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审计材料(共9篇)
“小金库”是通过不正当、不合法渠道聚敛形成的帐外资金,由于大量收入游离于帐外,失去监管,损害了集体利益,减少了财政收入,是滋生铺张浪费和腐败的温床,而且其存在往往与经济犯罪联系紧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为什么国家明令禁止私设“小金库”,依然有人我行我素、明知故犯?笔者分析认为这与目前的办事潜规则不无关系。某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嘛,办事情要求人,得搞“感情投资”、单位财务被监督开支不能随心所欲,搞个“小金库”不受约束!还有领导认为,设“小金库”是为单位谋利益,取消了反倒给小集体带来损失,只要钱没装进个人腰包,花到哪儿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三是有的左攀右比,看有的单位“小金库”没有撤,自己也照设不误。四是某些财务人员业务不精,立场不稳。这都是造成“小金库”屡禁不止的原因。
对此,200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9]1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2009年首先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治理,事业单位中要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重点,然后再逐步扩展到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和审计署随后印发了《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并制定了《“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作为履行经济监督职责的审计机关,更要充份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成为这项清理工作的主要力量,鉴于目前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小金库”的隐蔽性,清理工作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笔者对多年审计工作中查处的“小金库”类型和审计方法进行了几点归纳。
一、各项其他收入、回扣不入帐型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在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报帐,每笔经费的开支均有层层审核方能过关,由于审批严格,就有单位将其他收入,如:补课费、培训费、房租收入、卖废品收入、资料回扣等收入,未按收支两条线缴入预算外帐户,由个别人掌管,成为“小金库”。对这类“小金库”的审计,可以从外围入手,通过走访调查进行核对。对于教育系统的补课费、培训费、资料回扣等收入是否存在“小金库”,可以通过帐面审计与走访学生、家长相结合进行深挖。
例如,我们在对某中学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有一笔通过现金的预算外收入,摘要栏记录的是:收资料返还款,会计分录为:借:现金7600元,贷:事业收入9600元。下附该校所购资料的总金额,按总金额的10%提取并返还款的说明,经询问会计人员,证实这实际是一笔资料回扣款。这让我们联想到近两年学校每年从外购进资料十几万元,若按10%的回扣计算每年均有一笔可观的回扣收入应在帐上反映,由此我们又对该校前三年的财务进行了审计,结果未发现相关收入。那么,这两年的资料回扣款哪里去了呢?经过仔细询问会计、出纳人员,他们均未收到过这两年的回扣款,此时他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前几年的回扣款是由校工会主席经办的,我们找到了工会主席了解此事,当我们再次追问前三年这两个是否有回扣款?回扣款是否入帐?交给谁了?该工会主席不耐烦的说:“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你们该去问校长!”。审计组长见此状,耐心地进行了说服教育工作,指出:“自查从宽,被查从严,配合审计是审计处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问题的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不是问题也不会冤枉你。”该工会主席听了这些话沉默不语,审计人员凭着职业的特有敏感,就认定“有戏”了。
果然,不到五分钟,该工会主席终于倒出了原委,前三年的回扣款是校长经办的,然后亲自交给了他,由他长期保管并进行支出,操作金额具体多少已记不清了,不过他有记录,在家放着。我们很快随他去他家取记录,所谓记录实际是一本流水帐,记帐很不规范,但记载很详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内容项目较多,经我们审计整理,查出该校前三年“小金库”高达12万元,共有二十一笔收入,其中:资料款回扣款1.5万元,三笔;校办厂创收款9.3万元,六笔;罚没款等收入1.2万元,十二笔;至审计之时,“小金库”余额款项所剩无几,经查证所有款项收支均由校长安排进行。
二、虚例支出,转移“小金库”
一般在进行审计时,对各项支出主要是审其真实性、合规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业务是否合理,取得的在始凭证是否合法不判断其是否真实。如果凭证合法,但业务不存在,即虚例支出,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例如在对某技术学校审计过程中,发现该校频繁发放监考费、课时费等费用,而且均有教师签字认领,审计人员对此产生了疑问,经测算,平均每星期一次大考,每天超课时近一小时,通过对学生和部分教师的走访,均认为并未达到上述程度,这说明,有一部分的费用不是真实的,审计人员将调查走访的结果呈现在财务人员面前时,她交待了是校领导安排多造费用,用虚假签名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19.73万元,其中,校长、会计、出纳私分3万元,其余用于校领导的各项开支,至审计日,还有
1.62万元余额。
在审计中还发现,部分单位虚例支出后,将套取的资金转移到其他关系单位,如多结就餐费,然后将各项费用拿到餐馆报,或取现金用。对于这类性质的“小金库”的查处较困难,因为大多数单位餐费支出都是领导一支笔,其他人员不了解内情,无从调查,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只有从制定严格预算制度,核定招待费,超支自付,从而控制其发生。
三、利用往来款项设置“小金库”
应收款,是大多数单位都有的业务,会计制度规定,超过三年未收回的应收款可以作为坏帐处理。有些单位钻制度的空子,对于已收回的欠款不入帐冲减应收款,而是截留于帐外,形成“小金库”,等三年一到,就可将此欠款做为坏帐处理。对此,可以通过向应收帐款对方单位发函证,核对欠款余额,就可以查清是否存在“小金库”。
审计中还发现,债权单位收回的欠款是由实物抵欠款的,债权单位在收回实物后,不冲减应收款、增加库存材料等,而是将实物变价不入帐,形成“小金库”。如笔者在对某电视台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某酒厂欠其广告费十多万,一直未付。经与酒厂函证,酒厂回函说明已于某年用所产高档酒抵其欠的广告费,并附电视台相关收据。有了有力证据后,电视台领导才如实交待,的确如此,但收回的酒未冲减欠款,一部分做为春节福利发放给台里的职工,另一部分做为礼品送相关领导和单位了。
四、利用单位有收费权利,随意放宽收费标准,从监管单位收取一定帐外资金设置“小金库”。有收费权、罚没处理权的行政事业单位,正常情况是应按国家规定收取相应费用,但由于收费或罚没标准有一个活动幅度,由单位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执行,就会造成某些单位在执行过程中与对方讨价还价,以回扣或赞助为由少罚少收或不收,得到的回扣或赞助不入帐,形面“小金库”。对这类“小金库”的审计,可以从帐面入手,对于收费或罚款不合标准的,或注明原因免收少罚的,要格外重视,不光要看原因是否成立,证明材料和手续是否齐全。还要实地了解对方是否真正符合应减免的情况,是否另外交别的款项。
五、固定资产清理不按正常程序,清理收入不入帐。
