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共13篇)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首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在翻译中学习。
朗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手边的工具书积累文言字词,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在本文的学习中, 同学们可以自主学习, 理解“胜”“荡倚冲冒”“窥”“慭慭然”“莫相知”等字词的含义,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也可以请教老师。
其次,在诵读中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会读”,能够读出“义”,不是件容易的事。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在读中发现问题。比如,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 为什么会如此? 后来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习文言文时,同学们要边诵读边思考,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层意义。
再次,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
例如,从题目看,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是驴,其实,这篇寓言还描写了虎,而且篇幅还不少。同学们可以在书上分别画出写虎和写驴的句子, 然后圈出表现虎和驴的特点的动词, 思考它们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一开始,虎眼中的驴是很庞大的,虎先是“窥”———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靠近驴;而且“慭慭然”,很小心,“莫相知”———它还不了解驴;“然往来视之”———反复地观察,同时还谨慎地试探了一下,等驴的弱点暴露出来以后,虎才吃掉了驴。由此可见,虎是善于仔细观察、冷静思考的。而驴看上去貌似强大, 其实并没有战胜老虎的本领,外强中干,这是驴的悲剧。我们还可以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作者参加王叔文发起的政治变革失败了,被贬到了永州;作者写驴,其实是和虎形成对比,嘲讽那些看似强大,其实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
最后,在语文活动中学习。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同学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驴和虎,结合各自的表现及命运,谈谈从中收获了哪些道理。再者, 请大家想象一下, 虎会有哪些心得体会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 同学们可以不断地挖掘文章新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课文中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了解虎与驴的性格特征。
3.理解文章的寓意,通过独立深思文章的寓意,提出多角度的创造性见解。
4.了解古代寓言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那么当老虎遭遇了驴,他们又将上演怎样的一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为我们讲述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简洁明了而且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快速进入课文,减少文言所带来的阅读心理障碍与审美障碍。)
(二)介绍作者
柳宗元有一首著名的诗——《江雪》,大家还记得吗?(师生一起背诵)……《江雪》从文学体裁上讲是什么?(学生回答,五言绝句)而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板书)。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寓,寄托的意思,一般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也即寓意,惯用拟人手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寓言故事——《黔之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教师朗读,读的过程中强调个别易读错的字音(好、窥、憖憖、噬、狎、踉、阚)和易写错的字词(窥、憖憖、噬、阚),作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设计意图:教师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字音字词的读法,句读的划分,文章的节奏,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
2.接着学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寻求小组成员的帮助);最后全班同学交流合作,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总结课文中重要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
(1)通假字
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仅。)
(2)词类活用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稍出近之(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断其喉,尽其肉(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完。)
(3)一词多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4)古今异义
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以为且噬己也
且,古义:将要 今义:并且
益习其声
益,古义:渐渐 今义:好处
(设计意图:文章虽短小,但文中出现的文言词用法比较复杂,宜进行归纳讲解,便于学生掌握。)
(五)设计问题,探究寓意
设计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虎,哪些语句描写了驴,请你找出来。(找学生读出句子)
2.找出描写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或句子。
4.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惧驴——识驴——吃驴)
5.再读课文,揣摩老虎的心理。
读出寓意:
1.介绍寓言的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世界中的讽喻世界,常用篇幅简短的假托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常常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2.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寓意:在品读驴虎形象的基础上,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在驴一点一点丧失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1)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从其他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相互间可以自由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多角度)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从驴的角度:我们不能做那些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预估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六)拓展迁移
印发《三戒》的另两戒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读出文章大意及寓意。
(七)作业布置
1.复习字词,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2. 背诵《黔之驴》全文。
依据:通过课后的巩固复习,加深印象,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一目了然突出了文章对虎和驴的心理、动作描写,以及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所表达的深刻寓意。一目了然,通过板书回忆课文,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认识事物本质,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
2.启发学生认识努力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3.了解寓言特点,学习赏析寓言的方法。
4.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5.与相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寓言中的形象,准确把握寓意。
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领悟。
教学设想:
用“读――议――读”的方法掌握课文。
