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空间建设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个人空间建设(通用8篇)

学生个人空间建设 篇1

一、基本要求

(一)学生个人空间必须注册本人真实姓名,并上传真人照片。

(二)学生个人空间必须设置个人展示、学习天地、实践天地、互动交流、个性化栏目等五个基本栏目,栏目名称可自行拟定。

二、评分细则

(一)个人展示(满分为10分)

上传个人简介,包括姓名、班级、职务担任、获奖情况等。

(二)学习园地(满分为30分)

1、学习规划:上传学年或学期学习计划,计5分。

2、学习心得:上传课程学习中的感悟、收获、启示,计5分。

3、作业展示:二三年级学生上传所学课程优秀作业5次以上,一年级学生上传1次以上,计10分。

4、学习资源:二三年级学生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如文章、视频、网址等5个以上,一年级学生上传2个以上,计10分。

(三)实践天地(满分为10分)

记录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调查、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包括活动图片、总结、获奖情况等,二三年级上传资料4次以上,一年级上传资料1次以上。

(四)互动交流(满分为25分)

1、积极加入辅导员交流群、教师交流群、同学交流群等,计5分;

2、主动与辅导员、教师互动交流,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自己生活、学习的思考与困惑,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效等,二三年级学生交流次数每月不得少于20次,一年级学生不得少于10次,计20分;

(四)个性化栏目(满分为15分)

本栏目可根据自身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设置“生活感悟”、“秀出真我”等个性化子栏目(子栏目名称可自拟),上传资料10次以上。

(五)奖励分(满分为10分)

学生个人空间建设 篇2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 其中的“信, 不疑也, 不差爽也, 诚实也。”俗话说:“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国。”诚信, 是中国传统美德, 是做人之根本准则之一。然而, 在市场经济社会, 物欲横流的今天, “失信”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占便宜”的社会环境下, 这股不正之风刮进高雅、庄重的象牙塔, 被称为天之骄子的莘莘学子失信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大学生失信具体表现在:

(一) 弄虚作假, 学业失信

大学生的学业失信, 主要体现在:课堂翘课, 早退, 无故迟到, 或是课堂上开小差, 看与课堂无关的书, 这大学课堂教学中随外可见。课外不是花前月下, 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 或是兼职校外。等到考试, 临时抱佛脚, 为了考试过关, 或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以获得奖学金, 采取种种措施, 夹带书本、笔记、电子词典、小抄等作弊。更有大胆偏激者, 或是贿赂老师或电话、邮件恐吓老师, 要求打高分。这种考试作弊、跑分、要分、擅自更改学习成绩的现象, 在大学生中存在严重失信现象。

(二) 招摇撞骗, 求职失信

有部份学生, 为了找个好工作, 在求职中, 制造虚假材料, 具体表现在, 诸如伪造课程成绩、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 或是虚编社会实践经历, 或是“偷梁换柱”把自己描绘为“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还有部分学生, 已跟有人单位签约, 但觉得不如意, 随意毁约。

(三) 恶意拖欠, 经济失信

助学贷款、助学金是国家为了让家庭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而采取的政策, 有些大学生为了取得助学贷款或是助学金片面夸大家庭贫困状况来骗取贷款或助学金。还有些学生恶意拖欠学费, 或是毕业后恶意拖欠国家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布, 大学生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经济失信。

二、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内容组成

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 应包含二个方面的:

(一) 个人基本情况的信息

个人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籍贯、政治面貌、入学情况、所在学院、专业、父母详细地址、身份证号码、本人联系方式 (手机、E-mail、QQ号) 、父母联系方式 (姓名、工作单位、住址手机、座机、邮编和月收入) , 这些个人信息是完整的, 必完整理不可缺乏的。

(二) 个人诚信评价信息

大学生个人诚信息内容主要有:

1. 思想品德诚信评价, 主要指个人大学生活中, 是否打架斗殴、酗酒、欺诈、偷窃等不良品德行为。

2. 学业诚信评价, 主要包括是不否遵守课堂纪律, 是翘课、早退、迟到, 考试是否作弊, 作业论文是否抄袭剽窃。

3. 经济诚信诚信评价, 是否及时各项学校缴费、欺诈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金或是欺诈社会上的人员;

4. 社会实践诚信评价, 是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义务献血、社区活动等;

5. 就业诚信评价, 求职简历是否真实, 求职成功后是记录去向、联系方式等;

6. 其他个人信息评价。

三、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设原则

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其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设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 个人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原则

