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3篇)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家风现代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①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其后流行,它指的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特色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延传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习性和风貌,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这就是家风的表现。家风是一种特定的传统,凝聚着这个家庭一辈又一辈先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又因子孙后代的认同传承而持久存在。
②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这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无形的财富。一个家庭如果家风好,那么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好的影响。因家风清廉质朴而进取有为、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他们的家庭,必然是长辈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正直坦荡,为官俭廉,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潜心读书,修身自律,后来历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在为人、治学方面酷似其父。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律己甚严,他“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把梅家严谨谦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③同时,良好的家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最普遍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我们祖先父辈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往往体现在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之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在家风的代代传承中,忠孝节义、善良诚信、谦逊有礼、克己节俭等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
④良好的家风能够汇聚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家风连着民风,影响到社会风尚,好的家风家教不仅在代际延传中确保了家族成员的健康成长,而且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辐射作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其家风的“流动载体”,到一方就影响一方、熏染一方。因此,好的家风能持续促成好的社会风气,使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获得无尽的`能量。
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建设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小小家风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小小家风汇集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与义务建设好的家风,维持好的家风,延续好的家风,让良好的风尚得以弘扬,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
1.从第①段可以看出,家风体现在哪里?(2分)
2.传承、建设良好的家风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3.请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划分的理由。(4分)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考答案:
1.(2分)家风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2.(6分)①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无形的财富;
②良好的家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最普遍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③良好的家风能够汇聚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 ① / ② ③ ④ / ⑤
理由:文章第①段先谈家风的概念(或“家风是什么”),第②③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传承、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第⑤段总结得出结论(观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建设良好的家风。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命题
从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也随之带来一系列改变, 与以往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较, 新课程高中语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课程安排上更加趋向紧凑化, 把传统语文教学三年的任务现在改成了用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教学比以往语文教学内容也增加了不少, 并且新增了一些选读课本, 剩下高三整个学年都是用来高考复习的。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教材增加了很多现代文阅读性材料和应用性文体的阅读学习。这些安排无疑在引导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文快速阅读, 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个要求, 就必须把《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 高中语文教学应始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应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让自己重新来审视语文教学, 努力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仅从现代文阅读方面来看, 比较高考语文命题规律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规律可以发现, 新课标高考与传统的大纲高考确实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要做到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要求, 就必须努力按照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安排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 新课标高考的要求是很明确的, 要求学生能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类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鉴赏, 注重考查学生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作品的形象, 品味作品的语言, 从而来领悟作品的内涵, 进一步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 全面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境和情感世界, 理解作品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积极意义。
新课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 现代文阅读考查具体分为两块来进行, 在必考的选择题中考查的是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共设置了三个三分的单项选择题。例如, 科学类文章阅读在2012年考查的是一篇关于“科技黑箱”的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都固定为单项选择题, 依次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 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选文出自吕乃基的《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内容涉及“科技黑箱”的有关知识, 属于自然科学类文段阅读, 个别地方虽然涉及一些专业知识, 但是不影响阅读和理解。值得关注的是, 本题的阅读材料一改连续多年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的形式, 选考了自然科学文章。试题的提问方式均为选择不正确的选项, 各题及每道试题选项的设置均体现了近三年新课标高考命题由易到难的原则, 答案和文章的对应的知识点也体现了由前到后的顺序, 以及先局部后整体的循序渐进原则。虽然选材有难度, 但试题的错项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只要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 按平时的训练方法冷静答题, 认真比照原文信息, 拿到9分也是有可能的。
