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共7篇)

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 篇1

大会交流会议记录

北京 李祥臣 3个收获:

1、创新是有规律的,TRIZ揭示了技术的进化,掌握了这种理论能使工程技术的创新从自发到自觉。

2、创新是有目的的:必须是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创新的终点是价值实现,与经济利益相挂钩,提供了创新方向。个人认为:创新的终点是价值实现,但可以与政治利益挂钩,也可以暂时不挂钩。

3、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创新体系,中国人不缺乏创新,但是缺乏适合中国的创新体系,工业和社会领域一样,从总体上看我国是民工时代而不是工业时代。中国技术创新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创新体系。2个建议:

1、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培训班,工作深入细化。

2、探讨如何发挥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应从到普及到推广。

重庆 宫兆涛 建议:

1、国家的创新体系需要政府的推动,希望政府能提供专项经费做区域性专业性的团队的组建。

2、本次培训大家接受了非常多的创新理论,希望大家把知识带回去,用于解决问题。并且希望此项工作能长期做下去。

3、希望在剩下的两天里大家能同行内多交流一些,同行交流非常有必要,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例如建立qq群等方法,使培训效果能长期有效。

内蒙古 文宗川

内蒙古连续8年GDP增长全国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利用资源,所以更希望有深加工企业(利用科技力量,使GDP的增长不仅依靠资源而且要依靠深加工),利用科技力量,开拓今后的工作,因此学习创新理论很有必要。

五大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式)这些很多都是针对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我们都在做,我们认为需要创流分层,技术创新(产品、工艺、材料…)——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最高,微观&宏观(战略、组织、文化…)】,管理创新相对于技术创新更为重要,决策失误的后果更为严重,而技术创新的失误是可以弥补的。

江苏 闫庆连

1、第一次参加培训,有点晕,醍醐灌顶,让自己的传统思维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2、创新方法有很多并且在逐步完善中,企业中应有专门人员做相应的工作。

3、了解现在的创新模式的发展,但还没有办法将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我们将准备继续学习,深入学习找到突破方向,直到灵活运用。意见建议:

1、建议用案例反馈评价,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开展相关的创新培训。

2、建议将参会学员进行成分细分,便于交流。深入学习,找到方向。

3、选准理论和工具,进行创造性创新。

浙江 陈敏玲

此次参加培训浙江共4人,参加的企业均是浙江省推广创新方法试点企业

1、对创新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思考怎样和模式相结合。

2、俄罗斯外专的讲课用清晰的方式导入TRIZ理论。

3、学好用好,任重道远。建议:

1、不同人群、不同培训、不同案例。根据不同专业行业进行培训。相对集中人群,相对案例集中。

2、组织经验交流会,包括:1)企业成功案例2)培训机构如何导入培训。

福建 叶商松

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多方法,抓住市场本质问题,培育市场成长,这是创新的新观点,由于市场培育得好,能很快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经济成果。举例:激光。如何抓住市场信息,培育市场,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疆 张晨

对西方在快速创新方法方面有深入了解,学到西方国家的最新成果,深度挖掘用户需求。詹教授: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流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界定等…六顶思考帽,平行思考法对技术部门领导现在金字塔形现状的改革很有帮助。了解工具,战略认识,还需要课后消化吸收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学习量化方法,是企业创新贯穿项目的始终。

湖北

黄学松

学习时间比较短,消化不是很好,通过赵敏教授的讲解,了解发明和创新的区别,詹教授的讲解也同样给予我们启示 建议

1、科技部应该把自主创新培训学习和知识产权培训结合起来,摘掉仿冒大国的帽子。

2、科技部在科技计划中能否专批创新方法基金来支持创新的培训及研究,形成长期机制。3天的培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实效需与企业结合,需要资金支持。

3、人社部能否设立创新师的岗位,学三星、学国外创立国内自己的体系,包括目标、大纲、教材、计划等。对创新培训形成有系统体系,建立适合国内企业的培训。

云南

李宏 三项体会:

1、第一次了解这些创新工具,以前的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无章可循,现在体会到创新是有章可循。

2、对自主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自主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价值。

3、深入交流,感受到云南在创新工作方面还需努力。二个建议:

1、学习内容很多,对深入学习印象不深,希望有分类。

2、国家:创新型方法推广,有公益性组织,现在创新方法推行多集中在超大型企业,希望有公益性的组织对中小型企业有推动,对企业后期有很大推动。中小企业需国家的支撑和帮助。

