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通用15篇)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篇1

这次批改的作文在布置时,我给了两个文题伴我成长),让学生自选,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文后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亮点”,可多可少。交上来一看,顿觉眼前一亮!学生们大都写得很用心,字迹比每次都清楚、工整,层次井然,美文、雅句可观、可品。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作文的后面写出了亮点,比如,“选材好,有新意”,“首尾呼应,点题恰切”,“开头引用了名言,吸引读者”,“层次分明,每段结尾都有富于哲理性的句子”,“描写生动,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字写得工整”,“内容真实,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自己读着感到很有趣”,“终于写够600字”,“老师,这次作文我只用了40分钟”等等。我发现,让学生们自己给自己找优点简直如数家珍,谁不喜欢被夸呢,哪怕是自己夸自己!何况,仔细看来,每个人都夸得其所,确有闪亮。前两次的作文,减分最少在五分。这次因为写得用心,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文章,减三分以内的有好几篇。个别同学甚至语出惊人!雨欣同学在《诗歌伴我成长》一文中,写道:“人言李煜误国,我言国何尝未误李煜!”对于诗歌的喜爱,继而生发出对诗人的仰慕与同情。读诗,碰触出心灵的感悟,实为难能可贵!个别出现一些问题的作文,将在作文课讲评或课下指导中做处理。这次作文的经验启示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自我欣赏的能力。一个人,倘若时时处处能够肯定并发扬自己的优点,那么他会把每件事都到力所能及的最好。万物因阳光而生长、壮大。个人的能力发展、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自信力的强弱。每个成功者的背后,定然有许多强大的支撑,其中,必不可少的却是自信。但是,自信力并非天生而来,许多孩子因为自己的先天条件、生长经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原因造成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和个性的压抑。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多加关注,发现每个人细微的闪亮之处,积极鼓励,大胆张扬,通过各种丰富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在一些名师的事迹中,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并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努力成全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自我实现,不也是丰盛了自己的人生果园?

本学期,我们围绕名著阅读开展的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活动,激发了一部分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其中,老师同学的赞赏和掌声极大刺激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第一次因为不敢面对带墨镜讲故事的夏同学,后来又主动申请了一次。第二次,不仅摘掉了墨镜,表情也更加自然、舒展,声音也很活泼,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肯定!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篇2

题目已知圆O的半径为1,PA,PB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B为两切点.那么的最小值为_______.

这是我校高三第4次月考的一道试题,该题取材于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阅卷时发现该题的正确率不是很高.上讲评课时,我让一位做对的同学A讲解题方法.

学生A(解法1):设PA=PB=x(x>0),∠APO=α,则

所以

令则

令x2+1=t(t>1),则

故的最小值为

这正是笔者课前准备的方法,通过对x2+1进行换元,将函数式结构变形为较简单的形式再利用均值不等式一举解决问题,属于较好方法.笔者对学生A表扬后,认为大功告成,准备讲其它试题.

1.1 课堂意外

这时,学生B又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解法.”对此笔者毫无思想准备,怎么办,若继续解答此题,肯定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敷衍过去吧,显然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学生将要失去一次探究时机,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最后笔者调整预设,让学B展示.

学生B(解法2):设∠APB=2θ,

令x=sin2θ,0<x<1,得

故的最小值为

教师:学生B选择角θ为自变量,建立y关于θ的三角函数式,在结构上很简单也是较优解法,值得表扬.下面我们开始讲下一题……

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只听一声“烦死了……”笔者循声望去是学生C,心里很恼火,很想批评他一顿,但是忍住了,因为学生C性格比较内向,易偏激.同时新课改理念提醒笔者:“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

1.2 精彩生成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吗?如果有,请说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会帮你解决.

学生C:没事.对不起,老师!我只是认为刚才的两种解法都很好,我也想再力求寻找新的解法,可是,搞了半天,也没弄出来,所以心里烦……(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学着笔者平时的腔调:“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我也笑了笑,顺水推舟地说:“也是呀,你说说你的想法,让我们来共同想想.”

学生C(解法3):以圆心为原点,点P在x轴正半轴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圆的方程为x2+y2=1.设A(x1,y1),B(x1,-y1),P(x0,0),其中x0>1,则

可是到此我就解不下去了.