固定资产清理,是很多企业事业单位都存在的业务,正常处理办法是将清理费用、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将其残值收入做为固定资产清理收入。这残值收入就有可能成为“小金库”资金的来源。对此,在审计固定资产清理时,认真审查会计凭证,看帐面是否记录有清理收入,如果没有,可根据该项固定资产原值及使用年限和市场行情来推断,是否有残值,是否可以得到残值收入,同时也可从企业保管或工人处了解该固定资产的处置情况。从多年审计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原值较大的固定资产,在清理过程中都有残值变价收入,所以帐面没有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就很有可能存在“小金库”。
一、“小金库”形成的原因
1. 管理松散, 出现漏洞。
单位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使某些别有用心者轻而易举地截留上交款、收入不入账和虚报开支, 为设立“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 制度和规定不够严密, 这为企业私设“小金库”提供了空间。
2. 无视法纪, 欺上瞒下。
“小金库”的设立与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通常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些单位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往往打着“方便工作、为单位及职工谋福利”的旗号, 置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 钻政策的空子, 私设“小金库”。他们为了欺骗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群众, 将一些不合理的支出不在账上反映, 而列入“小金库”。
3. 缺乏监督, 处罚不力, 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有些财务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同流合污, 参与设立“小金库”。私设“小金库”的单位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销毁账目、凭据, 对此, 检查部门尚无有效的查处方法, 即使有线索, 也会因缺乏有力的证据而无法查实, 对违纪者难以进行有力的惩处。由于人情网、关系网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惩处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起不到震慑的作用。处罚力度不够是“小金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金库”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1.“小金库”审计的程序。
(1) 审前调查——事前审计。审前调查是制订审计方案的基础, 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程序。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可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状况, 初步确定审计重点, 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查处“小金库”提供线索, 并为日后确定责任提供依据。
(2) 实施审计———事中审计。 (1)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开展审计, 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控制是否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存在的重大错报。通过评审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从而找到“小金库”审计的切入点。 (2) 分析性复核。实施分析性复核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 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在实施分析性复核时, 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 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单位类型选择一些重要的指标, 并对其进行分析性复核, 检查这些指标是否都在正常区域内, 从而为发现“小金库”查找线索。
2.“小金库”审计的方法。
(1) 询问调查法。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等全部银行账户资料和单位账簿。结合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进行查询核对。二是当发现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实际存款数额有差异时, 应进一步分析并追查原因。如实际存款数大于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又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就可能存在“小金库”;如发现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存款账户, 就可能有账外资金。三是应特别注意以单位财务人员、法定代表人的名义或以其他人的名义开设的存款账户, 若其收支频繁、涉及金额较大, 也可能是公款私存的“小金库”。四是应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收入来源, 特别是要检查营业外收入等是否全部入账, 如果未入账, 则可能存在“小金库”。
(2) 函证法。仅审查被审计单位账目是很难发现“小金库”的, 一定要对有疑点的收支项目进行分类, 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追查其下属单位、被管理单位、被收费或罚款单位以及与其业务往来较多的单位。采取发函查询的方法, 通过对客户、债权人、债务人等发出信函的方式进行调查取证, 以检查其是否存在截留收入、回款不入账等行为。此外, 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业务单位直接获取私设“小金库”的有关证据。
(3) 实物盘点法。被审计单位为应付检查很可能事先做好准备, 导致检查失去有效性, 因此在进行实物盘点时要关注如下方面:一是现金盘点最好是采取突击方式, 如被审计单位库存现金存放部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应同时进行盘点;二是要清点出纳保管的所有现金、单据及存折, 主要检查有无可疑借条、领条、存折和钱物发放表等;三是当发现现金长短款或与账务无关的单据及存折时, 应查明原因, 找出业务往来频繁、交易金额较大的部门, 在盘点后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封库盘点;四是要查明资产盘盈、盘亏的原因, 看有无账外资产, 如果有, 应查明账外资产来源。
(4) 账户追查法。在开展审计之前, 首先应查实被审计单位在银行开户的情况。银行对账单是核查的重要依据, 应重点核查被审计单位自查上报的某一时点银行存款余额与对账单余额是否相符、大额现金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和完整、有无授权批准、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记录了恰当的会计期间等内容。其次, 将银行存款总账、银行存款明细账、银行存款发生额及余额表与年度决算报表之间进行账账、账表的核对, 从中查问题、找线索。如果存在漏报, 则说明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存在“小金库”。
(5) 票据抽查法。重点是对没有财政票据监制章的“自制自购”收入票据的核查, 审查中要看收入票据存根是否完整、已入账的收入票据号码是否缺失、存根总额与入账总额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问题, 则被审计单位设立账外账的可能性很大, 必要时应进行抽样核查, 这样便可发现收入不入账或不上缴、私设“小金库”、截留或坐支等问题。
