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精选11篇)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1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19世纪上半叶,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技术文明的兴盛,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人类的前途、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预言基督教设想的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通过掠夺战争、经济剥削和阶级冲突已经表现出来.而且,在机器大工业生产面前,劳动者失去了自主性,被一种异己的力量所控制.资产阶级思想家预言的人间天堂在一步步走向地狱.人们被一种孤独绝望的情绪所笼罩,感到前途渺茫,人类的理性陷入危机.

作 者:刘晓云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3)分类号:B0关键词: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2

(一) 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 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 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 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 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 世纪20 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 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 作家思想上的自由, 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 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 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 可谓各有特性, 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 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 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 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 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 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 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 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 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 年代文学、90 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 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 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 包容的, 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 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 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 “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 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 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 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 周作人这样解释,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 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 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 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 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 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 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 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 反映日常生活, 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 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 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 又不想放弃文学, 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 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 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 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 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 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 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 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 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 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 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 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 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 邻里间的猜忌, 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 池莉的《烦恼人生》, 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 赢得读者的喜爱, 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 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 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 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 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 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说起文学自由, 没有严格的定义, 有的人理解为文学创作上的内容和思想的自由, 有的人认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就是文学自由。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随着网络写作成为一种职业, 网络签约作家和网络自由写手如牛毛搬出现。何为文学, 何为文学作品, 也就日渐模糊。网络文学把文学自由给无限扩大化了, 出现了过度泛滥的后果。网络红人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木子美的《遗情书》、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等, 在他们作品中最常见的是灯红酒绿的夜店、宣泄欲望的酒吧。对于主流道德思想, 他们是排斥的, 他们努力争取用自己的作品呼喊出大众心中的无聊、空虚与堕落。这种自由是扭曲的自由, 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文学自由表面上更加完善, 其实却在很多方面走向了偏激和不归路。

虽然当代文学已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 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对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着明显的痕迹可以看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自由, 反对各种压抑人性的现象, 并关心一些社会问题。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的理论积累和创作经验, 对当前文学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下文学, 是多元化的文学, 是更迭频繁的文学。当代文学借鉴现代自由主义合理成功的部分, 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不好的文学现象。但是, 现代自由主义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呼喊文学的自由、人性、为人生, 是永不过时的文学主题。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大学生 影响 反思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与马列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历史唯物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无限放大人为的错误,对我国的近现代革命持怀疑态度。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丑化中共的历史,达到反对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这种消极思潮给当代青年学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恶劣影响,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甚至会有“畸形人格”的出现。青年学生由于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2、造成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执政思想产生误解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否定近现代史革命,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事实。这些错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给他们的历史观蒙上了一层阴影。少数当代大学生已经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执政思想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叫嚣照搬西方的多党制,“全盘西化论”,这些思想都对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3、影响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其隐蔽性,不易察觉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已经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却不知道。校园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历史唯物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隐藏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动分子利用,影响校园文化的思想纯洁性。甚至一些不当言论的传播,特别是网络发达的时代,极易印发大学生思想的混乱,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影响校园的安定团结。

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反思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工作者对表象的安全、心理等抓的比较认真,却容易忽略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针对隐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思政工作者要提高警惕,多开展弘扬主旋律的讲座。多开展“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的讲座教育,多给当代大学生灌输正确的马列主义唯物观。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网络发达的年代,很多思想方面的信息都是从网络上获得的。高校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建设。比如每个学校的“百度贴吧”,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主旋律的平台,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QQ群、微信群、微博等公共平台上有不当的言论,出现反动思想的信息,应及时予以取缔,同时找到源头,给予思想教育甚至处分。

2、发挥马列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德育功能

一般高校都有承担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部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部或者思想政治教育部。马列部是针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德育功能非常重要,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批判。但是极个别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宣传一些非主流思想,宣扬消极思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殊不知这些思想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恶劣的影响,给学校的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

3、用“红色文化”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红色文化中许多革命者的愛国故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材料,这种文化的传播能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高校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多宣扬老一辈革命者的感人事迹。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红色文化读书节”,“红色历史宣讲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反思今天的美好的学习环境是先烈们用鲜血铸就的。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社会,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由于大多数同学到了高二分文理科后,就已经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是没有特别的警惕。特别是在特殊的节日,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前,要多做“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的宣传,可以做一些讲座,放映一些“红色电影”,激发出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4、加强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很多高校非常注重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达到寓乐于学的目的。一般高校都处于城市或者城市郊区,周围有很多的博物馆、图书馆,也有许多记载中国近现代史革命的实景场所和相关文字资料。通过参观“红色历史”场所,重温伟大先烈们走过的路,会使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不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多去弘扬主旋律的场所。利用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吴琴.近十多年来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述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康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5(4).

