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共7篇)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篇1

1、危险源的定义为: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且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一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此处的危险物可以是能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一种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或结合体;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一种或一类危险物质的使用或储存数量。

2、危险源的分类

按照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也就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如生产中涉及的生产、储存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或场所等。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即属这一类危险源。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2)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3)化学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气、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

14)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 15)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6)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

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表述: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称为重大危险源。取代“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改称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依照煤矿伤亡事故的等级,将煤矿重大危险源分为四类:Ⅰ类重大危险源、Ⅱ类重大危险源、III类重大危险源和IV类重大危险源。其中,I类重大危险源属于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大,消除危险源(或防范事故)的治理措施复杂、治理周期长的危险源。II类重大危险源属于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较I类重大危险源小,消除危险源(或防范事故)的治理措施较为复杂、治理周期较长的危险源。III、IV类重大危险源属于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相对较小,消除危险源(或防范事故)的治理措施相对简单、治理周期相对较短的危险源。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辨识并控制:

一、危险源的辨识原则

1.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考虑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对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

(2)考虑时效性,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应具体在特定时间范围内;(3)考虑采用的方法,采用的方法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适用性原则;(4)考虑所进行工作的性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应在不同环境和不同背景下灵活进行,如发生伤害事故后应对风险级别和风险控制进行重新评审等。

2.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

(1)预防性原则:依据矿井职业活动开展的范围、性质和时间安排,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该方法能预先、充分辨识危险源及评价风险。

(2)分级原则:充分辨识评价需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危险源,并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级别。

(3)一致性原则:应依据矿井各类活动,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方法合理、有效辨识危险源及风险评价。

(4)输出性原则:该方法的实施应能为人、物两大方面的控制提供输人信息及充分明确设备要求、人员培训需求及运行控制改进的需求。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等。

(5)行为性危害因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监护失误等。

二、识别范围

危险源识别应覆盖矿井活动、产品和服务,包括:

(1)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及采用新工艺的预先危险源识别;(2)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险源识别;

(3)退役、报废系统或有害废弃物的危险源识别;(4)化学物质的危险源识别;

(5)工作人员进人作业现场各种活动的危险源识别;(6)外部提供资源、服务的危险源识别;(7)外来人员进人作业现场的危险源识别;(8)外来设备进人作业现场的危险源识别。

三、识别应考虑的危害类型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粉尘、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病动物、植物等。(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等。

(5)行为性危害因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监护失误等。

四、识别方法

1.通用部分危险源的辨识

各单位由工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主持,组织员工以会议讨论的形式,确定出通用部分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识别表和危险源评价表。

(1)矿井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重大自然灾害直接识别为通用部分危险源。

(2)本单位员工在工作现场都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识别为本单位通用部分危险源。例如:工作面风量不足、无管理人员跟班上岗、安监员空岗、无规程、措施施工等。

(3)员工自人矿门到下井前,地面遇到的危险因素,识别为本单位通用部分危险源。(4)员工从井口进人工作现场时,在路途中遇到的危险因素,识别为通用部分危险源。2.工作现场特殊部分危险源的辨识

各单位指定一名班组长或工长为危险源识别负责人,无班组长的零星岗位可指定一名安全责任心较强的员工为危险源识别负责人,同时由值班人员发放给危险源识别负责人(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表》。危险源识别负责人在工作现场组织员工对当班工作中遇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做好纪录。

(1)按工种进行危险源识别。煤机司机、绞车司机、扒装机司机、机电工、爆破工、钻眼工等工种,在现场工作时,遇到的危险源识别为特殊部分危险源,并现场填写《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表》,进行签字。

(2)按工序进行危险源识别。例如掘进工作面现场可以按打眼、放炮、临时支护、扒装运输、验收等工序进行危险源识别。采煤工作面现场可以按割煤、出煤、移溜、移架、支护、放顶等工序进行危险源识别。在打眼工序中,可以识别出电煤钻电缆漏点、风管脱落、断钳子、水管断裂等危险源。

(3)按岗位进行危险源识别。例如绞车房、压风机房、零星岗等工作岗位的环境和设备

运行时,产生的危险源识别为特殊部分危险源。

(4)在现场工作时,不但要对静态危险源进行识别,也要对动态危险源进行识别。静态危险源就是现场客观存在的、不随时间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危险源,例如:火药管理不善,发生意外爆炸。动态危险源就是在现场生产时,由于客观条件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危险源。例如:采煤生产过程中,冒顶片帮、支柱卸荷、煤机牵引链断链等危险源。

危险源识别过程各单位组织有现场安全管理经验、熟悉业务和工艺流程的专业人员收集本部门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等安全管理文件,对本部门范围内生产、服务全过程进行危害事件排查,识别存在的危险源并进行初步评价,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分类填人“危险源辨识表”,经单位主管审批后报安监处,安监处汇总、确认重大危险源。

五、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方法

(1)定性方法: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方强烈投诉的、受到主管部门警告等危险源直接列为重大风险因素。

(2)定量计算、打分评价的方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等三个方面打分。

2.风险界定

采用公式D=L×E×C,D为风险等级,当D≥300时定为不可承受风险,当160成≤300时,定为重大风险,当70≤D<160时,定为中度风险,当D<70时定为一般风险。

3.风险评价的实施

(1)L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①完全可以预料 L=10分 ②相当可能 L=6分 ③可能、但不经常 L=3分 ④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L=1分 ⑤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L=0.5分 ⑥极不可能 L=0.2分 ⑦实际不可能 L=0.1分

对用现有的控制措施能够控制住的危险源L=0.1-1(2)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①连续暴露 E=10分

②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E=7分 ③每月几次暴露 E=4分 ④每年几次暴露 E=2分 ⑤非常罕见的暴露 E=1分(3)C一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①重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C=100分 ②灾难,数人死亡 C=40分 ③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C=20分

