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案(精选8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关键词: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散步》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漫步在余老师精心营造的课堂语言之中, 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里有巧妙自然的过渡, 有凝练精确的板块小结, 有细腻深入的教学讲解, 还有让人信服的点评。下面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 谈谈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过渡:言之有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老师的独创, 也是他教学艺术的最大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板块式教学语言的过渡, 成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散步》中“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这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 既体现了每个板块的特色, 也体现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有序性,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始终, 流畅自然。
其次, 余老师还通过巧妙的过渡性语句, 提出相应板块的问题, 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看似建议性语句, 其实是余老师语言的精髓之处。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氛围中,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理解、品味来达到对课文的掌握。
除此之前, 在余老师的课堂上, 也会发现一些平实的过渡性语句, 比如说“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这个环节, 我们就学习到这。下面……”这样简单性的过渡句, 照顾到了各个环节的连贯性, 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时间, 让课堂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 你是作者,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 好像在欣赏《散步》, 我自己写出的《散步》, 我要朗读它, 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 按照老师的建议, 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 开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 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
师:好, 再来读, (大屏幕显示) “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 ”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 开始吧, 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 孩子是孩子的语调, “我”是“我”的语调, 妈妈是妈妈的语调, 好, 开始读起来!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 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大屏幕显示)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先酝酿一下感情, 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 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 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吧, 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 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 请举手。好, 请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 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 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 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 教会了学生怎么读, 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 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 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 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 在品味语言板块中, 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三.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 比如“真好”, “对, 很好”, “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 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 提升主题, 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
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 “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 这个“吧”字, 写出了母亲的语气, 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
师:对, 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 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 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 她是温柔的, 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
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 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所以, 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
师:是啊, 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 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 真情也好, 责任感也好, 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 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 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 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 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 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 “评”中有“拨”, “拨”中传“意”, 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四.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 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 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 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 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生活之美”, “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 “小路亲情”等等, 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 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 但是话说回来, 要说本文的标题呢, 还是散步好, 它简单、明确、有情味, 还有画面感, 有故事感, 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 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 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
第三板块中, 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 重点关注“句子”, 品味其“造型美”, “情趣美”, “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 这样美的事, 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 语言概括而有力, 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 美读中品诗意, 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 值得我们去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余映潮 ; 教学艺术 ; 探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46-01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济南的冬天》彰显了他“理性思考,诗意策划”的教学思想和“鲜活灵动”的教学艺术。
一、教材处理机智的艺术
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因此,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且看余映潮执教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创意——熟读一篇:反复朗读课文,概说课文大意,概括课文段意;精读一段:精读课文第三段,即“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从划分层次、概括段意、语言的表现力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背读一节:背读课文第五段。
余映潮老师对此篇课文的处理遵循了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并且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并且学会精读、略读的不同方法。余老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的处理。
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提示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余映潮老师依据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教材自身的文体特色来确定品味语言的教学处理,“只取一瓢饮”,重点突出、细节到位,不失为优质的课堂阅读教学。
