委托的专项审计。

第三章 集体资产管理

第三十条 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属于组(原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资产,仍归该组成员集体所有。

第三十一条 农村集体资产包括:

(一)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木、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投劳购建的水利、电力、交通、通讯、房产等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运输工具、捕捞工具、农业机械等生产设施;

(三)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投劳兴办或者兼并的企业资产;

(四)集体经济组织在参与组建的股份制、股份合作 制、联营和中外合资、合作等各类企业中享有的权益;

(五)集体经济组织与有关单位共同出资形成的公益设施中占有的集体资产;

(六)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货币资产和股票、国库券、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承包、租赁、拍卖等形成的资金;

(七)集体经济组织接受资助或者捐赠等形成的资产;

(八)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九)依法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其他资产。农村集体资产应当依法进行登记。

第三十二条 村级集体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经济林木及农业基本设施等劳动资料,凡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固定资产。村集体所有的各种农副产品、库存商品、各种原料、机械零配件和未列入固定资产的低值易耗品,列为产品物资。

镇(街)、村两级设立固定资产明细帐和产品物资登记簿。固定资产全部纳入帐内核算。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维修制度,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保证固定资产损耗价值的补偿。大、中型固定资产的变卖或报废处理,要经镇(街)经管站审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产品物资要加强管理,专人保管,定期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第三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保护集体资产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所有的集体资产依法享有经营、管理权。

第三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挪用、私分、损坏、挥霍浪费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平调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非法用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担保。

第三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变更或者终止集体资产所有权,其集体资产数额较大的,须经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在集体资产所有权取得、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向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备案。

第三十六条 集体资产所有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当事人可申请镇(街)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协调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决定其资产的经营方式,可以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第三十八条 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应当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九条 农村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经营或者租赁经营的,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职权压价发包或者低价出租集体资产。经营者应当采取资产抵押或者其他担保方式进行承包、租赁经营,并依法签订合同。

第四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集体资产的,必须明确经营责任、经营目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十一条 农村集体资产经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一)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参股、联营、合资、合作经营的;

(二)产权交易中变更产权的;

(三)企业兼并、合并、分立、破产等需要清算的;

(四)资产抵押及其他担保的;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二条 农村集体资产需要进行评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必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确认。

第四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本组织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和决议

(二)制定和执行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监督检查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四)定期组织清产核资;

(五)向本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四十四条 下列事项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一)财务预、决算方案;

(二)成员依法承担费用和劳务的预、决算方案;

(三)集体资产经营方式的确定及变更;

(四)重要资产的处置和重大项目的投资;

(五)收益分配方案;

(六)其他重要事项。

第四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产权登记、财务管理、审计监督、收益分配、资产管理、经营报告等各项制度。

第四十六条 市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监督。市级土地、水利、林业、畜牧、渔业、农机和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农村集 体资产管理的有关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村民对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状况、经营方式和管理情况等依法进行监督。

第四章 集体资源管理

第四十七条 依据国家和省有关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集体资源管理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履行或监督履行有关资源开发使用的申报;

(二)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章程、决议和决定;

(三)制定本村的集体资源管理规章制度;

(四)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集体资源管理工作;

(五)组织实施村集体资源的经营活动;

第四十八条 村集体资源包括:法律规定属于村集体所有和集体资产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村集体投资投劳购建和在建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生产设施、村集体与有关单位共同出资形成的公益设施中占有的集体资产及村集体所有的其他资产,均属于村级集体资源。第四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要建立集体资源台帐,如实登记集体资源项目、面积(数量)和开展经营情况。

第五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耕地建房、取土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占有或使用各类集体资源。

第五十一条 村集体资源开发经营方式和承包方案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批准。

第五十二条 村集体资源开发实行承包经营的,除法律和法规另有规定外,必须采取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经营者。村集体资源招标、投标方案,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镇(街道)集体资源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心组织实施。

第五十三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和各项工程采取公开竞价和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符合《招标投标法》规定的邀请招标条件的可按规定进行邀请招标。

第五十四条 村级集体资源或工程招投标,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审报阶段:

1、镇(街道)或村委会提出集体资源或工程招标投标方案。

2、提交镇(街道)党政班子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重大、重点或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必须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3、形成决议后报镇(街)领导小组办公室。

4、镇(街)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报的方案进行审核。

5、组织向社会进行公开竞价或公开招标投标。招投标阶段:

1、招标投标前利用镇(街)、村政务、村务公开栏、报纸、电台、电视等渠道发布招投标公告,公告应当载明招标的有关重要事项。

2、组织招投标人报名,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报名参加投标的投标人是否具备投标的资格进行审查;投标人少于三个的,应当重新进行招标。