个人信用信息能否具备信用凭证功能取决于该息信是否具备一系统保证其凭证功能发挥的、必要的客体属性, 即个人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作为证明个人信用能力与守信愿意的依据。在档案管理中, 只有完整性的信息才能全面的再现历史和真实反映历史, 并起起凭证功能。因此, 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完整性, 应包含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和个人诚信评价信息, 这二者构成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保障, 不可缺一。

(二) 个人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原则

个人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信息机制, 最为关键的问就是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真实性是决定个人信用信息档案的可靠否, 决定着信用的可信度。由于个人信用信息采集的范围比较广大, 数量大, 时间跨度长, 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的人为原因而导致个人信用信息的失真, 如由于大学生家庭可能随着着父母的工作调动而改变, 个人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中, 各方面的记录由于时间跨度长而导致信用信息收集不完全, 个人信用信息的来源原始性与信息处理程序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决定的作用。因此, 学生个人信用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 必须科学制定采集的方法、渠道、处理程序, 确保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真实性。

(三) 个人信用信息的动态性原则

个人信息信息动态性原则指学生个人信用信息不是静态的, 不是一开始就可以一次性的收集好,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的, 具有动态性的, 是随着学生大学的学习生活不断的进行补充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动态性, 要求在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设中, 取采科学措施, 不断收集完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四、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设措施

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 首先从当前实践情况出发, 可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 采取具体措施, 总体作法如下:

(一) 加强个人信用宣传, 开设诚信教育课程, 增加大学生信用意识

当前, 我国不少的高校都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 甚至有些学校把诚信例如选修课, 如天津商业大学的诚信教育课程。天津商业大学校长刘书瀚于2005年春提出面向全校开设“诚信教育”选修课的构想, 并由法政学院于2006年春季正式开设了面向全校的“诚信教育”选修课。这些值得国内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在诚信宣传方面上, 可通过校园的宣传栏开展诚信日、诚信月宣传活动, 利用网络, 在校园局域网, 在BBS公告栏中开展诚信论坛活动。

通过加强个人信用宣传与开设诚信教育课程, 加强大学生个人信用意识, 从而确保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有利个人信用档案的建设。

(二)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评级标准

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诚信评价体系, 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章守约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 总结出量化考核指标, 并按照年度对在校学生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根据学生信用档案完完整性原则, 首先建立不同的层级的信用评价指标, 信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校内记录 (学生本人承诺书、奖励记录、处罚记录、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成绩记录、借书记录、违规记录、上课出勤记录、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校内消费记录等) 校外记录 (信贷记录、信用卡消费记录、公用事业消费记录等) , 其次, 根据学生档案真实性原则, 建立不能层次的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各高校可按各自情况, 按不同的专业、划分不同档次、赋予不同的分值, 如奖励记录上, 可划分为一、二、三、四个档次, 可赋予不同的分值, 利用现有的管理软件, 将诚信分数如实的录入学生个人档案。最后, 根据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动态性, 建立相关渠道, 实行动态跟踪, 继续收集学生个人信息档案, 按档案鉴定、整理、分类、归档, 不断加以完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三)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法律制度

当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大学生信用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 都建有严密的信用档案法律制度, 对失信或不良记录者给予严格的罚款, 予以曝光, 并从道德、经济、法律上追究其责任。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视作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相比于不良记录的人, 在求职或经济更易获得成功, 如我国不少信用意识强的毕业生, 在自己的求职书中开始附加由征信机构提供的关于个人信用记录的书面告作为求职的诚信“砝码”。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中, 具有一定的个人私权。面对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 大学生个人信用私隐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 必须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个人信用的法规, 一方面, 可以保记学生的个人私隐权, 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法律来规范信用关系, 对违反法律信用对大学生失可以通过诸如球场上给予亮黄红牌, 亮黄牌是给予严格警告, 积累二张黄牌, 可以直接给予红牌, 并追究其失信带来的道德、经济、法律后果。也可以加强大学生个人信用意识, 更好的维护个人信用。

五、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全程管理

个人信用档案全程管理主要包括仿自己采集、处理、加工、分析 (信用评估) 、传播利用和当事人实时监督六个环节。[5]由于大学生信用档案不同于一般文书档案, 除了具有一般档案需要收集、鉴定、整理、分类归档, 个人信用信息档案还需要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录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然后提供利用 (如利用个人信用档案获取助学贷款) , 同时, 当事人对本人信用档案信息具有查询监督的利权, 以确保所记录的个人信用档案是真实, 如果不真实, 可以提出异议或许是补充完善。

