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程序(共8篇)
办理企业基本信息变更(名称变更)程序
及应提供的材料清单
各供应商:
如确需变更企业名称基本信息,请提供材料:
1、企业名称变更的书面申请;
2、供应商信息变更前后的信息对照表(见附表1);
3、企业所在地工商部门出具的有效更名证明;
4、更名后的企业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
构代码证;
5、更名后企业取得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6、更名后企业经营产品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检测机构有
效的质量检验报告或质量证明书;
7、更名后的经营(生产)许可证书(只限国家规定必
须取得的);
8、公司办理信息变更委托授权书及办理人身份证复印
件。
9、以上资料均提供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公章。
附表1:
刑事执行变更, 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 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法定情形, 而依法改变或者调整原判刑罚的执行方式或执行内容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 (1) 。刑罚的变更发生在行刑阶段, 是刑事诉讼的最后环节, 也是刑罚目的的最终实现阶段, 承担着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任务。
自从2004年将人权保障正式写入宪法第四条修正案中后, 刑事诉讼理论界有关人权保障的讨论日益丰富。围绕着人权保障这一中心思想, 确立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然而, 纸上的权利如果不能落实到实践中, 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权利, 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权利。因此, 如何落实人权保障成为我们面临的难题。
首先, 何谓人权, 在实体法上难以明确定义,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具体到刑事诉讼方面, 人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在侦查阶段, 人权可能表现为犯罪嫌疑人的沉默的权利。在审判阶段, 人权可能表现为无罪推定原则。在刑罚执行阶段, 刑事执行的变更本身就是人权的体现。刑罚的变更执行, 通过对刑罚的灵活运用, 彰显了刑罚人性化。它意味着以发展的眼光看人, 将人看作是主体, 而非犯罪的客体。人权在刑事诉讼中, 可以是具体化为某一种权利, 也有可能表现为一个原则。虽然在实体法上, 规定了保障人权的原则, 但是, 人权是一个兼容性的概念, 它的内容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 如果无法将人权细化为一项具体的权利, 就不能将人权保障变为现实。
其次, 人权保障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要历经三个阶段:应然的人权, 法定的人权和实然的人权。在刑法当中写入保护人权的原则性规定, 离人权的真正实现还有很大的距离。实体法的不周延使得人权极易停滞在法定的状态而无法前进。于是, 刑事执行变更程序, 就成为实现人权保障的必要途径。刑事执行变更程序与人权是天生的一对。一方面, 人权保障为刑事执行变更程序提供了形式上的合理性, 是衡量一个程序正义与否的准绳。另一方面, 人权保障, 是刑事执行变更程序的题中之意, 是刑事执行变更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刑事执行变更程序设置的不周延, 必然会导致对人权的侵犯。反之, 科学合理的刑事执行变更程序的设置, 是实现人权保障的必要手段。
二、我国刑事执行变更程序人权保障的现状
(一) 立法概况
自1979年, 刑法将刑事执行变更制度正式规定在刑法里之后, 刑事执行变更制度在实体法上得以认可。随后, 在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中, 就刑事执行变更的程序性问题, 做出了相应的规定。1994年的《监狱法》, 对刑罚的变更程序做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既细化了刑罚变更的条件, 又明确了审理刑事执行变更案件的程序、期限等问题。在此期间, 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就此问题, 分别颁布了司法解释和条例。1997年,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司法部颁布了《关于办理罪犯减刑的工作程序》。
可以看出, 有关刑罚变更的实体性的规定归为法律, 而程序性的规定大多被纳入司法解释或者条例之中, 使得程序法位于实体法的下位。刑事执行变更程序是人权保障的依托和载体, 如果程序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那么人权保障就无法落实。刑事执行变更程序法的位阶有待提高。而且, 现行法律将刑事执行变更的权力行政化。刑事执行变更被定性为国家权力。刑事执行的变更, 是国家对服刑人员的奖励, 而非罪犯服刑人员的权利, 将刑罚的变更执行看作是国家的恩惠。但随着理论界对人权的关注,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 刑罚的变更执行是服刑人员的一种权利。将减刑权、假释权等视为罪犯的权利, 罪犯有权依据一定的理由向国家要求给予减刑与假释。
笔者认为, 上述的观点都倾向于将刑事执行变更的权力一元化, 这显然不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 在这种权力结构之下, 服刑人员和被害人的人权是难以得到保障。刑罚执行的变更, 不应当是一个单向的流线结构, 它应当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结构。因而, 在立法上, 不可仅仅将其定性为罪犯权利或者国家权力。
(二) 实践问题
任何制度, 其价值都要依靠一定的程序为载体而得以外化出来, 程序的良莠是制度精神得以充分彰显的必要条件。在现行的刑事执行体制下, 程序的疏漏给刑事执行变更的作弊留下了温床, 其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监狱掌控着刑罚执行变更程序的启动权。只有监狱有权提请减刑、假释, 在经过监狱长办公会决定后, 才可以提交到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在此过程中, 服刑人员只有接受调查的义务, 而不能作为程序主体参与进来。监狱绝对性的控权滋生了司法腐败, 致使本来具有促进改造作用,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良好的行刑制度化为乌有。
