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1

——阿图什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验材料

阿图什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23公里,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等11个民族。市辖七乡一场,两个街道办事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阿图什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系列文件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注重实践要领,谋划各项工作部署,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平安阿图什、和谐阿图什”目标,大力提升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把握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做法,形成了具有阿图什特色的新经验,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强责任 抓落实 部署到位

阿图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持“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加快阿图什发展的“保障工程”和维护流动人口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来抓。凡涉及流动人口切实利益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日常工作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具体抓。在组织领导上,及时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成员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级各相关部门也相应的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点),形成由公安、街道(社区)管理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覆盖整个市、乡(村)、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网络。各级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得到了较好落实。

在安排部署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汇报会、分析例会、协调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任务分解,责任细化,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部署、有分工、又有协作,形成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合力。

强服务 抓排查 管理到位

流动人口服务模式不断跟进。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比较难的问题,怎么抓?从哪里入手?我们不断理清思路,紧紧抓住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把“绿、静、美、安,易、乐、康、融”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以服务为核心,以惠民措施为关键,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从这四个方面抓工作创新,抓责任落实,抓协作共管,抓关怀服务,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制作发放流动人口联系卡,成立“妈妈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红旗的“党员示范岗”等做法。这些小小的举措,让流动人口感觉服务亲切温馨,工作有新意,有爱心,特别是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社会医疗保险、维权服务,2 子女入托、入学等这些方面,实实在在帮助流动人口解决了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活、就业、培训服务等零距离服务,为流动人口构建服务家园。做到“两个丝毫不能”:一是丝毫不能有损流动人口的利益;二是丝毫不能加重流动人口的负担。在管理上,劳动、公安、城管、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部门联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方便流动人口与市场的联系,特别设计制作了就业服务联系卡,卡上设有服务项目、联系电话等内容。在收取费用上能减免的要尽量予以减免,能优惠的要给予最大的优惠。劳动部门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就业准入登记证》、《务工登记证》,免费联系就业岗位,免费处理各类劳务纠纷;公安部门免费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工商税务部门对在劳动力市场开设食堂和商店的免收一切费用等。如今,面对干净舒适的务工生活环境,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笑了。

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目前,街道社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在社区实行一个窗口服务,一个平台受理,一个程序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促进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对流动人口落实优惠政策,跟踪服务的水平;实行“以房管人、以人管人”,“分片包户、集中排查、定点管理”,采取“捆绑制”、“包干制”等有效管理措施,成效明显,初步实现服务社区化、管理现代化。建立了街道、社区、单位、物业、“红袖标”多层面、全方位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管理网络化,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动态化、常态化管理。街道(社区)扎实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包片包户工作,真正把流动人口各项服务管理延伸到户,落实到人,通过建立包户干部奖惩办 法,激发工作热情,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包户干部日常走访排查工作扎实开展,使“日清周结”工作得到落实,使流动人口情况等得到及时发现和掌握,社区干部做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强化管理措施,责任追究毫不放过。对流动人口管理员工作不扎实、不深入、责任不落实,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或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对干部职工隐瞒不报的出租房屋或留宿他人3日以上不主动报告的,清查中发现的,对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加以整改,如果整改不力,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对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给予一票否决;对出租房屋隐瞒不报,又不履行治安管理责任,发生案件的,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同时对相关责任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一票否决。对群众、村(居)民出租房屋不主动办理登记手续的,非法出租的,坚决予以取缔,查究出租人责任,对村(居)民留宿他人3日以上不向村(社区)报告登记的一次批评教育,二次停发3个月享受的各类惠民待遇补贴,三次的或容留、雇用“三无人员”的取消享受的一切惠民待遇。

流动人口排查多措并举。街道(社区)85名包户干部对所包户分类、分片入户排查,做到了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建立了以片区民警、包户干部为骨干、红袖标、中心户长、楼(院)长、享受低保人员为辅助的协管员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对流动人口随时报告登记管理,确保了将“来有登记、在要管理、走要注销”落到实处。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行动,重点加大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密集的场所排查整治力度,及时发现和掌握漏登失管问题和违法犯罪苗头等安全隐患,对漏登失管的及时登记纳管,对违法犯罪苗头及时防范打击,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不留盲点和死角。建立了清查工作长效机制和制度措施。扎实开展流动人口的“三查”工作,实行集中排查、村(社区)日汇总、周例会、乡(街道)月分析、日清日报制,在城市建立了逐户排查登记制度,在农村建立了干部包户排查制度,在逐户排查登记的基础上,采取公安、房管、街道、乡(村)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开展日常清查、集中清查、拉网式清查,确保查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做到对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2008年以来,全市共登记核查流动人口26580人,清查“三无人员”415人,抓获在逃人员55人。

强防范 抓打击 措施到位

近年来针对流动人口的犯罪特征,我们组织公安等专门力量,加大流动人口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四知四清四掌握”运作机制和干部包户机制,做到定期见面和电话约定,及时见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并对其证件逐一进行信息登记、指纹捺印和图像采集,建立流动人口、外籍流动人员基础信息台账,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和行动轨迹,做到一人一卡一登记,做到了心中有数,管理有目标,防范有重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2

2014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位于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惠农渠灌域, 涉及京星干渠、幸福二号渠、银河渠、刘家渠4条支渠, 项目区总面积0.156万hm2, 项目区全部种植粮食作物, 麦套玉米占20%, 水稻占80%;项目区土地条件较好, 但存在着灌溉用水不足, 水费分摊不公、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问题。

2 主要经验及做法

2.1 围绕一个目标

以实现节水增效为目标, 从农业初始水权分配、供水价格调整、落实精准补贴机制、节水奖励机制、农民用水组织规范化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6个方面认真实施, 并通过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推广实用的量测水设施、加强水费计量管理等工程, 将灌溉周期由11d缩短到7d, 项目区节水150~200万方, 节水率达15%~20%。

