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案例分析(精选13篇)
《月光曲》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都读过。贝多芬由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再分享下月光曲主要内容,不足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月光曲主要内容
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听见兄妹俩的对话,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感动,于是为兄妹俩弹奏了两曲,其后一首为著名的<< 月光曲>>,弹奏完后,就飞奔后客店把它记录了下来,就此<<月光曲>>诞生!
里面等待输液的病人还有很多未打上针, 外面排队登记的人又排成了一个小长龙。此时我忙着登记, 忙着解释, 已忙得汗流浃背, 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滴下来, 落在病人的病历上印成了一个个小梅花。我甚至连说话的力气也快没有了, 只能用一个个勉强的笑容同病人交流。我低着头, 突然一叠纸放在我的面前。我找了找, 没找到病历, 便问:“病历呢?”“不知道什么是病历。”一个沙哑的声音说。“姐姐, 包里还有一些纸。”一个孩童稚嫩的声音。“看了半天病, 都不知道什么是病历, 看什么病?”我低着头焦躁地说, 抬起头时, 却见面前一个小姑娘洁净白皙的脸上露出腼腆的微笑, 那微笑, 轻云一样, 清泉一样, 立即驱赶了我内心的烦躁。此时旁边的同事提醒我说:“你看他们一家人的眼睛。”我这时才恍然意识到, 他们的眼睛很特别, 虽大, 但缺少灵动———他们全是盲人。
我伸手拿来了他们的包, 在包里帮他们找到了病历, 得知这位盲姑娘是位肾病综合征患者。这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的治疗。我帮他们完成了一系列手续, 指引他们入座。此时, 小盲童手里紧握着一个手电筒引起我的好奇。“既然是盲人, 用得上手电筒吗?”我心里猜想着。“小弟弟, 你的手电筒有什么用处?”我好奇地问。“哥哥能看到一点东西, 哥哥用它照路, 带我们回家。”小男孩自豪地说。此时, 哥哥已经牵着妹妹还有弟弟的手, 慢慢移向输液大厅找到两个空座位, 先把妹妹安顿下来, 自己则抱着弟弟坐下来, 等待我们给妹妹输液。
此时, 输液大厅里人越来越多了, 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向盲人兄妹这边走来找座位, 盲人哥哥立即主动把座位让给了这位妇人, 自己带着弟弟站到了旁边, 照看妹妹输液。
“这个座位是我先找到的, 凭什么你坐了?”一位胖胖的中年男人咆哮着。旁边一位年轻女人则不甘示弱:“你又不输液, 凭什么占个位子?”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毫不退让, 最后开始推搡起来。胖男人一使劲把年轻女人一推, 年轻女人往后一踉跄, 与盲人弟弟一同摔到了地上。盲人弟弟的手电筒也摔到了地上, 滚了老远。我和同事赶紧去劝架, 拉起哭泣的盲人弟弟, 同时叫来了保安, 把两家吵架的人分别安抚。此时, 我看到盲姑娘脸上露出惊促不安的笑容, 哥哥则安慰妹妹:“没关系, 等掉完水, 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我把盲人弟弟拉到治疗室, 给他检查有没有伤到哪, 确认无碍后, 才送到他哥哥身边。突然弟弟哭起来, 我问:“怎么了?”“手电筒没有了, 哥哥怎么带我们回家?”弟弟哭着说。我转身看到手电筒滚到了一个角落里, 赶忙跑过去捡起来, 想递给弟弟, 却发现它摔坏了, 不知怎么安慰哭泣的弟弟。我发现盲人哥哥和妹妹却依旧还是微笑着说:“没关系, 我们会有办法回家的。”我突然想起自己有一盏护理部发的小提灯在柜子里收藏着呢, 就拿来送给他们吧。这盏灯, 虽然照不了多远, 但足以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小弟弟, 姐姐送给你一盏小提灯。”我微笑着递给小弟弟。小弟弟拿着灯, 抹了抹, 高兴得手舞足蹈。盲姑娘轻轻地笑了, 像一道淡淡的霞光从她嘴角上飘过去。
哥哥与我们简单道别后, 便提着灯, 牵着妹妹的手, 妹妹牵着弟弟的手, 慢慢离开输液大厅, 移向远处, 渐渐消失。
此时已接近深夜, 输液大厅渐渐安静下来。月亮越升越高, 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已经听不见了, 窗外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树叶和花上。月光照进窗子来, 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 显得格外清幽。半盲哥哥用他仅能看到的一点点光照亮了弟弟妹妹的生活成长的路, 深陷疾病的盲姑娘没有对世间一点抱怨, 却能露出最美最清澈的笑容。如果要说行路难, 我们的路又怎能与他们相比。他们看不到外面世界浮躁的环境, 却能用最纯净的心来感悟人间, 予人予己, 困难相助, 守护美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实在事物和联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月光曲》的意境、内容和曲调。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博大高尚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课件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介绍: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教师深沉地介绍引入课题。【意图:开课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为学生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中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为全文的学习,主题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二)聆听心声,寻找原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了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这个世界上大名鼎鼎,被称为"乐圣"的人,却走进了一间极其普通的茅屋,亲自为穷兄妹俩演奏,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最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A、聆听心声:(打出盲姑娘兄妹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对话,联系上下文,理解汇报。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盲姑娘兄妹俩的美好品质。】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学生畅谈。
【意图:这一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起思考,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在课文中去发现,从而为指导朗读也做了奠基。】
