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习有哪些重点(精选4篇)
重点文体及高难题目集中突破
抒情散文和议论文一向是最让同学们“困+囧”的中考必考文体,抒情散文叙事少,感怀多,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对其主旨的考察往往是重点;议论文叙事少,议论多,对同学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是重点。以上两种文体,我们除了要多读相关文体的文章培养语感,还要注意做题中总结阅读技巧:抒情散文阅读首先我们要利用勾画关键词的办法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再利用“题干--题型--解题技巧--答题语言--作答”的办法来答题。议论文阅读最关键的是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议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提醒同学们务必先总结答题规律再动笔,不要盲目于题海战术,记住:方法先行往往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拓展知识广度,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及作文水平
中考写作主题无外乎这样几类:成长励志,亲情人物,校园生活,社会感悟,那么我们不妨在平时学习中一方面注重积累这四个角度的生活事例,另一方面有侧重的阅读这几个角度的故事素材,不要手捧一本作文书从头看到尾,而是将作文书中每个主题下的文章挑选出几篇你感兴趣的进行精读,素材好的积累素材,语言好的借鉴语言,立意深的模仿立意,将你认为符合你写作风格的不错的文章内容摘抄到你本子上的不同类别中(成长,情感,生活,感悟),平时将总结的好词、好句、好素材、好立意拿出来经常翻看,然后给自己拟定一个题目,结合你总结的内容勤练笔,效果自然是有的,就看各位同学是否自觉和坚持了。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
A.震悚(sǒnɡ)荒谬(miù)溃退(kuì)锐不可当(dànɡ)
B.要塞(shāi)尴尬(ɡān)惊骇(hài)歼灭(jiān)
C.颠沛(pèi)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āi)
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3、依次填人下列句中空缺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
④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②此后,我就更其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⑧这些日子,家中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物色搜集光景C.物色收集情景
C.查询收集光景D.查询搜集情景
4、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①对偶②排比③拟人B①排比②夸张③拟人
C①排比②对偶③反问D①对偶②夸张③反问
5、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老王》一文描写老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他的“善”;二是写他的“苦”。
B、《台阶》一文把“台阶”作为线索,来反映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代价。
C、《背影》一文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信客》的语言既质朴又典雅,而且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佳句。
D、《背影》的作者朱自清说他写本文是因为离家太久,为思念父母而写,文中所写不是真实的事。
7、选出句子表达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B.通过两个月的实践,终于使他能够熟练地操作机器。
C.菜园里种着茄子、西瓜、豆角和许多蔬菜。
D.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
8.根据课文填空和默写。(7分)
⑴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⑵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1分)
(4)《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1分)
(5)杜甫《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颂千古的名句是,。(1分)
9..语言运用题。(3分)
仿造下面的句子,续写两句,使它组成排比句。(3分)
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9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3)便要还家()
(4)不足为外人道也()(5)便扶向路()(6)欣然规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___________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文段,完成第11—16题(15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请在文中三个空缺处填上准确的动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抄出“父亲爬月台不容易”的句子,并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父爱如山”我们的成长无不浸透着父亲的爱,读了本文,你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0分)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物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粟,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总统切尼在20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的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20.文章开头二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上文,你想说些什么?结合文章的主题,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第一个吃螃蟹是一种勇气;神农氏尝百草是一种勇气;大胆亮出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勇气;只身出外闯荡是一种勇气;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勇气;主动选择放弃是一种勇气……勇气常闪亮在你不经意的生活中。请以“勇气”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强化阅读教学(一)
深“入”文本,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点
有人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是的,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这样可以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全文很长,学生初读感觉读不懂,我们初读亦有此感。我们深入阅读就会发现,文本的引文部分有两个很有价值的词语:“丑陋”和“敏锐”。这两个词涵盖了整篇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语言信息。抓住这两个词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只有深入文本,把与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对比、整理、取舍、提炼,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宽度与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误读、不死读、不俗读、不浅读。
强化阅读教学(二)
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读书习惯。思维有严重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我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教《春》一课时,诱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不断地把文中重点句段的知识点梳理成阅读组块,尽可能增大学生信息储存的空间。然后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如:对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那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向学生发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说出独到见解:提倡多角度思考问题。
结果却众说纷纭,大体看法是:
1、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草的形态;
2、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人的活动;
3、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写人的活动;
《献给母亲的歌》
【活动目标】
1.开阔视野,积累与母亲有关的知识。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
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为
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示例: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4)为了让天底下的母爱得到最理智的回报,请你为母亲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条建议。
(5).随着年龄的增长,“母爱”变得有时让你难以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和母亲产生了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说服你的同学呢?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香醇的茶值得永远品味,那便是
母爱。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
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在2008年5月11日母亲节前,雏鹰中学九年级⑴班开展了以“献
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⑴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拟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
⑵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先分成不同专题活动小组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然后将
开展全班交流,下面请你完成全班交流的步骤。
步骤一: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步骤二:步骤三:
步骤四:主持人致结束语并宣布活动结束。⑶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对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很感兴趣: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见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于是也端着不断溢出的半盆热水走到他妈妈面前,用欢
快、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您洗脚。”请你谈谈同学们为什么对这则公益广告感兴趣?
