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篇1

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调查 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菜篮子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超市食品质量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民工工作收入情况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居民医疗保障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现状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农林大学为例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浙江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群众信访工作调查——以临安为例 临安农家乐发展问题调查 当前社会物价问题调查 城市社区工作发展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医保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医疗现状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医保情况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城市住房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社会治安问题调查——以临安为例 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思考——以临安为例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以临安为例

一、本学期第7——8周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尝试,到临安或杭州附近农村、企业、机关、社区、市场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凡是提交调查报告的同学,可以按作业评分,优秀者只要提交一篇3000——4000字左右报告可以代替本学期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调查报告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交流,可以计入平时成绩。

二、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大要素。

写作格式:

 标题

 所属学院班级姓名

 正文部分

 调查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对象[人物、单

位、部门等基本情况]、调查的过程)

 调查的内容,(包括发现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包括经验、成绩、教训、失误等)

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或对有关问题的感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篇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主渠道是畅通的, 主旋律是高扬的, 社会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进行西化分化活动, 思想理论领域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冲击着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传承了知识青年关心国事,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流行广泛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谓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生活发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可能是一种理论体系, 或者一个学术流派, 也可能是一种思想趋势, 甚至一种舆论倾向。社会思潮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也有坏的消极不良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思潮往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 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 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实现自己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另外,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思潮也总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社会思潮会促使人不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大学生富于理想和使命感, 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 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恰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提供了契机。这种愿望和契机可能会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和思想上的偏激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纵。所以,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 颠覆一个政权, 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 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

要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思政理论课应该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思潮, 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 帮助他们深入观察, 分析各种思潮背后的经济、社会和利益的关系, 寻找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问题根源, 仔细辨析各自的立场和视角, 借鉴各种思潮中的合理要素, 而不是盲从。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将当前的很多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的而又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蛊惑性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中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 在与正确的理论的对照中加以分析评介, 让学生真正搞清楚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一来,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弄懂了理论问题, 而且真正达到了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准备条件

将当代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并加以评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要的条件。

1. 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

在将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之前, 教师应当首先弄清楚它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社会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社会思潮的差异等。只有对社会思潮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 才能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剖析, 深入理解。据调查, 在课堂上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流派、观点和内容时, 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随意性的比例达到了44.4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及理论课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所限, 或者在课前准备不足, 所以在课堂上讲解某些内容时突然想到相关的某种西方社会思潮, 就随口向学生提及, 但事先没有对要介绍的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分析, 对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周到而详细的安排, 因此仅涉及某位思想家、某一方面的观点内容, 从而缺乏系统的讲解和辩证的分析。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喜欢离题万里。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理论领域的现状结合起来, 同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遴选出大学生特别关心的, 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 与本课程教学又密切相关的思潮, 纠正其偏颇, 评介其错误,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比较研究中,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2. 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社会思潮的酝酿和发展传

播, 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为了恰当的遴选社会思潮,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把握其对于社会思潮所持的普遍的基本的态度, 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思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评价和接受能力。另外,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 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 由于其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认识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因而在对于社会思潮的剖析中, 需要理论性较强、分析比较透彻的传播方式, 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想信念不仅是文化、教育和信仰的问题, 更是实践的问题。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实践之外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 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由于利益取向不同, 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甚至失真。离开了社会实践,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偏离实际的社会思潮的蛊惑和诱导, 从而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通过实践检验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思考、认识和判断, 选择、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的侵蚀。

三、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方法探讨与实践

如何将遴选好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还需要恰当的方法。下面就具体举例来探讨在《概论》课教学中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引介。

