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问题调研(精选8篇)
社区发展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对社区服务、社区安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成为当前加强社区工作的重大课题。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工作要求,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军民路社区组织老党员、居民代表及社区全体干部,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部分居民及“五老”人员对社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军民路社区地处乌苏市繁华地段,办公地点设在捷特花园小区,社区行政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区总户数2020户,总人口6670人,残疾人103人。流动人口61户,124人,下岗失业人员320人,“4050”人员130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国家干部8个人,公招4人,公益性岗位10人,社区党员189人。辖区有企事业单位10家,个体工商户730家。军民路社区人口基数较大,为乌苏市人口最多的社区之一。
二、行政化现象十分突出。
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工作职责为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事务以及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实际上在履行着社区党建、、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数十项工作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职能部门把本不属社区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放到社区,把原本只是“协助”的工作任务被当成硬性指标强压到社区来完成;视社区为自己的“腿”,又由于令出多口,任务重复又增加了社区额外负担。如第六次人口普查、给辖区单位发文等各类活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扩面、商业网点管理及门前三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等等。为了完成的入户登记,社区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人力干重复的工作。耗时耗力,苦不堪言。形成了一种丢掉“主业”抓“副业”的局面,工作的准入制度和费随事转的规定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社区的性质就是上级政府与居民群众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一个起到民情上达的机构,不具有财权、人事权和直接管理社会的权力。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级政府也不具备一级政府的法律依据。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不仅承担了许多政府事务,而且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
三、面临新情况及存在的新问题
随着工业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向市区中心拥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市区中心,社区居民人口不断增大。社区作为居民生活和休闲的小区,其作用和地位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突出,而社区党组织所承担的任务更为重要。但是由于社区资金源来少,经费不足,社区功能设施、制度管理等硬软件建设相对滞后,社区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部分企业转制、破产后,原单位下岗职工大量转回到社区,更给原本底子薄弱的社区工作增加了困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社区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军民路社区由于条件所限,社区活动室面积仅为40平米左右,已远远不能适应社区发展形势的需要。居民活动室太小再加上硬件设施配备还不完善,社区开展工作和居民活动没有场所,给社区的为民服务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流动人口管理难
由于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拥入市区,出租房的数量增加给社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区工作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出现了大量不配合社区工作的情况,信息无法及时采集,房东信息不与提供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各用工单位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房管人的目的。
(三)社区干部工资待遇低,保障不完善
工作量的不断加大工资待遇低,社区留人难。社区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军民路社区享受公益性岗位和公招的共有14人,扣掉“五金”每月只能拿到500多元。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加之任务重、工作量大、低待遇的情况导致一些在职的社区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流动情况较频繁给社区的各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社区服务工作弱化。
导致社区服务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事务缠身。社区工作人员成年累月忙于政府的各类行政性事务工作,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社区服务。被动处理日常事务,缺乏主动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对居民反映热点难点问题上报后上级部门无信息反馈,社区又无协调力度,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少信心。三是服务能力不够,如一些破产置换后移交给社区单位存在问题比较多,而社区则既无钱、又无权,无能为力满足居民们的要求。强调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专业化职能,这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分工与专业化趋势相矛盾,而社区的职能却被忽略了。
五、共驻共建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共建单位领导的认识不够。由于一些驻区单位领导的思想认识滞后,对社区党建缺乏了解,参与意识不强、力度不够;社区党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和模糊认识,这些都导致虽然各社区都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没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是共建活动载体还不多。目前,社区共驻共建活动载体还不是很丰富,主要是建立“联席会”、“扶贫帮困”、“社区活动会”等,形式比较单一,共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组织党员活动,也主要局限于办实事、做好事、义务奉献等社会性活动,还缺乏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同联动,缺乏借助于载体推动共建活动的有效方式。
六、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以街道和社区为领导核心、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社区建设新格局。
各级应要重视社区工作,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
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配备社区服务中心、健身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基础设施,满足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建议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活动室和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逐步配齐内部设施。
(三)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培训
根据社区年轻干部的实际,建议以党校为阵地,采取集中培
训、电化教育、参观学习等不同形式,加强对他们服务意识、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及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依法办事、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为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四)完善社区干部保障体系,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适当提高社区干部的待遇,保障社区干部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放心地投身于社区工作。
军民路社区党总支
一、州市社区共建的主要成效
(一) 注重社区党建, 基层组织得到夯实
1. 强化了社区阵地建设。
