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三国鼎立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5课 +三国鼎立(共7篇)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1

涿鹿县赵家蓬中学 刘国臣

(一)、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响、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曹操胜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与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导入:《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但《三国演义》是否真实的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这堂课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自己看书并完成学案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一山容不得二虎,两雄不并立,必须一决雌雄。他们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了较量?——打仗。其中关键性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

2、设疑:再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时事观察员,你认为官渡之战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那么,你如何评价官渡之战对于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简单的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的第6年,即建安207年,53岁的曹操曾作诗《龟虽寿》,学生齐读《龟虽寿》,体会曹操当时心境。师导:曹操不想激流勇退,他还想继续南下,统一中国,于是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听完苏东坡的这首词后请大家思考赤壁之战中你所认为的关键人物是谁?(引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答案)

三国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周瑜指挥赤壁之战

2、简单的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赤壁之战的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你怎么看那晚刮东风?)

引导学生思考:影视作品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4、从板书中比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得出启示(骄兵必败)。

5、赤壁之战的影响。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后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于是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订正学案中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教师提问过渡:三国建立之后最怕什么?(最怕被别国灭掉,所以都要发展经济)

2、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四、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局面虽然出现了,但是统一仍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随着三国之间势力平衡被打破,分裂局面最终会结束。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

2、识图题

3、找错题

4、评说历史人物

课后作业 自已动手

1、找一找曹操的诗词

2、读读三国的故事书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2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 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4.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设计出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每组组长负责将中心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题目由学生自拟,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将已获取的材料整理总结,撰写成文,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探究成果提纲大致如下。

主课题:再说长征、重返长征路、长征故事大家说

历史概况:对手的较量、共和国的脊梁、长征意义、 长征精神

冲浪乐园:长征途中诗词鉴赏、长征组歌欣赏、长征影视作品赏析、长征学习活动感受大家谈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要求及评价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要求以及评价。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做一份小报,并且强调在小报中至少要有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要能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二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注明出处。 三是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运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把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创新。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多方面知识,如长征的主体、长征途经的城市、长征中的事件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和影视作品,研究了《长征中的点滴记录———会宁》《重走长征路》《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长征影视作品赏析》《纪念长征———回首长征中的年轻一代》等。经过推荐,活动部分成果发表在 《中学政史地》等刊物上。

四、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3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创新”中要求作文要做到“材料新鲜”。新,即新颖;鲜,即鲜活,也就是说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的作文所运用的材料也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材料创新也是考纲要求之下需要考生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写作层面。而这个层面又是作为发展等级来要求的,为什么呢?在高考规定的时间内,相同的题目,考生心智相似,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相似的,想到的材料往往相同,而且受时间的限制,考生不愿意多想,往往会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最熟悉,最好着笔的材料,所谓的“老生常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材料老套,无动人之处,最后无提分之术。

相反,如果考生选取的材料对阅卷老师有足够的吸引力,必会让阅卷老师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高分就容易来了。

【样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出重大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符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材料主体”是大李、老王和小刘,这三个人物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点也体现了对当代风采人物的认知,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 “附带限制” 为作文立下了“规矩”。要求学生去思考、权衡与选择谁更有风采,并且要在文中要体现出这一过程,所以这要求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位来写,都必须以材料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和内容,确立明确的立意。 例如:大李矢志创新,率领团队;老王爱岗敬业,由普通的职高生到一个技术大师;小刘捕捉美景,始终探索。

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在作文时做到选材新颖,并结合时代特征去分析人物成功之道,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

例如,立意角度为老王的爱岗敬业,在现实的社会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文过程中应体现自己的思辨和选择的过程,结合自己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和这类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的变化,说出自己的感想。分工的不同并不代表贵贱有区别,虽然从事的行业普通,但老王默默无闻地播撒汗水,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就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化作了人人惊艳的艺术。这样的论证取材于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文章不愁不深刻。

【高分捷径】

别出新材,新“材”,就是“新”材料,我们所理解的“新”常常是与“陈旧”对立,与“多见”对立。而作文选材讲究的“新”,并非简单就时间而言,就多见而论。“新”的选材有以下方法:

1. 应关注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从时间上翻新。

两耳多听窗外事,平时应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多搜集当下发生的,让人沉思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关乎民生;体现了时代呼唤的,讴歌的精神和道德,而这些精神特质往往对社会有一定的感召力,是时代的主导思想。