用“启发――合作――讨论――启发”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黔之驴》这个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黔之驴》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下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故事(师生一起听录音)。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挂上小黑板明确答案: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有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唐宋八大家了,你们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呢?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挂上小黑板,亮出唐宋八大家的姓名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这一课。
二、学生齐声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三、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另一些学生上去注音后,教师订正、补充。应掌握的生字:
黔(qián)窥(kuī)(yìn)骇(hài)狎(xiá)
踉(liáng)阚(hǎn)遁(dùn)
四、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五、小组竞赛翻译课文,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起来补充可以加分,学生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订正、补充。
1、应该注意并掌握的字的意思
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断其喉:指驴,代词
乃去:才
虎因喜:因此
因跳踉大阚:于是
然:……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然而
2、译文如下: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运到后没什么用处,便把驴放到了山脚下。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躲藏在树林中间偷偷地观察它。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的,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其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渐渐老虎靠近它,态度更加随便,摇晃、依偎、冲击、顶撞(驴),驴忍不住怒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而大喜,考虑这件事,心想:“驴的本事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光驴的肉,才离开。
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驴和老虎的句子。
描写驴的句子:“庞然大物”、“驴一鸣”“驴不胜怒,蹄之。”
描写虎的句子:“蔽林间窥之,然,莫相知。”“大骇,远遁……甚恐。”“往来视之。”“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进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七、学生根据相对应的句子,分组讨论驴和老虎的形象,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
1、虎的形象:对它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盲目出击,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几经探索,逐渐摸清了对方底细,识破了驴的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本质,并最终战胜了对方。
2、驴的形象:无能无用,盲目自大,得意忘形,最终没有逃脱灭亡的下场。
八、学生分组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师引导:虎和驴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形象,从它们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归纳。
老师点拨:理解寓意可从多角度来分析。如从虎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寓意为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而对生活中的挫折、困苦,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战胜这些挫折、困苦的方法和谋略。要熟悉对手,吃透对手,并最终战胜对手。如从驴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寓意为讽刺了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盲目自大,仗“势”欺人,外强中干的无耻之徒,只要言之有理,有读后一得,就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
九、学生说出与课文有关的三个成语并解释,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3、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十、与话题相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要勇于战胜困难;真才干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正确估计对手。
十一、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二、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寓言的寓意。
2、《每课一练》第21课。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教案8》全文共1923字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 目标的实施:
1、 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 自由朗读。
3、 齐读。
4、 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 检测。
6、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 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 驴的结局如何?
(4) 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 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 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 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 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总结: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一.不要我读我就不读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 黄老师要求学生边看书边画出文中写“驴”的句子, 这时他问:“要不要黄老师读你们画”, 学生没回应或者回应声音很小, 这时候一般的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能不顾学生的需求, 就读起来了, 而黄老师却说“不要读我就不读”, 没去打断学生的思路。
这简单的一句话, 其实体现了课堂生态的变化。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 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 师生之间是一种本真自然、和谐融洽、平等互助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思想才能自然舒展, 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才情迸发。这种现象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并不鲜见。比如男学生对课文的出色朗读, 声音洪亮, 吐字清楚, 声情并茂, 黄老师就让男生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讲“驴的故事”和“虎的故事”惟妙惟肖, 幽默风趣;学生关于“好事者”的热烈讨论。可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全身心投入, 每个生命都是那样的真实、真切, 没有丝毫的矫情、做作, 他们才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这种才情的发挥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 而这种尊重和欣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不是刻意安排的。比如在读书的环节, 他让女生先读, 让男生懂得对女性的尊重;接着又让男生读, 事实是男生读得确实比女生好, 得到台上台下一片掌声。黄老师说:“看来他读课文很有两下子, 但是应该读得好, 后读就应该读得好。”既肯定了男生, 又保护了女生的自尊。然后又建议那位男生, “是不是愿意带领同学读, 领读, 全班同学跟着他学读文言文。”其实是对男生的最好欣赏和激励。读完后黄老师又说:“谢谢, 比我做得好。”既让学生把该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 又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而处处把学生放在前面。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 就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大爱情怀, 没有这种爱就没有生态课堂的形成和构建, 就失去了“本色语文”的根基。理解、尊重、欣赏、爱, 我们常常说得很多, 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的有几人欤?
