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共11篇)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1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性择业观的内涵和培养途径,把握自身择业观的形成规律,从而形成理性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认识社会各种职业;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意义:帮助大学生深刻全面理解择业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促进大学生择业系统的合理调整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在任何职业领域里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的具体问题:大学生择业受哪些因素影响,包括心理因素、自身能力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及相关系数。

研究现状: 大学生择业观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究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在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提出指导实践性的建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深度、社会调查范围不广、提出的一些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提出的建议往往不能指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大三到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对就业还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大四的学生一般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工作,所以二者同时进行调查,有利于结果的有效性)男女生个100人

研究变量及如何测量:研究变量为是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了影响以及各自占得比例是怎么样的,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测量。

研究展望:大学生就业受到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必须建立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来扩大人才需求,调整毕业生流向;高校要通过加强学生教育培养、完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市场通过加强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全面、高效的人才供求对接平台;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扩大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储备;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单位、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只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 工作。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2

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态度与其选择精神病学作为职业息息相关。而影响此态度的因素可以分为3类:个人自身因素, 如性别、是否有过与精神病学相关的经历等;学校教育因素, 如学校的层次, 是否有过与精神病人接触等;社会文化因素, 如不同国家, 不同历史背景等。本文就目前医学生的择业意向及影响其对精神病学态度的相关因素做一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大三及大四学生。大三学生 (尚未开始精神病学学习) 中回收问卷240份, 大四学生 (均已完成精神病学理论及实践学习) 中回收问卷220份。共得到有效问卷386份, 其中大三200份 (51.8%) , 大四186份 (48.2%) , 应答率为83.91%。

1.2 方法

1.2.1 调查表

(1) 一般情况包括单位、年级、性别、年龄、血型、家庭住址等。 (2) 选用Burra等人 (1982) 编制的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态度问卷, 包括30个问题。其中, 4~5、9~12、14~15、18、20、23、25、27~29为正向态度题目, 其余15道为负向态度题目。每一题都以“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作答。根据题目的性质计1~5分, 分数越高态度越积极 (最低分30分=态度非常消极, 最高分150分=态度非常积极, 90分=态度中立) 。 (3) 本调查表还对学生是否有过与精神病学相关的经历 (亲戚或朋友从事相关工作或自己接受过精神科治疗等) 以及毕业后的择业意向进行了调查。

1.2.2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调查前向学生阐明真实作答对本次调查结果的重要意义。调查在2009年6月15日~7月15日1个月内完成。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统一输入Exce l7.0数据库,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t检验, F检验等统计学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有效问卷的男女比例约为1∶2, 性别均衡性检验无差异 (P=0.5272) , 其中男生139人 (36%) , 女生247人 (64%) , 平均年龄 (22.1±0.91) 岁。

注:*P<0.05;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及“同意”选项, 不同意包括“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选项, 回答为中立者未纳入统计

2.2 大三大四学生的择业意向

2个年级中, 内外科均是主要择业意向。大四学生中5.40% (n=10) 选择精神科作为职业, 稍高于大三学生的1.50% (n=3) 。总体而言, 386名医学生中仅有13人 (3.40%) 将来有可能从事精神病学工作。

2.3 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态度问卷分析

386名被调查的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总体态度比较积极, 总体平均分为104.24。多数医学生对精神病学存在理性和正向态度。

首先教育因素的影响, 本调查中, 200名大三学生尚未开始精神病学学习, 186名大四学生均已完成精神病学理论及实践学习。大三学生的总平均分为100.15, 大四学生的总平均分为108.64, 有统计意义 (t=-7.47, P<0.05) 。对15道正向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2组在5道题目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结果表明通过精神病学学习, 更多的同学愿意选择精神科作为职业, 并且认为这一职业也很稳定。教育组的学生对精神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认为精神病学教育很有价值。通过与患者接触, 他们对精神科更感兴趣, 对精神科的作用也更为肯定 (表1) 。

其次精神病学相关经历因素的影响, 大三学生中, 有154人 (77%) 有过相关经历 (如有亲戚朋友曾接受过精神科治疗或从事相关工作等) , 46人 (23%) 无此类经历 (见表2) , 2组平均分有统计学差异。对15道正向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 问题4和问题29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有相关经历的大三学生更愿意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并认为与精神科患者相处更有趣。

