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随感
刚接初一新生,老师不要总是急于赶课,在课堂上应随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好习惯一旦形成,会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省心。我是这样做的:
1.认真书写的习惯:给学生规范格式,如在横格本上写字,字的高度约占全格的2/3,字距约2毫米,做到下笔时“心中有格”;
2.对待字词的习惯:要求会读、会写、会注音、会解释,把每课字词尽量串成一段话;
3.预习的习惯:先通读课文,标段落序号,标字词;再读课文,标出好句、好段及不理解的语句;三读课文,积累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注意题目、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作用,文章是如何起承转合的;四看并思考课后阅读题;
4.上课的习惯:教学生学会筛选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5.及时复习的习惯:为防止遗忘,一定要及时复习,晚上睡前可将一天学过的知识在脑海中过一遍,我们称之为“过电影”;还有一周知识梳理,单元知识梳理等;
6.改错的习惯:教给学生准备红蓝两种颜色的笔,在作业本上及时改错;
7.朗诵背诵的习惯:要求学生声音适中,语速适中,吐字清晰,不重复,读(背)出感情;
8.小组合作的习惯:8人一大组,4人一小组,有正负组长,负责检查作业,收作业,每组成员组成“一帮一”互助队,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9.小组交流的习惯:声音要轻,不影响别人,选出一名代表整合大家的意思,组织语言在全班发言;
10.课代表的习惯:为了减轻课代表的工作量,建议他们从小组长那里收取作业,自习课内容写于黑板上,并监督课堂纪律,做好老师的助手;
另外,还有回答问题的习惯;在文章中圈点勾画作批注的习惯;做练习题时圈画题干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等等。
素描是美术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素描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正确的艺术观。
在素描教学中, 我常将造型、构图、结构明暗、具体明暗作为教学单元, 分别展开教学。下面我就自己所教授的基础素描入门课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给初级素描班的学生上课, 首先让他们接触素描, 但怎样让他们能够对素描产生极深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更甚者, 怎样用最简单的语言把知识点传授给这些学生。
从简单的形体学起, 在第一节讲课中就要说明学习几何形体的意义。
1. 造型:
单个几何体的造型, 如正方体, 就要讲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并要结合实际中的平行和成交透视的现象。讲到圆柱体就要讲解中轴线, 这时可拿出类似酒瓶的实物举例, 利用中轴线找到圆柱体的对称两边, 利用米字型轴线切圆。在讲解差不多时, 教师要进行范画演示, 演示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几何体的定位, 用目测和铅笔测量的方法, 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 以中轴线为标准定出左右的宽度。
2. 构图:
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时就要涉及到静物的构图。要给学生讲到常见的构图形式有长方形、菱形、梯形、多边形, 用静物做出示范, 并要说明错误的构图方式, 如太分散或太集中。构图中有多个物体时还要注意各物体的位置、比例, 就要明确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所处的位置是高低还是前后, 另外就是构图的饱满。
3. 结构明暗:
这时候就要向学生讲解三大面 (黑白灰) 和五大调 (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灰调、高光) 。具体讲解明暗交界线指的是物体受光以后由亮面转向暗面转折的一部分, 并且强调明暗交界线不是单独的一条线。提问学生如何找投影位置?其实明暗交界线消失的地方就是投影出现的地方。而离静物近的地方实 (即线条深) 反之则虚 (即线条浅) 。结合前面讲的造型和构图, 再联系这些知识找出静物的结构, 由此过渡到线条排列的知识。
4. 具体明暗:
用简单的语言讲就是排列线条, 即要沿着静物的结构排线, 才能更好地体现静物的结构特点, 才更容易将物体塑造得更有立体感。教师要适当地做范画引导学生。在做范画时要照顾到每个物体, 一层层地铺线条, 要给学生传授整个画面完整性的知识。然后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感觉线条的排列, 若发现整体都有问题, 再将大家集合并开始讲解所出现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幅作品中的重中之重。由此引申出更多具体知识点:
(1) 质感表现:物体本身的材质所形成的物理表象, 其重要性在于它表面的纹理组织。如玻璃制品、金属器皿、粗陶等制品, 在视觉和触觉之间形成平滑或粗糙、干涩或湿润等不同的视觉感受。如何表现学生内心的感受呢?要观察物体纹理的规则:是紊乱的、粗糙的还是细腻的?这是表现的突破口。通过线条有序的排列或揉擦或涂抹, 或点、刮等多种手段去模拟纹理的质感, 从而达到视觉的真实感受。
(2) 对比意识: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曲折, 图形的大小、方圆、正负, 明暗的黑白、强弱, 以及物质材料所形成的平滑与粗糙、干涩与湿润等, 均会产生两极相压的对比。对比形成反差, 反差生成视觉刺激。在静物素描教学训练中, 运用反差对比, 可取得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
(3) 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整体地观察与表现应贯穿于作画的始终。在进行明暗深入的过程中, 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亮面与亮面之间, 暗面与暗面之间, 中间色之间, 通过人的视觉所产生的有节奏感的渐变规律。通俗地讲, 物象最亮、最暗之处, 只有一处;其它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 从而产生素描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我在教授初级素描班级时, 在不断地教授与磨合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也更进一步了解了素描教学是一个讲求多方面融合交错、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必须整体把握、合理安排, 科学、正确地设置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 以使基础素描教学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摘要: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素描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正确的艺术观。
关键词:素描,造型,构图,结构明暗
参考文献
[1]李峻.《素描的理念与教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2]张国芬.《浅谈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科学之友.2010年1月.
