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选题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报告选题(共8篇)

社会实践报告选题 篇1

社会实践报告选题

1、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人群的政治思想动态调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3、目前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调查分析

4、家乡社会治安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5、家乡近年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6、家乡近年对外开放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7、家乡百姓近年收入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8、国有企业改革调查

9、外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10、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调查

1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

12、近年来当地物价变迁及对策研究

13、近年来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

14、从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分析看成才之路的曲折性

15、土地规摸化经营与农民生活保障的悖论及对策

16、农业产业化工程中的资本构成形式多元化分析

17、和谐社会建设中消除农村歧视性观念和差别政策的分析

18、关于落后文化在农村的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9、城市社区(文化、治安等)建设调查 20、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21、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调查

22、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查

2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研究

24、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25、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26、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27、妇女地位和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28、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29、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状况原因及发展趋势 30、城市和乡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31、农地在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32、各类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3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34、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35、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

36、社会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37、农村税收改革调研

38、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9、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调查 40、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1、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2、公民道德素质调查;

43、某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44、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45、当地旅游业近年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46、不同阶层人员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

47、某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

48、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政府政策的效果

49、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及社会服务效果的满意度 50、城市进程中的农村智力资源流失问题对策分析

51、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及原因和发展趋势

52、城市与农村社会安全感的状况与原因

53、城镇企业退休职工生活状况调查。

54、物价上涨对工薪阶层、农民生活水平影响程度的调查

55、城镇居民生活现状调查;

56、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57、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58、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59、某某单位下岗工人安置状况(含养老保险、医保)调查 60、某某中学减免义务教育和学杂费情况调查 61、近年来家乡网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62、近年来用工招聘方式的变迁、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63、近年来百姓对国家大事关心程度、方式的变迁

64、家乡近年地方民主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65、家乡近年文化生活的变迁、存在问题、发展办法 66、家乡近年的自然灾害情况,应对办法 67、家乡近年贫富差距的变迁,解决思路

68、家乡百姓目前生活中的主要难题有哪些,解决思路 69、家乡近年环保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70、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变化调查 71、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72、某某小区某楼某单元住户改革开放40年来住房面积调查 73、某某小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险、医保状况调查 74、某地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75、某某城市、某某村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76、某地环境状况调查 77、钢铁行业排污能力调查 78、造纸企业排污能力调查 79、污染治理状况调查 80、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对策;

8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状况的社会调查 82、某市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调查 83、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 84、XXX社区或乡村居民宗教信仰调查 85、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查分析。86、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87、青少年法制观念状况调查; 88、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89、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调查 90、家乡农民法律意识的考察及分析 91、农村或街道调查,民间纠纷解决的方式

92、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加强法制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调查分析 93、村民依法自治调查 94、农民合同意识调查

95、革命老区生产方式发展变化调查 96、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状况调查 97、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98、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99、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 100、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101、农村风俗习惯状况的调查; 102、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103、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104、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 105、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106、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研究 107、新农村建设调查 108、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109、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调查

110、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 111、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状况调查 112、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113、近年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114、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调查 115、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116、某某村土地税农业税减免落实情况调查

117、某某村医疗保险状况调查(或“新农合”状况调查)118、某某村人均GDP情况调查 119、某某乡大学生挂职锻炼情况调查 120、某某村科学致富情况调查 121、某某村文化、教育情况调查

122、某某村减免义务教育学费落实情况调查 123、近年农村人才流失现象及解决的办法 124、农民打工仔成才问题研究

社会实践报告选题 篇2

通常情况下, 选题会受到学生智力因素、知识水平等共性问题的限制, 还会受到学生个别差异的影响。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 使得一些学生在选题时出现如下情况: 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关注、不感兴趣;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师在课前布置的任务;不善于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不能将感兴趣的问题表述清楚。这些情况容易减弱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 使选题的有效性降低, 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活动目标, 使课堂效率降低。

