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主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落实区委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方案要求,落实“五有一创”工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试点创精品,立功夺红旗”争创活动为契机,把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到社区具体工作中,有效增强了社区居务的透明度,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夯实坚实的基础。我社区以居民自治为根本,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使得社区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就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推进居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拓展社区服务、维护社区治安、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文明祥和、加强社区党建为内容,抓好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完善社区民主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机构健全,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成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在带领社区居民开展自我管
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关爱弱势群体,整合企业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党员志愿者和义工的服务领域。紧密联系我社区的工作实际,以社区党组织“解决矛盾不出门,化解纠纷不出院”为工作目标,设立每周二为“法律咨询日”,搜集各类诉求,同时设立每月15日为“法律服务日”,由市法院、司法局、政法委等部门法律专员来社区,现场答疑、矛盾调处、纠纷化解。在我市“发展上水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充分利用中法包保我们社区的契机,组织社区干部及居民开展各类法律讲座,提升社区干部素质和居民法律意识,切实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二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围绕“试点创精品,立功夺红旗”争创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主线,强化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本着基层党组织建设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宗旨,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四级党组织网络作用,健全民情搜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完善社区党员管理办法,切实抓好居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以党员为首的爱心医疗服务队和希望之光便民应急服务队
作用,开展有实效、受欢迎的服务。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丰富社区党建载体,扩大工作覆盖面,全面增强社区党组织活力。
三是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在切实保障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基础上,要深化居务公开制度,建立有效的政务、事务、财务公开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要完善社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充分体现社情民意、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决策权;要健全社区民主议事会议、社区事务听证会议、社区工作者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有效的社区成员沟通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务监督、民主理财、社区工作者廉洁自律等制度,建立高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监督权。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四是加强协调,形成社区共建合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非公党组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工作配合互补。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与社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幸福社区
一、构建新型村 (社区) 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温江区, 为适应快速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快社会管理改革步伐, 积极探索出由党组织领导、群众依法自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民主化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其构建模式和具体做法对我们的社区民主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温江区的主要举措有:
(一) 建立大社区组织体系。
改革按村 (居) 民小组设党组织的传统模式, 根据党员的从业、居住和年龄等特点, 依托产业链在各类经济实体中建产业党组织, 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居民党组织, 深化跨区域安置党员居住地管理和单位党员社区属地管理, 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党组织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群众集中居住实际, 适度合并村 (社区) 和村 (居) 民小组, 按户籍随人走、社区属地管理、保留集体经济关系的原则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新型社区, 大力发展社工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及行业协会、业主委员会等公民社会主体。按照“产权明晰、管理民主、股份合作、法人治理”要求实施股份制改造, 引导村民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多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 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采取成立经济实体和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创新群团组织工作模式, 将辖区内经济社会组织中的群团组织纳入村 (社区) 管理, 在村 (社区) 设群团工作委员会。
(二) 健全民主治理制度体系。
建立“两委一社”联席会制度, 成员由村 (社区) “两委”委员和集体经济组织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组成, 作为村 (社区) 常设议事机构, 研究讨论本村 (社区) 重大事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村 (居) 民户代表会制度, 每户派一名有一定参政议事能力的代表参加村 (居) 委会召集的会议, 讨论决定村 (居) 重大事务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建立村 (居) 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各村 (居) 民小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 对村 (居) 民代表会议负责, 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建立重大事项向村 (社区) 党组织报告等制度, 对村 (社区) 的大额经费开支、重大集体资产处置和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 村 (居) 民委员会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应在提交本组织决策机构表决前, 向村 (社区) 党组织报告。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 对原有集体资产中非土地类资产比重较大的村 (社区) ,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保留部分集体股权, 村 (社区) “两委”作为集体股权出资人进入集体经济组织治理层。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监管制度的同时, 通过交叉任职、保留部分集体股权等多种方式强化“两委”的外部监督。
(三) 建立村级组织综合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 原则上由区和镇 (街道) 统筹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维护。将村 (社区) “两委”薪酬及工作经费纳入区、镇 (街道) 财政预算, 目前区村 (社区) “两委”委员岗位补贴每月平均900元、绩效奖励人均每年3000元, 并统一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 并根据辖区面积、人口每年分别补贴村、社区办公经费2-4万元、3.5-5.5万元。以村 (社区) 活动中心为载体, 推动区级部门、镇 (街道) 更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向村 (社区) 延伸,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活动中心营运, 建立服务质量民主测评、全程监控、定期分析、考核奖惩等制度, 打造基层组织为民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度。
