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弹簧里的学问1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弹簧的学问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
安全用电
把安全用电常识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
多样的动物
《多样的动物》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五单元“动物王国”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前三课,学生了解了昆虫类、鸟类、哺乳动物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的内容,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等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材的要求,课前准备阶段,我让学生带来小乌龟(爬行动物)、金鱼、鲤鱼(鱼类)、青蛙(两栖动物)等动物。为确保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也相应的准备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课堂上,孩子们喜欢动物,观察起来兴趣盎然。同学们发言踊跃,交流投入,纷纷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在探究过程中,我也参与其中,并及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以及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注意不要伤害小动物,也不要被小动物伤到,并根据教学重点,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三类动物的特征,并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有益于学生形成记忆,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温度和温度计
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课前我看教科书、教学用书感觉挺简单得,只要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可是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很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有些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节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在哪,我反复深思。从两个方面查找原因。
一、在教学结构方面:
1.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最后让他们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的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
2.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的教学时机,最后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
二、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1.教师语言啰嗦,不精练,逻辑性不强。
2.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3.对教学时机的把握不够。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断与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文章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冬、春、夏三个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象,巧妙地把科学知识融合到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之中。备课之初,我不禁心生困惑:“科普故事”类的课文重点教什么?以科学知识为重点,容易上成科学课、劳动课,有“喧宾夺主”之嫌;以了解内容为重点,就会偏重阅读理解,落入内容分析的窠臼。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定位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和形态。这是一个亟待明确、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反复思忖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一、词串教学:有利于积极语汇的形成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和词串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言语学习的重要载体。但很多时候,词语教学变成了课堂的点缀,教师满足于会认会读,别无他求。如此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如同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很难形成学生言语系统中的积极语汇(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这样的词语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消极语汇。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消极语汇不断转换为学生言语系统中的积极语汇。”
【教学片断】
出示:种桃能手。(齐读)
师:在课文当中,“种桃能手”指的是谁? 生:王大伯。
师:我们的汉字,往往一字多义,手在这里的意思是“人”。师(出示画面):升旗的解放军叔叔我们叫他—— 生:升旗手。
师(出示画面):手擎火炬的,就是—— 生:火炬手。
师(出示画面):蓄势待发的这位叔叔,我们叫他—— 生:赛车手。
师:如果这位叔叔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我们就可以称他—— 生:赛车高手。
师:赛车水平高的人,我们叫他“赛车能手”。那“种桃能手”说的是——
生:种桃水平高的人。【教学反思】
以上环节的教学,由“种桃能手”入手,依次呈现了“升旗手”“火炬手”“赛车手”等画面,启发学生说出相应的称呼,进而引出“赛车能手”,再与“种桃能手”作比较,使学生在词串情境中,对“手”和“能手”的涵义及用法有了比较深刻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语汇的形成。
二、阅读教学:得意得言贵得法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满足于获取文本的意义,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的获取。学习一篇课文,相当于了解了一个故事,只记得文中的人或事,未曾留意形成文章的语言材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语文意识”,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文本内容),又要关注怎样写的(话语形式),做到得意不忘言。让语文教学回归“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理解和表达并重”的学科本真上来,让学生既得意(理解思想内容),又得言(关注语言形式),贵得法(习得方法和能力)。
【教学片断】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剪枝?
生:“ 咔嚓、咔嚓 ”,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师:把前面的象声词去掉,再读一读。生: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师: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不生动了。师:具体说说,为什么?
生:没有“咔嚓、咔嚓”,就听不到剪枝的声音了。
师:“咔嚓、咔嚓”准确地模拟了剪枝的声音,让我们如闻其声,这就叫绘声绘色。把它放回到句子中,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既然去掉两个不行,那咱们去掉一个,保留一个。(出示 “ 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生自由读,体会。师:行不行,为什么?
