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的三种境界(共8篇)
[ 作者:张璟 程汉忠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107 | 更新时间:2006-9-11 ]
组工干部工作光荣、责任重大,要实现“让党放心,让干部群众满意”的目标,必须在维护组工形象、献身组工事业、增强服务意识等三个方面达到相应的境界。
一、维护组工形象——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
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是组工干部政治生命的基石,这一形象有了污点、打了折扣,其政治生命也就到了尽头。在群众眼中,组工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单纯是个人观点、个人行为,而是组织部门形象、执政党形象的缩影。
欧洲有个“污水定律”,讲的是一桶珍藏了百年的美酒,如果加入了一汤匙污水,就不再成其为美酒, 而变成了一桶污水。有人说,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但对组工干部来说,行大事也要拘小节。公道正派体现在关键之处,也蕴含于小节之中;体现在“八小时以内”,也表现在“八小时以外”;是思想、品质、作风的流露,也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外化;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监督,也得力于个人的自警、自省、自律。
组织工作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强,必须时时严谨规范,处处公道正派,一旦犯了错误,出现失误,留下纰漏,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因此说组工干部的一切言行就像-次直播的演出,漏洞是没法掩盖和难以弥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组工干部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直播;组织工作没有彩排,每一项都是直播。因此,组工干部必须像爱护眼睛甚至像珍惜生命一样,自觉坚持和维护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二、献身组工事业——奋斗没有句号,每回都是逗号
在小小的成功面前就止步不前的人,只会很快被历史淘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自成,他把夺取政权当做了事业的全部,在取得成功之后心满意足地画上了句号,结果,历史很快就给他画上了句号。认真反思李自成的悲剧,教训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逗号意识”——伟大的事业没有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组工干部的追求没有止境,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无止境的追求没有激情是不行的。古人说:“志之难也,非在胜人,在自胜。”记住工作中的失败教训需要勇气,而忘记曾经的辉煌,站到新的起点,战胜旧的自我,更需要勇气。昨天的努力奋斗和累累硕果都只是事业追求过程中的逗号,而不是句号;只是下一段旅程的发端和序幕,而不是事业的全部和终点。当前,组织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天都有,需要组工干部不断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满怀激情地站到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上。
对组工干部来说,要创造新的业绩,仅仅有逗号意识和工作热情是不够的。现代管理科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的知识技能以及他在一个岗位、一个部门的价值周期就像某些股票,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升值期、保值期、贬值期。到了贬值期的员工不外乎两条路,要么快速“充电”,不断增值、升值;要么像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一样被淘汰出局。为此, 组工干部要养成学习和思
考的习惯,自觉“充电”,长期坚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业务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站到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创造新业绩。
三、增强服务意识——平台不分大小,每处都是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宗旨,也是党的光荣传统。作为组工干部,更要牢牢记住这一点,不管是在组织部门工作,还是将来到了其他岗位,职务的升和降、权力的大和小、岗位的高和低、分工的多和少,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和空间进行了调整,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服务的性质没有改变。
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社会上有人戏称,组工干部是为他人做嫁衣,看着别人进步,帮助别人进步,就是自己不进步。其实未必,因为服务不单纯是一个付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为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服务的过程,也正是学习借鉴他们的长处、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过程。
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的四有新人类
所谓“高”, 院办秘书服务的对象是院首长, 层次高、职务高、能力高。所谓“独”, 新人进入院办, 必须独立承担任务、独立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做到“四有”, 即有进取之志、有平稳心态、有沟通能力、有统筹方法。
1.有进取之志。新秘书在院办工作一段后, 可能感到:办的是小事, 干的是杂役。这正是秘书的工作特点, 因此要干好秘书工作, 就要时时激励自己, 立大志、做小事, 立长志、做杂事, 不能因事小而不为, 因事杂而妄为。正如卡耐基所说:不能激励自己的人, 是一个平庸的人, 无论何时也不可能出色。
2.有平稳心态。古人说:“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新秘书在遇到困难时, 要临战冷静, 遇事平静, 处变镇静。正如明朝大画家和文学家陈继儒说的那样:花繁柳密处拨的开, 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住, 方见脚根。
3.有沟通能力。沟通, 首先要谦虚。俗话说,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谦虚是秘书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 是沟通的前提。沟通, 还要掌握技巧。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沟通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果办公室的司机连续多次周末加班都请假, 作为车管秘书, 应该怎么说: (1) 我不能再容许你请假了, 你要顾及他人的想法。 (2) 别给我请假了, 你去找主任。 (3) 这个任务只有你最适合, 我需要你的帮助, 特别是在周末。显然, 第三种沟通方法最有效。
4.有统筹方法。要统筹事务, 分清缓急, 凡事要化繁为简, 要事急干, 急事早办, 动必量力, 举必量计。绝对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更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离奇化。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的重复工作者
院办工作具有重复性, 有的同志感到没有成就感。但是, 重复性工作不等于低层次劳动。只要勤于思考, 肯下苦工, 重复就会孕育增长, 重复就可能创造成功。作为院办秘书能够经受住重复工作的考验, 也就进入到第二种境界。