平时还应该关注一些热点人物,例如科学、政治、文化等领域里的翘楚,他们往往对某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的经历又具有励志作用,例如马云、俞敏洪、黄怒波等的成功事迹,他们奋斗历程中的思想导向代表了一种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再经过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积累、思考、迁移,融入自己深刻的见解,必会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关照到社会当下之风景,触及到时代的脉搏。

例如,2014年新课标?玉卷一位河南考生的满分作文《创新+合作=成功》片段:

……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各国也有点沉不住气。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與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为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文之所以成为河南省的一号标杆作文,亮点之一就是作者不拘于学子生活,还能关注家国风云,并使之糅合一体,材料典型,内容厚重。

2. 关注一些典型却少人问津的材料,从内容中翻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间有无数的迁客骚人,仁人志士,以己之力扬千古之名,考生每每会在这瀚海中拾得一贝,难免会有遗漏之处,我们不妨在打开历史的扉页之后,再耐着性子往下翻动几页,认真感知,选择一些伟大却被时间尘封的历史人物,寻觅一些闪光的少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去书写他们的人生,去剖析陌生而真实的历史,书写自己感悟。

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塑造了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为国效力,不计前嫌等性格,可是如果没有佚之狐的推荐,任是烛之武有再突出的才能也无用武之地。佚之狐的识人之才,和不争宠,不藏贤的性格可见一斑。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独特的角落,仍然可以别出新“材”。

3. 学会观察生活,以真实的生活经验触动材料的内涵。

这一条也是上面两条捷径的基础,只有自己对生活观察细致,思维灵动了,才易挖掘出不同材料的内涵。

读懂身边的一事一人,也就对社会的发展的理解走向理性透彻,在运用不同的材料时会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衡水中学作为一个成功的“高考训练营”被很多媒体关注宣传,前一段时间该学校又封闭了楼梯,防患未然。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又可以看出所谓成功教育中对学生自由的禁锢,再细究之,可以发现在关注考生成绩的同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忽视,只注重隐患,却不注重引导,未免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要深入角色,深入内心,进而解读他们的精神。一人一事,谁的理解都会有不同之处,重要的是既属于自己的。

我们要观察自然,从自然的处处景象中看出规律,看出得失,以物的变化发展去感悟人生的辗转得失;我们还要领会人文,以细腻之感觉,充分调动感官接触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见多识广才能多思多想。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会让读者一个更深的领悟。如下面例文:

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这无可辩说。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途,晨起用最饱满的心态迎接朝阳,诵读经典,熟记词汇,夜暮用不改的初衷珍惜时间,伏案苦解一道道习题,让我们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这条路,去观赏属于自己的那一路风光、美景。而不是仲永那般,因为自己非凡的天赋,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大。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刻苦与努力。四处张扬,终落得一事无成,平凡而毫无所用。

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结合到一起,内容丰富,感受真實独特,自然也赋予了文章新意。

【写作误区】

1. 新颖鲜活并非盲目随意。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领域繁多,人们一时的偏好也影响了媒体,媒体导向往往左右人们的选择,所以流行的未必是经典的,呈现在眼前的未必是深刻真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会抉择的眼睛。在时代的浪潮中能够看清楚昂扬向上的,能经受的时间淘洗的“正能量”素材。这些素材未必是镁光灯下的明星,未必是球场上的魁首,也可以是来自于默默无闻,拼尽一生为人类的教育、文化、经济、慈善等事业兢兢业业奔波的人。这些人也值我们去挖掘,考生应该去挖掘的是这些人真实的人生和追求人生价值之真谛的过程。

2. 材料动人并非任意曲解。

古人的音容我们无法亲见,所幸可以通过文字领会他们的经历,进而再用饱含个性的文字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在还原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可以虚构,但是绝对不能任意曲解历史。为了和文章主旨挨边,结果却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历程,违背了人物的原有的风貌,把具有时代特征单纯地理解为从现实某一大事出发,生搬硬套,刻意为之,遂成就了“满纸荒唐言”,使人读起来哭笑不得。选材必须真实,即使是自己用整合的方法加以提炼的材料,也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迎接孙中山。

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4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意义

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1.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3.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1)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2)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第15课 彩墨游戏 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形内容与目标

