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培养的评价(精选11篇)
一、评价的意义和目的近几年来的实施情况表明,有效而明确的评价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防止综合实践活动为活动而活动的有力保障;同时开展评价活动,可以更好的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其职业行为素养的提高。可见,要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水平,建构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
二、评价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活动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评价功能上突破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差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实践的学习,活动本身和探究活动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真正关注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在评价时,应重参与重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积极深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断增强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参与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几部分内容构成,如营销专业职业行为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习惯和态度等。而各部分的进行、教学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我校在经过几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研究后,初步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不断提高教师能力为保证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职业行为素养的评价形式和办法。
1、评价注重“三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我校要求教师把对学生评价与活动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1)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等。首先,以自评为主,但主要是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班级展示活动内容,按照评价内容在班级(或小组)进行小结交流。从而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调节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积极地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探究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一次检查,因为许多学生的失败并不是智力和经验的因素,而恰恰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评,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生互评,全班(或小组)所有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由学校予以汇总。最后,教师评价,由班主任负责召集最了解该班情况的任课教师代表不少于五人,组成教师评价小组,共同按考评内容逐条为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评价组成员应参加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考察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主动了解被评学生的情况。
(2)注重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我们让学生把日常评价获得的成绩(如用“星星”表示)汇集起来,按其数量的多少转化为更高一级的奖励,采用滚动评价,并在期末评价中得以反映。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参看学生平时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其进行情况给予评定。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重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以差异评价为主。在评价中,我们有统一评价(如值周活动结束后,每班均有对每位学生劳动表现的评价,见《值周工作评价表》),但更多的是差异评价。我们承认学生有差异,采取相应的评价办法,给学生多次评价、多层次评价的机会,拓宽发展空间。(如需要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的实践性课程——我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不受时间限制),动态的差异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了学习兴趣。
2、评价的基本方法
将评价内容(职业礼仪素养)分为五个要素,每个要素评价分为
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A项20分,B项15分,C项10分,D项5分,五项共100分。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对表现“不及格”的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践证明: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劳动态度及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了转变和提高,教师自身观念又一次得到极大的转变,由过去教师“灌”给学生,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总之,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网络教育,需三个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今后,我们将根据职业行为素养的要求编制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反馈评价体系,根据家长对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反馈联系卡等形式,及时捕捉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三方力量,提高“立体教育”的效果。
(三)、评价情况分析
课题组选择了市场营销班和列车乘服班作为研究对象,历时三个学期,对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统计与分析,探讨有效的评价方式。
1、市场营销班和列车乘服班学生的评价结果(附调查表)表一:被评价学生总体情况
调查人数 48 性别 男 女21% 38 79%
涉及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和列车乘服专业29% 34 71%
年龄结构 15岁 16岁 17岁 18岁6.3% 15 31.3% 25 52% 5 10.4%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被评价的男生占21%,被评价的女生占79%,符合专业特点(男少女多),年龄结构主要是16、17岁,涉及是我校两大传统专业,评价采用记名形式,所以,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
表二:三学期评价结果统计(综合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我表现与自我控制能力(%)环境适应与应变能力(%)职业行为习惯与态度(%)
2004、6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20 60 10 10 40 40 10 15 45 30 10 8 12 60 20 5 10 50 35
2005
20052、调查结果分析
①从调查结果来看,截止到2005年6月止,五项评比内容中,相当比例的同学(50%)以上已达到了A级指标,尤其是自我表现与自我控制能力达到65%,通过评比大部分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增强了学习兴趣,尤其是心理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95%的学生喜欢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98%的同学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很多还顺利的走上了实习岗位,正如“家乐园”人力资源部程勇总监评价说:“中职学校的实习生近几年来一年比一年好,学生一到实习岗位,很快就能适应新的环境,经过短期培训,个个都能直接顶岗,商场对学校的实习生非常满意------”
②从调查时间看,我们分别在三个学期临近结束时进行调查,发现结果呈阶梯式上升,各项指标呈逐学期递增趋势,如语言表达能力:2004年6月,第一次调查时发现,C级指标占60%,而到了2005年
1、、1 30 35 30 5 35 45 15 5 45 30 20 5 40 20 30 10 30 30 25 15 6 50 40 10 / 60 30 10 / 65 20 10 5 45 25 25 5 60 20 10 10
月第二次调查时已降低为30%,A级指标却从10%上升到50%,大部分同学都达到了优等,最后,D级指标几乎下降为零。
③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同学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意义重大,自己的能力与进校时相比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希望学校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继续提高他们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营销业的需要。
