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精选8篇)
——在庆祝常山镇中心校命名为书法特色学校十周年
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九○年,随着继续教育的开始,我校坚持了长达五年的写字训练。这五年的经验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发挥特长教师的作用,二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这五年的方法概括为八句话,一是身先士卒带头练;二是舍得投入保证练;三是机制约束监督练;四是放下架子从头练;五是理论指导科学练;六是你追我赶全员练;七是齐头并进全面练;八是功教结合师生练。
由于我校师生在写字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九五年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我校被桦甸市教育局命名为书法特色学校。现在看起来与其说当时是书法特色,倒不如说有书法特长项目或者说有书法方面的优势更合适。怎样把在写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是我们学校当时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科所的指导下,我们于九五年确定了《以写字训练为突破口,发展学生书法特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实验课题。
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通过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吉 林市教科所验收。这期间不仅形成了“以字怡情、以字益智、以字促学、以字健身、以字育人”的写字理论,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吉林地区教师基本功训练示范校、标兵校,教学管理先进校,素质教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校,最美校园、最佳管理校,吉林省继续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科研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还涌现出一大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桦甸市全天候教师,市青年拨尖人才,为兄弟学校输送了6名优秀教师。这时我校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回顾我校创办特色学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发现特长教师,发挥特长教师的作用。
二、坚持不懈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项目。
三、把独特的优势项目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面对取得的成绩是停滞不前,吃老本,还是再搞其他项目,是我校取得成绩后的又一困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争议,最后,我们还是认为必须扬长避短,而不能抛弃我们的长处。怎样巩固,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特色成果呢?我们认为写字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写字教育对于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对于全面育人它又显得面窄和单一,如果我们能把写字和 写文、读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岂不是效果更好吗?这样做既巩固了写字成果,又丰富了特色内涵。于是我们于二○○○年在全校开始了《写好字,读好书》的实验。
对于写好字,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去练习,也不是星期、假日去办班,更不是要培养书法家。而是把写字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把写字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写字做为育人的一个常规活动去抓。对于读好书,我们有四层理解:
一、是读思想健康的书,读经典名著;二是读熟、读透,读得熟烂于胸,在熟读的基础上泛读;三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四是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
我们的实验目标是“意志毅力在写字中磨炼;口才文从诵读中开始;素质气质自经典中升华”。
四年的实验已初见成效。
为了加大实验力度,本学期我们在普遍开展《双写》实验的同时又在一年级的一个班重点搞了《写好字,读好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实验。实验周期为6年。
一、实验目标:
1、普通班的实验目标是:在完成正常语文教学任务 后,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120首古诗,美文24篇,蒙学2篇和《论语》、《老子》、《大学》,课外阅读由145万字增加到200万字。
2、重点实验班目标:
1)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硬笔和毛笔 字。
2)能熟练背诵《老子》、《论语》、《蒙学八篇》、300首古 诗、100篇文言文、100篇现代文。
3)阅读400万字的名篇、名著。4)写240篇习作。5)能熟练使用电脑。6)会识谱并掌握一门乐器。7)其它学科不受影响。
8)语文素养达到或超过当前小学毕业生水平。9)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10)努力寻找古诗文诵读和新课程改革的结合点。
二、实验的原则是:
1、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下让孩子愉快接受千古名篇 的哺育和滋养。
2、读背的数量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所有要求背诵的文章必须熟烂于胸,并融于他们的 思想、灵魂、血液、语言,用时要达到蜂拥而至,信手拈来的程度。
4、文道结合,以文载道,从经典古训中汲取做人做事 的道理,立志高远。
三、主要做法:
1、解决认识问题。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方法已经断层几十年,二、三我代人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谈写字和古诗文颂读,不仅家长不认帐,老师也转不过来弯,他们认为这是陈芝麻烂谷子,迂腐陈旧的东西,是复古倒退。
为了把学校的主张变成教师自觉的行动,校领导率先上 网查找资料,撰写论文,辅导教师。在教师中召开颂读古诗文研讨会,要求教师撰写颂读古诗文的认识、做法、体会、感受,编辑成书,互相交流。
各项工作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顺利。为了让 家长认同,我们把专家、学者读谈颂经典的论文下发到家长手里,还把家长邀请到学校看学生的成果展示和读背表演,作文表演等。
2、努力营造浓墨飘香、古韵悠悠的文化氛围。让师生与 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楼道内、橱窗前,随处可见警句名言、诗词佳作。
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走廊里每班一块展板,五六年级 “实践与创新”;
三、四年级“学与做”;
一、二年级“我也行”的主题展板上的名人轶事,催人奋进;手工制作,构思精巧;读书体会,感人至深;优秀作文,文采飞扬;书法作品,更是端庄、流畅。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午间,教室内外,操场上空奏响经典名曲,时而如高山流水,悠扬婉转;时而如万马奔腾,雄浑壮阔;时而低沉凄美,如泣如述……
每日上午第一节课前5分钟,全校古诗文颂读,已成为为常规活动。
3、坚持以读为主、以背为主、以练为主。
以读为主就是少讲多读,精读多读,以读代讲,尽量减 少“发胖式”分析,“微言大义式”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感悟、去消化,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以背为主就是课堂上凡是经典名篇,读熟了就要求背下 来。
以练为主就是我们坚持练朗读、练背诵、练造句、练音近字、义近字、形近字、练写提纲,凡是基础知识我们都不放过。
4、坚持学用结合、读写结合、背诵与巩固结合。学用结合就是鼓励师生平时说话、作文尽量应用学过的 优秀诗文、名言名句。教室内、楼道里经常听到师生恰当的运用名言名句说话交流。
读写结合就是我们要求背诵的东西必须要求默写,自己 写文时凡是能用上尽量用,用上就表扬,就鼓励。
背诵与巩固相结合。其实,现在要求背诵的篇目也不少,只是我们没注意巩固,一边背,一边忘,最后记住的不多,前功尽弃,收效不大。这次我们在巩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早上第一节课前5分钟就是复习已经背诵的东西,天长日久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5、教学相长,师生共背。教师背诵的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二是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学校要求30名任课教师在三年内背300篇古诗文,我们形象把这一要求称做“三、三、三”工程。
6、在颂读活动中我们的教师也总结了很多促进学生背诵 的方法,常用的有:榜样激励法、故事鞭策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熟读成颂法、分割肢解法、理解记忆法、纲颂提要法、成就激情法。
7、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举行读背擂台赛,评选读 背大王,班级评选读背小红花。背下来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就 给一朵小红花,再用小红花粘成一棵树,谁背得多谁的树就枝繁叶茂。教导处有专人抓此项工作,做到周检查、周总结,评选优胜班级。
8、化整为零。普通班级除正常完成语文教学外,六年内 还要背诵120首古诗、24篇美文、蒙学篇和《老子》、《论语》、《大学》等。看似很多,但是要把这些内容分散到每年、每学期、每周,也就不是那么太多了,天长日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9、身体力行,重在实践。我们经常用经典诗文中的名言、名句、故事来要求学生、检查学生。“融四岁能让梨”、“勤有功,戏无益”、“父母呼,应勿缓”等已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10、重点实验班,除以上做法之外,我们在内容、时间 和方法上还有突破。内容上以经典名篇为主,以教材为辅,把生活、思品等学科融合在语文中;方法上以背为主,以练为主;时间上,上午头2节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背诵,下午最后一节上半节巩固,后半节抄写,在抄写中练字,在抄写中习文。