多好的想法呀!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现在学生C多么需要我们和他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这时,我适时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学生C提出了一个好的想法,只是这里涉及了3个变量,能不能消去其中两个变量呢?这些变量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看谁先研究出来.”

不一会儿,学生D举手回答:因为AO⊥PA,所以

又x12+y12=1,所以x1x0=1.所以

故的最小值为

笔者不禁拍案叫绝,该题通过建系将向量坐标化,再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将问题简化,隶属好方法.此法的难点在于利用AO⊥PA,找到x1x0=1的关系,从而为消元创造了条件,该解法也引来学生一片喝彩.

2 教学思考

从该课堂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必须探寻和重视学生的观点、想法.探寻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备课、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孩子眼里的数学与成人眼里的数学是不一样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怪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不是纯数学的东西,但体现了孩子们可贵的思维,老师如果能够欣赏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更能保护好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如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备课狭义的理解为写教案,或者抄教案,更有甚者把教案当成了“负担”,这样备课就如同作秀,把备课理解成为课堂设置预案、规定程序,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对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的心灵感悟,我们甚至把教师自己的能力水平设置为教学目标,从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冲突的.

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篇3

关键词:尊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工作中怎样去尊重学生呢?

一、尊重学生正确的认识

学生虽然是儿童,知识不足,但他们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经历。他们对自己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并且个别学生的看法十分正确,还给老师一定的启发。这时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看法,而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采纳学生有益的建议,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体会到老师尊重他,也会更加信任老师。例如有位老师讲《狼和小羊》到最后结尾时老师温和地问:“大家想象小羊会怎样?”一个同学抢先说:“正在这时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老师的微笑消失了。又一位學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用力过猛,撞在石头上死了。”老师的脸涨红了。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设计不符合,因为这篇文章的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还有很多同学想发言,但老师就没有给学生机会,直接告诉学生:“小羊被狼吃了,这是唯一的结果。”对于老师的结论多数同学不同意,还有的反驳说:“不,小羊没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了。”但老师还是坚持说小羊被狼吃了做结论。然后老师又说:“狼这么狠毒,你喜欢和他做朋友吗?”教室里鸦雀无声了。老师也没有再解释。正是老师不尊重学生才出现了冷场的结局。

二、尊重学生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权利,也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有的个别老师为了抓好自己的那门课的成绩,他的学生完不成作业,就让他去办公室做作业。也不告诉其他的任课的老师,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听新课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剥夺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吗?还有的老师下课已经好几分钟了,还在喋喋不休地训导学生,这样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就少了,这也是不尊重学生的权利。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学生虽然不是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但是在人格上和成年人是处于平等的地位的。我们教师必须承认这样的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的个性也是有差异的。如有的同学好动、灵活、但无持久性,易激动;有的爱静,办事较稳重,但活动能力弱,不善于表现自己。我们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弱点,最终做到全面发展。

四、尊重学生的劳动

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学习。我们教师除了认真去批改学生的作业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劳动给予关注。并且用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批评也要委婉,让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有位老师给一位作业差的学生这样写批语:虽然你的作业这次不是很理想,但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期待着你的好消息。一位学生的作文得了个高分,老师的批语是这样的:你的成绩像五彩斑斓的风筝,能否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它的生命之线就在你的手中。这样的批语体现了老师的个性,也让学生感到很新鲜,很受学生的喜欢。

真正的教师要学会多角度看待学生 篇4

目:真正的教师要学会多角度看待学生学

校:新县福和希望小学教

师:李日

期:报 告 心 得 体 会

心 2013年5月15日

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

——真正的教师要学会多角度看待学生

2013年5月11日,我参加了新县教体局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班级》专家报告会,聆听了韩玲和刘霄两位老师关于《直面教育新问题,智慧化解寻对策》、《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在专业成长中寻找幸福的支点——发展学生,成就自我》等相关主题的讲座,听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的确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我是一名只有将近四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有时很迷茫。刚开始我以为跟学生打成一片,尽量去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就行,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一来,根本就管不住那些调皮、习惯差的学生,我付出了艰辛,却收效甚微。后来我开始改变管理方法,我变得很严格,我每天板着脸,将严肃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结果学生表面上很服从我的管理,很怕我,但是内心却很叛逆,很抵制我的管理。我也经常自我反省,感觉自己非常尽力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呢?听了这次讲座后,我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真的需要努力学习,更新管理方法。