追问:你认为盲姑娘为什么要掩饰?(她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文中去发现然后汇报交流。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极其渴望听音乐会,但为了不给哥哥增加负担,她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么淳朴,多么善良呀!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重点指导朗读。
B、心灵互动(打出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学生发问并邀请同学解答,解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对话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来理解,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射,相信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而此时......
(三)入情入境,体会感情:
(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月光曲》)教师深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意图:教师在朗读时所配的音乐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能明显的听出曲调的变化,为学生的理解和朗读做了奠基。学生肯定会深深地陶醉其中,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榜样,学生的感情也就自然流露。】
同学们,这一切就在茅屋周围吗?(没有)这是他们在清幽的月光下,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所产生的联想。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用"--"画出实在的事物,用"﹏"画出产生的联想。
请大家读皮鞋匠、产生的联想,和同桌讨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音乐舒缓流畅;
(2)月亮升高,传过微云 音乐渐快渐强;
(3)月光照耀,风卷大浪 音乐激昂高亢。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从舒缓流畅到渐快渐强再到激昂高亢是《月光曲》的曲调;那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试着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意图:"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这一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感情,从而真正理解《月光曲》饱含的感情。】
作为音乐家,贝多芬将感情表达在乐曲中;作为学生,让我们大家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中吧!(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当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已经飞奔回客店,将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诞生了。
(四)写作指导:
同学们,刚才这段描写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怎么样呢?(不感人、少美感。)所以我们大家在写作时,不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更应该写出想到的,文章才能更丰富、深刻。
现在我们来听听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看看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图:这是个语文的练点,让学生听着音乐产生联想,将本文的写作特点渗透于教学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再次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苦人民的博大的胸怀。】
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关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五)布置作業: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并将自己听着乐曲产生的联想写下来。
第二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设计意图: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作业设计:
1.熟读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传奇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乐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音乐家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今天要和学生们共同走进的这个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人们借助这个传说表达了对音乐家贝多芬的喜爱与崇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首名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他的想象力丰富,还是因为当时他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这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由此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谱写出了《月光曲》。这个特定的环境,在课文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一步步描写出来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贝多芬情感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情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走进文本和音乐家一起亲历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会阅读的主动阅读者。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三、适度拓展,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让课外资源作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
为了设计这堂课,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还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是我读到了他的两段话——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作曲?