大四学生中, 有173人 (93%) 有此相关经历, 13人 (7%) 无此类经历。2组平均分同样有统计学意义。与大三学生不同的是, 大四学生只在问题9 (精神病学的学习增加了我对内外科患者的理解) 上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尽管在调查中许多同学认为精神病学“神秘”、“有趣”、“发展空间大”, 文献中精神病学也常被描述为“智力挑战”, 但是愿意从事精神病学工作的医学生仍只占少数, 这与国外研究相一致。仅有3.40%的同学选择精神病学作为今后的职业。内科、外科仍是医学生择业的主要选择, 希腊、西班牙、约旦等地也存在相同情况。

医学生是否选择精神病学作为职业与其对精神病学的态度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 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总体态度较为积极 (平均分为104.24) , 精神病学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态度的积极性。虽然同学们在5道正向题目上对此领域有所改观, 但是仍有一些题目没有显著差异, 这正是今后教育上值得强调和改善的方面。

接受精神病学教育后, 医学生对以下几个题目没有改观: (1) 我比较能够接受心理治疗有效这个结果。 (2) 通过现有的治疗方式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都获得了好转。 (3) 精神专科医院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很大作用。 (4) 近年, 精神科治疗已变得卓有成效。 (5) 精神病学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医学领域。 (6) 近来, 精神病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 精神疾病至少应该得到与身体疾病同等的重视。 (8) 如果我们仔细倾听, 精神科病人与其他正常人是一样的。 (9) 试着揭示精神疾病的原因很有意思。

国外研究表明, 与患者直接接触或看到治疗方案确实有效能够使医学生更积极的看待精神病学。分析前4个题目可以发现, 教育未能使医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精神科的治疗作用, 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目前各医学院校未能提供足够的精神病学实践机会, 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少, 从而无法有效参与和了解治疗的情况。据报道, 2000年国内82所医学院校中, 精神病学安排实习的只有4所, 而美国125所医学院校中有106所要求精神科实习。传统的精神病学教学不但实践部分课时数少, 而且对于学生要求较低, 忽视沟通技巧的训练。若不改变现状, 这将成为医学生对精神病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5~8这4个题目可以看出, 教育未能改善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科、精神病学教学、精神疾病和精神科患者方面的印象。通过精神病学学习, 医学生应该更加了解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更加尊敬这门学科。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观念和正确引导的作用。国内一些研究表明, 精神科医生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较低, 人们对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持有偏见,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医学生对本学科的态度。这些社会因素的改善虽然不能一蹴而就, 但至少应该从本行业工作者做起, 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完成正确观念的塑造。Richard等人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对精神病学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性。

接受精神病学教育后, 并没有更多的学生认为“试着揭示精神疾病的原因很有意思”。表明教育在引导学生去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方面尚不成功。可能是由于缺少系统的科学理论讲解, 学生找不到一个探索的开端, 进而失去了兴趣。国外医学生也认为精神病学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这一现状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以期改善。

教育可以改变学生对精神病学某些方面的看法, 从而增加对精神病学态度的积极性及精神病学工作者的人数, 扩大人才储备。很多国家认识到了这一点, 积极对精神病学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 但是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精神卫生总体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 从头做起, 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以吸引专业人才, 稳定专业队伍。

本研究还表明, 精神病学相关经历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态度的积极性。这与国外一些研究相符。从这一结果可以推测, 对有相关经历的医学生重点培养可以增加精神病学人才的人数。

目前, 国内精神医学的发展受到人才短缺、研究滞后等问题的制约。确定影响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态度及择业的因素对于精神病学人才的募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初步分析和探索, 发现选择精神病学作为职业的医学生比例较小, 精神病学教育及相关经历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态度的积极性。但是其他因素影响此态度的方式以及积极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择业意向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样本数量尚小, 且缺乏长时间跨度的跟踪研究, 若能系统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多年级、多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会更为可靠。本文感谢Kuhnigk Olaf, Haim Einat。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大三和大四学生对精神医学态度及择业意向的调查, 了解当代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认识程度并对影响此态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医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态度问卷 (Attitudes Towards Psychiatry, ATP) 调查中国医科大学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精神病学的态度并给予相应评分, 同时对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性别、精神病学经验背景、择业意向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这些因素对所研究态度的影响。结果大部分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有正向态度, 3.40%的学生愿意从事精神科职业。接受过与未接受过精神病学教育的医学生在态度问卷的15个正性条目中有5道存在明显差异。有过精神病学相关经历的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态度更加积极。结论精神病学教育及精神病学相关经历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精神病学态度的积极性。目前中国医学高等院校中精神病学的教学内容及侧重点仍有待于改善。一些其他因素对此态度的影响方式以及此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择业意向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医学生,精神病学,态度,精神病学教育

参考文献

[1]Irai Gat, MD, Mpshe Zvi Abramowitz, MD, et al.Changes in the At-titudes of Isradli Students at the Hebrew Unibersity Medical School toward Residency in Psychiatry:A Cohort Study[J].Psychiatry Relat Sci, 2007, 44 (3) :194~203.