二、教学思路清晰的艺术
余映潮老师倡导“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步骤明朗、教学版块清晰。”他依据这一教学思路设计的原则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文意理解,美段細读。一块块、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第一板块,“文意理解”。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来理解全文大意,用的是“一线串珠法”,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了;同时通过研讨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可以说余老师很好的完成了“文意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其次,第二板块,“美段细读”。余老师精选课文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此版块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精彩,尤其是第二大环节“做作业”。实则就是习题训练,余老师却巧妙地处理成一堂层次较高的“赏析课”,新颖别致,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无形中,化解了他们因应付考试而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余老师一共出示了四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来做:第一,“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在这一诗意的命名过程中,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余老师立足文本,告诉学生“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因此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其中涉及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训练的是语言赏析能力;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此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信息量很大,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最后,余老师又扼要点明何为“文意理解”,何为“美段细读”。显而易见,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分为两大板块,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提问都围绕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领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品析字词句段。从而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部分——精段”的教学。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足见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更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余老师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处处显示其艺术性地提问技巧。开课之初,余老师就用一个看似很简单却有趣的问题“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种读书的方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可谓为整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文意理解”这一板块中,余老师设计了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是《济南的冬天》必讲的一个问题,多数老师可能只是直接问学生“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这样来设计教学的话,根据以往的阅读训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温晴”二字,后面文章便无需再细读,一个问题问下去收获的信息量太小。且如此一来,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必得不到良好地锻炼。反观余老师的问题设计,“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冬天的,要探究哪一个最适合,必然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寻找依据。这样一个提问,牵动了学生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同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作者热爱济南的情感,如此方能于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彰显了余老师一贯倡导的“主问题设计”的教学艺术,可谓匠心独运。
当学生心里有想法却苦于无法表达时,余老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每当学生发言结束后,余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给以恰当的评点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体现了余老师巧妙的语言技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折射的是余老师优秀的教师素养。
余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自然、和谐、行云流水,既教授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又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知识都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没有强行灌输、没有牵强附会。学生易学、老师易教,这也许就是名师的高明兼魅力之处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③《狼》——写人必写狼。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助读:做课文赏析笔记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春的教学案例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夏天也是好天气》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七根火柴》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课型设计的艺术
《故乡》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执教:余映潮 整理:汪帮清 董军
师:今天,我们是大班上课,有近200名同学。因为同学们坐得比较挤,所以我们喊上下课和答问的时候,就不要站起来了,都坐着!好,上课!
生:老师好!(有少部分同学站起来)
师:同学们好!
师:刚才站起来的同学没能获取我刚才讲话中的信息。老师说的“不需要站起来”这个信息,就没有输入到这些同学的大脑里面。——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就是:《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屏显)。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因为“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屏显【课标要求】)(然后屏显【感受题型】1)找出例题1中能反映文段信息的一个句子。
生:我认为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句子。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认为?为什么不选它后面的一个句子?为什么不选第一个句子?而一定要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句子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理由要充分。
生:第一个句子只说明了意义,没有说明是什么事件;而后面一个句子没有说明这一事件是否成功。
师:坐下,回答得有道理。
师:其实,“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个句子也可以选。但我们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要说得更详细、更生动一点,最好的选择还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句(屏显)。它概括了文中所有信息,从发射、起飞、到落地,等等。
师:这一个题目是要求我们找一个句子。再看下一个题目。(屏显【感受题型】2)
师:这一题与上一题要求就不同了,这一题题干要求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感受这段文字的关键词,而且,还要从中感受到一种“速度”,哪一位同学回答?
生:外国建材巨头有意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师:还有不同的答案吗?“有意”这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呢?
生:外国建材商看好中国建材市场。师:“看好”有没有行动?应该怎样详细、准确地表述?
生:外国建材巨商加速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师:答得好!请你继续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例题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时间快,范围广,所以我说“加速抢占中国市场”。
师:很好!我给你的答案加一个“正”字,就是“海外建材市场正加速抢占中国市场”。(屏显)这样我们就用简短的文字,准确地概括出了这段文字的内容。注意,答案中“其它与之意思相近的表达也同样分”,这里的“意思相近”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语序有点不同,字数多少不同,答题时是一定要紧扣关键信息的。
师:下面,我们来从理性上认识一下“信息提取题”的答题要求(屏显【题型说明】:信息提取题的特点),解答信息提取题,需要我们具备这样的一些知识背景。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1)题干是“概括下面文段的意思”。注意关键词语及反复出现的词语,然后把意思表达出来。
生:世界上的生物正在加速„„正在加速灭绝。
师:请坐下,注意关键词。
师:你来更正、修正。
生:我认为是“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师:为什么不是“生物”,而是“生物物种”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多次提到是“生物物种正在消失”。
师:你为什么用“加速”呢?
生:因为很多地方都说明了时间快。
师:多次出现的时间概念给予我们速度感。
师:好!概括得非常好!看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屏显)这样一种答题的方法,叫做“整体归纳法”。(屏显)
师:再看一个文段,(屏显【答题方法】题2)大家一起念题干。(生齐念)谁来回答?
生: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师:你找的是这样一个句子,还有没有其它的答案?
