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列车上的谋杀案》观后感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方列车上的谋杀案》观后感(精选3篇)

《东方列车上的谋杀案》观后感 篇1

《东方列车上的谋杀案》——这确实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看了让人纠结不已。或许有时理智和情感的选择,永远都是最难做的那一道题。如果你选择了用理智来处理,你会觉得,感情上面好像有点过不去耶,因为这十二个人除掉了一个对社会有“重大”危害的人,他们这么做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却要生硬理智地追究他们的责任,把善良的人送进监狱。处事圆滑者甚至还会用“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谚语来说服你,告诉你在特殊情况下做人要懂得变通。但是如果你跟从了情感的选择,选择让这件事情悄悄地过去,像主人公波格那样选择默默离开的话,你会又想,这样做,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呢?不是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了吗?如果放任了他们的行为就相当于承认了这样做的合理性,如果社会上的人个个都像他们那样代替司法机关的职能去“执法”,那这个社会还有秩序可言吗?!那法律的意义不相当于被虚化了吗?其实这最终归结于一个问题——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到底哪一个更应该被遵守?

回归分析影片的一开始,波洛本来是以一个坚定“法律正义”的信仰者出现的,他毫不留情地揭穿上尉的谎言,导致上尉自杀,上尉的士兵认为这不公正,辩解说上尉是一个好人,波洛冷冰冰反问,损害法律难道就是公正的吗?当他看到出轨的女子受到石刑的处罚时淡定冷漠,后来也只是口气生硬地告诫玛丽,“Justice is often upsetting to witness” 见证公正有时是让人不快的。因为他知道,妇女既然明知道离经叛道是会有如此下场,她仍然去做了,那么就不能埋怨石刑的残忍。但是影片最后,波洛选择了,最后在面对警方的那一刻,交出那件少了一粒纽扣的列车员服而不是残忍地揭露犯罪事实。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波洛虽然是一个侦探,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忍十二个善良的人儿,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其实,波洛的内心依旧是十分十分挣扎的。这从他紧绷着嘴唇,双眼通红,一个人走在漫天大雪中,双手颤抖着紧握念珠和十字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当时的纠结与挣扎。但那十二个“履行了正义”的人儿呢?是不是就为呼出了一口恶气而高兴呢?不是的。他们曾以为行使了正义便能使生命都归于完整了,但他们惩罚了凶手之后,生命却依然残缺,也许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受惩罚的岂止是她一人,这些善良的人们经历了这件事以后便再难寻求心灵上的平静了。这十二个人一生都将背负着卡塞梯之死。

那么,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到底哪一个更应该被遵守呢?虽然按照我们传统的观点,雷切特是个挨千刀的人,他被杀也是罪有应得的。但是这又引出一个问题:难道私刑就是应当被允许的么?十二个人捅了十二刀捅死了一个人,哪怕这个人罪有应得,但是也无法改变这种行为的本质的——就是他们没有通过正当的诉讼程序来寻求解决。这十二个人兼任了陪审团和执行者的双重角色,就是兼任审判和监督。这就是私刑的最大危害——破坏了分权原则,夸张点可以说是动摇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根基。孟德斯鸠说,一个人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他就掌握了暴政的力量。那么同理,当一个人既是法官又是行刑手,且奉行自己的法,那草菅人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依照法律规定,没有经过正当程序审理的被告人不应该入罪,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就不能为罪,被说成“该死”的人,并不一定,就非要以死来谢民愤。如果我们甚至没有经过正当程序的审理,仅经自己判断就说一个人有罪,并用私刑来处罚他,这听起来就是十分不合理、没有根据的嘛。万一,不能排除这种怀疑的合理性,万一我们认为的这些都是误解,万一这个人是无罪的呢?如果用正规的法律术语说,这就是严重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行为,如果法律认为他无罪的我们凭个人意愿给他定罪,那社会就没有公道可言了。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形成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一,是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探索中好不容易才确立起来的,胡乱破坏它难道就是正确的吗?

至于有些同学认为,雷切特血债累累,他在洗刷了罪证之后,巧妙地躲开了法律的制裁,那我们又不可以逾越法律私自制裁他,那他不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吗?程序上不能追究责任,那么社会的正义该如何才能实现呢!其实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说到法律漏洞的存在,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无论是哪个国家,他的法律制度存在了多少年、发展了多少年,它仍然不可避免会有一定漏洞的,这与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变化的复杂多变性有关,我们作为一名法律人,只能肩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穷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切实为广大人民最切身的利益着想,使法律的制度极大地得到完善,使应罚者受罚,使应受保护者得到保护,全体公民的利益都受到法律平等、全面的护佑。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1000字 篇2

雷切特既作为本案的被害人,又作为多起绑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本该接受法律制裁的他,却依靠他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利用他手头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从而逃脱。按理来说,他的死亡会让大家拍手称快,但是如果他在一个案件中成为了被害人,那事情的性质似乎有所改变。但有时会思考,如果雷切特没有被害,而是继续这样隐姓埋名下去,是否又是对那些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不公。