11、编写校本教材,现在已编成的有写字教材,颂读 教材等。
四、颂读依据:
1、现在的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在汉语的环境里 学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语文,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甚至不会读中国书是常有的事。是课时给的少?是学生学的不努力?是教师教得不认真?都不是,还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过去,儿童十岁开始读书,十三岁舞文弄墨,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2、我们的古人不仅发明了汉字,创造了语言,同时也 总结了学习汉字和语文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背诵,这些年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谈背色变,传统的东西不分好坏一律摒弃,孩子、洗澡水一起泼。继承优秀的传统学习方法符合古为今用的提法。近年来新课标也提倡背诵、积累,并且还规定了背诵的篇目和数量。
3、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1――13岁是记忆力强而理 解能力差,过了这年龄则反之,在儿童最佳的记忆时期记一些东西,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一个记忆力好的学生,对于学习其它学科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的教学倒是对理解很重视,而忽视了背诵和积累,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违背规律的东西或者是事倍功半、或者是南辕北辙。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多背诵、多积累;用时才能蜂拥而至,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表达清楚,这是 成功的经验。毛泽东、鲁迅、叶圣陶、巴金、胡适、杨振宁、茅以升、茅盾、邓稼先都有很深的国文功底,他们饱读经书,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有的成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坛巨匠,也有的成了自然科学家。
5、近些年在商品大潮中,人们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中国文化不太重视。英语班门庭若市,汉语班无人问津。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能挣钱吗?能使经济、科技发展吗?能使国力昌盛吗?过去倒是很重视传统文化,满清到民国不是落后挨打吗?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是专门人才的事,我们只要认识汉字、能交流、会表达就行。甚至有人要取消汉字,取消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这种说法的人也不奇怪,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断层二、三代了,他们只看到一点,而没有用历史和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纵观历史,哪个时代重视了中国文化,哪个时代就强大。我国的汉朝、唐朝、清朝前期国力昌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敢传送出去,又敢大胆拿来,元气淋漓,文化极其繁荣。试想,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它的经济、政治、军事、国力等会不强大?而晚清政府昏庸无道,实行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焚书坑儒,万马齐喑,落后挨打自在情理之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锤百炼,不仅是语言艺术,能给人以享受,还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看待世界,具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学生从小学习优秀传 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传统文化从唐朝甚至更早就传播到国外,很多东西被西方人所接受,儒家思想已融入日本、南韩、东南亚一些国家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得奖主在巴黎召开会议,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们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说二十一世纪人类要想很好的生存下去,还要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今年的9月28日,世界联合祭孔也说明了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现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是多么巨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不能承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恐怕外国人也不同意。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专家学者少数人的事,必须从学生抓起,从国民抓起,如果人人都重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会太远。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封建统治阶级也利用传统文化愚弄过人们,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被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让它为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停滞不前,不是闭关自守,还应与时俱进,在学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再学习西方乃至全人类的先进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必须是在学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不懂的民族怎能很好的吸收别人的文化。
6、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建国以来50多年的时间接里就
一、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利用学校内外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包罗万象,涉及人们生活领为无所谓,别人不去做,我也没有必要去做。并常常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强调个人的得失,过多地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
2. 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新闻的狂热,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掀起“追星”热潮,偶像明星是他们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这些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活动,逐渐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历史,对民族英雄知之甚少,民族意识淡薄。
3. 心理承受能力差。
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炼和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甚至采取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的行为。近几年在这方面的青少年犯罪率在全国都处于上升趋势。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好的方面,我们要好好鼓励,在青少年思想不好的方面引起警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当前国际形势下对青少年的教育策略
针对当前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性和青少年思想状态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对青少年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
1. 以爱国主义为中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如今迅猛发展的社会,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最近的钓鱼岛事件,让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挑战,我们要万众一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这些事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构建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的方式来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域的各个方面。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之根。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我们米庄镇文化气息同样浓厚,读书之风盛行,更有“米芾故里”这一美称。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几千年沉浮而长盛不衰,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炉。书法对学生凝心静气,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很有帮助。进行书法活动在学生中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不少学生经常练习创作,具有了一定的书法水平。假日时间,我们常见到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加一些书法兴趣学习班。我校位于米芾故里———米庄村,并且我校即将更名为米芾中学。