师:有没有谁来解释,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个句子?
生:因为文段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息覆盖的系统”在全段是总说的,后面的句子都是对这一句的解释。
师:用总分句来说,不如用中心句和支撑句。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支撑、来解释这个中心句的,因此,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屏显答案)这种方法叫“提取主句法”(屏显),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3)谁来概括?
生:小、中、大型蚁筑巢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为什么要这么概括?抓住的是什么?说理由。
生:我抓住的是筑巢。
师:对,看答案:“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屏显)这种方法和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同,它有摘取组织那些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的特点,它叫“组合要言法”(屏显)。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4)我请一位同学解释题干的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先给这段文字分层,然后再概括层意。
师:对。那你来把答案说出来。
生:第一层的意思是冬天萧条的景象,第二层的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声地)对!
师:(屏显答案)像这种两层意思的文段很多,如《变色龙》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的开头一段,就是先写人物活动,再写四周环境。这样,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就把文段的意思全部概括出来了。这种答题的方法叫“分层归并法”(屏显)。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5)再看,这一题很有意思。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这么小的一个段落还要求你来概括。有哪些方面的情况呢?你来说。
生:她来自的地方、职业、准备、目的、性别。
师:哦!你的答案顺序多少有一点问题。谁再来?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她的身份,所做的准备和愿望。
师:你的答案更显得粗疏了一点。
师:谁再回答?你来。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她的身份、简历、工作地点及她参加航行的目的。师:你的“简历”一词用词不当。“简历”这一词把其它的内容都覆盖了,它很大;本身这段文字就可以用“简历”来概括。你看,要把词用准多不容易!
师:谁再来回答?好,你来回答!
生:这段文字概括了她的籍贯、性别、职业,成为宇航员的途径和她成为宇航员的愿望。
师:嗯!概括得较全面。但是,语言不简洁。咱们一起来看。(屏显)一起把答案读出来!
生:(齐读)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
师:简简单单,按序来答。注意:这样的答题方式叫“点示要素法”。(屏显)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师:(屏显【答题方法】题6)再看,答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图表。
师:首先抓关键词。文中告诉我们哪些关键词呢?
生:有晕、华、虹、霞。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这四个关键词语一出来,这段文字的层次就出来了。
师:好,哪位同学给我讲一下怎么来教学设计>设计这个表格。
生:把这段文字分为四个部分,有光名,产生分布情况,色彩,征兆。
师:那么,你这个表的名称怎么取呢?
生: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师:为什么不是“看云识天气”呢?
生:因为这样太概括了。
师:不准确,是吧?这是云上的光彩,而不单单是云,所以就不要用“看云识天气”这样大的题目。
师:这样一种方法叫“运用图表法”。(屏显)看一看答案。(屏显)
师:继续来。(屏显【答题方法】题7)这个题目有点难,这么长的一段文字,要求你给假性近视下定义。还是要抓关键语句,抓与假性近视有关的语句,然后再组合。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来下定义的。
生:假性近视是因睫状肌紧张而引起的看远物模糊、看近物清楚的功能性近视。
师:他抓住了关键信息,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地方没有找出来。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区别在哪里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对此进行了阐释,哪位来说?
生:它是一种可以矫正的近视。
师:哦!这是当然的。没说出它的本质特点。好,你说。
生:它在散瞳检查的时候缺乏相应的屈光度改变。
师:这是表象。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你来回答。
生:还未发展到前后轴变长的真性近视阶段。
师:哦!眼球还没有发展到前后轴变长阶段的近视,这才是本质。所以下定义要注意关键的词语。看老师下的定义。(屏显)这样的答题方式叫“定义特征法”(屏显),就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把事物的本质特点提取出来。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8)请同学们把题干念一遍。(生念)
师:用推论的方式找隐含的信息。山中的杜鹃为什么叫得这么好听?为何昼夜不停?
