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业余自我鉴定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科业余自我鉴定(推荐8篇)

本科业余自我鉴定 篇1

学习上,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由于我毕业属于中专,刚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大专,并于xx年毕业,但我没有满足于现状,又于xx年自修大学金融本科,由于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学习中受到老师充分肯定,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不但掌握和提高了金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完全达到了本科生所具有的水准。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加钻研业务,把学到的金融知识融会到工作中去,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于xx年参加全国中级经济师资格考试,顺利通过同时被行里聘为中级师。

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

工作上,本人自xx-xx年工作以来,先后在某某部门、某某科室、会计科等科室工作过,不管走到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我已熟练掌握储蓄、会计、计划、信用卡、个贷等业务,成为xx行业务的行家里手。

最后,我想说的是,上面只是我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这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一根火柴再亮,也只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柴,则会熊熊燃烧”。我希望用我亮丽的青春,去点燃周围每个人的激-情,感召激励着同事们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奉献、进娶立功、建业……

2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系学生会干部的我,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外,还在校内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能有力地组织同学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与人密切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深受同学们和老师以及领导的认可。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接近尾声,特此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老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本科业余自我鉴定 篇2

关键词:军校,医学生,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影响因素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是个人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身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及确定适宜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随着医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对其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而评价学生的SDL倾向,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对评价教学效果也有参考价值[2]。但目前对于医学本科生尤其是军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自我导向学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以了解其自我导向学习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军校医学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军校五年制四年级处于临床见习期的医学本科生中127名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男生124名,占97.6%,年龄19岁-25岁,平均年龄为(21.89±1.02)岁;专业分布情况:高原医学57人(占44.9%)、医学影像52人(占40.9%)、病理诊断18人(占14.2%)。

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两个部分:①一般情况调查表,为研究者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相关情况,如年龄、性别、专业层次和参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ning, PBL)的教学次数、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以下简称网络学习)、阅读相关书籍/期刊杂志的时间(以下简称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自己对学习成绩的综合自评等。②自我导向学习倾向量表,采用由Gugliemino编制、台湾邓运林翻译、李彦章等[3]修订的《自我导向学习量表》,量表共43个条目,分5个维度,即效率学习、喜爱学习、终生学习、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 到“非常同意”,依次计为1-5分,反向题则反向计分,总分为43-215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越好。原量表总的Cronbach’s α为0.864,各维度的α值为0.750-0.875;本测试中问卷总的Cronbach’s α为0.789,各维度的α值为0.712-0.83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颇佳。

调查方法:组织学生集中填写,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并获知情同意。问卷当场发放,按填表说明自行填写,当场检查回收。共发放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99.2%。

统计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得分情况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分最低121分,最高213分,平均(168.89±17.65)分,占问卷总分的78.55%,其中效率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终生学习及喜爱学习评分分别占各维度总分的75.47%,81.68%,72.11%,82.37%,72.11%。根据平均得分率可以看出,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除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较高外,其余各项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不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网络学习、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成绩综合自评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得分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PBL的教学次数和专业层次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得分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两比较:a. P<0.01,与“很少或没有”比较;b. P<0.05,与“很少或没有”比较;c. P<0.01,与“积极性低”比较;d. P<0.01,与“学习能力低”比较;e. P<0.01,与“成绩差”比较

2.3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各维度与学习能力、成绩的综合自评、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阅读时间等多个影响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喜爱学习维度与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无显著相关(P>0.05),独立学习维度与阅读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见表2。

**P<0.01

2.4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以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总分为应变量,以参加PBL的教学次数、网络学习、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成绩综合自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仅有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进入回归方程(P<0.01),说明军校医学本科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主要受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的影响,见表3。

3 讨论

3.1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总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某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分为(168.89±17.65)分,比李彦章等[3]对130名护理本科生调查结果得分高[总分为(104.30±18.65)],说明军校临床医学本科生比护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军校招生时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各项素质要求更高,加之本调查对象已是大四年级,对医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也逐渐提高,所以其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好。在自我导向学习各维度的得分中以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得分较高,独立学习与喜爱学习得分较低,可能是因为军校学员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强,故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及终生学习理念,但由于军校的管理比较严格,统一作息制度,除课堂学习外,整块的学习时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习以及喜爱学习的程度。与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相比,军校医学本科生兼具了军人与医学生的双重身份,具有生源较好、管理严格、作息时间规律、计划性较强等特点,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学习军事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等[4]。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基础[5]。军队教育者与管理者应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喜爱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3.2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除参加PBL教学次数和专业层次间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6]。PBL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自主学习能力[7]。本研究中学生参加PBL教学次数间自我导向学习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6,7,8],原因可能与学生参加PBL教学的次数较少有关,也与现阶段学校对PBL教学实施方式尚处在探索中,学员及教师对PBL教学的理解不一,不能完全领会PBL教学的有关内涵。专业层次间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各专业学生高考入校成绩相当,起点相同,故差异不明显。网络学习、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成绩的综合自评等因素对自我导向学习影响在于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更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因而也易取得更好的成绩与效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各维度与影响因素之间普遍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主要受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的影响。学习能力越高,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则越强。学习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学习动机、态度、方法、对象、环境、资源等,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习动机和意志。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行为,提供行为方向,决定行为强度,影响行为的持久性[9,10]。学习动机的不明确以及意志上的不坚定,学习效果都会很差。激发学习动机,结合实际,巧学记忆,注重效率成为提高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当今,电子学习、数字学习与网络学习平台等潮流的盛行,结合各种数据库的应用,利用复习、测试及教师在线答疑的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传统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以取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成效。

4 结语

本科业余自我鉴定 篇3

[摘 要]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能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04-03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高校教师评价是高校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则是其中的难点。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等各有其不同的视角,都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视角的、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要考虑“质”的因素,也要考虑“量”的因素,既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要加强绩效管理。“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是评教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仅为教师的晋职、聘任、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开展教师自评的目的、意义

(一)教师自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激励”的手段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教育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关注的是教师的需要与发展,追求的是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教师具有自我理解和客观评价的能力,能够有效评定和诊断自己的教育行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确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教师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自评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自我分析和反思,充分、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二)教师自评是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续的作用。[1]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教师专业提高的根本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过于强调其工具的价值,致使教师过于重视外部动力而忽视内部动因。[2]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内部动因比外部压力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外部压力可以使他们达到最低标准,但很难达到更高标准。教师有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获得发展的机会。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以及知识的增长程度等,通过自我评价来实现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三)教师自评体现了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教学的直接责任者,整个教学过程的构思乃至每个教学细节的安排只有他们本身最清楚,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景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的问题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效果评价只有建立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才会比较准确全面和切合实际,也才容易为教师所接受。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展开批判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实行自我专业发展管理。这是教师专业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更是一名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3]

二、开展教师自评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自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且广大高校教师也经常自我反思和评价自己,但是将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开展,实施起来有较大难度。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或评价)机构开展这项工作的甚少。

(一)管理者对自我评价的认识不足

教师教学评价在高校已很普遍,但对于评价的目的,由于受到社会价值导向、学校政策环境的影响,管理者缺乏对发展性自我评价的认识,比较容易接受奖惩性评价。很多教学管理者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更加重视“他评”,如“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而忽视教师自我反思进而自我提高的“教师自我评价”。奖惩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鉴定与筛选,评价的结果往往与教师的晋升、奖惩挂钩。这种评价方式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与当今社会价值导向相适应,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性,有利于管理工作的简单化。同时,这种评价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评价是单向的,只是一种外部的作用;评价使一些教师产生恐惧,耽误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如何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加强教师管理”的目的,是教师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教师对自我评价的认识不足

虽然广大高校教师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但由于学校未能提供教师自我评价的培训和指导,很多非师范毕业的教师缺少自我评价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的目的。即使学校有自评的手段和方法,大多教师也会把自评看成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认为评价结果肯定与自己的利益挂钩,于是谁也不会给自己打低分,造成教师自评中“马虎草率、图形式走过场、过高或过低评价”等不正常的现象出现,自评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教师自我评价的管理策略

教师自评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理念,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出发点是让教师喜欢被评价,而不是畏惧评价。不强调鉴定与选拔,与奖惩脱钩是必要前提。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师自评的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师自评工作是可以尝试纳入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的。

烟台大学自2007年开始尝试开展“教师自评”这项工作,试图在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达到“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加强教师管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来说,这切实起到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内部师资培训的某些缺失。教师自评这项工作尽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和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来逐步解决和完善。此外,教师自评的主观留言,反映了教师的心态和教师队伍的现状,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一)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评价的依据,也是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导向。指标体系在使用前应组织专家和教师代表充分讨论,切实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自评的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客观评价应与主观评价相结合,除客观评价等级外,教师还应对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同时学校应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建设性意见,以不断改进。

(二)宣传与动员

教师自评可以通过召开动员会,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做好宣传与动员工作。动员会一般分为学校级动员和院(部)级动员两种形式。学校级的动员会由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组织,主管校领导主持,与会人员为各院(部)主管教学领导。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教师自评的重要意义,应注意的问题,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介绍教师自评的方法等。院(部)级的动员会本院(部)的全体教师应该参加,会议除了传达校级动员会的精神以外,还应该根据本院(部)实际,结合学校的安排,对本院(系、部)的教师自评工作做好宣传与详细部署工作。

(三)实施过程

1.建立网上教师自评系统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网络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采用调查问卷的手工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网上自评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教师网上自评刚刚起步,市场上还没有教师自评系统,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发适合于自己的教师自评系统。教师根据账号与密码登录系统,按指标进行自我评价。烟台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基于B / S的教师自评系统。

2.教师自评过程的监控

为了使教师自评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应该加强教师自评过程的监控,及时通报参评进度,将教师自评的参评率纳入院(部)教学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这有利于调动院(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教师密码的查询、管理平台,能为教师的自评工作做好保障。

(四)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教师自评的结果与学生评教、院(部)综合评教等成绩通过网络一起反馈给教师本人及院(部)主管教学领导。1.把教师自评的评价成绩直接纳入综合成绩。这种方法是将教师的评价成绩与最终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是理想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应该建立在教师对教师自评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对最终教学评价结果不存在功利思想的基础上。2.自评的成绩与他评的成绩相比对,通过符合度而形成教师最终的自评成绩。这种方法似乎比第一种方法更客观一些,但由于教师担心自评和他评的不一致,在进行自评时总会有不同的疑虑。具体表现为过低自评——害怕自评高于他评,害怕别人说“没有自知之明”;过高自评——认为自评既然是他评的基础,在自评时抬高自评就可以抬高他评的起点;模糊自评——为了避免自评和他评的不一致从而招致非议,在自评时含糊其辞。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自评的偏差,从而形成了一种“为了他评而自评”的倾向。

显然,在现阶段,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对教师自评活动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应该首先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自评活动为目的,使教师真正认识自评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摆脱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