其次, 被害人被排除在程序之外, 剥夺了被害人的话语权。被害人与诉讼程序的结局有利害关系。刑罚的执行不仅是被追诉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还体现在被害人权益不圆满状态的消失或者获得补救。刑罚执行的变更, 也就意味着被害人所期待的结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罪行实施者的受惩和被害人的权益恢复圆满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说程序结局是正义的。日本学者谷口安平说过:“与程序的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或者可能因该结果而承受不利影响的人, 都有权参加该程序并得到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证据以及反驳对方提出之主张和证据的机会。” (2) 剥夺被害人的参与权, 就是剥夺了被害人的基本的人权。
再次, 刑事执行变更的裁判过程封闭, 裁判方式流于形式。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刑罚变更执行权由刑罚变更执行的司法权性质所决定的。现行法律规定的事后书面审查方式几近剥夺了检察机关的程序参与权, 法院对刑罚变更执行的书面审理方式更是使司法裁判权沦为强行政性的裁判权, 缺乏基本的程序正当性, “在公正的程序之中, 当事人的主张或异议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互相竞争的各种层次上的价值或利益得到综合考虑和权衡, 其结果, 不满被过程吸收了, 相比较而言一种最完美的解释和判断被最终采纳。这样作出来的决定极大地缩小了事后怀疑和抗议的余地。” (3) 但是, 现行的审判方式是以案件笔录材料为中心的裁判方式, 这种审判方式极易导致司法行政化, 使得司法审判演变为行政审批。而且, 现行的审理过程中, 缺乏证据证明过程。法院直接以监狱提供的证明材料作为裁判的依据, 省略掉了质证环节。仅仅凭借单方提供的证据, 就作出关系到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的裁判, 是对服刑人员人权的严重侵犯。
三、改革路径
与西方社会相比, 国人的人权观念淡薄。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国家强权控制, 人们对国家权力的崇拜心理导致人们对权力的盲目信任。因此, 必须在立法上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切实的保障, 才能将人权保障落到实处。
(一) 赋予服刑人员与被害人话语权
刑罚的变更乃是强大的国家机构, 在裁判者面前针对相对弱小的被执行人所展开的法院裁判的结果。刑罚的变更直接关系到被执行人的人身自由。如果使得监狱部门主导和掌控整个操作流程, 法院极有可能沦为权力或者武力的替代。所以, 通过赋予服刑人员相应的权利, 以限制监狱机关权力的膨胀, 就显得尤为必要。
同样, 依照程序主体性理论, 当事人在国家创设的并由审判权运作的纠纷解决办法的空间内所具有的能够受到尊重, 并享有权利保障其自我决定的自由原则。刑事执行变更, 也关系到被害人强烈的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愿望是否充分实现, 以及被害人物质和精神补偿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被害人在刑事执行变更程序的启动、证据材料的查明等方面具有任何主体都不能替代的功能和角色。因而, 在刑事执行变更程序中, 其结果的决定过程中应当听取被害人的声音, 被害人有权获得及时的通知、参与庭审或听证、表达自己的主张以及主张不被接纳时附理由的说明, 对执行变更的决定不服提出异议或者申诉, 使被害人的参与成为刑罚执行和变更程序中一种制度化的监督和制约力量, 以有效防止司法腐败, 保障司法的公正性。
(二) 设置合理的权力制衡体系
充分有效的权力制衡体系应当包含三个层面。首先, 在国家机关之间进行分权和制衡。在现行刑事执行变更程序中, 权力制衡体系同刑事诉讼相同, 既包括法院的裁判权, 也包括监狱机关的提请权, 还包括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但在时间操作过程中, 法院的裁判和检察院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三机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虽然司法改革着重于提高法院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地位, 但鉴于这三种权力均掌握在国家机关手中, 都是国家强制力的工具的这种共性, 仅仅从权力的分立上来制约是不能充分保障人权的实现的。
因而, 第二个层面, 就是借助于其他的力量, 即以权利制约权力。如上所述, 赋予服刑人员和被害人参与权和知情权, 以此来制约国家权力的膨胀。
从第三个层面看, 刑罚执行变更应当在保护被告人与保护被害人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刑罚报复仅仅是手段, 社会关系的修复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才是终极目标。在正义的天平上, 对被执行人和被害人进行衡量, 最终达到可致的平衡。
(三) 提高程序透明度
要保证裁判过程的透明度, 这里不仅仅是说其他服刑人员的监督必要的。同样的, 法庭让刑罚执行变更过程公开化, 也可以最低限度地避免社会公众对裁判结果产生暗箱操作的猜疑。公众对刑事执行变更过程的了解, 可以进一步强化被执行人的自律。目前有些法院不愿将庭审过程完全的公之于众, 一方面也是处于对司法权威性的保证, 使得法院被舆论所牵制。但事实上, 错误言论的产生, 恰恰是源自于人们对审判的无知。信息的不对称, 导致公众极有可能被个别错误的言论蒙蔽了双眼。所以, 我们不但要倡导刑事执行变更程序的公开, 还要加强对公众的引导。普通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 普通的民心是法律的基础。因而, 能够得到公众理解、认可和接纳的, 才是真正的以人权为出发点。
结语
法律不能仅仅把人当成物, 当成手段, 而应当把人当成目的。刑罚的变更执行, 正是基于此理念。但是, 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的衔接往往不够充分, 这就造成了人权保障的裂缝。对刑事执行变更程序的科学设计, 是弥补这个裂缝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也是实现人权的最佳路径。
摘要:刑事执行变更程序中人权保障是实现正当程序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现行刑罚变更程序却由监狱机关主导和控制, 忽视了对服刑人员和被害人的人权保障。通过赋予被害人和被告人话语权, 改善权力制衡体制, 是实现人权保障的必经路径。
关键词:刑事执行变更,刑事执行变更程序,人权保障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2].邱兴隆.刑罚个别化否定[J].中国法学, 2000 (5) .
