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研究热点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学研究热点(精选7篇)

生物学研究热点 篇1

热点9 生物信息

专项专练,突破高考热点大关,冲刺满分!1.下列不直接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生理过程是()A.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作用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C.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D.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解析】选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在一个神经细胞内,并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上的糖类可与蛋白质结合,不与脂质结合 B.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数量增多 C.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 D.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变化的结构有染色体和中心体 【解析】选B。细胞膜上的糖类可以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浆细胞能够合成大量的分泌蛋白,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比较发达;植物的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洋葱根尖细胞中没有中心体。3.下列生命活动中,可“双向”进行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B.金丝雀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 D.内环境中组织液和淋巴间的物质转移

【解析】选C。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能单向流动;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内环境中组织液中的物质只能向淋巴转移。

4.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E继续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73414258()A.NE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B.NE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外流

C.NE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实现了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解析】选B。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NE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促进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5.下列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B.闷热的环境中,人体失水多于失盐,则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就会增加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解析】选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6.下列有关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需的结构

C.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氧气到达组织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

D.各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只依赖于信息的交流

【解析】选A。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需的结构,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氧气不是信息分子;各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除依赖于信息的交流以外,还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7.酵母菌和大肠杆菌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同的是()A.都在细胞核内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

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都由线粒体提供 D.用射线照射时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选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细胞核。终止密码子没有与tRNA对应的反密码子。用射线照射时均可能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

8.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功能相反,但可以作用于相同的器官

C.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

D.植物的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选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茎的背地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加固训练】

1.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B.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C.细胞骨架可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细胞,与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解析】选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A项正确;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则信息从吞噬细胞传递给T细胞,B项正确;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骨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是细胞骨架在细胞内传递信息,不存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项错误;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D项正确。

2.下图为某种细胞中进行的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为真核细胞

B.物质a与b的结合部位有3种碱基配对类型 C.物质a的形成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生物学研究热点 篇2

一、我国临床生物化学取得的发展成果

在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时代背景下, “分子化”和“自动化”已经成为生物化学检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并不断引领检验工作的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检验已经贯穿到整个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过程中, 标本前处理系统在检验工作中不断得以应用, 不仅规范了整个检验工作的流程, 也大大减少了差错率, 保证了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1]全自动化的实验室让现代临床检验工作更加准确、更加快速、更加微量。

分子生物学以生物化学为发展基础, 在现代医学检验中作为检测技术被广为流传使用, 并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和患者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在近几年, 生物芯片、质谱等先进技术在激素水平测定、婴幼儿疾病筛查、药物浓度筛选、疾病表达谱分析以及其他医学检测工作中应用, 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在病理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新标志物, 不仅提升了医学检测工作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也给靶向治疗医学活动提供了实际的平台, 推动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活动的不断进步。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 三者之间的不断融合和发展, 也让我们对分子遗传学的标志、各种疾病的产生、发展之间的联系、个体遗传背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选择个体化治疗药物等活动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2]近几年, 我国个体化医疗所涉及的范围开始不断扩宽, 在家族连锁分析、基因表达分析等各种技术的引导下, 对于慢性肾脏疾病易感性分析、肿瘤靶向治疗、预测心血管疾病等工作的所用方法和技术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从根本上优化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 提升诊断效能, 并降低各种治疗药物对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 进一步对我国现代医疗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二、提升我国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工作质量的实际措施

1. 规范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 要想不断提升生物化学检测工作的质量, 就要保障整个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随着CAP认证以及ISO 15189医学实验室的认可, 我国的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工作的管理体系开始不断实现完善,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实际检测工作的能力, 保证我国检验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及质量技术得到了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认可。临床生物化学检测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医学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能够对各种疾病的机制和原因进行揭示, 指导患者接受各种合理的治疗、协助各种疾病诊断工作的进行等, 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检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检验工作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精确的结果, 并提供较为系统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建议。[3]临床检测管理措施强调不同的学科能够互相进行沟通, 作为检测管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工作的路径化发展能够保证检验结果更加准确, 检验工作与临床工作的互相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临床应用于各项指南的更新和出台, 从而保证检验工作更加规范、科学的为我国临床医学提高更多系统科学的信息, 满足临床应用和现代医学的发展。

2. 用标准化的检验手段来推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准确以及统一的参考区间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科学准确的必要条件, 标准化的检验工作能够提升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随着人们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的逐渐认识, 国家和地方也开始加大基金支持力度, 并制定了具体的参考体体系, 保证糖化血红蛋白、酶学、睾酮、皮质醇、孕酮等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国际社会更加关注跨地域、多中心、大规模的生物参考区间。[4]我国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能够在使用的参考区间和范围内顺利进行, 从而为人群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工作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和数据。

结语

在信息技术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 受到科研理论、检测技术以及管理观念的影响, 我国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 通过对我国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热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关注转换医学以及临床治疗活动的互动交流, 只有通过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生物信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正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 临床应用指南以及检测技术以分子化、自动化以及组学研究为基础, 引导我国现阶段临床生物化学实现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多我国临床生物化学发展进行简要探析, 希望该项检验技术能够在临床疾病诊治的实际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化学检验,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张捷, 杨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1) .

[2]张慧, 王晓瑞, 刘成侠.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1) .

[3]杜鸿, 朱雪明, 张萍等.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3) .

生物学研究热点 篇3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例1](08江苏生物卷·2)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神经细胞吸收K+

D肺泡细胞吸收氧气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题中已知线粗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说明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不能合成,则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四个选项中只有神经细胞吸收K+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和肺泡细胞吸收氧气均是自由扩散。所以本题应谊选C。

复习方法建议:(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本专题考查中最重要的命题思想,因此熟记、理解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复习的关键。

(2)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在其他内容中也涉及到了这些细胞结构的功能,所以在复习时应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总结归纳。如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哪些?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结构有哪些?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哪些?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哪些?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有哪些等等。

(3)通过绘制细胞模式图来复习,效果更好。如绘制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并通过对比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等。

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例2](08天津理综卷·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解析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如促融剂),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可发生融合:蛋白酶能水解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使蛋白质发生改变,其通透性也要发生改变;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涉及到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一内质网一高尔基体一细胞膜,既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上的联系,又体现了生物膜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离子运动,形成局部电流来完成的,而兴奋在神经元问传递时,是突触小泡的产生和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所以本题应该选A。

此类命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及应用,例如在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所起的作用;可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海水的淡化处理等实际应用。

复习方法建议:(1)要熟记教材中的基本内容,由于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难度比较小,基本就是课本中的内容,所以要以课本为主。

(2)复习时要善于归纳总结。比如,在教材中提及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有: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抑制;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在细胞衰老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等。

三、细胞增殖

[例3](四川卷·30)一般说来,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相比,持续时间短的时期是_____;动物细胞培养时,如果缺少氨基酸的供应,细胞一般会停留在细胞周期的______。假定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将体细胞放入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请推测其中一个细胞进行一次DNA复制后。该细胞分裂后期将有______条染色体被标记。

