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本功学习心得体会
此次语文基本功大赛不仅考查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朗诵和写作上一拼高下,全面展示个人风采。这使我意识到,语文的基本素质不只是听说读,还有写。在作文课上,我们不断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写出感悟、写出人生、写出文采。可试想有一天,有人给语文教师提出同样的要求时,我们是否能从容面对?知不足方能进取,只要我们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现在课堂教学有这么一种现象,只要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多媒体课件,这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次会议就提到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问题,鉴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做好了,锦上添花,做不好,画蛇添足。多媒体教学不应冲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多媒体课件应少而精。与其把大量时间用在做课件上,不如把课准备的更充分一些,更细致一些。
前面说到大部分教师的写作基本功不是很扎实,对学生的指导也只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加之作文教学耗时长,见效慢,吃力不讨好,所以教师在上作文课时都是先说说要求,再读读范文,剩余的时间由学生自由发挥。等到点评时,教师选择其中优秀的作文大加表扬,稍差者提携鼓励,至于一无是处者则保持沉默,不置可否。长此以往,优者恒优,差者恒差,作文的指导意义消失殆尽,唯留恐惧于差者心中,挥之不去。我们的作文教学,既不是在培养作家,也不是在选拔秘书,所以没有必要优胜劣汰,而是尽力使每一位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能。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后,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一工具完成日常的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彰优显差,判出高下。
作为教师,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性别之分,美丑之分,气质之分,学养之分,魅力之分,在教学当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所以我们教师应发扬我们的优点,正视我们的缺点,通过优化组合,努力营造出最佳的教学氛围。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的感受到:形象好气质佳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与评委的好感,课堂效果比较理想;那么形象气质稍差者,只有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提高个人学识水平,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首先,我们对教学改革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不是说改革之后,旧的教学体系全是错误的,只能说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需要做出调整和创新,这里就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并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以什么为标准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课堂效率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给学生灌输有用的信息。只要是课堂效率高,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有一种现象必须重视,有部分教师依靠参考书的问题去征服学生,只要学生拥有了同样的武器,进行顽强的抵抗,教师就会节节败退,不知所措。
再次,语文虽不像数学那样严谨,一是一二是二,但也有很多可以量化的概念,如识字数量,作文字数,阅读字数等等。所以,我们应根据中考的要求,把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量化,达标即可。否则学无止境,教师和学生不知学到何时是个尽头,厌学和厌教是迟早的事。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探究是人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求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的行为方式。”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 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 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 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课前要作好以下工作。1) 深入钻研教材, 正确设置和处理问题。教师在深刻理解科学探究内涵的基础上, 选好探究课题, 把教学目标问题化, 教学过程问题化, 教学评价问题化, 使问题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衡量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师“讲”得好, 而且要学生“问”得好。2) 教师对探究问题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 有所联想, 萌发出科学问题, 或者创设一些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 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这是学生积极探究与自主建构的良好开端。3) 结合实际, 找到需要的各种器材和用品。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 努力寻找替代用品。
2 课堂上要创造良好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是学生喜欢物理, 喜欢探究性学习, 甚至终身热爱科学, 动手动脑, 课堂的良好的氛围。会给予学生积极的体念, 作用很大。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关心和激励, 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信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前提, 没有足够的自信, 很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宽容学生的失误。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面对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 也许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有可能“一无所获”, 但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具有真实的意义。教师要宽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失误。“宽容能增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 被尊重, 从而愿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即使任务艰巨也不畏惧、退缩。若是教师缺少宽容, 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知识的机会, 而且会使学生丧失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3)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是一种具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作用,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 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数学课不像语文课那样, 有优雅动听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 枯燥无味的数字、呆板的公式、抽象的概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许多物理教师叫苦不迭, 课不好上, 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就是不听。所以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用自己良好的威望影响全班学生, 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 因此, 教师的威信、威望和声誉等是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4) 教学的内容要难易适度。要使课堂气氛好, 应要掌握量力性原则, 所教的内容太浅, 没讲几句, 学生就早已一目了然, 学生没有进一步的追求新知的情趣, 学生就会精力涣散, 无所事事, 全班学生学习情绪就会松懈乏味。但是, 如果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难度太大, 学生听不懂, 多次努力, 总是几经挫折, 依然看不到有所时步, 没有得到收获, 学生的学习就会丧失信心, 学习情绪就会下降, 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厌倦气氛。所以教师教的内容和所提出要求难易适度, 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这个难度, 不是不可逾越的, 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 终于克服了困难, 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 全班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和力量, 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得到胜利的幸福和喜悦, 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3 学评考结合, 适应现实
