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论文范文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研究论文范文(通用6篇)

高中研究论文范文 篇1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杨帆

课题核心组成员:梁杰、韦敏、周旭、顾正海、丁权 研究周期:2006年至2010年 结题时间:2010年12月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语文体悟教学简论》,杨帆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2)《语文教学随想》,梁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3)杨帆:《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体悟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

自2005年我省实施新课标之后,为了给新课改进一步指明方向,保证新课改的稳步推进,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特地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和选修各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等提出具体的解说和指导。仔细阅读这本薄薄的《要求》后,我注意到,仅仅在对必修的五个模块的解说中,“体验”一词就出现了24次,“感悟”出现了11次,与之相近的“体会”出现了12次,“感受”出现了16次,“领悟”出现了5次。这些词语的密集出现无疑在呼唤着我们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于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呼之欲出,这就是体悟教学。如何开展体悟教学,当时没有理论指导,更没有实践借鉴,于是,我申报了《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2.研究体悟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技巧总结,轻过程感悟;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考试指挥棒”成了教学的航道上唯一的“航标”。这些严重制约着语文教改的施行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初步建构语文体悟教学理论体系,探讨语文课堂体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积极建构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体验、感悟等主体活动为基础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师生平等、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尊重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2.研究内容

(1)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价值的研究。(2)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3)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心理学研究。(4)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方法、途径及其案例的研究。(5)构建中学语文体悟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1.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购买跟体悟有关的相关书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现状、成果,研究我校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和制约质量提升的根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它山之石,提出我校实施课堂体悟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3.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论坛,继续进行体悟教学理论探索,并在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悟教学的初步实践,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和研讨课,归纳总结体悟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和技巧,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召开体悟教学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示范课,总结我校体悟教学的成功和不足,明确下一阶段体悟教学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方法。

5.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继续对体悟教学进行研究,继续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研讨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富有成效的课堂体悟教学操作模式,并向全县、全市辐射,扩大体悟教学的影响。

6.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总结整理体悟教学研究成果,编辑体悟教学成功案例,撰写研究报告,撰写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申请结题。

(四)研究的基本策略(1)调查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实践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阅读相关书籍,夯实理论基础。语文体悟教学是个新生的概念,为了深入理解、掌握体悟教学的理念、内涵和操作方法,我们购买了大量跟“体悟”有关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在不断的阅读中,基本理清了古今中外体悟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体悟教学发端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也是体悟教学的创始者。孔子儒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是“礼”和“仁”。其中“礼”指社会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范,集中体现在由孔子删定并作为孔门私学教学内容的《六书》之中。“仁”是对“礼”的超越和升华,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仁”以“礼”为基础,孔子主张通过“思”与“行”实现知“礼”到悟“道”的飞跃。“思”就是凭借所掌握的丰富的知识材料进行有效的思考,在归纳、综合形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领会、参悟统贯其中的仁道,实现由博返约。“行”包括两个不同水平的层面:首先是遵礼而行礼,在践行的过程中体认各种形式的礼的关系和价值,进而切身领悟礼背后不可言传的道。就这样,孔子以自己修身成仁的经验为基础,选择了践行“礼”而体悟“仁”的教育策略,从而形成了由注重逻辑关系的学、思到注重直觉思维的践悟的体悟教学范式。

追溯国外体悟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体悟教学的创始人。他的“产婆术”“师生问答教学法”都是原始的体悟教学思想的萌芽。其后,杜威、布鲁纳、奥苏泊尔、皮亚杰、姚斯、伊塞尔、狄尔泰、伽达默尔等都从不同方面对体悟教学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延伸,逐渐形成了颇具体系的国外体悟教学理念。

近几年,课题组成员先后阅读了近百本教育理论著作,基本上对与体悟教学有关的文献通读一遍。通过对国内外体悟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逐步形成了对体悟教学比较详细、丰富的了解,出版了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填补了国内对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为其他人或学科认识、研究体悟教学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参考材料。