解析分裂间期是分裂期的物质准备时期,如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如果缺少氨基酸,无法合成蛋白质,细胞无法进行分裂也即处于间期状态。间期的细胞的第一条染色体都要复制,复制后每个染色体舍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到后期随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一次,每个子代DNA一条链是亲代的一条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含3H-胸腺嘧啶)。答案:分裂期分裂间期加

这类命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征与区别,分裂图像的识别、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和相关的实验等,这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复习方法建议:(1)熟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特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可采用对比法记忆。

(2)通过绘制各时期的分裂图像,掌握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正确识别分裂图像。

(3)通过绘制各分裂方式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掌握这些量的变化规律。在绘制这些曲线图时,要注意关键点,比如起点、转折点(上升点、下降点)。还要注意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了解其变化的原因和时期,只有这样才能记得牢。例如,DNA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间期DNA复制,=是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变化的原因也有二:一是着丝点分裂,二是细胞一分为=。

四、细胞分化、衰老与癌变

[例4](08广东理基卷·4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几率增加

B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与年龄无关

C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几率相同

D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解析细胞的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在物理、化学(亚硝酸盐等)、病毒等因子的作用下,从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引起的,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因此不会因长期接触癌症患者而增加癌变的几率。人体通过细胞免疫对癌细胞进行监视,艾滋病患者细胞免疫受到破坏,患癌症的几率应增大。细胞癌变是细胞的一种畸形分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患病几率越大。所以本题应该选D。

这类命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知识,比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共同表现都会出现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分化后的不同体细胞中遗传物

质相同,但癌变的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衰老的细胞中则是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等。

复习方法建议:由于细胞分化、癌变、衰老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可能成为命题的背景来源,在复习中应注意对细胞分化的实质、癌细胞的特点、诱导癌变的因素、衰老细胞特征等的理解记忆,并加强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基因突变等方面的联系。

五、动植物细胞过程

[例5](08全国理综卷1·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咆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咆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融合方面的内容。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时,均可采用离心、电刺激、振动等物理方法或化学促融剂如聚乙二醇等方法;植物细胞的外面因有细胞壁会影响细胞的融合,故应在实验前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接触性抑制效应,故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就是利用经抗原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而成的;甲乙两个品种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当于形成了异源四倍体,而常规的杂交形成的是二倍体,只有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所以本题应该选D。

复习方法建议:(1)这类命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复习中注意课本中的图,学会以图示形式表示这些技术实施的过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每一步操作的目的。

(2)本专题考查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特别注意运用比较法,如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方法、培养基成分的比较,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体细胞融合的比较等。

生物学研究热点 篇4

光泽第二中学 高中生物教研组 陈晶 张传国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的抽象性众所周知, 且本校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因而此门课程的学习令我校较多学生备感头痛,非常局限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本人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热点话题融入到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来教学,让学生轻松的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社会热点话题。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同样,新课标也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二者说明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教育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因此,各地的高考中更加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更加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考查,尤其是涉及到社会热点的一些生物学知识也频频出现在考试题目中。

本人在实践中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是提及到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热点话题诸如“假疫苗”、“转基因”、“埃博拉病毒”等等„„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将社会关注热点内容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不仅对于教师生物学的教学,丰富教材内容,对于学生快乐的学习,拓宽视野, 深化知识体系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的整理出以下几个实例来阐述将“热点话题”如何引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寓导入于实际生活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课堂上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若把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此前从未听说过“酶”这种物质,但他们对近几年大热的“酵素”这一名词却毫不陌生。故在课堂导入时,我便询问他们是否了解什么是“酵素”,此刻学生的积极性立马显现,争相回答网络上热捧的各种“水果酵素”、“日本酵素”、“酵素减肥法”、“酵素排毒美容”等等„„

“酵素”之火,显而易见,甚至很多大明星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荐,此刻教师便适时的向学生抛出问题: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

学生此刻注意力必然被吸引,教师再进行介绍,其实“酵素”是个日语词汇,先被引进台湾,辗转进入大陆。其实在大陆规范的中文里,它早就有个正式的名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酶”。

想要知道网络上火热的“酵素”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学会辨析商家打出的宣传广告的虚实,我们就得弄清楚“酶”的本质、作用原理以及作用特性。当整堂课的学习结束之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便能够轻松给出答案,这玩意实在不靠谱。“酶”的本质是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保持活性的基础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完整。普通蛋白质,吃到肚子里,经过胃液的酸性环境,然后是胃肠消化酶的侵袭,早已变性失活。况且酶的作用是大多数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正因为酶那么重要,所以人体是可以自行合成的,正常情况下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由此一来,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顺利高效的完成了生物课程的学习,并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实现生物课程的生活化。

二、在新课讲授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实践表明当能够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知识讲解中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因此,在知识点的讲授中适当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可以使整节课焕发出生机,可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胚胎工程”专题第2节“体外受精与早期胚胎培养”这一课内容的学习中,讲到了“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虽然课本上的配图直观具体,然而由于操作对象和方法多样,并涉及诸多仪器,学生难免觉得索然无味,倍感枯燥,难以印象深刻。此刻,教师适时的引入近期热点新闻——“17岁少女7000元黑市卖卵,吸卵时疼哭在手术台”,并告知学生,“疼哭”还不是最可怕的。此举势必会大大的调动课堂中的学习氛围,学生此刻会产生一系列疑惑——为何会疼哭?为何卖卵只能是“黑市”?卖卵到底对人有何危害?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再进一步分析新闻中所谓的“促排针”或是黑市取卵公司美其名曰的“营养针”,其实与课本中卵细胞的采集方法——“超数排卵”是同一个性质,即对操作对象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排出较正常排卵时更多的卵子,再从输卵管冲取卵子。新闻中的卵子捐献者会参与到超数排卵与取卵这两个环节,会给卵子捐献者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与风险。排卵药物的注射,可能引发捐献者情绪波动、腹胀肠鸣、卵巢区域肿胀,甚至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会造成永久性的器质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此外,取卵手术还会更添创伤,再者,私下的卵子买卖行为,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由此告诫学生,千万别为一时的利益,而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承受如此大的伤害,从而培养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三、加强实验教学还生物学以生活本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其强烈,实验可以滋润其心田,实验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的无限趣味,让生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课中,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积极活跃,小组分工合作,并且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对二氧化碳与酒精的检测等知识点记忆深刻。并由此提及光泽本地人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米酒的工艺,大家都知道酿酒要加入酒曲,学习本节探究实验后方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酵母菌等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酶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即本节课学习的酒精发酵。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非常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高中生物尽可能多的开设实验课,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生活本色。

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生物技术也正在改变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进程。

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不但要为高中生奠定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应的个人决策。例如今年出现的“假疫苗”事件,最初始于长春长生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记录造假,随后又回溯到去年11月食药监局的公告中,两家公司生产的共计65万多支百白破疫苗不合格。事件一出,人们在为该公司不顾接种者健康乃至生命的卑劣做法感到无比愤怒时,恐慌的情绪也瞬间蔓延,甚至不少人对接种疫苗这件事产生了怀疑。

对于此事的看法,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这一课的内容给了我们科学依据——疫苗是一类特殊的药品,它们含有经过人工处理的病原体成分,既保留了它可供免疫系统识别的特征,即抗原性,同时又破坏了它们的杀伤力。但作为生物制品,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如果是在不合适的保存条件下,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失活,接种之后也无法激活免疫二次反应,这样一来,再次遇到病原体的时候,机体也就无法得到保护了。所以,所谓的“假疫苗”实则是失效的问题疫苗。

但因为此事,疫苗就不打了吗?万万不可!

