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1

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敬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效课堂的名字喊的越来越响。这就要求老师们运用一切手段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就现在的教学课堂来说,大部分老师都使用PPT课件来上课,所以老师们为了达到课堂的高效性,不断的揣摩学生的想法,对自己的课件进行修改。但无论怎样修改,PPT的应用是演示式教学,它有强大的演示功能,却无法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就小学科学课堂而言,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孩子经历提出问题---大胆预测---设计实验---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一个过程,所以每一个环节都是比较灵活的,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五花八门,这对于比较固定的PPT来说是完全不能达到其效果的。而白板应用程序做出来的活动挂图,是一个师生交流的信息化平台,能从容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在丰富多采的呈现方式上进行精彩的互动。所以电子白板与科学课堂的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电子白板多种功能的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1.书写、批注功能

利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上可以随意书写、标注、任意擦除,更有钢笔、毛笔、荧光笔、智能笔等多种书写方式而且可以随意调整笔的粗细和颜色,书写不同大小的文字和不同粗细的线条。对于已经制作好的课件,教师可以在白板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进行控制和批注,甚至可以在一些视频文件上进行标注,展开详细地讲解,更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要信息。例如,在讲授三年级“动物”单元时,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身体结构都可以在播放视频的时候,教师随机标在上面,这样同学们看起来会更加清晰。其次,科学课上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记录表,记录表的内容在学生反馈时,我们往往都是听,然后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对表格内容模糊不清,而利用电子白板,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让学生有更清楚的记忆。

2.聚光灯功能

聚光灯可以进行拉伸、缩放和移动,还可以选择形状包括圆形、三角形、方形、五角星等。目的就是对需要突出的内容做重点显示,同时屏蔽其他内容。例如,在讲授《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由于多种动物出现在屏幕上,不好去辨

别,我们可以使用聚光灯功能一个一个的看,这样孩子们的认识也就比较清晰。

3.幕布功能

幕布可以对屏幕上的内容进行暂时遮蔽,留出有针对性的信息供演示,随着幕布展开逐步显露信息,方便教学课件的演示。方向上可以从:四边拉幕、上下对开拉幕、左右对开拉幕。例如,在讲授《磁铁有磁性》一课时,学生把材料分成了能被磁铁吸引的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那么在总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特点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幕布,先把一部分遮挡起来,总结出特点之后,再看另外一边。还有,在出示思考内容时,我们先可以把答案遮住,等学生思考完之后,我们再把正确答案呈现出来。

4.拖动功能

拖动功能可以将电子白板上的图片任意拖动,放在某一个位置上。这种功能主要用于整理信息时,例如,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材料比较多,学生对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看法不一样,如果用PPT我们就不能随着学生的想法对物品进行移动,而电子白板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并把有争议的标记出来,经学生探究后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局部放大功能

局部放大功能指的是我们可以将一部分内容进行放大,这主要针对课件内容比较小,同学们看不清楚的情况下使用。例如,我们在讲《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包装袋上的信息比较小,在大屏幕上展示时同学们都看不见。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想要的内容(生产日期、配料、生产厂家等)截取进行放大,让同学们一目了然。还有,在讲授《解剖油菜花》一课时,对于花的每一部分结构,我们都可以将其放大,让同学们看清楚。

6.镜像、克隆功能

这两种功能一般用的不多,但这两种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导入部分我们运用猜谜语的形式,说:“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这里的“一群”怎么去活灵活现的去呈现?我们就可以运用克隆功能,从一只羊克隆到一群羊。还有在五年级《小孔成像》时,我们就多处运用镜像的功能,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孩子们 的课堂思维,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6)绘图功能

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汇聚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的知识,在上课时,我们随时可以遇到这些内容,而电子白板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图形,供我们在上课时使用。比如,在讲解过滤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三脚架等。我们随时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并画出来。