1, 要选准介绍社会思潮的切入点。在准确的遴选好相关的社会思潮之后, 还必须选准介绍的时机和路径, 即介绍的切入点。从介绍的时机来说, 因为《概论》课主要是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而不是介绍当代其他社会思潮的, 所以应该是先介绍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在介绍的过程中将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引介进来, 反之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结果。比如, 在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 在讲清楚其科学内涵之后, 在此处对教材做一个引申和拓展, 即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很自然的进入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从介绍的路径来说, 多采用对比的方法, 即先介绍《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再引介相关的社会思潮, 最后分析、对比、总结。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介绍, 在先后将两种理论介绍完之后, 要充分、深入的对其展开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的本质不同, 探究出谁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通过理论的剖析和对比, 让学生自觉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 要深入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是现代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 思维活跃, 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 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 又显得有几分孤傲与固执。因此, 深入开展课堂讨论, 一方面可以听听学生的“高见”, 集思广益, 开阔教师看问题的思维与视角,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将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即可以帮助教师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于因势利导;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作风民主, 不依仗教师的强势地位居高临下, 在师生民主平等的讨论中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九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一部分内容时,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民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在讨论发言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西方的民主理念, 认为它具有普世价值, 是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利器。也有学生觉得民主应该是一个历史现象, 不应该具有普世价值, 而且西方的民主选举方式不适合中国。这些讨论既深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同时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评介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介当代社会思潮时教师必须时刻谨记引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 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否则,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做引导, 这堂课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师一方面应当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修养, 端正政治态度。另一方面, 认真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书籍, 弄清每一社会思潮的来源、流派、理论体系、值得警醒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避免评介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点缀或者画蛇添足式的累赘, 避免没有充分理解就痛加评介, 最好要引用国内外权威意见和最新研究成果,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在对普世价值展开评介时, 就可以引用中国社科院侯惠勤教授的观点:“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 具有结构上的依存性和功能上的有限性。从结构上看, 民主和国家一样, 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而都服务于一定的阶级统治、都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本质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功能上看, 民主绝不是万能的工具, 而只是有限的手段, 它不能鉴别真理、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实现事实平等, 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民主存在的时候, 它总不能真正实现, 而当它真正实现时, 民主也就消亡了。”这段话很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

总之, 为了更好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好地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于相关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具体的着力点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个方面,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授课对象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最新动态, 但是囿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对于很多问题的把握又可能有失偏颇, 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于一些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把握相关社会思潮, 以期更好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社会思潮,评介

参考文献

[1]赵洋张庆辉:对影响大学生的当代社会思潮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史志, 2009.0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第318页

[3]彭淑媛:西方社会思潮在思政课的“切入点”初探*——与美国的比较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01

[4]张劲:论社会思潮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学术界, 2008.2

[5]李孟一:我国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湖北社会科学, 2009.1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篇3

一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参与式教学现状,参考雷雳1997年的学习过程问卷并结合西藏高校学生实际编制了“概论”课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课题组以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概论”课教学改革试验班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问卷共12题,从主客观因素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结果采用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为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还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对调查与访谈的综合分析,发现参与式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当前学生对“概论”课程有一定的认可,但学习兴趣总体不高。在对课程喜爱度的调查中,非常喜欢的占12.6%、比较喜的为21.6%、一般的为52.7%、不喜欢的占13.2%。可见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并不高。

(二)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薄弱和能力偏低

据课堂学习情况调查,“一贯认真听讲”的占14.4%;24%的学生学习取决于对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45.6%的学生取决于老师讲课好坏。12%取决于自己心情好坏;“从不听讲”的占4.2%。其中存在着客观原因,也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主观因素,同时表明大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品质。学生从内心喜欢参与式教学,但参与其中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独立思考、自主发表见解上信心不足。

(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低

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效果要好于能力素质提高的效果,表明有一定的教学成效。但高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知识运用能力。据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理想,选“很会运用”的仅占4.2%。“比较会运用”的占20.4%,58.1%的学生不清楚自己会运用与否;17.4%的学生表示根本不会运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缺乏批判性和思辨性。有的学生对社会调查、考察等活动弄虚作假应付了事,缺乏实践意识和品质。

二参与式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外在动机及对课程认识不清,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成功的学习是伴有强烈动机的学习,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学习动机包括:外在的社会性需要、内在的主体发展需要和兴趣需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社会性需要,占78.4%,这就使得学生迫于社会压力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在对课程认识的调查中,18%的学生表示“不是专业课,因而不重视”;29.4%的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模糊;12%的学生对课程本身不感兴趣。可见功利化的外在学习动机和对课程的价值意义认识不清,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态度。

(二)疏于阅读,人文知识面狭窄,阻碍学习能力发展

“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学习中人文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据调查学生感到欠缺的人文知识较多,选项比例较高的依次是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西藏地方史和地理知识等。表明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知识背景,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文知识的获取除课堂学习外课外阅读很重要,而学生并不重视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主动经常阅读的学生只占4.2%,偶尔阅读和从不阅读的高达63.5%。学生人文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习能力的拓展。

(三)缺乏学习主体参与意识,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形成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低,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因为在这种教学中承担的学习任务少,较为轻松。能够主动认真学习的只占14.4%。在“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研究性学习并撰写论文”这六种教学方式中,前三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后三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调查显示选择前三种的比例大于后三种的比例,并且在后三种的选项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选择的比例下降。可见学生参与教学的信心不足,避重就轻,回避学习任务,缺乏学习责任感和主体参与意识,未形成自主学习品质。endprint