课本上告诉我们,作为人类医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疫苗每年能挽救几百万生命。正因为有疫苗,天花这种曾造成数亿人死亡的恶性传染病已经被彻底消灭。历史上曾出现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接种率下降,付出的代价都是生命,若此类事件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不仅未接种疫苗的孩子会失去保护,周围人群也会置于危险之中。如此重要的医学进步,我们不能因几家公司的无底线做法而产生怀疑甚至恐惧,所以只能期待药监部门能加强监管力度了。

由此可见,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适当挖掘生物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出一些与热门话题相关的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很重要。如我校上学期高三模拟试卷中有一道关于热门电影《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一个响指灭掉半个宇宙人口,这道题目就很好地贯穿了“种群的增长曲线”这一知识点——生物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所以猜测不用太久之后,宇宙人口数量就会重归K值,这样灭霸就不得不再打一次响指了„„这样的试题可以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枯燥和抽象的,而是与周围生活紧密联系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以上的几个例子乃本人教学实践中的“抛砖引玉”,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引入高中生物教学,能够极大的帮助中学生物教学承担起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重任。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试卷答案 篇5

五邑大学网络考试

1、A真正做研究要注意什么?(1.00分)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研究结果 D.研究人员水平

2、D从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挣扎出来的三个国家中除了美国和俄国外另一个是哪个国家?(1.00分)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德国

3、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称之为:(1.00分)

A.米歇尔计划 B.美洲复兴计划 C.亚洲复兴计划 D.马歇尔计划

4、B美国防范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00分)

A.大力发展农业 B.大规模增加债务

C.大力发展金融业 D.大力发展制造业

5、C中国石油进口比例为:(1.00分)

A.0.1 B.0.3 C.0.5 D.0.7

6、D巴西的国家原著居民占总人口的多少?(1.00分)A.0.98 B.0.5 C.0.25 D.0.02

7、C与中国具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是:(1.00分)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韩国

8、B大危机带来全球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反思:(1.00分)

A.“三农问题”是政府失策 B.“三农问题”是市场失灵 C.“三治问题”是市场失灵 D.“三治问题”是“金融市场失灵”

9、C中国历史上三个短命的朝代分别是什么?(1.00分)

A.秦朝,隋朝,清朝 B.秦朝,隋朝,明朝 C.秦朝,隋朝,民国

D.秦朝,清朝,民国

10、B从当代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1.00分)

A.无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阶级

11、C1913年公布的《国币条例》中正式规定什么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A.重量七分二钱,成色87%的金锭 B.重量七分二钱,成色88%的银元 C.重量七分二钱,成色89%的银元

分)(1.00 D.重量七分二钱,成色90%的银元

12、D国家的战略是将什么变成危机承载的主体?(1.00分)

A.国外市场

B.国内工业化的城市 C.国家经济特区 D.草根化农村

13、A全球污染颗粒浓度地图中显示出中国只有哪里是未受到严重污染的? A.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 B.四川盆地 C.三江平原 D.长江三角洲

14、C农业规模种植利于通过工农产品()获取工业剩余。(1.00分)

A.曲棍球效应 B.边际效益 C.剪刀差

D.二八法则

15、C古希腊、古罗马是什么文明?(1.00分)

A.群岛文明 B.海洋文明 C.城邦文明

D.大陆文明

16、D工业文明的前奏是什么?(1.00分)

A.工业革命 B.民主革命 C.科技革命 D.奴隶制贸易

17、D当产业资本过剩,金融资本势必()产业资本。(1.00分)

A.同化于 B.优先于 C.落后于 D.异化于

分)(1.0018、D中国有多少比例的有色金属依靠进口:(1.00分)

A.0.2 B.0.4 C.0.6 D.0.8

19、C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是有谁来完成的?(1.00分)

A.世界银行

B.国际金融巨头 C.国家

D.国内资本家

20、B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什么?(1.00分)

A.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高 B.中国三大资本过剩

C.中国军队扩张

D.中国武器研究水平提高

21、B当发展中国家因资本要素极度稀缺,而不得不给资本要素以极高的代价时,一定会压低其他要素价格,不包括(1.00分)

A.劳动要素 B.资源要素 C.环境要素 D.政策要素

22、C根据温家宝的观点,一个国家经济主权的核心是:(1.00分)

A.军事强权 B.政治独立 C.货币、权利

D.自然资源

23、D上层建筑鸦片化的表现不包括:(1.00分)

A.官员吸食鸦片 B.军队吸食鸦片 C.商人吸食鸦片 D.农民吸食鸦片

24、D一般意义上说贫富差距是以什么为评价指标的?(1.00分)

A.GDP B.国民生产总值 C.CPI D.人均收入

25、D农业是一个自然过程和什么完全一致的产业?(1.00分)

A.政治过程 B.文化建设 C.社会改革 D.经济过程

26、C这个世界不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00分)

A.各国爱好和平 B.各国没有冲突 C.产业资本离开了西方

D.各国厌恶战争

27、A币缘战略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向了:(1.00分)

A.能源和原材料市场

B.农业

C.金融市场 D.基础建设

28、D中国第一次向苏联提出不同意见的政治事件是什么?(1.00分)A.海湾战争 B.萨拉热窝事件 C.古巴导弹危机

D.匈牙利事件

29、D目前世界上负外债最多的国家是哪个?(1.00分)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0、D中国爆发的第四次大规模危机发生在八十年代,劳动力无法转嫁农村的原因是:分)

A.政策导向

B.人口大规模增长 C.农村无法吸纳 D.人民公社解体

31、C人民公社时期产生一种很好的制度是:(1.00分)

A.土地私有制 B.计划经济制度 C.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D.保甲制度

32、B国家能想三农转嫁危机的基础是:(1.00分)

A.政策导向 B.农业基础

C.新农村建设

D.经济实力

33、B义和团的口号是:(1.00分)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扶清灭洋

C.实业救国,振兴中华 D.开风气,托见闻

(1.0034、C“三农问题”不包括:(1.00分)

A.农民权益问题 B.农村可持续问题 C.农业安全问题

D.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35、A乡村衰败是因为三要素的流出,这三要素不包括:(1.00分)

A.农作物

B.土地 C.劳动力 D.资金

36、A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皇帝是谁?(1.00分)

A.秦始皇

B.周武王 C.周文王

D.商汤

37、C今天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同步过剩?(1.00分)

A.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人力资本,商业资本 C.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商业资本

