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笔记(通用9篇)
独在异乡为异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个。
特别近日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有许多感想。写了作者王维独居在异乡。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起了在家时与兄弟们一同登山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我”猜想“你们”今年的重阳节在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缺了“我”一个而感到遗憾吧!短短几句话,就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古人文化真是了不起。
自从我读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从王维的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就像风筝一样,不管你飞得多高,在线的那一头始终都有牵挂你的亲人。作者简单的几个字便表达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简练而丰富。
唐诗不仅能提高我的理解能力,还能让我们知道写作文不是写一遍就可以的,应该是三分写,七分改,多少优秀的作文是修改过好多遍,才能够成为佳作的。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 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 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 (今山西) 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 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 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 “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 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 “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 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 这些都不是, 诗人告诉我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 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 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 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 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 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 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 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 却又笔锋一转, 写兄弟思念自己, 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 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字精确, 使意思转深, 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 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 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 游子们内心的郁闷, 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 构成独到的意境, 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 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 就很有讲头。教学中, 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 传授好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 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 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 在写诗的时候, 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 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 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 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 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 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 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 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 小结:
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 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 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但用了两个“异”后, 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 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 倍)
2. 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 先解释字义, 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 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 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 带着理解到的意思, 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 出示第三、第四句诗,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 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 想着想着, 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 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 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 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 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 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 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教学要求】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2、出示诗句,揭题、解题.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时间:重阳节 地点:外地异乡 人物: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思念家乡兄弟)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2、学习古诗内容(围绕“忆”)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自己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同样出门在外的家人也会想念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就像我这里教书,也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人。我们本诗的作者跟我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出门在外。当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
(当学生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的时候,教师凭借创设的情境,利用学生被激发的情绪,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另一个思乡念亲的情境中。再一次抓住题眼──“忆”来带动全篇的教学。)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直白的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
“倍”平时有五分想念,重阳节成倍的增加,有十分想念,甚至更多。说明很(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问: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原因? 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两句是我国最著名,最广为流传的名言佳句。所以我们来共同背诵这两句,作为我们平时的积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5、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做什么?看到他乡的人过重阳节,他会想到谁?做什么?哪两句诗叙述了想念的内容?
(指导学习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两句。先看每一个字的意思,在用自己的话翻译这两句。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我们都了解的本事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三 课堂小结
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责备是爱。。四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杂诗》《游子吟》。试着读读,体会感情。五 课后作业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三、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四、小组合作: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 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五、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 (选择性作业)
(一) 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fubai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②忆:想念。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④异乡:他乡。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遥知:远远的想到。
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译文一:“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译文二(转):我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逢这美好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带着茱萸草,却少了我一个人。
韵译:
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异乡客,
每碰到传统节日加倍思念亲人。
在远方也知道兄弟们攀登高山,
我多么想有一双翅膀,那么我就会飞到家乡。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了。我现在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就这样,我陷入了沉思。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探 究
1、这首诗描叙了什么?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感 悟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 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09-0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10-0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1-22
重阳节九月九日名言09-26
九月九日重阳节简短独特祝福语10-30
重阳节古诗《九日登高》06-11
九日齐山登高翻译11-23
九日次韵王巩原文及赏析09-21
二年级语文羿射九日教案11-03
九月赞歌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