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区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区(通用7篇)

政府工作报告区 篇1

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20**年,我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标法治示范城区建设,勇毅笃行,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按照《**市 20**年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等上级文件要求,我区组织有关部门对 20**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回顾

(一)积极统筹部署,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协同高效

借势机构改革,壮大统筹领导力量。成立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并重组区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将两机构办公室一并设置在区司法局,推动全区法治督导职能的整齐划一。以法治政府建设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倚重**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市**区 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

坚持以考促干,保障工作落地落实。按照**市 20**年法治政府建设相关重点工作安排,针对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分别制定法治政府建设类评估标准,配套印发评分细则和工作指引,进一步提升区考各单位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巩固制度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强化更新维护,地毯式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20**年,我区对 1990 年至 20**年期间的区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宣布《**市**区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

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 15 份文件失效;废止《关于严格果场、农牧场报批手续的通知》等 50 份文件;修改《关于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等 36 份文件;保留长期有效等规范性文件 13 份。清理结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

因势利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文件。出台《**区涉路工程统筹机制实施细则》,破解道路反复开挖难题。修订《**市**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以制度建设推动代建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等。20**年以区政府、区府办名义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均按规定程序落实制发、备案、公示。

(三)促进行政决策落实法定程序,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式管理。制定印发《**区人民政府 20**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和听证事项目录》,包括 10 项决策事项及 2 项听证事项,依法完成目录调整及公示。制定《**区重大行政决策立卷归档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事项全部立卷归档。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组织区政府领导干部专题学习《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确保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均依法展开各决策环节。开设重大决策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行政执法体制权责统一、权威高效。调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和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推进综合执法。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如在劳资纠纷化解处置工作中开展“教育式劳动监察执法”模式。

加强监督保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公示主体信息、执法数据等信息,最大程度公开行政执法全流程工作。积极落实执法记录相关管理制度,编制全过程记录清单并向社会公示记录要点。贯彻重大执法决

定法制审核,将行政处罚决定等 7 类事项列入审核范围,在法律适用、裁量权应用等环节加强法制监督效能。创新执法监管手段,在全市首创通过聘请具有计算机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对投标供应商上传投标文件 IP 地址一致涉嫌串通投标案件的涉案电脑予以鉴定取证。

(五)促改革优服务,加速推进政府职能升级转型

一盘棋谋划,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实行一门集中、一窗受理,区级行政服务大厅进驻***个单位,受理业务数达 811 项,集中发放证照 446 类。新增承接港航货运、医保、水电气、社保等业务 270 项。建成以区行政服务大厅为中心的“1+4+10+83”服务网络。

持续简政放权,不断提高审批服务效能。贯彻事项下沉,205 项业务实现区内通办通取;深入时限压缩,行政许可事项的承诺时限压缩率达**%。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区属管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实现“网上办”,211 项业务“容缺办”,3 类特殊群体“上门办”。

强化政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政府”。完成区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建设,让重点关注信息栏目易获取、易理解。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建设,印发《**区 20**年“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丰富公开模式,**“双周发布”以“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布破解政务公开三大难题,获得“十大融媒传播案例”奖等荣誉。

(六)多方发力,行政权力制约监督科学有效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20**年,区政府共承办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来代表建议121件:会议期间103件,闭会期间18件,包含由***个建议合并的题为“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等2件重点建议案及102件其他建议案。同时办理政协提案 150 件。

积极落实司法监督,全面加强审计监督。20**年以区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均按法律规定进行答辩、举证、出庭应诉;高度重视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议及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及时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反馈建议采纳情况。对公共资金、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同时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

(七)创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人民调解、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拓展物业调解网络,***个街道均设立物业调解室;突出个人调解特色,成立陈庆环等 6 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建立信访调解组织,积极参与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和信访积案的化解。***个社区工作站实现顾问律师全覆盖。

积极推进行政复议与行政调解。全年收到的复议申请均依法进行办理。多渠道公示复议指南、复议申请书等格式文本,畅通复议受理渠道。区民政局等政府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成立了行政调解机构全面负责行政调解工作。

(八)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突出宪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考查,围绕时事热点、法律更新等,开展专题学法讲座、培训。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行政执法公示工作专题答疑;组织执法人员网络培训,参考率和及格率均为**%。

(九)加强法律顾问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创新开展政府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改革。坚持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切实解决法治力量合力不足、法律服务标准不一等问题。全面梳理我区法律专务、各部门内设法制机构和外聘法律顾问“三支队伍”情况,从全面整合法治力量、规范法律事务办理模式、优化法律服务遴选机制三大方面推进政府法律服务体系改革,推动建立“三支队伍”各尽其责、法律事务高效办理的政府法律服务运行机制。

20**年*月,全市法律专务工作现场会在**召开,我区法律专务工作“**经验”获市司法局高度肯定,并在各区推广。

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涌现一批亮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面临的挑战。现有法治力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事务处理需要,在处理城管执法、城市更新、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紧急事务时难以快速确定合适专家人选。

二、法治政府建设下一步工作计划

20**年,我们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标法治政府示范城区建设,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深入开展政府法律服务体系改革

重塑全区法律顾问总体架构、评价体系及相应工作机制,建立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法学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探索以“内核”控制为主,兼顾“外脑”的新型法律服务运行机制。推动科学配置区属部门法制科室与专职人员,健全区委区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库,实现法律审查工作标准化建设要求。

(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积极做好上级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承接工作。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加强信用监管,努力做到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三)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继续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

清理,对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及时修订和废止,依照规定时限和程序报送备案,实现报备率、报备及时率及规范率均达**%。

(四)加强重大行政决策法治保障

贯彻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化管理。坚持法律专务为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土地整备、政府投资、国资监管等区政府中心工作提供全过程法律把关,以专班工作、课题研究等形式介入,主动作为,围绕**改革发展大局,推动全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有序开展。

(五)推动行政执法效能向更高水平发展

深化执法改革,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贯彻以考促学,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平台统筹+协同监管”工作,制定协同执法综合考核方案及其配套文件,推动破解城市管理执法中的难点问题。

(六)提高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实效

建立健全人大、政协以及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加强对各单位司法建议、检察建议落实反馈的监督,加大对公益诉讼的支持力度。

(七)依法多元化解社会纠纷矛盾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升级矛盾纠纷联调联动机制,探索在消费、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成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优化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多渠道提升复议办案能力。

(八)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区 篇2

一、改革深水区, 法治当厉行

当前,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今年举行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 这表明执政党推行法治的意志不可谓不坚决。而要深化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 必须站在法治的高地上, 在确认、巩固既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提升改革的制度化能力, 切实以法治规范改革的进程和程序。执政党能否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有效推动立体化改革, 能否稳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都对党的前途命运、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 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着眼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各地政府应加快推进政府系统促进依法行政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要在党的领导下, 紧紧围绕“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这24字目标,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是确保法律实施、树立法律权威的基础, 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

(一) 法治政府是诚信责任的政府

法治政府, 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和谐社会要求诚信责任, 市场经济也要求市场主体诚实信用、公平交易, 同时也要求政府讲诚信。凡公民、法人或其他基于对政府的信赖而取得的利益, 都应该得到政府的保护, 而政府诺言的保证人, 只能是法律和制度。

法治政府还必须是责任政府, 权责必须明确、统一。其含义有二:一是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权责共生, 权责统一;二是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监督, 这是防止政府权力滥用的保障。在法治传统下, 权力和责任历来是不可分割的。法治下的政府行政应当是一种责任行政, 权力政府必须同时是责任政府。