3、调查后的思考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必须坚持两点论,学会运用两分法,既要看“主流”,又要看“支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它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只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特点为基础,通过教师间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如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相互渗透;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体验;通过实践和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三学期来的实施情况表明:有效、明确的评价是防止活动流于形式,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有力保障。我以为我们的成功之处表现为几个方面:
①注重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方面,建立了多维评价体系。职业行为素养共涉及五大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我表现与自我控制能力、环境适应与应变能力、职业行为习惯与态度,比较全面的涵盖了各个方面,增加了评价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制定了多层次评价标准。我们将每个方面划分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又量化为若干个标准,从而便于实际操作,增加了评价效度。
②注重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有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但主要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调节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积极的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提高行为素养方面作一次检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注重了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其评价参看学生平时活动中的表现,所以,评价应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这种评价能随时反馈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予评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养成职业行为的习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便于即使调整评价策略和方式。
④注重了评价结果的系统性
每学期临近结束时,我们就将平时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和总结,按照平时内容进行测评,经过自评、互评,然后有关教师进行师评,最后大家将面前的测评结果作为参考,最终打出了综合等级,前后我们共进行了三次测评,然后系统的统计出总体状况,进行分析总结。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因为是一项探索性的实验性、实践性的工作,在制定各项目详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中总不免有些偏颇或不够全面的地方。主要是个别项目评价还不够科学、完善,有些过于理想化或者脱节、个别老师的追踪评价不如学科教学那样扎实主动。但总之,在对学生评价中,我们发现不仅仅学生的活动方式、态度及合作精神得到了转变和提高,教师自身观念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转变,由过去教师“灌”给学生,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教学相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新的诠释。
三、中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养成教育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
课题组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典型调查、统计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实验前后两方面进行对比,总结规律。
(一)课题实验前的情况
1、学生的自我了解。同上面一样,我们也设计了专门的调查表格,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以访谈、问卷调查、典型调查等形式,请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了调查。通过对收回表格的详细的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不满意,甚至有想放弃的想法。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礼仪的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在:不好意思也不愿意同
生人讲话,不太适应新的环境,不善于与人交往,遇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协调能力、群体合作能力也不太行。尤其是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自信心。
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我们设计了专门的调查表格,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请部分营销专业学生的家长参与了调查。通过对收回表格的详细的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自己小孩不满意,甚至有绝望和已经放弃的现象。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礼仪的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在:遇到生人不好意思甚至不敢讲话,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人交往,遇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协调能力、群体合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对待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自信心,对自己能否从事的行业表示怀疑甚至无所谓。
3、授课教师的了解。通过对部分授课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上述两方面的结论相差无几,(二)课题实验后的情况
正是基于以上的现状和要求,课题组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组织喜闻乐见的活动,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研究与探索。包括:班级常规教育,学科渗透教育,值周活动,组建技能特长班,校礼仪队活动,社团活动,礼仪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明显提高,职业行为素养养成效果明显。
关键词:礼仪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思考
目前, 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 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 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 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 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 礼仪素养较差。所以, 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 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一) 当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人才选择异常残酷, 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 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 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 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 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二) 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 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礼仪, 运用礼仪,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 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三) 有利于塑造未来良好职业形象
