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共11篇)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1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涉及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而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简言之,三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则能促进其成长;否则就会阻碍发展的进程,导致心理缺陷。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生命追求。从这个角度上说,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互为一体的。

广义上看,三生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现状,我们的三生教育专题可以分为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三生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种专题活动形式。三生教育是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培养学生保持个人理智、情感、意志和身体平衡发展及建立与自己、他人和环境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关系,最后达致成熟和快乐人生目标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注重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教育,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达到一种心灵的愉悦,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体验离不开真实生活,体验是一种体会,是一种经验,是亲身经历。只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才能有丰富的生命情感,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视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解决学生心理矛盾问题,还能通过心理体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使生命得以健康成长与发展,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

从上面可以看出,精神境界是人生活的第二境界,而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相辅相成,它们又是保持人心理健康发展、实现自我的左膀右臂。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质量,影响或决定着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弄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就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更高的追求应当是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人的生命成长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帮助,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进入“角色”,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体验到生命成长中的丰富情感。而情感又是在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 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命世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体验网络,让学生回归到真实的生活角色中,体验自己是家长的孩子,体验自己是学生,体验自己是别人的朋友等生活角色和生活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强化学生的各种角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经验,也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综上所述,现今的三生教育课堂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其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让学生把握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理解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握好生命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这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启迪人的精神世界。老师不要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育者的“代言人”。现实生活中,学生自杀、他杀现象时有发生,这里虽说有其社会、家庭教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校教育的漠视生命存在的结果,是学生无视生命和生命情感体验匮乏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反对我们现在教育中无视生命,把学生看成是抽象的物或是知识的容器。

在三生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我认为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三生教育的实施上,做到政府 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而且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三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自己的学科中去。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2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主体性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云南省教育界首先倡导的, 他主要是有感于当前社会中教育的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教育的价值正在流失, 教育的创造力开始枯竭的严峻现实, 因而提出“三生教育”来积极地应对。“三生教育”, 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要求把当代青少年的生命理解、生存技能和生活态度问题鲜明地纳入到各类教育体系,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行“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大学生自杀以及恶意伤害、杀人等校园恶性案件有所上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 石家庄学院一大三女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 留下十万字的日记, 尽显一个来自贫困农村家庭女生的心路轨迹, 令人唏嘘不已。根据本课题组对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 有6%的学生经常有自杀的倾向, 有20%的学生偶尔有轻生的念头。而自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死室友案, 原来大学已不是单纯宁静的象牙塔, 而是也潜伏着隐患。放眼全国, 这些绝不是孤例。是什么使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或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或残忍无情地结束他人的生命?学习困难、情感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压力等等, 都是表面现象, 贯穿其中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就这点上来说, 自杀者与杀人者是高度一致的, 并且往往漠视自己生命的人也会理所当然地漠视他人的生命。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分数论英雄导致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必然后果。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 爱自己的同时也善待他人, 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都有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负有发现自己生命潜能、发挥自己生命潜能的崇高使命。

“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内涵也十分丰富, 不仅仅限于学科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 还着重强调学习生存知识, 保护珍惜生态环境, 关心社会和自然, 强化生存意志,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近年我校发生了两起学生意外坠楼事件, 一起是一女生因为未带宿舍钥匙而从相邻宿舍爬窗户, 一起是一男生在临近教室翻越窗户所致, 所幸都未伤及性命, 但由此可看出, 不少学生还缺乏对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生存是一个人生命的继续, 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关键, 无法生存, 谈何生活?学会生存, 就是要能在社会中, 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点。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压力大, 竞争激烈, 欲望膨胀, 使得“幸福”成为遥远和奢侈的字眼。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多数是到工厂企业从事一线工作, 劳动强度大、节奏快、工作内容相对机械单调, 如果没有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导, 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缓冲, 心灵找不到诗意的栖息地, 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富士康公司多位年轻员工自杀事件就折射了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因此, 生活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确立生活目标, 实践生活过程, 追求和创造有质量的幸福的生活。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较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 基本上是政治挂帅, 教育是要把人培养成革命的螺丝钉;到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 教育产业化, 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流水线批量的产品。孔子说:“君子不器”。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 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成为人, 而不是工具。生命、生存和生活是构成人生的统一整体。“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 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生活质量, 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其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帮助学生安全、健康、幸福地发展。