(6) 费用支出审查法。一是对比分析近年来被检查 (稽核) 费用总额和结构变化情况, 分析变化的原因是否合理, 发现疑点时要顺藤摸瓜, 一查到底;二是对费用发票要逐一审查, 找出可疑发票, 如果在审查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接受其他单位提供的支出发票, 且该发票应该是财政部门监制的收款收据、税务部门监制的行业发票, 却开了国税、地税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 则可以反过来去审查提供发票的单位, 看收取的费用是否入账, 追查确认虚假支出是否进入“小金库”;三是重点检查大额费用的发生是否真实, 主要检查租赁费、资产修理费、会议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公杂费、电子设备运转费、营业外支出等。
(7) 信息积累法。注意对有关审查资料的搜集、存档与积累。如审查甲单位时, 发现乙单位向甲单位收取赞助费、信息费、押金等, 可以将乙单位收取赞助费、信息费、押金等记录保管好, 在下次需要审查乙单位时, 拿出来查看核对。
三、“小金库”的治理方法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小金库”问题主要采取的是清理检查的办法, 实际上这只能起到事后弥补的作用, 无法起到预防的作用。并且, 对于查出的“小金库”问题, 国家只是对相关单位给予行政处罚, 难以达到惩戒的目的, 也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私设“小金库”行为。因此笔者认为, 完善相关立法, 提高私设“小金库”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 才是杜绝“小金库”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仅仅是在规章制度中对“小金库”的治理作了规定, 而并未在法律中作出规定。为解决这种法律效力过低的问题, 应当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加以总结, 从而在《会计法》或《审计法》中作出系统、完整的规定, 提高“小金库”治理的相关规定的法律效力, 为治理“小金库”提供明确、具体、适当的法律依据。
2. 加强监督, 加大处罚力度。
一是建立举报机制, 扩大监督面。在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 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 加强单位内部员工之间的相互制衡。纪检监察部门应重视举报工作, 设立举报电话, 如《办法》规定: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 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 给予3%~5%的奖励, 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二是建立监督机制, 加强常态管理。聘任监察员, 由监察部门牵头,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参加,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 把对“小金库”的专项督察纳入效能监察的常态管理范畴, 形成多渠道的监督机制。三是严肃查处、严厉打击私设“小金库”行为。预防“小金库”的产生, 除了完善相关法规、尽量杜绝财务管理漏洞外, 还要对私设“小金库”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机制。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对发现的私设“小金库”行为, 不论是哪个单位、涉及到什么人, 都要对“小金库”的资产来源和走向一查到底。一旦发现问题, 对照有关法规严厉处罚有关责任人, 决不能重检查、轻处理。
3.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账外资金的存在无疑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沃土”。要从根本上消除账外资金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就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强化内部监督, 狠抓法制的落实和完善工作, 把监督关口前移, 在制度上保障单位负责人不犯错或少犯错;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积极推进实施会计委派制, 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治理, 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在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同时,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职代会的作用, 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检查机制, 使单位始终沿着法制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韦焕民.从源头治理企业“小金库”.政工研究动态, 2007;1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一、“小金库”的定义及危害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都是“小金库”。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这里的账簿必须是本单位的法定会计账簿,对于纳入关联企业或者下属单位的会计账簿,或者不纳入本单位法定的会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的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形成的资产均属“小金库”。
近年来,中央虽三令五申,却依然未能阻止“小金库”的扩张和蔓延。其原因有:一是受利益驱动。二是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对“小金库”的处罚还是相对偏轻,现有法规规定与实际操作多以收缴余额,或对单位进行罚款了事。收缴也好,罚款也罢,反正是国家或单位的钱,甚至触不到“小金库”设立者及责任人的痛处;今天收缴了,明天可以补充。因此,对“小金库”的治理,已到了不下重药,难以遏制的地步。
“小金库”现象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科学发展,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它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严重损害了党风和社会风气。长此以往将会危及国家政权稳定。
二、“小金库”的表现形式
尽管“小金库”列支的费用五花八门,但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权谋私,或者用于超标准发放干部职工奖金补贴及其他个人消费性开支,或者支付国家规定的正常财务支出所不允许的款项,甚至是贪污。“小金库”的资金通常有如下去向:一是以为职工谋福利、留住人才为借口乱发奖金、补贴。二是用于拉关系走后门进行请客送礼或为上级部门领导付账,名曰为公,实则为私,今天给人以方便就是图明日自己的便利。三是少数几个人私分。四是用于领导经手的用途不便公开或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三、如何审计“小金库”
“小金库”形式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终归要从资金进、出(收入、支出)两方面做文章。笔者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总结发现审计“小金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核对固定资产账,可以发现变卖单位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不入账问题。如1993年笔者在某人民银行进行财务收支审计。通过账表核对发现年末会计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较年初减少,与年末总账余额也不相符(账上未销)。经追查固定资产报废审批手续和变价收入时,该单位只是主动交代报废了一辆小车,未有任何报废审批手续。其变价收入两万余元存于单位打字员处。
2.分析销售数量和价格,采取内查外调,发现部分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问题。1998年在对某粮食局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延伸审计了粮食购销公司,我们发现销售价格偏低,与市场行情不符,存在少报单价,隐瞒收入行为,最后去几家单位外调,到进货单位核对原始销货发票,发现该公司在处理陈化粮过程中,大头小尾部分收入未入账而私设“小金库”20余万元,被全额收缴财政。