《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科学探究既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 因此, 物理需要学生广泛参加探究学习, 近年来, 各地中考题越来越多地体现课标精神, 不断提高分值。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广泛承认, 提高其得分率, 显得很重要, 措施如下。
1) 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交流和表达,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关注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一, 交流内容的组织, 包括课题的提出、探究计划框架、信息收集过程和数据处理、基本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存在的问题和新发现等, 应学会根据课题特点有所侧重;第二, 陈述的形式, 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 学会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当众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准备有条理的讲稿, 并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
2) 物理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验证性实验, 课堂上完成这类实验, 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就行了。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要求, 在家庭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完成。如初二物理一开始讲“测量”则向学生布置测量任务, 如测量象棋子的周长、厚度、直径, 或重庆到北京铁路全长等。学生不知道结论, 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 需要学生自已去探寻结论。再如学生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橡皮筋长短不一致, 测力计刻度也就有差别, 这必定引发学生的新问题, 为学生的创新埋下种子, 为拓宽加深教材和培养能力提供契机。课外探究性实验与制作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性强, 时间、空间相对充足, 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观察,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五官”的作用, 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手到, 耳到, 口到, 脑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总之, 为适应新的教学, 物理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摘要:教育改革, 势在必行, 正在进行。探究学习, 着眼未来, 作用巨大。教师的基本工作是:第一, 课前准备是前提;第二, 良好氛围靠创造;第三, 学评考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村英语;赴港学习;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38-01
在2014年12月5日到12月10,来自不同省份的30名乡村英语老师在魏老师和陈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由清华伟新杯组织的乡村英语教师赴港学习活动,很荣幸的获得了赴港学习机会,在有着东方之珠美称的香港学习生活了六天。在这紧张、充实而又快乐的六天里,培训的内容给了我教学上很大的帮助,听了香港名师的指导,亲身体验了一些活动,让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我更深刻、更透彻的领会了如何更好的进行英语教学我们还学到了英语教师有待提高的东西,包括教法,授课方式,以及评价学生等等,都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感受和成果!。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新认识了自我
首先,香港学习期间,各位教师们的英语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水平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的尽职与敬业感染了我,从他们每位老师的身上都能感受到温暖和热情,这给我们三十个学员中的每一个学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她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英语口语的使用环境,让我们认识到自身水平的差距,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断,我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相信下学期我会将之用于教学之中的
二、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将香港教师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与自己的进行比较,发现香港老师是把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放在首位。他们会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策略和习惯,并且特别注重小组合作,这点是最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我以及我们地方的大多数英语教师是把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摆在了首位,这也导致年级越高学生学习起英语感觉越困难。因此,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将汲取香港教师们的经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参加香港教师的英语课程教学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品质,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要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这样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对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听香港妇女会中学教师的一节精彩授课以及她耐心的指导,亲身体验了一些活动,我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英语课应该以语言为对象,强调以任务入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个就是知识点,就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总体目标上注意兴趣,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参与实践。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这给英语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明确了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让我开了眼界。老师课堂教学技巧娴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条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做了煎鸡蛋,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愉悦了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提高
通过专家教师的精心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较好的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我们的英语教学法让学生有较沉重的压力,而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一项能力的教学都可以教得非常有趣。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没有安全的语言环境。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安全的语言环境中,教师注重交流的内容而不是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利用自我纠错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就能提高听说能力了。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口语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
五、注重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不仅是一位英语老师,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各授课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注意发展情意和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多用英语激励性语言,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使他们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在课堂结束时利用作业、调查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效果突出明显
六、自身英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这次培训,领导、老师根据我们学员的实际情况,给我们安排的一些提高自身英语教学能力的课程,让我们学习了以前未用过的教学方法;还有辩论课,外教准确的发音让我们佩服,他对每个教学方法的应用让我们对领会在心,让我们感受了标准的英语教学活动,掌握的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这一周里,我们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能,都有了很大进步。