(四) 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把能人培育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人、把能人党员培育成干部”为主要内容的“三培养”活动, 加大在致富能手、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经营管理者、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青年等优秀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 加强村 (社区) 党员干部创业经营、市场运作、民主治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等能力培训。引导村 (社区) “两委”委员依法按章进入集体经济组织治理层, 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治理层中的党员通过公推直选进入村 (社区) “两委”。
二、构建新型村 (社区) 民主管理治理机制的方法与途径
(一) 适应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 推进村 (社区) 党组织由“全能型”向“核心型”转变。在领导职能上, 将村级党组织高度集中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向市场领域、社会自治领域转移, 把领导核心集中在把方向、议大事、聚民心上, 打造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四强”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上, 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嵌入民主法治体制内, 由原来的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甚至个人生活方式的全方位管理控制, 转变为通过思想政治引导、服务党员群众和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群众的内心认同和道义服从, 进而获得非权力性权威。
(二) 适应农村公民社会兴起的新形势, 推进村 (居) 委会由“行政型”向“自治型”回归。在公民社会培育发展和乡镇政权职能延伸总体趋势中, 合理划分政府“政务”与自治组织“村 (居) 务”的责任范围和权力边界, 注重培育民间组织等公民社会主体, 突出村 (居) 委会的基层民主和自治功能, 弱化其集体资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功能, 依法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 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新形势, 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打破依托行政村组建经济合作社的单一模式,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互助性经济组织和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伙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鼓励发展集体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拓展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和形态, 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市场主体。
(四) 注重坚持改革创新, 提高村 (社区) 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村 (社区) 作为基层管理组织,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承担着大量的任务。村 (社区) 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 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在满足村 (社区) 需要、解决村 (社区) 问题、培养村 (社区) 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上, 增加居民信心、技术和村 (社区) 组织的权利, 促进村 (社区) 整合, 改善村 (社区) 环境。因此, 应加强对居民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及专业培训, 激励和支持村 (社区) 的个人和群体努力改善自己社区生活的条件, 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解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
(五) 注重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 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新型村 (社区) 治理机制的核心是直接民主、自我管理。无论是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党组织设置、成立集体经济组织, 还是制定相关制度办法, 都应发动镇街、村社干部和党员骨干挨家逐户宣传有关政策,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确保改革的公开透明、公平高效和顺利推进。加强村 (社区) 主任联系居民的制度建设, 强化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工作主动性, 真正起到达民意解民愁的效果。建立健全村 (社区) 主任述职制、群众评议制、村 (社区) 事务公开制等一系列评估监督体系。
一、加强社区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城市基层民主应首先实现社区民主及民主自治
1.发展社区民主能够拓宽自治空间、培植社区意识。第一,通过社区民主建设,能提高居民群众主人意识、责任意识,培植他们的自治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治能力,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第二,通过社区民主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社区内各个单位对社区事务不过问、不参与、不贡献的问题,以彻底打破单位体制的封闭性。第三,通过社区民主建设,能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热情,拓宽他们的社会参与空间,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2.发展社区民主自治能促进城市政府与社会的分离,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城市推行社区居民自治,这有助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分离,有利于中国民主发展。
3.发展社区民主自治为扩大城市基层民主以及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完善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有利于解决社区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
社区民主建设可以发挥社区在解决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作用,保持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现代生活家园。加強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可以使社区居民之间的问题、矛盾在社区内的各种组织的调解下得到妥善解决,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三)社区民主建设是“人民城市人民管”的需要
多年来,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虽然一直强调人民城市人民管,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人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好办法。其原因就是政府过于理想化,不现实地试图让所有公民都成为城市毫无差别的主人。事实上,只有把社区作为人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第一站,让人们首先在社区充分行使参与权,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使人们参与管理社区取得一些成果,进而扩及到城市,这才是推进基层人民参与管理城市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正确认识社区阶层结构的变化,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
1.正确认识社区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农民阶层从改革开放前的单极的劳动者阶层分化成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等八个阶层。工人阶级的分化速度也明显加快,除一部分仍保持在产业工人和干部两个阶层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已分化为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雇工阶层和个体工商业者阶层。在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城市社区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细胞,其社会阶层结构必然成为一个城乡社会阶层的汇聚体,从而注定社会阶层结构的错综复杂。这样,就使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存在着实际上的多元化。对此,我们应该明白:第一,他们都是社区民主建设的平等的主体。第二,主体利益相互交错,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因此,要努力把社区各阶层营造成为一个积极、和谐向上的社会阶层汇聚体。
2.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