相对一般文档案归档后的静态管理, 而个人信息档案具有的动态性, 其动态性体现在个人信用档案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具体体现在对个人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和分析, 如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中, 可能得获得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 入了党等等, 这些信息需要及时采集、处理、加工, 核对其真实性, 然后才按评级标准, 对个人信用档案调整其信用评级等级, 从而确保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完整性。

公民对个人信息具有“查询权”, 大学生对个人信用档案的知情权, 主要反映在可以查询个人信用档案的基本情况, 并对个人信用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留有“同意权”和“异议权”, 是对当事人信用档案行使监督权利。查询权确保了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失真问题, 提高了个人信用档案的真实性。当事人在行使监督过程中的“同意权”和“异议权”, 有利于维护个人的权益, 尤其是在涉及个人私隐的, 个人有权要求删除或要求不得公开。

六、结束语

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设, 不仅是高等学校信用建设的一环节, 而且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成部份。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建设, 要从具体具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信用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动态性原则, 采取不同的措施, 具体的评价标准, 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 全程的管理, 必然对社会个人信用档案的建设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相君.档案管理视角下个人信用信息有交性保障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 2010.

[2]王勤.高校学生个人信用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M].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冯静.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制度构建[J].金融经济, 2012年15期.

学生个人空间建设 篇3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了“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的工作方针,并提出了具体的战略主题:坚持能力为重。本研究在分析此发展纲要的基础之上,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借助于空间教学这个平台,具体研究了基于空间教学平台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模式。

关键词空间教学平台英语教育专业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时时刻刻在改变人类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的网络时空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现在讨论的热点。当前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搭建的空间教学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和数据库支持,使得在网络时空中进行交互学习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比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加便捷、快速。下面我们来看看基于空间教学平台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而在基于空间教学平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不但能利用传统教学的优势,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利用网络搭建的空间教学平台进行课后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弥补高校传统教学的劣势,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师上完课就走人,由于缺少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接触,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学生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进行课程学习的课后延伸,这会减低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有了空间教学这个平台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在对话中,教师可能会向学习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能帮助他们形成假设,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借助于空间教学这个平台,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发挥各个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在这种沟通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活动。

另外,与传统教学相比,空间教学这个平台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甚至于参与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际例子、个案研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他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所获得知识的感性认识。

我们都知道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的英语教师的。教师專业具有“双专业”的特点:既要精通学科专业,也要通晓教育学科专业。因此不但要突出英语的专业性,还必须在英语和教育学这两类不同的学科中寻找均衡。在当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下,英语教育专业强调的是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均衡。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基础。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的能力。而这些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获得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的实践才能得到。这也刚好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来的具体的战略主题:坚持能力为重相吻合。

空间教学的建设不仅能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提供理论和专业学习的最新信息资源平台,还有利于教师设计和开发相应的课堂观察、教学录像和试讲实录等英语教育实践专业资源。更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动态感受,激发他们参与这些实践学习活动的兴趣。

因此基于空间教学平台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有利于增强英语教育专业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定能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推动整体素质的发展。

本文为2013年湘南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空间教学平台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的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2]黄雪.网络时空中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8月下第24期(总第282期).

[3]贾文岩.“学习共同体”的生态建构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2(7).

[4]姜勇.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国外教师专业发展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5]卢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2(5).

[6]魏顺平.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期刊论文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0(4):82-89.

[7]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95.

[8]郑飞.构建微型学习共同体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2(10).

学生个人空间建设 篇4

从开展调研、熟悉村情到归类整理各种党建材料,从了解本村特色产业到熟悉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细节,从把握本村动态到丰富村级网站内容,从全村经济普查到招商引资的启动,从发放粮种补贴到“村村通”工程的开展那一世小说网 http://,从建立党员议事会到成立党总支和分支,从关爱留守儿童到慰问贫困党员,从开展林水工作到主题教育蓬勃开展,从紧张的抗旱保苗工作到新型工业园区的启动等等,通过这些工作,**从一个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毫无概念的“门外汉”逐步转变成一个能基本自行处理农村事物的“村官”,工作能力在琐碎的农村事物中得到了提高。

在工作之初,为了尽快了解村情、熟悉村务,**开始逐一走访党员、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征求他们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她的希望和要求。有的时候群众家中没人,她就天天去;有的群众晚上才能回来,她就和村干部抽出时间晚上去,有时和群众聊到兴头上,一晚只能走访一户。经过一个多月的走村入户,她终于拜访完了村里所有的党员群众,同时也了解了**村的村容、村情和村风。