烟台大学自2007年开始开展教师自评活动,并尝试把教师自评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占有10%的比重。也就是说,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有10%的权重是教师进行的自评。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自评成绩的处理方法是只要教师参与教师自评活动就得到10%的权重,不参与得零分。这样教师参与自评没有压力,且能在教学评价结果中占有一定权重,又有一定动力,能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开展自我评价。很多教师在开展自评的同时,不断对学校的自评工作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如教师在反馈意见中提到:“开展评教工作富有意义!评教工作使我本人能找到目标,督促自己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追求进步,做一个学生满意的教师”、“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坚持的措施”、“学校评教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评教可以让教师认识到授课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这也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督促。通过学生评教以及教师评学和自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评教工作能够更好地督促我们的教学,也同时为我们创建了与学生的沟通平台”、“这项工作很好,能及时沟通师生,交流教学意见,相互促进。同时,这也反映出贵单位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内行。很满意,一定积极配合”、“督导评价系统为师生建立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共同进步。若能在网络评价的基础上,辅助举行多种形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效会更好”、“应评与改,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特别是加大对年轻教师的扶持指导力度”、“评教能促进教学,怀疑者应该是那些不认真教书的人”。这些都说明该方法确实起到了鼓励教师参与,促使教师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作用,而且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四、结语

纵观评价制度的发展,“奖惩性”与“发展性”两种评价制度已形成各自较为完善的体系,各自的“利”与“弊”鲜明,似乎难以相容。笔者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认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管理”为目的,以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结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两种评价制度之间寻求平衡点,建立有特色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能产生适度压力,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注 释 ]

[1] 颜浩.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6).

[2] 施秋奕.教师的专业自我与教师专业发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6).

[3] 罗玉萍,等.高校内部的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本科业余自我鉴定 篇4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教学大纲目录

《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1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10 《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12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1 《分析化学选论》教学大纲................................23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31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33 《物理化学选论》教学大纲................................39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9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51 《结构化学》教学大纲...................................53 《化工基础》教学大纲...................................59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63 《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大纲................................69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71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75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80

《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除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为本专业其它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水溶液化学原理、电化学基础、配合物、元素化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及近代物质结构等化学原理,并应用化学原理理解化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的化学元素的结构、性质等问题,具有对化学规律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80 其中面授:45学时

自学:13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1.1道尔顿原子论 1.2相对原子质量 1.3原子的起源和演化 1.4原子结构的波尔行星模型

1.5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6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7元素周期系 1.8元素周期性

教学任务: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掌握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电离能、电负性等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 分子结构(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2.1路易斯结构式 2.2单键、双键和叁键

2.3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2.4杂化轨道理论 2.5共轭大Π键 2.6等电子体原理 2.7分子轨道理论 2.8共价分子的性质 2.9分子间力

2.10分子对称性(选学)

教学任务: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及价键理论的应用;初步掌握分子轨道理论;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分子的性质;分子间力。

第三章 晶体结构(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3.1晶体 3.2晶胞

3.3点阵晶系(选学)3.4金属晶体 3.4.1金属键

3.4.2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3.5离子晶体

3.6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教学任务: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及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的状况;掌握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及质点间相互作用力;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配合物(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4.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4.2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 4.3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4.4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教学任务:掌握配合物的定义及配位键的本质;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重点掌握四面体、八面体、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及内外轨配合物的稳定性;掌握磁性测量对配合物结构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配合物的定义及配位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及内外轨配合物的稳定性;配合物的磁性。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5.1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5.2基本概念

5.3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5.4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内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及标准摩尔反应焓、熵、自由能的概念,会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会运用盖斯定律、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进行计算,并会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运用盖斯定律、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进行计算;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6.1化学平衡状态 6.2平衡常数

6.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4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5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任务: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7.1化学反应速率

7.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7.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7.4反应历程

7.5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7.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任务: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及活化能的概念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活化能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浓度、温度及催化剂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阿仑尼乌斯公式的运用。

第八章 水溶液(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

8.1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8.2非电解质溶液通性 8.3电解质溶液

教学任务:掌握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稀溶液通性和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稀溶液通性;电解质溶液。

第九章 酸碱平衡(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9.1酸碱质子理论 9.2水的离子积和pH 9.3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9.4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 9.5缓冲溶液 9.6酸碱指示剂

教学任务: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pH的意义;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并根据电离平衡和溶液浓度进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酸碱质子理论;pH的意义及计算;电离平衡;平衡体系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

第十章 沉淀平衡(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0.1溶度积原理 10.2沉淀与溶解

教学任务:掌握Ksp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条件;熟悉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溶解度;影响难溶物溶解度因素;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条件;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第十一章 电化学基础(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11.1氧化还原反应 11.2原电池 11.3实用电池 11.4电解

教学任务: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理解电极电势的意义,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计算平衡常数;运用能斯特方程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平衡常数计算;能斯特方程及应用。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2.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2.2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12.3配合物的性质

教学任务:掌握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了解中心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和配体的结构与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稳定常数;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配合物的性质。

第十三章 卤素(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3.1卤素通性 13.2卤素单质 13.3卤化氢和氢卤酸

13.4卤化物 卤素互化物 多卤化物 13.5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13.6拟卤素

教学任务:熟悉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5 掌握共性及其差异性;熟悉卤素单质和次卤酸及其盐发生岐化反应的条件和递变的规律;熟练运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各氧化态间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卤素通性;卤素单质;卤化氢、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卤素的含氧化合物、拟卤素;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第十四章 氧族元素(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4.1氧族元素通性 14.2氧和臭氧 14.3过氧化氢 14.4硫及其化合物 14.5硒和碲

教学任务:熟悉氧化物分类;掌握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熟悉离域Π键的概念;掌握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和它们相应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和它们相应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第十五章 氮族元素(面授1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5.1氮族元素 15.2氮和氮的化合物 15.3磷及其化合物 15.4砷、锑、铋 15.5惰性电子对效应

教学任务:氮在本族元素中的特殊性;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从磷到铋(Ⅲ)氧化态的氧化物渐趋稳定的规律;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氮族元素通性;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十六章 碳 硅 硼(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6.1引言 16.2碳 16.3硅 16.4硼

16.5碳化物 硅化物 硼化物

教学任务: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硼的缺电子特征;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第十七章 非金属小结(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7.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17.2分子型氢化物 17.3含氧酸

17.4非金属含氧酸的某些性质

17.5 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

教学任务:熟悉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以及含氧酸盐的主要性质和结构,并熟悉这些性质和结构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以及含氧酸盐的主要性质和结构以及性质和结构的一些规律性。

第十八章 金属通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8.1概述

18.2金属的物理性质 18.3金属的化学性质 18.4金属的提炼 18.5合金

教学任务:用结构的知识说明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般的金属冶炼方法,用热力学函数自由能变判断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合金的基本类型和性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金属的提炼;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合金。

第十九章 碱金属

碱土金属(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9.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19.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19.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19.4对角线规则

教学任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和结构与存在、制备、用途之间的关系;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氢化物的性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碱性和盐类溶解度、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角线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配位化合物;对角线规则。

第二十章 铝族、锗分族(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0.1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基本性质 20.2铝族元素 20.3锗分族

教学任务:铝、锡、铅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锗分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铝的冶炼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的性质与制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

第二十一章 铜族和锌族元素(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1.1铜族元素 21.2锌族元素

教学任务:铜、银、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Cu(I)与Cu(II)、Hg(I)与Hg(II)价态间的相互转化;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第二十二章 过渡元素

(一)(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2.1过渡元素通性 22.2晶体场理论

22.3钛分族 22.4钒分族 22.5铬分族 22.6锰分族

教学任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的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过渡元素钛、钒、铬、钼、钨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和离子半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物的酸碱性、配位性质;晶体场理论;钛、钒、铬、钼、钨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十三章 过渡元素

(二)(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3.1铁系元素通性

23.2铁系元素的重要混合物 23.3铂系元素简介

教学任务: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混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铂系元素的性质、化合物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配合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二)参考书目

1、宋天佑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2、朱仁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张祖德、刘双怀、郑化桂编,《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系统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无机化学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为后续实验课程奠定基础。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72 其中面授18学时 自学54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实验1:玻璃细工(3学时)实验2:溶液配制(3学时)

实验3:气体的发生、收集、净化和干燥(3学时)实验4:硫代硫酸钠的制备(3学时)实验5:氧化还原反应(3学时)实验6:配位化合物(3学时)

实验7: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3学时)

实验8:常见非金属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3学时)实验9: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3学时)实验10: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3学时)实验11:试剂的取用和试管操作 实验12:台称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实验13:由海盐制取试剂级氯化钠 实验14: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15:卤素、氧、硫 实验16:氮、磷、硅、硼 实验17:砷、锑、铋 实验18: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实验19:铝、锡、铅 实验20:锌、镉、汞 实验21:铁、钴、镍

实验22: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23:生物体中某些重要元素的简单检出方法 实验24:氢气的制备和铜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教学任务:选择6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及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操作的规范化;正确选择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方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二)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3、刘约权,李贵深主编,《实验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教学任务中,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应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系统的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胜任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及在其他领域从事相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20 其中面授30学时 自学90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1有机化学的发生和发展 1.2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 1.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1.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任务: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生与发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了解经典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应用共价键理论掌握电子式、偶极距、键长、△H等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共价键理论。

第二章

烷 烃(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 2.2烷烃的命名法 2.3烷烃的结构 2.4烷烃的构象 2.5烷烃的物理性质 2.6烷烃的化学性质 2.7烷烃卤代反应历程 2.8过渡态理论 2.9甲烷和天然气

教学任务:掌握烷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掌握同系列、同分异构、构造式、构型式、构象式等确切含义和表达方式;掌握烷烃、烃基的命名;熟练指出碳原子、氢原子的类型,熟练掌握异构体的推导方法;掌握烷烃卤代的游离基反应历程、游离基的稳定性及过渡状态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烷烃的命名法;同系列、同分异构、构造式、构型式、构象式等确切含义和表达方式;烷烃卤代的游离基反应历程、游离基的稳定性及过渡状态理论。

第三章

烯 烃(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3.1烯烃的结构

3.2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3.3烯烃的物理性质 3.4烯烃的化学性质 3.5诱导效应

3.6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Markovnikov规则和诱导效应 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

3.7乙烯和丙烯 3.8烯烃的制备 3.9石油

教学任务:掌握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掌握烯烃结构测定方法和鉴别方法;初步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及游离基型加成反应历程;应用电子效应结实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及对Markovnikov规则的理解;掌握烯烃、烯基的命名;加深构型、构象的认识;掌握烯烃的制备方法,注意分子间的相互转换;掌握诱导效应;了解石油化工及重要烯烃在工业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及游离基型加成反应历程;应用电子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及对Markovnikov规则的理解。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4.1炔烃 4.2二烯烃

