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1

课题名称:

乡村选举及乡村治理情况的分析---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

姓名:000 学号:00000 院系:xxxxxxx 班级:xxxxx

乡村选举情况的分析

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

xxx 学号:xxxxxxx

【摘要】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安徽农村是否可行?是否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必须应当予以回答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很多村落都实现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本文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从李集村的现状和选举情况作为切入点,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在此类村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社会调查报告:转型期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现状思考

关键词:报告、农村、调查、思考、民主政治、基层民主选举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及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基层民主选举的大政策背景下,是否能够选出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带头人,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以往理论界对农村基层选举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端,让农民意识到了自身的政治权利,通过选举也培养了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村委会民主选举能改善和影响村干部的工作和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行为,也无法改善农村的政治和治理环境;选举过程中诟病良多,核心集中在贿选、家族势力复活等方面。这些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因而也无法确认民主选举制度究竟是否有利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但是中国农村发展参差不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文明程度也多有差异,所以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承载能力也各有不同。民主选举在有些农村可能会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在有些农村反面的作用会多一些。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受到选举过程的影响,而且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治民主化程度、传统习俗等因素有关。因此,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不是回答民主选举制度一定好或一定不好,而是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状况的农村,深入调查不同类型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各自有什么特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民主选举对这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现有研究还没有充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这次调查主要从西河村展开,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村庄会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由农村向城市转变。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二、调查地简介:

村民的经济状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型前,村民靠种地收入,第二个阶段,村民通过到城市做生意,或开出租车等服务城市获得收入。第三个阶段,是通过租房获得经济收益,或在本区依靠外来人口做小生意。当然,在这整个过程中,还有很多村民办民营企业,个体户经营获得收入。职业方面来说,建筑业一直在本村中占很大比重,从当时的开大卡车到现在的包工头,挖土机。

西河村最靠近市区,不仅受城市带动作用最明显,有很多优惠政策。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现在,济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西河村以及附近几个村都要拆迁开发,居民为获得更高的拆迁补助,百分之六十的有地基的居民都加盖楼房到五六层。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来济发展。但是市区的房价和房租相对高昂,所以交通便利、离市中心较近的边缘区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最好的选择。西河村就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这就为西河村加盖的楼房提供了房客。从调查来看,租房得来的收入也确实相当可观,这样仅靠租房为生的居民在全村也有百分之三十。另外一些没有房可租和想增加收入的居民则选择做些小生意。人口的涌动带动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周围村庄的人也都涌入做起了买卖。主干道上人头攒动,各种蔬菜水果,小饰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市场需求增大使得本村人和外村来做生意的商贩都获得了一份客观的收益。居民年收入在50000元左右。

但是,人口的增长也给交通和治安带来了压力。整个村子的治安十分不理想,冲突主要集中在外来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对于他们没有很好的身份认证和管理,人口突然增长也让公安系统感到很无力,晚上喝酒闹事,聚众打架也成了家常便饭。西河村的民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也变的浮躁,追求经济利益至上。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村民能够遵纪守法,不会犯大错误。城市居民大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耕地就全变为了建设用地。20年来,卖地成了西河村集体收益的主要来源。刚才提到,现阶段村子的拆迁开发和城市发展不仅使村民收益增加,卖地给开发商对于村庄本身来讲,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利润。

所以写到这里,笔者想谈的一个问题是,村委会竞选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据调查,从竞选中获取个人利益是村委竞选人竞选的主要原因。本次选举的调查内容: 人口 :2036人

有选举权的人数为

1028人

投票的选民有986人,其他因为外出或其他原因未参加投票 候选人的条件: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由本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依法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1、参选的村民有十余人

2、据调查,落选的人中,其中二人是上次的委员,三人曾参加过竞选,其余都

是第一次参选。

3、决定当选的关键因素,是选民对于候选人的印象,以及他预计的一些政策。选举的结果:

村民对选举的结果满意度相对比较高,不过一部分人也提出,选谁都是一样的,满意也只是说跟自己预想的差不多。

村民对选举结果的评价相对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整个选举流程的认可。并没有作弊的出现。

三、选举中我认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

1、候选人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美国大选中,各个利益集团支持自己的候选人,候选人上台,在政策上,会倾向于这部分“投资人”。在这样的村委选举中,同样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仅仅依靠候选人自己的财力物理人力,根本不能够在村中起到广泛的影响。所以,其背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利益集团。如果候选人当选,因为在这个转型时期,村庄的发展会有很多的机会,如房屋的开发,道路的修建,拆迁建设等等。前面也提到本村中一部分人从事着建筑运输行业,而且他们拥有相对雄厚的财力基础。他们为了能够在以后得到工程,所以会支持自己的候选人。这包括财力支持,拉动身边的人,请客吃饭,贿选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2、家族在选举中仍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给自己家族的人投票。更关键的是,家族的作用在于他以家族中每个人为起始点,不断向外辐射。通过每个人的力量得到更多的选票。而且现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家族的影响又不单单是血缘关系,在其中也掺杂着利益关系。由于本村大部分人并没有固定的职业,所以转换职业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说,职业对于个人没有锁定性,什么能够赚到钱,就选择干什么。这样一来,例如我家族的人在村委担任要职,那我就会选择能够利用村委关系得到利益的职业。

3、很多村民在金钱的诱惑下对个人民主权利,对于法律的无视。村民思想认识不足,民主意识淡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由本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依法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在这样一个靠近城市,信息相对发达的地区,笔者认为村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并不是由于文化素质造成的。而是村民在金钱的诱惑下对个人民主权利,对于法律的无视。农民很想有一个公平公正的选举,选出自己的心目中的候选人,但是选谁都一样,无论是谁,都是上台现有车后有房。所以在这样一种选谁都无所谓的状态下,加重了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的不重视。也许曾经他们也很重视自己手中的一票,但是随着几次选举和几代表现,逐渐让他们失去了信心。对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变的很淡薄,可有可无。很多村民认为,既然如此,那不如谁给的钱多,谁给的实惠多,我就选谁。据调查了解,有些村民委员会在进行选举时,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一家七八口人都不去参加投票。所以由于村民对自身权利的不重视导致了下一个问题的出现。贿选问题。

4、村民的不重视,和利益集团的支持导致贿选问题。很多人在谈农村选举中很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贿选,那贿选的原因是什么?正如刚才所谈,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利不够重视,利益和民主权利的杠杆失去平衡,导致大家都追逐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民主权利。而利益集团正是利用这点,通过大量的砸钱,使得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选票。