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觉得**村山羊交易市场需求量大,羊行的经营规模小、市场拥挤、管理服务层次低,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她的提议下,村干部通过实际调查,得知羊行老板也早有扩建的打算,只是碍于资金问题,迟迟没有敢做大的行动。**就和村两委一起帮助他找资金、找赞助,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他提供小额贷款。终于,羊行也在08年底扩建成功,不仅增加了规模效益,而且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吃上了“羊”饭。

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是造福千家万户的大好事,可是就有一些群众抱着老皇历不放,一个劲地认为村干部没钱喝酒了,又想歪点子了。而且这次参合的费用从去年的没人10元上升到20元,于是又有些农户认为政府是不是又在变相乱收费。尽管每天广播响个不停,还是有些人怕吃亏上当。农村基层工作复杂万千,白天忙于事务,累得喘不上一口气,为了使全村农户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为了把工作做细,使一时不理解党的政策这些人想明白,**和村干部只好晚上深入这些农户家中,向他们详细解释新农合的政策,并以本村几位重病人昂贵药费得到补偿的事实为例,恳切地进行劝说。在她们的努力下,终于使这些农户消除了疑虑,也让他们加深了对村党支部的信任。

受金融危机影响,**村3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失去了增收的重要来源。**在通村干部的帮助下,召开流动党员和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会,对那些创业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强、服务意识强的青年,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有群众表示在外地的鞋厂工作过,有这方面的相关经验,也有建立鞋厂的意愿,她就和村两委积极帮他们选场址,跑工商,找税务,寻资金。09年初鞋厂建成了,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经解决了部分返乡农民的工作问题,这给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多次找到镇和县相关领导,提出建立农民图书室的想法,希望他们能给与思想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帮助。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他们表示目前省里正在完善“万村书库”、“农家书屋”项目,建立农民自己的图书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在几个月的努力和等待下,通过自筹资金购买、社会捐赠和利用“万村书库”、“农家书屋”项目等办法,采取县乡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的办法,2009年初,**村成立了“农家书屋”阅览室,图书涵盖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有许多管理、财务、文学等各方面的图书,林良满目。农民读书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对于非农专业的她来说真是犯了难。为了帮助农民朋友读懂书中的农业科技知识,她在闲暇时经常钻研农业类书籍,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现在对于一些较为专业的名词她自己也能给农户讲解了,用她的话说“她现在也算是半个农业专家了”。

**村特色产业是蔬菜大棚种植。去年年底,大棚里蔬菜普遍受病毒侵害,农户种植信心普遍下降。**就联系技术员天天往大棚里跑,给农民讲解预防病毒的办法,受害秧苗的挽救措施。但是病毒来势汹汹,许多秧苗还是发黄、枯死,农户看着这些亲手栽种的蔬菜秧苗唉声叹气。她就和技术员及时的劝慰他们,引导他们把受损秧苗拔掉,栽上新的秧苗。但是已经错过了秧苗生产的最佳时期,秧苗长的很慢,她就和技术员详细给他们讲如何添加营养液,如何护苗。有时太晚了,她就和农户一起睡在大棚里。有一阵全身过敏,皮肤发痒、红肿,甚至不停的流泪,回到家中,家人都劝她病好了以后再去上班,但是想起农户焦急的心情,她还是不能放手不管。终于,新载的秧苗长起来了,一片片,郁郁葱葱,农户们露出了

效能建设个人心得 篇5

一、当前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活动关系党的形象,是新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需要。

人生不过几十载,真正能够为党和人民干点事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岗位,为民尽责、为国尽力。通过转变作风,可以树立团结协作的干部形象。团结是大局,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查党员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通过作风整顿,可以树立务实高效的干部形象。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解决好当前卫生系统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真抓实干,最老实的办法就是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落实一件。

二、当前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活动,有利于全体领导干部找准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锐意改革,创新思维,不断完善自身工作。

我作为一名卫生执法监督所的负责人,更要做倡导和践行良好风气的带头人,要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把“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经常想一想什么是“服务”,树立服务的意识,遵守权力使用的纪律规定,牢记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确保权力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当前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干部作风,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切实解决工作不实、作风漂浮、工作不在状态、工作不作为等问题,有利于创新卫生执法监督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

我们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即要学政治、学理论,又要学业务、学法律、学科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这次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五种态度:一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意识;二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三是真抓实干,勇挑重担的意识;四是严以待已,廉洁自律的意识;五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树立和发扬五种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做一名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卫生执法工作者。