[3]周宇.《浅析素描基础教学》.教学论坛.美术大观, 2009年10月.
一、自然的歌唱本能
你听过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听过快乐的男女山歌对唱吧?这些人从未受过声乐训练,但他们的歌声同样令你感动,因为他们完全发挥了自然的歌唱本能。包括呼吸、发声、共鸣等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条件,都是根据自然而产生的。
歌唱家在歌唱时,喉头的作用虽属自动,但心力可左右它。在歌唱时,喉头的动作完全是自发的,歌唱家歌唱时,想唱什么音,声带张力与振荡次数就会完全与思想吻合。发声时当然还要用横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的力量。一个初生的婴儿,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却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当他哭的时候,哭得很伤心;他笑时,又会发出悦耳的音调。由此证明,人生来就有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并带有表情地使用我们的嗓子。
二、高音要大胆喊出来
我们做任何一种运动,比如推铅球,一定要先有举得起铅球的力量。我们的声带,也要能够抵抗下面送上来的高压,才能发音。有人问,在高压的情况下,声带发出声音会不会发生喊叫的情况,会不会喊破声带呢?不会的,只要保持正确的呼吸及歌唱姿势,是不会喊破的。
我们先由下喊起,半音上去,#f2,g2,#g2为止,五个音一组。开始不要喊得太多,因为一上来你的呼吸和歌唱姿势未必对,要边唱边纠正,等各方面配合好了,不妨多喊一些。等#g2喊好了,a2是另外一种呼吸方式。我们知道唱高音时要把气息用高压的方式压上去,实际上在这时要用到腰部的气,用腰部的气喊好了a2后,再用同样的气喊bb2。
一般来说,唱高音声部的人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们从来不去用它罢了。一个女孩子从未受过声乐训练,一般只能唱到f2,但当她突然碰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时,她会情不自禁地尖叫,而这一声叫,可能达到high C以上的f3,但平时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发出这么高的音来。所以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地喊出高音来,多喊是有好处的。
三、唱高音的呼吸和姿势
我们如果也有机会碰见一件十分令人吃惊的事而失声尖叫,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个喊叫的姿势,再拿来唱高音,那就对了。
唱高音不同于唱低音,是将气压成一条细线,冲击声带。当横膈膜的力量已经用到顶点,而无法加压时,就必须用腰力。肺叶比肺尖大,也即是下面比上面大,上面的肺尖被肋骨所限制,不能再扩大,我们可以利用肺叶由最下面的肋骨向外扩张。用腰力,是先用手叉腰(这时不必注意腹肌,在吸气时它自然地会起作用),把气吸到腰的四周,感觉到前后腰部膨胀起来,然后把气闭起来(张大口),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你会感觉到压力压住了上颚,这就是用腰力的方法。
前面讲过,f2—#g2我们用腹肌的收缩来增加压力,到了a2就用腰力,到了bb2时,因为只需要少量的气(但是要高压力的气),只要将上唇照打呵欠的样子张开就行了,要露出少许上面的牙齿,舌尖平放在牙齿上,就能唱出bb2了。由bb2以上,到high C 以上的音,方法与bb2一样。
四、音越高越容易
当我们练到bb2时,应该说已经突破了高音的困难,可以很容易地唱到b2、c3、#c3、d3了,因为唱这几个音的方法与唱bb2的方法并无大的分别。唱bb2时喉咙已开得比较小了,因为嘴越是张大喉咙越小,所以,不用害怕更高的音,所需要的是急速的气来支持高音,而急速的气,是靠平时刻苦的气息练习得来的。
今夜繁星甚多,辗转而无眠。想着过了今夜,明天又要离开了。
以后就业,决计不会离开父母太远。他们在变老,我要做他们的大树,为他们遮风挡雨。
明天就要会考,今天一下午的时间可以用来看考场。二中比我们学校小的多,也好找。不让进入看位置,看完示意图找到大致范围就回校了。爸爸带我去的,我想着从小到大比较大的事情从来没有一件不需要爸爸操心的。将来上大学,我不知道如果没有爸爸我会不会路痴调向把自己弄丢。
路人的人行色匆匆,讨论的大多是明日考试的事宜,我初次无比清晰地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
拐了好几道弯,闭着眼睛都能找到我的宿舍。像家一样熟悉亲切。不过才一年多时间。想当初中考就来的这所学校,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学校可真大!当时考场设在现在的高三教学楼,因为有摄像头。高三教学楼挨着女生宿舍西楼,却离校门好几百米,拐了十八个弯,当时我怎么也找不着北了。不曾熟悉的东西,充满了神秘。
李青
今天就我所上的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这一课写写我的体会。根据课本情境图课题取名为“跳伞表演”,根据学习内容本课应为“比多比少”。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这就要充分利用课本情境图。在前几节课的教学中有情境图,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说了好长时间也说不到地方上,我也耐不住性子了,干脆不让说了,我自己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来解决,完成本课任务。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体育馆内的空气依然湿热、沉闷,似乎与赛场中备受众人瞩目的小学语文课堂遥相呼应,令人提不起精神。
我不禁想起本届赛事的主题词“创新”。当新课程改革已深入课堂,而面对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我们还不知如何化解的今天,教学内容选择的创新,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创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都将给探索中前进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但语文课在哪里创新,怎样创新,赛事过半,依然没有期待中的那份兴奋和满足。
在失落与期盼的纠结中,我听到了纪海霞老师执教的低年级阅读课《画家和牧童》,听到了谭姗姗老师执教的习作课《我》。一时间,闷热的体育馆里仿佛吹进一阵清凉的风,让人深深透了一口气。渐入佳境之后,于东老师的《寓言两则》,熊丽乔老师的《有趣的动物、植物》又相继出场,使赛事达到高潮,最终为体育馆赛场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算是让数千名寻道者不虚此行。
那天过后,我又及时收看了另一赛场的几节课,臧学华老师的习作课《学写导游词》、钟鹤童老师的《与众不同的麻雀》、闫君燕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无不令人回味、欣喜。
然而,在这些语文课中,我却没有看到想象中标新立异的教学内容,没有看到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看到独辟蹊径的学习方式,更没有看到“后现代”的时尚,相反,却感到这些语文课似曾相识,那样亲切、熟悉、轻松、自然、简单、扎实、富有生机。
