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布衣市场调研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南布衣市场调研(精选9篇)

江南布衣市场调研 篇1

一、品牌简介

1、品牌历史

江南布衣(JNBY)是杭州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旗下的主力品牌。江南布衣(JNBY)品牌推崇“自然、健康、完美”的生活方式,“Joyful Natural Beauteous Yourself”这四个单词很好的诠释了江南布衣(JNBY)的品牌理念。

江南布衣(JNBY)全情演绎与自然相融的理念款式设计,强调单品之间丰富、随意的可搭配性为穿着群体提供了专业的服饰搭配概念的同时,更为她们留下服饰搭配的再创空间。丰富的设计语言,更是江南布衣(JNBY)的一大特色,细节手法如手工刺绣、机绣布料造型、手绘、胶印等等。枝叶花草成为标志性的装饰纹样。

2、品牌设计师简介

二、目标消费群体

江南布衣(JNBY)品牌设计定位于这种生活方式或崇尚这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知识女性,年龄层在20-35岁之间,并从这个群体的生活样态为依据,设计开发服装、服饰品、居艺用品,设计风格浪漫、丰富、自然色系与色彩沉稳、雅致,不盲从流行但始终时尚,材质多用不同肌理、风格的纯天然面料,如棉、麻、毛、丝等。

三、流行元素分析

1、本季服装款式

2、色彩分析

本季采用的颜色以灰色为主色调,当然也有亮色,比如橘黄,橙红,粉蓝等。整个系列体现出沉稳淡雅的气质。

鹅黄色

3.7% 西瓜红

3.7% 深肉色

3.7% 橘红色

7.4% 灰蓝色

11.1% 白色

11.1% 咖啡色

14.8% 黑色

14.8% 灰色

29.6%

3、面料分析

4、款式和工艺分析

JNBY服装主要特点是运用褶皱,使用垂坠感较好的面料通过腰间的相交,将视线集中在腰部凸显腰部的纤细。V领拉长整件服装的视觉,是女性显得修长。

而裙装在褶皱的基础上用了重叠,非常有层次感,A字裙设计大众而受人青睐。

江南布衣市场调研 篇2

一、利用色彩构建商品视觉焦点

卖场的服饰商品不可能只有一件, 而在成百上千的商品中定有当季主打款, 畅销款, 促销款等, 而这些款往往要在第一时间牵引顾客视线, 引起顾客注意以便提醒其购买, 因而此类商品往往要被设定为视觉焦点, 从而增加其销售额。而经过心理学实验测定:在视觉的两大构成因素中, 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度为百分之八十, 对形状的敏感度为百分之二十, 所以当人们进入店铺看到商品时首先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色彩, 其次才是廓型, 面料, 细节等, 因此利用色彩去营造视觉焦点便至关重要。

1. 利用对比色塑造商品焦点

对比色搭配的特点是色彩比较强烈、视觉的冲击力比较大。因此这种色彩搭配经常在陈列中应用。对比色搭配在卖场应用时还分为:服装上下装的对比色搭配、服装和背景的对比色搭配。以颜色陈列, 增强色彩的对比方法来设定焦点。通过货品颜色对比配搭摆放, 设定陈列面的焦点。一般人的视线都是被颜色所吸引, 所以可利用货品的颜色系列, 配搭效果, 分类存放, 亦可达成吸引视线的效果。如果想突出A颜色, 就可以把A颜色放进B色中, 但A、B色的分别要比较大, 例如黑、红色。也就是我们俗话里的绿叶丛中一点红的原理。如图1所示, 此组陈列中在色彩上进行了对比色的运用。蓝色与橙色互为对比色, 蓝色往往在画面上呈现出一种往里缩的状态, 相反橙色在画面上却能表现出向外膨胀的状态, 同一平面会因两种颜色的特性而形成错落的空间感。将商品在颜色以两蓝→一橙→两蓝→三橙的方式进行排列使得橙色左边第三件和右边三件十分醒目, 成功被打造出两个焦点, 吸引顾客注意力。随后, 右边第二件在搭配上对色彩进行运用, 黑色, 橙色, 白色的搭配视觉效果强烈, 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2. 利用渐变色塑造商品焦点

所谓色彩的渐变就是由一种颜色渐渐过渡到另一种颜色。一般色彩的渐变可以分为色相的渐变和明度渐变, 所谓色相渐变也就是广义的从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 好比红色经橙色渐变成黄色, 黄色经绿色渐变成蓝色等;而另一种明度渐变就是在色相不变的基础上明度发生变化。运用色彩渐变设定陈列商品的焦点是常用手段。利用色彩渐变设立商品陈列焦点, 符合顾客心理对色彩和谐的要求, 同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使得目标商品轻易的被顾客注意到。如图2所示, 正是采用了色彩渐变手法进行商品焦点塑造。这个陈列架的长度较长, 商品数量多。因此我们可以塑造2-3个视觉焦点, 此组陈列的色彩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渐变。一方面是从色彩的明度, 从左到右色彩明度上逐渐变亮。另一方便在色相上也以军绿色→灰绿色→米灰色→黄灰色→浅黄→白色进行变化。将两种渐变手法进行综合应用, 可以更加有效的平衡视觉效果并塑造焦点。右起第七件米灰色上衣与第十件短裤成功被塑造成焦点。在整组渐变中变化效果强烈, 目标轻易被突显出来。通过对商品色彩的科学陈列, 能有效加强商品对顾客的吸引力, 可大大促进焦点款式销售, 增加顾客消费的可能性, 同时亦能吸引顾客关注焦点款式旁边的搭配款, 带动起销售额, 反之则起到反作用。同一担架上所陈列的商品颜色上需要有变化, 但整体要统一, 颜色不宜过多, 以免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使焦点疏散, 不利于顾客选购。