(二)总结体悟方法,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是课堂,脱离了课堂,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把着力点放在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体悟教学,课题组通过反复磨课,先后总结出了“利用活动,内化情感”“ 咬文嚼字,体味内蕴”“联想场景,化虚为实”“利用背景,深化理解”“结合经历,走进意境”“感情诵读,品味共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列举事例,深化解读”“拓展资料,协助理解”“转换身份,走入文本”“发挥想象,融入意境”“利用比较,深化理解”“仿写扩展,加深体会”“插入故事,协助理解”“妙用幽默,彰显韵味”等15种体悟教学方法,积累了大量体悟教学案例。通过实践,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不断浓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加深,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2006年至2010年,主持人杨帆任教两个实验班语文,两个班级在历次期中、期末统考和高考中,成绩一直遥居同轨班级前列,受到了校领导和班级同学的高度赞誉。

(三)扩展研究成果,辐射研究经验。在做好自身研究工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不断对外介绍体悟教学研究成果,扩大体悟教学研究的影响。2006年主持人杨帆在灌南县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作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008年,应连云港市教科所邀请,在全市第八期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上,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情况和经验,2009年在全市课题主持人培训班上介绍研究心得体会。2008年杨帆在全县开设观摩研究课《人是能思想的苇草》,2010年在全市开设研究公开课《我有一个梦想》,2011年5月参加全省和谐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展评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梁杰老师出版了专著《语文教育随想》,2006年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2010年应邀在全国“语文报杯”“中学名师大讲堂”中面向全国执教《汪大娘》,收到了全国语文名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些都大大拓展了课题研究的影响,也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四、课题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

1.体悟教学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阅读在本质上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内在的动态的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

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中,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领会、感悟,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体悟,就没有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达到对文本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悟为支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作品中感受、体验、理解、发现,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文本再美、再有内涵,那只属于文本本身;教师讲授得再精彩、再透彻,这些理解也只属于教师自己。学生亲身体悟的多少,就是学生阅读活动中获得的多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的学习体会一样:“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大量的对于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我的风格。”([美]维纳·艾莉.《知识的进化》[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86.)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体悟的效率,就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体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江苏省教研室.《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怎么引导“对话”?怎么引导“碰撞”、“交流”?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距离,一味地“传递”、“输送”只能是无视这些距离,而不可能跨越这些距离。要想使学生突破距离,更便捷、有效地进入文本,需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桥梁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经验,促使学生亲历体会,激发学生领会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激起自主感知、探究的热情,自觉走进文本之中,感受心悟,与文本共鸣共振,继而与文本、老师、同学实现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形成多维的深层次、高质量、有效性的“对话”,使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阅读教学中只有经常训练学生亲身体悟,培养其体悟阅读的习惯,才能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才能使文本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心灵共鸣共振,在阅读中产生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产生出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的“个人意义”。而只有产生“个人意义”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阅读。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如果只是知道这是一篇演讲词,懂得了文体特点,懂得了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等等,这仅仅是一种认知、接受,所掌握的全部东西仍然只是外在于学生的系统,这些与学生的内在无关,更与学生的灵魂无关,与学生的生命无关。只有当文本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引发了阅读主体的主动观照、自主思考,引起了主体心灵的震动、情感的涟漪,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的悟解,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情意态度,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阅读。

3.体悟教学有利于积极推进人文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但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拓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要求方面更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人文渗透。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叶圣陶)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指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领悟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在感受、体验、揣摩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感知作者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感悟作品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特别重视人文性教育,所选的众多篇目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仅凭老师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仅凭师生的传输记诵是无法实现的。这给语文体悟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为情感只有用情感才能唤醒,心灵只有用心灵才能震动。没有自身体验,就内化不了真情实感;没有切身感悟,也就形不成稳定的情意结构。只有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悟,才能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和情感深处,与文本和情感交融,既完成对文本富有个人意义的创造,也完成自我精神的雕塑和对生命意义的建构,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初衷,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4.体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毋庸讳言,今天的时代,正成为一个视觉(眼球)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一个动漫的时代,一个趣味日趋平面化和浅薄化的时代。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少人把自己的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这样情况下,语文课更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高雅,走向崇高的重任,雕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在新的文化、经济背景下,有两种语文素质尤为重要:一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若要求得独立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二是语文创新意识和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种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阅读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记忆课、训练课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那种把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发展,化解成为一切为了应试的做法,必然阻断学生的创新之路。