4.3共轭效应

4.4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

教学任务:掌握炔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掌握乙炔的各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掌握炔烃的制备;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1,4加成,双烯合成);了解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炔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1,4加成,双烯合成);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

第五章

脂环烃(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5.1脂环烃的分类、顺反异构和命名法 5.2环烷烃的性质

5.3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5.4环己烷的构象 5.5多环烃

5.6脂肪烃的合成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小环、普通环、中环、大环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主要与烯烃、烷烃性质作比较;了解拜耳张力学说;掌握脂环化合物的构型异构和环己烷的构象异构;掌握环状化合物的命名及其一般的合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脂环化合物的构型异构和环己烷的构象异构;脂肪烃的合成方法(分子内偶联方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卡宾合成法、脂环烃之间的转化)。

第六章

对映异构(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6.1物质的旋光性

6.2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6.3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4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5构型的R、S命名规则 6.6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6.7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8外消旋体的拆开

6.9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教学任务:解物质产生旋光性的原因;了解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含一个和含二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掌握R、S命名规则;了解 14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及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掌握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R、S命名规则;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七章

芳烃(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7.1苯的结构

7.2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7.3单环芳烃的性质

7.4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定位效应 7.5几种重要的单环芳烃 7.6多环芳烃 7.7非苯系芳烃 7.8富勒烯与C60 7.9芳烃的来源

教学任务:初步认识苯分子的结构,并掌握芳香性的特性和反应;掌握芳烃的异构现象及命名;掌握苯环上发生亲电取代的历程;掌握定位规律在合成上的应用;掌握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苯环上发生亲电取代的历程;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定位规律;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8.1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8.2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8.3红外光谱 8.4核磁共振谱 8.5质谱

教学任务:解有关电磁波谱的一般知识,着重了解有关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的原理以及和有机化合物的关系;初步学会辨认一些典型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的原理以及和有机化合物的关系;会辨认一些典型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图。

第九章

卤代烃(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9.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9.2一卤代烷

9.3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9.4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9.5卤代烃的制法 9.6重要的卤代烃 9.7有机氟化物

教学任务: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掌握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了解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上的重要性;了解有机氟化物的特殊制法、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卤代烃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第十章

醇、酚、醚(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0.1醇 10.2消除反应 10.3酚 10.4醚

教学任务:掌握醇、酚、醚的结构特征、分类和命名;掌握醇、酚、醚的化学特征,根据路易斯酸碱理论,比较醇、酚的酸性;掌握消除反应历程和影响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掌握醇、酚、醚的制备方法、鉴别方法及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醇、酚、醚的结构特征和化学特征;消除反应历程和影响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十一章

醛和酮(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1.1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11.2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11.3醛、酮的化学性质 11.4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11.5醛、酮的制法 11.6重要的醛酮 11.7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教学任务:掌握羰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和命名;掌握醛酮的性质和制法;掌握羰基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了解不饱和的羰基化合物在合 16 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醛酮的性质和制法;羰基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

第十二章

羧酸(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2.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2.2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12.3羧酸的化学性质 12.4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12.5重要的一元羧酸 12.6二元羧酸 12.7取代羧酸 12.8酸碱理论

教学任务:掌握各类羧酸的命名法;掌握羧酸及其盐中羧基结构特征;掌握羧酸的性质和制法;掌握酯化反应历程;进一步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掌握二元羧酸及取代酸的特性及制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酯化反应历程;酸碱理论。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3.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光谱性质 13.2酰卤和酸酐 13.3羧酸酯

13.4油脂和合成洗涤剂

13.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3.6酰胺

13.7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及醇解历程 13.8碳酸衍生物 13.9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任务:掌握酰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掌握酰基化合物的性质及酯水解反应历程;掌握酯的缩合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了解蜡、油脂、肥皂、合成洗涤剂、碳酸衍生物结构、性质、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酰基化合物的性质;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 14.1硝基化合物 14.2胺

14.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4.4分子重排

教学任务: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制法;掌握胺的命名、结构及物理性质;掌握胺的化学性质和制法;掌握重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苯炔的结构及消除—加成反应历程;掌握缺电子重排反应,一般了解其他重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胺的化学性质和制法;重排反应。

第十五章

周环反应(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5.1电环化反应 15.2环加成反应 15.3σ迁移反应 15.4周环反应的理论

教学任务:了解周环反应的一般规律;了解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周环反应的理论。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6.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6.2五元杂环化合物 16.3六元杂环化合物 16.4生物碱

16.5改变人行为的药物

教学任务: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母体结构及性质特征;掌握糠醛的制法、性质及用途;掌握Skraup合成法;了解生物碱的含义、存在、结构、提取方法及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及性质;Skraup合成法。

第十七章

碳水化合物(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7.1单糖 17.2双糖

17.3多糖

教学任务: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含义及分类;掌握单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核糖、果糖)的结构、D,L命名及性质;掌握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纤维糖)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了解多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性质及应用;能正确应用Fischer投影式或Haworth构象式表示上述单糖、双糖、多糖、多糖的立体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核糖、果糖)的结构、D,L命名及性质;用Fischer投影式或Haworth构象式表示单糖、双糖、多糖、多糖的立体构型。

第十八章

蛋白质和核酸(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8.1氨基酸 18.2多肽 18.3蛋白质 18.4酶 18.5核酸

教学任务: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及性质(偶极离子、等电点、氨基反应、羧基反应);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结构特点及生理作用;了解多肽的合成方法;了解酶的组成及其催化原理;了解核酸结构及其生物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α-氨基酸的结构及性质(偶极离子、等电点、氨基反应、羧基反应);蛋白质的性质。

第十九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9.1萜类 19.2甾体化合物

教学任务:掌握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重要萜类化合物(樟脑、冰片、薄荷醇、法尼醇);掌握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重要甾族化合物(胆甾醇、可的松、胆甾酸)。

教学重点和难点:萜类及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第二十章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0.1基本概念

20.2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20.3高分子的合成 20.4高分子的应用

教学任务:高分子化合物的涵义、组成及特点;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高分子合成反应及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合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高分子合成反应;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的应用。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二)参考书目

1、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2、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有关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能以小量规模正确地进行制备实验和性质实验、分离和鉴定产品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严密、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收集信息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 其中面授12学时 自学36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实验1:环已酮的制备(3学时)实验2:环已烯的制备(3学时)实验3:阿斯匹林的制备(3学时)实验4:乙酰苯胺的制备(3学时)实验5:甲基橙的制备(3学时)实验6:酯类化合物的制备(3学时)实验7:己内酰胺的制备(3学时)实验8:安息香制备(3学时)实验9:蒸馏和沸点的测定(3学时)实验10:分馏(3学时)实验11:减压蒸馏(3学时)实验12:水蒸气蒸馏(3学时)实验13:萃取、升华(3学时)实验14:重结晶提纯(3学时)实验15:熔点的测定(3学时)

实验16:旋光度、折光率的测定(3学时)

教学任务:选择4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得到更深入的理解,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和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 光谱法;掌握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提纯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正确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操作的规范化;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方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二)参考书目

1、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合编,《有机化学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10月

2、北京大学化学系编,《有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

3、刘约权,李贵深主编,《实验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分析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分析化学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于:向学生传授定量分析的基本化学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分析、误差的表征、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测试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有效测量系统;分光光度分析的物理与化学原理、技术与应用等知识;初步学会常用分析化学文献的查阅方法;了解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国防建设、医药保健、社会法制、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对分析科学的作用,了解分析科学发展的方向。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分析化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96 其中面授:24学时 自学:72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 1.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任务: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了解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和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1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随机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

2.2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2.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频率分布,正态分布(高斯方程、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标准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置信度与置信区间,t分布,可疑值的取舍(4d法,Q检验法、格鲁布斯法),显著性检验(t检验法、F检验法)。

2.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应用。

2.6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检查和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和量器、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校正测定结果),适当增加测量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教学任务: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减免与判别方法;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作用与两者的关系;掌握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定义、作用及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重要性、方法与途径;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准确度与精密度;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3.1滴定分析法简介: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的主要方式。

3.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量的浓度,滴定度。

3.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直接配制法,基准物质,间接配制法。3.4滴定分析中的计算:计算依据,标准溶液的配制、稀释与增浓的计算,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之间的换算,被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滴定分析法的滴定过程和滴定方式;明确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的各种方法及有关计算,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的浓度和滴定度);掌握有关标准溶液浓度的相互换算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滴定过程和滴定方式;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

4.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换算,浓度常数、活度常数和混合常数,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4.2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4.3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强酸(简),一元(多元)强酸(碱),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两性物质的pH计算。

4.4酸碱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pH计算(一般缓冲溶液和标准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常用缓冲溶液。

4.5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6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两种曲线的比较,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

4.7多元酸碱的滴定: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4.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混合碱的分析,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某些有机物含量的测定,极弱酸的分析,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非水滴定。

教学任务: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以及酸碱强度等基本概念;掌握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区别,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的写法;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踢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掌握酸碱平衡中溶液酸碱度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PH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与选择、常用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等概念;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熟悉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绘制及其有关的问题,熟悉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等;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测定结果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终点误差;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5.1概述:络合滴定中的滴定剂,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的特点。

5.2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络合物的形成常数,逐级形成常数,累 25 积形成常数,质子化常数,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5.3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副反应及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和计算。

5.4 EDTA滴定曲线: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5.6络合滴定指示剂: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指示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7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及计算,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缓冲溶液与辅助络合剂的作用,最高酸度与最低酸度及最佳酸度。

5.8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有关计算),控制酸度法、掩蔽法(有关计算)、选用其它滴定剂和化学分离法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

5.9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教学任务:了解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和特点;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各种形成常数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络合平衡中有关各型体的分布及浓度的计算;理解络合滴定中的主反应和副反应,掌握各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和计算、络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和计算;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常用的金属指示剂,掌握终点与指示剂的变色点的关系;掌握林邦公式及其计算,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掌握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了解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的特点;形成常数;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滴定曲线;络合滴定指示剂;终点误差;准确滴定的条件;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6.1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特点,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影响条件电位的主要因素,条件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判断。

6.2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和诱导作用)。

6.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算通式、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6.4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及常用 26 的指示剂),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

6.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预处理的意义,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的条件,常用的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

6.6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重铬酸钾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碘量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其它方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

6.7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被测组分和滴定剂之间的计量关系的确定。教学任务: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和能斯特公式的意义,了解影响条件电位的主要因素,能运用能斯特公式计算任一电对的电极电位;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了解氧化还原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算通式、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并与酸碱滴定曲线和络合滴定曲线比较;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了解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作用和要求;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结果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条件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7.1概述: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银量法

7.2莫尔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防止吸附、干扰的情况),应用范围。

7.3、佛尔哈德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防止吸附、干扰的情况),应用范围。

7.4法扬斯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保护胶体、适当的酸度、适当的吸附能力、避光),应用范围。