[3]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社会思潮研究,2011(11).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4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的冲击和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家庭治疗理论模式和方法造成冲击和影响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强调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家庭;其二是反对“谴责母亲”;其三是主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问题;其四是正视家庭暴力.当人们尝试以女性主义所引导的视线来认真地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审视一番,人们就会在那些已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实、理所当然的.真理背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女性主义将会为家庭治疗领域的整体发展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作 者:汪新建 WANG Xin-jia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B84关键词:女性主义 家庭治疗 女性主义家庭治疗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5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学心理学就是反对科学心理学等等。我以为所有这些忠诚不渝的态度都是愚蠢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真理汇集起来,使它们成为统一完整的真理,只有对这样一种真理,我们才应该是始终不渝的。”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待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态度。马斯洛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的方面是他认为对人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他坚信,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他不赞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面是他认为行为主义学派只注重对外在的、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而不研究内在的、固有的因素。而在马斯洛看来,一种综合的行为理论是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仅客观地研究人的行为是不够的,为求完整的认识,我们还必须研究人的主观方面。我们必须考虑人的感情、欲望、希求和理想,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三思潮”。它是相对于第一思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第二思潮——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而言的。它虽然只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联盟,但却是目前西方最为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派,在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它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与其自身的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分不开的。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拓荒者,他构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自我实现心理学体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6

论文摘要: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一、早期创造社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新月派所倡导的新诗格律运动和其他文学社团对纯真纯美的追求,都可以说是唯美主义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足迹

对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的全面介绍和借鉴主要在二三十年代,其代表可推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作为对封建的“载道”文学观的反拨,前期创造社作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在艺术的目的、艺术的功利等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唯美主义的衍生和转化。他首先批评了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假使创作家纯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从事创作,上之想文艺为宣传的利器,下之想借文艺为糊口的饭碗,这个我敢断定一句,都是文艺的堕落,隔离文艺精神太远了。”[1] 他进而提出文学的无目的论,“艺术的本身无所谓目的,„„文艺如春日之花草,乃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2]此外,郭沫若还有其他唯美的观点偶尔一现,“毒草的彩色也有美的价值存在,何况不是毒草。”[3]赞美毒草的美艳,这可谓绝对的对艺术美的追求。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郭沫若在否定艺术的目的和功利时,其语言之明确、语气之肯定都与西方唯美主义者非常相似。

创造社其他成员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的观点虽然比郭沫若缓和得多,但他们的唯美主义倾向也非常明显。郁达夫认为,“艺术所追求的是形式和精神上的美,我虽不同唯美主义者那么持论的偏激,但我却承认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4] 成仿吾则主张:“文学上的创作,本来只是出自内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预定的目的”,“至少我觉得除去一切功利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5]追求文学的全,实现文学的美,自由创造,抒发内心的情感,不计功利,这便是早期创造社理论的核心。创造社在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本体论的同时,也显然存在着忽视文学形式的局限。纠正创造社创作上这种偏颇倾向的,是20年代中期成立的新月社。梁实秋曾撰文介绍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并表示,“艺术——尤其是文学——实在是超越善恶性而存在的。艺术没有善恶,只有美丑,„„我以为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他的鹄的只是美,不晓得什么叫善恶;他的效用只是供人们的安慰与娱乐”。[6] 闻一多在《戏剧的歧途》中宣称自己相信“纯艺术主义”,并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极富创见的“三美”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得匀称和句的均齐)”[7]简单地说,新月派诗人强调的是艺术美。这种由情感向形式的“转折”,是文学对其本体地位与内部构成逐步思考与实践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的真正确立,也提高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格。[!--empirenews.page--] 客观地说,大多数新月派诗人在艺术超功利的问题上,并不完全赞同王尔德艺术独立于时代和艺术不关注事实的绝对化观点,他们所主张的只是文艺与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疏离。换句话说,新月派所主张的实际上是一种修正的或者改良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新月派诗人的唯美追求似乎只是诉诸于诗歌形式美的雕琢,而较少涉及唯美主义对于内容的限制和约束。由于新月派诗人自信诗是一种艺术,他们更强调艺术的形式,并将其提高到艺术的本体论高度来看待。[1][2][3][4]下一页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唯美主义思潮进入了它的鼎盛期。浅草社成员希望在文学创作中摄取唯美主义等异域的营养,认为“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王尔德(OscarWilde),尼采(F.W.Nietzsche),波德莱尔(Ch.Baudelaire),安特莱夫(L.Andrew)们所安排的”。[8]必须指出的是,浅草社成员在摄取异域营养时是做出了一些取舍的,他们吸收了唯美主义的世纪末情绪,着力于形式美的追求,但他们同时也舍弃了唯美主义“艺术超功利”和“艺术不表现真实”的思想。因为他们主张,“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8] 弥洒社成员坚持“无目的”的艺术观,把《弥洒》规定为“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只发表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的月刊”,[9]他们所强调的是“舍文艺外,可以说在没有别的东西了”[9]的主张,与王尔德“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以外,不表现任何其他东西”的观点是相似的。