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一书,我真是受益匪浅。是的,对我这位年轻教师来说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对提高我们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更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来不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以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3.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低,对自己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归纳。现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
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学习后,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通过学习,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学习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四、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呼唤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是反映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也要用创新理念武装自己。另外,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一培训使我对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二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几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我不懂的问题,他们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课件制作,以前一窍不通,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我对课件制作不但有所了解,还学会了怎样制作。还有李老师的如何推荐一本好书的讲解,听后受益匪浅,深受感动。
这几位老师的讲述,为我们起到了“扬帆导航”的作用,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老师必须好好地吸收和采纳。
三培训使我对未来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对于没有经验的我,对新的责任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几位老师起到了带头作用。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也许对于我来说,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才能取得好的开端,而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潘建明老师,操着一口带有鱼米之味的普通话,身材高大、健硕挺拔,英俊潇洒。他风趣幽默的专题讲座《教学领导力: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成长保证》让我领略了名师大家的风采。潘老师讲到,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的成长途径,需要有从组织管理、资源开发力、教学领导力、教学思想到人格影响力、课程领导力、教学创新力、教育思想多方面的转变过程。还从具体的各科教学案例中分析了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课堂中存在的具体“病症”进行具体地分析。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一位智慧老人——成尚荣先生,他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且学养深厚、博学多闻,笑容满面,给我们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整个讲座过程中,成教授手中没有半张讲稿,甚至没有提纲,但他思路清晰,每句话都经过深入地思考和揣摩,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他对“立德树人”的深入讲解,引经据典、幽默诙谐,让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让我们挺的轻松、学得愉快,为我们推开了教育的一扇窗。原来这就是大师的学识魅力,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最深奥的道理。
一、要以简单有效的方法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七十余位名家在踏上语文学习之路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小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 激发起了对语文学习的莫大兴趣, 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愉快地行走在语文学习的路上。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回忆起小学语文老师王老师上课时总是满脸笑容, 不大批评学生, 上课也很简单, 读课文, 解词, 然后就带大家造句。老师简洁的教学方法让少年时代的他觉得学习语文既不是一件枯燥的事, 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是老师培育了他对文字最初的兴趣, 而兴趣比任何形式的强制都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曾获多项文学奖的作家申力雯回忆自己在北京十二中就读时, 教她语文的张仲立老师上课时总能结合课文给他们讲一些故事、寓言和成语, 老师从未让他们刻意去记住一个词, 或一个词写上十几遍之类的, 而是让他们造句或编故事, 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创造性与活力, 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了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善更是由衷地感谢教他语文的杨少桐老师:“听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每堂课感觉过得很快, 而且留下的印象很深。这是由于他讲的课能够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的缘故。他讲课极少看教案和课本。因为他把每一课都背下来了, 而且一字不差, 令同学们羡慕、佩服, 也由此对语文生发了热爱之心。”
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会长、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后裔梁从诫先生回忆自己刚上小学二年级时, 识字不多, 母亲通过朗读来教他欣赏古文, 首先是母亲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感染了他。有过演员经历的母亲, 几乎是边读边表演, 声音抑扬顿挫, 至今难忘, 从此也激起了他学习古文、欣赏古文的兴趣。《文汇报》高级编辑徐开垒先生回忆自己学习语文是从听故事开始的, 国文老师每天下午都会和蔼可亲地向他们讲述“岳飞学艺”“精忠报国”“桃园三结义”“诸葛亮智胜曹操”等故事。这些生动的故事引发了他们想方设法去找《岳传》《三国演义》等书来看, 才知道书里的天地如此辽阔, 从此遨游书海不知返。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这样回忆语文老师的教学:“老师教课入情入理地打动学生, 能在学生心上雕镂深刻的印象, 从而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中的国文老师在课堂上教古文是大声朗诵的, 老师对教材熟极了, 朗诵出神入化, 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 历史风云如在眼前, 家乡社稷装进心中。”
以上提到的这些优秀的语文教师都用自己的绝招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朗读、背诵、讲故事, 看似简单的方法, 却极其有效。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背后是教师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艺, 而这正是激起孩子们从心底热爱语文的真正秘诀。
二、要注重课内外结合指导孩子大量阅读
学习语文, 光靠课堂上教师的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世界, 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可能和人类最优秀的、同时又是最优美的心灵和头脑对话, 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浸润和启迪。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悟得语文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 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读作品太少, 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薄弱, 以致阅读写作能力都不强。教师精讲少量优秀作品是需要的, 但这只能是举一反三, 主要还得靠学生多读多看, 教师宜规定一部分作品让学生自己阅读, 略加指点, 定期检查, 同时不妨减少讲解时间, 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课外多读些作品, 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憾。
著名学者舒芜先生指出:语文这东西, 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讲课能够教得好, 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得好的。那么怎么交卷呢?想来想去, 还是只有一句老话:要想学好语文, 得在课外多读书。著名的报人、编辑、作家李普先生也认为:要提高青少年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首先要多读课外书。正规的学校教育很要紧, 从小学起到大学, 目的是学习做一个真正的人,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认为学校主要是教授一种方法, 提高门径。课堂上老师讲解内容很有限, 分量很不够。所以, 人们要想成大器, 必须多读课外书。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运熙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接触到的同辈学人或中青年同志中, 凡是语文学得好的, 一条主要经验也是靠多读多看。