二、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做法

1. 提高对教育“生命性”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尊重学生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三生教育”强调生命性, 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 端正教育的价值取向。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行“三生教育”, 首先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观念和态度的改变, 这点和西方积极心理学追求的一样, 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 而是通过对学生细致的观察以及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发现每位同学的个性和闪光点, 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肯定并积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 因此, 真诚地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 这对于他们提高自信心、培养积极情绪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生教育”讲的是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 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另外一个人去生活, 因此, “三生教育”特别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人面对社会和自然来讲, 人是主体;人面对自身来讲, 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苏格拉底说,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要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 他就必须同时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之物, 同时是改造者又是被改造之物。一个人的成功大致要经历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这样几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进入大学, 脱离了家长的视线, 同时由于大学管理与中学管理方式的区别, 学生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 比如学习、生活、理财、人际交往, 等等, 这正是学习和锻炼自己事情自己做主自己承担责任的大好契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新生入校之际就给予恰当积极的引导, 努力推动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教会学生合理、健康的思维方法, 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3. 创设多种心理教育情境, 增加体验式、实践性活动

实践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心理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 只有把学生心理教育引向实践, 教育效果才能得到真实体现, 因此,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一定要增加体验式、实践性活动。可以根据教育内容, 创设多种教育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情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 用小品形式组织学生模拟自杀和劝阻自杀的情景;设想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 你会后悔什么;让学生以家长的口吻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写一封信谈一谈爱情;模拟公司招聘面试的情景, 等等。在体验式活动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 而是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进来, 培养了学生的移情能力, 也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 这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认知能力, 也有助于他们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善待他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比如一些同学通过在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做义工, 而对生命有了不同以往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一些同学在外兼职而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易, 不再大手大脚地乱花钱。“三生教育”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根本要求, 着眼知、情、意、行教育环节的和谐统一, 即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总之, “三生教育”是要求教师传人生之道, 授人生之业, 解人生之惑, 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 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

参考文献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3

【摘 要】网络信息凭借无障碍、超时空交流的优势正在全面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交流的快速接受和依赖使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本文从如何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一新资源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角度,谈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被需求和大力推进,特别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大学生几乎全方位迅速与社会交流、互动。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1%。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指导,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迄今有关心理健康尚未有统一的认定。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活动协调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适应社会,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许多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正确、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波动与起伏的特殊时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同时也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理解。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尽情充分的表现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满足自我认可。虚拟的人际交往仍能满足对亲密关系的体验;网上可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缓解情绪压抑。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使大学生能主动的上网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并且学会并养成主动利用网络解决问题,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不断满足、丰富和发展自己。

2.消极影响

(1)复杂动态,多元化的信息导致其价值取向偏离、紊乱。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未成熟的建立阶段,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不良信息。网上的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事件评价影响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影响正确思想道德地培养。一些西方的拜金、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冲击着大学生的灵魂,对大学生的“三观”确立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虚拟的网络交流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的异常。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如辱骂、猥亵的表情、自负、个人英雄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情绪和自我认知带来不良适应。网络中喜怒哀乐的随意表达,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有适当的情绪反应、情绪不稳定,在现实中缺少积极愉快的心境。网络中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差距,使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大学生不尊重别人、不信任同学;漠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不能与同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网上唯我独尊、无所不能;线下普通懦弱,妄自菲薄。

(3)长期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会带来人格的不完整。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核心要素,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指大学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核心,并以此为中心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的人格。网络的虚拟性双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装扮成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交流者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虚情假意、谎话连篇以博取对方的认可,交往体验具有欺骗性;由于角色的任意选择性,会造成角色之间的冲突。因此网络交往中形成的不正确的认知体验无法使人格的各种特征协调有机的联系起来,造成人格缺陷。

(4)网络环境的超现实性、动态性、娱乐性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的优势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上QQ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玩游戏、搜索娱乐八卦等,是大学生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上课时间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行为。现实生活的诸多压力,使大学生留恋于网络世界,逐渐对现实社会变得麻木,越来越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网络条件下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在校园网上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链接

