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 诗二首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席慕容 诗二首(通用15篇)

席慕容 诗二首 篇1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惑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不然怎么会

爱上

席慕容 诗二首 篇2

那一夜,

我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发现里面,

有痛苦,

有疯狂,

也有希望。

那一夜,

我读熟了泰戈尔的诗章,

发现里面,

有夏花,

有秋叶,

也有春光。

那一夜,

我闯进了弗洛伊德的梦境,

发现里面,

有满足,

有遗忘,

也有荒唐。

啊,那一夜,

我终于梦见了自己,

童年的模样。

眼前有久违的池塘,

心中有美丽的幻想,

身旁有邻居家,

布娃娃般可爱的小姑娘。

【其二】四季歌

春天,

春天,

万物复苏,

一片生机。

缠绵的春雨仿佛多情的手,

温柔的春风好像暖暖的呼吸。

冰河悄悄地解冻,

大地披上了新衣。

田野中,

布谷鸟儿,

声声高唱。

山坡上,

千花百草,

斗艳争奇。

春日迟迟,

卉木萋萋。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

夏天,

骄阳似火,

万里晴空。

柔嫩的柳丝仿佛低垂的长发,

繁密的林荫好像宽敞的凉棚。

小河缓缓地流淌,

蛙声惊醒了昆虫。

去偷闲,

懒懒洋洋,

逍遥自在。

抬望眼,

丝丝云淡,

雨后长虹。

冬青油亮,

盛夏情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秋天,

也有希望,

也有喧嚣。

漫山的枫叶仿佛血染的风采,

遍地的棉花好像飘逸的白袍。

秋雨潇潇地洒落,

秋风红透了林梢。

凉爽啊!

莽莽神州,

真实色调。

收获吧!

高粱稻谷,

麦影如潮。

金秋十月,

堪比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冬天,

冬天,

围炉闲话,

好不温馨。

檐下的冰棱仿佛忠实的卫士,

窗上的霜花好像不朽的诗文。

红茶散发着香气,

门前堆起了雪人。

山冻时,

千峰笋石,

千株白玉。

风起处,

万树松萝,

万朵浮云。

冰封大地,

一片纯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看!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

我爱生活!

我爱四季!

诗二首 等 篇3

■ 李冀峰(贵州)

多彩贵州颂

喜观多彩贵州风,秀丽山川景无穷。

古老文化着人迷,各族儿女乐融融。

西藏铁路赞

自古山高愁无路,如今修建变通途。

火车带动促发展,西藏腾飞展宏图。

回老家农村有感

■ 李令计(安徽)

千载平原盛事春,地因免税长精神。

老农晨起清香溢,一夜东风万里金。

天净沙·屯堡姑娘

■ 黎德荣(贵州)

龙屯古堡安家,亭亭正茂风华。大袖云衣淡雅。头包白帕,山歌荡漾天涯。

临江仙·青岩颂

■ 杜必成(贵州)

筑市南郊悠久镇,雕檐拱壁龙蟠。人文旷世育英贤。状元声望远;众彦盛名传。以往风云多战乱,狮山儿女擎天。驱邪除恶卫民安。胜迹钟灵地,代代谱佳篇。

注:①龙蟠,指古围墙。

江城子·乐晚晴

■ 陈力钊(安徽)

黎明即起启芸窗。沐晨光,吐故纳新,湖岸喜徜徉。老友相逢无尽乐,聊往事,话家常。莳花弄草赏兰香,听皮黄,读华章。与时吟朋,敲句索枯肠。相伴老妻研“八法”,悠自在,乐安康。

注:①“八法”即书法八法。

采桑子·艺海泛舟

■ 朱古力(广西)

铺笺泼墨平生好,画绘山河,诗咏山河,笔拙当然废纸多。沉迷无奈霜侵鬓,闲也研磨,忙也研磨,艺海行舟逐逝波。

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

■ 黎德荣(贵州)

万里长征七十年,河山带砺换新天。

井冈山上春花放,大渡河边夏果甜。

弄染村中布依笑,凉山寨内彝民欢。

雪峰雄嶂雪莲绽,草地丛峦草茂鲜。

赤水河边游客赞,乌江岸畔电灯悬。

将台堡上观寰宇,神州处处笑开颜。

长征胜利70周年

■ 刘名圣(贵州)

(一)

红军韬略海洋深,万水千山铸国魂。

胜利会师甘会宁,燎原星火掌乾坤。

(二)

翠柏苍松笼墓陵,清风明月伴忠魂。

现代诗二首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 教学重点: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并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情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大家都叠过吗?那么你们回忆一下叠纸船和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叠的方法、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二首《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板书课题)

二、美教美读——入情

(一)美美地听——感受爱

1.情境式教师范读(多媒体展示课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想像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讨论:你觉得可以用一种怎样的画面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形?你觉得本诗写于怎样的情形下?