2.2 强化5项工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 打通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就项目区选取、政策制定征求各部门意见。为项目顺利推进的绿色通道;强化舆论宣传, 提高干群认识。深入实地, 召开县、乡、村及群众座谈会, 大力宣传《关于印发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制作发放水价改革宣传单, 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政策, 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 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强化工程建设与后期运行管理。完成144座旧渠口改造和配套安装一体化自动控制设施, 铺设电缆光钎12.8km, 完成渠道砌筑24.13km, 维修改造协会服务中心一处。同时积极推进协会管理服务工作, 将京星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和幸福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此次试点项目工程管护、用水管理、协商定价、水费计收责任主体, 制定并完善了农民用水协会章程、协会会长、协会副会长职责、监督委员会职责、协会财务收支等管理办法。实现农民用水协会在项目申报、实施全过程参与, 对水价方案制定建言献策, 对工程建设主动配合,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强化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政策措施。专门制定了《关于贺兰县2014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消除群众对水价调整增加负担的疑虑, 增强节水信心, 促进全县灌溉管理井然有序;强化农民用水者协会杠杆调节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 成立了2个以灌域区为界的农民用水者协会, 按照“独立自主、自我发展、农户参与、自负盈亏”方式运行, 由协会对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进行自主使用和管理, 充分发挥协会用管一体的杠杆作用。

2.3 实现2个推进

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专门制定了工程产权改革方案, 并同步启动实施, 对试点区已实施的工程进行了登记造册, 由县水务局向农民用水协会颁发管理权证及使用权证, 切实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转换。依据项目区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 确定了初始水权, 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 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到户, 用水户依法享有使用权。在本村范围内, 各水权所有者之间可在协会同意并登记的基础上自由协商定价进行水权交易, 水权证由县政府统一颁发。农业水价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根据相关规定合理确定试点项目区内不同用水综合灌溉定额标准, 并将其作为第一量级, 对下一量级的用水量, 按1:1.5:3的原则, 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具体如下:定额内水量按定价执行;超定额水量20%以下加价1.5倍缴纳;超定额水价20%以上加价3倍缴纳。

2.4 突显3大亮点

优化测水系统与灌溉渠道, 实现水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政策措施的配套落实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优化和完善测水系统和灌溉渠道, 强化管理措施, 有效的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应用自动化控制闸门, 实现用水计量信息化传输。通过配套完善121套自动化控制闸门, 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和远程自动化信息传输;完善信息自动化软件配置, 实现全自动化灌溉管理。

2.5 取得5大成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3

关键词:改革;医院;经济管理;创新手段

医院经济管理应该是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由于以往的医疗单位一直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使部分医院的领导只是注重医疗服务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然而,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医院的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及发展。在市场经济还在发展的阶段,医院只有通过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才能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医院建设。加强医院经济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经济管理意识

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要求我们的医院管理者必须摒弃原有的“大锅饭”思想,我们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重新审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竞争为动力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措施,并随着市场的更新不断调整、创新,真正落实为人民提供健康、绿色的医疗服务的经营目标。

(1)医院经济管理要充分了解医疗市场,根据医疗市场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来调节管理方向,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针对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在医疗市场中变被动为主动,整体把握医疗消费的变化趋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医疗服务质量依然要放在关注的重点,只有做到医疗质量高、服务态度好、病人花钱少的优质服务,才会在医疗市场中为自己增加竞争筹码,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3)医院要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服务功能,积极开拓医疗服务市场,如对当下不断增加的亚健康人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不断在竞争中吸取经验发展自己,将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效的统一在一起。

二、加强成本管理

医院的成本管理是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使医院成本最小化。医院只有真正的从成本管理上出发,才能切实解决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现状。(1)医院上下都要树立成本意识,要时刻将“病人花最少的钱获得最优的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引目标,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作为工作的准则。(2)医院要建立以各科室为基本单位的成本管理责任中心,每个人都作为成本管理的一份子,杜绝成本浪费,对于那些无效的检查或高价药要坚决采取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鼓励所有职工学会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把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效益作为己任。(3)成本管理不仅是医院单方面的获取收益,还要真正的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医院应严格控制医生的开药处方,并及时准确的掌握各科室的医药费用信息,将药品控制成效作为每个医生的奖金及晋职的考核项目;同时,开发并推广成本低、效益高的科学技术和实践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措施,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这样的医院会吸引更多的患者,医院知名度随之不断的扩大,医院逐渐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杜绝卫生资源的浪费

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浪费也会导致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医疗服务并不是普通的商品交易,它是国家的公共事业,因此不能单靠市场经济来作为医院的资源分配导向,政府需要在其中进行调节和控制。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具体的分析并实施规划,合理的建设、合并、调整医院的整体布局,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科室建设,在能充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控制基础建设和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有效潜能,严厉杜绝卫生资源的浪费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医疗卫生资源的成本耗费而导致的医疗费用过高现象。具体措施如,医院在进行采购医疗设备时由院内设备管理部门计划,采用招标的形式采购,设备部门根据各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配设备的使用顺序,并且设备的使用为有偿使用,医院收取相应折旧费,这样各使用科室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申请使用设备,而不再争抢。合理使用各项设备,提高了设备的利用价值,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避免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四、加强财务管理

医院的经济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即将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以货币的形态进行控制调整,它贯穿与各项管理及业务的全程。医院的财务管理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业务管理中,如药品实行“金额管理,部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和责任追究”的制度,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丢失无数,浪费无底,霉变无人过问的以存定销制度,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积极地看管好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药品。对于各种卫生材料及使用药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入库的时候进行验收,定期对各项物资实行盘点、对账。这样将各环节进行责任制分配可以查漏补缺,减少物资的不明原因丢失。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使每个人都时刻牢记节约,减少了医院的财务浪费,增加了医院的收入,进而提高了医院内全体员工的薪酬,更重要的是,在系统、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下,院方从源头上控制了医院的耗费并且提醒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合法。

参考文献:

[1]游祖宏:新时期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9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4

一、社会治理理念提出的背景与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抓手。

对于“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运用,在认识上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主要使用的概念是“社会管理”,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我们党开始用“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来替换“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治理并非简单的“一字之变”,它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不同,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处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

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创新政府行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0年,全国确定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并制定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指导意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2015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完善”“创新”社会治理越来越强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治理思路越来越清晰,社会治理的内涵、外延、重点越来越明确,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这个总要求。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要激发社会活力,二是要通过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是我们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目标所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任务总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次,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偏废。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和稳定中保持发展的对立统一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当我们需要对稳定与发展进行取舍时,往往是重前者,轻后者,即关注稳定和秩序有余,关注活力与发展不够。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只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方面,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才是社会治理的真正目的,两者必须协同推进。简而言之,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稳定与活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因而社会建设领域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更复杂,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一)社会问题多发频发突发。