我们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因此,我们以书法活动作为学生兴趣活动的一个重点,全面开展美术、书法、科技、、音乐、羽毛球、乒乓球等一系列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力求以中华传统文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教化,为人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素养之源”。我们以书法活动为载体,带动各项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开发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各方面的情操。更主要的是,我们以书法为代表项目,充分挖掘学校内外文化资源,积极在各种活动尤其在团体操活动中培养出“自强自立、克难奋进、奋勇争先、争创佳绩”的二十八中精神,并在全校师生和各项工作中以发扬光大,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力求使我校的特色建设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特色更具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场所。家庭中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最直接、最形象、最具说服力,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家长应该多向孩子了解学校生活,多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与教师共同探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中来。同时,学校也可以成为家长的学习园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以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教育水平。
3. 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媒体的正确宣传,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媒体里应多宣扬积极向上的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温暖健康的环境。
结语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只有学校、家庭和媒体三者协同起来,呵护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德育氛围,才能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中国梦筑牢坚固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张峰林,苏玲.论“国际形势专题”中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Vol28,4.
[2]林明.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忧患意识的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5.
[3]倪世雄,赵曙光.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Vol50,4.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吕振吾
(南安市龙泉中学,福建南安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实施,即以独立的形式开展,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脱节,学科教学并不承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整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等有效发展的媒介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它可以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促进学生身体或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产生一些心理矛盾,经历一些心理冲突,进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力和魅力,使学校发展更具潜力。
二、精心创建环境文化,努力做到环境育人
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如同特色建设项目的外衣,也应该彰显学校的个性,显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环境文化设计无不折射着班级特色,显示着学生的个性特色。六年级的米芾书法展中涌现了一大批小书法家。七年级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八年级的课改文化为大家铺设了交流、进步的平台。九年级的中考疏导又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快乐高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还有师生合作自创的标语,同学们合作布置的教室、寝室,定期公布各项竞赛成绩的板报、宣传栏内容,每天中午的校园之声广播,小广场上几张适合于坐着读书的石凳,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几笔,其实是二十八中人精心思考后留下的浓重画笔。至于科技角自由自在操纵着航模的飒爽身姿,操场边成排乒乓球台旁热烈的呐喊声,书画室内小书法家的舞文弄墨,音乐教室洋溢出欢快的音符更是校园里常见的风景。走廊上,楼梯道,食堂里,教室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环境也体现着精神特质。各班师生共同管理的种植园,体现着师生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一块块井井有条的种植园,不仅反映着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更体现着对待书法的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校园里到处有学生的创造成果,动手、动脑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展现的不仅是才能,还有毅力、信心。这就是我们的二十八中,充满着活力和魅力,充满着竞争和快乐,充满着诗情和画意,更充满着温馨和热情。
三、开发校本课程,建设课程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积极开设以书法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认真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
长久以来,自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之日起,学校给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似乎已经全部压在心理学教师的肩上,但是每一所学校所配备的心理学教师可以说少之又少,甚至许多学校根本没有配置心理学教师,那么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然是不容乐观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作为育人的最前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那么育人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包括为人处世、心理品质提高等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我国起步较慢,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那么要求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必须首先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学理论,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在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暴露出认识上的种种不足和错误,请有关专家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再进行讨论,让老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让教师真正理解,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应当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特点,开设有劳技课、安全演练课等。活动课中学生叠被子比赛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六一、元旦的大型晚会不仅给师生们提供了才艺展示的舞台,而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学校的活动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效果不断增强。所有这些不断塑造师生的创造品质,弘扬二十八中精神,打造文化品牌。创建科技校园、平安校园。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必然是体现在师生所有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个优势项目上,是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二十八中精神的,也不可能以此为契机建设特色学校的。因此,我们决定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拓展二十八中精神,打造二十八中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我校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新老教师结对同成长,共进步。教研组长每周的常规教学检查评比结果都纳入绩效考核。骨干教师的风采展示课让全体老师投入了教研之中。人人讲入门课、达标课、优质课,人人在探索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结合传统教学经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课改的高潮。