(二)美美地读——品味爱 1.读懂诗意

(1)教师提示学生依诗文内容特点,用组内认为最佳的朗读方式如齐读、领读、跟读、个体朗读等方式对诗文自我美读欣赏,并注意把握美读语速、语调、语气。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我美读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给予指导。(3)全班学生共同展示美读成果。2.悟出诗情

(1)多媒体展示冰心奶奶的一封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欲望: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得知《纸船》选入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样触动小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于我将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愿望:如果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我就以此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们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祝你们快乐成长!

你们的冰心奶奶

2007年9月

(2)挑战名家,需要勇气,所以不忘给学生勇气:多媒体课件出示老师的话——我就是我,我的观察和见解与众不同(让学生激情朗读)

(3)四人小组合作,斟字酌句,举行现场诗歌评改会。(出示要求:从字词方面对诗歌加以评改)

(4)不少于5分钟后,现场评论。

(讨论过程中不断穿插朗读,读读,议议)3.读出诗情

师:入情才能入境。吟诗,就是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来朗读诗歌。那么如果请你配上背景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乐曲或怎样的旋律?(学生讨论交流)

师:我这里有三首乐曲,《二泉映月》《回家》《病中吟》。请你选择其中一首来配乐朗诵,表现诗的情感。

(学生选择,配乐朗诵。)4.读出画意

师: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听时,请你发挥想像,结合自身经历,以第一人称将当时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说写创新——动情

(一)美美地说——倾诉爱

1.同学们能读懂冰心的诗,因为大家也有一颗热爱母亲的心吧?同学们,从小到现在,我们都曾经为母亲做过哪些事,使母亲倍感幸福、甜蜜,讲出来,我们共享。

2.创设情境,亲情电话,连接母子(女)情:也许你曾经困倦于她饭桌上的喋喋不休;也许你曾经茫然于她眼中对你无尽的期望;也许你曾经厌烦于她对你凡事都想问清楚的唠叨;你的成长见证母亲青春的流逝。母亲的光阴犹如渐短的影子映衬你的未来,你在拥抱辉煌,母亲却在积累沧桑。或许一天,母亲不无感慨地说:“孩子,你的个子比妈妈还高了。”你会觉得自己眼前越来越矮小的妈妈眼中交织着希望和忧郁。面对千千万万个日子以来母亲与你的点点滴滴,现在,除了感触,你是否想为她做点什么……(多媒体出示)现在就让我们利用亲情电话接通母亲的电话,让她倾听你们的心声,借此机会,传达出我们对母亲真挚的祝福吧!

(亲情在线,在轻音乐《致爱丽丝》中,生畅所欲言,倾诉自己对母亲的爱……)3.教师引导学生倾诉心声:我们热爱母亲,牵挂着母亲,现在何不让我们所有同学对自己的母亲,也对天下的母亲,更对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道出我们的心声:妈妈,我们永远爱你!(多媒体出示)4.学生心声倾吐,齐声呼喊: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二)美美地写——谱写爱

1.师:大家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动情地倾吐,让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冰心的一个小故事!冰心小时曾问她的母亲:“你为什么那么爱我?”母亲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道理就这么简单,就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所以父母就得为我们操心劳苦!我是

母亲的女儿,又是女儿的母亲,读了这首诗后我也禁不住写了几句诗来表达我对“母爱”的感受。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

上学后,母爱。(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 设计意图: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2.师: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此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妈妈说,下面就以“妈妈,我对您说”为题说一说你的心里话,与各位在座的同学们共享!并写下来收集到你的《心灵小语》中去。

3.师:除了爱母亲,你们还爱些什么呢?

