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起点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的起点(精选8篇)

公共管理的起点 篇1

真相:管理从管理自我开始。

管理的起点

最近我主持了一些培训课,其中一个主题是《管理的起点》。在一次课上,我问参加培训的经理人这样的问题:在现在的职位上,哪些人是你管理的对象?我请两个人在黑板上写下答案。

一位是电话销售团队的主管,她的答案很简单,只有“电话销售员”。另一位是培训经理,他的答案是“自己”、“老板”和“下属团队成员”。这个答案更上了一层楼,但是还没有穷尽千里目。

我们必须站得再高一些,把复杂的管理世界看成一份微缩地图,才能理清错综的路径,找出管理的起点。

管理最明显的维度是向下管理,就像销售经理要管理销售员,但是这还不够。那位培训经理知道还有向上管理老板和向内管理自己的两个维度,但是仍然不够。

管理一共五个维度:向下、向上、向内、水平和对外。任何一个经理人的工作,都包括这五个维度,重点可能不同,但是五维俱全,相互影响。

比如销售经理,工作重心是对外的那一维,也就是管理客户。但是销售经理必须对营销、客户服务、产品、财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水平管理,才能管理好客户。

又比如培训经理,工作重心是水平的那一维,包括了解其他部门的培训需求,对培训课程进行内部营销等等。同时,培训经理也要对外管理,管理外部的培训供应商,以及管理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培训员工加以满足。

维度之间的联系很复杂,单独看任何一维也不简单。就说向下管理,即使你的下属只有三个人,你要管理的就不仅是你和三个人之间分别的关系,还有其中两个人形成的组合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份多维的地图上,管理的起点是自我管理。原因有三点。

一、这是最基本的一维。你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维度,但是你一定有自我这个维度需要管理。

二、这是影响其他所有维的一维。对其他任何一维的有效管理,都基于自我管理。

三、这是经理人最有控制的一维。只有在这一维中,你投入的100%的努力才可能有100%的收获。

自我管理,经理人从这里出发。

管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人如是说。但是,哲人没有具体说怎么认识你自己。

“管理你自己。”,管理大师德鲁克发表文章②说。大师深刻而务实,终于向经理人说清楚了怎么认识你自己,而且把“认识”上升到了“管理”的高度。

怎么管理你自己?德鲁克说,你要问自己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的长处是什么?

很少人真正知道正确答案。你应该向周围的人寻求反馈并加以分析,发现自己真正的长处,然后努力完善自己的长处。同时,找到那些妨碍了自己发挥长处的地方,比如轻视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某种重要的技能,或者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应有的礼貌,把它们改掉。

第二个问题是,我做事的方式是什么

就像人的长处各有不同,做事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你是“读者”还是“听者”?“读者”喜欢看书面资料,“听者”习惯听口头汇报。又比如,你用什么方式学习?最常见的是“听”和“读”,但是也有许多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写”或“说”。

在做事方式这个大问题下,要问的小问题还很多。比如,你是擅长团队合作,还是习惯单打独斗?你是擅长做一把手,还是习惯做副手?你是当决策者还是军师?你是在高压之下越战越勇,还是在和平有序的环境下才能出色发挥?你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企业更能取得绩效?关键不在于回答这些问题,而在于回答问题后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人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价值观,如果二者冲突,你就难以发挥绩效。比如,如果你信仰内部培养人才而企业喜欢空降外援,你追求长期业绩而企业追求短期结果,你倡导突破性创新而企业愿意持续改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而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回答前三个问题③后,你才能回答第四个问题:我该去哪里工作?

或者,你至少知道你不该去哪里工作。知道该对什么样的工作机会说不,知道自己将以怎样的方式做一项新工作,并要求相应的预期和配合。

这时该回答第五个问题了,我该贡献什么?

要考虑到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形势的要求;二是基于自己的长处、做事方式和价值观,怎样能做出最大贡献;三是什么样的结果影响深远。

认识你自己之后,要付诸相应的行动,才是管理你自己。“实际上,”德鲁克说,“管理你自己要求每个知识工作者都要像一个CEO那样思考和行动”。

管理你自己,就是做自己的CEO。

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这是自我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平庸的经理人,把急事放在第一,总是忙忙碌碌,沦为压力的奴仆。卓越的经理人,把要事放在第一,才能从容不迫,成为事业的主人。

先说“要事”。要事有两个标准:有长期的影响,或全局的影响。两种影响兼而有之,则是要事中的要事。

比如,销售经理帮助一个销售员谈成一个客户,在多数时候不是要事。而通过或培训技能,或改善销售流程,或优化激励体系,从而提高所有销售员的长期业绩,才是要事。不过,如果是帮助新销售员谈成第一个客户⑤,或者帮助谈成一个长期客户的第一个订单,就是要事,因为有长期的影响。如果谈成的是业内的标志性客户,也是要事,因为有全局的影响。

要事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不过一般说来这些是经理人的要事:搜集市场信息、制定战略和目标、用人和培训、设定标准和规则、计划和总结等等。

再说“第一”。第一有三个含义:优先、集中、经常。

要事要优先做。面对不重要的急事和不紧急的要事,后者优先。原因很简单:既然前者不重要,做不做影响都不大。还有一个原因:不紧急的要事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要先做。

要事要集中做,留出整块时间来做。比如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CEO贝佐斯说过⑥,他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都尽量不安排会议,把时间留给自己。

他到购物中心购物,看看商场是如何展示商品的。他也花很多时间浏览自己的和别人的网站。而且,他利用这两天向人们致谢。他说:“有许多事情从来都不是最要紧的,向人致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它又非常重要。”

要事要经常做,坚持做,定时做。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CEO乔布斯⑦说,从17岁开始,他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去做你今天要做的事情呢?”当答案有很多次是“不”的时候,他就知道应该做些改变了。

对人生和事业的航向的每一次微调都不紧急,但很重要。如果不经常做,等到彻底偏离航线或者撞上冰山之时再想回头,就晚了。

从急事第一到要事第一,经理人才可能从平庸到卓越。

公共管理的起点 篇2

如果我们将学校教学管理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教学管理的思想、思路以及策略就是影响教学管理系统的三个维度。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教学管理须把握“三维起点”,从“根”上寻找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之道。