D.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

38、B进入新世纪中国出现了两个现象分别是什么?(1.00分)

A.资本增密,技术增密 B.产业过剩和进入金融资本

C.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 D.产业过剩和经济危机

39、A中美比较客观经验的不同之处在于什么?(1.00分)

A.中国平均增长速度为美国的4倍,且没有对外殖民战争

B.中国平均增长速度为美国的1/4倍,且没有对外殖民战争 C.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在8000美元之前处于实体经济 D.美国经历过生产过剩危机

40、A朱镕基总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习国债手段的?(1.00分)

A.1998年

B.1999年 C.2001年

D.2002年

41、A现代化带来乡土社会衰败的原因是:(1.00分)

A.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B.城市问题向乡村转嫁

C.乡村发展跟不上城市脚步 D.乡土社会的资源被剥夺

42、BB国家经济波动的规律:(1.00分)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都因国际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内部波动加剧

C.战争导致经济波动 D.受客观经济政策影响

43、D三大赤字危机的应对措施有哪些?(1.00分)

A.甩掉国企包袱,造成大量职工下岗 B.甩掉了医疗的包袱 C.甩掉了教育的包袱 D.以上都是

44、D三大投机市场不包括:(1.00分)A.股票 B.期货 C.外汇

D.房地产

45、D经济危机通过向什么转嫁可以实现软着陆?(1.00分)

A.海外市场 B.投机市场 C.城市工业 D.三农

46、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始修筑长城,原因是:(1.00分)

A.抵御外敌

B.为了驯服农民 C.让农民服役 D.修景点

47、B中国的大量投资促进了什么扩充?(1.00分)

A.虚拟资产 B.物资资本

C.实质资产 D.虚拟资本

48、C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什么和什么的形象称呼?(1.00分)

A.道德,民主 B.道德,科学 C.民主,科学

D.德治,法制

49、D中国1994年的改革内容是()。(1.00分)

A.合税制改革 B.个人所得税改革 C.营业税改革 D.分税制改革

50、C构成逻辑解释力的结构是理论逻辑的起点与什过程相结合的结构?(1.00分)

A.事物发展 B.理论演绎 C.历史经验

D.人力社会演变

51、D农业文明的基础是:(1.00分)

A.群体 B.人口 C.粮食 D.村落

52、D西方国家的2933大危机的始作俑者是:(1.00分)

A.债务危机 B.财政赤字 C.通货膨胀

D.生产过剩

53、A 80年代末,中国滞胀型危机在中国全面爆发,到90年代进入了什么什么时期?分)A.经济通胀期

B.经济萧条期 C.经济过热期 D.市场混乱时期

54、D奥巴马拯救国家危机,进行投资的领域是什么?(1.00分)

A.实体经济 B.制造业 C.农业 D.虚拟经济

55、A通过革命获得政权的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不具有什么?(1.00分)

(1.00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负经济通胀 D.正经济通胀

56、B欧元是在什么时候问世的?(1.00分)

A.1992年 B.1999年

C.2001年

D.2005年

57、B希腊的城邦文明是由什么造成的?(1.00分)

A.民族传统 B.生产方式

C.气候

D.自然环境

58、C1980年到1997年间,GDP下降三个台阶的原因是:(1.00分)

A.战争的结果 B.政策的失误 C.三次危机的结果

D.官员的贪污腐败

59、D民国晚期发行的最大额票面币值:(1.00分)

A.50亿 B.5亿 C.1亿 D.60亿

60、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以下哪个运动的口号?(1.00分)

A.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判断题(40分)

1、X器物说在发达国家是普遍存在的。(1.00分)

2、X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任何国家进入工业化可以缺少的阶段。(1.00分)

3、X在小资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国家完成资本主义的先例是存在的。(1.00分)

4、X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出现了劣绅当道。(1.00分)

5、X现代化政治强权往往不会表达为金融体系的货币强权。(1.00分)

6、三次大规模的插队都是三次危机的结果。(1.00分)

7、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中国三大资本过剩。(1.00分)

8、X欧洲研究认为,在1840年以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三。(1.00分)

9、只要在经济基础领域中式资本相对稀缺的,任何发展中的政治国家,无一例外都会采用亲资本的政策体系。(1.00分)

10、X大农场农业,不能在殖民地原著居民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条件下才会产生。(1.00分)

11、X中国人较难形成村社共同体以及与此相应的村社理性村。(1.00分)

12、现代制式教育是把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的工具。(1.00分)

13、X人口上一个台阶,GDP就上一个台阶。(1.00分)

14、X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也出现过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1.00分)

15、中国从50年代开始工业化发展是因为苏联的战略资源。(1.00分)

16、支撑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是其直接成本。(1.00分)

17、第三次官民互动的乡建实验,衰于资本化和城市化加速资源资本化破坏乡土社会。(1.00分)

18、劳动力在农业上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工业上的打工收入。(1.00分)

19、X古罗马的伟大和古希腊不同,不是对奴隶制的表达。(1.00分)20、中国最早期的国家形成并不因为阶级压迫和阶级革命。(1.00分)

21、X一个国家的物质资产总量远大于金融资产总量,意味着该国货币的贬值。(1.00分)

22、X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到工业化的典型。(1.00分)

23、X中国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率是15%。(1.00分)

24、X欧盟80%农场由中产阶级市民经营。(1.00分)

25、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看中国,中国具有世界上多的“原住民”、“小资”、“中资”人口。(1.00分)

26、X灰色经济对立的是灰色法律。(1.00分)

27、土地承载多种功能如经济功能、居住功能。(1.00分)28、90年代到新世纪的十年间发生的两次危机,是典型的输出型危机。(1.00分)

29、最先提出不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国家是伊拉克和北朝鲜。(1.00分)30、石油能源进口接近40%。(1.00分)

31、白银危机摧毁了民国的工业化经济。(1.00分)

32、X当发展要素是外来资本的时候,那这个国家一定不会按照外来资本给定的条件来改造本国的政府结构。(1.00分)

33、城乡二元结构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1.00分)

34、中国爆发的第三次大规模危机是从1974年到1976年,导致第三次知识青年下乡。(1.00分)

35、资本主义是人类创造了资本这个意化物,再反过来使人意化为劳动要素。(1.00分)

36、从长期看,中国虽然经历了殖民化,但原著居民仍然占绝对多数比重的国家。(1.00分)

37、三农是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00分)

38、X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生产过剩现象。(1.00分)

动物营养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篇6

一、理想蛋白质

动物蛋白质营养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粗蛋白质(CP)-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可利用粗蛋白质(UCP)-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氨基酸(AA)-化学比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理想蛋白质(ID)-理想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模式(ID-DDAP)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理想蛋白质是由Howard(1958)提出的“完全蛋白质”(Complete Protein)引伸发展而来的。80年代后,经ARC、AEC、NRC以及其他学者的工作,更名为“理想蛋白质”(Ideal Protein),得到业界的承认并加以应用。