二、电子白板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每次在上课时,为了与学生便于交流,和学生拉近距离,我比较喜欢站在讲台下面或者讲台的侧面。但这样不容易控制课件内容,在需要时只能回到主控台前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并把幻灯片翻至下一页。因此,教师要不时地在屏幕和主控台之间跑来跑去,大大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就是始终端坐在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影响教师身体语言的发挥和与学生的充分交流。教师只能是“鼠标的点击者”,学生也只能是“录音机”。常常是教师在上面点的手忙脚乱,学生在下面“录”的昏昏欲睡。而使用电子白板系统,教师手中的一支白板感应笔可以完全实现鼠标对电脑的控制,由此打破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只能坐在电脑前使用鼠标的限制,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学更加生动。

三、电子白板系统便于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和保存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授课完毕后,老师的话、视频、板书的内容、学生的发言等等,利用相应的软件都可以被系统自动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包含了课堂教学过程全貌的可重复利用的综合性文档,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再次学习用。特别是科学课程中有许多探究实验,这些实验需要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有些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课堂动态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用于教学。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2

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 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从而改变那种“学生是观众, 老师是演员”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有源之木, 有本之木”。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系统, 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的双边活动, 只有把教师授课的最优化与学生学习的最优化融合起来, 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教学的目标。因此, 学生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中心。尊重学生的爱好, 维护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根据自己的实践, 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否做到优化, 主要看教师备课是否下工夫、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 只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处在优化组合状态下, 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系统真正落实。备课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诸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而最关键的是如何结合实际,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知识为基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备课, 因为只有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 组织教材, 确定重点难点, 选择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时才有合情合理的依据。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与自身需要, 随意拓宽与加深理论知识、加快学习进度,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匹配, 势必就造成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

2.培养兴趣、情感投入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主要是依赖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 教师的学习水平、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教师“教”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 不仅做到语言清晰, 准确简练, 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 还切不可忽视语言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优美的语言不仅给人以优美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授课的艺术效果。如, “曹冲称象”一文大象不能直接称出重量, 先把象 (整体) 放在船上记下水面在船上的刻度, 然后再在船上放上“石头” (个体) , 使之与上述刻度一致, 再称出石头的重量, 这个重量就是象的重量。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学换元法的数学思想牢固掌握。

3.及时反馈、随时调控

为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 必须重视反馈, 对教师来说, 学生的口头回答、课堂作业、学生的面部表情等都是给教师的一种反馈信息。教师应对学生输入给自己的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并进行有效调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加强训练, 及时巩固, 对重点的内容采取“低起点、慢步子、多活动”的办法。

二、教学过程分层次, 教学效果明显高

针对我们学校情况, 学生参差不齐, 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差异很大。如果我们教师仍沿用统一要求, 统一方法来授课, 必然不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为思维敏捷扎实, B组为敏捷不扎实和扎实而不敏捷, C组为既不敏捷也不扎实) 实行分层次教学。

1.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基础问题、容易问题, 先让C组或者B组学生回答, 较难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 也可分为识记、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A、B、C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回答, 这样课堂提问具有普遍性、针对性, 也能提高C组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 同时使A组学生能达到较高水平, 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2.作业分层次

课堂练习、作业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 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堂练习、作业要精心安排, 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分别与A、B、C三个层次相适应。教师对A组学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能力。对C组学生, 则应多辅导、多鼓励, 并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多练习、多板演,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考试检测分层次

第一章上完后, 均安排一次过关考试。以课本习题为主, 着重基础概念, 基本技能, 根据A、B、C三层次学生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也可在同一试卷提出不同要求, 如注明, A组学生完成, C组学生完成, 或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 另外在目标上也分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 如上次考50分的学生, 下次考60分算达标。这样使C组学生感觉有奔头, 另外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C组学生补课, 给A组学生开展竞赛讲座等。

三、寻觅课堂教学艺术之石, 碰击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是舞台, 教师和学生都是剧中人, 风趣幽默, 悬念迭起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创求真理时的自豪感。

1.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 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 幽默产生的时刻也正是人的情绪处于坦然放开的时刻, 每当我们开怀大笑时, 我们精神振奋, 课堂气氛也达到高潮

如“解直角三角形”一节, 教师开场白:我的“绝招”无边, 能不过河测河宽, 不上山测山高, 不接近敌人能量敌我距离。学生肃然, 教师接着说:“我的‘法宝’是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这时, 教师将几道解三角形的习题配上有趣的测量内容让学生计算, 学生做得来劲, 情绪高涨。