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应努力做到:第一,优化办学条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这是因为,就总体而言,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而来的新型居民,其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传统封建意识仍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第二,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政治观念。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民主传统的缺乏,使许多人对民主、自由、行使民主权利等的理解尚停留于个人言论、行动的自由表层上。其突出表现为民主参与的意识淡薄,认为基层民主建设与自己没多大干系,自己的参与与否并不重要。尤其是从农村转移而来的劳动者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或在城乡双向流动的劳动者,其民主具有严重的臣民心态、服从意识、被支配意识思想,不敢大胆追求自己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缺乏原城镇居民的优越感,相反的是自卑感。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加大普法力度,使社会主义法制深入民心,增强民主政治观念。第三,谋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在多元主体中,个体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民主意识还受到社会利益集团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需求、民主参与、法制观念等的制约,从而使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复杂化。为此,谋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要求。
(二)合理定位政府在社区民主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坚持社区自治主导与政府支持型治理模式
在我国,社区民主建设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合理定位政府在社区民主中的角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府与基层党组织一样,都不应该成为社区民主自治的直接参与者。政府应该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作为社区民主发展的积极推进者。
(三)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促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1、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居民选举制度,切实搞好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是居民自治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它由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地体现选民意愿,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产生新的居委会作为城市社区的执行机构。
2、建立健全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搞好居委会民主决策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及其议事委员会是社区成员表达自己意愿,对社区事务行使决策、议事的最高组织形式。为充分体现决策的广泛性、代表性,涉及居民利益等重要事项,都必须依据有关法规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做出讨论,大会闭会期间,由其常设机构——议事委员会行使有关决案。
3、建立健全居委会管理体制,切实搞好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居民自治的重要手段。在居民自治过程中,要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这对社区民主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结合实际,由居委会全体成员或代表讨论制定居委会自治章程或居规民约,把居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项工作程序,都规定清楚,加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再次,居委会干部经民主选举产生后,其工作纳入正式渠道,把社区事务工作成绩作为其考核的主要内容,居民按照居委干部考核成绩作为下一次居委会选举的依据。
4、建立健全居务公开制度,切实搞好居民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实现居民自治的保证。要加强民主监督,就要大力推进居务公开。居务公开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和居委会的重要权利和义务。其内容包括财务公开、事务公开、政务公开。居务公开可以采取宣传橱窗、专栏等场所定期公布,同时,可以召开居民成员大会向大家报告,并接受居民成员质询、监督。
----XX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XX社区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269户、19719人。社区两委成员7人,网格信息员7人,在册党员49人,报到在职党员68人,非建制党组织1个,辖区单位10个,个体商业网点640个,有志愿者队伍 10支500余人。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指导下,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核心,以服务为载体,以文化为平台,坚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主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健全自治组织机制,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健全民主决策管理制度,推动社区管理透明化。
1、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凡是涉及社区重大事项,必须通过社区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逐项讨论表决。
2、实行民主监督,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凡是社区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向居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了民主监督小组,并充实完善社区居民议事、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定期评议等规章制度,经常性地对居务、财务等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商量重大事项时邀请监督组成员参加。
3、公开居务、财务,让群众做社区事务的明白人。社区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定期审核公布。为了管好财务,所有支出单据,必须注
明用途,依次由经手人及居民议事委员会成员签字、社区党支部书记审批签章。社区印章使用符合管理规定,并真实完整的做好台帐管理。
二、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实现民主管理有序化。
1、“四四六”工作模式,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社区针对流动人口多,保障房新迁入居民多、弱势群体多、矛盾隐患多、迫切需要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能力的“四多一迫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四六”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即构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群众工作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四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构架;运行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网络、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网络、居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服务网络、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四网并行”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形成群众权益维护体系、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流动管理体系、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群众自治自律管理体系、群众工作社会评价体系的“六大管理服务体系”。
2、组建联合巡逻队,实现“点、线、块”社区治安防范新模式。经过摸索研究,华苑社区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由派出所民警、社区民兵、治保信息员、城管执法队员、纠纷调解员、计生信息员等人员组成的综治联合巡逻队,所有巡逻人员配有袖标、电筒、巡逻自行车等装备。组建联合巡逻队后,对社区治安格局重新进行定位。实行管理防范“点、线、块”新模式,实现立体交叉、全面覆盖。点:以户和重要路口、要害部位、校园门前等为防范内容,负责法制宣传教育、邻里守望、巡逻巡控、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的开展。线:以社区内道路、周边公路为防范对象,每天沿线路巡逻、治安温馨提
示、传递各种治安维稳信息等。块:将社区划分成8个责任块,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实行包保责任制,大力推进治安防范、法制宣传、社会帮教和民间纠纷调解、加强重点人口和高危人群管理等。