相关州直和市直单位为共建社区新建了6处办公场所, 改造了13处办公场所, 并为社区配备了办公桌、电脑、空调等设备, 云峰、小溪桥、兔岩等社区还建成了标准的“七室一站”, 提升了社区形象。
2. 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营庄社区积极创新党建, 建立了“一员五联”的区域党建工作模式, 即:组织联手、资源联合、事情联办、服务联动、效果联评, 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
(二) 加大建设投入, 社区环境得到改善
据统计, 至2012年底, 全市28个社区投入共建资金1617万元, 使社区办公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如兔岩社区共建单位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兴建了标准的“五室一校一中心”, 解决工作经费18.5万元;营庄社区共建单位投入41万元, 为社区提供工作经费13万元;商业城社区共建单位先后筹集社区办公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0万元;石家冲社区共建单位投入15.86万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社区办公条件, 工作组还为社区干部定制了标准工作服, 提升了社区干部的精神面貌。
(三) 增强服务功能, 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2012年, 共建单位与社区共同组织开展便民服务、帮困助学等活动, 州市共筹措59万余元资金, 发放价值10.77万余元的救助物资, 救助660余户困难群众, 同时, 各共建单位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益性费用收缴等方面积极协作, 充分发挥州市共建的信息、场地、人才等资源优势, 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 提供180多个公益性岗位, 解决了1300人次的“零就业家庭”就业。
二、州市社区共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 认识新高度, 社区建设有力度
认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吉首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的意见》 (吉发[2010]1号) 。强调: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重点在基层, 关键在基础。只有把工作加强在基础, 理顺管理体制, 创新工作机制, 才能强化基础的支撑力。社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局工作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二) 共建新举措, 社区建设有活力
1. 突破体制障碍, 激发共建活力
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理顺州府吉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意见》 (州办[2010]1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州市直单位与吉首市社区和谐文明共建工作的通知》 (州办[2010]37号) 等指导性文件, 成立了由州长任组长的州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同时, 将州直职能部门涉及关于吉首城市管理的一些具体管理、行政审批、处罚职权等职责, 除了法律法规上已经明确规定不能下放的之外, 全部下放到吉首市的相关部门。比如州发改委、州建设局等12个州直职能部门将物业管理企业临时资质审批权、房地产企业资质审批权、临时用地审批权等26项职能全部下放到了吉首市, 形成以市为主、州为后盾、州市共建的管理新体制。
2. 整合资源力量, 破解共建瓶颈
几年以来, 共建单位突出“社区亮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三项工程, 作为重要抓手用以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28个社区共新铺设照明线路16490米、装灯611盏, 硬化道路14532米, 新建垃圾围55个, 整修排水沟5606米, 绿化面积16460平方米, 并全力推进社区“六小”建设, 即:小市场、小绿地、小停车场、小广场、小公厕、小垃圾楼。
3. 抓实“六大联动”, 彰显共建实效
一是文明创建联动。组建了16支颇具民族特色的社区文化文艺队伍, 开展文化活动130余场次;二是社会治安联防。28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形成了治安联防网;三是公益事业联办;四是设施项目联建;五是环境卫生联做。以绿化、净化、美化为目标, 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社区工作和生活环境;六是党建工作联抓。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五个一”等党建主题活动。
(三) 思维新方式, 社区建设上水平
一是初步建立起有理念和工作规范的社区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和谐社区, 温馨家园”的社区“家”文化理念, 如接待“六个一”、居务“六个知”、居民行为规范“六个要”等。2011年又制作了社区管理软件, 建立起三级网络管理平台利于社区工作反馈, 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和社区之间即时信息的快速传递、领导批示直接传达、工作办理网络跟踪“三部曲”, 搭起了基层与上级沟通的桥梁。
二是初步建立起激励、协调、反馈、问责的工作机制。州、市两级领导推行项目联系制度, 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强化对共建项目的协调和服务。此外, 州、市党委政府将州市共建工作纳入了党政领导干部“四个文明”考核和政绩考核的范畴, 推行“一月一检查, 一季一通报, 半年一总结, 年终考核兑现”, 以保障共建工作有序运行。
三、吉首市州市社区共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主体单一, 居委会不堪重负
目前吉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党委政府, 居委会机构设置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基层政府, 设有综合治理、民政、城市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部门, 承接街道和市直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社区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协助”部门工作, 导致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责没有落实。与此同时, 与现代社区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缺失, 如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及各类生活服务性组织。商业城社区地处市中心, 是繁华的商业地带, 流动人口庞大, 暂住人口6000多人, 社区管理难度非常大。只有个别居民小区有物业管理, 但与居委会的关系难以协调。比如社区工作人员查访计划生育工作时, 物业公司为了给业主保密, 不会主动为工作人员提供方便;此外有的小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之间摩擦多, 工作开展不顺, 以至于物业公司做不下去落跑的现象 (科技园和苑小区) 。社区大大小小繁杂的事务基本上由社区居委会包揽, 居委会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工作任务繁重, 心力交瘁。
(二) 到位资金紧张, 项目建设支撑力度不强
一方面表现为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而工资待遇不高。据统计, 一个社区现有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 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0来个人, 70%以上是招聘人员, 人均管理1000多人, 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显得被动。吉首市城市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每年在15~18万元, 含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和工作运转。其中, 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标准为:城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月工资1400元, 副主任月工资1200元, 聘用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卫生体育等岗位的专职工作人员工资900元。而建制镇社区居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月工资1000元。照此计算, 城区居委会每年用于工作经费开支就3~5万元左右, 建制镇社区1~2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 一些社区基础设施的共建项目缺乏州市专项资金支持, 所需资金主要由共建单位和辖区单位赞助,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如2012年镇溪街道在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3个项目, 计划投资509.5万元, 年底统计, 实际投入130万元, 只到近四分之一。石家冲社区有15家共建单位, 年初计划实现2个共建项目, 预计需要资金22万, 而实际完成投入12万, 缺口10万。12万元共建资金中, 牵头单位州教育局3万, 其他0.1万至2万不等, 有的共建单位根本没有出资。
(三) 工作机制松懈, 共建连续性需加强