辽宁 刘成雁

带期望来,满载收获而归。作为基层单位管理者,以往对科技创新的方法多集中在物质奖励和思想政治方面,现在用科学办法提高科研效率。这些将在辽宁的十二五规划纳入。建议:

1、时间短,实例少。若老师多讲些实例,便于模仿。根据各个领域不同有所细分。

2、给辽宁支持,下次期望科技部培训班在辽宁举办。

上海 王锋

学校、研究院、企业培训中心均各一个,有机会系统学习创新理论。

1、认清形势,转变创新观念。

对于身处的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地了解到创新的必要性,有显著的战略意义,技术创新不等于专利,科研成果要从市场和需求出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2、收获信心,我国是造船大国,更多是造船壳子,建立在全球化分工和廉价劳动力上,所以更需要通过创新来缓解,解决。创新方法的学习,工具的运用,思维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好工具。鼓舞起追赶欧美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 篇2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成立于2007年, 根据学校优势学科开设了理工、机电、电信、材化生和经管五类实验班, 专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孵化器, 学院在加强本科生理论学习的同时, 更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积极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科研训练为主线贯穿拔尖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为此, 我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广视野、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 突出“层次性、自主性、个性化”三个特征, 结合实验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 将科研训练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同时实施“启新学员科研训练计划”, 来激发实验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启新学员科研训练计划”分成与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相对应的4个阶段, 分别为“科研兴趣培养”、“科研基础训练”、“科研项目参与”、“科研能力形成”。针对不同阶段, 配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 从低年级的科研讲座到高年级的科研实践活动, 由浅入深地开展科研训练。学院还要求所有的学员在本科四年当中都要百分百的参与各类科研及学科竞赛。实验班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科研竞赛,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实施5年来,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 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训练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得到全校师生的共识。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发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有许多, 比如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单一、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因此,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学院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 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发展创新能力出发制订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实施小班化教学, 加强基础课程, 拓宽专业口径, 适当扩大选修课比重,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 倡导知名教授或者是优秀教师给实验班学生上课, 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各学科发展前沿,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实验班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 引入了程序设计竞赛 (ACM) 内容, 实验班多名同学在浙江省、全国和亚洲赛区ACM竞赛中获得金、银、铜奖,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向全校辐射。

三实施导师制, 发展学生创新人格

我院以科研训练为契机, 实施导师制, 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学生专业导师制实施细则》、《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实验班学业负责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文件。通过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钱江学者、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专业导师, 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培养方案, 一般3~5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学期导师的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到二年级的下学期, 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 导师的职责侧重于确定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开展科学研究训练, 指导学生科研实习等, 且一直负责到学生毕业。

在科研训练中导师不仅帮助实验班学生解决问题, 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而且通过言传身教,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研究, 在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过程中, 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 遇到了许多困难, 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 在实验室里可以与教授们零距离接触等等,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 比如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

拔尖人才导师制这一制度实施6年来, 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 另一方面学院对所带学生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荣誉导师”称号和奖励, 也激励了导师积极投身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事业中来。

四构筑科研训练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创新技能

学院不断拓展学生科研训练形式, 搭建实践平台, 形成了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多元举措。

1科研活动赛事化

学院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形成了以“挑战杯”为基础, 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械设计、英语演讲比赛、创业计划等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位一体的科技竞赛体系。每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 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人次, 如2011年一名同学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一名同学获ACM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铜牌, 2012年三名同学获全国机械产品数字化大赛一等奖等等。

2参与科研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院设立了“启新学院科研立项创新经费”, 鼓励各实验班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科学研究, 参与科研创新项目, 每个项目资助1000元。近年来学院共有42个团队项目 (168位同学) 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资助, 14个团队 (56位同学) 获得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资助。通过实施科研项目,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开放实验室

学院依托于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专业学院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 每学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实验成果的转化。仅2012年学院实验班学生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 其中SCI收入7篇, EI收入4篇,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保障学生科研活动有序进行

1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学院成立了由党政领导牵头的“科技竞赛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领导学院的各类科技竞赛工作。成立了“科研训练计划领导小组”, 负责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 立项课题的评选、确立和结题鉴定等工作。同时, 专门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启新学院科研立项制度办法》等一系列推动科研训练的文件, 进一步保障了学院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2构建科研训练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学院鼓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 对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学院均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同时对于所指导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发表论文的导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等, 学院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给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 每年学院推免学生到校外攻读硕士研究生, 把科研训练的个人成效也作为推免的考核条件之一。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校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答辩会和科研成果报告会, 展示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 活跃学院学术氛围, 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学院还积极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陆靖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王际平等一批著名学者与我院学子密切互动, 为他们传递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目前, 科研训练是我院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且已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提高拔尖人才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该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科研训练对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继续强化、探索、改革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各种举措, 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中, 赵剑曦, 黄长沧, 林树坤, 高绍康.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5) .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3-16.