3、强化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发动群众参与。为更好地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民族法制建设工作,提高居民群众的自治化组织化程度,社区党支部组建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小组工作制度,使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各项重大事务,形成了居民自治组织常态化工作格局。
三、加大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推进社区民主法制建设。
为认真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做好社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三级网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作用,抓好排查各种矛盾隐患分类。二是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责任包案有效化解。几年来,社区内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民事纠纷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98%。
四、强化法制教育,实现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化。
社区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主要着手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社区指定专人利用社区报、法制宣传栏、电子屏等定期出刊宣传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邀请在社区居住的法律从业人员和高校法律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利用居民大
讲堂为居民讲法制课,进行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利用远程教育的平台,针对辖区居民实际情况,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同时社区图书室配置了法律图书、杂志等不断更新,新建的电子阅览室,向居民开放,使居民真正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社区劳动保障也就业平台还成立爱心编织站,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灵活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平安建设。二是社区根据形势和居民需要,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和法制文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满足居民对法律服务的需要。设置社区法律服务调节站,配有专职的调解人员,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纠纷,并经常上门服务,为居民排解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确定专人负责排摸本辖区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特困户,送法上门,提供免费服务。
五、加大法制引导力度,促进社区依法治理
随着社区成员复杂化、问题多元化、矛盾焦点化与需求层次化,社区建设和管理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解决群众的问题及矛盾也都需要以法律为依据。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和“以法为本”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党校、社区报、远程教育、电子屏、各类文体活动等有效载体,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解决问题,推动依法治理,形成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聘用退休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加强法律和政策引导,使社区居民树立法制意识,增强依法参与社会活动的自
觉行,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矛盾,推动社区民主管理和依法治理。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以来,我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工作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为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集中学习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我社区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上始终坚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积极组织领导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时刻牢记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切实保证政令畅通。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二)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群众路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了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三)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坚持社区干部集中学习与党员干部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相结合,利用每月例会和业余时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所必需的知识、推进“两个加快”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继续加强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局机关还按时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讲坛等,按季度进行学习。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进行,确保了学习内容的完整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在强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完善的同时,还进一步做好了宣传工作,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按照“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最大限度地予以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的范围,提高了党务公开的质量。
通过标语、宣传栏、黑板报、工作简报,专栏等各种宣传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
三、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
(一)注重领导带头,切实转变政风。一是社区党员带头参加学习;二是带头深入基层。注重以民为本,切实转变行风。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贯彻落实到各自的工作实践中。
(二)创新党建工作,做好党内民主。按照街道党工委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社区党建工作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家园”为主题,以创建“党员先锋号”为抓手,以建设“五好四强”党组织为目标,在党员干部中努力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创一流、作示范”的浓厚氛围。
四、取得成效
1、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总体素质。在工作的实践中,社区干部自觉地维护了自己的整体形象,始终坚持做到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合力,提高了效率。
2、加强了工作作风建设,提高了工作水平。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针对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狠抓作风建设。一是加强了社区干部的学习。利用学习日,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领导讲话、上级有关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二是加强了制度建设。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建立健全学习、工作、考勤和卫生制度,严格执行软环境建设的规定,用制度规范机关干部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了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
3、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团结战斗力。
我社区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党组议事决策制度,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社区内部形成互相通气、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团结的局面。
一年来,我社区在这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时间:2014年4月26日
地点:社区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社区两委党员干部
主持:社区书记