州市社区共建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工作机制。例如有的社区和共建单位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共建机制, 采取轮流帮扶方法, 对社区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共建单位在主要领导调离或换了领导之后, 新的领导班子忽视了社区共建工作, 甚至不愿出资出力参与社区共建;市直15个部门将低保审核、就业劳动保障、就业登记、综合治理社会矛盾排查等18项职能下放到社区, 工作职能下放了, 但工作经费难以到位。不少社区反映, 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得到了少部分经费, 如科技园社区承接计生办工作职能, 几年来只有在2011年得到了1100元的工作经费。去年以来, 州直共建单位基本无人也无资金投入社区建设, 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和相关单位衔接, 州直单位以没接到通知为由一直没有委派工作队员和出资参与社区建设。
(四) 服务内容不够健全, 干部和居民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调研发现, 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的维稳工作十分重视, 但是对规范社区行为、激发社区活力、协调社区关系等方面与老百姓的期望还存在差距。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老百姓对社区服务存在不同的需求, 孩子尚小的部分家长希望社区能提供包括教育学习、幼儿托管、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服务;部分老年人则希望能够随时得到方便及时的帮助等。大部分百姓反映社区物业管理与他们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社区居委会干部多为聘用人员, 文化层次和思想境界高低不齐, 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管理了解较少, 管理方法单一, 对新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如吉首市将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能下放到社区后, 一些社区干部对承接下放的职能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此外, 还有一些共建单位对州市共建工作缺乏认识, 认为州市共建是州市政府“甩包袱”, 不愿配合工作。因此, 社区干部、社区居民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自我学习等方式, 为强化社区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五) 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现代社区管理框架尚未搭建
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或者指导意见, 现实的发展超前于国家立法。导致社区建设出现“无法可依”, 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 如业主委员会、志愿服务组织、物业管理等与街道、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 由于缺乏法律上的规范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在共建标准方面, 州委州政府提出要以“组织有力、服务完善、人居优良、秩序安定、特色鲜明”为标准。据调研, 个别社区开展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如营庄社区探索了“一员五联”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 科技园社区推行了“515科技文化活动周”等一些创新做法, 但总体来讲还未建立起立体式的管理框架和管理模式, 以及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距离社区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体系化”要求还有差距, 还没有能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社区建设模式, 使之成为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模板。
(六) 与城市社区比较, 建制镇社区建设相对薄弱
齐让在座谈时指出,北京市科协联合财政部门共同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以来,改善了社区科普设施条件,增强了科普活动能力,壮大了社区科普专兼职队伍,提高了广大居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为提升首都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居民科学健康生活、建设首都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希望北京市各级科协组织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通力合作,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普宣传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推动社区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调研组对北京市深入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通过奖励优秀科普社区、优秀基层科普场馆和优秀社区科普宣传员,资助社区及户外科普园地完善科普设施功能,切实加强了社区科普基础建设,让科普直接惠及社区百姓,有力地提升首都公民科學素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杨浦区在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大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在“三条线”党组织下设置片区党委,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与高校联动推进社区党建等做法都各具特色,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编辑典型案例的形式,全面反映有关制度和做法的理论内涵、基本职能、工作成效等情况,为面上工作提供典型经验。
三是要进一步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杨浦是职工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一直以来在群众工作方面也比较有基础。社区党建工作要从杨浦的区情出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探索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
四是要进一步坚持深化社区党建的特色工作。杨浦近年来结合本区实际,在社区党建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线工作法”,加强专职党群工作者培训、教育、管理等做法,探索与新江湾城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方法等,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坚持
深化,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组织部对社区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结合实际,杨浦区将以推进社区党建全覆盖为目标,以调整社区党组织体制、规范“1+3”党组织运作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要探索完善“互动式”工作机制。要在建立社区“1+3”党组织新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运作机制,重点理顺社区(街道)党工委下属职能科室与“三条线”党组织间的关系。要从杨浦社区面积较大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三条线”设置功能在基层社区的实现,继续探索在几个相邻居民区的基础上建立片区党委的做法,建立党工委与居民区党组织中间层面的管理层级,找到党组织纵向管理模式和党的社会工作横向拓展的结合点,使“三条线”的组织体系与片区党委的工作体系呈现出“经”与“纬”的关系,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的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确立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内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作用。
二是要拓展深化“服务性”工作载体。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卫生、市容、环保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部门结合实际,与社区开展党建联建工作,通过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整合社区党建资源、行政资
源和社会资源,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条块的结合点和工作的着力点,形成各条线多渠道、全方位与社区党建联建的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新局面。要激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活力,推广居民区“楼组”党建工作,组织社区党员以楼组为单位就近、方便、灵活地开展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在楼组中、在社区中服务群众,发挥作用,夯实居民区工作的基础。