1.千言万语细思量。秘书在首长身边工作, 要谨言慎行。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足以亡身。明末的袁崇焕, 处于权力斗争的中心, 又掌握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不是谨言慎行, 而是好大多言, 他向崇祯皇帝许诺:“五年复辽”, 到头来, 疆土没有恢复, 自己却被凌迟处死。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 叫“向上管理”, 对于秘书来说就是要考虑服务对象的优势与短处, 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秘书的职能作用。
2.千变万化见本质。要多思考、多总结, 从中寻找规律, 发现问题的本质。不仅思考和总结首长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更要思考和总结下面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自己下步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八仙中的张果老就是“回头看”的典型人物, 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他:举世多少人, 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 万事回头看。
3.千头万绪抓重点。秘书工作千头万绪, 但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为首长决策、首长办公服务上, 想首长之必想, 谋首长之所谋, 首长没想到的秘书要想到、没走到的秘书要走到、没看到的秘书要看到。常常换位思考, 首长在想什么, 首长需要我们做什么。
4.千山万水报实情。有的问题, 远看“一朵花”、近看可能是“豆腐渣”, 站起来看是“蓝天碧水”、蹲下去看可能就是“一塌糊涂”。秘书就是要勤走勤转, 能自己到场的一定要到场, 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搞调研不要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回去应付差事。要多留心观察周围人的议论, 不轻信一家之言。要多倾听基层的呼声, 尽力把真实情况反映给首长, 以利于首长科学决策。
5.千辛万苦有气量。曾国藩说, 为官须“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 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 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 酬应不胜其扰, 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 或以声气得利, 或以干请得荣, 则耐闲为要。”能耐冷, 见胸怀;能耐苦, 见操守;能耐劳, 见精神;能耐闲, 见风节。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说, “好事要接受, 坏事也要接受, 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 才具备了应对万难的力量与智慧。”作为院办秘书, 惊慌失措, 以牙还牙, 只能是庸人所为;不气馁, 从容面对, 才是智者本色。
第三种境界:灯火阑珊中的六能人才
秘书之道在于悟,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时也就进入到第三种境界, 那就是“思想库、参谋部、材料组、协调办、督察室和服务处”。
1.思想库。毛主席一生中三个秘书最为知名, 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 他们都是毛主席亲自挑选的。毛主席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选有思想、有学问的人。陈伯达在延安时关于孙中山思想阶级属性的发言被毛主席所看重, 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被毛主席所赏识, 田家英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被毛主席所认可。院办秘书虽不能达到这个层次, 但是也要善于动脑、广学博知, 能出思想, 努力成为满脑子学问、满肚子才华、满身智慧的栋梁之才。
2.参谋部。作为秘书, 既要能为首长决策提出真知灼见, 还要参谋有术。西晋司马炎称帝后, 没有定下消灭东吴的决心, 中书令张华, 相当于秘书长, 屡次进谏都被驳回。一天, 张华陪司马炎下棋, 这时, 前线急报, 说吴王孙皓滥杀大臣, 吴国现在上下猜忌, 危机四伏。听到这里, 张华猛地掀翻了棋盘, 跪倒在地, 说:恭喜陛下!恭喜陛下!司马炎大惊, 说:何喜之有?张华说:现在伐吴时机已到, 陛下将立下惊天伟业, 一统江山!说的司马炎热血沸腾, 当即决定伐吴。在消灭东吴后, 司马炎评价张华是第一功臣。可见, 参谋有术, 关键就是要预有准备、把握时机。
3.材料组。秘书的书就是写。文字材料的大忌正如韩非子所言“华而不实, 虚而无用”。高水平的文字材料就是要一针见血、一招制敌、一剑封喉, 决不能拖泥带水!
4.协调办。优质高效的信息传递是协调的关键, 作为院办秘书必须“用智慧传递信息, 用灵性促成认同”。这里所说的促成认同, 是指促成首长与上级、首长与平级、首长与部属之间在工作中的思想认同, 从而达到有效协调的目的。
5.督察室。对重要文件、讲话的落实进行分工, 明确承办单位、落实时限等。对会议议定的事项进行督促。对首长随机交待的要传达好, 督办好, 定期或者及时反馈。
6.服务处。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是单位的第一窗口, 它不是中心, 但影响中心, 有人说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也是生产力、也出战斗力。所谓“吃住行看无小事, 迎来送往需用心”, 要在节俭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的质量。
校长站在台上,笑容可掬地讲述“又读了一年学校这本大书”的体会。印象极深的是,他花了较多时间来列举自己这一年所犯的管理错误,又感谢了几位帮助他走出错误的老师、学生。当然,他也指出一些正在发生的“我们共同的错误”,然后自嘲说:上半年我每天都花很大的力气控制自己不到处去指手画脚;下半年终于释放了,我觉得每一个错误的发生,都是在督促和训练我怎么做得更好。
校长在台上像学生一样“羞涩”地微笑,老师们在台下像评委一样开心地大笑。正所谓校长在笑中长,学校才学会笑。此时此刻,校领导们纷纷上台自揭其短,台上台下乐子不断。坐在旁边的副校长告诉我,学校这方面的价值观已经渐渐成形:领导们露短犯错很正常,敢于晾晒问题好过不停地展示完美。
平心而论,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感觉的学校年会。当领导不再伟大而正确的时候,带来的结果竟然是:所有人都生动起来,每颗心都仿佛在散发春天的气息。
由此联想到,校长每天进入学校,最应该干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三个答案决定了学校管理的三种境界:
第一,尽心尽力管人管事,主要任务是通过控制、校正那些不断出错的手下,来实现学校的平稳运行。这样的管理,校长如同传统的学科老师:我掌握对与错的标准答案,我拖着你跑到终点去“摘苹果”。
第二,引导师生自主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度与文化,激发、调动师生的内在动力,想方设法引导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时候,校长如同新课改之后的学科老师:请看我手指的方向,目标在那里,大家“一二三”以最快的速度冲向“苹果树”。
第三,和大家一起当学生,主要任务是与师生一起进步,坦率承认自己并非完人,把每一个问题都当成全校共同学习与改进的机会,把每一位师生都当成可能帮助自己释疑解惑的老师。这时候校长就成为精神领袖,他的行为也将会示范出如下美好的价值观——
1.一切权力都更加需要不停地受教育,好的权力是自己把自己关在笼子里;
2.我们终其一生都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在世界的复杂性中,真正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3.人生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学校是实现我们共同理想的地方,应当从面对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问题、改变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开始……
这位校长后来告诉我:他也是经历十几年的校长生涯,才从上面所说的第一个层次,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说自己的管理生涯有一个梦想,就是真正培养出在学习上全自动的学生,打造出在管理上全自动的学校;而校长,就是这个过程最大的“研究生”,在旁边傻傻而崇拜地研究与鼓掌——“因为,他们真的能够做到很精彩!”