4.师:冰心把爱折成了一只只小小的纸船,同学们又想用什么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呢?请选择生活中的事物,模仿第三节的写法,谱写你心中的爱。多媒体出示仿写的要求,创设情境,学生创作诗句,借物抒情。

四、小结——留情

师:信是杜撰的,但同学们的真诚令人感动!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彩色的小船儿,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们亲爱的老师用爱叠的,万水千山,求他美丽你们别样的青春!

下节课我们就来放飞我们的纸船,课下阅读泰戈尔的《纸船》。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感受美的旋律,体验爱的温馨,鼓动情的风帆吧!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

泰戈尔《纸船》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激情导入话题,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为进行比赛做准备。

2、比赛过程:学生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精彩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结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画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他的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杜牧诗二首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牧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赠别(之二)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2、尊:酒杯。【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评析】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现代诗二首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的能力

3、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教学难点: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少年的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朝气?(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在黑板上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诗人朱湘的《少年颂》,了解诗人笔下的少年形象。

(二)1、简介作者作品(幻灯片1)

2、跨越障碍:(幻灯片2)

(三)、进入文本

1、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能够把握诗歌的节奏。师点评。

2、分组自由朗读,讨论每小节的朗读语气或感情并能够说说其中的理由。生讨论并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或自告奋勇。

3、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幻灯片2)

4、再读诗歌,尝试圈点每小节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并能说说其中的依据。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

5、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生回答)明确:这首诗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勇敢的斗争精神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所以读的时候要轻快,活泼一些,要符合少年的这种性格。

6、诗人在第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把我们说成是小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明确:诗人把少年比喻成小羊,跳跃的轻快动作显出了少年们的活泼。提着嗓子的笑,撒开腿的跑进一步写出少年活泼的情态和动作。(幻灯片)

7、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幻灯片)

明确:第二节主要突出了少年的清纯。诗人用山泉、白云来比喻少年的清纯。然后用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典故来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幻灯片)

8、第三节中,两个恨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青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幻灯片)

明确: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两个“恨”字,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爱憎分明。突出了青少年的斗争精神。(幻灯片)

9、第四节中作者说我们新人?作为新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幻灯片)

明确:第四节诗点明我们是新人。我们要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朱湘写这首诗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因此结尾有“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着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幻灯片)

6、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四)总结:“少年不知愁滋味”,活泼清纯,追求理想,是历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文中诗人借助了“小羊”“白云”这些意象,勾勒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形象。作为少年我们应该怎么的对面生活呢?(同学说)好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

(五)、简介作者:何其芳(幻灯片)

(六)进行文本: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每个字都读正确。

2、指点朗读第二节,注意朗读速度与其他小节的不同。师点评

3、重点朗读第三节,并体会这些诗句的深刻意义。师点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

第三节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探寻生活真谛的愿望。后两句则表达了革命同志之间互相理解和勉强的真诚心愿。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当时延安生活艰苦,物质极为匮乏,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号召少男少女们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节使用环结法结束全诗。生活是海洋,但是生活又是多么芬芳。海洋写出生活的广阔,芬芳写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结尾富有新意。

四、总结:这两首诗作者都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出应该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更应该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视觉美 篇7

关键词:席慕容,乡愁诗,视觉艺术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说 :“有一些人,用颜色创造形象,模仿许多事 ;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前者指画家,后者是诗人。西蒙奈底斯从审美听觉出发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声诗”。[1]诗在构造画面方面与绘画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画家和诗人采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描绘同样的世界,囊括了自然和生活,抒发着内心情感。

席慕容作为著名诗人,却是绘画出身,写诗是为“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在她的诗歌世界里,她对色彩的运用比一般作家更敏锐细腻,使诗更具灵动性。诗中的意象也以色彩为主调,使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更像立体画作。席慕容曾说 :“画画与写诗,都是我极爱的事。不过在做这两件事时,我的心情截然不同。”[2]为了让人们“看”,她在诗中巧妙安排诗行、意象与结构,用绘画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享受并引发想象和思考,使视觉和抒情效果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二、视觉美之佳作——乡愁篇

台湾乡愁文学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是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是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3]这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11岁离开大陆的席慕容来说更是如此。从长辈那听到许多关于草原、大漠、蒙古民族的动人传说,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产生了眷恋。一首《乡愁》借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但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 :在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在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笛声唤起人的幻想 :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昏暗到明亮时,想起遥远的故乡,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也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诗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和谐。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朗读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感情的升华,同时也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广大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诗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中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她内心生活的告白。”[4]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但诗歌的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 :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金色的草场,浩瀚的大漠,奔腾的黄河。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与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家乡爱,故乡情澎湃处显柔情。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啼燕语 ;塞外的美是刚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的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三、结语