生:繁殖季节,他们叫得格外响亮。
师:这需要我们一定的生物知识。你们看《动物世界》,就会知道动物王国的生活规律,比如说:老虎、猴子是怎样占山为王的?注意,动物的生活习惯往往用推论的方式,得出它们的信息。这位同学回答很准确。(屏显答案)这一种答题方式叫“进行推论法”(屏显)。这个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是语言文字,在公安系统里面的很多方面也要用到。
师:好了,上面我们学了这8种方法,我们现在就来实践下面的8个题目,我们一个一个来做。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1)第一个题目,说说你的答案?
生:美国研究讨论太空电梯。
师:注意她的表述,很明显是一个病句。谁来更正一下,说你的答案?
生:专家们讨论建太空梯。
师:“太空梯”三个字听起来别扭。再说说看。
生:专家们讨论建太空电梯。
师:嗯,这就对了。她很聪明,她把前面“美国”两字去掉了,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字去掉?因为只是在美国这个地方组织的讨论,并不全是美国的专家。你们运用的方法就是“整体归纳法”。你看答案,“讨论太空电梯的建造”。(屏显)特别要注意题干有字数的限制,不要超过10个字。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2)第二题,题干是“改写一句话新闻”。实际上还是让你提取信息,你的答案是——
生: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的粮食品种价格水平将持续走高。
师:你答题的理由是什么?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大声齐说)中心句和支撑句;提取主句法。
师:找出关键的句子作为新闻的标题,就是“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屏显)你们看,这就体现了这一种方法——“提取主句法”。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3)第三题,题干是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怎么样把它组合?(有学生举手)有人要说答案了,你说!
生:爬山虎可以降低温度,遮挡阳光,潮湿时,可保持房屋干燥,干燥时可保证房屋潮湿,能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
师:字数超过没有?
生:(齐声回答)超过了。
师:有点哆嗦,没注意字数要求。谁再来回答?
生: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温度、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
师:错了一个很关键的字。“温度”应该是“湿度”,前面已经有了“温度”,后面应该是“湿度”!她的答案比较准确。(屏显答案)很明显,我们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生:(齐声回答)组合要言法。
师:每答一题,我们都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简炼!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4)这是一个难题,题干是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我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怎样读这段文字,你感觉它的重点在哪里?
生:首先应该把这段文字分层,然后再分别概括每层意思。
师:好,你说的是怎么样来读这段文字,我认为你读这段文字没有抓住一个关键的词,注意文中有一个“但”字,它表明什么意思?
生:(齐声回答)表转折。
师:对,表转折。因此,“但”字在前面的一段话后一转,转的内容一定是很重要的。这样抓住重点部分后,再分层就好了。读教学设计>文章要注意体味它的关键地方在哪里。那“但”字后面怎么来分层呢?它有什么样的语言语志呢?
生:(齐声回答)“与之相反”。
师:它的意思是什么?第一层是什么?第二层是什么?
生:意思是前正后反。第一层是说名牌重点院校爆满,第二层是说一般院校生源不足。
师:你抓得很准!你看,这样一分层,关键的信息就出来了。(屏显答案)这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啊?
生:(齐声回答)“分层归并法”。
师:(点头)(屏显【实践练习】题5)再看第5题题干,下面这段话表述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很明显地是要我们点示要素。好,你来回答。
生:它的位置、名称以及悠久的历史。
师:可不可以?有没有其它的答案?
生:它的位置、历史还有它的地位。
师:“地位”体现了它的价值。看答案:“地理位置、名称、历史价值”。(屏显)我们要注意答题的完整。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6)这一题是前两年中考题选段里的一个片段,你要考虑到“怎么画图表”和“取一个什么样的名称”,谁来回答?
生:湿地的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分为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师:嗯。很好!他的语言一表述出来,我们就可以想象到他的表格一定是很准确的。
师:看答案。(屏显)老师多了一个“备注”栏,因为文中有对自然湿地面积的说明。
师:这是通过表格把文中信息提取并整合出来。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7)定义特征,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
生: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和某些工厂排出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浅蓝色的烟雾。
师:还差一些什么?好,你说!
生: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废气,是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而形成的烟雾。
师:你又差了它形成的条件。谁再回答? 生: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和某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化学反应后的浅蓝色烟雾。
师:他回答的和第一位同学一样,差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掉了。
生: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和某些工厂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师:还差什么?