[3].王飞跃.我国财产刑与刑法基本原则的背离和完善[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 (5) .
[4].朱伟临.论我国罪犯减刑假释制度的变革[J].中国监狱学刊 (保定) , 1996 (3) .
[5].陈永生.中国减刑、假释程序之探讨[J].法商研究, 2007 (2) .
[6].于同志, 陈伶俐.论减刑程序的正当化[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3) .
关键词:图斑变更依据;土地变更;卫星影像;二调数据库
1引言
土地变更调查指在土地详查完成后,根据土地详查的程序及要求,对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界限进行的调查。变更调查是土地调查的一项制度性工作,与遥感监测是准确获取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途径,它是土地详查的延续,是保持土地详查数据现势性的重要手段[1],也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实施管理方式转变,加强用地监管的重要手段,在二调完成后显得尤为重要[2]。
在基于二调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土地变更调查中,图斑的提取是利用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或不同时期的现状图与遥感影像图,并通过人机交互判读的方式来发现变化图斑,利用GPS定位测出变化的数据,通过GIS的分析与处理,得到变化图斑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位置和数量等信息[3]。图斑变更范围并不完全等同于监测图斑范围,要根据外业调查的实际变化情况在外业调查地图中圈定变更范围,经审批的建设用地应按照批准红线进行变更,超出红线范围的建设用地按违法用地统计。
现阶段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虽已有了较大进步,但在土地变更工作中,图斑变更依据没有具体标准,存在工作障碍。本文以土地变更调查为依据,选择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二调前后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技术的变化,结合实践,对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图斑变更依据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力争探索出更加科学、利于实施的新时期的变更调查模式。
2概况
北碚区地处重庆市西北郊的缙云山下,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重庆都市花园”。北碚介于东经106°18′14″至106°56′ 53″和北纬29°39′10″至10°3′53″之间。全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自第一次土地详查以来,为保持土地资源数据的现势性,我国各地区年始将土地变更调查作为年度例行工作。
北碚区从1996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土地变更调查,至今已有17余年,期間变更调查的技术手段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将土地变更调查的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2007年以前(即二调前),可视为传统的变更调查技术,二是2010年至今(即二调后),可视为基于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变更调查技术。
3.1传统土地变更中图斑变更依据
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即为二调前土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当时技术比较落后,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方式,并利用部分遥感结合地面调查的方式,最终调查结果以纸质为主,存在变更调查工作量大、现势性差、效率低、难度高等弊端。北碚区在土地详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底图,采用简易测量和人工判读的方法,将变化图斑边界描绘到土地利用图(薄膜底图)和记录历年土地变更情况用的兰晒图上。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图斑的属性和图片难以达到一体化,而是将权属单位用地情况数据以台账和记录簿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之工程量大、操作复杂,致使图、数难以一致。
3.2基于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图斑变更依据
二调后,北碚区土地变更采用了变更新模式,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并利用卫星影像技术获得新增建设用地的方法,利用后时相遥感影像与二调数据库叠加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先对后时相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再与前时相和二调土地利用数据库叠加检测成功提取出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通过外业调查,对变化图斑核实以后,将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更新到数据库中[4]。
现阶段,利用采集的2013年度覆盖北碚区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制作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对照2012年度遥感影像底图,叠加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提取本年度遥感监测图斑,并追踪核实以往年度变更调查中相关图斑情况(包括卫片执法检查结果、临时用地等),制作的2013年度遥感监测成果。在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上,通过内业预判,结合日常变更,确定本地区年度土地利用变化各图斑的位置、范围和地类,再剔除有红线的项目用地,作为外业实地调查核实的目标地块[5]。
3.3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方案
3.3.1存在问题
2013年12月份,国家下发了监测图斑影像图以及监测图斑,批地红线的提前下发。土地变更技术人员需要通过监测图斑范围线,套合影像图进行外业核查,然后根据实地情况,将变更的图斑进行入库。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到底是只根据监测图斑范围,依据实地变化状况进行变更,还是需要参考批地红线的范围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标准的统一。
监测图斑的范围线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比如坐标的便宜等等,因而具体变更的地类范围线并没有十分准确。其次,由于地类变化速度快,实地状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图斑变更并不能完全依据监测图斑,要参考实地现状。最后,批地红线的下发也会对土地变更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3.2解决方案
土地变更调查中图斑变更依据以实地变化为准,以卫星影像的反映为参考,兼顾考虑批地红线的土地变更模式。
外业调查中要将批地红线与本年度遥感监测影像、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图斑及上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等成果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形成外业底图,外业工作中依据土地变更调查底图,对照实地现状,对内业解译的变化图斑信息进行全面核实、调整和补充,并予以确认的工作过程。确认和补测的信息,作为更新数据库的依据。对于影像不清或未反映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补测,详细记录变化图斑的形状、范围及变化地类等内容。
(1)监测图斑大于批地红线
批地红线内部按调查地类进行上图,超出的部分进行核查现状情况后进行定性,对于变更的详细说明未变更的原因及类型。
nlc202309020810
(2)监测图斑小于批地红线
进行外业核查,做好变化范围的记录,同时参考影像图,对于批准红线范围内符合土地实际情况并且影像图有明显变化的区域进行变更。
(3)监测图斑范围线与征地红线部分重合
批地紅线范围内部的部分进行变更,批地红线外部的部分根据外业调查的结果进行判断,定性处理,如果不变更应详细说明未变更的原因及类型。
4结论
在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上,结合日常变更结果,通过内业预判,确定本地区本年度土地利用变化各图斑的位置、范围和地类,再剔除有红线的项目用地,作为外业实地调查的目标。
监测图斑范围线进行现场实地核查以后,首先应利用收集的各个批地红线与监测图斑范围线进行套合、整饰,剔除红线范围内的项目用地,对于监测图斑范围线稍小于批地红线的,并且面积小于上图面积的区域以批地红线为准进行变更。对于监测图斑范围大于批地红线的,批地红线内要按合法上图,超出的部分核实现状情况再做定夺。
图斑变更依据做到实地变化为准,以卫星影像的反映为参考,兼顾考虑批地红线的土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丽莉,李钢,王庆.SPOT5卫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5(05):24-28.