一、管理思想的起点

教学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设计教学发展规划或教学行动方案。这些文本既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教学管理思想的外显。教学管理思想的起点就是“做什么”,是管“行”还是理“心”。很显然重点在理“心”,其次是管“行”。那么,如何“理”教师的“心”呢?笔者认为探寻教学管理的思想起点要充分考虑两个“需要”。

1. 问题解决的需要

为了克服学校教学管理“被常规”和“被布置”的现象,体现学校教学特色,教学管理必须有“问题”导向。学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走进课堂、走进教研组,了解实际、发现问题。基于教学管理的问题,考虑教学研究的主题,既抓住了教师的“心”,也抓住了教学管理的“牛鼻子”。例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一直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与工作负担的一个“结”,以至于许多教师感觉大量的工作时间用于批改学生作业,而主动备课的时间较少。学校教学管理者把这个“问题”变成了教学研究的“主题”,既可以围绕“学生作业的有效布置与批改”等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或教学沙龙,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样基于问题解决的管理过程是教师主动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解决问题的主体,管理者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 师生发展的需要

管理总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高明的教学管理在实现高层次管理目标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师生的需求层次。教学及其管理需求基于学生实践“完整的人生”价值来考虑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体现三个“关注”:其一,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动机的维持;其二,关注学生个性能力与潜能的提升;其三,关注学生文化心理的熏陶和底蕴的夯实。教学管理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体现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满足“人”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满足“术”的需要,让教师尽快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逐步感受教育成功的喜悦;第三个层次满足“道”,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或思想,引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感受育人的幸福。

二、管理思路的起点

教学管理团队或管理者的思想决定了学校和师生发展的视野。教师整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永远会有一种“事情做不完”的感觉,如何能将教学管理思想变成行为呢?其实,教学工作充满了创造性,因此需要适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有人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管理者需要将“整合”思维作为管理思路的起点,建议如下。

1. 长短结合

偶尔,我们会听到老师“抱怨”说:“感觉很累!感觉很盲目。”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想其中一个就是教学管理者为适应所谓“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提出“新口号”、布置“新任务”。这样的做法造成了一线教师疲于应付,更难以看见辛苦之后的“果实”。其实,许多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只是有些“教学改革”的措施不仅没有让他们看到成效,却感到了前途的迷茫和精神的疲惫,从而对教学管理行为产生了怀疑。所谓“长短结合”的管理思路,就是长期工作规划与短期工作结合,在满足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考虑推动学科或学校整体教学工作发展。基于这样的工作思路,我们需要注意: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在科学分析与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或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仅让广大教师明晰发展方向与路径,还要达成共同发展的共识。第二,促进体系建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是“管”,而是“理”。我们不仅需要将短期工作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更需要引导教师合理梳理日常教学成果,形成学科或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此时,老师们既能感觉到每项工作的必要性,还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在团队成果中价值的体现。

2. 点面结合

学校教学管理是沟通教育行政部门与一线教师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如果我们机械地执行主管部门对工作的要求,可能会与学校现有工作产生“冲突”,也难以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学校个性发展,不仅与“教育生态环境”脱节,也未必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作为管理者就需要“平衡”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科组(教研组)以及教师等四者同步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或重点工作)设计学校教学发展规划,以此不断完善、丰富学校特色工作。二是本着“上下结合”的基本原则,给学校特色工作与学科组(教研组)典型经验建立“母子”关系。三是本着“引导·支持”的基本思路,结合时代背景与学校现状引领教学研究的主流方向,鼓励与支持教师(或教研组)以“微研究”的形式开展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终实现点上研究、面上推广的效果。

三、管理策略的起点

教学的目的是育人,管理的归宿也是育人,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管理过程中的“人”有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管理策略的起点就是“以人为本”,如果我们忘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仅会影响管理效果,还会影响学校同事之间的感情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就其管理策略而言,关键是在“管理”中实现“育人”的境界。

1. 做“事”与成“人”的统一

我们时常用“忙碌”来描述教师的工作状态。许多教师除了管理班级,带班上课,还需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或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有的教师还要带教青年教师。因此,有的教师会说:“自己的事情做不完,你还要我做这些事情!”这是教师们的心里话。

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成人,因为人本身即目的,成“事”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成“人”。管理者不能简单以“事情做完没有”或“事情做了多少”来衡量自己或教师的工作,而应该用更多精力去思考如何在教师做事时促进教师发展,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让教师体会到教育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如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五个一”(每天写一篇课后记、每周交一篇读书笔记、每月交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每年搞一个课题研究)的要求。管理者如此这般对“量”进行规定,必然会引发教师的抵触情绪。也许,老师们按时按量完成了所谓的“五个一”,但他们仅仅只是完成任务似的应付了之,这样何来“五个一”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呢?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当淡化教师做事的“数量”,让教师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主动反思等途径提升自身工作的“质”,逐步悟出教育、教学的“道”。

2. 管理与互助的统一

当前教学管理中的“行政色彩”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上下关系来看追求服从,即要求教师服从制度、服从规范;二是从左右关系来看追求竞争,这导致教师之间缺少合作。这种现象造成做事效率看似挺高,但后劲不足,管理者工作思路容易僵化,学校教学思想单一,学校教学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究其原因是教学管理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权威式“管理”的层面,简单、机械的管理策略造就了所谓的“听话老师”与“权威学者”。为了实现从“管”到“助”的转变,我们倡导建立“管理共同体”,实施“互助”式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建设“学习共同体”。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活在班级或其他学习组织中,更要将教师、家长和有关人员融入到学习共同体之中,让“学”成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主轴。如学校为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授予“教学导师”的称号。在工作中,“教学导师”与青年教师既能互学同进,又能促进学校良好教学、学风的形成。又如学校可以成立课程认证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的认证工作,其中可以考虑家长、教育管理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加入,让不同群体人士给学校课程开发献计献策,加深对教育的理解。