每年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迫切要求创新社会治理。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待遇、土地征用、工资福利、房屋拆迁、涉法涉诉等利益领域内。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反映分配关系的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二是反映城乡关系的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矛盾,三是反映劳动关系的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四是反映党群干群关系的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矛盾。这四个方面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共同预示着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多发、矛盾增加、风险积累。因此,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创新社会治理,建立新的社会运行秩序,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换而言之,是社会问题多发频发倒逼社会治理创新。

(二)不断增强的社会流动,在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的同时,对社会治理的重心提出了新要求。

据有关统计,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过去“单位人”占95%以上,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到30%左右。2010-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保持2亿人以上,大量“单位人”已经向“社会人”转变。社会流动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跨地区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社区人的大转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新难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和方法受到严重挑战。

(三)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动。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所催生的市场多元主体,在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的同时,如何协调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认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我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据此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革,尽早制订出新政策、新措施,统筹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人人享有改革“获得感”的社会。

(四)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

突出地表现为一是观念滞后、“本末”颠倒,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错位。有些部门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时,其价值取向不是从“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益本位”的理念出发,而是从“官本位”“政府本位”出发,严重影响了政府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二是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社会发展。以GDP论英雄,导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至少十年以上。三是党政不分,政社不分。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实践中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了“社会治理国家化”的治理体制,导致了政党、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导致党对社会事务的治理太过集中又事无巨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应当承认,多年来政府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政府职能有了很大转变,服务意识有了很大增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在继续向前推进,但是需要改革的方面仍然很多。五是社会组织发育不够,发挥作用的空间有待提升。截至2016年一季度,全国有业务主管部门并经过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有66.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2.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3.1万个,基金会4841个。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初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发育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行政色彩浓厚,自主性不高。从我国现有的社会组织看,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社会组织,绝大多数是官办、官管,或者是官办程度较高。第二,组成结构不合理,功能发挥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很不平衡,互益性组织尤其是互益性经济类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等发展较快,而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相对较慢。第三,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一部《社会组织法》来规范和保护社会组织的活动。第四,认识不到位,对社会组织功能认识不足。

三、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和解决办法

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形成多元治理结构;要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让法治在规范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让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生长的力量竞相迸发,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安全和谐。

为此,要在路径选择和重点把握上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治理治什么:“两平一调”

社会治理主要是党委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以法律、行政、道德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性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笔者对十多年来中央有关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文献和学术界的观点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认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简称“两平一调”,包括:一是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包括建立社会治理新格局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与社区平台。二是平安建设,涵盖社会治安、应急机制、国家安全建设等领域。三是协调好三个关系,即主导与主体、维稳与维权、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根据大量的调研观察,目前在各地的实际工作中,日常的社会治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平安建设,二是保底工作。前者主要是政法委、公检法和信访部门在做;后者则主要由民政、社保等部门负责。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治理体系,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前面讲的三个大的方面,具体内容可以随情况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但大的框架应当相对固定。

(二)社会治理谁来治:多元主体治理

近代以来,国外理论界对治理主体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受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思潮的影响,公共行政理论占据了主流,政府对社会政策等一系列事务大包大揽。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以借鉴企业治理经验为特征的新公共治理理论大行其道。美国学者盖布勒和奥斯本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即许多政府职责可以通过合同外包出去。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新公共服务理论兴起,该理论的代表作——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一书中提出,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要尽量满足公民个性化的需求,而不是替民做主。以上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格局新体制具有启发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表述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治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最大差别是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制建设,这一点的落实将极大地改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向着“小政府、大社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党委要“抓大”,主要是“抬头看路”,做好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战略规划以及制度建设等顶层设计。政府负责,主要是做“服务”,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治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多元化的需求。社会协同,重点是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与政府相比,社会组织具有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天然优势,它可以将触角延伸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公民的个体诉求。公众参与,主要是“自治”,没有社会的自治,就不会有社会的善治。要广泛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一定要调动每个公民的积极性,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法治保障,主要是讲手段,依法治国是我们的总要求,社会治理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法治这一根本性的保障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强调法治作用的角度,为规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治理怎么治:确立正确价值导向,多管齐下

1.创新社会治理理念,重点解决治理为了谁的问题。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治理和服务,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的观念。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领导就是服务”。今天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尤其要牢记小平同志这句教诲。三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体制时,特别加上了“法治保障”这一条,说明了社会治理必须要依法治理,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合法。

2.强化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和服务功能,解决过度治理与治理空白的问题。所谓过度治理,就是对同一问题,众多的社会治理主体都要去进行治理、体现自己的权威,结果是多头治理、争利越位、交叉错位,被治理对象越治理越死,而当真正需要解决问题时,各治理主体又职责不清、扯皮推诿、互相内耗,有治理之名而没有治理之实。老百姓常常说“九个大盖帽管着一个破草帽”“九龙治水而水患不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治理空白就是该管的无人管、管不了,出现了盲点。政府要全心全意地提供公共服务,真正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建好社会组织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解决社会治理无资源的问题。当前,我国不少社会组织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在这方面可采取的措施,一是政府委托经营,即政府变过去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国有的福利设施委托给民间经营者。上海浦东一些社会组织的成功运作,实际上就是政府委托经营的样板。二是政府购买服务。“十三五”规划指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三是政府补贴服务。这方面的思路主要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给社会组织,帮助社会组织实现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4.建好社区平台,健全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建立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居民自治为基础、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新型社区治理体制,切实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治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是对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站在社区看社区,社区姓社名区,要使社区建设社会化;跳出社区看社区,社区姓区名社,要注意社区建设的整体性,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一些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政府来协调解决。

5.广泛动员吸引民众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民认识自己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把权利、责任与义务统一起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草稿 篇5

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关键,推进是重点,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在推进上做文章。在创新管理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创新思想,深怀群众利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才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坚持完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一首要的政治任务。要认真履行职责,有效发挥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特殊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创新思想谋发展,明确方向争上游