开展体悟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多重对话中触发心中的情感,完成审美的体验,使学生感知力得以敏锐、情感力得以丰富、理解力得以深化,易于使他们的感性与理性走向和谐。例如,裴吉安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斑羚飞渡》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感悟,有的学生震撼于动物为种族的延续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有的感动于年老一代对年幼一代的保护与所作的牺牲,有的感叹于动物的智慧,有的有感于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听了同学们的见解后,还有的学生在震撼之余更从理性出发,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指出故事的虚假性,并分析了“虚假性”基础上所生发出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这一独特见解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老师便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故事的寓意,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学生感悟到这个故事实则是在关注:人类在灾难当头时应如何作出生命的抉择,对于不同的抉择又应如何看待。(裴吉安.《斑羚飞渡》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2006年5月16日)这一深层的体验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又强化了感性,精神境界得到了共同提高。因此,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丰富,体验到生命的魅力及生命个体发现的快乐,便会在“先验理性”的指导下按美的规律去探索“真”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审美的人”。经过长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不会再是“残缺化”的人,而是成为感性与理性共同丰富、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当然,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给语文教学设置“育人”这样的重担,不错,语文固然姓“语”,语文三维目标当中最为核心的目标固然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但是谁都无法否认语文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独特、无法取代的影响作用。最近,语文界对语文课“人文性”过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申讨,但我认为,语文教学绝不应该拒绝“人文”,只是我们不能为了“人文”而“人文”,好像不“人文”就不是新课改。我们应该依据文本特点,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偏重于“工具性”,或偏重于“人文性”,总之,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以准确解读文本,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效益为准则,而绝不能谈人文则色变,就要一棍子打死。

5.体悟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教学放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须符合培养新时代个人主体性的要求。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需要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创造性和责任感的个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从根本上忽视和压抑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目标化的客观教学过程,必将践踏学生的个性、自由、责任。只有培养学生体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述、善于思考等良好品质。

体悟学习并不反对和排斥知识、技能的学习,但反对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过程去询问、探究、发现,在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指导再精妙也不能取代学生自身的体悟,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必定是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悟中才能得以成长。

总之,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阅读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体验,去制约学生的头脑。

6.体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长期引导学生体悟,能使学生把阅读真正当做自己的事,摆脱被动的引导、驱使,切实培养起自主阅读、思考、品味的习惯,增强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不管怎么培养、激发,其本质仍然是老师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学生还是被迫的,所以这种主动性一直很难形成。而体悟式阅读交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突出主体的充分参与,强调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后的自信和喜悦,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魅力和价值,进而逐渐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一种向往,一种享受。这种发自内在需求的主动性、自发性、积极性正是新课标所极力追求的,也是一切学科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相继荣获连云港市“十一五”课题成果评比“特别奖”、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课题主持人杨帆荣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主持人等荣誉称号。课题组成员刘广标等被评为连云

港市“333”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梁杰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1.出版了课题研究专著。紧扣课题研究内容的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2011年4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2.发表了一系列体悟教学论文。其中主持人杨帆发表的论文有:《<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商榷两则》(《中学语文教学》2011.8)、《“槁暴”辨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6)、《文本分析要紧扣那些细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语文天地》2008年12期)等等。

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0余篇。

3.积累了一批体悟教学成功案例。包括《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奥林匹克精神》、《清塘荷韵》、《生命的意义》《汪大娘》《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案例都在市、县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展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影响

本课题研究填补了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围绕体悟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的不多,目前已知的只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华龙老师。而本人围绕“体悟教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教育书籍,形成了自己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大大丰富了体悟教学的研究领域、广度和深度,给语文教学和其他研究者以较强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高中研究论文范文 篇2