3、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招标公告规定的时间、地点出售招标文件。自招标文件出售之日起至停止出售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工作日。

4、制作招投标标书。

5、公开竞标。招标投标会必须在镇(街)领导小组和纪检监察组织现场全程监督之下进行;同时,可邀请有关群众代表和监督机关现场监督。开标时,应当选派有关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并当众拆封;同时,当众宣 读投标书中投标人名称、投标人报价等主要内容。评标活动必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按招标书的要求进行评标,并在评标结束前推荐出中标人;评标结束后,应将评标结果通知所有投标人。

镇(街道)和村要建立真实完整招标投标档案,妥善保存有关文件、资料,不得伪造、变更、隐匿或者销毁。

第五十五条 村集体资源开发实行承包经营的,要签订规范的合同。合同经鉴证或公证后,由镇(街道)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对合同实行统一档案管理。

第五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发包集体资源开发使用权时,必须请镇(街)“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参与,涉及资金收入的,及时将收入资金归入镇(街)“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第五章 民主管理

第五十七条 各村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负责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督与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应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要由思想端正、作风正派、主持正义,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 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老干部代表参加,一般每村3—5人。民主理财小组设组长一名,组长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名单要报镇(街)经管站备案。民主理财小组每月对村集体资金进行一次集中理财,对集体资产和资源实行日常监督与管理,对各项收支、集体资产运营和处置、集体资源的对外承包、租赁、开发等拥有审议权、监督权和不合理开支否决权。

第五十八条 经管部门要加强对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积极参加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和会议,加强自身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与村两委、财会人员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担当起监督管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重任。

第五十九条 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报酬实行误工补贴,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镇(街)经管站要对其工作实绩进行定期考核,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六十条 民主理财小组要定期开展活动,对村集体资金预决算、集体资金收支、集体资产、资源的运营、开发及效益情况,各种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各项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议、监督。第六十一条 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开,公开以张榜公开为主,并要做到四定:

(一)定时间。各村的集体资金收支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张榜公开,每月15日为全市统一的张榜公开日。各村的资产、资源经营状况要每年底公布一次,遇到集体资产处置或集体资源招投标,要随时公开。

(二)定地点。各村要在群众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固定公开栏,公开栏要做到主题醒目、便于查看。

(三)定人员。各镇(街)经管站记帐员负责对分管村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定期到村张榜公布。

(四)定内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公开内容要做到全面公开、逐笔公开、连续公开,力求让群众看明白。集体资金收支事项要按月逐笔公开;承包费的收取、一事一议资金的收取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公开。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根据《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在“三资”管理中,利用职权非法确定承包人、压价发包或者低价出租集体资产的,由市农村经济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 赔偿,并可对直接责任人处以造成经济损失金额百分之十的罚款。截留、挪用、贪污、平调、私分等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造成经济损失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农村“三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农村集体资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十三条 镇(街道)纪(工)委积极参与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和资产、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和查纠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行为。

第六十四条 镇(街道)纪(工)委要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突出对农村财务收支管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集体资源发包承包、基础设施及工程建设招投标等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群众关心、关注的村级交通费和通迅费等支出、集体资产处置、工程建设等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

第六十五条 市纪委监察局定期对各镇(街道)纪(工)委和委托代理中心履行职责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同时对“三资”管理有 关制度规定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对“三资”管理中出现的违纪问题,要及时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档案管理

第六十六条 镇(街)经管站和各村要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资金、资产、资源档案要按照会计、合同、文书资料的要求分类整理,使用全市统一的档案盒、档案夹、专橱存档。

第六十七条 根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实际,各村的“三资”资料在镇(街)经管站保存两年后移交各村存档。

第六十八条 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经管站要遵循保管安全、查阅方便的原则,搞好“三资”资料的备案,确保万无一失。

第六十九条 各种档案资料的保存期限,要严格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期满需销毁时,必须履行有关手续,经主管部门批准,并监督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精选) 篇5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2009]4号)

二、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目标任务

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原则

(一)是坚持“五权”不变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五权”不变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截留和挪用农村集体“三资”,维护村集体和村民涉及“三资”的合法权益。

(二)是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保障村民以及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集体“三资”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反映权和监督权。

(三)是坚持公开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公开原则,及时将村集体“三资”的使用和收益向全体村民