二是建设“教学合作体”。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团队的成长。教学管理者组织教学研讨,不仅要考虑同一个年级、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合作教学,而且还要根据教学需要邀请学科教学专家、课程专家走进课堂,实施集体性教学。如某校一位学科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在备赛时,邀请学科专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围绕教学理念、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时,还可以请1~2名非参赛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尝试。这样更能起到“以课促改、以课促研”的良好效果。

三是建设“文化滋生体”。学校是一个传授知识、生长智慧、积淀文化的地方。学校可以策划、组织不同类型文化研修沙龙,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教学科选择文化研修主题,参与学习和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时,学校主动与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及时把适合学生的、前沿研究的文化成果引进学校,融入教学之中,让教师、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中不断成长。

学校教学管理的“三维起点” 篇3

如果我们将学校教学管理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教学管理的思想、思路以及策略就是影响教学管理系统的三个维度。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教学管理须把握“三维起点”,从“根”上寻找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之道。

一、 管理思想的起点

教学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设计教学发展规划或教学行动方案。这些文本既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教学管理思想的外显。教学管理思想的起点就是“做什么”,是管“行”还是理“心”。很显然重点在理“心”,其次是管“行”。那么,如何“理”教师的“心”呢?笔者认为探寻教学管理的思想起点要充分考虑两个“需要”。

1.问题解决的需要

为了克服学校教学管理“被常规”和“被布置”的现象,体现学校教学特色,教学管理必须有“问题”导向。学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走进课堂、走进教研组,了解实际、发现问题。基于教学管理的问题,考虑教学研究的主题,既抓住了教师的“心”,也抓住了教学管理的“牛鼻子”。例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一直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与工作负担的一个“结”,以至于许多教师感觉大量的工作时间用于批改学生作业,而主动备课的时间较少。学校教学管理者把这个“问题”变成了教学研究的“主题”,既可以围绕“学生作业的有效布置与批改”等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或教学沙龙,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样基于问题解决的管理过程是教师主动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解决问题的主体,管理者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师生发展的需要

管理总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高明的教学管理在实现高层次管理目标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师生的需求层次。教学及其管理需求基于学生实践“完整的人生”价值来考虑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体现三个“关注”:其一,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动机的维持;其二,关注学生个性能力与潜能的提升;其三,关注学生文化心理的熏陶和底蕴的夯实。教学管理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体现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满足“人”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满足“术”的需要,让教师尽快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逐步感受教育成功的喜悦;第三个层次满足“道”,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或思想,引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感受育人的幸福。

二、 管理思路的起点

教学管理团队或管理者的思想决定了学校和师生发展的视野。教师整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永远会有一种“事情做不完”的感觉,如何能将教学管理思想变成行为呢?其实,教学工作充满了创造性,因此需要适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有人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管理者需要将“整合”思维作为管理思路的起点,建议如下。

1.长短结合

偶尔,我们会听到老师“抱怨”说:“感觉很累!感觉很盲目。”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想其中一个就是教学管理者为适应所谓“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提出“新口号”、布置“新任务”。这样的做法造成了一线教师疲于应付,更难以看见辛苦之后的“果实”。其实,许多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只是有些“教学改革”的措施不仅没有让他们看到成效,却感到了前途的迷茫和精神的疲惫,从而对教学管理行为产生了怀疑。所谓“长短结合”的管理思路,就是长期工作规划与短期工作结合,在满足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考虑推动学科或学校整体教学工作发展。基于这样的工作思路,我们需要注意: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在科学分析与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或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仅让广大教师明晰发展方向与路径,还要达成共同发展的共识。第二,促进体系建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是“管”,而是“理”。我们不仅需要将短期工作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更需要引导教师合理梳理日常教学成果,形成学科或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此时,老师们既能感觉到每项工作的必要性,还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在团队成果中价值的体现。

2.点面结合

学校教学管理是沟通教育行政部门与一线教师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如果我们机械地执行主管部门对工作的要求,可能会与学校现有工作产生“冲突”,也难以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学校个性发展,不仅与“教育生态环境”脱节,也未必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作为管理者就需要“平衡”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科组(教研组)以及教师等四者同步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或重点工作)设计学校教学发展规划,以此不断完善、丰富学校特色工作。二是本着“上下结合”的基本原则,给学校特色工作与学科组(教研组)典型经验建立“母子”关系。三是本着“引导·支持”的基本思路,结合时代背景与学校现状引领教学研究的主流方向,鼓励与支持教师(或教研组)以“微研究”的形式开展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终实现点上研究、面上推广的效果。

三、 管理策略的起点

教学的目的是育人,管理的归宿也是育人,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管理过程中的“人”有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管理策略的起点就是“以人为本”,如果我们忘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仅会影响管理效果,还会影响学校同事之间的感情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就其管理策略而言,关键是在“管理”中实现“育人”的境界。

1.做“事”与成“人”的统一

我们时常用“忙碌”来描述教师的工作状态。许多教师除了管理班级,带班上课,还需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或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有的教师还要带教青年教师。因此,有的教师会说:“自己的事情做不完,你还要我做这些事情!”这是教师们的心里话。

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成人,因为人本身即目的,成“事”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成“人”。管理者不能简单以“事情做完没有”或“事情做了多少”来衡量自己或教师的工作,而应该用更多精力去思考如何在教师做事时促进教师发展,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让教师体会到教育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如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五个一”(每天写一篇课后记、每周交一篇读书笔记、每月交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每年搞一个课题研究)的要求。管理者如此这般对“量”进行规定,必然会引发教师的抵触情绪。也许,老师们按时按量完成了所谓的“五个一”,但他们仅仅只是完成任务似的应付了之,这样何来“五个一”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呢?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当淡化教师做事的“数量”,让教师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主动反思等途径提升自身工作的“质”,逐步悟出教育、教学的“道”。