二.偷偷读资料是要打屁股的
当师生讨论“文章写虎的笔墨很多, 为什么题目叫‘黔之驴’不叫‘黔之虎’”这一问题时, 一位女生照着参考资料上的观点读, 黄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厉声呵斥, 而是和蔼又风趣的说:“我不喜欢读资料, 偷偷读资料是要打屁股的。”既体现了对投机取巧、不动脑筋做法的批评, 又保护了学生自尊, 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其实, 这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要求, 而这种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并没有板起面孔要求学生怎么样, 也没有在课堂开始就展示什么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非常具体明确,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预习要求。上课以后, 黄老师说:“学文言文要读, 课文读过了吗?”学生回答读过了, 黄老师又问:“注释读过了吗?”其实许多学生注释没有仔细看。二是阅读要求。在分析文章写驴的文句时, 黄老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标画出哪些语句写驴, 从哪些方面写驴, 写出什么样的驴”, 并提出建议, “请同学们合上参考书, 圈画有关语句, 自己琢磨、理解”, “读寓言时要注意主要形象的下场和结局”等等, 从信息概括、描写特点、文意把握、习得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 具体、清楚、明白, 让学生明白怎么做, 做什么, 可操作性很强。三是能力要求。在让学生将《黔之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时要求, “用自己的话讲, 忠实原文, 适当进行想象, 有一定故事性”。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意, 包括对句子的理解, 弥补了对文句疏通的不足。然后男女生分别讲述“驴的故事”“虎的故事”, 既增添生动性, 又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驴”和“虎”的不同个性和心理, 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四是做人引领。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柳宗元那个时代像“驴”一样的人时, 黄老师又反过来问, “有没有喜欢驴的?”明确“现实中的驴勤劳, 朴实, 可爱, 不工于心计”, 这就颠覆了“驴”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这样的讲解可谓一气呵成, 不见斧凿的痕迹。而这一切又都没有离开语文本身, 是贴近语文的教学, 没有说教, 没有附加道德政治功能, 避免了非语文因素的干扰。
三.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
在课堂总结时, 黄老师将本课教学内容归纳为“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 就这么简单, 但是却牵涉到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文言文怎么教, 教什么, 不教什么, 为什么这样教。从黄老师的课堂不难看出, “不教什么”的标准就是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反观我们教文言文时, 通常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字词的讲解和翻译上, 并不断进行反复训练和练习, 直到学生背默上才停止。文章形象的把握、主旨的理解、表达的特点只不过是课堂的副产品, 或者蜻蜓点水, 或者一笔带过。当然黄老师对字词也不是完全不讲, 而是在分析过程中适时适当加以强调, 比如“驴不胜怒”的“胜”、“船载以入”的“船”和“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的“乃”的字义或者语气都进行了明确。
黄老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 其实是根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黔之驴》是一篇寓言, 课堂就是围绕寓言展开教学。首先讨论什么是寓言, 学生认为是“通过小故事说明大道理”。黄老师明确:“不一定是大道理, 小道理也是可以的。”“寓言和故事的区别在于, 寓言的主要形象是动物。”强调了寓言的构成要素:动物形象、故事, 道理。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原文讲故事和分角色讲“驴的故事”和“虎的故事”, 正是对寓言特点的理解和加深。