二、色彩形式美原理的运用

色彩构成可以形成很有秩序的美, 也可以形成变化强烈对比美。相比之下, 前者能给人一种稳定平和的心理暗示, 而后者则更加活泼、富有动感。从人对色彩需求的心理角度分析, 比起打破常规, 变化丰富的色彩构成方式, 人们更加倾向于有秩序的色彩美感, 在江南布衣的卖场商品陈列中色彩也较多倾向于有秩序的美。因为卖场中服装的款式色彩丰富, 有秩序色彩美的商品陈列方式, 能把多样的商品统一起来, 更加便于顾客选购商品。色彩形式美原理主要包括, 色彩的重复、色彩的呼应、色彩的对称与均衡、色彩的渐变等。以下以色彩的均衡与色彩呼应为例, 进行江南布衣色彩陈列形式美原理应用的论述。

1. 色彩的均衡应用

对称绝对是符合人们视觉审美的排列方式, 它绝对是美的。但是时常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 而均衡则是近乎对称的一种排列方式, 它在保留对称给人带来的形式美感的基础之上进行微妙的变化从而打破对称给人带来的呆板印象。如图3所示, 此货架上的商品色彩为白色, 灰色以及绿色, 色彩对比强烈, 在此基础之上的排列方式不宜变化过于丰富。而采用对称的手法难免呆板, 浪费空间, 因此以灰色区域中间为中心, 左右两边进行均衡。两边都为灰色、白色、绿色三种色彩。通过对三种色彩比例的改变, 使得两边变化丰富视觉效果灵巧给人的印象更为活泼。同时保证两边视觉效果的平衡, 从而达到均衡的舒适视觉效果。

2. 色彩的呼应应用

色彩的呼应, 就是将视觉范围内的两个地方采用同一种颜色使得将空间上有效地联系起来, 遥相呼应, 整合画面, 从而使得视觉效果统一和谐, 避免因为空间过大而导致的视觉效果散乱。如图4所示, 此组陈列的货品数量较多, 这种情况下的陈列难免给人一种散乱的感觉, 而将色彩进行呼应便能有效地将长担架统一起来。此货架中有两处呼应。左边第三件与第四件的浅蓝与右边的浅蓝牛仔外套进行呼应;左边第一件与第二件的白色与右边第三件的白色也进行呼应。倘若没有这两组色彩的呼应那么担架左边的高明度色彩与右边的低明度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视觉效果不稳定, 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两组色彩的呼应平衡了担架的视觉效果。

结语

对于一个品牌的成功而言, 卖场形象是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了顾客购物时的心情, 品牌精神的传递以及商品的销售额。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因素是非常值得陈列师进行研究推敲, 每种色彩都有各自的“情绪”, 千变万化的色彩的组合能塑造出无数或好或坏的氛围。如果色彩运用恰当, 则会彰显品牌风格的同时, 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享受, 对该品牌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不然则会使得顾客觉得无聊, 沉闷甚至烦躁, 如此一来便失去了购物的兴致, 更难以成为该品牌的长期顾客。因此商品陈列中务必把握好色彩这一敏感因素, 对于品牌的卖场形象塑造亦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骏.色彩设计在商品陈列中的应用.包装工程, 2002.

[2]冯芸.服装商品陈列色彩设计.动画大学学报, 2005.

[3]杨敏华.焦点在品牌男装商品陈列中的表达.包装工程, 2010.

[4]杨敏华.形式艺术在服装陈列中的应用研究.包装工程, 2010.

江南布衣市场调研 篇3

孔子曰:“独学而无侣。则孤陋而寡闻。”一语道破了学习中交流的重要性。在传媒、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学者间的交流大多以文会、书信的形式展开。史书上有关文人士大夫群体活动的记载大抵始于汉武帝时期。据《西京杂记》卷二记载,诸侯王之一的梁孝王曾将文士聚集于自己的周围。三国两晋时。统治者经常作为文会的发起人,在其居所,招徕文士作文赋诗,作为笼络人才的有效手段。曹魏的邺都西园。曾成为曹操接引文士的重要场所。文帝曹丕及曹植兄弟俩更“每以月夜,集文人才子,共游于西园”。晋朝时,文人集会在一些重臣和贵戚的别业山林中展开。著名的有石崇的“金谷涧宴”。王羲之的兰亭集会,陶渊明的斜川之游。及至北宋元丰年间,在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家又有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会,因史籍中有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而闻名。