任何工作目标的实现都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坚定的目标,明确的要求,朝着一个正确方向努力,才不会迷失方向,最后取得成功。乡党委书记吴建华带领乡全体干部深入学习市、区有关安排部署,切实悟透弄懂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意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其次组织乡班子成员,召开工作研讨会,深入村组搞调研,问计于民,索策于众,开阔思路,达成共识,谋划发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创新思路谋发展 奋力提升争先进》工作思路。在市、区的领导下,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做好五项工作即:既定方针不动摇,设施建设大突破,干部素质大提升,服务水平大提高,整体工作创一流。“既定方针不动摇”是创先争优的决心不动摇,绩效考核制度不动摇,扶强扶优政策不动摇。“设施建设大突破”是指村级办公用房建设、旅游设施建设,内部功能齐全、工程质量过硬。“干部素质大提升”是一五学习常抓不放,集中培训定期进行,重点推出主题教育和法律培训活动。“服务水平大提高”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民政、土地、司法、派出所、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履职水平,服务乡政府的中心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整体工作创一流”是指全乡各项业务工作要高标准完成,力争创全区一流。乡党委、政府还研究制定了《责任制考核考评实施细则》,周周检查,月月考核,争上游创佳绩工作任务进行量化细化,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确保工作不留死角,人人有责,个个担责。

三、以主题教育为主线,努力在提升全体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

以“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为主线,努力提升全体人员的政治素质。开展有特色、有特点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全体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党史、革命史,从思想深处解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自觉把崇高理想信念同社会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全乡干部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未来的方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以周一、五学习为主导,努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周一五学习制度是乡里近年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制度,形成的良好学习氛围,是我们确保学习时间和效果的保证。利用周一五,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胡锦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新要求,深刻领会讲话内涵,吃透上级精神,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全乡人员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形成了干好各项工作的合力。

四、以反腐倡廉建设为手段,努力推进党风政风的进一步好转 努力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革命传统精神,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全面加强机关工作纪律,严格机关车辆,办公设施的管理与使用,确保基础设施发挥正常职能,实行财务、政务公开,阳光作业,接受群众监督;科级干部定点包村下乡,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还组织全体人员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剖析,寻找差距,发掘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促进了党风的进一步好转。

继续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制定出台了《责任制考核考评实施细则》,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量化,村委工作、治安工作、人民调解工作、矛盾排查工作、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等重点工作实行领导包项目,任务到人头。工作中引入考核奖惩、扶强扶优政策,上下班签到实行量化计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行量化计分,工作质量实行定性计分,月月检查督促半年一评比。对工作完成突出的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了再支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促进我乡工作走上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提高了行政效能。

隆重推出“比、学、赶、超”活动,致力改变机关新面貌。“比、学、赶、超”活动在各村、站所开展。“比”是比奉献,“学”是学进步,“赶”是赶先进,“超”是超自我。要比默默无闻,勇于担责的奉献精神。要学习全区先进乡镇工作经验,热爱本职,顽强拼搏的精神,要面向先进,争先恐后,创一流的工作,要自加压力,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制定“比、学、赶、超”活动目标,将全乡各村委、各站所的工作任务量化、细化,制定《基层工作目标考核细则》,每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打分排队。制定“比、学、赶、超”活动措施,依据考核排队情况对站所、村主干个人实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比学赶超”活动环环紧扣,步步紧跟,改变了机关的工作作风。

五、突出重点抓落实,快马加鞭创佳绩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坚守法制、维护公正,推进和谐”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围绕指导思想,我们在重点工作上创佳绩,亮点工作上创佳绩,全面工作上创佳绩。在重点工作上创佳绩。“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是我们工作的三大职责,是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今年重点抓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提升法律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普法宣传,在3月、6月法律宣传月,我乡组织土地、司法、民政、派出所等单位利用集会日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村、散发传单,接受群众咨询,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大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今年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对乡、村调解员进行2次集中培训,提高了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要扎实开展矛盾纷纷排查调处工作,对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农村经济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多发性、普遍性纠纷村信息员要及时发现,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解,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大力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工作,是我乡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细做好接收、管理、变更、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特别要做好教育矫正、防止重新犯罪,这是我们社会矫正的关键所在,重中之重。安置帮教要积极协调区劳动保障、妇联、民政、工会等职能部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协调组织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刑释解教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四是全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了确保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公平的法律保障,今年司法所要联系区援助中心,进一步规范援助案件的受援条件、服务标准,提高法律援助质量。继续在乡镇所在地、村委所在地开设便民利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就近从快获得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起到主要作用。五是全力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切实做好普法宣传教育。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我们要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迅速铺开工作,制定出台“六五”法制宣传规划和今年的计划,开展宪法、基本法的宣传学习,尤其是对关系我乡民生、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针对性宣传普及,提高全乡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六、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建议

1、试行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干。

2、成立乡、村巡逻队,24小时值班,统一制服,配备警具、车辆。

3、阵地建设,乡派出所建造独立的办公用房,充实警力,增加人手。

4、落实司法所办公经费,加强人民调解,两劳帮教,社区矫正管理经费拨付。拨付车辆、警具,全员收编,加强管理,稳定队伍。

5、建议司法所人员警察编制,落实村级调解、治保人员误工补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6

讲话(苏荣)

苏荣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进一步部署,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重要决策。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要正确看待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紧紧把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个大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的关系。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一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始终,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始终,一定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始终。

苏荣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妥善解决五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要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省仍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从现实情况看,我们既面临不少‚发展中的烦恼‛,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发展不足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实现江西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防止和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多地享受到发展成果。要着力研究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土地资源紧缺、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四个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环境污染,要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的原则,严格禁止引进和发展高污染项目;二是征地拆迁,要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和程序,规范操作、理性拆迁,决不能搞强制拆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善待群众,厚待群众,补偿标准在法定范围内尽量就高不就低。三是劳资关系,要高度重视劳资关系的调节,注重引导和协调处理好劳动用工、薪资分配、社会保险、安全生产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四是物价问题,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产、搞活流通、稳定物价。

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妥善解决体制转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治理社会的根本之策。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把难题、‚包袱‛留给别人或后人是缺失责任意识、不敢担当的表现。要敢于正视问题、触及矛盾,敢于碰硬、勇于攻坚,为长治久安破除制度障碍,提供制度保证。要认真总结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国有非工业企业、医药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已由改革之初群众普遍受益的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改革的指向已由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改革的触角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必须更加重视改革方案的科学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妥善解决利益调整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建设绿色江西、和谐江西、幸福江西。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浸透到血液中、骨髓里,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切实抓好抓实。一是下大力气解决多数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着眼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切实落实普惠性民生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二是更加重视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各级党委、政府要时刻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真心关怀、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四是要坚持综合治理、重心下移,妥善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结合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在有序扩大城镇户籍人口比重的同时建立健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使流动人口就业有门路、孩子有学上、家庭有房住、权益有保障,增强归属感。二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在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常态化的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逐个落实监管责任,逐个制定帮教办法,使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加强‚两新‛组织的管理。深化对‚两新‛组织管理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四是加强社会矛盾的调解处臵。加快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主动化解日常矛盾,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特别要重视和加强民事纠纷的调解。要把化解涉法涉诉矛盾放在重要位臵,推进‚三长接访‛工作,最大限度地疏通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出口‛。五是增强基层管控能力。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要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整合基层政法、综治、信访、城管、民政、人保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合理配臵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要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团结教育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身上,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增强基层管控能力。