7.5沉淀滴定法应用: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银合金中银的测定,有机卤化物中卤素的测定。

教学任务:了解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掌握莫尔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佛尔哈德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法扬斯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了解沉淀滴定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8.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沉淀法、气化法、提取法、电解法。8.2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对沉淀形式的要求,对称量形式的要求。8.3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活度积与溶度积,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温度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沉淀颗粒大小的影响,沉淀结构的影响等。

8.4沉淀的形成:沉淀的类型,均相成核,异相成核,聚集速度,定向速度。8.5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共沉淀现象(表面吸附,吸留与包夹、生成混晶),后沉淀现象,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8.6沉淀进行的条件: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稀、慢、搅、热、陈),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浓、快、教、热、再),均匀沉淀法。

8.7有机沉淀剂:有机沉淀剂的特点,有机沉淀剂的类型和应用。8.8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换算因素。

教学任务:了解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和各种类型沉淀的形成原因;掌握造成沉淀不纯的原因及其减免的措施;掌握不同类型沉淀的沉淀条件,理解均匀沉淀法的原理;了解有机沉淀剂的特点、类型和应用;熟悉有关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沉淀进行的条件;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9.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原因,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9.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光吸收基本定律的推导,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吸收系数,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9.3分光光度法仪器:吸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9.4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的要求,显色剂(有机显色剂与无机显色剂),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显色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时间与温度、28 有机溶剂与表面活性剂、共存离子的干扰和消除),仪器测量误差,测量条件的选择(测量波长的选择、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

9.5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定量分析(标准工作曲线法,示差分光光度法,解连立方程法),络合物组成的测定,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教学任务:了解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原因,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掌握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理解光吸收基本定律的推导和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意义,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了解吸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掌握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及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吸光光度法的主要应用;了解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吸收曲线;光吸收基本定律;摩尔吸收系数;桑德尔灵敏度;标准曲线;光度计的构造;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及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吸光光度法的主要应用。

第十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0.1概述:分离的目的,回收率,分离率。

10.2沉淀分离法: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10.3溶剂萃取分离法: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分离系数;重要萃取体系;萃取操作方法。

10.4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性质,离子交换亲和力,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分离法的操作,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10.5液相色谱分离法: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教学任务:分离效果的表示方法;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特点、操作、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回收率、分离率、萃取率、比移值的有关计算;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

第十一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1.1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气体试样的采取,液体试样的采取,固体试样的采取和制备(矿石试样、金属试样、粉状或松散物料试样),湿存水的处理。

11.2试样的分解:无机物的分解(水溶法,酸溶法:盐酸、硝酸、硫酸、磷酸、高氯酸、氢氟酸,碱溶法: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酸熔法,碱熔法,烧结法),有机物的分解(干式灰化法,湿式消化法)。

11.3测定方法的选择:根据对测定的具体要求,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根据被测组分的含量,根据共存组分的影响等因素进行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11.4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硅酸盐的全分析。

教学任务:熟悉和了解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方法;了解对于某种元素的测定,应选用何种方法较为适宜;了解试样全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试样的采取与制备;试样的分解;测定方法的选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分析化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二)参考书目

1、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2、林树昌、胡乃非主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3、彭崇慧等主编,《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

4、刘志广主编,《分析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熟练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较系统地学习化学分析实验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树立量的概念,运用误差理论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找出实验中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 其中面授12学时

自学:36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实验1:称量练习(3学时)

实验2: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学时)实验3: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4: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学时)实验5:混合碱分析(3学时)

实验6: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学时)

实验7: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3学时)实验8:水的总硬度的测定(3学时)

实验9: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学时)实验10: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3学时)

实验1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学时)实验12:铜含量的测定(3学时)

实验13: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3学时)

实验14:盐酸—氯化铵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3学时)实验15:石灰石或白云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16:醋酸含量的测定(3学时)

教学任务:选择4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及进行综合、31 设计性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合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7月

(二)参考书目

1、华中师范大学等三校合编,《分析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

2、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3、刘约权,李贵深主编,《实验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系统介绍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装置的结构及及仪器使用方法、各类仪器分析方法在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含量和结构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40 其中面授35学时 自学:10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1仪器分析简介

1.2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教学任务:理解仪器分析特点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之间密切关系;了解仪器分析中各种分析方法和专用仪器,了解仪器分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及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仪器分析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的发展概况;标准曲线,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

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2.1电磁辐射的性质:波动性和粒子性,电磁波谱区,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教学任务: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和电磁波谱区,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了解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磁辐射;电磁波谱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光谱项。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面授5学时、自学15学时)

教学内容:

3.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类型,共轭作用,溶液对吸收光谱的影响,红移和紫移。

3.2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d-d配位场跃迁,电荷转移跃迁,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π→π*位体跃迁。

3.3紫外分光光度计:基本部件,分光光度计主要类型和构造原理。3.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在有机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

3.5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理解分子吸收光谱与物质结构的关系;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性能和测定方法;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与物质结构的关系;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

教学内容: 4.1概述

4.2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4.3红外吸收光谱仪 4.4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教学任务: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理论;熟悉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结构;了解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理论;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5.1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荧光的产生、荧光效率及影响因素、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荧光分析仪器(与吸光光度法比较),荧光分析法的应用(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5.2磷光分析法: 基本原理(磷光的产生和磷光强度、温度对磷光的影响、重原子效应、室温磷光),磷光分析仪器(与荧光分析仪器比较),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5.3化学发光法:基本原理(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发光效率、发光强度、发光反应的类型),化学发光分析仪器,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

教学任务:理解荧光和磷光产生的机理;理解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荧光定量依据;了解荧光光度计的结构、测定方法和应用;了解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特点和应用;了解化学发光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特点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应用。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面授5学时、自学15学时)

教学内容:

6.1概述: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历史及一般分析步骤。

6.2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产生,谱线的强度(谱线强度表达式、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6.3原子发射光谱仪器:激发光源(直流电弧、低压交流电弧、高压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棱镜摄谱仪、光栅摄谱仪、光电直读光谱仪)。

6.4光谱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光谱定性分析(光谱定性分析的原理、光谱定性分析的方法),光谱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6.5光谱定量分析: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内标法的基本原理、摄谱法光谱定量分析原理、光电直读光谱定量分析原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6.6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任务:、理解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激发光源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了解光谱分析仪和应用;掌握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方法;了解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分析的一般步骤;激发光源的作用与选择;光谱仪;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方法。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

教学内容:

7.1概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过程。

7.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线(原子吸收线的产生、吸收线的轮廓与变宽),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与发射光谱法比较),峰值吸收测量法。

7.3原子吸收光谱仪器:锐线光源、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7.4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和抑制:物理干扰及其抑制,化学干扰及其抑制,电离干扰及其抑制,光谱干扰及其抑制。

7.5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7.6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掌握原 35 子吸收的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吸收线的轮廓与变宽;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峰值吸收测量法;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组成、各部件作用;干扰和抑制;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第八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8.1 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电解分析法。

8.2化学电池:原电池,电解池。

8.3电极电位与液体接界电位: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极化,过电位。8.4电极的种类:第一类电极,第二类电极,第三类电极,零类电极,膜电极,指示电极与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与对电极,极化电极与去极化电极。

教学任务:了解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和电极的种类;了解化学电池的基本概念,电极电位的基本概念,极化与过电位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和电极的种类;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极化,过电位。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9.1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及响应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玻璃电极(电极的构造、响应机理、玻璃电极的特性、PH的测定、其它玻璃电极),晶体膜电极,液膜电极,气敏电极,酶电极。

9.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电位选择系数,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响应时间。

9.3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测量仪器,浓度与活度,总离子强度调节剂,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教学任务: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掌握玻璃电极的结构、膜电位及溶液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膜电位及溶液氟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一般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和选择性系数含义和测定离子浓度的方法;了解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构造、性能参数;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

教学内容:

10.1极谱分析法概述:极谱分析法的发展,极谱分析法的特点。10.2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极谱法装置,极谱波的形成,极谱过程的特殊性,滴汞电极。

10.3极谱定量分析:扩散电流方程式,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毛细管特性、溶液组分、温度),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残余电流、迁移电流、氧波、极谱极大、叠波、氢波和前波)。

10.4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可逆波和不可逆波,还原波和氧化波,简单金属离子极谱波,金属络离子极谱波,半波电位的测定,可逆极谱波的判断。

10.5极谱定量分析方法:波高的测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10.6极谱催化波:平行催化波,氢催化波,络合物吸附波。10.7示波极谱、循环伏安法、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

教学任务:掌握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的概念;理解极谱分析原理、尤考维奇公式和极谱定量方法;掌握极谱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了解极谱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了解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了解催化极谱波;了解示波极谱、循环伏安法、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等近代极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半波电位、扩散电流;尤考维奇公式和极谱定量方法;极谱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示波极谱、循环伏安法、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等近代极谱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色谱分析法(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

教学内容:

11.1概述:色谱法简介,色谱法分类,气相色谱分离过程,气相色谱常用术语—色谱峰、基线、色谱峰高、半高峰宽,色谱峰底宽,保留时间(保留体积)、死时间(死体积)、调整保留时间(调整保留体积)、相对保留值。

11.2气相色谱理论基础:塔板理论,分配系数和分配比,速率理论,分离度。

11.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特点,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检测记录系统),热导池检测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流动相,固体固定相,载体,固定液,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保留值与已知物对照定性、保留值经验规律定性、根据文献保留数据定性),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定量校正因子、归一化法、内标法、标准曲线法)。

11.4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固定相的选择,柱长和柱径的选择,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柱温的选择,进样条件的选择,检测器的选择。

11.5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仪器、类型,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教学任务:掌握气相色谱分离原理和仪器流程、流出曲线的相关术语;理解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总分离效能的意义;理解气相色谱分析的操作条件选择;掌握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理解气相色谱流动相和固定相的选择原则;掌握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定性、定量方法;了解气相色谱特点和在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和方法特点;了解液相色谱法的仪器、类型和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色谱法原理;色谱流出曲线;塔板理论,分配系数和分配比,速率理论,分离度;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分析化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二)参考书目

1、刘志广主编,《分析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朱明华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3、林树昌,曾泳淮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4、赵藻潘等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物理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已学过一些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在大纲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木理论,以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12 其中面授28学时 自学:84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气体(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1气体分子动理论 1.2摩尔气体常数R 1.3理想气体的状态图 1.4分子运动的速率分布 1.5分子平动能的分布

1.6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的分布 1.7分子的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度 1.8实际气体