在选考题中, 提供的是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两个备选大题, 每个阅读试题均为25分, 考生只要任选其一即可。现在文阅读选考题不管选择文学类还是实用类文章分值都相同, 试题类型也一致, 只是看学生的个人爱好。都是一个五选二的客观题加上三个主观题, 并且最后一题都是探究题, 要求有针对性地分析文中的人物或事件的特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探究的要求。小说阅读选考名家的作品, 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均可从文中找到, 理解难度偏易, 但是组织答案却有一定难度, 文中的信息需要进行概括和归纳。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 无论是文学类的还是实用类的现代文阅读, 都强调作用题, 因此特别要注意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不同位置所具有的作用。比如, 在文章开头的句子, 就有总结全文或者开门见山地点题的作用, 有的时候也会为下文做一些铺垫。这是现代文阅读常考的。在文章中间的作用属于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在文章结尾出则是点明文章地中心, 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等。现代文阅读一切在真题, 今年的大阅读也很类似往年的形式, 细心比较就会发现, 几乎成为每年固定不变的规律, 今年仍可以按题目类型进行归类, 甚至可以找到标准答案, 将相同题目类型的答案放到一起进行比较, 你很快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交集, 这些交集就是不同命题教师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命题元素, 了解这些就基本懂得了命题的原则和规律, 还是那句老话, 命题过程即是反命题。所以, 教师要牢牢把握考试要求和考试说明, 搞清现代文阅读在高考时到底考什么, 比如考纲规定的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 平时应该如何训练;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时应该关注哪些主要信息;如何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等。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一朵午荷
(台湾)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1.“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来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 。
12.“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3.“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与下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2分)
答:
14.与众荷相比,“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和今秋“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这两朵之间有何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4分)
答:
参考答案:
11.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12.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
13.爱屋及乌。“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或“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山峦 筱敏
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geming。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geming,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㈡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㈢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㈣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㈤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㈥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㈦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2. 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geming”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3. 根据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答:
4.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5.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 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 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 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试题答案】
1. B
2. ① 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3. 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4. 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 充分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此,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领悟问题, 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着手, 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产生疑问, 从分析课文、感知课文, 回顾课文中释疑的方法。这样, 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逐渐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 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 既可针对阅读内容, 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因地制宜创设情境, 搭桥铺路,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从而启发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结合教材, 循循善诱地推荐, 介绍一些与课文中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作品给学生阅读。例如, 我们学习了《背影》, 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如《荷塘月色》等;也可组织读书会、读书讨论、开展书评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提高知识积累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 并做好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 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或者问问, 读了这篇文章, 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 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读书笔记, 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 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在多媒体教室, 寻找名著中相应的视频播放供同学们观看, 加深名著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 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 效果还是不错的。笔者细心发现, 如果学生能够喜欢阅读名著, 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 认认真真地写好读书笔记, 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 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就是, 厚积才能薄发。
三、掌握阅读技巧
这里指的阅读技巧,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文体不同, 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 (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 (或抒发情感, 或揭示哲理) ;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 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 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应掌握篇中的中心段, 段中的中心句, 句中的关键性词语的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 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 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 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 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 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 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 从文句的意思不难确定。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当今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真可谓谈“读”色变,每次答题时,总感到没有读懂文章,抓不住文章的要点,解题就只能靠“蒙”。在语文教师看来,学生存在这些解题靠“蒙”的情况,主要有几方面的问题:其一,阅读习惯不好,学生阅读文章时,浮光掠影,心浮气躁,只想忙着答题;其二,读书和思考脱节,思维品质差,整体把握能力差,抓不住核心要点,思路狭窄,认识肤浅;其三,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差;其四,缺乏必要的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其五,缺乏阅读经验的积累。
因此,必须解决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面的问题,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分析能力,让他们走出现代文阅读的迷谷。而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
1.根据各种体裁的不同写法和特点。在这点上,记叙文中主要有写事为主和写人为主的文章,学生需要区别对待弄清楚:前者应该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脉络,后者则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来理清文章思路。