日粮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消化、代谢、利用,最终与动物的总体氨基酸需要恰相吻合,此时,动物对日粮蛋白质的利用最佳,无效消耗最低,这种日粮蛋白质就叫做理想蛋白质。总结研究结果,英、法、美等国已初步构建了理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从动物对象方面,补充修正了满足动物蛋白质营养需要的氨基酸模式;从饲料方面,评价日粮、配合饲料总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确切说,理想蛋白质学说是动物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最初,出于简单的想法,日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单位体蛋白质相同,就应当是全价的,模拟试验效果良好。这样就不再用全卵蛋白质作为全价标准来评价日粮蛋白质的CS和EAAI了。实践中,理想蛋白质很难把20余种氨基酸都考虑周全,一般只考虑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这也就是所说的理想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模式。

人们进一步了解到十种必需氨基酸的消化利用并非等效的,日粮蛋白质经动物消化吸收后,原来的氨基酸模式就发生了改变。同时,结合动物的氨基酸营养需要的深入研究,动物体蛋白的氨基酸模式,对各种动物,尤其是非生长-肥育动物(乳畜、蛋禽),并不是恰恰相反好的。除各种氨基酸消化利用上的差异外,还有动物产品生产所需氨基酸组成比例的不同。于是,从动物的营养需要角度构建了理想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或可消化成分)模式。这方面,英国、法国、美国的动物营养学者工作较多。后来,各国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的动物对象主要是猪和肉鸡。我国这方面介绍和综述类文章发展不少,系统的研究论文却不多。可参考的有四川农大贺建华(鸭)和东北农大尹清强(蛋鸡)、秦江帆(肉鸡)的有关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浙江农科院畜牧所徐子伟等(猪、鸡)的研究论文。应当指出的是,用有体外产品的动物做对象进行理想蛋白质的研究,难度要大些。

动物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建立的研究方法

1.生长肥育动物:用典型代表日粮进行动物代谢试验,测定蛋白质代谢率和氨基酸消化率;动物阶段饲养屠宰,测定动物的蛋白质、氨基酸的阶段增量和沉积利用率;由阶段体增重及蛋白质增量的氨基酸模式-推荐标准阶段体增重及蛋白质采食量-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和消化率,可以得出每头每日平均氨基酸和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从而建立起理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这是不进行析因的典型综合法。

2.体外产品动物

例如:产蛋鸡,情况要复杂些。动物对某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可剖析成:维持、增重、产品等不同组分。在拉开日粮的蛋白质-氨基酸学度及采食量梯度条件下,借助析因数学模型建立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模型。

Y=b0+b1X1+b2X2+b3X

3Y——氨基酸进食量

X1——相应各为维持,增重,产品

b0——氨基酸的无效损耗

b1——食入氨基酸用于Xi的效率倒数

析因数学方法理论上完全正确。b0项也可以去掉,分摊到b1上去。但要求试验和测定工作细致、准确。如果一旦引入较大误差,则会模型偏离实际。有了氨基酸需要的模型,进一步可得出理想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来。第二种方法是按照Fuller, Wang等的猪试验方法,根据低于需要的限制性氨基酸食入量与其氮沉积呈现线性关系原则,由Y=a+bX(Y=氮沉积(NR),X=氨基酸进食(AAI)l/b=沉积1g氨所需氨基酸的g数)。可知,当:Y=0时,X=-a/b,即维持需要的氨基酸。当用纯合或半纯合日粮(各种必需氨基酸梯度限制)试验,可确定出用于维持的必需氨基酸需要,同时也可确定出用于蛋白质(CP=N×6.25)沉积的必需氨基酸需要。由此,可以构建基于必需氨基酸或可消化必需氨基酸的动物氨基酸需要无截距三元一次方程数学模型:

Y= b1X1+b2X2+b3X

3Y——氨基酸进食量

X1——相应各为维持,增重,产蛋

b1——食入氨基酸用于X1的效率倒数

当产蛋鸡增重甚微(±1g/d),区分增重与产蛋的氨基酸沉积效率可略。开产初期或增重幅度较大时,可考虑二者氨基酸沉积效率的差别。产蛋的氨基酸沉积效率平均约为增重的1.5培。

有了必需氨基酸及可消化必需氨基酸需要数学模型,换成典型条件下(体重,增重,产蛋)的需要,再换成一定采食量下的日粮粗蛋白质浓度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日粮%,占蛋白质%)。由此,不难求出产蛋鸡理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可消化必需氨基酸模式,有待工作和完善的几点思考。

(1)理起蛋白质的氨基酸有效性:应当定位于可消化必需氨基酸(DEAA),非必需氨基酸不必逐一考虑,规定其对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配比(50-60:50-40)即可。这里要澄清的是,通常所说的可利用(Available)必需氨基酸(AEAA),是套用有效能量的代谢能(ME)指标而命名的含混指标。氨基酸不同于氮,消化吸收而未利用的氨基酸,降解成含氮物由尿排除。代谢试验中差减不到未利用的氨基酸,因而,AEAA测得值实质上是DEAA。氨基酸有效性测定中,人们倾向用荷术动物,即回-直肠吻合猪、摘盲肠鸡作试验,以消除后肠微生物发酵带来的有效氨基酸测值误差。多数研究报告表明,用荷术动物测得的饲料可消化氨基酸的可加性更好。

(2)理想蛋白质指导生产实践:理想蛋白质注重蛋白质“质”的要求,并无“量”的规定。因此,在指导生产实践时,要辅以量化参数,有针对性地规定恰当的日粮蛋白质水平和动物采食量。日粮蛋白质的氨基酸与加入的合成氨基酸在消化吸收速度上存在同步配合问题,特别对分顿次喂的动物应加以考虑。这一问题还缺乏严格验证,有待试验研究确切阐明。

(3)理想蛋白质用于开发饲料:理想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方法,可使鸡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个百分点而不影响其生产性能。这一“节流”意义已被公认。而从“开源”角度进行饲料开发利用,尚有待延伸挖掘。这方面浙江农科院徐子伟研究员作了很好的研究工作。理想蛋白质学说需要继续发展完善:目前理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或可消化必需氨基酸模式,不论对猪还是对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所以要随动物种质进展、机体内外环境改变、对产品品质要求等,要测定各种相关参数向动态方向发展完善。

二、营养调控(Nutrition Regulation)

动物营养从窄义意义来理解是一个动物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其基本表现是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代谢。动物自身对此具有神经-体液和酶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也可称为动物的自我营养调控。例如:饥饿-采食-饱腹-停食,是由于办及消化道的神经感受器信号以及血液中糖与VFA浓度水平信号等的负反馈调节所致。

这里提的营养调控指的不是动物自身的本能调控,而是人为施加的体内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强制性、分层次作用于动物体,而达到所期望的营养效果。

动物体作为一个多层次开放系统,不间断地同环境生态系统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动物体自身又分群体-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器-大分子层次结构。

1.进行动物营养调控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认识上:

(1)动物对象为多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有进入有排出;有分解有合成;有转运有贮留;自身固、液、气三态全备;对环境应激有应答;内外环境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代谢)。