——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而第二句话则对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长淌口小学:江翠林
我上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上,重点学习皮鞋匠兄妹听到音乐产生的联想,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震撼力。我首先带着同学们听《月光曲》这首钢琴曲,然后想象你们听出什么?接着通过图片看哥哥脑海中的三幅画面。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画面,在交流中感觉到音乐的变化。再通过读去再现“月光下波涛澎湃的大海|”,学生也能在音乐、画面、读中去感觉这种音乐的美!最后,思考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体会中让学生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也体会到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很乐意去学,去读,去感悟!
当然,这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值得我反思的有:①对教材吃得不是很透。②不够镇定,碰到意外会慌乱。③白板操作不是很熟练。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 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 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 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的音律和画一般的意境为重点, 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 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流程
一、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 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 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 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 (1)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出示音乐课件 (2) :“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 朗读时, 要加快语速, 激昂有力。
(2) 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写了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既让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 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2) 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3) 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 千万不能牵强附会, 因文而影响意的表达。
(3) 师生互动, 读中感悟:师读 (实在事物) , 生读 (联想) ;男女生读, 分辨事物 (看得见, 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 与联想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 。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 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 理解和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 一天夜晚,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幽静:幽雅寂静, 心情悠闲, 或抬头望月, 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 就像平静的海面。)
(2) 断断续续 (时而中断) 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 怎么弹得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 是谁还不休息, 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 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 他向茅屋走去。
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 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 妹妹体贴哥哥, 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 不在意。” (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 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 体会人物情感。
(3) 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 可能会怎么想?
他可能会这样想:
(1) 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富人花钱如流水, 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
(2) 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
(3) 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 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 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 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 (1) “穷”———点一支蜡烛; (2) “多难, 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 又看到了穷兄妹俩艰难的情景, 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 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 贝多芬弹完第一曲, 盲姑娘 (1) 听得入了神; (2) 激动地说 (指导读这一句话, 解释“纯熟”) 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因为: (1) 这样纯熟的技艺, 这样深沉的感情, 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 (2) 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 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1) 啊, 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 却这样爱好音乐, 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 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 为达官贵人演奏, 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 不明我的心声!”
(2) 他像是找到了知音, 激动不已, 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 奔腾翻滚, 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这种情景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激动的心情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激情状态, 灵感顿生, 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 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 明月当空, 童话般的仙境中, 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万丈波澜, 面对此时此景, 他心潮起伏, 触景生情, 按起琴键来。
(2) 《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 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 乐曲弹奏完了, 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没有发觉, 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 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 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 他也激动万分。
(3) 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 贝多芬散步时, 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二、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三、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 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以《贝多芬回到客店》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 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要求: (1)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月光曲》这篇课文,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归纳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世界名曲《月光曲》的来历。2.板书:月光曲 二.深入感悟文章
1.贝多芬一共谈了几首曲子呀?他为什么要弹曲子给兄妹俩听呢?请你找出来?体会体会。@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
@ 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怎样弹,那有多好啊!”体会到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想听一听。女生读 @ 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 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体会到这是一个贫困家庭,家境不好。多好的哥哥呀。男生读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说说罢了。”体会到姑娘体谅哥哥,善解人意。虽渴望音乐,但是面这样的家庭,觉得不应该向哥哥提要求。多体贴的姑娘啊!女生读
课件出示 全班读
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听到这对兄
妹俩的谈话,这不正是他的服务对象吗?他要满足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的心愿。所以没有多想,推门进去弹了第一首曲子。
贝多芬弹得怎样呢?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呀?
@ 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课件出示,学生带着感情读。
4、听到姑娘的赞美,贝多芬没有回答,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呢? @ 贝多芬善弹琴,盲姑娘善听。@ 知音哪!