2.管理与互助的统一

当前教学管理中的“行政色彩”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上下关系来看追求服从,即要求教师服从制度、服从规范;二是从左右关系来看追求竞争,这导致教师之间缺少合作。这种现象造成做事效率看似挺高,但后劲不足,管理者工作思路容易僵化,学校教学思想单一,学校教学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究其原因是教学管理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权威式“管理”的层面,简单、机械的管理策略造就了所谓的“听话老师”与“权威学者”。为了实现从“管”到“助”的转变,我们倡导建立“管理共同体”,实施“互助”式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建设“学习共同体”。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活在班级或其他学习组织中,更要将教师、家长和有关人员融入到学习共同体之中,让“学”成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主轴。如学校为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授予“教学导师”的称号。在工作中,“教学导师”与青年教师既能互学同进,又能促进学校良好教学、学风的形成。又如学校可以成立课程认证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的认证工作,其中可以考虑家长、教育管理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加入,让不同群体人士给学校课程开发献计献策,加深对教育的理解。

二是建设“教学合作体”。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团队的成长。教学管理者组织教学研讨,不仅要考虑同一个年级、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合作教学,而且还要根据教学需要邀请学科教学专家、课程专家走进课堂,实施集体性教学。如某校一位学科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在备赛时,邀请学科专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围绕教学理念、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时,还可以请1~2名非参赛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尝试。这样更能起到“以课促改、以课促研”的良好效果。

三是建设“文化滋生体”。学校是一个传授知识、生长智慧、积淀文化的地方。学校可以策划、组织不同类型文化研修沙龙,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教学科选择文化研修主题,参与学习和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时,学校主动与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及时把适合学生的、前沿研究的文化成果引进学校,融入教学之中,让教师、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中不断成长。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我们从教学管理的思想、思路以及策略等三个维度探寻管理的“起点”,试图让学校教学管理回归“科学”“人本”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发挥常规教学与常规教研的“不凡之力”。当然,我们也需要从教学管理的机制、内容、技术等层面进一步优化,用管理的智慧激发教师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公共管理的起点 篇4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深入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精神,学习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的理解,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增强了抓住历史性机遇,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责任感、使命感。

张高丽书记在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好城市的要求,这是规划建设系统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今后城市建设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瞄准国际一流,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城市规划就是生产力,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搞好规划对于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科学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十分紧迫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从当前、近期、长远三个方面统筹考虑,精心设计,做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风格协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立足城市定位 树立先进的规划理念

实现高起点规划,就必须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借助国内外规划高手的智慧,体现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和科学性,为当代留精品,为后人留文物。

要树立整体和谐的理念。高起点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规划景观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既要突出发展重点,又要体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套,把握好建筑高度和密度,高低有别,错落有致;把握好建筑品位,不搞洋快餐拼盘,充分体现功能性、艺术性和景观性的有机统一;把握好建筑色彩,重在协调,增强城市的美感。

要树立突出城市特色的理念。充分体现天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天津独特的自然景观、充分体现新世纪的现代化气息,做到大气、简洁、优美、靓丽、清新、协调。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宜居性原则,一切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造适宜人居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让人生活得舒适、方便、安全和贴近自然;坚持协调性原则,综合研究和解决居住、生产、交通、文化、教育、购物、休闲、娱乐等问题;坚持公平性原则,要使城市大多数社会群体可以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围绕发展目标 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要围绕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创出一流规划水平。重点规划建设好8个产业功能区,促进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深化滨海新区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规划管

理体制。做好“两港”及一批公路、铁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的规划,完善滨海新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的枢纽功能。做好东疆港保税区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投资环境作用,为引进规模大、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影响长远的关键项目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规划建设和保护好500平方公里的南北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建设宜居的生态新城区创造良好条件。

要围绕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出一流规划水平。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做好产业布局调整;统筹区域发展,在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上规划出一批新亮点;科学规划确定功能区,通过搞好服务,大力促进区县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抓紧规划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地下综合管网体系、城镇体系和都市绿化体系。

要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创出一流规划水平。一是建立城乡规划行政审批责任制,将规划编制、审批和规划许可、审批等各项工作的责任制落实到人,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二是完善城乡规划专家论证审查制,完善规划委员会机制,积极发挥其辅助决策作用,同时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联席会议和部门合作等机制,把专家参与审查重大规划事项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三是建立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建立包括规划制定、规划实施管理、规划监督检查和规划政务四个方面的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老百姓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公开性、广泛性、可实施性。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规划设计招标制度,推进规划方案征集、竞赛、招标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四是要搭建六个平台,即:加快天津市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搭建法制和技术标准平台;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为目标,搭建统一的管理流程平台;以实现“一张图”管理为目标,搭建法定图则平台;推进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搭建统计数据平台;统一规划业务案件办理网络,搭建电子政务平台;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城乡规划龙头地位,搭建公共政策平台。

2加快建设步伐,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载体,对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体现中心城市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利于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繁荣。我们必须加大建设力度,为增强天津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重点 确保建设投资稳定增长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人均超过8000美元的目标,今后几年本市经济社会进入更快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环外新家园居住区和区县新城建设将带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区县三个层面的建设全面展开,交通工程、大项目、群体工程、高层建筑建设量越来越大,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认真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就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务求实效的态度,从提高建设水平入手,立足干好今年,着眼明年,全面规划好后三年,努力实现六个奋斗目标:一是用一年时间,显著改善城市面貌;二是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快速路建设;三是奥运会前,完成铁路天津站地面客站,满足通车需要,地下负四层交通枢纽2010年上半年使用;四

