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作文高二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则的作文高二(共11篇)

规则的作文高二 篇1

记得有一年夏天,妈妈带我去广场玩儿,日落后的广场特别的美,春风吹动着路边的柳树,柳枝随风翩翩起舞。广场上的人非常多,有的人再骑自行车,有的人在散步,还有的一些老年人正在跳舞……广场上真是一番繁华的景象。

我和妈妈,正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我当猫,妈妈当老鼠,我追着妈妈在广场上到处乱跑,但是我怎么也抓不住妈妈,忽然,我灵机一动,我停下来了,站到台阶上,一看“哦!”原来妈妈是在广场上跑圈子呀!我急急忙忙的跑到妈妈的必经之路旁,随时准备偷袭妈妈,果然在我的意料之中,妈妈跑到了这条我埋伏好的路上,妈妈来了,我猛地一下冲出来,把妈妈抓住了,妈妈气喘吁吁的说:“你个臭小子,竟然敢暗算我。”我做了一个鬼脸,调皮地说:“妈妈,既然你输了,就要遵守诺言,给我买一瓶饮料。”没办法,妈妈只好答应了。

我坐在石阶上,津津有味的品尝着我的战利品,吹着清凉的微风,看着路上形形色色的人走来走去,还挺有意思的。在我的不远处,有一个垃圾箱,来回过路的青年人,把饮料瓶就像投篮一样随随便便的朝那个垃圾筐口扔了过去,有的时候能扔进去,有的时候,却没有投中,我还在为那些没有投中的人感到可惜,心想:“真笨,连这都投不进去。”于是,我把已经喝完的饮料瓶使劲的也扔了过去,半路上,被风给刮偏了,扔到了垃圾桶旁边,这时,在一旁的妈妈看见了这一幕,说:“兆麟,快把饮料瓶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去!”我很不情愿的问妈妈:“为什么?”妈妈严肃的说:“他们的行为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保持公共卫生的规矩,这样,你扔一个,他仍一个,过不了几天,这里就会成为一个肮脏的广场。”我低着头,不停的玩着手指,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妈妈正在用严肃的眼光注视着我,我走过去,把饮料瓶捡起来,放进了垃圾箱,这时,恰好被在一个树下避暑的老奶奶看见了,她满脸笑容,并给我竖起了大拇指,顿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就像抹了蜜一样,说不出来的甜。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随地乱扔垃圾了。我们的环境,每个人都应该去维护,要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的做起,古人说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规则的作文高二 篇2

江苏高考作文评卷规则从全国来看是非常独特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格外关注并严格遵守。追求高考作文的多元、丰富和创新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不遵守考试作文评卷的特殊规则。片面强调考试作文的多元、丰富和创新,就等于削弱考试及其评价系统的程序公正性。

一、关注标杆样文,感性把握规则

往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都设置了“基准分”(或叫基本分、切入分)。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在53—55之间赋分(满分70分)。评分对行文构思没特色,语言贫乏的要控制在基准分以下;而对那些有生活体验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在赋分上要适当上浮。

而从2009年开始,江苏摒弃了基准分。由于基准分往往就是高考作文最终的平均分,习惯势力、阅卷倦怠以及保险分心理使得基准分数段上下赋分趋中密集,严重影响到作文的公平公正性。取消基准分可以迫使阅卷老师评卷时放慢速度,认真阅卷,作文的评阅过程得以优化,往年那种“扫描”作文给印象分、保险分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取消基准分要求阅卷老师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作文的水平,高则高,低即低,不打保险分,绝不迁就。

为了让阅卷老师便于操作,江苏作文阅卷专家组将赋分等级细化,标杆样文更为丰富,使得低分与高分的标杆细化,有章可循,中等分数段样卷标杆丰富,利于对照比较操作,为全面评改提供了“法律”文本。2009年江苏高考标杆样文有18篇之多,覆盖70—21分,随试卷分值比例提供同分多类型样本。

作为平时训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考标杆样文(互联网上有),形象具体感性地把握评卷规则,明确自己作文所处的层次,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评分标杆样文更多地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对我们更具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二、关注命题意图,写就切题文章

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作文的命题意图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关于某一对象的价值判断,集中体现在“三主要”上,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语),“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倾向。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认为,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就是审题准确,作文要切题。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对“时尚”的概念掌握得准确与否是切题的关键,而能否对“品味时尚”有所阐述是得分高低的关键。不少学生对“时尚”的内涵把握不准,偏题作文较多,一旦不符合题意,最多只能得到41分。为数不少的学生把“时尚”误解为“爱国主义”“社会现象”等;还有的学生受提示语的影响,把观点写成了“只有经典才是时尚”,这就不切题了,因为“经典可能是曾经的时尚,但未必只有经典才是时尚”。

作为考场作文,立意还要显豁。所谓显豁,就是明白晓畅地呈现文章的倾向、观点和意旨。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就是说,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扣题就扣题,该点题就点题,让阅卷老师“无障碍”地一下子看穿,拍案叫好;而不要开篇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思想、情感、主旨搞得云遮雾罩,玩“深沉”,玩“捉迷藏”,玩“隐形的翅膀”,这些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三、关注提示语言,避免选材撞车