④严重,重伤 C=10分 ⑤重大,致残 C=5分

⑥一般,不利于基本的健康安全要求 C=1分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篇2

就针对于重大事故的防止而言,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良好的辨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已经根据自己国家的真实状况,结合专家准确专业的分析,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危险物质与临界量标准。就针对于我国而言,也已经制定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该标准充分参照了欧共体标准以及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与法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在我国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中,分别对重大事故与重大危害设施进行了定义,而吴宗之教授也通过对该公约进行分析以后,来对重大危险源作出了相关的定义,即:重大危险源指的是,在工业活动过程当中所客观存在的一些危险物质,或者是其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重大危险源辨识》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1]。

从本质上来讲,当我们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时,相关的辨识标准就是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参考依据。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国家在进行实际的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其通常都是以临界数量与危险性数量为依据的。就针对于同等数量的物质来说,其在贮存状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将会存在着不同的危险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工艺的复杂性提升了事故的危险性。在标准当中明确规定,在单元内,若其所含有的危险物质数量≥临界量,那么,我们就应当将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从本质上来讲,辨识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是否超过临界,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若单元内包含的危险物质都是同一种品种,则在进行分析计算时,我们就应当以该物质的总数量,来当做单元内的危险物质总量。然后对比数量和临界量的数据。如果其数量≥临界量,则其为重大危险源。

第二,若单元内包含多种危险物质,而且每种物质的储存量都<临界量,不过,若其能够满足以下公式,那么我们也应将其定为重大危险源:

上式中,q1,q2…qn所代表的分别是每一种危险物品的现存量。

Q1,Q2…Qn则代表了其所对应的临界量。

从本质上来讲,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时,我们所根据的主要还是物质的数量及其危险特性,若重大危险源的数量众多,将会导致其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的监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分类分级的辨识方法。现阶段,我们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分级与分类时,所采用的主要还是动态分级法与静态分级法两种。其中,动态分级法能够根据危险源数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以此来对某一级别危险源的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层次分级法、模糊分级法等。而静态分级法所运用的分级标准则是恒定不变的,并且,危险源的级别也将不会跟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事故后果分级法、死亡半径分级法等。

2 危险物质的数量和种类

就针对于《重大危险源辨识》而言,其主要是针对142种危险物质做出了标识,导致其涵盖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和我国生产领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由于只是在《危险货物品名表》当中所包含的危险化学品就有几千种,所以说,我们应当对危险物质的辨识范围进行合理的扩展与延伸。

欧共体的《塞韦索法令Ⅱ》只给出40种(类)危险物质名单,在这之前,《塞韦索法令Ⅰ》给出的危险物质名单是180种。所不同的是,《塞韦索法令Ⅱ》增加了按危险物质一般类别来确定重大危险源,因此从总体上拓宽了危险物质的范围。澳大利亚的国家标准是在并在《塞韦索法令Ⅱ》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列出了一个有43种危险物质在内的详细名单。之后又依据危险物质的类别,来对各类危险物质进行了分析与辨识。通过对重大工业事故所涉及的危险物质进行分析之后,欧共体得出,大约有150种以上的危险物质,能够引发重大事故。并且,在这些无知当中,天然气、车用燃料、氮氧化物、氨等物质引起的事故次数最多,并且在所有重大事故当中占了40%的比重。这就说明,通常情况下,重大事故都会比较集中于各类常见危险物质事故当中。所以说,我们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时,应当将这些物质特别列出来,并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剩下的物质,要根据其所属的类别来进行相关的处理。

3 对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制定的几点思考

第一,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不能仅仅局限于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涉及到的相关物质,其中对于压力容器与锅炉等设备,也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判断,检查其是不是重大危险源。

第二,我们在进行重大危险源判定时所采用的标准,主要临界量与物质名这两种。由于其所提供的化学物质比较少,所以,其很难对其他一些有着同等危险性的危险物质作出科学有效的识别,然后在该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相关的经验,来做出了更加深入的修改与完善。

第三,当我们在对有毒物质进行判定时,需要考虑的通常都是化学品当中的急性毒作用,因此,当我们在对标准进行修订时,应当对那些能够导致机体突变或者是各类致癌物质加以考虑。

第四,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应当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只有真正提高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来对危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以此来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性,降低其对于周边设施与城市居民的影响。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中出现的工厂也越来越多,随之各种工业危险源也逐渐增多了,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市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对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制定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

参考文献

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管理制度 篇3

控管理制度

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为全面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及其分布,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为加强管理,统一标准,规范运行,现对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提出如下制度。

一、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技兴安”,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遏制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需要合理设计,统筹规划。

1、要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

2、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检测评估;

3、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防范;

4、对有缺陷和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实施治理;

5、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要促使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措施,自主保安,以实现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6、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摸清底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情况,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定期报告制度;

7、开展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8、对存在缺陷和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治理整顿,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9、建立和完善有关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治理的法规和政策,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四、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

五、1.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普查、评估、监控、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切实防范重大事故。2.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成立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指导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篇4

工程名称: 本溪新世界商业广场 编制人: 职务(职称): 审批人: 职务(职称): 监理总监: 职务(职称): 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

目 录

一、工程概况„„„„„„„„„„„„„„„„„„„„„„„1

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1

三、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1

四、危险源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2 五、七个危险源的具体预防措施„„„„„„„„„„„„„„„3 六、七种危险事故的应急措施„„„„„„„„„„„„„„„„10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本溪新世界商业广场

(二)、建设单位:辽宁实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三)、工程概况:

1.建筑高度:本工程为地下四层,地上分为A、B、C三座,A、B座地上二十七层,建筑物总高为94.40m;C座地上二十二层,建筑物总高为78.70m;裙房地上七层,建筑物总高为33.60m 2.结构形式:本工程A、B、C座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采用框架结构。

3.地基基础:高层部分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多层部分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加防水板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砂岩层,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780kPa;4.使用年限:本工程在正常维护情况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

5.安全等级:本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按二级设计,结构重要性系数 =1.0;

6.环境类别:除图中注明外,本工程 ±0.00 以下与土壤接触的地下室外墙及底板的环境类别为二(b)类,其他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0.00 以上无保温措施的外露女儿墙及悬挑等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二(b)类,其他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一类;