(二) 法治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政府

法治政府的实质合理性, 就是政府的公共性, 它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法律必须反映公共利益。只有当法律在其内容上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说它在与人的目的的关系上是合乎人的目的, 能给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来好处或利益时, 它才能被看作是具有实质合理性的东西, 才能得到社会成员的赞成、承认、支持和认同, 才能取得大多数社会成员服从和遵守的自愿承诺, 因而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相反, 如果法律不能给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来利益上的好处, 即不能增进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 或者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相背离, 那它是不可能获得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和服从的, 也就谈不上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了。

(三) 法治政府是民主和有限的政府

第一, 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民主政府。首先, 政府的形成应当基于民选, 政府的职权应当源于法定;其次, 在政府的施政过程中, 应当保证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因此, 施政者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第二, 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职责是保障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而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就必须将政府的权力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否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公权力的滥用、缺位和越位, 进而侵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最终损害公民的合法利益。对于公民而言, “法不禁止即自由”;而对政府而言, “凡法律未允许的, 都是禁止的。”

三、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 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是要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明确政府部门职责,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明确政府的职能划分, 合理确定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能, 避免职能交叉、职能缺位, 并逐步实现职能划分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二是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政府要把自己从“全能政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主动退出经济建设的主体角色, 集中精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经济和社会的协凋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二) 健全决策机制, 做到依法、民主、科学决策

一是要坚持依法决策。坚持法律优先, 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二是要坚持民主决策。要充分汲取集体智慧、群众智慧, 问计于民, 使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从提出立法建议、公开征求意见、公开讨论和辩论、草案审议公开等方面建立民主参与机制。为了保证行政立法的民主立法机制更加完善, 可以考虑行政立法项目都要做到公开征求意见, 充分尊重民意, 将更多的合理意见吸收采纳到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中, 避免形式主义。三是要坚持科学决策。落实好“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三) 加强政务公开, 提高政府工作的公信力

一是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把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全面向社会公开。二是要推进办事公开。加强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网上审批系统建设, 规范“窗口”行为, 创新审批方式, 强化监督管理。三是要广开监督渠道。在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各项监督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投诉热线、市长信箱、网络问政等方式,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投诉。四是要即知即改抓落实。“政府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政府要当好诚信守法的榜样, 对群众反映和投诉的问题, 要坚持依法依规, 在法律框架下抓好整改落实, 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

(四) 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 建立法律知识培训长效机制, 提高各级行政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自觉养成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提高公务员的法制素质, 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动力公务员是行政权的行使主体, 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 他们依法行政观念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全体公务员只有真正做到不唯权、不唯上、只唯法, 严格遵循“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奉法者”, 才能带动全体人民真正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才能实现制度与人的良陛互动。惟有如此, 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法治建设是在一种缺少社会根基的状态下行进的, 因而权力一直难以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 已面临着思想观念的价值撕裂、体制内与体制外的错位运行、社会冲突的随机性迸发、扭曲的拜金功利心态等困境和危机, 因此,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推进“和谐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 就需要以培育法治的社会根基为立足点, 重建价值观体系, 重塑体制机制, 重组社会结构, 塑造公民性品格, 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决定, 以此推动“和谐中国”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法治政府,和谐社会,依法治国,民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显.全面推进法制改革, 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法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1) .

[2]杜宴林.改革深水区, 法治当厉行[J].法学时评, 2014, (10) .

[3]马继超.培育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J].新长征, 2014, (9) .

政府工作报告区 篇3

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脉络

以2005年宋庄镇《文化造镇战略实施纲要(2005-2020)》的制订为节点,宋庄的发展可分为1993至2005年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自发形成时期和2005年之后由政府引导建设宋庄文化产业聚集区的自觉发展时期。

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前身是圆明园画家村,由于文化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自1993年开始,从圆明园画家村撤离出来的艺术家陆续迁入宋庄镇小堡村。1993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工作室进驻宋庄, 1994年,方力钧、栗宪庭等第一批画家、批评家在宋庄开始创作生活,1995年10月圆明园画家村完全解散后,一部分艺术家集体搬迁到宋庄小堡村,宋庄艺术区便逐渐自发形成。到2005年,拥有316名艺术家的宋庄艺术群落形成。

2005年,宋庄镇开始引导艺术资源向产业资源演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举办宋庄文化艺术节、创立北京宋庄文化创意发展公司、开办“中国宋庄网”等一系列工作平台,高效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和管理。2006年底,宋庄获得北京市首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资格认定。

2008年1月,区委、区政府设立了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负责集聚区范围内14.6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以及产业发展、开发建设等各项相关管理工作,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及项目。

目前,在宋庄生活的艺术家已由2005年底的400多人增加到近5000多人;集聚区内现有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企业5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集中展览、经营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艺术工作区从原来的零散发展到现在近20个,餐饮、休憩、时尚空间150个;自2005年至2011年组织了7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集聚区内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过千场次,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已达到年均50万人次。

政府三阶段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对宋庄管理建设的介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08年,以宋庄镇政府为管理主体,主要以管理为主;第二阶段是2008—2011年,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成立后对宋庄的发展建设进行规划,并将其纳入通州区乃至北京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当中;第三阶段为2011年之后,按照文化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进行建设的阶段。

第一阶段宋庄镇政府的主要管理措施可概括为三个平台的搭建。一是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此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艺促会是政府发起的民间组织,是非营利的、非官办的新型社会组织;是在通州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团体、独立法人机构。会长由通州区政府任命或聘请,副会长及理事由知名艺术家担任,工作人员外聘,按照社会组织的模式运营,艺术家注册成为会员,艺促会为艺术家提供资讯、宣传、协调、沟通等公益服务。宋庄艺术促进会是宋庄艺术家与其它艺术团体之间的桥梁,也是艺术家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亦是艺术家和宋庄镇域内村民之间的桥梁。宋庄艺术促进会现有注册登记艺术家人数为4700多人。

二是成立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此为市场化运作平台。经营范围包括艺术家作品的授权、文化项目的引进、基础设施前期招商等,营业利润部分用于艺术促进会的运营。现在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下属8个子公司,包括网络文化公司、建筑设计公司、餐饮公司、旅行社、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个平台,由子公司来运营。

三是举办“宋庄艺术节”,此为展示交流平台。从2005年到2011年,宋庄举办了7届宋庄艺术节,分别以“宋庄路”“打开宋庄”“艺术链接”“宋庄进行时”“群落!群落!”“跨界”和“生态宋庄”为主题。旨在通过艺术展览、学术论坛、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庄当代原创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为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集聚人气和影响力,也带来更多国内外交流机会和商机。

第二阶段从2008年1月,通州区委、区政府设立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开始,管委会的主要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集聚区所处地域整体的既有基础配套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管委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园区市政配套整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协同推进的方法,对集聚区新城范围内10.3公里的水、电、气、暖等急性整体规划。同时,以重点道路为载体,同步进行配套市政管线建设。集聚区2010-2012年安排自建道路7条,包括城市主干路1条、城市次干路4条、城市支路2条,总长度约10公里,估算总投资约5.8亿元。并全力推进宋郎路、潞苑北大街等区属重点道路宋庄段的拆迁工作,加快集聚区路网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

整体建设规划方面,宋庄管委会于2008年委托美国龙安公司编制《集聚区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管委会提出将宋庄升级为北京市中央艺术区(CAD)的科学规划,包括创意设计产业区、演艺传媒产业区、国际动画产业区、国际金融商务区、文化产业会展交易区、影视艺术创作合成产业区、艺术展馆区、商住开发区八大功能区域。2012年在原规划基础上再次进行调整,目前还没有完成,但管委会工作人员透露将会保留一个区域作为原创艺术群落的保留区。目前,整个宋庄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4.6平方公里,位于通州国际新城范围内的10.3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是目前的首期开发面积。已签约的主要项目包括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北京世贸艺术中心、宋庄文化产业园(三辰动漫游戏企业集群)、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址等。

