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探讨(精选7篇)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
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
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
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关键词: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绿道;绿地斑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5259(原1002-1264)(2006)01-0017-0
3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HUPeng,YAOYi-feng,ZHANG Pei-gang
(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twas a scientific method tha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wa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First,som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ere very useful to urban space system planning.Then
Xinbei District of Zhangzhou,Jiangsu Province,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was summarized and its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Then the region green
space planningwas studied b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The Xinbei District was separated into the
three followingscale levels: bigscale ofthewhole region, mediumscale of subregion and small scale ofthe specific plan-
ning and design.The each scale levelwas studied separately bythe relational theoryof landscape ecology.At last itmad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structure very clear, supplemented in function and unitedorganically.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green space system;greenway;green patch
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
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
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
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
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
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
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可见从景观生态
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景观生态理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
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
型组成、空间配置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
学科[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分述
如下。
1.1 景观格局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2种景观格局模式:
一种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本格局即不可替代格
局模式[2],另一种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优的景观格局模
式[3],这2种格局模式都强调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
块的完整性。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这2种格局模
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确定并保护对整个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大型绿色植被斑块,并保
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的建成区分散建立
小的绿地斑块,做到各类绿地斑块大的集中,小的分散。
1.2 绿道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绿道(greenway)是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和提
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色线状廊道[4]。主要有以
下3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
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
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5]。
1.3 景观结构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
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
景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
trix)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6]。在城市分区的绿地
系统的具体规划布局中可采用景观构成的基本模
式,确定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和廊道。
1.4 绿地斑块的配置形态
特纳在1987年提出了6种绿地斑块的配置形
态,即可容纳多种休闲活动的集中性配置、相同服务
半径的均等型配置、与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相结合的混合型配置、沿建筑物边缘配置的边缘结合型、保
护水环境和生物的水系活用型和蛛网系统型[7]。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系统的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
不同地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其绿地斑块的配
置形式。
1.5 绿道中植被的宽度
要满足基本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中
沿着河流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30 m以上,沿着
道路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60 m以上;对于观赏
游憩绿道或者道路防护绿道来说,600~1 200 m宽
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8]。
1.6 植被的配置
绿地廊道和斑块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要组
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绿色容积率(表1),在其内
部要建立起绿色容积率高的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多
样化的植物群落[9]。
表1 不同植被的绿色容积率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
草坪
1花园或小灌木
3农田作物
4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植物群落6
湿地6新北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新北区位于常州市的北部,它北临长江,南接常
州市老城区,西面与丹阳市相临,东面与江阴市相
接,总面积为439 km2。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
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属于江南鱼米之乡。
2.1 绿化整体概况及存在问题
新北区在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
地廊道,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为基
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大型主题公园、路间绿地
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
结构。
其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成区内外景观生
态格局和过程缺乏持续性联系,绿地斑块之间缺乏
