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为什么?(见课本)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批发为主。
3、环境问题产生:(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4、 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5、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6、可持续发展: (基础)(条件)(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能根据材料合理选择)
7、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8、南亚、东南亚地区,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区 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日本除外,日本的机械主要为小型机械)
9、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 一方面由于没有中考压力, 所以学生们都没有认真学习, 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地理内容多, 涉及面广, 地名等记忆量大, 学生普遍认为难学, 难记, 难区别。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因此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是提高二者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总结, 我对以下几个章节内容进行教学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德国
1.德国的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所跨经度为东经5°~15°, 纬度为北纬47°~55°。 (2) 海陆位置:位于大西洋东岸, 亚欧大陆西部, 西北部临北海, 东北部临波罗的海。 (3) 相邻位置:陆上与波兰, 捷克, 奥地利, 瑞士, 法国, 卢森堡, 比利时, 荷兰, 丹麦等9个国家接壤, 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2.莱茵河的综合开发: (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地势南高北低, 呈阶梯状, 北部波德平原, 地势低平, 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冬暖夏凉, 年温差小, 多雨多雾, 全年没有干季。水系: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 西北流经荷兰等六个国家, 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 在德国境内有867千米。流域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 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支流很多, 主要有美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莱茵河水量丰富, 汛期长, 航运便利。矿产资源: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煤质好, 煤种全。 (2)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莱茵河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水质很好, 到了二战, 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 河道淤积泥沙, 水质变差。二战后, 由于各工业的发展,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又大量排放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 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灭绝, 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工业的增加, 水体污染更加严重。同时莱茵河也发生了大洪水, 前后50年间共发生了十余次洪涝灾害, 问题十分严重。 (3) 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 1950年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IKSR) 。IKSR对莱茵河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取很多手段如:植树种草, 恢复河岸绿化植被, 对河段裁弯取直, 治理污染, 垃圾发电, 进行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4) 流域的开发成果:经过治理, 莱茵河生态系统改善, 洪水保护和防治, 水质改善, 地下水得到保护。莱茵河的航运能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河道平坦开阔, 流量平稳, 全年无结冰期, 可通航, 流经国家众多, 城市发达, 经济腹地广阔。在德国南部地势落差大的地方发展水电, 供应清洁能源, 沿岸发展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在德国利用莱茵河进行灌溉, 养殖, 提高农业收入。沿岸通过环境治理, 水质优良, 兴建各种公园,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玩, 增加了旅游收入。
3.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 (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1) 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莱茵河流域煤炭储量占全德90%, 分布广。开采条件好, 埋藏较浅, 大部分可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适合煤变焦, 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 适合煤发电, 为城市提供绿色能源。市场:煤炭是德国主要能源, 可满足德国各工业发展。在德国中西部鲁尔区发展了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交通:德国有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 且有运河相连, 河网密布, 水运便利。欧洲大陆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铁路都经过德国, 因此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部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 陆上与众多欧盟国家接壤, 联系非常方便。 (2) 能源综合利用。改革能源供应体系:德国制定法规,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价格由政府、企业和用户协调商定, 可以保证市场的灵活性, 能源供应有序, 可以有效地保障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为了环境保护, 德国采取能源结构多元化, 降低煤炭比重, 增加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大力推广节能:德国不断发展科技, 推广节能设备, 提高能源利用率, 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制定法规,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的意识。采取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改造落后企业, 关闭高耗能的工业, 开发新技术, 实行协作化专业化生产,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改善交通网络, 优化环境。 (3) 德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了治理环境污染, 德国政策设立环境保护机构, 统一法令。首先建污水处理厂, 设备先进, 技术世界一流。各工厂将废物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在电厂附近建硫酸厂、水泥厂、砖厂等建筑材料厂, 既减少废弃物排放, 减少大气污染, 又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经济收入。针对煤田的露天开采区, 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实施土地复垦, 建立高效蔬菜、水果、肉蛋奶生产基地。其次, 调整煤炭工业, 提高煤炭工业的规模, 减少数量, 淘汰落后企业。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 产品附加值高, 精细化工产品多样。
4.德国农业发展: (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影响德国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地形、气候、交通、市场等。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的差异。德国南部是高原山地, 日照时间较长,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盛产烟草、啤酒花, 在慕尼黑形成著名的啤酒生产基地。德国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 土壤较贫瘠,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 但多雨多雾, 日照时间较少, 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这里主要发展乳畜业。
分析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区, 影响因素: (结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 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影响因素:饲料和市场因素。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发展了乳畜业, 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郊也发展了乳畜业。
5.德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分析鲁尔区区位优势, 衰退原因, 综合治理措施: (结合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邻近法国洛林铁矿区或利用水运从国外运铁矿石进入鲁尔区、莱茵河作为水源, 水源充足、铁路, 公路, 水运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邻国众多, 市场广阔。衰退原因:由于石油,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德国煤炭的地位逐步下降, 各国纷纷发展了钢铁产业, 同时钢铁的替代品增多,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德国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以煤炭、钢铁工业为核心, 生产结构过于单一,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加强科学技术发展, 消除污染和美化环境。
分析城市化的含义、标志、衡量指标、意义。 (结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出现城市群, 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分析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和问题:一般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英国等发达国家起步于工业革命时期, 起步早, 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水平高, 今后的发展速度放慢, 甚至有些国家, 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起步于二战后, 起步晚, 目前处于初期和中期;水平低,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的速度较快, 但人口的不规范流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