应知:简单了解彩墨画是绘画形式之一,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绘画用具。应会:游戏中感受,进行简单彩墨画笔法的基本练习。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彩墨画的特点,感受彩墨画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

教学难点:笔上水分的多少与不同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

教师:水彩、宣纸、墨、毛笔、课件……

学生:水彩、宣纸、墨、毛笔……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示范画导入。

二、新课:

1、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知识。

2、分组尝试与体验中国画的:色、墨、纸、水分……

师小结。

3、打开书欣赏并分组研究讨论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

师小结。

4、师请生欣赏用不同方法表现的彩墨作品并进行联想。

三、作业:

分小组用不同的方法创作画

四、小结

⒈小组之间评价作品。⒉师生共同评价作品。

3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15课 彩 墨 游 戏

看一看 试一试

想一想和说一说

看一看和想一想

画一画

七、教学反思:

彩 墨 游 戏

第15讲第三章习题课 篇6

林洁丽

第三章 矩阵力学(I)

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习题课)

一、算符在量子力学中的意义。

1.证明厄米算符的本征值为实数。见讲义。2.证明力学量在任意态中的平均值为实数。

解:设已归一化,则

ˆdxF*F ˆdx(Fˆ)*dx*F ˆdx)*(Fˆ)*dxF*(*F ˆdxF*F.所以力学量F在任意态中的平均值为实数。

ˆ的ˆLˆMˆ-MˆLˆ1,求证:若为kˆMˆ,且L3.若kˆ也是kˆ本征函数,对应的本征值为,则vM的本征函数,对应的本征值为1。

ˆ的本征函数,对应的本征值为,证:为kˆ kˆMˆ-MˆLˆ1 MˆLˆLˆMˆ-1 又Lˆ ˆLˆMˆ,vM且kˆvkˆMˆLˆMˆMˆMˆLˆ1Mˆk ˆˆˆˆˆˆˆMLMMMkvMv1vˆ也是kˆ的本征函数,对应的本征(练习:证uL值为1)

ˆukˆLˆLˆMˆLˆLˆLˆMˆ-1kˆ-LˆLˆMˆ-Lˆkˆ-1Lˆ-1u Lˆ的本征函数,相应的本征值为1。u为k第1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二、对易子的计算:

dx,e1. 求。dxˆ,Pˆ]iPˆ 2. 求证[Lzxyˆ,Pˆ]=iPˆxˆ;Lˆˆˆ3. 求证[Lxyz-xLziy。z

1.解:设x为任一波函数,则

d-xdxxdxeeee

dxdxdxd-xxdxxdxdeeeee 而dx dxdxdxdd-xxxd-x,eeee 即= dxdxdxˆxPˆ-yPˆ(要记忆)2.证:L

ˆPˆ-PˆLˆxPˆ-yPˆPˆ-PˆxPˆ-yPˆ ˆ,Pˆ]L [Lzyyzyxxxyxzx2ˆˆˆˆˆˆˆˆˆxPP-yP yxx-PxxPyPxyPx PxyyPx

2ˆ2ˆˆˆˆˆxPP-PxPyP yxxyx-Px

ˆPˆ-PˆxPˆxˆ-PˆxˆiPˆ ˆˆPP xPyxxyxxyy

三、作业评讲(黑板)

第2页 zyx《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四、补充例题:

1.设t0时,氢原子体系处于(r,0)211(r)

3321(r)的状态中,式中nlm为氢原子的定态波

函数,求任意时刻t体系的态函数(r,t)。

解:一般解为定态波函数的线性迭加:

iEnt-(r,t)Cnn(r)e

(r,t)为含时薛定谔方程(式)的解,故(r,t)描n述状态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因此,本题的解:(r,t)211(r)ei-E2t(3)321(r)eiE3t

444eseses 其中 E2222282,E3182

 {注意:(r,0)未归一化,因而(r,t)也未归一化,但本题无此要求。} 2.质量为m的粒子处于0xa的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基态,设阱壁xa突然运动至x2a。求这时粒子仍处于基态的几率。

解:在0xa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基态是2x1xsin(0xa)。[公式要记住!] aa在0x2a无限深势阱中,本征波函数(基矢)1nπx为nxasin2a(0x2a)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当xa突然运动至x2a时粒子的状态(即波函数)仍处于1x所描述的状态之中(因为态的变化需要时间)。