[2]Mariolis A, Mihas C.BMC Medical Education, 2007, 7:15.

[3]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students in formulating their specialty preferences in Jordan, Yousef Khader, Dema Al-Aoubi[J].BMC Medi-cal Education, 2008, 8:32.

浅析高职学生择业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高职生 择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34-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3年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好时代,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毕业生就业难的也不容忽视。据麦可思的统计,在工作半年后选择的离职的毕业生中,高职生多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即更多的高职毕业生对离校后所选择的工作不满意。从影响因素来看,高职学生择业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受到的客观因素影响,如市场竞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主观因素。因此,要分析影响高职生职业选择的主观因素,进而为他们提供合理、科学的职业指导。

1 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是个人为了维持生计,并与社会取得联系和达成自我实现的而进行的持续的活动方式。DonaldE.Super(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五个延续的阶段:“认知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处于认知阶段的个体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对自我进行探索和了解,一般处于儿童期。处于探索阶段的个人通过学习来形成对自己的资质以及职业的评价,实现职业选择和最初的就业。个体在确立阶段开始尝试确定一个具体的职业。维持阶段,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取得成就,维持现状。衰退阶段则是指退休阶段。

1909年,帕森斯(FrankParsons)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了“职业—— 人匹配”理论。该理论对个人如何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职业选择进行了系统、科学地阐述:人再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有了了解,并对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条件有一定认识后,就可以进行职业选择。帕森斯的理论指导个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主观条件,并明确职业所需要的各项客观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职业选择。帕森斯等早期职业指导者认为,必须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个人才能正确地选择职业。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在职业生涯管理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2 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它是基于个人的需要,在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环境、兴趣对象和活动特点以及个体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兴趣模式的形成。

对于职业兴趣,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Holland的“职业—环境匹配”理论。该理论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的意义相同,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许多研究表明,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个体,其兴趣爱好有显著差异。兴趣是促使个人主动参与教育、职业、娱乐等活动的动力来源。当个体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时,会投入更多精力以追求好的成就;反之,当个体从事不喜欢的职业时,他没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很难在获得工作上的成就体验。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目前,Holland的职业兴趣分类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Holland基于特质论提出了决定一个人选择职业的6种基本“兴趣类型”论:研究型(I)、现实型(R)、社会型(S)、艺术型(A)、常规型(C)和企业型(E)。不同的人格类型对应不同的特点,适宜从事的工作也不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包括4个部分:“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人们在这六个维度的能力、人们在6个维度中喜欢哪些职业、人们的能力自评”。霍兰德将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职业兴趣因素与能力因素相结合来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例如,他将装电器、修自行车、开汽车等归纳为现实型活动,与之对应的职业为现实型职业,这些维度为现实型职业兴趣;说服他人、做学生干部、参加政治活动、做领导者等被归纳为企业型活动,与之对应的职业为厂长、经理、销售员等,这些为企业型职业兴趣。

林孟辉(2010)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在研究型、社会型兴趣类型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艺术型、企业型职业兴趣类型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的高职生在常规型职业兴趣类型上差异显著(P<0.05);在生源地因子(城、乡)上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异不显著。

3 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逻辑、科学、艺术、道德、美学和宗教的原则、信念以及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职业价值观源自价值观。在国外,研究者们既研究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研究,也研究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内涌现了大量关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近年来,最流行的概念是金盛华、李雪(2005)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一定义是他们在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曹光海通过实证研究,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量,得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是“由物质生活、职业发展、威望愉悦、创造兴趣、职业优越、人际关系”6个因素组成。万秀萍(2012)对广州市的750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成就实现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与年龄无显著相关;社会促进和薪酬声望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小;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地位追求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4 职业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家荣格(瑞士)以“直觉与感知”“情感与理智”“内倾与外倾”来区分心理性格。美国心理学家对荣格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理解与判断”这对概念。内向的人比较爱沉思,适合做作家,心理学等,外向的人性格比较开朗,健谈,适合做公关,导游等职业。感知性的人驻注重细节,能够忍受烦闷的工作,适合从事会计、文秘等职业。直觉型的人想象力丰富,喜欢挑战新奇的问题,适合从事美容师、设计师等职业。理性型的人善于分析,能有组织有系统地思考,适合从事法官、训导员等职业。感性型的人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合做宗教人员、辅导员。决断型的人果断、坚决,能明快地做出决定,适合做企业家、投资顾问等。熟思型的人做决定时必须依据可靠资料,不随意批评,适合从事社会工作者、保险顾问等。

