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竞争感想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与竞争感想(精选8篇)

学习与竞争感想 篇1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下午,我很荣幸的聆听了向梅梅老师关于“学习与竞争”的讲座,在这个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讲座,让我感触匪浅,获益良多。

首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学习力与竞争力的定义,老师认为:“竞争:并逐为竞,对辩为争,竞争的基本规则:适者生存,弱者淘汰”其实,社会就是如此残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我们已经长大了,开始步入社会这个决斗场,没有了小时候的纯真与仁爱,不是我们想要丢弃,而是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些,我们只是想要生存,我们就要去竞争,我们要学会自私,学会隐藏,这就是老师何谓核心竞争力(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我们想要领先,就必须会别人不会的,我会了,还不能让别人会,这,就是社会的残酷,竞争的残酷,人心的残酷

接下来,老师像我们讲解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个人核心竞争就是指:天赋力,学习力,创新力,自制力。其中,学习力决定个人核心竞争力,因为,学习力本质是竞争力。关于学习: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在书本或他人辅导下获得的知识广义:从外界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

很自然的,老师讲到了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不得不说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同样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话题,老师说得很透彻,三个方面,“动力、毅力、能力”。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学习毅力普遍缺乏,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孟子老先生一句话说得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问题也反映出了社会问题,人们太过现实,缺乏理想与幻想,这就是所谓的动力的缺失,罪犯犯罪总有一个动机,而学生学习必然需要一个动力,我们要有信仰,有梦想,有理想,有方向,这些,我认为是动力。所谓毅力的缺失,其实不然,你去看看网吧里,半夜通宵,几天都奋斗在游戏第一线的比比皆是,这些难道不是毅力,只不过呢,这些毅力不是放在学习上罢了,我们不难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把毅力放在学习上呢?其实很简单,他们认为不值得,对,就是不值得,这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人们很现实,他们喜欢广义上的学习,在生活中学,大学生不是讨厌读书,而是讨厌读那些无用的书,高数那么高深,我们日夜钻研,一毕业,发现根本用不到,那你还会难么努力吗,显然不会,总的来说,我们不是没毅力,而是我们不想乱用毅力,浪费毅力。我觉得最后一点,关于学习能力,这点才是重点,能力的强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天道酬勤不假,但是,你有斧头砍树一天,累死累活,不及电锯半上午,这就是能力,这点我没多大想法,很重要,但急不得

最后,老师主要讲的是如何增强学习力,这个话题我们听的太多,我只说一下我关注到的几点,首先,学在天下,朱熹: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万物存而有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领会;其次,要做到“学,问”,求学须问,师之所在,道之所存,惑而不师,其为惑也

感谢老师的留言:“步步为赢:学多挫少”

草业111

学习与竞争感想 篇2

一、此起彼伏的竞争与合作

以“体育教学”和“竞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 可以检索到发表的文章40篇。以“体育教学”和“合作”为关键词检索, 可以检索到199篇文章, 而这些文章几乎全部是近5年内发表的, 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学习的研究。也就是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更多地转向了体育与合作, 这一转变与人们认识的不断演变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竞争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竞争力、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概念被人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认识。个人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培养也被提升到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攸关的地位来看待。体育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功能开始被人们重视, 挖掘和利用。随着与国际教育改革思想的交流, 合作的话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意识到, 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团队、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 只有学会和实现团体内部的合作, 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 合作精神与能力才是更应该被重视和培养的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于是, 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学生的合作精神被列入学生学业评价内容。而与体育曾有过密切渊源的竞争一词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再被提及。

但是不能忘记一点, 那就是体育学习的特殊性, 不管怎样彰显合作的重要, 竞争仍然顽强的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并与合作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也始终摆脱不了竞争因素的缠绕, 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对立统一体。

二、众说纷纭的竞争与合作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时候, 竞争精神被看作一种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认为不具备竞争精神和能力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有学者指出,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竞争品质。但有人并不这样认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坦研究员研究认为, 国外学者道奇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过合作与竞争的理论, 这种理论对合作学习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道奇认为, 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 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 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 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王坦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 道奇的学生戴卫·约翰逊 (Johnson, D.W.) , 同他的兄弟荣·约翰逊 (Johnson, R.T.) 一道, 将道奇的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相依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积极互赖 (合作) 产生积极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消极互赖 (竞争) 通常产生反向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约翰逊兄弟认为, 在合作情景下, 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在竞争情景下, 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 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学者把竞争看作一种消极的人际互动, 因为个体之间会“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 而合作才是应提倡的社会“互赖”关系。在此基础上, 合作学习的创始人罗伯特·斯莱文 (Robert E.slavin) 认为:“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他用“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把合作的积极作用提升, 而把竞争的负面作用淡化。直到现在,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仍被认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此看来, 小组间的竞争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需要和基本要素, 合作被用于人际关系, 而竞争被应用于组间的关系。

以上认识都基于对一般社会或学习活动的考察, 但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体育课上充满了竞争情景, 虽然有的竞争发生在组间, 但也有许多竞争情景就发生在人际间, 如果这种竞争的目标结构是一种消极的互赖并产生反向互动, 那么, 体育教学活动必将充满消极的色彩, 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竞争品质与合作能力的价值将不复存在,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学生在竞争情景下获得身心发展, 在竞争条件下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竞赛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为什么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会有如此这般的积极作用呢?