京派文人更多地吸纳了西方唯美主义者纪德、法朗士重视精神美的思想,又融入中国道家的“自然”、“虚静”和佛教的“境界说”,追求一种自由、超脱、闲适的人生和艺术境界。海派文人则主要包括狮吼社、绿社等社团的作家。狮吼社成员的唯美主义观点是较为彻底的,“我们决不承认艺术可以被别的东西来利用”,“我们要打倒浅薄,我们要打倒顽固,我们要打倒有时代观念的工具的文艺,我们要示人以真正的艺术”,“我们要用人的力的极点来表现艺术”。[10]海派文人更多地与法国唯美主义者戈蒂耶的思想相一致,重视感官享受,追求人生欢乐,是他们创作中呈现的共同趋向。

进入40年代,中国文坛虽然出现了以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和九叶诗派等具有一定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力量,但在暴风骤雨的大时代背景映衬和声势浩荡的现实主义大潮的挤压下,结合着文学创作而推举文学审美论的唯美主义思潮已渐趋退隐,朱光潜、宗白华、梁宗岱等一些美学家则以唯美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文学审美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开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在现代中国已经被语境化的唯美主义。

二、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理论之共鸣于唯美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其“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基本诗学观念的接受上;而在美与自然这两个支柱性概念的理解上,二者是有差距的从20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被引入中国,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接受、文学创作批评上的提倡和应用、理论形态的建构,到朱光潜已基本形成中国化和体系化的文学审美理论。总体上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学审美理论虽也深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但在强调文学自律,处理文学的有用与无用、审美与道德、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并不那么极端”。[11][!--empirenews.page--] 我们认为,这既是对西方唯美主义文艺观念的“误读”,又是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和新文学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悟读”。这种“误读”和“悟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爱”作为一种道德化的情感,在中西唯美主义者这里却是有不同的指向,这种不同也就显示了两者个性精神和美的表现形态的差异。沈泽民在评价王尔德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王尔德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的人格中贯彻着个人主义的液汁,但是他的行为却上了迷路了„„他的为人毕竟不是能使我们同情的,因为他除了自身以外没有一件事可以动他的爱心,他的热情是为一己的,他的艺术是为一己的,那怕他的恋爱也是为他的一己的,他抱了游戏的态度,换尽了他的一生,但是于我们又有什么贡献啊。”[12]上一页[1][2][3][4]下一页

沈泽民对王尔德个人主义的批评,表现了中国现代文艺家从个性主义精神延伸出的爱之意与西方唯美主义者并不相同。因为他们的爱要比王尔德广泛得多,他们要爱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因此他们接受唯美主义的思想时大部分都在有意的误读中发生了变异,把美与救世救国联系在一起,极力强调美的社会功用,而不似王尔德那样主要地把美作为一己的享乐。

其次,由于中西唯美主义者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不同,美的内含也就发生了变化。在西方唯美主义者王尔德那里灵肉一致作为生命之美的极致,往往是要发生冲突的,但这种灵肉冲突主要的是在生命内部产生的。然而对于中国现代文艺家来说,生命内部灵与肉的冲突却转化为外在的现实与理想,社会丑恶与人生之美的冲突,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文艺家对于美的追求本来就包含有极少的肉体内容,主要是社会化的精神之美,这种冲突在五四时期并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中也就必然地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现实之丑与理想之美的冲突。

再次,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二者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在西方唯美主义那里,艺术不该模仿自然。王尔德认为,假如自然对于艺术是有效用的,其效用也只是限于做艺术的原料。中国唯美主义者在重视生命美的同时,也并不偏废自然美,表现出了一种对自然美的热切关注与推崇。在中国艺术家看来,回到自然与回到人性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只有物与我的界线消失了,人们才能进入一种纯粹精神美的境界,“这种重视人与自然契合的思想,既有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子,更有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意味。”[13] 西方文学中有重视人与自然对立的传统,唯美主义更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观推至一个极端。相反,中国文学传统中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两相融合。这种观念不仅追求艺术形式的和谐,而且在情感上也崇尚自然与恬淡。不用说像重精神享受的新月社、京派文人能在与自然的接触中领悟到一种美的闪现;就是像创造社郁达夫等被世人看成颓废色彩很浓的作家,一旦意识到悲愤之情奔涌到难以自控的境地时,也往往会借助于自然来调控。这样,中国的唯美主义者就没有陷入西方唯美主义者那样对人生的彻底绝望和精神上的虚无之境,“他们至多不过是一群艺术上的感伤主义者,而不是颓废主义者。”[14][!--empirenews.page--]