5、候选人在选出之后并不能够为民请命,真正考虑本村的发展。很多村民还是希望能够公正选举,村官能够为村庄做事。据调查,村民很关心的问题是希望自己选出来的村官能够作风正派,清正廉洁。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村民深受其害。而大部分候选人在当选后,都没能好好表现,把村庄的利益放在首位。

四、选举中的可取之处:

1、镇领导没有越俎代庖,指定村委会候选人。村民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候选人,应由群众或村党、团、妇女和村民小组集体提名推荐,然后,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协商确定正式候选人,由群众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以选举结果为准,最后报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在很多乡镇领导认为,村民委员会本来就是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对其选举的候选人进行指定,也是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所以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乡镇领导直接指选,派选或者由上边少数几个人事先定出名单,然后通过上串下连、明里暗里做工作,操纵村委会选举,只是让群众象征性地划圈圈走形式。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得村民的选举热情不高,有怨言。而在本次西河村的选举中,并没有出现此类现象。这也得益于乡镇政府对选举的重视和程序的规范性。

2、选举程序规范规范,选举过程中未出现暗箱操作、违法违纪现象

由于村委会选举的所有程序原则上参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而乡镇政府又普遍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未出现不少不按程序、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村委会选举参照选举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据了解很多经济落后,偏远的山区村庄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乡域较宽,村民居住比较分散,这给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有的村根本不开村民大会,直接由少数几个人就把选票填写完,随后就给村民宣布选举结束了。在选举当日,有的村民甚至还不知道村委会的候选人都是些谁。什么提名推荐和讨论协商候选人,什么唱票、监票、计票,什么无记名投票等都未予严格执行。这种程序上、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而在西河村的选举中都没有出现,一切选举在程序上和制度上都严格进行。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2

一、明晰协商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契合

两委换届选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也是扩大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发展协商民主, 并不是以协商民主来代替选举民主, 相反, 只有选举民主得以充分发展, 协商民主才会有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选举民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基石, 没有了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也难以实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不是彼此对立的。选举中可以有协商, 协商中也可以有选举。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方式融合在民主政治的现实操作之中。

二、深刻认识协商民主融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性

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与培养民众理性能力的现实需要。选民及其代表在公共讨论和争论过程中, 公共利益是他们的共同诉求。协商民主把公共协商结果的合法性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 避免通过牺牲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协商没有发挥有效成果, 在选举中就会出现贿选和霸选干扰选民对选举的理性判断, 做出不真实的意愿票选。选举民主和协调民主相结合, 相互取长补短, 使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完善。

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与保障民众平等权利的正确选择。农村民主选举培养了民众的现代民主意识和能力, 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 村民逐渐学会了运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结合, 使得村民在选举中, 遇到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协商妥协。这就可以使得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逐渐加强。协商民主具有完善的参与功能, 能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平等地参与决策的形成过程, 通过协商民主形式, 能够保证民众具有平等的参与选举的权利。

保证选举过程顺利开展与建立良性沟通机制的有效结合。我国现行候选人名额分配模式和确定机制选民或代表的知情权严重匮乏, 同时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少沟通渠道, 很多选民根本就不知道要选举的是谁, 更不了解代表的主张和纲领。选民难以获取对选举候选人的政治素养、参政议政能力的信息资料。民主选举顺利进行的真正意义必须与村民的利益和知情权相关, 通过选民和候选人双向的沟通和表达, 才更能体现选举的民主性。

三、协商民主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设计

(一) 成立“一个机构”, 确保协商主体的清晰

责任编辑:党伟莉

基层的农村选举建设的完善, 工作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民主协商机构, 参与对选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参与选举的决策。要体现多数人的意见, 按多数人的提名确定人选, 并把民主贯穿选举的各环节、全过程, 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 对候选人进行比较, 综合。这种民主沟通有利于训练选民的民主技能, 提高选民平等参与选举事务与决策, 促进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应该尽量规范选举民主过程的沟通渠道, 避免沟通机制流于形式。

(二) 符合“两面征求”, 明确提名候选人资格

在选举中, 要明确被选资格, 并有较高的领导素质, 没有违法乱纪历史, 参加选举的目的明确, 不持贪污受贿心理。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 还要征得组织的同意, 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和标准拿出初步建议进行讨论。然后, 还要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由村委会成立的协商小组来讨论、商议对候选人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审核。经过协商, 达到两方面的同意之后, 才能明确候选人是否具有参选资格。

(三) 通过“三个定期”, 规范选举监督的程序

每月定期从群众中收集、汇总意见和建议, 并向村民委员会反映;每月定期召开基层会议, 讨论、协商、汇报各项工作;每季度定期向上级领导反映监事会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 一般由村两委限期研究处理, 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呈上一级领导处理, 确保事事都有落实, 并向广大群众汇报。

(四) 达到“四种效果”, 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提名和确定候选人代表的真实性缺乏民众的平等参与, 贿选和霸选行为干扰选民的理性判断, 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选民盲目投票, 要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必须做到;一是基层干部对村级重大事项做出的决策必须合适;二是各级领导对群众所反映的难题、困难和热点的处理和解决必须合情;三是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实事求是, 要对财务的预算、收支情况等做到合理;四是选举工作的开展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度等正规方式、渠道来监督处理, 必须使选举运行的过程做到合法。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 不仅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协商民主在农村社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协商民主在推动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上,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摘要: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

关键词:协商民主,农村,选举制度

参考文献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选举文化;村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18-02

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文化概述

(一)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文化现状

村民委员会选举是我国民主的最小构建单位,以其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基于实际探索总结的伟大创举。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普遍应用的选举制度与中国经过千年沉淀的乡土文明碰撞出了独具特色的村委会选举文化。前者建立在民主传统和法治之上,后者则以臣民文化和礼治为特征。在当今中国的村委会选举中可以找到不同程度“臣民依附”型文化的对应,冷漠参与、贿选拉票等。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内在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有关。经济价值与选举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密不可分,而政治价值与村民个人的政治认同有关[1]。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个去政治化的过程,村民已经成为“最为典型的理性经济人”[2]。一方面,村民希望自己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所推选出来的村委会能带领全村发家致富。但往往由于上次选举的结果不能达到村民预期的经济利益诉求,让村民对民主选举这一公共物品的有用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选举作为公共产品,其不公正的后果是由全体村民共同承担的。这会放大村民在参与选举过程中的不负责态度。再加上村民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村委会选举是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得重构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相适应的选举文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文化的法律属性