3.审查报销凭据,发现有关单位通过虚假列支套取资金,私存私放问题。2005年笔者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在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林业局为弥补单位经费不足,盯上了退耕还林专项资金。退耕还林离不了苗木购买,审计时我们发现有几笔进货票所进苗木数量大、单价高,于是定为审计重点,顺着资金流向追查,一直查到某银行储蓄所资金如何出账。发现该单位利用虚假苗木进货发票(票是真的,事是假的),四张假身份证(假扮苗木商)套取资金30余万元。2011年又查到该单位以报销外地会务费、笔记本电脑两套,审计的直接追问,是谁开会?啥子会?什么人参加?另外两台笔记本电脑为啥高达4.9万元?结果主动交待系套取专项资金十余万元,直接汇到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的账号上。
集体安排报虚假材料套取国家专项资金,备作他用。2008年上级审计机关在对某县民政局审计中发现该单位利用虚假名单、身份证套取低保资金几十万元,主要用于人情救济、请客送礼等开销,受到严肃处理。
4.在审计中注意线索,发现利用非正规收据收取服务费等收入不入账问题。2001年在某乡镇进行审计,发现镇机关账上白条列支清洁费,因非正式收据不可控,审计只有顺延收费单位查对,发现该款项没有入账,收款员贪污金额几千余元。
5.查看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发现闲置房屋租赁收入私存私放、或存入单位小账(如工会、下属股室等)问题。在审计中通过查看相关合同、查问相关人员经常发现中小学及相关单位的食堂承包收入不入账、或抵消单位的相关开支。
6.下拨小额专项资金到相关经济实体,报支相关费用。审计中多次发现多家鱼场等单位的钓鱼支出,都是在有关部门套出的资金中开销。
7.通过审计突击盘查库存,往往能发现资金进出不平衡而牵出“小金库”或不规范及非法的经济活动,甚至存在长期白条抵库,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盘库尤其要注意支大于收的不正常现象。
8.非常规性、违规业务形成的阴霾,往往是“小金库”的隐匿体。如金融机构为揽储而支付给相关单位的“贴水”,往往是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早期审计时有发现。当初社保资金管理不规范时,就查处过银行为揽储巨额社保资金而支付的“贴水”均是私存私放。
四、加强“小金库”审计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对当前设立“小金库”的情况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调整补充已有的相关法规,制定系统、有效、明确的专项治理法规,使对“小金库”的查处、处理有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要加大处罚力度,强调经济上重罚、媒体曝光和严惩责任人的一体化处理原则,让违规者付出高额成本、沉重代价。同时,对“小金库”问题,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及其领导者依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从事经济活动,从源头上遏制个别人滥用权力私设“小金库”的违规行为。
再次,严格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来源的透明度,严肃支出的合法性。清毁“小金库”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审计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免疫系统”功能。
(作者单位:都昌县审计局)
一、“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二、“小金库”的概念及认定标准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这次在借鉴以往“小金库”的定义,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
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强调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不能认定为“小金库”,只能按违反财政、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处理、处罚。
三、“小金库”的表现形式
一是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二是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三是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四是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 五是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六是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七是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从实际情况来看,“小金库”存在形态十分繁杂,具体来说:
(一)现金形态。基本特点是:金额相对于银行存款较小,支配权一般掌握在单位的个别部门或小部分利益团体手里,主要用于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额外的福利。表现为:一是收入不入账,保险柜直接存放现金。通常是利用非正规票据或自制票据,将收取的房租、管理费、废品变卖收入等不入账。二是采用虚列支出的方法,套取现金。三是虚报人数、工资额,将差额部分单独存放,形成小金库。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二)银行存款形态。银行存款形态的“小金库”,是当前小金库的主要形态,金额往往较大,主要由单位或部门支配,一般挂靠于二级单位或关联单位,部分甚至以个人存款形式存在。如:将收入存放在下属单位、协会、工会等账户;通过下属单位走账,将收入存放在帐外单独设立的账户等。
(三)有价证券形态。有价证券多为单位账外购买的国库券、债券、股票和购物卡等。这类形态的“小金库”可以说是在当前金融证券市场异常活跃的情况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的“小金库”。
(四)固定资产形态。多表现为设备、汽车、房屋等不在账面反映,为“小金库”的进一步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础,多与资产出租、处置收入不入账等相关。固定资产来源途径大致有两类:一是来源于行政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形成的账外资产;二是利用职权以应收不收或放松管制为交易手段,让相关单位购买车辆、楼房等大宗物品等,挂靠在外单位,在本单位不但不入账,就连账外账也没有,表面上可能表现为某种借用关系。
(五)股权和债权形态。这里的股权与债权主要是指单位或部门与关联单位之间股权、债权关系,不包括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这种股权、债权往往是以一种契约或协议的形式出现,甚至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其来源,可能是单位改制变迁过程中形成的股权、债权关系,没有在账上反映,形成账外“小金库”;也可能是以权利作为交换而形成的所谓“干股”,成为“小金库”。这种形式的“小金库”隐蔽性较强,只有经办人和单位(部门)领导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有的单位只有一人知道。
健全制度
扎实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南阳理工学院(2010年9月2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汇报××学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认真学习,思想认识到位