生:(齐声回答)有很大危害性。
师:对,看老师的答案。(屏显)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汽车、工厂排出废气中的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浅蓝色有害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师:“有害”两字一定不能掉!首先是来历,然后是原始材料,再是形成条件,最后是它的性质。注意:下定义要非常严密,要用很多的修饰语来给界定的对象进行限制。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毛病,关键的信息没有表达。所以,要注意表达的重点。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8)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师:说说诗中表现的物候现象,要进行推论。
生:表现了春季桃花盛开的景象。
师:哦!这很自然,春天是一定会有桃花开的。答得不对。
生:春天桃花最先盛开。
师:这和前一位同学的回答是一样的。你来!
生:在春天,桃花最先盛开。
生:四月份,花已经开得差不多了,桃花才盛开。
师:你是在解释诗句。生:在海拔高的地方,春天来得迟。师:对不对?
生:(齐声)对!
师:是不是这样的?
生:(齐声)是!
师:说道理!
生:因为诗的前两句说,四月份平原上的花已经落尽了,而在高山上寺院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就体现了这个。
师:还有一个说法。高山和平原在同一个季节内相比,高山上的气温怎么样?
生:气温低。
师:正是因为高山上比平原气温低,所以当平原的花开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温度的时候,高山寺院的桃花才开。这在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作为它的答案(屏显)一起读—— 生:(大声齐读)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季节越往高处越迟。
师:也就是说,地势的区别造成温差,所以山上的桃花比平原的桃花要迟开些。这就运用了推论的方法。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八种方法,练习了八种方法,希望你们要结合老师所介绍的方法多思考,多练习,多巩固。师: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生:老师再见!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专项研究”?
与语文学科教学直接关联的,视点小,内容深,例证丰富而又不离学术的,以提高教师的研究、提炼能力为重要目的的专门话题的研究,叫做“专项研究”。
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研究、“奇妙的课文研读方式”研究、“语文教师的教材处理技能”研究、“字词教学的创新角度与创新方法”研究、“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研究等,都是专项研究。
就教师的发展特别是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养提升而言,专项研究的力量巨大,它是名师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有效的治学方法,在如下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专项研究让我们刻苦锻炼自己恒久的坚持力专项研究是抓手,是线索,是目标,需要长时期安静地集聚、提炼与思考,于是就需要坚持,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韧不拔。
例如,我用了许多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仅研究,而且亲身实践,大量实践,终于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我提炼出了两个方面的看法:第一,我用“30个字”概括了好课设计的要求,即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第二,“8句话”也是好课设计的基本要求。1.要充分有效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的有效训练活动。2.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3.要关注语言教学,关注能力训练。4.要进行得体的教学、得法的教学。5.要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6.内容要能集中深入,学生要能受到集体训练。7.要注重时间效益,注重综合效益。8.要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的教学技艺。
二、专项研究让我们深刻地洞悉语文现象专项研究的“科技含量”就是提炼、分类、发现规律,而规律一旦被发现,则直接创造效益,大大减少无效劳动。
如,我经过长期的分析与研究,提炼出“绘景写物抒情古诗‘诗联赏析’”的8种取材角度:联意诠释,层次分析,画面欣赏,字词品味,手法理解,意象解说,情感体味,意境探求。
以杜甫《登高》的第一联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分析来进行印证,即可知道这种规律提炼的适用性:
联意诠释 诗人从高处、远处写起,先写天空:秋风迅急、秋天辽阔,猿啸阵阵;接着是写江面:秋天到了,水清气爽,沙洲清晰可见,岸滩白沙一片,鸥鸟盘旋江面,景象寥落凄清。
层次分析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
画面欣赏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6个特写镜头,14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字词品味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手法理解 全联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意象解说 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
情感体味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漂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
意境探求 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三、专项研究让我们收获非同寻常的资料性成果没有大量资料的支撑,就无法进行专题的分析;专项的研究,又能带给我们丰厚的资料。
如我坚持进行的“语文教材中写景段展开的12种方式”的研究,让我收获了非常实用的不经过系统研究绝对不能发现的大量好资料,非常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写段指导。