三、对立统一的竞争与合作

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体, 二者以特殊的形式相互依存, 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一样具有积极地互动作用。

首先,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活动是完成教学整体目标的需要, 竞争双方的深层或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即双方都是为了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技能和战术, 为了提高身体能力而进行竞争, 这样, 获胜的目标就下降成为浅层或暂时的目标。虽然竞争双方都试图阻止对方获得成功, 想方设法妨碍对方取得成绩的努力, 但这正反映了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正是体育竞赛活动的特殊需要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要求。如果竞争者的深层或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竞争者又具有统一的认识、完善的规则约束和行动规范, 他们的行动就具有了合作学习的性质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竞争了。

其次, 体育教学中竞争双方虽然相互排斥对方取得胜利, 但这种竞争往往是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和互赖, 例如, 小组间的竞争与对抗, 同时就要求小组内的协作与配合, 离开合作的孤立的竞争情景并不存在, 这就契合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即使在一对一对抗的情景下, 双方的竞争也可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对抗性“合作”, 因为没有了双方对抗性的“合作”, 或者缺失了任何一方参与对抗, 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攻防技术就无法演练。这是一种在具体目标上虽互相排斥, 在动作行为上却互相依赖的另类合作。这与那种竞争者之间暗中较劲, 甚至相互保密、猜疑、嫉妒、拆台等竞争目标结构下的竞争情景完全是两回事。

另外, 体育竞争活动时, 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被用来展开规则约束下的对抗, 这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 是一种双方在事先约定条件下, 自觉遵守规则与特定要求, 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特殊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这种竞争氛围和规则效应的熏陶下, 学生养成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学会的是利用合作的力量展开竞争的技巧与方法。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它们同时共存, 相互依赖。一般情况下,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具有与合作学习同样的积极意义。

四、形式特殊的竞争与合作

如果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是共存一体和相互依赖, 他们必然具备特殊的表现形式。仔细考察体育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与互赖现象, 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共存形式, 一是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的共存, 二是形式对抗与实质合作的共存。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指组内成员动作行为相同或一致,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努力, 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的行为方式, 是一种“为了竞争的合作”。一般可包括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两种形式。同质合作是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 没有分工地完成相同的动作。如拔河比赛时小组成员的动作行为;障碍跑接力比赛中小组成员的动作行为;小组成员在进行统一的体操或田径练习时的动作行为等, 都属于同质合作。非同质合作是为了达到同一目标, 小组成员有所分工, 虽然动作不同但相互协调, 目标一致的合作形式。如球类比赛中同队队员有的担任前锋, 有的担任后卫, 各自的任务并不相同, 但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形式对抗实质合作”是指竞争活动双方为了共同提高攻守技、战术水平或者个人能力的特定目标, 在特定规则与要求的约束下, 以对抗形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行动, 是一种“为了合作的竞争”。练习双方以各种对抗的形式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如角力、摔跤、武术的攻防动作、篮球一对一运球突破、乒乓球一对一比赛等练习都属于这种“形式对抗实质合作”。其基本特点是竞争双方以巩固所学技术, 提高对抗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为特定的深层目标;对抗双方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对抗双方要遵守共同的规则限制与约束, 这些特性对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优良品质具有独到作用。

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体育竞争赋予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体育合作赋予竞争的实力与技巧, 学生就是在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和统一中获得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获得走向并融入社会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新华.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2 (.25) .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5.1.

[3]赵超君.从自发转向自觉, 由经验升至理性——略议体育学习中隐含的“自主、合作、探究”因素及其实现[J].体育教学, 2009.5.

竞争与学习 篇3

在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确实锻炼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想在中国这片市场上混,跨国公司真的应该低下高傲的头,看看这些昔日的学生到底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

强烈的忧患意识

跨国公司在中国失败充其量是失去一方市场,并且依靠总部的支持随时可以卷土重来:而中国企业一旦失败,失去的将是生命,在这场生存质量与生存的竞争中,中国企业锻炼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华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家企业最成功之处就在于随时在内部营造一种充满危机的氛围,从而焕发超出想象的外在能量。

经过这场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应该明白,跨国公司的从业者也应该明白了,世上没有永恒的强大。未来的中国市场再靠中规中矩的竞争,四平八稳的发展已经很难应对。在这片市场上,跨国公司要面对手段日益成熟、信心日益膨胀的本土企业,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庞大市场,要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赢得这场竞争,除了经营能力、资金实力之外,跨国公司似乎还更需要一点点精神。

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

不要再相信所谓引导消费的神话。一旦消费者自主意识恢复,缺少了头上耀眼的光环,跨国公司手中的魔杖将彻底失去法力。

未来只有深刻把握中国消费者心理,深刻理解中国消费文化的跨国公司才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

当中国农村的每个角落都最终萌生消费意识时,所形成的将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市场,也是形态最为复杂的市场。从沿海到西部,从发达到落后,不同民族、宗教、阶层,市场呈现出的立体结构前所未有。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研发总部移至中国,正说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

正像前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郭去疾所说:“如果一家公司国际化的全部使命就是争夺市场份额,那它必定会走上穷途末路。”

那些对中国市场缺乏足够理解与尊重的跨国公司,一定也无法赢得中国市场的尊重。

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

当年三株开展的营销战役,将市场做到每个行政村,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中国市场举世罕见的战略纵深,锻炼出中国企业一种超常的市场渗透能力。

而对于多数跨国公司来讲,在他们跨国经营的几十年历史里锻炼出的核心能力恰恰不是将某一个市场做得多么透彻,因为始终有足够多的新兴市场供他们去开拓,他们更加擅长的是对新兴市场的培育和消费潮流的刻画。

2009年,宝洁的第四次下乡计划以失败告终。作为世界日用品巨头连续四次冲击中国农村市场,说明宝洁已经意识到未来农村市场的竞争不可避免,在研发和公司战略布局方面,宝洁已经把中国农村市场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层面。我们不得不佩服这家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勇气。然而一次新的失败也使跨国公司们不得不思考未来如何在中国立体的市场上开展竞争。即使宝洁这样的跨国巨头也无法轻易撼动拉芳、好迪等中国企业在农村市场的根基。

快速决策反应机制

联想并购IBM之后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市场上有新CPU产品推出时,联想如果想更新产品配置付诸生产,在老联想原来的系统里,仅仅需要2小时,但在与lBM并购后的新系统里,则要花4~5个星期才能完成。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快”:决策速度快,对客户的需求反应快。跨国公司还在那里琢磨呢,中国公司早就一溜烟跑得没影了。

跨国公司已经养成了四平八稳的习惯,凡事讲究一个规矩,他们常常使用教科书式的方式将任何简单的事情办得足够复杂。漫长的决策链条,冗长的信息通道,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意和机会都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消磨得无影无踪。