在学生中,我们不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杜朗口教学模式”教学的良机,积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几年来,特色教育在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也培养了许多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在全体二十八中人的血液里融入了二十八中精神,打上了二十八中文化的烙印。学校精神从团体操活动中生发,在各项活动中光大,在师生人生中生辉。特色学校建设就在学校精神的不断生发、光大和弘扬中。我坚信我们的特色建设会做得更好,因为这里有一种精神,叫做“自强自立、克难奋进、奋勇争先、争创佳绩”的二十八中精神。这里有无数理想,等待着今天和明天的二十八中人一起实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培正中学,1889年建校,已有125年办学历史,一直崇尚“文化立校”,竭力打造学校育人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善正”学校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其精髓。“至善至正”之“至”是指“最和终极”、“追求和达到”。“善”蕴有“为善”、“完美”之意。“正”含有“正直”、“适当”之味。“最善”和“最正”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标。要终身追求“善与正”,永不懈怠,直到实现。体现了培正人执着与坚韧的理想追求。“红蓝精神”之“红”,如太阳、如烈火、如善心、如热血,展示着热情、活力和蓬勃。“蓝”,如天空、如大海、如寒冰,代表着冷静、平和与理性。昭示了培正人崇尚热情与理性并重的完美人格。学校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引领和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多项文化形态,力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这里,笔者着重谈及如何通过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创新学校课程文化,发挥其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育人效能。
一、特色课程的选择:确定“善正博韵”作为学校特色课程
(一)“善正博韵”特色课程的名称解读
“善正博韵”之“善正”一词,出自培正中学的校训“至善至正”其中的“善正”二字,其内涵不再赘述。“善正博韵”之“博”字,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博”一字。汉代《说文解字》作这般解释:“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一般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善正博韵”之“韵”字,缘于唐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里提出的“韵外之致” 之“韵”一字。后世把它解释为“韵味”之意,即雅致含蓄的意味。这里特指对人良好修养的崇尚和追求。“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善正品性、广博学识以及雅致修养的一门课程”。
(二)“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悠久的“善正”文化传统
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20世纪三十年代于香港、澳门建立分校,形成一门多校的格局。125年荜路蓝缕、风雨兼程,培正培育了万千才俊,以勃勃生机驰誉岭南教育界。其中“至善至正”的校训就是激励培正人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进取前行的精神动力。
校训“至善至正”出自《圣经》和《大学》。其中《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是“最”和“极”,是培正人执着和坚韧的理念追求;“善”和“正”是做人之基,立世之本。
正是在这种“善正”思想的鼓舞下,一个多世纪以来,培正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了无数德才兼备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正中学的创校元勋廖德山先生、曾在外交部代部长的李锦纶校长、曾任孙中山大元帅秘书的杨元勋校长、在培正发展史上享有居功至伟贡献的黄启明先生、“九.一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副师长林超云、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 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足球教练苏永舜等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同样是在“善正”思想的引领下,不少培正学子学成之后,不忘回报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倾注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作出不凡的贡献。如1936年毕业的翔社老校友何信泉先生亲自帮助学校申报省一级学校;获得数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1964年毕业的皓社校友丘成桐博士回校介绍数学学习方法;赵锦津校友把珍藏了58年的一幅冼星海于1928年在培正中学担任银乐队指挥时与队员合影的照片送回母校;澳大利亚公路专家冯玉基校友不辞劳苦,从澳大利亚背回一大袋矿石标本供母校地理学科教学之用等等。还有培正1984年恢复原有校名后,广大校友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先后捐款一千多万港币,帮助学校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还先后设立“爱我培正”奖学金、马卢雪儿奖教金、纪念何安东音乐奖等。
(三)“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德育成效
如果说,培正的“善正”文化,曾培育过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那么,今天,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正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注重以培正历史上涌现出的各领域精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以我校独特的“级社制度”为载体 ,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的班级文化。
(四)“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直以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因此,在培正发展史上,曾培育过不少在科技战线和人文领域方面的杰出人才。培正校友中的两院院士就有14人,如杨栖、何柄林等,是广东省出院士最多的中学。据不完全统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的科学家就有陈灏珠、邓绍同等十几人。更有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以及卓以和、何廉泉等一批国外院士。培正校友中还有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等多人。还有电影表演家吴钜章,国际知名摄影家何信泉、赵美藻、王颂威等。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开展起一系列科技、文艺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科技方面,学校在科技实践创新大赛、无线电通信锦标赛、航海模型竞赛、模拟遥控飞行锦标赛、虚拟机器人等国家级、省市级大赛中,接连获得大奖。如在2011年和2013年,学校接连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实践创新大赛金、银、铜奖等。更可喜的是,我校李颖琳同学当选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在文艺方面,学校的特色活动达到较高水平的项目有许多,如天文摄像小组、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美文诵读、管弦乐团等等,都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其中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享有盛誉。红蓝摄影社摄影创作活动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在各级摄影比赛中,师生作品多次获奖,成就了一批国际和国内著名的摄影家。学校是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广州第一个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创立了广州市首批校园邮局。每年全国、省、市的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大赛、邮集制作大赛等均获得金、银、铜大奖。学校还荣获了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中学组一等奖。学校合唱队也获得了“广州市十一届学校合唱节”一等奖。近年来,学校管弦乐团多次参加省港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我校刘贝儿同学在“幸福广州我做主——第八届羊城小市长”评选活动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羊城小市长”。
二、特色课程的实施:规划“善正博韵”课程的内容及结构
“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分为普修和专修两个层次。普修课面向起始年级(初一、高一)全体学生,专修课是基础层次的提升课程,面向初二、高二甚至初三、高三年级的兴趣生和相关取向的特长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修,课程结构如下:
(一) 普修层次
(二)专修层次
三、特色课程的作用:发挥“善正博韵”课程文化育人功能
我校的“善正博韵”特色课程,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让“善正”思想得到传承和发扬;让“善正”之光普照学校每一处角落;让我们美丽的校园盈满科技和文艺的气息;让我们培正的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接受一定的科技、教育和文艺熏陶;都能崇尚科技、醉心文艺;甚至能培养一些文艺细胞,锤炼一种文艺气质和涵养;让同学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文艺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提升,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这正是我们对“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寄予的美好期许。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创建特色学校和学校优质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一、特色学校与学校发展