你看,低年级的阅读课,钟鹤童老师把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让孩子们反复朗读众麻雀对 小麻雀的 问话 ,你读,我读,他读。然后说:“就像这样,你说,他说,他也说……这么多人都说,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讲,那就是———七嘴八舌。”他像孩子似的戴起麻雀的头饰,扮演与众不同的小麻雀,与“众麻雀”反复对话,在情趣盎然的表演中,告诉孩子们:你们都一起谴责我,这就叫“一致谴责”;他将“和我们大家不一样”这句话和“与众不同”这个词放在一起,让学生上下对照,从而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他教学生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教学生总结书写的规律;他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关注“与众不同”单元中的每一篇文章,让学生在联系与比较中获取思维的 方式 ,激发阅读兴趣。
你看,中年级的阅读课,于东老师让学生自己发现《纪昌学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一遍读,学生发现纪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勤学苦练”和“坚持不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第二遍、第三遍细读文本,发现成功的原因还有“心怀梦想”“名师指点”“练好基本功”。这一次次的发现,每一次都令人兴奋,每一次都激发了学生再读、再思考的强烈欲望。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让学生先“读言”,再“得言”,进而“得意”。正是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才有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而每一位听课的教师都亲眼见证了这样的提升。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并不新鲜,但于东老师“读写结合”的内容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再让学生比较它们表达程度的不同,并让学生在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于老师说:“我们积累了还不够,如果能用一用,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段描述学习生活的语言情境中尝试使用这些短语。这样的应用,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彰显了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彰显语用的阅读课还有闫君燕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闫老师的课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没有拒人千里、好看不中用的高大上,有的却是寻常百姓家的质朴、真实与自然。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印证规律、运用规律,教得自然,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闫老师用课件把文中写作者“看到”和“想到”的内容用不同颜色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她把“想到”的内容先去掉,然后再加上,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表达的效果,进而发现规律。随后,她又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其他段落、在同一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中找到同样写法的语段让学生反复印证规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比较阅读,把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始终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全局。
在印证规律的基础上,闫老师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规律。她给出一个课间活动情境,让学生补充想象: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两者要有联系。第二,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如“像”“好像”“仿佛”“似乎”等,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将一段话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像于东老师、闫君燕老师这样彰显语用的“读写结合”,是本次观摩活动的一大亮点,他们的课,一课一得,没有标新立异的高谈阔论,也没有令大多数教师望尘莫及的光鲜亮丽的课件及现代化学具,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深入的钻研以及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我为这样的课鼓掌、叫好。
如果一定要从这些语文课中提取“创新”的元素,我以为有以下三点:
一、针对不同文本,教师选择了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乃创新之一
比如于东老师的《纪昌学射》,针对寓言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一改先学字学词再精读课文的教学思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得意,再得言,在得言中再得新意。反复几个来回,生字、词语在语言的涵泳中达到不教而得。而纪海霞老师的《画家和牧童》却巧妙地融识字、学词、理解内容、收获思想为一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所有的教学任务一气呵成,却有条有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相得益彰。他们的教学思路与众不同却殊途同归,完美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生既学得自然,又学有所获,这其中的奥妙便是他们选择了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用足教材,彰显语用乃创新之二
比如臧学华老师的习作课,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改写导游词,让学生比较课文与导游词的不同,从中自读自悟出导游词的撰写特点。比如牛筱琼老师的“心理描写训练课”,利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三次“幻象”描写,教给学生以“幻象”描写心理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方法。