从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开始,高考作文题都是“提示语+题目(或话题)”的形式。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提示语,二是作文题目(话题),三是具体的写作要求,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与必要的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读懂了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文题目(话题)。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怀想的主体是“我”,怀想的对象是“天空”。从提示语中我们已知“天空”可以是实指的,可以是虚指的,也可以是泛指,具有象征意义。“怀想”的“天空”应该是阔大的、明净的、高远的、包容的、深邃的、自由的、高尚的、诗意的、真实具体的、难以忘怀的。我们只要抓住“天空”的某种特征,通过“怀想”这一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或抒写拂之不去的感情牵挂,或叙议难以忘怀的人事情理。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认为,命题(包括话题)作文的提示性语言是作文的前提和引子,是命题者所提供和写作前的指导,是引发思考的由头。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

何永康教授更是特别提醒,不要受作文命题“提示语”的心理暗示,集体无意识地扑向同一个写作目标。这种“提示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艰辛地考完语知和阅读之后心理疲劳已十分明显的我们,很容易引向同一个去处,造成选材“撞车”。他曾劝我们可以不看“提示语”,只关注文题。要清醒地、自主地审视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不要受它的“心理暗示”——造成几万人、十几万人“一窝蜂”,复制、克隆“提示语”的内容和关键词,不要把“提示语”视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而不敢提出正当的、合理的质疑。

为了避免选材“撞车”,近几年何永康教授在考前总是要通过媒体叮嘱我们要“关照现实”:寻找独特的视角,选取富含情感因子的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有认识价值的、有深刻内涵的题材,通过写自己、写他人来写“时代”。

四、关注文体意识,凸显文章亮点

作文评分细则规定高考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因此,我们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用选定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特别增加了“文体写作特别提示”。这里以记叙文为例:

(1)记叙自己尝试时尚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对“时尚”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时尚故事情节为“由头”,引出自己对时尚或追求时尚的体验或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2)文章以时尚故事为由头,生发出来的主要是关于时尚和时尚背后的母爱、父爱、生活艰辛不易等体验或感悟,且情节合理,叙议得当,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3)文章主题叙述的是一个与时尚相关的故事,引发的感悟只是提示语中的相关词、句的重复,语言平淡,表达上无明显特色,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4)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是时尚之外的话题,且语言稚嫩,可视具体情况在及格线上下赋分。

近两年来,何永康教授又“恳请”我们多写生动鲜活的记叙文,而且要尽量写自己,不要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大多数高中生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只要把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原汁原味地写出来,就有可能打动阅卷老师,争取高分。

五、关注语言风格,回归审美多元

高考作文多年来普遍存在“辞藻华丽”的倾向。自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我们与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浮靡、铺排、华丽、堆砌,极力竞逐奢华,不管情理、文理通不通,要的就是以“辞藻华丽”把阅卷老师“震住”。

实际上,2007年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以“用词贴切”取代“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扭转一味追求辞藻华丽的不良文风。

何永康教授认为,如今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无论是质朴平实之作还是文采飞扬之文,放到阅卷点来都不会被埋没。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思维特点、知识储备或作文立意来展现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关注特殊赋分,避免作文硬伤

作文在高考中占分比重如此之大,我们写作时要尽力避免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的“硬伤”。要避免“硬伤”,就必须特别关注特殊赋分。

(1)仿佛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与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52分。

(2)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赋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完篇切题文章,赋分最高也不超过25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赋分最高不超过13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写作限写文体的,上限为5分。

(5)不写题目或另写其他题目的,扣2分。

(6)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书写明显较差的,扣1分。

另外,关于抄袭、模仿、套用、套话作文的特殊赋分:

(7)抄袭。凡经网上搜索证实被认定为抄袭的,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0分。

(8)模仿。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作文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8分。

(9)套用(又叫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加以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有一定的改编。可以在42分以上,但不能超过49分。

(10)“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二是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为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三是作文的主旨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

一般情况下,“套话作文”最高不超过48分。如果符合题意,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4-48分;表达能力较差的,可打在42分以下。

我们应该精心研究作文规律,提高写作兴趣,改变“抄”“仿”“套”等不良习惯,关注生活,激活写作的生命状态。

高考作文阅卷代表国家意志,其特点是公平公正但不公开,体现科学、稳定、公正。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所有阅卷老师一把尺子量到底,任何人没有修改修订标准或随意更改的权力。关注江苏高考评卷规则,提高作文成绩,努力吧,同学们!