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实操型人才, 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关系到个人和组织的形象。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 一些中职学校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 但“德商”较低, 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 无疑有益于人们更好地维护个人形象, 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现代生活中, 与人交往越来越频繁, 而礼仪是人们交往规范的集中体现, 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 日常生活越社会化, 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不懂礼仪就难以进行人际交往。由此, 礼仪是人们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职校生毕业后即走向社会, 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则很难有所作为。开展礼仪教育, 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 掌握交往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 有利于塑造职校生良好的仪表形象
仪表形象, 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 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详尽的规范。职校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成长阶段,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期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礼仪修养, 在社会上展现出个人的风采。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拘小节, 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职校生甚至认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是潇洒的表现。礼仪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仪容仪态入手, 通过学习讨论、观察思考和训练模拟, 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 认识到什么是当代职校生美好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形象, 什么是有悖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个性形象, 从而达到矫正不良习性、展示良好仪表形象的目的。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的途径和方法
(一) 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 强化礼仪职业教育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 必须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 处处留心, 时时“念经”。礼仪要靠平时在校有意无意地模仿, 靠周围环境的影响, 靠在交际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 逐渐地总结经验教训而习得的。学生喜欢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事物相联系, 每个学生都关心着未来的就业, 因此外树形象, 内强素质是新时期对礼仪的一种内在要求, 为了在就业时及今后的职业走向中以形象和素质取胜, 就一定要在平时牢固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 并以此调控自己的言行。
(二) 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 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 教师的行为作风, 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 受其熏陶, 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 作风民主、和蔼可亲, 能听取学生意见, 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 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 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 行为的教育, 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 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 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 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修养, 锻炼履行礼仪的意志
首先, 礼仪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道德行为, 因此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遵从礼仪规范这一最基础的层次做起;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 自觉地参加学校、社会等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把礼从人的行为规范上升到人生规范。其次, 一个人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才能深刻地理解礼仪的原则和规范。因此,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它对于礼仪的修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四) 注意环境塑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礼仪教育的综合结果在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因此在礼仪的教育中, 认真组织和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演练, 通过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礼仪修养过程中, 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通过校园活动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 注重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
从根本上说, 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 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 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 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 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 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 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 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 我们的职校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
总之, 在礼仪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和培养。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礼仪教育, 外在的形象气质与内在的道德修养相一致更是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一种广泛需求。因此, 在礼仪教育中, 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守之以行。礼仪之花一定会在职业教育中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帛.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蓝庆华, 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 2004, (4) .
[4]张洪林.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5, 7 (3) .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和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流失较大,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工作不稳定等等,而这些情况的发生与中职学校忽视学生素质培养,对学生德育教育疏忽有密切的关联,这要求中职教育将礼仪教育提到工作日程当中,予以关注和重视。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中国礼仪文化是贡献给全世界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1]。实际上,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灌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当中能够为礼仪教育提供天然的生长环境,让礼仪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功能、内容、方式等特征和其蕴含的合理价值对于现代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针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现状调查,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这些学生一般集中在学生干部、积极分子等群体;而大部分学生文明礼仪还有待提高,不少中职学生存在现实行为与礼仪行为不符的情况,首先是仪容仪表不符合规范,存在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染彩色头发等不符合中职学生身份的情况;其次是存在言行举止不符合行为规范的情况,习惯使用礼貌用语的学生不多,出口成脏较为普遍,随手乱抛杂物、乱写乱画行为也同时存在,少数学生还存在打架斗殴、闹事等现象。