五是要坚持疏导为主、虚实结合,妥善解决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既不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可简单采取批判、压制、封堵的办法,而要坚持疏导为主、虚实结合。在教育引导中,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既要理直气壮、旗臶鲜明,又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讲究方式方法,防止空洞的说教,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把加强现实社会的思想舆论引导与虚拟社会的思想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虚拟社会的舆论影响力和组织动员力越来越强。既要注重通过网络及时掌握社会动态,防止因网络炒作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又要善于运用网络加强正面引导,疏导社会情绪。尤其要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理性看待公平正义、正确认识腐败问题,引导人们学法、守法,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民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

苏荣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水平。

——要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克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倾向,树立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补齐社会管理的‚短板‛。克服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的倾向,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克服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倾向,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社会管理的始终,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克服重事后处臵、轻事前防范的倾向,树立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和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克服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的倾向,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是根本,各级党组织必须把社会管理牢牢抓在手上,摆在重要位臵,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管理。政府负责是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切实防止和避免政府管理越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社会协同是依托,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公众参与是基础,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探索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积极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我们党是执政党,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尤为重要的是更好地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表率作用和主导作用。要健全党委、政府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把维护群众权益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

——要进一步增强应急处臵本领。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有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新生社会矛盾和问题将长期存在。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避免发生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探索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处臵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承担着维护一个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臵能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见微知著,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化解在‚微风乍起‛之时。要有快速的反应力,面对突发事件要多谋善断,及时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敢于负责,勇于站在第一线,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果断决策,迅速处臵,控制事态发展。要有细致的疏导力,以坦诚真诚的态度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耐心细致做疏导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情绪。要有坚韧的内定力,处变不惊,忙而不乱,始终保持冷静、理智,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处理问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尤其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信息失实使事态扩大。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要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让群众的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要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工作,尤其要学会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做群众工作。要切实抓住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这个关键点,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来想问题、看问题、处理问题,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时刻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和安危,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始终站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个立足点,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实行‚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四心‛服务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萍乡市委

近年来,萍乡市通过党性引领,作风创新,逐步走上了一条萍乡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主要做法概括为:贴心、尽心、舒心、安心。

——与群众贴心,增强亲和力。2008年,萍乡市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活动,组织和引导1万多名干部深入农村、社区,为基层和群众服务。2009年,又把这一做法延伸到企业,从市直机关选派130名熟悉经济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干部到工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担任特派员。2010年12月,又开展了深化‚万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百日集中活动,统筹选派了党建指导员、企业特派员等六支队伍,构建了‚群众贴心人‛区域化维稳联防体系。

——为群众尽心,增强战斗力。该市在城市社区探索建立了‚和谐社区、温馨家园‘1365’工作机制‛,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自治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农村全面推行‚4+2‛工作法,探索建立了‚政治上给予出路、经济上给予待遇、职能上给予完善、管理上给予强化‛的机制;全面推广党员‚百分制‛考核做法。2007年以来,该市芦溪县张佳坊乡对农村党员实行百分制管理考核。今年以来在全市党员中推广;持续开展结对帮扶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2008年以来,该市对52个城市社区、223个村、56个城镇社区进行了集中结对帮扶,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帮助建设服务活动场所。

——使群众舒心,增强原动力。萍乡市切实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十一五‛时期,共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指标344项,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477件,综合投入达124.23亿元。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稳定就业形势,‚零就业家庭‛就业安臵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6%以内;从2008年开始,该市正式启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四城同创‛工程。目前,已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面完成国企改革。全市47户国有工业企业中,累计投入达12亿元,妥善安臵职工3.9万名,职工再就业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让群众安心,增强凝聚力。萍乡市不断加强信访工作,2009年以来,信访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第一。2010年,该市成为全省信访工作唯一一个实现‚七个为零‛的设区市;突出加强安全生产,建立了一整套高危企业生产安全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烟花爆竹百万吨死亡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了‚天网‛工程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了1194个视频监控点。

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改革

省国资委

至2010年6月,我省圆满完成507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共有47.22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臵。此后展开的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3月底,七个系统1782户国有企业已有1635户企业完成改制,占企业总户数的91.75%,安臵在职职工19.36万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3.2%。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省筹集的企业改制资金,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经济补偿金,偿还拖欠职工应发未发的工资和欠缴的社保费用,解决好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仅507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我省就发放经济补偿金55.52亿元,补缴养老保险拖欠费用22.2亿元,补缴医疗保险拖欠费用42.35亿元,补缴失业保险拖欠费用5亿元。通过与战略合作者洽谈,签订新型劳动关系保证了大部分员工上岗,同时采取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推荐园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录用、鼓励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多项措施,想方设法为职工谋出路、开辟就业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在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中,有10万名职工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通过各种途径,绝大多数人实现再就业。——坚持依法依规阳光操作。我省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特别强调坚持依法依规操作,做到一个步骤不少、一个程序不乱、一个环节不错。坚持民主操作,落实好职工‚四权‛:公开改革方案、改革政策、操作程序,落实好职工的知情权;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组织职工代表讨论和审议改革方案,落实好职工的参与权;认真组织召开职代会,规范职代会的程序和表决过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改革方案和职工安臵方案,并要求高票通过,落实好职工的决策权;让职工监督改革过程中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职工权益维护情况,落实好职工的监督权。坚持阳光操作,将改革的步骤方法、资产处理、评估结果、债权债务清收和偿还等,通过职工看得懂的有效形式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监督,绝不搞‚暗箱操作‛,坚定地相信和依靠职工,充分发挥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得改革平稳顺利推进,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

——发挥组织作用形成合力。企业党组织在制定企业改制决策、设计改制方案和具体实施中,始终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改制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为企业改制提供了坚强保证。工会组织既旗臶鲜明地支持改革,又忠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履行职责,强化源头参与,主动与职工沟通,及时反映职工诉求,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支持改革合力。