《文汇报》高级编辑徐开垒先生回忆自己读五年级时幸运地得到了张守瑜老师的指点:“学习语文, 光读课文还不够, 还得自己在课外找书看, 这样才会进步。”后来老师发现他读课外书特别起劲, 但选读的书缺乏方向, 就给他开了一张适宜课外阅读的书单, 不但有《精忠岳传》《三国演义》《水浒》和《西游记》, 还有鲁迅、茅盾、冰心、巴金四位作家的作品, 另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秋水轩尺牍》等较浅的古典文学书, 并且要他在小学毕业前读完。也正是小时候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根基。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作家程树臻先生特别感谢自己的语文老师给了他随时、任意借阅藏书的“特权”, 并且对他进行“考查”, 考查的方法是让他复述借去的某一部书的内容并解答老师提出的与此书有关的问题。正是这样的特权和考查, 引导他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善回忆自己初中的语文教师陈霖孙常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差不多每个月总有一次给同学讲小说。每讲一本小说, 不超过两节课时间, 都是经过她浓缩和提取的最精彩部分来讲的, 很吸引学生, 他们听完后都会去借原书来看。陈老师先后讲了《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骤雨》等。就这样, 初中三年, 他们读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上案例, 足以佐证:语文教学, 如果不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收效是极有限的。好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 激起读书的兴趣, 这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三、要引导孩子勤于动笔并不断地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教学除了多读外, 还要多写, 即要让孩子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 在读与写的紧密结合中习得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因此, 引导孩子勤于动笔并不断地激发写作热情, 学会用书面语写作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又一条基本规范。
徐开垒小学时的老师张守瑜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勤于动笔的:“学习语文, 单靠每星期在课堂上做一篇作文还不够, 最好你们能天天写日记, 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都记下来, 这样不但便于以后回想过往的事情, 而且无异给自己每天安排下一个写作的机会。”张先生的话一点不差。自从写日记后, 徐开垒感觉自己下笔作文就比别人快得多了。
作家柳萌回忆中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指导写作上给他的帮助很大。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语文语文, 语就是说, 文就是写。说话有条理, 算你学好了一半儿;作文能成篇, 算你学好了另一半儿。会说不能写, 能写不会说, 都不算语文学得好。”所以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 让他们写学校生活, 写身边事情, 然后在教室里定期出《壁报》, 刊出大家写的文章, 先由同学自己互相评议, 最后再由老师综合评论优劣。有时还找来名家的同类文章, 由老师结合学生的习作, 对比着讲述名家的写作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家申力雯小时候的语文老师鼓励他们写日记, 只要写, 什么都可以, 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感受, 重要的是真实。老师认为日记是学生自己的内心生活, 不是作业, 更不是要展览的, 所以她绝不检查。她说, 你们只要坚持去写, 养成一种习惯, 等你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就是一部历史了。所以申力雯至今依然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陪伴她度过人生的如水年华。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骧特别感激语文启蒙老师戴先生对作文的宽松要求:作文可以不按照老师的命题, 根据我们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感想, 由自己拟定题目来写。所以,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由想象来进行写作。如果在习作中发现有好的文章, 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还要班级学习股长以墙报的方式刊登出来, 在同学之间进行观摩和评比。新课程提倡的自由习作以及重视习作分享早已在戴先生的语文教学中出现。
著名学者蓝英年回忆自己的语文老师韩老师很重视作文, 教学方法也与一般老师不同。他希望每位学生能感到自己的进步, 第一次作文每人都得丙下, 以后慢慢升。不同别人比, 只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从丙下得到甲, 但作文未必比丙下升到乙的同学好, 只说明我进步得比他快。韩老师的这种作文评价方法可谓与当今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如出一辙。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愉悦的写作氛围, 引导孩子写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 并能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孩子写作的积极性, 增强写作的信心, 促使他们保持高度热情继续参与。许多名家回忆:正是老师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勤于动笔并不断地激励写作热情, 最终促使他们走上了著书立说之路。
四、要精心策划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著名少先队活动家顾岫荫老师说:“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 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们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 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 就成为人生珍贵的项链。”语文教学要想留给学生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必须要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通过活动不知不觉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这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规范。
著名学者、作家何镇邦认为:“语文教学更广阔的空间还是在课外, 在于课外阅读和相关的课外活动。当年在中学里学语文时, 也是由于语文的课外活动调动了我学语文的兴趣。当时, 老师组织我们办黑板报和墙报, 参加演讲比赛和辩论, 到革命老区进行采访并收集民歌, 以至于导演多幕话剧等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或参加, 对于我当年学好语文课以及后来走上文学道路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作家申力雯的老师就是一个善于组织各种活动的好老师, 她组织学生开元旦班会, 编谜语, 带领他们看电影、演话剧等等。至今让申力雯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作家曾恬回忆自己在华北中学读书时, 遇到重要节日, 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喜欢举办文学名著朗诵会。从老师们的独诵、合诵、联诵中, 鲁迅、茅盾、郭沫若、裴多菲、高尔基等众多著名作家的名字, 以及他们的美诗佳文, 像春雨和春风, 催发着同学们的智慧, 滋润着同学们的灵魂。这三年的语文课和有关的活动, 使他汲取了营养极其丰富的精神乳汁, 为他热爱文学、热爱教师职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家柳萌在天津一中读书时, 学校组织了不少文学社团, 像新闻社、文学社、话剧社、歌咏队等等, 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随意选择。当时他加入了新闻和文学两个社团, 参加了很多活动, 感觉比在课堂上学到的还要多。
开学第二周,学校组织听新老师的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怎样解决种难点?如何使用过渡语?怎样设计板书?准备哪些教具?……我反反复复修改教案,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中来回呈现,真的是在“背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堂课成了我的开门红,获得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对课文第2小节的处理,得到了高度称赞,内容如下:“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雨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我抓住重点词语,指引同学们理解语言的优美,接着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春雨中想象杨梅树的可爱,我声情并茂地解说道:“春雨柔柔的,细细的,像丝线,像牛毛,轻轻地飘落下来。一棵棵杨梅树像刚出生的婴儿,张大嘴巴使劲地吮吸着甘甜的春雨。好了现在他们终于喝饱了,抿抿嘴,伸伸腰,伸展那绿得发亮的枝条,表演起优美的舞蹈,那一片片细细的,长长的叶子,在雨雾中翩翩起舞,发出优美的声音,像是可爱的宝宝张开嘴巴高兴的咯咯笑呢!”正是这个情景教学的设计,使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成了讨论最多的话题:“张老师的普通话太好了,说得很标准,悦耳的语音,起伏的音调,适宜的节奏。让人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与亲和力,包含浓郁的情感,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言形象生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听到领导和老师们的赞扬,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这应当感谢师范学校的老师们,是他们给我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让我体验到语言文字基本功对语文老师而言是多么重要。