是2010年地铁二、三、九号线投入使用;五是2008年全面完成海河上游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基本形成海河经济带,建成商贸、文化、旅游等建筑840万平方米,推动海河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2010年基本完成本市高速公路网建设,累计通车里程1200公里,为经济发展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科学管理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城市建设水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当前,我们着力从四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是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要进行专家论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二是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强化精品意识,严格工程标准,提高建筑水平,为历史留财富,不留包袱。三是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管理程序、健全管理标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四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在设计环节进行优化,在项目成本预算环节强化控制和监督,在项目招投标环节要严格履行程序,力争用最合理的投入、最低的成本,办更多的事,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创新机制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们预计全市将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房地产投资2760亿元,分别是“十五”的1.4倍和2.4倍。市政公用设施资金需求量的增大,需要我们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增强市场意识,增强经营城市资源意识,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设城市。我们主要采取六种方式。放开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拆掉门槛,放开投资领域,吸引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设施。以地生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价值,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融集建设资金,重点投向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引资,高速公路、地铁、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新建项目都要直接融资,公开招标选择建设单位。以存量换增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公开出让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收费公路部分国有股权,换取新的建设资金,投资建设新项目。挖掘潜在资源,将依附于道路和公共设施的广告经营权、桥梁冠名权、占路停车收费权等潜在资源进行公开拍卖,融集建设资金。发挥城投集团融资平台作用,特别是利用企业自身收益扩大融资,为城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坚持高效能管理,就要探索管理新方法,形成管理新机制,用创新的举措破解管理上的难题,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要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

要按照张高丽书记“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让群众得到实惠”的要求,城市管理要形成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决策、执法和监督。通过听取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

要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要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中介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标准的制定、价格的监督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对市政设施中有经营性收入的项目进行整合,对于水面、道路、广场、路灯、桥梁、停车场、高速公路等市政公

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租用权和收费权进行经营,专项投入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企业化运作。要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把养管成本、设施完好率等主要指标,作为养管部门和养管企业的考核依据,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

要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的监督机制。

建立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协调配合制度、巡查配合制度、案件移送制度和信息互通制度,促进城市管理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提高管理效能。

要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的责任机制。

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专业服务、全面监管的原则,继续下放管理权限,切实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区县、街镇、社区居委会,用“四级网络”调动各级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形成由定性到定量、由粗放到精细、由分散到综合、由被动向主动、由突击向长效的科学管理机制。

4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二十项民心工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二十项民心工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是展现天津新面貌的重点工程,是造福百姓的惠民工程。我们要把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贯穿到二十项民心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要瞄准一流的标准去干,保证建设质量让群众满意。工程质量高标准,首先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只有坚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的从严要求,才能保证整个工程达到高水平。为了确保民心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注重从学习入手,组织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到济南、深圳等地学习规划理念、绿化建设和市场化机制,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民心工程的设计和质量水平。按照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修订了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和市政道路验收规范,制定了城市道路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建立民心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加强监督检查,不合格的项目不准交付使用,不合格的队伍坚决清出市场,防止低水平建设。以样板引路,带动民心工程整体上水平。我们先后组织了市内六区旧楼区综合整治工作观摩会、里巷道路改造工程交流会和供热补建工程质量检查活动,推广

了卫国道、张贵庄路和友谊路绿化示范段工程,推进了民心工程质量总体上水平。

要用全力拼搏的劲头去干,保证建设进度让群众满意。我们在实施民心工程中大力弘扬三股劲,即:倒排工期、昼夜兼程,争分夺秒往前赶的拼劲;盯到底、抓到位,不见实效不撒手的狠劲;敢打硬仗,顶着压力上,不被困难所压倒,不为非议所动摇的韧劲,有力促进工程建设。截止到目前,二十项民心工程中336个子项已经完成52个,占民心工程建设计划的15.5%。原计划年底竣工的光华桥等3座桥和南运河南路等4条道路的主体工程,提前到十一前完工,旧楼区整修任务和打通卡口工程也都提前完成。实现拆迁散片平房7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8万户,完成年计划的75%,南开区、河北区、河西区提前完成全年散片平房拆迁安置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各参建单位,抓住冬季来临前的有利时机,以迎接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开展施工竞赛,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疲劳、不怕困难的作风,连续奋战,争取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工作量,确保年底前京津塘二线、蓟平高速、海河开发和天津站改造等一批重点民心工程完成预定目标。

要带着对群众的真情去干,保证建设成果让群众满意。在民心工程建设中,我们注重强化3种观念,即:强化依据群众最大需求进行决策的观念,把造福群众作为定工程、上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实现群众愿望是我们最大责任的观念,办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事;强化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的观念,把群众满意作为改进工作的不懈追求。通过民心工程建设,不仅使全市人民整体受益,还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生活需求。经过全市上上下下的努力工作,民心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供热补建项目全市开工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现已竣工81万平方米,有1.5万户居民结束靠点炉取暖的日子。城市绿化开工面积已达到1550万平方米,旧楼区整修工程已竣工370万平方米,约6.5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环境。

自信——成功的起点 篇5

曙光中学 李红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肯定具有某种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实现这种才能的途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发挥自身才能来改变事物和环境。自信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由此可使人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自信→开发潜力→促进成功→更自信→更成功。自信是促使人实现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成功的起点,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只不过能力的趋向、种类、表现形式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已。因此,不存在无能的人,只存在能力未被发现的问题,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

“老师、同学们,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做好班级劳动委员的工作,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站在讲台旁的小林激动地做着就职演说,他的眼里泛着激动的泪光。

我的眼前浮现出小林刚进学校时的模样。高高的个子,瘦瘦的体形,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看着你的时候,眼光是胆胆怯怯的。下课时,总是轻轻地自言自语、神神叨叨;上课时,经常会呆呆地看着教室的某个地方,老师抽他起来回答问题,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会”;晚自修时,总是偷偷地看一些课外书或者发呆,有时连作业都不完成;同学在讨论策划活动时,他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同学分配任务给他,他总是推却“我肯定不行的”;老师找他谈话时,经常低着头保持沉默或者只会回答“我知道了”、“我明白了”。篮球场上能看到他独自专注的投篮,除此之外,在他身上看不到同龄人的自信、热情、活力。相反,他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卑、不合群以及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距离感。

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小林考得一塌糊涂,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趁此机会,我特意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希望进一步了解孩子,通过家校合力改变孩子的现状。在和家长的交谈中,我得知:小林出生于黑龙江,父母从事石油科研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举家搬到上海居住。由于出生不久心脏做过手术,所以从小体质较弱,在黑龙江生活时,家人、亲戚、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关心他,照顾他。他也是一个乐观自信、懂事、学习习惯良好的孩子。但是,自从来到上海后,他慢慢开始不喜欢去学校,平时也总是一个人,也没有要好的小伙伴,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据他父亲讲述,转入新学校时,小林一开始是充满热情和期待的。当时学校里从外省市转来就