元代的雅集也不少早期有“雪堂雅集”,发生在1288年前。有张孔孙、商挺、徐琰、赵孟頫等28位士大夫文人参与。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女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约1283-1331年)雅好书画收藏。在至治三年(1323)春。她“集中书议事执政官、翰林集贤成均之在位者悉会于南城之天庆寺,命秘书李某为之主”。元朝中后期的江南文人雅集更频繁。最为知名者有无锡(江苏无锡)倪云林家,常常“门车常自满,尊酒无时空”;另有华亭(上海松江)曹知白家,常“招邀文人胜士。终日逍遥于嘉花美木清泉翠石间。论文赋诗,挥尘谈禅,援琴雅歌,觞咏无算,风流文采,不减古人”;再者昆山(今江苏昆山)顾瑛家。其中顾瑛的玉山雅集影响尤为深远。

将玉山雅集与历史上知名的雅集并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布衣”性质。首先,从雅集的主人来看,一般而言雅集组织者多为达官显贵。其中曹丕曹植贵为皇帝、王子,石崇为荆州刺史,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王诜是驸马都尉,即使是陶渊明也出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职。玉山雅集的主人顾瑛(1310-1369),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其自撰《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概括了自己的家世和生平:“世居吴,谱传野王裔,未必然否也。大父以上。皆宋衣冠。大父仕皇元为卫辉怀孟路总管,始居昆山之朱塘里。父玉山处士隐德不仕,在养。予幼喜读书,年十六,于父之蛊而遂废学焉。性好结客。常乘肥衣轻,驰遂于少年之场,故达官时贵靡不交识,然不坠于家声。”从这一段话分析。他出身昆山,祖父曾任河南卫辉怀孟路总管父亲顾伯寿号“玉山处士”。终身未做官。顾瑛16岁时外出闯荡,在京师经营商业,他的机敏和交际能力。使其在京城如鱼得水,与达官贵人、官宦子弟交往密切。很快揽下了万贯家财。再回昆山时,已一跃而为苏州地区屈指可数的巨富之一。30岁时,顾瑛又作了人生中重要的选择——弃商从文。据该《墓志铭》中载。“三十而弃所习,复读旧书,日与文人儒士为诗酒友”。40岁后,更是优游岁月。其间,顾瑛也有多次获官的机会。“先是浙东帅府以茂异辟为会稽儒学教谕,趣官者至,则趋而避之”,“至正九年,江浙省以海寓不守,又辟贰昆山事,辞不获已,乃以侄良佐代任焉”,此后,又“以布衣起佐治军务”“审赈民饥”,也立了功劳,但一旦朝廷封官,他即“泛舟钓于吴淞江”。晚年,因为儿子的功绩,他被封为“武略将军”“水军千户”,也只算名誉称谓而已。可见。他的身份始终是富商、地方缙绅、文士,因其参禅悟道,还兼有一些释道人物的影子。

再从文会中参与的宾客来看。西汉梁孝王的文会中。在座的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邹阳、枚乘、司马相如、杨雄等。曹魏父子的文会,因其政治上笼络文人的目的所邀也非泛泛之辈。兰亭集会中,据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记载,参与集会的共42人。赋诗者26人。其中王羲之一门占了六分之一,陈郡谢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即东晋四大名门士族)俱有人参加,清谈名士孙焯、大司马桓温之子桓伟也应邀前来,皆当时名流。西园雅集中,王诜、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皆为北宋朝廷命官,且是书画、诗文方面的杰出人物。元代的大长公主召集的雅集。也多以执政官、鉴赏书画的官员为主。而玉山雅集中的宾客有明显的“布衣”性质。顾瑛轻财好客喜爱结交文士,一时间,“名卿大夫、高人韵士与夫仙人、释士之流,尽一时之选者,莫不与之游”。根据流传下来的诗文、资料统计,玉山雅集前后约有140余人参加,其中既有在朝中为官的柯九思、虞集、郯韶。也有著名诗人杨维桢。落魄文人张渥、王冕、张可久,教书先生郑元祐,此外还有佛道中人。如释良琦、方压、来复、克新。道人张雨、黄公望、于彦成等也是座上客,其他如善刻石治印的朱珪、善制墨块的吴国良也都在邀请名单中。以《草堂雅集》为例。其中共收入了70名文人的诗歌,有确切可考者37人,其中就包括了诗人、古文家、学者、书画家、鉴藏家及助兴的乐师、歌伎、舞姬等。玉山雅集中对人员的限制条件相对要小得多。这也就决定了其宾客的庞杂性和平民性。

二、江南布衣文人抱团取暖

元代的统治者是以“杀伐、搜狩、宴飨”为乐的游牧民族。他们告别氏族制度进入奴隶社会不久,其思想、风俗完全迥异于中原,所谓“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若古也”。在蒙古人灭金之际,所到之处,杀戮儒生,焚烧典籍,完全无视文化发展的作用。再加上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民众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指西域和欧洲人)、汉人(指原辽、金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人)、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南方汉人),南方的士人失去了宋时的优越地位,普遍对黑暗现实感到恐慌、不满。