三是要加强“社会化”工作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按照社会化招聘、专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拓宽来源渠道、加强定期培训、规范日常管理、完善激励措施、打造团队精神等,不断提高专职党群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加强社区自治者队伍建设,通过在社会团体、自发性群众团队中组建党员工作小组等载体,将党的声音、党组织的工作职能贯彻到这些组织和群众中去,发挥其中的党员骨干作用来增强党的工作渗透力,努力构建“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群众性活动团队党建工作新模式;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全区层面建立一支以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区拔尖人才为主体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形成区—社区(街道)、镇—居民区“三级”志愿者队伍及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服务项目的品牌化、服务类型的多样性和服务对象的全覆盖,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是要强化“开放式”工作平台功能。要按照杨浦区创评“星
随着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社区警务正以其独有的社会综合功能,为社区管理防范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进一步融合。然而,在社区警务运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正牵挚、阻碍社区警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社区警务正以其独有的社会综合功能,为社区管理防范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进一步融合。然而,在社区警务运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正牵挚、阻碍着社区警务的发展,亟待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本人通过召开派出所长座谈会、走访社区民警及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方法,就如何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现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作个粗浅分析,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前段我局社区警务工作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局把社区警务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的重要支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5次召开党委会和局务会议研究社区警务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选优配强社区民警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并提高社区民警待遇,大大激发了社区民警工作热情,社区警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配齐配强社区警力,社区民警全局“公选”。任何工作的好坏,人的因素是关键,社区警务工作也不例外。为切实把我局10个社区民警选好配强,我局党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寻求破解之法。20**年12月6日,我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由局党委全体成员、城区派出所长、社区民警和治安大队长、户政股长,专题讨论如何破解全局社区警务难题,听取基层民警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局党委成员又分别带领机关民警分成4个调研组,深入社区干部和居民家中,开展调查研究。为解决当前警力严重不足,社区民警“专”不起来的问题,我局先是借鉴江华县公安局的经验,返聘了8名退休退养的老民警到社区警务室开展工作。但由于历史久帐太多,繁重的基础工作使这些老民警颇感吃力,且部分老民警已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此,局党委在认真研究后,决定打破股室、地域界限,在全局范围内公开选拔10名社区民警,克服一切困难、下死决心要把社区民警配成“精锐部队”。并规定,原来的社区民警也可报名参加竞争,如果落选就放到艰苦岗位去接受锻炼。“一石惊起千层浪”,局党委的这一决策,一举打破了多年来社区警务工作“无人管、无人干、干好干坏无得妨”的“三无”僵局。
二是坚决做到奖惩兑现,奖励措施让人“心动”。社区警务中大量的是基层基础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因此,必须要有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的工作机制。为此,我局经多次研究,并在社区民警中广泛讨论后,制订了对社区民警工作按照“满意率”、“熟识率”、“发案率”等“七率”来考核的办法。同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奖惩规定:20**年,全局社区民警按季度进行考评。考评后,根据考评成绩按每月平均500元/人的标准,由局里统一发放工作补贴。平时,社区民警不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参加具体案件侦办,不下达办案和打击处理指标。年终,局里根据考核情况,对10个社区民警综合排名,第一名奖励1000元,由局党委向县委呈报解决副科级待遇;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800元、500元,并列入后备人才库管理。对小江口、城中等6个辖区人口较多、治安状况较复杂的社区,还可以搞“夫妻社区”、“兄弟社区”。每季度考评后,对社区民警按考评成绩排名,第一次考评排名末位的社区民警,通报批评并诫勉谈话,连续两次排名末位且得分在80分以下的社区民警,调到农村艰苦岗位锻炼。
三是建立责任捆绑制度,领导联系社区“结对子”。今年2月25日,全局10个社区民警选拔出来之后,我局由局领导和政工室、治安大队、户政股等单位负责人按照上级有关社区警务工作的相关规定,对社区民警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并将所有资料汇编成册。局长秦建彪亲自讲授第一堂课,从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职责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为了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领导,我局党委委员每人联系一个社区警务室,帮助协调民警与社区干部、内保单位的关系,改善社区警务室的工作环境,配备照相机、电话、办公桌椅、档案柜等硬件设施。同时,局机关每个股室也对口联系一个社区警务室,联系社区的局领导和机关内设单位与社区民警进行捆绑考核,局领导每月至少二天在社区工作,并与社区民警共同承担责任。即社区民警工作任务完成不好被通报,联系的局领导和机关股室一并通报,形成了全局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今,全局10个社区警务室环境变好了,工作关系理顺了,社区民警发自内心地讲:“社区警务工作虽然辛苦,但工作好搞多了。”
二、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期的社区警务运行来看,我局社区警务工作已经正常运作。但影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警务的功能发挥不够。社区警务既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特殊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社区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阵地,也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互通的基层中枢。而现实工作中,民警在社区警务中往往只是应付式的等候、登记、处理,没有变被动为主动,没能将社区的警务工作统筹考虑与合理计划,而是简单地按命令执行,局里安排一次行动就搞一下,没有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组织引导功能。
社区民警深入基层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最大的工作要求是组织指挥一支防控力量。群防群治力量是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防控力量,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种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派出所和社区民民警都没有将群防群治这项工作提高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的高度来认识,派出所对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范围拓展不广。派出所只对专职巡逻队(有的是民兵应急分队)、银行等重点单位的经警还有所联系,对其它群防群治防控力量基本上没有管,没有组织。第三,队伍运作不力。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协调不够有力,未将其串联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导致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运作无力,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虽然有了一个警务室,在群众看来有了依靠的场所,但是民警还是单兵作战,缺乏稳固的根基。