程川诗二首 篇8

辛亥年光棍节有记

惟独剩下革命后的爱情

百年后,屠刀指向虚晃一枪的悲伤

此刻,我想念孤苦伶仃

芳名,绰号……以及一种莫须有的隐隐作痛

依旧烂着。平静遍体鳞伤

火车持续着夜晚的七零八落

后来人群加入,成语率先学会玩火自焚

恰如香烟燃到最后只剩灰烬

他们只能往伤口上撒盐

像熏肉般,拿出烟熏火燎的历史诠释:

这个时代伟大的爱情元素

饮鸩止渴,淘汰了啤酒、火车站和青年旅社

仅剩下玫瑰、掌声和黄天厚土

多少人扶着失魂落魄的身影

念叨着死无葬身的爱情

而灯光将影子狠狠抛向夜深人静的远方

那里植被丰茂,人情凉薄

像是一记耳光。野狗喋喋不休地叫嚷着

因为你的影子里不含骨头

所以它们只是远远的盯着那些阴影

似乎想从中翻出证据告诉你

刻骨铭心的疼痛从来不带任何形状

十一月十五日,再次回想起爱情

空荡的罪状:发烧的爱情胡言乱语

它们虚构了我的生平

爱上倒戈相向的结局,我怕痛

所以一直谋划着扭转乾坤

使那份缔结着青春与永恒的契约继续活下去

至此相信这种奔涌与退却

会随着时间的移动

慢慢敞开里面的污垢

像贝壳一样用潮汐的力量将坚硬的石粒磨 成珍珠

而那些原来保持的粗糙

最终成为另一种爱情里死亡的替身

变得光滑、稚嫩

时间踩着雨滴的尸体急速前行

每一滴都将重复着隔代的记忆

正如我此时重复写下活着的依据:爱情和生命

两个交叉重叠的部分

却始终保持着相同的阴影

数余年的喋喋不休终将成为一纸诉状:

他因爱过,所以继续险象迭生

何其芳:诗二首 篇9

月下

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

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

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

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

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

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

即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

梦纵如一只顺风的船,

能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

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0

新源六中 汤春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岳》《春望》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通过比较,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及人格。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一、导入

——话说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杜甫在24岁时科考进士失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落榜。怎么办,杜甫想,我还年轻啊,还有资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这么决定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杜甫决定到齐赵一带漫游,看看一直心之向往的五岳之岱宗——泰山。来到泰山脚下,远远望去,内心澎湃,激动不已。杜甫想啊,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的才华。于是大笔一挥,《望岳》就横空出世,而且名绝千古。

二、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指名读,纠正、齐读)教师读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全班接读。纠正字音,标示停顿。PPT1

2、二读、读出仰慕向往之情。(诗中景)

诗人仰之弥高,神往已久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课下注释描述描述。

3、三读,读一读你最欣赏的诗句,做点赏析。(提示:从一字一词一句、修辞手法等角度说说你欣赏的原因。)

4、四读,体悟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雄奇壮美秀丽的泰山,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望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登泰山之志,同样也望到了杜甫在抒发豪气盈胸、意气奋发的自信满满,兼济天下的人生之志。

5、试背、诵读(齐背)大声齐背《望岳》,读出诗人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三、设疑过渡导入

在时间的长河里跋涉,杜甫在他人生的45岁的坐标轴上,实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兼济天下的报负了吗?他的这首《春望》会给我们做出解答。

按照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二读,读出诗意,读出诗人所望之景。

3、三读、读出诗味,读一读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诗句。

4、四读,读出诗情,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忧国、感时、伤民、思家、悲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诗人。

两首诗的情感天壤之别,到底发生了什么?