——“教师要学会多角度看待学生”

韩玲老师讲到:对于问题学生,我们需要做的是:你可以不赏识他,但你必须接纳他,因为他是你的学生;改变所能改变的,接纳所不能接纳的,不能改变的。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活泼可爱,也不是每一个都聪明善良,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班级里面始终存在着这样的群体,也许是留守儿童,也许是单亲孩子,也许是重组家庭,也许学生家长是残疾、无劳动力,甚至是孤儿。由于很多原因,他们可能会孤僻、自卑、彷徨、堕落,他们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成绩差„„因为他们是孩子,就会有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惑、疑问,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不要把想象的东西摆在桌面上”

在管理学生方面,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捣乱时,不分青红皂白就狂批一番,最后发现孩子流泪了,那泪水究竟是悔恨的泪水还是委屈的泪水呢?值得思考„„其实,像韩玲老师说的,看见什么解决什么,不要把想象的东西拿出来,把握住什么是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了,不是批评出来的,在教育过程中,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韩玲老师讲到:这些老师都是本着为学生好,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都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一来,站位就站反了,站位就站错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给学生造成了伤害,所以学生和家长就不买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智力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他们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叫做先跟后带。

我仔细思考,我觉得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不能直接去批评他,这样更会打击、伤害到他们,我们应该关注他们心理,从心理需求入手。我们应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去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再去引导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生的行为使我们下不了台,很尴尬,而我们要做的是包容、理解!

——“认真对待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学生” 韩萧老师说过“:只有饱满的种子,才会破土成长。只有脚踏实地的教师,梦的种子才能在教育的沃土中成长。”是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教师应该尽量把批评教育的过程理解为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发现学生问题之所在,换位思考,努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变被动的说服教育为主动的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实施批评教育过程中,教师客观上处于权威的一方,强势的一方,而学生则处于弱势的一方。批评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建立在于学生人格不对等的关系之上,更有甚者,将批评教育的过程演变为施虐与受虐的过程,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掌握。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需要我们用心来思考。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态度和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连带伤害。面对学生的错误,要指出,不要指责。

教师要学会放手 篇5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当“导演”的角色,做一名新形势下人民教师。

以前,在教学中,我总是放不开。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因此,一节课讲授当了大部分时间。换句话说,也就是过去称之为的“满堂灌”。由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在十到二十分钟之间。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我曾经非常困惑—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积极的参与课堂,上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呢?

课程改革以来,我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贯彻实施。比如,我在讲“数一数与乘法”一节课时,根据教材创设“儿童乐园”的情景(情境中有些学生在乘坐电动小飞机,有些学生在乘坐电动小火车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一情境后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有较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能力的强弱等提出多种数学问题。通过相互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仅建立了乘法的概念,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张扬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比如我在讲五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时,遇到一道这样的题:6名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

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问题一提出。整个教室顿时沸腾起来了,同学们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当时一名叫李政道的男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知道,小强的方案不公平。因为6个面大小不相等,面大的投掷后容易着地”。当时我被震撼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考虑问题这么全面。我当时对他说:“李政道,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当时同学们向他投以羡慕的目光。他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时有几个学生做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课堂呈现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学习中的成就感。

教师要学会倾听的随笔 篇6

做为教师,我们要倾听孩子们的什么呢?

由于孩子语言表达不太完整,条理性较差,有的还“半生不熟”地夹杂着说。所以我们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说和言辞,从中了解他们的需要、思想与个性。

1、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动机。

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表达出来的,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词,一个问题或不经意的一声感叹,教师应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应答。如:“我们可以小组合作吗?”这说明他们需要互相帮助。

2、倾听学生的思想与情感。

学生的各种声音均蕴含着快乐、厌恶、悲喜等各种情感,隐藏着思想观念。我们要倾听孩子们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去理解学生的表达。比如学生在互评的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们只会说别人的不是,其实不然。“你算对了,以后请把字写得大一些,好吗?”“虽然他算错了,但他的字写得很漂亮,以后小心一点好吗?”从孩子们的这些话中,可以听出他们懂得欣赏别人,并会提出合理建议,不只是给别人挑刺了。

3、倾听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调表达时,能体现他们不同的个性。善于倾听的教师能从学生的语言中了解他们的个性。有的大方,有的胆怯;有的乐观,有的自信;有的只是个随声附和的应声虫,没有自己的主见。