@贝多芬也很激动,这个盲姑娘竟是这样的爱音乐、懂音乐,知音乐,激发了他想再弹一曲的灵感。
5、第二曲弹得是什么曲子?你从那句话中知道的? 许多著名的创作都来自于作者的创作灵感,这灵感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呢,你能找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吗?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来,品读,课件展示,再读。
6、面对这对勤劳善良美丽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下了琴键,这时的他想到了什么,皮鞋匠兄妹俩看到了什么?找出来,读。
7,。这些都是想象的句子。想象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脑子里想到的另一事物,这种事物不在眼前,却又跟这个事物有联系。
不是凭空乱想,它也要合情合理。看到这清幽的月光听到了贝多芬的琴声兄妹俩的脑子产生了联想,出现了几幅画面呢。学生找出来,品读。课件展示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此时的音乐是舒缓的,优美的,美好的光明的是在赞美这对美丽善良的兄妹。)板书:舒缓
@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的轻纱似得微云。(此时的音乐是明快的。它仿佛在歌颂兄妹俩的勤劳的品质。)板书:明快
@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此时的音乐是高昂的、激烈的。仿佛是在为兄妹俩鸣不平。)板书:高昂
盲姑娘也看到了,看到了平静海面,看到了„„学生读 8.分辩了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帮助了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加上了想象内容就丰富多啦,情节就更加生动感人了。象这种带想象的文章我们学过,请学生说说。(山中访友、草虫村落、山雨)
9、以后我们写文章也可以加一些想象,这样不但让文章长一些,还能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丰富文章,生动感人呢。
穷兄妹:断断续续 听一听多好 多纯熟啊! 陶醉(联想与想象)
设计思考:除了常态的识字识词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欣赏”,就课而言,就是通过阅读联想和想象部分和欣赏乐曲,来体会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体会情感欣赏的审美方式;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表达思路,来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贝多芬与穷兄妹成为艺术知音的,同时学习作者以曲为轴,表现人物关系的方法。
本文教学的特点:概括——在概括的过程中读懂主要内容;从形式切入,在研究表达形式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方法。
就文章的表达方法的学习而言,我在这里主要采用了增删调改的方式,增删调改,其实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体会“增删掉改”之后与原文表达方式方法相比较,效果有啥不同,这是个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上下文实际就能得出结论的话题,必须建立起文本整体的联系,揣摩作者表达意图,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表达实际来体会,是一个综合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调动自己已有语言文字实践的实际来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自己思考,同时需要与班上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来进行自己观点的验证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要体会作者表达效果的独特性,学生感觉到了学习过程的挑战,挑战结束,学生内心挑战困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再加上对表达方法进行了赏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
本文的第二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如何成为知音”的行文思路的时候,只在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联系——文章各个部分内容是如何联系成为一个文章整体的,在这个过程中,再进一步体会联想与想象,与知音的关系,对表现知音的作用,这样,学生一方面学会了在整体的联系中读懂课文,而且学会了阅读中去抓联系的阅读智慧,提升了阅读能力。
说课:
一、教材特点:
一是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方式来欣赏艺术作品——体会在本文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很好的诠释了贝多芬《月光曲》的艺术内涵;而是作者是如何表现“贝多芬与穷兄妹”成为知音的——知曲——知情知人——知音;通过联想与想象来表现知音。
二、目标:
1、学习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感悟: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艺术作品。
三、思路:
1、读书,整体把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概括的过于笼统,提出联想与现象部分,认识联想与想象这部分,体会文章所写内容的主要特征——月光曲的主要内容,从而初步读懂课文。
2、认识联想与想象的不同点,体会不同的人是如何用不同方式来欣赏的。
3、研读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知音”这一主题的。
走近——走进——弹一曲,再谈一曲,想象与联想。
4、体会这一部分对表现知音所起的作用
5、并不十分在行的哥哥能够联想,并产生情感变化;盲姑娘,能够先想出乐曲表现的情景并为之动情。(研读写穷兄妹神态的词句)。讨论:不写行不行——用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写法在增强表达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关注词语的规范、准确使用, 更注重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在这节课开始, 张老师让学生复述《月光曲》的课文大意时, 学生说贝多芬听到“磕磕巴巴”的曲子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 张老师立即说用这个词形容曲子不恰当, 请用书中的词语来回答, 一位学生准确地帮他换成了“断断续续”。一位女生读成入场券“juàn”, 张老师立即让其他学生帮她纠正, 读成入场券“quàn”, 很好地防止了中段学生乱用、错用词语以及字词读音不准确的现象。另外, 通过张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者以前学过的词语来准确概括等, 可以看出张老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最后达到恰当运用的效果。
二、注意捕捉从课文中生成的词语, 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意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张老师问:“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知道书中兄妹对音乐的热爱是点明的, 那么热爱是感情非常炽热而深厚的意思, 四年级学生不一定理解那么深刻, 这时张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了生成词语“渴望”, 为热爱搭建了台阶, 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 让学生感受到盲姑娘由喜爱到渴望, 最终达到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张老师进一步抓住这个词, 让学生把“渴望”的感情带进文中读出来。这样,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 有层次地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评词, 从而达到评句, 使学生深深地读懂了贫穷而又热爱音乐的兄妹俩。