宋庄发展的第三阶段刚刚开始,除了上述已经签约的项目之外,宋庄管委会还规划建设中国宋庄艺术品交易网、北京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等网络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但目前均未正式运营。已经落实的项目是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今年的博览会与原有的“宋庄艺术节”合并,其宗旨是打造国际级的艺术品产业交易交流平台,通过作品展览、拍卖以及签约、投融资洽谈会、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作品流通交易、产业信息交流以及资本和创意有效对接,全面促进产业各环节循环和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宋庄的发展及变化

政府部门的管理、引导和直接参与建设,让2005年以后的自觉发展时期成为宋庄发生迅速深刻变化的时期。

一方面,宋庄镇的文化造镇战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是艺术家集聚规模迅速扩大。宋庄已成为全球县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聚居于宋庄的艺术家已由2005年的316名迅速增加到现在的约4600人。二是艺术作品数量和产值稳步增长。宋庄艺术家每年作品总数量约为10万件,总市值约15亿人民币,每年艺术品交易量约3万件,交易额约7亿元,已有5位艺术家个人作品交易总额超过1亿元。三是艺术家类型日趋多样。宋庄内居住的80多名国外艺术家来自18个国家,艺术家种类由以画家为主向书画家、雕塑家、音乐人、摄影家、诗人、批评家等多元化构成转变。四是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区内现有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和服务企业75家,初步形成了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易、拍卖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五是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在宋庄进行的艺术展演、文化交流活动超过1000场次,国际展览、论坛等活动约50场次,吸引的参观访客超过50万人次,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逐渐树立起“中国·宋庄”这一知名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2005年之后的宋庄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这些质疑和批判不仅来自媒体和艺术评论家,也包括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一是商业化对原创艺术氛围的侵蚀与破坏。艺术家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被当地村民充分利用,装裱、物流、餐饮、住宿等个体服务业迅速发展,政府引进的产业项目也在不断开工。二是艺术家贫富分化严重。宋庄有11位个人交易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指标艺术家,但大部分艺术家生活并不宽裕,有37%的艺术家的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不断上涨的房租让艺术家的处境更加艰难。针对以每年20%的速度上涨的房租,宋庄小堡村村委会对村民租房价格采取过最高限价等干预措施,但房租从2007年到2012年还是增长了一倍。四是在众多产业项目的包围下,原始艺术家群落尤其是中小艺术家被逐渐边缘化。宋庄的原始艺术家大多是体制外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如今的文化体制中本身就属于边缘地带,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他们越发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挤压。

政府角色定位的利与弊

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政府管理措施,大致可以看出2008年宋庄管委会成立前后政府在宋庄发展问题上思路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宋庄镇政府基本以管理为主,政策措施主要围绕艺术家的创作生产和艺术品的交易展示。同时,由于艺术家主要租借村民住宅或村民集体修建、改造的工作室用于创作和生活,平衡村民和艺术家之家的利益问题成为镇、村一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而从第二阶段开始,宋庄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日益凸显。宋庄管委会的成立意味着宋庄的发展建设被纳入更宏观的政策视野,同时宋庄也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期望。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通州新城三大城市经济功能区之一,担负着建设通州新城,打造“北京市中央艺术区”的重任。区政府设立的管委会向下无法直接介入镇、村政府部门对艺术家的直接管理,从而只能将更多政策资源投入到重大的产业项目之中,完成更高层级政府对宋庄的发展期望。

以宋庄管委会为代表的当地政府部门在管理建设中,取得了一些可取经验和启示: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宋庄把握住区域内画家自然聚集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将艺术品产业打造为城镇名片,探索出一条乡镇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道路。二是搭建各类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宋庄艺术节等平台的搭建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格局。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艺术家水、电、燃气、交通等方面生活条件,帮助艺术家解决生活困难,不断吸引艺术创意人才集聚宋庄。四是重视品牌推广。宋庄设计了包括宋庄的镇徽、标准字、标准色、广告用语在内的CI识别系统,并委托专门机构,通过策划、设计、制作与媒体组合,借助专业咨询、广告、公关公司,对宋庄品牌的商品进行包装和推广,同时打造节庆活动提升宋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在管理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集聚区规划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宋庄首期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中包括了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及道路等,实际能够用于产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用地面积非常有限,用地指标的限制、土地开发手续办理周期过长、地方政府资金的短缺都导致了各大产业项目落地困难。二是综合发展的建设导向让艺术家群体趋于边缘化。宋庄规划的八大功能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商住开发区,管委会规划中的若干重大项目并没有为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三是没有建立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由于画廊、美术馆、艺术家居住群落大多由村民投资或村委会集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管委会几乎不能为艺术家提供直接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也无法很好地抑制房租上涨。同时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较之前的宋庄艺术节而言,更关注产业项目和知名画家,普通艺术家感觉更加被边缘化。首届中国艺术品博览会项目签约额为647亿元,艺术品拍卖总额仅为3.7亿元。

文化产业繁荣下的建议

在对宋庄的发展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宋庄的核心资源是艺术家的自然集聚,这是具有独特性的稀缺文化资源,当地政府部门无论是想将其转化经济效益还是文化软实力,其首要前提都是保护好这一文化资源。因此,无论宋庄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当地政府部门在管理建设过程应该高度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该建立针对低收入艺术家的扶持政策,包括物质和资源两方面。文化产业尤其是原创艺术一直都是高风险的行业,艺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多年的训练和积累,艺术家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如果政府部门能在原创艺术的培育和推广阶段加大投入,将大大提高宋庄对潜在艺术人才的吸引力,并为艺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宋庄目前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能够很好地为艺术家们解决发展问题,但在大多数艺术家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这样的产业发展最终会变成无源之水。

其次是产业项目开发应当围绕核心资源进行规划。文化产业目前可以说是炙手可热,但以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园区项目全国不在少数。我并不反对文化地产项目,相反的确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这样文化资源与地产项目结合得非常好的案例,但如果宋庄也采取这样的发展模式则会十分可惜,因为宋庄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具有独特性并且不可复制的。目前宋庄的规划和全国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并无二致,同时宋庄目前也并不具备按其现有规划全面开发的实力和条件。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找准定位,避免“失位”和“越位”。政府管理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往往在于政府部门太想有所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当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在宋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尽量让市场力量参与宋庄的建设,让社会组织和艺术家参与宋庄的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应当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边界的守护者,为艺术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安全感,协调艺术家和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平衡艺术创作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

18年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篇4

2007年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7-12-17 21:02: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2007年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文章标题:2007年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在___市___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___市___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___”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增长,其中技改投入25亿元,增长;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050万美元,增长104。财政收入增幅、质量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税收占财政总收入及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均列全市县(市、区)第一位;纳税超百万元企业90家,净增21家,摩比斯纳税2923万元,伯乐达、三菱、飞驰纳税均超1000万元。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增加值、销售、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两双”工程效应凸显。

184家定报企业销售首超百亿元。新增定报企业50家,新增数列全市第二位。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15家,摩比斯实现销售25亿元。羽佳、科行、高精、吉地达、华泰、乔胜、众润、新海等企业在实施“两双”工程中取得较大突破。威特集团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认定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企业。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入库税收亿元,增长,占一般预算收入的43。缤纷亚洲、剧场路文化大厦、四季服装城、剧场路步行街、明珠世贸商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形成了服务业新的发展特色和亮点;东方绿苑、迎宾花苑、国飞尚城等重大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有19家房地产企业入库税收超200万元;建筑业实现产值亿元,8项工程获“扬子杯”。农业经济增长较快。坚持“三化”促增效,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亿元、亿元。新增高效种植面积2万亩、高效养殖场10个;新增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龙头

