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不曾逝去的童年(推荐11篇)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而每个年代的童年回忆却不尽相同。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童年的七位朋友,按出生年代分别属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甚至还有一位10后的小朋友。他们的“六一”是怎么度过的?有哪些趣事让他们念念不忘?儿时的回忆又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让我们跟随这些有温度的文字,穿越时空,找寻孩提时代的那份初心。
【50后的六一】 一盒褪了色的糖豆
■苏婷
出生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的童年真的没有五彩斑斓。
但也正是那个时代,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多子女,大多数父母更关注家庭的温饱,对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说给予了“充分的自由”。还因为绝对的就近入学,每天放学后,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不用约,就一群一伙地聚到一起,自己商量着玩游戏。
即便吵架甚至动手,女孩儿哭了,男孩儿哪里磕破了,也都是自己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人的“干涉”。直到该吃饭时,感觉饿了的孩子径自回家。在这种纯粹的“散养”方式下,“六一”自然被家长们忽视了——在家里,这一天很难被当作一个节日来庆祝。
至于社会上、学校里,当年是怎样为儿童过节的,翻遍记忆竟无印象。一个原因是,可能那时的活动即使有也不够隆重;另一个原因应该归于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到“文革”时戛然而止,此前能有记忆的时间没有几年。当全社会被裹挟进那场疯狂的政治运动后,一切便无正常可言,哪里还有人关注儿童节。
越是缺乏色彩的年代,越让人对色彩充满憧憬。大约是我9岁的“六一”节,浩劫尚未开始,一个小汽车形状的透明塑料盒装着的彩色糖豆,还有一场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小铃铛》,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与这物质加精神的儿童节礼物相伴随的,是浓浓的父爱。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我从小就成为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
为了国家需要,大学毕业后父亲服从分配,一直坚持在艰苦环境中从事自己的专业。但不能为父母尽孝及亲子的分离,始终是他的一大憾事。于是他常常利用出差机会陪伴我们,尽力弥补心中的亏欠。
那一次,父亲正好在儿童节时回到我们身边。下午,办完公事的爸爸说带我出去玩。少有出远门经历的我雀跃着,跟着爸爸坐上公共汽车。想不起是进了什么商店买了那罐糖豆,只记得那透明壳子里的五彩斑斓让我顿生许多美好的向往,心爱得始终舍不得打开,以至于那些糖豆最后失却了色彩,也没有吃到嘴里。
要知道,那时吃糖,是一块一块买的啊,这一盒糖豆,几乎相当于一百块水果糖!之后,爸爸带我看了那场让我记忆一生的电影。说实话,电影内容对那时的我,只是看了个热闹;重要的是,在我的儿童时代,这是唯一一次被家长带领观影。那一天过的,足以让我在小朋友中自豪满满!
没准,也就是这点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的节日礼物,在一个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什么梦想的种子呢。
(作者系本报记者)
【60后的六一】 打谷场上的“土”游戏
■蔡继乐
我出生在安徽农村,小学上的是村里的学校,父亲很早就在这所村小当校长,一直到退休。作为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记忆中的“六一”的确有些“寒酸”,没有演出,也没有什么礼物。但我们依然盼着过“六一”,因为学校会放假,能疯玩一下午。
记忆中“六一”前一天,班主任会说:“明天是儿童节,要戴红领巾,穿一身干净衣服来学校。”那是“文革”末期,“抓革命,促生产”,农村真的很穷,只有过年才会给孩子做新衣服。
回到家,母亲会找出一件洗得很干净的旧衣服,并把破了洞、开了线的地方缝好,就算能过节了。
第二天,我们都穿戴整齐,早早到校。就连那几个“迟到大王”,这天也准时到校。学生到齐后,由班主任领着在土操场上站好。这时,当校长的父亲会站到队伍前面讲话。
父亲的讲话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印象中必有这样的话,“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孝顺父母,养子不孝,肥田收瘪稻”,等等之类。
校长讲完话,大家会围拢到各自班主任的身边。这时候,班主任会拿出一布袋的水果糖发给大家,每个人能分七八颗,五颜六色的糖纸包着,非常好看。
发完糖果,班主任宣布:“今天不上课了,都回家玩去吧。”于是,大家高兴地结伴回家,而糖果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光的,留着慢慢吃。
下午,几个小伙伴会相约到村边的打谷场上玩耍。那时,农村还是生产队集体劳动,农村人家都不富裕,也没钱给孩子买玩具。
没玩具,怎么玩?难不倒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家想出了很多有趣的“土”玩法。至今,我对其中的两种印象深刻。
一种叫“摔元宝”,就是先用旧纸张叠成“元宝”,两人轮流在地上用力摔,看谁能把对方的“元宝”掀翻,被掀翻了的“元宝”就归胜方。
小时候,我很有劲,每次玩“摔元宝”,我都能赢好多,最后居然攒了一大堆,用家里的一个空坛子装着。一年冬天,母亲要用坛子腌咸菜,就把我辛苦“挣”来的“元宝”全扔了。为这事,我和母亲闹了好长时间。
还有一种玩法叫“打名打跪”,在七八块砖头上写上反面人物的名字,如座山雕、白骨精等,在打谷场上平行摆上一排。大家轮流站在几米开外的地方,用一个小一点的砖头去砸指定人名的砖头,看谁砸得准,准确率最低的要拿出一颗糖果给准确率最高的人。
虽然玩具很“土”,但大家依然玩得兴致勃勃,直到家长来喊吃饭,大家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如今,我已在北京生活工作了20多年,儿时的很多记忆已渐渐模糊,但小时候在农村过儿童节的趣事,却沉淀在记忆深处,成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作者系本报记者)
【70后的六一】 怎么可以这么美好
■赵秀红
我的童年是在山东沿海小城日照度过的。传说后羿射日,射掉的九个太阳落于此地。因传说渲染,此地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民风明朗、热情,这也是我童年记忆的基本色调。
在一个已经不属于我的节日里,去回忆遥远的童年,好像雾里看故乡,亲切又遥远。