写作背景链接: 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占了长安,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他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虏,带到长安。次年,诗人睹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

5、再次朗读,感受中年杜甫心中深沉的悲痛

6、全班齐背《春望》

教师总结:杜甫的个人命运随国运的兴衰发生变化,但两个时期的他,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对个人理想的不离不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杜甫无论身处何处,身在何时,内心都始终坚守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守望”着国家。

四、拓展体悟

当我们再去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杜甫的豪情壮志我们懂了;去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他的忧国思亲我们也懂了;再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时,他的旷世情怀我们也能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杜甫,他是一个有情的人,读他的诗,你句句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含情悲苦。他是一个有才的人,读他的诗,你字字能感受到他的灼灼才气,语不惊人死不休。带着对历史的追忆,对诗人的敬意,我们一起再来背诵这两首诗。

五、作业布置

1、默写两首诗。

2、积累阅读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板书设计:

守望

兼济天下

《望岳》

《春望》 眼望:巍峨泰山

破败城池 心望:人生顶峰

国家复兴

建功立业

亲人团聚

再读狄金森诗二首 篇11

1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It might a pilgrim be

Did I not take it from the ways

And lift it up to thee.

Only a Bee will miss it-

Only a Butterfly,

Hastening from far journey-

On its breast to lie-

Only a Bird will wonder-

Only a Breeze will sigh-

Ah Little Rose-how easy

For such as thee to die!

该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几乎没有一个大词,乍看浅近平白,再读引人思忖。一朵小小的玫瑰,自我修炼自春色,或如空谷幽兰。花开花落无问津,零落成泥碾作尘——很多花儿就是这样的命运,然而这朵小小的玫瑰,却有幸得到诗人的捡拾,在诗中永远芬芳。

第一节:knows含义丰富,不是简单的“认识”,还包含了解、欣赏、赏识等意味。第二行的pilgrim耐人寻味:rose是不会运动的,它如何去朝圣呢?又去哪里朝圣呢?诗人把rose人格化了?第三行的ways用的是复数形式,指的是朝圣的一条又一条艰辛路程,而不是某一条路的路边,诗人在旅途中注意到了这朵玫瑰,捡拾起来,才思泉涌有所感念,写了这首诗?第四行的thee指的是谁?

第二节:朋友千千万,知音一二三,人走茶凉。想念这朵玫瑰的,只有蜜蜂。赶来的,只有蝴蝶,匆匆地从远行之旅折过来,依偎片刻,瞬间亦永恒。

第三节:只有小鸟感到困惑和惊诧,只有微风发出一声叹息——小小的玫瑰,不经意间就死掉了!生来不易,死何其易!

完整地还原作者的心路历程、全面地理解文本意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诗歌,诗无达诂,所以诗歌有时候是令人费解的,有时候又是多解的。把各种中文译本和英文原作对照,反复地细度原文,也许能对诗人和诗理解得更多一些,这首小诗是爱情诗?是哲理诗?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浑然物外,欣然忘食。

2

’T was such a little-little boat

That toddled down the bay!

’T was such a gallant-gallant sea

That beckoned it away!

’T was such a greedy-greedy wave

That licked it from the Coast-

Nor ever guessed the stately sails

My little craft was lost!

小小的船儿,沿着海湾的边缘,摇摇摆摆晃晃悠悠,像蹒跚学步的婴儿——心也打战身也摇摆。这是诗的开头两行,饱含着喜爱、怜惜和担忧。

“toddled down the bay”,有的译本译为“颠荡着驶下港湾”,这是说“小船颠簸着驶出港口”吗?其实诗人是描绘小船摇摇晃晃顺着海湾的岸边而行(对远处的大海心有胆怯)。

殷勤的大海殷勤地向它招手:离岸远航,快到这里来,一起摇摆!

贪婪的波浪贪婪地舔舐着小小的船(禁不住海洋的殷勤招引和波浪的贪婪舔舐,终于向大海深处进发),然而(我自己未曾想到)那一面面壮丽的风帆也不曾想到我的小小的船竟“失联”了!

三四两行大海殷勤招手,殷勤之后的意图还不明朗。中国有句俗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五六两行贪婪的、舔舐,其心已昭然若揭,就是想吞噬这艘小船,也为下文小船“失联”埋下伏笔。有的译本把原文的greedy,licked翻译为热切的、轻轻拍着,译者是为了和上文的殷勤相照应吗?进一步表达海浪的拳拳之心?这种误译不但把其中包藏的祸心完全抹去了,而且变成了相反的意思。

没有准确理解原文,就贸然动笔,这类想当然的译文只能让汉语读者困惑和误解,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想发出什么样的喟叹?做几首诗吟咏性情,体会乐天知命的道理?有的事不是你该做的能做的?甘于做小?小小的船不必羡慕阔大的风帆?浅浅的海湾也自有风景。不能为言语所引诱;不能为表象所迷惑,一时不察而铸下大错?