三、单元整合,比较阅读,教给学生实用的读、写方法乃创新之三
比如闫君燕老师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挖掘出“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这一表达特点,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比较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比如钟鹤童老师将《与众不同的麻雀》与同一单元的《毛毛虫的故事》和《小老鼠去旅行》进行比较,教给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在素描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技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素描;造型艺术;艺术教育
人们常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由此可见素描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基础,就应该是造型艺术的入门和起点。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素描表现形式也随之呈多样性变化。单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由于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们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高中阶段我们的素描教学,应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培养健康的人格为前提。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形式。素描要解决的不仅仅是造型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认识问题,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
联系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美术高考,排除一部分因功利因素参加考试的学生,大多数考生还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接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在高中阶段的素描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高考应试的痕迹。市面上很多美术参考书,也明确地以应试为目的编写。在应试的大趋势下,诞生了不少以猜度高考命题者及阅卷者喜好的教学方法。于是乎,不少集中学习的考生出现“千人一面”的绘画风格。比如在素描人物头像的写生和默写时,不考虑所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固定的模式来描绘人物。所画人物呆板僵硬,毫无生气。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艺术素质和造型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学生考什么训练什么,考什么背什么,短期内也能通过专业考试,但他们在学习中缺乏知识积淀,没有丰富的艺术体验,没有灵活的创新手段和设计应用的能力,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无疑会成为激烈竞争中淘汰的首选对象。
在多年的素描教学中不难看到,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作画风格,这一点很重要。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教育”一词的认识,是一种单向的指称,突出的主体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是相对被动的接受者。在素描教学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导致所有学生绘画风格一模一样。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教育的对象——学生,突出学生的“学”这个主体。接下来就素描教学中的几个常规问题,谈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一、明确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培养敏锐的感受
这一点要求学生学会看和感受。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创造者的主观感受,面对同一组静物,不同的作画者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画面风格和艺术氛围,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绘画领域的绚烂。敏锐的观察感受,充分的理解,准确的表现,是一个好的画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中阶段的素描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并尊重他们主观感受的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把每一次练习作业都当成一次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绘画的学习中没有公式和定理,不能以教师自己的喜好决定对错。鼓励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思考方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明白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内在结构上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划对象,就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有的同学面对模特儿,不是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弄清楚外部表象里包含的内在成因,而是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哪些地方深点,哪些地方浅点,他就把这种深浅变化照抄下来,至于这深和浅意味着什么,却茫然不知。这样“依葫芦画瓢”的练习过程,很难深刻、真实地表现对象,对素描的学习毫无帮助。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作画前,先用几分钟时间观察对象,然后带着对模特的最新鲜感受,充满热情的开始作画。只有这样完成的作品,才是生动灵活,完整真实的。