一种是讲师对自己讲课的主题吃的很透,从知识点到技能,从逻辑结构到主题案例,设计得很紧凑,学员听过之后频频点头,有所收获,但仅限于信息量、知识点;
二种是讲师结合课程主题和自己亲身经历,能和大家做深入分享,除经过精心提炼的知识点外,更多的是自己的亲身感受体会,很多是书店书本上、光盘里看不到、买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企业为什么花那么多钱请你而不是买很多书和看光盘了,有些自己没游过泳却来教别人游泳,自己没做过销售却来讲销售,遇到实战性问题大家提问的时候心里就发虚了;
三种是培训时(内训)能结合企业实际量身定做课程,结合讲师自己的课程模块和技能“内功”,来给学员做一分享,
案例是企业内部精心挑选上来,利用培训机会(分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解决方案,讲师结合自己经验功力作一点评拔高,然后把讨论方案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是“空对空”,而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毕竟,培训机构卖的不是课程本身和讲师,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培训价值所在,所谓咨询式培训和为客户量身定做。而这需要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讲师的专业度,挖“潜”(需求)找准(需求)的能力,二是愿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的问题,相信企业HR会越来越理性,知道自己花那么贵的钱买来的是什么东西。
上述三种境界需要讲师的悟性和职业操守,通过培训你能给企业和学员带来什么,是知识?技能?工具?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悟性是讲师自己本身从专业度上能不能做,操守是自己是以“圈钱”为中心,还是实实在在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愿不愿做,两者都很重要。
王国维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浙江。7岁时开始读各类古书,读了10年。16岁考中秀才后,一时文名传开,成为“海宁四才子”之一。但他讨厌那些八股文,自己断然废弃继续走科举的道路,决心独门研读。他用幼年时积攒起来的“压岁钱”,买了一部《史记》和一部《汉书》,专心致志地研讨起来,从此打下了深厚的古汉语的基础。
为了再打下外语基础,打开窥探世界知识海洋的大门,他20岁进了一海“东文学社”相当于现在的外语专科学校”半工半读。之后又东渡日本,留学半年。王国维掌握外语工具,有一部很好的钻研办法,就是把听外语课同看外文书籍、翻译外文著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轻快见成效,出成果,又能提高学习兴趣,鼓舞人心。他在学习英语和日语的过程中,几乎读遍了西方社会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和文学名著,从而大大开拓了眼界,看到了世界文化科学发展的潮流,并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先后翻译过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许多哲学著作,成为继严复之后又一位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
王国维从不满足自己的进步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他回国后,一方面担任杂志编辑、学校教员以维持生计,一方面把工作与读书、写作结合起来,在自学中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自学,一旦学有所得,便撰写论文发表。代表他早年哲学、美学思想的著名论文《红楼梦评论》,就是这样产生的。辛亥革命后,他利用居住日本替人整理藏书和鉴别文物的机会,几年中接触了大量的古器物拓本、古彝器和敦煌画轴等有关资料。回国后,为了遍读群书,广集资料,在经济收入非常拮据的情况下,仍然省下钱来购书并且一本本认真校阅批点。仅在他逝世前的十年间,共批校古籍200种之多。有些罕见的珍本书籍,他买不起,就用手抄,仅现在作为“特殊本”珍藏于日本东洋文库的王国维手抄的校的关于词、曲方面的书籍,就有25种之多。
王国维根据自己一生的治学经历,借有三代名家的词句,概括他治学的“三境界”,深为后人传颂和追求。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眉批曰:“此等境妙,天下第一。”
王国维讲的这三种境界,是对宋代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作了颇新奇的解释。王国维用以比喻第一境界的词句,选自晏殊的《蝶恋花》词,写的是与情人离别后的思念的愁苦,虽然字句工雅,温润秀洁,但却内容空虚,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王国维引用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三句,巧作联想,创造意境,用以比喻一个人对事业和学问的追求,要像盼望情人归来那样,望眼欲穿,难以自已。
王国维用以比喻第二境界的,是柳永的《蝶恋花》。柳永对词在形式上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他写的不少词浸在偎红倚翠的病态和低级趣味之中。柳永的这首词虽然没有什么污秽的地方,但也只是描写因思念离别的情人而消瘦憔悴,也坚持不悔。
王国维用以比喻第三境界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大家知道辛弃疾是一位爱国的英雄词人。他的这首词写元宵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经过反复寻觅,终于在灯火稀落处突然发现意中人的惊喜情景。而作者寻觅的情人,是一位厌恶繁华、不同凡俗国、甘于寂寞的美人。这首词抒发的作者政治上失意之后,宁可闲居也不与达官贵人同流合污的心情。王国维引用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四句,用以比喻一个做事业和学问,经过了千百次的努力实践和刻苦钻研,一旦获得成功,有新发现,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和喜悦。
王国维是位学术上颇有成就的学者,他所说的三种境界,正是他自己专心致志,呕心沥血从事学术研究的切身体会。第一个境界,指的是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第二个境界,指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做艰苦不懈的努力;第三个境界,是指经过艰苦努力,必能获得成功。这三种境界,是一个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必由之路。王国维的“三境界论”,对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与王国维的“三境界论”相似,当代学者朱学勤亦有一种“三境界说”:学人分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三种。一桶知识,可能只出一滴见识;而一点胆识,非有一池见识不可。
何谓胆识?是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干人所不能干;是百姓人人想说却不敢说不善说的闪电呐喊;是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鲁迅全集第三卷)
胆识何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敢于独门思考,才可能有见识。能不能坚持“自由主义思想,独立之精神”,天壤之别两境界。
丰子恺先生结合弘一法师的人生道路,提出了“人生三层楼”的说法。
1942年10月18日,丰子恺先生正在遵义旅寓星汉楼里收拾东西,准备迁往重庆,突然接到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的消息。他放下手中东西,在窗下静坐了十分钟,默默承受着心中的沉痛。在丰子恺先生眼里,弘一法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问题做了和尚的——弘一法师是有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之事的。
弘一法师死后,丰子恺在他余生三十年中,没有一刻忘过法师,还通过对弘一法师的回忆与思考,总结出人生的真谛——即人生三层楼
他说:人的活着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走楼梯的人,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宝贵,慈父孝子,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也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到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必需探求人生的究竟„„世界就不过这三种人。
在谈及弘一法师的时候,丰子恺先生是这样说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持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父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使他不能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到三层楼去,做和尚,修静土,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
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生三层楼”之说,虽然我们未必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更不是提倡大家去信宗教、当和尚,但依此审视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一层人生的楼上,也不无意义。
人们对看书学习的态度,实际上也存在“三种境界”。有一回回忆毛主席的书里,记载着一件感人至深的事:1975年,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眼睛也由于老年性白内障开了刀,视力极差,阅读十分吃力。医生劝他暂停读书,他根本不听,于是只得为他设计配制了一副特殊的单腿眼镜:左侧卧看书,戴没有左腿的眼镜;右侧卧看书,戴没有右腿的眼镜。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他再一次读完了自己喜爱的一些书。从这副特殊的眼镜,可以想象毛主席坚持读书学习的坚忍毅力和顽强精神。
从毛主席的这副特殊的眼镜,我们想到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学习研究二十五年,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留下的“足迹”;想到列宁在狱中吃“墨水瓶”的故事;想到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的精神。他们能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又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都与他们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分不开。
古人论治学,历来讲“境界”。在读书学习的问题上,是不是也归纳为这样三种境界呢?把学习作业工作的一部分,此为第一境界;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此为第二境界;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此为第三境界,或最高境界。
伟人读书学习的精神,无疑是进入了最高境界的。他们不但不畏劳苦,勤奋好学,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始终不辍。毛主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读书学习伴他走完生命的全程。马克思在临终前还在读书和写作,他是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与世长辞的。鲁迅则留下了“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的肺腑之言。正是这种过人的毅力和意志所达到境界,使他们获得了超群的知识和成功。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不是可以使我们懂得“天才就是勤奋”的道理吗?