渐写渐远式: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由动到静式: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从高而下式: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
四、专项研究让我们最优化地做好教学细节,让我们提升与完善自己的教学特长专项研究,既能让我们发现规律,又能让我们收获资料,还能让我们提炼精华。此三者,是优化教学细节的法宝。
专项研究中的“精细”的内容和“精致”的角度,能够优化我们的教学专长。
阅读教学,大面积上缺少对“最有训练力度的学生课堂活动方式”的研究,我在长期的研究中提炼、总结出如下9个方面的活动设计形式:整体反复,选点品读,以读带析,课中集美,章法论析,课中比读,亦读亦写,微型话题,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专题分析。
有了这些方面的探究,就能基本上保证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质量。
又如我通过大量的课例分析,提炼出听课评课时要关注的8个方面的“弱点”细节:是不是碎问不断?是不是教学流程无切分、无过渡、无示例、无小结?是不是让学生占有大量有效活动的时间?是不是反复进行低层次的知识教学?是不是用“小组活动”代替一切活动?是不是语言啰嗦、评价语重复单调、语音板滞?课件是不是无层次、太花哨、很喧闹?是不是学生预习过分,是不是教师预伏过多?有了对这些“弱点”的警惕,就能保证“优点”的发扬。
五、专项研究让我们实践多种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优秀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没有专项研究的过程,便无法体味到学习方法的重要。
专项研究,起码与下面的8种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有关:横向联系法,纵深探究法,多向运思法,归纳提炼法,资料积累法,发现命名法,顺势拓展法,论文写作法。
我经常用的一种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就是“提炼”法。下面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名师的一则资料,它表现了我运用“提炼”法研究名师的做法:
这本书结合余老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结合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智慧进行了诠释,也囊括了余老师教育教学的智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智慧之书。
余老师的个人格言是“耐力是一种智慧”。他认为:“即使是细节性的工作或者研究,也极其需要耐力。细节化的研究,就是耗费时间的研究,就是耗费精力的研究。每在细节的研讨上增加一笔,就等于成倍地增加时间的消耗。坚持细节化的研究,要有极好的耐性。”原来,耐力是一种智慧,而细节之处方显智慧!
很显然,在教学中,教学细节无疑可以体现教师的智慧。于是,我开始关注教学的细节。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注意力最多能持续30分钟。如果不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多花点心思,变点花样,那么,他们肯定难以坚持40分钟,再精心设计的教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设计《荷叶圆圆》这篇课文为例,我在细节的设计上下了很大工夫:
一、运用无意注意理论,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的无意注意理论告诉我们,凡是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都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因为这些事物对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显著,特别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而小学生特别容易受无意注意的影响,我们何不利用ppt课件,把无意注意的理论运用其中,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呢?
1.图片的选择与美化。如在创设情境导入的环节,我选择了几张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图片,让孩子们来欣赏。
师:炎热的夏天来临了,荷塘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谁来说说荷叶是什么样儿的?
(师指名说)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你看到了荷叶的颜色和形状。
(师随即在黑板上板画荷叶简笔画,并出示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齐读句子。)
师: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惹人喜爱呀!
师:圆圆、绿绿都是叠词,你们还知道哪些叠词?
师:叠词真神奇,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生动!你能用叠词说句话吗?
这样的教学引导,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让他们知道了叠词的用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2.通过游戏的方式。如通过“词语捉迷藏”“青蛙过河”等来复习巩固生字词语,既有视觉效果,还有声音、动画效果,让孩子们觉得新鲜好玩,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生字词语。
3. 通过动画视频让孩子们在课文情境中感知课文内容。教学中利用可爱的卡通形象以及字体颜色的变化,让孩子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加印象深刻。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行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展开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品读、领悟课文的内容,以此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做动作、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品味朗读,从而感悟到了多姿多彩的夏天。如品读“小水珠”的段落,请喜欢小水珠的学生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师:现在像小水珠一样,闭上眼睛,躺在荷叶上,一阵风吹来,在荷叶上晃到左边,又晃到右边,(声音轻柔,师生都做动作)感觉舒服吗?荷叶就像小水珠的什么一样?