70后怎么过“六一”?在我们的集体记忆里,“六一”最重要的活动是文艺汇演。那时小学里没有礼堂,附近几所学校所有的小学生要集中到乡政府的大礼堂,看演出。穿什么,在“六一”那天很重要。海边六月,还很凉爽,不到穿裙子的热度。但在“六一”那天,似乎大胆点,不必在意小伙伴们窃窃私语,穿上裙子,被风吹得鼓起来,美滋滋的。乡政府距离我们学校大约五里路,学校组织我们来回步行。穿着裙子,风一样地跑过,这一路的撒欢,其实比看演出更有意思。男生的衣服要局限些,军绿色是主角,不过他们可以比红领巾。那些戴红领巾的同学,收获了不少艳羡,不过小脸也会绷住了,骄傲,且得矜持。
所谓演出,都是自编自排,节目很简单,左不过唱歌跳舞诗朗诵。记得有一年,我们班出了一个诗歌朗诵《春雨》。后排一溜七八个女孩,前面一个男孩。我和几个女孩齐声朗诵:“下吧,下吧”,男孩喊一句,“我要开花”!女孩们再来一个:“下吧,下吧”,男孩喊“我要种瓜”!现在想想,有种机械的幼稚,让人忍俊不禁。
汇演结束后,上午才过半,还是步行回学校,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好戏才开始。我们回去的路上要经过一大片桑树园,六月的季节,桑葚成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尚未包产到户,那片桑园属集体所有,所以对这几百个孩子的闯入非常宽容。桑树不高,能容得了小个子的我们伸手采摘。不同颜色的桑葚味道不同,黑红色的最甜,红色的酸甜兼备,白色的肉厚,绿色的尚未成熟。桑葚酸酸味道刚碰到味蕾的霎那,要打个激灵,适应了这味道,就能大快朵颐。一边摘一边吃,吃饱了还惦记着带回去,有的女生干脆兜起裙子装桑葚。舌头被桑葚汁水染黑了,手指肚也是黑红一片,腮帮子酸得第二天都咬不动东西。那片桑园成了我们最生动的生物课堂、最能释放天性的乐园。
上了初一,到“六一”那天,内心雀跃,又要过节啦!可耐着性子从早上等到放学,学校里好像没有任何表示,还是照常上课。我遗憾地想,同学和老师可能忘掉了,等到明年吧。第二年,我才明白,“六一”不属于我们了。
从那时起,童年结束了,在我很混沌的状态下。
怎么可以这么美好,怎么可以这么短暂,我的童年,我的桑园。
(作者系本报记者)
【80后的六一】 麦收中的节日
■余闯
我的小学是在乡里的学校读的。五年级时,可能是毕业班的缘故,没人为儿童节张罗活动。6月1日一大早,我被母亲叫醒,睁开眼,满心期待着她为儿童节做了特殊安排。带我去县城逛一逛,或是去姥姥家,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母亲说,今天要一块回老家割麦。看她和父亲都只字未提儿童节这档子事,我有些失望,但也知趣地忙着收拾镰刀和草帽,看院落里停放的自行车需不需要打气。
乡里离老家有3公里路,父亲和哥一辆自行车,母亲骑车带着我和姐。在农村,农忙时尤其讲究“早”,一是为了尽量躲避炎热的天气,二来也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多争取时间、多出活儿。
到了一块近4亩的麦地,时间还不到7点。麦子黄澄澄的,透着一股香气,风吹麦浪的美景,可惜当时的我却不懂得欣赏。
看了一眼哥,他甩开膀子,把了五垄,父亲、母亲和姐把了三垄。割麦有技巧,手大的可以抓两垄割一刀,几垄齐齐地往前推进;扇形向前推进时,只移动左脚,右脚在后不动,这样会减少两腿的频繁移动,从而节省体力。
母亲让我把了两垄,我弯腰开始割。农村人常说,农活儿里最累的就是割麦了。我很快就有了切身体验,腰酸、背痛,太阳越来越晒,焦灼般烧烤,脚下的步子慢了下来。
两个小时过去了,哥割到那头又回来,我们在中间位置碰头了。他笑着看看我说:“不怕慢,就怕站。咱家的活儿咱自己干,没人替。”
哥的一句话让我打消了磨洋工的念头,开始专心割麦。
其实,上学这几年,学校都会专门放麦假,让我们帮家里收麦。没有机械化工具,人手一把镰刀,头顶草帽,忍受着烈日的暴晒,有时麦地里还能遇到蛇,让人为差点踩到它而心有余悸。
麦子割了,用架子车拉到道场,碾穗、扬场、灌袋,基本都是靠人力。家里人人都很累,但还要赶时间,快干,怕麦子碎在地里,怕老天下雨,将全家人全年的口粮淹没在雨肚里。收麦子的意义真的很重大!
没能过上儿童节的扫兴顿时全无。我想到能为家人分担一些劳累,手上的镰刀挥舞得快了起来。我记得,那天直到傍晚,我割了一个来回,第二次把的是三垄。
快乐是儿童节的主题。比起以往,学校举办文艺演出,班主任带着到附近的小山游玩,我觉得这年的儿童节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人生记忆。
(作者系本报记者)
【90后的六一】 儿童节是彩虹色的 ■宋潇
回忆儿时的点滴,像是摇响一串渺远而清脆的铜铃,那些浸着金灿灿光晕的日子,被轻轻唤醒,牵出许多清澈的故事和心情。如果童年的岁月是一块画布,每天都有不同的色彩,儿童节一定是特别的。它热闹、蓬勃、丰富、凝聚,充满着初出生长的力量。我想,我的儿童节,是彩虹色的。
记忆中的儿童节像彩虹般多彩梦幻,那一天的自己仿佛手持仙女棒,能点亮一个个愿望。我会收到许多心仪已久的礼物,层层叠叠的小纱裙、整套的樱花牌蜡笔、一大盒巧克力„„一切不过分的小心愿都能一一实现。我会被妈妈从头到脚打扮起来,两个小辫子扎上鲜艳的发带,穿上最漂亮的花裙子,眉心还要一点红贴纸。我会有梦寐以求的假期,暂时远离课堂和作业,理直气壮地玩耍。
儿童节的活动是丰富的,这一天总有热闹的联欢会,小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分享欢乐。活动结束妈妈会带我到最喜欢的游乐场,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疯狂老鼠挨着玩个遍,再牵个会飘的大气球,吃个甜甜的冰淇淋,我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然而,我的儿童节也并不总是轻松欢愉,还曾有过磨炼和挑战。记得还是在幼儿园时,我被挑选出来参加一个儿童节的舞蹈表演,因为这个舞蹈要参加全市的比赛,所以编排得有难度。
被挑选的人中只有我没学过舞蹈,排练对我来说就有难言的艰苦。我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别人长期训练的动作,一个多月几乎每天都有排练,回到家已疲惫不堪的我为赶上进度还要继续练,一个动作做不到位我会练上几十遍。家人心疼不已想让我退出,但我却执意要坚持到底。
记得儿童节演出那天,我穿上了棉花糖一样雪白的蓬蓬裙,系着紫罗兰色的缎带,在台上漂亮跳出所有的舞步。最后,我们的舞蹈获得了全市二等奖。
虽然我还不懂什么叫付出与收获。但是我隐约感觉得到,做公主并不只是穿上漂亮的衣裙,赢得掌声的背后有着辛苦的过程,而坚持到底亦是光荣。
我想,那是小小的我成长中完成的一个仪式,一切都在我的心里埋下了蓬勃的种子。
无论是礼物还是磨炼,于我而言都是彩虹色的。那是最柔软的颜色,容不得一丝杂质浸染;那是最坚实的颜色,在那之上,承载得起远方的希望。
(作者系本报实习生)
【00后的六一】 不同的世界 同一个梦想
■黄千隽
一转眼,我从美国回国已经快4年了,但是亚利桑那州湛蓝的天空,和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3个月的不同肤色的同学们,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3年前的寒假,第一次坐飞机的我飞越重洋,来到了美国。这里和北京有很多不同之处,路边都是仙人掌,长着夸张的长刺,在炎热环境下坚强地竖立。倒完时差的第二天,我来到了凤凰城的一所公立小学。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来到那个学校的情景。美国早上的空气是冷冷的,刚进校门,我有些不知所措,旁边的同学都在滑梯上玩,正是那时我见到了布莱克兄弟,么古埃尔,和我一样名字的詹姆斯,来自日本的柯祖仕。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和老师哈仕一起进入了校园。