6.德国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 (结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 德国85%以上居住在城市, 是欧洲人口出生率最低国家之一。德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在德国南部城市 (如慕尼黑) 发展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工业、啤酒等, 随产业转移, 人口从北部迁往南部。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可以加快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可以通过企业把转出国和转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会改变自然地理环境, 可能污染转入国的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必然影响到人口的迁移,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以上以德国为例, 分析区域的各种问题, 世界重要国家如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埃及和英国等都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透彻分析, 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 (人教版) 必修三主要阐述不同区域的特征, 区域地理则对世界和中国的各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本文以德国为例, 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 从德国的地理位置、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德国农业、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和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自封的。(×)
辨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党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误区警示]
误区:中国共产党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
警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是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决定。
[典例应用]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①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
②是我国的执政党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全国-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①不选;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主体是政府,排除④。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C
目题(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总目标?
(1)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执政的基本方式各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行政。(×)
辨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2)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体现。
3.正确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区别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方式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政府
联系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和依法执政的关键
[典例应用]
下列关于对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排除;①③④均是对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当选。
[答案]B
知识点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人民没有也不可能通过全国投票选举共产党来领导革命,但是他们却用送上前线的千千万万优秀儿女的血肉之躯,用辗转千里送粮、送药的支前小车和扁担,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B.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形成,不涉及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故排除B、C、D,选A。
2.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对此,党中央对优化收入分配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收入分配改革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指导原则,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A.履行协调人民利益关系的经济职能
B.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C.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解析:选D收入分配改革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D当选;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A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构,B错误;C与题意不符。
3.在我国,决策正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在20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决策过程中,合理的传导顺序是()
①全国-会议审议通过《报告》②国务院起草《报告》,征求意见③中共中央对下一年工作做出部署④中央政治局讨论并批准《报告》
A.③→②→④→①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D.③→②→①→④
解析:选A决策合理的传导顺序是中共中央对下一年工作做出部署,国务院起草《报告》,征求意见,中央政治局讨论并批准《报告》,全国-会议审议通过《报告》,故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③→②→④→①,本题答案选A。
知识点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4.年12月4日是中国第二个国家宪法日。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议,将这一天定为国家宪法日,到全国-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材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③全国-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④全国-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议,到全国-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全国-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及其常委会,②说法错误;-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常委会是全国-的常设机构,④说法错误。
5.下列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依法治国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错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④说法错误,党坚持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这表明()
A.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决策机关
C.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权力机关
D.各国家机关都担负着某一方面的执法任务
解析:选A中国共产党是政党组织,并不是国家的决策机关,B错误;全国-而非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权力机关,C错误;D观点错误,排除。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体现了()
①中共中央行使决定权,决定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②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崇尚宪法-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执政,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坚持依照宪法行政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崇尚宪法-,②当选;①错误,全国-行使决定权;③正确,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执政,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中依照宪法行政是对政府的要求。
8.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故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有()
①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③要加强改进党建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
④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④
解析:选A“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①说法错误;②与题意不符,排除;③④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选A。
9.我国现行宪法已经过四次修改。修改的程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由全国-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再向全国-提议-,全国-最终通过具体修改宪法的决定。这一程序表明()