会议内容:搞好社区财务公开、民主议事、民主决策。
1、健全机构,成立社区民主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社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
2、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贯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支部建设、班子考核、议事规则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党员、群众代表现场进行监督。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从社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议事、“一事一议”等制度,并建立健全社区“两委”干部考核测评制度。
4、增强沟通渠道。辖区居民可通过意见箱、当面质询等形式反映对社务民主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社区两委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做出回应,必要时,有关处理和反馈情况要在居务公开栏上公开,以杜绝因社务不公开而导致居民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5、遵守社区党组织在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原则。社区重大事项
1 协商民主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兴起于西方的政治理论, 但协商民主作为人类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1]。我国的协商民主并非是简单地引介西方理论, 而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2]。协商民主强调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 关涉权利的相关主体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平等、自由、理性地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展开博弈与妥协,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权利, 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形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 也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政治环境土壤中,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和治理形式, 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共性, 也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 对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1 有利于拓展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基层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呈现多元发展, 人民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和热情也愈发高涨。一系列基层治理领域的人民民主形式也应运而生。协商民主承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维护利益的合理性, 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 是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 是协调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的较为完备的机制。利益关涉方通过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 形成公共性意见, 将其作为重大事项决定的依据, 以此解决矛盾和冲突,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
1.2 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公共事务的决策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公共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对此有着高度的关注、关心。参与公共决策是协商民主内在的属性。民众通过参与关于公共决策的讨论协商的机会, 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由此获得保障。而通过协商民主, 政府能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 了解民众真实意愿, 并克服“有限理性”天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降低公共决策的失误率,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
1.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的固有特征与和谐社会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并在实践过程中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 协商民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 参与主体基于权利和理性协商讨论, 增进相互理解, 消除隔阂误解, 促进利益协调, 这一有序开展的政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维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 协商民主能够平衡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吸纳包容不同意见, 寻求到个人意愿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限度地涵盖各利益群体的需要, 减少不和谐因子, 增加和谐因素。此外, 协商民主还能不断增强基层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的素质的提升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协商民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和蓬勃的生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和形式, 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行政三个方面。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的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本质性区别首先体现在我国协商民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第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数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而能尊重大多数人并保证集体的利益, 同时也能照顾到少数并兼顾各方诉求。只有自始至终坚持党对协商民主的原则、方向、组织、意见集中及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主导作用, 才能促使协商民主在规范、制度、科学的轨道内良性运作, 实现协商民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宗旨。
2.2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彰显着人民民主的内涵。就内容而言, 协商民主是以社会重大问题和人民广泛关注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探讨的议题, 广纳人民群众意见, 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就形式而言, 协商民主强调程序性, 在决策前问计于民, 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 确保决策的民主性, 在决策中问政于民, 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协商民主引导各阶层合理表达意见、调解矛盾冲突, 并调动民主力量, 着力办好大事、实事, 在广度、深度上均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旨归。
2.3 坚持依法行政
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统一性。依法行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赋予参与者平等表达阐述诉求、目标、管理方式等内容的机会, 可以提升公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从而有效遏制行政权利的膨胀, 防止权利的“垄断”,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信度, 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社会成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增强全社会积极践行法治精神的自觉意识, 有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推动建设法治、文明的和谐中国。
3 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实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基层政协为主要渠道, 以其他基层组织为重要依托, 我国城乡基层治理领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协商民主形式, 共同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3.1 专题协商