2.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 化生为熟, 化理为趣

3.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学生引入“胜境”,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圆”的概念教学, 师:“为什么轮子是圆的?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图形吗?如, 四边形、三角形?”同学们笑答:“不能转动。”师:“做成椭圆形?”同学们答:“这样车子前行时会忽高忽低。”师:“为什么做成圆形不忽高忽低呢?”学生思索答:“因为轮子各点到圆心距离相等。”这样教师就在黑板上板书圆的定义。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综合与实践;科学素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课程性质及要求有着学科间少有的一致与默契。

在多次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中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不仅仅体现了学科的整合。那么,如何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呢?我们觉得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数学实践与活动课和科学素质的联系

1.可抓住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数学实践与活动课内容提供支撑

数学实践与活动课的问题从何而来,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关键还是取决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蘇教版“大树有多高”这一活动内容,取材于学生对于无法直接测量出的大树的高度。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在“认识正反比例”后,学习过程中无一人会提出大树有多高的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却是在学习科学课“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时,而低年级的孩子甚至想出了“爬树来量”“倒树而量”等方法,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却很少提出大树有多高的问题了,这里个中原因偏离主旨,不宜多谈。我们再现“儿时”的问题及“幼稚”的想法,引出对“大树有多高”的再思考。这不仅仅是为引出探究的主要问题,更是从直观上展现了数学与科学的实际联系。

2.数学实践与活动课程中联系科学实验,以期活动课更生动,更具数学化、科学性

数学实践与活动课程的设置需要学生自主体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进行解释、交流”等过程,而这些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具体特征。必须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赋予这样高度和深度的实验,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将更生动,更具数学化。

3.开放课堂,学科整合,体现课程的活动性质

数学实践与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开放”,开放课堂,数学问题在科学课上能解决的完全可以直接处理,科学知识、思想方法、科学探究过程在数学课上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二、着力于活动课堂中数学思想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数学的灵魂便是数学思想,那么科学的灵魂便是科学能力吧!对于课堂上产生的思维的火花,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善于比较和综合,以达到同时培养数学思想和科学能力的“双赢局面”。

三、课堂中科学态度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我们说除了在内容上和思维能力上的统一,对课堂中孩子体现出的科学的态度以及数学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予以统一,我们试图用表格的形式建立二者的统一。

数学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科学道理,乐于参加科学活动;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和他人合作的态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几点建议

1.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才有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选择合适内容

有的实践与活动我们根本不具备操作的环境,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更换成适合我们学校、我们学生的探究内容。

3.重视活动安排

4.强调活动小结的重要性

我们除了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也应该注意让学生谈谈参与活动的感受,对下次活动的启示。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在探索的路上不断进步。

5.展示活动成果的必要性

一节实践与活动课的过程固然值得我们回味,哪怕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成果的展示都会比孩子浅显地谈谈收获深刻很多,同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智慧的结晶,对培养他们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这些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随着数学实践与活动探究的深入,学生积累的科学知识、思想、数学的思想将会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与“科学现实”,这些现实又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成为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还能更好展示数学与科学的内在联系,构建了科学的认知结构。我们老师的愿望是永远这样美好下去……

参考文献:

王淑英.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与评价[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

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篇4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在行动上要积极跟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卓越课堂的核心是:有效+特色(魅力)。要实现卓越课堂,我们应该从有效课堂做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常常能看到:“畅所欲言”、“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的热闹课堂,然而当我们凝眸反思,能清醒地感受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着丰富、生动的科学教材的素材。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有效地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计课堂环节,促进有效教学。科学课教学环节主要由激趣导入、新知识学习、实验与操作、成果展示评价四大环节构成。教学各环节是密切相连的有机体,要求时间分配合理,衔接过渡自然,突出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科学课堂的一大重点。稳定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保障。可遵循“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学习小组,实现互补,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过一段时间,进行轮换,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民主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中更专注,在交流时,也更容易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重视实验与操作,注重课堂多样。《科学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