阳毅指出,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水平,更要结合考虑自身的性格,应多问一下“该职业需要什么性格的人?我是什么性格的人?我的性格与该职业的要求匹配吗?我的性格能改变吗?”扬长避短,理性选择,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

5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国内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学生应该对自己职业兴趣做一个测试,依据“职业—人匹配”理论,了解自己的特质,应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哪方面有所特长,因此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学校老师不仅应像学生全面分析形式,还应帮学生进行测试,确定学生的职业方向。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知识。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应增加实践部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项职业测试,促进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各方面内容,并运用于职业选择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龚斌.高职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08.

[2]林孟晖.高职生职业兴趣与职业自我效能、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高三学生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 篇4

高三学生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

为了探讨高三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随机整群抽取了北京市某中学24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少年式)、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以及应付方式问卷得分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路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抑郁的`因素中,既有个体因素,如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抑郁程度较高,而采取求助的应付方式的个体抑郁程度较低,也有环境因素,如母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其子女产生抑郁情绪.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B842.6关键词:抑郁 父母教养方式 个性 应付方式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5

大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采取集合式对某市三所大学新生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分析,其结果:“人格诊断量表”总均分为29.81,人格偏离阳性率为17.1%,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3.7%.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偏爱呈正相关,与父母情感呈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专业、家庭情况、父母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关系均是人格偏离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 者:朱李婷 刘远亮 ZHU Li-ting LIU Yuan-liang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院,江苏,南京,210016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2)分类号:B843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偏离 父母养育方式 EMBU PDQ-R

揭秘影响搜索引擎算法的相关因素 篇6

搜索算法本身就是变化的,独立的去测试一个排名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里有一些对搜索引擎算法进行测试的建议和忠告。

确定衡量的指标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有哪些指标你可以使用:

排名:可确信的影响排名的因素太多了。相对于证明整个搜索引擎优化活动的效力,证明影响个体的因素更难。

指数化(缓存或网站):做索引并不意味着能够为排名做什么,但是你能看到搜索引擎是否跟着一个确定的链接。

网页权重:是一项不确定的指标和缓慢的更新频率,但是你可以了解网站权重在你的网站是如何分布的。

来自谷歌站长工具的信息:错误处理、自动规范化,反向链接报告给了许多谷歌所使用的排名因素的独到的见解。它们可以通过谷歌所提供的开放等级来提高的。

惩罚:仅仅表明你做的太过分了。它甚至可以表明是人工干预的信号。受到惩罚后通过人工检查来进行逆转比较困难。

当你把排名作为两个时间段的一个明确的变化的衡量指标,那么对于那个变化你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有关重要性的答案,为什么呢?

你的竞争对手并不是没有行动的并且在做一些你看不到的事。

搜索引擎可以改变特定的排名因素的权重。

你的一些改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得成熟。

底线:当给任何排名的上升/下降下结论是要慎重,

把惩罚当成一个指标,是的,得到索引的禁止是一个明确的标志。谷歌会经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有这样的一个惩罚。主要的原因,然而,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这个阈值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指标的区别

倒推排名的影响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知道这些影响的范围。略有增加的搜索词集中在一个单一的页面的影响,但并没有在这一主题的所有网页

获取一些和你网站相关的合作链接,通过你的内链甚至是相关域影响你的其他页面。这些假设是可以测试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你所关注的只是一个指标。

谷歌熊猫算法的更新和排名的因素

熊猫算法的更新给测试这个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有信号表明在特定的查询类型的域,排名区别很大。

另一个影响网站的共同点是外部链接的广泛度。在拥有低质量的内容的网站中,有一个广泛的自然链接文件(多种类型的链接和明确的获取方法),甚至当别人下降时它的排名却在增长,这点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从数以百计的受到影响的网站收集数据只是给了我们一些相同的特性。大量的数据显然是无法概括熊猫算法的影响,现在只能看到排名是在不断变化的。

阈值

一些众所周知的有效影响搜索的因素正在逐渐减弱。从两方面偏离了理想状态就不是那么完美了。这适用于“关键词密度”。

改变你测试的范围

除了你正在运行的测试,搜索算法不可能是静止不动。如果一个测试需要时间(并且大部分是需要的),你需要考虑一下别的东西。

时间是一个因素:例如,链接的时效性使得他们更有价值。快速获取链接获得的是较好的短期效果,来自新闻的链接会在网站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章出处为 www.leadseo.cn/seofuwu/ 上海丽姿鸥,网站优化专家, 出处!不胜感激!

