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共9篇)

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篇1

经过学习“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这门课程后,我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又加深了。

班主任一职是学生与家长、任课教师、学校对话的一座不可缺少的桥梁,承担着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全面负责的重任。

班级就像一个家,而班主任就如同这个家的户主,承担着建设班级、带好班级的重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协调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辅导员,既要面对学生个体、又要面对学生集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而,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的工作更全面、具体、细致,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给学生的影响也最直接。

一、首先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组建成一个班集体后,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个头,这个头就是班主任,作为一个头,就得把班级给建设好、组织好。确立好班集体的建设目标、确立好班级的组织结构等,引导班集体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组织各种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班主任作为一个教育者。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自然就成了一个教育者,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还记得在中学,每周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开班会,班主任宣布上周、本周及下周的相关事宜,通报有关情况,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三、班主任作为一个协调者。

班主任作为学生与各任课教师、家长、学校的沟通桥梁,自然就成为学生与这三者的协调者了,学生与这三者的联系协调性与否,班主任的责任就重大了。当它们三者与学生的存在沟通问题的时候,有什么话不好当面讲的话,这时班主任就该出手协调了,成功与否就在班主任的作用了。一个班级的稳定与团结也就在班主任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怎样而定了。

总的来讲,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班主任,他的头脑里面的故事、墨水等要和语文老师一样多,一样会说;作为一个班主任,还得有心理辅导这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灵的问题;(班主任)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有和生活老师一样的技能,带头教会大家生活;作为一个班主任,还要有像哲学家一样会讲哲理,讲大道理,教会大家明白事理,教会大家做人等。这也就很好的应了一句这样的名言“有人说,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优秀的教师,而优秀的教师未必是优秀的班主任”,确实是这样的。

记得老师上课时讲过的一句话“作为一个班主任,能管理好一个班级,他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了,不管调到那个性质的工作做管理,他都能管理好一个团队”,我也很认同这句话,因为班主任工作,就是管理好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班主任就是这个团队的组织者、领导者,是这个团队的管理层。

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篇2

关键词:返璞归真,张扬个性,以人为本,无为而治

21世纪具有迅速变革, 科学化、信息化、整体化、民主化等特征, 在新时代新形式下的现代教育以人为本, 它与传统教育相比, 师生关系及师生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育途径更具有开放性。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 这顺应了时代潮流, 有利于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现在, 素质教育、个性教育逐渐深入人心, 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旋律。但当前班主任工作中还存在着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 笔者试图结合本校班主任工作情况, 分析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削弱学生自主意识的因素及相关探索和实践, 意在抛砖引玉, 与广大班主任共谋良策。

一、班主任工作中制约个性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 观念陈旧, 抱残守缺

我国教育发展到今天, 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封建教育时期。早在两千年前战国后期的《学记》里就曾明确提出“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要求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 教师也已习惯于发号施令, 板着面孔教训人, 教师代表真理、代表知识, 学生成了教育的奴隶。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社会中, 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的大量出现, 信息网络日益发达, 使得学生的视野大为开阔, 学生在接受新科技的同时, 思想感情也不如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的感情纯真、朴实, 加之周围各种各样的难以避免的丑恶现象的影响, 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 个性更加不同, 民主意识、主自意识也越来越强。此时, 如果有些班主任还抱着封建落后教育观念不放, 采用老方法去管理学生势必“碰得头破血流”, 不受学生欢迎。

(二) 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 管理不善

1. 强行灌输, 硬性管制

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 但有些班主任无视学生个性特点, 在教育中千方百计驯服学生, 训练学生的盲目依从性, 降低他们的敏感性。他们只重社会性要求, 忽视个性指导。这样, 教育的要求就很难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甚至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

2. 放任自流, 漫无目的

在现实教育中, 班主任工作还存在着另一极端。他们说现代教育就是教师不管学生, 不必为学生确定目标, 让学生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随心所欲。其实, 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思想认识模糊, 道德意志薄弱, 情绪波动较大。这时, 如果班主任, 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那么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 甚至会失足铸成大错。

3. 急功近利, 拔苗助长

教育具有滞后性, 它不可能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在短时期内产出大量的高质量的产品。一些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很强, 但常常犯理想主义错误, 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忽视教育要求的层次性及有“成人化”倾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它本身的规律, 否则会事与愿违。