现有的实验器材,创设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蚯蚓》一课时,我课前布置每生都要亲手去找一条蚯蚓带到课堂上来,并要保护好它,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去捉一条蚯蚓很容易,可是上课时却发现有好几位女生没完成任务。经过了解我得知她们是因为不敢亲手摸蚯蚓……经过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后,她们终于主动操作,亲自体验了蚯蚓的身体摸起来软软的很滑,闻起来有一种泥土味,身上有一些圆形的花纹一节一节的,从而认识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达到本次实验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评价要体现互动性、全面性。展示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作品是否得到展示和积极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应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课堂变化,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新课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果处理得当,会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前精心预设,还应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我在上《各种各样的叶》时,学生在探究植物叶子的形状时,学生生成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一定不同,这句话对吗?我就及时运用这一动态生成资源,先让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李某同学列举了松树的叶子和樟树的叶子。(松树的叶子是针形,而樟树的叶子是卵形。)它们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也不同,所以这句话是对的。再让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杨某同学列举了水稻的叶子和小麦的叶子(水稻的叶子是带形,小麦的叶子也是带形。)它们虽是不同的植物,但它们叶子的形状是相同的,所以这句话是错的。虽然这节课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这堂课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思维空间。所以说处理师生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习惯,使教学从有序到有效。主要的习惯有: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参与的习惯、乐思善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而且能增强课堂的有限性。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

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反思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达到有效了,才能去实现卓越课堂,走进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华川 《如何提高农村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11.49期 [2].魏玉萍《怎样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5

——谈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单 位:惠安荷山小学

姓 名:刘 炳 辉

联系电话:***

2014.10.28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科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和《杠杆》),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

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

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

2.技能操作评价。

对技能学习型的实验操作,如温度计的使用、指南针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评价表,请小组长分别评价每位组员的操作技能,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3、小组竞赛。

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各组的代号(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组的标志,用时贴在黑板的一侧),当小组或组员表现优秀时,就在该组标志下方加分,各组累计的总分在每次单元评价前结算成该小组每位组员的平时学习成绩。

4.单元评价。

单元评价时以笔试为主,作为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我们要特别注意端正评价目的,尽量避免单纯的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1)挑选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学习。(2)单元评价能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思考。(3)尽量采用影片、图片等媒体或实物,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评价情景。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6

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的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所谓分工就是当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会不知所措。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五、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4、称号式:另外,还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六、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7

科学教师时常为科学教学难而感到蹙眉, 时常为科学教学的低效而感到棘手;学生则对科学课的浅尝辄止有些落寞, 对科学实验的流于形式有些失望;上好一堂有效的科学课成为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心中永远的痛。许多科学教师迫于无奈, 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培训资料, 形形色色的备课包, 结果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距离感, 挫伤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把上好一堂有效的科学课摆在正确的位置上, 撇开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细枝末节, 真正寻找到有效科学课堂的根, 才能彻底地解决科学课堂“有效”这个问题。

二、有效科学课堂的根是什么?

学生们对科学学习没有兴趣,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平时的科学课中没有教会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很多学生即使有了科学探究的主题, 有了科学探究的材料, 但缺乏合理科学的探究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更谈不上有效。没有教师的引领, 没有科学合理的探究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才是有效科学课堂的根。

1. 提问猜想, 有效科学课堂探究的前提。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科学知识, 形成科学观念, 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 猜想结果, 观察实验, 表达交流等活动。科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意义得多。作为科学老师, 在科学教学的起始阶段, 应设法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猜想, 鼓励孩子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预测, 将孩子引入科学探究的殿堂。

如:在做物体沉浮实验之前, 让学生假设提问: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给出实验的几种物体事先做出预测猜想, 让学生能区分出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哪些是自己假设的因素, 那些是通过实验来解决, 得出的事实, 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下一步进行探究。

2. 观察实验, 有效科学课堂探究的基础。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依赖于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科学课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实践等一些探究活动, 在观察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 这就要求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对探究的问题不仅大胆提问猜想, 还应学会提出大致思路, 对探究的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学会设计实验, 继而练习用简单器材做观察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