2.根据文章的结构方式。在此点上很重要,学生需要认识清楚并弄懂其路数。其实,可以把文章的结构方式归结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并列式,思维方式是平行关系扩展的,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如,朱自清的《春》中的绘春部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人们的迎春图”这五幅图画,描绘的逻辑上用的就是并列关系。其二是层进式,这种方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相互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关系,叙述的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九年级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所写的《故乡》,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它抓住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三个发展阶段,学生如果在阅读时能捕捉住此阶段与彼阶段的转换处,就定能较好地整理出这类文章的思路。其三是总分式,它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三种形式。如,有这么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是著名作家魏巍所作,阅读分析此文就应该注意,文章的开头就点题了,然后是回忆与老师的交往,从而突出表现蔡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和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最后写到与老师的分别,由此而结束了全文。这种总分总式的结构是记叙文经常采用的一种类型,这种总分总的结构的采用思路往往表现得很清晰,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二、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
理解语句就要着重从生字、难词和难句三方面理解,教学生掌握好。其中,对生字、难词,要提醒学生养成多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诚心主动乐意与它们交朋友,它们才会友好地与你交朋友。所以,对生字难词要多查字典、多查词典去多认识它们,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对于那些多音字、多义字和多义词,究竟用那一音哪一义合适,则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至于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这是词典上查不到的,则需要根据上下文作出推断。
现代文阅读分析要让学生理解生字词、难词,让学生养成多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还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所表达的深意。在学生对现代文进行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一般句子的意思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寓意深邃、意在言外的难句却难以准确理解,也不知从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要想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就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其实对于这种难句的理解,主要教会学生两种技能就可以。一是要着眼于全文的思维内容,二是要从文章的社会背景入手。譬如,冰心的文章《小橘灯》里面“朦胧的橘红的光”这一句话,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寓意,这只有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的理解需要从文章的社会背景着手。据了解,文章写的是清末私塾教育,当时盛行打手心、罚跪的规则,但文中讲的私塾先生就一样都不常用,从中可以说明私塾先生是比较开明的。
三、弄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每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但无论什么样的结构都离不开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这三个文章的内部组织和构造。所以,要弄清文章的结构,就要弄清这些。
首先,弄清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它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文章的基调,显示文章的风格。结尾往往揭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启示读者作更深层的思考。比如,朱德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开头和结尾正是如此表达的。所以,阅读一篇文章,理解全文,品味余味,要着重研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注意文章内容的过渡与照应,它是使文章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照应则是前后内容的关照与呼应,要说“肝胆相照”也不为过,所以阅读时要特别重视。
其三,弄清段落和层次。段落,课文上叫“段”,也叫“自然段”,一个段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层次有时则与段一致,有时一个层次包括几段,有人称为“意义段”,课文上叫“部分”,它表示文章内容的阶段性或各个方面,平时所说的分段,其实就是划分层次(部分)。而划分层次(部分),要着眼于全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内容及在全文中的地位,分析清楚文章各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出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意思接近的段划分在一起。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中的过渡段、句子、词语,因为它们一般处于两层的连接处,找到它们,就有助于层次的划分。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原文选自:痛哭和珍作者:石评梅)
18.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5分)
19.在石评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是石评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持艺术感染力。
痛哭和珍(石评梅)阅读理解答案
18.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为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19.本题考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为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0.由于学生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积累,文章背景是学生熟悉的,这对理解本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答案是: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雁南飞
胡 同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轼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8月1日《青岛日报》,有删改)
18.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9.在第②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4分)
20.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4分)
21.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8.(4分)写燕子再一次回来来对比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喳对比说明大雁是过客。(每点2分)
19.(4分)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寞孤独的灵魂。(每点2分)
20.(4分)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每点2分)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就说过:“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因此,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首先是确立好明确的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结合教师的教学需要,确立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在考虑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来确立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也有可能根据学生水平通过某篇文章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的需要,这就有必要在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增加额外的一些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确立教学的目标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2.优化教学目标,增强阅读教学实效
每一篇课文,我们设置了都不只一个教学目标,在众多目标面前,我们是全力个个达成,还是有所侧重呢?根据哲学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还是主张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通过优化教学目标的方法来增加教学的实效。在《往事依依》的几个教学目标当中,笔者就着重突出理解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的这个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手段分析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能更加自主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第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根据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一种丰富、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心里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自主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那对学习语文就成了敷衍,又何谈会有多好的学习效果呢?