全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传达学习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学习,认识到了清理检查“小金库”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和防止腐败,规范财务收支活动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和保护干部的现实需要。我校领导提出,要对照“七种”表现形式和“六查六看”,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同时,通过校报、校园网、公开栏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上级相关政策,使每位师生尤其是教职工,了解这项工作的政策要求、时间要求,保证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
二、加强领导,工作责任到位
为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我校专门成立了学校专项检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财务副院长和纪委书记任组长,纪检监察、财务、党办、校办、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负责学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纪委监察处,具体负责落实专项治理工作。
三、督导检查,整改落实到位
学校专项检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市“小金库”治理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精心制订了《××学院“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方案狠抓落实,先后开展了自查自纠和校内检查工作。一是自查自纠。从2009年6月10日至20日。学校要求校内各单位对各类银行账户、票据、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清查。自查自纠结束后,各单位按规定上报了总结报告。同时,为使自查自纠工作全面、彻底、不留死角,我校严格落实监督举报制度,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形式,收集举报线索。二是校内重点检查。从2009年7初至7月底。在自查自纠阶段清查出问题的基础上,校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检查组,对校内各单位的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由校纪委副书记任检查组组长,纪委监察、财务处、党办、校办、审计处各抽调一名同志为成员,对全校相关院系、教务处、保卫处、图书馆、校医院等重点单位2007年以来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
通过校内各单位自查自纠和学校重点检查,发现少数单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销户不及时,个别单位在进行一些专项工作时经批准设有临时账户,工作任务结束时没有及时销户;报账不及时,个别单位因公借款,报账不及时,长期挂账;收入上交不及时,有些部门收缴的书费、学费、房租等收入,存在不及时上交的问题。
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学校专项检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认真梳理。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对应的整改措施:所有收费一律由财务处直接收取;对现有银行账户全面认真清理,该销户的坚决取消;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设立财务账目;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财务收支的单位一律纳入财务内部审计范围;严格执行教职工借款有关规定,对长期借款不还的,停止其所在单位的支出活动,并从工资中扣回借款。等等。
同时,校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还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各单位均能够依照整改要求,及时做出纠正,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四、巩固成果,制度建设到位
为确保“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我校紧密联系实际,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对照2009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不足,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了治理工作的成果。
一是针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完善了经费审批暂行规定、教职工暂借款管理办法、规范公务活动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财务规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依。
二是根据学校部门多、财务人员多、资金收支量大的情况,由校财务处牵头组织,对校内二级单位的财务人员和报账员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进一步提高了理财水平。
三是强化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对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加大审核力度,切实杜绝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一、设备和材料审计的目标
审查和评价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采购资料依据 的充分性与可靠性;采购环节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
内部审计师对设备和材料采购进行审计,应依据以下一些资料: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批准书;采购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专项合同书;采购、收发和保管等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等。
二、设备和材料采购审计等内容
1、设备和材料采购环节的审计
(1)设备和材料采购环节的审计
检查建设单位采购计划所订购的各种设备、材料是否符合已经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基本 建设计划;检查所拟定的采购地点是否合理;检查采购程序是否规范;检查采购的批准权与采购权等不相容职务分离及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
(2)设备和材料采购合同的审计
检查采购是否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择廉的原则来确定供应方;检查设备和材料的规格、品种、质量、数量、单价、包装方式、结算方式、运输方式、交货地点、期限、总价和违约责任等条款规定是否齐全;检查对新型设备、新材料的采购是否进行实地考察、资质审查、价格合理性分析及专利权真实性审查;检查采购合同与财务结算、计划、设计、施工、工程造价等各个环节衔接部位的管理情况,是否存在因脱节而造成的资产流失问题。
(3)设备和材料验收、入库、保管及维护制度的审计
检查购进设备和材料是否按合同签订的质量进行验收,是否有健全的验收、入库和保管制度,检查验收验收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检查验收合格的设备和材料是否全部入库,有无少收、漏收、错收一级涂改凭证等问题;检查设备和材料的存放、保管工作是否规范,安全保卫工作是否得力,保管措施是否有效。
(4)各项采购费用及会计核算的审计