第二天校长还特意从市场买来很多杨梅,让大家仔细观察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是不是我讲得那么惹人喜爱,品一品杨梅果的味道是不是酸甜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后来,有的老师风趣地叫我“杨梅老师”。这些都是对我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最好的评价。从那节课起,领导推选我作普通话推广员,号召老师们向我学习普通话,每位老师上课都要说普通话,把握不准的音可以请教我,还要钻研每篇课文,吃透教材,在授课时心中应该时时充满语言的美感,时时充满激情,并且要把这种激情时刻感染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的内心深深体会到母语的美。
后来我边工作,边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曾多次上乡级立标课,示范课。在区级上优质课,被评为教学新秀,我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总能得到大家的赞赏。有的老师说我口才好,站在讲台上如鱼得水,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学不来。其实不然,现在结合我的经验与感受把我这方面的经验说一说,供大家参考: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掌握语音的基本知识,学会普通话。
第二,丰富语汇,一方面要学习有关词汇的基本知识,例如,词的构成,词义的演变及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一方面要通过阅读文艺作品,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电影等,丰富词汇贮存量。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有利于克服语言的单调性,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
第三,掌握语法规律和修辞方法。(1)学习语法和修辞知识,通过反复训练,使口头语言表达合乎语法规律,并能灵活,恰当地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学习优秀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阅读或听演讲家的讲演,研究他们表达的技巧,吸取精华为我所用。(3)刻苦练习。如何控制音调,使之高低起伏,如何掌握节奏,使之或舒缓,或急骤,如何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等。
这一切仅靠学习书本上的有关知识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必须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学苦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
2011年11月,我有幸作为临床护理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员参加2011年成都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也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十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此次竞赛具体包括三个环节:教案评比、说课和讲课。学院和医院希望通过举办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达到提高教师画、讲、写等基本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掘新人,培养后备力量,形成学院和医院教师队伍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态势,适应优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等目的。
而我作为首次参加竞赛的年轻教员,在这样高水平的平台上,看到许多教师精彩纷呈的讲解让我感受颇深,既学到了知识,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许多不足,现就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愚见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与同仁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为我校和我院的医学教育事业添上一抹靓丽的青春风采。
一、认真准备——虚心请教,吸取经验
作为首次参加竞赛的教员不论是讲课的经验还是技巧,甚至是对教学的把握程度都与其他教员存在明显的差距,为了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教研室副主任给了我最大程度的指导和帮扶,从选题、讲课等各个细节进行修改和指正,同时在教研室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不断进步,虽然仍存在不足,但是从中获益匪浅,正所谓“读书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二、重在参与——自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很喜欢教学,在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恬然和乐趣,教学是一个能教书育人,还能充分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而参与这样的教学还能结识诸多同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同船过渡三分缘”,何况我们同台献技,正像诗句“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中描述的感情一样。
三、不卑不亢——克服困难,自信面对
虽然没有参加过教学竞赛,也明白自身的诸多不足和缺陷,但是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脱颖而出,一方面因为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给我指导和帮助,给我勇气和力量;另一方面,我自信不输于任何人,虽承认有许多比我优秀的青年老师,但是他们也是从我现在这样的水平起步的,不可能天生就优秀突出,诸葛亮说过“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我们要引以为鉴。
四、淡然处之——享受过程,不在结果
我很喜欢参与竞赛的氛围和过程,大家相互借鉴,重在学习,名次其次,今年不行,来年从来,得失不在一时,抱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佛经上说:“持戒者安,全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多欢”,平静泰然,悠然以对。
娄底一小邹艳
通过这次教师基本功培训,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新时期要当好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做到下列几点:
一、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教师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二、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搞好师生关系。
三、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而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一旦当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学生的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学习的兴趣也会真正萌发。
关键词:课堂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一举多得
前几天,我给高一学生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确立》(人教版,2007年)一课。讲到法兰西艰难地走上了共和之路,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以扩展时,一男生插话道:“选票——有钱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这种情况教师可能会有以下表现:(1)装作没听见,继续讲课;(2)狠狠地训斥一顿,将该男生当作具有不正确价值观的典型;(3)因势利导,巧妙利用这种课堂生成性问题,以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选择了第三种。
在同学们笑过后,我面带笑容地说:“你很精明啊,真会赚钱!”同学们又一阵哄笑。接着,我说:“可你只是小聪明!对啊,你得到了20块钱,甚至更多,但你失去的是什么?民主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当家做主!”“很好!为了这点钱你交出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你划算么?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因眼前利益而失去长远利益啊!”有的同学发出会心的笑。这位男生也点头。接着,我又说:“这位男同学说的事情可不是瞎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种现象。在一些村长等基层选举中确实存在‘谁给我钱,我就选谁’的情况。不仅在我们中国,像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它们在民主制早期阶段,这种贿选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但是随着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选举中的弊病有所好转。中国在基层民主选举中出现的种种怪相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民主还很不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学们已经静下来认真听我讲话了。接着,我话锋一转,“选票——有钱吗?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它需要人的素质作保证!没有相应的公民素质,民主也会带来恶果。大家能不能用史实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想听到的回答:“雅典!”“很好!就在前不久我们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很辉煌,可最终走向了衰落,公民素质低下导致权力的滥用正是主要原因啊!”同学们点头赞同。“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我们共和国的公民,中国的民主建设任重道远,能否有实质性的突破,有赖于我们每一位同学素质的提高!”在同学们的脸上我读到了认同和赞赏。