7.防水等级: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及外墙的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 S8;

8.设防类别:本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9.抗震设防: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10.建筑场地: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定,本工程位于第 类建筑场地,设计场地特征周期为 0.35s;

11.抗震等级:依据规范规定,除特殊注明外本工程的框架按二级抗震等级设计,剪力墙按二级抗震等级设计;

(四)、质量要求:省优。

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

建筑业属于流动人员从事流动性作业、工序复杂、危险因素较多的行业,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建筑行业特性,结合所承担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建筑结构、类型、规模、高度、施工环境、施工季节等特点,从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综合分析,识别确认有7个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源为:

1.高处坠落 2.物体打击 3.机械伤害 4.触电 5.坍塌 6.中毒、窒息 7.火灾

三、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1、高处坠落——凡在基准面2 米(含2 米)以上作业,建筑物四口五临边、攀登、悬空作业及雨天、雪天进行的高处作业,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作业点和工作面。

可行性。

2、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并对危险源进行公示严格按照规定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

(二)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

1、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一切人为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能力。

3、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4、严格加强各种危险源的管理工作,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确认的危险源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五、七个危险源的具体预防措施:

(一)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止机械对人体的伤害事故,制定本措施。

1、所有各种机械设备进场后,必须由设备负责人会同安全员和使用机械的人员共同对该机械设备进行进场验收工作,经验收发现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的或有其它故障的应退回设备供应部门进行维修合格后方可进场。

2、设备安装调试合格后,应进行检查,并按标准要求对该设备进行验收,经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常使用。

3、使用前要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教育工

6、对于挖出的泥土,要按照规定放置,不得随意沿围墙或临时建筑堆放。

7、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械、机具或其它物料在楼层或层面上的堆放数量和重量,以避免产生过大的集中载荷,造成楼板或屋面断裂坍塌。

8、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楼层或屋面因施工需要必须放置材料机具的,必须进行结构载荷验算,采取有效支撑,加固措施,并报上级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能放置。

(三)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防护措施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和工程实际,在确定高处坠落危险源后制定本措施。

1、为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在工程施工前对所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注意事项等安全技术交底。

2、施工作业人员进场后,首先进行三级教育工作(公司、项目部、班组)。

3、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严禁参加高处作业工作。

4、为防止高处坠事故的发生,首层完工后,搭设合理、牢固能起到防护作用的外脚手架,在架体外侧支挂密目式安全网,应注意的是在挂密目式安全网时,必须按规定高出施工层一步架。并在首层顶支挂第一道安全平网,在四层顶和顶层屋檐下支挂第二道和第三道安全平网,以防止高处作业人员发生坠落事故。

栏、围栏或保护网等防护。

3、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线路必须实行TN—S系统供电,同时必须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配电箱符合规范要求,并能防雨、防潮。

4、电气设备应根据地区或系统要求,做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在同一配电系统中,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

5、必须由持有上岗证件的专职电工,负责现场临时用的电管理维修及安拆。

6、对新调入工地的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测试。经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7、专职电工对现场电气设备每日进行巡查,项目部每周、公司每月对施工用电系统、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

8、配电箱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周围不得堆放任何防碍操作、开关箱与被控制的固定设备距离不得超过3 米。做到“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不能同时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

9、配电箱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做出分路标志,门应配锁,现场停止作业1小时以上时,应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10、照明专用回路设置漏电保护器,灯具金属外壳做接零保护,室内线路及灯具安装高度低于2.4 米的应使用安全电压。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架设或埋设必须符合要求,并保证绝缘良好。任何场合均不能顺地拖拉。

指挥人员暂停止作业。

9、作业前技术员或施工员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作业人员明确安全生产状态及要点,避免事故发生。

10、作业前安全管理人员及操作手必须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空戴运 行,在确定无故障情况时方能进行作业。

(六)施工现场防火措施

1、加强对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救灾技能。

2、施工现场必须按上级要求建立消防队,成员应进行消防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3、建立动火审批制度,凡需明火作业的部位需提前向项目部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进行明火作业,危险性较大的明火作业 应有派专人监护。

4、配备足量的消防器材、用具和水源,并保证其常备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燃。

5、严格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禁止将燃油、油漆、乙炔等物品混存于一般材料库房,应单独保管。

6、对易燃物品仓库选址要远离员工宿舍及火源存在区域,同时要增加防护设施。

7、临时用房、仓库必须留出足量的消防通道,以备应急之用。

8、对于临时线路要加强管理和检查,防止因产生电火花造成火灾。

0 的急救或据情况送往医院救治。

3、如伤员情况危急及时拨打120 求救以便争取时间。

4、物资供应人员应及时将施救所需的医疗器械、辅助器材及时供应到现场,保证抢救顺利进行。

5、要对有可能继续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进行清除,以免再次发生事故或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

6、对事故现场采取绘图或拍照等必要手段,留存重要痕迹、物证等以便为查处提供可靠依据。

7、配合上报主管部门和指挥部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做好为稳定社会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二)机械伤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机械伤害,要及时停止机械运转,并根据伤害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及时逐级上报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伤势严重的应及时打120 救援。

3、出血性外伤应及时采取止血措施,避免伤员因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危险。

4、骨折性外伤,在挪动伤员时要冷静小心,采取正确的方法救护避免伤势扩大。

5、脊椎骨折伤员要使受伤者静卧,严禁采用抱、拉、抬腿等方法处理,以防脊椎受伤,导致伤员瘫痪。

6、对事故现场要注意保护,并以便调查组调查。

造成脊椎损伤导致瘫痪。

4、严格注意因内伤出血后造成死亡事故。

5、现场应急小组的物资供应人员应及时把施救药品器械供应到位。以便使救护工作顺利进行。

6、对事故现场要注意保护,并留有痕迹,为调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调查组开展调查处理,并做好伤员及家属的善后工作。

(五)物体打击事故应急求援措施

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要迅速启动项目救援小组,及时阻断事故源的工作和作业,防止事故的扩大,并根据伤害的性质和程度,利用现场的一切条件,实施相应的救护措施。