当然会伟人们的渊博知识,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革命的实践。他们既读“有字之书”,又读实践这部“无字之书”。正是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使他们获得了对事物的真知,也锻炼了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力;而渊博的知识又丰富了他们指导实践活动的智慧。他们是知与行相统一的典范。
人生如果不满足第一或第二境界,而欲达到第三境界,亦即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必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吃别人吃不了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有一句古语,说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就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举两人个古代的例子,用以说明这个道理。
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少尚威武”,立志图强,十八岁举义兵,二十九岁即帝位。由一个世家贵族子弟一跃成为“一代英主”,除了顺乎历史潮流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刻苦磨炼自己。他不仅把握时机,帮助父亲谋划和领导了惊心动魄的晋阳起兵,建立了大唐政权,而且统一全国的六大战役中,亲自指挥了四次。气吞山河的胆识,驾驭全局的能力,为他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个是后主刘禅。遍观《三国志》,不仅没有看到他一点南征北战的影子,就连自己做主的事也没发现。是他智商不高吗?非也,小时候诸葛亮曾称赞他: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可见人是很聪明的。为什么人们又说他傻呢?关键是刘备在世时没有让他在“浪花淘尽英雄”的大环境里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刘\关\张都是大将,又有诸葛亮辅佐,人才济济,轮不到刘禅出马。一无“试练”,岂能不傻?难怪后人称他为“扶不志的阿斗”。
由此联想到现在的子女教育,一些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欠缺了什么。绍兴一个高中毕业生,考取了昆明某大学,家长带了一周的食品陪他到昆明报到。不料家长前脚回到家,这个学生后脚也进了门。原来孩子吃完了带去的点心,喝完了矿泉水,不会到茶房去打水,不会去食堂买饭,无法生活,就退了学。如果这个例子还属极个别的话那么每逢上下学,看看学校门口排着的长长的接送队伍;每逢中高考,看看考场外面,围着黑压压的陪考人群,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现实生活中,父母为孩子穿衣服、系鞋带的并不少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让孩子们吃好点、穿好点无可非议,但培养,一味溺爱,忽视对他们的意志的培养,那是十分危险的。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巍巍神州,如果将来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纨绔子弟,恐将沉沦;泱泱中华,如果以后缺了叱咤风云的济世人才,岂能腾飞?事业、成功这东西,没有百折不挠的性格,没有坚忍不拨的精神,是换取不到的。而这种性格,这种精神,非苦不能磨炼,非苦不能铸造。周恩来不贪图享受,为了求学,少年时离淮安去东北、去天津,19岁又东渡日本。邓小平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6就飘洋过海,赴法勤工俭学。朱老总没有因为女儿朱敏在德国纳粹集中营受过磨难,就不让她去基层劳动锻炼;毛主席也没有因为毛岸英早年失去母爱,长期经受颠沛流离之苦,而不送他去朝鲜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对自己、对子女,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有志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我们所说的寂寞,绝不是那种消极、痛苦的顾影自怜、形影相吊,而是一种思想境界,是那种坚持主见、特立独行、不为浮华所动、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李白诗曰:古来圣贤皆寂寞。历览古今,大凡卓有建树的仁人志士,哪个没有经受艰难困苦、厚积薄发的历程?一个人的成功史,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段漫长而有意义的寂寞岁月。
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耐得住寂寞。不论尘世的繁华和诱惑有几多,我就是我,决不随波逐流,选准自己的人生道路后,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把寂寞当作一种人生享受,便会在寂寞中多思,在宁静中致远,为自己的人生积蓄起巨大的能量。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经常提倡做学问要发扬“二冷精神”——“坐冷板凳,吃冷猪肉”。“坐冷板凳”比较好理解,“吃冷猪肉”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过去只有大学问家才有资格在文庙的廊庑间占一席之地,分享祭祀的冷猪肉。也就是说,只有安于坐冷板凳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大学问家。后来范老又经常说这样两句话“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文字不同而寓意未变。范老提倡的“二冷”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读书治学的座右铭。
谈到耐得寂寞,我想说说对春蚕“作茧自缚”这种现象的认识。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视为贬义,其实并不然。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围在茧里,他是自知自觉的,为的是圆一个飞腾的梦,躲进小楼成一统,酝酿,修炼,“功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画家林风眠就曾把艺术家比作蝴蝶,他说:起初,他是一条蠕动的毛虫,为了能飞起来,它先结一个茧,把自己封闭在内化作蛹而彻底变形。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它从茧中挣脱出来,才能自由地翱翔于空中。茧子即表示艺术家在早期必须刻苦学习技法和接受教育。一切有所作为的人,古往今来,谁又何尝不是这样?