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品德修养的加强,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云:“不矜小节,终累不德”;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些都说明,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文明礼貌就很难拥有高尚的品格,单纯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二、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现代教育思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更加注重的前提是素质教育。礼仪教育从表面上来看是针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纠正,而实际上正是抓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化情况针对性加强礼仪教育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1、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中职学校礼仪教育落后的根源主要是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礼仪为“小节”,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失“小节”,则可能“无节”。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大张旗鼓开展礼仪教育,并且不断强调礼仪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让全体职工和学校领导加以充分的认识,在思想深处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的现实意义。
2、将礼仪教育课程化
传统文化典籍《三字经》中有云:“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可见学校应当开设礼仪课程,让礼仪课程作为常规课程,而这种方法已经有成功案例,如韩国对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视,在小学和初中开设道德课,高中开设伦理课,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中推行儒家哲学,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礼仪教育有很大的鼓励。与此同时,在礼仪课程的开展中,教师要重视创新方法,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兴趣。
3、礼仪教育扩大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礼仪素质要提高,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单凭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要征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有效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特色,这些要求礼仪教育能够发挥其作用,将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这是保证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结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有效应用到现代中职教育当中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2]。
参考文献:
[1]路琴.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闽江学院学报,2009,30(4):75-7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要在保持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着重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提高。从学生求职就业的角度看,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职业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强化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贯彻大纲要求、推动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从业实用语言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而且更加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明晰中职语文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便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1.通过谈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目标和目的模糊。许多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语文课没有什么用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上、课下谈话和不失时机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明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语言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方面,是现代社会交际、交往、交流的客观需要。要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重视语言能力培养的潜意识,从而主动参与语言学习和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努力做到既能完整流利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使人乐于接受,以较高的语言能力面对现实社会的职业选择。
2.借助课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课文学习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我们要从职业能力本位的角度设计课文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习《雷雨》一课时,针对学生对话剧兴趣不大的状况,我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将话剧中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如周朴园和梅侍萍三十年后周家重逢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表演欲望。然后组织学生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在课堂上分角色扮演雷雨中的人物,体会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这就在保持语文本身特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培养语言能力的机会。3.组织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语言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语言学习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天地更广阔。教师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应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语言能力训练的机会,搭建语言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要求学生关注新闻及社会焦点问题,每天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新闻;定期举行“话题”演讲比赛、学生自选话题辩论赛;安排学生彼此进行新闻采访,交流语言运用的体会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举办文学社团、文学沙龙,让学生读名著谈心得等。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扩展了自己的语言运用天地,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4.寻找语文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深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习是中职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求职就业本领的主要渠道。中职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寻找语文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重点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同步提高。例如:对文秘专业可以强化即兴演讲、应用文写作等内容;对酒店服务专业侧重客房品牌介绍、矛盾应急语言化解;对机械专业着重产品说明阅读理解、新工艺书面表达等。语文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深化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动态的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中职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只有主动关注现代社会的需要,把握职业动态,积极探索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抢占先机、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曹美荣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广西教育》,2009年27期。