3. 表达交流, 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灵感。

学生之间相互表达, 相互交流也是探究过程的宝贵资源。在相互表达与相互交流中, 学生各自的想法, 各自的思路也逐渐外显, 逐渐明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相互质疑, 也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争议有利于激起学生彼此的灵感。学生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使学生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迸发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灵感。

4. 反思拓展, 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足迹。

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的是教师在探究中要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引导他们进行反思,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尝试用不同方式合理解释自己的猜想假设, 学习记录下自己的探究过程, 使探究在自己经历一段亲历之后有所反思, 有所结果, 让学生饱尝探究学习的辛苦与喜悦。

三、怎样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探究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8

白板技术自推广到各个课堂以来,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白板课件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动画、实物展示、图片、音频、文字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而白板技术区别于以往的PPT教学,是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的飞跃。可以说白板教学是升级版本的PPT与FLASH而又简单易操作。白板教学法则是把各种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功能集于一身,以情景引入生动、文字概念教学准确、公式推导清晰、实验演示生动、实物展示真实、教师教学操作简单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有着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白板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益处。本文是我这几年应用白板技术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并且批评指正。

一、白板技术在教师备课阶段的作用

有效运用白板技术强化课前准备,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白板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便于快速找到教师备课时的不足,提高备课效率。对于以前的电子备课,准备好一节好课,要输入很多文字、制作相应的动画等,需花好几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利用电脑制作动画。利用白板备课会使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很多,白板软件自带的简单动画而且附带许多实验图是专门为了教师上课而被开发的软件。利用白板软件备课会使备课工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

二、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

白板技术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为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课堂的主导提供技术保障。传统的PPT软件只是把做好的习题课件放映在大屏幕上,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做好的PPT软件是无法在演示过程中修改的。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白板课件时可以随时修改的,有较强的课堂灵活性,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随时更改白板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就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的数字化纪录,并且可以资源共享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庞大的数据资源。例如:在讲授《重力势能》时,学生可以利用白板的作图功能和自带的简单图形作图做动画,进行零势能面的选取,画出物体下落的轨迹图,使物体沿着轨迹做出简单动画。同学们的制作可以由教师进行备案,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留下宝贵的学生思维资源,孩子共性易错的地方也能被记录下来,为教师设定进一步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思路。

白板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变得特别活跃,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不断提高。教学两个方面互补互利发展共存的和谐关系下,必然可以衍生出新的教与学的产物,重点难点在白板上引导出现,简易的动画技术、简单的白板教学图解、实物展台等白板新手段无疑给我指明了前方的道路,教师在不用多说话而是通过白板技术手段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不必过多的参与其中,学生也能很快的理解和领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种有益的交互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应用白板技术不能盲从

白板技术可以使教师容易掌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有的教师认为白板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必用白板,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不用白板制作出一些新颖的动画就不算是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课堂白板动画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语言艺术和临场应变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吸引学生的最大魅力,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白板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电子交互式白板教学的效果。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9

中山市坦洲镇联一小学 梁启聪 电话:***

摘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及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从而获得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

主体性

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必须在教学中寻找有趣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花心思把呆板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一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就非常明显了。科学的课堂本来就比较枯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前我们可以用故事或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入课题,提高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新的问题,自己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无处不在的物质的变化》这课时,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在通过实践看看该现象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从而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当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并自主的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课余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科学课上展示给所有同学让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把课堂变成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小学科学的拓展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去寻找身边活动的四边形。学生会积极寻找生活中一切符合活动四边形的例子,学生寻找到的例子有电动闸门、活动百叶窗、折叠文具盒、落地扇等等。学生们把自己寻找到的例子在班上展示、交流、讨论。把自己找到的例子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分析,说出四个支撑点。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记住,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讨论的地方。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日后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多花心思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课改的要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的科学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科学实验要以探究性为主,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的时势下,应该大力提倡探究研究实验。例如在四年级的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中不是预先告诉学生哪些物体浮哪些物体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还要倡导学生重视积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关于实验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实验的重点是动手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动手和自主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漫长的,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改变学习科学的态度