造成上述各种表现的本质就在于班主任未能从个性教育观出发, 未能以学生为主体, 以自我为中心, 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立面, 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能折射出了班主任工作中的现代教育意识, 它体现为都是教师亲和的态度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 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智慧、情感和兴趣, 也尊重其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天真, 不但尊重他们和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 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 笔者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民主化、个性化教育, 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行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 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在发生变化, 而班主任不改变教育观念, 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则势必事倍功半, 实现不了教育目的。现代社会的班主任, 只有顺应时代教育潮流, 更新观念, 才能受到学生尊重, 更好地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在教育学生时, 才能高屋建瓴, 得心应手。

(二) 以人为本, 因势利导

1. 民主平等, 自主发展

班主任要淡化教育痕迹, 以相互平等的态度出现, 注重创设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 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动力”, 以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

2. 确定目标, 制定规则

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统筹全局, 胸有成竹, 确定学生的发展目标, 具有决定行动方向的作用, 没有目标, 班级教育工作也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3. 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

教育学理论认为, 任何个体身心发展都有规律, 即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它制约着我们的教育规律。

综上所述, 学生的个性是具体的、现实的、发展的, 具有可塑性和自主性。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不能幻想以一个什么截然统一的标准管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 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形中增强了管理效力。另外在班主任工作中, 要正确认识“为”与“无为”的关系。“无为”是巧妙的“为”的基础, 看不出“为”的痕迹, 自然符合人性的“为”即“无为”。

在充满新的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班主任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 以人为本, 为塑造一代有完善人格与个性的高素质现代新人而积极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小微.现代教育理论[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2]裴文敏, 詹振权, 方善森.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与认识 篇3

【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2- 0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本病的记载。根据其多饮善渴的表现特点,《内经》最早将本病称之为“消渴”,并有“消瘅”、“肺消”、“鬲消”等名称。其病因则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在≤灵枢.五变≥篇则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本病与饮食肥甘,情志失调有关。

在病机方面则指出与肺消胃热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二阳结谓之消”。≤灵枢.师转≥篇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而在≤素问.气厥论≥则说:“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由此可见,在数千年以前,中医对本病就已有一定的认识。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研究又有发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认为胃热肾消是本病的主要机制。

唐代王涛在≤古今录验≥书中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已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特点是尿甜。

宋代以后,对本病记述更为全面,多从三消分证。宋人王怀隐等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组症状,开三消分证的先河。从此以后,多数医家根据“三消”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至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古人记载也颇为详细,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篇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廯、痤疿之类”,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兼证,早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治疗方面,除有系统的药物疗法之外,又有饮食、体育疗法的记载。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中就强调饮食疗法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指出:“治之愈否,属有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日而廖,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总有金丹也不可救”。唐代王涛在≤外台秘要≥中也指出:“消渴病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也不能强所不能堪耳。”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这些均已说明,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运动来治疗糖尿病。

随着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与补充,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辩证和治疗,都有深刻的描述和系统的论述。基本与现代医学的论述和认识相一致、相符合。大致归纳如下:

1 发病原因: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历代医家已有许多论述。结合近年来中医学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病因主要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脆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过服温燥药物等。

1.1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致精亏阴竭而发为本病。正如≤医贯.消渴论≥也指出:“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强调了机体虚弱与消渴的关系。

1.2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即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易致脾胃運化失职,积热内蓄,化燥耗津,发为消渴。≤千金方≥记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景岳全书≥也指出:“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高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而贫贱者少也。”以上皆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关系。

1.3 情志失调,五脏过极化火伤津: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情志失调,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情志过极,如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用心太过等,也可导致心火内炽,郁热伤津而产生消渴。≤儒门事亲.刘河间三消论≥所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则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痛。” 以上论述皆说明五脏过极,郁热伤津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1.4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房室不节,劳欲过度,伤肾耗阴,阴津不足,虚火内生,阴虚火旺。“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虚火上蒸肺胃、灼伤肾阴而发为消渴。≤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室无度,致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以上均说明房室不节与本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1.5 过服温燥药物,伤阴致渴:经常服用壮阳矿物药物或植物药,久而致燥热伤阴而成消渴。

2 发病机制:

2.1 阴虚燥热说:阴虚燥热是导致消渴发生的重要病机,而滋阴清热一直是指导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原则。中医学历来强调阴虚燥热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燥热阴伤,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燥热内盛,耗伤阴液,阴津亏耗,发为消渴。其基本病理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因果。

燥热伤肺,气化不行,致使津液枯涸,出现多饮而渴不止,发为上消。胃火炽盛,二阳结热,或阴虚燥热蓄结,火盛则谷消,消谷则善饥,出现多食善饥,大便秘结,发为中消。燥热灼伤肾阴,肾燥津亏,固摄无权,开合失司,出现尿量频多,发为下消。三者之中,相互影响。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肾燥阴伤,阴虚火旺,也可上炎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明确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阴虚热淫。

2.2 瘀血致渴说:如≤内径.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气滞血瘀化热,伤津耗阴可致消渴。

此外,由于阴虚内热,易伤津灼血。血受热灼,易于壅塞,从而形成血瘀;也易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涩滞,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即可做为新的致病因子引起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加重。一方面,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另一方面,血瘀气滞又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

2.3 肝郁气滞说:糖尿病的发病除与肺、胃、肾三脏失调有关外,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为厥阴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五脏皆有气,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惟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涉及体内各组织的生理活动,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若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消渴病。

肝于肺经脉相连,其经脉贯膈属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耗伤,津液干枯,肺失治节,津液不能敷布,故多饮而渴不止。忧思愤怒,或抑郁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犯胃,肆虐中宫,胃阴被灼,胃热炽盛,故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气不调,肝郁化火,必损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多而甜。可见糖尿病的主症发生都与肝密切相关。

2.4 脾虚致消说:纵观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病机上多以阴虚燥热立论,研究脏腑重在肺燥、胃热、肾虚。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三消分治原则,而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治法。但有相多一部分患者其燥热之象常不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也不典型,多表现为倦怠乏力、肢体酸软、形体消瘦等脾虚气弱的症状。因而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除与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与脾也有密切联系。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精气、津液等精微物质,皆由脾所提供,由脾的运化所产生。脾主运化,具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若脾失健运,升清失职,精微物质不能输布于全身,饮食虽多,但不能为人体所用,仍可导致机体精气、津液的匮乏,致生燥热。糖尿病正是一种由于精微利用障碍而表现为气虚津亏而燥的病变。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环节、长期作用的结果。诸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这些病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使脾失健运,而致产生糖尿病的多种症状。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消渴,第322- 323.

[2] 聂绍通,《内经》中消渴病机的归类简析,中外妇儿健康. 2011,19(8):314 .

[3] 杨永华,等.益气养阴法治疗II型糖尿病30例.山西中医,1997;13(6):18.

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篇4

行政管理工作在公司内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从事行政工作并不难,但把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琐事”做好、做到位,却是一门艺术,需要花点时间、用点心思、下些功夫,它的大前提我认为是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一定的能力。

一、对职责的理解

行政部是公司的统筹、决策中心,是管理信息的处置、执行、监督和检查机构。其涵盖的内容繁杂:公司制度、流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及建设;公司级文件、档案的日常管理;总办的日常办公事务和秘书、前台工作;公司级会议及活动的计划、筹备和实施;负责建立、完善公司内外协调、沟通机制;公司公关及外联事务处理(含法务);后勤保障性事务的计划与开展(福利发放、车辆司机、办公用品及固定资产等);企业文化建设和内外宣传工作等。同时,还有对跨地域集团性企业外埠分支机构的指导、监督工作。

二、对自身工作和标准的定位

行政工作不是中心,但会影响中心工作开展的进度和好坏,做好服务保障和日常管理是岗位的最根本要求,我从事行政部工作至今已有10余年,军队和企业都干过多年,虽然二者有着许多的不同(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也存在众多的不同),但从基本面来说,工作开展的原则内容上差异并不大。

(一)、宏观上(战略层面)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统观全局,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行政部是最近企业核心层的部门,绝大部分行政命令由此发出。行政部的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和领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才能使自身分析、判断具体问题时掌握宏观,把握大局,分清主次、深浅、难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和保障有力。

(二)、中观(战役层面)

