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推荐8篇)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1

文章来源: 中国网时间: 2012-11-01打印|纠错|发表评论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解读材料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等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年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石油钻机、乙烯“三大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2

辽宁社会科学院张万强研究员等基于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 撰写了《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2011年) 一书。该书理论结合实际, 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等多个角度, 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研究了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战略和发展路径。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经济发展指导性很强的学术力作。

一、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条件

作者认为, 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要有世界级的产业、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产品、世界级的技术、世界级的品牌、国际一流的发展环境, 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出版社)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 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该书总结了这些国家制造业发展壮大、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宝贵经验, 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核心技术是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必须遵循高端化、高附加值化的基本理念, 将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新型生物机械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业, 增强先进技术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影响力, 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

实现规模化经营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提出要加快提升产业集中度。装备制造业资本规模大, 需要有能力全球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规模型企业或集团带动其发展, 才能构建世界级水平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品牌形象经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因此, 提升产业集中度, 培育大型的企业集团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关键之一。作者提出, 集群内部分工协作可以形成外在的规模经济效应, 因此, 它也是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中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应通过市场推动、政府引导等方式带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 增强产业竞争力。

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是提升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非垄断的生产环节在市场上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已经很难出现了。作者认为,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 拉长制造业的产业链条, 从服务的附加值中获利是企业发展的另一种盈利模式。惠普、通用、IBM等公司都是将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成功实例。

二、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作者认为, 辽宁具备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基础。辽宁既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也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基础和优势。辽宁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 其优势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的, 已形成门类齐全、技术结构完整均衡、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 辽宁装备制造业构筑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辽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3987家, 资产合计达到8599.08亿元, 实现主营业收入9546.7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979.08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从产业总规模来看, 2011年辽宁排在全国第六位。在装备制造业的178小类产品中, 辽宁居全国前六位的有58小类, 占32.6%。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领域辽宁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沈飞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沈阳鼓风、沈阳新松机器人、沈阳机车、大连瓦轴、大连机床等等优秀企业, 形成了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其中,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规模大, 市场占有率比较高,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 (《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出版社) 。辽宁省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分重视, 在2013年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安排中, 提出加大力度推进产业集群工程, 继续抓好10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建立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 分别提高到40%和6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0%;有效发明专利增长15%等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指标。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 当前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 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大型船用曲轴、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舰船用燃气轮机、系列大型盾构机等100多项代表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相继实现了国产化, 填补了国内空白, 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迈进。 (http://roll.sohu.com/20121122/n358323595.shtml) 这些都为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作者认为, 尽管辽宁辽宁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多发展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 掌握的核心技术少, 自主创新能力差,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间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少, 产业链协作程度低、效率差;一些基础性元器件质量不稳定, 许多企业生产所需要零部件以进口为主;与装备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链向服务化延伸的意识和能力落后, 往往停留在表层的售后服务阶段, 缺乏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

基于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作者提出, 要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其路径包括: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队伍的建设, 大幅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合, 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努力吸引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特别是吸引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转移和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发展直接关联的配套服务业, 促进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两端延伸, 提升价值链的组合优势等。

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探讨 篇3

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一、国际国内大环境有利。从实际上看,主要指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省振兴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先决条件和发展机遇。从国内的产业政策导向分析,当前工业结构演变正处于从基础工业向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阶段“十五”计划和十六大都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已陆续出台,2003年国家投资方向调整,包括预算资金、长期国债和部门掌握的专项基金等,将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是老工业基地。

二、陕西省区位等优势比较明显。陕西省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数量大、素质高、价位低,有利于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两个转移。此外,军事装备、输变电设备、机床工具、电子信息设备、民用飞机、重型汽车等,在全国有一定的实力。还有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也很突出。

三、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西安南、北开发区占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多年来已形成东郊兵器城、南郊电子城和航天城、西郊电工城和北郊及阎良的飞机城;同时还建成宝鸡装备制造业综合基地、咸阳电子工业装备基地、汉中机械加工制造业基地、渭南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等。