生:剪掉了很多树枝,不能只一下。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真会读书。联系语境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生:“剪刀挥舞”,说明他干得很熟练,不可能只剪了一下。师:真聪明,由此看来,王大伯真是名副其实的种桃能手呀!还有其它原因吗?(课堂上略显沉默。)师:比较一下,“咔嚓”和“咔嚓咔嚓”,读起来的感觉一样吗? 生:“咔嚓咔嚓”比“咔嚓”好听。生:“咔嚓咔嚓”读起来很有节奏。
师:真好,同学们读懂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很不简单。没想到,象声词里的学问还真不小,我们把这个词语积累下来。
【教学反思】
上述环节的教学,以象声词“咔嚓咔嚓”为抓手,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比较有无“咔嚓咔嚓”,以及“咔嚓”和“咔嚓咔嚓”的不同,使学生对象声词的作用和种桃能手的形象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对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教师相机渗透
了“比较阅读”“联系语境”等学习方法。
三、写话教学:语境练笔重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当前,语文教学大多以“阅读理解”为主线,“表达运用”成了教学的软肋。其实,“表达能力”的形成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水准的主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得体、文从字顺,即语文能力强。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即语文能力弱。但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大量的阅读活动挤压了“说”“写”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是学生“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这些批评恰恰都集中在表达能力方面。
【教学片断】
师(出示图片):多么诱人的桃子呀!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赞叹。把这种感受带到句子里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指名读(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感情不够强烈,以“啊”开头的句子,最能表达心中的感受。再读这个字。
连找三名学生读“啊!”
师:就是这种感觉,带进去,读整句。生齐读。
师:是啊,桃子成熟了,王大伯的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带上这种感受,再读。
生齐读。
师: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我们都为王大伯感到高兴。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在卡片上仿写句子。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啊,桃园里红云片片,!啊,桃子,真惹人喜爱!啊,王大伯真是名副其实的!啊,剪枝的学问!
生写话。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师:同学们不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掌握了这种句式的用法。这就是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以读代写,以写促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无病呻吟,所得有限。以上环节的教学,重点训练“啊”字句的用法,教师没有让学生不着边际的乱写,而是提供了相关的语境,为写话搭建了“脚手架”。学生在语境中练习,不仅掌握了句式的规律,而且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深化了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崔峦先生指出,要明确语文的性质,坚守语文的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
再见,实现由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1、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观察蚂蚁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小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附: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光与我们的生活
12.玩镜子
本课既注重了对教材的研究,又注重了对科学课堂教学探究过程和技能的研究,关注了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思维训练,教学思想“活”,教学内容“实”、“探究――研讨”的味道浓厚,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1.用心研究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意图,用教材教。
在教本课时,我们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和重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各种镜子及进行有关镜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镜子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前提下,教学中我们以活动为主线,由浅入深,先是让学生浅显地玩镜子,教师提供的只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如三角形的、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等等,这一环节我们称之为“一玩”。通过一玩让学生知道平面镜可以反光、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成的像左右相反等知识。这样有了感性认识作基础,然后再让学生深入地玩镜子,我们称之为“二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充实了更多的实验材料,为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镜子的知识,除平面镜外,又借助了水槽、水、温度计、小烧杯、叶子、火柴、凸面镜、凹面镜和更多贴有各种剪纸{如:心、五角星、双喜字、足球、公鸡、蝴蝶、我爱科学等}的平面镜。这样两次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镜子及进行有关镜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既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又感受到了镜子太神奇了,太神秘了。接着让同学们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讨论回答完,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有关镜子高科技的应用(观看视频)。最后,请同学们设想未来的镜子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写,可以画,可以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教材的解读和重组要有目的有意义,教学目标要明确。
2.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有效学习。