我国的村委会选举文化既是政治文化,也是法律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内化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组成的整体,民主和法治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点。法律文化由多重法律符号和载体表现,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在广义上,法律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法律文化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盛衰变化相同步,正如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总结的:“则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然当学之盛也,不能必政之皆盛,而当学之衰也,可决其政之必衰。”[3]但两者对选举的制度安排不同,在政治文化的语境中,选举是把权力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的分配与委托;而在法律文化的语境中,选举则是公民最基本的宪政权利。基层民主选举权利的保障,法律的固化是我国法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唤醒公民对制度和规则的信奉与遵从,需要完善我国的村委会选举法律制度,确保选举过程和选举结果的合法性。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为四个要素,选民意志表达的自由选择性、候选人的竞争性、投票行为的秘密性和选举过程的公开性[4]。建立崇尚平等、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的选举文化,可以增加村民参与选举的政治效能感,提高其对自身选票重要性的认识,逐步让村民真正意识到作为农村自治体基本组织形式的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

(三)我国基层选举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村委会选举是典型的直接选举模式,然而有直接选举的政治实践并不一定等同于真正的代议制民主。直接选举民主法治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和政治的支撑,需要相适应的政治选举文化的配合。

我国的基层民主选举文化应该具备成熟的选举文化的共性,例如选票的价值、分量、权威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承认,每一个拥有选票的社会成员都坚信自己握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控制政权的权力等[5]。这种认识应成为村民自治的普遍心理和基本的政治常识。同时,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乡土文化影响深远,农村人口众多的基本情况,需要的是一种和谐均衡、温和稳妥的选举文化。过于高涨的参与热情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而冷漠消极的态度难以体现民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沿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文化为代表,其倡导的“礼治”是历代封建王朝运用于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秩序是一种“礼治秩序”。在少有变动的乡土社会,血缘、亲缘、地缘联结形成的身份登记秩序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人的思想产生根深蒂固的控制。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积累和重复熏习形成了强大的惯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妨碍因素。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型需要平稳缓和、循序渐进的过渡,儒家提倡的中庸也使得村民更容易接受和谐温和的选举文化。

二、构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文化的路径

选举制度作为我国乡土社会之外的知识体系,在植入我国农村以后发生了很多适应性的变式。构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文化需要从观念、实践、制度三个维度入手。

(一)培育村民民主法治精神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途径是提高村民的政治法律素质,古希腊思想家曾经提出公民拥有的精神与美德是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培育村民的政治角色意识。政治角色意识是指公民在政治民主活动中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认知、看法和态度。村民作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其对自己在基层民主运作和村委会选举中所扮演角色的自我认识,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民主进程。

其次,要普及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运用村民普遍接受且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有关民主选举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平等、自由、正义、竞争、效率等法律理念和价值真正深入人心,提升公民法律素养与民主精神,逐步让村民真正意识到作为农村自治体基本组织形式的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

再次,要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培训。定期向村民讲授政治民主选举理论,提高其对自身选票重要性的认识。在村委会选举前,向选民广泛宣传有关本次选举的基本信息,增加选民的知情权,以便其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使每次选举成为有实质民主意义的选举。

(二)遴选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候选人

完善候选人遴选机制,在村委会选举中引入候选人竞职演说的形式,让他们通过公平竞争进入乡村政治权力格局应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值得提倡的[6]。更重要的是,竞职演说有助于村民对选举过程和选举结果形成心理认同。选举本身是一种淘汰机制,其结果必然是为多数选民所认可的。而选举文化就是在选举淘汰机制与社会大众文化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公开竞职演说作为与选民良性互动的有效载体,同样是构建我国成熟的选举文化的路径之一。

推行候选人公开竞职演说,引导群众由“选熟人”转变为“选能人”的实践,已在多地取得良好效果。村委会选举是对当地“精英”的推选,选民关注的是被选举人的品性、能力与信誉。公开竞职演说对展现候选人、自荐人的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以加深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是必要的,有利于拉近候选人、自荐人与选民的距离,帮助选民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候选人与选民可进行面对面的了解与接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选举氛围,有利于村民理解自身参与选举的重要性。

(三)优化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整体性、时序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社会的转型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推进。时序性是指各部门的推进存在时间的先后。社会运行机制的革新往往先于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因此完善制度设计成为构建于农村直接选举相适应的选举文化的先行选择,本文主要从村委会任期角度提出思考与建议。

1.延长任期的必要性

村委会任期过短,频繁换届,首先,影响了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降低了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其次,三年一届任期的换届频率难免会造成人员的变动,会损害“村官”的稳定性,不利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成长。再次,任期过短,容易造成村委会短期行为,忽视对长远发展的关注,并且由于不同的班子人员对村情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别,会造成各届村委会做出不连续的、甚至是方向不同的规划安排,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延长村民委员会的任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光狭隘短浅的问题,矫正急功近利的心态。

2.延长任期的可行性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在现在三年一届的任期基础上,可以采取“大小选”方法。即当新一届村委会任期满三年时,只进行由半数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参与的民主考核和信任投票,即“小选”。如果村委会信任票过了半数,只是个别村委会成员的信任票不过半,则只需将该成员按法定程序罢免后进行补选,而无需换届选举;如果村委会班子和每位成员的信任票都过了半数,则全体留任,也无需换届选举。这样,就可以待到该村委会第二个三年任期届满时再举行换届“大选”。当然,在“小选”中,如果村委会得到的信任票不过半数,就应该进行换届选举[7]。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委会任期尚未做出修改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变通方法,——既不与现有法律相抵触,又能够避免由于村委会任期过短引起的弊端。从长远考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将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由原来的三年一届改为五年一届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赵爱明,史仕新.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2).

[2]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3]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43.

[4]唐晓腾.城市化中的农村民主选举:制度、方法及影响——对东部10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证观察的一项综合分析[J].社会科学,2007,(7).

[5]胡海东.营造真正的“选举文化”[EB/OL].http://www.gmw.cn/03pindao/pinglun/2004-06/02/comtent_37620.htm,2004-06-02.