[2]王友富.二次调查后土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与体制机制建设的探讨[J].中国科技成果,2011(11):10-13.
[3]王晓栋,崔伟宏.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65-270.
[4] 余丽.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快速调查方法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5]郭迪跃.土地利用变更调查[EB/OL].[2013-02-11]. http://www.doc88.com/p-9661676104395.html.
作者简介:段恒蕊1991,女,山东省,本科,土地资源管理
王璐瑶1992,女,山西省,本科,土地资源管理
王三1970,男,重庆市,副教授,土地规划,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土地整理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第七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二调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土地变更关键技术研究”(1324012)
作者联系方式:段恒蕊 13657655539 西南大学楠园一舍400700
1、目的:为从源头控制和削减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变更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有害影响,对各类变更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变更过程符合EHS管理体系要求,本程序规定了变更的调查、策划、安全卫生环境预评估、批准、实施控制、验证、文件建立和完善、人员的培训等控制程序和方法。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EHS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变更的管理。包括:新扩改基建、工程变更等改善活动、新增保护用具、新增安全设施、新作业环境、作业场所、新人员、体系、新设备设施、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设备/用途更改等,导入时的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要求。
3、定义:
3.1新扩改基建:指用于生产、储存、生活、办公等,新增加建筑,或对原有建筑扩建、改造结构或规模的项目。
3.2工程变更等改善活动: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的变更,有可能产生新的环境影响、危险源、且影响较大的生产活动。
3.3新设备设施:指新增机械或设备、消耗一定能资源,产生一定废物、带来一定的作业风险,或需定期维护点检、更换零部件、追加安全防护的机器。
3.4新材料:指新增原材料,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新的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职业危害的材料。
3.5新产品:指新产品生产出荷过程中,需要增加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作业环境、作业场所、作业人员、作业操作规程、体系管理或包装材料等。
3.6设备更改:是指对设备、工具等进行改造,例:生产线设备改造、手动工具等改造。
3.7用途更改:是指由一般用途该做特殊用途,例:储藏室改为易燃化学品库或油库等。
4、职责:
4.1安全卫生环境室
4.1.1负责协助各部门对变更过程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调查、策划、安全卫生环境预评估、批准、实施控制、验证、文件建立和完善、人员的培训、日常点检管理等。
4.1.2负责办理新改扩建项目的申报手续。
4.1.3负责EHS管理体系变更时的文件建立及修订,并将变更内容传达到各部门人员。
4.1.4负责法律、法规、标准变更时的及时更新,并将最新法规、标准传达到各部门人员。
4.1.5组织对应急计划变更的沟通、检讨变更的内,协助各部门将应急修订内容传达与员工。
4.2设备技术部
4.2.1由安卫室协助对新扩改建筑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办理竣工验收、三同时验收、消防验收等工作;
4.2.2负责对作业场所合理布局,选择低能、高效、安全、噪音低、与人作业相适宜的设备设施,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改善作业环境,追加设备安全防护装置;
4.2.3负责新增设备、设施的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设备、设施的定期保养,异常维修中遵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4.2.4负责设备更改前后的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降低设备更改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
4.3生产管理室
4.3.1负责要求提供新材料的供应商填写《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调查表》,获取新材料的信息、MSDS、运行时相关数据等资料。(如:新材料的成分是否含有职业危害因素、环境负荷物质,作业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
4.3.2负责设计变更的实施。
4.4技术部
4.4.1负责对工程变更需要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等调查,控制环境负荷物质、职业危害因素;
4.4.2负责设计变更的接收,并及时传达设计变更的内容;
4.4.3负责顾客要求的变更时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作管理及控制。
4.5总务课
4.5.1负责人员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的变更;
4.5.2负责组织对新进人员、调岗人员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三级安全教育;
4.5.3负责新进人员、调岗人员职责的确定、更正及传达、并修订相关文件。
4.6制造部等相关部门
4.6.1负责设备、工具等用途更改前后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控制由于设备、工具等用途变更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
4.6.2配合上述部门进行变更需求,并在生产过程中遵守、执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从源头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5、内容:
5.1任何变更均应加以识别、评审、实施、验证、确认和控制,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公司依据对健康、安全、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确定变更范围。变更管理的分类:工作场所、作业环境的变更;工艺流程、材料的变更;EHS管理体系的变更;法律、法规、标准的变更;人员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变更;设施(设备)、工具的变更; 应急计划的变更等。
5.2 变更的级别划分:变更管理可分为重大变更、一般变更、小变更管理。
5.2.1重大变更指对公司EHS表现有重大影响的变更,变更前的潜在危险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变更。
5.2.2一般变更指工作程序、设备、人员、承包商的改变,也包括HSE管理体系风险评价过程中和管理体系各要素运行过程中的局部调整变更。
5.2.3小变更指作业场所在不改变风险评价结果的前提下,进行的暂时性变更以及本程序范围内个别条款的变更。
5.3新改扩建项目管理
5.3.1 新、扩、改建项目必须策划,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改善措施。
“
5.3.2 新、扩、改建项目应进行安全卫生环境预评价,有以下三种情况:
a)建设项目对职业健康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
b)建设项目对职业健康安全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安全卫生报告表;
c)职业健康安全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应当依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进行位危险源登记和风险评价。”
5.3.3 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格式参照《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委托有资格的安全卫生评价单位进行编写。
5.3.4 安全卫生报告表格式参照市安监局的规定,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安卫室审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批准。
5.3.5 危险源登记和风险评价按《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程序》执行。