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 篇3

在2008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学校共选出七个作品参加比赛,共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的优异成绩,其中肖晶晶、吴季林、秦新民同学设计的作品《带语音播报的盲人导向仪》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系科踏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本次竞赛中提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竞赛知识准备

在原有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对工科相关专业增设了《创造学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专题讲座、创新发明小组活动、专利知识介绍、假期学生创新作业等多种渠道使学生逐步了解创造发明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意识,锻炼创新活动能力。

参赛人员选拔

参赛学生的素质决定竞赛队伍的水平和最终的比赛成绩,我们通过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推荐、笔试、面试等形式层层选拔,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基本技能、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比赛。

基本技能训练

平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我们在电子实习中组织学生进行了收音机、万用表及单片机等电子产品的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焊接技能,电路分析能力和调试能力。

综合能力训练

对选拔出的参赛人员进行综合培训,为他们进行电路分析、C语言、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引导他们利用单片机与外围设备进行相关的设计制作,让学生熟悉各种开发工具、开发环境并能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硬件设计,并组成课题小组,进行单元电路设计调试等训练,加强单片机基本模块电路的设计和配套软件的编程,为系统编程打好基础。

创新设计训练

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4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

主创新能力强。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1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他们醒得早,技

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且向世界转播。这是当时的日本独家技术,日本很快制定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但时过三年,1991年,美国突然宣布了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日本陷入被动,因为日本的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的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渐进的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得益于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这等于说,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前移到原始创新方面。所以,现在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什么叫标准,标准意味着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利润最大最丰厚的部分,当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社会的人才。第二,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教授前人的知识,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教育的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则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教育权利。传统教育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教育过程。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结果就是要使人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以上六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

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这些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地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现在社会大环境还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比较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他们喜欢吃“快餐”,做事希望立竿见影。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要针对这种现象,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

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信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

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

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肌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会出现缺陷,如果我们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篇5

南通大学

[摘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还要不断拓展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的理论,不断完善教育理论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影响因素;对策;展望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理论创新型人才,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中国现代化的大局为背景,尊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实践和精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每年均能向市场提供比高校毕业生多出几倍的就业岗位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在思考和实践新的思想和举措,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但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如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有脱节,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和互动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不少高校出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愿望,从指导思想上把科研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有关奖励、晋升、分配等制度上大幅度向科研倾斜,偏离了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过多的科研投入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满足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对科研和研究论文的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各种奖项的获得上,而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不愿意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此外,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术前沿内容在课堂上反映不出来[2],再加上课时比较紧,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因此应该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及人才的引进制度等等都应该以这些制度、这些活动及其成果是否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用的人才有促进作用为标准[3,4]。例如老师是否称职或优秀主要根据他对人才培养所起作用的大小来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质量的优劣, 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

高校扩招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但是随之带来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凸显。尽管各高校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竭尽全力保障扩招,但总体上还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严重入不敷出,办学条件趋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化运营改革的深入,财政拨款占高校收入比例的下降,迫使各校不得不大规模进行借款筹资进行软件、硬件建设。高校筹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到大型固定资产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上,比如兴建教学楼、宿舍等,而直接用于人才培养的并不多,这与高校办学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高校办学效益主要的衡量标准应该在于所培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以及他们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当前考试体制的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现有考试制度的诸多弊端,我们要大力推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革除现行的考试制度,改变考试内容和方式,禁止政府教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消除改变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观念。不少人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为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2.传统观念的影响

创新与传统是相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都秉持着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以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父母或者老师都是只在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5]。3.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部因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主要的外界条件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个核心之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父母。然而大多数父母自身创新意识都不强,他们只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不仅要求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还通过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教育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老套是学校的普遍憋端,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社会方面,一种鼓励创新,追求自我的学术氛围并没有形成。大多体现在支持创新的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余行动,对于创新的认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当然这些都源于我们对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到位形成的[6]。