联系,同时建成区与区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建成区绿化景观效果不好,生态效益差;绿色斑块不断受
到各种工业斑块等的挤压等。
2.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在新北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在大的框架方
面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原理,将规划区分为区
域层面、分区层面和微观具体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
面,分别进行规划研究。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规划确
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
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体设计
层面主要是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内部植被的配置形态以及地方特色及历
史文脉的体现。
2.2.1 区域层面
根据新北区的现状条件,全区规划建立三纵(常
泰高速、得胜河、藻港河)和三横(滨江、镇南铁路、沪
宁高速铁路)绿道网络,并根据景观基质特征的不
同,将全区分成生态林地区、生态农田区、生态隔离
区、重化工业区、居住生活区以及2个传统工业区7
个景观区。根据景观格局原理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生态林地区和生态农田区作为本区域的大
型植被斑块,保护并保持其完整性。将对林区产生
破坏作用的各类工业搬离林区,建设原生态型的自
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点斑块和工厂斑块向
其蔓延和侵袭。
藻港河绿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得胜河和滨江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物栖息和迁移的重要
场所;沪宁高铁、镇南铁路和常泰高速这3条绿道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污染源,改善两侧的环境质量。
2.2.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二级绿道,并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景
观构成模式确定中心城区(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
18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卷1期 2006年的居住生活环境。
各个景观分区重要的绿地斑块如下:生态林区
是小黄山斑块;生态农田区是农业示范园;生态隔离
区是芦苇湿地斑块和森林公园斑块;重化工业区是
水源保护区斑块和环保园绿地斑块;居住生活区是
中心公园斑块和电子园斑块;2个传统的工业区是
农业观光园斑块和中华恐龙园斑块。
对于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体
上以“一横三纵”的绿色景观廊道构建本区域的景观
框架,一横指新龙中心景观绿带,三纵是指沿得胜
河、龙江路和藻港河的绿色廊道。同时建设新龙中
心公园绿地斑块,完善电子园绿地斑块,通过新龙中
心绿带以及藻港河将新龙中心公园、电子园以及恐
龙园这几个大型的绿地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提高居住区景观和环境品质,成为整个
新龙居住区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在各个居住
分区建设小型的居住分区绿地斑块,方便各个居住
分区的居民就近的活动和休闲的需要。
其中2条比较重要的二级绿道,一条是区域西
部的孟河绿道,它连接了本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东岳庙、九龙禅寺等),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条是区域南部的新机场绿道,它
具有改善环境质量塑造和美化区域的景观形象,以
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2.2.3 具体规划设计层面
(1)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
在绿地斑块的布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街区
公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大型的绿地斑块,它们
主要以“集中型”配置方式为主,为整个区域服务;另
一方面,要在各个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建设小的绿地
斑块,它们以“均等型和混合型”配置为主,为各个小
区内部服务。
(2)植被的宽度及内部配置
根据前面的理论以及新北区本地的实际情况,镇南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0m,藻港河、得胜河以及滨江绿道的植被宽度设
计为100m,常泰高速公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m。同时在内部植被配置中,应采取绿色容积率
高的草木、灌木、乔木组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植被配
置方式,树木配置以本地的优势树种水杉为主,同时
辅助配以其他的一些树种。
(3)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体现
在新北区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
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内涵,绿化要结合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景点来进行,并通过道路和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园林绿
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或
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结论
本文概括总结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和
借鉴意义的景观生态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证研
究部分,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常州市新北
区绿化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
在大的框架方面,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区域层面、分
区层面、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在区域
层面规划确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
然植被斑块;在分区层面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
体设计层面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等内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
机联系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2]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 市规划,1997,(3):27-31.[3]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4] Little, C.E.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1990.[5] J.G.Fà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321-342.[6] Richard T.,T.Forman.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7]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64-65.[8]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4-48.[9] 李锋,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 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4):61-64.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已 发表论文2篇。
关键词:紧凑型城市,城市绿地,规划模式
1 引言
紧凑型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也是诸多城市形态当中最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紧凑型城市是城市经济、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而其中, 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是紧凑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绿地系统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紧凑型城市内涵及其核心理念
2.1 紧凑型城市的内涵
紧凑型城市当中的“紧凑”, 其核心的意义是指在同样类型的形式当中占据较小空间的, 其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城市的形态以及城市可持续性的关系。紧凑型城市的本质是利用较少的土地提供更多的空间, 并承载更多的高质量生活。这一概念的提出, 符合现代人对于生活的高效以及高质的追求。