教师要学会沟通 篇7

1. 与校内同事的沟通:重在适意

沟通说到底就是信息交流, 是一方主动谋求另一方换位思考或者提供信息。凡要沟通都是有明确目的的, 因此主动的一方总是要选择适当的场合, 把经过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传递给对方, 或者请对方就某一范围提供信息。教师在校内与同事的沟通, 目的也是明确的, 就是为了自身的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增长自身的智慧或者是消除同事的误解, 为自己构建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沟通是双方的互动, 作为主动的一方, 也是有求于他人的一方, 在请求对方时, 需要满足对方的意愿, 展现自身的真诚和礼貌。

(1) 真诚。有沟通互动需求的人, 总希望他人真诚地对待自己;沟通互动都是对等的, 故而也应该考虑到自己是否真诚以对。沟通作为一种手段, 需要表达能力, 需要争辩能力, 需要倾听能力, 也需要设计能力, 我们不难看到, 有许多具备上述诸种沟通能力的人, 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度沟通,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缺失沟通的前提条件——“真诚”。谁都不愿意得到扭曲的信息, 同理, 自己也不能给对方片面的甚至有违事实的信息。诚意在自己看来是一种意愿, 而在他人看来则通常是一种行动表现, 像“程门立雪”就是透过行动来体现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沟通之难大多是因为缺乏诚意, 为此教师谋求沟通时特别需要用诚意来叩开对方的心扉。

(2) 礼貌。如果说真诚重在内心世界的话, 礼貌则是外在表现;如果把真诚看做是自发的约束的话, 礼貌则是经过加工的心理表达。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际活动都离不开礼, 礼节表达的是秩序, 礼貌释放的是尊重。礼貌不仅是自身修养的表现, 也是对方满足自尊心的重要载体, 人们通常把自尊心的满足视为最大的报酬, 而礼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或者初步完成了满足对方自尊心的任务, 由此可以认定, 礼貌是人际关系运作的润滑剂。每个教师都有其优势智慧, 也有其短缺所在, 每个教师身上都会有些成分是超乎我、近乎我以及低于我的, 同事沟通旨在争取对方优势项目的支持, 不能因为对方同时也存在劣势项目而取消礼貌待遇。

2. 与引导对象的沟通:重在适时

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根本目的都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一样, 都是未完成的人, 都在不断促进和生成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进程中, 每个师生都按照自己的天性在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没有一个人发展的背景、条件、动机和轨迹是完全重合的, 即每个人的发展都存在差异性;没有一个人的发展是直线的、匀速的, 即一个人在生命进程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时永远无法复制既往任何一个案例, 在与学生沟通时永远处于创新之中。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学生在发展中的不确定性, 因此沟通的时效也就特别重要, 教师就得着力做好综合分析和把握时机两项工作。

(1) 综合分析。把与学生沟通和与教师沟通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从出发点看, 与教师的沟通重在利己, 与学生沟通重在利人;从方式看, 前者是交流, 后者是服务;从目的看, 一个是发展自己, 一个是发展学生。显而易见, 在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上, 教师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和沟通时机都必须明显区别于沟通教师。学生是引导教育的对象, 心智幼稚而脆弱,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独生子女备受溺爱等缘故, 当前的学生多数个性强烈, 自我中心意识突出, 这些特点加重了沟通的困难。教师与学生沟通之前, 不仅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还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年龄、性格、兴趣、阅历和需求, 甚至要注意其阅读倾向和阅读量, 要注意其交际群体, 乃至于服饰、谈吐, 换言之, 就是尽可能细致、全面地搜集和筛选学生的有效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 这是保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

(2) 把握时机。所谓时机, 也就是满足条件要求的时间点。满足条件要求就像果子成熟, 时候未到则果子生涩, 时候一过则果子离蒂脱落。果子成熟的时间点是受到内因和外因制约的。人是感情动物, 感情是千变万化的, 不像果子那样大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人而言, 条件成熟的时间节点难以捉摸, 外在条件足够而内心不适也就是时机未到, 内在条件满足而外部环境稍有变化也就时过境迁。在与学生的沟通上, 教师占有信息量大的优势, 阅历经验比较丰富, 掌控着沟通的主动权, 但所有这些, 并不是沟通成功的决定因素。教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 预见情势和创造条件, 在合适的时机到来时, 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落实既定的工作。