中国企业本来就来自丛林,丛林里没有规矩,没有风度,唯一的规矩就是活下来。在丛林里只有大象才有坐下来开会的机会,弱小的中国企业每日徘徊在生存的边缘,对于每一个出现的机会或者威胁,他们必须迅速做出判断。人们经常说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是一批不按规矩出牌的人,正是与他们多年的生存锻炼有关。

如果大象们能够同时具有蹬羚的灵活,那将是世上最可怕的对手。

成本领先的习惯和能力

联想并购之前,IBM个人电脑一台机器的组装费24美元,而联想只用5美元,柳传志就此分析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差别为什么这么大,而是为什么这么高的成本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人注意,也没打算修改”。他接着指出“IBM有一套非常严谨的管理流程,随着技术和时间的变迁,有些环节也许早已过时。但很多人仍相信这是lBM品质的保证,因此对其中明显的浪费视而不见”。

一定程度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已经不是今天的成本有多低,因为再低的成本也可能被新的竞争对手超越,一些发达程度更低的国家在这方面超越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多年的竞争已经使得成本领先意识渗入中国企业的骨髓,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能力。正像上面的例子,中国企业总是可以很轻易地发现那些浪费的环节。

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值得跨国公司学习。

灵活的组织结构

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完全是需要的产物,这样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发生变化。这样的组织结构稳定性较差,但足够灵活。

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明基电子董事长李煜耀的一番描述十分形象:“西门子研发队伍的个人能力都比明基强很多,德国式的训练特别专业、严谨细腻,但也很僵硬: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团队协作,分工太细,一件事需一大堆人才能做成。例如,西门子仅在欧洲就有5个研发点,即使是运营商要求对软件做一些很小的改动,西门子也要巴西、波兰、丹麦和德国统一行动,过于复杂的沟通大大拖延了时间。”

没有比一群十分强大的人却被一个糟糕的组织体制变成乌合之众更可悲的事情了。重新认识中国式营销

刘春雄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直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而中国企业则是“阳奉阴违”的学生。说起跨国公司,往往是由衷的赞美,但真正做企业则是典型的中国式。

中国式营销、中国式管理曾经是明褒暗贬的词语,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式营销和管理。

我不想直接回答“跨国公司应该向中国企业学习什么”这个命题,但我希望通过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对比,让读者自己回答这个命题。

跨国公司在按照总部节拍起舞,中国企业在按照中国节拍起舞

按总部节拍起舞还是按中国节拍起舞,取决于企业是把中国市场当做世界主流市场还是边缘市场。

日系企业尽管在中国市场有捷足先登的优势,但日本企业一直念念不忘其所谓的“雁邻阵形”,总希望与中国保持2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这是总部节拍,不是中国节拍。

那些在中国做得最好的企业都是比较成功的“中国化”企业,如宝洁、可口可乐等。那些在中国市场做得好的跨国公司都是最适应中国节拍的,而对中国节拍的适应经常改变他们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不管跨国公司多么想本土化,但已经有了自己习惯性节拍的跨国公司免不了想让中国市场随着自己的节拍起舞。

沃尔玛在美国是从乡村小镇起家的,但在中国却从一线城市做起,因为一线市场与沃尔玛目前的节拍最接近。沃尔玛在全世界都只有一个采购中心,于是也想让沃尔玛(中国)适应这种节拍,直到在中国实在走不下去了才改变节拍。

改革开放之初,当我们听说有些跨国公司“准备在中国亏损10年或20年”时,第一反应是“中国企业完了”。现在看来,对中国企业而言,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因为这句话反应了一种思维:他们在等待中国市场改变节拍,并且愿意在这个过程中等待并且支付等待成本。

无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规模有多大,他们都只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分部,有的是总部的子公司,有的则是孙公司甚至级别更低的公司。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即使在总部有一席之地,也不过是难以见CEO一面的几十个全球副总裁中之一,这样的格局决定跨国公司很难真正适应中国节拍。

跨国公司的精确调查与中国企业的深刻洞察

为什么被麦肯锡判“死刑”的非常可乐目前做得非常不错?为什么跨国公司那么准确的调研数据经常抵不过中国企业的感觉?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跨国公司的会议,我惊讶于跨国公司对数据的狂热,可以说跨国公司的营销会议基本上是图表的堆积,似乎只有数据是最准确的,图表是最直观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跨国公司正在为数据所害。因为如果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错了,那么再精确的数据也没有用处。

中国式的专家叶茂中曾经说自己下市场主要是找感觉,找到感觉了才找尼尔森这样的市场研究公司要数据。如果感觉错了,数据是无用的。数据只能证实已经形成的概念,否则,就有可能得出“虎不吃草,羊不吃肉”这样的调研结论。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东方国家,它的消费习惯是由传承数千年形成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决定的,决非西方的营销概念所能简单概念化的,也绝非几张调研表所能描述,深刻洞察中国市场需要一套全新的思想、概念。

中国企业没有深刻理解中国市场就一定活不下去,跨国公司没有深刻理解中国市场,可能还能够挺一阵子。以前是如此,未来不一定是如此。

跨国公司的标杆营销与中国企业的路径营销

联想曾经经历过“贸工技”还是“技工贸”之争,后来柳传志主张的“贸工技”务实派获胜,理想派的“技工贸”失势。把联想推向“中国PC之王”的产品“联想1+1”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产品,跨国公司很难设计出这样的产品,但正是这样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产品,打开了中国电脑家庭化的大门。

跨国公司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就是因为他们在西方主流市场成功后,就会立下标杆,就会拿标杆检视中国市场,就会发现中国市场在很多方面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会有选择地只做符合自己标准的事。

据一家知名跨国咨询公司研究,在中国做营销要经历下列营销路径:渠道→产品→服务→品牌→标准→资源→政治。这与我们服务中国企业的经验基本对应。实际上,上述路径表明了每个阶段最重要的营销要素。然而,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实践看,他们始终认为品牌、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联合利华也曾经想走“渠道为王”的营销道路,后来发现走不了。联合利华也曾经想开发“中国式产品”,但后来发现他们做不了。为什么中国企业做得了的事跨国公司做不了,说白了,是他们从心理上放不下身段。