心理教育网站要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内容要贴切学生的生活、满足需要、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有健康心理知识的普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快乐的学习,健全自我意识;怎样对待渴望的亲密关系及亲密关系过程中的一系列冲突。第二、网页栏目内容要及时更新,紧跟时代,密切关注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第三、网站内容的表现要形式须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

2.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交往内容、交往对象的扩大使其视野更开阔,各方面意识更强,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更高。辅导教师知识要广博,观察要细致、应变要迅速、对来访者要耐心,方法具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业务能力的提高;要与学生密切联系,勤于沟通,才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才能知道什么是他们需要的。同时心理辅导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因为心理危机的干预是随时随地的,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工作精神。

3.培养同学良好的上网习惯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文明上网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网络使用者,也是建设者;能认识到不文明上网会形成错误交往体验和不良交往行为,这会影响自己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这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反过来会导致自己过度依赖网上交往,回避现实生活;不仅造成网络成瘾,还会带来人格上的障碍。所以大学生要不断丰富学习、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参考文献:

[1]仲稳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第25卷第2期.

[2]吴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网络财富.2010.11.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4

一、教学目的:

通过此课内容教学,使学生明确自信心是心理状态表现形式之一,使学生 有自信心、顽强毅力、发奋图强,从而乐观积极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相信通过前几次的课程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发展自我了,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为自己建立信心、树立自尊,这样我们就能扬起头来,迎接挑战。那么如何培养自信心呢?(讲个故事)小泽征尔的故事

小泽征尔参加指挥家大赛的事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正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一)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是自信心?(先让学生界定)

[所谓自信心,就是充分相信自已,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一般人能做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根据学生讲述情况,结合例子加以界定说明。)2.自信心的作用。

[迸发勇气和毅力、克服困难和障碍、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学习目的、任务](学生发言,略)

3.怎样才能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呢?(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句话概括(略))学生回答:

(1)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一小组的回答)

(2)正确认识自卑感,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二小组的回答)(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三小组的回答)(4)积极与他人交往。(四小组的回答)

(二)展示名言:让我们来看几个有关自信的名人名言:

在人们的一般缺点中,最容易忽视的是轻视自己。努力成为你自己。一旦发现了自我,就将没有痛苦。——马修•阿诺德

你的卓越、成功和最大的骄傲,只能来自于你一个人:你自己。——弗兰克•罗宾逊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海明威

(三)回答问题(一些简单又实用的建立自信的方法以及步骤)1.建立自信的方法:

(1)挑前面的位子坐。(2)练习正视别人。

(3)适当的加快你走路的速度,昂首挺胸,正视前方。(4)练习当众发言。

(5)咧嘴大笑,每天至少赞美别人一句。(6)提高说话的声音。

(7)自我暗示,如:遇到突然变故要能够镇静下来,可以暗示自己镇静;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不时提醒自己,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8)培养运动的习惯,可以是跑步,跳舞,远足,篮球等,最好是晨练。(9)万一自卑起来,要马上改变一下自己的姿势,变的像自信时候的姿势。如:做几个深呼吸,看看蔚蓝的天空,暗示说“我不错,我不错,我真的很不错!”

2、建立自信的步骤:

(1)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

(2)要做最好的准备;

(3)重心放在你最大的长处上;(4)培养信心;(要结合前面的方法,但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还有第五步)(5)从你的错误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总结: 自信是一种力量,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微笑地,平静地面对人生,有了自信,生活便有了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命运之神一次次把我们捉弄,只要拥有自信,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心,成功迟早会属于你的。当然,自信也要有分寸,否则,过分自信,就会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那么必然会导致失败

五、家庭作业: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5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性格、习惯的养成与其身边的环境以及生活圈里的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学校的教育对其心理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学校当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说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面对他的学生,要让爱充满整个教育。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犯错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惩罚,责骂,而是努力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改进,用心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

当然,在巨大的职业压力之下,很多教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时就要求我们去积极地面对,尽快地进行自我调适。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多采取欣赏、赞美等正面情绪,跟学生以诚相待,用爱沟通。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6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学校,主要是教师。”这明确地说明了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首先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家长的训斥、社会的舆论、老师的鞭策等,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但这些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这无疑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说,班主任是学生的最佳“心理医生”。