(一)特色学校
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发展,它由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者之和构成,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发展为支撑,以学校各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硬件、软件),学校发展的要求是质量立校、教研强校、特色兴校。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即全人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教师的发展: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注重学习培训、岗位练兵、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学校文化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创建特色学校更深层的是创建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学校品牌。
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所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才说:“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属于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它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大群体,以及体现这三大群体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物质形态。
学校文化从狭义看主要有:
1、“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
2、“校风”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
3、“文化艺术活动”说: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
4、“教风”说:学校文化反映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5、“学风”说: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本文所指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以学校校园为重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得到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通俗地讲,学校文化可以包括两个层面:即显形的物质环境和隐形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上升,因此产生良性循环共同形成校园里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不可估量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校文化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它包含这些内容:学生的幸福生活,学生的突出特长,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快乐学习等内涵。学校文化的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优秀只能生存,卓越才能发展。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力的要素:目标力――导向功能,控制力――规范功能,亲和力――凝聚功能,感染力――陶冶功能,创造力――创新功能。现阶段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诚信、责任、感恩、正义、合作、民主、勤奋、乐观、包容等。
学校文化只有经过系统的整合和不断的强化,才能够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盘棋”,使其能量得到高效发挥;才能够逐步形成学校的文化力,并不断使学校的文化力得到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先进,发展思路更清晰,管理职能更分明,校本特色更彰显,社会形象更突出,促进学校整体的更好发展;才能够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使学校文化成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
(一)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
我们要千方百计筹措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育人的校园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一改过去那种“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力争各级政府部门的拨款,另一方面,通过贷款,开源节流等形式积极自行筹款。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还可以采取以料抵工的形式进行解决。从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势的特点、区域特点、教育特色、时代特色,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校园人文景观的创设,充分利用历史悠久的石碑、经典的古训、牌坊、开国元勋雕像、中外科学家塑像、精美的雕饰、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显示了浓烈的人文氛围。通过集思广益,设计出了以“立体绿化”为特色的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的极富层次的园林式校园景观。
学校建立健全校园特色网站、广播站、文化宣传栏,开办校内报刊等形式的各类文化阵地。文化阵地与社区、社会文化团体密切联系,拓展学校文化阵地,丰富学校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代化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种功能教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校给自己创设的浓烈的文化氛围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汲取多方面的信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在环境建设中,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一所品牌学校,除了其硬件,更重要的是其所体现的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有感召力,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优化学校发展环境,不断充实学校教育内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形象,精心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一中处处蕴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其精髓还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活动中。浓缩为学风、教风、校风,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它是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它们是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灵魂,使教师、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脚步、奋发拼搏。
秉承儒家教育思想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导向,从而达到以“德化天下”的最高境界。现在所倡导的“先成人,再成才”,德育为先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宗旨。
学校在办学中坚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人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由于各人之间还是有其各自的差异。要强调“因材施教”;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观念,还认识到学思并重的重要性,还要将其所知落实于日常生活行为中,这就是我们奉行的“真知力行”。
传统儒学依据其“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法”上,大致提供了三种模式,结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典范学习法
在学习中推崇“笃志近思”。“笃志近思”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些是学习的方法,古人云:“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注重多种形式多层次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内容丰富,贴近高中学生生活。如: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每个班都悬挂相关的名人名言,标语,楼梯旁的墙上印有“静”、“轻声慢步”,不锈钢的垃圾桶上“请勿乱扔果皮纸屑”的字样。这短短的提示语便成了师生的行动、语言的准则。走廊上,张贴统一制作的安全、消防、节约标示牌等。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地文化修养。每个班都有统一制作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自己。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干部队伍。