5.3.6 新、扩、改建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安全卫生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执行“三同时”制度。依据《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执行.5.3.7 项目试运行期间,项目负责人应对作业环境安全卫生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或监测。
5.3.8 项目竣工验收后,工作场所应进行安全卫生环保设施的“三同时”验收、消防验收、防雷设施的验收等。
5.3.9 项目经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需要采取整改的,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相关“整改方案”,交由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实施前需进行风险评价,完成后再次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4工程变更管理
5.4.1品质管理课负责对工程变更需增加原材料、化学品及制造工艺的调查,在选用新材料、化学品要考虑到对环境职业健康负荷小的材料,进行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把登记结果报安卫室审核,以《新产品/新材料导入安全卫生环境联络单》形式联络安卫室;对原有工程变更时,以《工程更改申请书》形式交安卫室确认;执行《工程更改控制程序》。
5.4.2安全卫生环境室接到联络单后,评价是否有新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需要时向环保局、安全生产监督局联络,如需环境职业危害因素申报时,由安全卫生环境室如实申报;取得相应批复后,按批复要求落实安全卫生环境措施。
5.5新设备、新工具、新材料导入管理:
5.5.1设备技术部在采购新设备前,要对安全、能耗、排污、职业危害、报废回收性等进行评价,填写《设备选型调查表》,联络安全卫生环境室确认,选择经济环保、安全、职业危害小的机型、工具,使用前填写《新设备导入安全点检表》。执行《设备、工装和过程有效性管理程序》。
5.5.2生产管理室在新材料购买前,要考虑产品的环保性质、职业危害,供应商的安全卫生环境绩效,以《新产品/新材料导入安全卫生环境联络单》形式联络安全卫生环境室,由安全卫生环境室评价。
5.5.3安全卫生环境室接到联络单后,同本程序5.4.2条款。
5.6新产品导入管理:
5.6.1品质管理课在对新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减少边角料、减少不良以节约能资源消耗、控制职业危害,进行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把登记结果报安卫室审核。要在试生产评价合格后,再安排量产。对于产生的废料,要考虑到回收利用,以减少能资源消耗和工业减废,执行《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职业危害进行风险控制,执行《环境健康安全违章、纠正及预防管理程序》。
5.6.2品质管理课在新产品生产所需要工程变更和新设备、新材料,由设备技术部、生产管理室负责。相应的管理同本程序5.4条款和5.5条款;
5.7EHS管理体系变更的管理
5.7.1公司承诺、方针和目标的变更,由安卫室提出,由总经理批准,安卫室发布实施;
5.7.2EHS管理体系文件的一般变更和小变更由提出单位填写《工作联络单》,交安卫室,变更文件的批准,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7.3EHS活动计划(包括专项审核计划、全要素审核计划和管理评审计划)的变更,由安卫室提出,经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5.7.4当提议的变更可能导致公司机构或EHS管理体系的一、二级文件变更时即视为重大变更,部门主管应将其通知安卫室并上报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经管理评审后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实施变更。
5.7.5各部门负责分管业务活动范围内各类变更的控制管理,变更管理的内容要在所涉及到的要素中体现。
5.8法律、法规变更
5.8.1当与EHS管理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被修订,或上级颁布了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时,安卫室及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研究,如有需要,应对EHS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变更,以使EHS管理体系适应其要求。
5.8.2法律、法规和标准变更后的评审、确认和更新的工作程序按《环境健康安全法律及相关要求程序》执行。
5.9变更的控制与管理要求
5.9.1在生产经营和体系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本程序5.1条款内的变更,应对变更及其所能引起EHS方面的新风险及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5.9.2变更前应对变更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如下管理:
5.9.2.1对变更所能引起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及风险,按《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程序》要求进行重新评价;
5.9.2.2变更应采取必要的风险削减措施并形成文件;
5.9.2.3变更实施后,实施部门应及时通知可能影响到的相关部门、人员,并对相应人员进行培训。
5.9.3作业环境的变更,要对作业环境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必要时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无风险的情况下,有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变更使用。参见《设备、工装和过程有效性管理程序》。
5.9.4人员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的变更。
5.9.4.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的变更,按《岗位说明书》执行,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实施培训教育。
5.9.5变更过程中的文件管理具体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9.6应急预案的变更,应由预案起案部门按《环境健康安全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提出变更意见,填写《工作联络单》,按原预案报批程序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审批,同时对变更后的预案重新配备必要的资源,并按《环境健康安全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要求,必要时增加一次演习。
5.10设备、用途更改的管理
5.10.1部门进行设备、用途更改策划时,要考虑更改带来的危险源及重大风险,要对风险进行控制,确保更改前后不会带来职业健康安全危害。
5.10.2部门进行设备、用途更改策划时,要联络安卫室、设备课,并与安卫室、设备课一同对更改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执行《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程序》,实施结果,报总经理批准。
5.10.3生产线设备、手动工具等改造由设备技术部负责实施或委外实施,实施前后要对存在的重大风险加以控制,改造后,要向作业人员调查操作的适宜性及进行使用方法的教育、作业指导书的修订。
5.10.4储藏室等备用区域改用化学品仓库或油库前,要对使用条件的符合性、合法性进行识别评价,追加通风、防爆等设施,必要时,要进行安全现状评价、消防验收、防雷验收等工作。
5.11其他变更管理,以变更前后变化的大小判定是否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策划、实施、批准。
5.12变更的全过程要留有记录并归档保存,记录的管理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6、相关文件:
6.1《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
6.2《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6.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6.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6.5《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程序》
6.6《环境健康安全法律及相关要求程序》
6.7《环境健康安全违章、纠正及预防管理程序》
6.8《工程更改控制程序》
6.9《设备、工装和过程有效性管理程序》
6.10《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
6.11《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6.12《文件控制程序》
6.13《记录控制程序》
6.1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6.15《岗位说明书》
7、相关记录:
7.1《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
7.2《安全卫生报告表》
7.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调查表》