3. 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在适度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最不在意的恐怕就是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 家校沟通常被误用为告知学业成绩或者“投诉”学生不端的工具, 虽然很多教师深知“知子莫若父”, 但很少有教师愿意真正从学生家长那里获取学生信息或者促使家长给子女施加适当的影响。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特殊嗜好、意外经验等,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或者发展类型, 而这些信息, 学生家长掌握的远比教师多;学生在校外的活动, 家长掌握的也远远多于教师。教师愈是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 就愈能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但此类沟通稍不留神就有刺探隐私的嫌疑, 因而必须适度。

(1) 次数。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次数较多的是班主任, 科任教师相对要少得多, 个别教师可能一年里都难得与学生家长有过沟通互动。沟通过少是不合适的, 它不利于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成长;沟通过频也不合适, 它将给教师或者学生家长带来额外的身心压力。然而, 什么才是合适的次数, 没有一个权威的规定, 也不可能有权威的界定, 这是因为它牵涉到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 任何一方有要求和响应的变化, 或者有情绪态度的起伏, 都能够影响沟通的次数。影响沟通次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每次沟通的质量, 沟通中会出现大量的垃圾信息 (包括虚假信息和无效信息) , 垃圾信息的出笼往往是无意的, 但它们却能使家长或教师因误判而产生误导, 导致学生因为受到误导而产生发展的停滞甚至脱节, 从而影响下一次沟通的意愿。

(2) 力度。沟通力度与教师的关注程度和沟通能力成正比, 沟通力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针对准备工作而言的, 通常情况下, 沟通力度的加大, 可以使教师从学生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评估学生, 有助于教师随后综合运用各种有效信息与学生沟通。教师还可以在有利于学生的前提下把一些可以公开的信息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 适时制订出合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措施, 特别是利用信息压力来校正学生的发展方向。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信息压力具有使个人被迫与群体一致的力量, 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 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1]教师可以同家长及其他教师联手来跟学生个体进行力度较强的沟通, 甚至可以引导和动用学生所在的群体给予信息压力, 推动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综上分析, 教师要更好地教书育人, 就要把与同事沟通、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学好、做好, 促进自身更加全面的发展。做好沟通, 就是成就自己;做好沟通, 也能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收藏首先要学会欣赏 篇8

“收藏一定要和欣赏审美相结合,学会欣赏是做好收藏的基础。”听了这话也许不少人会问,收藏品应该都是有欣赏价值的,怎么说还要与审美相结合呢?其实关键在于一个视角,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单纯的收藏去购买藏品,而是首先要立足于欣赏审美的出发点,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欣赏是成功的前提

小张和王老师是不错的朋友,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深厚的交情还在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股市的把握,几年下来两人在一起相互之间有商有量,共同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手头的资金也出现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钱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考虑下来最终决定还是各自拿出几万元来投资收收藏品,那时是在1996年,收藏的热潮刚刚开始兴起。

不过在对收藏品的选择上两人的思路却出现了分歧,小张的观点是藏品的关键在于“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收藏品也是投资,所以就像股票一样主要在于‘捂’。”而王老师的心态则是大为不同,他认为收藏品首先在于欣赏,在这基础上再去考虑它的集藏特性,“这不像股票这样的金融资产,如果一样东西你自己看了都不喜欢,那为什么还要去收藏它呢?”不同的思路导致了不一样的选择,小张购买了当时非常热门的邮票小型张,100张邮票一封,几十封小型张就这样被他捧回了家。由于都是“原装”的按照当时的投资习惯小张根本就不敢打开包装盒,更谈不上欣赏了,买了个旅行袋他把邮票都“藏”了起来。而王老师本来对绘画就颇感兴趣,他最后看中了一幅油画,画面上的景色非常优美,让人浮想联翩。他把画就挂在了客厅里,每天下班回家会静静地看上那么一会儿,有时还邀请一些朋友到家一起饮茶品画,这种感觉让他感到非常满足。

现在,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最终的结果可能当时他们两个人都没有料到,小型张的价格起起伏伏之后又回到了面值以下,但那幅油画的价格现在却已经达到了20多万元。对此王老师的感觉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说:“当时也没有想到画的价格会涨得这么厉害,但我更为看重的是这10年来它带给我的乐趣。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可能你喜欢的别人同样也会喜欢,追捧的人多了,这样它的价格自然而然就慢慢上去了。”