专题协商是政协近年来实践协商民主的成功探索, 以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 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协商议题, 由具有代表性的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等与党政部门负责人展开对话讨论, 是人民政协立足自身优势、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基层政协的专题协商搭建了协商民主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运用协商民主的对话机制, 参与双方积极协商、议政、探讨、沟通, 集思广益、求同存异, 实现资源整合、协作联动。
3.2 对口协商
对口协商指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与党委、政府部门之间的对口协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由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以“面对面”“点对点”的对应形式展开协商议事, 能增进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的联系, 拓宽政协委员知情明政的途径, 也能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和政协组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有效提升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水平。对口协商实践过程中, 既可由政协委员主动“走出去”, 联合对口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协商讨论, 也可由对口部门主动“请进来”, 邀请政协委员参与实际问题探讨,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3.3 界别协商
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单元, 也是政协组织的一大特色。界别协商是以界别为单位开展的各种协商活动, 能汇聚各界别力量, 充分发挥各界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来自各界别的政协委员以更具深度、广度、高度的眼光审视行业领域的问题,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与相应部门协商探讨, 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同时, 政协委员加强同所在界别的群众的联系和交流, 能将行业领域一线的利益关系交织点、现实矛盾集中点等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反映到协商中予以讨论, 使基层的意愿和声音直达决策层面的考虑范畴中,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4 提案办理协商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提案办理则既是党政部门的法定义务, 也是对民心诉求的积极回应。提案办理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 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承办方与政协委员之间双向或多方的沟通协商, 同时也要求在提案办理前、提案办理中、提案办理后的各个环节加强协商, 将协商民主贯穿于提案办理工作的全过程。提案办理协商有助于达成观念共识, 推进、完善、落实提案办理工作, 也有助于理顺各方关系, 进一步改进、优化工作, 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5 民主恳谈会
民主恳谈是以公众参与和对话为基本特征, 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协商民主制度, 民主恳谈会发轫于浙江温岭。温岭探索实践了对话型民主恳谈、决策型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党内民主恳谈、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五种民主恳谈会[3]。民主恳谈会的内涵与协商民主高度契合, 为实现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架起了桥梁, 开辟了协调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关系, 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新途径。近年来, 民主恳谈会受到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成效, 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大胆而有益的协商民主形式的突出典范。
3.6 民主理财会
国家农业部、监察部于2011年印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 对基层农村的财务公开工作作出了部署。在国家有关规定的指引下, 为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监督而产生的民主理财会在民主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主理财会是基层民众对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如村委会、居委会等) 的财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会议, 如实向全体成员公开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监督工作等情况, 从而提高群众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民主管理的主动性, 进一步规范集体财务和资产的管理, 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性和民主参与性。
3.7 民主听证会
听证会是协商民主在纵深上的推进, 有利于人民群众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 也有利于政府广泛吸纳民意, 做出更能体现民意、反映民意的科学决策, 让人民更加信服, 也为人民谋得更大福祉。现今, 全国各地有围绕国计民生诸多内容展开的听证会, 如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听证会、燃气价格调整听证会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商民主广开参与之道、共谋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但目前, 我国的民主听证会还要在完善制度设计, 加强协商探讨, 实现从“听证”到“议政”, 达到更大范围的共赢等方面开展更加有效的探索。
3.8 居民论坛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 民主的单位越小, 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4]。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性单元, 也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高发地。协调社区居民利益、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居民论坛将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 找准社区的社情特点, 搭建社区事务大讨论的平台, 调动社区群众以包容、理解、理性的态度参与、协商、合作的积极性, 引导居民表达民意, 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 消除存在的分歧, 也打破社区决策系统的封闭性, 提高社区公共决策的质量, 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3.9 乡村论坛
乡村论坛是与居民论坛相类似的协商民主形式, 但乡村论坛服务于乡村民众, 以涉农政策宣传、致富技术传授、矛盾纠纷调解等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 突出了乡村的实际和特色。民众在论坛上获取知识和技能, 也讨论解决问题, 消除疑虑隔阂, 增加对公共事务的了解。通过这一平台, 农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得到拓宽, 基层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村风民风, 增进干群关系, 推动乡村各项工作良好运转。
3.1 0 网络论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传统途径之外的重要阵地。协商民主实践中的网络论坛形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既指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论坛, 也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平台的协商对话, 但均指向由互联网为依托的协商民主实践活动。网络是一个开放媒介, 扩大了民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在网络场域内, 参与主体的身份、地位、话语权都处在平等的位置, 现实中的民众通过网民角色充分、及时、自由地表达个人意愿和诉求, 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能力提高。与此同时, 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积极回应民众期待、及时发布展示民众关切的信息等, 实现与网民的双向、多层的良好互动, 使虚拟世界的协商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管理的推动力量,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兼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王卫国, 钱昊平, 刘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通: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EB/OL].南都网, 2012-11-15.
[3]周先苗.温岭民主恳谈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范式[EB/OL].浙江在线网, 2013-01-04.