达尔文22岁时,经历了一次环球旅行。回到英国之后,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旅行了。他不爱做客,也很少接待客人。为了获得宁静,同时也是为了对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表示蔑视,达尔文在一个交通很不便利小村买了栋房子,他和妻子在那里一直住了40年。使达尔文扬名世界,流芳千古的《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两部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村庄写成的。如果没有这种耐得住寂寞,“作茧自缚”的精神,达尔文能在科学史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吗?
人生路漫漫,奋斗目标多。一个实现了,一个又树立起来,一次次踏平坎坷又出发,永远没有尽头„„就是这“作茧\破茧”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吃苦,耐得了寂寞,修炼了内功,从而突破旧壳,创造新我,自我素质日益提高,人生价值不断获得升华。
有了量的积累,便有了质的飞跃。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了成就大事业,做成大学问,有志气的青年同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请你发扬这种积极自觉的“作茧自缚”的精神吧!
我们从多侧面、多角度讲了“三境界论”,为了更深刻地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再举几个例子。一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早期主要研究数论,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统计数学和椭圆函数论均有重大贡献,在测地学上也有很大就。据说高斯其人非常聪明,又极端勤奋。他上小学时,教数学的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别的孩子从头加到尾算加法,急的满头大汗,算了老半天,还是得不出结果。高斯根本不用这样的笨办法,而是小脑袋一歪,眼睛一眨,得数就出来了,并且马上举手:报告老师,得数是5050。教师一看高斯算的这样快,得数也完全正确,不禁感到非常惊讶。老师问到:“小高斯,你说说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高斯大林回答:“这道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要会动脑子,找到窍门。具体说来,我是这样算的:从1加到100,一共一百个数字,这100个数字又可分为50组数字,即正数第一个数字别上倒数第二个数字,依此类推,就是说101×××推,就是101×××××××××××××推,就是101*50=5050”。这样把复杂的加法变成简单的乘法,算起来既迅速又准确。老师和同学听了,对高斯都很佩服。
一个人聪明固然重要,但勤奋更为重要。所说高斯夫人病危时,女个叫高斯看看,第一次他竟充耳未闻,无动于衷,端坐在那一动不动。女个第二次去叫他时,他说:“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请你告诉夫人千万不要咽气,等我得出答案后再去看她。”又过了一会儿,高斯夫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时女个跑来冲着他喊道:先生,你的夫人已经去世了,你还不快来看看她,真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高斯听了,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夫人已经死了,我也就不用去看她了。因为我去看她,她也不知道了。说完又继续思考他的数学问题。
下面再讲讲英国大科学牛顿的故事。
一提起牛顿这位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人们一定会猜想他一定是位绝顶聪明的人,其实并非如此。牛顿是个不幸的遗腹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有。少年时代,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是低劣,时常遭人白眼,受人侮辱。瘦弱孤僻的牛顿18那年考入剑桥大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半工半读。除了学习,他每天还围着围裙,在师生食堂服务。平时,他还要为学生清理\打扫房间,洗涤衣物。艰辛清苦的生活,并没有使牛顿消极沉沦,反而磨砺了他发愤图强的心志。勤奋是天才的摇篮。正因为勤奋。短短数年的学生生涯,就使他后来居上,脱颖而出。
牛顿22岁毕业留校,26岁在巴罗教授举荐下,一跃成为卢斯卡讲座的主课教授,在剑桥大学,他度过了长达30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
实事求是地说,牛顿的特长主要表现在科研方面,而不是表现在教学方面。由于牛顿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他那超前的思维,常使他讲的课艰深难懂,在学生听来甚至一塌糊涂。他那低缓的催眠式的语调,也缺乏吸引力。所以,听他讲课的学生很少,有时连一个也没有。每遇到这种情景,他便索性回到自己的房间,埋头的进行科学试验。
为了献身科学事业,牛顿终生未婚。过度的体力脑力消耗,使他在年仅三十岁时就华发早生。他曾六天六夜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次,他请朋友来寓所吃饭,而自己却埋头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朋友来了,佣人将饭菜摆上餐桌,可以牛顿却迟迟不归。朋友等不及了,便自己动手把一只鸡吃了,将骨头留在盘子里。朋友走了,牛顿回来了。他忽然想起请朋友吃饭的事,匆匆跑进餐厅,只见盘中的骨头和桌上狼藉的杯盘。他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自言自语的说:“我还以为自己没有吃饭呢,原来我和朋友已经吃过了!”
在剑桥大学这座庄严的的学术王国里,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从此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直到今天,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宇宙飞船等运行轨道的计算,都以它作为理论依据;牛顿成功地进行了把日光分解为光谱的实验,解开了颜色之迷,奠定了近代光学的基础;他还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他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物体的力学成就,实现了人类对于世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杰出的多方面的贡献,使牛顿生前即成为当时最负盛名 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说:“牛顿的各种发现,已进入公认的知识宝库,成为伟大的人类之光。”伏尔泰说:“将世界上的所有的天才放在一起,牛顿应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讲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那也是偶然中孕育着必然,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产物。那是牛顿于1765年秋天离校回乡躲避鼠疫期间,从自家后院的一个苹果落地引发的联想,从而发现了至今仍在物理学领域起支配作用的万有引力定律。
再讲讲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1930年的一天,《科学》杂志编辑部收到了华罗庚的一篇论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我国近代数学的先驱、大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教授反复读了这篇论文,兴奋不已。华罗庚的这篇论文,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突然间抛进了中国数学界,成为华罗庚这颗举世闻名的数学巨星腾空而起的奠基之作。熊庆来到处打听,才知道华罗庚不过是一个初中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当时在江苏省金坛中学当事务员。他激动地说:“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啊!”熊庆来爱才如命,思贤若渴,经他推荐,华罗庚借来路费,穿着仅有的一件白布长衫,用一根木棍挑着简单的行李,进入清华大学这所巍巍学府。当时他仅22岁。
清华大学是十分讲究学历的。然而,熊庆来不顾别人的议论,将华罗庚留在清华大学,安排在数学任助理员。熊庆来经常指点他、辅导他,第三年便升为讲师。在清华大学,这样的破格晋升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议论、阻力很大。熊庆来据理力争,力排众议,使得华罗庚顺利晋升。为了使华罗庚不断进步,熊庆来极力推荐他出国深造,使华罗庚终于获准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为了资助华罗庚凑足出国费用,熊庆来的夫人走进当铺,当了自己的金手镯。
华罗庚成名之后,仍然非常勤奋。据说有一次,他正在思考一个数学问题,天真活泼的女儿“爸爸,爸爸”地叫着他,他竟一点也没有听见。女儿见爸爸不理她,生气地拔腿就要跑走,不料被华罗庚的腿绊倒,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他还是一点也没有听到,照样思考他的数学问题。妻子从厨房里走了出来,在华罗庚的背上猛击一拳,生气地说:“孩子都这样了,你还不抱抱她!”华罗庚这时还说:“怎么了,出什么事了,为什么要拍我?”