(四)教学枯燥死板,缺少实践环节,影响学生能力培养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仅容易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难以应对多样化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弱化教学成效。据调查45.6%的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与老师讲课好坏成正相关,可见教决定学,课堂参与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客观原因主要有: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0%,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单一,缺乏过程性,影响学生能力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背离了评价促发展的教学评价宗旨。”[4]目前以课堂教学考核代替对教师的总体评价;以单一的终结性的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代替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缺乏评价的综合性、指导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在参与式教学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品质,以灵活的参与方式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研究和解决中寻找快乐,增强信心,在全身心体验中提高能力。

(一)找准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5]这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设计中把国家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6]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参与式教学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能满足学生主体性需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习兴趣。实施参与教学,将学生发展性的社会需要、自身需要、兴趣需求有机结合,整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等现实问题。开展更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讨论、辨析、研究等,通过各种参与方式揭示课程教育的价值意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课程内容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活动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体味到课程具有的现实性与发展性,进而增强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扩展人文知识,强化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概论”课是一门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指导思想、党建、国防、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有多方面知识的支撑,才能达到理解的高度,真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感染力,才能引发思考,促使思考具有广度和深度。目前学生人文知识准备不够充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同时阻碍学习能力和学习效能的提高。教学中开展对话、座谈、辩论、研讨、视频分析,以及参观、考察后的交流等活动,在参与情境中学生能够产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争鸣,可以活跃思维,扩展知识面,进而提高理论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美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马扎诺提出了学习维度理论,认为学习包括: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练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学习能力,就是通过参与活动促使学生强化后四个维度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被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尤其是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处于有耳无心、惰于思考、疏懒厌学的学习状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7]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把教学的重点由教转向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课前布置一些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定题目后收集资料,课堂进行交流讨论;每个模块教学后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项目,各组选定项目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课上进行学术研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轨道,在持续参与中形成自主学习品质,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动的独立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整合而成的积极的稳定的内在品质。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信自如地参与教学,提高参与质量,在高质量的参与中实现生生共进、教学相长。

(四)参与方式灵活,发挥学生主体性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必须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的参与。”[8]因而调整教学内容和创新参与形式十分必要。调整教学内容一般选择学术性不太强、学生容易联系实际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并根据现实情况设计教师精讲内容和学生研讨内容。创新参与形式,除讨论、辩论、演讲等典型形式外,可将更多的方式引进参与式教学。如:学生制作课件讲解;模拟“专栏主持”、“焦点访谈”;开展“思想论坛”等。在活动方式创新上动员学生献策献力,给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创意出形式新颖又切合教学内容方式,既激发了兴趣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既注重形式多样又注重活动实效。如开展深入社区、企业采访;“志愿者”服务;寒暑假社会调查、考察、打工等活动。教师要对活动提出要求,按时收取调研报告、采访记录、心得体会,并组织活动后的交流与分享,使活动有始有终有效果。这样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实践意识、能力和品质。

(五)改进教学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发展

参与式教学不是一味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方法传授、能力培养;不纯粹追求教学的结果,而是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式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出结论,而是为了调整和改进教学,激励学生持续发展。为此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应重视教研活动中的研讨和反思,以及教师自评和互评。在学生评价中建立学业档案,包括讨论辩论的提纲、演讲稿、学习心得、论文、调研报告、与课程相关的参赛活动记录及获奖证书等资料,作为质性评价依据。教师依据教学中各种质和量的信息对学生个体做出个性化的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参与的质量以及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情况应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所在小组、班级的整体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对“概论”课参与式教学中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探究。以利于改进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真实全面地参与,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习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苏高教,2006(1):97.

[2]宁波.以案例为载体的“参与式”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8(8):100.

[3]王士恒.构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参与式教学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24.

[4]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1.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4.

[6]杨宏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需求参与性调研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11):83.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篇4

1、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2、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创新精神

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4、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

5、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6、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9、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10、“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

11、试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2、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篇5

科技,这个神圣而内涵丰富的词语,似乎离我们很远,却又离我们很近,科技在我们的想象力,科技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现代社会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和享受着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成果。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这一历史性的著名论断,精辟地阐明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突出作用。

科技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和最活泼的因素。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科技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重大飞跃都是源于科技进步的重大突破。

尤其是一次又一次的工业技术革命,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飞跃,改造世界的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增长了100多倍,在20世纪由于科技的迅速进步和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全球经济总规模增长了20多倍,由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近30万亿美元。

而在全球经济高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由本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60-70%。