企业10家,新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家,新增农民经纪人246人;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农产品5个,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0个,新建立放心农家店32家。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新批外资项目13个,其中圣泰阀门与印度拉森特博洛集团合作,首开我区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之先河。实现自营出口6100万美元,增长;新批自营出口企业8家。完成外经营业额2900万美元,增长;新派出国劳务1950人。民营经济取得新进展,新增民营企业900家、个体工商户5600户,注册资本亿元,非公经济总量、税收均占全区的90以上。项目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出台了招商引资工作六项措施,在上海、昆山、杭州、青岛等地举办了投资说明会,成功引进印度拉森特博洛集团、浙江天安集团、金时代控股和香港超胜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汇源果汁、天昊玻璃、里斯特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户。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实

施千万元以上三次产业项目336个,新开工项目217个,竣工项目177个,其中亿元项目22个。列入市考核的9个项目全部竣工,区五大类90项重点工程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海螺水泥仅用三个月架设16公里110KV供电专线,十个月即竣工投产;大功率LED数码光源项目正式启动;亚邦医药物流、华通行物流、解放路实验中学综合楼等40项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稳步实施。随着海螺水泥、汇源果汁、中马机械、飞驰巨型轮胎、威特汽配、羽佳汽配、红蜻蜓油脂、丰基热电、联鑫建材等投资超亿元项目的建成,规模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两个区对全区的贡献份额由上年的增长到25。___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建成区已达5平方公里,在建和新开工项目35个,新实施亿元项目10个,财政收入达亿元,利用外资超千万美元;新洋经济区财政收入达6100万元,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企业30家,大洋、盐湾、袁庄、北闸四个村产业园已具雏形,物流园区全面启动。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集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12个试点村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农村道路项目51个,建设里程210公里;投入1200万元疏浚沟河1277条;筹资1000万元新建闸

政府工作报告区 篇5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区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xx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xx区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按照“完善、规范、创新、提高”的要求,强化载体建设,规范办事行为,创新公开体制,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的综合效应,工作成效明显。根据区政府办《关于要求上报xxxx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查报告的通知》要求,我们对照《xx区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办法》的具体要求,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我局机关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根据区政府办公室会议要求,我局成立了xx区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党委书记、局长刘云康同志任工作组组长,副局长XX任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局办公室负责对业务骨干进行全面指导、督办。为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局党组还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周密安排,并明确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必须做到尽快、及时,常年公开、定期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事前公开与事后公开相结合,对已公开的内容还要注意随时更新。

二、建立机制,设置场所,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

为确保政府信息在区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平台上及时公开,工作组制订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设置了信息公告栏、资料索取点。同时在水利局网站上开辟了xx区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快速通道、公告栏和意见箱,并提供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开指南、公开目录及依申请公开申请表格下载。

三、精心编制,严格审核,抓紧编制《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

按照xx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我们精心编制了xx区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局领导对指南和目录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尤其是在涉密方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逐条进行了审核,确保公开的信息不涉密,涉密的信息不公开。

四、突出重点,规范程序,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过程中,我们讲求实效,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

在公开内容上,我们在按照要求,对照《xx区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在公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以及群众、干部最关心的工作进展和热点问题。

在公开形式上,我们围绕便于群众知情、办事、监督的原则,主要通过xx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平台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并同步在水利局网站主页上进行公开;根据群众需要,我们还通过电视、广播、公开栏、会议形式实行政府信息公开。

在公开程序上,我们首先对所有需要公开的内容及项目进行整理,列出清单,然后对整理结果进行汇总审核,最后由局领导审核后,及时进行全面公布。另外,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局未收到群众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但我局已完善受理依申请公开的程序。

五、总结经验,完善不足,开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新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区 篇6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合肥市蜀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务实创新,负重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亿元,增长19.9%。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2.8亿元,增长42.5%,增幅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6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75 元,增长1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亿元、工业增加值72.1亿元、工业投资58.8亿元,均超额完成市考核目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增长18.7%。非公经济迅速扩张,新增个体工商户2847户,新办私营企业2169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为0.3:40.8:58.9。园区工业加快发展,三洋机电项目量产,大陆轮胎、长安汽车一期、盛洲医药、万屹动漫基地二期、仁和反光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首个低碳工业园正式挂牌。“五大商圈”集聚效应明显,大唐广场、安高广场、松芝万象城、西环中心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初具形象,乐购、华联、沃尔玛超市和伊赛特家居汇投入运营,休闲娱乐航母琴港不夜城正式营业。开辟“蜀山市民菜园”休闲旅游农业新模式,发展精品瓜果、蔬菜5000亩以上。全区累计流转农田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投入1250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秋种起全面退出传统农业。井岗镇跻身第二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镇。

(二)开放开发步伐加快,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加系统地推进大开放、大开发。积极组团参加深交会、西洽会、徽商大会等,专题组织世博会安徽周蜀山区现代服务业专场招商推介会,精心做好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大企业高峰会、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的接待和参会工作,重点对全区已建、在建的460万平方米商务楼宇强推介、快招商。全年共引进项目307家,完成招商引资总量148.7亿元,增长34%,其中实际到位内资142.4亿元,实际到位外资9314万美元。引进现代服务业投资、沿海发达地区投资分别占招商引资总量的80%、92%,符合区域产业转型方向,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明显。精心遴选108个重大项目实行区级领导包联,建立倒逼机制,落实“一岗双责”,及时协调服务、督促指导。之心城、合肥1912等重大项目快速建设。全区投资规模1000万以上的新开工、续建项目276个,累计完成投资244亿元。

大力度推行改革创新。顺利实施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减少了部门职能交叉,提高了行政效能。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南岗镇卫生院、三里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规范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各类新进人员坚持凡进必考,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25名、建设工地渣土监管员37名、物业管理协理员11名。构建惠民直达工程“五个一”管理体系,12个惠民项目、45个批次共4120万元通过“一卡通”发放。区直42家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招投标、政府采购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区城投公司拓展担保、典当、小额贷款业务,为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1亿元。城市管理中行政处罚采取群众公议的创新做法被中央媒体重点报道。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双置换”试点工作。拓展工业园区发展空间,井岗镇邓店村整体交由蜀山经济开发区代管。落实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区与阜阳市颍泉区成为结对合作城区。

(三)城乡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服务合肥市“大建设”,完成机场高速、合福铁路、合作化路高架等拆迁5.3万平方米,丁香家园二期、三期完成主体工程,蜀山花园、惠民新村一期稳妥回迁安置。完成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成本核算、证照审核,其中杜岗、胡小郢、北新庄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龚洼一期、科学院路项目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新政”出台后我区率先启动两大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完成拆迁任务。全面调查、梳理、整合棚户区改造项目12个,编制全区棚户区三年改造计划,天鹅花园等旧城改造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支路网建设,金牛路完成道排工程,东至路、皖河路、小庙路、洪岗路东段加紧建设。投入1650万元完成37处危旧小区整治,岳西新村旧小区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通过检查验收,“完善排水设施百日会战”成效明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铺设主管网9.1公里,解决1266户共计428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50万元、长120米的董铺渡口渡改桥工程竣工。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改造,投资400万元建成清溪路垃圾转运站,周边11万居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推进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垃圾集中清运,在井岗镇、南岗镇、蜀山经济开发区各建一座垃圾中转站即将竣工。加强“牛皮癣”、流动摊点、户外广告等整治,拆除各类违法建设57处、2714平方米。实施11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全市最大的华府骏苑室内标准化菜市场开业。加强生态建设,彰显城区形象。投入3000万元组织声势浩大的绿化大会战,坚持数量、质量、速度并重,建绿、插绿、补绿、透绿、挂绿并举,完成园林绿化15万平方米、植树37万株。完成社会造林2051亩,改造低产林884亩。区法院审判楼、区检察院技侦楼建成投入使用,西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落成入驻。组织开展物业管理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建立基层物业管理三级网络。电力调控连续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以上,切实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加大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监督、物价等专项检查力度。全市最大的豆制品集中加工基地即将竣工。打击传销、“三车”专项整治、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城区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10分。