敬畏规则高二600字作文 篇3

以前,我总是把规则当做一种约束,让我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对规则常有点小情绪。但生活却好好的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让我学会了敬畏规则。

疫情期间,病毒如猛兽,侵害着人们的健康,咬噬人们的心里防线,一时间,天地暗淡,人心惶恐,大家度过了一段忧郁的日子。如今,疫情已经基本得以控制。这让全世界都很诧异,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密度如此之大,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阻止了疫情的蔓延呢?在我心里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中国人对规则敬畏。

疫情防控规则一出,全国人民自觉遵守。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休闲场所关闭;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原来热闹的街道,现在空无一人。人们也都自觉戴上了口罩;面对各种体温检测,积极配合。即使每天只能呆在家里,过着枯燥而单调的生活,也毫无怨言。还有各种各样的抗疫人员,不畏艰辛,不眠不休地工作着,严格遵守规则,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正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人们也自觉地遵守,我们才取得抗疫的成果。

反观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因为疫情而支离破碎,混乱不堪。为了所谓的自由,不戴口罩;在疫情的高峰期要求复工,上街抗议,游行示威,甚至发生纵火、抢劫事件……置规则而不顾,导致疫情迅速蔓延,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不敬畏规则,规则就会狠狠地回击它。

这次疫情,让我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让我学会了敬畏规则。人类是离不开规则,它是社会有序向前迈进的保证。在生活中,我们只有怀揣一颗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开出和谐之花。

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 篇4

规则高二议论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则。天地万物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规则,这更是一种习惯。

规则不是法律条文,不需要明文规定,却能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从待人处世应尊老爱幼、顾全大局,到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排队、上厕所后冲水,都是规则意识的引导,久而久之,我们便形成了习惯。然而,这规则意识本身也来源于习惯。

习惯很奇妙,它会让人下意识地做出一些举动,它可以养成,却很难改掉。有人也许觉得遵守规则是一种“束缚”,可是当他将“不得不遵守规则”作为一种习惯后,遵守规则也就相应变成了他的活动准则。

我们都知道,“狼孩”在回到人类社会后很难按照正常人的行为原则生活,例如,吃饭时他会为了护食而表现出十足的警惕,而想要什么东西时,他会选择直接扑上去争抢。正是他成长的环境使他养成了靠力量和速度来得到一切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应该是由他幼时不得不遵守狼的生存规则所致。当狼孩回到人类社会,虽然有专门的人在教育他,他仍旧会出于习惯去遵守动物社会的生存规则,因为这些规则早已化为习惯融入他的生命,无论他是否处于这个社会,他都会去遵守。而与之相对,有教养的人也会有他出世的习惯:习惯于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习惯于遵守交通规则,习惯于待人谦和礼让,习惯于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规矩。他所处的环境使他清楚:要想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遵守规则,而要想时刻遵守规则,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

我们无法想象德国人有一天会“灵活变通”而去插队,我们也无法期望一个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会突然转性而开始走斑马线。所谓“规则”,不过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做法,而没有遵守规则的习惯,便无所谓“规则意识”。

看来,遵守规则确实是一种习惯,一种社会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人们都愿意花一小段时间让自己遵守规则,那么个人就会在全社会的带动下,在个人努力下,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我们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规则高二议论文2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小朋友做游戏时有规则,各种体育赛事都有规则;学校的校规、校纪,国家的法律等无不可称为规则。为什么有这么多规则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

各种各样的规则虽听起来十分烦琐,但仔细一想,它们绝大多数是合理的,符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因为它们就是为此而被制定出的。

也许有人会说:“啥是规则?纯粹是戴在人们心上的精神枷锁。”而这些人也常因我行我素而受到处罚。

诚然,有些规则确应被摒弃,比如妇女缠足等封建习俗。这样的规则不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当然要把它们废除掉。

但是,我们不能仅凭个别不正确的规则便否定有规则的必要性。试想一下没有规则的世界吧,那会是个什么样子?

没有规则,体育赛事就无法进行。因为没有规则,所以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因为没有规则,所以再怎么折腾也闹不出个谁输谁赢;因为没有规则,所以体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没有规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发展。离开了道德、法律的束缚,别有用心的人便可为所欲为,-终被强大的人除掉,整个人类社会会因此变得处处混乱不堪。

……

没有规则,这个世界将会是混乱的、倒退的。可以说,规则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

或许有人会用一句军事谚语来反驳:“战鼓发言,法律沉默”即说规则是脆弱的。而我则认为,此谚语本身就是一条规则。“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不变的法则。在这一规则下,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在激列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是无视这一规则,我们将会重演近代的历史。

我们需要规则,需要有利于推进历史发展的规则。

规则高二议论文3

世界始于洪荒,始于懵懂。混沌之初,万物俱为新生。事物的发展也始于此,亿万年的岁月,沧海桑田不过弹指之间,世事变迁,看似毫无章法,实则却蕴含规律,让世界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着,在看似无拘无束的世界中,自然的规则以一种无形的张力约束着事物。看不到,抓不住,却不可突破。这是生存的基本法则。

生命的起始终止,日月的更替,河流的奔腾,花朵的绽放凋落,都由无法抗衡的规律来决定,这种规则造就一种平衡。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天然的准则,它传达着一种信息,它维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规律,也许包含着残忍、血腥的杀戮,包含着野蛮的占有,但于这些表象之下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自然中一系列地食物链、食物网,告诉我们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道理。这看似残酷又无人道的结论都是使生命亘古流传的真理!

一只小海龟的侦查看似是一个生命的渴望,殊不知,这是对隐藏于千万个沙-下的生命的保障!那个帮助它的好心人也许不知道,他的这一善举,这小小的一挥手,却破坏了海龟之间的生存的维系,这层屏障如此单薄而脆弱,也许挥手之后的结果是对这一种群的极大危害。不干预自然法则,应当是人类对自然地承诺,那些恶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的举动深深地破坏甚至阻断了自然的法则。平衡的破坏已让人类饱受其苦。应当及早醒悟,我们与世界,与自然的链接。清醒地认识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正在为一场灾难而推波助澜?