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尤其是对于现代高科技而言,作为跨世纪人类社会竞争发展的制高点,作为新时期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作为人类未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有力杠杆,已为整个人类社会所普遍关注。

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低快慢的关键,几乎完全取决于科技进步的程度和速度。

科技的内容又是十分广泛的,不管是军事领域、还是生物抑或航天领域,甚至是农业发展领域,都运用了科技,总之,科技在现代社会中已是无孔不入。

科技已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真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生活。

在交通、家庭、教育、商业等各个领域内,科技所带给人的是一种快捷方便的高科技力量生活。

科技已渗透到全球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无法离开这些科技产品,说句危言耸听的话,假如没有科技产品,我们将再次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假如没有科技产品,我们现在就无法享受当今舒适的生活;假如没有科技产品,我们的未来生活就不会变得绚丽多彩而让我们寄于厚望。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科技的力量将整个人类社会导引到了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社会,美国等发达的高科技国家正步入知识经济社会。

据专家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正处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萌芽时期。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科学的世纪。

科学世纪的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尽管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创造财富也离不开知识,但知识经济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可以说,知识经济典型地反映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将更为密切,经济发展将主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事实上,有不少人包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主张应当将“知识经济”更准确地称为“科技经济”。

就我国社会的科技现状而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到党的十x大上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无不显示出党中央对科技发展和进步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就在前后,首都北京在迎接第29届奥运会的召开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的建设口号和建设理念,在全国人民和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城市建设乘着奥运雄风,在狂涛翻卷的金融海啸面前毅然站稳了脚跟。

进入后奥运时代,“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三大建设和治理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由奥运三大理念转变为北京发展三大理念,科技的力量在其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当代社会是高科技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时代。

科学技术是社会性的第一生产力也早已成为全民共识,随着“科技北京”的发展,科学的地位和力量更加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大力提倡,这不但意味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重心的“上移”和“根本转变”,即构建北京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和城市灵魂,更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得以快速前进的力量之源。

在整个科学社会背景下,只有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潮流,才能在科技社会里站稳脚跟,才能在科学的舞台上展示出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创新的时代精神风貌。

二、参观调查的目的

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前进、决定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生力军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身处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里,怎么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科技事”呢?

毕竟,科学技术不是梦幻和空想,而是关系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科技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

尤其是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实实在在的地体验着“科技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各种科普知识,推动科普知识在全社会的宣传和传播力度。

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的最新成果。

同时,我们更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努力争取在科学力量的推动下,为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有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中央财经大学09财经文秘班的全体同学,在相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相关人员的组织安排下,特意于5月的科技周展览活动之际,前往中国科学技术馆走访参观, 亲自领略参观了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科学技术成就和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的丰富新成果,以期能在濡染科技力量和底蕴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并且能充分地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更期盼自己能在科学领域内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参观调查的具体行程和内容

205月8日,适逢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科学技术成果科技周展览的黄金周,因此,我们特意选取了这最有参观价值和参观意义的时日前往中国科学技术馆参观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

在科技馆内,我们全体队员首先采取走动参观的形式,对整个科技馆所陈设展览的全部科学技术展览品做了整体的了解和参观;然后我们通过与其他参观人员和游客交流心得体会、向科技馆的相关管理人员询问有关情况、主动向一些科学技术工作者询问科学技术发展和展览的具体情况,更主要的是采用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会各界人士详细了解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和参观后的感想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中国科学技术馆内的大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展品和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等信息做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看到,科技展览馆内陈列着各种琳琅满目的科学技术展品,尤其是中国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辉煌成就展品,比如各种智能系统的机器人、智能水龙头、智能开关、太阳能汽车等;最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本次科技周的展览期间,最大规模的爱因斯坦科技展亮相中国科学技术馆,“爱因斯坦主题展”所展示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是采用投影的方法展示了爱因斯坦许多珍贵照片,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些展览,我们了解到,本次科技周在中国科技馆公开展览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展览”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从青少年时代的努力求知到二战期间的颠沛流离再到相对论等伟大理论的提出的辉煌生平事迹。

当年曾经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到中国讲学的爱因斯坦,终于在经年之后,其展品大规模亮相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中有四分之一超过50件展品是爱因斯坦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这些展品均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展出。

我们向管理人员了解到,此次展出的藏品来自于瑞士的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其中有50多件原件展品、10余件互动展品,以及其他影像资料及复制品共计200多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爱因斯坦展品展览,生动全面地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生活和他所处时代。

(瑞士是爱因斯坦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爱因斯坦还曾于19居住在伯尔尼,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公式)。