2.2 紧凑型城市的核心理念
(1) 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紧凑型城市当中, 用地矛盾是最为首要的问题。因此, 将土地集约化利用, 可以有效发掘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但对土地集约化利用, 并不等于对土地进行高强度的开发, 而要对土地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节约利用, 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多维度的使用, 或者对土地进行一地多用。
(2) 紧凑的交通网络。紧凑型城市当中的交通网络, 倡导公共交通优先, 公共交通在紧凑型城市当中的利用, 能够有效的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3) 紧凑的城市形态。紧凑型城市鼓励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的边界, 应控制在城市的边缘区之内, 这样能够有机整合并协调发展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应能够对城市的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进行平衡。
2.3 紧凑型城市对于城市绿地规划模式的要求
(1) 城市绿地规划模式要能够维护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 避免城市建成区空间无序蔓延。通过对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 利用绿地的反作用力来限制建成区的扩张, 从而分隔各建成区。
(2) 城市绿地规划模式要能够构建点、线、片互补型绿地系统格局, 通过对城市绿地斑块、绿色廊道、楔形绿地等规划和建设, 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总体格局。
(3) 城市绿地规划模式要能够建立公平享有大型城市户外休闲的系统。城市的内部需要公共绿地来提高生活环境, 需要通过大面积引入城市外围的自然环境, 城市的外部需要建立城郊公园, 为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
(4) 城市绿地规划模式要能够切实确保城市生物多样性。通过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 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充分保护的生态场所, 构建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城市生态系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传统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模式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 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系统。城市的环境, 是一种高度人工自然的体现, 同时, 城市的绿地和环境也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系统。城市的绿地以及环境能够有效的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就是源于居民对于自然的要求, 追求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从而表现出对现代城市的反思。
历史上, 工业革命在给城市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恶化了城市的健康环境。在近现代西方的研究理论当中, 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绿地规划思想, 都给如今城市绿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主要的理论有:马尔什提出的“人与自然正确合作”理论, 强调应大量增加公共绿地;奥姆斯特提出的“城市公园以及公园体系”, 强调应将公园融入城市规划, 要让人与自然结合;在马塔提出的“带型城市”当中, 则说明应使得城市沿交通轴线发展, 而外围辅以绿地;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 则对于用绿地进行城市功能区分, 城乡结合进行了主要的梳理;格迪斯提出的“进化中的城市”理论中, 强调应进行区域规划思想, 并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光明城市”中则指出, 应建造集中主义城市, 并在城市当中多建超高层的建筑物, 开发城市当中的地下空间, 扩展城市当中的绿化用地。
我国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较晚, 在建国之前, 我国的绿地很少, 大多数为私家园林, 因此对于绿地的研究也相对很少。而在建国之后, 随着对绿地规划建设的不断重视,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快速发展, 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概念, 80年代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 而近20年, 又提出了“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理论。总的来讲, 我国的城市绿地规划模式在不断的改变, 这其中, 一方面有着西方文明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基于我国国情的摸索与创新。
4 紧凑型城市绿地规划模式探讨
4.1 宏观层面———城市用地控制
从相关的文献统计中可以看到, 一般的城市当中, 绿地的比例只占城市整体面积的7%左右, 这说明我国城市当中的绿地率较低, 与高品质生活的紧凑城市相距甚远。从宏观发展的角度考虑, 可以转变用地模式来改善这一情况。在城市土地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从发掘空间资源等方面来入手。一方面, 要强调城市的立体空间开发, 另一方面, 也可以加密城市已建成的区域。通过空间立体开发或者是盘活城市土地资源, 增加城市绿地的用地面积, 改变城市平面化布局, 是创新绿地规划模式的探索之一。
4.2 中观层面———环城绿带设置
环城绿化隔离概念, 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经典的“田园城市”理论当中, 在霍华德的理论当中, 利用农田环抱城市, 这种理念的目的, 是为了限制城市的蔓延, 使城市的边缘可以得到有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城市绿带指的是城市周围的绿色植被带, 是城市廊道中的一种。目前, 城市绿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城市绿带能够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行结合, 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成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 而作为紧凑型城市格局的保障之一, 城市绿带也可以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
4.3 微观层面———立体绿化
立体开发城市用地, 可以增加绿地用地面积, 而立体绿化也是其中一种有效方式之一。所谓立体绿化, 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 选择合适的植物, 使其能覆盖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绿化方式, 也就是说, 利用除了地面以外的空间来进行绿化, 比如墙面绿化、棚架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 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绿量, 丰富城市绿化景观形式,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现如今, 立体绿化通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 能够满足绿化的多维性, 并节约土地,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当前, 在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情况下, 绿地越多, 可开发使用的建设用地就越少。同时, 绿地建设和维护需要持续的人力物力投资, 城市运营成本也会大大提高。因此, 紧凑型城市绿地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现代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已不再是简单追求扩大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而是逐步突破了传统绿地规划模式, 更加重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艺术水平, 注重通过高效、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土地, 采用多种绿化方式, 运用植物的多样性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的维护与共生,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促进城市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芸.现代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J].新建筑, 2010 (4) :09~11.
[2]徐爱萍.谈太原城市绿地规划[J].大众标准化, 2014 (2) :22~25.
[3]顾斌, 方先丽.促进城市绿地规划实施, 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管理[J].规划师, 2009 (9) :13~14.