三、接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的多向性和复杂性

1.中国的唯美主义受西方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各国的民族观念、文学传统、社会体制等不同,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相异之处首先是对艺术的理解不同。西方唯美主义者如王尔德等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本源,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少于生活对艺术的模仿。[15]而中国的唯美主义者基本上承认生活对艺术的决定作用,郁达夫就认为艺术与人生在本质上都是一体的,“艺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试问古往今来哪一种艺术品是和人生没有关系的?”[16]中国的唯美主义者摒弃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唯心成分,将艺术从空中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强化了唯美主义的积极色彩,摆正了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的位置。

其次,西方唯美主义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而中国的唯美主义在“五四”时期反对的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20世纪上半叶中国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文化背景,在理论上有着现实的针对性,那就是:在文学创作上反对旧文学,唯美主义的提出具有破除旧文学观(如“文以载道”)的鲜明指向性;同时又在理论观念上引导和健全新文学,要求新文学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下功夫。闻一多、朱光潜等人对于中国诗的节奏、声律的研究就有这方面的意图。上一页[1][2][3][4]下一页 2.任何跨文化的思想理论传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接受者所处的传统文化和接受者主观意图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接受者对所接受文本的有意无意的“误读”,从而导致所接受的理论思想的变异。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浸润和历史语境的规定,是现代诗学创始者对西方文艺思潮的“误读”成为可能,其结果是西方文艺思潮在现代中国语境中变形、偏转与整合。换句话说,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实际上是上述诸种因素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突显出中国现代唯美主义区别于西方和中国古典诗学同类诗学观念的独特性质。

(1)现代诗学创始者既有所侧重地对西方唯美主义思想进行了吸纳,又以开放性的思维和视野,融合了西方其他文艺思想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某些特质。因而他们的理论与创作呈示出一种相同的复杂性:既反对文学的功利目的,又重视文学的功利效果;既拒斥现实,又认同现实的真实性。正是受惠于文艺思想的这种驳杂性,创造社、新月派作家才没有陷入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泥淖中,成为像西方唯美主义者中那样彻头彻尾的颓废派作家。朱光潜等人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对于解放人性、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这样在艺术与人生的问题上,中国的唯美主义者又一次脱离了唯美主义的运行轨道。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7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生,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说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广为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说,学术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事实上,认识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后现代主义的界说也就不同。综观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时间角度理解: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思维角度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或者超现代主义,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社会角度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归于统一,但相反的意见是,社会实际在日益分化,多元化和非一体化,才是后现代主义的真正特征。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这个名称下甚至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但是学术界如今大多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事实接受下来,并且普遍地把后现代主义当作是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等在内的文化思潮。经过笔者资料的分析来看,笔者比较赞成以下界定:“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因而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二、后现代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过程中,对社会各个方面和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重点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因其反传统、反权威等反叛性的特点,极易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并能迅速传播开来。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广大青年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1)有助于大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者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主张限制发展的“稳态经济”模式 ,提倡持续发展,这种对现实的批判 ,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意识、生态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 , 时刻意识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 , 存在自然界的。同时,它还提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承认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重视东西方交流的互补性、开放性、平等性 , 强调事务的共生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 这对于改变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观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培养。后现代主义否定确定性,对僵化的思想进行抨击,对保守给予嘲讽,解放以往陈腐的头脑,代之以活跃的,开放的思维,极力反抗与消解权威主义,使当代青年呈现开放、自由、大胆、多样性的思维模式,增强了他们的开放意识与宽容性归纳意识。后现代主义反对整体性、同一性,倡导非中心主义,反对本体,为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彰显个性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立性。

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大学生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1)造成了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观模糊。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一切传统、权威、经典,中心和信仰为己任。这种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意识,有助于青年学生直面社会,克服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但也对思想意识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的政治观念带来多重影响。很多大学生对过去的政治信仰和一元化指导思想持怀疑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等,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看不透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就质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盲目的认为中国亦可实施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错误的政治观点,无论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还是国家长久繁荣发展来说都是可怕的,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2)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渗透着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这些都触动着大学生最敏感的神经,他们怀着天生的反抗与怀疑,体验着后现代主义批判的没有绝对的道德、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最高的信念和终极目标的现代社会—既然传统无法保证他们精神上的健康明朗 , 他们干脆对主流文化中一切绝对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采取全面的拒绝。这都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后现代主义的虚无境界,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不追求、不思索,消极麻木。它不考虑历史,只重现实,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这种思潮反映在青年学生的行为上就是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导致了自我的消解 ,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放松自己 ,,重新确立自我的位置 , 追求自我在“流浪”中的所谓价值实现。这一切都走向了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思想的反面 ,这是极其有害的。

(3)消解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责任限制了人们自由的行为活动,完全没有必要用责任来束缚自我。后现代主义者视责任为一种能力,渺小的自我在社会中对自身行为引起什么结果,是无法掌控的,按照如此的逻辑,无论是个体的选择还是个体的行为,都与个体行为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这就为人们逃避责任提供了很好的理由。这种消解责任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日益淡薄弱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中会出现“利己主义”的倾向。这种思想只考虑自己,完全不顾他人,没有了对祖国、父母、他人的责任意识。大学生的责任感的消失伴随着公德心也逐渐丧失,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生活中条条框框的道德规范束缚了他们自我个性的张扬以及他们的自由选择,薄弱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将公共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视而不见。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7.