世上所有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面孔,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相貌特征,无一例外。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将这种差异准确的表现出来,是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不管画谁,不管对象的长相如何,气质怎样,有什么明显特征,都用特定的模式处理。结果模特儿成了摆设,成了他们胡编乱造的参照物,这种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有初学时期老师指导上的失误,也有学生自己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只要画面效果好就行,反正高考评分的老师也不知模特儿长什么样。像不像确实不是衡量一张素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它却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就会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形成素描写生中的“千人一面”,刻画对象概念化,脸谱化,失去成为一个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敏锐感受。更可怕的是,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感受及表现力的培养。
二、树立整体的全局观念,在作画过程中胸有成竹
整体观念在作画过程中,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们经常强调作画时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而不真实的;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用艺术观念思考问题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不少学生在画素描时不会深入,很怕画长期作业。而在短期作业训练时急于求成,习惯从局部入手,在缺乏对整体效果把握的情况下一味死抠局部。往往是画面的某一部分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刻画物体象做填空题,画完一个部分再画另一部分,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种情况,画面每个局部都画得很好很完整,但局部和局部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从属关系,就像一盘散沙。物体在一个固定光源的照射下,大的明暗体积关系必然会出现强弱、远近和虚实的变化,因此就产生了画面的秩序感。这个秩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物体的主次关系。有的同学认为画面每一个部位都很重要,都要强调和突出,那么已有的秩序就被打乱,画面的整体感就会被破坏。没有整体感的素描,不能算是好素描。
因此作画之初就要明确这幅作品要达到什么样的画面效果,应该从哪里入手,画到什么程度为止。从整体关系来看,哪些地方应该深入刻画,突出重点;哪些地方需要简单概括,衬托主体。始终牢记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正确处理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有人说:“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比较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较透视空间关系的远近、虚实,比较色调的深浅浓淡,比较表现方法的详尽简略,……在比较中不断的完善画面。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就要在作画过程中依靠比较的方法,始终把握整体的全局观念,胸有成竹的再现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三、激发兴趣,保持热情,生动灵活的运用所学再现对象
素描相对于其他绘画门类,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而艺术的学习又要求我们保持旺盛的热情。怎样在日复一日黑白线条的练习中找到乐趣,除了学生自身的艺术热情,也对教师的教授方法提出了考验。教师在传授了基本的作画方法步骤后,不能单一的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而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讲授,讲评,示范与实践相结合;写生,临摹与默写相结合,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让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中保持兴趣。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安排一些优秀作品欣赏及外出观摩写生。通过一些优秀作品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素描中的构图,结构形体,明暗体积,空间虚实等构成因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辨作品的优劣,提高审美素质。并在对照比较中明白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外出写生,参观画展等教学手段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充分观察体验生活,才能有最真实的感受,才能更好地表达。走出教室,实地写生,感受一下往日熟悉的事物,然后,用画者的眼光去观察它,感觉生活一下子鲜明起来,好似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素描学习的情趣也随之高涨。此外,作业展评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要。通过学生作业之间相互比较、讨论,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吸收他人好的表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可互相激发兴趣,自信心、自尊心加强了,作画的成功率也得到提高。
高中阶段的素描教学,很大程度上终点仍是美术高考。三年的汗水努力换来的是坚实的素描基础,为适应考试的具体要求,学生必须生动灵活的运用所学。在构图完整,结构严谨,形体准确,形象生动等几方面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结构和形体方面的表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一方面延续传统,注重基本技能的测试,另一方面越来越注重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的考察。以湖北省2008年美术联考试题为例,试题提供啤酒瓶、快餐盒各一个写生,再默写一个橘子、一个梨子、两个苹果、一个高脚杯、灰色衬布一块。时间为3小时。题目看似简单,画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在平时的素描练习中也多次画过。可真正画好,还是有一定难度。这种写生默写相结合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构图及画面整体把握都提出了一定要求。随着高校招生考试的不断完善,考试命题质量越来越高,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坚实基础、提高技艺,生动灵活的运用所学。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合理开发,充分培养,让他们都能达到理想目标。