曾有报道称,有些奔赴西藏的摄影师为了拍到珍稀动物藏羚羊奔跑的画面,人为地惊吓,驱逐它们。而这样做的背面却使得许多怀孕的母藏羚羊因此而流产。使得这珍贵的种群更加脆弱。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剥夺了它们生存的权利,干扰了它们生活的平衡!

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蕴于其中,人类也是世界生命的一环,我们应当遵守这一准则。也许,那怜悯的一挥手带来的是更多的灾难;也许,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是冷漠,而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敬意和对这天然法则的恪守。

规则高二议论文4

生活在这世上,时时处处都有规则。面对规则,有的人抱怨它让人放不开手脚,有的人对它不屑一顾,还有人遵守规则,并享受着规则带来的有序生活。规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各不相同,我们要怎样对待规则呢?

规则应该是张无形的网,它在无形之中限制人们的活动。规则这张网,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小到日常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在我们左右。而我们,可能同时身处各种“网”之中,大大小小,随时随地。想象一下我们身处各种“网”中的情形,行动受阻,不禁有种窒息的感觉。可是,我们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亦是如此,没有这么多规则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可能早已处在一片荒蛮、混乱之中了。

可是,有时规则又不是“规则”了。为什么有人面对规则会那么坦然?因为他们眼中的规则早已不是-人的网了,或许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从不会觉得等红灯是-他们的网;守时的人从不会认为每日按时出勤是一种负担;年仅十岁的孩童,早已明白上完厕所后冲水是一种规则。因此,把规则当成一种习惯,心中常有规则意识的人不会为规则所累,不会抱怨规则。或许,“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人人都有规则意识的社会之写照。

规则无论大小,它不会是完美的。规则,不可能是面面俱到、无一纰漏的,因此,我们不能做规则的“钻空者”。投机取巧不会得来所谓的“自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规则,不可能是感性的,它不会考虑每个人的感受,我们不做规则的“篡改者”。不要试图为自己找理由辩解,不要用“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来为自己开脱。我们更不要做“犯规者”,明知规则却要违反。但有时,规则并不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或者已成了变了味儿的规则,这时,我们不能做规则的“盲从者”。

规则不是为了-人而存在,它不是对我们的故意刁难;规则不是为了守规则的人而创造,它只是对规则意识淡薄的人的一种鞭策。要知道,我们不必为规则所累,不必为逃避规则而费尽心思,只要规则在心中,生活也可以有序而轻松。

规则高二议论文5

去年的一天晚上,一名17岁的男中学生骑着摩托车去参加同学聚会。在回家的路上却发生了可悲的事故。那时已经十点多了,可他却认为还早,于是就带着三个女生去兜风。在一个拐弯处,由于车驶得太快,做在最后面的一个女生被抛出了几米以外的马路中间,此时正好有一辆卡车行驶过来,这个女生就被卡车的车轮碾死了。摩托车倒了,其余三人分别受了重伤。

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本就不该学成人开车,更何况还载了三个女生,多危险啊!这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为了图自己一时的兴奋,而最终早成了惨重的结局。

现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总是一意孤行,认为方便,也不去考虑一下后果。

今年春节,本来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坐车要回老家过年,可是,想回家过年的人太多,而车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我乘坐的那辆车已经满座了,可是司机似乎不肯死心,认为这些人怎么够赚钱呢?于是他就继续招呼行人来坐车,直到一整辆车差不多暴满了才开车。我在车里被挤得快透不过气了。要下车的人都是好不容易挤到门口才下车。这辆车真可谓是"虽席地不容闲也。

在春节其间,像这样的司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无视-的存在,会想出各种办法躲过-的检查。这样的车行驶在马路上,没出事的那还算幸运要是真的出事了,后果则不堪设想,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司机一个人。

也许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得到教训。愚昧的人,总是这样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们必须好好保护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儿戏。

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规则之美 篇5

记得一次周末,我和妈妈去图书馆,刚一进门我就看见四个大字:“请勿喧哗”。我悄悄对妈妈说:“请勿喧哗”。妈妈笑着对我说:“是啊,这就是图书馆的规则。”于是,我和妈妈挑(选)了几本书(后)坐下来,安静地看了起来。

在看书的时候,我发现周围很安静,没有一个人破坏这种安静。这是,一位30多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只见那个小男孩又蹦又跳,还唱着歌走进来。这时,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走过来,对小男孩说:“小朋友,别唱了,你看哪个人唱歌了。”小男孩停止了唱歌。可那个阿姨一走,小男孩又唱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走到小男孩身边,问道:“你知道这是哪里?”他摇摇头。我又问、:“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他说:“唱歌啊。”我对他说:“这里是图书馆,你看到那四个大字了吗?那四个字叫”请勿喧哗“!你那么大声唱歌,多影响别人学习啊。”谁知,他一下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他的妈妈走过来,对我喊道:“你干什么?为什么欺负我家孩子?”我理直气壮地说:“阿姨,这里是图书馆,你的孩子大叫,影响了别人看书。”那位阿姨脸一下红了起来,对我说:“谢谢你,我回去会教育他的。”我高兴地笑了笑。这时,妈妈妈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体育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篇6