学校文化建设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一中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提升办学形象、办学水平、打造品牌学校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学校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举措。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学校历来是家长关注的一大焦点,在跨入新世纪后,它的发展牵动学生家长的心,学校领导班子的建立要慎重,招聘教师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考试和考察相结合,公开招考,严把进人关。对于现在的教师,学校采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使各个老师潜能得到最在发挥,丝毫不会松懈。
全面启动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活动。通过理论讲座、专业学习、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评优课等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社会声誉,使教育在当地达到领先的地位。通过培养“名师”、聘任制、业务考试等措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有力措施,让教师参与一年一度的业务考试,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培养教师个体授课艺术的百花齐放;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积极参加国家、省、州、县、校的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渠道,努力把每一位教师都培养成为教育专家和教学能手。通过培养“名师”来带动全体教职工队伍,努力实施“名师工程战略”。努力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牢牢把握质量这条学校的生命线,形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建立起一种尊重理解、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以优良的办学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充分发挥“名师”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凝聚力。
学校从软、硬件两方面真抓实干,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打造品牌学校,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一中的发展。今后,学校还要在这两方面作精细的长远打造,以创建学校文化氛围更浓烈,教育特色更显著的省级二类示范高中。
钟祥市实验小学
钟祥市实验小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发祥地,极富历史底蕴的宋玉井如今还保存在学校大门附近。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如今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正着力“弘扬校园文化,构建和美校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弘扬精神文化,打造校园环境美
一是弘扬师德责任,塑造教师形象精气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走出家门一步,就要肩负全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必须肩负学校荣辱。为塑造实小教师良好形象,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五气”:一是正气。相对于邪气而言,教师一定要有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校园有正气,师生皆和谐。二是朝气。相对于暮气而言,尤其对年轻的同志们来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永远充满无限的激情。三是灵气。相对于呆气而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有主动性,创造性。一个没有灵气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四是大气。它相对于小气而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五是书卷气。它相对于世俗气而言,不要整天柴米油盐烟酒茶,不要成天张家长李家短。我们一直在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培养教师独特气质,做到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二是弘扬好学无止,锻造教师能力硬基础。我校一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方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一是常规教学培训。利用寒暑假教师集训时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集体备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教师较快适应学校的各项特色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落实集体备课议课教研机制,夯实教学常规巡查等日常监管工作,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是借助名师学。学校举办以“聚焦课堂 解读新课标 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邀请荆门教研室专家吴晓梅、李慧玲到校讲学,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解读新课标 感悟新课改”为主题,对不同学科的《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极大增强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规范学校管理,打造校园严整美
一是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我校大胆推行了“三性三成”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显著成效。“三性”即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即自主学习问题生成、互动互助方法合成、检测反馈目标达成。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去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三性三成”课改模式观摩活动,邀请荆门、钟祥教育专家、家长、社会人士走进课堂探索与研究这一模式,受到专家及家长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项实验已被省教育厅立项。
二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我校把学习培训视作教工的最好福利,不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创造学习机会,还以集体备课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使广大教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近5年来,教师出版著作8本,论文发表或获奖400多篇,有30多节课在省、地、市比武中获奖。
三是学校管理民主科学。我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一切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多年来无一人上访。师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校园里疯赶打闹现象少了,乱丢乱扔没有了,师生违法犯罪一直为零。
四是善雅教育办出特色。为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我校以“善雅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三个主题的教育活动:第一是“日行一善·雅行天下”的创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倡导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第二是“争做善举雅行学生,共创温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善雅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学生先根据评选标准自行打分,然后由小组依照得分推荐候选人,最后由全班学生根据候选人事迹投票遴选出校园“善雅之星”共计100名。每位善雅之星都要撰写20-50字的善雅心语,并在校园电子飞播上滚动播出。“善雅之星”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发现了闪光点,找到了自信,提升了文明素养;第三是“善雅教育——爱的传递”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以讲故事、朗诵、歌唱、小品等形式,演绎身边爱的故事,并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爱既是一种无尽的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大家不仅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更应用自己的行动将爱播洒向四方。
三、培育爱校情怀,打造校园精神美
作为百年老校,实验小学注重特色立校、实力兴校,用实小的发展、实小的成绩、实小的希望来凝聚师生的爱校情怀,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让艺体教育彰显特色。学校从自身优势入手,注重艺体教育特色的打造。音乐组自编自导了集体舞《向前冲》、《春晓》,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集中在运动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实验小学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美术组组建了“向日葵画室”,开启向日葵画室博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绘画。近两年,学生美术作品有400余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出版了两本画册。学校体育工作更是锦上添花,足球成为钟祥市乃至湖北省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亮点。2008年、2009年,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足球赛都获得了冠军。2010年,在湖北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参赛荣获亚军。先后有3名学生入选湖北省少年足球俱乐部,其中何统帅入选国少队,钱宇淼入选国青队,另有1名学生入选山东鲁能青少年队。