车上的其他乘客们,一方面正如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在文末说的,“社会给他定了罪,我们只是执行判决。”这样看来雷切特的死似乎无可厚非,他已经犯下谭天大罪,本就该被社会定罪,并执行判决。但另一方面,将执行判决的权利交由车上的这十多位乘客又会引起其他争议。不过世事无常。凶手们都是与阿姆斯特朗案息息相关的人,她们体会到失去亲人挚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雷切特带给他们的,这时候,乘客们的行为又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作为文中的主角,大侦探波洛先生,他诙谐幽默,老于世故,有着超乎常人的观察力以及推理能力,能从一个人的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话推断出其隐含的信息。作为一个侦探,他拥有着出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个故事中,他又有着饱含柔情的同理心,在追求极致正义的同时,又能对社会不公之事有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为蓝本,阿加莎以她高超的写作天赋与深厚的刻画人物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副真实的画卷,在这个画卷上我们能看到正义与邪恶的战斗,现实与情感的纠缠。并且以一种读者意想不到的结局结尾,不管是凶手,还是整个故事的结尾,读者在一开始阅读时都不会想到。并且全文从一开始就慢慢交代了所有的线索,能让读者在这些线索中慢慢摸索体会,而不是其他一些推理小说一样在真相大白后才一步一步交代如何根据各种线索进行推理。并且最后阿加莎完成波洛先生的转变,将书的灵魂进行了升华。

《东方列车上的谋杀案》观后感 篇3

他的身体好比一架铁笼子,处处显得威严体面,可是在那铁栏杆里的,却是一头凶猛可怕的野兽。

“你是个镇定自若的圣人,小姐。”“那是指一种超然的态度吧。我觉得我的态度是比较自私的。我已经学会自我节制无益的感情冲动。”

他是个六七十岁的男人。就近看去,他有一副慈善家的和蔼外表。他的稍微有点秃的头,他的圆圆的前额,微笑的嘴露出一排雪白的假牙,一切似乎都说明此人有一种乐善好施的品格。只有眼睛与这种推测不相符合。那对眼睛小而深陷,显得阴险狡诈。不仅如此。当此人对他的年轻同伴做了个手势,眼睛扫过这个房间时,他朝波洛注视了一会,而就在这刹那之间,眉宇间露出一种奇怪的恶意,而且在他的目光中有一种反常的紧张神情。

可是如果是这样,就一共有十三个人而不是十二个人了。

通常的犯罪情况是“在这许多人中只有一人是有罪的”,而我面临的问题却是,“这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人是无辜的”。

“我们这位上校倒挺容易动感情呢。”赫尔克里·波洛心里觉得怪有趣的。“这列火车就像海上航行一样危机四伏啊!”

我们总指望一个人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们容不得情绪变化无常。

“你错了。你这是本末倒置。在问‘这个人躲到哪儿去了’之前,你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确有其人?’因为,你瞧,如果这个人是虚构的——臆造的——他就能轻而易举消失掉!所以,首先我要确定确有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阿布斯诺没有回应,他那方方的腮帮子似乎绷得更紧了。

“我打心底希望你没有参与这档事,”他说。

“嘘,小声点儿。”

“哦!没有关系。”他嫌恶地向波洛瞥了一眼,“不过我不喜欢你当家庭教师,受那些专横的母亲和调皮小鬼的气。”

她笑了起来,笑声里有那么一点儿放肆的味道。她说:

“啊!你别那么想。女家庭教师受雇主压迫这类的话早就没人相信了。我可以向你保证,反倒是孩子的家长怕我欺侮他们呢。”

然后两人便不做声了。也许阿布斯诺也感到自己有些失言吧!

波洛暗自思忖:“这真像是一出奇怪的短剧啊!”

波洛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听见她喃喃说道:

“这风景真美哟!我真希望,真希望——”

“什么?”

“我要能有心思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该多好!”

“哦,你赞同?我想,这还没描写过吧?不过──这适合写成传奇故事,我的朋友。我们周围的这些人,属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年龄。在定三天之中,这些人,这些互不相识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睡、吃在同一个车顶下,他们彼此都不能离开。

而三天一过,他们又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也许这一辈子再也不见不到了。”

“不过,”波洛说,“假如出了事故──”

“哦,不,我的朋友──”

“从你看来,这令人遗憾,我同意。不过让我们暂且做这么个假设吧。那样,也许这儿所有的人都会联系在一起──被死亡联系在一起。”

“再来点别的吧,”鲍克先生说着,慌忙倒酒。“你真疯了,我亲爱的。也许是消化不良吧。”

“确实如此,”波洛表示同意。

The impossible could not have happened, therefore the impossible must be possible in spite of appearances.

不可能的事不可能已经发生,因此不可能的事尽管看起来不可能,但肯定有可能发生。

“好极了,我也今晚走。我是说,我要去洛桑,在那儿有些事要办。我估计,你是乘的东方快车吧?”

“是的。我刚才请他们给我订个卧铺。原来打算在这儿呆几天,可是接到了一个电报,有要事叫我回伦敦。”

“唉!”鲍克先生叹了口气。“要事──要事!可是你呀──你现在在你们那行中是处于登峰造极的地位了,我的老朋友!”

“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波洛想使自己显得谦虚一点,可是明显没有成功。

波洛看了看他的朋友。

“你是公司的董事,鲍克先生,”他说,“你有什么要说的?”

鲍克清了清嗓子。

“依我之见,波洛先生,”他说,“你提出的第一个推论是正确的──肯定是正确的。

我建议,南斯拉夫警察来时,这就是我们能够提供的结论。大夫,你同意吗?”

“当然同意。”康斯坦丁大夫说。“至于医学方面的证据,我想──呃──我可以作一、二处奇妙的修改。”

“那么,”波洛说,“由于结论都已经摆在你们面前,我可以荣幸地告退了。”

一个杀人案也是可以那么有爱的!

习惯会束缚人的手脚。我们努力工作只为了那么一个目标,如愿以偿之后,却又开始怀念日复一日的劳碌生活。

推荐阅读:

上一篇:食堂物资集中采购管理下一篇:个人简述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