在分析描写“驴”和“虎”的文句后, 要求学生分别以“驴”和“虎”为中心概括成语。由对“驴”的描写概括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由对“虎”的描写概括出“黔虎之智、黔虎食驴” (将来可能成为成语———黄老师语) ;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出“载驴入黔” (有寓意, 但不是成语———笔者注) 。在此强调了“庞然大物”是指外表强大其实并不强大的人或物, 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驴”的本质的认识。“黔虎之智”就是启发人们要学会“虎”的智慧, 对付“庞然大物”。这样文章以“黔之驴”为题的用意就迎刃而解, 在于讽刺朝廷中位高权重的昏庸无能的人。而“载驴入黔”讽刺了那些造成“驴”的悲剧的无是生非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 “寓言———故事——‘成语’”这三个环节是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的, 体现了思维的逐步发展, 能力的不断提升, 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由此不难见出黄老师的教学智慧, 可谓匠心独运, 老谋深算。
四.结语
噬sh :咬,食。
狎xi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遁d n:逃走。
窥:暗中察看。
好h 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宠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是以之为神的省略。
蔽:隐蔽。
稍:副词,渐渐。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他日:另一天,有一天。
骇h i:害怕,惊惧。
以为且噬己: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
然:然而,但是。
往来:走来走去,来来回回。
异能:特殊本领。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子轻侮或戏侮的样子。荡,碰撞;倚,依靠;冲,冲击;冒,冒犯。
不胜sh ng怒:非常恼怒。胜,禁得住,不胜,不能承受。
计之:盘算这件事。之,指上文所说驴生气了只能踢的情况。
跳踉li ng:跳跃。
去:离开。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使完了。
庞然大物: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关于背景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罴说》等篇嘲弄贪得无厌、虚声惑众的人,同样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寓言作家,也很少有独立的寓言作品,大多数寓言附属于议论性的文章,针对性强,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黔之驴》虽然可算作独立的寓言作品,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
3、关于《黔之驴》
驴子正在吃草,突然看见草丛中有个阴影心想:我在这驴生地不熟的,结交朋友应该是可以的吧,于是它大喊:“嗨,我们做好朋友吧!”那个阴影一听马上跑了,“怎么这么快就跑了,也真是太不礼貌了”驴子心里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驴子大叫了一声,老虎还以为是要来吃自己,吓的逃地远远的。
渐渐的老虎觉得驴子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就开始戏弄驴子,驴子很生气,对老虎说:“兄弟,你再这样别怪我生气了。”老虎还是这样对待驴子。驴子抬起脚对准了老虎的嘴,一脚踢过去把老虎的门牙都踢掉了。
老虎被这一脚踢的发怒了,它也知道驴子根本没什么特殊的本领。它咆哮着对着驴子跑来,驴子见事不妙赶紧逃跑。它跑到河边眼睛轱辘一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装作一副哭得很伤心的样子,老虎走到驴子身旁说:“怎么拉,是不是因为要进我的肚子所以害怕啦?”“不是这样的,我爸爸是一位跳远健将,他能跳过比这条河更宽的河,我和他比起来真是遥不可及啊!”老虎知道驴子哭不是因为怕自己,就想来挑战这条河,谁知,这条河它也是过不去的,结果就淹死了。
驴族中,有一只驴特别愤懑不平,只因自己家族出了这么一只蠢驴,整个家族的驴都要跟着蒙羞!于是,它暗下决心要教训下那只虎,为了整个家族的名声。当然,这不能只是想想而已,需要真本事!从此,它开始了刻苦的训练,不间断的苦练搏击技能。它就是后来的黔二驴。
黔二驴忍辱负重坚持苦练两年本领,终于练就一身绝技,决定去黔地找那只虎报仇。经过一路有惊无险的漂流,他来到了黔。真是冤家路窄,刚上岸正巧目睹那虎与牛正在大战,那虎果然凶猛!庞大的牛竟分秒间被扑倒在地,挣扎不到十秒,便一动不动了!原本信心满满的驴不禁打了个哆嗦。此后的一个月,黔二驴总是偷偷地跟着虎,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悄悄地观察它。驴清楚地知道,在没摸清对方时,不能贸然采取行动。
可冤家又路窄了,一天傍晚,黔二驴正在湖边喝水,虎恰巧出来寻晚餐,就这样,两冤家终于在湖边正面碰上了!暮色下,驴看到虎那健壮的身影,眼看躲不了了,驴便大胆迎了上去。虎也看到了这头驴比上次那只更加庞大健硕的身姿。血红的夕阳把它们的影子在这昏黄的土地上拖得长长的,湖面泛着余辉,树叶“沙沙”作响。
“你们驴可真蠢啊,以为上次会给你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没想这么快又来一个傻瓜!”虎先打破僵局。“你们虎也是真骄傲啊,以为打败了一只蠢驴便沾沾自喜!”驴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一场殊死搏斗在即,双方互相对峙着。骄傲的虎大吼一声,摆起架子来,张开血盆大口朝驴飞扑过来,驴早已摸清了虎的这项技能,忙侧身躲过,一边又顺势竖起身子,一招连环蹄踢在虎头上,只怪老虎太轻敌,它头部忽然受到强烈地打击,竟一时站立不稳前脚跪倒在地,还没来得及挣扎起来。驴已返身冲上去,趁老虎没站稳前,用自己庞大的身体用力撞击它,老虎又一次重重地摔了出去。驴看准时机,竭尽全力使出连环蹄朝老虎头部踢去,顿时脑浆迸发,鲜血四溅。驴这些年果然没有白练功夫,反应之快,动作之迅猛让旁观者眼花缭乱!