集藏要避免进入误区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篇9

今天下午学习了吴吉春局长关于《现代教师成长的武器:修炼》的报告讲座,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很多观念都在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吴吉春局长的报告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成长的方向,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自我成长并不难,只要我们多多进行自我修炼。

吴吉春局长关于教师要学会反思提高的观点对我的冲击最大。在报告中吴局长告诉我们在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实践中,造就“反思型教师”成为人们的共识。要造就反思型教师,首先要了解反思的内涵。“反思”一词,最早源于佛学,是指人对照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剖析、自我谴责、自我律戒,以达到灵魂升华。反思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明辨事理,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问一位老师在干什么,其回答无外乎:“上课”、“备课”、“批作业”等等。

我们的教师都被繁重的日常工作所淹没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是年复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作为一名会反思的教师要学会:实践、写作、思考。

这也让我想到了《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经典阐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想收获学问,就必须做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不能及时的进行反思。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书育人,其实反而成为了一种“吹牛”。有知识,但没有真思想,不能灵活机动地运用于现实中。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而且这一“罔”不但在老师身上扎下了根,更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停留在学生的身上。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我想除了大量的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而且我们还要将这一反思,看做是自我修炼的一部分,自我提升的一种途径,享受着这样的修炼过程。

正如吴局长在最后引用刘次林博士说的话一样:“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让我们努力修炼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吧。

高三学生作文:学会欣赏 篇10

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春天逝去了,不惋惜;

美丽的流星划过天际,留下的痕迹消逝了,不惋惜;

娇艳的鲜花欣然开放,却不过昙花一现,过后就凋谢了,不惋惜……

____惋惜的是,我没能及时把握,欣赏它的美,它的艳,它的特别之处。

昨日,我欣赏了各具风姿的季:

欣赏中的春,妩媚多姿,犹如一位风情万种的少女,飘柔的柳絮为它伴舞,清澈的流水为它伴奏,娇艳的花朵为它点缀……妩媚多姿的春,令人眼前一亮;

欣赏中的夏,热情的似火,犹如一位对未来充满热情的女子,火红的太阳光芒四射,洒向大地,满树的绿叶泛着光泽,郁郁葱葱,池中的荷花娇嫩欲滴,清澈的池塘是他的舞台……热情似火的夏,令人无法忘怀。

欣赏中的秋冬,恬静柔和,犹如一位温柔似水的女子,令人无限向往。

今夜,我欣赏了灿烂的流星____夜,静悄悄的,无边的夜空上有一圆金黄的圆月,周围点缀着几颗“钻石”,一切是那么的和谐____忽然,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又有一个人死了吗?”望着那颗美丽的流星,我自言自语道。那颗流星,似仙女手中的魔法棒,那么细,那么奇。一瞬间的划过,却在我的欣赏中流留了好久__

欣赏真好!

迷人的美景固然值得欣赏,可美文也值得细品____美景离不开美文。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折服于美景,由美景启发灵感,从而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西湖的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巧妙地描绘了夏日小池的情趣……这些诗词的精华无不需要我们的细细品味,慢慢欣赏,才能体现出。

教师要学会“倒水”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重新品味这句话,不免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具备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甚至不乏研究生,知识水平相对于小学教学内容而言,应该达到远远大于一碗水的条件了,可实际教学中,纵观近几年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不能胜任教学,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虽然有“一桶水”,但没有学会“倒水”。

《学记》中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大意是说:只有知识,还不具备做教师的资格,能广博地采用灵活有效、启人心智的教学方法,才有能力胜任教师工作。

今天的教师,要多多学习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地与老教师交流,在实践中多磨炼,学会“倒水”,得到“卖油翁”倒油的技能,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教师要学会“倒水”,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向老师“取水”。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内心有自我学习的动力,认识到与老师交流问题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才会爱上教师的课。

如在教学中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创设学习情境;使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教材内容引入趣味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多种教法配合使用,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跳起能摘桃子”,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在提高;对学生的学习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等。这样让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学生“取水”的兴趣。