跨国公司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的一切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企业现在做的,或许就是跨国公司起步时做的事,然而,因为有了“范儿”,所以跨国公司难以像中国企业一样演绎一条完整的营销路径。

从认识论讲,适应中国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在实践上,让一个自认高端的企业适应眼中的低端市场,需要极大的勇气。

跨国公司在充分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充分利用机会

在著名的SWOT战略模型中,S代表实力(资源),代表机会,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形成了两种典型的战略风格,即跨国公司的资源导向战略和中国企业的机会导向战略。

很多中国企业是白手起家,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资源,拥有的不过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对中国市场机会的把握,可以说机会是他们能力和实力的放大器。当然,机会导向也容易走火入魔进而变成机会主义营销,这是中国企业应该注意的。

跨国公司当然也重视中国市场的机会,但对投资机会的认知远远超过对营销机会的认知。营销机会必须靠高层深入一线才能发现和把握。我曾经与一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一同拜访过客户,有了这个经历,我发现跨国公司不过是“纸老虎”而已,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很难发现中国式机会的。

当抓住机会成功的中国企业逐步积累资源时,跨国公司怎么办?

跨国公司的系统营销与中国企业的单要素营销

系统营销与单要素营销,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似乎高下立判。然而,这样的观点貌似正确,实则大谬。如果营销要判断谁高谁低,标准只能有一个,即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进化论的观点是适者生存,企业也是适者生存。

在中国营销的起步阶段,单要素营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合适的,系统营销可能是“使用大炮打蚊子”。在中国营销的成熟阶段,系统营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合适的。如同一个孩子,跨国公司给孩子穿上了成人的衣服,中国企业则只是让孩子穿上了童装。随着孩子的长大,中国企业不断换装,跨国公司则还是那套成人装。成人服装与儿童服装其实无法比较优劣。

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初期都遇到过“衣服不合身”的问题,有的仗着财大气粗挺过来并且逐步“合身”了,有些没有挺过来就消失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失败率远超普通人的想象,确实值得很多唯跨国公司马首是瞻的“评论家”们反思。

当从单要素营销一路走来的中国企业具备了系统营销的实力,并且中国市场也到了需要系统营销的时候,跨国公司怎么办?

跨国公司的价值营销与中国企业的价值营销

当被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因为不断发动价格战而遭人诟病时,格兰仕“委屈”地说“我们才是真正在打价值战”。初听惊奇,细想大有道理。跨国公司的微波炉与格兰仕差不多甚至不如,但价格却是格兰仕的数倍,对消费者而言,哪个更有价值?所以格兰仕卖300元人民币的产品,跨国公司可能卖到300美元。有人认为300美元与300元人民币的差价就是价值,因为跨国公司有品牌,品牌中包含着文化。

我们无意判断跨国公司的价值营销与中国企业的价值营销谁高谁低,跨国公司的价值营销确实有它们对应的消费者,但格兰仕让很多买不起微波炉的中国消费者买得起微波炉,甚至让中国成为微波炉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对那些买格兰仕微波炉的消费者而言,格兰仕难道不是另一种价值营销。当那些“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进入世界家庭时,他们付更少的钱却买到了相同甚至更好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价值营销。

英语学习方法与感想 篇4

一、词典学习法

这个方法是钱钟书先生常用的方法,他说他最爱看的书是词典。其实词典也一直是我的最爱,高中的时候对英语还不太感冒,所以还没有看英文字典的习惯,但是经常晚自修的时候拿一本汉语大词典看,常常被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看到,于是他就对我说,别看字典了,做数学题吧。那时候看到数学头痛,只有看词典才能让我感到内心的宁静,很喜欢看字典。当年我的语文功底还远没有今天这么扎实,我记得当时我用一个笔记本把我在字典上看到的我之前读错音的字摘录下来,记了厚厚一个本子。

大学后期开始对英语有了感觉,于是开始看英文字典,在宁波工作的时候逐渐达到迷恋的状态,当时经常是上班干完了活就拿起一本朗文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看,这本词典是我最爱的,我现在也常常翻看。后来我的手机也有一个英语词典功能,所以我经常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就用这个手机词典背单词,感觉效果也是挺不错的。

二、语法学习法

这个是周作人先生学英文使用的方法,他说,他愿意赌十块钱,给他租一间房子,只给他一本英语语法书,他能够在里面住两个月不出门。他是大作家,所以要精研语法,其对我们普通学生,语法知道个大概就行,不用学的这么精,我觉得英语最重要的不是语法,而是语感,包括考试也是一样用语感做题是最快也是最准的。不过我也是读过一些语法书的,包括英语和日语的,感觉效果并不是太明显,都是囫囵吞枣,记不下多少东西,所以不太推荐这个方法。

三、新概念背诵学习法

新东方的大牛俞敏洪、王强、强浩及众多新东方小牛学生们都用这个方法达到了英语学习的极致。新东方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某新东方学员成功申请到美国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开学不久该同学被教授单独约谈,说是怀疑他的上交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该教授说他不相信一个中国学生能写出比美国同学还要更流畅优美的英文文章。只见该同学不慌不忙地从身后拿出一本新概念第四册,对教授说你随便指一篇,我背给你听一遍你就知道那篇文章是不是我自己写的了。教授见他果然将指定的那篇课文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于是感叹了一句:神奇的东方,神奇的中国人,从此再也不怀疑该同学的英语实力了。

这个方法貌似是很强大,很经典,不过我汉语文章都没背过几篇,英语就更没背过,所以这个方法我也从来没用过,虽然早些年的英语大牛大多通过这个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过现在学习方法理论也是一直在创新,所以也没必要抓住这个不放,因此并不很推荐。

四、4+1电影学习法

这个是新东方近几年非常推崇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通过研究一些经典的美国电影,学习地道的美国口语,新东方为此推出了不断更新的一个4+1(语音、词汇、句型、思维+电影听说)课程,这个课程其实是比较入门的一个课程,总体来说这个课程还是很优秀的,我学了很长一段时候,后来觉得相对于我目前的水平讲得太浅了,加上又要看考研的课程,所以就没看完,把剩下的课程都删了,不过还是推荐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的同学去电驴下下来看看,反正电驴上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纯正的美国口语还是要多看些美国电影,可以下yyets字幕组出的双语字幕电影或美剧,跟着字幕说,多练习练习,很多口语就能脱口而出了,这个方法我也是一直在用,感觉效果不错,强烈推荐。