★ SEO之搜索引擎自然排名因素二

★ 影响网站排名的因素指标体系

★ 个影响网站关键词排名的因素分析

★ 保证搜索引擎排名稳定的5个要点

★ 影响水中氟化物测定的因素探讨

★ 研究生高薪就业十大影响因素

★ 饮食业油烟净化技术及影响因素

★ 影响雅思口语考试成绩的因素

★ 影响药品销售量的波动性因素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7

2013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 比上年增加约19万人, 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根据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 2013年4月份为止, 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3成。而根据上海市教委统计, 到2013年5月份, 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 比上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上述统计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压力存在诸多的客观原因。一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 早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 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 到2020年将提高到40%。所以供求关系自然会紧张。二是中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 重“量”更重“质”。多家研究机构估算, 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 会减少约100万人的就业。根据有关部门对2013年2月初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 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均下降15%, 大学生就业现状日趋堪忧。

二、大学生择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和主观偏好等自身影响内在的主体因素, 及包括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人事制度等外在影响的客体因素。

(一) 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主要是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及主体内部产生的影响因素, 例如性格、能力及价值取向等, 它们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1. 性格能力因素。

气质和性格是个性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气质怎样、性格如何是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甚至职业成功发挥着持续作用。如内向型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理论研究、图书管理、微机操作等职业, 因为这类职业与人交往较少, 需要耐心和细心, 需要在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环境中完成。兴趣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 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的劳动者, 其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要高40%。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 包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 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 增加了特殊能力, 在择业选择中, 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自身能力的强弱作为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 是当今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

2. 价值取向因素。

价值取向是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因素的其他方面, 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定向的根本因素。研究表明, 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第一, 追求自我价值。52.7%的大学生看重个人兴趣, 要求发展自我, 渴望事业成功并做我所爱。第二, 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 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 基本会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 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第三, 多元价值兼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 也呈现明显的整合兼容性。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也同时认同实现社会价值。同时, 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都参与了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定向的构建过程, 只不过它们都已融入了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系统, 成为了其价值观系统的一部分。

(二) 客体因素。

1. 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勇于改革创新, 思维敏锐, 他们择业观反映社会变革的痕迹。由于他们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性及社会实践的局限性, 择业观往往易被外界社会因素所左右。第一, 当前社会舆论及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择业意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都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中。第二, 传统职业观念和社会习俗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传统职业观和社会习俗有着强调“学而优则仕”, 这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2. 地域因素。

复旦大学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巨大的东西部经济差距仍然是影响大学生择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21%的大学生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在四地之外, 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大学生约占调查人数的一半;而愿意把内陆省会城市作为理想就业地域者, 只占20%;希望到西部大开发地区与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 仅占5%和4%。但是从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实际就业城市来看, 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去了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 但是求职竞争也非常激烈, 相当多的毕业生会降低期待、到中小城市甚至是区县就业。

3. 经济因素。

薪酬福利是大学生就业的价值体现, 在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他们希望在其能力范围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对薪酬的要求普遍较高, 在对大学生所希望的就业薪酬的调查中发现3, 000元到5, 000元及5, 000元以上的人数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48%和55%。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加以实现, 那么就会促使大学生重新择业。薪酬福利保障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家庭因素。

家庭和感情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求职意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通常会首先选择父母作为择业时主要参考意见的来源, 其次是朋友、亲属或其他人。职业指导员对择业所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虽然大学生心理正在日渐成熟、专业知识已较为丰富、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 相应地对家庭的依赖也就有所减弱。但是, 家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后备力量, 对职业的选择发挥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尤其是子女在职业选择的道路上犹豫不决时, 父母的意志作用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大影响。调研访谈资料显示,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考虑到工作以后, 照顾父母与家庭团聚的问题。在现代家庭,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选择一份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兼顾到家庭情感及照料父母的工作成为一些人的努力目标。当然,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 恋人能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工作也成为求职制约因素之一。