多年的专业基础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素描表现能力,就要从审美素质的培养做起,必须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模式,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主动探索知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刻苦训练,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真真正正的画好素描。
一、图文并茂,增进理解
欣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习的过程。首先是音乐对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乐形象。在欣赏教学中适时挂出图片,介绍风土人情。如:在欣赏《草原上》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比较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因此,在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配以录像画面,展现草原苍茫辽阔之美,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那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感被牢牢抓住,为明朗的草原气息陶醉。学生很有感触地看到曲子描绘草原迷人景色,赞美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抒发了草原人民的爽朗情怀……
二、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好多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况且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可以不忘重点围绕“神童”、“生活清贫”,“学习刻苦“,”追求真谛”几个方面来介绍“音乐神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他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再来听赏他灵活,充满阳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样了。有时,老师还可以亲自为同学演奏一遍,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
三、静中有思,动静结合
音乐欣赏较强调“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如勃拉姆斯《摇篮曲》,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夜深了,满天星斗,微风如轻纱,吹走了白天的闷热,连小虫子都钻进洞里睡觉。小朋友说得这么好,说明他对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赏《欢乐颂》时,由于歌曲情绪高亢,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跟唱,体会音乐情绪,感受乐队惊心动魄的演奏,了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愿望,更深地了解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灵魂,学习他那不挠的坚强性格。与此同时,还可以创编一些律动,如击掌,拍腿等,听着欢快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让学生陶醉其中。
解放小学
胡争春
2012年10月12日,我到俞河小学参加了里山中心学校复式班教学研讨会,听了两节非常精彩的研讨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各位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复式班教学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参加研讨会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四、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要及时巩固基础。只有及时巩固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牢记掌握所学知识。
五、复式班教学流程设计合理,动静搭配自如。
六、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复式班大多地处偏僻乡村,学生的基础较差,这就要求复式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处理教材的能力。面对复式教学年级多、教材多、备课时间少的特点,教师应能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及时认真地处理好教材。防止因资料少,时间紧而产生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认真做好知识点和训练点的安排。
2、组织教学的能力。复式班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不同班级和学生索质差异大等许多复杂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有经验的复式班老师善于洞察学生的需求与情感,加以正确引导,加深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控制学生听课情绪,稳定课堂教学秩序。
3、设计动静衔接、自动作业的能力。从纵的方面把各年级本身的“静”与“动”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横的方面把各年级之间的“动”和“动”在形式上互相对应起来,在时间上互相衔接起来,两者紧密配合。
我想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所欠缺的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为教育事业而服务。
先前,北京烧饼铺早上卖的是麻酱烧饼、油条、豆浆、薄脆、焦圈和罗丝转儿。罗丝转儿即螺丝转,跟烧饼一样是烙货。卖完早点,把未卖完的螺丝转用微火烘成“干蹦儿”,吃来很香,又可避免变馊。
北京纺膳有一次接待一批欧洲客人,客人要面包,他们没有,情急智生,把花卷入锅油炸,送上桌,竟很受欢迎。于是,他们常备这种主食。使我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不少单位食堂常有炸馒头,是因为馒头多余下来放不到下一天,便油炸一下,没想到职工们很爱吃它。以后,有意把刚做好的馒头放入锅中去炸。