以维护职工权益为根本

省总工会

全省各级工会在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下,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

——把职工权益摆在第一位。省总工会源头参与了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政策制定;依法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全省实行工资集体协商企业42027个,覆盖率达到88.4%;与省人保厅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活动,与8个省市工会开展省际农民工维权合作行动,每年为农民工追讨欠薪数千万元;每年开展竞赛活动,建立了一支20余万人的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员队伍,扎根车间、班组,对劳动安全进行监督。建立‚凡伤必探‛制度,坚持对工伤职工进行探访;建立了省、市、县、街道、社区五级工会帮扶网络体系和困难职工电子档案。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去年全省各级工会共筹措帮扶资金4.2亿元,对42万困难职工进行重点帮扶。

——围绕发展做好群众工作。在国企改革中,省总工会做到坚持源头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做到积极处臵舆情信访,快速准确地向党委、政府反映职工的思想动态和舆情访情。针对非公企业迅速壮大的情况,省总工会突出了非公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开展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先进企业文化的非公企业。此外,从源头入手,突破了劳务派遣公司组建工会工作,吸收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源头入会。

——完善体制机制。省总工会加强了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制度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目前全省建立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的企业4万余家,建制率超过91%,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建制率为87%,位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诉求快速反应机制,成立了网络舆情小组,完善了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处臵机制,及时报送舆情和信息,并建立了工会‚12351‛职工维权热线,做到耐心接访;坚持定期向同级党委汇报工会工作;坚持与同级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配合人大加强工会立法和开展执法检查;建立了与人保部门、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工商联的三方(四家)协商机制,共同协商处理劳动关系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打造社会管理民生化新模式

丰城市委

丰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市,去年又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

——强化群众利益至上。始终坚持‚三为‛:一是坚持发展为大。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群众利益来落实,做大经济总量。二是坚持民生为先。强化民生民享项目选定问需于民、民生民享建设运作模式问计于民、民生民享成果问效于民。三是坚持民意为要。在全省县市率先建立了‚网络问政网站‛,成建制地推出网络发言人,引导网络舆情,受理、督办群众诉求,群众只要打一个电话、编一条短信、发一封邮件,就可以把意见建议送达主管部门,直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被网友誉为‚全天候‛政府,‚24小时在线‛政府。

——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在‚三化‛上下工夫:一是社会管理小区化。推行城市管理小区化、单元化,在老城区,划小社区,每个社区管理服务人数从原来1万至2万人减少为2000至3000人;在农村,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责任小区。二是联系服务群众日常化。在持续10年开展每年两次、每次一个主题、每次为期一周的机关干部下基层‚五同五学‛活动的同时,要求每名乡村干部联系农户30至50户,重点联系困难户和创业户2至4户,让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日常化、全覆盖。三是特殊人群管理个性化。探索了刑释解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监外执行人员、社会流动人口、重点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新机制,让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增强社会归属感。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利益引导。在全省率先全面退出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构建了‚政府资助、农民捐助、社会赞助‛的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筹资新机制。二是注重让群众参与决策。重点构建了招商引资项目综合评估、政府性资金投资项目风险评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决策机制,让群众知晓决策、参与决策、监督决策。三是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夯实基层基础。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社会治安管理天网工程。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视频监控系统,完善了街面巡防、社区补防、卡点堵防、单位内防、科技监防‚五张防控网络‛,提高了社会管理掌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思想文化阵地工程。特别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全市2043个农村祠堂改造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扫除歪风邪气、维护社会稳定的净土,普及法律、引导群众遵纪守法的‚讲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普知识的阵地,弘扬传统美德、传播科学文明的‚殿堂‛。三是基层组织固本工程。把新发展党员情况,列入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书记考评内容。

建立群众工作新模式

万年县委

万年县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实现了组织机构网络化、制度建设规范化、工作开展联动化、工作手段信息化,形成了具有万年特色的‚百五四二‛群众工作新模式。

——建立‚百姓档案‛知民情。万年县各级干部进百家门、建百家档、排百家忧、帮百家富,为全县所有普通百姓建立‚百姓档案‛。在‚百姓档案‛中,记载了家庭成员的有关信息,可以对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帮扶;记载了百姓的诉求,可以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记载了百姓的贵重财产,可以有效进行社会治安的管理。按照‚县级干部联系20户、科级干部联系50户、乡村干部联系80户‛的要求,让各级干部切实承担起建立‚百姓档案‛的工作任务,实现干部入户全覆盖和常态化。

——发挥‚五老‛作用解民怨。探索推行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为主体的‚群众工作信息员‛和‚群众评理会‛制度,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建好群众工作信息员‚民情队伍‛。每个村小组配备一名‚五老‛人员,组成义务群众工作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建好群众评理会‚道德法庭‛。重点解决家庭邻里纠纷,宅基地、山林农田水利纠纷等法律和行政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构建‚四级网络‛排民忧。按照‚体制不变、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的要求,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把凡是涉及群众工作的部门资源和工作力量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了群众工作大家做、共同做、就近做、随时做的良好局面,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县城建立了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群众工作协理员管理中心、疑难问题调处中心。乡镇设群众工作站,与便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将信访、民政、司法等部门的涉民事项统一整合进驻,切实做到‚服务惠民只进一道门、群众办事只到一扇窗、百姓诉求只找一个人‛。

加快发展让群众共建共享

共青城市

共青城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共建和谐这个目标,攻坚克难、创新实干,闯出了一条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城市与乡村统筹协调的绿色崛起之路。

——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主题。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共青精神‛,努力推动共青城跨越发展。一是狠抓项目,按照‚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招商思路,采用‚变招企业为招产业‛的招商方法,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举措,共引进项目139个,合同资金420多亿元。二是狠抓产业,坚持不走同业竞争的‚套路‛,不走低质增长的‚老路‛,不走牺牲环境的‚弯路‛,坚决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目前万元GDP能耗只有0.28吨标准煤。三是狠抓园区,按照‚创新创业、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要求,高标准编制60平方公里全国青年创业基地规划。四是狠抓创新,制定《鼓励高新企业发展办法》,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形成了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始终坚持共建共享这个根本。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企业退休职工工资过去要比县(市、区)人均每月少260元的情况,采取财政兜底的办法,按照城镇职工养老标准一次性改办到位,惠及2000多人,并另行安排500万元资金,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医疗保险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三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按政策将他们纳入社保,提前为他们建好安臵房和新市民公寓,并帮助安排就业,真正把群众看作是‚共建‛的力量、‚共享‛的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