三、构建大学生择业意向引导体系

认真研究并指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现实, 转变观念, 脚踏实地, 与时俱进, 对于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 政府要善于利用政策和社会评价,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政府在择业观引导体系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教育部要统一组织和管理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的基层机构, 具有政府工作效应, 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多角度、多方面测量考察, 出台建立择业观引导体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有关配套的政策, 为择业观引导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保证, 并针对开展及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 整体调控, 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局, 与时俱进。除此以外, 要重视考察的辅助和监督, 提供人员、物质及其他的支持帮助。政府还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需求, 不断加强宏观调控, 运用政策和社会评价的因素,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到社会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高校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 建立有效引导机制,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高等学校只有与社会尤其是与企业相结合、与市场结合,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才能扩展学生就业门路, 降低结构性失业的比例。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组织的主体是招生就业处。这一层次的工作内容应该集中在规划和组织方面, 招生就业处不仅需要和学校各个院系、企事业单位、政府多多沟通和交流, 传达政策和规划具体方案, 组建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 组织招聘会, 及建立健全高校综合的就业信息网络, 并且负责组织起全校择业观引导工作人员的业务训练, 在择业观咨询与测评方面也更加专业, 通过信息化建设等技术手段协助学生分析个人事业志向, 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提出改善的方案, 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尽早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三) 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自我调适。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需要更加努力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 更加全面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适应社会的本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应更加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放飞梦想。择业和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择业过程中要保持良好择业心态;正确评价自己, 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性, 勇于面对各种择业竞争。大学毕业生应该面对现实调整就业预期, 就业第一份工作并不能判定一生, 可能经过三到四次的职业调整, 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 社会又能提供什么工作, 做到个人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因而千万不可抱着“一步登天”的思想去找工作。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应当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 把着眼点放在“找个工作先做着, 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

四、结语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8

【关 键 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72-02

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成为阻碍新课改前进的主要障碍。新课改呼吁地理教师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灵魂所在就是地理教师要一专多能,既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多种实践能力。当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这就成为阻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瓶颈。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依靠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能获得大幅度提高的,而是要地理教师不断地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更新旧的教学观念,不断有意识地接受新的训练才能获得提高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既有教师自身的主体因素,也有一些环境因素。

一、中学地理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当前的社会制度中,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教师工作相对比较轻松,无需太多的智慧,尤其是地理教师,只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即可胜任,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大多数人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即使有的学生愿意为教育做贡献,但很少有人愿意报考地理专业,因为地理在很多地区不参加中考和高考,属于人们所说的“副科”,这不仅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学地理教师的声望、伤害了地理教师的自尊心、阻碍了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育,皆在满足国家规定的地理学科师范专业所设置的各项课程,并取得相应是文凭,授予相应的学位,忽略了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无法培养处具有鲜明个性的地理教师。在大统一课程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都是大同小异的,相同教学技能的地理教师,只能培养处大同小异的中学生来,这样就导致中学生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思想僵化,思维方式单一,没有鲜明的个性。

我国的地理教师教育还缺乏对各种教学技能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培养与训练,中学地理教师在职前教育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所获得的技能只能表明他们具备了做中学地理教师的基本条件,而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能,因为教育教学技能的获得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说具备理论知识就能获得较高的教学技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获得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所获得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学智慧的结晶。

三、中学地理教师教育实习机制尚不完善

教育实习是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教育技能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中学地理教师教育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完全依赖于教育实习,然而教育实习本身也就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中学地理教师多需要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缺乏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陈旧、教学模式不合理等等的缺陷。教学实习变成了以实习生能够组织基本的教学为根本目的了,达到了这个目的也就算达到教学实习这个目的了,也就是说,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实习的组织者根本就不明白教学实习的根本意义所在,误解了教学实习的目标所在,对实习生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考虑,不可能使实习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某些指导教师把自己的备课笔记和教案交给实习生以后,让实习生单独上课,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使得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改正。一堂完整的地理课,包括很多的步骤,具有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实习生得不到指导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就根本无法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剖析为许多单一的教学技能來注意研究、学习和探索,导致了教育实习对地理专业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效果不明显。

四、缺乏提高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根本手段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大多数中学能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但是对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培养的务实手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而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收益不大,各个学校也都经常开展听课、说课、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但是在这些活动中,所需要考察的因素较多,缺乏实质性的训练和亲身经历。是的,大多数地理教师只能获得感性上的认识,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通过看、听、说等方式,只能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有所提高,由于缺乏亲身的经历和亲身的感受,无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很多地理教师通过听优秀教师的课以后也学习到了很多优秀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当自身上课的时候,就无法将别人的优秀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去,教学技能的提高还是收效甚微。所以说,地理教学观摩无法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起到明显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观摩与听课的过程中,授课者某些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在瞬间就可能从观摩者的视野中消失,观摩者还没有形成一种理性认识的时候就消失掉,观摩者只能凭借印象和自己的记忆再加以再现。因此,观摩者在授课教师授课结束后所获得的信息和学到的理念、方法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教学概念和教学方法,一些实质性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大多数的地理教研活动的组织都只能是浮于表面,他们的着眼点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步骤,对特定的教学技能的研究都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没有的,这样的教研活动只能是一种形式和应付活动,无法对地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起到根本性的提高。