读的学生比较稀少,同学们都会用嘲笑的口气称他“外地人”,再加上生活习惯、口音等不一样,在同学们看来都是笑点。久而久之,他越来越害怕和同学们在一起,班里的很多活动他都不愿参与,常常以“我不行”“我不会”搪塞过去。在学校,他战战兢兢,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只会被他人嘲笑的小丑,他甚至在初中毕业时一度认为自己根本没实力继续高中的学习。和小林父母的一番长谈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是否感受过集体的快乐?是否感受到过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无疑,他是寂寞的,他是孤独的。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不行!”由此进入恶性循环:自卑→不敢想→不敢干→导致失败→更自卑→更失败。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不再受控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从自卑中走出来,重塑自信。

一、创设情境 沟通心灵

确立自信,首先要引导小林正确看待自己,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合理,适度,获得与自我感觉和谐的生存环境。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走近他的心灵。为此,我认为对小林第一次正式谈话的方式尤为重要,我充分利用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技巧。我采用了“绵里藏针”法,即关爱和批评齐头并进,分三步进行:首先,遵循“不是说教,是在聆听”的原则。在谈话中让他多讲他心中的不满,让他宣泄心中的情绪,我也能籍此找出他心理症结。其次,遵循“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我向他讲述自己在中学时的亲身经历,从他全神贯注听讲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自信在升腾。以我的亲身经历让他产生心灵的共鸣。因为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最后,遵循“不看过去,看现在”的原则。引导他学会和自己比较,辨证地看待与他人的比较,因为他在与同学的比较中总是获得自卑和自怜,只有和自己比较才能感到自信,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谈话中我尽量少用“不准”“不能”等措辞强硬的话,更多的用“不希望”“我相信”富有鼓动激励的词语。通过这次谈话让小林感到他正在被老师、同学关注,老师是“关心他的,理解他的”。

二、鼓励参与 体验成功

学生的自信来自于周围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和能力、学业上成功的体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业能力的成功自然会得到赞扬、肯定能增加信心,鼓励是培养自信的灵丹妙药。在鼓励中学生会克服种种困难,增强求知欲,面对挫折

不倒下,哪怕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都应热情地鼓励,促使其产生前进的动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让小林客观认识自己,我先做功课,全面分析。得知小林的英语口语相当不错后,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上安排了他的英语演说,由于事先精心准备,小林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让同学们惊愕不已,掌声一阵高过一阵,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林。在大家的惊讶与称赞声中,小林的眼中有了光彩,他挺起胸膛,似乎比平时高了不少。当天在给他的QQ留言中,我写道:“主题班会上你的精彩演讲、熟练标准的口语惊到我了,原来是深藏不露呀!期待你再露一手。”在班级的各类活动中,我会推荐一些任务交给他,并且会帮助他策划、准备,直到顺利完成。比如运动会期间,他负责班级的后勤工作;比如每日晚自修结束后负责关教室的门窗;比如班级志愿者服务区打扫的监督工作等等。渐渐地,小林变了,他的责任心越来越强,托于他的工作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他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待到时机成熟,我马上趁热打铁,又一次正式地找他个别谈话,用既严肃又期待的口吻,指出他在课堂上的不专注,晚自修上的不认真,鼓励他在纪律上、学习上迎头赶上,并组织班级同学以“结对子”的方式来帮助他,帮助他研究学习方法,理清学习中具体的困难。当任课老师表扬他上课有进步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找他个别谈话,真诚地祝贺他的点滴进步,鼓励他多发言,多提问。我把他的点滴进步都会通过微信与其父母分享,让家长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渐渐地,小林变了,作业每天按时完成并订正;上课开始与老师呼应,有时还会主动发言;晚自修开始制定计划,看课外书的情况基本杜绝;课后不再自言自语,有时还会来办公室答疑。

三、适时教育 稳固自信

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好奇冲动行为不易持久,只能逐渐在反复中成为习惯行为,最终内化为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时机,耐心地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第一次班委改选中,小林打算自荐劳动委员一职,可是就在竞选的前一天他来找我,他说他决定放弃,因为他认为班级比他行的同学很多,自己不一定会当选,与其竞选时失败,不如现在放弃。刚树起的一点自信又开始动摇了,我告诉他:“首先,无论你做怎样的决定,老师都支持你。但是,我觉得你这段时间用自己的行动和真诚为班级服务的心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敢参与竞选,连输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想在竞争中获胜,社

会中充满了竞争,难道每次都选择放弃?在小学、初中的这几年中,你已经放弃了很多,难道在高中生活中,你依然甘心?”

在我不断的鼓励中,小林终于勇敢地参加竞选,自信地讲完了自荐的理由,我带头鼓起了掌,对全班同学说:“小林同学责任心强,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在班级的卫生、劳动等管理中确实兢兢业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班干部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取得的进步表示祝贺。”这一刻我看到泪花在他的眼眶中闪烁。最后小林如愿当选为劳动委员。身为班干部,我和他的父母对他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也相信,他会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中越来越自信。

山谷的起点美文 篇6

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40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40个学生。”

我开玩笑地说:“你也可以高兴点。”

“为什么呢?”