与政治歧视相反的是。南方的文化经过宋室南迁已获得长足的发展。《余干县学记》载。“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在宋末元初时,江南藏书之风盛行,据《齐东野语》记载,吴兴人陈振孙“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杭州府志》则记载周密家“三世积累,凡有书四万两千余卷”,各地书院林立,苏州有甫里疏远、文正书院,松江有石洞书院,湖州有安定书院、东湖书院。江南还聚集了一批收藏家,其中著名的收藏之地有荆溪(宜兴附近)王氏的环庆堂。云间(爪松江)夏氏的知止堂、漪澜堂和文竹轩等,这些无疑都说明了江南向文的传统,民众受教育的基础相对深广。

中国自隋唐一直沿用科举制度。科举出仕到宋代形成知识阶层的共识。“参加科举的人数,从11世纪的近8万人,增长到13世纪的约40万人”。有元一代,基本上废弃了科举制度,至延祐年间方正式设科取士,到元末共开科16次,取士人数仅占文官总人数的百分之四,这无疑断送了儒士的晋身之阶。而且。元代高级官僚阶层基本上世袭,中下层官僚的来源大部分是掾吏、书吏。由吏入士的障碍很多。黄公望直到50岁依然是小吏。不少儒士企图越过科举,依靠权贵的举荐,直接进入仕途,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游士”,然而结果却不容乐观,王冕就是在北游无望后又南归故里的。文化上的优越感与政治上被歧视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儒士和游士成了元代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时,知识分子将本可用于辅政的才华往散曲、杂剧、绘画转移。“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汉族士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所不在”,他们“围棋递相,打马投壶,撇兰颠竹,写字吟诗,蹴鞠打诨,作画分茶……九流三教事都通”。

在这样的生存境遇下,个人的声音迅速被淹没,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江南文人唯有抱团取暖,通过组织雅集、文会等形成文人们的交游圈和文化圈,齐声合唱,方能壮大声势,与北方所谓的主流文化形成对峙。玉山草堂可谓适时地提供了一个场所。出入于玉山草堂的文人大多为平民,他们生活在市井之中,即使杨维桢曾中进士,柯九思也曾主持奎章阁,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不是以官员的身份生活,他们出入于玉山草堂频繁的年份。也都是失去官职之时。杨维桢以授学谋生,倪瓒、王冕等以绘画为生,都是利用自身特长在市镇社会立足。他们在逞才恃技的同时,逐渐发现了自身价值。由奔走官场转而经营自己的生存空间,由游走权贵转而变为同道间的串联,这种文人间的雅集形式多样,喝酒饮茶、下棋联句、游山玩水、书画欣赏、歌舞观摩均在其列。单一的某个人未必能倡导或代表一个时代,在玉山草堂聚集的这种文人群体,没有谁主导谁附从。他们之所以显现出历史价值。也是因为综合成一个群体才体现出来的(如铁雅诗派、元季四家)。

三、玉山雅集壮大了布衣文人声势

顾瑛在自撰《墓志铭》中提及,“年愈四十,田业悉付子婿。于旧地之西偏垒石为小山,筑草堂于其址,左右亭馆若干所……总命之日玉山佳处”。“玉山佳处”是玉山草堂和其它园池、亭馆的总称,亭榭规模约有三十多处,佳处落成之后,顾瑛凭借雄厚的财力,广罗古书名画、鼎彝珍玩充斥其间,广结天下名士,日夜在玉山草堂与宾客置酒赋诗,歌咏唱和。“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与朝士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至焉。至则欢意浓浃,随兴所至。罗尊俎陈砚席,列坐而赋……仙翁释子,亦往往而在,歌行比兴。长短杂体。靡所不有”。至正八年(1348)至十四年(1354)是玉山草堂活动频繁的年代,共举办各种文宴、诗会达五十余次。文人雅士或饮酒赋诗、觞咏唱和。或品鉴古玩、濡墨润笔,或挥麈清谈、研讨名理,或携酒游唱、题序记跋。或弹琴吹萧、轻歌曼舞。不受时间、规则限制,一无所成者还可以喝酒代替。

玉山雅集中,一个韵脚、题目可以引来二三十首诗篇。一幅画后可以有二十多首唱和或题跋点评。据《铁网珊瑚》载。倪宏曾为顾瑛作《林屋佳城图》,上有杨维桢、张雨等20人题诗。至正二十年(1360)中秋。顾瑛与秦约、殷奎、谢应芳、袁华等十二人集会。作品合称“金粟冢中秋燕集诗画卷”,于立作“后序”,记载了当时的情形。“玉山林堂池榭匾题甚多,而篇什亦浩繁”。顾瑛把与会者留下的墨宝、题记、诗歌等均作了整理。“编刻记胜集形于时”。顾瑛自撰或编撰的文集有《玉山璞稿》《玉山草堂集》《草堂雅集》《玉山名胜集》《玉山饯别寄赠诗》《玉山唱和》《玉山纪游》等十余种,“出于家而布于外”,在社会上流传,引起关注,宣传了文人的才能。文人们把玉山草堂雅集与历史上著名的雅集如晋代的兰亭修禊、唐代的桃李园之宴相比较,作诗记载:“玉山草堂花满烟。青春张乐宴群贤。……衣冠并入画图传。兰亭盛事不可见。赖有此会如当年。”李祁在《玉山名胜集》序中指出: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此会几泯灭间”。而桃李园之宴“独赖李谪仙(李白)一序”,最后他自豪地宣称,兰亭集、桃李园之宴“岂若州堂之会,人人有其诗,而诗皆可颂耶。盖仲瑛以衣冠书礼之胄,好文尚雅识度宕达。所交多一时名胜,故其盛如此。吾故谓使是集与兰亭、桃李园亭并传天壤间,则后之览者安知其不日彼不我若耶”!完全是一副自信的口吻,留下诗篇的理由,也是为了宣传集会之盛。与兰亭、桃李园并称。