五、疯狂英语学习法

李阳创造的英语学习法,他的口号是我爱丢脸。我大学时候李阳英语也到我们学校做宣传,他的方法就是背一些最常用的口语句子,然后不断地找人说,不要害怕说错,越说你就会说得越好。

我在宁波工作的时候经常有老外来我们工厂,再加上刚工作的时候陪两个老外到上海玩了两天(这段经历在我的qq空间里有一篇文章详细记录的),这两天无疑是我英语学习最快的两天,快离开的时候和外籍专家jenet也经常聊天,英语提高也挺多的。

这个方法很好,也推荐,就是你得找到愿意和你用英语聊天的人,毕竟认识的老外还是比较少的,和中国人吧,你聊不了几句就都变成中文了。

六、沉浸式学习法

这个是rosetta stone软件推崇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去电驴上找到这个软件,貌似极为强大,英语我没有用过,不过我试用过韩语课程,感觉非常喜欢,待我考完了研有时间可以用这个软件强化一下我的日语等其他语言。这个方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抛开母语,沉浸在该软件给你制造的外语学习氛围之中,就是把自己模拟成一个刚学说话的小孩,你现在是什么语言都不会,通过这个软件给你制造的一些场景,逐渐一步一步地学会这门语言。这个方法也是推荐的。

七、按部就班学习法

这套方法最普通,但是其实是最实用的,也是最省时省力的,我很多英语厉害的同学都是受益于这个方法,而我自己在这方面其实是吃亏的。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上英语课好好听,跟得上老师教学的进度,把老师讲的内容都听懂了,布置的作业都认真做了,把上英语课当作一种乐趣,并把做英语题当作一种乐趣,这样英语成绩自然高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不仅仅是英语,这个方法都是最好的,但是真正要做到确实不是很容易。这个方法虽然我自己没有做到,但是其实是我第一推荐的,它的核心其实是两个字:兴趣。你只有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你才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够驾驭所学的课程,而不是被它拖着走,最后弄得遍体鳞伤。

八、英文原版书学习法

就是多阅读一些英文书,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读过几本英语的文学名著,工作之后主要就是读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文献,今年以来主要都读经济类的英文原著了,当然也有一些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我觉得读英文原版书要和记单词结合起来,不然一本书读完了,会的单词还是会,不会的单词还是不会,那英语也还是没能提高多少的。这个方法推荐,不过阅读材料最好和你的英文水平相当,不要通篇都是生词,也不要读一个生词也没有书,每一页有一两个生词的书是最理想的。

九、听写学习法

这个方法是我在宁波上日语课的时候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已过英语高口)推荐给我的,我感觉确实非常实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就是找一些语速不是太快的文章,逐句听写下来,很多人都听voa、bbc之类的,其实我觉得听新概念三、四册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只是语速太快,最好用复读软件,每句停顿一段时间,这样就不会不够时间记了,对这个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下一个叫做media study player的软件,我用的是2.89版本,这个是我认为最好的复读软件,绿色免费,功能强大。这个方法也是推荐的,听写完之后和原文对照一下,能够发现很多平常自己注意不到的语法和单词拼写错误。

十、新东方课程学习法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与感想 篇5

不予回避、切中肯綮,体现“真性情”。这首春天的“乐章”之所以能够打动国人心,归根结底在于两会代表们都能够直面问题,抱有一种不予回避、直面诉求的从容态度,坦诚相待、切中肯綮,这份一心为民的诚意直抵心扉、让人为之动容。不管是“不能坐等销售、要主动出击”“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的务实建议,还是“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坚决查处人民群众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每一起举报”的郑重承诺,不拘泥于华丽措辞、不受限于官方场合,而是一语道破、直击要义,无不流露出与会代表的“真性情”,彰显了时不我待、闯关夺隘的坚定信念和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务实之心。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同样也需要在对接群众需求的各条线工作中、在贯彻落实为民谋福祉的民生项目上,以体现民情、贴近民意为干事创业的着眼点,少一些敷衍塞责、刻意为之、多一些利民导向、务实干劲,将为民务实的“真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民生“红利”切实装进群众“口袋”里。

情系民生、心中所向,体现“真感情”。能让乐曲的“热度”不减、流芳百世,不仅需要演奏家全情投入的“真性情”,还需要乐曲本身潜藏的、拨动人们心弦的那份深情,有着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处无声胜有声”,让真情实感成为乐曲与听众之间“对话交流”的语言。两会热议的话题同样连着民心、牵动民情,在一场场“通道环节”,我们听到了很多热度与锐度兼具的“重量级”问题,譬如“如何更好让老百姓‘老有所依’”“如何看待校外培训‘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现象……倘若没有为民情怀作为依托、没有潜心思考的真知灼见作为“底色”,难免会让代表为之犯难、无从开口,更不可能给出让群众信服的回应答复,赢得赞许的目光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从事公职工作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它本身还附带一个民生的“光环”,赋予每名公务员一心为民的情怀与责任担当,唯有付下身去、弯下腰来,让自己浸润在民意水源里、厚植于民生土壤中,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责任重大,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演绎为民服务的无悔人生。

礼仪与口才课程学习感想 篇6

礼仪与口才课程学习感想

这个学期刚开始。发现几年多了一门课程叫‘利益与口才’。本来觉得在大三这个重要的学年里,开设这样一科听起来作用不大的课程。因为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毕业以后找到好工作,而不是研究我该怎么坐,还有怎么穿衣服。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当然有些也一样因为老师真的教我们怎么坐,怎么站还有怎么穿衣服,但不一样的那部分更重要。因为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让我们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关乎我们的形象,同时还是一门高深的文化。也许就是从你穿衣的品味或者习惯性的站姿坐姿,就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高低。这让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除了提高成绩锻炼智商外,还应该提高文化修养来培育自己的情商。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际经验,在交际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是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这样我们之间才能构建起真挚的友情。