四、市场前途很好。根据“十五”期间对我省11种主要装备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

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框架

一、战略思路。结合陕西省工业的基础和特点,从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素质高、价位低,土地价格便宜(指土地的真实使用价格)和资本短缺的生产要素现状出发,确定“军民结合,再创优势;突破高端,强化中场;培育集团,争创名牌;承接转移,注重创新;整合布局,突出集群”的战略思路。

二、战略目标。总量增长目标:到200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30亿元,年均增速在17%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速在16%以上。预期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争取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在16%以上;工业增加值争取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速在15%以上。

三、重点任务。1、形成八大装备制造业园区和加工基地:①推土机、挖掘机工业园区:②包装印刷机械工业园区;③动力设备工业园区;④专用设备工业园区;⑤输变电设备工业园区;⑥汽车工业园区;⑦机床工具工业园区;⑧电子元器件工业园区。2、在军事装备领域整合形成10个规模较大的国家军事装备研制和生产基地:①军用飞机基地;②航天发动机研制基地;③精确制导武器研制基地;④火炮研制基地;⑤穿甲弹研制生产基地;⑥水中兵器研制生产基地;⑦控制导航与制导研制生产基地;⑧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⑨国家微电子研发中心;⑩无人机研制生产基地。

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达成共识。陕西工业的振兴不仅要靠制造业,而且最终要落到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上;树立“大装备”观念,确立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路和产业内涵,在全国打好“国防安全”这张牌。

二、制订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尽快制订《陕西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并将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盘子。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陕西省科技优势中最突出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因此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我省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推动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大中型装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四、打破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构建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将国防科技工业纳入陕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陕西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并由其下设的办公室统一规划和协调。建议国家将西安作为军民结合新体制的示范市。

五、大力发展中场产业,把陕西建成全国和世界重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生产和采购基地。首先要克服重整机轻配套和零部件、重大轻小的思想,价格上理顺整机与零部件的效益比例,把发展中场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中场产业转移主要由西安、宝鸡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其它大城市的近郊工业园区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中场产业主要由区县工业园区承接;发展中场产业宜选择“产业集群”模式,以非公有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形成“块状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场产业做强做大重点要立足于市场开拓,政府要规范竞争秩序,防止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并提供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六、整合装备资源,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目前当务之急是制订出台全省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并以立法的形式树立其绝对权威,做到“富规划,穷开发”,克服务类开发区利益驱动下的乱抢项目、重复建设、自成体系而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化倾向;尤其要明确西安南、北开发区的产业定位,高新区侧重高端装备的研发、孵化及产业化,北开发区侧重大中型装备制造;要突出专业化园区建设;中场产业主要配置在区县工业园区;考虑将西咸世纪大道以南划定200平方公里作为未来20年装备工业预留发展空间。

七、加大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要向装备制造业倾斜,设立陕西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来源可考虑从财政上拨一块,同时再从科技“三项费用”、技改资金、银行专项贷款等筹措;重点包装一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条件成熟的还可考虑境外上市;政府可通过划拨等形式,整合同类国有装备类企业,提高它们的上市融资能力;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陕西装备工业领域;政府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好项目,力争列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取得国债、专项基金等支持。

八、加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尽快扭转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倾向,树立高级技能人才也同样是人才的观念;建议省委尽快制订关于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和经济待遇的决定,省政府制订关于工人技术等级与工资待遇挂勾的文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专、中技、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整合陕西省中、省、市属129所技校的教育资源,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并发动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

九、装备制造业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调整。实施中要注意二者的衔接和转化,加快“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出口”的进程。

十、加快装备类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充分利用当前通缩低价位的宏观环境和工业结构调整期,加大技改,更新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骨干大企业要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一般研发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应达5%;构建装备类国有资产的监管和运营体系;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转让,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进行股改,重点推进陕鼓、标缝、电机等企业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组织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争取3—5年,使全部大中型企业都要通过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向IS04000认证标准靠拢。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4