“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的孩子不会再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呀!”我说。

妇人听了展颜而笑。

我继续说:“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谷底的人,唯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烦恼,鼓励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会走出来。”

过了不久,妇人打电话给我,向我道谢,她孩子的成绩果然不断提高。

公共管理的起点 篇7

*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编号K02199)。原来的“专管专用”向“专管共用”转变,使包得过多的福利型供给制思想向市场经济、成本核算、讲求效益的观念转变。与时俱进,立足新起点,首先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大型仪器实行“中心化管理”,使教育资源实现统管共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对大型仪器、土地、教学科研办公用房等实行量化管理,并使管理落到实处,开创国有资产管理新局面,取得显著成效。以科学发展观推行学校发展新跨越,使我校实现由以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和水平、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装备统管共用

1. 理顺校级管理机构

学校把设备处的实验室管理科与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科合二为一,划归教务处领导,统一对全校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使用、设备费、实验实习等实施管理。避免职能重叠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脱节、盲目购置设备等弊端。

2. 构建校、院两级实验中心,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改变教育资源分散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复购置严重,利用率低的弊端,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我校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并使之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根据“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我校于“十五”期间开展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各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优先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然后在各学院实验大楼内建学院级教学中心。

一是利用校区东扩的契机,新建面积为2万m2的基础实验大楼,并由设备资产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按学科大类进行整合实验室,将分散在各学院的11个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整合与优化,对功能相同的仪器和分室进行合并后搬入该大楼,成立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植物生物学分中心、理化分中心和计算机技术分中心。

二是利用近年新建或调整学院实验大楼的契机,学校要求每个学院在搬迁前做好院级实验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对现有实验室调整、重组,按学科大类划分,打破教研室(系)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相近课程的界限,打破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界限,以及教学实验室与一般科研实验室的界限,建设满足本学科和相近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并构建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共用的、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学科专业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直接由学院管理。

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均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新的管理制度,体现充分发挥学院实验室管理职能和自主权,突出学院的统筹总体规划、实验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作用。在管理上做到“六个统一”:统一管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统一安排实验教学;统一调配实验技术人员;统一规划实验室建设和开展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实践以及实验人员的选聘和考核工作;统一组织实验室开放;统一安排建设经费和运行实验费。

为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及使用效益,在校、院两级实验中心建设中着力抓好:(1)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各学院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提出统一、长远的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并对学院实验大楼进行统一规划。按实验教学(特别是新专业)的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建设实验室和购置仪器,以免造成闲置而浪费;(2)对两个(或以上)学科可共用的实验分室由学校指定一个学科建立,并给予经费投入,其他学科到相应的实验分室进行实验,不准重复建设,以保证实验室功能不重叠,仪器设备不重复购置;(3)仪器设备坚持适用性与先进性统一的原则,防止功能闲置而造成隐性浪费;(4)各平台设立“创新分室”和“大型精密仪器室”,把本中心共用性强的贵重仪器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开放使用。

由于两级中心由校、院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减少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仪器的重复购置,大大节约投资;同时,消除了本位主义,较好地实现统管共用、开放式管理,使实验室利用率由30%提高到51.23%,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如原各基础实验室申报设备经费共6000多万元,现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只投入4000多万元仪器设备便可完成1.6万名学生一、二年级80门实验课、146.6万人时数的实验教学任务。

经过几年建设,校、院两级实验平台中已有4个被评为省教学重点实验室,9个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植物生物学分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国家级、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对推动我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装备共享,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 加快大型仪器共享系统的建设和量化管理

经过两期“211工程”建设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投入,我校现有大型仪器共685台(其中单价40万元以上的109台),总值达1.96亿元,占我校仪器设备总值的1/3。为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学校制定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开放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首先从管理体制上强化管理。

(1)加大校级测试中心建设力度,构建大型仪器共用平台

我校测试中心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利用当时世行贷款经费的70%购置共用性强的大型精密仪器安装在该测试中心,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统管共用,向校内外开放,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检测服务为一体的校级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故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以及“211工程”建设中,学校继续将测试中心列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子项目,分别投入1800多万元和1500万元用于原世行贷款购置大型仪器的更新换代和购置新型精密贵重仪器。同时把“211工程”重点学科购置的共用性强的特大型贵重仪器如液-质联用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也安装在测试中心,由中心管理,优先供本学科使用,以提高仪器使用率。目前中心拥有单价10万元以上仪器28台(其中单价40万元以上仪器14台)。学校加强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使该中心通过了广东省和国家实验室资质认证(计量认证),成为可出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第三方实验室,是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的测试中心之一。中心的全部贵重精密仪器均已加入广东省、广州市和本校的“大型仪器共用网”,实行对校内外开放,有偿服务,使中心成为真正的公共测试服务平台。

(2)实施大型仪器“中心化管理”

(1)大型仪器实施“中心化管理”。学校成立大型仪器管理中心,对测试中心和分散在各单位的可供共用的大型仪器实行宏观的管理,人、机隶属关系不变,实行“分散配置,统一管理”和“开放使用,有偿服务”。同时,学校要求各学院设立“共用大型仪器室”,将共用性强的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

(2)强化管理。首先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给各大型仪器制定基本工作定额;二是分期分批在大型仪器上安装计时装置,并与学校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联网,使设备开机时自动记录工作时数,管理部门可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三是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网络平台”,将全校大型精密仪器的技术信息、可利用的时间及收费标准等上网,方便用户查询和联系上机。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网上登记,有效地促进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提高其使用效率。

4. 激励机制

(1)实验室建设坚持“效益优先”和“优室优投”原则。加大对锐意改革,仪器设备统管共用实施较好,取得良好效益的实验室的投入,促其上水平。(2)实验人员实行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根据校情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量化管理,优劳优酬。(3)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使实验教学队伍的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科研、技术兼容并且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从而胜任实验室和仪器的开放使用,并进一步挖掘仪器的潜力和开发新的功能,提高仪器使用率和效益。(4)设立首席实验技术岗位,待遇等同正高技术职称级别。并把实验技术骨干培养纳入“千百十”工程管理。(5)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型仪器使用基金和大型仪器维修基金。对于学生的创新实验给予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支助和学分奖励;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共享机组给予使用基金和维护费的资助。(6)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先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

二、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强化土地和各类公用房的量化管理

所谓量化管理就是全校各单位和学生用水、用电、用房、用地等实行定量供应,超量使用收费,节约奖励,违章处罚的管理办法。目的在于保证供应,减少浪费,提高使用效益。

“九五”期间我校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无偿使用水电的单位实施量化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将量化管理推广至公用房、土地等方面。