营造和谐、激情的工作氛围,善于协调服务,勤于督促检查。

行政工作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建立和营造企业文化的“气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持续的工作效益,并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当然,光有“软的”文化不全面,还要有“硬的”制度和流程来辅助,达成对内加强管理、沟通,对外搞好协调,对下做好服务的行政管理目标。行政工作履行职责中,有大量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服务保障性管理部门,如何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又将灵活性把握到恰到好处,做到上下满意、标准统一,这需求一定的智慧。

(三)、微观(战术层面)

具备敬业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不断谋求改进和提高。

行政工作是个勤活,比较繁杂,有时也会被某些人轻视和冷落。想把行政工作干好,在明确了自身的定位的情况下,需要有点脚踏实地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行政部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作不存在阶段性特点,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干好了显不出来,通常被想当然认为是应该的,干不好,不论上下都会有怨言,就得有人背负责任,从而决定了行政部领导必须有点担当精神,身体力行地起好带头作用,在不断树立部门工作作风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所属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从而达到不断改进工作质量和效益的目标。

三、行政工作的体会

行政部的工作事关整个企业,十分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行政部是管家婆

公司的衣食住行,人、财、物等基本行政工作需要有人去管理,去担负起责任,去协调解决实际发生的事情,大事小事需要细心,成为企业的管家,为行政后勤工作提供保障。

2,行政部是保姆

把公司作为自己的家来管理,为公司服务履行职责,同时,行政部是员工的贴心人,为员工解决行政后勤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员工服好务,行政后勤偏重服务。

3,行政部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官

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仅仅在于制定,更在于贯彻和执行,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确保各项行政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突发的重大事件,事先制定紧急预案的管理办法,成立预案领导工作小组,由企业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成员由各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各施其能,把握各个环节,减少和避免损失和漏洞,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协调。

4,个人的一些想法

个人品德,只有具备100%忠诚度和100%职业道德,投入100%的工作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个人素养,超强的事业心,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下功夫干实事,亲力亲为,及时汇报和沟通协调,考虑全面,对公司负责,对个人言行负责;个人勤奋,从小做大,工作成绩要靠个人加倍努力工作付出辛苦才能取得,加入公司就把个人全身心给了公司,荣辱与共,只有得到公司的认可,个人才有提升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我认为要有服从的意识,摆好自己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工作中可比喻成四种动物:干活像头牛一样任劳任怨,看家像狗一样忠诚可靠,做事像兔子一样奔跑,受气像猪一样忍住憋气。

四、工作愿景

㈠、抓好每一项日常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行政部工作头绪很多,任务琐碎繁杂。要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行政部必须头脑清楚,要有清晰、明确、规划的运行图。有思考地做事,有规划地工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做到“计划性经营、科学化管理”,抓好每一项日常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例如:每月xx日前收集下面各部门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及培训计划,统计汇总形成公司月、季度、半年、全年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做好省市先进的评选上报工作,创优争先。

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不断创新

实现行政部创新的转变,把行政部固化的从死板变成有生命有活力,外向奔放、积极主动。行政部固定式、程序化的工作较多,面对看似小事的经常性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要建章立制,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记在心上,形成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养成“高标准、严要求”良好的工作习惯,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使老工作有新意。㈢、立足当前,夯实基础,将行政部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实做细,保证部门工作思路的彻底落实

现代管理模式层出不穷,说到底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最大可能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要不断将本部门各项工作予以梳理,对那些切实可行的做法要予以坚持,对与现代企业发展相悖的要重新审视,逐步剥离。另外,还要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将行政部各项基础工作落实到员工手册,真正将行政部各项基础工作夯实做细。

五、工作计划

1,服务领导、服务基层

梳理董事长主要工作日常管理,首要解决的是如何为董事长服务,进而为公司高层、为部门服务、为基层服务。

设立董事长建议箱,负责收集信息,为董事长收集下面的意见和建议,鼓励职工为企业各项发展建言献策。

2,制度建设

制度建立,实行会议制度,制订会议的规范与流程,明确会议通知、会议记录、会议签到、会议纪律等。请人力资源协助制订和修改行政部的各项制度及岗位职责。

3,文档管理

文件收发、档案管理工作;2009年文件归档,规范红头文件的制作标准和格式,董事长签发文件的整理、建档。

4,行政后勤

工作重点突出创建花园式工厂。

后勤管理:创建花园式工厂办公用品管理工作服发放等;