频繁出入玉山草堂的杨维桢更是致力于江浙在野文人的命运与自己紧紧相连,至正初年,他曾经上书江浙行省平章巎巎,希望得到推介,并以此挽救布衣文人的命运,如自己“一引手于堂下,则东南之士或沉于下者幸矣。又岂某一人之幸哉”?为了振兴江浙诗坛,与北人一争高下,他联络一大批诗文作家,主持民间文会,曲折表达对科举考试不公正的不满。为了声援杨维桢。顾瑛资助他出版了《铁崖古乐府》,张雨作序,顾瑛写后序,称颂赞美,促进了作品的传播。

文人间还互相鼓励与标榜,顾瑛称教书先生郑元祐“无书不读,肆意诗文,前不让古,虽在隐德。与馆阁虞(集)、马(祖常)并称于时”。至于绘画上,互相称许的更多。翻开《草堂雅集》,比比皆是文人间相互赞美与吹捧的诗句。如郑元祐《题达监司所藏柯博士<秋山图>》中称赞:“风流南国典鉴孙,笔底江珊妙吐春。”周砥《寄倪云林》说:“含光韬耀人所慕。才华自可称独步。”杨维桢《题张贞期描四贤像》:“有唐千载春秋笔,却是元和月蚀诗。”无疑,这些赞美之声是对作者技艺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由于其同气连枝。气势较大。也就无形中加大了宣传力度,营造了一种声势。

四、元代布衣文人群体崛起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丹纳曾说:“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收养料:观念的成熟与形成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和发展。”“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江南文坛领袖杨维桢是玉山雅集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为玉山草堂作了大量的题记,如《玉山佳处记》《书画舫记》等,因其在文坛的号召力,无疑扩大了草堂的知名度,增强了草堂的吸引力。而顾瑛也非常配合,每次杨维桢来,必高规格接待,遍邀文士和诗唱游,用家庭乐班演唱杨的新诗。雅集诗文上成就斐然。竹枝词的流行、铁雅诗派的兴盛。皆完成于杨寓居昆山时期。后来者研究杨维桢的这段历史。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玉山草堂。

同时,宋室南渡后,江南收藏之风渐盛,元代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顾阿瑛好蓄玩器书画。亦南渡遗风也,至今吴俗权豪家好聚三代铜器唐宋玉窑器书画”,玉山草堂犹如博物馆,丰富了文士集会时的内容,开拓了文人们的视野,促进了艺术的传播。承上启下,至明代,据柳诒征统计,私人藏书丰裕之家,十家中有八家在江南,如昆山叶盛、吴县杨循吉、太仓王世贞、常熟毛晋等,文人皆以嗜书殖学为务,所以才能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并开启明清的文治。

另外,元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非但画面内容、表现技法、作画方式较前代大为突破。更重要的是将文人山水画推进到了完全成熟的境地,奠定了中国绘画美学的主要思想,成为明清一直到近现代绘画的主流思潮。“元季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他们虽然在年龄上有差别,但在泰定初(1323)到至正十八年(1358)前后的30年间,都生活于同一时代。其中黄、倪、王三人都曾频繁出入玉山草堂,与顾瑛交情颇深。画史上虽未见吴镇前往玉山草堂的记载,但他平生所结交的有限的几个友人中。黄公望、王蒙是知交。元诗中也常见倪瓒、杨维桢、柯九思、姚文奂等为吴镇画所题的诗作,可见四家之间并不缺乏交流。由于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皆江浙一带),他们的山水画也呈现出了一些共性,如诗书画结合、干墨皴擦等,将江南山水清远秀丽、空灵雅致的特点在笔下一一展现出来,使山水画与地域文化传统得到有机结合,在绘画的审美情趣和自娱性上,他们也都有较一致的认识,如果说宋代的艺术评判由宫室要人如宋徽宗等来充任的话,那么元朝的江南,因为布衣文人群体力量的壮大,他们显然控制了审美观。鉴于此,董其昌将黄公望等四人并列,称为“四家”,这也成为元以后以地区分绘画派别的肇始。明中期以后,“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南到钱塘江,西至皖南,东到东海的地区,名家辈出,是当之无愧的文人画的‘大本营”,自元开始的地域化倾向至明清更盛,明清之际活跃在江南地区的有“吴门四家”、“苏松派”、“云间派”、“松江派”、“常州画派”、“娄东画派”、“虞山派”等等。以“吴门四家”为例。因苏州一地商品经济发达,至明中期,吴门画家与市场紧密相连,市民给他们的画风以很好的市场和报酬,也给予他们相当的地位和声望。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为顺应市场供求关系,创造了以俗入雅、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元以后,布衣文人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至明清已经发展成了强大的市民文艺浪潮。

布衣观人生 篇4

布衣观人生(二)--人之初yjby(上海)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这是古代一位老师教给后人的知识。

其实,人之初,性未必善。当婴孩从母体出生,眼还没睁开,就哇啦哇啦地哭,心中何尝有一点善意?世上又有哪个痛哭的人心底存有善念?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要啼哭,是理所应当,因为他(她)从不见一丝光明的母体出来,初见天地,初见那每秒奔驰三十万公里的太阳光,其不舒适当是难以形容的。就是我们见惯了太阳光线的成人,若在黑暗处呆得久了,猛一见光亮,也都无法忍受,何况那初出娘胎的婴儿?