(二)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街道党委、社区干部,在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上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调查中发现仍有不少社区单位和群众认为社区警务是公安部门一家的事情。对社区警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往往是碍于民警的“面子”“交情”,都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特别是筹建警务室用房、资金问题上,使社区民警感觉到人单力薄。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对社区警务工作作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与社区民警共同分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区违法犯罪问题的怪圈。
(三)社区警务的资源利用不足。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往往依赖上级机关来解决人财物,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筹措各种社会资源,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没有真正形成社区齐抓共管抓防范的局面。开挖社区资源的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警个人的状况。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民警个人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工作自觉性高,利用社区资源的效果就明显一些。从我县10个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来看,各个警务室工作发展不平衡,如小江口、城中、濂溪等社区民警由原来的所长、副所长担任,工作就较主动,开展得好;而荷叶塘等少数社区由于民警年纪较大,知识结构老化,工作措施不力、工作成效不是很明显。
(四)社区警务的考核机制激励不够。考核是各项工作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和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不仅达不到考核目的,还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局的情况,一是管理考核部门多,没有形成抓社区民警考核的合力。从工作业务上,治安大队、人口大队都是社区警务的主管部门,从人员关系上,社区民又必须对所属派出所负责,所以派出所也要对社区民警有所考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治安大队、人口大队不去考核,认为主管部门主要是业务指导,派出所应对社区民警进行考核;派出所又认为社区民警很多情况需要局里协调,津贴由局时发放,社区民警基本上不参加所里的有关活动,只是挂名在派出所而已,派出所不好对社区民警进行考核。二是考核细则繁琐,不好操作。特别是发案率、防范率、线索提供率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光看绝对数,又不能光看社区人口数,还要考虑社区治安复杂程度,平衡起来很难。三是有些奖励措施不能兑现,影响了民警积极性。
三、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认欠统一。少数社区民警由于群众观念淡薄,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认为社区工作整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工作见效慢,立功受奖的机会少,对工作产生“厌战”情绪。一些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不强,一旦下社区后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少数社区民警缺乏锐意进取、开拓创业的精神,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而在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反感。
二是民警能力素质欠平衡。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民警,由于个人的学历、经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联系社区的治安复杂情况各异,工作成效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有的民警简单地执行任务、完成基础指标,有的不善于发动群众、组织队伍;有的不适应当前的社区形势,对各项基础工作无从下手。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个人能力素质好的民警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就有特色、有亮点、群众满意度就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工作开展中就阻碍多,群众的怨言也多。最终导致各社区警务工作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三是业务考核机制欠科学。在运行过程中,社区民警反映现行的社区民警考核机制难以科学、合理地衡量民警的工作绩效,分值设置未充分考虑可变因素,难以体现客观公平原则,加之考核办法不够完善,监督调控不力,未能充分调动起民警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民警片面追求易得分的高分值工作,而忽略了难以得分的防范等基础工作的开展。
四、改善社区警务运行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社区力量共建社区警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提高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能力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要按照派出所工作改革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积极的姿态做社区警务战略的实践者。要坚决克服责任区民警工作制度向社区警务转变中急于求成的心理,正视社区警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动工作。要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制订社区警务实施的计划和工作目标,避免短期效应、多头指挥,确保社区警务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服务为先、密切警民关系,争取社区居民支持社区警务。推行社区警务的主旨是以预防犯罪和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社区警察和社会群众的有机结合。一是社区民警必须花时间、精力搞好细致繁琐的群众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听民声、知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成为社区民警每天工作的具体内容。二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建立职能明确的基层警务体制,提高工作实效,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设置适应社区群众需要的社区警务机构,保证基层足够的警力,使社区民警与群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社区警务运作要灵活、有弹性,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给民警一定的自主权。社区民警要围绕中心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提高民警在社区的出现率,加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以优质、满意的服务,赢得社区群众的承认与支持。为群众提供服务,不光体现在民警警容风纪、行为举止和文明用语上,更重要的是化解矛盾维护社区安定,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上。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是多面手,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妥善处理广泛的与社区相关的各种治安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群防为本、发挥特殊功能,发动社区群众投身社区警务。社会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社区,公安工作必须立足于社区。而加强群防群治网络队伍建设,是坚持和发扬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的群众路线,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和提高公安机关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广泛宣传,以取得党委、政府对社区警务建设的支持。社区民警要紧紧依靠社区党组织,动员社区各方力量,构筑新型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并从规范组织、制度建设,目标任务,生活报酬等方面入手,加以认真落实,使这支队伍在社区防控工作中做到有能力收集社区信息,有实力维护治安稳定。