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选题的有效指导, 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验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 对每一个事物提出“为什么”, 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帮助学生确立主题。学生问卷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你对什么事物最感兴趣?你想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研究这个问题时, 将会有哪些困难?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调查问卷,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分析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是否切实可行, 从而帮助学生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二、创设有趣味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综合实践活动更应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生活中感 兴趣的事情出发, 大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努力“放大”兴趣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现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没有压力、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并在“玩中学”“乐中学”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深深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关注生活类的活动中, 也可以采用故事、事例或关于生活中某一问题引发的讨论来创设情境。例如:《雾霾天气》一课由雾霾天气带给我们的感受入手, 引发了“为什么会有雾霾”“雾霾的危害”“雾霾的自我防护”等话题,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选题时可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

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将相同或相近类型的问题进行整合。全班师生一起进行梳理, 归纳出全班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整理成一个个次主题。在分析归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所选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符合学生意愿的, 学生就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 化“要我做”为“我要做”, 行动上会更主动, 责任感会更强, 更渴望成功。反之, 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 漠然视之, 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血。

一般来说, 完全由学生在活动中自发提出的问题而形成的活动主题, 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如果是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 或是通过师生讨论协商后制定的活动主题, 有些就不一定符合学生兴趣。这时, 教师就需慎重考虑。当然, 兴趣毕竟只是一种热情, 变化快, 不太稳定, 因此, 不能作为确定主题时的唯一依据。

2.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 选择活动主题, 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 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的主题。如果所选的主题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超过了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 那么, 在以后的实践中, 学生就会因为太难而失去活动兴趣, 难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3.要考虑现实可行性。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 我们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 值得去研究的, 内容积极、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主题。相反, 对于那些不现实, 或没有意义的主题, 教师就要引导帮助学生重新选择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 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经费, 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但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可行, 也不应该选择。

4.要考虑现实可操作性。

选题时应选择小而精、容易操作的主题, 切忌贪大求全。例如: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兴趣, 想以“××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为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由于该问题涉及面广, 操作困难, 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本区 (本村) 街道的污染来源和防范办法为题开展了活动。

四、引发思考, 确立课题

情境创设了, 学生的兴趣也有了, 接下来, 就要引导学生思考、确定活动围绕哪些小课题来搞。便于学生操作的小课题的产生很关键。是教师给学生列出来, 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按我们新课程的理念, 当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比较好。可是学生受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 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 有的比较笼统, 还有的可能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指导教师不能本着“捡进筐里的都是菜”这种思想全盘接受, 要挑拣、选择、剔除, 把好的问题留下来, 进行疏理、分类, 产生新的适于活动的问题。例如:在《雾霾天气》这个题目中, 学生提出“为什么会产生雾霾”“我们要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雾霾为什么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为什么有的地方雾霾严重, 有的地方雾霾较轻”等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合并、归纳、筛选等方法提炼为“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危害”“雾霾的防御”“城乡雾霾的差异”等课题, 这样不仅包容性强, 还比较有条理。所以不管学生怎么乱, 教师的思维一定要清晰、有条理, 要从乱中理出头绪, 将学生的思路梳理整齐。

五、合理分组, 角色轮换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分组研究, 力求做到组内成员的合理搭配, 形成有效分工。我们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座位分小组。

2.自由结合分小组。

3.先产生组长, 再成立小组。把班里能力较强的几个学生先选出来, 委以组长重任, 然后由学生们自由选择。

4.根据需要来分组。比如要利用节假日搞活动, 我们会按学生的家庭住址来分小组, 这样利于学生联系, 方便活动开展。

其中第1、2种方法没有多少争议, 但是很难达到组内成员能力均衡的效果, 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第3、4种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工, 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具体的工作, 使其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中心发言人等。一定时间后, 再互换角色,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这样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责任心, 增强合作意识, 在合理搭配的合作小组中, 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待、民主平等,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总结等活动。资料收集员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整理好。汇报 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己所能地发挥。

如果学生活动角色相对固定, 缺乏动态机制, 将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为了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我在活动开展中着手培养学生的“四会”:一是学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 听不懂时,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收集, 能根据小组活动, 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作总结性发言。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可以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小组角色轮换, 从而促进小组公平机制的形成, 也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良好机会。

报告文学选题的意义及其策划 篇3

【谜团1】口碑与受众

作为当代文学体裁和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之一,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甚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辉煌并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认可。然而星移斗转,报告文学近年在文学界内部似乎不受待见,以至在“纯文学界”那里也似乎“口碑不佳”。

然而,以纪实为主要特征、以真实为生命的报告文学在“纯文学界”以外的状况到底如何呢?