所以说,一个人一出生,就会对陌生的世界存有本能的反感,而且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其方式就是不停地啼哭。

人之初,心未必善。

但是,人之初,心必定是真诚的。人们所谓的“心直口快”的人,心再直也没有初生儿直,口再快也没有初生儿快。就这个意义上讲,人之初,是一个人最讲实事求是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肯尽心的时候。

一个人出生后,渐懂人事世事,成为“能知天下事”的孩童。孩童对生活的态度,除了本能的尽心而为,还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善善恶恶,这就从尽心上升到尽情,有了感倩用事的本领。

幼儿感情用事,也是非同小可的,有时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为了取乐,两次哄骗大人“狼来了”,这是说话不算数的典型。所以,这个故事一直属于启蒙教育读物中的反面教材。

我们中国人,自古讲究信用,从“言必信,行必果”,一直到“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道理。然而这种大道理学得多了,有时也会误事,如反“四人帮”的华英雄就曾倡导过“两个凡是”,从形式上看,不是讲信用吗?实践证明是不对的。实践教育我们:事事“说话算数”是不对的。人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常会出错。文章错了还能改,话说错了为什么不能改呢?明明说错了话,还一定要“算数”,那肯定做不好事,也做不好人。相反,做错事,说错话,知错就改正,那才是真心英雄,金不换。

《布衣元帅》的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浙教版第11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布衣元帅》。本课记叙的是徐向前元帅生前生活中的三个小故事,歌颂他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课文内容真实,语言朴实,形象鲜明。课题既点明课文的主人公——元帅,又暗含中心;布衣元帅朴实无华,是人民公仆。我认为这篇文章收录到教材中,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感的。在这个物欲横流、官本位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就是像徐帅这样始终与平民百姓的本色要求自己的好干部。我想通过教学,渗透一种做人的道理:无论你将来干什么,都要保持本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年段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应在把握文中的表达方式,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写三件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的训练的重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是继第二单元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后的又一次训练和巩固。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从三个故事的朗读中感受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能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借助文本外资源,结合课文理解“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布衣”等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能结合小标题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揣摩课文的写作方法。

4、带着对徐元帅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详细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讲读三个小故事,能详细地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布衣”一词的意思,领悟课文中心。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课文内容“战功赫赫”“功高盖世”与“一身蓝布旧衣”“朴实无华”,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我安排了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布衣”的含义,从三个故事中感受徐老的朴实无华的品质。第二课时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详细地复述故事内容。

(我感觉领会中心思想是不是已经淡化和过期的东西呢?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说不清楚。我觉得哪怕是浙教版的,也要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整合,是不是?)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安排。

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质疑课题——初读理解“布衣”和“元帅”——再读走近“布衣元帅”的本色——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一、揭示课题,对题目质疑。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来学习《布衣元帅》。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六年级的同学,在上新课之前,早就预习了课文,那么在上导入新课时,教师先把握住学生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尤为重要。这是以学定教,而不是因教‘而教,真正的把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的主要地位,教师做好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且这样的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能有效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般会有这样的问题:既是元帅,为何又说“布衣”呢?

(课堂是个特殊的环境,学生有问题,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就进入了我的第二个环节初读解什么是布衣,为什么称徐老元帅呢?看看我们能不能在阅读完课文后解决?

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学生抓住“蓝布旧衣”感受徐老衣着上的布衣,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找“布衣”的解释,知道布衣的另一个意思“老百姓,平民”,从文中的“亲切”、“和蔼”等词,感受徐老如同平常人一样的亲切。

通过介绍徐向前的资料介绍,理解书中的“功高盖世”“战功赫赫”,通过新娘的心理想法“元帅肯定很威风;元帅府,肯定车马盈门,哨兵不少”,感受到这位元帅立了不少战功,而且权位高。这里我出示学习资料,并不仅仅为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所用,它更为文本本身的学习服务,帮学生理解了书中的“功高盖世”“战功赫赫”。

三、再读感受“布衣元帅”的本色

一元帅“功高盖世”,一布衣“一身蓝布旧衣”,说话亲切,和蔼,布衣与元帅,风马牛不及的两个不同身份,集及一个人身上,这是怎样的一位布衣元帅呢?是成了一个更大的疑团?随着对课文的再次阅读,学生心中的疑团越滚越大。是呀?你心中会冒出些什么问题呢?这里我又把矛盾抛向学生。新课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