2、及时速报上级预案领导小组,伤势严重的应及时拨打120 求救。

3、出血性外伤应及时采取应急止血措施,避免伤员因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危险。

4、骨折性伤员,在挪动伤员时冷静小心,采取正确的方法救护避免伤势扩大。

5、脊椎骨折伤员要保证伤员平稳卧姿式,严禁采用抱、拉、抬、背、搭腿等方法处理,以防脊髓受伤导致伤情加重,以致造成瘫痪。

6、对事故现场要注意保护,以便调查组调查。

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调查组,开展调查处理,并做好伤员及

时对中毒人员采取救治。

2、及时判断中毒源和中毒途径,并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继续浸受人体及对其他人群造成伤害。

3、如因呼吸道造成中毒,应将中毒人员搬到通风良好和有新鲜空气的地方,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4、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及预案领导小组调查毒物名称、毒性及危害程度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救治。

5、保护事故现场和证物给事故调查提供可靠依据。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篇5

第二章

1.B 2.D 3.A 4.B 5.A 6.C 7.B 8.D 9.ABE 10.CDE 11.ABCD 12.ACD 13.BDE 14.CDE 15.此次淀粉燃爆的基本条件是:

(1)淀粉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

(2)淀粉粉尘虚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了一定浓度;(3)有了足以引起淀粉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16.(1)直接原因

空气中的粉尘量过多,又遭遇电火花。

清理淀粉时,一部分工人使用扫把、铁锹等工具清理平台上的淀粉,打包后,通过楼梯把成包淀粉滚落到打包间地面,或从二层平台直接将淀粉包扔到打包间地面,另一部分工人用铁制扳手卸下筛子,用铁棍敲打清理筛子上的淀粉。悬浮在空中的淀粉在一定的热量条件下发生了燃爆。(2)间接原因

该公司的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到位,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指挥错误。雇佣临时人员把仓库改造成第三生产车间,在淀粉洒落后,清理方式不当,以致酿成大祸。17.淀粉爆炸属于粉尘爆炸,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的不同点主要有:

(1)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爆炸气体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

(2)粉尘爆炸感应期较长。粉尘的爆炸过程比气体的爆炸过程复杂,要经过尘粒的表面分解或蒸发阶段及由表面向中心延烧的过程,所以感应期比气体长得多。(3)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将堆积的粉尘扬起,悬浮在空气中,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的混合物,而飞散的火花和辐射热成为点火源,引起第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粉尘有不完全燃烧现象,在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及粉尘(如塑料粉)自身分解的有毒气体,会伴随中毒死亡的事故。

18.(1)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G公司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有: ①改进操作工具,将铁质工具改为木质工具; ②设置防火防爆装置;

③加装防护设施,隔离操作平台; ④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

(2)G公司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

①完善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生产制度;

②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③设置危险标识。

G公司应经常湿式打扫车间地面和设备,防止粉尘飞扬和聚集。保证系统要有很好的密闭性,必要时对密闭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性粉尘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减少氧气的含量,抑制粉尘的爆炸。

19.该摩托车城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包括:

(1)物的因素

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部分触电商户私拉电线,增加负荷严重,可能产生电火花,点火源多。

②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该摩托车城易燃物品多;某些商户擅自经营瓶装喷漆、机油等易燃易爆物品,容易导致爆炸,出现火灾容易蔓延。(2)管理因素

①该摩托车城的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②该摩托车城的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③该摩托车城的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隐患管理、事故调查处理等制度不健全等。

20.该摩托车城存在的火灾隐患包括:

(1)缺少配套消防设施,如没有消防水池、室内消火栓水泵、防火门等,缺少室内消火栓;

(2)商户私拉乱接电源,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违章经营易燃易爆物品;

(3)摩托车城安全管理混乱,无消防安全制度,无消防安全责任人,夜间无人值班;

(4)在未经市消防部门验收合格、未申请室内装修设计审查的情况下,擅自装修营业,出售商住房;

(5)市消防支队在得知摩托车城正式营运后,未采取措施督促其进行消防验收和隐患整改;

(6)区政府在明知摩托车城未经过消防验收的情况下,没有督促其进行消防验收,就匆匆同意开业

21.该摩托车城制定的火灾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评估火灾危险、规模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2)出现火情时报警和联络,管理单位应将报警步骤告知所有管理人员和商户;(3)健全消防设施和消防工具,并定期检查;(4)设置火灾应急控制中心,确定指挥者职责;

(5)确定火灾安全员和全体管理人员在出现火情时的责任和行动;(6)确定商户在出现火情时的责任和行动;(7)确定顾客的撤离方案;(8)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的演习;

(9)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的评价和修订。

22.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称为重大危险源。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23.(1)该仓库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6441-1986),该仓库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2)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①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尽量减少人与有毒化学品的直接接触; ②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 ③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保证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都符合规定;

④配备足够的消防安全装置;

⑤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储存设备; ⑥保持仓库的总体布置合理、整洁; ⑦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

24.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5.引起瓦斯燃烧与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体包括:(1)一定浓度的甲烷;(2)—定能量的引火源;(3)足够的氧气。

26.预防瓦斯爆炸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具体如下:(1)防止瓦斯积聚和超限;(2)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3)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4)防止瓦斯爆炸灾害扩大的措施。

27.该公司可采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包括:

(1)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方法;(2)对照经验分析法;(3)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4)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5)事故树分析法;(6)安全检查表法等。

安全管理知识中123页危险有害因素辩识方法分为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28.该公司进行风险评价时可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险分析(PHA);

(3)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4)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

(5)危险指数方法(如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蒙德法等);(6)事件树分析(ETA);(7)事故树分析(FTA)等。

29.危险有害因素受介质、工艺、设施、操作条件、,人员、第三方人员或不可抗柜力等因素影响。该输气管线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1)天然气为易燃、易爆物质,当设备由于自身密闭性不强、管线腐蚀穿孔、管线开裂、自然灾害、第三方破坏等造成天然气泄漏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遇火源可发生爆炸或爆燃。