⑷2008年母亲节刚过,我们伟大的母亲——祖国却经历着磨难,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震撼中华。请你写一句话为最伟大的母亲祝愿。
示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5)这是一个手机极为普及的时代。短信已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常见方式。5月的第二个
星期天是母亲节,请拟写一则短信,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与祝福之意。要求:情感挚,语言简洁,并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短信:
《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足迹,去认识自
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创春、颂春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
美、感受美。
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
春的动人诗篇。在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
望: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
1、活动标语(主题语):
2、活动形式:
3、古人写过不少歌咏春天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4、《二十四节气歌》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
一个节气,谈谈这个节气的含义,并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这一节气一句谚语。
节气:含义:
谚语:
5.班上要出一期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为板报设计两个栏目。
6.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谈一谈。
《古诗苑漫步》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文化品味。
2.学会欣赏及围绕主题查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培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我们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我们自己的审美情趣,现在老师让你来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
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本班举行《古诗苑漫步》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设计一个开场白。
3.请为这次活动安排步骤。
(1)主持人致开场白,宣布活动主题及内容。
(2)
(3)
(4)
4.请为本次活动设计活动方式。
(1)收集唐诗精品。
(2)
(3)
(4)
5.请为本次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6.请谈谈本次活动后的收获。
《科海泛舟》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一个个自然这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八(2)班正在开展“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信你的参与一定会使活动更加完美。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
2.3.4.5.6.写出你最崇拜的两位科学家及他的成果。写出两条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如果这次综合性活动由你来安排,请写出你设计的活动板块。任选一种活动形式,为它设计一个活动步骤。这次活动圆满结束了,相信你有不少的收获,请谈一谈。
《到民间采风去》
【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1.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襄阳。⑴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
活动过程:
①
②
③
⑵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襄阳,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
广告词:
⑶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4)请写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主题的活动展示过程。(至少四项)
(5)简要说说你们本次活动的形式。
(6)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背起行囊走四方》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
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通过《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你对你家乡的自然风物有了更深的热爱,你也成了你感兴趣的景观的“小灵通”,你一定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获益匪浅。
1、襄阳古隆中是湖北省十大旅游风景名胜之一,作为家乡人,请为古隆中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天下游客。
2.在赴隆中的路上,为了激发游客的游兴,你给游客出了一幅对联,让游客填写成语完成对联。
上联:刘备求贤传佳话
下联:一对隆中孔明献策成大业
3.你要带领游客参观古隆中,请拟出具体的活动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4.主管部门要求每位导游提出一条利用三国文化发展襄阳旅游业的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
5.一路游来,自然美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我们大饱眼福,请谈谈你这次出游的收获吧!
综合性学习参考答案
《献给母亲的歌》:
B.1.①道不尽的母爱!②母爱无声惊天地!③天地宽大,父母恩大。④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⑤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⑥梦里常回针牵线,晨起来不期饭透香。⑦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步骤二:各组推荐代表进行交流。
步骤三::班上评委组进行评价
3.1.母爱是无私的,母亲终日为我们操劳,我们应学会感恩,从小事做起,从当前做起
2.“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孝心长驻,孝敬母亲。
4.①中国,挺住!四川,雄起!②让无数的爱,点燃祖**亲继续前行的希望吧!③灾害无情,你我有情,让我们共筑爱的长城。④在危难中众志成城,在困难中守望相助!
《寻觅春天的踪迹》参考答案:
1.①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颂歌。
②寻觅春天足迹,体验明媚春光。
2.①编一辑“自然日志”;②谱一支“春天的赞歌”;
③创一幅“春天诗画”。④出一期“春天赞歌”墙报(或《手抄报》)。
3.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有关春天的农谚: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锤春分有雨病人稀
有关春天的成语:春色撩人春意盎然桃红柳绿
4.含义示例: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重组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谚语如:“立春落雨至清明。”“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丰。”“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古诗苑漫步》参考答案:
1.汲取大古诗营养,品味古诗芬芳。
2.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名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今天,让我们漫步于古文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3.略
4.收集宋词佳句
收集元曲名篇
收集诗人故事
《科海泛舟》参考答案
1.遨游科学海洋,探索科学奥秘。
2.居里夫人——发现镭;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
辉的顶点。——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4.讲科学故事展科学技术发明辩科学技术利弊
5.(1)主持人致开场白宣布活动开始(2)各组代表上台辩论(3)交流评价结果(4)
老师总结宣布活动结束。
《到民间采风去》
1.《风景这边独好》
(1)搜集各胜古迹的相关信息(2)实地采访,拍摄名胜古迹的相关照片(3)整合信息,编写读本。
2.大头菜吃了孔明菜,智慧头中来。襄阳大头菜,你我都喜爱。
4.(1)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2)讲述调查活动中的趣事(3)演唱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歌(4)展示并介绍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5)给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颁奖。
5.(1)角色扮演(2)研讨辩论(3)编写报刊(4)举办讲座(5)举办展览
《背起行囊走四方》参考答案
1.赏隆中美景,学诸葛智慧。
2.三顾茅庐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习有哪些重点】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课程纲要》09-13
八年级语文教师个人下学期工作总结06-03
八年级学习方法有哪些10-20
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考07-03
八年级下学期作文题目01-07
八年级下学期教学总结01-26
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教学总结09-20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06-14
八年级组下学期工作总结11-06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