个人品德建设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论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时提出了“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议题,由此,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变成了四德。突出“个人品德建设”紧扣道德建设的时代主题,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而且把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到有关和谐文化建设的高度,使由个体角色入手的道德教育更加符合构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将个人品德置于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同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由人存在的两重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需要的两种表现形式所决定的。一方面,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存在物,在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总是试图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而追求超越本体的性格,使人自身的绝对完善成为可能。马克思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中的经验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真正认识和领会到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感觉到自己是人。”人自身的绝对完善或“感觉到自己是人”,足以说明作为个人自我完善重要精神力量的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必备的东西,也足以说明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人为了感觉到自己是人,必然使个人品德成为满足作为自然主体的个人需要。另一方面,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作为社会一员的存在物,“每个人都有必要到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环境造成的,那么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在这里,“他的重要生命力”的指向就在于个人有维持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因而,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就必须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这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就成为每个人妥善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需要了。人的社会需要与作为自然主体的个人需要相结合,使道德以一种掌握世界、调控社会的特殊方式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从而确证了“四德”新提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个人空间建设 篇7

现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建设用地需求在不断增长, 实际的建设用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张。2006—2011年全国共批准建设用地面积295.60万hm2, 且整体上呈现波动中逐年增加趋势 (图1) 。建设用地作为承载人类非农经济生产活动的主要基础, 是第二、三产业经济生产活动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与国家和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就十分关键。

众所周知, 我国强劲的建设用地需求和约束性的建设用地供给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但在更大程度上源自我国施行的相关土地政策导致的限制性空间配置所引发的建设用地需求和供给之间结构性的不均衡。基于以上两点, 本文将在考察相关土地政策下的我国目前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 (初始配置、再配置) 的基础上, 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改进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的路径选择建议。

2 土地政策下的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

2.1 相关土地政策

我国的建设用地供应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 存量部分通过现有建设用地使用者之间的交易来供应, 增量部分则主要通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来供应, 其中增量部分占据了建设用地供应的较大部分。但是, 通过农用地非农化途径新增建设用地所带来的耕地数量减少将可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我国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来抑制耕地数量快速减少的问题[2]。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保持最低限度的1.2亿hm2 (18亿亩) 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 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但在膨胀的农地非农化的现实需求压力之下, 为了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联系的配套政策, 与建设用地配置直接相关的政策包括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和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等。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主要是通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来实现。土地规划一般规定在较长时段内一个地区可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 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主要取决于所谓的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指标。在符合土地规划的前提下, 年度土地计划则规定了一个地区当年可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即所谓的农用地转建设用的计划指标。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是实现耕地数量总量控制的保护性措施, 具体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 补多少”的原则来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2.2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初始配置和再配置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核心问题即是对配置区域的优化决策, 这也是协调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关键所在。空间配置不合理, 不仅会导致开发秩序混乱, 还会使建设用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低下, 带来资源大量浪费和经济的巨大损失[1]。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可分为初始配置和再配置两个过程, 我们可在施行的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和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的制度框架下认识这两个过程。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制度框架决定了建设用地空间初始配置的过程, 在这个框架下和过程中, 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对新增建设用地统一实行“总量控制、层层分解、统一分配”的集中决策和指令性管理[3], 只有持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所赋予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地区, 才有资格将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这种做法一方面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变成一种稀缺资源,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4];另一方面, 又反过来使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这种稀缺资源要素进行分配的主导者。虽然政府在分配建设用地指标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到区域间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建设用地需求存在着一定差异, 但囿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政府显然无法有效通过准确预测各地的建设用地需求来对建设用地空间初始配置做出合理安排。毫无疑问, 这种行政色彩过于浓厚而又缺乏市场机制的初始配置过程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更多地是行政博弈而不是科学配置的结果[5],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损害土地利用效率,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被认为是对建设用地进行空间再配置的一种制度设计。在此制度框架下, 耕地资源富余地区在满足本地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将动态平衡后余下新增耕地数量用来平衡抵消其他地区因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耕地数量不足而无法满足新增建设用地所占用耕地的数量, 其实质就是耕地资源富余地区和建设用地需求强劲地区之间的占补平衡。但我国目前的政策规定, 耕地占补平衡必须严格限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 不得跨省域进行耕地占补平衡。由于我国耕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建设用地不断占用耕地且耕地后备资源短缺的困境, 补充耕地资源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在本县、市域内乃至省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的难度很大[6];同时, 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慢, 建设占用耕地的矛盾相对不突出, 但中西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拓面临缺乏资金的困境。因此, 这种带有很大限制性的建设用地空间再配置过程必然牺牲了一部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效益。

3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的可能性

从以上对相关土地政策下的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的论述来看,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和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制度设计下的建设用地空间初始配置和再配置过程都无法对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核心问题——优化决策配置区域做出最恰当的安排, 在理论上存在着包括效率缺失、资源浪费、效益损失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可能性。那么, 应如何对建设用地空间配置过程进行改进呢?