(2)营养素及其功能是动态可变的:营养素对动物的功能遵循贝尔特朗定律,只有在适量区间才好,过与缺均呈病态。各营养素之间存在互作,即组合效应,表现出协同或拮抗效应,这也屡见不鲜了。

方法措施上:按卢德勋研究员的分级,可分为:

①消化道吸收:日粮配方、组合、酶、加工调制、微生物接种、保护过瘤胃;②营养代谢-调控:营养素组织效应(AA互补),酶、激素的促进与钝化、NDA的保护、自由基的清除、内环境的维持正常(pH)、借助基因工程,导入调控基因。

③动物-环境系统:温、湿、光、气压、声、电磁场等。一般容易实现而可行的是调温、光,已见成效(雏鸡、水貂)。加湿尚可,除湿不易;声,除噪声已属不易,好声效所知甚少;气压有作用,无法应用,电磁场作用好坏,有待揭露。

各级调控服从动物整体系统调控目的。动物机体的调控放在动物-环境系统调控优化基础上,局部调控放在整体调控中考虑。

2.营养调控应用的实例

(1)限食与丰饲:(数量、质量、时间)

肉蛋种母鸡育成期限食:开产齐、蛋重大、终身产蛋量高;肉仔鸡早期限食:可一定程度缓解腹水症发生;妊娠母猪前期适当限饲(能量):节省饲料、避免过肥;种畜配种前优饲:有利母畜排卵受孕、提高公畜射精量;填鸭与“吹”鸽:食品加工特别需要。

(2)调节性饲用品

产蛋鸡喂贝粒:晚饲加给,有利蛋壳形成;着色剂:肉蛋鸡皮肤着色,产品着色;β-肾上腺能兴奋剂、Cr:提高肉脂比例;加酸或缓冲剂:调控pH调节消化内环境;非蛋白氮(NPN):对反刍动物,补充廉价氮源,增加微生物蛋白产量。

(3)物理方法

机械粉碎、粗草切短:有利消化、增加采食量

饲料加热处理(膨化、轧粒、喷爆、蒸煮、焙炒):淀粉糊化、蛋白变性、灭菌、抗酶钝化、提高利用和采食量。环境温度(冬季采暖、群养、夏季通风、降温):降低维持消耗,提高增重。控光(未驯化动物明显):改变采食高峰时间,昼夜采食节率。渐短光照使水貂打皮提前一月多,渐长光照提早发情、配种。

(4)化学方法

秸秆NaOH处理;瘤胃引入缓冲物质;化学抗毒剂(菜籽饼、棉籽饼);抗胰酶抑制因子(硫代硫酸钠);

化合物,添加剂:碘化酷蛋白、高铜、高锌、抗生素、砷制剂、安静剂。

组合效应:碱化秸秆+过瘤胃蛋白,比对照牛提高增重五倍。

(5)生物学方法

瘤胃接种特定微生物-玉米芯(聚戊糖分解菌);乳酸菌-腊样杆菌接种-改善单胃动物消化环境;益生素-有益菌,酵母,酶,维生素引入;酶的应用;NSP酶,植酸酶;

发酵处理:改善适口性,脱毒(棉酚降解),增效(酵母);

发芽处理:可使抗酶、脲酶、丹宁降解。

三、动物营养与免疫

免疫,是动物维系生命和生产的巨大内在功能。平衡营养是维持动物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所必需,荒年伴发疫病大流行,营养因素是重要原因。某些营养素的消长与组合也会引起动物免疫功能的相应增减变化。概要介绍如下:

1.蛋白质-氨基酸与免疫

(1)蛋白质不足,抗体合成受阻,免疫机能下降,易染病。鼠试验,缺蛋白时,对绵羊红细胞反应弱,对大肠杆菌易感性增强,适度降低蛋白,T细胞反而有所增加,免疫力不下降。

(2)氨基酸不足降低雏鸡对绵羊红细胞反应。

(3)苏氨酸补加时母猪血浆IgG增加,抗体(抗牛血清白蛋白)增加;缺少时,雏鸡体内抗新城疫抗体减少。

(4)其它氨基酸精氨酸能活化巨噬细胞,抗肿瘤;苯丙氨酸过量抑制抗体合成;雏鸡缺乏缬氨酸,抗新城疫免疫能力低下。

2.碳水化合物:多糖类中许多种糖有免疫作用。甘露戊糖能吸除消化道中病原菌,调节免疫;葡聚糖也有类似作用。氨基样-甲壳素也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值得提出的是许多中草药中的有效增强免疫活性成分就是多糖。

3.脂类:研究较少,试验表明,日粮中脂肪及不饱和脂肪酸数量的改变,对动物免疫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缺乏必需脂肪酸,大鼠体液免疫反应减弱。补充后免疫反应恢复。

4.维生素类

(1)维生素A对抗体、T细胞生产、单核细胞吞嗜机能等重要。猪缺乏维生素,抗体效价降低,补充维生素A则免疫增强,仔猪成活亦高。维生素A缺乏影响粘膜机能,分泌减少,致使病原菌定植,从而致病。

(2)维生素E具有免疫佐剂功能,有利辅酶Q合成,提高免疫能力,维生素E具有清除自由基、亚硝酸根、霉菌毒素等作用,鸡日粮中加入维生素E剂量要大,才能起到免疫增强效果。100-300mg/kg时,对抗新城疫、大肠杆菌感染以及球虫病有效。母鸡种蛋黄中维生素E对雏鸡免疫抗病有利。

(3)维生素C可缓解应激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维生素C缺乏时免疫受抑制,对传染病易感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降低,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下降,已知巨噬细胞中维生素C为血浆中维生素C的40倍。

(4)其它维生素:B6、B12、泛酸、胆碱、叶酸等都与核酸、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是相关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有维持与提高免疫应答的功能。B6、B12、泛酸对抗体效价影响明显。

5.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1)镁:缺镁,小鼠IgG降低,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全效价降低。

(2)锌:缺锌,雏鸡胸腺、脾脏、法氏囊等萎缩。大鼠对绵羊红细胞反应降低。淋巴细胞数减少。

(3)铁:铁元素为细菌繁殖所必需,当以铁蛋白、螯合铁存在时,则有抑菌效果。铁过高、过低,可增强对病菌的易感性。母鼠缺铁,仔鼠抗体合成受阻,补铁亦不可逆,仔猪注射铁剂,可提高红细胞数量及r-球蛋白比。

(4)铜:铜具有抗菌效应,缺铜T细胞减少,抗体效价和巨噬细胞活性降低。

(5)硒: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分。可防止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操作,其抗生物氧化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已被肯定。已证实,硒能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加IgG

和IgM,增殖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过量则作用相反。与疫苗同时补硒和维生素E可增强抗体生成。

(6)铬:补铬能提高牛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殖外周淋巴细胞,有机络合物效果确实。

-6(7)其它:氟,250×10以下对免疫有利;钼,可提高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砷、铅、镉、汞均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四、小肽(寡肽)营养