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结合 篇10

涪陵李小

夏吉宏 2014/01/1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发展成长的主渠道。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正向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实践、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依据,课标为准绳和标杆,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采取较为优化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师如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得最佳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呢?通过“国培计划—2013”期间的科学课程教学理论研修、影子研修与实践研修及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如下几点策略尝试探究,以抛砖引玉,供与同行探讨商榷。

一.解读课标 熟悉教材 细化目标

课标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既是课标的血肉,又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研习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用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研习课标,执行标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习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深化理解和掌握课标基本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总体标准与相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主要科学概念总体与分项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总体与分项标准。

2.研读教材,依据课标,细化目标。通过研读科学课程教材,把握科学课程所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智力水平等,坚持“宁小勿大”、“宁缺毋滥”原则,细化确定导学、导教、导评价的全面、具体、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教学目标制定设置笼统、泛滥、空大,缺乏指向针对性,规避目标偏离与科学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目标表述简洁规范,更多考虑和明确活动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利于教师自身把握和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细化确定分层、多维、多向教学目标,避免目标固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研究》时,因部分学生先前就对磁铁及相关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似曾相识却又缺乏较为透彻深入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磁铁的磁极及相互作用”时,就将教学目标细化调整为指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磁性强弱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证据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证据、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体验实验、认真收集证据并寻求规律结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熏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与认知能力水平,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有效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托;同时,教材不同于课程,也无法体现课程与课标的全部,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载体。正如陈大伟在其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里所言: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源于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与独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要时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和已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灵活取舍、增删、有机整合重组,力求“以学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与机械地教教材,“不唯书、只为学”,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观念 改进教法 增强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开展实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并整理分析、寻求规律,把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化教材”、“固守目标”和“教科学”、“讲科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由重“教”、重“讲”转向重“导”、重“学”,由单一的重“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举并重,创造和营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有效时空环境条件,坚持“导”、“学”、“做”结合,让学生通过结果预测假设、问题实验探究、感知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聚焦构建生成科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的操作实验与思维过程,发现、掌握、巩固科学概念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护学生持久探究兴趣。科学课程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教学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目的明确、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探究、验证、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是身边,就是日常生活中,并深刻体会到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话与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探究认知、验证、解释的知识,学习科学就是为了验证、解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解决生活学习与生存中各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并维持浓厚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自然容易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探究体验与能力培养,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结论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探究获得新知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让学生融入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让所有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感知实验现象→收集记录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测一测”、“量一量”、“记一记”,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讲一讲”,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与观察、证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并去探索解答;同时给一点困难,让学生去克服解决;给一片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给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创造、交流分享;放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地发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可给学生都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事物的现象与问题,还是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步骤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同时,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述事物现象、问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标志之一,也只有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主表达,才能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1)技高为师,身正示范。对小学生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为此,一是教师要注重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导向与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与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对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条件和结论等内容的阐述力求正确严谨、科学和简练、通俗简明;二是教师还应注重和充分发挥教学演示实验操作与学生实验指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演示和指导方法正确,步骤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原则;三是教师教学板书做到整洁规范,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学中,一是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架子,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当文明听众,腑下身来做学生的倾听者。当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表达不连贯、通顺和完整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多给予情感鼓励与表扬,科学探究中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结论的假设、实验方案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数据)及结论等的探讨、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善问”、“愿说”、“想言”、“实说”、“敢言”;二是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设问环节与时机,随机变换提问方式,调动学生表达激情,增强学生“想说”欲望;三是有效启发指导,强化学生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善言”。如教学设问学生难于回答或表达不完整、连贯和通顺,及时启发引导、请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把问题假设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结论规律等表述正确、完整,并坚持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言出智慧,说出精彩。

(3)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探究记录单,引领示范,指导训练学生采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多种语言形式简洁、恰当、形象、客观科学地表达实验猜想、探究计划方案、实验数据与结论,逐步培养增强学生多种表达能力。