学生可能会说:战功赫赫的元帅,为什么连自己的地毯也要送给三座门招待所?威风凛凛的大元帅府应是车马盈门,哨兵不少,可为什么却是住在一条小胡同里,而且还有一扇脱了油漆的大门?为什么摁响门铃,来开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元帅?…等等等等,学生也许会有许多的为什么,我想正因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里学生的心中的许多疑问来自于对课文的再次感知,反思,理解,这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整合和对比而产生的矛盾的火花。

“是呀,大家说得不错,元帅,多大的官职,元帅,给国家立了那么多的汗马功劳,享受一下未尝不可。为什么你放着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要做一个平民百姓呢?”这里我顺势利导,将班上的学生拟作为元帅本人,让学生替元帅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一来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训练,二来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真正了解这位布衣元帅。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居功自傲”、“朴实无华”。

这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节中的“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是呀,孩子们徐老用五个字概括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人民的公仆”,他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呀!

四、升华情感,走进了这位“布衣元帅”的生活,了解了徐帅的为人,你想说什么?

随后,学生再读故事内容,感受徐帅的“朴实无华的本色”,感受徐帅的“布衣情怀”

学习写法,课堂练笔。可以写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用起小标题的方法。等等。

五、说板书。

我们说板书其实是一微型教案,它是一聚焦镜,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所以在板书设计上,以重要词句为点,首先我会将课题中布衣和元帅用不同大小的字体表示,元帅战功赫赫,在字体上就表现为气宇轩昂些。布衣下,我对照着写“蓝布旧衣”、“和蔼”、“亲切”,在元帅下方则对应的板书上“功高盖世”、“战功赫赫”“车马盈门”,最后在板书的正下方,写上人民的公仆。

布衣雨衣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江南布衣市场调研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1)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布衣元帅指谁?为什么是“布衣”元帅?课文写了哪些事?

(2)引导:“布衣”是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穿布做的衣服? 请在阅读时找出课文理解的依据。

2、初读自学。(课件揭示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划出新词。

(2)划出解释“布衣”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3)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3、检查学生对课文熟悉情况。

(1)“布衣元帅”指谁?随机简介徐帅。

(2)你怎么理解“布衣”这个词的意思?(此间涉及中心理解,只要求找到课文依据,说出大致意思。要点:①指徐帅平时穿“蓝布旧衣”;②指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③指一生做“人民的公仆”。)

(3)课文哪些情节使你感动?(展开议论,三个小故事都应涉及,通过议论,交流课文内容。)

(4)凭借标题,说出三则小故事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5题。(基础好的班级也可以先独立归纳,再交流。)

4、自学字词并检查。

(1)拼读生字,同桌互查生字认读。

1/5

(2)课件揭示练习要求。

①查找下列词语,把意思旁注在书上。功高盖世 战功赫赫 喃喃自语 告诫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朴素、踏实,不浮夸。(朴实无华)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居功自傲)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盼)描写、刻画。(写照)(3)课堂交流。

①读生字和词语,正音:埋怨mán 告辞cí 身着zhuó蓝布旧衣。②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引导联系句子加以理解。③总结:怎样理解词语。学到了什么。

5、作业。

根据自己的实际,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重难点: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教具:课件

1、指导阅读“一块地毯”。

(1)自由读课文后,述说故事主要内容。(2)揭示句子:“这……”秘书很不情愿。” ①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欲言又止。)

他本来想说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意思把秘书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②动笔后交流。(要点:秘书的想法——元帅家铺地毯并不过分;招待所也不缺地毯。)

2/5

(3)开始不情愿的秘书,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徐帅的解释感动了他。)

指导朗读徐帅的话。平静但坚决。速度略慢。“穷”、“都应该”、“建设上”读得稍重些。

(4)分角色朗读徐帅和秘书的对话。(从朗读中体会徐帅送地毯的原因——想到的是国家。)

2、指导阅读“看门老人”。

(1)默读,标出写新娘想法的句子,比较新娘想法前后有什么不同,想法的变化说明什么。

自学思考 小组议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程度。(2)小黑板揭示句子:

做梦也没想到徐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读句后理解:

①“这样”指怎么样?(讨论。要点:穿蓝布旧衣;住小胡同,大门脱落了油漆;会给他们开门;门口没有哨兵……)

②“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仅仅指生活上朴素吗?圈出描写徐帅神态的词。(和蔼,慈祥,亲切,体会平易近人,待人朴实无华。)

(3)说话。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或“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说一句话。(展开讨论,注意纠正递进的语病。)

(4)朗读课文。读出新娘想法变化的感情层次:激动 几乎惊叫 喃喃自语。

自由读 体会 指名选读,评价引导一齐读。

(5)课文是写徐帅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新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侧面反映徐帅朴实无华。)

3、指导阅读“路是人走出来的”。

(1)这则故事的标题和前面学的两则有什么不同?(引用徐帅的话作标题。)划出课文原句,读第1节。

(1)理解句子。

①“铺路”上的引号是什么意思?(表示特定的称谓。)

3/5

②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铺路”的意思。(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③“告诫”的近义词有哪些?(教育、教训、警告、劝告……)这些近义词能不能替换“告诫”?为什么?(引导体会用词的优劣。可以替代,但不及“告诫”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惊叹号?(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加惊叹号,强调其严肃性,语重心长。)