科学课堂教学学生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把眼光放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上,要努力体现出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对该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多围绕学生做文章,要最大努力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把教学关注的中心放在了学生身上。因此,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要敢于成为素质教育下的智能者,敢为人先,越雷池一步,热心于改革,多想想学生的胃口,要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在课前预测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的思考力上下功夫,要有成熟独到的想法和做法,而不是领着学生玩,水过地皮湿,显得过于浮浅。在《玩镜子》一课,我们事先就考虑融入对学生的预测,尤其要预测课堂上学生生成性的内容。在过程和方法上,尤其要看重方法。科学探究不能只停在形式上,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解决学生注意力不 1
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积累经验,常自我反思,多开发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要注重对教学流程的深思熟虑,要立足学生学习的效率,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多换位思考,分析过程和方法;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法,有哪些欣慰的地方,有哪些非常遗憾和再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反思要细化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点。
3.要精心锤炼每一个环节,耐心应对每一个细节。
《玩镜子》一课是以镜子为道具,引导孩子们经历研究镜子的过程。本课的教材编排始终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主宰课堂,而且游戏中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规律,并在创造新的玩法。很明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不仅仅是玩,而是玩中发现和体验科学。在仔细阅读了《教学指导用书》后,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具。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布置学生收集镜子来研究,首先让学生分组研究自己带来的镜子,孩子们都能很顺利地进入角色,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像和实际物体的不同,也会发现镜子靠在一起角度变化带来的镜子的像也是不同的,至于镜子可以反光更是不在话下。接下来玩镜子游戏,孩子们都很激动地走下座位,到有光线的地方去玩投影游戏,他们发明出光斑相互追尾游戏。孩子们的表现尽管比较热烈,但课后我总感到课上的探究太浅,没有一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常常比喻要“让孩子们跳一跳摘到苹果”,而我的这节课呢,却是孩子们连脚跟都不需要动一动,手一抬就轻松得到了苹果。我开始思考,看似热闹的一课中学生的收获如何?于是我开始思考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材料,如凸面镜、凹面镜、潜望镜、反的剪纸字以及可以出现彩虹的材料等。这样做,有结构的材料提供出来,肯定比仅仅几个平面镜要丰富的多。探究之后的研讨环节要把握好,要抓住孩子们汇报中的错误语言和不完整的语言两大关键点,从中引起孩子们的争辩,带来思维的头脑风暴,最终得出关于镜子的一些规律,如能反光,而且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镜子中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等。
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过程加以锤炼。首先请孩子们提出在玩镜子中的疑问,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玩,这一次玩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玩镜子转移到课堂中,变单独玩为小组玩,变无目的地玩为有目的玩,这一次的玩是充分的。有了丰富的感性发现,要想让感性知识化为理性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后的研讨的确是重中之重。当学生提到他们发现在镜子里的字都是反的,此时教师及时拿出一面镜子,上面贴着一张剪纸,但字是反的,把光射到镜面,反射到墙壁上成了“我爱科学”的正字,并引导学生看在镜子前举左手,镜子里的你举的是哪只手?学生纷纷拿出镜子对照着玩,体验后总结出镜子里的东西和外边是左右相反的就顺理成章了。当学生说到镜子反射光时,我要求学生比画出光的路线,当学生一起比画出光是先射到镜子上,然后被镜子反到墙上时,他们也很快总结出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这样,一步一步去感受思考给头脑带来的快感。如果第一步的玩镜子是“在玩中发现规律”,之后的深入玩镜子一步,就可以理解为“理解规律创造新玩法”。教师提供学生每组一个水槽和少量的水,并把凸面镜和凹面镜等镜子分发到各
组,鼓励学生发现新的游戏。果然,彩虹游戏、拼字游戏、哈哈游戏等纷纷出炉。
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的资料是本课重要的环节。孩子们收集到的资料大多是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镜子的简单资料。我将镜子发明的故事进行了改编,让它成为一个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了解的不仅仅是镜子的发明和发展史,更重要是达尔卡罗兄弟不怕失败进行科学实验的勇气和恒心。课堂内穿插这样的故事,可谓一石两鸟。
最后,如果说“畅想未来的镜子是什么样的”环节,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讨论潜望镜模型”环节便是让孩子们把心动化为行动,使一堂课的结束成了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第一单元 电
2.点亮小灯泡
我上《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在备课当中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首先是备课,重新研究教材,使我能准确把握好重点,找准研究点,《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用电池导线连接小电珠这一活动并不难,学生在活动操作中可以逐渐完成,但是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电珠就能亮,这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知的关键,即深入的研究小电珠的构造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研究,所以制作了直观的课件,让学生观察理解帮助认知,效果很好。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力图让学生经历从前概念到改进后的概念的思维发展过程。
针对前概念的思考设计。
在设计本教学案例时,我更多的考虑到了学生前概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前概念不同这一个特点,进行了我的教学考虑。
所以,导入部分采取了最朴实最单刀直入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连接电路。因为,“点亮小灯泡”的操作已经足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了。
而同时,这种操作也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前概念一个认知,几分钟的操作也会展现出学生两种不同的前概念。
一、不会连接电路。
二、碰巧连接上。
三、会连接。
之后,我采取三步让学生在黑板上用模型说清遇到的问题,让点亮的同学展示点亮的方法,讨论:亮和不亮的差别在哪儿?