如果说礼仪是表现给人的第一表面印象,那口才就是进一步加深你与他人交流的更重要的 U.不仅礼仪是一门艺术,口才也是一种艺术,一门科学,一种能力的表现,但口才并不等同于讲话,不是只要会讲话便是有口才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想。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包括我们经常在私底下侃侃而谈,而一到公共场合或遇到陌生人,便会脸红耳赤,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的尴尬情况。这种情况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是非常不利的。工作中,客户不会等你准备好措辞才让你说,同事们不会揣摩你面红耳赤背后的尴尬心情。所以一定要学会敢说,能说,会说。平常上课老师会让大家积极回答问题或起身做示范,这对锻炼我们的胆量十分有帮助。通过一个学期的礼仪与口才的学习,我想这对我们日后长久的人际交往中一定会起到很大作用。

学习与竞争感想 篇7

自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现代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凸显,重大的企业社会责任事故频发,企业竞争必须对社会负责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竞争须对社会负责不仅要求企业具备业务竞争力,同时还要求企业具备社会责任竞争能力(society responsible competence)。由于组织学习是增强上述能力的最重要方式,因而相关的组织学习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Cramer(2005)认为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增强社会责任竞争能力,并认为以增强社会责任能力为导向的组织学习须在个人、群体、组织三个层面进行,而且强调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的重要作用[1];Nijhof(2005)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竞争能力为目的构建了“征询诉求(consultation)—整合(integration)—合法化(justification)—评估(evaluation)”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2];Gond,J.P(2006)探讨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组织学习工具在促进组织社会责任竞争能力形成中的作用[3];Zadek(2006)认为,企业可以从负责任的社会、产业环境中通过社会性学习(societal learning)获得社会责任竞争能力[4]。国内学者王端旭(2009)认为组织学习有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内生机制的形成,并认为双环学习可以发挥推进机制的作用[5]。

上述有关组织学习的研究基本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竞争能力为导向,其内容已涉及组织学习主体、组织学习过程、组织学习工具、社会责任环境对社会责任能力导向的组织学习的积极作用等方面。但同时,笔者也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竞争能力不能脱离业务运作而孤立地存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业务间具有不同的结合模式;而且在不同的竞争模式下,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实现向具有优势的竞争模式转型,以主动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本文拟做出探讨。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及其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简介

与传统竞争单纯追求业务表现不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同时追求业务领域和社会责任领域两个维度的表现。根据上述两个维度表现的不同组合,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通常表现出如下三种模式:(1)在履行底线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业务竞争力,与竞争者进行业务竞争。目前,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就属该类模式。(2)在保持业务竞争力的前提下与竞争者进行社会责任层面的竞争,而且业务竞争与社会责任竞争彼此分开,相互关联不大。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慈善公益责任而很少考虑慈善行为与企业业务行为间的关联,就属于该种模式。(3)企业通过开发具有社会责任内涵的业务产品或通过构建融社会责任形象与业务形象于一体的企业品牌形象协同地提升业务层面与社会责任层面的竞争力,与竞争者在上述两个层面同时展开竞争。目前,极少数企业采纳该种社会责任竞争模式,然而该种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Michael E.Porter和Mark R.Kramer(2006)[6]的研究为该模式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认为,企业根据其价值链的社会作用(value chain social impacts)致力于相关社会问题解决的同时可协同地增加商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顾客价值,并可与利益相关者结成更好的关系,从而提高竞争力;此外,企业可通过分析影响竞争的社会环境因素(social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context),从一般性的社会问题(generic social issues)中筛选出对企业竞争力具有较大驱动功能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努力谋求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从业务领域和社会责任领域协同地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从而增强竞争优势。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的特点比较

上述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各具特点,现从竞争优势来源领域、社会责任表现、业务表现、社会责任风险、业务竞争性风险、适用行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分析如下:

1. 与采用模式(2)、模式(3)相比较,企业采用竞争模式(1)强调业务层面的竞争,因此其竞争优势来源于业务领域,业务表现倾向较好,业务竞争性风险相对较低;此外,企业采用模式(1)在社会责任层面只履行底线责任,其社会责任表现一般,而且被动维持底线责任容易触犯社会责任底线,因而来自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高。由于企业在该模式下专注于业务竞争,因此与采用模式(2)、模式(3)相比,其满足传统消费的能力较强,但由于社会责任表现一般,其满足责任消费的能力与采用模式(2)、模式(3)相比较则偏低,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责任消费不敏感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在提高,责任消费规模将越来越大,社会责任不敏感的行业也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受社会责任风险的影响,因此从总体看,企业以该模式竞争,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高。

2. 与采用模式(1)、模式(3)相比较,企业采用竞争模式(2)强调在保持业务层面的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与竞争对手展开社会责任层面的竞争,因此其竞争优势可来源于业务领域和社会责任领域两方面,但由于企业在该模式下将资源分散在业务领域和社会责任领域,因此除非企业实力特别雄厚,否则从总体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只能一般,业务表现也只能一般。因此,与采用模式(1)、模式(3)相比较,企业不论在哪个层面的竞争优势均不明显,其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和业务竞争性风险都较高。而且,模式(2)强调在业务领域和社会责任领域两方面与竞争对手竞争,因此其竞争所需总投入高,加之其满足传统消费的能力和责任消费的能力均一般,面临的业务层面和社会责任层面的风险均较高。因此,与采用模式(1)、模式(2)相比较,企业在该模式下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较低。

3. 与采用模式(1)、模式(2)相比较,企业采用竞争模式(3)强调业务维度和社会责任维度的协同竞争,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可同时来源于社会责任领域和业务领域,如果协同效应显著,其社会责任表现和业务表现均会较好,社会责任风险和业务竞争性风险也趋于较低。更重要的是,模式(3)强调社会责任维度和业务维度的协同,因此其竞争所需总投入一般,却能同时满足传统消费和责任消费,这与责任竞争背景下的责任消费趋势相适应。因此,与采用模式(1)、模式(2)相比较,企业在竞争模式(3)下其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特点比较见表1: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根据前文分析,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中,企业采用竞争模式(1)具有较强的业务竞争能力,但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风险,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总体不高;企业采用竞争模式(2)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风险和业务竞争性风险,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较低;而企业采用竞争模式(3)具有较低的社会责任风险和业务竞争性风险,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较高。因此,对同一企业,采用竞争模式(3)明显优于模式(1)和模式(2),采用竞争模式(1)和模式(2)的企业具有向采用竞争模式(3)转型的必要。