科斯定理认为, 资源的初始配置并不影响经济效率, 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资源再配置的机制[7]。将此理论应用到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改进, 我们可在建设用地空间再配置环节中寻找突破口。考虑到我国建设用地空间再配置被牢牢限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 一个显然可能改进的路径就是适度放开这种限制, 实施建设用地的省际空间再配置, 即破除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在不同省域之间所设定的分割边界, 允许跨省级行政区的占补平衡。

科斯定理同时说明, 市场交易机制可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7]。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机制设计时, 可采取以下的模式:在建设用地空间初始配置的基础上, 允许中西部地区将自己拥有的富余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市场交易转让给东部地区, 并将从交易中获得的资金严格用于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或适度投资于其他产业。本文通过目前对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进行限制所导致的后果和若干适度放开所能达到的可能成果, 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论证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的可能性。

3.1 建设用地不能进行省际空间再配置的后果

第一, 我国省际间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明显且在不断扩大。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可通过测算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能创造出多少非农GDP来进行具体衡量。以2009年为例, 通过使用当年各省级行政区的建设用地数量和非农GDP数额两组截面数据, 得到各省级行政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结果 (图2) 显示,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最高的福建省建设用地效率为2.46亿元/km2, 而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设用地效率仅为0.38亿元/km2, 两者相差竟高达2.08亿元/km2。

为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将各省级行政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 具体划分为: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通过考察2001—2009年全国和各区域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图3) 可见, 省际间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在逐年扩大, 9年间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16亿元/km2、0.47亿元/km2、0.45亿元/km2。由此说明, 东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对非农GDP增长做出的贡献最大, 中部其次, 西部最小。这充分反映出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获得的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可能是过剩的, 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由于建设用地不能进行省际空间的再配置,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

第二, 我国经济集聚和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限制。

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 其经济集聚程度也越高。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经济集聚程度相对偏低, 城市间规模差异也明显偏小。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海运, 而我国的港口城市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 因此对我国而言, 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聚应是一种天然的结果[8], 并且我国的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分工体系的时期[7], 因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由于建设用地不能进行省际空间再配置, 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的建设用地指标长期供不应求, 虽然短时期内可通过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来进行发展, 但长期来看, 建设用地生产要素的不足将会严重抑制未来的发展潜力。事实上, 建设用地指标的供不应求引发的建设用地价格的较快上涨已迫使许多工业企业搬离东部, 或搬迁至中西部, 或直接搬离中国, 这种阻碍建设用地有效配置的行政性制度安排导致的工业布局结果不利于我国经济集聚和工业化进程。

第三, 我国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农村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流动, 特别是向大中城市流动。这种流动对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拉动内需增长都大有裨益。毫无疑问, 众多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 要求东部地区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岗位。对各地而言,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产生的增值收益是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 但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而又无法进行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的背景下, 东部地区相对较强的土地增值收益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最终将使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

3.2 实施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的可能性

建设用地不能进行省际空间再配置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实施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 无论是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还是对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设计得当, 或能达到一个多赢的格局, 在各方都从中受益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集聚, 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首先, 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将能从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取得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空间, 土地价格上涨的趋势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制造业发展空间紧缩的趋向将会得到遏制, 其所拥有的相对较强的土地增值收益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一方面可获得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所带来的收益, 另一方面还可在东部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获得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 两者相加带来的总收益可能远大于其利用自身原本相对过剩的建设用地指标发展产业带来的收益。此外, 我国的东部地区在地理和自然条件上具有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 而中西部的广大地区所拥有的较多耕地后备资源使其具备了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比较优势。因此,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也将有效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发挥, 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的合理分工。