第3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x0,xa0 x2x即:sin 0xa aa用nx展开ψx,即 ψxCnnx,则Cnn2就是(由ψx态描写的粒子处于nx态的几率。而

2ππ*C11ψdxsinx sinx dx a02aa02π3πcosxcosxdx2a02a2aa1aπ3π3πx42 π12cosxdx-cosxd2a2a3π02a2a3ππ0aaa所求几率为 C123292。

五、讨论的主题:

1.测不准关系意味着物理学什么也不能决定吗?(并不是)

其实,不论位置也好、动量也好,若牺牲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话,是完全可以准确测定的。测不准关系并不意味着物理学什么也不能准确测定,而是表示在原理上相互间测定受到限制这一事实。

可是,如果孔变小,则电子就容易碰到孔的边缘。如果碰到孔壁上,由于电子的一部分动量消耗在孔壁上,就会是电子的速度发生改变,而且,因为孔壁是固定的,所以不能从对孔壁的作

第4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用而得知有多少电子的动量发生变化。为了把孔变小来准确地测定位置,那就要牺牲速度的精确性。

那么,如果把装置改一下,把孔壁改成活动式的,通过测定电子给孔壁的动量来确定电子的速度的话,又将会怎样呢?根据动量确实是可以求得速度的。但是,壁每动一次,孔也动一次,这样,电子通过的位置就又不清楚了。为了准确地测定电子的速度,这一下子,位置就测不准了。结果,由于不能同时确定地知道孔穴附近的电子的位置和速度,所以也就不能够说清是在底片上的哪一个点上成像的。也就是说,电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两个不能同时准确测定的量。更确切说: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是有着测不准的关系。最初发现这个事实的是海森堡,他用假想的实验来表示这个测不准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将原理上可测定的量称为可观测量。位置、时间、动量、能量等都是可观测量。可以认为,不论哪一个量,刻度尺或钟表都可以用仪表的指针来表示它们的值。

所以在某一个实验中,假如靠仪表读出可观测量中的一个值,那么,也可同时确定另一个可观测量的值。这无论对哪一组来说,都是适用的。例如,对电子的位置和动量也是这样。可是,再重复一次这个相同的实验时,对于同一个可观测量来说,可能得到相同的值;但对于另一个可观测量来说,有可能得到和前一次不同的第5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值。反复实验无论进行多少次都是这样。这就是说,这两个量相互有着测不准的关系。

不论是位置还是动量,每一个值都是以单个实验来确定的。然而,这种相同的实验不论反复进行多少次,假如说,若位置得到相同的位置则动量就不一定能取得和前几次完全相同的值。象这样的可观测量,不论出现多少也是不足为奇的。

说得确切一些,量子力学对于种种的量,决不是“不决定”,而是相对的“测不准”。这就是打开电子的“粒子”和“波”的二象性秘密的钥匙。

我们再来研究电子射线通过小孔的问题。由于小孔附近电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所以对电子在底片上的哪一个点成像也就不清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对底片上的像是完全无知的。假如把单个电子象波那样来考虑在底片上预先标好位置,然后,用多个电子进行实验,则能得到和标记相同的衍射图样。

这就象掷(zhi)股子一样,如果这股子不是骗人的话,是不会知道倒出来的谷子是哪一个“点儿”朝上的。如果统计一下出现的次数,即使开始时是无规律的,然而,若增加掷的次数,就会看出谷子上的这六个“点儿”出现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

把掷的单个股子出现的情况统计一下,发现不论

第6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哪个“点儿”都分配到六分之一的次数。这就是所谓的几率的概念。实际上,几率不是表示掷股子时将出现的“点儿”,但如果增加掷的次数,它决不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某一特定“点儿”出现的次数极接近于几率跟掷的总次数的乘积这个数值,所以至少可以提出某种预想。而且,实际上如果考虑到掷的次数很多的情况下,它会有非常可靠的规律性的。

通过小孔的电子,在小孔的附近的位置和动量这两个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作为不准确的结果,会出现种种可能性。因为在电子射线中有无数的电子,能够估计得到的可能性,必然可以由某些电子来实现。即,考虑每个电子的可能几率是十分有意义的了。如果,按照你预想的那样在底片上,能画出每一点的命中几率图的话,那么,在实际的照片上就确实得到象图那样的图像来。