[4]邱朝霞.浅谈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念[J].科学之友, 2009 (10) :07~08.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整个城市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中,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中,应将其作为整个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眼前出发,将目光放长远,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1、 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 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 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4、 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策略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游憩行为、环境规划学、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
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設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3、 多层分析研究,体现综合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原有的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将关注点放置在了绿地面积上,对于其整体布局方面的考虑较为欠缺,主要是对人们管理绿地需求的一种满足。但现如今,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绿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越发引人关注。绿地系统在其规划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层面进行考虑,对其进行整体化的分析研究。绿化用地实际上就是土地利用方式中的一种,所具备的优势主要为:生态性、人文性以及景观性。因此,可以将绿地系统划分为3个部分:生态型、游憩型以及景观型。在此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主要是对原有结构限制的解放,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较好的满足,真正促进了自然、人文及社会的多重发展。
4、 强化规划针对性,彰显地方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特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植被种类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营造独特的城市绿色文化,以彰显地方特色。城市绿地系统是以人工为主,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一个大生态系统。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其自然风貌的优势,对其以往的状况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两者相结合,形成符合当地城市特色的现代绿色景观。
5、合理布局,增添绿地经济效益
在科学合理协调和彰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郊区农业用地、山林、河道等的改造和利用,增加经济绿地的面积,例如在郊区用地改建农业生态景观园、利用山林和河道打造特色的景区等。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娱乐绿色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规划城市中心的绿地与城市外部绿地的空间结构布局,使其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因地制宜,体现可行特色性
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人文以及自然,为了实现整个城市的良好建设发展,应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对自然以及人文性资源进行相应的考虑,以此帮助实现整个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良好发展。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我国地大物博,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应具备其应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也应对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规划的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从以上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事实上,涉及的方面还比较多,并且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需要。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还需要专业的规划领域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并且其设计的思路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市政规划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并且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方法和措施,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构建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3(03).
[2]李秋兰.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北方园艺,2011(23).
[3]杜晓海.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2(28).
1.1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环境恶化加剧,要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空间,不仅要求我们要减少各种污染,更要求我们重视城市绿地建设,让绿色植物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水体、土壤,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功能。
(2)有利于城市防灾: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这让防灾减灾在城市建设中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城市绿地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3)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必然要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的同时为其他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
1.2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华建设》《财经界》等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1)增加城市景观的经济效益:如可以可开发观光旅游景区,许多地区正是依托当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2)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城市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的活动场所,一些郊区森林等地常常是人们进行休假疗养的首选地。
1.3城市绿地的美化功能
(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以绿色植物为建筑群衬托,使之更具魅力的例子很多,如,青岛海滨红瓦黄墙的建筑群,高地散落在山丘上,隐在绿从中,形成了优美的城市风景线;再如上海外滩建筑群,绿色景观环绕建筑群,显示出勃勃生机。
(2)美化市容。
(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增加城市景观的美学效果。
2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目标导向
(1)沟通中心城区绿地和市域绿地,弥补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地系统跨度过大的缺陷,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联系的作用。
(2)深化与细化对城市规划区“四区”绿地的管控,保障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健康的有序发展。
(3)有效保护与管控城市规划区内对未来城市结构布局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的生态保障区与敏感区绿地,防止城市连片发展,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4)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串联各类郊野公园与各种游憩廊道,综合开展各类郊野游憩活动,弥补中心城区的不足。
3城市绿地规划与布局的原则
3.1依山就水,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已有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在滨水地带进行高密度绿化,建设开敞式的滨水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理想的近水、近地和近绿空间。 在破碎地形和不宜建筑的地段,布置绿地,既可充分利用自然,节约优质用地,又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构成丰富多彩的绿地空间。 北方风沙较大的城市,绿地应着重防风沙和水土保持的功效,由于绿化成本高,绿地指标也不能定得太高。 南方城市夏季湿热,绿地应以遮阳、降温功效为主,由于绿化成本较低,绿地指标可定得高些。 风景旅游城市应加大投入,做好规划,将名胜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和河湖山川等自然风景有机结合,形成独具魅力与个性的城市绿地系统。