1.9气液间的转变——实际气体的等温线和液化过程 1.10压缩因子图——实际气体的有关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气体分子运动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微观的运动模型,了解前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能熟练使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知道摩尔气体常数R是如何获得的,使用时注意其数值和单位;了解分子速度和能量分布公式的推导。明确所得公式的物理意义;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不同,产生差别的原因何在? Van der Waals是如何提出他的气体状态方程式的;何谓对比状态? 为什么要引入对比状态的概念,会使用压缩因子图,了解对实际气体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气体分子运动公式;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分子速度和能量分布公式;Van der Waals气体状态方程式。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2.1热力学概论

2.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2.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4热力学第一定律 2.5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2.6焓 2.7热容

2.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2.9 Joule-Thomson效应——实际气体的U和H 2.10热化学 2.11 Hess定律 2.12几种热效应

2.13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Kirchhoff定律 2.14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教学任务:了解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环境、功、热、状态函数和过程和途径;明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能的概念。明确热和功只在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时才有意义,熟知功与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及各种过程中功与热的计算;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明确U和H都是状态函数,以及状态函数的特性;熟练地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等过程过程中的 U,H,Q和W ;能熟练地应用生成焓、燃烧焓来计算反应焓变。会应用Hess定律和Kirchhoff定律;了解Carnot循环的意义以及理想气体在诸过程中热、功的计算;从微观角度了解能量均分原理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方法的特点,状态函数、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3.1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3.2热力学第二定律 3.3 Carnot定理 3.4熵的概念

3.5 Clausius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3.6热力学基本方程与T-S图

3.7熵变的计算 3.8熵和能量退降

3.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3.10 Helmholtz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 3.11变化的方向与平衡条件 3.12 G的计算示例

3.13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3.14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3.15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法 *3.16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 3.17信息熵浅释

教学任务:了解一切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Carnot定理的联系。理解Clausius不等式的重要性。注意在导出熵函数的过程中,公式推导的逻辑推理;熟记热力学函数S的含意及A、G的定义,了解其物理意义;能熟练地计算一些简单过程中的S,H,A和G,学会如何设计可逆过程;会运用Gibbs-Helmholtz公式;了解熵的统计意义;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知道规定熵值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初步了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关于熵流和熵产生等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系的过程方向与限度;熵与熵增加原理;熵的统计意义;熵与第二定律的微观含义;热力学第三定律;自由能。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4.1引言

4.2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4.3偏摩尔量 4.4化学势

4.5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6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4.7理想液态混合物

4.8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4.9稀溶液的依数性 *4.10 Duhem-Margule公式 4.11活度与活度因子

*4.12渗透因子和超额函数

4.13分配定律——溶质在两互不相溶液相中的分配 *4.14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的微观说明 *4.15绝对活度

教学任务:熟悉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在多组分系统中引入关系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掌握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及其标准态的含义,了解理想的和非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知道它们的共同之处,了解逸度的概念;掌握R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的用处,了解它们的适用条件和不同之处;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及化学势的表示方法;了解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法;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会利用依数性计算未知物的摩尔质量;了解相对活度的概念,知道如何描述溶剂的非理想程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性质;偏摩量的概念与意义;理想溶液、Roult定律及Henry定律的意义;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活度的概念与意义;标准态的选用。

第五章

相平衡(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5.1引言

5.2多相系统平衡的一般条件 5.3相律

5.4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5.5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5.6三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5.7二级相变

*5.8铁—碳系统的相图

教学任务:了解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相平衡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律的推导过程,熟练掌握相律在相图中的应用;能看懂各种类型的相图,并进行简单分析,理解相图中各相区、线和特殊点所代表的意义,了解其自由度的变化规律;在双液系相图中,了解完全互溶、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相图的特点,掌握如何利用相图进行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学会用步冷曲线绘制二组分低共熔相图,会对相图进行分析,并了解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和水盐相图在冶金、分离、提纯等方面的应用;了解三组分系统相图中点、线、面的含义,学会将三组分系统相图用于盐类的分离提纯和有机物的萃取等方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热力学方法讨论相平衡体系的一般规律;典型相图的 42 制法、分析与应用;克劳修斯—克莱普朗方程、相律与相图的分析及应用;二组分凝聚体系。

第六章

化学平衡(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6.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反应进度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6.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6.3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6.4复相化学平衡

6.5标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

6.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7同时化学平衡 6.8反应的耦合 6.9近似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如何从平衡条件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掌握如何使用这个公式;了解如何从化学势导出标准平衡常数;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平衡常数表示式有什么不同;理解rGm的意义以及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掌握rGm的求算和应用;理解rGm的意义并掌握其其用途;熟悉温度、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的表示式;根据平衡常数就能求出在给定条件下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7.1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7.2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7.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7.4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7.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教学任务: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了解迁移数的意义及常用的测定迁移数的方法;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的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掌握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电迁移率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并会计算离子强度及使用Debye-Hückel极限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与理论;电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迁移数的意义;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的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8.1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8.2电动势的测定

8.3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8.4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8.5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8.6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8.7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8.8内电位、外电位和电化学势

教学任务:掌握形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池的书面表示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了解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电池的作用;在正确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的基础上,熟练地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氢标准电极的作用;掌握热力学与电化学之间的联系,会利用电化学测定的数据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熟悉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会从可逆电池测定的数据的计算平均活度因子、解离平衡常数和溶液的pH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池的书面表示方法,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氢标准电极的作用;热力学与电化学之间的联系;利用电化学测定的数据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正确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9.1分解电压 9.2极化作用

9.3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9.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9.5化学电源

教学任务: 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要使电解池不断地进行工作必须克服哪几种阻力;了解什么是极化现象,什么是超电势?极作用有哪几种?如何降低极化作用;什么是极化曲线?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极化曲线有哪些异同点?各有什么 44 缺点和可利用之处;如何计算H2(g)的超电势?为什么在电解中研究H2(g)的超电势特别多;在电解过程中,能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在两个电极上首先发生反应的物质。了解电解的一般过程及其应用;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了解常用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类型及目前的发展概况,特别是燃料电池 的应用前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解作用中的一些规律;极化作用的原因。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10.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10.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10.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10.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10.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10.6基元反应的微观可逆性原理 10.7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8关于活化能 10.9链反应

10.10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宏观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和速率常数等;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会从实验数据利用各种方法判断反应级数,能熟练在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等;对三种典型的复杂反应要掌握其特点,学会使用合理的近似方法,作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特别是在平行反应中如何进行温度调控,以提高所需产物的产量;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各种表示形式,知道活化能的含义,它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掌握活化能的求算方法;掌握链反应的特点,会用稳态近似、平衡假设和速控步等近似方法从复杂反应的机理推导出速率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宏观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即: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和速率常数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从实验数据利用各种方法判断反应级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等;复杂反应的特点,用合理的近似方法,作一些简单的处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经验式的各种表示形式;活化能的含义;链反应的特点,用稳态近似、平衡假设和速控步等近似方法从复杂反应的机理推导出速率方程。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11.1碰撞理论 11.2过渡态理论 11.3单分子反应理论 *11.4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1.5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1.6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11.7光化学反应 *11.8化学激光简介 11.9催化反应动力学

教学任务:了解目前较常用的反应速率理论。特别是对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要知道它们分别采用的模型、推导过程中引进的假定、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及理论的优缺点。会利用这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常数,掌握活化能、阈能和活化焓等能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微观反应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常用的实验方法和该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了解溶液反应的特点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会判断离子强度对不同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原盐效应)。了解扩散对反应的影响;了解较常用的测试快速反应的方法,学会以用弛豫法来计算简单快速对峙反应的两个速率常数;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以及这类反应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量子产率的计算和会处理简单的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问题;了解化学激光的原理、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了解催化反应特别是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和常用催化剂的类型;了解自催化反应的特点和产生化学振荡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模型、推导过程中引进的假定、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及理论的优缺点;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常数;活化能、阈能和活化焓等能量之间的关系;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催化反应的特点;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及常用催化剂的类型等。

第十二章

表面物理化学(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2.1表面张力及表面Gibbs自由能 12.2弯曲表面上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12.3溶液的表面吸附 12.4液—液界面的性质

12.5膜

12.6液-固界面——润湿作用 12.7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2.8固体表面的吸附 12.9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教学任务:明确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自由能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明确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学会使用Young-Laplace公式;了解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学会使用Kelvin公式,会用这个基本原理来解释人工降雨、毛细凝聚等常见的表面现象;掌握Gibbs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及各项的物理意义,并能用该式作简单计算;理解什么叫表面活性剂,了解它在表面上作定向排列及降低表面Gibbs自由能的情况,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大致分类及它的几种重要作用;了解液—液、液—固界面的铺展与润湿情况,理解气—固表面的吸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能解释简单的表面反应动力学,为何在不同的压力下有不同的反应级数等等;了解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的区别,了解影响固体吸附的主要因素;了解化学吸附与多相催化反应的关系,了解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速率的特点及反应机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表面现象;物相高度分散后的一些性质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自由能的概念,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使用Kelvin公式; Gibbs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及各项的物理意义,并能用该式作简单计算;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的区别、化学吸附与多相催化反应的关系等。

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13.1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13.2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13.3溶胶的动力性质 13.4溶胶的光学性质 13.5溶胶的电学性质 13.6双电层理论和电势 13.7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3.8乳状液 13.9凝胶 13.10大分子溶液

13.11 Donnan平衡和聚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 13.12流变学简介 *13.13纳米粒子

教学任务:了解胶体分散系统的大概分类,对憎液溶胶的胶粒结构、制备和净化常用的方法等要有一定的熟悉;了解憎液溶胶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胶体进行粒度大小、带电情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溶胶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掌握什么是电动电位以及电质解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会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了解乳状溶的种类,乳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工业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凝胶的分类、形成及主要性质。了解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及大分子物质平均摩尔质量的种类和测定方法;了解Donnan平衡,如何较准确地用渗透压法测定聚电解质的数均摩尔质量;了解Newton流体与非Newton流体的区别,了解黏弹性流体的特点;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特性等要有简单的了解,关注介观科学的发展,这是物理化学学科的新的增长点,必将会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有不断的创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胶体分散系统的大概分类,憎液溶胶的胶粒结构、制备和净化常用的方法等;憎液溶胶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胶体进行粒度大小、带电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溶胶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电动电位的概念、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Donnan平衡,用渗透压法测定聚电解质的数均摩尔质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二)参考书目

1、万洪文等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印永嘉,奚正楷,李大珍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邓景发,范康年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 其中面授12学时 自学:36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实验1:发射光谱摄谱(4学时)实验2:发射光谱定性分析(4学时)

实验3: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影响(4学时)实验4:紫外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5: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钙、镁含量(4学时)实验6: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4学时)实验7:电位滴定(4学时)实验8:极谱定性分析(4学时)实验9:极谱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10: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中微量镉(4学时)实验11:气相色谱仪的启动、调试及性能测定(4学时)实验12: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

教学任务:选择4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了解仪器分析方法和原理;了解分析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了解仪器的性能及主要部件的功能;了解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学会正确使用仪器。