民主是个大问题,使学生们认识民主、理解民主、接受民主。建设民主是历史课程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历史课程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学生们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民主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空洞的。怎样使他们更感性的理解民主,我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效果不太理想。“选票——有钱吗?”这个课堂生成问题使我也灵机一动,有了如上一些发挥。它使学生们认识到:
1.民主的本质内涵——人民当家做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
2.充分尊重和享有民主既是公民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3.民主不是空洞的,它与我们每个人相关。民主的发展完善与公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
在此过程中,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使同学们在笑声中获得了知识,达成共识,升华了情感,真可谓一举多得。“选票——有钱吗?”这样的问题是我在备课时万万想不到的,而在课堂上它猛地由学生抛出来了。如果当时我选择装作没听见,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该生进行批判,恐怕就会失去这个有趣而又有效的教学机会了。所以,对于这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理应高度重视,心怀感激,机智应对,春风化雨,巧妙地利用这种“非常规”问题达到“常规”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师范专科学校)
一.教师须有珠玑字句
尽管如今多媒体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讲的空间越来越小了,但教师口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仍是无可替代的。在课堂上,教师要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使学生在美的语言环境中更好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的神奇。比如,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想象和优美的语言来生动再现诗歌的意境。语文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激情洋溢的即席演讲。口语交际教学需要教师对某一情境有精彩的对答示范。写作教学需要教师有深入浅出的点拨和充满信任的鼓励……这些都在对教师的口才提出挑战。只有机智而富有趣味的课堂语言,才能使学生深受熏陶,感染,鼓舞,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和中国神秘复杂的古老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才会有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师要有生花妙笔
写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自己就要懂得作文教学之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实践总结领悟,得法其中。
语文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作家,但至少应该以这个为目标来不断要求和鞭策自己。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讲起作文理论来头头是道,可自己却懒得动笔,致使理论指导与作文实践脱节,作文训练效果平平。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的写作中都必须有较高的水平。教师必须要博览群书,在品味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去学习借鉴和总结,并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缘于此,语文教师还必须坚持写作。坚持写下水作文,坚持写教学札记和教学论文,坚持进行文学创作。语文教师只有笔耕不辍,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获得提高,并在作文教学中以自己的实力引导学生投入写作,使学生在写作中,在语言的反复锤炼中,在思维的不断激活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能量,爱上写作。
三.教师须有规范书写
谈到语文,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文字,语文老师的字必须要好,这好像也已经是社会对语文老师约定俗成的期待。所以,语文老师要写一手漂亮、潇洒的好字,让“字”如约地成为形象标志。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曾引以自豪的文化艺术——书法,也渐遭冷遇。人们普遍认为写不好字是小事一件,毕竟现在打印的文字是满天飞。这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汉字书写成“鸟文”。尤其是近几年,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书写太差,有的学生的字甚至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书写引导,一手漂亮潇洒的好字既是一个教师的“门面”,也会无形中增进教师的影响力。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往往是从细节开始的,漂亮的粉笔字,自然也是学生乐于效仿的。只有教师首先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写得有艺术感,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才能真正去体会和体现中国文字的精髓。
四.教师要有传神朗诵
作为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上应当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厚实的素养,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首先,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需要我们在朗读中品味意蕴。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很好地范读课文。其次,语文教师要练就高超的朗读本领。教师平时要注意阅读有关书刊,收看有关的录音、录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多渠道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自己经常性地示范朗读,还要鼓励学生充分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技巧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实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充分领会到语言文字在传情达意上的效果,体会语言之美。
南岸小学
王所森
工作之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学习。学习时间,我有很大收获。本次活动,领导高度重视,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师的精彩展示,我认为都是一流的,是最棒的。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事业明天会更好。在学习的时间里,使我体会到学习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按照学校的要求,从领导到教师都参加了本次学习。学习期间,大家非常遵守学习纪律,学的也很认真。学校建立了很好的体制,几乎没人迟到早退。而且大家听得很认真,没有随便出出入入的,我认为这是一次最好的集中学习,也会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
二、本次活动,从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人员的选定以及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们学习、工作的热情还在,没有放松的状态,抓住这个好时机,开展学习教学基本功,必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学习内容也全面,从课件制作、课标解读、说课、讲课等均作了安排;从学习的学科看,不仅有《语文》、《数学》,还有《品生》、《品社》、《英语》等科目,这些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从全乡教师队伍中,精选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课堂教学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上台展示教学基本功,这即是对全体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又是对作课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对他们心态和语言表达上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的过程。
三、本次作课教师都是业务上的精兵强将,各个学科的楷模。各位老师的课件制作很专业的,辅导很到位。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帮助的,也掌握了一些制作方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直观性、趣味性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运用恰当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会给课堂增添亮点,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有学习的必要。几位辅导教师也都是各学科的精英,听了他们的辅导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对比之下,已感觉到自己的学识太浅太浅,确实有充电的必要!