3.2点线面结合,均衡布局
点状绿地,指城市中的小块绿地,包括小区公园、街心花园、立交桥头绿地、交通环岛绿地、屋顶花园、广场绿地等,它投资少,建设快,散布城区,布局均衡,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所能享受到的最佳绿地形式。 线状绿地,指城市中沿交通线路如铁路、公路两侧以及旧城墙、河湖海岸形成的狭长带状绿地。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线状绿化的卫生防护功能、装点美化功能很强,是城市的门面。沿河、沿湖、沿海等滨水地带的绿化条件最好,观光游览的功效突出,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的最佳场所。面状绿地,指城市中的大型专用绿地、各类公园和风景旅游区,是城市园林部门投资兴建的专业化的园林绿地。面状绿地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绿化设计标准高,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结合紧密,人文景观也很丰富。 无论是点状绿地,还是线状绿地,都应做到均衡布局,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很方便地观赏、享用到绿地。做到点、线、面结合,形成一个城市绿地系统。
3.3公共绿地为主,专用绿地为辅
专用绿地指隶属于各个企事业单位的绿地,由企业投资建设与管理,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庭院的装点和职工的休憩场所。但发挥着与其他类型绿地同等重要的作用。应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事业单位,建设专用绿地,将绿地建设作为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塑造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开放。 公共绿地,包括道路广场绿地、街道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公园绿地等,是社会性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体。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标识。城市公共绿地建设,要把区级、居住区级和街区绿地建设放在首位,如各类邻里花园、街心花园、居住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区级公园等。
3.4与城市总体布局保持一致
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布局,应与城市总体布局保持一致。如沿城市外围的环城公路建设控制性绿环绿带;在大型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绿带;在城市郊区或各子城区之间布置大型自然风景区;在市中心人口密度高、人流车流集中地区,建设拥有一定面积的街心公园和广场绿地等等。
4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4.1二优保
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4.2三自律
(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
(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4.3四廊建
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4五区通
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4.5网状构
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4.6绿产化
在强调严格保护并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前提下,依托各类“绿色生态工程”,活用与绿色利用生态与景观资源区,构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绿色旅游服务体系及绿色产业链体系。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于园林中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因此,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园路的功能作用
园路不仅是园林中分割各个景区、联系不同景点的纽带,更是贯穿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就像人体中的血管,是园林的脉络。其功能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空间,构成园景 园林道路的作用是把园林绿地中的景观进行分割和整合,根据地形、建筑和景观的形状,恰当地把园林中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同时,园路本身又是一种狭长空间,利用它的穿插划分,又把园林空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系列空间,通过大小、形状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形象,增强了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另外,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得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合一。
2.组织交通 园路承担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任务,以及安全、防火、职工生活、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对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3.引导浏览 园林不仅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景观”,而是创造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所谓“人随路走”、“步移景移”,就是要做到随着游人位置的移动,园景应该能够引导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上升到“意境”“境界”的升华。园路就是要承担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向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路其实就是园林中游客的导游。
二、园路的分类
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照园路性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
1.主园路 主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主要通道,它联系全园,是园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从园林景区入口通向园林中各个景区、广场、公共建筑、观景点、后勤管理区,形成全园的骨架和环路,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7米。
2.次园路 次园路是主园路的辅助道路,呈支架状连接各景区内景点和景观建筑,车辆可单向通行,为园内生产管理和园务运输服务。路宽可为主园路的一半。自然曲度一般大于主园路,以优美舒展和富有弹性的曲线线条构成有层次的风景画面。
3.游息小径 游息小径是园路系统的最末梢,是供游人休憩、散步、游览的通幽曲径,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是通达广场、园景的捷径,允许有手推童车通行,宽度0.8~1.5米不等。多曲折布置,并结合园林植物小品建设和起伏的地形,形成亲切自然、静谧幽深的自然游览步道。
三、园路的设计方法
园路具有引导游赏的作用,因此,天然风景中人走出来的园路,凡有可赏之处,必有停留之处,让人们徘徊品赏,或驻足小憩,细细玩味,不会一掠而过。据此,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规划布置园路时,也一定要注意园路与园景的配合与协调。
1.在有景的地段,园路的走向应服从赏景的需要,也就是要把最好的画面分别展示在园路的对景上。
可以采用摄影机拍下来,多次反复推敲后,选定园路的位置;
2.在少景的地段,一般先定路后设景,故完全可以将设计的景观用立面图或透视图表达出来;
3.在多景的地段,一定要考虑赏景路线的减速与增留,也即园路的降速设计和增加停留的时间。园路的设计应时刻注意“以人为本”,将安全、方便放在首位。
四、园路铺装类型
园林中的路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不但要求基础稳定、基层结实、经久耐用,同时还要考虑景观效果,因此对铺装的要求是:不仅要考虑路面的承载能力,更要注重路面的艺术效果。现代园林中常见的路面铺装类型有:
1.整体路面 整体路面主要是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平整度好,耐压、耐磨,施工和养护管理简单,多用于公园主次园路或一些附属专用道路;
2.块料路面 块料路面一般使用规则或不规则的石材、砖、预制混凝土做路面面层材料,结合层要用水泥砂浆,起路面找平和结合作用。这类铺地适用于园林中的游步道、次园路等,也是现代园林中应用比较普遍的形式之一;
3.卵石路面 卵石是园林中最常用的一种路面面层材料,一般用于公园游步道或小庭园中的道路。中国古典园林中很早就开始用卵石铺路,并且还创造了许多带有传统文化的图案,江南古典园林中目前仍保留了不少这方面的佳作;
4.嵌草、步石、汀步、蹬道 嵌草路面是把天然石块和各种形式的预制水泥混凝土块铺成冰裂纹或其它花纹,铺筑时在块料间留有关3~5厘米的空隙,填入培养土,然后种草;
5.木栈道 木栈道是使用木材作为面层材料的园路,因天然木材具有独特的质感、我色调、纹理,可令步行更为舒适,但造价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所选的木材一般要经防腐处理,因此从保护环境和方便养护出发,应尽量选择耐久性强的木材,或加压注入防腐剂对环境污染小的木材,现在多选用杉木。
五、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路规划中,要始终注意的两个原则是“结合园景地形布置”和“以人为本”,不能主观地凭想象随意设置。现代城市园林绿地道路规划中,常出现的不适当的现象有:
1.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的主管意见,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铲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了在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地堆成“坟堆”,强行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出现不符合人们游览习惯的别扭感;
2.园路布局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三种,但不管采用哪种园路形式,最忌讳的就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终点有一个明显的景观和建筑;
3.在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当,造成交通不便,人们行路过程中挤占绿地的现象;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如:佳木斯杏林湖公园是一个休闲公园,要求生态良好,但其设计中园路占有的面积太大,园路穿插其中形如蜘蛛网,游人在里面不知所向,影响休闲效果;
4.某些园路交叉口不合理,夹角太小,示考虑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着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有的有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口交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5.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圆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某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六、结束语
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按照社会生活的综合需求和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城乡绿地, 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真正落到实践中。大量实例说明我国的园林建设已从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率成普遍增长之势, 人均占有绿地面积逐渐增加, 特别是新居住小区中的自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所以我国现代城市的绿地系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绿化, 而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系统。
1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特点:
1.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合理性提高, 游
憩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城市绿地规划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它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合理布局各类公园绿地、街头游园, 满足居民日常游憩要求外, 另一个主要的任务是要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 通过建立风景区、市郊公园、湿地公园、度假村等大型的绿地空间, 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生活需要。
1.2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确定城市绿化目标、确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的基础上, 国家对规划的城市绿地加强了规划和落实, 提出了对策措施, 规划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提倡建设生态城市,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它提出对自然环境加强保护、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占有量, 以绿地占有量为骨架, 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和均衡开发。重点突出绿地规划的生态功能, 在满足日常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从城市空间和自然出发, 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内容, 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 运用生态技术, 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融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1.3 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体现城市特色
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又一重要特色, 但是城市形象绝不是所谓的“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 也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风貌。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即山水形胜、风土人情才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坚持文化陶冶, 构筑生态文化体系。
2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遇到的问题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
2.1.1 从绿地规划上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部门的紧密合作。它影响到对城市绿地规划基本的理解和城市远景发展的把握、影响到现状资料的收集和对现状问题的分析, 甚至影响到对规划本身的认识。
2.1.2 从参与规划的技术层面上说,
技术人员专业的不同对于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解也不同, 因此在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约定之下开展工作, 才能保证各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较为统一的起跑线上, 使各城市的规划成果具有可比性。
2.2 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 虽然对环境保护重视了, 但与此相背的问题不断出现, 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重点是山、水、空气、土壤和植物, 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只有根据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确定保护用地的范围, 才能保证生态效益的发挥。
2.3 正确处理规划的完整性与个性特色的关系
不少规划停留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阶段, 怎样融合到规划中, 做出城市的个性特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落实。如果规划不能显示城市的特色, 那么规划就只是形式, 造成植物景观、园林内涵和规划手法雷同, 我们都知道个性是规划水平的提升和体现, 完整性是规划的基本要求。
2.4 个别政府的投入和与人们的需求
个别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外围的绿化投入远远不够, 对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认识。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 各类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内人口稠密地段的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与居民游憩的地方不成正比。对城市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 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
3 解决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 弘场其历史文化。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时要设计一些突出城市个性的景观。既要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需求, 又要让游客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将各市的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些地区绿地建设和后期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养护的资金不到位, 很多规划好的景观在繁盛一时后, 与预想的景观完全不同, 甚至荒废, 造成极大的损失。不但没有达到绿化效果, 还给日后的绿化带来不少麻烦。因此, 建议绿地建设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加大宣传, 倡导绿色精神。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建设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 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 以城区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 重视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 突出城市整体环境意识, 保护城区自然环境, 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 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需求。突出经济节约原则、因地制宜, 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收益。