哈仕老师不像中国老师那样只教其中的某一课,而是全科课程。当老师介绍完我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坐在么古埃尔的旁边,他用友善的眼光看着我,让我感觉很舒服。
么古埃尔虽是美国人,但他有着偏黑色的头发,眼睛是淡淡的黄色。这一节课很快过去,下一节是体育课,我和他还有柯祖仕一起打篮球。他很厉害,硬朗的身躯如同为打篮球而生。我和他打出了一次不错的配合,他一个传球,我再弹地将球传给他。电光火石间,他已经上篮眼看就要进了,他一个勾手将球传给我,我抢投,进了。这让我明白:任何任务都要进行团队配合。
在这里,我们没有班长,只有为大家服务的岗位,比如door holder(扶门人),任务就是等大家进出教室时,最后一个把门的人,防止小朋友被夹到手。
上课时,老师不要求同学们以一种固定的姿势保持坐姿,而是怎么舒服怎么坐,但是如果要上厕所需要举手给老师示意。
在美国短暂的学习经历告诉我,教育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也是为未来的生活积累经验,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通过合作来完成一个项目,那些只顾学习不和大家合作,没有团队精神的同学,老师会找他聊聊的。
回国以后,我把在那里学到的合作精神带进了我现在所在的北京十一学校。学校实行的是走班制,同学们按照自己选课表去到不同的教室上课,目前我只上了一学期,就已经认识了好几百个朋友。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在遥远的北京祝我曾经的美国同学节日快乐。那个每天带妈妈做的寿司到学校吃午饭的日本同学,你长高了吧?那个笑得比阳光还灿烂的么古埃尔,你还好吧?那些在我的笔记本上留言说我是体育天才和数学冠军的同学们,听到我的祝福了吗?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初一年级学生)
【10后的六一】 每天都是儿童节
■王慕南
这是我出生后第三次过“六一”儿童节,也是我第一次在幼儿园过儿童节。
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儿童节庆典,我和妈妈已经在家里准备了好久,我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象儿童节当天的场景:我和妈妈穿着蕾丝花边的公主礼服,手持魔法棒为小朋友们变出精美的礼物„„
小朋友有的装扮成芭比公主、帅气王子,有的打扮成朵拉、蜘蛛侠,各种卡通形象人物应有尽有,我们一起在幼儿园庆祝儿童节的典礼上玩儿。
对!这就是我们幼儿园今年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魅力童话国 欢乐嘉年华”游戏节。老师说,活动设置多种动漫主题的游戏区,意在为我们创设一个梦幻的童话王国。为了活动需要,每位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将自己装扮成喜欢的角色参与游戏。
爸爸看了我们的装扮后说,他很羡慕我出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他小时候过儿童节,爷爷奶奶从来没有给他买过礼物。
如果爸爸不说,我很难想象20多年前,爸爸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儿童节是怎么过的。
“和我的童年相比,你现在每天都在过儿童节。”爸爸开玩笑地跟我说,那时候,能吃到火腿肠就是他最高兴的事了。的确,在爸爸眼中,和他小时候比起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我一岁就会玩爸爸手机里的游戏了。现在,每次走进超市,大人们总是对我说,吃的、玩的、穿的、用的随便挑,家里光叔叔给我买的玩具车就有好多辆。
爸爸羡慕我“每天过儿童节”,其实,我也很羡慕他小时候过的生活。
我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经常会到小河边钓鱼、捉虾,到竹林里挖野菜„„我想,这肯定很好玩儿。
但是,回到老家,和爸爸口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老家的几栋老房子,我还没来得及住,就都被夷为平地了,竹林、小河也都不见了,爸爸儿时的伙伴们整家整家地往外搬,如今,那些老邻居们都快搬空了。
但是爸爸对我说,有故乡的人仍然是幸运的,无论如何变迁,要记住我们的根在那里,永远不能忘,这也是爸爸给我取名“慕南”的用意所在。
我期待着以后爸爸带我一起过一个有乡土味的儿童节„„
我可以遇见世界的全部,却再也遇不见你。我已忘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但事关青春。每个人都有一段青春年华,每个人的青春都放荡不羁。作为“90后”,我们跌跌撞撞地迈进了青春的坎,开始对异性有了朦胧的感觉,开始尝试叛逆又或者是独立。谁的青春没有经历过这些?在一片安定中度过的青春,往往是最失败的。
有一个男孩,我不知如何来形容他带给我的感受。他并不安分,学习不上心,打架、抽烟,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不良少年,可是他对待别人甚是细心。我们只算是朋友,仅仅是朋友。我难过的时候他会安慰我很久很久,他不开心时我总是竭尽全力都他开心。或许是我太过依赖他,依赖他带给我的这种感觉,我傻傻的以为这便是喜欢。
有一个女孩,她带给了我欢笑与泪水。我们可以悄悄讨论哪个男生长得不错,哪个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做都做不完,哪个明星传出如何的绯闻……我们无话不谈。偶尔,我们也互相生气,相互不搭理,但最长也超不过一天。我们在本子上写下所有的谈话,那便是是我们青春最好的见证。我的最佳“损友”,无可取代。
那个男孩,教会我爱。那个女孩,教会我成长。
年轻时是春日,以为还有无限的光阴可以挥霍。很多时候我会很害怕,当有天双鬓斑白时才惊觉,我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我怕我会不知所措,我怕我回不到那个人生中最美的时候。
他们从几乎相同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用我们难以理解的语言沟通交流,用最直接的行为表达情感……他们都来自一个叫作“不想长大”的星球。
在这个星球,终将逝去的不是童年或青春,而是现实与世故。
今天,就让我们在英国短毛猫的陪伴下,重拾童年的美好吧。
英国短毛猫
原产国:英国
体重:7~9千克(公猫)
4~6千克(母猫)
它们的身体匀称,被毛非常丰厚,手感柔软顺滑,性格也沉稳安静,因此被许多爱猫人士称为“玩具熊”。作为家庭宠物,英国短毛猫的好脾气也让它成为了孩子最好的玩伴。
想让一只猫或一个孩子喜欢你,
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们做游戏。
重拾我们最爱的游戏
Hide and Seek
藏猫猫
童年最爱的游戏排行榜上,一定有藏猫猫的名字。这个简单的躲藏游戏总是拥有迷人的魅力,而且,从名字上我们就看得出,它和我们最爱的猫咪有关。