(四)民生工程提标扩面,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倾心尽力实施民生工程。全年共实施25项民生工程,其中区级新增6个项目,共投入资金1.02亿元。在计生、教育、社保、交通等项目上提标扩面,农村低保、“五保”等项目发放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累计保障城市、农村低保对象48130人次,发放低保金933万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对象69546人次,发放养老金2041万元。全区新增就业16973人,完成任务的121%。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市控目标0.8个百分点。农民工技能培训4186人,新增创业基地4710平方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20万元,900平方米的区创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荣获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先进区称号。受理劳动纠纷案件522件,追讨工资等2860万元。扶持116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推荐就业72人。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区称号。金色家园养老服务中心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丁香家园336套经济适用房建成并交付使用,山湖苑408套廉租房开工建设。华府骏苑项目回迁安置、汽修厂、动力厂集资建房等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全力推进科普“五个一工程”建设,再次成功申报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区资格。全区专利申请量2895件、专利授权量603件,均位居全省县区第一名。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蜀山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的50中新区秋季招生,49中作为琥珀中学西区管理。完成27所学校17.2万平方米校舍抗震加固,50中东区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中考成绩位居全市首位。荣获全市唯一的“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县(区)”称号。圆满完成承担的全国四体会三人篮球、攀岩、航模三项赛事。举办100多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区各类业余文艺队伍发展到172支,“抛头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成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蜀山支中心。调整优化设置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居民享受全科医生全天候上门服务,有效组织人禽流感、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霍乱疫情等防控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狠抓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全区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9.5%。井岗镇作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唯一综合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得到国家人普办充分肯定,全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南岗镇瓦屋村被列为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试点单位。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消防、人防民防、防震减灾、物价、老龄、区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参与工作调研等,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23件,政协委员提案29件。利用政府网站、《今日蜀山》、政务公开栏等,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启动“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推行村居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顺利通过市检查验收。调解民间纠纷1045起,成功率达98%。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组建200人的“三无”小区治安巡逻队伍和52人的校园安保队伍。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斗争,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全市最低。世博会、四体会等重大节会期间社会稳定。再次荣获全省“平安县区”称号。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964处,实现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及时稳妥处置应急事件30多起。受理群众来信53件次,转办市长信箱156件,接待群众来访560批2211人次,信访总量呈下降趋势。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改进政府系统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区政府班子多次开展集体调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在镇街园和政府部门中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专题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等,帮助企业、群众和基层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重大决定充分论证、集体研究、及时报告。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和侨联等工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区“十二五”规划。严格财经管理,制定《蜀山区财政资金管理和拨款程序暂行办法》、《蜀山区旧城旧村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财政性投资项目,“三资”清理、“小金库”治理等工作扎实有效,审计查出违规金额290万元,政府采购节约资金4565万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通过清理确定行政许可项目76项、非许可行政审批项目15项,共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3万多件,100%实现“两次终结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和积极支持的结果,是辖区各单位、驻区部队、公安干警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热情帮助的结果,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区发展建设的朋友们,特别是工作在基层、战斗在第一线、付出千辛万苦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够大,整体实力不够强,体现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税源结构不尽合理,财政增收具有不确定因素,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区与农村、城区的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两个二元结构”问题突出,推进城乡建设改造任务艰巨;街居管理体制、社区网格化管理等改革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完善考核奖惩,提升服务效能;民计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城市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形势和发展思路目标

“十一五”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1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60亿元,年均增长16.9%;财政收入从3.2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年均增长32.6%;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分别实现年均46.7%、41%的高位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城乡面貌大变化、改革创新大突破、民计民生大改善、社会事业大进步,为“十二五”期间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实质性启动,合肥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拉开序幕,政策叠加效应明显。长江西路高架的贯通,合福铁路、新桥机场、合作化路高架的兴建,轻轨二号线的筹建,我区区位、环境、比较优势更加凸显。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管理争先创优,城区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攀升。未来五年,从宏观大势、面临机遇和自身条件来看,蜀山区正处在厚积薄发的临界点、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我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发展空间、环境制约带来的影响,以及兄弟城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紧迫态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克难,因势作为、抬高标杆,在全省、全市奋力崛起中勇当先锋。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个率先”为统揽,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重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支撑,全面建设新型现代商贸区、科技创新示范区、文明和谐首善区、山水生态宜居区。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区常住人口达到80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0%;节能减排完成市控目标任务,工作报告《合肥市蜀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初步形成“一核三区”的城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即:城市西部组团核心区,东南部现代商贸区、西部工业集聚区、北部生态休闲区。期间的2012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目标。

三、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尤为重要。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使2011年成为项目建设快进年、商务楼宇提升年、园区工业扩张年、城乡统筹突破年、城区环境改造年、体制机制创新年、民计民生改善年、社会事业进步年,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建议2011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和长足发展。根据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开放开发,着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强规划策划。围绕打造“一核三区”,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税收入、提升整体形象和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辖区资源深入挖掘整合,编制概念性、控制性、详细性规划,构建一批发展载体和项目承接平台。对发展载体精心包装策划、大力推介,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重点启动城市西部组团核心区规划建设,谋划空港产业项目、长江西路高架和轻轨沿线项目,加快存量土地和商业资源整合盘活、开发建设。

创新招商手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招商方向上,重点围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开展招商,加快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招商手段上,工业项目突出承接招商、科技招商、产业链招商,现代服务业项目突出主题招商、点对点招商、二次招商、政企联手招商,农业招商突出规模设施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招商。争取招商引资总量增长30%以上。

加紧推进项目。继续推行重点建设项目区级领导分工负责制,重大城改项目成立现场指挥部靠前指挥,推行电子项目库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服务和调度督办效能。重点抓好安徽国贸中心、港汇广场等143个投资过亿元(其中过10亿投资项目28个)的新建、在建、续建项目,确保“861”、“1346”项目完成市下达的执行计划。加强外协工作,注意捕捉信息,及时编报对口项目,争取国债资金和有关方面的更大支持。加大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力度,积极筹建“三馆、两中心”、50中体育馆、民生服务中心,加快构建一批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二)深度挖潜整合,丰富功能业态,强化商贸支撑地位

优化商贸功能布局。围绕东南部现代商贸区建设,通过“五大商圈”组团式带动,长江西路、黄山路、望江西路三条主干道轴线型推进,加快形成错位发展、业态互补、聚集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传统商业经济向现代商务经济转型,尽快确立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年内重点扩大三里庵商圈辐射效应,提升政务区商圈的规模层次,促进南七商圈的商气、人气聚集,推动西七商圈、大铺头商圈建设开发。

加快资源功能释放。以先发占先机,加快释放前期营销策划产生的巨大效应,尽快落实意向性和已签约招商成果,全力推进26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加紧已建、在建的商业楼宇等跟踪招商,加快一批名店、名企、名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力促松芝万象城、西环中心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投入运营,沃尔玛博澳店、家乐福潜山路店、天徽广场欧尚超市等开业。