【关键词】体育规则 法律规则 体育行业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22-01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求转向为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体育消费作为健身娱乐的一部分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体育制度及规则的转变。目前我国的体育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向政府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类型转变。主要是政府通过政策和法令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从而主导着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强制性地推动改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进行,体育供给侧改革也被提上日程,有以前纯粹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因此,形成了现实体育行业管理中的法律、政策与行业规范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竞争充斥在其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考察法律、政策与行业规范的冲突和竞争,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可以借用,就是法律多元主义。法律多元理论隐含的预意是国家制定法是法,其它的则是规范,如道德、政策以及行业习惯等也是法,而是立足于把维系体育行业有序模式的要素通称为规则”。规则是指在形成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为全体成员所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一般分为两种:技术性规则和社会性规则。社会性规则自接涉及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感情、良知和道德评价;而体育最讲规则的本原意义则是从技术性规则角度出发,技术性规则作为判断体育行为与技术正确与否的尺度,价值是中性的。

2.体育的规则

2.1行业规则

体育行业规则具有自律性、规范性、约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少职业化的运动项目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不断丰富完善行业规则。所以有些学者在研究足球法治问题时认为,足协制定的规章制度是最完善的:足球联赛具有一整套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具备的最完整的规则系统,除了法律法规,有各种各样的类似、效力不亚于法律法规的职业足球规则、竞赛规则、申诉规则、仲裁规则等,既有国内足球协会制定的规则,又有国际足联的规则。由于行业规则最贴近体育行业的实际,因此,长期地、自接地、具体地调整着体育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2潜规则

潜规则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又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正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从表现形式上看,潜规则是一种隐性的、看不见的规则;从形成机制上看,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是一种私下认可的规则;从内容上看,潜规则是一种背离正式规则的规则,它是不太合法的,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

2.3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指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命令、允许和禁止的一种规范。法律规则的上位概念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中国法学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一般不作区分,可以通用,在中国法学中,法律规范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广义的法律规范,指称法律,它包括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技术性规定和法律规范四个要素。一是狭义上的法律规范,指称法律上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因此它排除了非规范性法律要素。

3.体育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体育规则的适用范围较小,仅限于体育相关领域,能够发挥其最大化的规则效益。

从规则存在的意义来看。无论是体育规则和法律规则,都蕴含着一种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法律规则的价值理念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种,具体表现为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平等适用等内容。体育规则的价值理念在于保障团结、公平、公正的体育道德精神。“物竞天择”,竞争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动力之一。当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竞赛时,就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参赛者,让参赛者尽可能发挥自身的天赋、意志力、勇气以及刻苦训练的提高等,也要尽量降低其他客观因素。因此,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而公平的竞争来源于统一、公开的体育规则,只有通过统一、公开的规则,通过对参赛者行为的肯定、限定和否定,体育规则实现对赛场秩序的控制,最终实现公正的比赛,这样的比赛结果才能被世人所认可。

如体育规则对兴奋剂的抵制,使用兴奋剂对于运动员而言就是一种欺骗行为,通过使用兴奋剂取得的成绩,违反了同一竞争的比赛秩序,玷污了诚实、公平的体育道德精神。

体育规则与法律规则又有很多相联系之处,互相依存共同维护体育秩序。违反体育规则不一定违反法律,违反法律的事也不一定跟违反体育规则有什么联系,但是他们都是在维护不同领域的合理秩序,只是范围大小、效果等不同,但是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支持。

4.总结

规则的生命在于实施。无论是体育规则还是法律规则,都必须在各自的领域内得到贯彻运行,才具有意义。体育规则的参与者是场上拼搏的参赛选手和教练,对规则的判断权则掌握在比赛裁判的手中。法律规则在司法领域中运行也需要有法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需要有居中掌握司法裁判权的法官。

无论是体育规则还是法律规则,其背后都代表着对某种秩序观念的确认。规则的创立、修正和废止,往往出于现实生活对某种社会关系需求。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离不开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法律规则对某种社会关系的关注而创立,而随着社会变迁,法律关注的重点也会随之改变,就需要法律规则作出相应的修正,直至废止。

因此,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树立一个良好的秩序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领略精彩体育赛事的同时,通过对体育规则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竞技体育运动的精神。同理,熟悉我们的法律规则,理解法律规则背后制定的社会因素和现实背景,尊重法律的权威,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构建一个美好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规则的作文高二 篇7

星期三的一个下午,下课我在操场上玩足球,我看到地上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我去看那是什么东西,天哪!那不是我最想要的自动铅笔吗?我心想:拿还是不拿,拿吧,反正没人知道。我趁没人注意,我赶紧把它拿走,到了教室,我心想:这下我就可以天天用这支我最喜欢的笔。这时,旁边的同学给老师说有人偷他的笔,我还以为是我,是另一个同学偷的,;老师把他罚的特别狠,我有点心虚,生怕别人发现。我有看了那支自动铅笔,我舍不得还。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提心吊胆,感觉有人在跟着我,回头一看没有人,我心想:还还是不还,还,我还是少先队员呢!不还,我还想要那支笔,我好纠结。一不转眼,就到家门口了,我把门打开,妈妈正在做饭说:“你回来了,作业写完没?”