[2]高蕾,陆岩.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4.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8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是在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Francoise d’ Eaubonne)在其著作《女人与死亡》中首次提出的。作者认为男权对妇女的压迫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客观联系性。著者强调“妇女在生态革命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号召妇女起来领导一场生态革命,她还预言,这场革命将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以此为开端,生态女性主义开始崛起。1980年3月,600多名妇女在美国麻省召开了第一次生态女性主义大会——“妇女与生命在地球上:80年代女性主义生态会议”,与会者批判父权制中心主义对待环境与女性相同的思维方式,探讨妇女与自然双重被宰割的意识形态关联性,宣扬女性与生俱来的关怀仁爱伦理特色,把女性视为自然的保护者,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和平共处的和谐关系。随后,生态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向度的一支队伍,并为解决生态危机和西方文化二元论间的矛盾提出了一套崭新的思维方式。

与以往女性主义单向度的向男权社会发起挑战不同,生态女性主义将斗争的锋芒推广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与自然结盟,将自然看作女性的亲密伙伴,联手去攻击一个共同的目标。表面上,生态批评的锋芒指向人类中心主义,要把自然从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消除科技理性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女性主义则批判男权中心主义,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消解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权中心主义的本质是相同的,他们的源头直指逻各斯中心主义,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统治模式。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结盟,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其相同的遭遇必然使之形成一股强大的进步力量,朝着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共同的批判对象发起进攻。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野是宽泛的,包含了众多的流派。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加入到其中,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就如卡伦·瓦伦的话来说,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伞状的术语,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角。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三大主要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父权制中心主义,并提出了解放妇女和自然的相应措施。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关注妇女和自然受压迫的文化根源,把弘扬和构建一种新型的女性文化作为解放妇女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他们积极寻求妇女与自然在创造生命方面的本原联系性,“大地的造化功能与女性的孕育功能惊人的相似,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喂养他们,大地则循环往复地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认为女性天然的性别特色与大自然有着特殊的亲密性,因而女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体验更加准确可靠。可是以父权制文化为主的世界观却贬低了女性与自然所共同拥有的诸如关怀、细心、仁爱等女性特征,认为以女性为代表的属于自然、情感方面的东西是柔弱的、易变的,应该由以男性为代表的文化与理性等方面的东西来引导。男性以自然与女性之间的亲近性来贬低女性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女性,将两者纳入到自己的文化范畴之中。在文化文学领域,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父权制文化经常将女人视为等同于物质自然的低等群体,将女人比作“狐狸、奶牛、荒野”等,将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压迫相联系并相互强化。因此,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弘扬女性特质的女性文化,因为“女人是更契合大地、更为植物性的生物,一切体验都更为统一,……是阻止文明和文化大车朝单纯理性的和单纯‘进步’的目标奔驰的永恒制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性别歧视,将女人和自然从男权统治的压迫之下解救出来。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建立女性文化的核心在于强调女性与生俱来的同情、教养、关怀等的情感体验和母性思维。她们灵动的思维更善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共生共存,而不是人对自然的侵略和剥夺。玛丽·戴利在《妇科生态学》中指出,在父权制之前的母系社会中,妇女与大地、群星密切交往,有血有肉而又充满活力。到了父权制,男人因惧怕没有生育能力,试图通过科学技术用人造的东西控制自然,男人的生态是技术的,局部的,而女人的生态是 “发现、发展我们自己的那种生命/爱的关系的复杂网络。它是关于妇女的生活、爱、创造我们自己的自我、我们的宇宙”。同样,不少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学者也将自然、大地视为母亲,赞扬大地孕育万物的母性情怀,唤起人们尊崇自然的情感,从道义上阻止人类对自然的恣意践踏。卡洛琳·麦茜特在《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中,将自然尤其是孕育万物的地球视为养育众生的母亲,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一定的文化强制力与道德约束力。

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则从政治、经济方面来分析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双重压迫的社会根源,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视为实现自然和妇女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强调生态危机与妇女地位的内在联系,重视社会经济模式对妇女与自然的影响。印度社会学家范达娜·西瓦可谓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她从第三世界妇女生存的境况出发,颇为激进地批评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妇女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迫,提倡一种女性原则的发展模式。