近来研究发现,用纯合成单体氨基酸组成理想蛋白喂养动物虽然可以,但效果不仅不理想反而不好。与天然饲料配合起来效果更好。

有几点可能的原因:

1.肠绒毛上皮吸收并简单过筛方式,即只按颗粒(分子大小)大小决定。因pH(电离性)、离子性、吸收位点的生物选择性、分子结构基团而定。

2.酶解蛋白发现,动物性蛋白(酪蛋白)产物中小肽丰富而多样,植物性蛋白(豆粕)产物中极少小肽,近乎是一步到位-氨基酸。有可能这也是动物蛋白优于植物蛋白的原因之一。

3.从吸收机制看,有报道类似二肽的二价金属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消化吸收上优于各自单独形态,与二肽、三肽吸收一致。

4.从利用角度看,天然小肽吸收入血,进入肝脏或产品靶器官,重新合成体蛋白或产品蛋白大分子时,可减少能耗(ATP),简化步聚,从而提高效率。

5.某些小肽和带金属离子的二肽,可能具有某种类似酶或激素的作用,也可能替代载体蛋白(运铁蛋白)作用,有利转运,直接满足动物需要。

有关小肽营养,是有待研究进军的新领域,四川农大先行一步,有博士文化文(乐国伟)和文章报道。近来国内外有关报道都有增多趋势。

微量元素有机络合物:微量元素作为营养素应用历史不久。第一代是元素的无机盐,改善不明显。第三代是元素的有机络合物,主要是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M-AA-Chelate),此外还有微量元素氨基酸复合物(M-AA-Complex)和微量元素蛋白盐(M-Proteinate)。其它还有:吡啶羧酸铬、葡聚糖铁。

对氨基酸螯合物的认识:理论上是微量元素与氨基酸二者相辅相成,符合动物系统发育的消化吸收模式。氨基酸螯合物的性质类似二肽,化学性质稳定,抗干扰,消电荷。

氨基酸螯合物的优越性:①抗逆、抗不利因素,抗植酸,抗高钙;在瘤胃中可避免降解,直接吸收;②消化吸收,易进入肠绒毛上皮,提高利用率(沉积率);③转运,可透过屏障利用,方便有效,母猪初乳中铁含量加倍,仔猪体内铁储备增大。④化学性质稳定,克服离子型盐的氧化、催化氧化,导致预混料中共存的维生素氧化破坏失效。实际意义很大,模拟厂家高质量预料保存30天,损失状况如下:

产。(韩友文)

知识转移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知识转移,产学研机构,企业并购,跨国母子公司,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虚拟企业

在现代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于知识的竞争而非资本和资源的竞争[2],知识转移的研究正是依附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和学者的重视。知识转移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发展起来的。知识转移的概念由美国科学家Teece于1977年提出,此后由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了延展,而我国国内对知识经济的讨论始于1998年,国外知识转移的概念和思想到了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我国,目前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知识转移理论的发展与信息传播过程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传播过程理论是研究知识转移的基础,信息传播包括来源方、接收方、知识、渠道、编码、解码等。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来源方到接收方之间转移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

1 知识转移的内涵

目前,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知识的认识不一。通过整理有关知识转移的文献,普遍接受的是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3]。“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来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不能用系统的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很难形式化和交流。隐性知识涉及很多无形因素,很难用正式的语言来清晰表达。企业中的知识转移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转移,但其难点、重点在于隐性知识的转移,特别是企业文化知识方面的转移。

在国外,知识转移的概念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1977年Teece从转移成本的角度提出有关知识转移的概念,认为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大量的跨国界应用的知识,主要分析的是水平的技术知识转移[4]。Krone从信息理论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的来源方与知识的接收方之间组织知识的双方交换过程[5]。Argote从内部知识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网络成员受到其他成员经验影响的过程[6]。Bou-Liusar等从分析战略性知识资产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公司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的知识交换过程[7]。Holtham与Krone的观点相同,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但是他指出知识转移的双方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吸收知识的能力,甚至过程中可能有反复作用才能完成转移。美国知识管理学者SueNewell等人认为知识转移也是一种过程,是对组织或个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再利用的过程。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于知识转移的理解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传播过程,而这种个人之间的知识转移可以对组织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为组织取得竞争优势。南希·M·狄克逊作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管理学的教授,在其所著的《共有知识——企业共享知识的方法》一书中将知识转移描述为让一个组织或部门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组织或部门的转移过程,该定义认可知识转移存在知识的再利用。美国知识管理学者董小英对知识转移定义的角度比较有新意,她是从知识经济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价值的提升过程,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应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可以提高新知识的产出和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8]。谭大鹏同样认为知识转移的基本要素为受控的知识环境、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知识转移可以缩小组织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9]。从中发现,虽然国内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很多,但是对知识转移的概念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我们发现这些定义中的共性就是,知识转移是一个过程,具备完整的阶段、基本要素和影响因素。

2 当前知识转移热点问题

2.1 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是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基础,确定合理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型是企业知识转移成功的关键。知识转移模型可以划分为基于Nonaka和Takeuch的SECI的知识转移模型、基于知识转移过程模型2种类型。基于SECI的知识转移模型,Nonaka和Takeuch的SECI知识螺旋模型图通过细分市场形象地建立了一个“螺旋型”的知识转移模型[10]。

如图1所示,把知识转移过程分为整合化、社会化、外化、内化4个部分。知识转移完成一条螺旋环实现知识主体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吸收转化,周而复始地重复该过程,最终达到知识从个人、群体到组织、组织之间的转移。在螺旋模型中,4个基本过程没有明显的分界,也没有时间点的显著控制,甚至各个过程之间是穿插重复地进行,所以SECI模型能够演变为一种复杂系统, 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了知识转移主体的变化。

基于过程的知识转移模型如图2所示。

Szulanski提出了知识转移的四阶段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公司的内部知识转移,识别了转移的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指出来源方性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随转移的展开会下降[11]。

理解知识转移的内涵和模型能够促进企业的知识转移,对于提高知识主体和知识接受方知识转移的成功率都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知识转移的研究领域,还可以把知识转移划分为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模型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模型。对于现代公司而言,跨组织和在组织内的知识转移对企业的成功都相当重要[12]。知识转移过程,一般认为包括转移主体、转移情景、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4个要素。

2.2 产学研合作机构中的知识转移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3]。而产学研的研究与知识转移密不可分,国内外对产学研合作机构中知识转移的研究都非常热门。研究产学研机构中知识成功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我国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学研合作是指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大学科研院校实现所掌握的知识资源价值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种知识和市场沟通的界面,这种界面能够帮助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之间学到对方所不具备的知识,在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4];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反过来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Altan将产学研合作区分为6大类:一般性资助研究、合作研究、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Consortia)、大学中业界协调单位(Industrialaffiliate program)、创业孵化中心(Incubator)与科学园区。Santoro将产学研合作关系分为4类:提供基金支援研究、通过合约或非正式方式的合作研究、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Vedovello提出3种产学研合作关系,即非正式连结(informallinks)、人力资源连结(human resource links)与正式连结(formal links)。薛金梅和周英智从产学研合作的合约关系上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纳为技术转让、联合开放、共建实体等3种模式[15]。选择产学研结构的模式不同,影响其知识转移的因素不同。