《服装展示与礼仪》技能比赛实施方案
一、比赛时间地点
(一)比赛时间:2014年4月19—20日,4月18日报到。
(二)比赛地点: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排演厅。
二、比赛项目
本次比赛设立2个项目。其中,《礼仪展示》为团体比赛项目,《服装展示》为个人比赛项目。
三、组队及参赛对象
(一)组队方式及人数要求:各市属学校以市为单位参赛,各区直学校以校为单位参赛。参赛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不允许跨校组队。每个代表队3-5人,代表队所有选手必须参加团体比赛项目,同时,每位选手也要参加个人比赛项目。1名选手可对应1名指导老师,但指导老师的名额不得超过参赛学生数。
(二)参赛选手资格:参赛选手必须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生,属“2+3”或中高职5年学制的学生,参赛对象为中职两年现在校学习学生,学校报各时需提交该生在校学习证明,由本次比赛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参赛选手进行资格审查。
四、报名时间及要求
(一)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3月28日。
(二)报名要求:各校根据比赛报名资格要求,做好参赛选手的资格审查工作,并报送参赛学生的如下材料,材料不全者,不予受理。
1.选手报名表(格式见附表1)及比赛回执(格式见附表
2)各1份(原件);“”2+3“或中高职5年制学生还须提交学生在校学习证明。在指定位置贴好照片,并注明参赛项目,经所在学校或教育局审核并加盖公章(区直学校由学校审核并加盖公章,市代表队由教育局审核并加盖公章);
2.1寸彩色免冠正面近照4张(照片背面写上学校名和选手姓名,供制作证件用);
3.参赛选手身份证、《新生录取登记表》及学生证复印件。
(三)报名联系办法:
联系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联系地址:广西南宁市教育路7号
邮编:53002
2联 系 人:郑芳燕
联系电话:1380771647
3电子邮箱:274623068@qq.com(请同时传报名表的电子文档)
传真:0771—530890
1五、比赛项目与内容
(一)服装展示
1、泳装展示。
2、民族服装展示。
(二)礼仪展示
1、仪态: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点头礼、鞠躬礼、名片礼仪、电话礼仪、开关门礼仪、指引礼仪、端物品礼仪。
2、仪表:化妆、服装、发型、鞋帽。
六、比赛现场软硬件环境
舞美采用背景为大型LED高清屏幕制作,舞台形式为T型表演展示台,灯光音响配置为专业舞台表演形式。
七、比赛奖项设置
(一)团体奖:团体奖总成绩=整体精神风貌成绩×40%+仪态成绩× 30% + 仪表成绩× 30%。礼仪展示比赛项目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励名额根据参赛代表队数目确定,按总成绩排序,分别约为参赛代表队数的10%、20%、30%,具体名额届时由比赛组委会确定。
(二)选手个人奖:服装展示比赛项目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励名额根据参赛选手人数确定,分别约为参赛人数的10%、20%、30%,具体名额届时由比赛组委会确定。
(三)指导教师奖:学生获奖选手的指导教师均可获得指导教师奖。
八、比赛赛场注意事项
(一)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指挥,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讲文明礼貌。遵守赛场纪律,服从大赛执委会的指挥和安排,爱护比赛场地的设备和器材。各地代表队之间应团结、友好、协作,避免各种矛盾发生。
(二)比赛当天,参赛选手须提前半小时参加检录,进行抽签确定比赛位置。
(三)参赛选手入场必须佩戴参赛证并出示身份证。按抽
签号入位参赛,并根据比赛现场工作人员提示检查比赛所需一切物品,齐全后选手签字确认。
(四)在比赛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比赛要求进行。
(五)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发现问题(包括反映比赛或其它问题),应由领队在当天向执行委员会提出陈述。领队、指导教师、选手不得与大赛工作人员直接交涉。
(六)本届比赛严禁冒名顶替,弄虚作假。指导教师不得进入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在资格审查中一旦发现问题,将取消其报名资格;在比赛过程中发现问题,将取消其比赛资格;在比赛后发现问题,将取消其比赛成绩,收回获奖证书等。
其它未尽事宜,将在赛前向各领队做详细说明。
九、其它
(一)参赛人员参赛期间食宿由承办单位统一安排,食宿及往返费用由各参赛学校承担。
(二)各参赛队参赛人员报到时需携带身份证、参赛学生学生录取花名册原件(或复印件加盖学校公章)和学生证(或学生手册)、保险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比赛期间,各代表队须为每位参赛选手办理意外伤害险。
(四)赛务组联系人:郑芳燕
评判长签名:
2014年2月20日
服装展示与礼仪技术技能比赛选手报名表
服装礼仪表演技术项目比赛回执
评审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鲁人发〔2002〕26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实行同行专家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第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是对岗位竞聘人选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综合评价,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须在核定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
第四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正高级讲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第五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分级管理。正高级讲师由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省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核准公布;其他等级教师职称评审的组织管理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鲁人发〔2002〕26号)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申
报
第六条
申报评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必须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中规定的条件和要求。
第七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申报评审职称,须个人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申报评审职称情况一览表》等,并如实提供相关申报评审材料。
第三章
推
荐
第八条
根据教师岗位设置数量、等级和工作需要,由学校确定推荐人数,并组织竞争推荐。
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未被聘用的和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符合岗位条件的教师均可参加竞争推荐。通过竞争推荐,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 — 2 —
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教师岗位。
第九条
学校(单位)成立7人以上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推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其中在专业技术一线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教师不少于80%),对申报人的品德、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学术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推荐意见。
第十条 学校(单位)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结合参加竞争推荐人员任现职以来各学的考核情况,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学校(单位)将推荐人选的申报材料在校内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推荐上报。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签署意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印鉴后,及时送呈报部门。
第十二条 正高级讲师的推荐,由设区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按相关规定统一组织。将推荐人选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呈报。
第四章 呈
报
第十三条 申报材料须由申报人所在学校报送,经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签署呈报意见后,评委会办事机构方可受理。