西瓦指出,在自然经济模式中,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和谐相处,互惠互利。而在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模式下,男人和女人却在不同的领域分工合作。男人进入社会从事商品生产,女人则被排除在外,从事采集、汲水、拾薪等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家庭劳作。相对男人而言,女人比男人更多地关心空气、水、土壤、环境。为了生育和抚养健康的孩子,给家庭提供有营养的食品,女人需要肥沃的土壤、茂盛的植物、清洁的水源和新鲜的空气。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从反自然的角度贬低妇女与自然的亲密合作,认为吃自己种的食物,住自己用竹子盖的房子,穿自家纺纱做的衣服的人是贫穷的、低下的,而吃买来的商品化的食物,住水泥格子的房子,穿人造纤维的衣服的人才是高贵的、富有的。这样就把商品生产同自然环境剥离开来,将女人与男人的分工对立起来。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又需要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工业生产对自然的无节制占有,不仅将自然界由“女神”贬为“资源”,同时也将“母亲”贬为“物质”。“相对于妇女,其维持生计的生产建立在自然能源之上,故自然母亲之死,也是妇女被边缘化、被贬低、被取代乃至最终被否定之始”。生态危机的实质根源是女性原则的毁灭。

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提倡建立一种具有“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生命神圣性”的女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殖民主义经济模式是建立在掠夺自然界和破坏本土文化,剥削和排斥妇女的基础上的,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圈的不平衡,而且加剧了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的剥削,直接危害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切身利益。要抵制这种不良发展,就要恢复“合作、相互照料和用爱来维护的”女性原则,向自然和妇女学习生态智慧,重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生命的社会主体力量。作为一个印度学者,西瓦的生态女性带有后殖民女性批评的色彩。西瓦从第三世界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态度,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卡伦·瓦伦,她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分析妇女和自然受双重统治的内在联系及其根源。瓦伦指出,对妇女和自然界的统治植根于父权制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框架是一整套的基本的信仰、价值、态度和看法的总和,它们塑造和反映了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概念框架的功能相当于一面由社会建立和构成的镜子,人们通过它来判断、观察现实中的种种事宜。概念框架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价值等级观念、二元思维模式和统治逻辑。瓦伦认为,二元思维和价值等级都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而统治逻辑才是真正的性别压迫的认识论根源。统治逻辑使得尊卑观念演进为“强权观念”, 使人们对两类群体之间存在的认识具有压迫性。瓦伦运用了一系列的推演论证了“统治逻辑”是如何将自然与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

A1.人类有有意识地改变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能力,而植物和岩石则没有这种能力;(价值二元对立)

A2.有这种能力的东西要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东西在道德上优越;(价值等级思维)

A3.人类在价值上优越于植物和岩石;

A4.对于任何X和Y,如果X优于Y,则可以从道德上证明X支配Y是正当的;(统治逻辑)

A5.因此,可以从道德上证明人类对植物和岩石的统治是正当的。

显然,如果没有统治逻辑A4,关于事物差别和等级的描述在非压迫的语境下还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父权制的统治逻辑用这种论证结构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认为用价值高的东西去统治和支配价值低的东西是合法的。而这种用来证明人类统治自然的统治逻辑也就进而被用于证明对性别进行统治的论证。

B1.女性被认同为“自然”和“身体”范围,男人被认同为“人”和“心智”范围;(价值二元对立)

B2.被认同为“自然”和“身体”范围的东西的价值要低于被认同为“人”和“心智”范围的东西的价值;(价值等级思维)

B3.因此,女性比男人要低一等;

B4.对于任何X和Y,如果X优于Y,则X支配Y被证明为正当;(统治逻辑)

B5.从而,男人支配女性被证明为正当。

同理,在相同的概念框架中,白人统治有色人种,第一世界统治第三世界的行为都是合法的。因此,瓦伦认为,要实现女性解放,解决生态危机,就要拒斥父权制统治逻辑的概念框架,这也为被压迫阶级反抗阶级压迫的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态女性主义哲学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的。

以上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三个主要派别,尽管选取的角度以及各自的理论派别不同,他们的核心观念是不变的,即“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在被男性剥削,在经济和政治上被置于边缘地位,且被客体化方面,妇女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命运”。父权制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文化、社会、哲学上将自然和女性牢牢控制,推翻这个逻各斯是妇女运动和环保运动的重中之重。

生态女性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一种迅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则是现实社会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与两性危机。这一理论思潮,无疑是文艺思潮的一朵奇葩,为人类挽救生态危机,结束性别压迫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生态女性主义不受学科领域与批评方法的限制,重视角度的独特性与合理性,不仅是对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承,更是对两者的超越,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多元化、兼容并蓄的格局。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立言,为女性立言,反对一切逻各斯主义的压迫,并具有明显的实践品格。它将自然、女性、有色人种,发展中国家等边缘群体的被压迫命运联系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唤起被压迫群体的集体共鸣,许多不同国籍的妇女都作为生态活动的一员而出现。在瑞典,她们通过向国会议员出示由腐烂的草莓制成的果酱,阻止了在森林里使用除草剂;在印度,她们加入护树运动,反对木材市场;在肯尼亚的绿化带运动中,她们种植了数百万棵树以阻止沙漠化;在英国,她们在格林汉公地扎营,抗议核导弹部署等等。生态女性主义者已经扩展成一支庞大的队伍。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9