[6]林少敏,吉青.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对影响村民参与选举的因素的考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4

【摘要】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国策的一项具体形式,更是村民自治和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形势下村级换届选举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 换届选举 工作研究对策

引言

村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两委”换届工作,选好配强“两委”领导班子,是进一步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现结合工作实践就更好地提升开展该项工作的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进行一些探索、研究。

一、做好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组织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依靠坚强的村“两委”领导班子和善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不断增加,群众就业、社会管理任务非常繁重, 因此,做好2011年“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非常重要,只有选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两委”班子,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农村人口多、范围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难点领域。村“两委”换届 1

选举工作的过程,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选民进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过程,又是党员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将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强化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和服务群众的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是党的执政基础之所在。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弱,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既是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检验,也是改善“两委”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保障。切实抓好换届工作,促进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新难点

(一)选举呈现局限性

由于原先各村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异,各村村民利益的不同,使得各村村民矛盾比较尖锐,现在不少较小的自然村村民,对村级换届工作比较消极,认为小村在选举中比较吃亏。同样作为小村的村干部这种思想更为突出,认为自身在选举中处于明显劣势,情绪显得比较消极、抵抗,甚至出现个别干部在群众中挑拨离间,引发矛盾,阻碍村级换届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宗族势力影响存在少数选民存在狭隘的民主意识,小区域观念,并受家族势力的影响,增加了民主选举的难度。尽管纵向比较,现在农村中的宗族因素对村民的影响逐渐在减弱,但这种影响并未消失,仍然影响着村民的行为。

(三)选举竞争更加激烈

近些年来,一些激励村干部的政策措施日益完善,村级组织运

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岗位吸引力显著提升。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选举中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大增加了换届选举工作的复杂性。

(四)流动人口增加操作难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村人员流动性较大,村民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外出打工的群众和党员较多,一部分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对村务了解较少,缺乏关心本村事务的内在冲动,因而不热心于本村事务,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外出村民行使选举权,可以通过委托投票,但是这种方式受接受委托方的意愿所左右,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外出村民的意愿,降低了他们对选举的有效参与。

三、做好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用坚强的组织保障换届选举工作

“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工作环节多,安排紧凑,情况复杂,要确保这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要建立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深入村、组、小区第一线调查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确保不出大事,避免小事,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密切合作。尤其是一把手要亲自抓部署,抓落实,主动到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加强指导协调。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进一步广泛宣传,用良好的氛围促进换届选举工作 在当前换届选举工作上,最为突出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村民的政治素质。迫切需要通过宣传来提高村民对村级换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村民的政治觉悟,提高村民的责任意

识,提高村民的大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使得广大村民在选举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借助黑板报、横幅、广播,以及电视等载体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意义、知识,真正做到依法选举,选举出德才兼备的人来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三)进一步排解矛盾,用和谐的环境助推换届选举工作

和谐的环境是根本。做好任期目标考核和财务审计,组成工作组对村进行任期目标考核和财务审计,对各村的财务进行了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用详实、权威的结果“还权于民”,同时也让村民更加信任基层农村党组织。

(四)进一步加强培训,用有力的业务指导换届选举工作 一是扩大培训范围除了对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村书记和委员进行培训外,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两委干部等也纳入培训范围。二是改进培训方式除了集中进行业务培训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制作电教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

(五)进一步完善制度,用快速的督查形式推进换届工作 一要召开专题调研分析会,对排查出来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重点村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坚持 “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原则,提出分类指导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早介入,使能解决问题的尽快解决。二要推行问责制。将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任务量化,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责任追究方式,正真做到责任明确,出现问题追究到人。三要实行分析指导例会和定期督导制度。针对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初期阶段、高峰阶段、攻坚阶段、扫尾阶段的不同工作特点,定期召开分析指导会议,深入解剖,逐个商讨对策,对换届选举“重点村”,实行每周分析会制度,做到专题研究,专项解决。同时,成立专门督导组,对村级组织换届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深入摸底换届工作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

问题,做到及时掌握、及时解决。

结束语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5

为做好我县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工作守则。

一、凡抽调人员在抽调期间脱离原单位工作;抽调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统一在民政局上班;抽调驻乡(镇)村开展督查指导工作的人员,要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做到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开展指导工作。

二、所有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换届选举的政策法规,严格依法依规办事,造成失误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三、抽调人员要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确实需请假者,须写书面请假条,三天之内由乡镇党委批准,三天以上由乡镇签署意见后,报县委组织部批准。

四、在换届选举中,要及时掌握工作中的新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应对处理,不能处理的,应第一时间向乡镇党委、政府汇报。

五、要遵守工作纪律,注意言行举止,坚决禁止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收受礼品等,影响选举正常开展的行为。做到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树立良好形象。

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选举观察 篇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国民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农村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重视农村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所决定的.特别是温总理上台之后,三农问题更是引起了政府高层和全社会的关注.我放假前无意之中搜索了一下“农村选举问题”,发现了很多有关农村的事情,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关于山西省的比较多.一直以来,我对农村很有兴趣,对家乡深有感情,想借此对农村增进了解.今年寒假回家,正值全市220个行政村刚刚进行完村长换届选举不久.全市到处是关于选举的议论.于是我耳融目染地接受到一些信息,然后自己又去刻意收集到很多信息.获得很多原来没有注意到的有关选举的情况.二,调查对象——霍州市简介

霍州市位于山西中南部,地处临汾,晋中盆地交界,东倚太岳山,与沁源县,古县毗邻;西跨汾河,与汾西县接壤;北籍韩信岭,和灵石县交界,南扼白壁关,同洪洞县相连.霍州市共有3乡4镇5个街道办事处,220个行政村(居委会).3个乡分别是师庄乡,三教乡,陶唐峪乡.4个镇分别是辛置镇,白龙镇,大张镇,李曹镇.5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南环办,鼓楼办,开元办,北环办,退沙办.三,村长选举现场