7.4《新设备导入安全点检表》
7.5《新产品/新材料安全卫生环境联络单》
7.6《危险源登记表》
7.7《重大风险清单》
7.8《工作联络单》
7.9《工程更改申请书》
一、办事程序
审查、受理、发证
二、申报材料
(一)申请变更执业范围
1、《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一式两份;
2、6个月内的身体健康证明(二级综合以上医疗机构);
3、《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同底版近期小2寸彩照2张;
5、聘用单位《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复印件;
6、聘用单位同意变更执业范围证明;
7、经脱产学习、标明专业的高一层次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原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或专业进修(2年以上)考核合格证明原件、复印件。
(二)申请区内变更执业地点
1、《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一式两份;
2、《申请授予医师资格审核表》(或《医师资格认定申请审核表》)原件及复印件。
3、6个月内的身体健康证明(二级综合以上医疗机构);
4、《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大专以上成招、函授或者自学学历,需提供正规学历验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6、同底版近期小2寸彩色照片2张(《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2张)。
7、拟执业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复印件;
8、拟执业单位劳动合同书(或调令或聘用证明)。
(三)区外人员申请到区内
1、《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一式两份;
2、《申请授予医师资格审核表》(或《医师资格认定申请审核表》)原件、复印件,在外省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还需提供医师资格证书签发单位出具的医师资格证书真实性证明;
3、6个月内的身体健康证明(二级综合以上医疗机构);
4、《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大专以上成招、函授或者自学学历,需提供正规学历验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6、同底版近期小2寸彩色照片3张(含《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2张)。
7、拟执业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复印件;
8、拟执业单位劳动合同书(或调令或聘用证明);
9、原注册的卫生主管部门出具的变更通知单和变更信息数据。
(四)区内人员申请到区外
1、《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一式三份;
2、《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大专以上成招、函授或者自学学历,需提供正规学历验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4、原执业单位同意变更执业地点相关证明;
5、拟执业单位劳动合同书(或调令或聘用证明);
6、拟执业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复印件;
注:所有复印件一律加盖拟聘用单位行政公章。
四、收费标准
不收费
五、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豫财办综《2008》104号
六、联系电话:5116063
投诉电话:5116100
公司经营范围变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自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具体流程如下:
一、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
1、召开股东会会议,形成变更经营范围的股东会决议;
2、根据决议修改公司章程上的经营范围;
3、携带股东会决议和修改后的章程,原营业执照正副本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范围的变更登记;
4、领取并填写变更登记申请表,最好带上公章,法人章,连同上述资料提交;
5、领取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就可以了(需要交纳变更登记费用);
6、然后变更公司的税务登记证,这一步向税务部门出示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原件并提供复印件;
7、除了变更税务登记证,还要到相应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办组织机构代码。
二、税务变更需要提交的资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
2、已变更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3、法人代表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原件;
5、其他相关资料。
三、组织机构代码证变更提交的资料
1、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2、法人(负责人)和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A4纸);
3、公章;
(1) 会计政策变更概述。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基础以及列报项目中采用的原则、方法或者基础。而会计政策变更则是指企业在相同的交易或者在相同的会计事项上, 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变成另外一个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的依据有两种,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做相应的变更;二是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或者相关性。
(2) 会计估计变更概述。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会计财务报表上的金额或者数值的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有关的会计事项, 以企业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分析所做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发生的原因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很大的不同,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会计期间内的状况以及企业预期的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一定的调整, 使金额和数值能够符合实际的需要。传统会计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这些假设的确定决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但从传统的会计主体来看, 强调的是企业本身拥有资产的所有权特征, 而不包括使用自然资源或影响生态环境资源的非所有权的特征, 这和循环经济相矛盾, 所以导致空间范围比较狭窄;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来看, 企业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能经营下去, 而要对其进行核算又必须分出若干的时间段, 即月、季、年度, 将企业原本连续的各种业务活动归属于不同期间, 在循环经济下, 这点也不能改变, 但传统会计假设没有假设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循环同样是可持续的;再从货币计量来看, 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主要是对企业的会计要素在历史成本法下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进行核算, 而循环经济下除了传统的要素核算可按货币进行计量外, 因为还涉及到企业对废物的排放能力、空气的净化能力等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问题。所以传统会计假设内容随着循环经济的产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基础