据说,藏猫猫游戏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在希腊地区流行,并从此经久不衰。而在喵星人那里,它更是永恒的玩乐项目。
Fact 其实是捕猎练习
其实,对猫咪来说,任何游戏都是对今后捕猎生活的练习,小猫之间看似普通的打闹,长大之后都会成为重要的生存技能。猫是伏击的高手,捕猎时,它们总是先把自己隐藏起来,当离猎物足够近的时候才发动进攻。而藏猫猫游戏和真正的捕猎过程差不了多少,只是“猎物”变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或主人而已。
当然,在游戏中沉稳的英国短毛猫总是知道如何掌握分寸。
Home 居家快乐减重法
对用不着捕猎的英国短毛猫来说,藏猫猫则变成了有效的减肥操。
尽管英国短毛猫总是给人沉稳的印象,但实际上它们非常喜欢游戏。要知道,这些看起来圆滚滚的小家伙,原来可是英国乡间最出色的捕鼠高手。为了不让我们的小猎手变成舔不到肚皮的小胖子,现在就和它们一起,把我们童年的游戏玩个够吧。
品种微故事
英国短毛猫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猫品种之一。 公元前400年,四处征战的罗马人为了保护珍贵的粮食,开始随军携带一种耐力和体力超强的猫。最终,这些猫咪押粮官跟随罗马军队来到了大不列颠群岛,战争结束后,它们住在了这里,并与本土猫结合,繁衍生息,从而诞生了一个健壮、聪明、强韧的新猫种。而它们就是现代英国短毛猫的祖先。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
不知道自己只是个孩子,
所有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精灵,
而所有的精灵又都长得同一副模样——
或许就是一只美丽的短毛猫的模样。
Game Time
重温更多童年美好游戏
童年那些幼稚却美好的游戏,你还记得几个?那些和你一起玩耍的伙伴,还有几个依然保持着联系?不管的你的答案是什么,还好,我们身边总有一只肯永远陪你“犯二”的英国短毛猫。
1、2、3,木头人!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如果要和猫咪一起玩这个游戏,输的那个一定是人类。
像“木头人”这样的游戏,对猫来说可是必须具备的捕猎技能。在发动伏击之前,只要它们感觉到被人注视着,就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动,甚至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纸飞机
纸飞机的折法,你还记得吗?
其实,对你的玩伴英国短毛猫来说,纸飞机的折法并不重要,只要能飞就行。
和孩子一样,猫从来都不在乎自己的玩具是多少钱买的,有时候,一个废纸团,一只小小的纸飞机就足以吸引它们的注意。也许你会发现,自己那只小肉球一样的猫咪,竟然能够一跃而起,一爪拍下你的“宇宙战舰”。
除了纸飞机,小纸船、纸青蛙都可以用来当猫咪的玩具。
品种微故事
据说,温斯顿·丘吉尔的宠物就是一只蓝色的英国短毛猫,它的名字叫Sematary,丘吉尔对这个小家伙的感情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溺爱。据说丘吉尔晚年还因为忙着和猫“聊天”而忘了与客人的约会。
Point
怎么办?我的英国短毛猫不爱动
其实,英国短毛猫是著名的晚熟猫种,如果可以,它们愿意一辈子装嫩。但是,在游戏方面,这些大孩子却显得有些稳重。
比起自己跳来跳去,它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主人大呼小叫或挥动逗猫棒的有趣样子。因此,它们也被列入了最容易发胖的猫种之一。要想让它们动起来,有时候我们需要加点料!
猫薄荷
每只猫对猫薄荷的敏感程度都有所不同,但有趣的是,英国短毛猫对猫薄荷的喜爱却出奇地一致。只要猫薄荷类的玩具出场,英国短毛猫很愿意主动参与到游戏之中,甚至能做出平时难得一见的高难度动作。
食物
食物对于英国短毛猫来说,也是永恒的诱惑。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是天生的小吃货,而是最初作为捕鼠的工作猫种,它们自然需要更多的食物来补充体力,这也是它们更容易发胖的原因。因此,试着在游戏中加入适量小零食作为奖励,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
如何让孩子停下来
如果猫的玩伴是个孩子,你就会发现,猫已经显得不耐烦了,而孩子却依然兴致勃勃,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提醒孩子,游戏结束的时间到了。你也可以用一些过渡性的小游戏,让孩子慢慢安静下来。比如提议把游戏的内容改成柔和的“过家家”或“猜拳”(当然,猫只能出拳头),再顺势结束游戏时间。
Stop
短暂的游戏时光
对一个孩子来说,游戏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在回家之前,我们总想玩一会儿,再玩一会儿。而对于一只猫来说,游戏的时间却不宜过长,每天只需要30~40分钟就足够了,而且最好是分段进行,如果是非常激烈的游戏,一次则不要超过10分钟。
Silence
那些安静的时光
童年的那些时光,并不都是聒噪和吵闹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这个世界仿佛比现在安静多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发呆,看着窗外的树叶,就可以度过整个下午,就像一只英国短毛猫一样。
而对一只真正的英国短毛猫来说,这些安静的时光显得更加重要。
1 梳理被毛时间
在猫的世界,梳理被毛除了能让被毛柔顺健康外,还是重要的社交时光。被猫妈妈温柔舔毛的那些日子,也是猫咪最温馨的童年记忆。
2 对视时间
英国短毛猫不是黏人的“便利贴”猫咪,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需要你,你会发现,这些小家伙虽然不愿意坐在你的腿上,却非常喜欢看着你。这时候,一定要给它一个温柔的对视哟,如果你看到它轻轻眨了眨眼睛,恭喜你,那就是它为你送上的最温柔的亲吻。
3 吃饭时间
美好的进餐时光对任何一种生物来说都是美好的,而贿赂英国短毛猫的胃也是讨好它们的最好办法。除了一成不变的猫粮,你也可以试着偶尔给小家伙准备一份亲手制作的“妈妈菜”,说不定你们都能因此回忆起童年的味道呢。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
一切都像是游戏,
我们全情投入,愿赌服输,
因为我们知道,
没关系,
记得吗?曾经在操场上浑汗如雨,不过那稚嫩的身影,现在也已长大了。多么不想分离,多么想留下,多么想回到从前……命运就是这样,friend里也有个end,所以同学们,不要气馁,坚强起来。即使我们不在一起了,可是你们永远在我心里;即使忘记了你们,可是还有这本纪念本,包含着曾经的回忆,不论它是快乐的,酸涩的,难过的,但它永远是最美好的回忆。
那悬挂在世界顶点的红日,你记得我们在这里留下的印记吗?我们在操场背后留下悲伤的纪念,在花园留下童年玩乐的记号。在树荫下半眯着眼睛,暑风吹痛了眼眸。脑中闪现六年的记忆,才恍然明白曾经那些和你同甘共苦的朋友,那些批评你却对你耐心无比的老师,在班里每天吵架斗嘴的冤家,有多么珍贵……
珍惜现在,珍惜青春。时间太窄,指缝太宽,抓不住的流年,抓不住的时间,也许只有我在怀念。即使只剩三个月不到的时间,我们也要把握住。在这几天里,要和伙伴尽情地疯,也许在花园里尽情地蹦跳,让汗水在额头上闪闪发光,或是在林间小路上欢乐呐喊,喊出属于我们的年少时光!