(四)因地制宜、利用有价资源,发挥社区特色优化社区警务。在推行社区警务,维护治安工作中,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号召发动是其他任何部门无法代替的。因此,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服从中争取理解,在服务中求得支持,依靠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实施社区警务战略。首先,利用传播媒介宣传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吸引力。社区作为社会最基层的一个细胞群,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社区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举措和结果都会在社区集中反映出来。因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遏制犯罪,维护治安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群众宣传社区警务建设在维护治安秩序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增强社区单位和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社区各阶层的支持。其次,利用社区特色,优化社区警务工作的内容,提高凝聚力。社区民警应根据社区治安环境、复杂程度、人员状况等特点,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使群众介入社区警务,使社区警务融入社区。第三,利用个体能力开发社区警务资源,提高战斗力。各地在社区中发掘治安资源时,必须教育民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塑造良好形象。只有民警的素质提高了,形象好了,为民服务工作到位了,才能使公众对民警产生认同、依赖和信任感,从而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和思想上的沟通。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_调研报告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xxxx,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xxxx村委会,户,人,建立了xxxx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xxxx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二、只有抓好“三基”工程建设,才能有效促进社区警务工作
针对社区民警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找出解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突出基础工作管理重点、更好地发挥社区民警在社区内的作用,本人认为就是必须紧密依靠当前派出所开展的“三基”工程建设,强化宗旨教育,以思想为保障,苦练基本功,切实提高社区民警在社区中服务群众的能力。
(一)加强宗旨教育,密切警民关系。在新形势下,对全体民警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坚持以德为人,以理服人,强化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队伍建设,使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人民警察。社区民警要以群众为核心,多下社区与群众加强联系与沟通,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来配合和支持警察社区工作。犯罪的社会化决定了其复杂动态的特性,防控犯罪的主体应该是社区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是历史规律的客观反映,警民互动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任务,是公安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群众是最大的警力资源,是治安信息最广泛最直接的来源,是维护社会治安最普遍最及时的力量。每个民警都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自己言行、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等点点滴滴做起,让“有困难找警察”不再是一句空话,以热情、文明的服务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努力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发动社区群众及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与社区群众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理解、密切协作的伙伴关系,使社区形成全民化、网络化,构筑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
(二)抓好阵地控制,落实人口管理制度。人口管理是公安基层工作的基础,警务区民警要全力抓好这项工作。第一,以房屋为载体做好常住人口管理工作。要求社区民警对常住人口了如指掌,对社区实有人口要按人在户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暂住人口四项,用卡片登记按楼栋门牌编号装订成册,做到情况明、底数清。第二,严格暂住人口管理,按规定登记办证,抓好出租屋的检查工作。第三,全面落实工作对象。将社区内列管重口和近几年打击处理和治安管理过程中发现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按照重点人口范围规定纳入日常管理。每个重点人口都要建立由社区民警、治保干部、家长三位一体的帮教小组,开展经常性的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第四,社区民警要联合有关部门如消防警、城市监督等,对社区的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和要害部门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以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加强检查监督,强化管理整治。
(三)培养社区民警综合素质,提高执法水平。社区民警除具备一个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素质基础外,还应针对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特定的综合素质,一警多能,注意素质的养成积累,成为多面手,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就要加强对社区民警的法制教育,强化业务培训。可以采取现场观摹、学习取经、专家讲座、现身说法及定期办班培训等不同形式组织民警学习,苦练基本功,提高执法素质,从过去被动的“要我干,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干,我要学”,教育民警养成案后勤总结、勤动脑、勤动笔、勤思考的四勤习惯。
(四)正确把握信息的管与用,实现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公安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公安机关战斗力的要素内涵,深刻改变着公安机关战斗力的生成模式,是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必须把传统公安工作和信息化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民警的基础任务就是不断地采集信息归类管理,按要求录入电脑网络。所以社区民警工作作风必须扎实,收采信息准确无误,按谁收集、谁填报原则,认真翔实地对信息进行填写和录入,决不能有蒙混过关的错误思想。社区民警应将提高管理利用各种警务信息看作是公安工作优势所在;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有机利用,把管理中死信息变成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有用信息,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整治社会秩序,来提高管理水平。
(五)充分挖掘社区治安力量和资源,构建群防群治网络。社区民警要更新社区警务理念,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群防群治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社区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中的积极作用,构筑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切实提高整体防控能力,最大程度的激活“邻里守望,联防巡逻”制度,构筑社区民警、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居民治保会、单位负责人和保卫组织、群众性治安巡逻队、居民住宅区负责人七层次联合,利用社区现有的人力、物力,广泛开展预防犯罪宣传教育,宣传治安防范意识,推广落实各种硬件设施,达到减少和控制可防性案件发生的目的,及时发现和控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社区矛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矛盾,消除或减少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同时结合社区实际每季度和重大节、假日开展“四防”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认真开展创建“安全文明社区”和“无毒”社区活动。
社区民警只有紧紧围绕“三基”工程建设,细化工作任务,扎扎实实地去完成,才能提高自己的执法和服务水平,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执法为民”的形象,个人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一个致高点,从而推进社区警务工作。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5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2万人,地理位置处于市东北部。目前我镇共接管14名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矫正人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矫正对象本人的心理障碍,某些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方式存在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不愿意回到社会执行刑罚,不愿意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犯事。对于集中的学习和公益活动感到耻辱,同时希望司法机关不要做定期的家访,以免打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2、一般社会群众习惯认为矫正人员有污点,重犯率相对偏高,都避而远之,有排斥、歧视的心理,而这一心态也使得矫正人员缺少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抵触心理。