宿舍管理:住宿管理、人员管理、物品管理;

车辆管理:用车申请 车辆值班制度等。

5,企业宣传

规范、掌控对外宣传途径,把握对外公布的宣传喉舌,所有对外宣传资料全部归口行政部管理,经董事长批准后,行政部存档备案,方可对外发布。每两周出版一期简讯下发公司各部门,文化宣传栏,黑板报有创造性的建立美观橱窗式的,定期出版、定期更换;

争取每月出一期报纸,及时反映公司的决策和新闻,保证质量。配合品牌部整理出提升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以及提炼董事长的文化价值观,展现董事长人格魅力。

6,职工文化俱乐部

职工文化俱乐部包括: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等。

7,草拟接待方案

树立对外的窗口和形象。

8,协调沟通

发挥公司领导班子的参谋助手作用,勤于沟通、及时上报、保证上传下达的政令畅通。办公事务管理及协调;从部门基础管理做起,逐步加以完善,统一管理,各司其能,发挥专业特长优势,取得实际效果。

9,临时事务

圆满出色地、快速及时地完成董事长和总经理公司领导层交办临时事务。总之,凡事尽心尽力,一切以公司利益着想。工作不仅是为了公司,更重要体现自己能为公司所作的价值,一个人最糟糕的表现就是工作不认真,没有责任心,所以,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实事求是,不夸大、不浮躁,杜绝华而不实。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篇5

班级;金融1001

姓名:法景玉

学号:201041070131

在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期学校又组织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发面,让我在以前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还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更适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由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要求、发展途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侧重点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侧重点则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总的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

对执行力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篇6

执行力是政府机关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完成任务、服务群众、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科技、知识产权部门加强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强化科技管理与服务,切实推进科技创新,把今年“科技创新年”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的迫切需要。

1、执行——执行就是将想法变成计划、目标和战略,并将其落到实处、变成结果的过程,是一种暴露现实问题并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的系统化的流程。

2、执行力——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执行力,也即团队、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能力。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对于一个组织,则是长期战略、工作计划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

3、政府执行力——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执行力一词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那么,政府执行力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从法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行政效率的大小和效益的多少。从社会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的能力。政府执行力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通过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战略计划等行为,对各种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有效处理政府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效力。狭义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能力及效力。

4、执行力的重要作用——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组织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战略与执行就好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一个有战斗力,能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组织一定是个战略与执行相长的组织。执行力对企业来讲是竞争力,市场竞争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对军队来讲是战斗力,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执行力关系战争的成败、战士的生命;对党来讲是执政能力,关系党的执政党地位,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人心向背,党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对我们政府机关来讲就是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能力,关系责任型、效能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科技部门工作职能的履行和全市科技工作的发展,关系到群众对科技部门的满意度;对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来说,就是立足岗位、胜任工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对提高机关工作执行力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

1、事业心、责任感是执行力的思想保证。一个单位、一个组织要有较强的执行力,它的全体成员必须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事业心、责任感来源于理想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工作的奔头。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既讲大道理,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宗旨意识;也讲平常朴实的人之常理,确立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责任及道德底线,使人人把干好工作既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也与单位发展、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人人感到工作有奔头,个个奋发向上。

2、以人为本、健全制度是执行力的组织保证。事靠人去做,任务要人来完成,执行力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事,加强工作的执行力就是要如何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把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将工作思路、计划、目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我们只有坚

持以人为本,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执行力;人和事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进行管理,才能规则清楚、职责分明、任务明确,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以制度规范成员职责和办事规则,才能切实提高全局的执行力。我们经常提到我局大是一个单位,小是一个家庭,培育和谐信任的同志感情和团结亲密的同事友情。同志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有主人翁意识,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工作成绩都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制定了《市知识产权局内部工作规程》等制度,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良好工作习惯,加强廉政建设,努力打造良好机关形象。

3、基础工作是执行力的条件保证。基础工作不扎实,主体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作就会失去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工作难落实,任务难完成,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提高执行力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在机关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经常开展工作调研,摸清工作家底,建立县(市、区)、试点企业联系人制度,建立工作基础数据库,设立基础工作台帐、行政业务档案,完善日常基础工作管理程序。