二是让工作环境更加温馨。我校坚持“工作环境建设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为教师工作创造温馨环境。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定期对师带徒成效进行目标考核,不仅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实施名师成长工程,依托荆门市教育局授牌的“陈大水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骨干教师成长为市内外知名教师提供物资和智力资源保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是一支耀眼的奇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弘扬下来。打造具有国学特色的幼儿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陶冶,提升境界。国学教育进幼儿园,是以德立教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幼儿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修身做人的道理,发挥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国学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幼儿“国学”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国学特色发展的格局。
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强则幼儿园强,教师兴则幼儿园兴。幼儿园要发展,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基础,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就要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期,就要为教师的发展描绘一幅蓝图。
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树立“教、学、研”合一的思想,把教学、学习、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中学,从学中研,从研中教:鼓励全体教师做学习型教师。
1、鼓励教师挖掘自身的特长,并以特长发展形成特色,以特色发展促进专业发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要求各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办学特色,2、以“广博”为理念,在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国学文化内涵丰富,它犹如一棵大树,根深叶茂,枝丫众多,各成体系。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兴趣,感悟责任上。因此应以“广博”为理念,以教师的特长为基础,尽可能多的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要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感受国学文化广博的魅力,激发起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感悟炎黄子孙所承担的传承文化的重任,立志做中华文明传承之人。
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文为教材,让幼儿接受、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激发幼儿爱文学、爱历史、爱读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以及“孝悌、谨信,泛爱大众”传统思想的熏陶。
2、国学特色兴趣小组激兴趣,立特色。
幼儿园应确立以教师特长为依托,国学文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包
括古诗文诵读、曲艺、武术、中国象棋、茶艺,国画等多种国学文化特色兴趣小组教育活动。幼儿园需为国学特色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专门的活动时间和场所,配备有相关特长的教师为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带领幼儿由兴趣开始逐步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经典诵读和国学文化兴趣小组的成功开展确立了幼儿园发展特色的定位,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师幼对国学文化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即拓宽知识、拓展视野;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使教师教有专长,学生学有特长。
3、特色班级深化国学文化教育
结合学校的切实需要,建设特色班级,充分发挥教师身上潜在的特长优势,根据教师的发展创建:曲艺、布贴、文学、茶艺、武术等充满个性的特色班级,并提出任课教师根据“特色班级”计划,创编幼儿园特色教材。创编中充分挖掘各区域教学的特点,将幼儿园办学特色与教材课程紧密相结合。让幼儿从小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使得幼儿园的特色发展之路更加系统化,更加细致化以及完善化。
三、以国学特色为基础,以本色教育为灵魂,打造素质教育优质的幼儿园。
本土性
本土性就是立足学校实际, 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及特殊优势, 深入挖掘文化魅力和内涵, 让每一个师生时时呼吸乡土气息, 感受身边文化, 在文化的滋润下健康成长。如, 我们罗通山镇中心校位于名扬省内外的罗通山风景区和罗通山古城遗址附近。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突破点。2000年, 我校在校园内建立了“罗通山八景亭”, 在亭子四周绘出优美秀丽的罗通山八景和美丽传说。为了搜集有关罗通山的教育资源, 笔者曾多次请教业余考古爱好者高占一老师, 编写出了校本课程《家乡在我心中》, 教材中既有罗通扫北的传说, 也有义和团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历史故事, 还有杨靖宇智战邵本良的动人经历。此外, 我们还把发生在我镇四保临江战役之一的大通沟地区战斗写入了教材。这些校外教育资源丰富了我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使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作为省级研究课题后, 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罗通山”是我们师生的骄傲,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焕发勃勃生机的载体!实践证明, 学校文化建设离开了本土性就会步入“形式”和“作秀”的恶性循环之中, 成为摆设的“花瓶”。
系统性
学校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得益彰。三者如果厚此薄彼, 顾此失彼, 都会造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短板”和“失衡”。一所畸形发展的学校文化是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如, 1998年, 我镇开展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资源,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课题研究, 由于当时对课题认识不足, 总觉得那是纸上谈兵, 所以, 实际操作过程中, 没有严格的制度做保证, 整个实验过程蜻蜓点水, 师生还怨声载道, 认为增加了工作负担。其结果是教师滋生了应付、得过且过的心理, 从此, 科研工作一蹶不振。物质文化固然重要, 但它需要制度文化来执行作保障, 精神文化来潜移默化熏陶, 日久天长, 才会积淀厚重的学校文化。这决非一日之功, 是融入了学校每一个成员的生命和心血, 它是几代人的精神“接力赛”。
传承性
要注意学校文化的历史内涵, 注重传承, 而不能因为学校领导的改变而轻易改变。实践中, 不难发现, 有许多学校新校长上任后, 总是大兴校园文化建设, 造假山、会说话的墙壁和购置大量名人画像等, 有的甚至把栽了几十年的大树伐掉, 换上了人造的长廊等。其实, 师生对校长的这些做法非常不满, 他们需要的是欣赏自然的美丽, 沉淀丰厚的文化根基。当对学校文化失去了亲切感和人情味时, 学校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定力和向心力, 而产生了落后文化的毒素。2003年, 我校新校长上任, 有领导提出把栽了近二十年的樱桃树砍掉, 原因是学生到樱桃熟时, 总偷摘樱桃, 不好管理。对此, 校长当即否决, 他说, 樱桃树是我们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它承载着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彰显一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如今, 这些樱桃依旧旺盛地生长在校园内, 师生年年品尝它的果实, 也收获一个个爱草木, 以校为家的好品质。
创新性
学校文化不能孤芳自赏, 固步自封, 其建设要体现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学校文化不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个拥有一泓泉水的常流水, 生生不息, 哺育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学校文化特色的创新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它集中了全体师生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如, 今年学期初, 我校学生反映, 每年春游总去罗通山, 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乏味。对此, 笔者深有同感。经过一周分析研究, 我校决定以“罗通山”这一德育基地为点, 向四周辐射, 最后, 把参观通化靖宇陵园锁定为今年春游活动的新看点。为了保证活动的系列性, 我校组织学生重温罗通山中的有关杨靖宇故事材料, 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从网络搜集了大量杨靖宇材料, 打印发放给学生阅读。此活动的创新, 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使幼小心灵受到了震撼, 更使我校的文化建设迈出了稳健全新的一步。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提升和超越。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建设精神家园,办出学校特色一直是中心小学的办学梦想。为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主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打造真正的文化特色品牌学校。