选举的日期是在一个月前通知到村民的,选举方式合乎惯例,第一轮发的选票是白票,选民可以在上面填上他心目中认为可以信任的人的名字,称之为海选或是预选.当然这张选票上填的人名不是都有实际意义的,因为想当村长的人已经提前造势,村民心里也有数了,随便填别的人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当村长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然后统计各个被选人获得的票数,如果过半数,则直接当选,否则,则取比应选人数多两名的候选人进入第二轮,按照票数多少依次排列取出两位.根据山西省村民自 治选举的有关条例和法律,选举必须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因此,每个村都从上级派了监督的工作人员,还有派出所的人员 进行监督.进入正选之后,其他人也可以竞选,但预选没有选上,正选怎么可能再选上,所以一般就不再选了,这样就只剩两个人了.再发的票上也就只有这两个人的名字,选民在满意的候选人名上划圈.这时候选人会对村民发起更大的动员,并且分成若干区域,有人分工,专门进行各区域动员工作,主要是候选人的亲戚和好朋友,一人管一片.这时是最紧张的时候,整个村子都会围绕选举进行热议和论战.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一般都会使出一些着数以拉拢选民,例如向村民承诺一些事情,S村后来的当选村长就在这时承诺将村委会拖欠村民的工资福利都还清,并用自己的钱予以垫付,数额达几十万.别的村也都有,如答应给村里硬化路面,修建工程等.视各村经济状况和候选人的个人经济实力而定.也有一些拉拢选民的事情,如发面粉,色拉油,东北大米等生活物品,都是暗地里给的,给完以后谁也不承认.只是到投票的时候选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候选人也不知道收了我的钱的选民到底选没选我.但是不花钱那肯定是选不上的,白花也只能认了.在S村没有出现拿钱直接买票的现象.在个别村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我给你多少钱,我就直接在票上写上我的名字,选我自己.特别是在对待一些 60岁以上不识字的选民时.当然在这时也有村民为自己捞好处,例如S村有在离投票点较远的庄子上住的人,候选人均派车前去接来让投票,有的选民还在讨价还价,谁多给一些我就坐谁的车;还有提前说好选某候选人的选民,那时突然索要现金,有一个妇女选民竟然开口要1000块钱.当然这是极其少数的.《选举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给很多在外不能回家的人提供了选举机会.在竞争激烈的选举阶段,各候选人都会通知在外人员回来选举,多是用亲戚熟人动员让回来选自己,每票必争,以增加胜出的可能.很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碍于面子就回来了,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回来“挣”那一部分误工工资和候选人发的红包.现在村民参加政治的愿望比原来有很大提高,但还没有达到那种自觉的高度.四,为什么要当村长

为什么要当村长呢 换句话,当了村长到底能获得什么利益呢 能得到什么经济利益呢 我认为在商品经济下人是利益性的,是经济性的.没有经济利益的事是没有人肯做的.在此市东边主要靠农业经济的R村,做村长,一年的合法收入,加上“灰色”收入,大概也要一万多块钱一年.当然这个数目和每个村的经济状况直接关联,这个数目,也许不算大,但是考虑到当地欠发达的经济水平,在农村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观的.当然在此市的有些村子,因为村经济状况差,村长的待遇不高,结果没有人愿意当,只好指定了事.还有,中国农村的有些人经济上富裕之后,都比较渴望得到政治上的满足,权利上的分配.他们往往文化水平比较低,想要通过手中握有的权利来弥补自己较低的文化层次,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骨子里有种“官本位”的思想,总认为有钱是不牢靠的,权利才是金钱的归宿,有权才是生活的目标,因此对权利的渴望犹如婴儿对娘奶的需要;也就不惜重金参加竞选.(一)这是最重要的,就是当村长可以捞到钱,特别是有一些集体经营项目和工矿企业的村子,每年集体经营项目的分红村长理所当然地可以多分一些.每年工矿企业的占地费,污染费,扩地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村长可以从中多得一些,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二)作为一个村长,会有一些关键权利,特别是在象S村这样在此地区经济状况相对还算好的村子,当村长会结识一些上层领导和企业主管,这样在权利上的收获也是不容小视的.(三)农村的熟人社会使的亲戚和家族关系比较紧密,一般在农村里都有几大家庭,谁要是当上了村长,就认为为家族增了光,以后办事也方便一些;(四)当村长10年就可以享受国家干部的优待,退休后月月有工资,可以保证后半生的生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选举完后,有很多人跑到正选的候选人家里退钱的.对于选上村长的候选人,是怕日后有求于他,所以退钱已示友好,也就是说我可是真心实意地选你,可不是为了这几百块钱,以后有事可照着点啊.对于落选的候选人,主要是和候选人关系好一些的人给出的慰问费.表示你花了钱没有选上,我也不好意思 要你的钱,所以退了稍稍补偿一下你的损失.五,农村选举的影响

(一)在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村民选举热情得到提高.农村选举基本上还是公正的,尽管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但选民的自由选举权还是基本可以保证的,还是得人心者能赢得选举,农民不会对他们不满意的人投票;(二)趁着选举,选民可以对村子里的事情进行评议,可以指出原来村长哪做的不好,特别是想连任的村长更会听取这样的意见.村民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来了一次总反映.是村民参政议政热情的总爆发;(三)在乡村熟人社会,采取直接民主的选举方式,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它不需要复杂的程序设计,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选举自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仅是他们天赋的权利,而且任何局外人都没有理由怀疑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担心他们选不出“自己的人”.可以设想,如果真正健康地实现了这样的“简单的乡村民主”,对于调整村民之间的关系,重建乡村社会,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六,结论