试读这句话。

(3)在换房问题上徐帅又一次告诫子女。分角色朗读饭桌上的对话。(指导点拨徐帅的口气应是认真、严肃的。)

(4)明明是一次谈话,为什么用“审问”这个词?(体会引号作用:严肃查问的特定说法,反映徐帅严格要求子女。)

4、质疑。

5、作业,选择一题。

(1)用“……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句式写两句话。

(2)给第3个故事的直接对话补上人物的神情、动作(提示语位置应有变化),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和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课文中心。

2、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完成作业。重难点: 领悟课文中心。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教具:课件

1、回顾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品质。

读了三则小故事,你觉得徐帅是怎样一个人?(鼓励联系课文,多角度演说。如不图享受,事事想到国家,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子女严格要求等。)

2、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中心。(1)默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4/5

(2)读第1句。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说说“功高盖世”和“朴实无华”的意思。对比着写强调什么?(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本来面貌。)

(3)第2句话写什么?

怎么理解“人民的公仆”就是他一生品质写照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时时、事事做人民的公仆。)

(4)这一节与三个小故事反映徐帅的品质有什么联系?(是全文的总起。概括了徐帅的品质:一生朴实无华,做人民的公仆。)

(5)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习题6。交流,议论为什么排除选项(1)(2)。选项(1)不是本课内容的中心;选项(2)只概括了第1则小故事反映的品质,不全面。

(6)再审题。联系第1自然段,说明为什么称徐帅是“布衣元帅”?“布衣”这个词和中心有什么联系?(含蓄点出中心)

(7)小结,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主要内容。设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要赞扬什么。除这个方法外,有时还可以注意文章有没有点出中心的句子。注意审查题目。

3、选择一个故事,详细复述。

(1)提示要求。详细复述可以理解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因此要保留情节。准备的时候记住情节要点,按要点讲,不要背课文,可以根据需要对句序、句式作调整。讲的时候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2)准备 指名引路(评价)一四人小组交流。

4、作业。听写词语。

布衣农庄游记优秀作文600字 篇8

今天,我早早地来了。天空十分阴暗,牛毛细雨湿润了肥沃的田野,湿润了红色的屋顶,湿润了我的睫毛。

走进庄园,我们先在大厅集合。吴老师对我们严肃的`说:“这次游玩,不允许踏坏一花一草,什么都要听王园长的话!”随后,我们就跟着王园长开始参观了。

我们先来到一片花丛旁,王园长介绍,这是格桑花,又名波斯菊,在西藏、海南等地盛开。随后王园长又指着一片池塘,说:“这池塘里便是九品香水莲,现在还看不到,这种花在台湾盛开,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其中颜色,十分漂亮。”参观完后王园长又带我们去参观了石榴幼苗,然后就带我们去喂黑鸡啰!

通过王园长介绍我们明白,黑鸡有五黑一绿的特点,那就是黑肉、黑皮、黑脏、黑血、黑骨和绿蛋。我拿了一些玉米,不断地挥洒,看着黑鸡跑来跑去,我开心得笑了。

然后我们吃了一顿饭,便开始了我们的游戏:吹气球。游戏的规则是两组队员谁先吹破气球谁赢。

比赛开始,我拼命地吹,结果却还是第四名,我在第二场比赛中是最后一名,因为没有力气了,但我还是吹爆了。

从布衣到皇帝的蜕变作文800字 篇9

作为历史上中国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开创了西汉近代两百年的历史,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在楚汉之争的年代中我认为刘邦才是真英雄。

首先刘邦出身并不高贵,不象项羽出身行伍世家,他只是一个无赖,但有关他成为帝王的经历却颇具神秘色彩。对于刘邦的出生司马迁说“刘尝息大经之坡,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大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从作者这段描述来看,他给刘邦蒙上了“真命天子”的迷幻色彩。在古人眼里王是龙的化身,是天子骄子,在封建时代这种说法是常常被人理解和尊重繁荣,所以作者神化了刘邦的出身,也暗示此人必成就一番大事业。

在许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无赖,他从小不爱读书,爱吹牛,从不参加农业劳动,整日游手好闲,以至于他的父亲都骂他“无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邦后来的一些无赖行为其实是一种智慧。可以这样说,刘邦是一个无赖与政治家的`结合体,否则,他也不会横扫诸侯,君临天下。

刘邦的无赖行径常常与智慧相联系。他的狡诈与无赖给他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沛县县令设宴请客,萧何规定“进子满钱,坐之堂下”。这一政策对于无钱有胆的刘邦来说丝毫没有约束力,况且平日刘邦就看沛令不顺眼,欲趁机戏弄他一番,于是就让人传“贺钱万”。刘邦这一恶作剧把立人和客人都惊动了,沛令的好友吕公居然到大堂之下迎接刘邦。但吕公不仅没有责怪刘邦,反而对他“因重敬主”,还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刘邦还具有卓越的用人能力。他总结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他唯才是举,相比于项羽来,他更善于用人。韩信、陈平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受不到重用,投奔刘邦后,一个被奉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气魄非同寻常,这也是他能称帝的一个原因。

上一篇:中秋节送给妈妈的祝福语下一篇:宽容的前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