其次, 从土地利用效率角度来看, 取得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之后,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在建设用地利用方面所拥有的效率优势将能得到充分发挥;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通过利用从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中获得的资金用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也将推进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工作。此外, 允许中西部地区将自己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市场交易转让给东部地区将对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形成一种激励, 将促进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三, 从民生的角度来看, 在各地区经济发展都能从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中获益之后,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将有更多的财力接纳中西部地区转移来的劳动力, 为其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提高经济收入, 而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也将对保障城市的基本功能和高效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原有居民在从经济发展中直接受益的同时, 实质上还取得了某种无形收益。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居民一方面可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中取得比原来分散化经营更多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 由于中西部地区输出的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取得的收入也将有相当一部分补贴给自己, 这也将构成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4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时应警惕的问题

从第二部分的论述来看,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在理论上是完全可取的, 但要从理论上的可取变成事实上的可行, 还必须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严密进行机制设计。如果只盲目乐观地看到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带来的美好愿景而忽视了需要警惕的一些事实, 那么最终的结局可能会背离初衷, 甚至适得其反。笔者认为, 在实际操作中, 以下三个方面容易发生问题, 需要重点警惕。

第一,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可能带来地方政府恶性竞争问题。无论是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还是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过程都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 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考虑到随着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过程的进行, 可用于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指标也会随之减少。在这种趋势下, 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再配置的初期, 中西部地区为了获得指标交易带来的资金收入竞相压价, 将指标通过交易转让给东部地区;再配置的后期, 由于可交易指标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 中西部地区将逐渐掌握交易的话语权, 极有可能在经济利益面前罔顾交易指标的实际价值而任意抬高价格, 使东部地区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无论出现何种局面, 对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效率上的损失, 必须警惕。

第二,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过程造成的实体土地虚拟化可能带来的房地产泡沫化问题。由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构成的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过程, 其实质是基于权利可分离、可买卖并通过交易获得帕累托最优, 改进这个基本逻辑的土地发展权转移过程。这种指标交易虽然给实体土地的权利发挥带来了丰富的活动空间, 但因为存在实体土地和交易指标所造成的土地虚拟化, 这种活动空间的具体指向就极有可能偏离应有方向, 进而出现泡沫化倾向。这种泡沫化倾向最可能的载体就是建设用地使用过程中的投机行为, 尤其是在“GDP中心主义思想”和土地财政路径依赖仍是地方政府主流发展观的今天。因此, 应高度警惕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将通过交易取得的建设用地指标过度用于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业发展。

第三,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给中西部地区可能带来资金收益流向异化问题。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将从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中获得巨大的资金收益, 最佳的机制设计是将此资金优先用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农业规模经营, 在此基础上适度投资其他产业。但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 对地方政府而言, 这并不是一种最优的资金流向选择。同时, 巨大的资金收益也将给地方政府官员提供更强的“寻租”动机和更多的“寻租”机会。如果监督管理不力, 资金收益流向的异化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这也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

5 结论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建设用地, 特别是对农地非农化新增建设用地的依赖和耕地资源的稀缺, 决定了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问题是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从目前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来看, 我国的建设用地空间配置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实施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是一个可选择的不错路径。实施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 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而言, 不仅可大大缓解其所面临的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局面, 也可通过其经济发展来吸纳更多的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的劳动力定居和就业;而对对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省份而言, 可通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获得宝贵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农业发展资金, 这不仅促进了区域之间财力的转移和区际财力平等, 还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9]。当然, 合理的机制设计是使愿景成为现实的关键, 也是保证结果不背离初衷的关键。因此, 在对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进行具体机制设计时, 必须高度警惕那些可能导致初衷异化的潜在问题。如果机制设计合理, 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将能完成从理论可能到事实上可行的转变, 成为一种改进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的多赢路径, 也将成为推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摘要:从我国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且供需之间存在着严重结构性不均衡的实际背景出发, 在考察我国相关土地政策的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的基础上, 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实施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的可能性, 并提出了在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完成从理论可能到事实可行时应警惕的若干问题, 指出如果机制设计合理, 实施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将真正成为一种改进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现状的多赢路径, 也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再配置,改进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2]汪晖, 陶然.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义[J].管理世界, 2009, (8) :39-52.

[3]靳相木.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 2007:30-45.

[4]张建生.浅论农地转用指标市场化流转[J].中国土地, 2005, (8) :30-31.

[5]陆效平, 孙伟.区域土地利用的效率与公平及其政府职能[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5) :42-46.

[6]邵挺, 崔凡, 范英, 等.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与异地占补平衡[J].经济学, 2011, (3) :1087-1104.

[7]陆铭.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突破口[J].国际经济评论, 2010, (2) :137-148.