——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健全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的原则,把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内,实行‚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内。三是建立‚创先争优‛常态机制,先后组建‚连心 把群众工作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

九江市市长 曾庆红

九江市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切实保稳定,使九江呈现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平安的良好态势和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了以下五点:

一是注重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确保发展为民。在实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之前,力求做到‚百分之百宣传到户、百分之百征求意见、百分之百给出路、百分之百签协议‛,同时要求民生工程实施全过程公开,确保是阳光工程。

二是注重保障民生,托住底线,确保成果共享。把保障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多数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是注重疏解民怨,疏浚渠道,确保民声直通。把畅通民生诉求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四是注重围绕民盼,勇于担当,确保操作到位。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来突破。

五是注重办理民事,挂单作业,确保落到实处。民事要办实,关键还是责任要落实。在工作布局上,我们把发展、民生、稳定三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六张作业单‛之中,实行‚三项作业一起做,三张卷子一起考,三项作业一起交,三项成绩一起要。‛实行一岗多责,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民生保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正是因为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近年来,九江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实现了社会的基本和谐。我们将以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抓住黄金机遇期求发展,盯紧矛盾凸显期促和谐,努力实现我们‚十二五‛提出的‚九江实现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

把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臵

鹰潭市市长 钟志生

省委举办这次专题研讨班,既是理论的学习,又是思想的统一,更是实践的动员,必将全面提升我省社会管理水平,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营造和谐环境提供强大动力。

近年来,鹰潭市针对群众工作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在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城乡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得到夯实,形成的群众工作政治优势正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优势。一是以开展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为切入点,从垃圾处理这一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改善的事情入手,构建了新形势下促使干部深入下去、群众发动起来的工作载体。二是以建立村(居)民事务理事会为总抓手,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优势,按照‚突出代表性、坚持公认性、体现先进性、保持稳定性‛的要求,在全市所有自然村建立了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事务理事会,充分发挥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三是以数字鹰潭建设为支撑,建立了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系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管理社会、服务基层群众的新手段。四是以建立各级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为保证,建立和完善了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挂点督导乡镇工作机制,促进了各级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局面。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要体现党政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既要关心群众的现实利益,又要重视群众的切身感受;既要提高干部的能力,又要转变干部的作风。我们将以鹰潭被列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在结合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鹰潭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璀璨明珠,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局长 朱荣辉

作为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局长,我想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首先要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即信访工作谈点认识、讲点体会、提点建议。

第一,从维护发展稳定大局看,信访工作非抓不可。信访问题在现阶段是回避不了的,必须主动解决和化解;群众信访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信访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抓信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抓发展。

第二,从现实状况看,信访工作任重道远。近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我省的信访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全省信访呈现‚五个大幅下降、一个稳定靠后‛的平稳态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信访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深知,‚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任重道远。

第三,从发展的要求看,必须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县级层面至关重要。就群众工作而言,应该做到‚四个一‛:要有一套群众工作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要发挥一批退居二线的科级干部的作用;应有一笔群众工作或信访维稳工作救助基金;加强一个建设,即干部作风建设。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群众利益关系调整非常重要。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群众的合理诉求必须解决,部分合理部分解决,无理缠访闹访必须依法处臵。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方式方法特别需要。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大投入十分紧要。

研讨班结束后,省信访局将认真学习贯彻省领导的讲话,努力探索一条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江西实际的信访工作新路,为建设绿色江西、和谐江西、幸福江西作出积极努力。

大力加强贫困村社区管理

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 刘永思

参加了这次专题研讨班后,使我们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认清了形势,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这次研讨班办得及时,很有必要。

我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眼于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勇于实践。

深入推进扶贫和移民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觉得,首先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扎实推进贫困村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新增长、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有新改善、贫困农户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有新提高;其次,要加强贫困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落实到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实效上;再次,要提升贫困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在贫困村构建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人人共建‛的生动局面;最后,要健全完善贫困村社区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同时,结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社区建设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弘扬和谐文明村风民风成为群众的共同约束和自觉行为。

准确把握新阶段新特征

省社科院院长 汪玉奇

当前,江西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从当前我省的发展态势来看,我以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以下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如何有效管理人口流动问题。目前,全省流动人口达到900万人,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规模。超过一千万人是完全可能的。国家提出,全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为7%,江西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不能停留在7%上,必须达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用经济增长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以实现流动人口的充分就业。

如何促进充分就业问题。在GDP总量越过一万亿元的过程中,江西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是经济学揭示的一般规律。这是由于劳动者知识技能不足,不能适应新的产业结构,从而造成失业。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量的青年劳动者通过培训能够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需求。

如何化解拆迁过程中利益冲突问题。江西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必然需要拆迁,江西工业化城镇化必然需要拓展土地空间。现在拆迁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需要与私人产权的冲突,是下一步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复杂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有发展的问题。由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在加强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社会管理。

以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为抓手

吉安市委书记 周萌

这次研讨班本身就是省委、省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是研讨做好群众工作的集思广益,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的有效平台。

近年来,吉安市注重以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在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上下力气。吉安市重点抓好‚四个规范‛,即规范办公场所、规范运行机制、规范便民服务、规范圩镇建设,大力推进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其次,在提高服务水平、增进群众感情上花工夫。集中力量抓好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在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将民政、计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统一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窗口进行集中办公。同时,将便民中心向村组和社区延伸,形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室、村民小组便民点‛和‚街道建服务中心、社区设服务站‛的三级联动便民网络;再次,在增强管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出实招。创新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增强社会和谐保障。切实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专题研讨班精神,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吉安实际,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着力提高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省民政厅厅长 徐毅

这次专题研讨班,主题突出,立意深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共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上全力推进,在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上动真格,在建立健全符合民情民需民意的决策和工作机制上不断深化探索,在各种要素保障上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这些宝贵经验要进一步坚持和发扬。

二是着力提升民政民生保障能力。切实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末,使我省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的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切实维护底线公平。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拓展民政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完善符合省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是着力创新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搞好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配套,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四是着力加强民政基层基础建设。民政部门要努力建设八个方面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理顺社区服务机制,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极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省国家安全厅厅长 周容兴