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义与对策

装备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中枢,在经济成长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也是扩大就业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而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技术落后、产业研发能力弱以及重引进而不注重消化创新等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承担着对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手段的重要职能,因而其落后状况已制约了国家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从观念、战略、政策等多方面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作 者:姜红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山东,青岛,266003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 “”(11) 分类号:F424.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工业经济   竞争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5

毫无疑问,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将更加富有效率和创造力,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家将更加睿智,更加积极进取。比这更重要的是,下一个时代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装备制造业将发挥更加巨大的能量。

在装备制造业的大转移和大变革时代,全球的装备制造业精英应该拥有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和探讨未来的大平台,全球的装备制造业领袖人物应该在中国参加自己的高端俱乐部,分享装备制造业带给这个时代的美好与财富。

“中国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发展论坛”,搭建的正是这样一个平台。

举办时间:“中国装备制造投资与发展论坛”于每年的10月份举办,是集合政府,机构团体和企业的一次高端会议。论坛议题根据每年的装备制造业的热点问题,进行高端对话。

参会对象:参会对象涵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工业厅(局)、商务厅(局)、各级招商机构、质量监督部门;开发区管委会、各地市经济圈、金融机构、制造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国内外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战略管理和投资发展相关人员。

年度大奖:伴随着发展论坛的举办,每年会有装备制造业年度大奖的评选,以彰显年度中国装备制造最具竞争力企业、人物、区域,传播适合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规律,推动企业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奖项由学术界、企业界和专业机构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出,候选对象必须有良好的业绩,有相当的行业及社会影响力。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6

关于2013年宝鸡市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申请报告

宝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宝鸡市财政局: 陕西同创华亨汽车散热装置有限公司是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企业成立于2003年5月30日,注册地为陕西岐山县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蔡五路南段98号,注册资本1736万元,公司总资产8813.0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2%,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铝质硬钎焊散热器、中冷器、等产品和汽车、工程机械、农机等车辆主机用铜质软钎焊散热器,附带部分车用钣金、玻璃钢制件和机加工零部件。产品主要为陕汽集团内部装车配套,部分产品国内OEM配套和出口。

我公司为满足陕汽重卡市场发展的需要,壮大陕汽集团的产业链,提升技术能力和生产规模,于2008年开始实施铝热交换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本项目在宝鸡市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同创华亨汽车散热装置有限公司院内建设,项目总投资6134万元,其中设备投资4513万元,(含外汇135万欧元),计划新建生产车间、辅助用房及仓库8016平方米,进口高频制管机一台,采购包括氮气保护钎焊炉、焊接机器人、自动装配机、制带机、注

塑机在内的设备69台(套),项目建设期为:2008年5月—2010年12月,项目建成将形成年生产铝热交换器50万台,护风罩5万台的生产能力。项目资金来源为申请银行贷款3400万元,(已经到帐使用)企业自筹及其他资金1434万元。

目前此项目已取得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666号文件备案,在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专项贷款资金到位3100万元,项目实施已经建设完毕。2012年随着项目的完工,企业产销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我公司2012年末总资产为8813.0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为8786.56万元,2012年实现净利润507.51万元,比上年同期478.99万元增加了28.52万元。说明产品结构调整后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增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铝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已经显现。

按照宝鸡市2013年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条件,我公司项目符合“重点支持对构筑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保增长,促发展”有积极带动作用,且技术水平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重大技术装备和特色优势装备项目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项目,特以贷款贴息方式申请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恳请领导审查批准为盼!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7

装备制造业作为江门的传统支柱产业经济经过长期的发展, 己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进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 年, 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14 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22%, 但是与珠三角其他发达城市相比, 该产业规模和聚集水平亟待提升。本文以各产业为研究对象, 对2009—2013 年间的数据进行构建DEA-MI模型并进行动静分析, 观察各产业的运动轨迹, 深入剖析影响各产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1 研究设计