五、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评价单一

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对地理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对地理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该地理教师所带的班级所考的分数如何,只注重最终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培养等方面,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只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不去采取过程性评价,这也就导致大多数地理教师只顾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会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等环节的培养,在这种尺度下,地理教师对教学的钻研、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内容的更新等等都无从顾及,教学的标准就是考试所要考的内容,诸如一些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选学内容教师根本不去讲授,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不具备创新性和鲜明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违背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教师自身认识上的因素,也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不合理所带来的因素。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要正视自己的地位,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国家教育形成部门也要不断完善国家对地理教师的培养体制,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出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3-248.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9

安徽医院招聘药学专业考试重点之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

点总结

药物的溶解度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药学常见考点,中国卫生人才网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之用。

药物的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是反应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1.影像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的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间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间作用力,药物的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遵循相似相容原理。

(2)溶剂化作用于水合作用

(3)晶型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溶解度、熔点、溶解速度等也不同。

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

(4)溶剂化物

(5)粒子大小

对可溶性药物溶解度影响不大,对于难溶性药物,当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若为吸热过程,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

(7)pH与同离子效应

(8)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按一定的规律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9)添加物

1)加入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此处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2)加入增溶剂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其中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例题:

1.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药物的极性

B.药物的晶型

C.溶剂的量

D.溶剂的极性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药物的分子结构、晶型、粒子大小,温度、pH值、混合溶剂、添加物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但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10

刘秀芳侯海芸 李晓艳 贾万坤

研究成果

(一)、原因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个别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家种地没有小学毕业的农民收入高,显得无用,或者与初中生一起加入打工的行列。打工挣的钱比我们这些被称为文化人的教师还多。让人认为文化水平高低在农村没啥区别,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还有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形成错误认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对

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 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

 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 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们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认识不清楚,教育不得法,方法简单粗暴,平时放任自流,学期结束时看到学生的成绩单才意识到孩子该管了。

 有的家长不具备教育正确思想,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规定,孩子学差学好全靠学校,不明确家长的责任;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经商致富后腰缠万贯,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看不起老师的意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

 有的父母起不到表率的作用,精神生活贫乏,整日无所事事,在家设麻将摊、斗地主桌,影响到子女的理想树立,使学生毫无大志,做一天和尚撞天钟;  有的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常常打架吵嘴,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

 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3、学校方面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年。由于学校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在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

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教室,同看一本书,同进行一个教学进度,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是让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二是学生到八年级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三是学生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差异更加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偏重于是升学指导也越来越明显,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望而不可及,他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学校又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缺乏多彩的活动来调整学生的心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及心理需求。

4、教师的素质

[1]、个别教师师德修养差

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后进生。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

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期望很低。教师的不同期望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后进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教师总希望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对其他学生有点不理不睬,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也难怪有的学生看见某些任课教师心里就不舒服。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举足轻重的因素。学生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的学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调查交谈中,有的同学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指责,而对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不闻不问;这些学生较少得到正面激励,往往批评多于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不是变得麻木不仁,逃避退缩,便是产生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乃至对教师的讲话内容听不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差。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造成师生关系僵化。

[2]、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不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一是教师不顾

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往往只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二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的学必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必须适应学,“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缺乏对学生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三是不少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只授“鱼”不授“渔”,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5、学生的自身原因

 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

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

一种苦差事,甚至觉得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

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初中能毕业,或找个技校、职高

上。缺乏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生

活得也不错。

 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

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

 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

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 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

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便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对策

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寻找适当的教育对策。这种教育对策,需要借助于某些教育以外的力量,但主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实施。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着眼,把重点放在教育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上。

1、学校方面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对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地进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如:通过政治课、班团会、演讲比赛、参观等多种手段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还会更加激烈,自己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今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今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克服自卑心理,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将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知识大有用武之地,一定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教师方面

[1]、班级管理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一是突出尊重理念,重视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选择上实行“自荐演讲与民主选举结合制”和“常务班长与值周班长结合制”,增进了学生搞好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新一届干部竞选。营造竞争上岗和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管理能力。参与班级事务讨论。班级讨论会为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供机会。学生人人有权就班级生活提出讨论话题,主持讨论,可以在会上畅所欲言,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适当增加班、组干部编制,将班级事务一一“承包”到人,教师、班干部与其他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被尊重的地位。