这次展出的藏品有爱因斯坦小时候的玩具、学习时用过的笔记本和珍贵的个人照片以及他本人的瑞士护照等。

令我们映像最深刻的是,一个老旧的指南针和一盒零散的彩色积木,被小心仔细地放在橱窗内收藏着。

讲解人员说这是爱因斯坦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应该是藏品中最老的物品,至今有上百年历史。

这个圆形的指南针,据说是爱因斯坦的父亲送给他的,小爱因斯坦从这个指南针的奥秘中了解到磁铁吸引原理,第一次接触到了科学的奥妙。

彩色的积木则有尖顶、柱子各种形状,和现在的积木没有太大区别。

但9岁的爱因斯坦就可以用这些积木搭出14层的复杂建筑物。

爱因斯坦并非天生聪慧,长到3岁的他还不会说话,并且有些不合群,不像其他男孩那样喜欢玩军事类玩具,但在游戏上却显示出了巨大的耐心和毅力。

本次展览中还有不少藏品是关于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学习时的笔记和珍贵资料。

其中有他当年的录取通知书,还有一张珍贵的成绩单,二者都揭示了这位大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这张写有爱因斯坦名字的成绩单上的右侧分几栏列出了他的科目和考试成绩。

其中初学者物理实验一栏却对应着一个大大的.1字(最高分为6分)。

我们惊异地看到,原来爱因斯坦在学习的第三年遇到了困难,在《初学者物理实验》一科中表现并不是很好。

他的一个好朋友课堂笔记认真而且一丝不苟,他借助朋友的笔记才最终通过了考试。

可是,他最终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更让我们感到讶异,却更感到振奋和信心十足!此次展览分为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学术理论两部分。

展览中一个个生动的展品,将他那些高深的物理学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

例如,用手指触动模拟黑洞造成光线的扭曲,用火花表现宇宙射线介子,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模拟爱因斯坦骑自行车体验99%的光速极限。

参观者骑上一辆固定的自行车,前方的大屏幕上显示出爱因斯坦当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上班途中的景观。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当速度达到光速的99%时,所看到的景象将会发生光学扭曲。

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光速被大大降低为每小时30公里,当达到这个数值的99%的时候屏幕中的街道也会变得不一样。

对这个项目,大家都纷纷尝试,但这个数值很难达到,“那要达到光速岂不是更困难。

”参观者们纷纷感叹道。

然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力量都是如此地神奇,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无限神往。

参观完了爱因斯坦展览后,我们有陆续参观了一些其他展区,由于时间的关系,同学们最终怀着无比欣慰和激动的心情离开了中国科学技术馆,成功完成了此次参观调查活动。

四、参观调查的意义

通过本次实地参观调查活动,同学们都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

科学技术一方面给人类以巨大恩惠,被誉为“善”的化身;另一方面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又被谴责为“恶”的渊薮。

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人们用什么目光和见解审视科学技术,但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极大地增强,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其社会作用的增加,不但迫使许多学者走出“为科学而科学”的象牙塔,更吸引我们这些青年学子走出大学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深入到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实地参观科学技术的成果展览,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五、参观调查后的感想和体会

汪冲(311226):伟大的科学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

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因此,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其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科学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科技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民的粮食问题,由此而带动的粮食蔬菜的进一步科技研究,诸多生物科学家采用科技的方法提高了蔬果类的产量,他们用科学的力量,使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在任何一个领域,科技都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培养出了社会各阶层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中国是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也曾是一个科技强国。

不必说引起整个世界科技变革的四大发明,即使到了思想僵化的明朝,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处在全世界领先地位。

清末民初,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中国的科学技术一落千丈,遭遇外侮,而后发奋图强,才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迎头赶上,但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作为民族未来命运主宰者的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更要树立全新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观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科技时代里为国家民族挣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才能引领民族的未来。

易叁武(2009311230):科学并不神秘,它的本意是亲近大众的”这是我在参观北京科技周时的感想。

科学技术在我们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巨大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人类的一切都是借助科技达成的,然而一直以来,科技是疏远的、神秘的,超出了一般大众的可识范围。

但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和共享的时代,一般大众拥有了解掌握科技的素质、需求和权力。

这就需要科技成果能够走进普通民众身边,真正为他们所熟知。

所以科学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欲要真正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参与。

自科技周举办以来,在普及科技这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届是第17届,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副题是“参与低碳生活”。

这对现实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节能环保这方面科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被五彩缤纷的科技成果所吸引,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它的研发将极大提高我国高铁的运力和现状,改善铁路系统的运输状况,趋向更安全,更便捷,更便宜的方向发展。