①党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②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党通过行使立法权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④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志相统一的体现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D宪法的修改是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和主张经全国-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党坚持依法执政的体现,也说明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依法执政而不是民主执政,故①与题意不符。③错误,立法权由全国-及其常委会行使。
10.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会议内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回答本题,要认真分析材料和设问,多角度进行思考。“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故可以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角度说明原因;之所以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是由治国方略作用决定的,故可以从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角度说明原因;“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说明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故可以从依法执政的作用角度说明原因。
答案:(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不断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从探索依法治国看,坚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11.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两-规的修订,体现了“党纪严于国法”以及“纪在法前”的精神。对此你的理解是()
①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对共产党员必须有更高的要求②这让全国人民有了道德的“高线”和纪律的“底线”③依照党内法规从严治党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④把党纪挺在国法前面意味着党纪高于我国的宪法和法律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A党内两-规的修订,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要求,使共产党员有了道德的“高线”和纪律的“底线”,②错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④错误不选。①③符合题意。
12.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已有25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其中19人的违纪问题已查清并被开除党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纪委关于周本顺、杨栋梁、仇和、杨卫泽、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其开除党籍的处分。中纪委不仅严肃查处违法乱纪的省部级官员,而且还给予其开除党籍的处分,其原因在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政党
③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④中国共产党自觉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治国理政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中纪委不仅严肃查处违法乱纪的省部级官员,而且还给予其开除党籍的处分,是由我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为人民服务,所以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保证党的纯洁性,A当选;③④不是原因,不选。
目题(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辨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比较
比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主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核心或本质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以人为本
联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典例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①科学发展观②-思想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思想,排除②。①③④当选。
[答案]A
目题(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什么?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各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3.中国共产党为何及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2)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辨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为什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要求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怎么办
①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每个党员的具体行动之中。
[典例应用]
《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要做到“本固邦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
A.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B.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C.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D.不断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
[解析]要做到“本固邦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B、C是对政府的要求,D说法不当。
[答案]A
知识点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析:选C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排除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排除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故排除D。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坚持党的先进性B.与时俱进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依法执政
解析:选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故选C。
3.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法制工作不断发展。下列选项中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致的是()
①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坚持“开门立法”,使立法体现全体公民的意愿③推行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实现执法为民④完善人性化的司法救济制度,使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立法体现广大人民而不是公民的意愿,②的说法显然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C。
知识点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习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贯彻执行“三严三实”有利于()
①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领导权力
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转变党的执政理念
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④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D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执行“三严三实”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③④适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扩大党的领导权力说法错误,排除①②。
5.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把农村精神文明提升至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①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③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④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中心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体现了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主体是政府,不是党。④说法不对,经济建设是农村工作的中心。
6.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③不断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习-强调的内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①④入选。②③不符合题意。
7.中共中央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答卷。党员干部要把“考试”考好,必须()
①满足人民的一切需要,维护人民权益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利益③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根本利益④保证清正廉洁,做到权为民所用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B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②④正确;应该满足人民的正当需要而非“一切需要”,①表述错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③表述错误。
8.右面漫画《连心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③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对人民负责是党的宗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A漫画反映该干部廉洁奉公、心系群众。①②③均合题意,故答案选A。④观点错误,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这体现了党()