一、乐曲选择要量体裁衣
比赛曲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赛场上自己的最终表现和成绩。以键盘演奏为例,我参赛的曲子是《解放区的天》,之所以选择它,首先乐曲在难度上自己能够胜任;其次乐曲对比鲜明――在速度上有快慢,在情感上有刚柔,并且善于表现;再次对乐曲的演奏风格能把握较好,所以在赛场上自己能理想地发挥。反观一些演奏不佳的选手,有的教师选曲太难,以至于弹奏得结结巴巴,可谓眼高手低;有的乐曲虽然优美但缺乏技巧和难度,因此失去了竞争力;有的偏重技巧难度而忽视作品本身的音乐性,平时作为练习曲弹奏尚可,参加比赛实不讨巧……因此,总的说来,乐曲在难度技巧、音乐表现等方面要多方兼顾,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量体裁衣。
二、注重赛前“现场演练”
参赛之前的一个礼拜,我每天都进行“彩排”,以适应之后的“正演”。我模拟参赛的现场,请办公室的同仁和学校的一些教师来做“评委”和观摩教师,尽量给自己营造现场的气氛。在彩排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乐曲的演奏一遍成功。正因为比赛前经过了多次的模拟演练并一遍成功,所以到了比赛现场,面对众多的专家评委和观摩教师,我没有过于紧张,在静心屏气后很快便进入角色,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
三、准备要周密,防止出现“意外”
参赛之前,针对赛场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我做了多方准备。如对伴奏音乐的准备,考虑到现场的设备是否齐全,我准备了CD、VCD和磁带,带了便于携带可放磁带也可播CD和VCD的收录机,方便了在异地比赛时的复习;赛前对各个场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充分的适应;见缝插针地对比赛用的钢琴作了热身……正因为充分细致地考虑了这些枝梢末节,比赛时才能放下包袱、从容应对。
四、用“小插曲”调剂情绪
适度的紧张有助于现场的发挥,然而过度的紧张和压力会导致发挥失常,因此调节好情绪很重要。在钢琴演奏这个项目上,由于紧张和压力,弹断弹错的选手较多,虽然我是一名“老教师”了,但上台之前同样感受到了压力,正在这时,手机上收到了一条短信,看后我哑然失笑,是一则笑话,原来是教研员为了给我减压而临时布下的一条“良策”,此时我的心情居然轻松了许多,不再感到那么紧张了。虽然这是条“小插曲”,但它来得却如此及时,这对我后来较好地演奏可谓功不可没。还有的选手在演奏之前用纸巾擦琴键等小动作来缓解紧张的情绪,有的以“比赛是展示自己的一次机会,难得有这么多专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自己”等话语给自己减压……可以说,这些“小插曲”对选手现场发挥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摆正比赛心态,注重学习的过程
基本功比赛是对音乐教师专业能力较为全面的考验,比赛成绩固然重要,然而过分注重结果的“功利心态”实不可取,通过比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是参赛的初衷。因此,参赛前,我就确立了以比赛为契机,通过比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注重比赛过程中的学习和积累的参赛目标。在三个多月的学习中,我在声乐、钢琴、器乐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合唱指挥项目上,通过请教专家、网上学习等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使指挥手势更加规范,对复拍子、变拍子等歌曲的指挥方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为今后学校合唱队、乐队的排练积累了经验。特别是在和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音乐听赏、音乐理论上,我对中外音乐史进行了细致地学习和梳理,聆听了大量的各个时代的中外作品,并且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教参进行了整合归类,对《音乐课程标准》也作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正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我才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才以更加从容的心态投入比赛之中。
首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 或者是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兴起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提出了挑战, 同时,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大焦点, 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 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的首要基本功就是能够在教学中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作用。一是教学演示, 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形式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直观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这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扩充学生视野, 拓展教学内容。三是建立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摆脱教师和课堂的束缚, 离开学校, 离开教师, 学生依然能够自主学习, 学习不再是授受式的单向传授、接受, 而是多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其次, 从新课改的教育背景来看,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 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时代的发展,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更新着人们的观念, 新课改的实施, 意味着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就对处于基础地位的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旗帜下, 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并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适应新课改的潮流, 就必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改在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重建新的知识观, 不断吸收、消化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去学习、研究、运用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改革需要不断注入活水, 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 放弃抱残守缺的想法, 走出传统的象牙塔, 勇于开拓创新, 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教师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 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课改正是围绕着这一发展目标应运而生的, 而要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就必须首先改革课堂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再次, 从语文的学科性质来看, 一是具有语言性, 二具有是人文性。语文学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当作根本任务和目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读和写方面具有过硬的技能。语文是一门教人读书识字的科目, 也是传承母语文化的科目, 前者旨在它的工具性, 后者在于人文性。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读写技能方面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不同。这里的“读”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或者是平淡无奇的“复读”, 而是在课堂上教师做示范性的朗读, 富有感情地读, 读出“语文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 阅读课占有很大比例, 阅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 朗读只是其中一种, 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 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朗读, 做到声情并茂,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语文的特色, 语文课必须彰显语文特色。这里的“写”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会写”, 包括写字和写文章。语文教师写字要讲究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不能出错。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一大模块, 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在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下就更应该突出强调。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笔字”的历史地位不断地被削弱。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加强写字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是在传承文化, 也是在彰显学科性质。在信息化时代, 语文教师的读写能力更多地被录音、课件所代替, 这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谈的做法, 我们应该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 但是那些具有学科性质的基本技能不仅不能抛弃, 还应突出和加强。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 认真书写, 给学生写字起到示范的作用。语文教师还要能写, 包括常用文体的各类文章。指导学生作文, 必要时能写出一定的“下水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语文教师自己都写不出相应的文章来, 有何资格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写作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风。身教胜于言传。只有语文教师在写作上确有体会和见解,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自己拥有了这桶水, 而且保证这桶水是活水, 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