岁月流金,几度梦回童年。时光悠悠数十载,忆不尽昨日灿烂童年。
为孩子们庆祝“六一”的活动已拉下帷幕。感谢这群天真浪漫的孩童们,与你们在一起,为师永远拥有一颗童真的心。感谢因为你们的节日给我带来下午属于我自己的半天美好时光。在这阴雨持续了好久的瑞城,今天雨止转晴,是上苍赋予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回家半躺半坐在靠椅上想好好休息,静享这初夏的凉爽。刷新手机微信,满屏都是庆祝“六一”的图文。读着这条条幕幕或图或文的微信,心头渐暖,思绪也随之飘进了岁月深处……在那里,我又看到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树,故乡的路,更多的是故乡的人。仿佛又听到乡亲们熟悉的乡音,看到孩童时代一张张熟悉的脸。小时候我们一同在故乡的土地上长大,十五、六岁时,我们纷纷相继离开故乡,去了远方,去念书,去学艺,去做生意,去闯世界。转眼数十载,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我们如今大多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膝下儿女也已渐渐长大,我们都有着幸福的日子,幸福的家。我们虽不曾几度相聚,但岁月冲不淡孩提时的记忆,距离阻不了心中的思念。童年的伙伴们,今天我在家里想你们了。我盼,有一天,我们又相聚在古老而美丽温馨的平齐村,诉说我们金色的童年,重折我们孩提时的纸飞机,飞上老家旧木屋的房檐,仰望故乡特有的湛蓝湛蓝的天空。我们重度夏日乡村的夜晚,捕捉院子里点点闪动的流荧,望着夜空数星星……忘不了这一切,这一切都忘不了。我们曾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上山下田学种瓜点豆,春种秋收;我们一起在山坡上放牛,我们一起到大山深处去坎柴;我们一起为家猪、家兔寻找食物结伴拔野草……又是一切的忘不了。
我们出生在物质相对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山村,我们却拥有了比城里人更富足的童年。无论我们如今生活在何方,我们都是当下最最富裕的人。因为我们的故乡赋予我们纯洁、善良的心,故乡的山水哺育我们长大,使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聪明的脑袋;故乡的风土人情培育了我们阳光开朗的性格,吃苦耐劳的毅力,我们永远是时代快乐的强者。
时隔数十年,故乡那层层的梯田,那青翠的山林,那涓涓流淌的小溪,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通往大山深处,也通往大山之外的远方的小路……存放在记忆深处的这一切,想起来都是暖暖的,美美的。是它们陪伴我成长,它们也还会陪我老去,永远的一往情深。
往事如梦,已近虚假,却分外美好;往事如烟,已经模糊,却分外美丽。不知不觉中,童年与我,已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又是一年六一时,写一段回忆,致我们几近逝去的童年。
那一年,大雪如鹅毛,我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从那时起,儿童节便属于了我。
“六一,六一,大地穿上花衣,小朋友们手拉手,庆祝自己的节日……”这是我的记忆中,最有六一味儿的歌曲,与它相识,在幼儿园。
幼儿园里的我,也算是多才多艺了,舞蹈总是第一排的。那年,穿上带着红色花边的演出服,是那么开心,小牙齿露出来,“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两条麻花辫扎起,透出点傻气。那时的我,貌似还留有太多太多的稚嫩。
我毕业了,从幼儿园毕业,即使是上了小学,儿童节也依然是我的,五年中的每一年,都会有一条新裙子在衣柜里出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巴拉巴拉的裙子。我并不是一个整天一身名牌的大小姐,可就是看上了那条裙子。那是一条我曾认为美极了的裙子,印着粉色花朵的裙摆,白色的上身,嵌着三朵粉色的带绿叶的花。那次,从来都是以顺从的乖乖女现身的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哭着要东西。买回来之后,“吾独爱其一”,毕竟那可是一条“白贵美”的裙子啊……
岁月流逝,儿童节已成为了一首流年里的诗歌,并且已匆匆翻过。任凭我的留恋与不舍,时间也不会停下。飞转的流年里,我推开了青春的大门,随之而来的许多许多,更有许多许多也匆匆的离我而去,离开了我的生命。
关键词:小说,电影,改编,戏剧性,真实性,娱乐性
看《致青春》有两种观影观众和两种观影期待, 一种是看过小说再去看电影的, 一种是直接观看电影的。看过小说的观众再看电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就是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被删减, 几个主人公的结局与小说中的不同。电影中的故事像是被剪辑重新拼凑, 虽然有种跳跃感, 但是能将一部26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 并且票房过超7亿, 《致青春》的改编可以算的上是成功的。下面从戏剧性, 真实性、娱乐性几个方面, 谈谈《致青春》从小说到电影的剧本改编。
一、改编的戏剧性
电影不能像小说一样, 可以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故事、描写环境、塑造人物, 电影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讲故事, 还要线索清晰, 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 这就要在电影叙事中不断的制造矛盾冲突, 并不断的解决, 最后达到电影的高潮, 直到影片结尾。在电影《致青春》中, 编剧将小说中女生寝室从小说中的个人一间变成了片中的4个人, 去掉了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冲突的何绿芽和卓美, 给黎维娟和朱小北增加了戏份, 使电影中郑薇、阮莞、黎维娟和朱小北四个女生性格各异, 各自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致青春》的改编中, 编剧选取的都是小说中有矛盾冲突的情节作为故事的主线和副线。先说郑薇这条主线, 与小说不同的是, 电影刚一开始并没有交代郑薇与林静之间的成长故事, 而是直接将九十年代新生入学的场景展现给观众。由于长相美丽清纯, 郑薇一到学校就受到学长的热情接待, 但当阮莞出现后, 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阮莞, 这让郑薇的心理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所以刚开始, 郑薇与阮莞的关系是对立的。随后, 郑薇去找林静, 林静的室友告诉郑薇林静被公派留学去了美国, 这一消息让郑薇伤心不已。回到宿舍后郑薇也不管之前与阮莞关系如何, 哭着将她与林静之间的故事告诉了阮莞, 阮莞则教郑薇喝啤酒解愁, 于是郑薇与阮莞成了好朋友。接着, 郑薇到老张宿舍遇到陈孝正, 郑薇险些弄坏建筑模型被陈孝正推倒在地, 郑薇因为陈孝正没有给她道歉而处处找他麻烦。在一次次的冲突中, 郑薇发现自己爱上了陈孝正, 并对陈孝正展开了女追男的爱情攻势。快毕业了, 陈孝正接受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副院长女儿曾毓留给他的出国留学名额, 没有给郑薇任何承诺就去了美国。在小说中, 有大量的篇幅来讲述郑薇工作之后的情景, 而电影中几乎将此省略掉, 直接跳到林静和陈孝正分别回来找郑薇。林静告诉郑薇他并没有去美国, 不见她的原因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郑薇母亲之间的婚外情, 让他无法面对郑薇。而陈孝正在美国成为了有名的建筑设计师, 结了婚又离婚想重新追求郑薇。在林静和陈孝正之间, 郑薇选择了林静, 但当她发现有一个女人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来爱林静时, 她选择了退出, 最后的结局是郑薇谁都没有选择。