是让不同概念层次的学生达成概念的基本均等。是他们的起始发展水平更加接近。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片断及反思 《灯泡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第一课,虽然只是用电池与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为其以后学习研究电学打下基础。我在授课时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第二是玩一玩带电的玩具(拆装简单电器);三是让学生用电池、导线、灯泡等基本电路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这是本课的研究重点);第三把开关加进简单电路中,让学生意识到电路是否工作取决于电路的通畅性,培养深入探究的能力。
结果我在课堂上出现了以下情况: 教学片断:(第三个环节的情景)
师:看完老师的演示,你们想不想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生:(高兴地)想!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些材料。(组长领材料)
师:拿到后,同学们好好观察它们,一会儿,请你们介绍。(学生观察)
生:小灯泡里有灯丝,上面是玻璃的,下面是金属的,螺旋状的。生:电池有正极、负极。生:导线里有细细的铜丝。„„
师:你们能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想想办法,把它画在记录纸上。师:你的办法行不行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老师出示要求(略)学生分组动手。
(出乎我的预料,很多小组没有使灯泡亮起来。)师:你成功了吗?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师用视频展示台讨论。
师:我们首先请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
生:我们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导线再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小灯泡亮了。
生: 我们就用一根导线就让小灯泡亮了。把小灯泡的底部放在正极上,用一根导线连接电池的负极和灯泡的侧面。师:你们真了不起!你知道它为什么亮吗? 生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也可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谁来介绍。生:我们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后,都连接在了灯泡的底部。灯泡没亮。
生:我们也失败了。我们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后,都连接在了灯泡的侧面。
师:这些方法都用导线连接了电池与灯泡,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问题可能出现在哪儿呢?
生:是不是我们的电池没电或者灯泡坏了? 师:都是新的,应该没有问题。不信可以验证一下。(学生用亮的方法连接一下,小灯泡亮了。)
师:为什么同样的电池、小灯泡,不同的连接方法,结果却不同呢? 生:没亮的小灯泡没通上电,灯丝不发光。师:可是,灯泡与电池之间不是用导线连接着吗? 生:可是发光的是灯丝呀!生:导线不是要连接灯泡与电池,重要的是连接电池与灯泡中的灯丝。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这样呢?(出示灯泡的剖面图)
师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的各个部位。
师:什么使灯泡亮了?(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清晰地看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向灯泡,经过灯丝回到负极。)师:现在你能说出灯泡不亮的原因吗?
生:虽然导线连接了电池与灯泡,可是只连了一个触点上,电流没有经过灯丝就流回负极了。
师:对。所以时间长一点,就会发热,这是一种短路现象。在用电中,是非常危险的,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师:这样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亮呢?(一根导线让灯泡亮的连接方法)生:虽然少了一根导线,但是电池与灯泡的两个触点连接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电流经过了灯丝,灯泡亮了。
师小结:连接灯泡的导线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经过灯丝,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老师边小结边连接板书上的电池和灯泡)„„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状态是我经过试上后才呈现出来的。在初备课时,我认为让孩子使小灯泡亮起来,是非常容易的,轻轻松松就能把这节课解决了。可是当我真正走进课堂时,出现了许多我没有预料到的新变化、新问题。许多孩子根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操作时手忙脚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为了完成教案上预定的课堂任务,我坚定不移地按教案往下上。上这堂课时,我信心十足,课上孩子实验却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呢?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平时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
课后我在对教案的修改中,我深刻体会到:要重视将学生真实的状态呈现在课堂上,不回避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要充分让学生尝试、摸索、思考,让学生“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我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有差异。在宽松的民主氛围中,学生主动探索。也就是在孩子“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很多孩子原以为很简单,但却失败了;有小部分孩子成功了,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却不一样。
这说明学生个体产生了知识经验的冲突,学生共同体中产生了差异,我不要把这些作为课堂上的绊脚石,而是应把它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我及时抓住了学生的这些失败、不同,通过引导唤醒孩子进行深入探究的激情。学生形成了“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小灯泡为什么这样连就亮”的心理需要,此时,我再一次通过课件让孩子了解灯泡的内部结构,灯泡亮的原因。再反思失败,学生就学习得更深入。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可以说课堂的生成与教案设计有差异,但也有精彩。
【三年级科学下册弹簧里的学问1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教学反思 教科版10-17
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身体1教案 青岛版11-08
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反思10-02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9-30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6-0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06-06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09-10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案11-19
三年级下册科学小实验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