三、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盲姑娘没有看见贝多芬, 没有听见过贝多芬的演奏, 但盲姑娘为什么认定他是贝多芬, 通过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张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口说出了“纯熟”, 张老师立即追问“纯熟”什么意思 , 让学生快查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后说:“就是很熟练的意思。”张老师接着调动学生的积累, 联系上下文, 使学生知道贝多芬钢琴弹得很熟练, 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张老师又问“大音乐家, 琴技高不算什么, 盲姑娘还通过哪些词认定他是贝多芬?”学生答:“感情多深哪!中的‘多深’”。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的原因。这时, 盲姑娘和贝多芬的相互理解, 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可用“知音”一个词概括。
四、运用对比, 领悟词语表达的画面
张老师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 有两个乐章, 第一个是怎样的海面, 用书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学生答:“微波粼粼”。张老师又问:“谁来告诉大家, 第一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 第二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代表说:“第一个是舒缓, 第二个是激昂”。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扣住这两个词语表达的语气, 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 学生眼前仿佛展现出大风、巨浪的海面和微波粼粼的海面。
五、引导学生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探寻人物的心理
张老师问“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听到了幽静, 那么幽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幽雅安静。”“贝多芬在这样幽雅安静的环境中, 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他的心情?”学生代表说出了“悠闲”“愉快”。张老师又追问:“还有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学生代表回答:“驻足倾听、断断续续。”在此基础上, 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贝多芬当时的心理, 也为下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奠定了基础。
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张老师问学生:“贝多芬在窗外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贫穷。”张老师立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贫穷,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从外部环境来说 , 例如低矮的茅屋, 一架旧钢琴;有的同学从兄妹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话“入场券太贵了”来理解贫穷。在此基础上, 张老师再让学生通过朗读, 读出了兄妹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之下他们之间的体贴, 兄妹对音乐的热爱。学生也知道了这对穷兄妹不仅有高雅的情趣, 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为下文贝多芬为他们创作《月光曲》打下了情感基础, 也使学生由一个词扩展到一句话、一段话, 直至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体现了课标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了课文主旨
这节课一开始, 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下“听”“弹”“又弹”“记”字词, 一下子很好地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轻松”“贫穷”“体贴”“热爱”“同情”“知音”“打动”这些词语, 一下子扣住了课文的关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DD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DD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题联想,启动情感——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交流感悟——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3)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
三、潜心会文,品读感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有声琅读)
(2)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C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板书:舒缓——有力——激荡)
四、课后质疑——衍生课外学习
仿写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太阳正从晨曦中升起来。一望无际的地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金光。太阳越升越高,穿过一层一层浓浓的乌云。忽然,地面上飞起了一只大雁,盘旋了几圈。被太阳照得金光的羽毛,一闪一闪朝着远方翱翔同学门看看老师,太阳正照在她那秀美的脸上,照着她睁不开眼睛,她肯定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日出,在太阳照耀下的展翅翱翔的大雁。
【《月光曲》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月光曲课程教学反思10-01
月光曲的阅读答案07-20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10-23
月光曲的教学教案12-04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06-14
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10-12
月光曲第二课教案11-24
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09-25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说课稿12-03
触摸月光作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