物质文化:塑造学校特色格局
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精巧的设计,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环境建设,打造花园般校园 学校按照高品位、精巧化的要求,合理规划校园自然景观,形成了多层次、主体化四区十二园格局,即生活区、办公教学区、功能区、运动区;春颂园、夏弦园、秋吟园、冬知园、桃花源、荷花苑、怡心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十二园,每个园都赋予其独特内涵。校园内一棵棵挺拔的白蜡树,象征着中心小学的师生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荷花苑的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全体师生激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通过合理规划,校园中春天桃花吐芳,夏天荷花盛开,秋天硕果飘香,冬天梅花怒放……留恋其间,乐而忘返。
打造主题文化,使校园成为立体课程 根据校本特色,学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包括孙子文化、科技文化、德育文化、艺术文化、荷(和)文化、校园甬路文化、安全文化等。其中为了凸显本土文化,学校精心建设“孙子文化”,在校园西南角建设“孙子文化园”,内容涉及孙子介绍、兵法等,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予以呈现,并且在园中放置适合学生休闲、读书的石凳、石桌等。园内栽种的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曲径通幽、氤氲书香、传承文化的地方。对于孙子文化的打造,学校不仅建设显性的文化,也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这种隐形的文化也尤为重要。
注重班级文化,缔造完美教室 中心小学以“缔造完美教室,让我们走向卓越”为主题建设班级文化,突出以人文本,注重人文性、教育性、丰富性、独特性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桌椅摆放情感化、班级形象个性化、活动空间多彩化,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室环境始终保持生命不息的生态感,建设生活化、游戏化、学习化的空间。各班设立富有特色的班标、班徽、班级口号,打造个性班级。教室内建设“小书虫俱乐部”,建设立体展示墙,建成立体、多彩的学习园地,既美观又实用,满足多种需求,还可以种植盆栽植物,开辟种植角。教室内定做了多边形课桌,安置办公桌,安置照相机等设施,满足小班化教学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教室成为温馨的家园。
制度文化:构建制度保障系统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为加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制定了《丁庄镇中心小学章程》,为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精神文化:呈现特色价值体系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经过师生员工的反复讨论,学校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价值观体系。
精神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如果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在师生员工中大力展示、宣传、解读学校核心价值体系,让师生员工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以获得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认同,并在教与学的行为中自觉付诸实践。
行为文化:共建师生幸福家园
行为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师生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风范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思想在每个人身上的动态反映。
打造和谐教师文化 一是用愿景凝聚人心。“做一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人,不做可有可无的人。”建校初期,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学习了《从终点处规划人生》《让生命不断增值》《享受为师的阳光》等一系列的文章,然后召开中老年教师座谈会,讨论并制定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中长期规划,通过各种活动让老教师重新焕发新的激情,找到做教师的幸福感。
二是加强班子队伍的模范带动作用。启动“班子建设六个一”工程,要求每个班子成员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在班子教研会上交流,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在全校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每天和一名教师谈心、每天巡视每个办公室,每天推门听课一节。最终成就了一支事业心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
三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干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真诚、平等、宽容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打造高效的校本研修文化 学校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研究,确定走“科研兴校”之路。先后建立起名师培养机制、名师工作室,并不断加大培养投入。通过实施“名师带动工程”,以构建“特型课”为载体,相继组织了“名师示范课展示”“青年教师阳光课堂评选”等活动,购置了大批特级教师录像,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观摩研讨。通过课题实验、读书学习、反思成长等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支“学习型团队”正在形成。学校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为东营名师,4名教师被评为广饶县名师,8名教师被确定为市县重点培养对象,26名教师获得市县级教学能手,9人次执教市县公开课,并在《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山东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打造学生快乐文化 一是常规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的职能,建立了黑板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成立了“萌芽文学社”,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编写了《文明的种子》等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是社团活动。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围棋、古筝、跆拳道、舞蹈等社团活动组织,既促进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同时也为不同学生发挥和表现个性特长提供舞台。
三是读书活动。学校注重建设图书室,实现图书阅览一体化。在走廊内设立了开放图书架,增大了借阅流量。各班设置了图书角,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每学期开展一届读书节,开展征文、手抄报、诗朗诵、课本剧等活动,让书籍的芳香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是节日活动文化。学校结合传统节日,构建积极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们感受民族传统中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了解民族历史、认同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意识、传承民族精神。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星光工程”。为实现“让每个学生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到张扬”的教育目标,大力推广实施“星光工程”,对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在学习习惯、个性特长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褒奖。
体育艺术“2+2”活动。学校进一步整合课程,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葫芦丝课和篮球课、软笔书法课,同时阳光大课间组织了集体舞、竹竿舞,使每个学生掌握多项体育与艺术技能。多元、开放的校本课程,丰富、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互为补充,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特长。
【传统文化特色学校】推荐阅读: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11-26
西双版纳特色文化传统12-10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申报材料06-14
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10-12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11-29
中国文化传统11-05
四下传统文化09-07
传统文化春联09-13
普及传统文化09-27
赣州传统文化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