我期待这套系统的早日投入使用,就能方便更多人按时舒心地回家。

这次参观提高了我对科技的兴趣,觉得非常有意义。

郑龙骏(2009311222):结束了对中国科技馆的参观,我对于科技的感悟已不同于以前,我深切体会到了科技革命为何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就改变英国,又为何能在短短一个世纪转变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更应该加快学习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将来能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杨妍:这周末随同同学们去了科技馆,为里面的陈设设施深深折服,从感官到感觉体验到了科技的深邃与奥妙,这一次“科技之旅”的确不枉此行。

科技对于我们来说遥远神秘但却从不陌生,从小学的爱迪生发明到现在所知道的世界领先科技,我并不觉得科技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因为它的尖端,深邃,我无法具体了解它,所以觉得它是神秘的。

在馆中看到了天文星象、日月星辰,完美闪耀的苍穹天际,它告诉我宇宙的本源,起始,存在与空间。

当我脑海中幻想着中国古老的神话对于天际的幻想与崇拜时,也证明过去的科技落后,闭塞,无法证实这无穷无尽的广阔空间。

当我看到人类起源,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我想到了女娲造人,刑天劈天的古老传说。

当现实与幻想结合时就会让人感觉到想象的美好,实际的强大力量。

只能说我被科技所吸引,所折服,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同时也希望先进的科技能带领人类社会走进更加高端的新纪元。

刘璇:中国科技馆汇聚了古今中外各项杰出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夏之光展厅。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综合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展厅,它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先进的展示手段和信息技术,将古代的科技文物转变为可动模型和互动展品,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了解古代发明的构造及其原理。

脚踏水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庞大的架构完整而真实地再现人力取水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孩子前来体验感受,享受这脚踏取水的乐趣。

一直以来,我对科学技术的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

然而这次的“科技之行”却使我看到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发展带给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课外活动,更重要是在参观和体验后的思考和感悟。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科技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报告题目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

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目录对于页数比较多的报告,应适当加上目录。

4.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

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

摘要包括:a)“摘要”字样;b)摘要正文;c)关键词;d)中图分类号。

5.正文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

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6.结束语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7.谢辞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9.附录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篇6

利用社会实践周、五一和周末等时间,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较为开放性的社会调查题目,要求学生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

一.社会实践选题

1.从文博会看义乌文化产业发状况调查

2.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我院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情况、创业瓶颈等问题调查。

3.义乌民工学校状况调查。

4.拨浪鼓文化浸书香——义乌工商学院校园文化调查

5.我校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跟踪调查。

6.××村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7.××村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8.××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研究

9.××村生育观的调查与分析

10.××村农用地征用中农民利益损益情况调查与研究

11.××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12.××村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研究

13.××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调查研究

14.××村居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调查××村家庭收支状况调查与研究

15.××村家庭暴力问题调查与研究

16.××乡(村)婚丧嫁娶费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17.××乡(村)环保状况调查与研究

18.××乡(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状况调查与研究

19.××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20.××村婚恋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1.××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调查××乡(村)乡村治理模式研究

22.××村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与思考

23.××乡大学生村官情况调查与研究

24.农村汽车消费情况调查

25.××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调查与研究

26.××地方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与研究

27.××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8.××地方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调查与研究

29.××小区“啃老族”状况调查与研究

30.××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31.××市中学生暑期补课情况调查与思考——以××(社区)为例

32.××市城管人员执法现状调查

33.××社区节水情况调查

34.××社区居民幸福指数调查

35.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说明:除了上述参考选题外,学生还可以围绕本门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自拟社会实践课题。

二、社会实践要求

(一)要求学生义班级为单位,每5人左右一组,每小组选定一个小组长,深入实践,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较广泛的调研。

(二)调研时间为第10周至11周。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调查报告写作的格式

(1)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2)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合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

以上三点是不可或缺的。

2.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须真实可靠。在调查报告中,要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调查报告须提供调查数据来源的相关资料。

(3)调研成果为2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一份和5分钟左右的调研报告汇报PPT一份。

(四)为杜绝抄袭,调研报告需附带相关的调研材料(如问卷表、调研笔记、图片。调研结束后,选择优秀的调研报告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评选优秀社会实践论文若干。

三、社会实践考核

由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考核,提出考核成绩意见,再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

(一)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活动态度:包括参加活动量、完成任务情况;

合作意识:包括分工协作、互助分享,主动、自律等意识; 实践能力:包括收集整理资料、调查、实验、交往等活动表现; 创新能力: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发现和探究意识; 活动收获:对成果的贡献度。