检查贷款的支付是否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执行;检查代理采购中代理费用的计算和提取方法是否合理;检查有无任意提高采购费用和开支标准的问题;检查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检查会计科目设置是否合规及其是否满足管理需要;检查采购成本计算是否准确、合理。
2、设备和材料领用的审计
检查设备和材料领用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领用手续是否完备;检查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是否正确,有无擅自挪用、以次充好等问题。
3、其他相关业务的审计
(1)设备和材料出售的审计。及检查建设项目剩余或不适用的设备和材料以及肥料的销售情况。
(2)盘盈盘亏的审计。即检查盘点制度及执行情况、盘亏状况以及对盘点结果的处理措施。
三、设备和材料采购审计的方法
1)结算书:每项工程的结算书要求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竣工图部分,要求包括施工图、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记录、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等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合同价和变更合同价,变更合同价部分按资料和计算书顺序逐项以“宗”计算;第二部分由现场签证和其它有关费用组成,现场签证子目应按现场签证的时间先后排序,对项目内容一样但签证单号不一样的要求合并在一起计价。上述两部分不应有重复列项的内容,用电脑编制的结算书要求提供相应的拷贝磁盘。
2)工程量计算书:工程量计算书应由工程量汇总表和详细工程量计算式组成,工程量汇总表排列序号、工程结算书排列序号及详细工程量计算式排列序号三者顺序应一致。详细工程量计算式上应注明图号、轴线位置(土建、市政专业适用);工程量应有详细的计算表达式、小计和合计,小计和合计应注明它们的范围,施工图、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记录、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等部分的内容应在工程量计算式中一次计算。现场签证应注明签证单号,对项目内容一样但签证单号不一样的要求合并在一起计算,但必须反映出合并后的总数由哪些签证单的哪几笔数组成。用电脑编制的工程量计算式应提供相应的拷贝磁盘。
3)施工合同:包括甲方(指业主)与乙方(指施工单位)签定的承发包施工合同、经甲方确认的乙方与第三方签定的分包合同、各类补充合同、合同附件、合同协议书等,不仅要提供主体工程施工合同,而且要提供新增工程施工合同和变更工程施工合同,要求将上述合同文件列出总目录按顺序整理装订成册。
4)竣工图:用于结算的竣工图必须有施工单位竣工图专用章及其相关人员签字,同时要求有监理单位和项目部的审核人签字和单位盖章确认。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记录、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等内容均应反映在相应的竣工图上(具体如下:将变更或洽商内容简明扼要地标注在竣工图相应位置上,但必须注明标注的内容引自的具体位置,即由哪一本资料的哪一页哪一条而来)。对未在竣工图上反映的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记录等,其费用的增减,结算审核时不予调整。
5)竣工资料:这里所指的竣工资料是指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工程验收时所需的所有资料。具体包括开工报告、竣工报告、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证书、材料检验报告、产品质量合格证、经业主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安装工程的调试方案和调试记录等。竣工资料要求监理单位和发包人项目部负责人在确认表上盖章确认,以证明竣工资料上的相关内容(如使用材料的品牌等)与需审核工程的实际内容一致。整理装订成册的竣工资料需编制总目录,并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以便于查找。
6)图纸会审记录:要求按图纸会审的时间先后整理装订成册,然后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以便于竣工图图纸会审记录标注内容的查找,对同一部位在不
同时间的图纸会审记录必须以最后实施且完工的内容作为竣工图的标注内容。图纸会审记录须有各参加会审人员签字及会审单位盖章确认。
7)设计变更:要求按设计变更的时间先后整理装订成册,然后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以便于竣工图设计变更标注内容的查找,对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的设计变更必须以最后实施且完工的内容作为竣工图的标注内容。设计变更要求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及设计单位的盖章,同时要求有监理公司、咨询公司和项目部同意按相关的设计变更进行施工的签认意见和单位盖章确认。
8)工程洽商记录:要求根据工程洽商记录的时间先后整理装订成册,然后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以便于竣工图工程洽商记录标注内容的查找,对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的工程洽商记录必须以最后实施且完工的内容作为竣工图的标注内容。工程洽商记录要求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及设计单位的盖章,同时要求有监理公司、咨询公司和项目部相关人员的签字和单位盖章确认。
9)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要求根据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的时间先后整理装订成册,然后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只要求将涉及工程的内容标注在竣工图上,对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的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必须以最后实施且完工的内容作为竣工图的标注内容。监理工程师通知或业主施工指令要求有监理公司、咨询公司和项目部相关人员的签字和单位盖章确认。
10)会议纪要:指工程质量、安全、技术、经济等现场协调会会议纪要等。要求根据会议纪要的时间先后整理装订成册,然后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会议纪要只要求将涉及工程的内容标注在竣工图上。会议纪要要求有项目办盖章确认。
11)现场签证:要求根据现场签证的时间先后整理(安装工程要分专业)装订成册,然后在每一页的下方统一编号,现场签证要求有监理公司、咨询公司和项目部相关人员签字和单位盖章确认。
12)甲定乙供材料定价确认单:要求提供有建设、施工、审计三方签字盖章的定价确认单,方能作为结算计算依据,对每一份定价确认单必须有编号,分类归档成册;
13)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包括招标图纸、招标文件、招标答疑纪要、投标须知、问题澄清等。招标文件应整理装订成册,并编制总目录。
14)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包括技术标、经济标、投标承诺书、投标补充函、中标通知书。
2010.12.23
如何做好审计结果执行工作,提高执行效果,解决一些被审计单位屡审屡犯的状况,审计整改工作是重点和难点。搞好审计整改是确保审计监督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审计成果转化和运用的根本途径。整改的过程是工作提高、管理规范的过程,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各部门积极配合。政府的支持和部门的配合都能为审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对审计执法的支持力度,同时,各部门也要深刻理解审计执法对本部门长远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大力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从而为审计提供一个洁净、安全的外部环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谈得上提高审计的执行效果,实现审计的目标。