三、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如我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拥有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2013年7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南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营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由发挥的环境,培养其创新精神,为社会全面进步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坚持高校发展的规律、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改革向前深发展。

1、改善当前的教育体制

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就得完善当前的教育体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当前高校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针对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应大力提倡师生互动,在研讨中教学,在互动中学习。共同营造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7]。通过对传统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互动式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开展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因人制宜,不能一慨而论,通过自身不同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教学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8];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调研比较,正确判断学校师资力量,找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模式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家,提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应用尊师重道。尊敬师长与寻求真题是两回事,尊敬师长并不是毫无怀疑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应该探索和怀疑的精神去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在真理面前,每个人都是学生,只是“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我们不能在与教师产生分歧之时,一味地认为老师是对的,或者认为与老师争辩是对老师的不礼貌。其实,走出尊师重道这个误区,正确理解尊师重道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取得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6]。

3、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怎么样都得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来。因此高校就必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创设工作项目。在这同时,高校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在开展相关的创新项目时,要善于在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意

[5]识的培养,让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9]。就当前形势看,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基本具有了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行动倾向,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贯彻实施不尽人意[10]。所以政府、高校应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工作才能改善和转变这一社会憋病,同时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专栏,实现产业与教学,产业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校。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音乐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6

1. 缺乏创新观念。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 在音乐学习过程当中更是缺乏创新观念, 这种现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比较普遍, 究其原因:首先, 学生处在缺乏创新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 学生很难有被创新耳濡目染的机会, 所以, 缺乏创新观念也理所当然。其次, 在进入高校之前, 学生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而应试教育偏重视学生的成绩, 不关注学生创新观念的灌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导致高校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 当下广大高校音乐教育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和树立。

2. 缺乏创新兴趣。

很多学生是在度过紧张而疲惫的高考阶段后进入高校的, 而高校的学习生活就相对轻松许多, 加之学生本身的自制力较差, 对学习就逐渐出现懈怠情绪。音乐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不仅对学习没兴趣, 更缺乏钻研本专业知识的热情, 长此以往, 学生的惰性逐渐增强, 就连对新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就更谈不上创新的兴趣了。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会直接导致音乐基础薄弱,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就措手不及, 进而使学习态度也受到影响。这不仅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发展极其不利, 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 同时也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造成负面影响。

3. 缺乏创新毅力和思维。

创新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具体到音乐方面的创新, 则需要音乐专业的学生积极学习广泛的音乐知识, 并且做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音乐学习过程可能是枯燥的、乏味的, 这就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毅力, 有丰富的想象力, 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要有敢于打破常规和俗套的魄力, 有创新思维。然而,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缺乏创新思维, 而且就连创新的毅力都很难保障, 因为不少高校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都很薄弱, 几乎称得上是丝毫苦头都吃不消。

4. 缺乏创新氛围和教学理念。

当下的很多高校都没有浓厚的创新氛围, 主要还是由于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不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普遍的教学观念, 也直接影响到各专业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完善,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最终导致创新氛围不浓厚。此外, 音乐专业的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持续缺乏。

二、培养音乐人才创新能力的举措

1. 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创新氛围不浓厚, 所以, 广大高校和音乐专业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 使学校的音乐创新氛围浓厚起来。高校可以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分活动, 并且一定要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中,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增长音乐才干, 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 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这对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音乐专业也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互动和联系, 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 在音乐专业学生中间传播各种创新观点, 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

2.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并引导学生多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高校音乐教师切忌以教师身份拉远与学生的距离, 要尊重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平等,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音乐教师要尊重不同层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要允学生质疑, 切忌批判以及否定学生的见解, 打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音乐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音乐教学模式, 采用和提倡双向互动的音乐教学模式, 以有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互动中合作进步、培养创新意识。高校音乐教师也要创新音乐课堂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接纳能力, 要有效地施行分层教学, 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互动中得到提高、使音乐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展示音乐才华。

4. 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的创新空间。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教师和学生都禁锢于课本知识中, 导致音乐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意识,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缺乏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一定要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扩展课堂容量, 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将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使用切合时代脉搏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5.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新。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 人要求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处于最高层次需求。具体到高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其最高需求也即自我实现。要想达成音乐专业学生的最高需求目标, 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首先, 高校和音乐教师要及时给予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突出创新成绩的学生以鼓励和奖励。同时, 这种创新评价机制也该是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有积极引导和鼓励作用的。其次, 要改变以考试成绩评定一个学生优劣的单一评价体系, 采用综合评价模式, 如由定量评价改为定性评价、由目标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等。