其中,报上级职称主管部门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审时,须逐级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四条 呈报部门应对评审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按照规定的评审材料的类别和数量及时呈报到相应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根据要求受理申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制定评审工作方案,经评审委员会组建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评审前应组织专人(须有一定数量的同行专家)对申报材料逐一进行认真审查,符合规定要求后,再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第十六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委员会评审制度。根据评审的需要分别组建高级(含正高级)、中级、初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高级(含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一般不少于17人,中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一般不少于10人,初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一般不少于7人。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须由现聘为相应及以上职称等级的教师组成。
高级(含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由长期在中 — 4 —
等职业学校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正高级教师和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授岗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研究员岗位上任职且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家组成,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不少于3/4。
第十七条 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员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注重教书育人业绩和一线教学实践经历。
评审委员会实行评审专家责任制。第十八条 评审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简要汇报准备工作情况。
(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分组审阅评审材料,集体评议讨论,提出初步评议意见。
(三)专业(学科)评议组向评审委员会汇报评议情况。
(四)评审委员会全体执行委员审议,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
第十九条 对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实行公示制度。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反馈到原呈报部门和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公示。异议期为10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写出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对评审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按要求整理好有关评审材料,公示期结束后及时报送核准。
第六章 核准公布
第二十一条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且公示无异议的,或公示有异议经调查核实符合条件和评审程序的,由评审委员会组建部门核准并正式行文公布。
评审未通过的人员,当不再重新召开评审会议对其进行复议,也不得再改报其他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二十二条 经核准公布的,颁发统一制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证书。《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表》存入本人档案。
第二十三条 对不符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规定程序和有弄虚作假行为者,取消参加评审资格,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其他未尽事项,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鲁人发〔2002〕26号)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反思
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教学为研究对象, 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 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 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学习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从对象来说, 既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 也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试, 还应包括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中国古代就出现了教育评价的雏形, 如《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可以说可以涉及到了教学评价的范畴。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既有普通教育的共性特点, 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如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专业性等等。
1 我国中等职业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学评价得到了迅速发展, 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但是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主要问题如下:
1.1 教育评价理论基础薄弱, 理论与实践不能做到真正的结合
教育评价的前期形式--教育测验最早在我国萌芽, 西周时期就有了这方面的实践。到了唐朝, 科举制度形成的一套选拔人才的模式对西方各国及日本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 教育测验起源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是, 反倒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家首先对教育评价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使得西方的教育评价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目前, 我国对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 但是较多是移植西方的研究成果, 缺乏创新性。另外, 理论成果的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很少, 不能用于知道教育教学改革, 导致我们的研究于实践各自孤立存在的局面。
1.2 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
美国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由学校组织, 政府无权干涉, 其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包括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教师本人、校友等。目前, 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专家为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较少, 有些学校也引入了学生评教, 但多半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实质的意义。校友、毕业生的追踪评价作为重要的一支评价力量也没有受到重视, 另外, 社会上各种力量参与评价的也很少, 这样对教学的改进是不利的。
1.3 评价内容过于形式化, 对学生较少关注
我国的教学评价往往以某课程是否达到指标规定为准, 而很少会考虑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如何。美国教学评价不仅关注教师对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的处理, 而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课程的态度、兴趣以及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受到关注。例如, 哈佛大学在学生评教中问到:“教师的授课对你理解学科内容有帮助吗?教学过程是否使你提高了分析能力?”康奈尔大学针对学习兴趣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教师的反馈能否激发你进一步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能把你殆尽研究的乐趣之中?”[1]
同时,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往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考量, 对学校社会责任的关注, 则往往被忽视。
1.4 评价标准看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在国家统一模式的框架下,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束缚, 创造性被抹杀了, 每个学校都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去发展, 导致最后学校与学校之间办学大同小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没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在这种模式之下, 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活力与特色, 从而影响到中等教育质量。
1.5 评价对象重学生, 轻教师、学校