华罗庚还是一个善于“班门弄斧”、不断奋力掘进的典范。华罗庚为什么敢于“班门弄斧”呢?还是让我们听听他自己的回答吧!
有一次华罗庚教授应邀到英国去讲学。在伯明翰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华罗庚谦虚地说:讲学,我不敢当。讲学是以学为主,目的是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以便接受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他还结合讲学的具体打算说,我准备了十个数学问题,包括代数、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矩阵几何、优先法等等。A大学是以函数论著名的,我就去讲函数论;B大学是以偏微分方程著名的,我就去讲偏微分方程„„
华罗庚解释说,中国有句成语叫“班门弄斧”。无知而卖弄当然不好,但在学术研究上,“我的看法是:弄斧必到班门。对不是这一行的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于人于己都无好处。找上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能够指点指点,那么我们的进步就能快些;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我们攀登高峰亦可增加信心。”
有些同志之所以不愿意班门弄斧,往往是担心别人说自己骄傲自满、炫耀本领。其实,是不是炫耀,不在于弄斧的地点,而在于弄斧的动机。为了拜师求教,为了精益求精,班门弄斧又何妨?下棋找高手,学艺求名师,不是非常可贵的选择吗?至于有的人遇到难题是不是请人指点迷津,而是不懂装懂,多半是虚荣心作祟,生怕请教别人有损面子、有失身份。如此这也担心那也顾虑,怎么能够轻装前进、精益求精呢?但愿华罗庚教授的“弄斧必到班门”说,能够帮助这些同志清除思想疑虑,大胆到班门弄斧献艺。
第四个例子,讲讲陈景润的故事。
1978年老作家徐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轰动全国。从那以后,陈景润成了中国老百姓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他是亿万人民心目中的刻苦进取的楷模,他的“1+2”成果曾经撩起了多少人对科学的神往,甚至改写了一代青年人的人生方程式。世界著名的《一百个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一书中,刊登有两位华人的画像,一个是1500年前的祖冲之,一个是20世纪的陈景润。陈景润的名字,成了当代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我们前面提到“三位良药”,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陈景润,也可从这三味良药,特别是问题丹入手。
还是陈景润上高中时,他的一位数学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哥德巴赫的故事。当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圣彼得堡,聘请了欧洲一大批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的欧拉,有德国的哥德巴赫。1742年哥德巴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这猜想。他自己不能证明它,就写信给赫赫大名的欧拉,请他来帮忙做出证明。但一直到死,欧拉也未能证明它,从此成了一道难题,并且吸引成千上万个数学家的注意。200多年来,多少个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做证明,都没有成功。
说到这里,老师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后就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这位老师当时还笑着说:“我有一天梦里梦见我的一个学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同学们听了都笑了,唯独陈景润没有笑。从此以后,他永远记着这件事,并把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作为自己终生的抱负和理想。
陈景润在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途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反复运算。有多少次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思考数学问题坐过了站。有一次自己撞到树上,还问谁撞了他。这些可能还是偶然现象,更三人的是他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
1956年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以后,先是与几个人共住一套单元房。为了深夜读书研究不影响别人,他个人住进了单元房那个报废的厕所里。
一张单人床把整个空间塞的满满的。废厕所没有暖气,冬天滴水成冰,陈景润就用报纸把窗户糊的厚厚的,以抵挡严寒。人们注意到,陈景润的这间“居室”灯光长年彻夜不熄。后来,这些单身汉都搬到了一幢比较正规的单身宿舍楼,陈景润由于身体不好,被分配到一个病号房间,病号房规定晚上10点熄灯。于是,每天晚上一到10点,陈景润就会准时的出现在楼道公共卫生间的门厅。背靠墙壁,席地而坐,手拿一张纸一只笔,借着卫生间昏暗的灯光演算。10点来卫生间的人会看到他,12点来会看到他,半夜2点、3点、4点„„依然会看到他,一直到天大亮,楼道里所有人都起床吃早饭去了,陈景润才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回到自己的房间,白天他还要继续工作。他通常一干就是七天七夜,接下来大病一场。病稍好,每天晚上10点钟他又会准时的出现在卫生间门厅里,开始了又一个七天七夜。再后来,陈景润搬到了紧靠暖气锅炉烟囱的一间六平米的小屋。他在这里住了很久,无数个日日夜夜他是怎么度过的,人们可以想像到。但多年以后,当人们踏进这间小屋,看到屋里的全部情景——一张木床、一把暖壶、一堆药瓶、几麻袋演算纸时,仍然被深深地震撼了。
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努力,1966年,陈景润宣布了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结果,1973年又发表了他的证明全文。这件事立即引起国内外数学家的高度重视,人们公认陈景润的论文是哥德马巴赫猜想的重要里程碑,是重要数论方法——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这项成果被誉为“陈式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陈景润的“1+2”现在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历30年而无人能够超越。
陈景润曾经这样的向别人袒露心迹:“数学没有什么秘密,就是要拼命。这就像爬山,如果有10条路,一般人爬一条两条通不到顶就算了。我是要爬遍10条路的,从而找到一条最有希望到达顶峰的道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了陈景润这样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做出卓越的成绩和贡献。
这里有必要讲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对陈景润的关心。
毛泽东下令抢救陈景润。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后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简报》第6期发表了题为《数学基础研究的一项成就》的文章。因为当时政治氛围,这份简报只是概括地介绍了陈景润的工作。接着,新华社据此发表了一条信息,调子有了些提高,称作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新成就”,“是20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之一”。中央领导同志看了这份简报后,要求科学院“写一份比较详细的摘要”,连同陈景润的论文放大样一并送往中央。这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一条陈景润患严重腹膜结核、病情危急、急需抢救的消息。毛泽东看到这些材料后,立刻在文件上批了“要抢救”三个字,并画了一个圈,交给当时负责科研文教的人去办。