公开,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必须实行招投标或公开竞价。

(四)、是坚持成员受益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成员受益原则,通过完善收益分配制度,让农民群众随着集体经济壮大,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村集体“三资”的概念

(一)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组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

(二)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它资产。

(三)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五、“三资”监管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会计核算及时规范,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非生产性开支限额管理、资金申请审批等制度,强化对村集体资金的监管。

(二)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重点是资产资源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资源清查登记备案、资产资源评估、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招投标、资产资源经济合同监管等制度,强化对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监管。

六、村集体“三资”监管机构

依托乡农经站,在原建立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基础上,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同时依托乡司法所建立农村项目竟标服务中心,形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三个中心”为依托,“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七、村集体“三资”监管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乡成立“三资”监管机构,广泛宣传发动。

(二)清理整顿阶段。主要任务是各村清查摸底,整改发现问题,张榜清查结果,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审核清查结果,并建立资产、资源台帐,乡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和各村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整相关帐簿。

(三)建章立制阶段。主要任务是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制度,构筑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长效机制。

八、农村集体资产报损、报废,债权、债务核销的处置程序。

农村集体资产报损、报废,债权、债务核销应填制《资产毁损报废核销申报表》及《债务(权)核销申报表》,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报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审核后方能执行,执行结果应报送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备案。

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一)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

(二)收益分配方案;

(三)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营方式的确定和变更;

(四)购置和处分重要固定资产及重大投资项目;

(五)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六)其它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各成员切身利益的事项。

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是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网自主研发,适合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在:通过网络的形式,加强农民群众对财务等工作的监督,扩大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民主化管理;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之成为培育现代农民的有效途径。最终通过借由平台的力量,改善农村信息滞后、发展缓慢的现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村财政管理水平,实现农民增收,使我国的农村建设走向新的里程。

⑴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主要是依托“村账委托代理”,严格收入支出审核把 关,随时掌握全乡或各村的代管资金数额。

⑵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主要建立了资产台帐,详细登记每一项资产的数量、价值和管理使用情况,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规范资产、资源管理,做到账账相符,对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并将资产、资源使用情况定期向村民公开,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⑶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实现了对可利用资源登记造册,建档立案,逐项登记,对资源管理实施全程监督,便于随时查询。⑷合同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报告 篇6

一、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建立完善“三资“委托代理制度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保障,明确工作机制

首先,我站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指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协调、督查考核;成立了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明确由各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具体负责本村“三资”管理的日常监督工作。

(二)坚持工作原则,奠定法律保障

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委托代理的原则。我们在工作中要求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向镇提交《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摸清“三资”底数,规范运作程序

着重把好“三关”,即清查登记关、群众参与关、公示公开关。积极利用滕州市农廉监管在线的三资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将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集中录入、统一管理、统一上报、统一支出,即时记录、随时汇总,实现对“三资”业务、帐务的一体化处理,也满足了监督监管部门的后台查询和村民直接操作、自助管理等需求。

(四)健全管理制度,确立工作目标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五权不变、统一管理、集中支付、分村核算”的理念,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审批程序,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项目竞标和严格村委会公章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五)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督实效

在强化监管方面,我们坚持三项原则,严把三道关口,即坚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监督权、收益权、决策权不变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的原则;村委会与会计代理中心依法委托的原则。把好三道关,即:一是收入入账关。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金全部纳入镇村2

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代管账户。集体收入的收取,统一使用市经管局监制的专用票据。二是开支审批关。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开支票据必须经经办人签字、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签字、民主理财小组盖章、镇经管站审验盖章。两字三章齐全后,方可办理支龋三是公开公示关。每月28日为村民主理财日,每月8日张榜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六)注重阳光运作,规范招标管理

重点对村级经济合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一是健全制度。健全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各项制度,使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有制度可依。二是加强监督。强化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的作用,加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审批。三是促进规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严密程序,完善提交方案、初步审核、发布公告、投标、开标、公示中标结果、签订承包或承建合同、归档管理八个环节,保证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开透明,节约了建设资金,保证了工程质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同时规范村委会公章监管,分别编制村级一般事务和合同协议类公章使用签批表,制定了严格的使用办法。

(七)突出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了民主监督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了村务监督

委员会的监督作用,预防和制止了账外账、坐收坐支、资金体外循环等现象;二是突出了会计监督的服务职能,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和查处;三是突出了“三资”管理工作检查。一方面由镇纪委牵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重点村重点问题进行通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职能作用,妥善处理各种遗留问题、理顺了资产往来关系,澄清了集体家底,变单纯的农村“三资”不流失向农村“三资”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延伸,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强化人员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对村干部进行“三资”管理培训,不断增强自身处理“三资”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提升了农村“三资”监管能力