2.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即使对于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知与领悟能力都不同,现代文阅读学习也一样。学生对学习完同一篇文章后进行分析,每个人的感受与体会是不尽相同的,分析的切入点也可能不一样。有人以文章中人物的精神思想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有人分析文章的语言,有人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有人分析文章的结构框架……老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为学生的阅读学习作一个引导作用。但是,切记个性化阅读并不只是仅仅强调学生对文章的个性理解,一切必须在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本质涵义的基础上,如果仅仅是学生对文章的随意假想,连对文章最基本的共性理解都丢弃了,那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会有多大的帮助。
3.培养学生自主拓展阅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的学习。就目前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文章的鉴赏评价能力还有限,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作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自主拓展阅读的意识。课外书籍涵盖范围广,学生的选择性相对较多,总能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阅读。长此以往,当学生阅读的文章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这不仅增长了学生阅读的知识面,而且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慢慢变得更加深入透彻,甚至会有自己独有的见解与看法,并且可以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
4.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同样不能松懈。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带入文章中朗读出来,读其实就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表达的过程,在朗读中慢慢领悟。同时,老师应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鼓励,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既消化了知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锤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辨析语言标志
1.说明文示例
2014 年徐州市语文中考试卷中《黑匣子在, 希望就在》一文, 试题中提到的“它能够提供哪些关键的证据”, “介绍了黑匣子的哪几个特点”;2014 年盐城市语文中考试卷中《从“雾都”到“霾都”》一文, 试题中提到的“‘雾’和‘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2012 年南通市语文中考试卷中的《中国结》一文, 试题中提到的“要求在图框中填写合适的内容”等。从这些试题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说明文考查信息提取的题目往往会出现“哪几个方面”“哪些特点”“分条列出”等标志性语言。
2.议论文示例
2014 年河南省语文中考试卷中《阅历与读书》一文, 设计了“概括中心论点”, “分析论证思路”两道问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语文中考试卷中《读书关乎心灵》一文设计了“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等几个问题;2014 年湖北黄石语文中考试卷中《“忙”的错觉》一文设计了“分点概括‘忙’的错觉的具体表现”等题目。从中我们可以整理出:议论文考查信息提取的题目往往会出现“概括论点或分论点”“哪几个方面”“怎样的特点”“分点概括”“论证思路或过程”等标志性语言。
3.文学作品示例
2014 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两棵金银花》一文, 让学生概括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2014 年湖南衡阳市语文中考试卷中《像水晶一样的心愿》一文, 让学生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2014 年陕西省语文中考试卷中 《核桃压枝低》一文, 让学生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题目。从这些题目中, 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考查信息提取的题目往往会出现“概括内容或情节”“分析形象或特点”“情感变化”等标志性语言。
只有掌握了相应文体的标志性语言, 学生才能迅速地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寻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二、掌握步骤方法
1.紧扣题干
紧扣题干是指我们在读题中一定要圈画出题干中的提示点和要求。
如2014 年盐城市中考考卷中《从“雾都”到“霾都”》一文的第1 题:“从文中看, 雾和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不少于两点) ”题干中有如下要求: (1) 寻找的内容是“雾和霾的区别”, 其中“区别”是关键; (2) “哪些方面”说明应该有几个方面, 不能遗漏; (3) “不少于两点”则具体提出了要求。
2.找准区间
区间即范围, 是指我们应该在哪些部分寻找答案。只有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寻找答案, 才能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如2014 年莆田市考卷中《快乐的二傻》一文的第1题:“第④~輥輰訛段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题干中规定区间范围为“第④~輥輰訛段”;再如, 2014 年威海市考卷中《去月球上网不是梦》一文的第3 题:“阅读第②~④段, 说说开发和部署激光通信会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题干中规定区间范围为“②~④段”。