“写完了,在学校写完了。”我有气无力的说。我感觉到到处都有摄像头,妈妈也知道这件事。

第二天,我赶紧把笔交给值周生,为班里加分,又在广播里问是谁的笔,还给了失主。

规则的作文高二 篇8

母亲是我学习中遇到困难,顽强拼搏的动力,也是我学习之路的第一位老师。有一次,我被老师罚抄了课文。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责骂我,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快写,写完之后赶快去睡觉!”说完,便去沙发上坐着,等待着我,当我写完时,已经是一点左右了,当我经过客厅时,看到母亲已经睡着了,我轻手轻脚穿过客厅,在床上轻轻躺下,不久便睡着了,到了晚上,我发现母亲醒来,经过时还为我盖好被子。母亲对我学习中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奉献的身影不时的浮现在我的面前。陪伴着我走过人生低谷之时,是我一生的财富。

母亲是我兴趣的培养者和见证者,让我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乐趣。一次无意中,我见到了钢琴,那个声音是多么的美妙,让我忍不住对它有了深刻的感情和印象,我的母亲发现了,于是便当场询问我要不要练钢琴,我当时便满口答应。于是,我从此开始了我的练琴之路。每天晚上,我的母亲总是会坐在我旁边盯着练琴,由于她的无微不至,我在弹琴方面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慢慢,我也对钢琴充满了无限的兴趣,它,将伴着我,走向对钢琴的不懈探索之路。母亲对我兴趣的培养,是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母亲是我漫漫人生路的循循善诱者,让我的人数少走了不少弯路。母亲时常教导我多读名著,多读好书,让我明白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与精神,用它们来规范我不羁的行为,让我走着正确路而不偏离航线。每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她总是会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让我懂得更多的道理。读列夫托尔斯泰,让我明白了战争的恐怖和俄罗斯旧社会时人们的痛苦。读《孙子兵法》,让我明白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和战争时谋略的重要性,读《史记》,让我明白了纵横者与谋略家的胆识。如何走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潜规则的来由 篇9

一是陆陇其愤愤然说的:“本朝大弊,只三字,曰例、吏、利。”“例”是指常规,“吏”是指胥吏,“利”当然是指物质利益。为了办事方便,下面往往要给上面好处,时间长了形成规矩,于是这笔好处也就称为“常例”。这个术语至少把“例”和“利”联系起来了。“例”不是成文法,“援例“就是按既定方针办,里边的好大一部分都属于潜规则。

二是韩振有准确剖析的:“天下之事谁为政?二显、二隐。……何谓隐?曰:内掌曹郎之事,以代六部出治者,胥吏也;外掌守令、司道、督抚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是皆上佐天子以治民事,而其迹不见者也。”隐和潜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即都不是公开的、一目了然的。不仅规则,而且人也分隐性和显性,官员是公开出面的,但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胥吏和幕僚们帮忙制订的,所以不仅有潜规则,还有幕后的决策者,有制订潜规则的人。

《潜规则》一书主要讲的是官场上的事情,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游戏”多得很,并不限于官场,而且错综纷繁。比如在战场上,“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大约就是不成文的规定,讲点仁义的遵守它,不讲仁义的照样把来使推出帐外斩首祭旗。官方正式颁布的制度、规则林林总总,但也许其中的法律最能说明问题。正式颁布的法律条文通常被称为成文法,但法律条文的增删和修订永远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形势的变化之快往往出人意表,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地点发生的特别事情往往无法用成文的东西去套用,所以在清朝除了《大清律》以外,还有《大清律集解附例》,把一个个判决基本符合原则、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附在后面,万一官员在下面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循例”办理。

其实法制国家也有法制国家的麻烦。文件出台得再快也赶不上形势变化得快,所以美国的“修正案”总是层出不穷。古代中国不是法制国家,而且比较讲究“祖宗之法不可变”,官员不愿意冒违背祖制的风险,于是处理一些前所未遇的事情时主要根据成例。但成例完全是个案,越积累越多(其实成文的文件也已多得受不了,即所谓的案牍),靠读圣贤书上来的官员很难迅速熟悉。特别是到了地方,许多当地的事情盘根错节,复杂异常,等官员调查研究完了(基本相当于今天我们完成一个基金项目的时间),差不多就到了任期。因此这个实际的决策权、至少是决策建议权,就落在了世代继承的胥吏手中,所谓“官无常任而吏有常任”,“今天下无封建之国,有封建之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条原则,叫“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制度不能轻易改,它基本上是刚性的,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就需要创造具有弹性的“潜规则”,否则就办不成事。吴思的书中涉及到官场贿赂背后的一个制度原因,那就是明清官员的工资太低。后来雍正皇帝搞了个“养廉银”,不管起了多大作用,好歹是做了一点制度上的变革。一般来说做制度变革的很少,因此即使是好官要想做点好事,也要按“潜规则”办事,否则给百姓做点好事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正史里面记载官场“潜规则”时总是采取批判、贬斥的态度,那虽然不错,却有些片面;如果读读张居正等等政治家的文集或者日记,就会生出些个同情理解之心。这里绝非为那些潜规则黑幕开脱,而是说那些显规则出了毛病或极不完善,又不知道或不愿意去改造,才造就出、至少是无法杜绝潜规则的存在。