省委举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非常重要,抓住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意义重大深远。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多发的历史时期,社会管理不到位,将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影响政治安全。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视角,重点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虚拟社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管理要使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有机统一。加强动态基础调查,全面掌握各类组织的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害;加强分类管理,积极引导扶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组织,努力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体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协作联动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7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讲话时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一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 多次到教育系统考察指导, 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提出许多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日前, 刘延东副总理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党组工作汇报, 充分肯定了教育系统一年来的成绩, 对2015年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指示和部署, 为做好新形势下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依据。教育系统要深刻学习领会, 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袁贵仁指出, 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这个主题, 紧紧抓住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这两大战略任务, 更加聚力攻坚克难, 更加重视制度建设, 更加注重统筹谋划, 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 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推进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教育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 教育保障达到新水平, 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又跨出了十分坚实的一步。

袁贵仁强调, 从2015年开始,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要重点做好9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化学习内容, 联系教育实际, 确保扎实有效, 把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要落实到教材课堂头脑中、文化育人中、实践活动中、政策制度中,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 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提高困难群体教育保障水平。四是调整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 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五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更大突破。要深入推进省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确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落实到位。六是大力提升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支撑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 加强法治教育,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七是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 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要做好出国留学工作, 加大来华留学工作力度,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加强国家开放战略需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八是千方百计提高教育经费筹措能力和使用效益。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坚持教育投入依法增长,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九是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对意识形态、反腐倡廉、基层党建、舆论宣传、安全稳定、作风建设等工作要紧紧抓住不放松, 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作会议总结。他强调,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 贯彻落实部署要求,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毫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推进省级政府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制定并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杜玉波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工作作出部署, 要求切实保障寒假期间师生安全, 过一个节俭廉洁、风清气正的春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篇8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改进对策

1 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1 学生管理工作受网络化技术的影响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状态下,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及学习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并使学生语言习惯、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改变。网络已经变成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网络为学生的生活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使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新领域和阵地,另一方面它也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但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还会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可控制,在网络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某些大学生人际感情淡薄、交往力降低、学习兴趣降低、价值观转变等问题开始出现,如此一来,便使得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1.2 学生素质呈现多样性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选择价值观时愈发进取务实,效率、公平、自主等意识不断增强,出现明显的多样化特点。但在校大学生成长依旧会受到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思想动态等方面出现隐患和问题。这一点最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贫富差距悬殊、独生子女问题等方面。上述状况无可避免,它不仅会阻碍学生素质提升,并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从而导致学生未来发展受到影响。

1.3 学生管理工作欠缺全员育人的观念

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便是“以学生为本”,宣扬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被不断培养起来。然而在传统理念影响之下,各大高校在进行管理、服务以及育人方面产生分离状况。从表面上来看,高校育人队伍在不断强大,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教师并未将育人看作自身应尽的义务,较为轻视育人这方面的内容,转而更为重视教学科研,将管理学生工作交给辅导员来进行;而辅导员通常都只是对学生进行“管”,想尽办法将学生“管住”,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展现,不能将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进而使得学生互动和学生管理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

1.4 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严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进而使得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学生层次开始呈现多样化状况,但在管理学生方面的专职人员却非常少。现如今,在运行机制上,学生管理工作处于倒三角形态,凡是和学生有关的部门在最后交给专职员工来进行,由于专职员工的工作内容与体系非常繁复,致使他们在进行学生管理之时,不是疲于应付便是忙于事务,进而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起到引导和培养的作用。此外,他们也很难将精力放在对学生工作教训、规律、思想等问题的研究上,对学生行为欠缺规范而有效的管理,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強化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高校学生科学管理观念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高校不仅是创新和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产地。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之时,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学生作为管理活动对象,同时也是管理动力和核心,在进行管理之时,一定要让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挖掘出来,以理解、依靠、尊重等作为指导性思想,进而明确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让民主管理气氛被营造出来,进而满足培养学生人格以及开发学生潜力这一目的。作为高校一定要改变传统裁判式和保姆式的管理模式,而代之以自我教育、启发和疏导为主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得以增强。此外,管理过程还必须围绕学生“成才”来进行,从而最大程度的将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激发出来。

2.2 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进行优化

由于学生管理隶属全方位管理,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并牵涉的部门也非常多,所以需要不断与各部门将关系理顺,彼此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并以此用来面对在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需对学生工作结构建设予以强化,使组织协调功能得到加强,使责任制得到不断的建立和健全,从而做到权、利、人、责的统一。其次,需适当下放权力,将基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对学生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负责,下放权力给学院,让其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做到责权的统一,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进而使学生管理的高效性得以实现。再次,对全员实行学生管理这一工作体制加以协调统一。最后,使用年级辅导员制,从而适应学分制。加强对年级的管理,让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彼此之间能增强融合力度。

2.3 不断弘扬学风建设

高校发展以及存在的基础便是学风的优良性,同时它也是教育品质最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更是保障学生成才的关键性力量。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予以突出,将学生建设看作学生工作着力点与切入点,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将教风与教师对学风建设所产生的引导性作用积极发挥出来,在提倡教师全面育人的基础之上,也需对学风建设进行指导强化。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在把学生的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教育这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之时,还需将学生自身的骨干以及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建立起完善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让社会需求来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激发作用,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4 明确服务管理的意识

在管理学校主体学生之时,要坚持服务、管理、教育三大主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之时,传统模式大多以管理为主,而对服务和教育功能不加重视。在新形势下,高校一定要对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加以重新定位与审视。作为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转变自身观念,让服务意识被强化,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由现在高校教育特点来看,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之时,一定要将其服务地位加以突出,进而使学生全面成才服务的体系得以构建起来,从而为学生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在高等教育发展愈发大众化以及市场经济建立这一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变为一种消费形式,于是大学生也转变为了一种特殊消费者。如此一来,学生便有权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是学校需尽义务。所以,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好的服务,尽可能促进教育人员素质的提升,已经变成高校展开学生管理最为鲜明的特点。高校管理需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从而在就业、成才、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新形势和新竞争,使高校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管理体系的高质量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加快步伐,将“为学生服务”和“以学生为本”这一观念予以贯彻落实,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成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8(3):73-74.

[2]杨爱丽.基于自我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84-86.

上一篇:魅力团支书 活力团支部活动的策划书下一篇:人身伤害赔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