《概论》课社会调查题目 篇7

一、“概论”课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 “概论”课是各个层次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充分显示了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地位, 从“概论”课本身的特点来看, 它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 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 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 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武汉工程大学的情况来看, “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 例如, 组织学生观看《走近毛泽东》等电影, 参观“八七会议”遗址和辛亥革命纪念馆,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 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等[2]。其中, 暑期社会实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着其他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 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性强

与其他校内实践形式相比, 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大了解基层社会, 他们平时身居校园, 关注的东西比较狭窄, 缺乏一种国情意识、社情意识, 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知之甚少。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不但了解国情社情, 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 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 增长了才干, 丰富了知识和阅历, 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二) 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多样

校内的实践活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涉及主题相对有限, 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暑期社会实践由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在活动主题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每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课程内容拟定的实践主题高达上百个,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 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暑期社会实践覆盖面广

学校虽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参观革命遗址和访问一些企业, 但由于受实践经费和单位接待能力的限制, 只能是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 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则弥补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 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 要求大二学生必须在暑假完成一次社会实践,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拿到1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 实践的主题、实践报告的格式及具体要求都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考。从近三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来看,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在暑假结束后上交了社会实践报告。但在批阅学生实践报告时教师也发现不少问题, 感觉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待加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实践报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 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报告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有些报告明显直接从网上下载, 标点符号、格式均未作任何修改;有的报告内容雷同, 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作调整;还有的报告与“概论”课内容毫无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 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 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认为参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无关紧要, 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 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消极应付, 根本就没有在暑假参加任何实践活动, 等到快开学时, 从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其次, 不少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 不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 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展开调查研究, 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素材。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基层开展调研, 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再次, 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相关单位缺乏沟通, 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每年暑假, 武汉工程大学各个院系和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这些单位能够与思政课部相互配合, 由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实施和总结, 将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 使得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完全不知情, 这也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 但要更好地发挥其效果, 必须把工作做细。具体而言,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 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 要想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必须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 一方面需要“概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各院系、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做好动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 校团委可以组织编印《暑期社会实践简报》, 集中报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 简报的发稿情况作为各院系评比的内容。对于优秀的实践报告可以誉称号等。

(二) 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前的组织工作

成功的社会实践是以活动前充分完备的组织工作作为前提条件, 因此, “概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 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行性, 最好能够提供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格式。其次, 鼓励学生组成实践小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 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任课教师可以在放假前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小组, 上报实践小组的名单和实践方案, 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再次, 在放假前要确定好每个实践小组的指导教师, 给学生留下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 以便教师在暑假与学生保持联系, 随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 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 加强教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这种指导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校内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培训,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 使学生对“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 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 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 这种形式虽然效果最好, 但限于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 适用范围有限;另一种是间接形式, 即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手机、电子邮件、QQ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 这种形式只要应用得当, 应该也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四) 强化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 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 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 应该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工作。开学一周内, 任课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收齐, 并认真审阅, 给出分数。对于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实践报告直接打回去要求学生重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织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答辩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针对调研选题的意义、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本结论和对策以及自我感受等内容进行提问, 结合学生答辩情况, 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给出具体的分数。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虽然已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开展, 但由于多种原因, 实践教学环节实际实施情况良莠不齐, 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 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中宣部教社政[2005]5号.

[2]叶芃, 汪洪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205.

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篇8

[关键词]“概论”课 教学实效性 内化

[作者简介]王桂枝(1980- ),女,牡丹江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15-0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大理论成果;教学目的在于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使之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显然这不是一门技术性科学,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人文科学;不是远离实践,而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概括性较强的科学。通过教学实践,窥见学生对待这门课程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概论”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深入,学生们对中国现实有着浓厚的兴趣。显然“概论”课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与现实问题很感兴趣,愿意倾听教师详细的解说。也有少部分学生心态比较浮躁,缺乏听课的耐心,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甚至个别学生整个学期出勤率很低。

“概论”课期末考核大多以卷面成绩为准,题型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不是很高。据统计,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全校学生本门课程的考卷中,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性较强的题目,仅有30%的学生得分超过该部分得分的2/3。可见,部分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理论,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亟待提高。

这种状况反映出“概论”课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与其将学生其身束缚在课堂上,不如将其心吸引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不如学生主动认可。所以,作为教学者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可能性

教学实效性指的是教授主体输出教学内容,接受内容的客体能够理解并认可所讲内容,并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积极的回应,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概论”课实效性是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旨在培养学生的三观教育和五心教育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信念,成为行动的指南。