教学重点和难点:仪器分析方法和原理;分析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合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7月

(二)参考书目

业余大专毕业自我鉴定 篇5

业余大专毕业自我鉴定篇一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除了必修课之外,我还坚持自学了Photoshop等多种技能。学习之余,我还不忘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社交活动。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作为一名20xx年xxxxxx大专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业余大专毕业自我鉴定篇二

在这三年中,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争做一个有高尚思想品德的公民。

大学对于我们这群接受成人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更深刻的含义,通过社会的实践和自我的发现,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所以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认真刻苦,要求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各项技能上全面发展,对学习一丝不苟,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且取得优良成绩。作为学生干部,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对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

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给我的人生赋予无限的亮点。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业余大专毕业自我鉴定篇三

(一)思想认识:本人在大专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了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特别是对学院开设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本人明白了,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里,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认识:XX大学XX学院的授课老师业务精湛,教学认真、负责,使本人在函授学习期间收获颇多,大大提高了业务能力。使本人的业务大大提升,本人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效果相当不错。

(三)专业技能:本人是一名幼儿教师,在校我们学习了不光《教育学》、《心理学》,还有《幼儿卫生与营养学》、《家庭教育学》等,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了很多,也学会了怎样处理突发事件。

业余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6

这几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必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之中,通过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由于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高人一筹。除了工作方面的提高、毅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人生提供了丰富的营

养,将自己塑造成有用的人才,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大学在我的留恋中慢慢离去,回顾大学生涯,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已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现个人鉴定如下: 在学习上,由于高考落榜带来的灰心,曾经一度萎靡和消沉,最后我在打工期间报读了上海电大的业余大专,为珍惜学校所给的这个学习机会,我不惜用自己打工赚的钱在电大报读了物流管理专业。虽然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来上课学习的,不能和那些全日制的大学生一样,用100%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但是,正因为我喜欢物流这个行业,所以我放弃了以前从事的工作转行从事现在的国际物流工作,因为这样我才可以让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学以致用,让理论与实际充分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是结合理论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多亏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才使我能顺利的毕业。

在思想上,我觉得这三年时间我学会了很多,也领悟作为21世纪的新型公民,在谋求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觉悟,时时想到集体的利益,公司的利益,为国家的发展,为祖国能早日实现繁荣富强齐身发达国家之列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本着对待工作的高度认真地热忱和信心在平凡的工作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一样会积极拥护共-产-党的信仰--热爱工作,热爱人民,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对别人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将来我会努力拼搏力求早些加入到这个光荣的团队和组织,认真学习党的各种理论,并努力把他们付之于实践,争取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也有很多的缺点,就是性情太直率,缺少冷静的思维,稳重的处事能力.还有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总是希望在学习上走捷径,使得易学难精,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身心疲劳反而效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现代人感觉到空前的生存压力,如何在这个快节奏又失序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正在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心智。因此,能拥有一个过硬的一技之长,是将来在事业上寻求长久发展的方向和资本,所以选择蓝卓,我就选择了未来,我无悔当初的选择。选择蓝卓我踌躇满志,信心百倍。而且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可以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协调,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美丽人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相信自己,善待自己终能善待明天!篇二:业余毕业生自我鉴定

时光流逝,转眼间,两年半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两年半,应该说收获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习、工作、处世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身的人生经验等,下面我对各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概括。

一、在学习方面。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大学期间我对学习一直很重视。对自己的专业我态度认真、刻苦,努力钻研,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探索。我熟悉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掌握了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工作能力方面。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活中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能力锻炼方面,我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工作过程中我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人际交往方面。在大学期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同学关系上。总的来说,两年半来,我与同学的关系都是比较融洽的,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加,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去,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在这些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我交际能力,也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处世原则。

大学两年半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两年半,对我来说是有收获的两年半,是不断汲取养分的两年半,是成长阅历增加的两年半,是值得记忆的两年半。

在这两年半里,我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里我明白了该如何看待事物,学会了如何思考,懂得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使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学就要毕业,毕业,这不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是另一阶段的开始,是我们另一征程的起点,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能走的比现在更好篇三:业大毕业生自我鉴定与自我总结

函授毕业生自我鉴定与自我总结 通过三年的本科函授学习,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现概括如下:

(一)思想认识: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各类课程,对各类课程理论知识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知识有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了解,弥补了以往在工作中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拓展了在工作业务上的优势,提升了自身处理专业技术的能力。作为一个公司的工程师,应尽己所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服务,创造更好的产品。

(二)业务知识:三年的函授学习,虽然面授时间短,平时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很多的时间作深入的思考,但觉得还是有较大的收获:使本人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完整的框架把握,对以前在专科阶段学习的知识有个反刍的机会,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自身素质有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有的知识在工作上用不到,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

(三)专业技能:我们通过函授学习不仅是要获取学历,更是来学习更系统的专业知识,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素养。其实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我深深被此专业吸引的是该专业还

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

三年的函授生活是我人生生命线上的一小段,也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伴随着汗水和收获。三年的函授生活也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必将成为我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函授毕业生自我鉴定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我参加了2008年的成人高考,考取了宜宾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于是开始了两年半的学习。通过学习,本人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政治思想上

本人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神圣的教育事业。函授期间,我努力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自己的文学兴趣。尊敬师长,热爱自己的班级,与班级同学和睦相处,且关系融洽。班中事务主动参与,且乐此不疲。我相信:乐于助人是快乐之本。(二)学习目的及态度

我已圆满的完成了学院规定的课程。函授虽三年,但真正参加面授的时间只有几个月,所以我非常珍惜面授的时间。上课期间,我保持以往学习时代的风格,不迟到、不早退。有要事则向班主任请假。上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作好学习笔记,并把自己的困惑拿出来和老

师共同探讨。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高质量的完成。因为我深深明白:这是我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机会。(三)收获和体会

平时不常读书,函授学习使我感受到自身文学修养的欠缺,并促使我研读各种文学书籍,并把它与平时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四)工作与学习的处理上

在校工作期间,我一边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教好学生。一边不忘曲师大任课教师的嘱咐。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把函授期间不能作具体解说的书本知识理解消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习上的毫不懈怠使我能从容面对每一次考试,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说是三年的函授学习,实际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虽说函授教师备课认真负责,学员真正能从老师那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大部分的知识还得靠自己的积累和教学实践中的领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以此为基础,不断的研究学习,提升自己。

有人把函授学员读书的目的归纳为:一拿文凭,二长知识,三交朋友。的确,我的本科函授学习认真而充实。三年的严寒酷暑,我有收获。今后,我会把做老师的路走得更好,更充实

自我总结

三年的本科函授生活已接近尾声,虽然我们都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象全日制学生那样全天候的在母校学习、生活,但这种工作→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使我收获匪浅,收益终生。

由于不同于全日制的授课方式,一般是每半年只面授两次课,每次只有7-10天。除了面授的机会外,可以说大部分时间要靠通过我们自学去完成,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回来上班后,仍要尽可能多抽时间去消化面授时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巩固面授的成果。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参加函授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涉及知识面很宽,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等多门学科。三年的函授生活,不仅使我在工商管理的专业理论上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转换的模式,使我的工作方式与工作能力都随之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三年的函授生涯,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思想也变得成熟了许多。在这三年时间里,有缘认识了许多老师和同学,并与各位恩师、同学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同窗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特别是与系统内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弱点并尽力改

正。社会工作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篇四:业余本科生自我鉴定

业余本科生自我鉴定

光阴荏苒,转眼间三年的专升本学习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它将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因为通过再次系统全面的学习医学影像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地提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矗本人主要从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及专业技能方面总结鉴定如下:

在思想品德上,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我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努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在学习上,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挑战自我,在圆满地完成了全部课程并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且对于一些常见病的影像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掌握,为以后更好地运用到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三年的自学经历,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边工作边学习中,我合理安排空闲时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年的业余学习,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业余本科文凭不应该是我追求的终点,而是我走向新生活寻求更高发展的新起点,我将努力向更高的医学知识高峰继续攀登,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资本和依据,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做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贡献!范文二:

时光飞逝,转眼间三年的专升本学习即将结束。我要再次感谢我的母校——xx大学,给了我这次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回首参加专升本业余学习的这三年,它将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因为通过再次系统全面的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地提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在思想品德上。本人作为一名教师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训的教导下,我进一步端正了学习态度,养成了严谨的学风,并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我将牢记着学师范学

生的誓词:学高为师,身正示范。我决心竭尽全力为祖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在学习上。三年来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挑战自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圆满地完成了全部课程系统地掌握了英语学科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教学知识的学习。在口语和语法课的学习中我对《走遍美国》、《新编大学英语语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重点掌握练习了口语对话,对英语语法的系统学习使我在教学中更得心应手。这促使我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努力。为以后更好地运用到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三年的业余本科自学经历,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让我逐渐学会了该如何面对新知识进行自学,然后对其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运用,在边工作边学习中,我合理安排空闲时间,认真研读教材,然后整理有关要点、重点做好笔记;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想这些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将会使我受益终生。

三年的业余本科学习,实质上上课时间并不多。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通过学习《高级英语》本人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提升了许多,能更明了的看懂专业外语期刊,这为以后更快更直接地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时,本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

业余本科文凭不应该是我追求的终点,而是我走向新生活寻求更高发展的新起点,我将努力向更高的教育教学知识高峰继续攀登,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资本和依据,为祖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做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贡献!首页12尾页篇五: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要求、格式及范文

毕业生自我鉴定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如实的自我总结。鉴定是毕业生档案中的重要材料,要求认真做好。如下提纲,供毕业生在进行自我鉴定时参考。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

2、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种品格”的学习和时政教育,有那些收获,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体会,对当前国内形势有何认识。

3、对所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成绩如何,以及在课堂学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情况。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了那些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各种能力如何。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

4、在校园文明建设、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5、参加校、院、办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具体表现,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活动和社会工作,取得了那些收获。

6、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早锻炼、课外活动、各类体育比赛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

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认识以及如何确立正确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

8、对自己主要优缺点做简要概括,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勤奋敬业、面向基层,到艰苦地区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建工立业,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

9、自己认为其他需要总结的内容。

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

(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鉴定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推荐阅读:毕业生如何写好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的特点

篇幅短小,语言概括、简洁、扼要,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

自我鉴定的作用

(1)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2)帮助领导、组织、评委了解自己,作好入党、入团、职称评定、晋升的依据材料准备工作。

(3)重要的自我鉴定将成为个人历史生活中一个阶段的小结,具有史料价值,被收入个人档案。

自我签定写作格式与写法

自我鉴定的结构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

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鉴定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例: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回首着校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更多的是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关注国家的时势要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用真诚的热心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在学习上,用从未有过的拼搏的精神学习自己的国贸专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网络和办公软件来充实自己.并在学校得到了肯定连或三年学校的奖学金,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能有更大的进步提高.在生活和工作中,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性情太直率了,需要处事冷静稳重才好.我对班级和学生会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友善,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现在我拥有年轻和知识,我可以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协调,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美丽人生!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xxxx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 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三等奖学金。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研究。因此在第四学期开始就被老师信任为计算机房的负责人。

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排版及网页美工和多媒体的制作,就任本班组织委员的同时也加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部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由部委升为部长。在任部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的同时行。

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xxxx年至xxxx年间获校文娱比赛及知识问答比赛等一等奖。大胆创新对校报版面进行改革,使得校报的受视率提高到一个层次。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xxxx年xx月获校演讲比赛一等奖。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转载于:业余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xxxx年暑假我以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聘入揭阳市凌先电脑公司技术部任技术员兼培训部教师。技术员兼培训部教师。xxxx年暑假我在惠东县亿鹏印刷公司学习名片和小型广告、商标设计,自身对这方面有坚实基础和浓厚兴趣的我用一周时间就熟练了各样设计软件,之后做出了大量出色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及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人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自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毕业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范例1]

从踏入大学门槛的那天起,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大家的认同。另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求学期间, 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工作取得进步的动力。除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并制作了自己的个人站点。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阅读英文报刊,提高自己的科普知识和阅读能力。

在学习之余,我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这些都是我将来工作的重要本钱!