再说说其她三个女生。阮莞的男朋友赵世永让女同学怀孕, 看似坚强的阮莞陪着女同学做流产手术, 其实心里十分痛苦。毕业后, 赵世永没有信守承诺来到阮莞所在的城市工作, 也不敢给阮莞婚姻的承诺。心灰意冷的阮莞选择和一个医生结婚, 结婚前去见赵世永, 但不幸出车祸香消玉殒。黎维娟心直口快, 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考上大学后, 就与复读时谈恋爱的男友分手, 最后嫁给了五十多岁的有钱人做了两个孩子的后妈。朱小北男生性格, 被学校商店诬陷偷东西后, 砸了商店被学校开除, 后来发明了特殊记忆法, 但却选择忘掉自己原来的身份。电影中, 故事的主线与副线相互交织, 矛盾冲突一个接着一个, 直到陈孝正离开郑薇去了美国留学达到故事高潮。这样看来, 编剧对于小说的改编符合电影叙事的规律。
二、改编的真实性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的美国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一大原则, 即真实化。在电影《致青春》中, 不管是情节还是场景还是台词, 都一种能感受到编剧及导演在努力追求一种现实中的真实感。先说情节, 小说《致青春》中最让人感到不可相信的就是阮莞的死。在小说中, 阮莞顺利的结了婚, 并在怀孕一个月时候接到赵世永的电话, 在赵世永结婚前他们再见一面。但不幸的是, 阮莞在火车上遇到警察抓通缉犯, 中枪身亡。而在电影中, 阮莞是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货车撞死的, 这种结局比小说中的结局更加真实可信。而对于郑薇, 小说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她工作之后的时光, 郑薇在工作中同时遇到了林静和陈孝正, 现实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巧合, 年轻时爱过的人同时都在工作中遇到, 一个是同事关系, 一个是有业务往来。在现实中, 两个人转身离开后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而电影中几乎将郑薇工作之后的内容都删减掉了, 这也许是受电影时间的限制, 无法展开来讲, 但电影中的处理方法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在小说的结局中, 郑薇选择了邻家大哥哥林静, 但电影中, 郑薇谁都没有选择, 而这种选择更加现实, 正如编剧李樯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 不选择是更成熟的表现, 一般观众可能更希望主角必须要选择其中某一个他们才踏实, 但在生活中, 你怎么可能说选择了一个人就代表了爱情的圆满?郑微这个角色学会了停下, 学会了判断, 学会了等待, 所以她更成熟了, 也变得比较理性了。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 我们也都在爱情中成长。
再说说场景, 我们都知道, 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创造思想形象, 能够传达抽象的概念, 而电影是以画面和声音作为语言媒介, 创造视听的形象, 能够直接展现具象。 (1) 在电影《致青春》中, 我们常常看到真实的场景和细节, 包括道具、服装, 或者墙上的贴画和装饰品, 这些都是导演十分关注的地方, 这一切都表明了导演对真实再现生活的重视。比如场景, 为了营造90年代中后期真实的大学氛围, 剧组走遍了南大、南医、南航、南信大、南理工、河海、南农、东大、南师等十多所南京高校取景。比如服装, 陈孝正身上的牛仔褂以及背着的牛仔书包, 都是那个年代常见的装束, 比如道具, 宿舍里的各种生活用品, 水壶、镜子、手电筒、洗脸盆等, 都带有90年代中后期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导演想通过对观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起观众自己去发现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的一个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能量的积累。
三、改编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电影特性之一, 电影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与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娱乐性是电影赢得观众的必要手段之一。在电影《致青春》的前半段戏中, 编剧与导演在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搞笑的氛围。影片一开始, 老张和室友就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等待新生的到来, 男生们都想帮漂亮的女生拎箱子。一个胖胖的女生走过来, 老张和许开阳让胖胖去接待, 两人走在一起让人看着忍俊不禁。接着, 老张与郑薇见面的台词是这样的:
老张:是这是我的名片, 我叫张开。
郑薇:你哪张开啊?
老张:我哪都能张开。
这样的情景与台词奠定了影片前半部分轻松愉快搞笑的氛围。同样的搞笑的情节也出现在许开阳向郑薇表白和郑薇向陈孝正表白的时候。小说中许开阳向郑薇表白是在一个小餐馆里。而电影中将许开阳表白的场景搬到了公园的游船上, 当郑薇拒绝许开阳的表白后, 导演给许开阳设计了这样一些动作, 许开阳在穿里站起来, 头撞到了船顶, 然后把送给给郑薇的礼物扔到了水里, 接着跳船, 在大家都担心许开阳是否会游泳时, 许开阳在水里扑腾了几下, 发现水只到他大腿, 然后气呼呼的走向岸, 这让观众看了都哈哈大笑。还有郑薇向陈孝正表白后, 陈孝正憋了半天说了句:“你神经病啊”。惊惶失措转身后还差点被楼梯绊倒。这些桥段的设计既真实又搞笑。
总的说来, 电影《致青春》的改编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但如果看过小说再去看电影, 会觉得电影《致青春》不如小说线索清晰, 人物结局交代的清楚, 尤其时电影的后半段, 情节处理松散, 不少人物走势交代不清, 戏份又有些平均分配之嫌, 但多看过几遍电影会发现, 电影力求从单一的爱情故事走入时代众生相, 除了爱情之外还涉及下岗工人、辍学问题、富二代徐开阳、阮莞那来自小城市的男友、未婚先孕等种种社会问题。辛夷坞在小说结尾这么写道:“青春对于正在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 当你怀揣它时, 它一文不值, 只有回过头去看, 一切才有了意义。”虽然从小说到大银幕, 《致青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青春回忆这一点上, 二者达成了共振。
参考文献
在我的梦里,一直有一个模糊的画面:悠悠流水缓缓穿过城镇,乌篷船轻轻荡过水面。河两岸是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一家家茶楼、客栈、货行随意坐落在两岸,缕缕炊烟从客家楼房上飘出。傍晚时分,独自一人登上高楼,推开古老的窗儿,捧上一杯花茶,伴着轻缓的音乐,望着窗外夕阳陌陌,流水悠悠,吟几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或相约几个挚友,走出古城,在田野望着繁星点点,以灵山为枕,以秀水为弦,赋广陵之仙乐,操伯牙之妙音。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多么令人动情,多么令人魂牵梦绕!