一、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

在对高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 写作能力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英语写作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 却不能写出完整正确规范的句子, 这需要引起英语教师的思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缺乏过程性写作训练, 以及学生英语写作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是高中英语写作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并结合所做的理论研究, 笔者发现高考范文可以作为一种比较规范的写作文本, 在词汇、句型、语篇三个方面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丰富有效的经验, 对于改变英语写作教学“吃力不讨好”的现状,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高考范文的意义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高考范文的最终目的, 是充分利用高考书面表达的优秀范文, 使学生大脑中输入的英文信息的质与量得到提高, 语言输入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这一教学法的运用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首先, 分析范文能有效地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范文分析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感, 焦虑感, 帮助学生揭开书面表达的“神秘面纱”, 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信心, 而且可以为学生的英文写作实现从控制性写作到创造性写作的飞跃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其次, 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在范文形式上得到充分体现, 在体裁特征、语篇衔接、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文章体裁多样化, 类型齐全, 如演讲、故事、辩论等, 交际目的不同, 产生不同的篇章不同, 形成的体裁也不同, 而所用体裁的特点在范文中能够得到形象生动的体现。篇章的主要特征是连贯性, 通过范文分析, 建立语篇连贯的各种衔接手段就比较熟悉, 写作过程中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 语言生成的速度就会加快, 写作自信心也会增强。

三、高考范文指导下的写作教学

由于高考的写作命题都是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的, 因此很多范文都浅显易懂, 又不失深度及精彩。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和欣赏其结构、高级词汇和句式, 等, 让学生自己感受如何写, 通过对比与反思获得更多收获。通过让学生欣赏、分析高考范文, 不仅对学生在词汇、句型、篇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而且通过对范文和高考评分标准之间的对比,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高考写作要求, 为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归纳总结的高考范文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方法:

1. 范文指导下的词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一个毛病, 就是词汇运用与所学词汇量不成正比, 这就造成一种严重的后果, 写作时无法顺利表达。首先, 教师可以从高考范文中提取高频词汇, 经过整理为学生建立一张方便实用的写作词汇表。其次, 利用课本加强对所学词汇的拓展, 为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作文训练夯实基础。多以翻译、造句等形式把词汇表中的词再现。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词语的语境和句子结构应用形成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避免学生孤立地记忆单词。

2. 范文指导下的句子教学:

首先, 五种基本句型要求学生牢牢记住, 熟练掌握, 这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会有很大帮助。其次, 学习一些基本的简单复合句, 如状语从句、定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在加强训练基本句型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正确、恰当、熟练运用复合句的能力, 一些较复杂的语法结构要鼓励学生多尝试, 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此外, 针对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 例如“行文连贯”“有效采用不同连接手段”等要求, 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连接词, 例如恰当地使用一些过渡性词语, 会增强文章说服力, 使文章结构严密, 更具感染力。常见的过渡词:

(1) 表并列:besides, in addition, what is more, moreover...

(2) 表转折:however, nevertheless

(3) 表原因:because of, thanks to, owing to...

(4) 表结果:thus, therefore, as a result…

(5) 表列举:namely,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hat is to say…

(6) 表结论:to conclude, in a word, in brief

3. 范文指导下的语篇教学: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语法而不是语篇, 即比较侧重句子结构, 对语篇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写出的篇章语病较多, 结构不严谨, 语言乏味, 连贯性不强。在完成基本功训练的前提下, 为了促使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务必多加强语篇的训练。

与传统的写作教学法相比, 运用高考范文指导下的过程写作教学法, 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成绩得到提高。通过高考范文输入, 学生对如何表达地道的英语的关注意识和敏感度增强了, 注意到了写作输出与自己的语言输入之间的不同, 另外, 通过加强对写作训练, 学生的语篇构建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提高了整体写作水平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自信心,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论文范文 篇3

近年来,语文教材变化较大,涌现出许多版本。自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编写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最终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有五部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鲁人版、粤教版。其中使用版本最多的仍旧是人教版教科书,地方版本以苏教版为主。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范文系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有79篇范文。其中古诗文39篇,约占课文总数的49%;现代诗歌4篇,约占课文总数的5%;现代散文6篇,约占课文总数的8%;中外小说戏曲和话剧9篇,约占课文总数的11%;各种实用类文章21篇,约占课文总数的27%;带有星号的自读文章有23篇,约占课文总数的29%。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选文具有如下特点:

一、结构合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课程重在掌握课程结构,他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1]”而掌握课程结构,就是要理解构成课程知识系统诸多要素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也就是一门课程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此来看,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掌握教材结构的安排,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改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布鲁纳还指出,为了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法上应该运用发现法,要重视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由浅到深的编排序列进行自我发现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对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强调求知是主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教科书的编写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科知识结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采用螺旋式序列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改旧版本每个单元范文体裁驳杂的面貌,而是每个单元的范文体裁都相同,总体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形态。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知识点分布在各篇文章当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例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是现代新诗,该单元有三课共四首诗歌,第一首较为短小且容易理解,其他三篇的篇幅依次变长,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刚入高中的学生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第二单元主要是古代文言叙事散文,共三篇范文,第一篇依然是短小精悍的范文,其他两篇的篇幅的长度和难度都逐渐增加;第三单元主要是现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共有三篇文章,写人记事散文的各个知识点散布在这些文章中。知识点融汇在几篇文章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复习和迁移;第四单元主要是现代新闻和报告文学,同样也体现了上述的编排规则。这四个单元的范文包括现代诗歌、文言散文、现代写人记事散文和实用类范文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必修二至五的教材在此基础上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以此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2]。同一单元,同一个知识主题,同一个图式。多篇在语言、结构或内容方面相似的典型例文被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学习者作为图式学习的例子,自己发现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也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一选择的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诗歌、小说、短小精悍的优美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高一新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他们适应高中生活,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二、适应发展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来看,语文教科书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最近发展区”,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努力编写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科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范文和其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是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设定的,既承接初中语文知识,又有所提升,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修二是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设定的,以此类推每册课本的编制都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到最后达到整个高中阶段所要学习的总目标。这样的范文安排和知识结构排列,使学生跳一下才能够得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古诗文占整个高中阶段范文将近一半的篇数,可见古诗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从诗歌方面来看,必修一选择了一首毛泽东的词和三首现代诗歌,用这些高中新生易于理解的范文把诗歌引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选择了7篇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古诗。必修三按照螺旋上升的形式,选择了7篇高难度的、经典的律诗,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诗歌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种选文的安排符合学习者循序渐进展开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成功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三、便于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选择范文的出发点,创设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范文系统[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范文在单元的安排上很有特色,每个单元都有一篇或者是两篇自读课文,一般这些课文都分布在单元的最后一篇或者是两篇(有的一篇文章包含两篇范文)。这给学习者创造了充分的自学条件。例如,必修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共三篇文章,第一篇《荷塘月色》和第二篇《故都的秋》是精读课文,第三篇《囚绿记》是自读课文。学生在精读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掌握了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拥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第三篇文章,用已经掌握的认知结构来建构其文本意义。不仅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加深对写景状物散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释:

[1][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第39页。

[2]何更生,金艳艳:《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三》,学语文,2006年,第一期。

[4]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之比较》,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5月。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更生,林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一[J].学语文,2005,(5).

[3]何更生,方婉莹.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二[J].学语文,2005,(4).

[4]何更生,金艳艳.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三[J].学语文,2006,(1).

[5]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于淼.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选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高中课改心得(范文) 篇4

9月的大连海鲜刚刚上市,出于好奇的我品尝了一些。第二天肠胃就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于是我就想,这次的培训似乎和这次短暂的尝试有些相似。课程改革确实使大连的几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提升了许多。那么他们的教学模式能否直接复制到我们的学校呢?不假思索的复制是否会引起学校的肠胃不适呢?所以我要谈的就是:我们的课改——敢问路在何方。

众所周知,从之前的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学到人大附中,再从黄岗神话到现在的河北衡水中学,一个个所谓的超级中学逐渐映入大家的眼中,这些中学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盛产高考状元和高分。于是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就成了各个学校争相研究的课题。而教学成绩是由学生的考试分数或高考分数来体现的。也就是说与其研究让教师如何教倒不如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因为好学生从来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我们都说教无定法,可是教一定要得法。因为学生的学法取决于教师的教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课改的设计:

一、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因为假想会出现的问题而放弃,问题在实行的过程中会逐步解决。

08年到14年课改在新疆也有6年了,相比大连来说我们的改变小了一些,我们的创意太过保守。这次培训的确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的灵感。在更大程度上坚定了我们的决心!课改最核心的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改之前最有必要的工作就是扭转教师的观念。我们要在最大的程度上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就成了我们在课改道路上的第一个绊脚石,当然也是最大的一块。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小鸡吃米带给我们的启发