①坚持民主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②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人权
③坚持从严治党,增强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④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推进国家生活法治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党强调的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②正确;规范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等,有利于推动国家生活法治化,体现了党坚持依法执政,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不属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未体现从严治党,排除③。
10.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三五”规划是这次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也在本次会议中被勾画。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联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应怎样做?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考查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其次还需要掌握党如何做某事的答题规律,可从党的地位、性质、依法执政、执政理念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和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提高依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4)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说明中国共产党()
①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地位②遵循执政规律,用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方法领导现代化建设③其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执政能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说明中国共产党遵循执政规律,用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方法领导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执政能力,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构,全国-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地位;③在材料中未体现。
12.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10月17日是我国的“扶贫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尚有近2亿人口尚未完全脱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是为了改善民生,实现同步富裕③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④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表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 ,所思在远道。
2. ,悠悠我心。
3. ,枉用相存。
4. 开荒南野迹, 。
5. ,依依墟里烟。
6. ,自挂东南枝。
7. ,精妙世无双。
8. 长太息以掩涕兮, 。
9. 既替余以蕙纕兮, 。
10. ,余不忍为此态也。
11. ,体无咎言。
12. ,无食桑葚。
13. ,二三其德。
14. ,三岁食贫。
15. 兄弟不知, 。
16. ,老使我怨。
17. 总角之宴, 。
18. 我戍未定, 。
19. ,杨柳依依。
本模块话题是“电影和电视节目”,阅读课文为影评。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能用新学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围绕话题开展厅、硕、读、写活动,能正确看待电影、电视的功能,并通过影视作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
语音 感叹句的语音
词汇 MODULE FILE , VOCABULARY
语法 Adverbs of frequency and place
Adverbs and adverbial phrases
功能 Talking about how often you do things
话题 从背景、情节、角色、演员和评论等方面讨论电影
2. 语言技能
听 能听懂广播、电视中比较简单的英语节目。
说 能在老师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并能正确使用语音、语调。
读 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1.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1) 新教材用“章”取代了旧教材的“单元”, 这使得教材内容的条理性更强。
(2) 旧教材必修一中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4、5 节, 新教材“地球上的水”则自成一章, 是继第一章“行星地球”和第二张“地球上的大气”后的第三章。
(3) 新旧教材正文和非正文所占比例不同。旧教材正文所占比例较大, 新教材非正文所占比例较大。例如, “海水运动”一节, 新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比例是1:4, 旧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所占比例是4:1。新教材正文部分用“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编写,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提供了便利。
2.教材内容的变化
(1) 旧教材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在第三单元, 分别是:第三节“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第四节“海水运动”、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新教材这部分内容自成一章, 一共三节, 外加一个“问题研究”, 即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为“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2) 旧教材中有而在新教材中删除的内容: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陆地水体类型。 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旧教材中关于厄尔尼诺的知识只是文字性的表述, 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拉尼娜现象的表述, 还辅之以图, 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3) 新旧教材的图表有变化, 主要表现在:旧教材有17幅图, 一幅表;新教材有18 幅图, 因教材内容的变动新加了15 幅, 删除了旧教材的14 幅, 保留3 幅, 即“ 水圈的构成” (旧教材中图题为“陆地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 、“水循环示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对旧教材的“洋流模式图”做了补充, 因“活动”栏目的需要添加了全球风带, 合并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新教材的图大多都分布在非正文部分。
(4)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活动”栏目占的篇幅较大, 且均位于正文部分, 一共有五个“活动”, 其中有四个就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 且设计的案例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问题设计也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
(5) 新教材用章末的“问题研究”来深化本章内容, 较之旧教材章末的“自学园地”更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可操作性较强,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旧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 晦涩难以理解。而新教材内容的变化,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地理新旧教材内容变化的思考
1.新旧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很大, 新教材非正文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大多内容以“活动”、“案例”等方式呈现, 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 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教师应努力研究如何把握好教材, 如何整合好教材。
2.新教材编排的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就是“地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探究”版块的设置和增多。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设置的模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解决学生活动过多和课时不够的矛盾?
3.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图表的变化很大, 只保留了较少的图表, 绝大部分是依据课文内容新增的。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解读这些图表?如何运用这些图表来为教材正文服务?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 教师应思考在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材设置下, 学生的作业如何布置?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
5.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更加突出了人地关系, 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06-26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11-08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07-08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0-17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0-28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15
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09-07
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