对于农村“三资”管理,从机制上建立了一套规范农村“三资”运作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充分做到了“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一方面加强了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了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帮助和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规范合同、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规范了涉及农村“三资”管理有关会议决定、招投(议)标文书的立卷归档工作,设立了资产、资源动态式管理台账,提升了农村“三资”管理水平。

(二)规范了村干部行为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了村集体家底,强化对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增强了对村干部的约束力,根除了随意处置行为。通过构筑监督网络,铲除了滋生村干部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教育了村干部。村干部清正廉洁意识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推动了村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既消除了群众思想疑虑,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既增强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既强化了村干部创新发展意识,又畅通了干群关系“连心桥”,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注入了不竭动力。

(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三资”管理的规范运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规范了村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加速了村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及时化解了农村矛盾,巩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1、个别村“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统一。尤其是土地登记不全、不细或没有登记台账,存在底子不清的现象。

2、合同签定不规范。主要是书面合同签订时间过长,有的达20至50年,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政策法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3、少数村会计人员素质低,无证上岗。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统一各村各部门对管理好农村“三资”的思想认识。“三资”管理看起来是业务工作,实质上是政治工作、稳定工作。在进一步强化村委会自治组织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同时,克服极少数村干部不够重“三资”管理的麻痹思想。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村两委负责人必须首先懂政策、悉管理,通过参加农经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业务能力。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7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15个乡镇, 共393个行政村, 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128.05万亩, 现有耕地81.41万亩;集体总资产2.14亿元, 其中货币资金0.22亿元、固定资产1.80亿元;实行财务公开村393个;建立民主理财小组393个村;全县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涉及393个行政村, 面积117.1万亩, 10.4万农户, 发证2238本;全面完成了全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涉及194.6万亩, 10.63万户, 以村单位为主, 共发证428份。

二、存在的问题

(一) “三资”登记不完善、不全面

由于历史原因, 对资源尤其是土地、“荒山、荒坡”、林地、草地等的管理登记不全、不细, 形成的集体土地、林地、草地等资源性资产权属界定不清, 从而引起了群众与村、组与组权属纠纷。

(二) 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

一是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白条支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账现金余额较大、坐收坐支现象依然存在;绝大部分村报账不及时, 一年的账务只集中年终处理一次。二是村务监督委工作有待于经一步加强, 全县393个行政村, 虽然都成立了村务理财小组, 但有相当一部分村存在村级监管不到位, 民主理财普遍流于形式。三是乡镇一级不够重视, 疏于管理。

(三) 集体资产、资源对外租赁和发包不规范

有的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时不按制度办事, 只是凭村长、书记说了算, 很大程度上造成村集体利益受损。尤其是一些村在收取占地征用费时不按政策规定办事, 不召开村民议事会, 只是个别村领导表态, 损害集体利益。有的为缓解一时资金所缺, 降低收取资金, 为下一任留下一个烂摊子。

(四) 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够规范

近几年由于各级组织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不够重视, 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很多不符合要求, 公开不及时。特别是群众非常关注的财务问题, 没有清晰、明了的公布致使广大群众无法真实了解村集体三资情况。

(五) 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村级运转艰难

湟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多数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 村级工作经费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转移支付, 村委日常业务开展困难, 难以维持有效工作的运转, 工作正常开展受限制。

(六) 收入较多的村有抵触情绪

收入较多的村不想被乡镇政府统管, 村收入和现有资产不愿意如实申报, 有抵触统一管理, 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嫌麻烦。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 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机构不健全

村三资管理服务职能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划归乡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乡镇的“三资”管理中心、人员、设备购置等各方面投入不够、且大部分工作人员兼职其他工作, 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三资”管理工作上。

(二) “三资”管理服务工作运行经费严重不足

三资管理服务经费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但是, 目前我县预算安排“三资”管理服务经费少之又少。致使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职能不能完全发挥。

(三) 对“三资”管理监督工作不够重视

一是村级理财小组只是形式, 并没有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职能。二是村委会成员之间利益相争、责任推诿、问题扯皮形不成合力。三是村级财务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 对业务知识, 财务管理制度不了解, 再加上没有时间不学习, 忙于自己的“小日子”, 因此造成了管理混乱。

四、加强“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不仅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 也是一项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需要的政治工作, 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以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拦隆口镇班仲营等村的实践证明, 管好集体“三资”, 不仅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及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还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一) 强化组织领导的主体责任建设