目前, 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 即通过测试、考试等形式, 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得分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对教师的评价。这使得教师将很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得分上。
1.6 对学校的评价反馈难以形成改善成果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 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的评价的作用似乎仅仅局限于“口碑”, 其评价结果往往只能“参考”, 无法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而专家评价则借助“评级”等功利性作用, 受到了学校的重视, 但其往往着眼于硬件设施与汇报数据, 对“软件”管理等难以进行长期的、准确的追踪与评价。
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几个主要问题, 我们可以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现状出发, 同时结合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得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2.1 加强对教学评价基础理论的研究, 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西方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同的, 教育教学现状也是各有特色, 因此, 国外的经验不是万能的, 我们要有创新意识, 立足我国的实际, 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评价道路。理论研究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才能发挥其作用, 所以, 加强理论研究人员、高效、教育部的密切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应该在他们中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以便适时沟通。
2.2 评估主体应该多元化, 改变专家“一锤定音”的局面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 他们既是被评价对象, 又应当是评价的主体, 他们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是最重要的, 因此, 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缺少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着最清楚的了解, 所以, 教师应该加强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直接受用者, 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最深的体验, 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掌握知识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 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 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另外, 社会上的各种组织的评价、校友及毕业生的追踪评价对于改进教学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 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 企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是否满意, 学生所学能否应用倒实践当中, 这关系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 这些信息都应当及时地反映倒学校当中, 学校可以从中得到某些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2.3 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不是达到指标与否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生应该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制定评价标准是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整体感受, 包括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创造性的发挥等等, 而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某门课的及格率是多少。
2.4 评价方法和手段应该多样化
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变的, 每一种评价方法和手段都不可能用来检验所有的教学, 因此, 我们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 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另外, 还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优势, 多渠道采集信息。
2.5 改变统一标准的模式, 允许个性的存在
在统一的国家标准下, 学校和学生都没有了特色, 失去了活力, 因此, 统一的标准是不合理的, 应该允许学校自我定位、自我发展, 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以, 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束缚是必须的, 应加强高效的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能力。
2.6 正视评价, 改进教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因此, 高效应该端正思想, 不要把评价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 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就应该树立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意识。
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学评价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 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我们要立足国情, 深入研究和探索, 不断改善我国的中等职业教学评价体系, 从而使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中国电子教育, 2006, 4.
[2]王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新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3]黄立志.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就业
提到对教育教学的评价,首先我们联想到的应该是成绩,升学率很少能与就业扯上关系。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较硬的研究人员。现如今,我们更缺乏高素质的实践者。因此提高就业率应该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考评因素,如何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体系,接下来一一为大家解析: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教育,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与企业的直接配合,让企业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评价窗口。
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制度的主题应该是相关教育部门,学生本身以及企业。相关教育部门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进行考评,学生要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在企业中学以致用进行考评,企业要对学校向企业输送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进行考评。三者作为学生就业评价制度的主体,缺一不可。
二、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学生就业的课程改革
有评价就有改革,有改革才有进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学校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在课程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心理测评,职业道德素质,技术水平,理论教育测评,身体素质以及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并在学生就业之后进行至少三年的跟踪式教学。
三、评价体系的提升以及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校教育进行约束,而是要让职业教育的教学结合现在企业的发展,让现在中等职业的教育教学更加市场化,更加能够满足现在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全方面人才做服务。因此,在评价体系的运行中,要定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认证加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岩.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考试周刊,2013(46).
[2]李凤香.中職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因素[J].成人教育,2011(7).