1.1方法选择

DEA使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决策单元DMU进行效率评价, 通过计算效率值把分析结果分成有效和无效两类[1]。本文DEA模型中采用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 投入组合模式和考虑可变规模的BCC模型对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得到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率关系。BCC模型是在CCR对偶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约束条件构成, 其作用是使投影点的生产规模与被评价的DMU的生产规模处于同一水平。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DMUj:j=1, 2, 3, …, n}每个决策单元的输入为m种, 输出为s种, xi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种输入, yrj表示第j个单元的第r种输出;ωj表示相对于DMU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j个决策单元DMU组合比例;s+, s-是松弛变量[2]。基于可变规模收益的BCC模型如下;

模型中解得θ是纯技术vsrete的值, 结合CCR模型可求得各产业的规模效率scale。而综合效率crste=vrste*scale, 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判定为:

1) θ<1或Z<1, DMU为DEA无效单元;

2) θ=1, Z=1, DMU为DEA有效;

为进一步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情况, 利用曼奎斯特指数 (Malmquist Index, IM) 模型跨期分析DMU, 衡量在多时期动态条件下, 产业生产的全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变化程度[3], 其表达式为

其中, Dt (xt+1, yt+1) 表示以t期的所有DMU构造生产前沿来衡量t+1 期某个DMU的效率。IMt+1∈ (0, +∞) , 当IMt+1>1 表明与前一期相比生产率有所提高, 反之则效率降低IMt+1=1, 表明效率不变。

1.2 指标选取

DEA方法测量效率的准确性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 科学性投入和产出指标应与产业发展之间有逻辑性, 且投入和产出之间有因果关系;其次, 适宜性, 应使用权威的数据, 且可量化。最后, 可操作性, 应有实际可查的数据存在[4]。

结合以上原则, 考虑到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净值是一个产业的重要支柱, 其数量和价值可以反应该产业的投入状况;另外, 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和利润是考察一个产业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 因此选取这两者作为产出。文章选取针对装备制造业的7 个产业, 并加入规模以上工业为对象, 在DEA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要满足“自由度”的要求, 即必须有足够多的决策单元DMU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K与投入指标数M及产出指标数N之间, 应满足关系:K ≥2 (M +N) , DMU为的8 个, 8≥2× (2+2) 符合要求。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于《江门工业统计年鉴》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1.3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在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时数据中利润总额出现了负数, 若直接代入DEA模型中求解, 则无法进行DEA有效分析, 所以首先把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函数关系式得到无量纲区间。具体方法是:设aj第j项的最大值, , bj为j项指标的最小值[5]。则

2实证分析

2.1 产业效率的分析

使用DEAP2.1 软件可以得到2009—2013 年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效率值, 部分结果如表1。

从均值看2009—2012 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比较稳定, 有小幅增长, 但在效率均值最高的2012 年仍然有接近10%的改善空间。从规模以上工业的效率整体增长明显且效率值都很高, 说明规模以上工业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 而规模收益却呈递减或不变的状态, 即产出倍数小于或等于要投入增加的倍数。从各个产业来看:金属制品综合效率接近1, 纯技术效率等于或接近1, 说明该产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规模上, 扩大生产规模, 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率;通用设备制造业在前三年综合效率小于1, 纯技术效率小于1, 规模效率接近1, 而后两年各效率值都达到了1, 说明该产业从2012 年开始将中心放在了提高技术水平上,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专用设备制造业大部分年份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偏低, 所以该产业要均衡发展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产业的总效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综合效率等于1, 且每年都处于DEA有效。规模收益不变, 投入产出达到最优。结合江门的该产业可以知道该产业市场指向性较强, 在发展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源、技术和资金, 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因而发展水平较高;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前三年分别经过技术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了产业向高效率发展;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相似, 应该综合提高该产业的发展, 引进先进技术和投入才能提高综合实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历年纯技术效率都是等于1, 但是规模效率偏小, 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保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更应该扩大规模, 提高综合效率。