像文章开始时那两段引文暗示的,胥吏是罪恶渊薮,吴思的书也说官员的堕落是他们的教唆。表面上看的确不假,可往深里一琢磨,胥吏也颇冤枉。按说在偌大一个国家机器里,文书工作和实际的操作是极其必要的设置,但是他们不仅工资低得可怜,而且几乎没有在官僚阶梯上攀升的可能,你让他有何幸福前途可言?制度或者显规则不给他们活路!农民被政府的苛捐杂税逼得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从外部动摇那不合理的制度,我们不仅同情而且赞成;胥吏被制度逼得活不下去,利用手中职权,从内部侵蚀那不合理的制度,我们却把他们当作不合理制度的替罪羊。

读官僚写的史书多了,也容易被那里藏的绳子牵着走。

吴思这部书让我多想了许多东西。潜规则是怎么来的?它是显规则缺陷的弥补者。书里讲的多数例子都是权钱交易好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等事?因为靠显规则办不了,或者很难办。像书里写的老百姓批化肥、安电话这类事,不是不正当的事,但走正路办不了,只好花钱。这是什么毛病?把问题推到资源短缺那里是不负责任的话,还是制度的问题,因为必须有能够协调某种状态的制度。我花点钱,把事儿办了,虽然冤枉,但也比没办好。也有许多是办坏事,比如买放犯人、少交赋税等等,那是法制不健全,同时缺乏道德建设的结果,制度里留下了许多空子给坏人钻。

这个意思其实在吴思的书里也有了:“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如果要我补充一下,那就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如果不是把好人逼死,逼反,就是把好人变坏。潜规则就是后者创造出来的。

此外,往大里说,在官场外,在社会上,也有许多潜规则。其实也就是相对于成文规定来说是“潜”而已,在实际生活中比法律条文还名正言顺,还冠冕堂皇。比如民间的习惯法,那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虽然与官方的规定不相符合,甚至截然对立,但却是公开奉行,根本用不着偷偷摸摸,私下交易,算不算“潜规则”呢?梁治平、黄宗智都研究民间习惯法,不仅是历史上,就是在现实社会,好些案子也不能按照成文法规定的那么判决,法庭上要考虑具体的情境、人们长期接受的规则。这时候使官府觉得为难,从理性角度他应该按条文办事,但那样的话大家都不能接受,所以得按老百姓的习惯走。你也可以说这里有文化的劣根性,但也有我们的制度太理性化、缺乏实际操作功能的问题。

权钱交易是件坏事,但那是送礼这个民间习俗的一个不好的表现。人类学家写了不少关于礼物的研究(比如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使我们知道了礼物的社会功能。礼物是需要回报的,同时也是回报的形式,有的回报是物质的,也有的回报是精神的、情感的。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需要沟通,需要互相帮助,需要某种东西作为联络和加强感情交流的纽带,男孩送女孩99朵玫瑰是希望她和他“拍拖”或者嫁给他。因此礼物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之一,送礼行为是一种民俗。但这些东西都没有写在文件上,因此都是潜规则,如果显规则或者制度比较完善,礼物就还是礼物,而不会变为贿赂。

吴思的书的确可以拉开许多人的话匣子,虽然他讲的这些事许多历史学家都讲过,但后者却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后者往往把历史与现实不知不觉地分离开来,使在现实生活中蹉跎的人们无法提起兴趣。我其实还有许多话想说,但最好还是留下两句话之后打住:潜规则是个很大、很大的东西,它不完全是个坏东西,坏东西只是它的一部分;与此相应,显规则(或者“明说的”规则)不见得都是好东西,并不只是说了不做或者不被当真的问题。我真诚期望吴思钩稽史料之后,再写本关于历史上的显规则的书,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知道那些不好的潜规则为什么存在、或者潜规则被坏人利用并改造为坏东西的原因所在。