席慕容《长城谣》现代诗阅读 篇12

长城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席慕容简介:

席慕容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贺办公楼落成诗二首 篇13

临江仙﹛二首﹜

贺办公楼落成昔日颓垣何在,而今楼阁云陔,金镂玉砌盛章开;

看翩跹燕雀,逗桂柳开怀。

牵动五洲网络,借重四海英才,千山林木任我裁;

风柔新雨住,紫气正东来。

址新楼高耸,登临笑逐颜开,抬头绿叶蔽天陔。

是谁得有?

都道是奇才。

出手宏图大笔,运筹独出心裁,问君何事好安排。

东西南北,次第散云霾。

贺香港回归十周年·围海扩市

忆秦娥

心柔俏,明眸皓齿姣容貌。

姣容貌,欣欣港九,飞星传报。

蜃楼海市非虚照,衔石精卫惊奇奥。

惊奇奥,龙吟天外,策定港澳。

《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联系资料体会情感,关注标点、关键词,感受作者内心变化,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内心的变化后感情朗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问:诗是什么?诗是文字的吟诵,诗是思绪的流淌。而体会文字的温度,感受思绪的变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诗二首。(板书课题)

二、聚焦朗读

1、先来读第一首《望大陆》,大家自己先读一读。

2、指名朗读 师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从这首诗中你感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思念 痛苦 渴望 师:作者如此的思念,恨不得一步跨过海峡,我们心中不禁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不回去呢?

(出示资料)联系资料(板书)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发现。学生读资料后解疑。

3、a 试着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毕,师引导: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永不能忘),不是简单的不能忘,而是永远不能忘怀。这个永字表达了作者心中强烈的思念,所以要突出关键词语(板书),这首诗中仅是这一个关键词语吗?读读看。

关键词语:葬:生前没有实现夙愿,死后,我也要望着我的祖国。望:作者大半辈子的孤苦伶仃,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将所有的思念都化作这望中。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的感受越来越深了,再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关键词。指读

师:我们一说突出关键词往往想到重读,你看他的处理(举例)还可以轻读来突出,慢读,缓读。b师:同学们,(或者你们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每句诗调有点不一样?也就是作者情感的变化)你们看,每句诗作者的感情一样吗?

把我葬在高山上吧,这样我就可以看见我的祖国——生读

可是大陆看不见啊,我泪流满面——生读

把我葬在高山上吧,我就可以看见我的故乡——生读

故乡也看不见啊,永远不能忘记——生读

我的祖国啊,天地一片苍茫——生读 埋在山上的我,将永远属于我的祖国——生读 师:我们平时所说的抑扬顿挫(板书),就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指名读

师范读:我跟他的读法不同,但都表达了我们心中的情感。读出真感情才是真朗读。带着你的真感情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

c(音乐起)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见于老先生正站在高山之上,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就这样望着,望着。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的眼睛呢?这双眼睛望着大陆,望着故乡,还会望什么呢? 写话练习:葬我于高山上兮,_____;

____不可见兮,______!指三人,按顺序配乐读后男女生分读。

三、迁移运用

《望大陆》是于老的乡愁,李白的眼中,乡愁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台湾作家余光中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1、自己读 2、同是思念,同是期盼,这两首诗读起来的感觉一样吗?如果说《望大陆》是波涛澎湃的大海,《乡愁》则是——小溪。《望大陆》直抒胸臆,情激山河,《乡愁》更像一个游子在向我们倾吐思念,诉说衷肠。3、指读,大家提出指导意见后分组读。

四、独立实践

自选一首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板书关注标点或在前,看情况)。

五、总结:

席慕容 诗二首 篇15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河滩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江边明净绚丽的春景。“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的秀丽景色。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总的来说,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此诗是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年前的苏轼还在流放地黄州自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改元在即,朝政新替。此诗是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而后写的。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就是写在画上的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第一句先看到了江边上的景色。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一个“知”字将鸭群拟人化,表现出他们的喜悦,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最后一句写的就不是实景了。诗人通过对上面诗句中春景的描写后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上一篇:不拘一格造句下一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