(2)输气管线、压缩机组及相关配套设施为带压设备,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如设计和焊接缺陷、外界挤压或撞击、洪水冲击、管内外腐蚀严重、地层应力、不合理施工等,操作失误造成工艺参数失控从而导致安全措施失效,特别是高低压分界点,可能引起管线、设备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发生物理爆破危险。

(3)管线运行,进行收发清管球,检修腐蚀穿孔管线、法兰泄漏,介质置换或操作失误等,造成管线内天然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遇火源或撞击、静电、电器火花等引发天然气爆炸危险。

(4)电气设备及线路,若漏电或破损,且保护装置失效,人触及带电体时,有发生触电的危险。

(5)放空或处理通球工程中带来的凝液和粉尘,当硫化铁含量比较高时,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自燃,严重时带来天然气的爆燃。人员防护不当或未采取防护措施,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

(6)设备的附件,如压力仪表、阀门杠杆等在事故情况下可能造成危险区域人员受到物体打击的威胁。

(7)输送介质天然气(含微量硫化氢)为慢性有毒物质,管线、容器、阀门发生泄漏、环境通风不良,人员长期在高浓度油气环境,身心健康易受到危害。大量天然气突然泄漏,危险区域人员有窒息的危险。

(8)运行压缩机组、变频电机、气体节流、管线放空等,是本工程运行期间的主要噪声源,若控制不力或个体防护不当可能对区域内人员造成听力损伤。

(9)沿途巡检、管线抢修中,人员可能发生触电、机械伤害、起吊伤害、垮塌、物体打击、中毒、窒息、淹溺、高处坠落等伤害。(10)自控中心接受卫星通信或其他电波通信设施,人员长期接触这些设施有受到电磁辐射伤害的可能。

30.该厂有爆炸危险的装置、设备、场所及爆炸事故的类别分别是:(1)油漆车间:气相爆炸。油漆车间使用的涂料、溶剂等的成分大都是有机物,在调配和喷刷过程中会大量挥发出易燃气体,当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2)锅炉房:物理爆炸。以水为介质且锅炉工作压力大于0.07MPa的蒸汽锅炉有爆炸危险。

(3)油库:气相爆炸。当油气泄漏,并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遇热源就会导致油库发生爆炸。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篇6

关键词:起重吊装,子系统,重大风险因子

1 概述

我国引进的第三代AP1000核电站, 不同于已建压水堆施工方式, AP1000核电站采用“模块化”施工, 模块大量应用是贯穿AP1000设计与建造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模块施工采用车间预制、现场组装和整体吊装的方法。

同时, AP1000的另一特点采用“开顶法”吊装, AP1000 NI厂房内大型设备、模块等, 都采用“开顶法”吊装, 如在反应堆厂房环吊安装前, 用大型吊车将重型设备在厂房外翻转竖立, 然后吊装越过筒体就位。如CA01、CA20大型结构模块, 也采用“开顶法”吊装。AP1000核电站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在建设工程中大型、特大型吊装频繁产生。

为了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研究制定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范, 指导AP1000核电站建造过程中起重吊装作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析, 是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现代安全管理基本原则的重要基础。

2 起重吊装危害因素分析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单元划分

起重吊装危害因素分析主要参照国家相关标准, 并结合起重吊装安全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组织进行。与起重吊装的危害因素主要分为起重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

2000年, 我国正式颁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4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 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结合GB 14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给出的辨识单元定义是, “指一个 (套) 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 (套) 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本文结合AP1000核电站施工现场的情况, 将单元定义为起重吊装作业起重机械单机或者群机作业时臂杆影响辐射范围。

3 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辨识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模型设计

起重吊装作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动态过程危险源的辨识既涉及到起重机械设备的固有危险特性、人员操作失误的危险性, 还包括起重吊装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控制以及现场作业环境的相关主要因素等。

因为, 数学模型的设计既要涉及以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作为辨识依据, 又要包含有可能引发事故或影响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诸多相关重要因素, 如设备管理、人员操作、过程控制及现场环境等方面。

3.1 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辨识数学模型设计

将起重吊装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 将该系统划分若干个子系统, 每一个子系统赋予一个关键度, 系统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数等于各个子系统乘以该子系统的关键度并进行求和计算。子系统的风险性由子系统的重大风险影响因子求和得出。因此, 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数H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 每个子系统M的风险性由该子系统的重大风险影响因子R求和得出, 计算公式为:

由此可知, 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数学模型相关的四个因素为:

(1) 重大危险辨识指数H。

辨识指数日是用于判定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的量化指标, 设定作为所辨识单元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的判定阈值。

(2) 重大风险辨识子系统Mi。

将起重吊装作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 起重吊装作业涉及到的设备、人员、过程控制、环境等四个方面, 起重吊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分为主要为以下四个子系统:

起重机械设备子系统

人员子系统

起重吊装作业管理子系统

起重吊装环境子系统

(3) 重大风险影响因子Rij。

每个子系统起重吊装风险性影响因子Rij是的分析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基础。

全定量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需要运用大量实验结果和基础数据, 借助必要的数理模型和数学工具进行量化分析, 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 并且对基础数据的依赖很大, 辨识过程工作量大、技术复杂, 对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要求较高, 普适性差, 难于推广、应用。为此, 重大风险影响因子R的取值采取半定量对照法。

(4) 子系统关键度因子λ。

关键度因子是用来对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风险影响进行纠偏, 根据不同的吊装作业, 予以不同的系数。

3.2 起重吊装重大危险源辨识子系统风险因子分析

3.2.1 起重机械设备子系统风险性影响因子分析

起重机械意外失效而造成的人身伤害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小直接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是判定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起重吊装作业主要涉及的设备包含有作业用起重吊装机械、吊装物体 (设备) 。

(1) 起重吊装机械固有危险性影响因子R11。

设备自身的固有危险特性特种设备自身的固有危险特性是设备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种危险性由与设备的故障紧密相连。