(师出示荷叶摇篮图)
师:谁能再美美地把你心中的舒服读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为什么说小水珠是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水珠是什么样子的呀?
师:除了亮晶晶的眼睛外,还有亮晶晶的什么?
通过这些细节的设计,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激发了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孩子们上完课后纷纷感叹:“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啊,我还想再听一遍。”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经说得比较准确了,谢谢你。
生2:我认为这个关键词应该是苍茫。
师:苍茫,那样的辽阔,一望无际啊!
生3:壮阔。
师:壮阔。辽阔,因为辽阔,所以草原的景色看不完、看不尽。
生4:我认为应该是辽远。
师:辽远,辽远也是壮阔,辽远显现苍茫。好,谢谢大家。课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能够概括草原的特点:辽远、苍茫,还有辽阔。我们主要用“辽远”吧。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我们的课堂训练了。一起来把辽远草原的诗歌读一读吧。《敕勒歌》,读。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这就是辽远。
评点:教师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与情境,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在于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也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师:这节课我们用趣读的方法来学习、来积累。两次活动,第一次活动用词说话,第二次活动组句成文,都很有趣,都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用词说话”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
用词说话:请同学们运用“辽远”一词来说话,巧妙地将“辽远”与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融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也就是说,在课文的很多很多的地方,你都可以把“辽远”一词加进去,成为一个经过你改造的句子;于是我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句子的写法。
师:大家先看课文里面一个天然的例子: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你看,作者就把辽远和苍茫组合在一起,然后放在这个句子里面,这是原句。老师再改造一个句子你们看:草原如此辽远,草原上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好吧,拿起笔,每位同学都利用课文的内容再造一个含有“辽远”一词的句子,而且融合起来就是对草原特点的描述,开始了。
师:好,请朗读你对草原的描述。
生1:草原是如此辽阔,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师:辽阔,也可以;老师说是“辽远”,把它改一下就行了。
生2:草原无比辽远,它没有边际,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而给人以自由之感。
师:好,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辽远”一词是概述、是粗笔,然后后面就细细地写为什么辽远、辽远在何处啊,很好。
生3:置身于如此辽远的草原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是多么的局促啊!外地人来到草原,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了。
生4: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顺着那辽远的草原一直延伸至远方与天际相接。
师:嗯,辽远的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至远方。这个“辽远”可以很灵活地放在句子的各个地方。
生5:辽远的草原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师:从颜色的角度写辽远的草原给我们的美感。辽远的草原,它的颜色无疑的是绿啊,一直延伸到我们的视野之外。
生6:和海一样,辽远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师:嗯,把“辽远”和另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了,又利用了课文的原话,草原是多么地辽远啊,就像大海一样在单一中显现丰富。
生7: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一个“辽远”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旅行在辽远的草原上。
生8:草原如此辽远,因而使人有了自由和局促两种感觉。
师:好!这两个感觉我们还可以写得更全面,辽远的草原就是给我们这样宽广的、苍茫的感觉啊。
生9:草原的辽远不可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师:多好啊,这个辽远是感受到的。因为看,它永远是那么的苍茫,就像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看草原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想看清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点苍茫。
生10:在辽远的草原上,可以抚摸、打滚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师:因为……
生10:因为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师:对!加个“因为”这个句子就更完整了。
师:多美好的表达啊!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批美丽的“辽远”句。
(教师出示课件)
生:(读)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这就是辽远的草原。
师:观察这个句子,它的写法是:先细细地描写,再概括地描写。看,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细细地描写,然后概写一下:这就是辽远的草原。这种句子非常好看,层次分明,笔法到位。
师:我们再来读。
生:(读)草原辽远,蒙古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师:又是一种写句子的方法,先概写一笔,再细细地描述。看,草原辽远,这是概写一笔;然后再细细地写蒙古人是怎样看草原的。这样一种句式和我们刚才概括的那种句式表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同样都有表现力。继续读。
生:(读)在辽远的大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师:看句子的又一种写法。先定向:你看在辽远的大草原上;再接着往下描述,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这又是一种写法。比如:“在我们的课室里”是定向,“每位同学都在细心地、耐心地写自己的美句”是描述。好,继续读。
生:(读)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极辽远,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个“辽远”用在这里,成为描写中的一笔。极单纯,极辽远,极美丽……都是描写中的一笔,既不是总写,也不是分写,也不是概写,都只是描画了一笔。