当然, 这些区间的标识是显性的, 而考题中更多的则是隐性的, 需要学生甄别。
如2014 年龙东市考卷中 《凶手Wi Fi》 一文的第1题:“人们在使用Wi 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经过阅读和思考, 学生可以发现应该从⑥~⑩段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再如, 2014 年南昌市考卷中《扇子》一文的第1 题:“文章是从扇子的发展史和哪个方面介绍扇子的?”从题干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方面”, 而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扇子的发展史”这一方面, 它对应的文章是①~⑤段, 那余下部分应该是另一方面。认真阅读⑥~⑨段, 可发现第⑥段是这一部分的总写, 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3.筛选整合
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后, 我们就要筛选信息, 这是非常关键而又难以操作的一步。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直接提取法:直接摘录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如上面提到的2014 年黄石市考卷中《“忙”的错觉》一文的第1 题, 它要求学生运用原文语句分点概括“忙”的错觉的具体表现。题干中提出用“原文语句分点概括”, 我们直接从文中相应区间找出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即可。
(2) 提炼整合法:有些题目的答案不只局限在一个段落中, 可能还会出现在多个段落中, 此时就需要运用提炼整合法。
首先, 在规定区域内找出有用的信息, 即找出关键词、核心词;其次, 结合题干要求, 对关键词和核心词进行变换、重组;最后, 规范答题。
如2014 年南昌市考卷中《扇子》一文的第2 题:“根据文章内容, 完成表格。”
依据表格内容可知, 我们要寻找四个时间段, 分别对应文章的①、②、③、④段, 然后从中找出每个时期扇子的特点和功能的关键词回答即可。
(3) 提升概括法:在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在答题时, 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 条理清晰地表述答案。在使用该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概括的准确性、条理性和完整性。
如2014 年河南市考卷《看自行车的女人》一文的第1 题“: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了主人公的哪几件事。”
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是解决这道题目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通常采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有怎样的结果”的方式进行概括。文中看自行车的女人共做了四件事, 分别找出时间、地点和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在实际操作中, 这三种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应融会贯通, 融为一体。
4.完整规范表述
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 我们要完整、规范地表述答案。
完整是指不能有遗漏。语文试卷的评分往往也是按点给分, 只有答对“点”才可能得到分, 少“点”就不能得满分。从这点来看, 题目后面的分值常常会给我们以提示, 分数值往往对应着答案点的数目, 学生可以作为参考。
规范有三方面要求:首先, 答案的设计要有条理性。如在题目中出现“分条列出”等字眼, 我们就可以采用“①、②、③……”格式, 这样, 你的答案就非常有条理。其次, 语言组织要规范。尤其在使用“提炼整合法”“提升概括法”时, 语言一定要通顺、流畅。最后, 因为文体不同, 我们在使用专业术语时一定要注意规范, 不能张冠李戴。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其中, 在阅读中学会提取信息, 这既是顺利开展其他阅读练习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升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有效平台。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根据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不同文体的语言标志进行辨析, 并指导他们有效掌握紧扣题干、找准区间、筛选整合、完整规范表述等步骤方法,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信息提取
参考文献
[1]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 2008 (Z1) .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变故”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老家》阅读理解及答案: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段首的两句诗开篇点题并有总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对“老家”故土的深切怀念以至魂牵梦绕之情,并具体通过对梦境的描写真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回答时从主题表达和效果两个方面考虑。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变故”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换个角度,文体分类之上,不见得再要有分类。文体分类既是教材中现有的,也较符合相沿的习惯。考察的文体及文本,只要不超出教材范围即可。再说现代文中有这样的类别区分,古诗文中却不作区别,好似也不很在理。其实对应于阅读的思维,也可简化为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形象文本重在感知,可把握主要的形象内涵;抽象文本重在理解,可抓主要的概念或问题。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的区分,大致也对应于文学类及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中,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二者各具其一即可,也就无所谓必考与选考了。同样,文言文阅读古诗文也是各一即可。