总之,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核心, 高校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为音乐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以便更好地培养和提升高校音乐人才的创新能力, 使其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作品。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的要求。高校的音乐教育也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创新人才。然而, 目前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存在许多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 也有教育者自身原因方面的。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期待能够更好地做好音乐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关键词:音乐,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钱国英编著.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 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 应用型教学改革

今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其中一种就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目前陕西的16所高校都可能转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1999年后升本的民办高校。在这种新政策下,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质量,这成为今后民办高校开展竞争,树立品牌的必然选择。

一、 创新培养模式

在这种政策下,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及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培养,明确提出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培养既掌握营销技能,又能自主创业的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一,服务的地区是西部地区。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西部基础建设、贸易、物流、消费服务业等行业或部门将直接受益,将会出现更多的企业,需要更合适的营销人才。

第二,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的锻炼机会较多,岗位需要学习的技能也广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供大于求局面并未发生实质改观之前,更容易获得就职和升迁的机会。

第三,明确提出创业的要求。当然,这不仅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下一步培养计划中将创业课程导入,并最终转为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四,服务行业定位于工业品营销和网络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企业在原有实体经营基础上,纷纷开拓电子商务新模式为发展途径的运营体系,形成了“水泥+鼠标”运营特点。预计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为代表的市场机遇将有很大空间。

二、 提升专业能力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更应仔细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经调研,以下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所以学校更应在日常教学中加以突出。

(一)交往沟通能力

交往沟通能力是指在营销活动中妥善处理相关人员关系,进而有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进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在学校期间通过积极参加社团、班级活动等方式,有意识训练交往沟通能力。

(二)营销策划能力

营销策划是对企业将要发生的营销行为进行超前规划和设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营销策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广告文案等的策划知识必须强调,可以通过课堂训练,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提高。

(三)网络营销能力

基于企业利用网络发展业务的必要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学会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制作网页、准确文字表达、资源整合等工作。能够针对不同群体,利用微博、微信、软文、网站等形式开展营销活动。

(四)谈判能力

谈判是彼此间有利害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为寻求一致而进行洽谈、协商的行为。通过师生间模拟、学生分组模拟,掌握谈判礼仪和谈判技巧,并通过观摩教学片提高效果。

(五)市场调研能力

市场调研能力是营销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包括:市场需求调查、价格调查、分销调查、市场竞争调查和促销调查等。要求学生掌握问卷设计技巧、网上发布问卷和进行统计处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关注线下调研时样本选择等问题。

(六)创业能力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积极性较高的特点,通过开展创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具体表现为:机会识别能力、可行性报告写作能力、融资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

三、 关注教学改革

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改革是前提。高校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行反转式课堂,引入慕课教学形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实施反转课堂

这种起源于美国的新式教学方法正在流行开来。教师提前将课程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课外观摩,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这种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这对教学课堂的组织水平是一个考验,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正着手尝试“反转课堂”的尝试和改革。

(二) 开展慕课教学

同样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慕课”(MOOCs),是优质课程网络开放共享的结果。

西安外事学院已购买了清华大学和尔雅课程平台的300余门课程资源进行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下一步就是提升学习效果和本校老师课程开放的问题。

(三) 重制考核标准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学生的考核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就要求:

考核内容的开放性。从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要具有探索性、竞争性和挑战性,考核学生了解专业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除了原来沿用的笔试外,可以加大口试和操作考试的比重。比如要求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一个项目或方案,说明自己用到的基本专业理论,优势和问题等,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课外学分的引入。目前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提供了一定的课外学分

供学生选择。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或创业科学研究、行业调研、创业或专业技能大赛或者淘宝开店、学生超市等创业活动,获得创业学分,冲抵一定的专业学分。

四、结 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乎高校的今后发展。因此高校各级人员不仅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更应从学生自身素质、师资水平、专业特点等各方面进行权衡,分析特点,找出特色,才可能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掌握先机。

参考文献:

[1]江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2]卢毅. 论基于“团队项目训练法”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2).

[3]陈秋梅,冯鹏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上一篇:一本有魔法的书想象作文300字下一篇:交警年终思想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