三、通过组织学习促进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

前文分析表明,对同一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存在由模式(1)、模式(2)向模式(3)转型的必要,怎样“转型”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模式是企业行为在竞争中的具体表现,而企业行为是企业心智模式的表象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知识。由于组织学习是组织更新知识,重塑心智模式的根本途径,因此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分析企业在竞争模式(1)、模式(2)下与在模式(3)下组织知识方面的差异,明确组织学习方向和内容,然后再探讨相应的组织学习机理与具体操作。

(一)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体现的组织知识差异

根据前文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竞争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整理,笔者认为,企业在三种模式下组织知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战略价值预设、竞争优势来源预设以及掌握社会责任知识主体三个方面,见表2。

1. 关于社会责任战略价值方面的知识差异。

企业在模式(1)下,仅履行底线社会责任,企业认为社会责任的战略价值在于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竞争只具有约束性作用,而不具有竞争性作用;在模式(2)下,企业在业务维度和社会责任维度两个方面与竞争者竞争,企业认为社会责任对战略的价值既具有约束性作用又具有竞争性作用;而在模式(3)下,企业不仅认为社会责任具有约束性和竞争性,而且还认为社会责任与业务间具有可协同性。

2.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方面的知识差异。

企业在模式(1)下,仅在业务层面与竞争者竞争,企业认为竞争优势仅能来源于业务能力;而在模式(2)下,企业既在业务层面又在社会责任层面与竞争者竞争,企业认为竞争优势可来源于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两方面;在模式(3)下,企业在业务领域和社会责任领域协同地与竞争者竞争,企业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业务能力、社会责任能力和业务与社会责任的协同能力。

3. 掌握社会责任竞争知识的主体方面的差异。

企业在模式(1)下,仅履行底线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未能与企业业务融合,企业社会责任由专门的社会责任事务部门负责,企业实际上只有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专门部门掌握社会责任相关知识;在模式(2)下,企业虽然也在社会责任层面与竞争者竞争,但其社会责任也未能与企业业务融合,社会责任也是由专门的社会责任事务部门负责,企业中也只有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专门部门掌握社会责任相关知识;而在模式(3)下,企业重在追求业务和社会责任的协同,而协同机会的发掘和协同方案的贯彻需要组织内个体间、群体间充分交流、真诚合作,因此在模式(3)下,企业业务和社会责任实际处于融合状态,企业组织内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都各自同时在进行业务活动和社会责任活动,因此掌握社会责任竞争知识的主体为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

(二)组织学习促进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的机理分析

组织学习是组织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学习工具作用于知识客体以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储存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组织学习促进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的机理主要体现在相应的组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等方面。

1. 组织学习促进企业由模式(1)向模式(3)转型的机理。

根据前文对企业在三种模式下组织知识差异的分析,我们认为,企业要实现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由模式(1)向模式(3)转型的关键是企业必须在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改变关于社会责任战略价值的非竞争性预设,并树立业务和社会责任间具有可协同性的理念,学习、掌握模式(3)下有关社会责任竞争性知识以及有关社会责任和业务协同竞争的相关知识。基于此,企业首先必须打破其在个人、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对社会责任战略价值、竞争优势来源上的原有预设。在此过程中,企业战略层的社会责任竞争意识和态度更新极其关键,这需要双环学习。根据Argyris(1992)的观点,双环学习是指对组织目标、政策与规范预设提出根本性质疑的情况下发生的组织学习方式,企业要真正做到双环学习,需要克服“组织防卫”。所谓的“组织防卫”是指阻碍组织学习的固化于组织体内的心智模式系统[7]。为了克服固化于组织的心智模式系统,更好地获得企业社会责任知识,企业上、下各层必须密切关注竞争环境动态,并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交流,而利用并开发社会责任学习工具如战略层“头脑风暴”(1)[8]、社会责任报告[9]、利益相关者交流茶会等是使企业树立责任竞争意识以及实现与利益相关者充分交流的良好途径。由于组织学习效果的衡量最终要以组织成员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组织心智模式的更新为标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上述学习所获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流共享与运用,并使新知识内嵌至组织规则、组织文化中[10]。其次,企业要在个体、群体、组织三层面树立协同竞争理念、掌握协同竞争技巧,而这一点与下文论及的模式(2)向模式(3)转型的组织学习机理相同。

2. 组织学习促进企业由模式(2)向模式(3)转型的机理。

与企业由模式(1)向模式(3)转型相比,企业负社会责任的竞争要实现由模式(2)向模式(3)优化发展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模式(2)与模式(3)间的差异仅在于企业的成员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关于社会责任竞争与业务竞争间是否具有协同性的预设。尽管如此,企业负社会责任的竞争由模式(2)向模式(3)转型也需要双环学习以克服业务和社会责任间不具有协同性的“组织预设”,同时还需要使用有利于在企业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建立协同竞争理念的学习工具,如战略层“头脑风暴”、有组织的学习性会议、协同知识交流平台,等等。同企业由模式(1)向模式(3)转型一样,组织学习效果最终也须以组织成员是否形成协同竞争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是否形成协同竞争的心智模式为检测标准,因此也须注重协同竞争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流共享与运用,并使其在组织规则、组织文化中有相应的体现(模式转型的机理如表3)。

四、促进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前文分析表明,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要求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11]并在组织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树立、贯彻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的理念,这需要通过组织的具体学习运作才能实现,因此构建科学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就很有必要。