对股子来说,可简单地认为不论哪个“点儿”出现的几率都是1/6,而对电子来说,则有些稍微复杂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用薛定谔的电子波动方程式。在此所得到的称为“波函数”,而这个波函数的平方是同几率有关系的。

也就是说,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是数学上所说的几率。

2.测不准的测定方法

德布罗意和薛定谔所设想的那种电子波,实际是不存在的。然而,为了确定电子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可能性(即所谓的几率),而引进了电子波

第7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这个不可缺少的概念。当电子射线穿过小孔时,若按照旧的理论,则只考虑以底板上的一点为中心,离中心愈远,点就愈少那样的分布图,可是,考虑到每个电子不准确的因素,以几率来表示电子的动向,那么,实际的衍射波可用数学推导出来。

如果为了测量小孔附近电子的位置,使装置上的小孔缩小,又为了想知道电子的动量,将装置做成可移动的壁,则在底片上得到的衍射图样是不一样的。如果测量位置的话,则动量成为测不准的结果,所导出的是波的图像;若知道动量,则因位置成为测不准,也能导出波的图像。这些都是解薛定谔方程的条件。

解薛定谔方程根据条件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这么说,即使不说明方程式的复杂程序,也可以想象得出条件和答案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样就可以不用几率平方这个量或者波函数这个数学上的术语,而使用“状态”这个术语更为合适些。也就是说,电子在给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状态,这种说法更好一些。

位置或动量随便哪一个如果确定的话,则另一个就确定不下来,但是,确定不下来的那一个的几率分布,却能够确定。这种情况,用状态表示是很相称的。例如,当位置确定时,可以这样说:决定电子位置的状态是完全确定下来了。尽管量子力学在本质上含有测不准的性质,可是把它用状态这个概念来表示的话,就可以这样说:

第8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状态是可以确定的。

为了要知道电子的位置,而使小孔缩小的实验中,尽管不知道电子的动量,但可以准确求出用几率来表示的波。因此就可以说成是已知电子位置的状态被确定了。为了测定动量而将壁做成可移动的实验中,就可以说成是已知电子动量的状态被确定了。

前面提过,不一定限于位置和动量,原则上凡是能测定的量都可叫做可观测量。不论对哪一个可观测量都可确定其测定状态,但这和测定其它可观测量的状态不一定是一致的。两个可观测量也可能会决定完全不同类型的状态。例如,在用位置和动量来表示有测不准关系的可观测量就是如此。但是对没有测不准关系的可观测量,因为所确定的状态是一致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正确地表征状态,可利用更多的各项知识。因此,象这样的可观测量收集得越多,当然就越能准确、详细地确定状态了。

结论:量子力学不单是主张测不准的关系,而且又抓住了另一个确定性的东西,那就是“状态”,就是说,互不干扰的可观测量收集得越多,就越能准确地确定它。

3.振子几率图说明:

振子的两端多,中间少。这是因为在中间附近摆动得快,所以被照相机拍下的机会就要少的缘故。

第9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但是,对于像电子那样必须用量子力学的情况,答案是完全不同的。假定振子服从量子力学的规律,首先,在能量最低的状态时,在中心附近的几率最大,越往两端就越小。其次,能量在较高的状态时,中心附近的几率却完全没有,而在离开中心的地方又增大。更高的能量,也和这个相似,但几率小的地方和几率大的地方交替出现。能量越高,这种交替变化就越显著,最后就密集一堆了。因此,若从远处来看,这部分恰好和小石子的摆动次数的分布,大体上一致。也就是说,在能量高的场合下,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答案是一致的。这就是玻尔在创建量子力学所利用的桥梁。然而,在能量低的场合下就完全不同了。

原子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按经典电磁学来看,电子就会掉到原子核上,现在若不考虑这点,打开照相机的快门。于是,电子就应该在原子里面均匀分布。然而,量子力学的答案却不是那样。能量在最低的时候,电子在中心附近的几率是均匀的,但能量若一增大,则几率就会形成高低的圈。而且,麻烦的事还夹杂着有的地方几率多,有的地方几率少这样凹凸不平的分布。可是,这时在能量大的场合下,高低和凹凸并不明显,恰恰跟前面讲过的涂黑部分的结果接近。即是跟经典物理学的答案相似。

第10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六、讨论:为什么要用算子?