只要你细心观察全国众多的市场化报纸,比如都市报和晚报,你不难发现占据连载作品版面主要位置的是纪实性作品而非虚构作品,道理很简单:读者欢迎。

读者为什么欢迎呢?道理也依然简单:人的天性和好奇心使然。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假如某人在讲述或传播某一发生的事件或新闻,听者内心普遍会不由自主地冒出疑问:“这是真的吗?”如果被证实是真的,这个已发生的事件或新闻便将口口相传、几何式扩散并不断得以传播,这正是“真实”本身的力量。

近年来的报告文学创作确实失去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的那种辉煌,以至于出现“口碑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并非报告文学文体本身丧失了魅力,而是当今的报告文学创作良莠不齐作品芜杂,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作品太少。我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是指那些能真正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抨击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的报告文学作品。

而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少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一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流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化大潮相伴而来的广告文学的泛滥与肆虐、当今报告文学作者自身素养与社会责任心的缺失等因素,造成多年来的报告文学创作良莠不齐鱼目混珠,那些借报告文学之名行敛钱捞财或沽名钓誉之实的作者与“作品”,极大地伤害了报告文学的元气,败坏了报告文学的声誉。

【谜团2】文体之争

在我看来,近年来围绕“报告文学”和“非虚构”称谓的争论,都是门第之见,都是文人相轻引发的文体相轻的产物。其实,纪实作品无论称“报告文学”还是“非虚构”,都只是个标签,关键要看文本。文本是真实可信、富于感染力乃至震撼人心的,读者根本不关心叫什么文体。天生丽质举止端庄高雅的美女,无论她叫什么,哪怕叫阿猫阿狗,都会引起好感,都会有人爱。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抓创作抓作品。好作品才能让质疑者闭嘴。

最近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而文学就是虚构。

——这是哪来的逻辑?依此逻辑,古今中外所有的传记文学都是虚构的,因为它也有“文学”二字。

还有人说:与小说、散文和诗歌相比,报告文学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所以缺乏生命力。

——互联网更没有传统根基啊,可互联网有没有生命力呢?

在我看来,报告文学如今的生命力不够强大,根本在于缺少有利于它生长的气候、阳光与土壤,具体说是框框太多枷锁太多,作者创作报告文学时总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一如戴着镣铐跳舞。更何况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作者创作报告文学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太多太多,获益太少甚至入不敷出。不仅如此,辛苦采写、创作出的报告文学作品甚至还要冒法律和政治风险。

急功近利甚至金钱至上的时代,还有多少作者愿意投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创作呢?

【谜团3】关于纪实文体的称谓

关于纪实文体,目前称谓太多太乱,有报告文学、非虚构、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等。为尊重称谓的一致性和先来后到的原则,我个人主张还是遵从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协评奖时采用的称谓:报告文学。

什么叫报告文学?

我以为,以文学手法对真人真事和真实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描写、反映与揭示所创作的作品,均可以称之为“报告文学”,它可以涵盖现有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和传记文学。

何谓“文学手法”?

答:以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想象(如对人物心理等的揣摩)、情感的抒发、人物言行及相关环境等进行描写、表述与表达,作品呈现出形象、生动、立体、质感,富于感染力乃至是激动人心的阅读效果。这样的手法就叫文学手法。

最经典的文本莫过于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报告文学在当下中国的意义

首先必须认识文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意义。

作为人类社会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文学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最好途径,是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更是人类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也是有史以来公众接受和传播最广、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能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思想与情感的启迪与熏陶。

文学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形象生动的文字纪录和历史标本。

优秀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

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罗贯中元末明初写的《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

曹雪芹写于清乾隆年间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塑造了上至皇室贵胄,下至贩夫走卒等各色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来揭示封建家族灭亡的必然性。

nlc202309041034

清代乾隆年间吴敬梓的《榆林外史》则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学,历史将会怎样?