阅读能力的层级之分,便于明确能力趋向及层次关系,但结合文章或文本,又有一个分布问题。能力层级,大致是由低到高的。先说识记,即识别与记忆,其对象是字词,可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理解,即领会与解释,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再就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即分解与剖析,可分析重点难点,也可分析文章结构及把握思路,还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综合,即归纳整合,可归纳内容要点及概括中心意思。鉴赏,即鉴别与赏析,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即评说或评论,主要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外又增设了探究,其实筛选也可独立为一个层次,而不必从属于分析综合。筛选是按要求来提取,大都可从文本中落实。如何筛选,先要确认文中的出处,并关联上下文,从而定下阅读的有效区间,再将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比如人物形象的内涵,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就可逐一提取。筛选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既需要有足够的注意,又得分清主要与次要、有效与无效等。至于探究题,文本阅读中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较有认识,就可有所探究。探究除了把握文本外,还可联系相关的背景知识。探究中为便于把握,也可有所侧重,而不必面面俱到。换言之,对某方面问题较有认识,就可使之深化。
这些能力层级还可进一步合并。大体上说,识记与理解为一个层次,分析与综合及筛选为一个层次,鉴赏与评价及探究为一个层次。朱熹说:“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按朱熹的说法,也是分了几个方面或层次。小而言之,是词义的解释和句子的确认。逐事上理会,就是要会从文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大纲大目,需要分析并归纳。至于大本大原,还要着眼于整个篇章,把握全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情态度。对应于题目,多是鉴赏与评价及探究。这些个层次的题目,大体上是由小而大地排列的,也可分为小、中、大三种题。若是排列顺序有所调换,也要能够加以区分。这样解题中不管由小而大还是由大到小,都较有头绪可寻。现代文阅读及解题,要能分清题目的大小层次。
现代文中注重能力考查,方向自然是明确的,但面对文本,先要有整体把握。若只为做题而在文中找信息,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其有所疏忽而言,则近于买椟还珠。文本是一个整体,因而阅读理解及鉴赏等,都要能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如何做到整体把握,方法是多样的。可先看标题,标题往往可提示对象或内容。再就是了解相关背景,即知人论世,也有助于整体感知。就程序上说,阅读之后可先回想一下,留下了什么印象。一般来说,阅读了一个文本之后,都会留下一些印象。若不加以留意,很可能就会忽略过去,但用心捕捉,也可在大体上把握文意。接下来才是归纳要点及概括中心,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这提要钩玄表现于语句层面,则又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还可分析思路及结构。思路是内在的行文过程,这方面的分析,可重抓线索。结构层次的安排,则可落实到段落上。且就段落的组合关系来看,有并列、承接、层进、对照、总分等。从段落入手,分析其层次组合关系,也有助于把握结构,从而做到整体感知。
再说一说题目设计。既然有了能力的层级分布,则题目设计就要与能力层级相对应。命题中始终要有此种意识,能力方向才明确,同时也避免了模棱两可。阅读及考察中,文本不妨减少一些。但文本减少了,题目则可适当增加。一篇文章的阅读,不能只考两三题,也可考五六题。而今的试卷中,考得较多的是理解与筛选及探究,就能力的覆盖面来说是不够的。能力层级中,还有表达运用。表达运用不只体现于写作中,更不只是语用题,阅读题中的表达也是表达运用。联系题型来看,有选择题与文字表述题。而文字表述题,又有文字的少与多之分,如填空、简答、阐述等。选择题,主要靠比对或比照原文。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即问的是什么,要求答什么,以免答非所问及偷换概念,从而大可排除干扰项。再就是对照原文,比较说法上的出入。至于原文中无相关信息的,属节外生枝或无中生有。而今现代文阅读中的选择题越来越少,自然是看重了文字表达能力。但文字表述题,理当涵盖字句的理解、思路及结构的分析、内容及主旨的概括、信息筛选与问题探究及鉴赏评价等。这些不同层面的题目,反映到文字上会有不同的要求。文字表述的多少,可视情况而定,但要尽可能简洁,即以关键词与要点为主。再就是切忌表述不清,如错别字及病句之类,都有碍于表达的通顺。
【《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浅谈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06-08
绿色公园风景美作文06-11
浅谈现代物流06-08
谈如何上好随文识字课07-09
立意高远文自胜--谈作文的立意05-23
浅谈现代教师的文学修养07-09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10-25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09-26
浅谈课外阅读指导11-04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