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呢?在工作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群体领导者心理素质的问题。西方教育心理学对班级群体心理的研究就揭示了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心。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上、生活上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感情用事,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在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通过日常言行、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等反映出来,促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努力创造适合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积极提倡“爱的教育”,因为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爱。爱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关心。“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我凡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心声,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快感,使学生易于得到感情的满足,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建设,优化集体心理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正如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仇视和猜忌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班集体的过程,正是班集体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形成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力求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以求为班集体营造一个和睦共处、合力向上的氛围。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给每位学生以真诚、纯洁的关怀,有效地消除学生中的对立情绪,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公正消除不健康心理。其次,我实行了班级民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位置,使学生人人有岗位,为学生创造尝试自身力量的条件,使学生在丰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自己确实是集体的一员,为集体所需要,而且必不可少,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愉悦,使学生个性在班集体背景下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了集体生活中的自主权力,同时学会沟通、关心、合作和竞争,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又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班级中人际关系具有合理结构和良好气氛。

二、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

现代学校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学生在教室里上课、交往、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度过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创建一个和谐、整洁、充满美感和富有教育因素的教室环境相当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种无形力量。良好的教室环境能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它会象一个磁力场,使学生身在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被“磁化”。

我在教室的环境布置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疾病的危害,阐明心理健康的重要,这样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室内设立的心语信箱,用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内心烦恼、寻求心理援助的补充渠道,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还围绕班级奋斗目标,设置了“比比谁的红星多”竞赛表、“瞧!我们真棒!”班级风景线等,形成一种德育、心育和美育的氛围,对班级学生的行为起了导向、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我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实施教育,甚至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语),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活动,特别是合作的活动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心理发展不可少的条件。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是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集体生活有利于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合群、自制、顽强等品质。所以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必须在集体活动中去培养。

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源泉,因此,我在实际工作中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如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非常乐于与人交往,但交往常常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容易接纳他人,容不下别人一点点不足。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谁也离不开谁”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促成合群、协作行为的产生。这样的活动,有着不需要刻意营造就存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活动和交往中我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利用学生一般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请来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开展以实际行动向英模学习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

四、把握适当的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把握好教育契机,对促进学生的

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要善于把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点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花„„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熄灭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可以在一开学就抓住这学生赖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火种”,为他们创造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促使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充分信心去完成今后的任务。

奥运会、残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大事。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它告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才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

又如:校园内的竞赛、接待参观、听课或外出活动等。每次活动前的动员、教育,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表现最完善“自我”的最佳时机。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定的教育“环节”和特殊的生活“瞬间”,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适时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大大提高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

五、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据统计,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案件也屡屡见诸报端,震惊社会。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高度警惕,高度重视,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通常学生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隐藏在心,能主动想老师暴露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多的,鉴于此,班主任要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日常举动,深入地了解其心理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处理。

对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可以建议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个性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决定。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有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运用心理咨询这种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而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如有心理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班主任则可以运用心理辅导这种方式,主动去辅导他,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并从他的行为表现上分析出他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自身,分析班级,分析社会的一些现象,减少片面性,也可教学生学会一些心理自救术,如自慰法、移情法、幽默法等。

六、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情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脸、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的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七、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时不能以师道尊严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八、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架起家长、教师、学生三方情感交流的桥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应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主要通过电话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架起家长、学生、教师情感交流的立交桥。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面临着学习及就业压力,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 这些事件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众多高校建立了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 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 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意义及优势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 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建立有以下优势:第一, 协助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还能充分发挥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 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对多数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 即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 预防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提升心理素质。第二, 学生对院系辅导站的辅导者和辅导地点较为熟悉, 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辅导者也便于对本院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第三, 二级辅导站的设立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 通过对班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 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1]第四, 二级辅导站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预期, 能够将心理工作开展的更具有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辅导形式,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覆盖面广, 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少、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尤为适用, 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的思想状态,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 把团体辅导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 既照顾到学生思想问题中的点, 也照顾到了面, 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自然, 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近年来, 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中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 以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趋势。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对学生班级建设、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影响。

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能促成班级内部和谐, 使班级个体和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 同时也能通过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促进班级的外部环境和谐, 为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2]。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 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团体辅导运用在和谐班级建设中, 我们需注意一方面要正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在班级建设中答案尝试团体辅导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 为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