4、工作质量和效率是执行力的效能保证。何谓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干工作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工作不负责任、马虎了事,致使工作达不到上级要求,服务不能让群众满意,办事没有依法依规,这就是执行不力,执行失败的表现,反映某一个体、某一内部机构、乃至整个部门执行力存在问题。轻则贻误工作,重则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我们注重加强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建设,倡导工作能做多好就应尽力做多好的质量原则和今日事今日毕的效率原则,控制执行成本等。如我们对基础工作中数据、台帐、材料、来访接待、活动组织、咨询服务等工作程序、质量和时效的要求和规定。

5、队伍素质和团队精神是提升整体执行力的保证。团队的执行力取决于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合力,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同样一个单位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新木桶理论又指出,木桶的有效容积不仅仅取决于木桶木板的长短,更取决于每块木板是否嵌合紧密,同样一个单位执行力的强弱更取决于这它是否具有相互沟通、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是否具有团结共事的和谐氛围,是否具有集体凝聚力。一个单位的执行力并不是每个个人能力算术和,它可能大于、等于、小于算术和,甚至为零。优化团队结合、提高团队素质、增强团队合力是提高执行力的基本途径,作为我们机关单位主要应是后两者。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是提升和放大执行力的根本保证。

6、言必行、行必果是执行力的诚信保证。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机关单位执行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我们的领导或干部如果工作只是夸夸其谈,不付诸行动,工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就会失去信誉,你领导讲的话就没人听,布置的工作就无法落实,你个人做的工作领导和同志们就不会放心,从而导致工作的执行力极大的削弱乃至丧失。没有诚信就没有执行力。

7、创新是执行力持续维持的保证。要使我们工作持续保持较强的执行力,就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

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认识与理解 篇7

一、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

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而在道德的内涵中,道德认知又是最基本的成分,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是建立美好道德的基石。同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贯穿于师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道德别人的事。这种看法不就是认为有知识、有文化就会有道德的神话吗?而触犯法律的,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又多是这些教师、教育工作者。

一个人走进大学校园当了教师,他是不是就具备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所规定的德行呢?那些道德规范是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一个参照系,并不表明每个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就达到了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会自然就成为一个教师的品行,它需要一个学习、认同过程,有的人可能还要通过痛苦的思想磨炼,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内化为个人品行,也就是说需要提高道德修养。

把教师妖魔化是不对的,有知识并没有罪;把教师神话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了知识未必就道德高尚。教师需要物质生存,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激励,因此教师也会为名利所困扰。学习、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做之事。

行为。教师对道德认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成长的前提。但这种理解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的识记,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去感知。

二、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

所谓“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性的情况。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道德习惯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种倾向性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常规化,是不需要道德意志作用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将他律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律的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成为教师的某种道德习惯时,这种道德习惯就成了教师自然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大简化了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职业道德情境时,能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和准则的道德行为(1)。表面上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征;内在的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反映,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征。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是教师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道德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实现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自觉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反思———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条件

反思是师德成长的必经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就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界定了“反思”并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思维“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以预见指导我们的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2)。”道德反思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2010:340页.

[2]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2011-12-23.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

[2005]1号,2005-1-13.

[5]人民日报:高校腐败成社会焦点,2010-5-18.

[6]陈桂生.也问“教师是知识分子吗”.来源:教育参考,

[7]杜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9-01.

小议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

韩海燕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

摘要: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文化差异等影响,庞德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不尽相同。

关键词:庞德诗歌意象局限性

20世纪初叶,后浪漫主义主义和后象征主义氛围中的英美诗歌过分张扬个性,无病呻吟,语言拖沓见长。为扭转这种困境,以庞德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积极吸收外来营养,从古典诗歌传统中借鉴简隽明晰、表现力强的意象,建立了意象诗派。表达简约、句法单纯,实力强劲的中国诗歌为英美诗坛注入了一缕清风,极大地改变了英美诗歌的生态。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主要是在中国诗歌的“意象”上。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庞德诗歌的“意象”。

一、中国诗歌的“意象”