只是,我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个梦而已。梦的美丽在于它能够描绘出心中憧憬的事,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它是梦,从本质上讲, 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梦也一样。试问如今的城市在哪还能看到清澈的流水穿过城镇,还能在细雨之后看到绚丽的彩虹?“今人不见古月,今月曾照古人”,然而,有多少古人曾欣赏过的美景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还能再现呢?也许曾有些地方,虽不能称得上世外桃源,却也能说是风景如画,有那么几丝韵味。冬天偶尔也会有上那么一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而如今呢,每当我们手拿冰淇淋,吟诵“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时,是否会感到心寒呢?而未来的孩子,是否得钻进冰箱才能感受冬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一直向往着,向往着只身前往大西北,是在朔风呼啸中追逐那消失千载的驼铃声;一直向往着,向往着能够独下莺花烟雨的江南,在月光盈盈风拂芭蕉的夜晚,漫步在退思园的小径上,贪婪地呼吸着远风吹来的檀木花香;一直向往着,向往着独自一人泛舟于赤壁之下,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直向往着,向往着……立于常年断流的黄河边时,除了满目的干涸和河床爆裂的褶皮,除了缺水的焦渴和嘴唇的干燥,纵然我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难以见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还有谁能够从那断流的河水中打捞起一千多年前李太白心中那份豪迈?再过几百年,孩童们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撒谎和胡扯”的定论呢?
童年的记忆中,时常有“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在脑海中盘旋。可如今,矛盾的是一边是秃山裸岭,雀兽绝迹,一边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朗朗书声;一边是常年流水如丝的瀑布,一边却在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本已经荡然无存的意象,在现实中难以找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硬要晚生们在其中抒情陶醉一番,这是何等的荒唐,又是何等的悲怆!
是否还记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当我们抚摸《诗经》的同时,内心除了对美的深切感受外,更多的是一份莫名的恐惧与冰凉,疼痛与战栗。我曾在傍晚时分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夕阳余晖,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但我悲凉地发现这份意境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而如今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与追悼!
滴滴答答,几滴泪珠滑过脸颊,滴落在地上,泪珠与地板撞击声发出如广陵散一般的绝唱,是为已逝的美丽而哭泣,还是为今后的世人感到悲怆呢?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充满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祝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该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弹指间,我们的童年转瞬即逝。回首过去,灿烂的笑容,天真的的话语,无拘无束的玩耍。快乐自由的身影仍历历在目.翻看起毕业照和儿时的照片,不禁有一丝伤感。哦,童年时光已离我们远去.哦,致我们已逝去的童年。
夏天是我最欢快的时光。幼儿园时没有作业,成天到晚地找小伙伴玩。白天太阳毒,就躲在葡萄藤走廊里玩“过家家”或是拉着葡萄藤荡秋千。我就这样度过一个白天,还玩得不亦乐乎,每次都是大人下楼来叫我们回家,倘若是小伙伴都走了,只剩下两三个人也没有兴致玩,便都纷纷回家去了。吃完晚饭,一到规定的时间便又连忙跑下楼去滑梯那儿与男生们玩“抓人”一类的游戏.每次我们都玩得大汗淋漓。汗流下来时,有时也顾不得擦,有时则用小脏手乱抹一通,变成一只“小花猫”,自己却还不知道。每一次我都是伙伴中最早回家的,离开时依依不舍,不停地说着“明天再玩”;有时被小伙伴的劝说打动了,干脆再玩一盘,也就三五分钟,玩完后连忙往家跑,却往往会因为迟到了两三分钟而挨骂,但第二天照旧。
冬天,只要有雪,我就是非常快乐的。还记得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早上起床往窗外一看,前一天还毫无生机的世界已银装素裹,成了雪的王国。我兴奋得上蹿下跳,直嚷着要出去玩。大人把我们“武装”好后我立马跑了出去,找最要好的两个朋友去公寓楼顶玩雪。来到顶楼,果真是白茫茫的一片。“啊!”我“惨叫”起来,原来是她们已经开始“发动攻击”。我不堪示弱,连忙抓起一团雪就往她们身上丢。于是一场“追逐战”就开始了。我们笑着、叫着,好不快乐!真想将时间永远都定格在那一刻。天空中回荡着我们的笑声,地上三个年幼的孩子追逐打闹,欢乐随着雪球而迸溅、渲染,真觉得自己已浸透在欢乐之中了。我们跑累了,便坐在一起,头靠着头,手拉着手。突然,她们触碰到我那因没戴手套而冻得通红的手。她们二话不说,各取下自己的一只手套,凑成一双,戴在我的手上,虽然她们的.手套已浸满雪水,但是我整个身子却是暖融融的。
我们看着满地的雪,突然想到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游戏——滚雪球。于是我们站起身,拍拍身上的雪,找了一块干净的雪地便开始滚雪球。一开始雪球太小,根本滚不起来,于是我们三个人抓许多雪揉成一个大雪球,再放到地上滚,滚成功了就由一个人继续滚,另外两个人继续“造雪球”。滚得差不多了,回头一看,雪都被我们滚完了!我们把两个一大一小的雪球放在空地上,一个人扶住大雪球,二个人合力把小雪球抱到大雪球上,一个雪人便于搭好了。为装饰它,我们找了许多石子,精挑细选出三个作它的眼睛,鼻子。她们把手套摘下来插在雪球上作手,我把帽子取下来戴在雪人头上,再在雪人嘴巴那儿画上一个大大的笑容。看着这个雪人,我们都笑了,我们“四个人”都笑了,笑得是那样开心、灿烂……
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它虽然走了,却给我留下十分珍贵的东西——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你还好吗?
窗外,那欢快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仿佛要将夜晚的每个角落都挥撒地淋漓尽致......而坐在书桌前的我,正在陷入沉思......
轻轻地抚摸着相册中的照片,就像妈妈抚摸着孩子一般。照片中,每一个笑都让我回味;每一个眼神都让我留恋;每一个瞬间都让我心动......我坐在书桌前,灯光映亮了我那快要被黑暗吞噬的身影,可我的眼睛却怎么也映不亮。
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要长大呢?这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埋藏在心里许久的疑问,上天都无法帮我解开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结。我的童年和万千个孩子一样,无非就是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说说笑笑。开心的时候笑一下,伤心的时候哭一下,怀揣着天真的孩子梦。也许就这样平凡普通的童年才是最特别的童年吧!想什么说什么,自由得不可救药!
如今要再见了,你会对它留有哪怕一丁点的遗憾吗?有是当然有,只是这感觉若隐若现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趁童年还没有结束,赶紧闭上眼好好回忆一番吧!