国内外研究产学研合作机构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经过分类总结,概括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1)被转移知识的特征(知识的显隐性程度、嵌入性、可观察性、复杂性、模糊性、专用性)[6,16,17,18];(2)知识发送体的特征;(3)知识接受体的特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既可以是知识的发送主也可以是知识的接受主,他们之间存在转移意愿、转移能力、信任机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19];(4)合作的情景特征(产学间的信任、知识结构、组织结构距离、物理距离、文化距离等);(5)政策法规和外部环境(立法、中介等因素);(6)产学研合作机构方式(不同的合作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知识转移绩效)[20]。同时国内学者刘岩芳等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政策支持;(2)建立双方良好的信任关系;(3)建立共同的知识转移意愿;(4)营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情境[21]。这些对策对提高产学研机构中知识转移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2.3 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

随着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发生了大量的企业并购案例,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数量也日益增加,如联想并购IBM、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etro Kazakhstan等海外并购案例也引起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并购的浪潮还在继续,它已经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根据Gammelgaard等对许多并购案例进行的研究,知识转移的失败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企业并购中知识转移的研究,对于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是十分必要的。

自20世纪以来,全球经过 6次并购浪潮,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Haspeslagh等提出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与知识转移相关的观点,他们认为通过知识整合可以增强企业的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Breaman等在研究42家跨国并购案例后,指出知识的表达方式、双方的沟通程度以及整合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并购中的知识转移。Back等通过研究Cisco、IBM并购莲花等案例后,提出和谐氛围与知识网络是知识跨边界转移的有效方法。Hyuysman等运用学习的观点研究了科技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提出知识转移受到并购决策、并购整合方式、并购双方相似程度以及社会资本共享程度等因素的影响。Gammelgaard等从并购过程中知识转移主体的角度,提出转移源的知识囤积与接受方的抗拒心理会阻碍并购过程中的知识转移[22]。

国内学者蔚海燕、梁战平对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他们在文章中指出:知识转移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并购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他们总结出了以下10个因素:学习意图、学习能力、知识明晰性、关系质量、知识距离、文化距离、初级知识转移方式、高级知识转移方式、核心员工保留、并购整合程度。此外,他们还指出:(1)利用清楚的定义确定要转移的知识内容,制定知识转移战略和规划;(2)并购方选择与其知识距离适中的并购对象,在并购后尽早开始知识转移;(3)建立全面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4)采取合适的整合战略等措施来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23,24]。

2.4 跨国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

在更加复杂、快速变化、科技加速突破以及以消费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已经从传统的大规模、低成本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向以知识和能力为手段的方式转变[25],知识的创造、转移、共享和利用成为企业价值链中关键的增值活动。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我国进入WTO以来,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的数目不断增加,同时我国也有不少公司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对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可以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张晓燕指出,知识转移在跨国公司全球扩张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从单向、直线逐渐走向网络化扩散和共享,有效的知识转移是跨国公司形成合力,在全球范围内谋求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很多学者(如Cole、Grant、Spender、Gupta和Govindarajan、Subramaniam和Venkatraman、Amir Shoham)认为在跨国公司的网络内,知识流动是最重要的资源流动,跨国公司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跨国公司能在其公司网络内部比外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开发。Gupta和Govin-darajan指出,跨国公司网络内的资源流动可以概括为资本流动、产品流动和知识流动,其中,知识流动是最重要的资源流动,使分布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最佳实践知识在企业内进行有效流动,从而提高整个跨国公司的知识存量,对整个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提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6,27]。

付菁华认为跨国公司内部社会结构维度对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绩效会产生影响[28]。宋亚非、徐雯认为跨国在华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受知识特性因素、知识提供方特性因素、知识接受方特性因素、双方比较因素的影响[29]。此外,张晓燕认为我国跨国公司子公司应该以海外子公司为桥梁,把获取知识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大力促进知识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树立网络化知识转移概念,促进信息的整合和集中共享,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为措施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成功率。通过分析、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和措施,可以大力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2.5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与知识转移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网络结构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怎样通过有效的网络平台促进知识转移是知识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30,31,32]。众所周知,产业集群和技术联盟都是典型的网络组织形式,因此,对产业集群和技术联盟等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的研究成为现在知识经济范畴的研究热点问题。

产业集群是指类似同一产业以某个地理位置(这个地理位置可能具备资源、顾客、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心形成的集聚现象,它是集群知识转移发生的背景环境[33]。技术联盟是企业希望通过联盟来达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相互依赖的战略性伙伴关系[34]。不管是产业集群还是技术联盟,它们都是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其本质都是知识的联盟体。

陈金丹、胡汉辉认为,可以通过:(1)提高集群网络的集聚度可以提高知识转移速度;(2)由于与最大成分中的企业联系少,集群中大量存在的孤立的小企业不能共享集群知识,而提高集群网络的整体密度则能扩大知识转移范围。石晓霞、李庆杨认为应:(1)加强集群内体制性的基础设施建设;(2)保持固定的供应商队伍;(3)积极与外界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4)争取政府的支持等措施来提高集群网络类的知识转移效率。总之,集群知识转移是集群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张睿等认为联盟主体间的知识势差是联盟体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动因[35]。赵顺龙、张艳君认为技术联盟体不仅仅注重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还必须重视非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应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知识在非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流,并规范相关成员的合作行为,这有利于联盟体创新能力的提高[36]。笔者认为,研究集群知识转移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长足的竞争优势。

2.6 虚拟企业的知识转移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虚拟组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虚拟企业是不同的组织或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临时性的组织形式,随着任务的结束,这个组织也有可能会跟着解散,但是在另外的时间也可以组织起来继续存在。虚拟企业并不是存在的实体,它是依托于信息化、知识化和数字化而存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是虚拟企业运营的根本要素。因此,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也成为当代一个热点问题。

国内学者周仕平、郭东强认为,中小型虚拟企业的知识转移是指通过合约的形式,由知识热能高的企业借助知识转移平台媒介和适合的知识情境转移渠道向知识势能低的成员传播知识的整体过程。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影响小型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与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社会应构建学习型组织;(2)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虚拟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3)加强信息化交流;(4)行业应加强规范;(5)虚拟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等[37]。杨波、徐升华从博弈演变的角度提出,虚拟企业必须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转移策略和机制才能激发盟员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带来更大的收益[38]。还有很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虚拟企业的知识转移过程、虚拟企业信任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39]。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柔性化,动态化程度比较强,应该更加注重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特点和转移策略机制的研究,增加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

3 结束语

知识的管理已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项基本活动正在受到学术界与实践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知识转移的内涵、知识转移两个基本模型、产学研合作机构中的知识转移、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跨国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产业集群与知识转移、技术联盟与知识转移、虚拟企业的知识转移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当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上一篇:听,春的声音作文下一篇: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院第三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