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所有学生素质是主体性教育的目标。由于传统教育“只抓两头,忽视中间”,只重视优生的培养、后进生的转化,使得大部分表现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极少受到关注。看到此种不足,我们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方针,把班级管理事务合理分工,让学生人人自报优点、特长,自主选择管理角色。同时,班干部也打破了过去“一任几年不换”的情况。管理角色轮流互换,给每个学生提供为同学服务和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

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集体。要使学生实现由自理到自主、自治的转化,班级管理也必须由扶到放,给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干部和学生群体组织完成日常班级事务。强化了学生的“主人”意识。设置一日岗位职责。如值日班长、班长助理、纪律督查、卫生检查、好事登记、通知发面、夕会主持等,班主任老师在与不在,各项工作照常进。

[2]、在课堂主渠道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地位不能“给予“,只能靠主体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自我确立。因此,我们从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着重研究教师如何遵循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包括感知、理解、探究、发现、记忆、运用等环节在内的认知全过程,将其教学行为的着眼点,放在引起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行为的发展上。

一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课堂上,除了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基础外,还要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创设问题、操作、竞赛、游戏等情境,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师用设置情境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还有教师的信任和宣传的榜样作用都能大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二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精心安排自学内容,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加以适当引导,使全体学生以高涨和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给学生空间就是教师不占有整个课堂,而是给学生动脑筋的余地和实践的时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主阵地,我们在“放”字上做文章。时间上“放”: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一般为15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空间上“放”: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急于批评;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这样不仅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

三是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当好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学法指导,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授之以渔”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性。在学生课堂座位的编排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另外,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延伸到课外,布置课外一个学习主题。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学生都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

四是成就自主学习的体验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而不是由老师牵着走。教师力求精讲精练,使学生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统一要求,体现差异性,注重激励性。如在作业价中,有基础题,有拔高题,分层要求,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进步设立了台阶。又如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尝试,使他们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共同发挥作用,调动其学习自主性。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要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五是构建利于自主学习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由对教师的信赖转化为对学习的自主。在教师民主的领导下,学生较喜欢学习,自主性强。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上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活动时空,建立了以人为本的良好师生关系。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学生。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入学率的提高以及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当前却没有一个详细真实的研究调查。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并对提高学习力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性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及基本数据

本次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随机对各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全面,所得出的结果比较有针对性。

1.1 调查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2年1月至5月,我们对辽、滇、新、蒙等四个省市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29份,有效问卷51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女生3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4.59%,男生183人。大一学生148人,男生61人,女生87人;大二学生115人,男生43人,女生72人;大三学生231人,男生78人,女生153人;大四学生24人,男生11人,女生13人。

1.2 调查的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涉及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加过的科技创新比赛项目、成绩排名、参加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环境等相关问题。

2 调查的分析与结果

2.1 变量与样本的选取

经过分析,我们选取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是否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好与差对他们成绩排名的影响来综合反映学习能力,并以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男生和女生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对此采用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在变量关系方面,将调查问卷的问题“在校期间,您参加过哪些比赛项目”,“您是否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以及“您认为您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数据来源,将班级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作为因变量Y,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1,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2,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3,分别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衡量X1、X2、X3与y的关系,以此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假设分析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技创新比赛项目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前五名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假设参加过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没有参加实践活动,无法将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经验,检验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所以没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弱,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强。所以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3 样本统计性描述及模型构造

(1)科技创新与成绩排名前五名(见表1)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科技创新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2)参加实践活动与成绩排名前五名(见表2)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3)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与成绩排名前五名(见表3)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2.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4.1 科技创新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65.6,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65.58>5.99,p<0.01。所以假设成立,即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所占人数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模型:

2.4.2 参加实践活动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34.7,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34.73>5.99,p<0.01。所以假设成立,即少数民族大学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模型:Y=0.96X2-1.24

2.4.3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0.9,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0.85<5.99,p>0.01。所以假设成立,即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 结论

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较少,但是在班级成绩排名比较靠前。科技创新可以培养学习能力,成绩排名靠前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习能力较强。

参加实践活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他们的成绩排名多数都在前五名以内。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影响较小。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强,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也可以强。

因此,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仅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家庭受教育环境和成绩排名前五名的关系对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塔吉古丽.尼亚孜.努力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10).

[2]努尔力.阿不力孜,刘文晓.提升大学生学习力之浅见[A].兵团教育学院报,2006.6.

[3]李英.高职学生学习力状况调查与建议[B].辽宁高职学报,2009(9).

[4]杨娜.基于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学习策略的教学探析[A].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上一篇:奢侈品消费调查问卷下一篇:在全市妇女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