摘要:师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职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上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师资,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专业师资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严重地不足。因此,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要建立一只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当前应该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从当前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提出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 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专任教师。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会实践,不仅要精熟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通晓相关专业或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各种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带有战略性的根本措施。
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现状及成因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求教师及时掌握教育和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却与这些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模糊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上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身就是从各学科转型过来的,有的是从普通学校调入的,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上课满堂理论,没有扣紧专业实际,连一些基本的实验性操作都没能演示给学生看,对基础教育比较理解,教学水平高,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上好理论好,就是一
个好的专业教师,其实,作为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二)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是很重要的,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经济建设的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初、中级技能型劳动者,服务在生产第一线,强调动手能力尤其重要,而目前中职学校很多的专业课教师没有到企业实践的经历,因而,生产实践经验缺乏,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三)专业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制约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职业学校一个专业建设,要求比较多而且比齐全的教学设备,更重要有一支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满足于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但是,目前教学设备价格比较贵,特别是农村县级职校资金紧缺,政府又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专业教师没有比较长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和师资培训机构学习。主要由于学校的经费困难和时间等原因,即使有机会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由于时间短,学习理论知识占用的时间较多,而实践操作的时间短,这也是造成对“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和途径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中说:“师资问题始终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如何做好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呢?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措施
1、提高认识制定好规划,将双师型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在每年计划中,应有计划安排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与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朋时间和机会与生产紧密联系。
3、建立精神鼓励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等遇,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培训、申请高级职称、评优等各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得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学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作为刚走到汽修教师,由于他们专业理论文化知识较高,但实践经验较少,因而必须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2、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当前社会处于知识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和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工具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替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为了高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能力,学校可以每期安排教学轮空,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锻炼,也可以带着专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到企业中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学校教育中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采用要求专业教师、理论教师必须深入第一线进行指导的方法,促进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积极开展产学研开发,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教育与实训工厂的建设,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自行研制、开发、安装教学、实验设施,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约资金,与生产科研部门的合作,为教师创造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和不断继续学习的条件,从而提高专 3
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
(4)到企业中聘请部分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方法,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5)利用假期,把专业理论课教师有计划地派往职业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以实践技能。
(6)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同时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教师在职称、课时津贴上给予优待,切实把“双师”教师变成职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和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
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 中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确立中职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运动学校教学的对象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即未来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后备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职业适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以文化、体育教育结合职业教育为基础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立足体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树立为全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出既能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它行业、领域的社会体育工作者。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运动技能、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人才为培养目标,遵循运动训练规律、文化教育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的新型育人模式。并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用科学的体育训练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准确把握体育专业人才的角色定位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要顺应时代潮流,首先,继续坚持体育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体育各专业培养目标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培养目标调整的过程中要以立足体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为原则,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其次,科学计划、合理分配各体育专业人才比例。第三,逐步拓宽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先导。“竞技训练是立校之本”的发展思路,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办学理念和新时期科学发展的策略及体育发展的需求,突出学校地位,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作用;理清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体育与教育、教学与训练三大关系,正确把握竞技体育和服务大众体育需求,巩固和强化体育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作用,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为重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体育服务管理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具有体育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训练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应用型体育服务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体育产业研发孵化基地,体育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基地,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四、打造体育特色课程,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基础文化课程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力度,既要与社会接轨,拓宽就业渠道,又要培养学生继续教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课程体系设计的总思路是对原有的内容体系整合,进行删减或添加。由四大基本板块构成,即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具体内容上结合社会、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根据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认知基础,调整相关的内容,加强和充实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校本课程的内容。首先,保持课程改革意识,养成及时传授学术前沿知识的行为意识。其次,挖掘传统术科课程,传统类项目课程经过历史的积淀,值得挖掘和开发它的潜在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富时代精神的传统课程。第三,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提高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办学硬件设施
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学校在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聘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为教练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按照培养、发展、提高三种类型有针对性地做好教练员的培养工作;要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鼓励教练员参加体育科学研究,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型“的教练员。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文化课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结构,抓好教研、教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参与热情,各组开展说课、评课,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六、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
(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强调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增设实践性、操作性课程等有利于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借助高校的智力优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教学创新、社会体育工作指导,通过多种手段,建立起新的能力培养构架体系,重点突破对学生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运用、优化、整合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能力,增加实习课程,重视教学实践环节。改变一次性的毕业实习、见习和以课堂实习、见习为重要内容的单一实践方式,构建课堂教学见习、实践,多项裁判实践,社会体育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社会实践体系。实施课内课外全程教育实习,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缩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三)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强化基础教育,重点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强调人才的知识性;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对口训练,强调人才的社会性;进行实习演练,强调人才的应用性。伴随基础教育的阶段性完成、伴随强化训练阶段,对学生及时进行专业分流,通过体育专选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既使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结构得到一次强化和更新,又努力促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经过实习阶段的再次分流,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将得到持续强化。
【参考文献】
[1]刘艳霞.中职体育目标定位研究[J].天津体院学报特刊,2009(09)
[2]邱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培养的评价】推荐阅读:
浅析中等职业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10-09
中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06-14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思考09-21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专业吸引力提升的研究论文09-20
县中等职业中等学校工作总结11-15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06-0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06-1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方法论文10-03
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报告10-18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