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机制建设是提高审计执行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对因审计质量或审计组其他原因,致使审计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完全执行到位,超出规定期限执行的或最终未能执行的,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审计建议不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无法采纳和整改的,扣减该审计项目考核得分,并取消其评选优秀审计项目资格。
三、避免审计结论简单化,审计意见要有宏观性和建设性。1
有的审计人员容易机械地将发现的问题与法规对照,然后下结论被审计单位违反了哪一条规定,而不顾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存在的历史的、社会客观的原因,被审计单位因此对审计结论往往不接受、不理解,进而影响问题的整改。因此,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评价和处理,结论不能简单化,应该本着规范各项财政管理,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宗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处理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的审计意见也要有宏观性和建设性,不能停留于对具体事项的评价与查处,而要把微观的经济事项放到宏观上、全局上去考察、判断,透过具体的事项,解剖本质,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查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使政府能迅速对问题进行处置,减少处理问题的难度和社会成本。只有这样的审计结果,才会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审计结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实行审计整改情况通告通报制度。审计部门要及时掌握和定期检查审计整改的情况,检查结果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及人大报告,对审计整改好的单位,总结经验,对整改不力的,通报批评,增强被审计单位落实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的外在制约力。坚持每年向县人大常委会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时通报披露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对一些较为敏感问题发审计建议书、向政府领导上报信息要情、不定期召开审计整改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在一定范
围会议上通告被审计单位落实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情况,从管理措施上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
五、构建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和纪检司法部门的联系,先后与纪委、监察、检察、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同作好整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移送,平时定期开会沟通,并在有关制度中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的好坏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内容;明确凡要求进行整改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并要将整改结果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给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部门和单位,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依纪依法进行查处,共同督促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对审计部门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代扣罚没款等事项,财政部门要及时扣缴和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对审计部门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决定或移送处理意见,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对审计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等,各主管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配合。二是聘请特约审计员和行风监督员检查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
六、深化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是法治国家追究公职人员责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行政制度。被审计单位是进行审计整改的责任单位,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对整改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更要
加大整改力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并要将整改结果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给审计部门。
一、应将审计质量管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1、做好审前准备是保证
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是认真研习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下达后,审计组要进行认真学习,吃透方案精神,明确任务目标,掌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审计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准确把握审计要点,设定符合项目要求的质量控制点,并根据审计组成员业务素质情况,将这些控制点分解到人,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扎实搞好审前调查。审前调查应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方案和上级要求实施。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全面实施审计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审前调查应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或业务经营范围、财务收支规模、银行账户、会计报表、执行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情况等。通过以上情况的调查,使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就为审计项目的实施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拟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创造了条件。