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思考
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理论和观念,人们将其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依据。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但是,现如今,我国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规划要与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相结合
在以往的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只是把规划的重点放在对绿地进行美化或者是对其进行有效防护,但是,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正日益突出。如果单纯的进行绿地美化,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不会达到规划的最终效果。因此,相关的绿地规划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绿化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要将生态系统和城市绿化有机结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形成城市绿化格局的完整性,需要在对城市规划时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后期建设。
二、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方案要符合城市的特色
城市的绿地景观除了具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之外,也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貌和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展现出城市的发展特色。有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将这一特点表现出来。因为这样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城市主要以时尚的特点而著称,因此要将这一特色进行发挥,促进城市的发展。例如,我国的首都北京,在对其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北京的城市特色。既具有古都的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大都市。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具体的规划方案和设计的理念要与这些特点相符合。
三、进行绿地系统规划要设置绿化控制带
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尤其是对大城市进行规划,必须要加强对控制带进行设置。国内外的很多城市都采取了这一规划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国要对其进行借鉴。通常情况下,控制带的形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环形、廊道形等等。控制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可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另外,城市的绿化控制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四、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要以中心城区为主
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的形象展现,但是在进行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规划成本较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基于规划的难度较大,多数城市常常忽略这一点。但是进行绿地规划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要运用以中心城区为主,其他地区为辅的理念,抓住绿化的工作重点,实现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平衡性。
五、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对绿地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对其数量以及分布的状态等进行细致地分析。就目前来说,对其进行分析,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现场的勘查。但是对于,地形较为复杂或者是勘查效果不明显的绿地,要将先进的遥感技术应用到城市的绿地规划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可以实现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具体性。对于一些大城市來说,GIS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效率。
六、规划应提倡多专业的合作
目前,在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各个规划层面,多专业的合作都已逐渐成为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当如此。现代园林绿地规划早已跳出园艺学和环境学的范畴,成为了规划、园林、生态、旅游、地理、景观和社会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规模大、人口多、用地复杂。规划人员必须主动。充分地协调各方面矛盾,才有可能顺利衔接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因此。多专业的沟通与合作在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如此。合作的成果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到规划中去。
七、必须通过绿线管理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以某市为例,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市区各城区对各自区内共716块、近6140hm2的现状绿地进行了核实。同时结合规划要求,进一步完成了城市中心地区第一批约3768hm2的现状和规划绿地的绿线确定工作。应该说,审议通过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立和实现了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为贯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可操作性。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所进行的专项用地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过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结构和主要绿地的布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城市绿地应满足的生态要求却很少考虑。
八、规划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相关成果来看,21世纪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更贴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还应通过拓展绿地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地区的内在联系等方法,不断改善绿地的可达性状况。城市绿地与当时当地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因此不同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所谓“三份种,七份管”,搞“非适地适树”和“非适地适景”是要付出更为昂贵的经济代价,而且不一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效果。
九、总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我国经历了从最早作为总体规划章节内容到作为重要专项规划的编制地位的提升,从原来以“点、线、面结合”为典型代表的粗放式规划理念到注重生态性、人文性以及防灾避险等理性规划思路的逐步完善。然而,可操作性差始终是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验证的主要结论。城市绿地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作为其专项规划。可操作性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最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波,赵锋,郭竹梅.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考——关于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一)[J].中国园林.2007(06)
[2]官卫华,何流,姚士谋,叶菁华.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01)
【城市绿地规划探讨】推荐阅读: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07-06
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07-18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10-27
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09-18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07-03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07-27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11-14
绿地代理合同07-18
公园绿地绿化11-02
绿地开盘策划方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