周恩来提议陈景润当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已是身患绝症的周恩来总理1974年南下广州时,得知了陈景润的情况,便立即从广州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提议陈景润当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同样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事。周恩来是极富远见卓识的:“文革”**8年之久,整个科技界都瘫痪了,肯定陈景润不懈的科学攻关精神,等于在滚滚寒流中呼唤万木争荣的春天,树起陈景润便是树起一面耀眼的旗帜。科学落后的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陈景润。有人激烈的反对陈景润当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企图以组织的名义,抵制周恩来总理的提议。针锋相对而有机敏过人的周恩来,指示会议筹备组将陈景润直接编入他所在的一个小组里。于是,所有阻止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的企图都破灭了。
邓小平一周之内为陈景润解决三个问题。1975年,邓小平曾意味深长的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陈景润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是在1978年3月18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亲切的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并且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尽量给陈景润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得知陈景润有具体困难而他人本又无法解决时,邓小平下达了这样一个指示:一周之内给陈景润解决三个问题——住房、爱人的调动和配备一名秘书。陈景润因此住进了副部长级以上的高级干部才能居住的四室二厅的居室,分居的爱人由昆也由武汉调入北京,年轻的硕士研究生李小凝当了陈景润的秘书。
实事求是地说,与老一代及中年一代科学家相比,在想象力、冒险勇气、创新精神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方面,优势当然属于青年。但这一代青年,正好走上了心态浮躁的时代。这山看着那山高,见异思迁,频繁“跳槽”的现象比较多。在这种心态之下,要想埋头苦干,做出一番事业,是很不容易的。浮躁是一种“时代病”,它的传染性极强,已经给一代人造成了相当普遍的性格弱点。这对我们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强国、实现现代化,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在这里讲了这么多中外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就是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立一等志,成一等事,做一等人。
导语:不同复习阶段考生投入到各门课程上的复习时间不同,不同阶段每一课程需要掌握的重点不同,只有合理分配公共笔试科目——申论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的复习时间,复习效果才会最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四月篇
四月份是考生复习的起步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应重视申论的复习,尤其是申论基础比较差的考生,更要腾出大量的时间复习申论,四月份的申论时间投入至少要占整个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行测的投入,投入多少时间由考生的基础决定,原则是到四月底,行测教材必须扎扎实实地过了一遍,了解和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
1、申论的时间分配
论大道大题的基本形态、命题思路等。等。
其次做大量的阅读。1资料文字越来越多,20062007年国家申论考试为8000字,力。只有具备了快速阅读信息,在短时间内能查找关键段、关键句和关键词的能力,才能决胜于考场。
2、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虽然申论考试的阅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如果只重视技巧而不强化阅读基本功显然不能应付考试,所以一定要抽出大量时间刻意训练自己快速阅读的能力。
3、景山公务员培训中心认为,除了做一些申论真题、模拟题外,还可以阅读一定量的政论性文章、政治性色彩较强的报刊,以培养自己的语感。据了解,申论考试的背景资料很多都是摘自一些报纸,如人民日报,半月谈等等,大家如能养成阅读并摘抄这些报刊上的“社论”中的措施语句和主要论点,并加以背诵,日积月累,考场上必将信手拈来、才如泉涌。
再次做历年真题。真题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需要认真、反复的练习和总结。但是,这里我们建议在基础未打好之前最好不要去做真题。贸然去做的话,若成绩不好,会影
QZZN公考指南 申论篇 By 田老鼠
响考生以后复习的信心。但是,这也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在复习之前了解一下自己的申论理解和写作究竟处于何种水平。这时候,可以用真题来进行一下模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真题还是要大量的使用。
再次是看书。看书不要贪多,始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可以选择最基本的几种材料,主要包括《考试大纲》、《考试公告》和《申论教材》。这是申论复习的出发点和重点。另外,就是适当的选取一本内容比较全面、包括课后练习题的参考书。最后是上辅导班。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只是帮助我们复习的一个工具,而决不是目的。不少考生陷入了盲目崇拜辅导班的泥沼,把希望都寄托在考公辅导班上,以为上了辅导班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不注重平时的努力。甚至在上辅导班的时候也不认真听讲,觉得只要拿到资料就好。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可取的。殊不知,一般的辅导班都不会把最精华
2、行测的时间分配
首先要注意基本概念、考生可以结合公务员考试教材
其次,加强练习,充分利用历年真题,重视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行测考试的所有任务就是解题,而基本概念、公式、结论等也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试题千变万化,但其知识结构却基本相同,题型也相对固定,一般存在相应的解题规律。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切实提高行测(特别是数学、逻辑和资料分析部分)的解题能力,做到面对任何试题都能有条不紊地分析和运算。
再次,开始进行综合试题和应用试题的训练。行测考试中的“常识判断”与“言语理解与表达”有一些应用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试题和应用型试题。这类试题一般比较灵活,难度相对较大。在首轮复习期间,虽然它们不是重点,但也应有目的地进行一些训
QZZN公考指南 申论篇 By 田老鼠
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我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重新修订课件, 突出许多细节, 决定从细节入手, 提高课的质量。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三两个人说完以后, 我做总结。接着提问: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读课文找找, 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写出来她做的梦?梦中的蒲公英是什么心情?