打破规则的作文 篇10

关于打破规则的作文

导语:我们一直在听无规则不成方圆,但就因为这样,我们一直生活在规则的铁笼,我们要成长就要打破规则,破茧成蝶。欢迎阅读。 第一篇:打破规则 听惯了人们说:“规则就是力量。”看惯了大多数人按规矩办事,在不经意之间,我们便被规则绑架,渐渐地失去自己的创新精神,于是在特殊时候往往不能成功。 我们每天学习的所谓的“知识”,它也会让我们束手就擒。比如数学,它里面的“规则”可真是数不胜数,但是除了对付考试和特殊工作以外,在实际生活中是百害而无一利,现在学习的什么所谓的“三角形”、“圆”、“四边形”、“一次函数”等等,都是一些无大用的知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绝对规则的图形和变化。难道生活中的捷径有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吗?没有,几何及代数的最值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爱迪生有一次将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灯泡交给一位平日里非常恃才自傲的研究人员,请他准确地算出灯泡的容积。那人随手接过灯泡轻飘飘地说;“太简单了”两个小时过后,爱迪生来问他答案,只见他桌子上到处是公式,但算了半天却还没有一个结果。爱迪生就拿起一杯水倒满灯泡,然后将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中,灯泡的容积就被轻而易举地显示了出来……这个事例中,爱迪生打破了规则,放弃了几何这一种愚蠢的办法,才得以正确地球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即使是最有知识的人,一旦被知识中的规则控制,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古今都是如此:在亚历山大大帝攻入小亚细亚后,遇到了“无人能解”的“戈第安之结”,亚历山大大帝随时了无数次,也未能解开,但他却解开了规则,用佩剑一下子把结给挑开了。 当常规的大紧紧关闭、无法敲开时,当常规的力量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就应该向亚历山大大帝解开死结一样,放胆、放脑,一刀砍下去,用自己创立的思维打开成功的大门。 第二篇:打破规则 生如一场游戏,既然是游戏,就会有一定的规则。 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千年古训已经深入人心。所谓“规矩”就是一个方形的大铁笼,他将进入游戏的人一一锁在里面。 生活中,总是有人认为--桌子永远都是方的。甚至,到最后他们都不承认有圆的桌子。这就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定的规则。 规则这把思想的锁可以锁住一切有思想的生物,当然也包括人。花开花落,这是大自然给花儿的规则;水往低处流,是大山给河流的规则;弱肉强食,是生态给动物们的规则。在这些规则的控制下,花儿永远不会结果,河流永远不会倒流,动物也永远不会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被捆住了,就永远也不会想到挣脱,什么都活在无穷无尽的规则下。 也许,并不是万物都会默默忍受这样的束缚。于是便有了破茧成蝶的神话。 毛毛虫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层厚厚的茧,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软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这就是她的规则。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破的往表示抗议。但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的谁了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谁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和追求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慰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得到了关于生的勇气。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硬用牙齿把这些讨厌的丝一根根咬断,她咬破了自己织下的茧。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间的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原来,就在她思想开始改变的那一刻,她的背上已长出了两只粉的翅膀,她已--破茧成蝶。 破茧后的她是美丽高贵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是精神上和内涵里的。 上帝给了我们思想,我们却用各种各样的规则将思想死死的锁上,这是愚蠢的。用勇敢的拼搏和坚强的信念去打破规则,突破自己思想上的茧,就一定会演绎出不一样的神话。 努力让自己破茧成蝶,上帝会借你翅膀。 第三篇:打破规则 大家都看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吧!它讲的是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竟来到了东方魔法学院,学习魔法。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巫师,还保护了魔法石。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第一感受是:非常棒! 为什么?因为它立意新。就哪《哈利波特》来说吧。他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写成哈利波特要打败其中某一个坏人,然后圆满结束。他整部影片飘飘扬扬,没有明显的结构,像一个很大的泡泡。 《哈利波特》在美国的票房收入达到了一亿美元,大人小孩都看的津津有味,而在中国相对而言就没这么畅销了。只要我们小孩子喜欢,家长不喜欢不说压根就反对我们看。为什么?两个字-守旧。 想象可以创造奇迹,如创作《哈利波特》的作者本来很穷,就应为写了这部剧本成了亿万富翁。 《哈利波特》与传统动画片不同之处就是它冲破了传统的规则,把不可能的事写进现实生活中去而这种离奇的想象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想象,中国动画片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厌烦。你打开 央视台不是“大闹天宫”就是“哪吒闹海”。我看,要不是外国动画片进入我国,中国的思维早僵死了。 中国的那些作家来来去去就抱着四大名著写,什么大话西游、齐天大圣孙悟空还不是西游记吗? 在此,我要说中国人在不突破传统规则,干脆抱着四大名著等发霉算了! 中国的家长都为自己孩子前程担忧,他们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是威逼利诱。禁止孩子阅读和观看就想哈利波特类的小说或影片。他们认为看这些东西是无用的还浪费时间,非让他们看作文选、奥数书或是买一大堆资料书让孩子做,搞的孩子一提起读书就头疼。一到周末也别闲着补习班已早与我们签约了。 在中国家长心里,考试分数就是学习成绩的唯一见证。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岂不是在踩别人着脚印往前走?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没有创新了。那么未来祖国科技发展的重担我们怎样挑起?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啊

美丽的规则作文 篇11

原来在春游活动中,我们总是把吃完食物的塑料袋、空盒子还有废瓶子等随手一扔,草坪上到处留有垃圾,原本环境优美的公园变得乱七八糟。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后来老师教育了我们,要热爱大自然,要爱护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从此以后,我们每次春游时都带好垃圾袋,把废物装在自己的垃圾袋里,然后统一放到垃圾桶里,公园的环境再也没有被我们破坏过。

还有一次长假,爸爸妈妈带我到上海科技馆去玩。去时我带着一丝忧虑:此时正放假,游玩的人肯定很多,里面十分拥挤,那游乐项目玩不了几个,怎么办?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每个游乐项目的入口处,人们都十分自觉地排起“长龙”,极有秩序,等待的时间比散乱无规则地拥挤的时间短得多。试想,如果大家都随意插队或蜂拥而上,那又会是什么场景呢?

上一篇:市大气污染防治报告下一篇:公务员管理科2008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