教师要学会“倒水”,既要看“碗”,还要讲究“倒法”。如果你提起一桶水,不看碗的大小,直接向碗里倒,其结果不是倒不满,就是把碗打翻。这就需要我们对知识水平、学业能力、个性气质等存在差异的学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对成绩优秀、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学习课外知识,不要止步于教师的“倒水”,要培养他们“汲水”的本领;对大多数成绩中等、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平均分配,要掌握好每个学生的吸收能力,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要“倒满”,可以倒给他满满一杯,可以倒给他半杯,只要学生能喝完,并感觉非常舒心,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简单的“我要学”变为自觉的“我会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取水”的能力,当学生需要水的时候,知道到哪里去“取水”,怎样去“取水”,这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应是学生的指路者,是学生取水的拐杖,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一桶水”中,从社会中、生活中、实践中不停地汲取,来装满自己的“一杯水”。

教师要学会“倒水”,还要讲究效率。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是否是一样的,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犹如将手提水桶升级为自动饮水机,教师的职责就是供水管理员,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适量的供水。多媒体设施就是一台现代化的“供水机”,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提高“倒水”的本领和技艺。

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有着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声光动画、音像剪辑、粘贴复制等组合技术,让课堂更为生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拥有“一桶水”的同时,多多学习“倒水”的方法,让学生在汲取“一桶水”的过程中,学会开掘更多更深的泉眼,将老师提供的潺潺小溪开拓为滔滔涌流,滋养未来的人生。

教师要学会“看”作业 篇12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掌握多少, 掌握程度怎么样, 会在作业上有一个直观的反映:错得多的地方, 肯定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没有吃透。通过作业, 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给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二、看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作业书写, 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至少反映出在当次作业时的心情:书写流畅无误, 说明学生做作业时心情愉快、态度认真端正;书写得潦草混乱, 则说明学生怀着应付的态度在写作业;常用的字写成了错字、别字, 学生写作业时肯定注意力不集中;而如果前边认真后边潦草, 则可能是作业量较大, 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可以说, 通过作业前后笔迹轻重缓急变化的对比, 可以了解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理历程。

三、看学生的学习特质

学生的学习特质会在作业中有一个显著的表现:做题思路完全模仿课本案例或教师的课堂例子, 说明学生喜欢蹈规循矩、按部就班, 这类学生模仿力强但创新不足, 应给他们多布置一些变化较大的题, 锻炼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题步骤尽量省略, 避繁就简, 说明学生自主能力强, 学习有大局观, 应在规范性上对他们多做要求;作业思路另辟蹊径, 不按照老师的路子走, 说明学生有创新意识, 善于拓展, 自学能力突出, 自选作业应是他们的最好选择。

四、看学生的学习态势

高三学生作文:学会欣赏 篇13

在我们班就有一个人,他的缺点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一样,但正因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对象。他人个子矮矮的,体型瘦小,肤色暗黄,短短的头发,经常蜷缩着身子,让人在人群中很快就能发现他。

在老师眼里,他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很天真,幼稚,喜欢引人注目;他是个淘气的孩子,总喜欢打闹追逐,去当个小丑。在这个班级里他每天总能想出一些新颖的事情,让我们开怀大笑,拥有好心情。

他虽然学习不好,但我们很欣赏他。虽然他一天到晚都在不停的惹事,让老师收拾他惹下的祸,但他却是我们班的宝,是我们的开心果,是开心的小丑。

在神圣严肃的课堂上,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让老师开怀大笑,也可能让老师发怒,停止上课,扭头就走。一次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提问,他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have a boy friend?”让老师很尴尬,无言以对,老师的脸红,那时这个问题引起了班上哄堂大笑,这时的他是开心果。还有一次,他上数学课,自己不认真,还影响他人,老师责骂他,他却死活不承认,把老师气得面红耳赤,叫我们自己预习,不讲新课了。

小学生优秀作文:学会欣赏 篇14

伴随着一阵蟋蟀声,秋天来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片金黄色,只有一块块的麦田,向大地炫耀着它美丽的绿,或许是秋姑娘不愿意大地只是清一色的金黄,而故意点缀上的吧?不过也好,让我们能在茫茫的金色海洋中找到能照亮我们眼睛的东西。