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2005年应届计算机业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范例2]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同时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学习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外向型经济工作和适应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我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电子商务、会计学、财政与税收等专业课程。其中四门学位课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同时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学业平均成绩超过75分即将取得东南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本人学习态度端正,由于大学的授课和高中时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课下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而我也非常喜欢去图书馆学习,迄今为止大学阶段已看课外书籍一百多本。大学以前,一般学生都是死读书的典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地在图书馆好好看基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人思想的地方。本人还注重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每逢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实践报告。

在综合能力方面,本人大学四年来一直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尽管有时候会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更累一些,但我自己对此很是满意。毕竟在这锻炼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做人与处世的能力等等。另外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的爱好也比较广泛,对体育方面都比较感兴趣。曾代表班级参加校首届体育知识竞赛并获得了三等奖。课余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大的爱好是踢足球。在去年的校首届足球联赛中,我作为主力参加了国贸专业队,并在六场比赛中打入了五球,其中包括联赛首球和决赛第一球,最终我们专业夺得了冠军。

在操行品德方面,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我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有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努力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收获了了很多。以上就是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一个自我鉴定。我自信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范例3]

人生的选择总是存在着许多必然性和偶然性。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三年前我选择参加了成人高考,并填报了我校的应用艺术与设计专业。顺利通过了全国成人高考及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后,我正式成为了我校成人业余大专的一名学生,开始了我边工作边念书的学习生涯。

本科业余自我鉴定 篇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出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是检验本科教学质量与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是培养英语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过程 (教育部2008) 。但是, 多年以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及指导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顾佩娅等2010)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采用单一的学术论文写作形式, 不重视论文的指导及教学工作, 很多方面只注重形式 (王崇义2004) , 不符合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鉴于此, 国内学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做了很多研究, 如:关于论文选题、指导对策、写作方法及毕业论文的管理、评估的研究。他们发现,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中存在形式单一、论文质量不高、抄袭等现象。

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毕业设计仅以论文为评判目标的检验方式。鉴于此,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提出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一改传统的单一论文形式, 将毕业设计分成6 个形式, 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文学创作及反思报告、翻译实践及反思报告、项目研究及反思报告、英语视频制作及反思报告和英语作品发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与专业方向选择相应设计形式,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完成个性化毕业设计。

在改革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决定此次改革的进程, 如学生对于改革的自我效能感机制因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受影响学生自信心和能力, 干扰其对具体设计形式的选择, 同样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 进而影响改革的顺利开展。

本研究旨在研究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新型的多样化的毕业设计改革中的自我效能感, 以期推进改革进程。

一、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项活动, 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性判断, 决定人们是否实施应对行为、努力的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会影响学习者选择何种学习任务、确立何种目标、付出多少努力、在面对困难时有怎样的坚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会获得哪些成就 (Bandura2000;Pajares 2009;Shunk&Pajares 2005) 。 Zimmerman (2000) 提出当人们遇到熟悉的任务时, 自我效能感可提供预测性优势, 并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完成任务。此外,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目标选择也有影响 (庞维国2003) 。

自19 世纪中期开始, 很多学者把自我效能感应用到与学习相关的研究中 (Bandura 1986;Pajares 2009) 。研究发现学习者倾向于选择有把握的任务而避免可能失败的任务。也就是说, 自我效能感会干扰学习者选择相应的任务。Zimmerman, Bandura & Martinez-Pons (1992) 认为, 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地判断, 因此, 更倾向于选择有挑战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任务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学习者倾向于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任务, 而放弃相对较难完成的任务 (岳好平、施卓廷2009) 。

部分学者认为,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约束水平有关系。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表现会因自我约束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Pintrich &Schrauben (1992) 的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明显弱于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的学生。Bandura (1997) 进一步证实了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坚持性方面更弱, 相反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努力并且具有更强的坚持性。另外, 吴喜艳与张庆宗 (2009) 在调查了113 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 发现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变化呈相同变化。

此外, 有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也会干扰学生选择具体大学专业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Hackett&Betz 1989;Lent, Brown&Larkin 1984) 。仲彦与王微萍 (2008) , 王毅敏 (2006) 等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会影响其学习成绩, 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但部分学者得出与之不一致的结论, 如吴喜艳与张庆宗 (2009) 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就间的关系, 发现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自我效能感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然而李航与刘儒德 (2013) 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写作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以及写作焦虑对成绩的影响, 发现写作自我效能感与成绩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写作成绩进行一定的预测。

目前, 唐芳与徐锦芬 (2011) 对218 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并且学生对于写作活动的自我效能感与成绩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是并没有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此外, 张淑芬与余文都 (2010) 调查了379 名大学新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发现了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即性别对自我效能感的能力感维度有显著影响。然而, 关于学生对毕业设计 (论文) 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本次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毕业设计改革中, 学生需要选择具体的设计形式, 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任务选择和努力的付出有密切关系 (Bandura 2000;Pajares2009;Shunk&Pajares 2005) , 因此研究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必要的。而目前国内鲜见关于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自我效能感调查的相关实证研究, 不利于对于毕业设计 (论文) 的研究。

很多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做了实证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多数为单一的定量研究, 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 不能提供质化的证据, 本研究在沿用前人问卷形式的基础上, 加以定性分析, 期望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以期推动毕业设计改革的进程。本研究以解决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主题, 探讨毕业设计改革中不同性别、不同毕业设计形式和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 可以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可行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回答以下问题:

1. 学生对于改革形势的总体效能水平如何?

2. 自我效能感是否具有性别差异?

3. 选择不同毕业设计形式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否具有差异?两者关系是怎样的?

4. 有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否具有差异?关系是怎样的?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5 级英语高翻、英语教育、英日复语、语言文化方向全体毕业生。

(三) 研究工具

1. 问卷

本次毕业设计形式共6 种, 但是全体毕业生的选择包括其中的5 种, 即英语论文写作、文学创作、视频制作、翻译实践和项目报告, 没有作品发表。笔者根据这5 种设计形式分别设计问卷。本研究所使用的自我效能感问卷由边玉芳 (2003) 设计的量表发展而来, 包含17 道题, 涉及能力感、努力感、成就感与挑战感四个维度, 其中包括5个能力感方面的问题, 以及努力感、成就感和挑战感方面的问题均4 个, 被试就给出的问题从“5、4、3、2、1”5 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5”表示完全符合, “4”表示基本符合, “3”表示说不清楚, “2”表示基本不符合, “1”表示完全不符合。量表总分范围在17~85 分之间。

2. 信度检验

笔者根据SPSS16.0 软件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自我效能感问卷中17 个调查项目做了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 得出信度系数为0.774>0.7, 表明此研究可进行进一步统计检测。

3. 访谈

本研究在采用自我效能感问卷基础上对被试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每种设计形式随机抽取2 人, 共10 人。访谈问题在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基础上设计, 包括对问卷中具体题目的回答进行深入了解, 并就受访者的回答随机追加问题以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4. 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

由笔者担任主试, 被试者在仔细阅读指导语后,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问卷测试。问卷不涉及个人隐私, 回答时间约8~9 分钟, 之后通过SPSS16.0软件技术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共215 份, 其中女生199 份, 男生16 份。

收集完问卷后, 笔者对10 名受访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为了获取详尽可靠的信息, 在访谈前, 受访者了解访谈问题, 并对访谈做了相应说明。访谈方式为被访者容易接受的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访谈时间控制在10~18 分钟之间。研究者在征得受访者的同意下, 在访谈中使用了录音设备, 并在访谈后对录音进行了转录以用于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 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

笔者对215 名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四个相关维度通过SPSS软件做了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 显示,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改革中的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中等偏上 (M=3.9666, 1<M<5) , 就自我效能四个维度而言, 平均值介于3.7767 至4.4419 之间, 按程度排序为努力感、成就感、能力感和挑战感。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新的改革形式没有出现消极的反应;相反, 大部分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改革持有积极的态度。尽管在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维度上能力感与挑战感均值相对低一些, 但是学生具有较高的努力感, 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努力的程度。笔者通过访谈发现10 名受访者都相信能够尽其所能,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努力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此结论为Bandura (2000) 等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投入的努力程度。

(二) 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将研究对象分为男女两组, 对于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差异问题, 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2。

经卡方检验, 男女生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Χ 2=0.044, P>0.05) 。

也就是说, 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改革的自我效能感不受性别的影响, 这与Pajares &Valiante (1997) 的写作理解受性别差异影响的结论不一致, 但与唐芳和徐锦芬 (2011) 得出一致结论, 他们认为大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无性别差异。Pajares &Valiante (1997) 做的研究中被试者为男生103 人、女生115人, 男女生人数相当;而唐芳和徐锦芬的被试者为男生157 人、女生61 人, 男女生人数相差较大。本研究搜集到的男生问卷只有16 份, 而女生199 份, 男女生人数上差异较大, 与唐芳和徐锦芬的研究相似, 因此得出与之相似的结论。男女生间不具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男生人数过少。但英语专业现实情况即男女比例差异较大, 这也许能够代表整体情况。

(三) 选择不同设计形式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差异

1. 选择不同设计形式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差异

为研究选择不同毕业设计形式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是否具有差异, 笔者对相应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检测, 结果见表3。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选择学术论文写作的学生与选择翻译实践、视频制作、项目报告的学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7, 0.006, 0.013<0.05) , 但是与选择文学创作的学生间不具有显著差异 (P=0.066>0.05) 。