最后, 从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和教师自身发展来看, 语文教师要有批判、反思和科研的能力。如今的教学中各类参考书数不胜数, 很多语文教师在纷繁的教参中迷失了双眼, 一味地相信教参, 迷信教参, 在教学过程中提不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缺少创意, 教师只是扮演了一个“复读机”的角色。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 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 是自己的心得, 学生才容易和教师交融。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 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教师过于迷恋教参, 满足现状, 缺乏批判、反思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新课改的理念就会束之高阁, 教学实践还是固步自封, 教改会成为一句空话。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 就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由一个传授者变为一个研究者, 由一个“复读机”变为一个学习者、引导者、组织者,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认识。21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 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因此, 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求知, 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 都是不明智的。老师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该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 而在创设情境、提供比较和体验的材料上多动脑筋。“新课改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否适宜, 最终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就是一线的教师, 教师能否承担这一角色, 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不断地探求、挖掘, 在探求前进的过程中不能忘本。就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国家振兴在于教育, 教育振兴在于教师, 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大师”就要从基本功抓起,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有人这样形象地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如果将教师看做一台电脑, 基本功将是其必需的硬件系统。
摘要:教师基本功是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必需拥有的能力, 任教不同科目, 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不同的。在新课改的大旗下,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功?本文将从社会发展、教育背景、学科性质和教师自身发展四点出发阐述其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基本功;新基本功
G623.2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想要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做个教书匠并不难,若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学者型的教育专家,那就不容易了,这就需要我们苦练基本功。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堂设计很有创新精神,教师的课堂组织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师自身也具备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有效行动。应当说,这种情况与教师专业基本功不够完善,或者有较大欠缺有直接关系
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新教育形式下坚实基本功与传统教师基本功有没有不同?过去所说的教师基本功是“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三字一话”的基本功是过去衡量一个教师合格的尺度,它在历史舞台上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然而,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重新看待教学基本功。随着时代的 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过去所强调的“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有些对于今天所说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了,有些可能会自然淘汰或被新的基本功所取代,或者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认定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重新思考,同时,更需要我们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分析新时代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想谈谈除了具备共性的基本功外,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基本功?
一、艺术的基本功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暂,要想吸引孩子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里面有大量的场景,趣味语文,童话故事……等,教材本身的特点也需要语文老师有艺术的基本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能写会画。当然,要求老师有艺术的基本功并不是让老师在艺术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各个方面都能涉猎一点,略知一、二即可。
也有人质疑,认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普及,使用起来也很方便,需要什么都可以从网络获取,再要求教师会这些,不是穿雨披打雨伞——多此一举吗?其不然,举个例子,在第一次教学《翠鸟》一课时,网络上的翠鸟图片不计其数,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但这些精美的图片似乎没有戳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学生脸上没有找到我期望的表情,結果收效甚微,复习时再让孩子说说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翠鸟的,结果能回答上来微乎其微,少之又少。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在黑板上,在同学们的一片唏嘘声中画了一幅翠鸟的画,然后根据这幅画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效果非常非常好,超出了我自己的想象。课堂上老师的一句清唱,丰富的体态语言…….都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即使你的演技很拙劣,相信孩子们会终生难忘,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记忆深刻。
二、情感基本功
课堂上,小学生活泼好动,勇于表现,但纪律较差,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开小差,自说自话…….没有集体观念,这让很多教师大为恼火,个别学生甚至会让老师抓狂,有时会因为一两个孩子影响全班孩子的学习。基于此种情况,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上课的激情,要有爱孩子,理解童心的情感。懂得呵护孩子,才能诲人不倦,乐在其中,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应当把生活中那些自然而合理的东西自然引到课堂上来,引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你能倾听孩子讲话时,把她的衣领整理一下;孩子正在寻找自已的书,你会意地把自已的书递给她;当习题课上,你注意到他遇到了小困难,在大家没注意的情况下,你帮助他解决了这个小困难;当他在课堂上不舒服时,你摸摸他的额头……..这些“小动作”“小安排”“小帮助”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的确如此,触及孩子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听课的时候,相信听课老师都见过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个班的孩子,有的老师上起课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顺利,学生的目光紧紧的跟随老师,老师成为课堂的焦点,而有的老师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启而不发,茫然的目光不知所措。两堂课的课堂效果显而易见,前一位老师的情感基本功是有目共睹的。
三、挖掘地方资源的基本功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写物的,有科普的,有自然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城市的,有农村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有多少是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呢?面对那些远离孩子生活的内容,我们拼尽全力,使用各种手段,孩子们却一脸茫然,走不进陌生的世界。反思我们的课堂,是我们讲解不到位?还是课件没有吸引力?其实不然,主要是我们所讲内容偏离孩子实际生活,感觉晦涩难懂,引不起孩子学习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具备较强的挖掘地方资源的基本功。课程地方资源就是如此,我在上《桂花雨》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我们本地每年举办槐花节这一地方特色,把课文内容和槐花紧密联系起来,孩子们顿时感觉眼前一亮,觉得课本上的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同时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它是写作的源泉。再比如讲《搭石》一课时,课文走搭石的情景就能在我们的邢侗公园再现出来,于是我把孩子们带到邢侗公园来感受走搭石的优美意境、、、、、、、、只要善于动脑,总能找到吸引孩子眼球的东西。挖掘地方资源需要有敏锐的目光,洞悉周围事物的观察力,需要灵活的头脑。让我们行动起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资源,让知识更贴近孩子生活,让孩子的学习更加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