培育壮大楼宇经济。推行“无地招商”和选择招商,通过楼宇经济发展政策的引导、扶持,着力打造楼宇经济集聚区,不断提高楼宇税源对财政的贡献率。提升楼宇业主物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区35114商务信息平台的支持服务功能,打造一批金融楼、中介服务楼、科研孵化楼、总部办公楼等专业、特色楼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娱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社区文化共同发展,初步确立蜀山文化产业在全市的先导地位。重点扩大左岸、中影、保利、嘉禾、凯得利等院线聚集效应,促进琴港不夜城打造演艺特色,加快万屹置业、全球音谷等创意动漫园区和顺天世界之窗科技文化创意园建设,确保合肥1912项目在9月份开街。

繁荣传统商贸流通。着力培育肥西路电子信息、史河路医疗器械、青阳路美食餐饮等专业、特色街的成长,提高华邦伊赛特家居汇、红星美凯龙建材超市、安徽名车广场等专业市场占有率,加快皇冠假日酒店、开元国际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建设,继续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构建新型家庭服务业体系。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以上。

(三)拓展载体平台,提升规模层次,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强力推进工业“二次创业”。深化我区与高新区的合作,实质性启动10平方公里的南岗科技园二期建设,推进蜀山经济开发区北展扩区和盘活增容,构建西部工业集聚区。加大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强力推进工业“二次创业”,打造合肥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努力实现工业发展平台、工业经济总量双扩张。争取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32%、24%、38%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8家。

突出蜀山经济开发区科技孵化功能。坚持科技、生态、集约型发展,集约利用园区现有工业用地,严格北展区域项目准入,清理盘活“圈而不建”土地和闲置厂房,集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基地。通过租赁办公楼、厂房方式,促进有项目、有技术、有潜力中小企业创业和成长。推进物联网产业园、低碳工业园、家电配套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年内确保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二期投入使用,尽快规划启动三期30万平方米建设。争取培育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45%以上。发挥南岗科技园招大引强作用。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承接大项目能力。强化投资强度、效益产出等约束条件,重点引进规模型、成熟型、效益型工业企业。加强园区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配送等主导产业。年内实现三洋机电、大陆轮胎、禾盛新型材料等3个项目达产,苏宁物流、长安汽车等11个项目投产,国祯环保、安迪尔等9个项目快速推进。

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推进工业“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工程”。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发挥区城投公司作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有计划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上市。服务支持城区工业的政策性迁移,引导其在辖区范围内“退城进园”、“退二进三”。

(四)完善基础设施,调优产业结构,加速推进城乡统筹

推进农村基本建设大改善。推进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围绕打造城市西部组团核心区、西部工业集聚区,按照城市功能配套,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拓展区域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围绕打造北部生态休闲区,规划建设7.5公里长、9米宽的环区景观大道,增修区内部分支路,实施耕地复垦整理和灌溉渠道修缮延伸。坚持建养并重,促进农村公路、绿化、水利建设的管理养护正常化、规范化。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再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内实现耕地全部流转,初步形成“以经济作物为主导,以精品花卉苗木为重点,以瓜果蔬菜设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新格局。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分散式、粗放型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型经营转变,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大突破。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旅游农业大发展。发挥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抓住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和土地“双置换”试点的契机,加大旅游农业项目招商,有序实施以生态旅游为主功能的多元化、保护性开发,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红星生态园、回民生态山庄建设,积极发展田园生态型、休闲体验型、科普示范型旅游农业,努力构建“合肥后花园”,打响“蜀山乡村一日游”品牌。

推进农民观念大改变。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开展“植树造林,清洁家园”活动,继续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专业协会,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加快村改居步伐,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主体意识,改变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政府推动、社会联动、群众主动的农村城市化生动局面。

(五)推进旧城改造,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人居环境

支持保障道路大建设。全力以赴支持服务合福铁路、机场高速、合作化路高架、合肥西站等大建设重点工程,确保完成区承担的拆迁安置任务,丁香家园二期、三期大建设安置点建成并顺利回迁。争取怀宁路、望江西路等改造项目列入市大建设计划。制定完善辖区支路网改造建设计划,完成贵池路、岳西路等4条支路建设。认真做好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城区防汛工作。

加快旧城旧村改造步伐。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旧城旧村改造作为“一号工程”,按照“群众自愿、净地上市、政府安置”的要求,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加快城中村项目改造建设步伐,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完成龚洼城中村改造拆迁任务,实现净地交付,争取科学院路城中村回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前新庄、梁岗等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快速推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有序开展棚户区改造,重点推进红园小区、动力一村等4个改造项目。

提标扩面实施危旧小区整治。立体化、全方位开展“三无”危旧小区整治,在开展污水管网疏通、道路维修、路灯安装的基础上,提标扩面到屋面防漏、立面整治、提升绿化档次、配套健身器材等项目,进一步健全人防、物防、技防机制。年内投资4000万元集中整治10个以上危旧小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居民自治作用,逐步建立整治后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物业管理或准物业管理。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积极履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职能,建立属地管理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有效协作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密封化运输、无害化处理,巩固户外广告、“牛皮癣”、店外店、摊群点、洗车点、渣土清运等整治成果,实现全区公厕免费向市民开放。新建、改造、迁建、淘汰相结合,全面完成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建设。加大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等执法力度,建立“三车”整治和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常态机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围绕北部生态休闲区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开展董铺水库南岸水源保护区等成片造林10300亩,实施12个村庄绿化、15公里乡村道路绿化。加大城区绿化投入,巩固绿化大会战成果,继续扩大城区绿量,在清溪路、樊洼路等重要节点建设一批精品绿化工程和小型精致游园,加快实现市民出门500米见绿、2000米见公园的目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继续开展排水设施整改,确保城市污水“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

(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街居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城市管理“大社区”模式,进一步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人员下派等措施,强化基层管理与服务职能,提高基层干事创业能力。坚持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真正落实人员淘汰制度。实施灵活的分配制度,推行同岗同酬、绩效挂钩。完善“议行分设”模式,处理好社居委和社区工作站关系,支持和保障社居委充分行使职权,深入推进居民自治、民主管理。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结合街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充实社区服务管理内容,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网格责任人能力素质。有效理顺条块工作职责,健全协调配合机制。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实现从过渡期向常态期全面转变。巩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成果,争取再创建标准化示范社区18个以上,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社区。通过新建、置换、购买等方式,努力改善社区服务办公条件。

推进财税管理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不断加大建设性、社会公共性、民生工程支出比重。规范各专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承办部分社会事务。深化政府采购、招投标改革,争取设立市招投标蜀山分中心。加快与省市投融资平台建设规范的接轨,在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同时,促进城投公司拓展业务,做大做强。完善街镇协税护税工作机制,引导入驻企业属地注册纳税。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呼应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不断探索院企互动、省市区共建、军民对接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依托全省最大的区级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基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努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不断创新科普工作的内容、方式和平台,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推进其他改革创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第三方人事代理制度,完善新进人员招聘、考核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做好企业改制的善后工作。积极推动环卫工作市场化。营造全民创业浓厚氛围,努力激活民间投资。积极推进与结对城区颍泉区的交流合作。