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 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更多的反应在班级层面, 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3]。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 可针对性的对专业或者年级存在的类似问题, 制定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方案, 招募同质性团体成员, 在较便捷的时间和地点展开阶段性的团体辅导活动, 及时、有效缓解学生当下心理压力。

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际沟通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 也是为大学生走入社会, 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 人际关系困扰所占比例为47.8%, 而有32.1%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7%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人际交往[4]。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 可依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 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 促进人际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既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 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 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 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扎实、做牢固, 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接班人。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 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危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目前, 高校采取的校院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可以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本文着重讨论了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建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以期通过团体辅导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1]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1) :145-146.

[2]汤帮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3, 6:23-25.

[3]汪媛媛.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09.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9-01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如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的教育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我们只要善于挖掘,多方面的素材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一、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利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anguag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它提到了英语在国际上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升学和职称评定中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求职中英语好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远景目标教育,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的一种体验。自信心可以说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缺乏自信心,自己不相信自己,这样将失去主动精神,严重阻碍内在潜力的充分发挥。

例如,学习Oprah Winfrey时,利用她从黑人穷人家的孩子奋斗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的事例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精神“Hard work and discipline are the road to improvement,and success lies somewhere along that road.”现代社会竞争加剧,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进取,相信自己并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潜力,当时机到时每一个人都可能成功。

在学习Unit8 Sports时,运用“Faster, Higher, Stronger”“They do their best.”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所倡导的精神并学习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

三、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习Unit17 Great women时,利用描述60岁的女性老人独闯南极洲的经历“At 50 I was the first woman to travel alone to the North Pole. But what should I do to celebrate my 60th birthday? What else ,but a journey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world, Antarctica?” “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激励学生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笔者执教于一所省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来自于四区十三县,既有城市学生又有乡村学生。他们刚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对一切都有新鲜感。但由于对新环境,新教材,新教法不适应,他们既兴奋激动又担心害怕,加上学生因为各方面原因往往有一定的小团体思想,有意无意地会自发形成以区域或城乡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群体间排斥心理比较严重,对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在上Unit 1 Chuck's Friend一课时,笔者利用Chuck因飞机失事受困于荒岛时的一段感悟“Chuck learns a lot about himself. He realize that he hasn't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because he 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about himself….Chuck learns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让学生反省一下自身平时言行举止对集体的影响,通过这样学生明白了友爱团结的重要性,善待别人便是善待自己,渐渐地改善了各自的态度,对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团结的人际关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时,让学生分析Steven Spielberg 成功的原因,体会 “Steven Spielberg said that he owes much of his success and happiness to his wife and children.” 含义 的基础上,适当地给学生提出:要尊重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自己对父母有些合理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妨坦诚相告,这样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加深两代人的相互理解。

五、教材,激发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Unit 3 Going places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谈论出门旅游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引伸出环保话题。例如“ Eco-travel is a way to travel responsibly,it is a way to find out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animals and plants as well as people.”随着话题的进一步展开,“Don't drive too fast. Don't litter .No smoking.” 诸如此类的社会公德,日常行为准则很自然的就会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引导,在课堂学习中帮助了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高中英语教材给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提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契机。笔者在新教材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接受辅导的学生大多数能在学习时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学习兴趣较浓,信心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9

【摘 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愿意不愿意学习或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不全是由智力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来决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本文着重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因素 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培养的目的。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使学生的体育动机得到培养。

二、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1.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而兴趣即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态方面改进。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2.通过新颖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

三、良好的情绪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法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项较为复杂、艰难的工作,它需要长时间,尤其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导、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加强“三基”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从过去只重视生理方面的研究,转变为生理和心理的综合研究,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利用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10

一、通过三门球的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教学中,奔跑是大多数学生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恰恰奔跑是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极佳手段。在三门球比赛中,学生们都想赢得比赛,那么就必需积极地奔跑,传接,进行各种配合,无行中提高了学生的耐力水平,培养了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向学生说明意志和毅力的重要作用,即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必须树立信心,从现在做起,迎难而上。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锻炼的作用。为了激励学生,我坚持每次对学生多表扬和鼓励。长期下来,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达到耐力项目测试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二、通过三门球教学,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精神