(一)我国农村选举还有一些问题,如农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足,如赌选,拉选票等.(二)农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疾瘤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农民自身经济状况和文化素质的积贫积弱,应此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道路.(三)在中国农村搞直选,并不是搞不好,不要老是认为农民素质差,他们其实很聪明.只是在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禁不住由民主权利带来的利益快感,而我国法律的约束力又实在太有限.只要像现在这样慢慢搞下去,所有的选举制度,选举习惯都会完善起来的.随着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随着我国对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希望我国农村“村官”选举会逐步走向正规,也会更加公正和透明.附件1:村长选举流程 附件2:农村选举条例节选 第五章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可以采取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也可以采取不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投票提名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主任,副主任的候选人应当分别比应选人数多1人;委员的候选人应当比应选人数多1至3人.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提名,应当经选民过半数以上投票,方为有效.提名采取等额提名,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办法,并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依次确定候选人,并当场公布.提名候选人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第二十五条 候选人自愿放弃候选人资格的,本人应当在选举日的3日前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根据提名时得票多少的顺序依次递补候选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2日前张榜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公布选举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十六条 采取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选举的,可以由有选举权的村民一次投票选举,也可以分次投票选举.第二十九条 在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且竞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赞成票时,得票多的竞选人直接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在当日或者次日组织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未能选出或者选足村民委员会成员时,根据所缺职位,应当在未当选的竞选人中以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再按照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由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另行选举.第三十一条 候选人或者竞选人在选举前可以对选民进行竞选演讲,并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竞选演讲不得有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言论.候选人或者竞选人在竞选演讲时可以对选民作出承诺,但应当对自己的承诺负责,明确承诺的兑现期限和不能兑现的处理办法.承诺的内容应当事先以书面形式提交村民选举委员会和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和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对承诺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第三十五条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大会会场和投票站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和公共代笔人.选票应当由选民本人填写.选民本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在选举现场委托公共代笔人或者候选人,竞选人以外的直系亲属选民代为填写.代为填写选票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受委托人最多只能接受3位选民的委托,并不得将选票再委托给其他选民代为填写.选民外出或者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投票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在选举日的3日前以书面形式委托自己信任的其他选民代为填写选票和投票.每个选民只能接受1人委托.第三十七 选票上所选的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人数的,选票有效;多于应选人数的,选票无效.第五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候选人,竞选人,其他人员使用金钱,有价证券或者实物拉取选票,或者贿赂选举工作人员,影响选举结果的,由县(市,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核查,并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贿选使用的金钱,有价证券和实物经查实,一律收缴村集体所有.以贿赂的手段成为候选人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取消其在本届选举,另行选举和补选中的候选人资格.村长、村支书由上级任命,现在村长改由选举产生,但又缺乏一定的监督,这都降低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村民无奈之下对村干部一般都采取很淡然的态度,既不表示不服气,又不大加以理睬,村干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都在下降。在投票选举中,很少采用公众大会的形式,让大家都去一个固定的地点去投票,这种情况很少。在多数地方,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提着流动票箱逐家逐户地投票,监票人站在外面,村民在屋里填写选票,出来投入票箱,也不发选民证了,因为村里人都很熟,你家有几个成年人,有几张选票,监票人都认得清清楚楚。,《村民组织法》规定,农村里的重大问题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乡级政权往往还控制着选举过程,他们指定选举委员会成员,以组织的名义推荐候选人,审查候选人资格,因而在选举中出现的许多舞弊现象,与乡镇干部有很大的关系。

四、由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及群众代表组成改选委员会。

五、对新村民主任候选人作严格要求,在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中挑选,要求如下:

1、必须是党团员(维护党的领导)。

2、年龄35岁以下(年轻化)。

3、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以文凭为准、知识化)。

4、有5年以上社会工作经验(实践化),经依法提名,参加选举。

上述决议,经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因受会场限制,按当时选举方式,逐组、逐户征求意见,经全体村民50%以上签字通过,即产生法律效力。

我认为,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另一种便是罢免权,既然有权选举产生村干部,当然有权罢免他。对村民来说,民主就在身边,自己投票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如果滥用生中的权力,没有比这更难过了。民主可以让农民对自己的当家人有比较,有鉴别,选错了人,可以罢免之,这是民主选举的必然内容。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7

一、全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基本现状

㈠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与运行情况

近几年,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贯彻落实, 在国家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项目实施带动下, 各地全面落实县级主体的属地化监管责任, 加快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步伐, 目前全省县级机构已全部建成。

1. 从单位建设情况看。

全省86个县成立了95个县级质量安全工作机构, 其中,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74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12个、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9个, 都承担着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职责。机构独立设置的日益增多, 目前已独立的占48.5%, 其他的主要挂靠在农技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单位, 级别以科级建制居多, 其中, 正科级的机构占29%, 副科级的机构占55%, 股级机构占16%。

2. 从人员情况看。

目前,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或检测) 机构共有人员800多人, 专职人员占60%以上, 平均每个县级机构至少有5人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但地区之间差别较大, 兰州各县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的人员编制平均达20人, 陇南各县给予编制的人数达10人, 而嘉峪关、酒泉、金昌等地区的县级机构的人员编制都在5人以下。

3. 从工作经费情况看。

目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县级机构共40多个, 资金总数达400余万, 其中, 兰州市城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达165万, 其他独立建站的县级机构普遍有3万~5万的工作经费。

㈡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与运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 通过县级农产品质检项目实施和省上的资金扶持,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检体系逐步完善。

1.从检测机构建设情况看。目前, 已有7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分别得到国家县级质检项目支持, 覆盖了所有“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农产品重点生产县区。项目实施县能够满足所辖区域范围内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检测工作, 具备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的手段和能力。陇西县、凉州区、秦州区等3个县区的质检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 具备第三方法定定性检测能力。

2.从人员情况看。配备的专职检测技术人员有600多人, 大部分人员是从农技站、园艺站等其他单位划转过来, 陇南等几个地区通过每年的事业单位招考, 招录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人员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占35%,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8%, 具有中级职称的占25%, 其余为初级及高级工、中级工职称。

3.从基础条件情况看。已实施国家县级农产品质检项目的实验室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 办公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总面积达27000平方米。通过统一采购招标, 各项目实施县配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等门类齐全的大型定性检测仪器。还未实施国家项目的县区基本都建造了50平方米左右的速测实验室, 并通过省上和市县资金配置了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常规检测仪器和农残、兽残等快速检测仪。

4. 从工作开展情况看。县级检测机构以开展现场快速检测为主, 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养殖场 (屠宰场) 、奶站等主要监测区域进行农、畜、水产品的快速检测, 每年检测样品达30万份以上, 平均合格率在98%左右。

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与运转情况

从2010年开始, 甘肃省农牧厅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三年内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明确要求和农业部的总体部署, 对全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进行推动, 2012年下发《甘肃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连续两年召开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现场会议, 推进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各地按照要求,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积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目前, 全省1235个涉农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部完成建设。

1.从单位建设情况看。18%的乡镇单独进行建设, 12%的乡镇与动植物疫病控制机构进行合并建设, 40%的乡镇挂靠在农技站或兽医站, 30%的挂靠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7.5%的单位为副科级, 32%的单位为股级, 50.5%单位无级别。

2.从人员情况看。全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共2000余人, 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员达到1到2人, 有编制的人员约800余人。兰州、白银等地区都有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1到2人, 其余地区多是兼职人员。

3.从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看。大部分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主要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费等其他渠道中自筹。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的乡镇占3.8%左右, 其中, 酒泉的一些乡镇落实工作经费2万元, 渭源、岷县和武山等一些乡镇落实工作经费0.5万元。