5.强化实验探究安全督导,规避实验安全风险。重视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科学探究操作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是降低科学实验成本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不在,何谈效益与质量。为此,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指导、提示,加强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实验器材设备的发放、领取做到适时、安全、有序,并适时关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安全,强化操作规程与安全督导,确保实验操作中的学生安全,防范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杜绝因操作方法不当与违反操作规程带给学生身体伤害乃至终身的遗憾。

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评价与教学目标结合,明确评价指向针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尺。评价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层面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明确评价对象、内容、目标针对性,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优化教学过程,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2.评价适时适度。教学中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优点、特长与闪光点,适时及时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给予鼓励与客观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中以信任、尊重、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做到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单向性。评价中倡导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摒弃教师的评价“专利”,“放权”给学生,在课堂中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与学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到自信,表现“权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全面科学评价考核。改变以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笔试为主,忽视过程、技能操作、方法、思维等考核测试的传统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活动渗透、操作实践渗透等,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提高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公平的爱护“丑小鸭”与“金凤凰”,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同学生真诚地交往、互动。同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与卓越。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与师德修养,以文明健康诙谐的幽黙感和亲和力感染亲近学生,以广博系统的知识、符合时代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 篇11

一、课前准备与环境设置

科学教师的课前准备不仅仅包含了备课,还有实验材料的准备。第一步,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等,以上是基本的备课,科学实验课还有更重要的关于实验部分的内容需要准备。第二步,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来设计实验类型,准备实验材料。课本上安排的实验可能与教学现状不符。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资源不同,有时就需要重新安排实验。教师更不能出于便利的心态,照搬课本实验。当实验不符合现状,教师可以适当改进或者重新设计。实验材料的获取,很多时候也有较大的困难,需要教师利用可获得的材料进行改进。科学实验课经常会用到玻璃器皿、刀具、化学试剂等,在使用这些相对比较危险的材料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交流好使用方法。这时,课堂纪律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作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再次确认实验材料的安全性。

一节好的课必然可以使师生共同进步,有所得。和谐的课堂设置,轻松的环境布置,友好的师生关系,都能促进课堂教学。学生往往体现出这样一种特点:由于喜欢一位教师,喜欢他的课堂,而学好这门课。

二、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

教学的开始是从导入这一步,一个温馨的情境设计,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一个有趣的故事,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选择的导入材料应与课堂紧密相关,并具有启发性。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导入方法,如变魔术。教授磁铁具有磁性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隔空取物的小魔术。讲到淀粉与碘酒的反应这一课,教师可以制作“神秘信件”,吸引学生的眼球。科学课堂应该是富有趣味与创新精神的。

科学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慢慢地融会贯通,最终才能做到自主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要求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能观察现象,按照教师指示完成简单的实验,而高年级学生要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辅助工具也是必要的。当今科技发展迅速,课堂也要与时俱进,科学地利用已有工具更好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科学实验课上的实验注意点,操作的演示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材料。让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实验的步骤与准确的操作。

整个实验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贯穿了整节课。新课改强调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实验课正是体现这一要求最好的舞台。教师设计提问,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进入“圈套”,进入课堂的学习。然而,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他们的思想具有独立性,许多时候,学生会产生新的观点,而教师并不能预设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思想上的爆发,对他们的新观点给予适当的肯定。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大满贯”的教学,实验课堂中的交流汇报、小结评价都是由学生给出的,不由教师代言。

三、课外拓展与生活实际

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引领学生学习有关周围事物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欲与兴趣,使他们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探索方法,为他们的后继学习、全面发展做铺垫。科学实验课堂从生活开始,最后回归到生活之中。新课标中说道,科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性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课外延伸的实验、制作、活动都要与课堂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实验方法、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的科学现象,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课堂在课外得到了很好的延伸,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学并不单单是学生与教师的任务,也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锻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探索。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政府可以通过开放科技馆、举办科技活动、鼓励科技小发明等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是完整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科学实验教学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并将它们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对科学的热爱。小学科学课堂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理念与教材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课本知识与实践探究的矛盾……为了增强科学实验课堂的有效性,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还有其他力量的支持。科教兴国,国家的发展要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科学教育一定会逐渐走向辉煌。

上一篇: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范本下一篇:第一学期大学班级工作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