(七)充分扩大就业,筑牢社保体系,不断改善民计民生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和保障标准,努力解决“就医难、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充分利用惠民直达工程网络平台,提升资金类民生项目落实的效能和水平。改进和加强资金拨付、实施进度、后期管护等环节的管理,促进工程类民生项目顺利推进并切实发挥效益。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民生工程影响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发挥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作用。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就业优先,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和培训,通过腾岗、创岗、建岗、找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争取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改扩建6000平方米创业基地。加强劳动执法,着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完善农民工工资按月支付、维权巡察等制度。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操作程序,完善低保听证制度,全面推行低保网上审批,确保困难群体应保尽保。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提高金色家园养老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水平,争取入住率达80%以上,实现农村“五保户”90%集中供养。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兴办多种形式的养老福利机构和组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积极创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加强价格监管工作,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八)加强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扶持薄弱学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南进、西延步伐。新建望江路中学,重建江淮学校,确保南岗中学新校区正式招生。加紧筹建蜀山高级中学,打造蜀山区普通高中品牌。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新增2所政府举办幼儿园,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方位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和群众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围绕建党90周年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筹办蜀山区首届文化艺术节,完成井岗镇、南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结合旧城旧村改造和危旧小区整治,进一步完善小区体育场地建设和设施配套,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统筹卫生、计生等事业发展。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卫生执法监督,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南七街道、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启动区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项目筹建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成果,积极做好全国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工作。继续抓好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防民防和防震减灾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地方志、档案等项工作力争取得新成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有计划再建设一批小区技术监控设施和治安岗亭。深化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坚决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邪教和违法宗教势力。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坚持和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区长热线电话、政民直通车制度,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联动协作的调处机制,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和应急救援预警机制建设,坚持治理各类事故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快速稳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建学习型政府

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市场经济、科技、法律、现代管理等知识,进一步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提高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繁杂矛盾的本领,做到思想上不偏离中心,指导工作不违背规律、不脱离实际。坚决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对传统的思维定势、动作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刷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求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务实高效,创建服务型政府

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强化公仆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实际,千方百计、满腔热忱地为辖区单位、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关心民计民生,倾力扶弱济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规范政府的决策、实施、反馈、督查、考核等工作环节和运行程序,强化工作手段和效能,提高行政执行力,促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三)坚持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创建法制型政府

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重大决策公示制和专家论证制,不断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认真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启动“六五”普法规划,认真贯彻《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保证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文明。

(四)坚持清正廉洁、率先垂范,创建透明型政府

政府系统全体工作人员要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制止各种不切实际、不计效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图享受的奢侈浪费之风。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强化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财政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相关制度建设,使权力运行方式的设置更加科学,确保始终阳光用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政府各级领导成员要带头当好表率、防微杜渐,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勤劳智慧的蜀山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展望“十二五”,新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更加充满信心。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奋力崛起,勇当先锋,努力为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土地“双置换”: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换城市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

2、惠民直达工程“五个一”管理体系:是指将惠民政策和资金落实工作分成体制创新、平台搭建、对象审核、资金发放和服务提供五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建立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式”的综合管理体系,确保惠民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3、科普“五个一”工程:是指建立一个科普画廊、一个科普图书室、一个科普活动室、一支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一位专(兼)职科普宣传员。

4、“两个率先”:是指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

5、“三馆两中心”:是指区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

6、“退二进三”:是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区 篇7

一、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文献述评

1. 国外关于衡量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研究

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教育报告》教育指标中关于政府教育投入的指标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用于不同教育级别每个学生的支出;教师津贴的支出占经常性支出总额的百分比等。世界银行(WB)的《世界发展报告》所确立的一级教育投入指标为教育供给(资源),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公共支出的百分比、生均公共经费、生师比等指标。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教育投入中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指标的衡量指标,包括一级指标生均的教育成本、教育投入与GDP、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的比值、教育公共投入、政府津贴对学生和家庭的资助以及教育支出结构。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用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和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占人均年收入的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政府教育投入的公共努力”(public effort to fund education)。

2. 国内关于衡量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研究

刘泽云在《“九五”期间中国政府对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建立了衡量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5个指标,即“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两个比例”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投入(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三个增长”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不含城市教育费附加)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其不仅有量化指标、增幅指标,还有比较指标,符合中国当前的教育投入实际和国家教育投入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就是“九五”期间,中国政府教育投入的总量水平增长迅速,但以5个指标来衡量,中国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没有得到显著加强,若以某些指标来衡量,努力程度甚至是降低了。总体而言,省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比中央财政要高一些,但东、中、西三个地区省级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比较结果还依赖于被选择的指标。

沈百福在《地方教育投资研究》中研究政府教育投资评价时运用了政府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这个指标,选取了4个二级指标来表征政府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1)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3)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4)政府征收城市和农村教育费附加与应收比例(税费改革前)。此外,他还分析了如企业办学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沈百福关于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指标范围比较广泛,不仅仅包括财政预算内的经费投入,还有其他变相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资金。

综合来看,许多研究在涉及到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以及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3个重点指标来衡量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用以上指标来衡量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有内在缺陷,因为不同地区即使有相同的GDP也不一定能够提供相同的财力。由于不同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不一样,导致了GDP相同的地区提供的财政收入不一样,所以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对一些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的地区是不公平的。另外,过去的研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生均教育支出成本有别,例如两个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样,但一个是山区县,另外一个是平原县,上级政府考虑到山区县的生均教育支出成本较高,而相应给予了较多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样山区县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应较高,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对平原县就不公平。

二、地方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努力度模型的构建

在进行教育投入努力度的实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育投入努力度这一概念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现实中各地区教育投入水平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主要受当地财力水平、生均教育支出成本和学生数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财力水平、生均教育支出成本和学生数相近的地区对教育投入的数量差异可能较大。在这里,笔者笼统地把除财力水平、生均教育支出成本和学生数以外的其他所有因素对某一地区教育投入的影响称为“教育投入努力度”。但无论是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评估还是地方政府主观意愿对教育投入的影响都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度量。不同测度方法对同一对象的分析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事实上,各国已有的对教育投入努力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本文拟用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这一概念替代其他因素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即:

各地区教育投入努力度=各地区实际教育投入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

下面以河北省各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投入为例展开分析。为了评估河北省各地区财力客观能承担的生均教育投入水平,笔者做以下三个基本假设:

1. 各地区财力客观能承担的教育投入水平从供给上看主要受到各地区财力的制约,假设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与财力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财力多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也就越高,回归系数应该是正的。

2. 各地区财力客观能承担的教育投入水平从需求上看主要受到各地区生均教育支出成本和学生数的制约,假设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与生均教育支出成本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均教育支出成本越高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担的生均教育投入也就越高(因为上级政府进行转移支付时,考虑到一些地区生均教育支出成本较高,而给予了较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同时,教育支出与各地区学生数是正相关的,学生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和教室以及其他的教育设施,因此教育经费投入对学生数的回归系数应该是正的。

3. 由于没有各地区农村小学生均教育支出成本的数据,假设各地区农村小学生均教育支出成本与各地区人口密度是负相关的,人口密度越大,农村小学教育生均成本就越低。人口密度越小,农村小学教育生均成本就越高。学校的配置要考虑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学校的地域配置;二是学校的规模。学校地域配置的主要原则是方便学生上学。从每个学生来说,上学的距离当然是越近越好。但是,如果点和点的距离过近,即学校配置过于密集,由于学生有限,每个学校就不可能有一定的规模。没有规模,资源(资金、设备、人员等)分散使用,办学的成本就会加大。教育总的投入不变,如果成本加大,分配到每个学校的资源就会不足,就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从另一方面说,如果规模过大,学校布点过少,学生上学的距离就会加大。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上学的距离过远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在小学生上学(一般是步行)可接受的距离内,并使学校有一定的规模。这就造成对于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为了照顾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往往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存在师生比较高的现象,造成生均教育成本较高。虽然寄宿制农村小学解决了师生比较低的问题,但是寄宿制直接改变了学校的成本结构,增加了成本。分析样本校的数据显示,由于寄宿制带来的新增成本占整个学校的总经费25%,接近1/4。也就是说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生均教育支出成本相对较高,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口密度的回归系数应该是负的。

根据这些基本假设,可以得出下面的计量模型:

模型中,jfi、cli、xsi、mdi分别表示各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单位:元)、财力(单位:万元)、学生数(单位:个)、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ε为随机扰动项。一般来讲,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了样本中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平均水平。