通过访谈, 笔者发现在10 个受访者中5 人认为在6 种设计形式中学术论文写作最难, 3 人认为文学创作最难, 2 人认为视频制作最难。A同学说“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与写作能力, 而我自己从没接触过正式的学术论文, 因此对我来说学术写作最难。”相对于翻译实践、视频制作与项目报告, 学术论文写作对学生的研究、写作、语言和学术的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 选择学术论文写作的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判断并有信心能够独立完成学术论文。B同学说:“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不够强, 但我会通过学习、阅读文献努力地弥补, 并且我有信心能够按时完成我的论文。”而文学创作同样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创作能力, 对于没有经验并且不了解文学的人来说, 无疑也是困难的。

此外, 选择翻译实践、视频制作、文学创作和项目报告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访谈过程中, 受访学生表示目前还不了解新形式的反思报告该怎样写, 不知道有哪些具体的要求与格式, 但是他们相信学校会给出明确的指示。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学术论文写作形式, 翻译实践、文学创作、视频制作与项目报告为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设计改革小组推出了新型毕业设计形式, 之前没有先例, 学生对于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认知是一致的, 即不能明确地判断出这四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这可能是选择这四种毕业设计形式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原因。

2.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形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为讨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所选毕业设计形式有怎样的关系, 笔者将相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检测, 结果见表4。

经相关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所选毕业设计形式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265 (P<0.05) 。就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维度而言, 成就感和挑战感与毕业设计形式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 , 能力感、努力感与毕业设计形式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P>0.05) 。

结果表明,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于毕业形式的选择。笔者发现10 名受访者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来选择毕业设计形式, D同学说:“我在上高中时写过诗歌和小说, 对我来说选择文学创作要比选择其他形式更容易。”D同学的话为Zimmerman (2000) 的结论力添新证据, 他认为当学生遇到熟悉的任务时, 自我效能感会发挥预测作用。本次毕业设计改革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设计形式, 学生首先要判定自己的能力, 进而选择最适合自己并且最有信心完成的设计形式, 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 指导教师不得干涉学生的判断,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设计形式最适合自己而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考虑选择哪种设计形式时, 倾向于选择对于自己较容易完成的设计形式, 而避免认为较难完成和没有信心完成的设计形式, 这进一步支持了岳好平、施卓廷 (2009) 的研究结论, 他们认为学习者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而放弃自认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同时验证了Bandura (1986) 与Pajares (2009) 的发现, 他们认为学习者倾向于选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任务而避免自己认为会失败的选择。

(四) 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差异

1. 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差异

为研究选择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者通过SPSS16.0 对相应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5。

1:考研2:找工作3:出国留学4:先工作, 不排除继续深造的可能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有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形式时, 未来规划不是主要因素, 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所选的设计形式主要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的, 或者因为之前有过类似的经历而选择自己最有信心完成的设计形式。C同学说:“选择做视频制作时并没有过多考虑未来规划的因素, 只是自己比较喜欢视频制作, 我之前自己做过视频, 周围也有很多朋友懂得怎样制作视频, 他们也能给我很多帮助, 而且我的口语很好, 我觉得我能把我的毕业设计做好。”可见, 学生对未来的规划, 不会影响学生对于设计形式的选择。

2.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未来规划之间的关系

为研究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未来规划间的关系, 笔者将相应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6。

经相关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能力感、努力感、成就感与挑战感与学生未来规划均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P>0.05) 。

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在选择设计形式时不会考虑未来规划因素, 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设计形式,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证实了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未来规划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论。然而, 打算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学生会因为以后要继续进行学术研究而倾向于选择学术论文写作。E同学说:“希望我的毕业论文能为以后的学术研究积累经验并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 尽管自我效能感与未来规划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但是不可否认,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是会受到未来规划因素的一定影响。

结束语

本研究发现:1. 学生对于改革形势的总体效能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中学生努力感水平最高;男女生对于改革的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2.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所选形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未来规划之间不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3. 选择学术论文写作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选择翻译实践、视频制作与项目报告的学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而与选择文学创作的学生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选择翻译实践、视频制作、文学创作和项目报告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4. 有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间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改革总体表现积极的态度, 在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维度上最高的是努力感, 而能力感、成就感与挑战感略低。学校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 并且在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与挑战感。因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形式选择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学校应积极开发出更多合理、适合学生展现能力的毕业设计形式, 可选择的形式多, 有助于学生准确判断自己的能力, 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设计形式。

业余拳击职业拳击 篇8

业余拳击运动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培养机智勇敢、顽强拚搏的优良品质为目的,举行比赛是以提高拳击运动的技术水平,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为宗旨,国际上业余拳击的统一组织是“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简称AIBA),它指导着世界上业余拳击运动的开展与发展,国际性的业余拳击比赛除去4年一届的奥运会比赛外,还有国际业余拳联设立批准的各项州际赛事和其它比赛。

有时我们称“奥运拳击”,就是指业余拳击运动。国际业余拳联明确规定,业余拳击运动员不得参加职业拳击比赛,职业拳击的拳手也不得参加奥运会业余拳击系统的比赛,这一规定至今仍未解除。

业余拳击比赛的时间采用4回合制,每个回合为2分钟,回合间休息一分钟。运动员上场比赛,要穿背心短裤,短裤须长至大腿中上部。要戴护裆、护齿、头戴头盔(重量为227克),使用拳套,所有级别一律使用重量为284克(10盎司)的拳套,拳套的有效击打部位必须有15厘米宽的白色标志。参赛运动员上场比赛除穿戴规定的服装、护具外,运动员不得穿戴其它任何装饰。并且禁止运动员在面部、臂部或身体其它部位涂抹任何油脂或其它对对方有害或有碍的物质。此外,还规定运动员必须刮脸,不允许留长胡子,允许短胡子但不超过上嘴唇,这些规定与要求要比职业拳击严格的很多。

拳击比赛是根据参赛者的体重划分出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的,业余拳击比赛共分为12个体重级别:即48公斤以下级(含48公斤)、51公斤级(46公斤以上—51公斤)、54公斤级(51公斤—54公斤)、57公斤级(54公斤—57公斤)、60公斤级(57公斤—60公斤)、63.5公斤级(60公斤—63.5公斤)、67公斤级(63.5公斤—67公斤)、71公斤级(67公斤—71公斤)、75公斤(71公斤—75公斤)、81公斤级(75公斤—81公斤)、91公斤级(81公斤—91公斤)、91公斤以上级。

业余拳击比赛除台上裁判外,台下有5名评判员,采用电子计分器,记录每回合中有效击中对方的得点拳点数,3次有效击中(得点拳)为1分。比赛结束后,按比赛双方在比赛回合中所得的总分决定胜负。判定一场比赛胜负的还常见的是一方将一方击倒、在台上裁判对其强制数“8”,数到10,该运动员还不能继续比赛,则这场比赛即告结束,判定一方为“击倒获胜”。在同样情况下,台上裁判数到10之前该“倒下”运动员能继续比赛,则比赛继续进行,此外,规则还规定了一些其它情况下的胜负评定。

业余拳击比赛中,台上裁判对比赛规则的执行是十分严格的,从而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双方技、战术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并且保护了运动员健康与安全。

当前国际上很多体育项目已不再有所谓的“业余”与“职业”区分,如田径、足球、蓝球等等。但唯有拳击这项运动还存在着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在其宣传推动和开展这项运动的宗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致在比赛时间、比赛拳套大小、以及比赛规则上都有所不同。

职业拳击的拳手大多与某个职业拳击组织或拳赛推广人签有协议,他的一切赛事活动由签约的经纪人或拳击组织负责,他的赛事与行动自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各个层次的众多职业拳手,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获取更多、更高的出场费,都要寻求自己最理想的经纪人,以求得对自己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获取更高的出场费和经济效益。而经纪人也尽力利用自己的工作成就与经济手段来同有发展前途的极具比赛实力,又具有炒作价值的拳手签约在自己旗下,以作为自己策划比赛、组织比赛的条件和资本,控制赛事的走向,利用经济杠杆通过策划组织与推广引人注目的赛事活动,宣传与占领拳赛的阵地,并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职业拳击的发展。

职业拳赛,按水平不等分为4回合、6回合、8回合、10回合和12回合的不同回合的比赛,争夺拳王的比赛,或称“准拳王”形式的比赛都要进行12回合。比赛所使用的拳套小而厚,重量为6盎司,比赛时不戴头盔,上身赤裸,比赛中的规则限制也不如业余拳击比赛严格,裁判对比赛中一般的顶撞、推压、搂抱等都不予判罚,使比赛更为激烈、火爆。比赛一开始便充满悬念,击倒取胜是拳手的目标与追求,在这火爆的搏斗中,对拳手在体能上、技术上、精神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上前后成立了不少职业拳击组织,这些组织虽有联系,但又都是自己各行其事而独立的,虽然曾有人提出一个像奥运会一样的统一机构,但至今未能实现。著名的拳击组织有:世界拳击协会(简称WBA)、世界拳击理事会(简称WBC)、世界拳击组织(简称WBO)、国际拳击联合会(简称IBF),其它还有世界拳击联盟(简称WBV)、国际拳击协会(简称IBA)、国际拳击组织(简称IBC)、北美拳击联盟(简称NABO)、北美拳击协会(简称NABA)。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拳击组织中,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要属WBA、WBC和IBF这三大组织,这是由于它们在世界职业拳击运动中所曾作过的成绩与贡献所至,也由于当前众多世界新老拳王,如阿里、福尔曼、泰森、刘易斯、霍利菲尔德以及“金童”霍亚、莫斯利等等都在这些拳击组织中登上世界冠军与拳王的宝座,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职业拳坛的辉煌业绩,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至今这些组织仍然在继续发挥着他们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职业拳击的体重级别已增至17个,这些级别是:重量级(高于190磅,即86.182公斤)、次重量级(190磅,86.182公斤)、轻重量级(175磅,79.378公斤)、超中量级(168磅,76.203公斤)、中量级(160磅,72.574公斤)、超次中量级(154磅,69.853公斤)、次中量级(147磅,66.678公斤)、超轻量级(140磅,63.503公斤、轻量级(135磅,61.253公斤)、超次轻量级(130磅,58.976公斤)、次轻量级(羽量级)(126磅,57.152公斤)、超最轻量级(次羽量级)(122磅,55.338公斤)、最轻量级(雏量级)(118磅,53.524公斤)、超次最轻量级(超次雏量级)(115磅,50.802公斤、次最轻量级(蝇量级)(112磅,50.802公斤)、迷你轻量级(草量级)(108磅,48.988公斤)、迷你轻量级(草量级)(105磅,47.627)每个拳击组织都举行上述这些级别的比赛,并且都产生这些级别的冠军,由此看来世界职业拳坛上的各个组织、各个级别所产生的冠军真可谓多如牛毛,举不胜数。

上一篇:电子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应用下一篇:蓝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