基于前文的分析和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的特点,我们拟制出如下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见图1)以促进企业实现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第一,企业战略层“头脑风暴”。由于企业负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是企业战略竞争层面的内容,因此相应的组织学习应始于组织战略层。具体地说,企业负社会责任的竞争由模式(1)向模式(3)转型,企业战略层须树立社会责任竞争性理念和业务与责任协同竞争理念;而模式(2)向模式(3)转型,企业战略层重在树立业务与责任协同竞争理念。第二,企业代表与利益相关者深度磋商与磋商结果的整合。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根植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与诉求,因此以负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为指向的组织学习要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身上汲取营养,并从与利益相关者的关联中寻求协同机会。企业可通过企业代表与其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度磋谈,并就磋谈结果与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整合,以形成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的初步方案。第三,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初步方案反馈与选优。正常情况下,企业都有较多的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的初步方案,而初步方案的取舍最终要建立在合理平衡企业自身和其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基础上,因此企业还要就各具体的备选方案向其利益相关者反馈,以便能从各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优的具体模式。第四,选定的具体模式在组织内共享。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具体竞争模式选定后,需要通过组织学习在组织中共享,共享的过程也是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理念在组织中实际贯彻、强化的过程。第五,组织惯例更新。上述学习过程的效果要以组织成员行为方式的转变为评定标准,因此企业可在组织规则和组织文化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以积极引导组织成员产生新的行为方式,并达到使组织惯例更新和组织竞争模式转型的目的。

五、结语

企业竞争对社会负责是时代的要求,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前提。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具有不同的模式,而只有在企业业务与社会责任间具有协同效应的模式下,其竞争力才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其他模式下的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实现向该模式转型。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模式转型是一个需要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共同参与以及与利益相关者密切沟通合作的过程,这对组织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应该看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需要是与时俱进的,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竞争的具体模式也须做相应的变化,这要求企业进行持续性学习和成为学习型组织。

摘要: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具有三种模式,社会责任与业务协同竞争的模式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诸多企业具有向该模式转型的必要。该模式的优势源于以该模式经营的企业的知识特点,其他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实现向该模式的转型。

外出学习感想 篇8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经学校安排,我们来到杭州市青兰小学学习,每天上午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观摩,下午安排的是报告活动,这次外出学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触很深,突然感到做一名语文老师容易,但做一名好语文老师太难了,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想做一名好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

1、小学语文老师要多读书。

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作为一位教师,一位语文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魅力的源泉,有了广博的知识,上好语文课就有了底气。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跨学科知识,博览群书,平时注意古今中外、书内书外知识的储备。观摩课中的老师在讲《手指》一课时,学生提出让老师讲关于作者的故事,老师马上声情并茂地讲了《丰子恺说“丰”的故事》,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2、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

俗话说:“字是人的脸面”,不论是应考还是将来立身社会,一手好字都显得至关重要。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课也已经很重视写字,实现识写结合。通过写字来进一步巩固识字。以前,我们指导学生写字总是轻描淡写,让学生照书写几个 ,告诉学生写字要横平竖直。学生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就会不一样。既然一手好字很重要,为什么不在学写字之初时就把字写好,何必以后还要费劲去学练字呢?指导小学生写規范字首先要矫正他们的姿势,像众所周知的“三个一”,即写字要保持一尺、一寸、一拳。只要坚持下去,没有写不好的字,而其成效,必让学生终身受益。

3、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是根据小语教材的实际内容而定的。怎样传道、怎样授业、怎样解惑呢?那就是要教之以法,以法传道,以法授业,以法解惑,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又触类旁通,高速度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答案。“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学法,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而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因此必须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建立在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上。比如授课中的老师再讲《地球爷爷的手》时就教给学生: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看到地球爷爷的手时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问题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得越激烈,课堂上的气氛也就越活跃,学生在激越的、愉快的氛围中,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小学语文老师要学会画简笔画。

简笔画板书具有简洁、风趣的特点,他往往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感性的东西。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练地画出来,比用枯燥的文字分析更有效果;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简明的图像,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凭借简单图画,能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能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设计优美的板书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技巧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简笔画,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观摩课中的语文老师随手画了一只狐狸和乌鸦,栩栩如生,学生发出“哇”的感叹声,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听课的老师也都啧啧称赞。

5、小学语文要注重以读为主。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理解了。小学语文课本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很到位。老师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学生越听越朦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引导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丰富。

6、教学中注意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不能再出现了。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7、语文老师要写“下水文”。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郭沫若也曾说过:“应该时常练习写作,写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我们教师一定要钻研课标,把握尺度,在教学生前自己先写写,看会遇到什么困难。

所谓教师的“下水文”,就是教师用学生的口吻,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典型材料来写的文章,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以及实际情感,并在习作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什么要写下水文?1.通过下水文,让教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2.通过下水文,为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范文。3.通过下水文,突显习作的重、难点。4.通过下水文,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5.通过下水文,激活学生的习作动力。 6.通过下水文,树立学生的习作信心。7.通过下水文,理清习作指导的基本思路。 要学生写的文章,最好我们也写一写。因为,下水文,让我们更年轻;下水文,让我们更智慧;下水文,让我们更可爱;下水文,让我们更懂学生;下水文,让孩子们更爱习作,更会习作!

8、语文老师要学会教材的二度开发。

造成老师不愿意教教材作文,学生不愿意写教材作文的根源是什么呢?一是教材中的作文题材陈旧,难以引发教师和学生的写作激情;二是教材作文规定太死,捆住了师生手脚,束缚了师生心灵。三是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贴近师生的心灵,难以诱发习作冲动,导致师生本能地排斥。因此,教师敷衍了事,学生马虎应付。

目前,身在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感觉作文难教。的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善和科学的作文教材。虽然语文教科书每单元后面都有一次作文训练,但要求太宽泛,缺乏具体的指导,我们还是不知道作文究竟该怎么教!现状如此,我们能且只能像名师学习,对教材作文进行二度开发和有效指导,摆正关系,二度开发,上自己喜欢的,学生适合的,也喜欢的。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看图作文,看漫画谈启示,学生刚一看到漫画可能不知从哪里下笔,但是我们老师稍微做一点启发或改动,就会给学生很多灵感。

上一篇:计划生育会议主持词下一篇: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