(1) 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作为会计处理的首要环节。根据会计政策的变更, 往往会导致新的会计确认或者选择, 因此相应的变更也就是会计政策变更。确认变化时给予会计政策的变化, 因此该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由于会计准则现行条例中将企业合并的情况分为两种区别对待, 一类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也就是合并方受一方长期控制, 这类公司合并以后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监督, 也就是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后的资产和负债, 以合并日账面价值为准并且入账;而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按其账面价值计量。这样上市公司就利用合并经营业绩好的单位来合并其利润, 一样可以提高自身的业绩, 从而合理的进行盈余管理;而另一类是当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发生合并情况的前后并不是被一个控制方控制, 那么则是适用会计准则中的购买法则, 也就是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且对一些负债以公允价值表示。由于购买方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购买企业可借此增加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 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 作为会计处理的计量基础。一般地, 对计量基础的指定或选择都是会计政策的内容, 其相应的变更也就是会计政策变更。
(3) 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 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必须采用列报原则。从实际中的规定来看, 一般对列报的制定或者选择都是由会计政策规定的, 对列报项目的变更一般就是会计政策的变更。上述案例中, 因为列报项目的变化而产生的变更也应该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4) 有关金额或者数值计算所用的处理方法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以及列报项目所选择或者采取的、目的是为取得与该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而采用的处理方法, 不是会计政策变更, 而是会计估计变更。在一个企业中, 会计出具的财务报表并不反映企业的所有信息, 财务报表上列报的所有项目都会反映会计政策的规定和变化, 而平时的会计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财务报表上的资产负债的有关项目金额或者数值不可能或者完全不切实际,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会计估计就能够解决不少问题。从整体上来看,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 会计政策的变更反应方式是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财务信息以及方式发生变化, 而会计估计的变更反应方式则是财务报表有关金额或者数值的变动。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方法
在具体的划分方法方面, 企业可以采用具体方法划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首先, 企业要分析涉及的会计事项是不是属于会计确认、计量基础或者列报项目的变更。进行这一步的分析之后, 企业可以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就很明确了, 即如果分析的事项中存在一项或者一项以上的上述事项, 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会计政策变更。如果分析事项的结论是不涉及上述三类事项, 反而是与金额或者数值的计算方式或者方法有关, 则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会计估计变更。
以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为例, 通过分析该事项与会计确认、计量基础或者列报项目的关系, 发现该项目并不是属于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存货计价方法改变将导致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列报变更, 而列报项目的变更实际上就是会计政策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 与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一样的,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也和会计确认、计量基础或者列报项目没有表面上的关系, 再做深层次的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 该事项的会计确认和列报项目都没有发生任何的变更, 最终变化的只是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等相关金额和数值, 因此该变更属于会计估计的变更。
【摘要】 拟就比较外国法之规定,立足本国立法现状,浅谈我国在今后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情势变更原则。
【关键词】 情势变更;合同;立法现状
一、情势变更原则在国外的适用
(一)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
按照通说,情势变更原则起源于12、13世纪注释法学派著作《优帝法学阶梯注释》中的“情势不变条款”,说明当时合同之约定就已经注重双方当事人之利益平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此规定就现在看来也不失为一种进步,体现了法的前瞻性。然而,法律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情势变更原则也不例外,它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如曾一度被滥用,损及法律的安定,继而被法学家和立法者所摒弃,再后来兴起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形式的正义,重视契约必须严守原则,这一时期情势变更原则处于低谷期,已失去其应有的重要性。
法律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法律有其自身的适应性,有学者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并为之服务,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法律也应随之修正,这就是法的适应性”。为此,德国在其民法典中并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通货膨胀、马克贬值。在这期间订立的合同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若继续履行合同已显示公平,因此德国规定了一些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特别立法,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紧急租税命令》、《抵押权及其他请求权增额评价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新订金钱性质法》、《法官协助契约法》。这些特别民事立法为解决情势变更问题提供了依据,表明德国法对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更注重订立合同时的法律行为是否存在。
法国在1916年的“波尔多煤气案”中,首次发展出了“不可预见”理论。并且在法国民法典中也有关于此“不可预见”理论的具体反映,《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的规定实际上与情势变更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此规定表明:法国法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注重当事人不可预见情势变更的发生,也即情势变更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若有一方当事人可预见情势变更的发生,则此当事人就丧失了主张情势变更的权利。
(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
英美法上与情势变更类似的表述是“合同落空”,其中英国法上关于“合同落空”有个经典的案例:1903年的克雷尔诉亨利案,又称加冕典礼案。被告租用原告临街房屋一天为观看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后典礼因故取消,被告即拒付房租。原告起诉,法院认为,合同虽未载明租房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典礼,但考察有关背景可知这是“合同的基础”。由于典礼取消,该合同的基础即不复存在,被告再无支付租金的义务。
依据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的规定,如果由于发生了某种意外事件使合同变得实在难以履行,而这种意外事件按照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基本假定是不会发生的,或者由于卖方遵守政府规章而使得合同难以履行,卖方均可免除责任。从以上可以看出,英国对情势变更的适用更注重合同的目的是否能实现。对此,美国着重从合同的履行上来认定情势变更的发生,若出现履行不可能、履约更加困难、履约无用和无意义等,则法院可以认定发生情势变更,以免除当事人的责任。但是上述情形并不意味着卖方可以轻易免除责任,如果仅仅是卖方履约费用有所增加,或者市价涨落,都不能免除卖方的履行义务,因为这是正常的商业风险,尚不构成预料不到的使合同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意外事件。