学生很快地找到了。并且回答了刚才的问题。谁来读读这段话?把你体会到的蒲公英的心情读出来。让学生读了相关的课文内容, 学生读得很好!让人体会到了蒲公英的快乐和幸福, 令人陶醉。在此基础上, 我抓住时机引导:蒲公英在梦中是这样的快乐, 现实中的蒲公英又是怎么生活的呢?她在现实中是什么心情?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课文第1至11自然段, 画出表现蒲公英的生活不快乐的语句, 读读, 体会她不快乐的原因。 (2) 蒲公英的生活环境给你什么启示?思考一下, 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八分钟后, 汇报交流。学生找出了蒲公英开花前不快乐的语句, 体会了她不快乐的原因。抓住重点的句段思考, 明白了她不快乐是因为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三个月前, 她不小心降落到街心公园里, 每天要闻难闻的气味, 要听刺耳的声音, 要喝有怪味的酸雨, 这样的环境让较弱的她怎么能不担心呢?所以, 她叹息、愁眉苦脸、一直睡不着觉。我们读读蒲公英的语言, 再次体会她的担心。娇小的蒲公英就这样地度过了一夜, 好在第二天她开出了鲜嫩的花, 蒲公英看着自己嫩黄的花瓣她是多么高兴呀!谁来读读她高兴的语言?“哈!开花了, 真的开花了!”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读出她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也幸福着, 快乐着。
当大家都幸福、快乐的时候, 我提出了问题:这样的好消息她最想告诉谁呢?“椰子树伯伯。”哪个词最能让我们体会到这样的心情?“迫不及待!”谁来读读这种心情?引导他们读语句, 体会出蒲公英的心情。学生读到第八自然段, 感受到环境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废气污染, 噪音污染, 随处乱扔的垃圾,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仅危害蒲公英, 这样的环境也危害着我们人类的生活, 危及到我们人类的生存。怎么能让她产生向往美好生活的美梦呢?让我们再来读读她的美梦吧, 再次感受她的快乐。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明白了只有在梦中蒲公英才会有快乐, 才会有幸福。这是多么让人悲伤的事情呀!再次读读蒲公英的梦, 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一个学生说:“我替蒲公英感到遗憾。”这并不只是蒲公英的遗憾, 也是我们人类的遗憾。到这里课文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1950年治理淮河的照片, 图片上的人们都在热火朝天的劳动着, 在他们辛苦的劳动下, 淮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繁荣和美丽的美景图。接着又欣赏淮滨东西湖上面的小亭子和西湖夜景图。看看眼前的美景, 想象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该怎么做?升华课文的主题。课外我留了一个拓展作业:续写课文, 第二天蒲公英从美梦中醒来, 周围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呢?学生续编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此时的“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已明显不再是从前的那么简单了。事实证明, 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 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 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
摘要: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 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在通过执教中感受语文教学三种境界。
语言境界——生动课堂的第一境界。它以字词的理解为基础,以画面的展示为拓展。学生畅游溪水两岸,遍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尽听“竹喧浣女,莲动渔舟”。品读词语多义,静观画面之美,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积累,是实践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之一——知识目标。
思维境界——语文生动课堂的第二境界。这一境界是进入桃花源的必经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境界,是冥思与静想的过程,在沉默思维的外表下思想在主动燃烧,心灵在自由飞翔。此时的课堂是冷静的、专一的、理性的。正是践行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之一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既指过程的体验,也指结果的生成。此时,学生可以自主,也可以合作,更可以探究。
精神境界——语文生动课堂的第三境界。这是语言境界和思维境界走过后生成的更高层次的境界,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怡然自得”的境界。真正的最高境界正存在于语言与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学生对语文的解读已由浅层的释义,中层的思维过程之美跃升为灵魂的精神之美,一是灵魂的飞跃,一是理性的提升。这也正是语文素养三维目标的最高级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与地坛》的学习,学生收获的可以是浅层的语言的深邃,文笔的深厚,也可以是对史铁生苦难而又幸福人生的思考过程,但更应该是一个真正人应有的同情之心、关爱之心、感动之心,或是对生命经历种种痛苦的大彻大悟的理解。如果学生的灵魂因感动而飞跃,深切的思维因挖掘而提升,这就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精神境界。
语文本身的特质注定要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这就要求语文能达到精神境界这一高度。正如肖川所言:“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我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是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三种境界是生动课堂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文道统一,是学生认知活动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同一首诗文,不同年龄、或同一年龄不同理解力的学生都可能达到不同的境界层次。如《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语言层次的理解,只是字面的含义和意象的组合:伸长脖子的鹅向天鸣叫,白色的羽毛划动碧绿的河水,清澈的水面分明可以看出红色的鹅掌。思维层面将会向更深一层思考,去想象什么季节,怎样的画面。到了精神层面会有更大的涟漪荡漾开去:红掌,白毛和绿水构成的画面与自然和谐一体,身处其中,心旷神怡,精神感受顿然升腾,融于自然,寄情山水的不仅是鹅,更是诗人或读者的心性,精神境界顿现。
现以《荷塘月色》为例,展示生动课堂三种境界的实践过程:
一、语言境界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给课文中生字注音
(二)查字典,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
(三)辨析一些近义词,如:幽僻幽静 安静安谧宁静 袅娜袅袅
二、思维境界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一)找出课文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
(二)写景段从哪些角度描摹荷塘美景的?
(三)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渗透在一起的?
三、精神境界
《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你认为其主旨应该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
四、拓展境界
(一)《荷塘月色》学后,你发现什么是景物的特征的?
(二)怎样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从《荷塘月色》中举例说明。
(三)在景物描写中,如何进行感情抒发?请举例说明。
(四)走进自然,去观察大自然,感悟自然之美,写篇300字融情于景的散文。
生动课堂的三种境界是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文字的品味就无从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旨意,也就难以上升到对文本的个性化思考与解读的层面。第一层面是一个较浅层次的思维层面,绝大多数学生能自然而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首先是知识的课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第二层面,八九成的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之后能够很顺畅地进入理解与思考境界。这时候,需要课堂的主导——教师去设计问题引领,提供给学习的主体——学生思维的方向与需要达到的境界。这一过程是充满生动性的,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绽放,令人期待的最高境界最终来到。当学生乐于表达他的思考、他的发现、他的个性解读的时候,第三境界已然到来。在这里,有分享的快乐,有探究的交流,更有独创性的表达。
“生动”了的课堂才能生动,语文课堂只有生动了才有境界,才有生命之花的芬芳。
【组工干部的三种境界】推荐阅读:
组工干部优秀事迹10-20
组工干部形象的箴言06-04
组工干部要公道正派10-15
组工干部培训规划10-28
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05-26
组工干部先进事迹材料06-01
组工干部活动实施方案06-30
新时期组工干部的政治素养07-26
争当“四有”组工干部心得体会10-16
区组工干部培训班讲义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