教学比赛中,学生既需要个人技术,又需要集体配合,特别需要积极地动脑思考。要树立敢于尝试的大无畏精神,否则,必然不能完成进攻战术。怎么办?我们平时教学从思想上循循善诱,做好鼓动工作,对每个能综合运用技术,完成漂亮战术配合的学生,号召大家一起掌声鼓励。这样几节课下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技术的动作。学生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技术,互相配合,实现完美的战术配合,赢得比赛。

又如,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余时间锻炼少,因此在练习中,怕出丑、怕别的学生笑话,往往喜欢只做观众,不好好练习,我则采用个别谈话,手把手地教,用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如此下来,许多“差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且球场也越来越活跃。

三、通过三门球教学比赛,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

很多体育项目都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竞技项目,如武术散打也需要有人陪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经常组织一些小组接力赛、对抗比赛等,使学生逐渐明白,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只有和别人加强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在今后的集体中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总之,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只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和安排,是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目的。但是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如不注意方法和技巧,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进行鼓励教育。

三门球教学中,不管学生做得如何,要尽量少批评,决不挖苦讽刺。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鼓励和批评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鼓励使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批评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效果越来越差。如在基础配合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说:“你很棒,一定行!”学生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能克服胆怯的心理,很及时,很到位地完成技术动作;如果老师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种球别人都接好,你怎么就不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技术动作。

第二,要根据学生能力灵活地安排教学任务。

教学难度太大,学生根本完不成,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难度太小,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培养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对学生分组作出合理的选择。把实力相当的两组在一起对抗比赛,竞争激烈,会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跑动,掩护,摆脱,积极的配合。这样的比赛即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品质,又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不放弃的团队意识。

第三,要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时,教师如能以身作则,效果会更明显。如在比赛中,教师常和学生一起奔跑,一起配合,这对学生是有很大感召力的。

第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贯彻到每一次教学中去。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为创造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而不断努力,而教育体系在其中应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篇11

【關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途径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理论认识和具体操作等各方面存在不足,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学校总体的教育体系之中,制约了高校整体教育的功能发挥。所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完善,尤其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等。这与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以及对人格的完善做得不够,且往往认为心理问题只是单纯的思想品德问题,以德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等不无关系。特别是从高考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应考学习中,家庭和亲友的过分呵护,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分低能的状态之中。进入大学后,远离亲友,生活环境突变,学习中的竞争对手比之中小学时更强,理想的困惑,择业的迷惘以及交友的失败等,加上社会中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的自我优越感逐渐消失,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观点不一

目前流行的观点共分四种,分别是:一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强健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的“活动论”;二是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教授心理保健技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三是从学生心理状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四是以培养和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观点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但差异也比较大。概念界定的不明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2、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均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经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还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此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3、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一些大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较弱,教学形式比较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及解决、轻预防及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一些教师简单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1、党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应遵循这一精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2、全面发展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完整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坚韧的毅力和团结容人的品质等,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反之,就将会出现种种心理失衡、人际冲突、经不住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恐怕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会丧失。因此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更新观念,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并在他们身上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心理卫生工作组织网络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网络体系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高校目前状况,网络体系宜立体构建、专兼结合、组合多元化。立体结构是指高校应建立上下畅通、横向联系、协同工作、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网络。专兼结合、组合多元化是指高校需要有少而精的心理卫生工作专职队伍,兼职队伍组成应多元化,不仅局限于心理学教师、医生,而要扩大到学生政工干部及每一位老师。兼职干部在专职干部的统一组织下,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每年新生入学后,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学生个性及心理健康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导致的。因此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下转第54页)(上接第51页)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或培训,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及教导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素质,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总之,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工作也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创新性和实效性。所以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和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兰萍,郭晓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浅析[J].青海民族学院报,1999,2.

[2]帕德丝.心灵导师(下册)[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

[3]姚利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

[4]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

[5]梁宝勇.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6]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

[7]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

[8]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

[9]樊富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3).

[10]李强,乐国安,张然等.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11]樊富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工作报告[R].2007-01-19.

上一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方案下一篇:立夏节气几月几号 立夏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