评:这是课文教学的文意把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辽远”一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生动、有趣、实在。特别美妙的是随文教学之中对“句子”写作要领的讲析,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师:下面再进行我们的“组句成文”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组句成文”的要求)
从课文中自选词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出一篇微型美文。
师:请看老师的示例。老师从课文中自选词句组合的美文是“草原速写”。
(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草原速写
草原上,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多美妙的一篇短文啊!利用课文的句子来写文章,开头很漂亮,全文很有层次。而且还有一个美妙的标题:草原速写。下面,每一位同学都从课文里面找句子,然后把它们自由组合成一篇微型的文章,时间6分钟,开始吧,抓紧时间。
生:(活动:找句子,组合成文章)
师:紧张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是那样的快啊!好,每个人先轻声地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听,看怎么样,我们再来交流。
生:(轻声读自己的文章)
师:嗯,短、精、美!不要长。好,哪一位同学先来表述自己的创造?
生1:《人与草原》:草原是看不到的,也是看不尽的。天如同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尽,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辽远而苍茫的草原上,人显得可笑,显得可悲。
师:嗯,标题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显得多么的渺小。看,创造了一篇美文出来了。
生2:《观望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在草原中,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没有新的景物可观。但脚下的草儿幻化出了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观看草原,把写得最好的两处地方的景色融合进去了。很聪明。
生3:《草原》: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爱,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草原观感啊!
生4: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母牛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长鬃披散的烈马用面颊摩挲草尖。脚下的草原给人以自由感,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连绵不断中显示出壮阔。
师:嗯,你的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草原景色》。
生5:《我爱草原》:站在草原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茫,但是,草原没有华丽的浮躁、没有喧嚣的天气,它有的只是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原没有任何突兀的景象,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在起伏不平中显示辉煌。草原给人以自由、给人以奔放、给人以希望。我的草原,我爱你!
师:嗯,草原赞歌啊!谢谢,很好!
生6:《辽远而苍茫的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就是两个字:辽远。
生7: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也许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这叫草原遥思,面对草原,展开了自己的思绪,这个角度也很好。多美的表达啊!大家运用的这种奇特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课文创造美文。
评:这里是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运用“微型写作”的手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时间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的评点语言简洁精美,角度丰富,富有情趣,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学习场面。
师:同学们学到了好本领,利用课文内容写短文。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则本课的课文短文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草原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在克什克腾
草原,辽远而苍茫。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师:大家看,都是课文的句子,却组合得这样的精致。这样的创造锻炼我们敏锐的思维和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还有一则更奇妙的表达:《观者》,它蕴含着哲理的味道,一起来读一读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观者
拥挤而来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
清浅流水 草儿簇立
坐着或趴着
大睁着眼睛
单纯 壮阔
有风
衣襟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如长鬃披散的烈马
背景隐退
听不到啸声
勉力前眺,
辽远而苍茫
在静默中观望
只有未来
师:这里面的奇妙,就留给大家慢慢地品味了。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实践了一种阅读的方法:选句说话;实践了一种积累的方法:组句成文。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教师顺势引出更美的一组“组句成文”的短文,将课文运用到了极致,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总评:
《静默草原》一课,余映潮老师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用“‘用词说话‘组句成文”两大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占有时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关注对学生的集体训练,人人都要说,个个都要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实践的机会,都有学习的收获。整节课教学板块简明、实用、高效、雅致,课堂教学细节丰美,充分展示出“实、活、美”的教学意境,让人拍案叫绝。
【余映潮教案】推荐阅读:
《狼》 余映潮课堂实录07-23
余映潮语文教学心得10-30
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09-13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
勾股定理教案教案10-29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