二、经验和做法
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的个性化原则,逐步探索新时期社区矫正管理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突出个性化矫正方案设计。根据矫正对象特征、犯罪性质、家庭经济情况、认罪悔过的程度、家庭人员对其犯罪及被惩处的态度、预测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可能性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措施并根据改造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别对待,因人施矫,对症下药,提高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矫正质量。严格落实走访、谈心、教育、思想汇报、公益劳动等经常性工作制度,及时发现不安定因素和隐患以及倾向性问题,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做到不脱管、不漏管,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严防矫正对象再犯新罪。
二是突出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理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表现,做到“五必访”,即:新接收的要走访,家庭出现纠纷的要走访,生活有困难的要走访,重大节日前要走访,有疾病时要走访。通过认真逐一走访,真正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如矫正对象胡某,70岁,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走路不方便,我们除了以上“五访”之外,并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其情况。
三是帮困解难,管理逐渐向服务转变。针对矫正对象不同的心理,为了努力消除矫正对象的对立情绪,引导其顺利融入社会,我们召开了矫正工作志愿者和社区服刑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暨座谈会,邀请局矫正科同志对他们进行知识讲座并参加座谈。通过座谈,拉近服刑人员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距离,从根本上促进其思想转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多种形式帮困解难。如保外就医人员俞某,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由于经济基础差,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再加自己又不能工作,仅靠姐姐的资助看病,我们在座谈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想方设法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在春节前送上爱心帮扶慰问金500元,让他过一个快乐的年。
四是突出抓好“接收”、“解矫”程序的规范。我所对每一位新接收的矫正对象都要举行人性化接收仪式,给每位矫正对象送一封《给社区矫正对象的一封信》,既使矫正对象在进入社区矫正前感受到矫正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又使矫正对象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使他们尽快了解社区矫正,服从社区矫正。同时对每一名解矫对象也举行解矫程序,对他们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讲评,提出要求和希望,使矫正对象切身感受到矫正对他们的帮助,通过矫正悔过自新,重新认识自我,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真正做到工作有始有终。
五是注重实效,正面引导。由于双峰山高路远,为了更好地为矫正人员做好服务,我们在双峰和黄坛各设立了公益劳动场所,以便于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性化,我们把矫正对象的亲属、所在地联村干部等纳入帮教监管网络,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在矫正过程中,根据矫正对象工作情况“量身定制”教育改造方式。如:对胡某走访,了解到他的犯罪过程是哥们义气,被人利用,在被判缓刑后,因为年轻,自认为是其一生中的污点,他这一辈子就此完了,对生活、对今后的前途十分悲观,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谈心、教育,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风帆,现胡某在跃龙街道范家村开摩托车修理部,工作积极,收入稳定。
三、存在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虽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问题也不少。
(一)群众的认同度不高。社区矫正是需要执法机关、矫正对象和社会群体的三方配合,由国家机关借助社会综合资源的帮助而对矫正对象进行的开放式行刑方式,在我国它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在调研过程中,据了解,矫正工作者认为在试点阶段,由于社区矫正还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据,如果工作得不到地方的政府领导的重视,工作就很难开展,但现在的状况是很多领导都不了解社区矫正究竟为何物,社会上的一般群众就更不用说了。由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挖掘各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同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新闻,讲座等多种形式向人民大众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二)机构不健全,司法行政系统陷于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社区矫正是执法工作,又是教育矫正人的工作,涉及到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要将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健全社区矫正机构,配齐工作人员。目前,我们既无专门的执行机构,又缺乏执行人员,志愿者力量不足,导致社区矫正工作只是简单停留在转接材料、建立监管档案阶段。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区矫正的质量难以保证。矫正经费短缺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公安机关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但现在具体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局极其下属的司法所进行,司法所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教育设施。矫正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但它仍然是一种国家机关的行刑方式,缺乏国家专门的财政支援是不可能进行的。
(四)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密切。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但实践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权利义务不明确,且没有固定的统一办公场所,各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对做好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反而使工作复杂化。
四、探索和思考
为此,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问题,社区矫正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总结规律,积极探索长效、稳定、务实的新机制,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仅靠镇综治办、司法所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要负起直接领导责任并给予大力支持。实行齐抓共管,动员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派出所、司法所、工办、民政、团委、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单靠司法行政机构唱独角戏,搞孤军奋战,都是行不通的。
(二)保证工作经费,建立安置帮教基金。基金使用:给于归正人员回籍初期生活无着落、重大疾病、遭受灾害及服刑在教人员家属遇到特殊困难等方面提供社会救济和帮助,给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归正人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必须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专项基金,数额由上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同级财务部门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标准,保证足额下发,专款专用,对于贫困地区,上级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整个地区的平衡性。