“概论”课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成文,课程教授过程重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系列的理论都是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重在解决“中国革命走什么路?”“怎样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可见,本门课内容源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相对抽象的理性认识成果。欲使这些较抽象的理论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与行动的准则,就必须找准学生和课程内容二者的契合点,予以实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学好“概论”课可以历练思维能力,补充思维源泉

大学生不愿意学习相对抽象的理论,可一旦他们进入到课程的思路中来,就会受益匪浅——历练思维能力、提升思想水平。这是个人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能欠缺的能力。教材的设置充分展现逻辑性、系统性,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正面剖析问题,透彻地解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理服人,充分发挥了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学生认真学习后能看清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历练思维能力、补充思维源泉的过程。

(二)学生高昂的生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增强实效性的有利因素

当代大学生趋同意识淡化,主张个性化生活,理论方面不盲从,生活方式上喜欢新鲜多样化。但他们没有脱离社会,依然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分子,愿意参与社会生活,从来都不缺乏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前途的热情。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社会,有自己关注的热点和不理解的难点。读书学习与性情的熏陶其实是相通的,本门课实效性的增强意味着学生的理智情感会更多些,对于培养学生理智爱国的情感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现实教学中有极大的完善空间

提高教学实效性重在实践,特别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实践。不仅理论本身要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对于理论的阐述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与思维习惯。“概论”课当前的教学手段机械化,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注重结果、忽略过程。若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这个方式考核,效果会欠佳,因为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是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仰与行动,这是没有办法在考卷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应该注重从教学抓起,特别是从教师授课过程和学生成绩管理抓起。

三、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及学生考核几方面抓起,以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除了以理服人之外,还要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增强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因为一定程度上讲,有时效性才会有实效性。所以,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将理论文字形象化,使讲授过程深入浅出。结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使教学内容始终具有鲜明时代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很好地解答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教师要加强对课程的研究。重点研究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增加前沿理论和当代实践发展的内容。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源”和中国化之后的“流”的具体内容。以实践为切入点,注重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是“实践”精神的进一步升华。

2.教师要加强对国内外形势与前沿理论的研究。“概论”课在我国是特有的一门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政治与政策动态,以及学术领域内的前沿理论。教师要本着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研究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不断用实践填充既有的理论,夯实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充实,有说服力,切实增强教学内容时效性。

(二)增加教学辅助手段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探索运用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手段。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建设。传统的教学都是采用板书式教学,而现代科技发展,使课堂摆脱了单一的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可以做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讲授有机结合,在处理板书与课件关系上,有轻重主次之分。个别数字或者图示可以板书,避免学生只关注课件,产生审美疲劳。课件是宏观内容的再现,是提纲挈领,也是个别具体细节的描述,切忌在课件上写出所有语言,这样容易使教师自己照着课件念。教师不能在摆脱了“照本宣科”之后,再“照课件宣读”。课件制作内容上切忌缺乏理论深度,形式上花哨,视觉效果差。在理论叙述和论证过程中适当穿插录像、录音等影视资料,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做超级链接等,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注意视频资料要恰当地表达教学内容。

(三)更新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呢?首先,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热情、语态自然、语调和谐。这些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会受这些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的感染而愿意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其次,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回应,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不理解的难点问题。最后,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或者探讨式教学。如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辩论、探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当前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如何应对就业难的问题?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演讲、讨论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导”好,一是基本方向不能偏,保持课堂气氛积极活跃;二是要有力地解答争议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要抓住学生思想的根本,无论学生对当前的现实或者理论持何种态度,都应该引导其思考,不断地向更深一层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知道了如何用理论分析当前社会现象,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显然这个过程历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了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意义上包括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切实做到专家式指导。本着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只要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达到教学目的,就应该允许教师发挥自己的特点,尝试有各自风格的教学模式,不要过于偏重对教师授课形式的限制,切实做到形式服从于内容。还应要求教师在所讲课程领域多出科研成果,以这种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是很可取的。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在注重考卷分数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过程的考核。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全面。既然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使信念与理论内化,不是完全体现在一张考卷上,而是体现在学生日常的语言与行动中,体现在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认知、对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的判定,以及为此采取的行动上。所以,建议完善考核方式。比如增加平时课堂教学的参与、课外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实地考察,并且写调查报告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有力的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落实以上所述对策,多方面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中心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是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校园努力,也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与文化氛围。

[注释]

①“五心”指忠心、爱心、孝心、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荣长海.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2]卓越.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上一篇:人教新版四年级下册英语unit1教学反思下一篇:展开翅膀纵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