“哇——酸死了!”、“哼哼!让你偷喝,这下惨了吧,还喝不喝了?”、“不喝了不喝了!再也不喝了!”、就这点小伎俩,想骗我?我可是你的妈妈呀!知女莫若母。”这些话仿佛是昨天才听到的,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是夏天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天热得要命,风也不知被暴躁的阳光赶到那里去了,在家里,光吹空调可不够,我们那时最流行喝冰镇汽水。我也被这股流行风给卷了进去。起初,我也只是尝尝味道而已,没有想到,竟然一“尝”钟情。自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疯狂地迷恋上了这种“流行风”。汽水是爸爸给我买的,买多了就会放在冰箱里面保存,可是我发现,过不了多久,我的“宝贝汽水”就会莫名其秒地接连“失踪”。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我趁爸爸做饭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了一瓶疑似可乐的瓶子跑到卧室,窃窃道:“我说怎么前几天感觉不对劲,原来妈妈偷偷换瓶子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瓶口找开,迫不及待地尝了“可乐”一口,可是,那种甜蜜的感觉并没有袭来,随之而来的酥麻感传遍我的全身,我急急忙忙地奔向洗手间,结果可想而知......
想到这儿,我竟然“哧哧”地笑出声来,好奇的妈妈探过来,问我“怎么了”,我却笑而不答。
这些事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显得那么童真而单纯,简单而快乐,我不由得拿起笔,在纸上写上一句话,然后把它狠狠地抛向空中,任由它飞向远方,那句话是我心底的一种声音“再见!我即将逝去的童年。”
此致
敬礼
快要长大的我:黄欣冉
2月25日
作者:黄欣冉
什么契机走向歌手这条道路?又是怎样的一个机会成为演员的?
当上演员是一个挺奇妙的际遇。如果不是《立春》,我可能不会走上演戏这条路。起初,公司刚接到《立春》的时候,我本不愿意演。因为我没学过表演,根本不知道演戏是什么,我能把这份工作完成到什么样,并且当时我唱歌状态挺好,没觉得必须去演戏。可是公司很多人觉得艺人未来唱歌演戏全方位发展是一种趋势,非常鼓励我去尝试一下。而《立春》顾长卫导演非常的稳,很人性化,电影开拍前没让我试戏。他怕试戏会把没有演戏经验的我给试坏了。我们俩天天在剧组聊天,聊了大概一个月,他觉得我很合适,就让我进组了。《立春》时编剧李樯老师也给我很多指导,我就这样很奇妙地就成演员了。
对于“个性熟女”这个标签怎么看?
我觉得挺好的,“熟女”的定义在我想来就是对生活有一定感悟和理解了,“个性”也称不上吧,我最多也就算“不随大流”的那种。所以要是给我一个“个性熟女”的名号,我也挺开心的。
近两年,影视方面小有成就,从顾长卫导演的《立春》,到热播剧《时尚女编辑》,再到4月将上映的赵薇导演的电影《致青春》。成功地从歌手转行做演员,其间会有低谷期吗?
没有诶,完全没有。因为我并没有演戏不唱歌了,也不因为我是个歌手,接戏没有那么多而感到难受。我现在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转变和过渡,这两个工作我现在都在做,所以没有什么失落和落差。工作不可能天天都有,没有那么忙的时候休息一下也挺好的。
在情绪起伏较大时,怎样调节自己?有什么特别方式推荐给大家?
答:我是一个不太会纠结在很多细节上的人。如果碰到一件不开心的事,让自己情绪起伏比较大,我会用一个很快速的方式让自己开心起来。比如看电影,吃甜点。如别人一样碰到比较沮丧,或是丢东西之类的事,我也会很快给自己找个安慰点,自己安慰自己。
与作为导演的赵薇合作时,有怎样的感受?
答:赵薇导演是一个非常会讲戏和调动演员情绪的人。针对每个人的性格,她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对方演的更好,应该说她是一个很会做导演的导演,气场和震慑力很足。
记得我有一场和初恋男友告别的哭戏,我准备了很久,信心满满地到现场,卯足了劲哭,哭个七八条,就真哭不动了。后来,赵薇导演就让我和她单独呆演员休息篷,开始开导我,让我和她进行最难忘的故事交换。她先给我讲了一个她人生当中挺难忘的儿时故事,特别感人。然后,就对我说你给我讲一个人生当中你最不愿想起的一个事,我说我真的没有。她说这不可能,你一定有,一定有一个你不愿想起的,你现在就把它讲出来,你讲给我听。我想了半天,最终讲了一个。我爷爷在我特别小的时候出车祸去世了,那个时候我不太懂事,没觉得特别难过,也没有经常回家,但是长大后却觉得挺内疚的。听导演的故事时,我就觉得挺感人的,快哭了,在讲我的故事时眼泪就直接流下来了。她一看我情绪来了,就说“快跑”,我一边哭着一边往现场跑。一到现场,她说开始,就拍了,那一整条拍的特歇斯底里。
在《时尚女编辑》中,演一位在办公室里有点特别跋扈的白领;在赵薇导演的这部《致青春》里演的是一个奇葩人物,你是怎样把握这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个怎样的人?
在拿到剧本后,我都会先做功课仔细的琢磨角色。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根据剧本的角色特点,进行创作。就像《时尚女编辑》中的沈蓉萱集合了北京女孩的所有缺点,跋扈,有优越感,小聪明特多,独立又好强,人又长得好看,能力又高。戏里的人物是和我有一点点相似处,但又不是百分之百的,所以不同的部分,我就需要通过对比去了解。而《致青春》里的黎维娟是学校里的奇葩,她浓缩了校园生活中某类人的奇特特质。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个假正经的同学,或是每天跟蚊子似的围绕着你特八卦的人。虽然她有点务实,有点八卦,但内心特别善良。我就会从这人物的性格行为里,去找出角色演绎的突破口。但是,毕竟我没学过表演,有些东西是我不太敢去尝试的。另外,《致青春》开拍前,编剧李樯老师对于每个角色连说带演,给我们一个个指导,我们脑子中就会有角色的一个大致状态。现在的黎维娟,我也是参考了一些他当时的指导方式。
现实生活中,我可能有时像男孩,线条特别粗,大大咧咧,性格很豪爽,脾气比较急,不是那种磨磨唧唧,特费劲,半天说不清的那类。但有的时候也是挺亲和,很温柔的,不过看到我温柔一面,通常是我比较熟悉的朋友或是家里人吧。
如果自己可以选择角色来扮演,会选择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为什么?
答:我还真没想过专门挑选哪一类型的角色去演。我现在特别希望我有很多的机会,不同的角色来尝试。我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个实践,学习的机会,在拍戏过程中迅速的学习很多。所以现在我觉得没什么是我要挑的,遇到合适的我都可以接受。
接下来的工作重心?
【致我们不曾逝去的童年】推荐阅读:
致我们早已逝去的童年记叙文10-31
假如我们不曾相遇作文10-13
我们逝去的童年作文07-03
致我们逝去的岁月诗歌05-31
优秀作文:致我们已逝去的童真12-08
致我们失去的童年01-23
不曾放弃作文09-10
不曾改变的是幸福作文1200字07-04
不曾改变的是母爱600字作文12-31
英雄不曾离去诗歌05-3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