这次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节《黔之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了指导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组内老师们的倾情相助。从小组说课、组内老师和自己的试讲直至最后的开课,专家们的指导和同伴们的互助帮助我理清了思路,准确地把握住了整堂课的要点,为我最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明确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关注学情的重要性。
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我应该做怎样的教学设计?对象是我们紫阳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我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怎样的调整?在试讲后,面对出现的问题,我最终呈现的教案又该是怎样的面貌?在这样的反复思考中,最终明确了主线,设置了有阶梯的课堂背诵环节,删除了“比喻说理”的环节,补充了关于寓意的复习知识卡片。正是这样的“度身定制”,使得最终达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其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驾驭课堂的重要性。
要想在课堂上较好地驾驭时间,这就意味了教师要对文本、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年轻教师如我,更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到写好教案,写好详案。并且在课堂上要智慧地去撷取学生现场生成的智慧火花,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最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我所面对是一批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性越来越张扬的青年教师,他们有文化,懂专业,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管理和指导是越来越力不从心,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也黔驴技穷时,想必下场和黔之驴没有什么两样。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汗流浃背。黔之驴的下场使我警觉,决不能够学黔之驴。怎样才不会犯黔之驴的错误哪?那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多读书,善总结,勤反思,使自己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坚定的信念,这些就是我们的本钱,是我们“庞然大物”的优势,以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人格去感染,去教化,去塑造,也就会有我们的期望。
有位名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么一想,我们是“黔之驴”,也不必害怕,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呀。给他们一个舞台吧!让青年教师在我们搭建的舞台上尽情的舞蹈吧,让青年教师自己自由的发挥、自主的发展,自编,自导,自演吧!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且噬己也:
且:并且
B.稍近益狎:
益:渐渐,更
C.驴不胜怒:
胜:能承受
D.尽其肉,乃去:尽:吃完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B.虎因喜
因跳踉大
C.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无异者
D.无敢哗者
终不敢搏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完整过程。
B.本文开头两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是指向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运用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形象细腻生动。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它)当作。
【《黔之驴》教案】推荐阅读: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
勾股定理教案教案10-29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1-07
六年级教案:语文活动教案11-14
陋室铭教案优秀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