内容摘要:激进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具有从政治激进主义向文化激进主义转变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是在中国面临深重民族危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由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主要的思想推动力量,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思潮。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救亡试验组成的。具体地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思潮是以爱国主义为原动力,以进化史观为世界观,以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为重要资源,以不断进行的各种改革和革命为具体内容的一种复合型的社会思潮。关键词:激进主义、发展脉络、社会思潮

在激进与保守的论争中,对于激进主义思潮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尽管学者们的观点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大体上都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的表现。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主要由激进的思想构成,但是其自身的发展进程是递进的,以戊戌、辛亥、五四最为突出,但是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体现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根据激进主义思潮表现强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酝酿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之前。激进主义思潮已经开始露出尖尖角,但是是以隐流的形式存在。第二个时期为凸显期,从甲午战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激进主义两次以主角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但迅速地又退居幕后。尽管以隐流的形式却以强劲的势头发展。第三个时期为深化期,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 时期,激进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规模出现。

(一)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酝酿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文化专制主义与文化排外主义的笼罩之下,举国以了解接触西方为耻,认为是通敌叛国的行为,不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政治上的攻击,乃至人身不保,依然坐着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迷梦。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以惨败告终,不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要进行巨额赔款。一批先进人士开始认识到了解西方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这一过程。以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为代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的情况。并且在介绍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可贵思路。尽管他们所著述的书中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他们的思想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主动了解认识西方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所形成的不成熟的思想在当时通体保守的社会氛围之中,仍然被认为是十分激进的,但是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的。这一小小的激进思想的萌芽,开始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渗透,介绍西方的书籍在到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在民间扩大了其流传的规模,了解西方的愿望要求也在强。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是清朝政府的重视。以总理衙门的创立为开端的洋务运动开始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付诸实践,激进主义思潮开始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到实践阶段。从为了御敌而开办军事工业,到为了求富而开办民用工业;从对技艺的的学习深入到对学理的学习。洋务运动伴随着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付诸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而洋务派所主倡的“中体西用”也越发无法承受深刻的变革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要求。在洋务运动后期,开始出现对洋务运动的检讨与反省。马建忠、郑观应主张在经济制度上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中国传统的经济主张是“重农抑商”,“重商富民”的思想对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不仅在经济上主张变革,而且洋务运动后期人物还提出了政治上的改革要求。钟天纬在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的同时提出建立一种“通民情、参民政”的政治制度。“它表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已经意识到要想学习西方治富强之‘体’就必须对中国自己固有的君主专制的‘体’进行一番。大有更张’的根本改革。”(1)洋务运动历来是被视为不彻底的改革,但如果将它置于它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洋务运动思想的深入和行动上的推进都要与当时的保守势力进行一番拉锯式的较量。相对于当时的历史结构环境而言,它的具有激进的特点。特别是洋务运动中的激进派的观点有力地推进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为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蓄积了力量。

(二)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凸显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催生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使激进主义思潮从历史舞台的幕后来到台

前。洋务运动激进派人士可以视为维新派的先驱。维新派进一步继承并深化了维新派先驱关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观点,并以变法的形式把它付诸实践。康有为五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他强调变法的紧迫性,他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日,事变之患,旦夕可至。”同时强调变法的彻底性“全变则强,小变则亡”。(2)光绪帝颁布了百余道上谕,试图进行全面的变革。湖南的维新运动形式更为突出,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的时候,公开在课堂上借《孟子》、《论语》而阐述民权、平等的思想。

与此同时期的,比维新派思想更为激进的思想也有出现。严复在甲午战败之后,在他所创办的报纸上发表了《原强》、《辟韩》等文章。他反对固守儒学道统,反对借助儒学教条来提倡西学,并且对中国的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君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是故民不出十一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害者则废”(3)何启、胡礼垣尖锐地批评康有为用“经义取才”代替八股取士,认为“事若可行,何必古人先我。”主张“以今通今”。(5)

梁启超斥责君权至上论是“民贼之辟论”,认为政体之最良者,唯有民主政治而已”,赞扬“君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则其国势之强盛,人民之自由,比可以震铄今,而家为后世万国法者。”(6)在当时的报纸上也出现了这样的言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始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反对专制,争取民权的重要性,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他们宣称“无朝廷而国势盛”,“有朝廷而民心散涣”。“中国欲自强,必将以能举民权之时为起点也。”

清末新政所创造的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为革命派提倡的西方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及清政府“皇族内阁”的欺骗性,使人们彻底的对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信任,辛亥革命的暴发是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那个时候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赋予了激进主义思潮新的形式。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化期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军阀混战,各股势力在追出权力时的恶劣行径,使中国再度出现一片混乱。救亡人士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落后,更看到了中国社会日益败坏的道德,而这些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中国人的劣根性。“其结果只能促使激烈的知识分子愈来愈鱼中国传统的中心价值体系疏离。”而对传统的反叛自然而然的就是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孔教著称,但是批判孔子并不开始于五四时期。这种思想是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时这种思想也预示着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论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革命,同样体现了强烈的反传统主义。“二千年来所为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的办法”。(7)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的大规模的反叛和更深程度的反叛,使它成为激进主义思潮在近代发展到顶蜂。