[8]陆铭.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世界经济, 2011, (1) :107-125.

加强学校入口空间环境建设 篇8

关键词:入口空间 文化氛围 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9-01

1 环境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言传身教,环境的潜移默化也非常重要。从古至今,教育家都很重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这个问题就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要和品行仁德的人在一起,而与没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是不明智的。又如,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的这些论述就非常深刻地阐明了环境对一个人品行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同样,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体现了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影响的重要性,假如没有孟母三迁,那么我国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可见,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胜过喋喋不休的教导。

对学生的教育于国于家都是大事,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家庭的熏陶和榜样的作用。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目前对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却很少。尤其是学校周边的环境,不仅是学生朝夕接触的,而且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之内,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更为重要,而且不良的社会环境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安全。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自我保鲜能力差,他们的判断力和行为习惯极易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偏差,因此,校园周边的环境建设和整治非常重要。

2 学校入口空间及周边社会氛围现状及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赚钱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由于毗邻学校,在办公文具和餐饮方面就出现了许多商机,学校周边成了各种小商小贩的集散地,秩序非常混乱,缺乏管理。很多学校旁边紧挨着居民楼,居民楼一层开了很多针对学生的门脸房,这些店铺很不正规,店内物品凌乱,还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有些经营餐饮的商家也没有经过正规的注册,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更严重的是,校门外还有很多移动商贩,他们的餐饮车很肮脏,卫生状况堪忧。有的学校旁边不远,还有网吧之类的场所,这些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有害,还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不仅对每个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为那些缺乏自律的学生参与不好的社会活动,进入网吧、游戏场所提供了便利,在社会中丧失了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而且由于校外社会秩序混乱,也会有一些不法分子混入其中,危害学生的安全。所有的这些不仅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而且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加强学校入口空间建设的意义及指导思想

目前,对学校教育目的和教育理念的研究较多,主要是增加办学特色、学校的地位及升学率等方面。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靠老师和学校制度规范学生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学生在具有这种理想精神的环境中培养形成并习惯性的保持发展,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堪重负,其他的快乐都成为泡影。学生完全模式化培育,不能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雕琢和发展。学校不仅是授业解惑的场所,而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梦想与灵魂的港湾,一个好的校园可以荡涤心灵,呼唤理想。学校不是教育工厂,不能像产品似地将学生加工成几种模式,更应该像中国式的园林,充分发挥个体的美,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差异性、创造性。校园的环境和校园的入口空间就是体现这些人文精神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场所。但是很多学校内部空间比较窄,学校的操场都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更谈不上丰富的活动空间了。学校的大门很不显眼,尤其是中小学校的大门都非常简单,仅仅包括一个电控伸缩门和一个传达室,有的学校大门夹在居民楼或者办公楼之间,非常狭小,根本不能反映学校的特点和精神,对外很难起到展示和影响作用。校门外车水马龙,人员复杂,非常拥堵,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等待家长接送的场所,老师和警卫很难顾及学生的安全。

因此,学校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种情况,从政策上扶植学校,开展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的文化氛围建设,规范校园周边场所,禁止不文明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商业活動,还要投入财力、物力支持学校环境和入口空间的建设。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滋养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殿堂。学校应该能够向社会传递一种信息,高尚的境界,理想,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信念。学校的入口空间包括大门、标志建筑和广场,是学校和社会的连接点,是学校对外的展示窗口。学校大门是一种可读性符号,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教育理念,标志性建筑和广场可以传递一种积极的文化道德精神,荡涤人的灵魂,是传播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窗口。因此,好的学校入口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骄傲感和自豪感,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和思想教育。对于校外的居民而言,会由衷升起一种崇尚精神,心灵受到净化,对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另外,学校入口的广场还起到校园和城镇之间的距离效应,使得校园内部师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加之学生放学时校门前会人员复杂,广场可以提供一定的空间保证学生的安全。

4 结语

我们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打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不要把学校淹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高档的购物和消费场所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一定要将学校建设好。学校需要宽敞明亮的教室,宽阔的体育场和活动场所,需要体现蓬勃向上的人文精神的入口空间环境,需要倡导体现精神文明、文化内涵和理想信念的广场、标志、文化场所等,使得学校真正成为满足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功能的场所,不仅是培育学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李继春,覃小婷.高校入口空间[J].职业教育,2010(12).

[2]孙汀,闫伟昌.京郊村庄入口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2).

上一篇:形容儿童和小孩的好词好句下一篇:关于考试顺利祝福寄语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