我国有“五大名面”,它们是扬州伊府面、太原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和武汉热干面。据传说,热干面的创制也与卖剩有关:一李姓小贩挑担卖凉粉与汤面,一年夏日,卖到晚上没把面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就将其投入沸水锅煮过,捞起晾在案板上,哪知无意中碰倒油壶,麻油全泼在面上。他灵机一动,索性将面和油拌匀,扇凉。翌日,将面放入开水锅中烫热,捞出,佐以各种配料售卖,竟大受食客称赞。于是,热干面问世了。
北京王致和臭腐乳的发明也与卖不掉有关。夏天,豆腐卖剩不少,弃之可惜,为了保存,小块豆腐入瓮后放了盐与花椒,秋凉后启盖,出现在眼前竟是奇臭的青色腐乳!
不经意的产物并不少见,此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半空儿”
金克木先生曾撰《忆昔流星雨》,忆及1933年在北平为观流星雨,在一位朋友家熬夜,他花几个铜圆买了包“半空”花生带去,朋友做了薏仁粥。
“半空”花生是怎样的?只有老北京能道其详。它是花生筛选后剩下的,仁儿又干又小,价廉好卖。把它炒一炒,即可沿街叫卖,亦可自个儿作茶点。北平城里卖半空儿的货是从花生店买来,花钱不多,卖了可赚点钱——旧日每逢冬天傍晚,常能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半空儿多给……”当时居民会买来在围炉夜话时食之。金先生的朋友为了熬夜,备了点零食和点心,零食是“半空儿”,点心是薏仁粥。
北京有位“吆喝大王”臧鸿,出身贫寒,幼时只上过一个半月私塾,9岁那年他初次吆喝是为了卖报。以后,他卖过王致和臭豆腐——提着篮子吆喝:“臭豆腐,酱豆腐,臭豆腐烧香油哎,酱豆腐蘸窝头哎……”随着年岁增长,他的吆喝技巧日渐成熟。如今他已是花甲老人,还不愿歇着——学着“茶房”样子先后主持过200多对新人的婚礼。有一次,一位老台胞去后台跟他叙旧,说是当年在北京谋生,几乎身无分文,就靠着买一分钱一把“半空儿”解馋充饥,看到子女们不懂“半空儿”,就向他们解释。
吃鲎
南宋《武林旧事》,在“醒酒口味”中有鲎酱。所谓“鲎酱”,是鲎的卵所制成的酱,直至清代,仍有此食。鲎的最诱人部位是剑尾,两侧瘦肉像猪脊骨旁的里脊肉一般,鲜嫩异常。
鲎(hòu)是节肢动物,生活于浙江以南浅海中,它有“活化石”之称,因为3亿年前它已与三叶虫称霸海洋。它的形状如“甲”字,似蟹非蟹,似鳖非鳖。唐代皮日休以鲎壳为樽(饮酒器)。人们不解,此壳形既不伦,用之久久,始脱腥薰,诗人怎会把它当做饮酒器。五六年前,我去浙江象山,在横山码头乘渡轮前,卖海鲜的小贩儿有一只鲎,只要价10元。我当时想买下,把肉剔出,作为标本带回家。但剔肉太费时,带着去旅游太不方便,只得放弃这一想法。的确,它是很腥气的,今年5月,我去浙江朱家尖(舟山群岛的一个大岛,为旅游胜地),在一家海鲜酒家见到有鲎,一鲎二吃,25元。它身上的肉不多,的确如香港作家叶凤灵所说,它味似龙虾肉,又很像鲜干贝拆散的样子,吃口柔软,略有脆糯感,味醇鲜清淡而稍具清甜。
——记观摩课随感
今晚我有幸参加了由尊敬的胡老师安排的一堂小学语文教学微格课。对于这堂课,与其说是在听课,学习来自小学一线老师的讲课技巧,倒不如说是真正地在享受语文课堂的魅力,享受中国的文字美,享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总的而言,这是目前为止我平生收获颇多,感受颇多的一堂课。
在这堂课上,老师款款道来,将一个语文老师的学识、修养、智慧,对课堂的收放把持、对学生的关注熏染~~~~~如春风一般不可阻挡的荡涤在我的心上。将“以读代讲”的授课模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
老师首先给学生们讲了《雪地里的小画家》此篇课文,其实事先我预览了一下,也做了小小的思考,不过仍有不少的困顿,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讲此篇课文。但是在老师的课上,随着老师的讲诉,却是心门大开。老师她那丰富的体态语言,饱满的情感,慈母般的普通话均一览无遗的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老师说孩子贪玩是天性,一年级的学生不需要给他们传授太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语言,爱上语文。
当讲到《村居》时,老师设计艺术可谓精妙绝伦。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老师反复的让学生读,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读,回家后让孩子把父母、爷爷奶奶教会,这样孩子们读的遍数也就不计其数了,即使在课
堂上没有记住的孩子,下来也就记住了。此外,当孩子读错了的时候,老师并没有严厉的批评、指责孩子们,而是用一种很温柔的语气说道“宝贝,你能再读一遍吗?宝贝,你再读一遍好吗?”这种以母亲般疼爱的语气鼓励孩子真的是上乘之计,再适合孩子们不过了。
接下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巨人》讲课技巧,老师先是将描写巨人、花园、孩子的词语分别归类的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来学习生词,析词趣。然后用词语串讲课文内容来理解课文词语。又如《生命生命》老师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变换角色,反复地读,不停的读,运用追问技巧。给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诗意、优雅、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略感受,下面我谈谈我的想法:
1.这位老师教学设计内容丰富,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抓重点字词、关键句反复朗读,很受启发。
2.这位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人性化声音,她的丰富的体态语言,独特方式引导学生激情导入,教学中教师语言阴阳顿挫,亲切,富有感染力。
3.这堂课主要给人感觉是技能课,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教学方式多样化,营造出了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和老师都体验到这是一种享受。“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成功的运用。
4.语文的魅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位老师的课时,他们亲切,自然,简洁,准确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带着学
生在课文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5.教师教学艺术。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位教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更是很高。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是昏昏欲睡,而在这两位教师的课上,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整节课都是通过阅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完成主要教学任务的,老师做的只是点拨。如在查“洋溢欢乐”中的溢是什么意思时,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等。这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课不是一节课给学生灌输多少而是教给学生多少学习方法。课堂上有问有答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真正的做到了老师、学生、书本三者合一的艺术效果,以及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军训,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可怕的名词,因为军训很辛苦,不仅要嗮太阳,每天都必须早起,还有高强度的训练。