不言而喻,没有文学,人类社会的历史将枯燥乏味,黯然失色。没有文学,人类社会发展史将只是一部僵尸。有了文学,人类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丰富的、色彩斑斓的画卷。

既然文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报告文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容置疑。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中国以来每逢重大事件,譬如抗美援朝时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20世纪60年代穆青、冯健、周原描写焦裕禄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文革”结束之后全民族欢呼科学春天到来时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时鲁光的《中国姑娘》、唐山大地震发生多年之后钱钢的《唐山大地震》,长江三峡工程开工时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时孙晶岩的《奥林匹克的中国盛典》等,无不为新中国的历史留下生动形象的文字印记。

正因如此,反过来看,当代中国对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更是意义非凡。

这是因为: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当代中国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由此而相伴而来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诸如贫富矛盾、城乡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具体体现在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利益分配方面的失衡,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仇官、仇富等社会情绪),都值得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的热切关注,并将可以由此大展宏图。

伟大的时代有理由造就伟大的文学。这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变化、价值的多元和多彩的生活为作家提供了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作家提供了优越的创作环境与难得机遇。面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和日新月异的生活剧变,作家有责任有理由纪录社会变迁,有理由对时代发声,有理由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作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报告文学更有理由成为纪录时代足印和社会发展的文学先锋,这是因为报告文学具有如下特点:与虚构的作品相比,报告文学不仅具有真实的力量,更具有快速、直观与集中的魅力,能最快速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重大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切;与新闻通讯相比,报告文学又具有文学的感染力,形象生动,而且更具理性和深度。

因此,伟大的时代最有理由首先诞生优秀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题材对作家的意义

【1】优秀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影响力

回眸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总是与时代同呼吸,与现实相关联,与民众共命运,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广泛的影响力。

新中国刚刚诞生,立足未稳,美国为围剿新中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新中国倾尽全力抗美援朝,全国人民牵肠挂肚日夜关注战况和子弟兵的安危。这时候,来自硝烟弥漫的朝鲜前线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时出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中描写的那些出生入死英勇战斗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英雄群像,拨动了全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作品也成为新中国初期报告文学的名篇和经典,入选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从此也让一代代的中小学生记住了作者魏巍这个名字。

作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山作品之一,徐迟《歌德巴赫猜想》的诞生与影响,源于“文革”刚刚结束,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科学春天的即将来临,“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时代呼声响彻神州大地,被“文革”耽误了整整十年的中国大批知识分子重整河山蓄势待发,大批莘莘学子正为刚刚恢复的高考奋发学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数学家陈景润多年默默无闻潜心攻克数学难题的事迹被及时发现并生动形象地推到了公众面前,自然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深深共鸣。

20世纪90年代初,河北省无极县县委书记刘日进入了作家王宏甲的视野。刘日胸怀天下,睿智开明,改革开拓,克己奉公,一心为民。

1985—1993年他担任任无极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戴。王宏甲敏锐地发现和捕捉到了刘日这位县委书记的感人事迹和典型意义,饱含深情、浓墨重彩地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作品出版后洛阳纸贵,一时间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争先恐后纷纷连载、连播,甚至还改编成形式新颖的电视报告文学,制造了报告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轰动效应,使无极县和刘日在全国家喻户晓。《无极之路》之所以轰动,正是因为作品的题材与内容触摸到了时代的敏感神经和当时社会生活的脉搏,与公众的内心渴望相呼应,从而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共鸣。因为那个时期,人民群众渴望激情回归,更期待现实生活中能出现更多像刘日那样的党的好干部。

当然,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类似的优秀报告文学还有很多。

可见,报告文学影响力的大小与否,首先取决于作品题材和内容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内心渴望和精神需求相呼应。

实践证明:一部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能够成就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并奠定他在报告文学界的地位。