1. 强化各类公用房的量化管理

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关于各类用房指标的最新规定,结合校情实际,学校分别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配置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办公用房配置试行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房屋有偿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对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办公室、教研室、会议室等用房面积使用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并根据各单位的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教学任务等定出各类用房的指标后下达到各单位,实行按用房指标使用,超量使用收费。学校组织专门审定小组对校内各单位进行现场核查,核查出各类超标用房和空置房面积达2万多m2。学校成立房地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对这批房作如下处理:一是本校单位继续使用超指标用房的,按章收费;二是由学校收回,重新调剂给新成立的单位或实验室使用;三是对外单位出租。实施各类用房的量化管理后既提高了房屋的使用率,又盘活了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每年还可以为学校增加1000多万元的收入。

2. 强化各类用地的量化管理

农林类院校由于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需要土地较多,如我校原用于教学科研实验用地约200公顷。为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确保其合理有效地使用,“十五”期间学校对校内教学科研基地进行综合改革,根据“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有偿使用、功能划区、经管分离”的原则,对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土地和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划分为水稻、旱作、大棚等10个功能区,并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土地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对土地有偿使用的管理与审批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根据地段、土地类别和大棚类别、自筹资金开垦荒地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和温室大棚等设施的收费标准。设备资产处为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管理的主管职能部门,学校委托基地管理处负责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土地及设施的有偿使用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校内单位的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其他有偿服务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签订用地协议并按标准向财务处缴交土地使用管理费和土地使用保证金后方可使用土地(其中教学用地免收土地使用管理费,只收取30%土地保证金)。

加强资源共享。利用不同项目对作物、土地的需求时间差,充分整合进驻基地的项目,由职能部门按使用资源的先后安排教学、科研项目,实行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既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率,又使项目组节省开支,更有利于大农学类学生的教学及专业实习。

加强监督、管理。管理职能部门经常派员巡查,督促土地使用方及时缴费和管好用好土地。发现土地使用者擅自改变协议约定的土地使用用途或转租土地的,要求其立即纠正,否则学校将终止协议收回土地。学校实施土地及设施有偿使用后,盘活了土地,杜绝多占土地或占后转租谋利等现象发生,大大提高土地和温室大棚的利用率。学校每年回收土地和温室大棚等设施的使用管理费达100多万元。

三、结束语

1. 在建设实验共用平台时必须同时强调进行实

验室的优化整合和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并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调配力度,形成既有各自特色又互相配合的实验室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统调共用。

2. 节约型学校建设是各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

之路,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强化资产的量化管理是建设节约型学校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强各单位领导的成本意识,调动各单位节约资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节约意识的建设者,同时,也适应科学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明才.加强管理改革,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61

[2]王浩.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184~185

[3]郑兴福.加快管理改革创建高水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172

[4]谢细香.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94

公共管理的起点 篇8

【关键词】银行;安保;建议;管理

随着社会改革进程加速,银行业在社会发展的趋势越加显著,投入了很大的人、财、物来加强银行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建设保卫组织和机制,从上到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促进安保工作顺利的开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难以解决,主要来自社会宏观环境的不可控因素,以及银行业上下级对安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带来的弊端,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银行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将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领导重视体现责任,员工负责体现落实

在银行业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很多领导对此项工作不是特别重视,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银行业务量和经济效益上,对于安全保卫的工作并不能成为判断银行经营好坏的硬性指标,所以不过于放在心上。在领导的观念中不重视,就导致了员工没有在安全管理上进行落实工作,所以银行在安全上出现问题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未雨绸缪,通力合作,时刻防范,以便能防患于未然。搞好上级下级的管理工作和配合,单位一把手应该作为安全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将安保员工分层逐级布置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将安保工作标准化,量化,能够进行考核,与员工利益挂钩进行督促、任用和提拔。

二、安保工作要注视分清高风险与低风险间的关系

银行企业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影响他的形象和发展前途。所以针对银行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金融案件,事故隐患,安全问题等要进行演练,制定多套应急方案,将安全意识植入人心。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加强高分现的重视程度,较大的风险指数就能降低为低风险,反之,不控制低风险,对其置之不理,也会转变成高风险。所以银行业管理层要注重统筹防范和兼顾,既要抓高风险的管控,又要遏制低风险。

三、处理好安全的人工防范和技术防范

抓好干部安全防范能力,提高责任心和防范安全问题的素质,加强安全训练和防范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日常的标准和要求,常态化进行安全管控,引进硬件设备,保证人工防范的基础上,对科技和设备的使用进行银行业安全保护,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弥补,有机结合,起到安保的最佳效果。

四、做好银行安全总体要求和部门安全责任之间的关系

1.重视银行安全的紧迫性。根据以往发生的大案,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因为不重视安保工作,所以,安保工作一定要重视,它不单单是保卫科的事情,它起到整个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撑作用,是实现银行最大化利益的前提条件,所以,银行相关负责人一定摈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去除侥幸心理,牢记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要害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办公楼,营业厅,计算机终端,银行金库等等,这些要害的部门安全一定要重视,对于高科技的安全保卫,例如网银,手机电脑等等防范工作,对于贷款的排查,风险也一定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做到保和卫双重管理工作,防范于未然,确保银行上下的稳定与安全。

五、建设安保队伍与其自身建设的关系

1.在安全保卫工作中要构建合理的过硬的安保队伍,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技术过硬的团队,进行安全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强化专业性,在岗位上加大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表现优秀的安保人员可以进行给予聘任和晋升等机会。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结合安全员的工作职责,全面掌握不同岗位的安全要求例如大堂经理,网点主任,押运员等,使他们全面了解银行安全的基本政策和方针。

六、处理好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与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系

1.加强安全隐患的检查。实施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岗位,要害的关键进行大力检查,加强检查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检查常用的日常检查,抽查,集中检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并结合现场和远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监督检查的工作常态化。

2.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严格安全检查责任制,加大对重点部位、要害部门、要害岗位、关健环节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将集中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远程检查相结合,推进安全检查的常态化。

3.提高安保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卫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案。建立健全设备台账、现金、贵重物品押运、安全检查、录像资料登记簿,及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适应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要求,推进事前、事后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保卫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旭,中国银行业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2]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韦颜秋,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稳定性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

上一篇:一年级入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新班主任开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