4.从基础条件和工作开展情况看。所建设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大都有15平方米的办公场所, 单独建设的乡镇机构大都建有实验室, 其中, 兰州、凉州等地区乡镇都建有2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30%的乡镇配备了农残速测仪、紫外分光仪等简单设备, 其中, 兰州市还专门安排366万资金, 为48个涉农乡镇统一配置5万左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仪器、办公设备以及制度牌。目前, 能全面或部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乡镇达10%。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㈠基层机构建设还有待加强和延伸

虽然全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本建立, 但很大一部分都在农技推广和动物卫生监督等机构的基础上赋予职能或加挂牌子, 独立建站的较少, 据统计, 51%的县级农产品质监机构加挂在其他单位, 72%的乡镇机构不是独立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机构上仍难以得到确保。大部分地区的乡镇机构还没有开展工作, 也没有村镇一级机构的延伸, 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还未建立快速检测室, 面向生产一线的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 检测和监管工作还不能达到就近、及时、准确、有效。

㈡部分地方重视程度不够, 机构责任还没完全落实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工作责任重大, 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属地化管理以及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有明确的规定。但从调研情况看, 一部分地区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化的职责落实不到位, 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在工作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的支持较少。一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不明确, 工作疲于应付, 忙于应对, 没有严格落实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等重要的监管措施, 特别是一些少数和偏远县区的检测机构因人员变动、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原因, 项目配置的检测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完全运转,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没有全面开展起来。

㈢基层机构的运转经费不足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工作一旦运转, 必然就有检测试剂、采样交通、样品购买、日常监管等经费支出, 据调查, 每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运转每年至少需经费20万元, 每个乡镇监管站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需要5万。但目前, 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列入的县区达60%, 已列入的大部分经费仅在5万左右;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列入的乡镇达96.2%, 已列入的大部分经费近在1万左右。受工作经费制约, 大部分机构无法开展正常运转, 特别是已建成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应有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人员队伍亟待加强

从各地已经成立的农产品监管和检测机构来看, 普遍存在机构建立, 但人员匮乏的现象。据统计,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中仅有300多人有编制, 平均每县有编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仅3人左右, 乡镇机构大都没有人员编制, 普遍为兼职人员。而且, 这些现有人员大多为农牧系统内部划转, 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同时,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方面自上至下没有相关职称评定和成果评定, 队伍积极性不高, 人员流动较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缺乏一定的延续性。

㈤工作机制不完善, 同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不顺畅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较新的工作, 缺少可参照的工作模式, 尤其是在2013年的食品安全体制改革中, 农牧部门又被赋予了新的监管职能, 监管链条从种植养殖基地延伸到农产品收购、贮藏和运输环节, 还增加了畜禽屠宰环节的监管职责。面对这些量大面宽的监管工作, 基层机构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等一些重点工作领域还缺乏规范、科学和长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同时, 在与农业行政执法、植保、农业技术推广等关联部门之间还未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 特别是检打联动与联合执法方面还不完善, 使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收购、运输环节还存在一些监管盲区, 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三、对策和建议

㈠强化责任落实, 督促各地完善基层监管机构建设

建议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修订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关于基层体系建设的内容, 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基层机构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基层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并以督查调研等方式落实地区监管责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责任考核, 将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与运作情况列入对各地农业行政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指标中, 采取专题验收、适时督查和年度考核的办法进行考评, 确保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落实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的法定责任, 同时促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切实履行职能、开展工作。

㈡延伸监管链条, 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扶持各地区乡镇机构延伸监管链条, 在村级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鼓励各地在农产品收购基地、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快速检测室, 形成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为基础, 乡镇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为依托, 村镇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检测室为补充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㈢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人员队伍能力

把加强宣传培训作为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的主要措施, 制定并实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人员培训计划。每年举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 增强基层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行政执法能力。以省农产品质监局为培训基地,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编制培训教材和光盘等形式, 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 及时报道典型经验, 促进基层质检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相互学习先进检测技术与监管经验。

㈣多方争取, 积极解决基层工作经费问题

加强加大对基层机构建设情况的督查力度, 推动各地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障基层机构运转。积极向省政府汇报, 加大与财政、发改等部门衔接配合, 争取增加省级财政对县乡等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经费支持。基层机构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 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基地、协会组织等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 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㈤总结有效经验, 积极探索基层制度建设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8

改革党内基层选举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公推直选”是在扩大党内民主的基础上,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将党的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在对上海市松江区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基层选举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做一些理性思考。

一、松江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主要做法。“公推直选”就是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通过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委员。松江区从2008年8月5日至9月27日,在全区111个村中的104个村党组织以“公推直选”方式进行了换届,采用率达到95.50%。经过“公推直选”,产生336名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其中书记104名,副书记、委员232名,其中女性委员85名(书记9名),占总数的25.30%。新一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文化程度有大幅提高,大专及以上的有188名,占总数的55.95%,比上一届提高26.76%;平均年龄41.25岁,比上一届下降1.7岁。全区有46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占全区村总数的41.44%。“公推直选”工作主要分“宣传发动”、“制定方案”、“民主推荐”、“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确定正式候选人”、“正式选举”、“报请审批”六个阶段。主要程序是:第一步,确定要选举的领导班子的任职条件、职数和候选人的推荐范围,报上级党委、党工委批准后,在党(村)务公开栏及适当范围内公布7天。第二步,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党员填写《党员推荐表》,并将党内推荐结果进行公告;召开户代表会(按户籍,每户派出一名代表),户代表填写《群众推荐表》并将群众推荐结果进行公告。根据党员和群众代表民主推荐得票总数的多少(获得的党员推荐票和群众推荐票之和),按职数40%左右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列为考察对象,进行公告。第三步,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组织第二次推荐。党员填写《第二次推荐表》,群众填写《群众建议表》。根据第二次推荐中党员推荐得票多少,参考群众建议,研究拟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20%,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数等于应选人数。拟定的候选人预备人选报上级党委、党工委预审后公示7天。第四步,将通过公示并经上级党委、党工委批准的正式候选人提交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与会党员进行正式投票选举,直接选出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

(二)主要特点。松江区在“公推直选”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更好地保障了“公推直选”的有序推进,更好地保障了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了基层选举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1.宣传发动阶段,加强领导,注重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为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区委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副部长和组织部联络员任组长的5个联络组,分别挂钩联系2-3个党委、党工委,着重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现状,以及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吃透村情,掌握底数。区委组织部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以便全面、及时掌握换届动态,随时汇总、讨论各单位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情况,有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各有关党委、党工委和村党组织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结合党务公开的载体和机制广泛宣传“公推直选”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并通过发放书面通知和“告村民书”、召开会议、悬挂横幅等方式,让党员和群众进一步了解实行“公推直选”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接受“公推直选”的换届方式,以营造良好的换届氛围。为调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换届工作的热情,确保参与率,各村党组织坚持做到了两个“百分之百”,即书面通知率达到百分之百,书面回执反馈率达到百分之百。通过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引导党员、群众珍惜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公推直选”。