众所周知小鸡最爱的食物是大米,如果我们用手抓住它,把它放进米缸,用手指按住它的头,试问小鸡还会吃米吗?她只会奋力挣扎、拼命抬头、拒绝吃米。这时如果我们将手放开呢?它会哆嗦一下身体,张张翅膀,然后愉快的进食。虽然它会到处乱跑,但这并不妨碍它汲取米粒。这就是课改前后我们的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他们所吸收的知识有可能会更多。我们在讲新课时、在讲习题时,不妨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讲解。遇到难点不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叫代表发言,学生之间可以补充、可以反驳、也可以提出疑问、更可以答疑和争辩。也许有老师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吗?是的,前期可能不行,后期会带给我们惊喜。这也是我在第二点需要讲的。

2、轻教学进度、重学习能力的提升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给他一条鱼不如教他捕鱼的方法,不如授人与欲,不如激发他学习的欲望,不如授人与娱,不如让他欢快的毫无戒备的进入学习状态。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是教出来的,当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没人可以教他了,这时比拼的就是个人学习的能力和状态。这也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的区别。我们现在的教师总是纠结于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并且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课讲完了,任务就完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这一点上说,你讲完课了,学生没接受,那教学任务不也没完成吗。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要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体现。也许在前期我们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比如学生不配合、学生不参与、学生表达不清楚等等。其实学生学习不主动,并不是课改之后才有的,老式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以前是教师讲、学生听,谁学谁没学,你根本看不出来。而新课堂更注重学生活动,他能让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来。所谓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就是新课堂最大的好处。老课堂是眼不见心静,新课堂注重暴露、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也许在前期我们会比较困难、会举步维艰,但将来一定会后来居上。高考三年一盘棋,高三面临高考、高二为了高考、高一准备高考。那就让我们的准备更充分些吧!

3、改变教学模式、让更多的毕业生先怀念课堂再想念恩师。

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已经毕业的学生会回来看望我们。那么有多少学生会在看我们的同时还会上我们的课呢?有经常怀念高中课堂的毕业生吗?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这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没有让他们心向往之。我们的课堂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新课改理念下的小组授课模式是这样的:全班学生每6——8人为一组,组内学生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尽量平均。每组要有组织建设、小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人有事做。要有目标、公约、组名、组徽、口号等。分完后要让任课教师知道,便于课堂讨论。很多老师教不会的问题,在组内学生之间可以教会。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模式,具体的情况还要因人而异。

二、优秀的人总会有一个特长而异于常人。

三百多分的学生可以被211和985院校录取,五百分左右的学生可以上北大或清华。大连的普通高中又一次震撼了我。在参观了几所普通高中后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许多所学校都有一支本校的男子舞蹈队。经过介绍我才明白,各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都会特招一些有特殊才艺的学生,而非常专业的会跳舞的男生更是稀缺。所以只要上了一本线就有可能被北大或清华录取。而其他有名的一本院校门槛更低,只要够一本线的65%就可以录取。大连普通高中的理念非常清晰,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一所高中学校的男子舞蹈队非常的专业,在各大赛事上屡获大奖。成了各所高校争相录取的对象。所以培养一个特长,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然培养学生的特长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多的是家长的因素。

三、没有完美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范文) 篇5

2010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Ⅱ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讲授完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04年9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班级风采高中作文范文 篇6

春、夏、秋、冬,别看他们全部都归属于四季,却都有各自的风采。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河变成的冰慢慢融化,动物们从冬眠的沉睡中苏醒。小草探出头,树枝发出嫩芽,整个春天,如同被水彩渲染一般美丽。

夏天,是万物成长的季节,百花争奇斗艳,无不争相开放,整个世界五彩缤纷。穿着花衣的蝴蝶映着灿烂耀眼的阳光,翩翩起舞,多姿多彩。夏天多少有些炎热,当恶毒的太阳临到时,大街上空无一人,人们都待在室内,吹着空调,享受着清凉与寂静。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结出金黄饱满的谷粒,等着人们去收获或采摘。枫叶由绿色转变为红色,红彤彤的枫叶,映着火烧云与太阳,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冬天,是白雪皑皑的季节,雪花慢慢飘落与地上,给大地、房屋、树木等披上一层纯白色的`棉被。出门一看,万物都被白色覆盖。特别是门前的树,全部都是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采。

上一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银行外汇考试题库剖析