秋天象征着收获。现在已经过了收获的时间,但依然能想象的到当时的`情景:玉米为了迎接秋,换了上了一身黄色外衣,长长的胡须被秋风抚着,像一位老者;棉花热情洋溢地绽放着别样的花儿,白白的、软软的、鼓鼓的……农民的脸上早已挂满了笑,在忙碌中喜悦着、收获着、满足着。这时侯也只有喜鹊和麻雀在树枝上喳喳地叫着,不是秋天太孤辟,而是别的鸟无缘欣赏这美丽的秋。草野中的蟋蟀声打破着安静的夜,它不像夏天的蛙和蝉的叫声一样,而是充满了喜悦。

秋叶不知何时落了。不觉问自己:叶的落,是风的无情,还是树的不挽留?或许都不是,或许它春天的抽芽就是为了等待今天的飘落吧?她的落也是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存。突然感到也是那么无私,它预示着春的到来,增添着夏的光彩。

秋雨来啦,绵绵的、软软的、凉凉的。拍打着满地的落叶,溅起金色的水花打出一个个深深浅浅的水窝。树静静地站在那里,任凭大自然冲洗着他身上的污尘。鸟仿佛还不尽兴,在雨中穿梭,飞鸣着,没有任何约束,只是尽情地享受着羽毛被雨点拍打的乐趣。

秋风萧瑟,吹落了满树的叶,为大地铺满了金黄,为农民拂去了汗水……

秋天,没有春天的百花齐放,没有夏天的荷塘月色,没有冬天的洁白神圣。只是清一色的金黄,但在人民心中的份量却不比春、夏、冬逊色。

教师成长要学会反思 篇15

一、反思的内涵和作用

(一) 反思的概念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 反思, 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 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都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和职业能力。因此, “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 (G.J.Posner) 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就将大受限制。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二) 反思的特征

1. 自觉性。

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 你就会觉得不断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 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更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 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2. 超越型。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 发现问题则深思, 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 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3. 个性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 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 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在窗口, 遥望星空, 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 所以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三) 反思的作用

卡德尔海德曾说:“成功的有效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分析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 课堂环境, 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可以说,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1. 反思性教学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

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经验, 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 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按照教育家杜威的说法, 当教师进入反思时, 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 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2.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解放”的思想, 认为教师实现自身解放, 摆脱“遵照执行”的被动局面, 回避家长制作风和权威论, 必须专业自主。而通向解放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就是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 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 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 使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另外, 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 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 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 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3. 反思性教学可以从各种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实施反思性教学, 并不要求面面俱到, 并不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 而是可以注意自己的某些薄弱方面, 侧重某个环节, 有的放矢, 各个击破。从单个环节的提高入手进而逐步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备课中, 可以专门训练引入这个环节, 课前设计几种不同的引入方式, 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加以鉴定比较哪种引入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课程。这种方式使教学水平的提高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点上, 既有实效性, 又增强教师的成就感。

4. 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是一种道德职业。教师的道德意识的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投入程度。一般来说, 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教师, 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或迫于外界压力, 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可是反思性教学, 使教师自觉地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 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是增强教师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反思的内容和方法

斯巴克斯一兰格 (G·M·Sparks—Langer) 提出了反思的三种成分。第一种是认知成分 (the cognitive element) , 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第二种是批判的成分 (the critical element) , 指的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 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 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响教师对情境的理解, 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式等。第三种是教师的陈述 (teacher’s narratives) , 指的是教师自己的声音, 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及他们对课堂教学所做出的解释等, 这种对实际情境的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那么, 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呢?

(一)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 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将出现争议等。这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 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 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 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 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 展开研究活动, 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 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 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 不断反思,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三)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 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 收集各种教学“病历”, 然后归类分析, 找出典型“病历”, 并对“病理”进行分析, 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 在此基础上, 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 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 又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 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剖析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 我们可以认识到, 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 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 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五)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 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 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 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 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 那么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 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 得到教益。

(六)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 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其内容是否清晰, 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 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哪些做得还不够好, 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 学生学得是否愉快, 我教得是否愉快, 还有什么困惑等。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怎样写反思

那么, 怎样写好一份成功的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

(三)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 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五) 写“再教设计”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 “教然后而知困”, 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 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书海寻宝。反思, 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习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反思, 善于反思, 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 才会有利于提高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才会加快。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 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 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 建构自我,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雄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7 (4) .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六岁以下的儿童故事下一篇:孤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