【2】报告文学题材决定成败

作为文学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报告文学诞生以来在中国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从早期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到“文革”之后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黄宗英的《大雁情》,再到后来王宏甲的《无极之路》、何建明的《落泪是金》、赵瑜的《马家军调查》,直至近年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等,无不传播广泛并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让人们记住了作品与作家的名字。究其原因,除了作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表现力,大都与题材本身的选择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报告文学题材与报告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和报告文学的繁荣,无疑具有启示作用与指导意义。

盘点近年来的报告文学作品,真正能打动读者引起反响的作品却寥若晨星,能让读者记住名字的报告文学作者也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除了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大批报告文学作家的隐退或流失、报告文学作家整体的表现力和作品的感染力不足等原因,题材、内容与社会、读者的疏离也是重要因素。一些报告文学作家只顾埋头写作,不抬头看路或观察社会风云,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慎重审视自己想写或所写题材是否有足够的读者,是否有足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到头来,辛苦采访、写出的作品鲜有人关注,甚至连发表和出版都遇到了困难。

其实,相比于小说,报告文学肩负着更加直接的时代责任与社会使命。相比于小说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敏锐的嗅觉、更强的感受力、及时关注现实生活的细波微澜和时代的风云变幻,及时捕捉社会大背景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现象和典型问题,以扎实的采访、生动的描写、深入的思考、高度的概括力和较强的表现力进行创作,回答公众和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告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影响力,题材的选题至关重要。可以说,报告文学是题材决定论,选对了题材,报告文学就成功了一半。

【3】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选择题材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报告,生活的缩影,社会的透镜,现实的聚焦,文学的轻骑兵,它理应站在现实的前沿和时代的制高点,及时迅捷地捕捉并以文学的形式报告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传达社会的情绪,追问、探索、思考并回答公众共同关心的课题。

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密切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众生、审视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相伴而来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焦点和社会热点,选题时要摸准时代的脉搏,触及社会的神经,抓住读者的兴奋点,想写、所写的作品应该力图引起公众的普遍兴趣并吸引他们的阅读,进而引起应有的共鸣和思考。这也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打破自我圈子和文学圈子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广阔火热的现实生活,以文学和社会的双重标尺去捕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精心策划报告文学选题。所以,个人视野、策划能力、思想深度、文学表现力,对报告文学作家至关重要。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选题指南如下 篇4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经济与教育关系或互动调查报告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特色经济构建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扶贫脱贫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乡、村合作经济发展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城镇化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经济可持续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农业经济发展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工业经济发展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第三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矿业经济发展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

某地区州、市、县房地产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某地区州、市、县贸易经济发展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报告选题范围 篇5

1、某地(村、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2、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3、某地(乡、镇、)私有经济发展及其作用情况的调查。

4、某地(城镇、街道、社区)积极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的调查。

5、某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

6、某地实施可持续发战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7、某地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功能,新格局的调查。

8、某工业企业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所采取的对策情况调查。

9、某社区,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调查。

10、农民赋税负担问题调查

11、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12、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调查

13、某乡(村、镇、小区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4、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15、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6、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17、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8、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和分析

19、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2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的研究

21、封建迷信在一些地区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和分析

22、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策的研究

2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24、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25、各类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6、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7、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

28、社会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29、农村税收改革调研、30、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调查

3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3、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4、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35、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36、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37、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38、妇女地位和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39、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40、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状况原因及发展趋势

41、城市和乡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42、农地在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43、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44、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

45、关于XXX(乡、镇、村)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与分析

46、关于XXX(乡、镇、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47、关于XXX(乡、镇、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8关于XXX(乡、镇、村)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9、关于XXX(乡、镇、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50、关于XXX(乡、镇、村)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51、关于XXX(乡、镇、村)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52、关于XXX(乡、镇、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53、关于XXX(乡、镇、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4、关于XXX(乡、镇、村)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与分析

55、电视广告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

56、关于XXX(乡、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与研究

57、关于XXX(乡、镇、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调查方法 篇6

英语专业本科生于第四学期结束后应当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并形成社会调查报告。该科目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1.5。

二、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1.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2.当代城市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研究