量子力学里力学量(可观察量)是用线性厄米算符表示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与量子力学对象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特殊的描写方式紧密相关的。由于作为几率波振幅的波函数包含了有关体系的全部信息,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从波函数那里提取出各种信息来,而能够整体地把握住某种性质的抽象办法之一是采用算符。

由于力学量代表物理性质,它的值直接地与实验挂钩,因此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诸如测量值是实数,不同态的无关性(正交性)、一切物理态的完备性以及态的叠加性等,这使得我们必须用线性的、厄米的算符来代表力学量。

物理上,力学量作用在体系的状态上,是一种作用,一种行动,一种操作,一种仪器;响应的在数学上就是线性厄米算符作用在波函数上,或这算符是Hilbert态空间中的一个变换(在连续情形下,是无穷小变换为生成元)。

所以量子力学里代表力学量的线性厄米算符的基本性质是:

+Â=Â,Â(α|1>+β|2>)=αÂ|1>+βÂ|2>,Â|fn>=fn|fn>,Â|λ>=λ|λ>,fn*=fn,λ*=λ,=δnm,=0,∑n|fn|><λ|=1。

第11页 《量子力学》教案

林洁丽

这些就是厄密性、线性、本征值的示性、不同本征态的正交性及全部本征态的完备性的数学表述。

第15课 +三国鼎立 篇7

1. 有标题

知识竞赛课的标题实际上就确定了这课所涉及的范围,看了标题学生就应该明白这是关于书本上的哪一节课或者是哪一个单元,心中就大体有数,待会寻找答案的时候知道到哪儿去找。那么学生一看“大话三国”就能想到,既然大话,那肯定不管课内课外,历史还是故事,过去还是现在,只要跟三国沾边就行。所以,历史教师在设计这样课的时候题目首先要取得好。标题也涉及导入,导入的形式多样,教师可以自选,这一课我用了电视剧《三国》中的主题曲进行导入。

2. 有规则

知识竞赛课上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竞赛的规则,所以我做的第二张幻灯就是介绍本课的规则,有点类似于游戏规则,学生一看,有点意思,他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在“大话三国”中我设计的规则是这样的:在本课学习中,我们将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来学习,看一看哪组同学综合能力最强?规则:以组为单位,共分四个小组,基础题每回答一轮题目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分也不扣分。抢答题部分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通过规则介绍,我把学生分组,按照平时学生的座位分为四组,平时一组的同学比较熟悉,讨论问题的时候比较容易展开,这样的组别比临时组合的组更具有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给后面的竞赛创造了更好的氛围。根据规则,展示得分表格,用来记载每组的分数结果。

3. 基础题的设置

基础题来源于课本,是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从理论上来说,这部分内容其实只占这一课或者这一单元的一小部分,是知识目标。根据课题的范围不同,题目涉及的也不同,属于必答题部分。基础题的题型可以选择多样化,填空、选择、连线、填表等,这些是相对而言较简单的题型,学生也容易上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 能力提高题

能力提高题在基础题上更进一步,略带难度,通过组员合作基本能完成,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以根据题目涉及的范围放入必答题还是抢答题。这课我设置了这样几道能力题放入必答题部分:

(1)三国英雄篇。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名字。主要是增强历史人物的直观性,指定组别回答,共放了三轮12个人物画像,有的选自历史课本,有的选自小说《三国演义》,有的选自电视剧《三国》。

(2)诗词篇。在这里把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将评价三国时期人物的诗词或三国时期人物所作诗句拿来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共设计了12篇诗词题目,共三轮。

(3)讨论篇。把历史知识上升到能力提高,综合讨论、合作、总结、比较等各方面能力。本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由学生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回答得不好的话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成,这样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4)历史遗迹篇。这里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接轨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今天仍然保留的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赞美之情。共选取了8幅图片,共两轮。

5.课外抢答题

(1)成语典故篇。这里也是语文学科整合到历史学科的一个切入点。我在这里把它设计为一个自由发挥题,任意回答,答对且不与前面人重复即可为本组加分,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气氛很好。

(2)改错篇。把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地图)展示给学生,对里面有关的内容做一些错误的改动,让学生寻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动,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细心程度。

(3)谜语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我才华展示的机会。

(4)动手篇。在这里主要体现学生动手能力。我提供了两个方案,一是设计一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比较图,二是设计一个简单的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请学生抢答后上黑板来画。

上一篇:长征电影观后感xx字下一篇: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