2.2 Malmquist分析及分类

基于各产业的效率, 对各产业的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变化程度进行计算并排序得到结果:从产业来看, 整体2009—2013 年效率变化比较集中, 6 年IM的平均标准差为0.056, 均值为1.031 (效率增长) 。按年份算来, 2009—2013 年, 分别是0.994, 0.984, 1.233, 0.763, 1.183, 1.031 效率增长不稳定, 特别是2012 年整体都是负增长, 然而2013 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有产业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产业效率的评价主要包括同一时期的综合效率和不同时期的变化程度, 因此我们可以做这两个维度的四分图, 对该产业的产业进行归类。综合效率的均值0.813 作为横坐标“效率大小”的临界值, 而MI>1说明效率提高, MI<1 说明下降, 故将1 作为纵轴的临界值, 因此将产业的效率状态划分为四种[7]如图1。

从图1 中不难看出近年来大多数产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Ⅰ型:产业效率较低, 且有所下降。该产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其坐标为 (0.531, 0.991) 表明其效率偏低, 且有小幅度下降。该产业对技术的利用不足, 从业人员过剩, 导致效率偏低, 发展缓慢。

Ⅱ型:效率不高, 但保持增长, 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这两大产业应该通过加强技术的引进使产值和利润增加。

Ⅲ型:效率较高且保持增长。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三类。这些产业善于吸收、利用人力及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得到较高的产值和利润。

Ⅳ型:效率高, 但有所下降。该区域内的产业是金属制品制造业, 其在效率较高的前提下未能进一步调整要素配置和加强人力和现有资源的利用, 导致其效率下降。

2.3 演进模式的观察

通过对5 年来各产业的效率变化及总技术效率的变化分析发现, 中短期内基于效率状态的产业类型不断变化, 部分产业的运动轨迹及动态演进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稳定式、往返式、突变式[6], 典型的三种类型如图2。



1) 稳定式:产业效率大小和变化趋势比较稳定且集中在中心水平, 有三个产业属于这种情况分别是:金属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以及规模以上的工业, 其中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效率偏低, 其它产业结构合理, 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效率稳定[6]。2) 往返式:产业效率大小或变化方向较为反复, 其对应的坐标点在相邻象限之间来回移动。该类型对应的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是在Ⅱ、Ⅲ、Ⅳ象限往复最多, 该产业效率较高, 容易因为内部要素的调整和外部因素的变动而导致效率发生一定的波动。3) 突变式:效率大小相对较高, 效率变化无规律。其对应的坐标在同一效率内波动很大。主要集中在Ⅲ、Ⅳ之间跳跃, 这些产业有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他们的特点是容易受政策、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效率大幅增加或降低。

3结语

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整体比较可观, 但除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保持相对DEA有效外, 其他产业并不能做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结合起来均衡发展, 造成不少产业处于非有效状态。今后江门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产业要认清产业的不足, 在纯技术效率低下时积极进行人才引进, 开发产业新技术, 提高生产水平[8];另一方面, 规模效率低下时要用于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 形成产业资源集聚状态。

从数据分析及演进模式的观察来看产业的各模式类型的产业如下:1) 稳定式的三个产业综合效率偏低 (一般属于Ⅰ或者Ⅱ型) , 变化程度处于保持平衡的状态, 集中在平均值附近, 该三大产业属于相对要求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 改善产业整体实力的类型, 应通过提高其技术投入能促进其规模的形成, 从而使这些产业转向渐进式发展;2) 往返式的产业效率和变动幅度都较大但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其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从扩大规模出发, 使得产业朝着Ⅲ型区域移动;3) 突变式, 主要表现在变化程度的突变, 这几个产业对外部环境影响敏感, 应该充分利用政府政策, 扩大规模, 积累产业资源, 促进产业的稳步发展。