二、情势变更原则在我国的立法现状
实践中,我国已存在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具体案件,典型的如“武汉市煤气公司诉重庆检测仪表厂”一案。在该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肯定了情势变更原则。立法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规定: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能克服它或它的后果。由于我国已加入该公约,因此该公约中的情势变更条款对我国有拘束力。但这仅是我国涉外合同的一部分。直到2009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有关于情势变更的规定,该解释(二)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这一解释弥补了我国国内立法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立法漏洞,同时也给法官裁判情势变更的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的这一司法解释顺应了时代潮流、迎合了我国国情。随着“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的发生,导致许多合同出现了显失公平的现象,若继续履行合同则有失法的公平正义价值。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也出现了许多情势变更的现象,导致许多合同无法履行。再加上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鉴于此背景,我国司法机关审时度势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解释,这也是很多学者所倡导的,是大势所趋。
三、我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区分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
任何交易活动都伴随着风险,商业风险是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风险责任,当事人不可以商业风险作为情势变更的理由,主张变更、解除合同,以达到逃避风险的责任的目的。司法实践中应把二者区分开来。
(二)明确把商业风险与情势变更区分开,把商业风险排除在情势变更之外
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实际操作中给法官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律仅作原则上的规定远远不够,尤其是针对这么重要的而且易于与其它制度相混淆的制度而言,还应当借鉴、参照外国法并结合我国国情予以制定出具体的标准。
(三)严格控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二)规定: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解除。由此可以看出,当事人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后,对于是否变更或解除则由法官决定,这给法官留下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解释(二)又没有规定具体的判定标准,这极易导致法官滥用职权。对此,有学者曾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首先,要对情势变更原则做出明确、细化的规定,严格适用条件。应该将其定位为严守契约原则的一种例外,只是特别的补充手段而已,而不是随意可用的规则。
其次,要加强监督,制定严格的措施,防止权力被滥用。另外,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胡经华也指出对符合解释规定条件,必须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进行裁判的个案,应当在程序上进行规范:(1)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核,必要时报最高法院审核;(2)要求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能够调解的尽可能调解。进而从程序上防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这也适合我国法官整体上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从程序上规范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并无不妥,但是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损害了效率的价值取向,不是长久之计,根本上还应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
(四)实践中应区分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二)对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作了区分,明确规定情势变更不同于不可抗力,有学者认为二者在运用范围、适用的情形、法律后果上存在不同,因此,实践中法官在判定具体案件时应当审慎把握。
(五)情势变更的适用以当事人主张适用为前提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二)规定: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予以变更或解除。当事人的主张是法院裁定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前提条件,法院不应当直接适用。这一规定符合私法自治原则,体现了法官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因为有时当事人可能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而不愿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此时即使对于该当事人显失公平,但是如果他自愿承担该不公平的后果,法不强人所难,法律也不能强迫他去选择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六)情势变更的发生要当事人不可预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二)规定:情势变更的发生要求当事人不可预见,当事人若能预见情势变更的发生,则意味着该当事人愿意承担该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虽然解释(二)规定了当事人不可预见情势变更的发生,但是却过于笼统,因此法官在判决中要仔细把握。
有学者认为对于有些发生机率很低的情况,如飞机失事等,尽管当事人订约时会预见到这些情况可能发生,但仍应作为情势变更看待;如果当事人能够预料而没有预料,则应认定为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应由当事人自己负责;如果当事人对情势变更事实上没有预见,但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判定当事人应当可以预见,则当事人仍不能主张情势变更;如果有一方预见而另一方没有预见,应当区分善意和恶意两种不同情况,对善意的没有预见的当
事人应允许其主张情势变更。对此,法官在审判中应当结合上述判定标准审慎地进行判定。
四、结论
情势变更原则是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现已基本上为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用,我国也于2009年5月13日予以公布施行。至此,弥补了我国合同法上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漏洞,这一规定顺应了世界立法趋势,但是在实践中仍需进一步的完善。本文拟抓住这一立法动态,在借鉴国外立法、立足本国现状的基础上,对完善情势变更原则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今后在修改合同法时进一步完善这一原则,在制定民法典时加入这一原则。以使得我国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情势变更事件能更好地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吴飚,朱晓娟.《合同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2]冯大同.《国际商法》,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
[3]王传丽.《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效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176
[4]吴飚,朱晓娟.《合同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5]彭凤至.《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280
【变更程序】推荐阅读:
公司名称变更程序11-23
林权登记办理变更程序12-04
变更管理办法及程序11-07
浅谈公路工程变更程序10-07
变更企业法人代表的程序11-22
公司股东变更需要什么程序和流程10-08
辐射安全许可证变更办理程序06-05
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成员变更程序09-19
隧道变更汇报06-17
变更联络函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