关键词:
党内民主;基层党员;民主意识
收稿日期:2010-02-28
作者简介:侯峰(1969-),男,辽宁海城人,中共鞍山市立山区委党校副校长。
党内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目标,是提高党的活力,创新党的机制,强化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作为党的一分子,每名党员在党内民主建设中,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基层党员,做为党的基石和细胞,更是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可以说,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效。因此,在发展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中,首先要加强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建设,这关系着党内民主建设的成败。
一、发展党内民主建设是每名基层党员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7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又是一个执政党,就此点而言,党内的大事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重大方针的制定,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来不得半得错误,否则,就会引起巨大的、无法想象的损失或后果。所以,实现方针政策制定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势在必行,不可或缺。党内民主建设是新时期党为了适应新形势新目标而实行的一项新举措,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可以说,如果党内民主建设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整个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理论、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都将是一次巨大的、良好的推动和导向,必将把整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氛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步骤,历史经验也表明,我们党每一次重大的胜利和成就的取得,都与发展党内民主有关,反之,党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失误与挫折,也都和党内忽视民主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就必须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基层党员占党员的绝大多数,是我党当仁不让的基础,是保持党的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只为少数精英而制定,一定要有广大基层党员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广大基层党员的参与,党内民主建设就如同沙上建屋,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所以广大基层党员与党内民主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实现了包括基层广大党员在内的民主,才能真正称得上“党内民主”的实现。
二、当前在基层党员中发展党内民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党内民主建设离不开广大的基层党员,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目前广大基层党员对发展党内民主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意识不清,参与度不够等许多问题,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党内民主建设与自身的关系。民主建设是党建工作中惠及到每名党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更是党员参与党的民主政治生活的关键。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并不是每名党员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党员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员由于平时缺乏学习、政治敏锐力不足等原因,在党内民主建设工作中,没有确实认识民主建设的实质,漠不关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2.对党内民主建设内容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党员对什么是党内民主,以及党内民主的目标、性质、实质等基层知识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认识上模糊不清,没能很好的掌握其精神实质。所以,在建设进程中,在谈及民主时,只能就民主而民主,大而化之,空无一物,没有一点实际内容。
3.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民主建设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无法顺利进行。过去,由于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党内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只有集中,没有民主,“民主集中制”完全成为摆设,长些以往,当党内民主被提出来后,就不可避免地触动到一些人的利益,也就受到了一些消及的变相的抵制,这样党内民主建设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就不得不变得困难,步伐不得不缓慢下来。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所造成的,不在于政策制度的本身,而在于人的大脑,是思想上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根本性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要加强民主建设,就必须从人的思想意识入手。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取得实效,根基稳固,要从广大基层党员的思想入手,这是前提,更是保证。
三、加强基层党员民主政治意识的培养,是党内民主实现的必由之路
培养民主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超级大党来说,广大基层党员由于人数众多,存在的问题也是大不相同,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是无法做到统一,所以要把广大基层党员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则任重而道远。
1.民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具体问题具体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针对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内政治文明和民主意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体制上看,我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本身就是一场新的改革和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开展的;从政治形态和政治结构上看,要把党内民主建設看作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政治改革的新的探索。正因为如此,对广大基层党员来说,认识了解党内民主,民主意识的养成,也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缓慢的浸渗和教育,要经历一个从筑基到发展再到提高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体党员参与,民主气氛浓郁,民主政治清明的政治环境。
纵观世界政治历史,每一个民主气息浓厚的政党,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治,党内民主的发展都不是漫无边际、随意发展的,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时候,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教育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才能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
2.一定要认识这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质和重大意义。党内民主的发展,并不是说要广大党员无原则的民主,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实行的民主,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广大基层党员中开展民主意识教育,首要的目标是要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对党内民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认清其实质。一定要让全体党员都清醒的认识到党内民主建设是党内改革,是政治创新,是党在新形势下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只有不断地深化和推进这场改革,才能把我党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与时俱进的,能够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党员更加自觉地开展民主意识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从而加速全党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的完善和进步。
3.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它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就是保障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突出出来。基层党员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所以在党内民主建设中,必须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尊重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保证他们的知情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别是加强党内民主监督,保证民主的实施,更是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基层党员的民主意识的养成得到保障,才能推动民主意识形态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4.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学习掌握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意识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党员民主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对民主政治内容学习的融会贯通。基层党员必须认识到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了解什么是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弄清了党内民主的基本核心理论,才能真正懂得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所在,才能从根本上使自己的民主意识不断提升。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科学规范定位执政党的地位,作为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每名党员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三大核心,是每名党员提高民主意识所必备。
总之,党内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改革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所在。党的基础在基层,党的基石是基层党员。所以,发展党内民主,一定要加强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内民主建设的稳固发展,才能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素贞.论党内民主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2007,(2).
[2]陈小玲.当前党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蔡霞.党的建设机制与党的先进性[J].中国共产党,2003,(10).
[4]陈兆德,徐腾.党内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陈尧.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J].南京社会科学,2003,(9).
【社区民主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05-29
关于民主党派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11-14
社区民主评议09-06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09-26
永康社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申报材料07-07
社区民主评议党员制度07-22
社区干部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07-22
民主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09-09
栖霞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申报材料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