在该产业的发展中当地政府和经营组织都希望采取措施提高产业效率, 但只有掌握各产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 正视产业类型和演进过程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才能找到科学的途径, 使产业资源配置和技术水平达到最优。

摘要:以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各产业为对象, 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探讨各产业效率的大小差异和动态变化, 揭示各产业的发展规律:产业整体效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 但仍处于非DEA有效;根据效率“大小”和“变化”两个维度将效率状态分成4类;对各产业中短期内运动轨迹观察命名。该结论为产业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为各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产业效率,DEA-MI,演进模式

参考文献

[1]吴静茹, 王国贞.基于DEA方法的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河北工业经济, 2012 (7) :260-266.

[2]陈红传, 舒亮亮.基于DEA模型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 2011 (10) :96-100.

[3]成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Max DEA软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4]王崇峰, 康进军, 徐强.中国省级区域制造业集聚实证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 :107-111.

[5]吴育华.经济管理中的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6]梁明珠, 易婷婷, Bin Li.基于DEA-MI模型的城市旅游效率演进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13 (5) :53-62.

[7]白俊红.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来自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经济问题, 2011 (5) :65-78.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政策建议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扶持其持续高速成长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球缺乏核心竞争力、扶持政策不完善的现实状况,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促进该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我国相关财税支持政策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有待完善问题,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高端装备制造业财税扶持政策,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财税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研发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研发创新所产生的创新收益很难被私人企业完全独占,并且经济主体无法从其他收益获得者获取补偿,这样会产生外部性,运用财税政策对该产业的研发创新行为进行必要补贴与激励支持,能够有效避免产生技术外溢损失,激发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该产业的发展会涉及多种技术、多部门与多地区的综合协同发展,相比传统制造业存在着更复杂的协调问题,高端装备制造业往往会受到传统行业排斥与阻扰,这样需要政府构建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财税机制,内统筹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税收机制,解决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客观存在的协调失灵,这是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再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幼稚期与成长期业,此时,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与服务市场份额低、在全球核心竞争力相对缺乏、面临融资困难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运用适合的财税政策工具对该产业进性引导与激励,推动其快速成长发展,逐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战略意义。而且,财税政策主要通过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来源、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相关公共服务体系、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等方面发挥引导与激励作用,依据这些方面的特点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合适的财税政策工具进行激励扶持。

三、现行高端装备制造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有待完善之处

已有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该产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不大;(3)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5)对该产业的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该产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7)对激励该产业国际化与走出去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等等。

四、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法》,加强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立法建设,建設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纳入其中。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设立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该产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投入扶持该产业的支出结构,应优先向国家重点培育的行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融资、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与此同时,应加强财政扶持该产业发展的绩效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促进该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激励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该产业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4—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该产业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高端装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由于处于幼稚期向成长期转变的过程,其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该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为非国有的情况下,常常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较难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政府应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  高端装制造业,对向高端装制造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高端装制造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高端装制造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高端装制造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改增增值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高端装制造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此外,对激励高端装制造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对高端装制造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与 “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有助于扩大该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出口规模,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与“走出去”意义重大,有助于扩大该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出口规模,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与服务出口退税的范围,降低其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税率;进口该产业所需设备、随同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可考虑免征或减征进口环节流转税。运用多种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扩大该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运用税收抵免加计扣除、税收饶让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该产业提高对外投资比例;加大财政补贴对该产业的国际与“走出去”扶持的力度。

(六)财税政策应加大对该产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其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该产业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

(七)财税政策应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加大财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激励其做大做强,促进产学研融合。比如,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财政投入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增加这些中介机构与该产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创业园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井崇任,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68-75

[2]崔万田. 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的比较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5-11.

上一篇:行为规范主题班会免费下一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