6.当前人们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与研究

7.城市社区服务问题调查与研究

8.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查(重点调查村民委员会制度、居民委员会制度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状况)

9.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

10.妇女地位调查研究

11.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

12.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13.城乡贫富差距的调查

14.非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及分析

15.新城镇医疗改革成效及问题研究

16.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

17.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或制度障碍

18.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19.某地特色旅游发展现状

20.失地农民或城镇拆迁户生存状况调查

21.城市大拆迁及其带来的问题调查与研究

2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24.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较量与融合25.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6.中国传统文化或某地民风民俗文化调研

27.宗教等民间信仰调查与分析

28.区域性婚礼文化的差异

29.地震灾区重建的法律体制与经济规模的调研报告

30.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

31.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有效配置的调研

32.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33.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34.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与探索。

35.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6.关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问题调查

37.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现状及研究

38.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对在学校表现的影响

39.留守儿童学习行为(或交往行为、道德行为)的调查报告

40.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41、某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情况调查分析

42、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43、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

44、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45、关于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调查报告——以XX市(县/镇/乡/村)周边农村为例

46、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

47、农民工生活、工作、健康状况调查

48、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调研

49、农民工返乡创业状况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50、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51、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调研

52、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研究

53.某地地域优势与投资环境问题的调研

54.你家所在村(或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

三、社会调查方法

(一)明确调查目标

(二)设计调查方案

一个完善的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调查目的要求

根据调查目标,在调查方案中列出本次调查的具体目的要求。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收集资料的依据,是为实现调查目标服务的,可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内容。调查内容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条理清晰、简练,避免面面俱到,内容过多,过于繁琐,避免把与调查目的无关的内容列入其中。

4、调查表

调查表是调查的基本工具,调查表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质量。设计调查表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查表的设计要与调查主题密切相关,重点突出,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2)调查表中的问题要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愿回答、或令被调查者难堪的问题;(3)调查表中的问题次序要条理清楚,顺理成章,符合逻辑顺序,一般可遵循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中间,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封闭式问题在前,开放式问题在后;(4)调查表的内容要简明、尽量使用简单、直接、无偏见的词汇,保证被调查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表。

5、调查地区范围

当在某一城市做调查时,调查范围应为整个城市,但由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调查范围不可能遍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一般可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主要考虑人口特征中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在城市中划定若干个小范围调查区域,划分原则是使各区域内的综合情况与城市的总体情况分布一致,将总样本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实施访问调查。这样可相对缩小调查范围,减少实地访问工作量,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减少费用。

6、样本的抽取

调查样本要在调查对象中抽取,由于调查对象分布范围较广,应制定一个抽样方案,以保证抽取的样本能反映总体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五项策略 篇7

但以上四项内容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领域, 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涵盖的所有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探索和细化当中, 而且, 以上四大领域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它们之间是有交叉、融合的部分。在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只有与学生特点、学校具体情况和地方特色以及时代背景相结合, 方能彰显它的魅力与价值。

主题的确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些指导, 以免他们在确定主题时盲目跟风、漫无目的、天马行空, 好高骛远地选择距离自身生活比较遥远的课题。而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或对活动的基本内容缺乏了解, 或对活动主题的选择考虑不周, 不能为学生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活动主题, 间接导致了活动效率的低下。本文从实践上升至理论,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依据展开, 为广大教师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供参考依据, 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研究什么, 对哪些问题感兴趣, 是热爱发明创造还是喜欢钻研问题, 等等。每个学生的爱好都不相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探究, 自己确定研究的方式, 自主决定整个活动计划, 这样就使活动过程变得生动而活泼,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 要引导他们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才能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

比如, 笔者在带领初一的孩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通过观察学生课上、课间的喜好, 通过走访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课外活动状况后, 给出了三个领域的五个主题, 由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可从中挑选, 也可自设主题。这些主题如下所示。