一方面, 要切实加强乡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 坚持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并举的原则, 增强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讲政策、抓落实, 切实解决好党和国家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监督,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二) 强化乡镇“三资”管理主体职能建设

当前湟中县乡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是2007年以来农村综合改革确定的, 根据改革以来因农村“三资”管理引发的矛盾较为集中和突出的实际出发, 按照中央深化各领域改革的有关精神, 应当以改革的手段进行深化, 坚持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 革除其对“三资”管理带来的体制性的影响, 依托乡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三资”管理服务机构, 形成一套乡镇一级直管、县级核查指导, 配齐设备及人员、保障经费、制度完善、服务到位、责权分明的工作机制十分必要。建议出台切实可行的《湟中县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循序推进、惠及群众。

(三)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

针对湟中县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相当缺乏、党性觉悟不高、工作连续性不够的现状, 应当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增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变农村“三资”管理年终决算管理制为日常工作推进制, 并纳入乡镇、村级班子目标考核和内容之一, 建立用权有约束, 花钱有规章, 做事有监督的有效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村级干部的不良、不法行为, 大力倡导管理民主制度、一事一议制度、依法办事的原则, 达到惩罚结合, 不断提高的目的。规范办事程序, 提高工作质量, 要充分借鉴“三资”管理先进乡镇、村的经验, 规范办事程序, 做到及时记录归档、完善台帐、并实行动态管理, 不定期公布重大变动“三资”动态, 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四) 发挥监管职能, 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篇8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集体开支随意性大、财务混乱,财务不公开或公开不符合要求,资产资源的处置不当,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干群矛盾,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已成为基层老百姓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群众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对集体“三资”管理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迫切希望知悉村里的三资管理运行状况,积极要求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

二、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三资”复杂性强,管理难度大

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2.“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

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四荒”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3.层层截留、挪用

主要是对税改财政转移支付等支农资金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层层截留、挪用问题。

4.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

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5.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

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合同等;寅吃卯粮,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甚至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恶势力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三、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切实做到“四清四防”

首先要对农村“三资”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登记,界定产权;建立健全“三资”台账,加强档案管理,做到“四清四防”。

1.1家产要清,防产权模糊

成立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专门组织,形成由农经部门牵头,镇(街道)农经站组织实施,村民委员会及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采取“台帐式”管理办法,在对镇、村、组三级集体资源进行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分别就集体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集体资源、经济合同和债权债务进行清查登记,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后,进行公示。每年底还要对集体“三资”进行一次清产核资,对因涉及征地拆迁、资产出售和土地复垦、中心村规划建设,集中居住等因素形成的集体资产资源数量增减的情况,应及时记录归档,完善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年底前与民主理财结果一起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1.2财务要清楚,防管理混乱

镇村两级应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取消村级行政招待,严格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对照标准执行村干部工资报酬及各项补贴,健全“三资”管理档案,完善各项承包合同,做到应收尽收,杜绝跑冒滴漏。扎实抓好民主理财,民选产生理财人员,在理财结果的公布上既要有财务公开的内容,更要突出集体“三资”管理的公开,充分体现客观全面、真实可信,努力使村级财务和“三资”管理结果让群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1.3资产处置要清白,防暗箱操作

个别村在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过程中,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搞招投标,只凭个别人说了算,让少数人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获得承包权和所有权,而个别干部则借机牟利。有的村干部政策法律水平不高签订合同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完善,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为缓一时资金所缺,寅吃卯粮,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为下一任留下一个烂摊子。所以应对村级招投标事宜进行规范运作。村在制定“三资”处置方案时,首先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最佳处置方案,通过后,交由乡镇招投标中心,统一向社会竞价,进行招投标。各村不再自行组织招投标活动。这样可有效减少村干部“暗箱操作”的机会。

1.4干部要清廉,防个人独断主

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的思想教育力度,在保障其村务自治权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监管,建立约束机制,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切忌个人独断,一意孤行,凡事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

2.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寻,制度约束。具体有:全面清查界定产权的台账登记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审核审批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农村“三资”年度检查制度、保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有序流转制度和“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3.“村财乡管”,强化监督

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以村财乡管的“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实行台账登记、审核审批、年度检查、审计监督、资质评估、招标投标、财务管理等有效管理。

4.重拳出击,严肃查处

要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主要性的认识,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将“三资”管理纳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与纪检、监察、财政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严格制度管理,开展村务公开,给予工作保障,严肃处理处罚。

四、结语

上一篇:生物工程设备复习总结下一篇:服刑人员思想汇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