将河北省2007年各地区农村小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财力、学生数和人口密度的数据,采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及经济意义检验,可以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t检验值在1%、5%、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据为t统计值。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所有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差异只是在拟合程度上,模型(Ⅰ)的拟合效果比模型(Ⅱ)好。我们选择模型(Ⅰ)来测算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水平。

当jfi、cli、xsi、mdi都以对数形式出现时,c(2)则代表了各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对财力变化的弹性,c(3)则代表了各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对学生数变化的弹性,c(4)则代表了各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对人口密度变化的弹性。根据模型(Ⅰ)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回归模型中人均财力的回归系数c(2)为0.193119,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007年财力每增加1%,预算内教育经费将增加0.19%,回归系数是正的,得出的结论与基本假设是吻合的。

2.回归模型中学生数自变量的回归系数c(3)为0.741987,表示在其他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学生数每增加1%,农村小学教的育经费会增加0.74%,而且回归系数是正的,得出的结论与基本假设是吻合的。

3.回归模型中人口密度自变量的回归系数c(4)为-0.127368,表示在其他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人口密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会减少0.13%,而且回归系数是负的,得出的结论与基本假设是吻合的。

根据各地区人均财力、人口密度c(1)、c(2)、c(3)和c(4),可以计算得出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将各地区实际投入与各地区客观财力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相比较得到各地区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即各地区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实际投入/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投入。对各地区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用Eviews5.0软件做直方图和统计量,见图1ㄢ

根据测算结果得出:投入努力程度在80%以下的县有22个,占总数的16.18%;投入努力程度在80-90%之间的县有27个,占总数的19.86%;投入努力程度在90-100%之间的县有20个,占总数的14.71%;投入努力程度在100-120%之间的县有35个,占总数的25.74%;投入努力程度在120%以上的县有18个,占总数的13.24%。

三、地方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不高的原因

由上可见,在中国财政供给能力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投入还不能够满足当前国民教育需求,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方面,出现学校公用经费短缺、教师工资很难及时足额发放、基建费不足、危房面积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三保”(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目标难以兑现。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农村小学教育的外部效应

按照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的观点,由于农村小学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世界各国一般将其划为纯公共产品,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向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在由地方政府作为教育经费支付主体时,小学教育的收益往往会溢出辖区边界使其他地区受益,尤其是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不发达地区培养的小学生将有可能在其他辖区就业,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承担了农村小学教育的成本却无法获取相应的教育收益,而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它们在没有支付不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育费用或给予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却享受到了不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投资的收益。正如私人产品的外部效应将导致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代表本地区利益的主体在对教育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只会计算由其所提供的小学教育服务在本辖区内产生的收益与成本,而对外溢到其他辖区的利益则不予考虑,即它按照辖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条件来决定农村小学教育的供应,由于把部分外溢到其他辖区的收益排除在外,所提供的农村小学教育服务水平必然要小于最佳水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不高。

2. 各级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支出责任不清

由于各级政府对小学教育投入的责任不清,各级政府之间存在财政博弈,当县级财政“统筹”不起来时,只能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政府为了减缓地区教育财政压力,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小学教育的“两免一补”工程和加大对贫困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为了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规定中央财政负责免除书本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地方财政落实配套措施,负责免除学杂费。当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时,却引发了下级政府财政资金分配的“挤出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县级财政的努力程度,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博弈。其结果仍然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和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需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对各级教育所需经费逐项划分,多级政府共同分担,并实行严格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度,确保各级教育经费的基本需求。

3. 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最大化”行为

中国政府行政体制的垂直集权是非常明显的。地方主要领导由上级政府任命,党管干部使得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具有几乎绝对的权威。为了强化领导和便于官员的管理,上级政府往往依赖一些可以度量的指标来考核下级政府官员,目前流行的“一票否决”制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下级政府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大搞“形象”工程,追求经济上的短期繁荣,而小学教育作为“百年树人”的事业,其作用发挥的长效性降低了政府官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级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相反会因为经济的优先发展而占用部分的教育资金。乔宝云等在《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的小学教育》一文中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使得贫困与富裕地区为吸引外资而进行的地区间财政竞争可能在总体上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减少,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缺少约束机制,尽管《教育法》规定每年教育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人均教育经费要逐年增长,但在有些地区很难做到,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补缺措施,结果导致地方政府教育的投入不足。

4. 中国式的财政分权

在Tiebout与Oates的俱乐部思想中,由于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财政分权可以发挥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方面的信息优势,并籍此改善社会福利状况。那么,地方政府是如何被激励提供有效率的基本公共服务,即财政分权是怎样促使地方政府提高地方社会福利水平的?实际上,财政分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居民“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两种机制。如果这两种机制不能成立的话,财政分权提高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这一命题就不一定成立。相对于西方国家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财政分权实践,中国财政分权制度是建立在中央与上级政府委任制的框架基础上的。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需求的重视程度。同时,“用脚投票”的人口跨区域迁移,尤其对缺少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且当前中国的人口迁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变户口身份。事实上,对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没有被认为是合法的城市居民,也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小学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他们依然是流出地的农民身份。因此,西方的“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也没有出现通过居民与地方政府的双向选择而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类聚的由多个俱乐部式的地方社区组成的社会。一般说来,我国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和需求并不在地方政府的优先考虑范围内。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 主要结论

本文以河北省各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投入为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构建了各地区财力客观可承受的农村小学教育投入水平的模型,将各地区财力客观可承受的教育投入水平与各地区实际的教育投入水平相比较,得出河北省各地区对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差异较大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投入不足是由于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不够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财力不足。

2. 政策建议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构建一套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小学教育均等化的必然选择。上级政府设立专项拨款的目的通常是改善教育、卫生等外溢性公共服务供给;下级政府的支出项目排序则一般是政府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其他行政管理费、住宅、宾馆招待所建设、直接生产项目投资、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等等,而教育、卫生等项目的位次都排在稍后的位置上。因此,无论是对本级财政收入,还是对获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当地政府都会尽可能地依据以上顺序安排支出项目。所以,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仅要考虑注意地方政府的人均财政收支指标,最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其外溢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水平。以小学教育转移支付为例,上级政府必须引导下级政府增加小学教育投入的意图,而当前中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小学教育转移支付与下级政府的本级财政收入和教育投入力度呈负相关关系,(1)即本级财政收入多,小学教育投入水平高,获得转移支付的数额就要相对减少;本级财政收入少,小学教育投入水平低,获得转移支付的数额就会相对提高。这样的转移支付分配模式显然不利于地方政府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和增加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为了改变这种负激励状况,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的数额应与本级财政收入及其配套投入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即本级财政收入增加(意味着配套投入的能力增加)和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增加,能得到上级政府更多的教育转移支付。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下级政府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和小学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笔者初步设想在分配专项转移支付时,考虑各地区的财力水平,计算出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投入水平和各地的实际教育支出,只对实际教育支出大于各地区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教育经费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减少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依赖。

摘要: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教育投入水平的相关因素出发,设计了可以衡量各地区客观能够承担的教育投入水平的模型,并以各地区实际的教育投入与客观能够承担的教育投入之比来衡量各地区教育投入努力程度。显然,一些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投入程度不够,而非财力不足。在中国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财力水平,减少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依赖,以促进地方教育努力程度提高。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陈静漪.我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考察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6,(6):25-28.

[2]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小学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25-28.

[3]厉以宁.试论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合适比例的依据[J].中国社会科学,1984,(4):109-122.

[4]沈百福,王红.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经费问题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9):1-6.

[5]刘泽云.“九五”期间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61-65.

[6]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01-04(1).

[7]罗良清.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的系统诊断——结构分析及缺口预测[J].统计研究,2004,(12):13-17.

上一篇:口腔医院战略规划下一篇:成长的快乐600字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