1. 研究性学习领域———“身高的奥秘”。

2. 研究性学习领域———“探究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的含量”。

3. 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城市屋顶花园设计”。

4. 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室里的无土栽培”。

5. 劳动与技术教育———“生活中的消毒”。

然后将五个主题一一写在黑板上,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结组、逐个讨论, 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从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去实践, 学生讨论得兴高采烈, 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从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来看, 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也会更加投入和专注, 实践的效果要比预期的好。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讲, 教师可采用上述方式帮助学生确定主题, 但有的学生喜欢自己构思主题, 教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 可组织全组成员对主题进行论证, 确定主题是否可行。

二、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智力水平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 同一年龄的学生智力水平也不相同。研究表明: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存在差异, 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 例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实践活动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 造成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不同年龄的学生智力水平不同;同一年龄学生男女性别导致的智力水平的差异;相同年龄学生智力水平的区别等因素。

比如, 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中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有很大差别: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很弱, 智力水平不高, 极少数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他们主要开展一些增长知识、社区服务与动手制作创造的活动, 如“小小零食大学问”、“有趣的昆虫”、“敬老院爱心之旅”等。而到了初中、高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 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智力水平也在发展, 这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探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他们初步理解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哪种水果含糖量最高”等。

三、依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 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学生, 即使是年龄相同或是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 在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时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这源于他们的个性与活动能力的差异。学生在性别、性格、能力、情感取向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综合考虑。

善于沟通和交际的学生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活动中就会得心应手;不爱说话、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能适合劳动技术类的活动;能够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又善于与人合作的学生也许会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观察和分析能力好, 对信息敏感的学生会喜欢信息教育类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自己不擅长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综合能力。总之, “因材施教”这一方法也应该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

四、考察校内外学习资源

以上三种策略都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学生来考虑。主观条件考虑得当的同时, 也要考察好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教师要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特色了解校内外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学习资源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依据不同的学习资源确立活动内容, 鼓励形成独特的活动风格或特色主题。教师还要对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是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 哪些是适用于社区服务的, 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除此之外, 与活动有关的学校、学生、活动用品等也属于活动资源, 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关于学校, 要征得学校的支持。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不一定在校内开展, 但是学生的选取、资源的使用以及校外相关资源和单位的联系都需要本校给予证明和支持。

2. 关于学生, 要协调好学生的时间。

首先要成立课题小组, 根据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除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时间外, 和学生协调好课余时间, 还要告知家长, 征求家长的同意等。

3. 关于资源, 要进行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仪器、设备、器材甚至学习材料都要提前准备好, 不要忽略人力资源的使用。活动的场地等也要提前联系好, 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保证。

五、与教学进度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开展, 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进度相互配合, 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假如在单元或课时计划进程中, 学生提出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 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学生通过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会学到许多背景知识, 为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活动的实施也会提供很大帮助。

比如, 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还原糖与蛋白质的鉴定后, 几位同学由此联想, 特别想知道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教师便可指导他们确立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探究十种果蔬饮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然后组织开展讨论会, 引导学生确定主题的可行性, 确定研究思路等。

除上述五项策略外, “符合时代背景”、“贴近生活”以及“学生的知识经验”等都应作为选题的依据。在遵循上述五项策略的基础上, 选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特点。

1. 忌宏观。

首要注意的就是选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可任由他们选择特别深、特别大的问题, 如“探究CO2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此题不仅空而且大, 显然以他们现在的能力是解决不了的。

2. 注重实践性。

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 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 主题要充满未知性、探究性。教师可在学生旁边不断提醒这一点,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发现。

3. 保证课题的可行性。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一定要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并且有实施的必要,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保证这一点必须进行课题论证, 可以在开题报告会时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课程, 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价值, 近年来, 经过实施活动, 人们对这门课程越来越了解, 它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慢慢显现了它的意义与价值。而“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 教师作为选题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应及时引导、指明方向, 帮助每位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活动主题, 从而达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目标。

摘要: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 决定着活动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特别指出了四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即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与智力水平、个性和能力、校内外学习资源以及教学进度作为选择的依据。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可行性, 忌空忌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光江.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6) .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探讨[J].教育研究, 2002, (4) .

[3]李秋石, 夏晓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J].教学与管理, 2009, (3) .