生活的节奏似乎已经完全被打乱,好像所有的事都变得跟“二”有关了:每天两个训练时间段,洗两次衣服,睡两次觉,只有早餐和晚餐,徘徊在寝室和训练场之间。
早上的训练从六点开始,从那时起我们就暴露在太阳底下了。看到别人都还在阴凉中,心里还是挺羡慕的。但教官说,我们要不怕风吹日晒,要有毅力,这点我还是很赞同的。
看起来军训是很辛苦,但我却毫不畏惧。曾军训过两次的我,虽然也还是不太能接受烈日,但我却很乐意参与其中。因为我觉得,军训是快乐的。每一次练习,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磨练。流出的汗数不清,但我们都能屹立不倒,无论多难受,都还是义无反顾。我喜欢大家一起奋斗的感觉,因为这样才让我觉得我们是一个集体。当然,我更喜欢的还是休息时间,大家都坐在一起,做游戏,唱歌,拉着教官一起闹,那是种多么和谐而幸福的感觉。
军训已经过去三天了,辛苦的,开心的,也都体验了很多。我是个没有毅力的人,曾同学这样批评我,我也知道自己很没毅力。所以每一次站军姿,心里都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锻炼自己的毅力。自己认为最痛苦的事,才能最好的加强自己。
克孜尔研究院的郭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石窟壁画。克孜尔壁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鲜明华丽、和谐稳重;人物造型生动优美、千姿百态;佛像面部清秀圆润,手部姿态柔美动人;菱形格画的形式感极强,画面轻松却也不失严谨。整体上没有永乐宫壁画那样工整,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土红色的线条粗犷有力,简单轻松的一笔就勾画出了雄健壮实的骨胳;沉稳的赭石色烘染出圆润的肌肤;一条条飘曳的长带缠绕着双臂,营造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意境;服装上似有若无的线条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以石青、石绿、朱砂、黑、白等主色构成的色彩关系单纯却很丰富,再加上千百年来的风化侵蚀,使这一块块墙面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不同石窟,因为创作年代的不同,亦或是画工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尽相同的风格。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长期的风化、病害、人为的损坏等,壁画的风貌还会继续演变着,但不变的是古龟兹画工们对艺术的热诚和执着带给我们的感动。
克孜尔石窟地处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这里没有现代娱乐场所,甚至连最普通的超市、小卖部都没有,只有一个宾馆,一个食堂。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却能抛开一切,单纯地临摹壁画,单纯地享受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们拿着铲子挖土豆,拔胡萝卜,摘黑加仑,捡叶茎玩小时候拉叶茎的游戏;我们摸着黑拿着手电筒一行人浩浩荡荡向千泪泉进军,享受着“探险之旅”;我们在维吾尔族姑娘的婚礼上载歌载舞;我们为了进县城吃久违的汉餐而翘首以待;我们和“有着佛像般面容”,始终面带微笑、惜字如金的郭峰老师研究壁画;我们和身体最单薄、穿的也最单薄的李佛老师为海市蜃楼的假象而欢呼雀跃;我们和“天生就会烤肉”的阿布在河边围着火堆烧烤;我们感慨为了等到打断它的腿的仇人而潜伏在山顶上三年的野狗的执着……我们乐在其中!
青春,是我们队列行走时的朝气蓬勃;青春,是我们方阵口号时的意气风发;青春,是我们齐唱军歌时的嘹亮恢弘。军训,我们用青春演绎的一场梦„„———题记
2011年7月20号,携上行囊,还有一颗初来乍到充满好奇却又难掩迷茫的心,我们开始了公司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军训。车上,窗外的风景总是一瞬而过,眨眼间变了颜色,那些关于军训的记忆也在翻涌。高中的军训,不过年少轻狂的我们眼中的一场追逐游戏,最后空留一阵笑声;大学的军训,只是情窦初开的我们眼里的一场交际舞曲,不安分的青春在短暂骚动。而这次正式工作前的军训,最后会留给我什么呢?我在思考着,也在期待着„„
当汽车缓缓驶入部队驻地时,我分明感受到一股庄严的气氛,这里的一切都是显得如此神圣的不容侵犯的。棱角分明的被铺、摆放有序的桌椅、甚至连水杯、毛巾都是呈一条线排列,为之感叹之余,更多的是对军队纪律的震撼与对我们军人的敬佩。穿上军服那刹那,我知道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二——三——四”,嘹亮恢弘的方号,挺起胸膛,高昂头颅,飒爽英姿,教官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军人刚正不阿的风范,什么是钢铁般坚强的意志。烈日算得了什么,风雨算得了什么,纪律面前没有借口没有理由,只有服从,完全服从,绝对服从。这不正是公司提倡的纪律文化吗?步伐的一致,需要纪律来约束。方向的统一,更需要纪律来规定。只有通过纪律的力量,才能统筹公司上上下下所有人站在同一战线,这样的企业必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记住你们是一个团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少„„”,教官的话使我深有感触。在“折跑”比赛中,我们的队伍输在了起跑线,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而是同心协力坚持不懈,最终不是成功地逆转对手赢得比赛了么?不敢说这是必然的,但也并非偶然。群蚁可抗虎,群蜂可破网,正是团队力量的体现。军队需要团队精神,企业更不可或缺。记得候总说过,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个团队却可以走得更远。不容置疑,这就是我们南方中集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的精神根源。
【初中数学教学随感】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中考数学模拟11-19
初中数学整体教学07-04
初中数学总结06-14
初中数学11-28
学科初中数学12-15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反思05-28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教学09-20
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10-09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10-21
初中数学考试教学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