根据一般规律, 设备一旦投入使用都有可能发生故障或失效, 实践证明, 大多数设备的故障率曲线呈两头高、中间低形状, 其函数关系曲线形似浴盆, 如图1所示:

所以, 在考虑起重吊装机械固有风险性影响因子时, 主要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来确定, 如表1所示。

(2) 起重吊装机械的价值危险性影响因子如R12。

起重吊装机械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事故后果的经济损失大小, 从而体现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Á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视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 分为1亿元以上至1000万元以下4个级别。在考虑起重吊装机械价值风险性影响因子时, 主要根据吊装机械的价值来确定, 如表2所示。

Á (3) 吊物的价值危险性影响因子R13。

一旦发生事故, 有可能损坏吊物。按照损坏的直接后果折合成损失金额, 与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并叠加核计。吊物价值风险性影响因子主要根据吊物的价值来确定, 如表3所示:

3.2.2 人员子系统风险性因子分析

(1) 设备操作人员技能危险性影响因子R21。

起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属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人员工作时间越长, 其操作失误的可能性越小。设备操作人员技能危险性影响因子取值如表4所示。

(2) 直接作业人员数量危险性影响因子R22。

设备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设备直接操作人员的致亡因子, 其取值大小取决于设备发生事故后直接作业人员死亡的数量。直接作业人员危险性影响因子取值如表5所示。

(3) 涉及到的周边其他作业人员的数量危险性影响因子R23。

事故可能波及到的周边人员致亡因子, 其取值大小取决于设备发生事故后可能波及到的周边人员死亡的数量。直接作业人员危险性影响因子取值如表6所示。

3.2.3 起重吊装作业管理子系统风险性因子分析

(1) 起重机械设备管理危险性影响因子R31。

在用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状况和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于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起重吊装作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本因子取值采用半定量安全检查表SCL的方式通过测评得出。为了保证起重吊装作业的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针对性, 针对起重机械设备设计了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所涉及的检查项目包括了设备档案、注册登记、法定检验、设备自检、维修管理、作业人员、安全附件和保护装置、运行记录等内容, 基本上涵盖了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 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实际状况和水平。

各安全检查表均采取缺陷加分制, 即管理越完善, 实际得分越低, 反之, 实际得分则高。

(2) 吊装过程控制管理危险性影响因子R32。

起重吊装作业的过程控制对于起重吊装作业的安全性启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着起重吊装作业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因子取值采用半定量安全检查表的方式通过测评得出。根据现场控制的要求, 主要包含有一下几个项目:吊装方案、安全技术交底、作业区域围封、人员控制、现场应急准备、安全设施、安全通道等内容, 基本上涵盖了起重吊装过程控制的各个方面, 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吊装过程的安全管理。

3.2.4 起重吊装环境子系统风险性因子分析

本危险性因子主要考虑到, 现场吊装作业直接受现场环境的影响, 现场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吊装作业的顺利与否。主要的项目有能见度、风速、雨雪等。

4 结论

(1) 本文提出了起重吊装作业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概念, 并根据其特点建立了符合起重吊装特点的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数学模型, 采用半定量法进行辨识。

煤矿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 篇7

编制人: 生产股: 安监站: 机电股:

矿总工程师: 矿 长:

矿在1989年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三人死亡。且我矿D组煤层2005年的鉴定报告中显示我矿煤尘具有爆炸性,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正常进行,防止瓦斯燃烧和爆炸事故及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我矿长期以来对这两个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根据多年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及安全技术措施开展情况,现将瓦斯与煤尘的监控措施制定如下,以防止瓦斯燃烧、爆炸事故及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一、瓦斯监控措施

认真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切实把防治瓦斯的各项管理规定及瓦斯治理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一通三防"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抗御瓦斯灾害的能力,防治瓦斯爆炸事故。

(一)防止瓦斯积聚的安全技术措施:

(1)不断完善矿井通风系统,使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实行分区通风。

矿井、各采区应有足够的风量,采掘工作面配风量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消除采掘工作面中不合理的串联通风。加强巷道贯通前后的通风管理和局部通风管理工作,杜绝巷道出现无风、微风和局部通风机出现循环风现象。

(2)严格落实恢复通风、排放瓦斯、停送电等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作业安全。

因临时停电或其他原因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在恢复通风前,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进行瓦斯检查,只有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恢复正常通风;否则,必须首先制定瓦斯排放措施。

(3)排放瓦斯前必须制定专门的瓦斯排放措施。并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进行报批,排放前组织相关人员进寻学习培训,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4)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

巡回检查人员要按规定时间、线路进行检查,杜绝空班、漏检、假检现象;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和报告制度,做到“报表、手册、牌板”三对口。

(5)矿井按规定配齐便携式瓦斯报警仪。相关下井人员要按《煤矿安全规 程》规定佩带便携式瓦斯报警仪。

(6)设专职瓦斯检查员跟班检查瓦斯。

煤与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及瓦斯涌出异常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必须设专职瓦斯检查员跟班检查瓦斯。

(7)加强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工作,保证系统完好正常运行。各采掘工作面、机电峒室、矿井进回风巷等地点等要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瓦斯传感器,使用局部通风机的作业地点必须安装开停传感器,瓦斯断电功能做到数据准确、灵敏可靠,并按规定进行检查、维护和调校,确保系统完好和正常使用,确保现场生产安全。

(8)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布矿井安全监测信息。

矿建立健全安全监测信息发布管理制度,配齐安全监测机房值班人员,保证机房24小时有人值班,并应确保监测主机超限声响报警功能正常。当瓦斯超限时,应立即停产,撤出人员,查明原因,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将瓦斯超限的原因、处理情况、防范措施等反馈给公司调度室。(9)加强掘进工作面瓦斯管理,消灭掘进头瓦斯事故。矿井完善“三专两闭锁”等保护装置装置,确保现场作业安全。

(二)防止煤矿瓦斯爆炸的安全技术措施

瓦斯爆炸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是甲烷,瓦斯爆炸的必要条件有:(1)甲烷积聚超限且浓度达到5%~16%;(2)空气中氧含量大于12%;