在谈到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时,我们先看中国诗歌对“意象”一词的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感性的批评,并没有把“意象”一词用专业的词语解释出来。严格来说,中国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字者和及时纠正。道德反思不仅能帮助个体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而且能促进个体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道德反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不良诱惑的侵蚀,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知,审视和慎思自己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通过教育的结果和教育对象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在这种反复的体验与持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日益完善。道德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的不平衡现象,从而使教师人格品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反思是实现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化阶段。

四、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目标

古语云:“欲为经师,先为人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信念来控制,品德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生活的行为习惯,而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信念程度,凭着自己的意志审慎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惯,道德习惯体现出品德的水平”(3)。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道德信念的程度是标示一个教师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在教师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4)。道德信念的确立,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己和别人道德行为的善恶。道

“意象主义诗歌”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也没有一个意象主义的流派,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意象”这个概念却早已融入我国的古典文学之中。

关于意象理论,在中国,最早的说法从《易经》说起,书中有“观物取象”、“立意以尽象”的说法。根据历史推断,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抽象的事物。而诗歌中的“象”则是物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与“象”的关系莫过于“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对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诗人而言,最好的诗歌作品无非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关于这样的论述还有,如刘勰指出诗歌构思应“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提出“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此推及,古人作诗是将内心的意借助与外在的景物表达出来的,象只是一种假托,寄意于象。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由观察、感受、揣摩再到表达的过程。选定一个物象,便将自身的所思所感寄托于它,把她融进感情世界面,形成一个艺术天地,将这样的感受传给读者,增加其想象的空间。

德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不仅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而且能以坚定的毅力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使正义的道德行为从一而终,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道德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须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

注释:

(1)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2)[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7-178.

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教育职场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①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②[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篇8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凭空捏造,它的发展也经历了非常坎坷的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从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的300年间,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大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阶段主要是西欧各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从思想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理的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充满了灾难和痛苦,摆脱资本主义建立美好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的心声。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写的《乌托邦》的发表从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莫尔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闽采尔,意大利的康帕拉。他们都对未来社会作了很美好的描述和设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大都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但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表达,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处于自由竞争时代,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工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资产阶级在思想界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又从理论上对公有制社会必然代替私有制社会进行了论证,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十九世纪初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初,英国和法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家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一些人对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感失望,与此相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批判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到了十九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并且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十九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过渡到真正实践的阶段。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世界革命中心从西方转向东方。

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自从50年代中期以来,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传播,世界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当代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也试图借着这次科技革命的东风使自己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中国。

首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再一次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完成了到实际的转化。

其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未尽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实行发展市场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扬了国威,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最后,当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带领我们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闭的、僵化的中国而是开放的、高度灵活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正在共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显现的今天,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谋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与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本国的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这棵常青树一定会越长越大。

参考文献:

[1]张凤华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包心鉴.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J].齐鲁学刊,2005(4).

[3]赵壮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述评[J].天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张雪莹(1983.12-),女,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篇9

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及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两重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举。《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他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中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仅过去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 2.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60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轨道不问断地运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国家大多出现过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已深深地融进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对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说是传统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这种发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特色。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东西,就说不上什么世界性、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观“,道家老子、庄子的“自然观”精神已在世界学术界广为传播。

(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

(二)传统文化的两重性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了著称于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但它并不是珠玑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又不能全盘搬用,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辨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继承。那么,怎样进行批判地继承呢?

其精华部分主要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直居中国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易传》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说“天”的德性是健运不己,人们应该仿效它,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地“的德性是顺育万物、包孕万物、哺育万物,人们也应该仿效它,兼容并包,广收博采。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屈原在《渔父》中愤然写道:“举世皆浊吾独清,举世皆醉吾独醒。”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人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外敌侵略拼死抵抗,铸造出知难而进、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这些都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永不停息的坚强意志和非凡气度。

(2)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所谓天主要指广大的自然界,天人关系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个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天人之间的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如,孔子主张的“不语怪、力、乱、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思想影响巨大,他虽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对其采取存疑的态度,即存而不论;而将现实中的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生命。

(3)修养德性,人际协调 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主张“道德至上”,强调以“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在这种道德辐射之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

(4)集体本位,天下为公

西方文化崇尚的是个体本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讲究4“贵群”。在个体、局部与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而保护后者,这就是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现在:(1)复古保守。(2)消极无为。(3)纲常名教。 (4)重义轻利。 (5)重道轻器。

上一篇: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毕业论文企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