2.制定方案阶段,细致周密,注重体现原则性、科学性。各村党组织根据上级党委、党工委的部署和“公推直选”工作的总体要求,成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村实际,拟定选举办法和工作步骤、具体日程安排,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原则,细致周密,切实可行。如确定新一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任职条件、职数和候选人推荐范围时,注重严格坚持按章办事的原则;进行两次推荐,确定候选人选时,注重坚持党内外公认的原则;最后的直接选举阶段,注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等等,以确保整个“公推直选”过程体现原则性、科学性、规范性,真正做到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举。

3.民主推荐阶段,保障民主,注重激发党员、群众民主意识。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时,候选人全部由党员和群众推荐,党组织只是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职位、任职条件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公告,不参与候选人提名,淡化“组织意图”,充分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党员、群众参与率较高,普遍超过90%。公布的推荐结果表明,党员、群众对现任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认可度较高,得票也主要集中在现任村党组织委员上,平均得票率超过80%,远高于其他候选人。此外,确定的候选人初步人选公认度较好,平均得票率在57%以上。第二轮推荐是定向推荐(即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是明确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热情更高,所以整体得票率要高于第一轮。依据党员推荐票数,参考群众建议票数,第二轮推荐中104个村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443人,平均得票率在70%以上。

4.正式选举阶段,公开透明,注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从推荐范围的确定、候选人的初始提名和进一步遴选到最终确定正式候选人,都是根据党员和群众投票所表达的意愿确定,而且每一个阶段候选人的得票情况始终是公开、透明的。同时,确保所有人(包括党组织书记在内)均处于平等地位,能否进入下一轮或能否当选都取决于党员、群众的意愿,充分体现公平性、开放性和竞争性。进行正式选举时,更是邀请村民委员会委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各类组长和企业代表列席,计票过程实行公开唱票,极大地增强了选举的透明度、公信度,强化了党外监督。这种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选举方式,有效地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二、松江区“公推直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一)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公推直选”的一系列举措,大大增加了党内生活的透明度,充分激发了党员、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让党员和群众直接感受到党内民主的氛围,了解党组织在村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增进对党组织的认可。共产党的干部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理应关心党组织的选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干部,这是党的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党员充分行使权利、群众参与建议选出来的领导班子是党员信任、群众满意、众望所归的,“公推直选”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明确了权力来源,增强了当选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公推直选”将选人用人的权利直接交给了基层党员、群众,强化了权力来自于党员和群众的观念。在换届选举中,每一位候选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选举方式,在尊重党员民主选举权利的同时,也强化了基层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的监督权,树立了“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正确导向,让村干部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谁,懂得了该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强化了宗旨意识和竞选意识,提高了“肯作为”的意识。“直选”产生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都十分珍惜群众的信任,创造性大大增强。他们更加主动地改进工作作风,注重勤政廉政;更加投入地履行岗位职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真心为民排忧解难;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履职能力,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

(三)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营造了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公推直选”依靠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党员中选村干部,打破了过去组织确定候选人,在少数人中选干部的传统做法,更新了用人观念,拓宽了选人用人的渠道,畅通了党群联系渠道和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党员、群众的民主推荐和公开选举,密切了党群关系,更好地把党的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一批工作能力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选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促进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的不断优化。

(四)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公推直选”提高了选举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的领导班子是自下而上推选出来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任命,更能体现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威信和群众基础,从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通过“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干部群众形成了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公推直选”选举产生的村级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凝聚力更强,政令得以畅通,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助于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公推直选”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实际,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合理制定任职条件,解决好“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村干部关键是要愿意扎根和奉献于农村这块热土,能带领本村发展村级经济,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群众共同致富。因此,在设定任职条件时,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设置门槛,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选到村领导班子里来。二是提高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解决好“推好选准”的问题。一方面,组织上要通过科学设置任职条件,严格资格审查、组织考察、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程序,保障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任职条件。另一方面,可采取候选人发表参选演说,阐述自己的参选意图和工作设想;召开候选人与党员、群众见面会,党员、群众现场提问,候选人答辩等方式,让大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候选人。同时要注意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自身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客观、公正地把握好推人选人标准,切实做到“推好选准”。三是加大教育、指导力度,解决好“风清气正”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增强民主意识,珍惜自身权利,强化依法选举、依法参选的意识,自觉抵制“贿选”等违纪违法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民政、司法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对群众的有关反映,严谨细致地做好调查核实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选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准确把握三种界限,一是党员和群众真实反映情况与故意寻找事端之间的界限;二是党员、群众正当利益表达与破坏选举秩序之间的界限;三是为民办实事与拉票行为之间的界限。严格选举程序和相关制度,明确“贿选”界限,规范竞选行为,加强组织指导和监督,保证选举的公开、公正、公平。

(二)提升素质,妥善处理三种矛盾。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着三种矛盾:一是农村党员要民主与党员干部要作主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党内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要求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在工作中担当了代民作主的角色。二是民主意识逐渐强化与民主能力仍然较弱的矛盾。这对矛盾在农村党员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强烈要求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素质、利益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了民主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讲民主多与讲法治少的矛盾。在推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讲民主已经基本成为农村党员的共识,但法治意识还是较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农村党员和群众的教育,提高文化素养、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全面提高素质,以增强他们有效行使自身权利的能力;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村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增强民主意识,自觉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更新理念,关注三种发展趋势。通过“公推”和“直选”产生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不仅要对全体党员负责,也要对全体村民群众负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全体村民群众服务。透过“公推直选”本身,要密切关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新动向:一是由“公推直选”引起的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趋势,工作方式要体现对上负责和对下服务的统一,工作内容实现管理、服务、沟通并重等。二是由“公推直选”引发的党内基层民主发展新动向,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党员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方法和载体。三是由“公推直选”引起的现有党建工作载体的发展和创新趋势,要求我们继续探索、创新党务公开、“三服务、三测评”、党内重点工作通报制度等。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

上一篇:难忘的泰山之行优秀作文下一篇: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