(3)引燃引爆热源必须大于甲烷最小点燃温度650℃~750℃。

在一般的矿井条件下,氧浓度是满足的,只要积聚的瓦斯达到爆炸浓度范围,同时具有引燃热源,就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可能。因此,矿井须加强对瓦斯积聚程度的监测,一旦发现超标,就要发布事故预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1、加强通风。保证井下所有工作地点有足够的新鲜风量,将井下涌出的瓦斯及时冲淡并排出井外,避免瓦斯聚积。

2、及时处理局部积存的瓦斯。生产中容易积存瓦斯地点有工作面透老空 处、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独头掘进工作面的巷道上隅角、顶板冒落的空洞内、停风的盲巷、采空区、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边界处、以及低风速巷道的顶板附近等等,及时处理生产井巷中局部积存的瓦斯,是矿井日常瓦斯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预防瓦斯爆炸事故,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将瓦斯冲淡、排出,将盲巷和顶板空洞内积存的瓦斯封闭隔绝。

①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处理

A迫使一部分风流经工作面上隅角,将该处积存的瓦斯冲淡排出,此法多用于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不大,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不多时。

B如果采空区涌出的瓦斯比较大,不仅工作面上隅角经常超限,而且工作面边界附近和回风流中也经常超限,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按技术措施进行排放。

②顶板附近瓦斯层状积聚处理。

A加大巷道的平均风速,使瓦斯与空气充分地紊流混合,一般认为防止瓦斯层状积聚的平均风速不得低于0.5~1m/s。

B加大顶板附近的风速。如在顶梁下面加采风板,将风流引向顶板附近,或尚、沿顶板铺高风筒或铺高有接短管的压气管,将积聚的瓦斯吹散。C将瓦斯源封闭隔绝,如瓦斯集中于某处,应可以采取封闭隔绝措施,减少瓦斯涌出量。

D加强顶板附近瓦斯浓度的检查。检查时仪器进气口橡皮管必须送到顶板附近,挤压橡皮球后要慢慢送开,以免吸气过快,不能测得真实的瓦斯浓度。

E在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坚持正规的回采顺序,做到不留盲巷,不留瓦斯积聚空间。

③顶板冒落孔洞积存瓦斯的处理,常用方法有:用黄土将冒落空间填实,用导风板或风筒接岔引入风流吹散瓦斯。

④恢复有大量瓦斯积存的盲巷或打开密闭时的处理,要特别慎重,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首先应由救护队佩带氧气呼吸器进入,检测瓦斯浓度,估算瓦斯积存量。在根据该区域的通风能力,决定排放速度,一定要确保正 常通风风流中的瓦斯浓度不得超限。瓦斯突然排出 造成事故。排放瓦斯的工作量最好在 非生产班进行。在回风涉及的地区内,机电设备应停止运转或切断电流,开动局扇前要检查局扇和开关附近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局扇开动后要检查有无循环风和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

⑤独头巷道内发生瓦斯燃烧事故时,一般情况下,不得停风,以免造成瓦斯浓度增加,导致瓦斯爆炸。

3)经常检查瓦斯浓度和通风状况。从我国发生的瓦斯燃烧和爆炸事故表明,大多数这类事故都是由于瓦斯检查员不负责任,玩忽职守,没有认真执行有关瓦斯检查制度造成的。《规程》规定,每一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检查制度。低瓦斯矿井采掘工作面与可能出现瓦斯和二氧化碳的峒室和巷道,每班至少检查两次,瓦斯或二氧化碳涌出量较大,变化异常的个别采掘工作面,都必须有专人检查瓦斯,关于具体检查地点,允许的瓦斯浓度和超限时应采取的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3、防止瓦斯引燃爆炸

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则是对一切非生产必须的热源,要坚决杜绝生产。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热源,必须严加管理和控制,防止它的发生,或限定其引燃瓦斯的能力。

①禁一切非生产必需热源。

《规程》规定,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下井,井下禁止使用电炉,禁止打开矿灯,井口以及抽风机房周围20m内禁止使用明火。

②电气设备必须有防爆措施。

对煤矿的弱电设施,根据安全火花的原理,采用低电流、低电压,限制火花的能量,使之不能点燃瓦斯。大量使用电器设备,使瓦斯爆炸的危险增加,只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正确选型,安装和使用煤矿井下的防爆电气设备,并经常检查维修,使之处于完好状态,才能防止电气设备产生高温引燃瓦斯。

③电闭锁装置和超前切断电源的控制设施,对于反之瓦斯爆炸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局扇和掘进工作面内的电气设备,必须装有延时的风电闭锁装 置。

④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煤层中,采掘工作面只准使用煤矿安全炸药和瞬发雷管,如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最后一段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30毫秒。打眼、放炮和封泥都必须符合有关规程规定。糊炮、明电放炮,和一次装药分次放炮,易引起瓦斯或煤尘爆炸,必须严格禁止。

⑤分子聚合材料制品,如风筒、皮带等由于其导电性能差,容易因磨擦而积聚静电,当其静电放电时可能引燃瓦斯、煤尘或发生火灾。因此,井下应采用抗静电难燃的聚合材料制品。

⑥防止机械磨擦产生火花。

⑦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确保生产安全。⑧加强电气设备管理,确保各种安全保护装置的正常投入使用,提高设备完好率;严格电气焊入井审批,确保作业安全。

4、防止气体中毒窒息事故的措施:

①严格执行安测员岗位责任制,认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瓦斯检测,杜绝空班漏检。

②严格执行瓦斯检测和汇报制度,发现异常开发部,安测员有权采用有效的安全措施,对瓦斯超限的工作地点,立即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迅速汇报矿调度室和值班领导,有关部门及时采用措施进行处理。

③巷道与临近巷道或采空区贯通,必须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瓦斯突然涌出,造成中毒事故。

④凡采掘工作面的放眼打通采空区、老空区及老巷道等,都严禁装药放炮。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保持正常通风,并向矿调度室汇报。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后方可装药放炮。