从被迫承认“我不如人”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学问;从在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变革发展到否定传统的政治体制;从在政治制度内的变革发展到推翻原有的政治制度;从政治变革,政治反思发展到文化反思,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大体上升的趋势,同时又有起有落,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在高潮期还是在低落期,激进主义思潮都有自己相应的代表人物,相应的思想主张,并呈现出前后相联的继承性。“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动态的,因为结构性变化的每一个较后阶段都与前一个阶段休戚相关。”(8)

【1】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67。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载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严复.辟韩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3

[5]胡礼垣.书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后.新政真诠(第4编),上海:格致新报馆,1901年,16—17

[6]粱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28,29,89-110

(7)钱玄同,尝试集序.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守成思潮 篇10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守成思潮

以理智化和效率化为核心价值标准的现代化,在带给人类以科技进步和物质生活改善等福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普遍的现实文化困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间合理的`理论和实践张力,作为对现代化反思和批判的文化守成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锲合了当前的现实文化发展需求.

作 者: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2002“”(1)分类号:G05关键词:现代化 文化守成 传统伦理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峰教授在解读如何正确理解报告中提出的不走“老路”与“邪路”时,指出,“改旗易帜的邪路”主要指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路子,不能照搬西方社会民主党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不适合我们中国国情。我比较赞成张教授的这一看法,下面我将依据这个看法来探讨一下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

一、 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

民主社会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初期,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当代社会民主党人所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在政治观上,鼓吹抽象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认为社会的完全民主化就是社会主义。

2.在经济观上,反对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主张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有制已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3.在思想意识和政党的世界观上,推崇资产阶级思想,提倡多元化政党世界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4.在社会观上,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原则下,所有的人都能通过团结互助和社会组织在生活的一切领域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政治思想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也不断涌动,并被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所利用,对我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严重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归结起来有二个方面:

第一,我国政治思想深受“指导思想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入,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的合法地位并被写进了党章和宪法,我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已成为事实。借此机会,民主社会主义的鼓吹者指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利益的多元化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如果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会造成对人的自由的严重束缚。

第二,我国政治思想深受“阶级调和”论的影响。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关键,政党要争取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借此机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者开始重弹“阶级调和”的旧调,抛售“全民党”的言论,宣扬“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而应该代表各个阶级的利益”[1]共产党应该改名为“全民党”,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民主主义化。

第三,我国政治思想深受“宪政民主”思想的影响。国家的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当前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追随者借此机会,鼓吹“一般民主”和“纯粹民主”提出要“修宪”,实行“宪政改革”,把中国的“革命宪法”和“改革宪法”转变为“宪政宪法”,鼓吹要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宪政民主”。“宪政民主”的实质就是“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即在政治上全盘西化。”[2]

三、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政治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内因

1.对东西方历史的反思

在我国,民主社会主义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人士,大都是离休的老干部。 通过对中共革命走向极左灾难与改革后权力集中造成的腐败的反思,他们坚决反对“专制社会主义”;通过对西方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构性弊端的了解,他们意识到中国不可能通过简单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来实现社会进步,使他们坚信只有通过人民大众的选举性民主才能避免社会主义走向异化,只有通过制度改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2.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化,以及社会主义体制内的权力腐败与权钱勾结的专制主义现象的出现,刺激了人们对于这种把公平与民主这两种不同价值紧密结合的民主社会主义理念的追求。尤其是一些经历过“一二九·运动”与“反饥饿运动”的自由民主洗礼、并参加过社会主义革命的老人,更表现出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强烈期待。[3]

(二) 外因

1.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

很多访问过北欧国家的人,大多都会对“欧洲版本的社会主义”留下深刻的印象。“瑞典社会福利模式一度成为欧洲最先进和最具平等理念的成功样板,成为社民党福利社会的厨窗。”[4]对比中国面临的诸多社会弊端,如环境恶化、收入分配差异过大、劳资冲突等,很多中国人从北欧模式中看到了我们数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希望借鉴欧洲发达国家有用的实践经验。[5]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

每当资本主义遭遇危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时,民主社会主义就会遭受挫折;而当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繁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民主社会主义就迅速兴起[6]。所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就必然会让大家反思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这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兴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新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3.

[2]靳辉明.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3]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 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3]常春.瑞典归来话养老[J].前进论坛,2004(08).

[5]郑永年.中国为什么对民主社会主义感兴趣[J].联合早报网,2007.

上一篇:初三班主任毕业生评语摘抄下一篇:喜欢冬天六年级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