三是精心拟好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的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一份高质量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项目的行动指南。因此,审计前一定要科学地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分工、审计任务完成时间等,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更好地节约审计资源、保证审计质量等奠定良好基础。
2、取好审计证据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性材料,是反映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政法规行为的最真实、最直接、最能充分说明事实真相的直观载体。审计证据应包括文字记录、文字复印、影相资料、实物证据、视听资料等。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如果审计证据只是审计人员的一般文字描述,没有相应证据附件支持,收集的证据其证明力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谨细致,对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确认,以避免审计事项因证据不足,影响到审计质量,造成潜在的审计风险。
3、写好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充分体现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公文,是审计情况的书面反映,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在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审计组在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一定要严谨细致地对整个项目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严格按照《审计报告编审准则》的要求撰写审计报告,使形成的审计报告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处罚时,必须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宽严适度”的原则,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同时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恰当地提出审计评价意见,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改进建议。
4、搞好审计复核是审计质量控制的要害
审计复核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计复核工作做得越严谨越细致,发生审计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项目复核要严格按照《审计机关复核准则》的要求实施,积极实施三级复核。
一是审计实施阶段,由审计组长对审计现场收集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认真复核。主要复核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完整,在复核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内容不全的基础材料,审计组长应要求审计组成员及时予以补正,确保审计证明材料完整、充分、准确。
二是审计报告阶段,由业务负责人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复核。复核时主要审核审计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审计操作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实施审计,是否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审计报告所列的违反国家财政法规问题是否与审计证据相符,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运用的法律、法规是否准确,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是否符合实际等。在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后,审计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调整审计报告,提交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拿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三是审计终结阶段,由局专职复核机构的专职复核人员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等法律文书进行复核,主要看审计决定代拟稿是否与审计报告以及业务会议审定的内容相一致,重点对处理、处罚所适用的法
律法规的正确性和处罚的适当性进行严格复核,认真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
二、审计质量的提升需要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参与
审计质量的提高不是依靠一两位审计人员就能做到的,提高审计质量必须依靠全体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1、在观念上强化全体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提高审计质必须强化质量意识。一个审计项目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取决于实施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是否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否具有审计质量责任意识、审计质量风险意识,是否在正确的审计质量意识驱动下,按审计实施方案要求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规范操作。因此,我们全体审计工作者,在观念上,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审计质量观,在行动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警示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自觉地遵守审计操作规程,争创“人人讲质量、人人抓质量”的审计工作新局面。
二是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创新质量管理理念。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系列国民经济宏观政策的实施,国家投入的各种专项资金越来越多,监督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审计机关责无旁贷。因此,国家和人民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机关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全体审计人员应不断创新审计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方法的转型,用宏观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在行动上必须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
【小金库审计材料】推荐阅读:
“小金库”公示06-03
小金库发展01-24
小金库整治长效机制09-30
小金库承诺书10-04
“小金库”治理与防范10-04
机关小金库自查报告11-09
开展小金库专项整治01-10
小金库清理自查报告2011011-17
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报告12-18
小金库自查自纠报告参考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