[4]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5]张传燧.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及特点[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 (1) .

[6]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及其具体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7]任卫华.如何开发中学生物综合实践活动[J].生活教育, 2012.

[8]罗祖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与重构[J].江西教育科研, 2003, (4) .

[9]陈时见, 李晓勇.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4) .

中职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方法 篇8

关键词: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选择;途径

“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名义,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实践活动中集中进行的,有一定主题思想,并要达到一定思想教育目的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要求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科技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等特点。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优势。”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科技实践活动受到了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青少年科技活动爱好者的普遍欢迎。

一、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原则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切忌单调、枯燥、无味,引不起青少年的兴趣,选择主题时要以丰富而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以此来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加入到活动之中,同时又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学志向和科学理想。

2.实践性

科技实践活动的选题应体现、兼顾重在参与和参加竞赛获奖两个方面。一方面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该适合当地的条件,具有可行性,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青少年通过活动学习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参加竞赛获奖的科技活动的选题需要以新颖、社会实用性为关键。

3.系列性

系列活动在设计上需要策划者有全盘的活动思考;实施时要有严密的行动方案。在一个主题下的系列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中,参与活动、接受科技教育的学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收获和感受也比一次性的活动深刻得多;而且系列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宣传效果要比一次性的好得多。

二、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方法

1.在金工实习中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

金工实习是在学校的金工实习中心内,在专任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金工教学人员指导下进行的,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学习机械制造的实际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动乎能力,并尝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使学生真正学到工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金工实习过程中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实习中的问题,并尝试技术革新,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我校学生在车工实习过程中,发现普通车床都使用两副扳手,一副扳手是卡盘扳手,用来装夹紧固或放松工件;另一副是刀架方头螺钉扳手,用来装夹紧固或放松刀具。存在以不足:一方面,两副扳手各有专用,不能替用,更换频繁,比较麻烦;另一方面,车工学徒(或学生实习)时,常会有学徒(或同学)使用卡盘扳手夹紧工件后,忘了取下就开车,有的车工师傅也有这种现象,出现扳手飞出伤人的事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巧妙地把弹簧装入扳手中,将两副扳手合二为一,卡盘扳手夹紧工件后,能自动退出,避免了人身事故的发生,既节约了材料又增加了安全性,该发明获浙江省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

2.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地方特色集中表现在主题内容上,即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境等作为资源基础,充分反映地方的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参加活动,而且活动成果独具特色,能够获得最大的成功。例如:浙江省新昌县梅渚镇是“剪纸艺术之乡”,聪明能干的梅渚人用灵巧的双手创作作品,从封建时代的“佛花”到后来的点缀窗台、美化家居,到现在的文化生活,无不印证了一代又一代剪纸艺人的思想更新,作品的新、美、精,并在代代传承中提高技艺,发扬光大。但是因种种原因,梅渚剪纸一度衰落,几近失传。我校学生和梅渚镇小学生开展“大手牵小手——剪纸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与老艺人学艺、市场调查、内容创新等系列活动彳艮快使梅渚剪纸重新焕发了生机。

3.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社会热点”在一定时间内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在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报纸及日常生活中确定活动的主题。例如:在地震活跃期,开展以地震预报、减灾与防灾、地震与现代城市建设等科学普及活动;结合地沟油事件开展食品安全调查、地沟油危害、鉴别及利用等科学普及活动。2010年4月发生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曾让当事国焦头烂额,如何迅速有效清理海上浮油更让很多专家头痛。受此启发,我校学生从“墨西哥湾漏油”这一重大的事故中得到启发,开展了“我们是油污清洁工”科技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有事故回眸、金点子行动、创意设计及工具发明等。其中3位学生发明了“船用水面原油回收器”,这项发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的金奖,发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油、水导电性的差异,用探极感应并传人数字电路,用单片机控制电磁阀开关,从而分离油和水。

实践证明,中职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职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开拓职高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是增强他们的科技运用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标准、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志跃.青少年科技教育与活动评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科学技术部.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2007-05.

上一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知识竞赛下一篇:我的妹妹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