⑤及时封闭井下废旧巷道和采空区,以减少部漏风,加强通风设施管理,完善矿井通风系统。

⑥对临时停工停风地点,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设置栅栏,揭示警标,严格执行栅栏开启审批制度。

⑦加强对井下栅栏警标的设置管理,要求栅栏警标必须设置及时、合格,位置合理。并有专人负责检查维护,栅栏前的气体浓度定时测定,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整改。

⑧在拆除栅栏进入工作面前必须检测瓦斯浓度,且先通风30分钟后方可进入,严禁无风、微风作业。

⑨加强职工安全技术教育,落实好“一炮三检”制度,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5、预防瓦斯事故发生所必须完成的安全技术工程和必要的物质准备。①及时设置和维修井下通风设施。②维修各水平安全出口和通风眼。③及时检修有关仪器表。

④及时绘制并修改通风系统图、避灾线路图。

二、防止煤尘爆炸的监控措施如下:

认真落实“湿式钻眼、冲洗岩帮、爆炸喷雾、装岩(煤)洒水、净化风流、使用水炮泥”等综合防尘措施,切实把防治煤尘的各项管理规定及煤尘治理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矿井“一通三防”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抗御煤尘灾害的能力,防治煤尘爆炸事故。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有:

(一)防尘措施

防尘措施的作用是减少井下煤尘的产生和飞扬。

1、打钻时的防尘

(1)湿式凿岩。湿式凿岩的实质,是随着凿岩过程的进行,连续地将水送至钻眼底部,以冲洗岩屑和湿润岩粉,达到减少岩尘的产生和飞扬的目的。

(2)水电钻打眼。水电钻主要用在回采和煤巷掘进工作面,亦可以用于软岩和半煤岩掘进工作面。

(3)干式捕尘。干式捕尘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区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岩石巷道掘进工作面。

2、放炮时的防尘

(1)水袋填塞炮眼。俗称“水炮泥”。其实质是将装满水的塑料袋装填在炮眼内,爆破时水袋被爆碎,并将水压入煤的裂隙和雾化,以达到防尘的 目的。

(2)水封爆破。水封爆破不仅能降低煤尘的产生量,而且还能减少瓦斯涌出,增加爆破的安全性和提高爆破效果。

水封爆破的做法是:将炸药装炮眼内后,孔口密封好,然后向炮眼内注水,再进行爆破。该爆破法可用于煤巷掘进,也可用于回采。

(3)喷雾降尘。喷雾是爆破时一种简单易行的降尘措施。喷雾器多为风水联合作用,以压风为主要动力,将低于风压98kPa~196kPa的水喷射出去,使之雾化。它的射程大、雾粒细、喷射面宽、降尘效果好。

(4)水幕除尘。掘进工作面放炮时,水幕也是一种降尘与消烟的有效措施。同时,水幕也设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风巷或尘源丰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尘和净化风流。

3、装岩(煤)时的防尘

掘进或采煤工作面爆破之后,一般是先用水冲洗煤帮、岩帮,以清除沉积粉尘,然后对煤堆或岩堆进行洒水,最后再装运。

(1)人工洒水。总的要求是让爆破下来的煤或岩石充分湿润,不仅要在装运前洒水,随着装运的进行还要经常地洒水,这样可使粉尘浓度降到2mg/m3 左右。(2)喷雾器洒水。

4、运输时的防尘,主要措施是喷雾洒水。

5、个体防护措施

由于煤矿中的吸呼性粉尘对矿工的身体危害很大。因此,个体防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常用的个体防护器具有:

(1)自吸式防尘口罩。自吸式防尘口罩是靠人体肺部吸气使含尘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而净化的。它分无换气阀和有换气阀两种。

(2)送风式防尘口罩。送风式防尘口罩是用微型通风机将含尘空气送至滤料净化,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蛇形管送至口罩内供呼吸之用。

(3)压气呼吸器。压气呼吸器为一种隔绝式个体防护用具。它是井下压风管道中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消毒和减压后,再经过导管进人口罩内供呼吸 用的。其优点是,免除了粉尘的危害,而且呼吸舒畅。缺点是,工作地点需有压风管道,并且每人拖着一根长管子,行动不便。(二)防爆措施

防止煤尘生成和防止煤尘引燃的措施称为防爆措施。

1、清扫沉积煤尘

积聚在巷道周边、支架及设备上的沉积煤尘要定期清扫。我国煤矿多为人工清扫,洒水后清扫,以防煤尘飞扬,清扫的煤尘要运走。

2、冲洗沉积煤尘

定期用水冲洗巷道顶、帮和支架上的沉积煤尘,冲洗下来的煤尘要清理运出。

3、刷浆

对主要巷道和硐室要进行刷浆。刷浆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体积比为1:1.4,用人工或机械喷洒在巷道帮、顶上。其作用是易观察巷道中煤尘沉积情况,同时,还可覆盖和固结已沉积的煤尘,使之不再飞扬。

4、撒布岩粉

岩粉是惰性粉尘,在巷道周边撒布岩粉,能增加沉积煤尘中的不燃物质,可以防止和控制煤尘爆炸。但是,岩粉的防爆作用只有在煤尘中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有效地发挥。随着煤尘产生量和煤尘沉积强度的增大,需频繁重复洒布。

5、粘结沉积煤尘

粘结沉积煤尘就是向巷道周边喷洒粘结液。粘结液主要由湿润剂和吸人盐类组成,它能把已沉积的和陆续沉积的煤尘粘结起来,使其丧失飞扬能力,防止其参与爆炸。(三)隔爆措施

限制煤尘爆炸事故的波及范围,不使其扩大蔓延的措施,称为隔爆措施。我矿采用的是ZYB矿用本质安全型自动抑爆装置,于2007年开始投入使用,现已经投入使用11套煤尘隔爆装置,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和检查维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坚持粉尘检测制度的落实

1、加大粉尘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所有测尘人员必须是持证上岗。

2、作业场所的粉尘的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

3、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呼吸性粉尘按规程要求测定。

上一篇:建筑工地实习报告啊!下一篇:你好,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