(三)优化环境,为社区矫正人员和谐共处的营造良好氛围。要紧紧抓住社区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画,要做到真正让每个村民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把握好宣传工作的尺度。
近些年来, 尽管社区档案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硬件配备上, 人、财、物难解决。主要表现在:
(1) 人员不落实。大多数社区既没有档案管理机构, 也没有专职档案人员。社区“两委”领导班子中, 也没有明确一名成员分管档案工作。档案员一般由社区文书或会计兼任, 实际上是兼而不职, 形同虚设。这些兼职档案员没有经过业务培训, 文化程度低, 工作能力差, 属于无证上岗, 无法保证档案管理水平。有的社区连兼职档案员也没有, 更谈不上开展档案工作了。
(2) 经费无保障。许多社区经济不景气, 资金短缺, 财力不足, 对档案工作爱莫能助、力不从心, 致使用于档案管理上的经费微乎其微, 而且挤占挪用习以为常。个别社区漠视档案工作, 舍不得投入, 每年进行财政预算时, 从不考虑档案, 资金及时到位无从谈起, 严重制约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3) 设备不配置。相当一部分社区至今没有建立档案室, 没有配备档案用房, 档案橱柜严重不足, 各类装具破旧不堪, 档案存放杂乱无章。尽管个别条件稍好的社区, 尚能把档案放在木橱木柜里, 但大多数社区只是用袋装、用绳捆, 随便把档案往橱顶一放或桌子下面一堆, 与废弃的报刊、书籍“为伍”。时间一长, 档案丢失散失、受潮霉变、虫蛀损坏等现象在所难免。保管条件差, 时刻威胁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是软件建设上, 收、管、用难开展。主要体现在:
(1) 规章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社区在档案制度建设上可谓一片空白, 没有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计划、档案工作规范、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 也没有建立文书处理、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制度, 少数社区即使建起了一些, 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平时无人问、无人管, 缺乏监督机制, 执行起来自然流于形式。
(2) 管理措施不规范。由于许多社区居委会工作基本上是各管一摊, 文件材料处于谁形成、谁保管的状态, 其文件的收发、运行、管理缺乏控制措施。平时, 不注意各种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及时归档, 对文件材料的处理随意性、盲目性大, 导致了档案门类不全, 载体单一, 内容单调, 没有特色, 不能全面反映社区的基本社会面貌。有的社区虽然做了一些档案搜集和整理工作, 也只是把一些零碎的文件材料收收拢, 装装订订, 包包捆捆而已。没有进行分类、编目等规范化管理, 档案质量难以保证。档案保管缺乏科学性, 标准低, 技术差, 安全系数小, 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寿命。
(3) 开发利用不理想。绝大多数社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近乎为“零”, 没有编制检索工具, 没有汇编档案文件、编写参考资料, 没有开展用户需求调查和业务咨询活动, 更没有开放档案、多渠道提供查询、借阅等利用工作, “死档案”不能转化为“活信息”,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发展布局上, 点、线、面难均衡。上述突出问题在社区存在程度的差异, 直接造成了各地社区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般来说, 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 社区档案工作发展较快、较好;经济落后或较落后地区, 社区档案工作发展较慢、较差。与此相适应, 社区档案管理呈现出“好、一般、差”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其中, 开展好的社区, 档案管理起点较高, 档案工作实行了综合管理, 并采取了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开展一般的社区, 档案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只保管了部分档案, 制定了简单的档案管理制度。开展差的社区, 绝大多数尚未开展档案工作, 有的虽然开展了一点, 也是档案无库无柜存放, 档案管理无章可循, 档案质量较差。初步调查表明, 社区档案工作开展好的或较好的, 寥若晨星, 在整个社区中所占比重很小。而且, 即便是好的或较好的,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距, 起不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社区档案工作开展一般的或差的, 涉及面广, 数量多, 在整个社区中所占比例很大, 拖了社区档案工作整体发展的后退, 前景令人忧虑。因此,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又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要转变观念,确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应有地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当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法律监督工作应当加大力度。一方面要调整对监所检察部门的人员、装备的配置,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一边倒的工作模式,即改变过去监所检察人员全员驻所或驻监,注意力集中于驻所驻监检察,而把监外执行检察作为副业的不足,纠正个别干警认为监所检察是以派驻检察室等级创建结果论成败得失,监外执行检察工作不参与考核,做好做差无关紧要的模糊思想,将监外执行检察作为监所检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要抓住关键,以交付检察为重点带动法律监督工作全面開展。多年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有效地开展对监外罪犯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掌握并摸清监外罪犯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前提和基础。但从笔者多年对监外罪犯检察情况来看,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的极少,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监外罪犯执行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必须得到监所检察系统的内部配合。一方面应当积极建议修改法律,明确规定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应当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另一方面,在法律未修改的情况下,监所检察系统内部应加强配合,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所在地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在得到外地犯监外执行信息后应当主动函告监外执行地的监所检察部门。
三是要着力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执法能力。矫正执行人员,应由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但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后的现状来看,承担此项任务的主要还是司法所人员,而他们过去未接触过这一工作。检察机关要针对大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缺乏专业素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及矫正工作的方法措施,以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掌握,以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要选派人员参加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公检法司联席会、社区矫正交接会及司法局组织的培训班,讲解监外执行检察流程的内容,宣讲过去开展监外执行的经验教训,提出社区矫正所依据的法律文书、日常管理、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如何行使检察职能等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此外,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要多利用时间多走访社区,以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开展情况,并对社区矫正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给予有力指导。
【社区工作问题调研】推荐阅读: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06-17
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11-27
社区工作难点问题11-05
社区居民收入问题现状调研报告09-11
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调研05-30
某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07-19
社区统战工作问题研究10-02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活动的06-17
关于社区老龄工作的调研报告12-03
福泉市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